时间:2023-02-07 14:17: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背影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微课模式;实践措施
一、微课相关概述
微课主要是在教学中通过微型教学视频,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学习方法、学习技巧等用最精炼的方式表达出。在网络运营基础上,让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自主学习,将碎片化时间充分利用的一种新兴教学模式。微课特点:第一,学习重点有效突出。将每一个知识点通过微课视频展示,让学生更加明确学习重点。第二,学习资源十分丰富。学生们可以搜索到自己想了解任何的知识。第三,内容简练明确,学生观看一个微课视频只需要花费5-7分钟,让学生便于抓住关键要素。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微课模式的具体实践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实施微课模式,教师要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进行合理规划,让微课模式和翻转课堂有机结合。本文主要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背影》为例,具体步骤如下:(一)课前准备工作。教师将文章中重难点从头到尾梳理一遍,明确本文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背影》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掌握根据人物特点刻画人物的方法,让学生懂得珍惜和亲人之间的亲情。将教学重点内容做成微课的教学内容视频,在制作视频时要注意突出重点,把握好视频时间,内容最大限度精简化。然后将做好的视频和课堂练习题等资源上传到本班的微信公众号中,让学生们在微信群中自主探究预习。教师利用微信群和微信留言,了解学生自主预习的情况,发现学生在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改进教案,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二)课堂教学实施。在开始讲课前,根据学生之前在微课中的预习,提问学生文章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背影”。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判断学生在课前微课中预习的情况。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背影”。在分组中要将组内学习水平较高和较低的学生合理分配。所有小组的学生发表完本组的看法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总结,并通过微课视频将答案公布。文中主要描写了四次“背影”,包括怀念父亲,惦记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教师点评完让小组成员反思本组出现错误的原因,提高自我认知能力。(三)课后及时追踪。教师将有关知识点的专项练习上传到微课平台让学生复习。要根据文中的某一个细节或者某种描写方法出题。教师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要对学生掌握情况及时追踪,学生可以在微信中和教师及时交流,教师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要及时对其强化,将知识反复巩固直致充分掌握且灵活运用。
三、实施微课模式后语文考试成绩诊断前后对比
基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期语文考试成绩,和实施微课模式后的一学期语文考试成绩对比,发现实施微课后学生语文成绩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语文成绩,如表1。要作用。但是实施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配合。
教师要从学生的具体特点出发,采取针对化的教学方案,将微课模式有效融入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们爱上语文,在文字中升华情感,在情感中荡涤心灵。
作者:惠 婧 申红梅 单位:1.成都电子科大实验中学 2.四川眉山中学
一、追求个性化的教材处理
对教材的处理应该因时、因地、因文、因人而异。这个“异”就是教师个性的体现。那种将教参的提示、名师的教案简单地演变成自己的教案的做法并无个性而言。对教材的处理,我们应在遵循课堂教学总原则的前提下,对教材作带有教师本人鲜明个性色彩的自我体验与变角解读,并苦苦寻觅“教”与“学”的恰当“联络点”,同时应在灵活学习别人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化教学风格,从而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备课不是“复制”和“粘贴”,而是应充分发挥教师个性的创造能力,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作品的个性,用自己的个性去进行教学组织和课堂教学的再创作。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处处是创造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例如,我在设计《紫藤萝瀑布》教案时,试从迅速接近教学目标出发,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将教材处理成“中间人手,突破首尾”的两段式。具体操作为:先引领学生集中研读2-7自然段,学习作者是如何写景的。然后引导学生抓住第7段的最后一句“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加以理解和领悟。在理解和领悟这句话的基础上,我又设置了如下的问题:课文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又说“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你如何理解的通过该问题的设置,引领学生体会作者写作时的情感,领悟作者在写景时流露出的对“生的喜悦”的追求。通过这样的教材处理,师生的感情融为一体,真正感悟到作者当时的感情:生命的永恒,在人生的征途上应不断进取。实践证明,这种迅速接近教学目标的教材处理,收到的教学效果是十分显著的。一堂课结束。关于紫藤萝十年间的巨大变化给予作者深刻的人生启示,学生了然于胸。
教材处理的个性化还应符合学生认知的实际水平。在设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时,我抓住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详尽讲解写景文字的写作方法,使学生能从课文语言表达中体会写景的方法。这样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而且也会使学生很容易学会迁移。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建立在老师对教材个性化理解的前提下。能最大程度激发学生个性化探索热情而把握个性化作品内容及感悟的阅读过程。因此,我们应时刻意识到“自我”的存在。要敢于否定、敢于挑战、敢于创新,提出来自己对教材处理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张扬学生的个性,健全学生的人格。
二、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思路
