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误差理论论文

误差理论论文

时间:2022-07-12 06:25: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误差理论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误差理论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直齿圆柱齿轮,计算方法,齿轮测量

在机械维修工作中,经常遇到奇数齿直齿圆柱齿轮齿顶圆直径的测量问题。在测量时,因为量具直接测量到的尺寸不是齿顶圆直径da,而是一个齿的齿顶到对面齿间齿顶圆弦的距离H(图1)。通常齿顶圆直径da按下式计算:

da =K*F(1)

系数K值可从有关资料中查得。

用这种方法计算齿顶圆直径,当齿数较少时,误差较大,不能满足工作要求,而对于变位齿轮、短齿齿轮、不同齿形角的齿轮。其变化情况又都不同,给实际的测量和计算带来困难。

1、测量方法

如图2用测量弓高弦长法的计算公式如下:

(da/2) 2 =(e a /2) 2 +(H-da/2) 2

整理后得:

da = H+ e a 2 /4H (2)

根据式(2),只要测量出尺寸H和齿顶圆齿间弦齿宽e a 就可以计算出齿顶圆直径da。

2 测量步骤

2.1 尺寸H的测量

尺寸H的测量可以采用多种工具,如游标卡尺、公法线千分尺、外径千分尺或杠杆千分尺等。在使用外径千分尺或杠杆千分尺测量H值时,应先在齿间外侧配置一量块(图3),然后再用量具测量。

2.2 尺寸e a 的测量

事先准备好一尺寸适当的铅块,将其放入被测齿轮的齿间内,在铅块外加一块平行钢垫板,并放在台虎钳上加压,使铅块充满齿槽空间,当铅体从齿顶处溢出并刚好切断时取下,此时将得到一个与齿间形状相同的铅块(图4),其底边长度e a 值,可用游标卡尺或公法线千分尺测量出来。

若无铅块,也可以在一块光滑的纸垫板上压出相邻两齿顶印痕,然后用游标卡尺测量出两印痕问的距离,即可得出e a 值,但用这种方法测量,误差较大。

3 误差分析

显然,式(2)的计算方法属于间接测量法,根据误差理论,若各独立量的误差不能事先测出,则间接测量误差应按随机误差来处理。间接量的精度与各随机

变量的精度有关,呈函数关系。免费论文参考网。设:

y=f(x 1 ,x 2 ,x 3 ,……x m )

如果已知x i 的标准偏差各为σ i ,则y的标准偏差σ y 为:

σ y =

如果已知x i 的极限误差各为δ xilim ,则y的极限误差δ ylim 为:

δ ylim =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按式(2)计算的齿顶圆直径da的极限误差为:

δ dalim =

于是可得:

δ dalim = (3)

4 实例应用

某汽车用起动电机驱动齿轮的主要参数为:模数m=3,齿数z=9,齿形角а=14.5°,变位系数x=0.43。免费论文参考网。在滚齿前用千分尺测得齿坯直径为34.36mm,加工后用游标卡尺测得H=33.58mm,采用锡块压形后,测得e a =10.30mm。

查得K=1.0154,用式(1)计算:da=34.097mm。

用式(2)计算:da=34.37mm。免费论文参考网。

根据计算结果可知:按式(1)计算,求得的值与实际值相差较大,而按式(2)计算,求得的值与实际值相差较小。

如果在测定H、e a 时的极限误差分别为δ Hlim =±0.02mm、δ ealim =±0.05mm,则从式(3)可得δ dalim =±0.021mm。

故齿轮齿顶圆直径的测量结果为da=34.37±0.021mm。

图1

图2

图3

第2篇

关键词 矿山;测量;数据处理

中图分类号TD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33-0248-01

1概述

我国是一个矿产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煤、钨、锡、铁及以稀有元素矿物的储量都居世界前列。因此,我国有大量的矿山在进行生产。矿山生产也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我国的大量矿山并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矿山地理信息系统,这给矿区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困难,为了解决好日后矿山的可持续发展、矿区环境的改善及矿山安全的防范,需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矿山地理信息系统。

2 矿山测量技术浅析

由于井下测量的特殊性,先进的一些测量仪器如GPS等不能应用于井下测量,而且很多矿山单位也都未配备全站仪,所以经纬仪仍然是井下测量的主要工具。

2.1井下角度测量

井下测角一般用测回法测量角度p时,在C点安装经纬仪,正平对中,在后视点A前视点B悬挂垂球线作为站标,并用矿灯蒙上白纸照明垂球线。

测回法的步骤如下:1)正镜瞄准后视点A,使水平读盘大致对于00,读取水平读盘读a1,并使十字丝的水平中丝照准垂球线上的标志,使竖盘指标水准器的气泡居中后,读取竖盘数Ln;2)正镜顺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照准前视点B,读取水平读盘读数b1和竖盘读数LB;3)倒镜后逆时针旋转照准部,照准前视点B,读取水平读盘读数场和竖盘读数RB ;4)倒镜逆时针旋转照准部,照准后视点A,读取水平读盘读数a2和竖盘读数RA;5)最后计算一测回所测水平角为:

竖直角δ的计算公式随经纬仪竖盘刻划方法的不同而异。若竖盘以全圆顺时针方向注记,且当望远镜水平时竖盘读数为900(正镜)和2700(倒镜),则竖直角s的计算公式为:

2.2井下边长测量

井下多采用悬空丈量边长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在前、后所挂垂球线上用大头针作出标志,作为测量倾角时经纬仪望远镜十字丝水平中丝瞄准的目标和钢尺量边时的端点。丈量边长时,钢尺一端刻划对准经纬仪的镜上中心,另一端用拉力计施加在钢尺比长时的标准拉力,并对准垂球线上的大头针出在钢尺上的读数,要估读到毫米,每尺段以不同起点读数三次。并且导线边长必须往返丈量。

2.3井下高程测量

井下高程测量主要是测出各相邻测点间的高差。施测时水准仪置于二尺点之间,使前、后视距离大致相等,这样可以消除由于水准管轴与水准轴不平行所产生的误差。在计算两点间的高差时,与地面水准测量一样,用后视读数a减去前视读数b,即

h=a-b

当测点在顶板上时,只要在顶板测点的水准尺读数前冠以负号即可。

2.4矿山联系测量

矿山联系测量主要采用连接三角形法。由于不能在垂球线A. B点安设仪器,因此选定井上下的连接点C与C’,从而在井上下形成了以AB为公用边的三角形ABC和ABC’,一般把这样的三角形称为连接三角形。当已知点D点的坐标以及DE边的方位角和地面三角形各内角及边长时,便可按导线测量计算法,算出A. B在地面坐标系统中的坐标及其连线的方位角。同样,己知A,B的坐标及其连线的方位角和井下三角形各要素时,再测定连接角s’,就能计算出井下导线起始边D’E’的方位角及D’点的坐标。

3 测量数据处理以及三维数据的选择

测量数据或观测数据是指用一定的仪器、工具、传感器或其他手段获取的反映地球与其他实体的空间分布有关信息的数据。观测数据可以是直接测量的结果,也可以是经过某种变换后的结果。任何观测数据总是包含信息和干扰两部分,采集数据就是为了获取有用的信息。干扰也成为误差,是除了信息以外的部分,为此,就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平差处理。为了记录和保存这些数据,更为了方便实用,就必须设计相关的数据平差计算系统。

将常见的数据处理归纳起来列表显示。当然,这些平差的基础是条件平差和间接平差。

4结论

本文重点研究了矿山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对矿山测量的施测做了一定的研究,分析和介绍了测量数据处理的方法,并根据测量数据平差计算的特点,给出了平差计算的教据结构,并建立了数学模型。矿山测量数据计算机处理和三维巷道模型构建及其可视化是数字矿山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张国良,朱家饪,顾和和.矿山测量学.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4-75.

[2]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测量平差学科组.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第3篇

卓越测绘工程师应具备的素质为了达到《测绘卓越计划》的目标,测绘卓越工程师应具备的素质主要包括:

1.1 基本素质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测绘工程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熟悉测绘法律法规和测绘行业的技术标准与规范,主要表现在掌握一定的政治、经济、管理、社会学、情报交流、法学、环境等人文知识,了解一般的社交规范,遵守社会公德,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 爱岗敬业,严谨认真,熟悉企业员工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 遵守测绘工程职业行为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及相关测绘法规,了解与工程建设有关的法律规定,熟悉测绘行业及相应企业技术标准,熟悉《测绘作业人员安全规范》及测绘行业主要职业健康安全知识,学会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下工作。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服务和环保意识和公民意识,能承担有关健康、安全、福利等事务的责任。

1.2 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扎实的测绘工程专业理论与技术知识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主要包括:具备从事测绘工程学科所需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包括高等数学、概率统计、大学物理等。 掌握测绘工程技术所需的工程科学基础知识,包括工程力学、电工电子学、计算机技术、实用数据处理、数字图像处理、土建工程、工程地质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具有应用工程基础知识解决实际测绘工程问题的能力。掌握测绘工程专业基础理论与技术知识。包括:空间信息数据采集、处理、表达与利用的基础理论、方法与技术,各种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及运营监测各阶段的测绘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3 沟通与创新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开拓创新意识,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英文文献,具有一定的英语口语交流能力,能够使用技术语言,在跨文化环境下进行沟通与表达。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能自信、灵活地处理新的和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和工作环境。能够跟踪本领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具备收集、分析、判断、选择国内外相关技术信息的能力。能够控制自我并了解、理解他人需求和意愿;既能独立工作,又具有团队合作精神,适应竞争学会合作。具有认识自身的发展需求,制定并实施自身职业发展计划的能力。

1.4 解决测绘工程问题的能力了解现代测绘科学与技术及其发展动态;了解测绘工程的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和新软件;掌握测绘工程生产流程的方法和技术。工程设计中,能理解工程应用要求,掌握外业施测和内业数据处理方法,严格贯彻专业设计规范和专业设计流程,选用合适仪器、布设与施测方案、数据处理方法及软件。参与工程设计文件(设计投标书,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技术设计书等)的编纂,并能进行设计方案说明与详细方案比选;具有一定的测绘数据处理软件编制能力,对一些特殊的应用和新的仪器或技术方法,能够根据要求编写程序进行数据处理;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针对测绘产品的质量要求和生产技术问题能提出技术改造、工艺设计或者