教学思路要新颖,富有个性,就要不拘一格地设计教学思路。要不拘一格地设计教学思路,只能根据所教的课文,所面对学生来安排。对几“环节”几“步骤”等条条框框,如不假思索地“拿来”,那必然会束缚了自己的思想,套住了学生的手脚。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思路,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说个性的话,抒真实的情,让语文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不少老师在教学设计时能首先读出阅读教材的个性,进而根据教材个性,并结合学生个性,个性化地设计教学思路。如在教学《背影》时,有的老师采用“内容呈现(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设置问题情境(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提出问题)——交流对话(师生、生师、生生围绕话题进行讨论)——链接生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请学生谈阅读体验”;有的老师则采用赏析的方法,引领学生体会出质朴的文字中所包含的深深的人情美;有的老师则从引领学生学习本文“平中见奇”的定作手法设计教学思路;也有的老师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告诉学生如何更好的和父母进行沟通方面来进行设计教学思路。而我在设计《背影》时,能根据《背影》和学生有一定的生活距离,要让现在的学生理解封建时代成年男子深厚的爱子之情是有一定的难度的现状,从标题“背影”人手,抓住文中四处“背影”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父亲买橘子时背影的刻画描摹,再通过引领学生反复朗读、品味,使学生理解和领悟“父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父亲”的爱的体恤,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思路。特别是在教学中,我留下了空白,设计了这样一道思考题:这是一个多么____的“背影”,不信你看: 转贴于
当听到学生“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感动的背影”“这是一个多么至真至至诚的背影等时及引用的课文有关的语句时,我感到学生正沿着自己的个性化解读在自由驰骋,他们有了自己心中的“背影”,他们对广西的理解已经变得深刻、丰富而立体起来了。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的法子就是学的法子。”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不必拘泥于“情境创设”“整体感知”“自主探究”“拓展延伸”这四部曲,而应该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的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上做文章,牢牢把握语文教学的底线——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思(思维)、想(想象和联想)能力,立足于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和文化的熏陶,思路应是千姿百态的,有创造性的。同时,我们还应找准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这个教学思路的“突破口”。
三、运用个性化的教学语言
语文教学是语言的艺术。学生总是喜欢听有个性的语文教师的课。因为善于诵读的,那声情并茂的朗读,将引领学生走进课文;善于表述的,那生动、精彩的描绘,将学生引入教材美的境界之中。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我们应学会运用生动的形象的个性化语言来打动学生,在教学中,我能注意通过生动、形象、幽默、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在教学过程中,我能注意讲究语言节奏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丰富变化,并配以适当的肢体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使学生能与作者的情感想沟通,随时让学生进入教学的意境中去。进而让学生理解课文,发展情感,进行个性化解读课文。
要做到能运用个性化的教学语言,我们应牢记于漪老师的话:“教学语言要做到生动形象,除了知识修养、语言技巧外同学必须倾注充沛、真挚的感情,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只有对所教学科,所教对象倾注满腔热情,教学语言才能显示其生命力,熠熠放光彩,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总之,运用个性化的教学语言,将教学的情 四、营造个性化的教学氛围
个性化的语文教师成功之路,在于营造个性化的教学氛围。这种教学氛围的营造取决于语文教师鲜明的个性和教材不同的特点。个性从不相同,因而课堂教学氛围的个性也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我们应力求营造民主、平等、合作、竞争、创新的课堂氛围。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里,首先有的是民主、平等、合作的讨论:例如,在教学《散步》一文时,我组织学生讨论:‘两个人都不生,加起来却是整个世界’。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感慨?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各抒己见,深入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和内涵;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说说自己童年时代的乐趣是什么;在教学《海燕》时,我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朗读竞赛,要求学生能读出海燕在暴风雨中的自信与勇敢,比一比,赛一赛,哪个小组能达到要求;在教学《变色龙》时,我组织学生辩论奥楚蔑洛夫个性特征到底是“变”还是“不变”,在其中,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独到见解的自由,即使学生的见解过于偏激甚至近乎荒谬,我也不轻易否定,而是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思路去思考和感悟。
其次,有的是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的表现力,营造了强烈的个性化的教学氛围,交语文课堂教学引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再次,有的是将“活动”引进课堂,如采用“茶馆”“书场”式等教学方式,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营造教学氛围,促进师生、生生之间形成互动,让语文课堂教学氛围鲜活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培养个性、张扬个性,发展创新能力。
《背影》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是表现父子间相怜相爱的感人之作,更是文采奕奕的美文。这篇文章讲述了多年前在浦口车站父亲送儿子念书的普通情景,但这一情景却永远的烙印在读者的心中,永生挥之不去。感动人的是那无微不至的父爱,是那拳拳思亲的至情,是那小资产者在旧世界一生颠簸挣扎的可悲命运。文章语言平易朴实,但内涵丰富,具有余音如缕、情长绵绵之美。
讲述这篇课文,当我问学生文中哪些句子或情节让他们感动和他们从中想到了哪些相似的经历和感受时,学生们踊跃地举起手了。一名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说;“身上曾被父亲打过的地方,隐约还有伤痕的印迹,现在看到他们却觉得有些亲切。”说着说着,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一名父母常在外地打工的女生说:“家里经常只有我一个人,周围的邻居有时见了我,经常对我说‘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可是有时我还是需要父母的关爱呀……”她说不下去了,忍不住呜咽起来。
要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有的讲到了面对亲人逝去的悲伤,有的讲到面对朋友离别的伤感,有的讲到面对成长的困惑和无奈……讲的学生很激动,我们听的学生都被深深感动了。我的情感,学生的情感都完全融到了一起,然而这又完全是他们自己独到的感悟。
这样的气氛有些过分伤感了。作为教师,我意识了自己有责任引导学生从更高的境界理性的看待成长。于是,我抛开设计好的教案,临时增设了一个环节: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无法避开命运突如其来的安排,但我们有选择的权利。我们可以选择逃避,选择脆弱,也可以选择镇定,选择坚强。我让学生谈谈学了这篇文章后自己对成长的想法。由于前面已经有了很好的感情铺垫,进行到这里,一切也就水到渠成了。学生们普遍感到一种力量,一种面对成长的勇气。当下课铃响起的时候,班里已是群情沸腾,一反先前的伤感。虽然后半节课我完全脱离了预定的教案,但对这样的授课效果我还是很满意。这节课让我明白了“孩子的内心是奇妙的、令人激动的”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同时通过这节课也让我进一步明白,每个班级都有一种潜在的情感特质,这种共同的情感特质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的关注点,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以及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发现和体悟,从而在课堂中使每一个具有不同情感特质的学生暂时抛开了个人的特质,呈现出班级的共同特质。
所以,教师备课时不仅要钻研教材,更要研究学生,准确把握学情,使备课切合实际,有的放矢。平时要多渠道接触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然后在备课中有所取舍或拓展,这样才能设计出真正适应不同班级学生的教学策略。
(作者单位 青海省格尔木市教育局)
有人说,老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也有人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渡人的小船;还有人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在普天之下,与太阳争夺光辉……一句句美言, 一声声赞誉萦绕着我。以天心点燃烛光,引导人类走向光明更道出了为人师表的神圣和职责。老师们不倦的身影,深情的笑容离不开我的记忆,他们谆谆的教诲更是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使我从小对老师这一职业产生了莫大的憧憬……
曾几何时,我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师范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当我手握着录取通知书时,心里真是百感交集,为人师的愿望将如愿以尝了,我怎能不兴 奋呢?曾几何时,我为了上好第一堂课,我把 教案写了又写,改了又改,我对着自己讲了停,停了讲,带着一颗激动不安的心渡过几个日日夜夜。如今在步入工作岗位时,我背井离乡,独自面对陌生的异地他乡,尝试人生的第二起跑线,心里不免有些 害怕。
记得我刚参加工作的第一个双体日,同事们都纷纷回家过周末大团圆,我是多么的羡慕他们,望着他们回家的背影,心里总是酸溜溜的,不争气的泪水就象断线的珠子掉下来。傍晚,我站在走廊上望着回家的路,想着远方的亲人,泪水再次模糊我的视线,但我强忍着让它往心里流。有时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似乎老天爷偏偏和我作对,刮起大风,教室的门窗噼哩啪啦地响,再加上老鼠抓门的声音,把我吓坏了。我缩成一团躲进被窝,大气都不敢出。作为一校之长曾关切地问我:“一个人是否害怕。”我为了不让校长替我担心就强迫自己说谎,说自己的胆子是铁做,硬得很。其实我胆小如鼠,这些日子要说多难熬,就有多难熬。谁曾知道我多次以泪洗脸
从此,我就留心观察老教师们。不久,就有了一些收获,我发现他们的教科书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注解,有中心思想、人物形象、写作特点、词语解释等,甚至还有上课环节的提示,简直就是把教案搬到了教科书上。再翻翻他们的教案,那也是密密麻麻,一课时的教案文字量都在两千以上,写得是非常详细,就像是一本教学参考书,而且许多地方都用了不同颜色的笔作了标注,再看看我的教案,多的才四五百字,显得非常单薄。看完教案,我再看看作文本,着实让我吓了一跳,我真的见识了什么叫“精批细改”,眉批、总批都非常详细,圈圈点点,勾勾划划,布满了整篇作文,有些作文老师的批语都超过学生的作文字数了。除了这些,还有众多的课外作业本、课堂练习本、讲义、试卷都能见到老师留下的或多或少的批语。看了这些,我的汗都下来了,我才真的理解了一个词――汗颜。
这时,我才明白了这些老教师们为什么能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为什么能在课堂上井井有条、进退自如。我也明白了为什么在他们的课堂上学生能笔尖飞动,紧张忙碌。原来他们在课后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准备了大量的资料。要完成这些备课、批改、出试卷的工作量需要多少时间啊。怪不得见他们整天忙忙碌碌,望着他们伏案的背影,再想想我以前的老师们,我由衷地敬佩。如今,我走上了讲台,也要向他们学习。我很年轻,有旺盛的精力,有充足的时间,我也能做得像他们一样,甚至比他们做得还要出色。
渐渐地,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模仿,在耳濡目染中我学会了如何去备课,如何去批改,如何去操控课堂。为了备好一节课,我常常是要把教学参考书研读一遍又一遍,在书上认真地标注,生怕有哪些知识点遗漏。看着教科书上密密麻麻的字迹,端详着教案本上工整详实的内容,我颇有些满足与骄傲。批改作业,我也学会了如何面批、如何在作业本上给学生指出存在问题,尽量做到不放过一处细微的错误。学生的作业本上留下了我的谆谆教导、循循善诱、不厌其烦……由于有了充分的准备,上课时我也不再愁没有内容可讲了,不再担心知识点遗漏了。课堂上条理清楚,容量很大,有时下课了还要再拖延几分钟。至于早自习、晚自习这样的辅导课,我也是不会轻易放过的,不厌其烦地一题又一题地讲练习,讲试卷。到了要考试了,我还会向其他老师要些“副课”来上。就这样,我忙碌而又快乐地奔走在教室与办公室之间。踏实的工作作风、认真的工作态度使学生成绩一次又一次地在学校名列前茅,因而也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赏识、同行老师的夸赞、学生家长的信任和一届又一届学生的赞扬。众多的表彰、奖励也如愿降临。这时的我是志得意满、意气风发,认为真的找到了打开语文教学宝库的钥匙。
转眼间,到了2001年,暑期的时候,学校安排我们参加新课程培训班。在培训期间,我听到了一些与我以往不一样的教学观点。要转变课程观,从“文本”走向“体验”;要转变教学观,从“传道授业解惑”走向“教学相长”;要转变教师观,从“讲学”走向“导学”;要转变学生观,从“被动”走向“主动”。另外还有从“全方位指导”向“适时指导”转位;从“学生倾听教师”向“教师倾听学生”转位;从“教材研究”向“教材、学生双研究”转位;从“面向个体”向“面向全体”转位。在课堂教学方面要求教学模式从“满堂灌”式教学走向“牧羊”式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式”学习走向“探究式”学习;教学方法从“繁琐分析”走向“导学、导悟”;课堂评价从“甄别式”走向“鼓励式和多元化”……这些全新的教学理念给了我很大的震撼,让我产生了深深的思考,我开始反思我以前的教学方法。原来我自以为得意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竟然还存在着如此多的问题。我发现最主要的问题是我在语文教学中竟然目中无人,没有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竟然没有考虑过他们的感受,把他们都当成了一只只容器,一只只张口等食的小鸟。只想着还有哪些知识点没有教给他们,还要再做多少练习才能巩固,却没有想到孩子们怎样才能消化这些知识,怎样才能掌握获得这些知识的本领。再看看我自己,这些年来,没日没夜地备课、批改作业,看着案头的作业从这边一本本地降下去,再从那边一本本地升上来,原来还有些成就感,可现在我却感到了一种莫名的悲凉――我不辞辛劳地点灯熬夜,却培养了一批批的“懒”学生。他们只知道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从来也不知道问个为什么,有些胆大的即使问了也被我的冷漠浇灭了兴趣。新课程培训彻底改变了我的教学观念,我开始认真研读关于新课改的文章,决心改变以前那种陈旧的教学观念。
渐渐地,老师们发现我不再像以前那样认真了,每天伏案备课、批改作业的时间比以前少了,没事总爱看一些比较“虚”的教学杂志,而不去找资料读教参。学生们发现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周到了,一些知识点总让他们自己去归纳总结,学习再也不像以前那样轻松了,觉得这个老师开始变“懒”了。家长们也对我产生了怀疑,觉得这个老师好像不如别人说得那样敬业,有点名不副实了。于是各种猜疑、批评、抱怨甚至指责向我袭来。但是通过学习教改文章,通过课程培训,我坚信,我的放手是对的。我要改变以前那种保姆式的教学方式,把孩子们培养成能自由翱翔的雄鹰。在这条路上,我要做一名“懒”老师。
先说备课。翻开我以前的教案簿,那简直就是一本小型的教学参考书,大大小小的知识点星罗棋布,而现在,再看看教案本,文字量已是大减,最多也只有原来的一半。里面已经没有了一条又一条知识点的分析了,取而代之的是教学流程的设计和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是对课堂生成的预设。这种教案是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写出来的,胸中有丘壑,自然不怕教学时的“挂黑板”了,相反却多了一些自由调度的洒脱。由于摆脱了浩繁的文字堆砌,备课只需要平时的三分之一时间。在新课改的指导下,我变得悠闲了。
再说课堂。以前那是滔滔不绝,不厌其烦。现在的课堂上,我省心多了,学生能做的事就让学生去做吧。写课题、默生词都交给学生去做吧。读课文,我让全班同学都来参与评论,一遍遍的试读中,学生找到了感觉,不用老师反复领读学生也能读得抑扬顿挫。分析课文时,我只是抛出一些关键性问题让学生讨论去,学生之间争得面红耳赤。实在无法解决时,我再抛出一根绳子将他们向前拉一把,慢慢地,他们就找到了答案,获得了经验。以前的课堂,我是个主角,只听到我滔滔不绝的声音,一堂课下来,嗓子眼冒了烟,累得慌。而现在,教室成了学生“占山为王”的地方,我却笑眯眯地站到一边,听学生的辩论、争吵,在适当的时候再向前推一把,一堂课下来,我说的话没有任何一个学生多。奇怪的是,学生竟然个个红光满面,喜笑颜开。后来,我的胆子“混”大了,有时竟然让学生替我上课,而我却坐到了学生的位置上,瞧着讲台上小先生们有板有眼地板书、提问、讨论、总结,我感到是课改改变了原先那紧张而又没有生机的课堂。有时,一些领导、同行批评我对学生是放任自流,说我这样会导致知识点传输不到位。随他们说去吧,语文有语文的特点,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渐渐就会掌握本领,渐渐就会养成自学的习惯。我非常相信魏书生老师的话――“懒”老师才能培养勤奋的学生。在新课改的课堂上,我变得洒脱了。
作文批改是令语文老师最头疼的。两个班一百多学生,要做到精批细改那真是不容易啊。在认真、细致的要求下,老师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翻越着一座又一座“文山”,常常是加班熬夜改出来的作文换来的却是学生不到一分钟的草草翻阅。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当然也深知个中滋味。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引下,我开始尝试改变这种批改的方法。把作文批改的机会让给学生,教给他们批改的方法,引导他们自己批改作文。平时我要加几天班改完的作文,现在交给学生只要三十分钟左右。孩子们改起作文来有板有眼,兴致盎然。眉批、总批细致周到,娓娓道来,有些学生写的评语都超过了作者的字数。而我只是通过对学生批改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适时地纠正学生批改过程中的不当之处,或者在学生批改热情稍减的时候火上浇油,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每次作文本发下来成了孩子们最兴奋的时刻,争着看别人是如何给自己批改的,这自然又少不了人声鼎沸的争论与欢笑。通过几年的研究,这种指导学生批改作文的方法已日趋成熟,2005年我申报了市级课题“初中学生作文批改能力培养的方法研究”,2007年顺利结题。对于学生批改作文,不少领导不同意,认为学生的批改质量不会很高,而且作文都让学生改了,老师就无事可做了。不少一线的老师也不放心,认为作文许多的优点或缺点学生发现不了。其实在作文批阅过程中,老师改得再详细,再认真,不少学生也就是看看而已。而如果老师指导学生改的话,即使学生改正了一个错别字,那也是学生的收获啊!更何况学生改正的不仅仅是错别字呢,还有对篇章、对语言等方面的理解。在一次作文批改中学生不可能改得完全符合要求,但从学生一段段丰富细腻的评语中,我们可以欣慰的发现,学生的作文水平在一点一滴地提高。
作文批改方法改革取得成效后,我又开始尝试将练习与试卷的出题和评讲交给学生,把评讲变为讨论,在一次次的争辩中,学生的错误率在不断降低。在新课改的推进中,我变得轻松了。
现在,每学年初我都会对我的学生说,我这个人很“懒”,不要指望我事事都为你们做好,学生们听了一脸的失望。后来,学生的成绩渐渐提高了,能力逐渐增强了,也就明白了我“懒”的用意了。学期末总结时,我又对学生说,我很懒,语文老师中就数我悠闲了,学生们听了嘴角上翘,一脸的自豪与得意。孩子们乖巧地说:“我们喜欢你这样的‘懒’老师。”
1.板块整合
语文教学分为四大板块,分别是听、说、读、写,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这几个板块是分别进行的,导致对作文教学的不重视以及无法多角度地进行指导。其实在语文教学中,四大板块关系是相辅相成以及不可或缺的,教师有必要在进行作文指导的时候将四者很好地进行整合。听、说、读、写是一种交流与沟通,教师可以通过录音播放以及口头举例等方式让学生进行沟通与分析。例如,在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四大板块整合的教学方式,通过录音播放和情绪的渲染以及让学生自己轻声朗诵自己喜欢的片段,让学生对作者的心理感受进行分析和交流,然后引导学生联想在生活中感受过的送别情绪,并将课文作为主题,让学生自由地进行写作练习。
2.环境教学
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创设相应的课堂环境来配合教学,这样才可以培养一个书面能力与应用能力都具备的综合型学生。首先,打造一个良好与民主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积极发表各自意见以及表现语文写作思想的多样性。初中生对文学已经有了一定的初步认识与基本赏析,教师在指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欣赏的过程中,不要过分引导学生用统一的心情去看待作品,允许学生思维的差异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帮助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思维中摆脱出来,真正地以自己的主观感受为主,进行适当指导,以及课后让学生对自己的感悟进行总结,侧面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其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设备来展开写作教学,利用多媒体能够很好地将文字、声音、画面与影像结合在一起的优势,打造一个合适的环境教学。例如在教学《出师表》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影片的方式,让学生明白三国时代的背景以及诸葛亮当时写作的心情,打造一个合理的情境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容易引导学生对课本有一个正确的思想情感认识,帮助学生进行讨论以及后期的写作练习。学生在互相交流与沟通中容易对写作产生兴趣以及对教师情感上良好的认知,方便配合后期的教学任务,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转变意识
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必须要转变自身的教学意识。大部分教师在传统教育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容易产生两个问题,一个是对教学任务的分配不平衡,在实际课堂中过分重视对课文的赏析和理解以及对句型的诠释,忽视了学生写和说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想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需要教师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给予一定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根据教学任务布置作文题目;另一个问题就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习惯性地对写作的素材按照课本或者是教学大纲的要求来讲解,导致学生对作文的反感与厌倦。语文教师对作文题目的素材要进行精心准备和教案设计,通过多导入点的趣味性或者是特殊性来引导学生认识题材与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真正地提高语文课堂作文教学的有效性。综上所述,初中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属于重点教学环节,写作能力的养成是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去培养与鼓励的,特别要重视学生对日常生活事物的观察与素材的积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有必要转变教学意识,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以及教案设计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表达情感和实际的应用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喻春林
你们如今是否安好?月上柳梢头,勾起游子愁,千里之外的我再次提笔,却发现离别至今已整一年。泪眼婆娑中蓦然回首,发现心头那株被拳拳爱心滋养的成长之树,如今已枝繁叶茂、华冠如盖,它浸透了你们的心血,也芳香了我的成长岁月!
幽幽夏日,感恩是一棵香樟树
一曲骊歌唱绝了夏日。
一个被夏日阳光渲染过的唯美午后,棉花云幸福地吐着泡泡,像守候一个夏日的传奇。办公室里一派静谧,茶的清香在错落的阳光中弥漫开来。我的老师在伏案备课,我在一旁整理作业。
“杨阳,”你终于打破了这一份宁静,“要回老家读书了?”你放下备课的笔,微笑着询问。
“是的,回济宁。”
“济宁是个好地方,孔孟之乡嘛。”我感动于你对我家乡的了解,感动于你对我的关心。
“回到家乡,要好好学习,创造辉煌……”夏日的阳光从香樟叶片的缝隙撒落,淌过你的教案,淌过氤氲的浮尘,淌过内心深处的山峦,轻轻触摸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谢谢您!”我深深鞠躬,“我一定会的。”起身,却发现这份感恩之心已在心中化作泪滴。
离离站台,感恩是一棵马缨花
6岁那年,站台上,我随妈妈远行,当听到手机里爸爸的轻声呼唤,便大哭不止。
0年后的今天,我却要一人踏上征程,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再不会有你们时时的教导、唠叨。想到这儿,看着忙碌的人们,心灵突然有了前所未有的感觉,像马缨花挣脱母体成为个体时的心境,纯粹得没有离别的伤感。看见妈妈眼角被岁月镌刻下的淡淡鱼尾纹、爸爸略显佝偻的背影,想起5年来在家里的一分一秒,只觉得,有爱,真好!有家,真好!如果可以一起从头再来,再回到5年前,我一定会加倍珍惜。
写着写着,泪水打湿了稿纸,化作夏日落英缤纷的梦。
在泪眼中,我只想告诉你们――所有陪我成长的人们,人生一路,有爱相随;分别之后,感恩相伴。前世我与你们在茫茫人海中五百次回眸,今生我定会好好珍惜,感恩上苍给予的这份厚重礼物。
感谢你们,陪伴我一路成长的人们!
此致
祝你们天天快乐!
杨阳
【点评】
小学时,妈妈也是她的老师,却从不让她在班里喊妈妈,直到毕业,班里也没有一个人知道她们是母女。当时她毕竟还小,曾在自习课到讲台上问妈妈问题,无意识地喊了一声妈妈,妈妈皱了皱那弯弯的柳眉,薄唇紧抿,眼底有化不开的暗色,压低了声音对她说:“喊老师。”然后,妈妈一整天没有和她说话。小小人儿不明白为什么明明是自己的妈妈,却不能喊声妈妈,但是小小人儿怕妈妈生气,爸爸没有了,妈妈再不要自己,自己就真的是没人要的小孩了。于是,“老师。”她喊道。母亲笑了笑,她松了口气,却觉得心有些钝疼。毕业后,她却不习惯喊妈妈了。
班里的同学都说老师温柔,确实,妈妈对班里的孩子是真的好,说话时双眸都是含笑的,柔柔的,像一汪春水。她想,或许妈妈本就是个温柔的女人,是不喜欢自己吧,刚开始还会和妈妈闹,后来,她开始学会沉默。开家长会时,她的位置总是空的,同学不解:“你爸爸妈妈很忙吗?”“我没有爸爸。”同学噤声了,诺诺说声对不起。她从窗外往里看,教室里的妈妈正慷慨激昂地和家长们做总结。“是的,妈妈很忙。”她听到自己这样说。窗里窗外,只有一墙之隔,她却觉得离妈妈很远很远。
后来,她上了大学,终于要离开家,离开妈妈。妈妈看着她上车,神情淡然:“好好照顾自己,多吃点好的,生活费不够给我打电话。”说完挥了挥手,便转身朝家走去,快得她都没看清妈妈脸上是否有一丝不舍。车还没开动,透过车窗,那些家长们把行李挪上车后,拉着自家孩子的手,叮嘱这叮嘱那,直到司机不耐烦了才肯放开孩子的手,在窗外使劲地挥着手、抹着眼泪看着车离去。
她有些恍惚,突然想起,行李也是她自己提上车的,叹了口气,这次,又是她看着妈妈的背影离去。是啊,她已经习惯了自己提行李,在她八岁的时候,妈妈带她坐车去外婆家,要她自己拿行李时,她耍了小性子不肯拿,结果妈妈转身就走,她站在原地眼泪大滴大滴往外掉,世界一片朦胧,妈妈越行越远的背影却是那么清晰,只能提拉起自己的行李,一小步一小步地拖着朝妈妈追去,她是真的怕妈妈不要她了。
车窗外的景色不断倒退,呼吸也似乎渐渐沉入海底,心里的不舍,被她倔强地一下抹去。一个人提了行李,搬进新宿舍,把一切都独自整理好。身旁那些在帮自己女儿铺床的妈妈们,纷纷赞她独立,数落自己女儿太骄纵。她手上的动作顿了顿,心底里压抑的苦楚漫上嘴角,从小,邻居都称赞她懂事独立,妈妈总是笑笑地回答:“是啊,我放心她。”其实,她倒希望妈妈不要那么放心她。自嘲笑了笑,摇摇头,自己怎么像个缺爱的孩子,这样不好,不好啊。
这么多年,“我爱你”这句话,彼此之间都没说过。小时候,母亲节那天,班里的孩子都买了小礼物给自己的妈妈,鬼使神差的,她也挑了一朵玫瑰花,有些腼腆地对妈妈说:“妈妈,我爱你。”母亲接过花,说了一句谢谢后,转身回了卧室。当时,她觉得花中有刺,刺得她生疼。骨子里的倔强涌了上来,她没再对妈妈说过一句矫情的话。就如大学时,妈妈打来电话问她最近怎么样,她只回答很好,当妈妈再想说什么时,她呛了回去:“我最近很好,您不是一向都挺放心我的吗?”另一头的妈妈笑了笑,只能回答:“是啊,我放心你。”她察觉出妈妈的尴尬,心里竟有些小孩般别扭的快意,又有些苦涩,其实,她最近很想家,很想那个不疼她的妈妈。
她离开了家,终究是在外漂泊的人,怎么会不想妈妈呢?最后还是回了一趟家,而妈妈也不再像以前一样淡淡的,貌似特别欢喜,一大早去了市场,要给她包饺子,在厨房忙得不亦乐乎。素白锅里的热气冉冉升起,妈妈的背已有些佝偻,不再像以前那么直挺,侧脸在淡淡的如丝如缕的腾烟中被柔和了线条,面容被刻上了几道鱼尾纹,随着动作悄悄滑落在耳际的几缕青丝中混着一丝银白,她心里一顿,妈妈老了啊,酸涩涌上喉咙,她忙轻咳几下,开始不自然起来,于是在家里四处转了起来。打开她很少涉足的妈妈的房间,布置得很静雅,最有特色的还是那套梨花梳妆柜,妈妈经常在这上面写教案。拉开抽屉,一本封面素雅的笔记本静静的躺着,她拿起,有些犹豫,还是翻开了。
她都不知道她是怎样吃完那顿饺子的,只知道自己是逃离般地坐上了车。在车上,那些记忆像潮水般地朝她涌来,那些过往让她一下子泣不成声。
其实,妈妈怎么会不爱她,那么柔的女子,对自己的孩子肯定是溺爱的啊。只是,爸爸在她很小时就因意外去世了,妈妈还很年轻,还不知道如何才能做好妈妈这个角色,但知道,不只是她要坚强,还要教会女儿坚强。在班里不让女儿喊妈妈,只是不希望班里的小朋友因此疏远或亲近女儿,学生对于老师总会有些畏惧,妈妈不希望女儿的友谊因为她掺上一点儿杂质;让女儿拿行李,更是为了让女儿学会独立,女儿没有爸爸,她又不能保证永远都会陪伴在女儿身边,只能这样去教女儿坚强,最坚强的后盾永远是自己;送女儿上车,不敢停留太久,因为在女儿面前总是刚强的她,很不舍,正如“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妈妈希望女儿能明白这个道理;当女儿送她玫瑰时,心里怎么能不感动,为了使玫瑰开得更久一些,妈妈还专门去请教了花店的老板。
一、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
学生发现了问题,但不愿提出来的现象很普遍。学生有问题不向老师主动提出的原因,除缺乏提出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品质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的害羞心理,怕同学讥笑,怕老师说笨。总之,就是缺少提问的信心。
学生提问的信心,来自于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的反应是决定学生能否继续提问的关键。如果你对提问的学生不给予热情的鼓励,如果你对学生的问题不加理睬,如果你在学生提问题时,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如果你对其他学生的嘲笑不加以制止,那么,你给学生传达的信息就是:问题不好,不该问。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学生逐渐失去提问的信心,变得沉默,进而排斥学习。
因此,要让学生多问,首先就要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要做到:1.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太偏或与本课所要解决的内容无关时,教师也同样要给予鼓励,赞扬这种敢于提问题的行为。2.当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由于紧张或考虑不充分而语无伦次、词不达意或结结巴巴时,教师不能中途打断学生的发言,要鼓励学生继续说,并认真解答。3.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错或教师在上课时已反复强调过,而学生又当作问题提出时,教师不能嘲笑、讽刺、指责。4.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幼稚,受到其他同学嘲笑时,教师要给予制止、引导,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教师一定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所关心的问题的意义,应该承认学生的需要和价值观,尊重学生的意见和选择。教师要放下"教师的权威",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不断鼓励学生,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理性分析
学生提问质疑,是一种既古老又现代的教学方法。朱熹早就指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法国教育家弟斯多惠说:“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新教材教法提倡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还教学以本来面目。学,学生之想学;教,学生之想教。因为“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语言文学的教育,人们都讲究一个“悟”字,从“疑”的角度去“悟”,亦不失为好方法,朱熹曾说:“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反之则“强聒反滋其惑”。
然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却常常遇到:学生提问,不是抓住主题,而是支离破碎,不得要领,或只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偏题、离题,甚至与主题背道而驰,也就是说,学生没有朝着教师预设的方向发疑。结果,造成教学计划难以完成,教学过程松散庞杂。上完一节课像是喝了一杯温吞水,不爽不利的。
每每此时,你就会有一种“放弃也罢,你问不好,我来问”的冲动,困惑和迷惘就会袭上心头。真是“山穷水复疑无路”啊!
我想,如果遇到困难就此放弃,岂不又是穿新鞋走老路吗?在黑暗中摸索比等待火炬引路更可贵;摸着石头过河比被别人牵着过河更可贵;问自己所疑比鹦鹉学舌更可贵;提出一个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更有价值——过程比结论更可贵,这种“过程价值观”现在在新教材教学中被普遍使用。
三、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
学生的问题能否提出来,还取决于教师是否给学生提问的机会。一直以来,课堂上的提问是教师才有的“专利”,“师问生答”,似乎天经地义。然而,教师的提问是按照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师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教师关心的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往往并不一致。教师以为很有意义的问题,学生未必感兴趣,而学生认为有趣的问题,教师又认为不值一提。这样势必造成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状况,不利于教学。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我们在课堂上只讲要考的重难点内容,而且教学容量越大越好,很少考虑讲什么、怎么讲对学生才更有意义、效果更好。事实上,教学的成功不是取决于教学内容的总量有多少,而是学生有所得、有所获的有多少。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时刻观察学生的反应,当学生感到困惑时,我们就要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来。
除了课堂上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外,我还督促学生设立“问题卡”,把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写在“问题卡”上,要求学生把“问题卡”夹在作业本中交来,或者由我在课前收集卡片,这样我便能够及时的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使教学的针对性更强一些。同时让性格内向,不愿在大庭广众下提出问题的学生,也有了提问题的机会;对于不愿提问题的同学,也起到了督促作用。
四、创设学生提问的情景
学生能否提出问题?能否提出好问题?关键是创设学生提问的情景。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的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并给予恰当的帮助,让学生在情景中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即教师要创设适当的情景,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1.利用课前预习,促使学生提问。我在讲新课前,要求学生先预习,将预习中不懂的问题记在卡片上,我在课前收集卡片,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修改教案,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比如教学《背影》这篇课文时学生就提出课文内容主要讲父子情,为什么课题是《背影》?朱自清为什么要写父亲的背影等,这些问题既使我的教学有的放矢,更使我惊讶: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不比老师逊色。
伴着悠扬的下课铃声,我快步向班级走去。二年级的孩子,各方面能力都不是太强,良好的习惯也没有完全养成,我生怕这短短的十分钟,他们闹出点儿什么事。正想着,迎面遇见刚刚在我们班上完英语课的张老师。她停住脚步对我说:“宋老师,你们班王宇同学这节课表现特别不好,不但没带书,上课还睡着了,发出了挺大的鼾声,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还没等张老师说完,我已经气得火冒三丈,心想:班级有两个王宇,名字是一样,各方面的表现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那一个聪明乖巧,人见人爱,可是这一个,哎——一天到晚,要是不惹出点儿事来,就不是他了!以往站队说话的是他,同学做游戏捣乱的离不开他,作业写得乱七八糟的也少不了他……我强忍心中怒火,低声对英语老师说:“您费心了,我马上回班对他进行批评教育。”
到了班级,我直奔到王宇的座位,把他从教室带到走廊。王宇怔怔地看着我,眼神里满是惶惑和不解。我厉声说:“王宇啊王宇,课下你不老实也就罢了,上课竟然睡觉,还打起了呼噜……”王宇一听,面露难色,张开嘴刚要说什么,当即被我打断:“是不是又要强词夺理啊,难道你又要说不是你干的吗?这件事想都不用想,根据你平时的表现,肯定是你!”“老师,我……不是……”王宇欲言又止,即将滴落的泪水,仍然没有熄灭我心中的怒火。我继续呵斥道:“好了,我不想听你做任何解释,马上检讨自己的错误,现在就去找英语老师说明情况并向老师道歉!”越说越气的我,一声比一声高。看他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我张嘴刚想说些更解气的话,却被再次从我们班出来的英语老师打断了。英语老师见我怒火中烧的样子,惊奇地问:“宋老师,我教案落在你们班了,回来取。您这是——”我愤愤地说:“张老师,他不是在你课堂上睡觉吗,我正找他谈话呢?”我转身对王宇严肃地说:“王宇同学,正好张老师来了,还不马上向老师认错……”还没等我说完,张老师抢断我的话,面露难色、支支吾吾地说:“宋老师,上课睡觉的不是他,是另一个王宇……”英语老师话还没说完,看着簌簌落泪的王宇,就如同说了谎话被当即揭穿一样,我的头嗡地一下大了,脸“刷”地一下红到了耳根,窘态毕露,尴尬至极,恨不得找个地缝钻下去。这一刻,我如泄了气的气球一样,张口结舌,不知如何是好。张老师见状,马上为我解围,温柔地对王宇说:“王宇同学,都怪我没和宋老师说清楚,害你受了委屈。快回班吧,没你事了!”
看着孩子怏怏而去的背影,脑海中再次浮现他那惶惑不解、欲言又止的模样,他那簌簌而落的泪水顿时化作了千万根绵针,深深地刺痛我的心。那一刻,我真的很尴尬,尴尬的不仅是自己的鲁莽和武断,而是我的教育行为。我们总是凭感觉将学生定位,这群是文明守纪的好孩子,那群是顽劣不化的后进生。正因为这固有的印象,所谓的好孩子即使做了错事,我们也可能视而不见或者从轻处理;而那些所谓的后进生,一旦做了错事,我们便立刻拿出来放大镜来,把他的错误放大,等待他们的则是怒火中烧、声色俱厉。此时,我扪心自问:你凭什么用所谓的思维定势,轻易地给一个孩子下定论?你又有什么资格,用主观臆断,恣意挫伤一个孩子的自尊?所有的孩子都是一个发展的鲜活个体,昨天他的表现可能有些不尽人意,但今天他的表现就可能让人刮目相看。如果没有信任和尊重,那尴尬的永远是你的教育。
(作者单位:吉林省第二实验高新学校)
责编/张晓东
一、浅
对教材理解浅。各种版本的语文实验教材都更换了很多新篇目,造成了教师备课的困难,但这并不是根本问题。对教材的理解,固然需要资料的辅助,但更重要的是靠教师自己去阅读、感悟,使客观文本转变为教学资源,使文本课程转变为教学课程,最终转变为体验课程。教师对教材的感悟不够,挖掘不深,必然导致无法灵活驾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难以有效解决。
教师文化底蕴浅。由于的影响,教师队伍正处于断层期,青年教师成为教学的主力军。在教学中,面临学生的突然发问,常常由于文化底蕴浅而陷入种种尴尬局面。《背影》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赋闲。”在一次公开课中,有一位学生就此提出质疑,说“为了”不如改成“因为”。老师马上组织学生讨论,但最后不了了之。这个问题和语言习惯有关,也和一定的语法结构有关,但教师自己都不明白,又如何使学生昭昭呢?在公开课后,一些教师常抱怨由于紧张,课堂上没有平时那样轻松自如、触类旁通、左右逢源、游刃有余。紧张固然是一个原因,但更根本的是文化素养的欠缺,就如庄子所言:“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比以前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新的学习方式的广泛应用,要求教师职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教师必须成为一个学习者和研究者,而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者。教师不仅要学习本体性知识,还要掌握更多的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要敬业,更要专业,不断充电,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
二、散
课文处理散。课程改革强调新的学习方式,要求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淡化教师的作用。有的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意让学生提出问题,但不能及时点拨指导、归纳总结、概括升华,而是“随流飘荡,任意东西”。随着全班学生散乱的思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或者不分轻重主次,蜻蜓点水,平均用力,不重实效。一堂课下来,只留给学生一片关于课文的散乱印象和茫然感受,特别在公开课教学中,这种“雪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的做法对学生尤为不利。
三、板
教学方法板。教师囿于某种教学程式和既定的教学思路,在课堂上复制教案,只是刻板地完成已有的教学设计,而不顾学生的现场感受和反应,不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教师感情板。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尤其如此,因为教学内容本身大多富有情感,一些文学作品更是情感的结晶。课堂教学要想取得好效果,教师必须有感情的投入,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深层次地去参与教学活动。语文教师需要机智,也需要激情。刻板的感情和僵硬的表情是语文教师的大忌。
四、虚
教学目标虚。教师教学应有明确的目标意识,也要注意教学中隐性因素。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以课程标准、课文要求和学生实际出发,不可大而无当,虚不可及。一位教师执教公开课《三峡》,目标定位为通过美读想象美景,体会感情,做到目中有景,心中有情。其中忽略了对文章字词和内容的理解,越过了理解环节的美读,只是教师一厢情愿所建起的空中楼阁,不能使学生得到切实的收益。
教学评价虚。对学生的讽刺挖苦少了,这是好事。但以鼓励为主并不等于放弃评价的诊断功能,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一概好好好,是是是,也不能时时把“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放在嘴边去搪塞学生,借以掩盖自己判断力的贫乏。
课后作业虚。在很多公开课上,教师在下课铃响之际,都有一个保留节目,就是给学生留下一个精彩的作业,当然,这个作业是开放性的,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但是,有什么用?老师根本不指望学生去完成,学生也不当成一回事,但师生双方都装成煞有介事的样子,这完全是一种形式主义,是不以学生为主的表现。与其把作业放在课后,不如在堂上就解决,使课堂增加一个亮点,也给学生减轻一点负担。
以上四个问题,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应引起我们的重视。要把语文教学改革继续推向深入,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实
语文课程改革一定要求实,解决好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就是说语文教学要给学生打好基础:一方面练就扎实的基本功,一方面打好精神的底子。语文课程、语文教学既教语文,又教做人;学生既学语文,又学做人。
求实首先是教会学生做人,是引领学生爱祖国、有理想、有公德、有爱心,长大做一个有抱负、有社会责任感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求实,还要教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由爱学到学好到学会。这里,一是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二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能力。语文学习方法主要指:识字、写字的基本方法,朗读、默读、诵读的基本技能,精读、略读、浏览的一般方法,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方法,简单的记叙、说明的方法,修改作文的方法――即善于识字,善于阅读,善于习作;语文能力主要包括:独立识字能力,比较熟练、规范的写字能力,以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为标志的阅读能力,初步的口语交际能力,写简单的记实作文、想象作文和常见应用文的能力以及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新
无论是课程改革还是教学改革,都要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既不能否定传统,搞民族虚无主义,又不能固守传统,拒绝外国的先进理论、先进经验。所以在改革中就要求新。
求新,首先是理念新。核心是先进的教育观、学生观。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重点是学习方式的转变。
其次是课程内容新。要有时代感,体现人类进步,科技发展,现代意识,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他们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除了教科书要体现时代精神,教师还要有课程资源意识,合作利用学校、地方、现实生活中的课程资源,重视开发潜在的课程资源。要处理好使用教科书和利用相关资源的关系,后者不应是教科书的干扰,而应是完善、补充与拓展。
第三是教学方式新。学习方式的转变有赖于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有赖于对学生的尊重、信任与赏识。每个学生不缺少优点,缺少的是对优点的发现。教师要善于激活每个学生内在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前提,而充分的自主学习――自己识字、自己写字、自己读书、自己思考、自己练笔、自己投身于各项语文实践活动,是合作、探究学习的基础。
强化“导学”功能,是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关键的,也是最见教师功力的,是怎样从学生质疑的众多问题中,提炼出重点问题,并且自自然然地把它们纳入到教学思路中,逐一加以圆满解决。既不能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束之高阁,仍然按课前的设计“走教案”,也不能不分轻重缓急,学生提出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迷失了教学目标,还不能学生的提问、教师的设计“两张皮”,一会儿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会儿又想起了教案,照着教案去教,使教学显得杂乱无章。
第四,评价方法要新。要转变评价观念,改进评价方法,使评价不仅不成为课改的瓶颈,而且应当为课改保驾护航。
三、专
求专,指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文化水平。专业化教师不仅能教书,而且能搞教研、搞科研,是研究、学者型教师。
一要学习政治理论,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身正为范”。
二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一点语文教育史。有了一定的理论根基,心里就会有“底”,不会人云亦云;实践就会有“准”,少走或不走弯路,成为一个课改的明白人。
关键词:尚德教育;遵循本心;深度研课;顺乎自然;尊重质疑
尚德教育是“遵循本心,顺乎自然”的教育理念。这种理念追求,意味着教师应该遵循本心追求教育,开展顺乎自然的教育规律教学。这种理念追求,还意味着学生遵循本心地开展学习,顺乎自然地在学校发展自己的个性品质。因此在教学中要了解学生的天性、思维的能力等进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天性、思维能力充分尊重学生,从而让学生在顺乎自然的状态下学有所得。
一、教师遵循本心教学必须深度研课
遵循本心的教学,应该是指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的运用都要符合课程标准的方向性,契合学生的特点,使学生的天性得到充分尊重,把学生带入语文学习的殿堂。
每个孩子内心都希望自己的文章被人欣赏,那么怎样让文章吸引人,变得生动,是学生希望实现的,也是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教会学生的。我在教授“细节描出精彩”这堂记叙文写作指导课时,这样设计教学目标:“充分认识记叙文中描写的基本方法,增强描写意识,学习运用细节描写的基本方法,提升记叙文的档次,变空泛为具体,把细节写详细。”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自然地接受老师指导的写作方法,我思考什么样的导入能吸引学生,运用哪些合理的材料帮助学生领会写作生动的方法。于是我在设计教案时,用一些生活中看似平常却感人的画面吸引学生,并提问“怎样把这些动人的画面变成生动的文字”,明确什么是细节描写。接着以“背影”这幅图片为例,从朱自清的文字描述中体会运用动作、外貌、神态等多方面描写,感受文字记叙的生动精彩和透过文字传达的情感内涵。
再次,针对学生平时写作时记叙的内容出示例文《爷爷老了》:
麦子晒干了。爷爷让我进屋写作业,他一个人收拾。爷爷装满了一袋麦子,竟没有提起来。他生气了。第二次,他把它举到了齐腰高度,滑了下去。他骂骂咧咧。
我下楼,和他一起把一包麦子放到他肩上。我说:“爷爷,你还行啊!”
爷爷甩开膀子,颤悠悠地走向屋子……
面对例文,我首先让学生总结例文的主要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层层追问的环节,提问学生:“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把文段写得更生动?”“我们可以在哪些关键词处层层追问?”这样的环节设计必然激起学生强烈的思维。在理清学生提问后又让学生补写追问,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这部分设计有师生的互动和学生的补写练笔,教师既遵循本心的教学又顺乎自然,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思维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指导材料的合理选择、教学过程的合理设计、教案的深度研摩会让课堂构建更鲜明地体现“尚德”的教育理念,也提升了学生对作文课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二、遵循学生本心,尊重学生质疑
“尚德”课堂的理念,还意味着学生遵循本心地开展学习,顺乎自然地在学校发展自己的个性品质。“遵循本心、顺乎自然”在语文课堂中就是要让学生尽情学生享受语文带来的情趣和理趣;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主动成长的个性,尊重学生的质疑。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细节描出精彩”这堂作文指导课,在第二个环节“层层追问”中,例文《爷爷老了》激起了学生强烈、活跃的思考,纷纷提出在哪些关键词处可以提问补充、扩展文字使文段写得更生动细腻。在此过程中有两个学生提出了在我预设课程时根本未考虑到的问题并提出了各自的质疑。
生1:我是怎么和爷爷一起把一包麦子放到肩上的?
生2:老师,我觉得张××同学的这个追问不恰当。例文题目叫《爷爷老了》,根据题目文章记叙时要突出“爷爷老的形象,但内心不服老的心态”,而“我怎么提的”就成了写我而不是爷爷,而且感觉爷爷确实老了。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他说得有道理吗?
生:有道理。
师:老师也赞同你的观点!给你点个赞!老师也觉得这个追问就不必要了,追问时我们要注意突出一个“老”字。
生3:爷爷为什么要让我回屋写作业?
生4:老师,我觉得这个追问和张××刚才的追问有一样的毛病,好像与“爷爷老了”没关系,也就不需要追问了。
生3:我为什么会想到,因为爷爷让我去做作业,我必定看不到爷爷扛不起麦子,所以应该是听到麦子掉地上所发出的重重的声音,我才会下楼。
师:你发现了一个问题,“爷爷让我进屋写作业”从细处考虑的话,我后面的内容都看不见。并且你的追问也没有从“老”的角度去思考。老师的建议是把“爷爷让我进屋写作业”这句话删了更好。你觉得呢?
生3:可以删了。
生5:老师,我们的追问要体现中心、为中心服务。
师:非常精彩!这是我们追问时特别要关注的。
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是极其活跃的,他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在质疑中学生又很自然而主动地掌握了学习的要点。
“尚德课堂”最重要的学习力提升元素是“教师”,最重要的学习力发展元素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力价值元素是“顺乎”。“遵循本心、顺乎自然”的“尚德课堂”追求在教学设计时本着深度研课,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质疑,这样才能让学生遵循本心地开展学习,顺乎自然地在语文课堂上发展自己的个性品质,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实现文德与人德相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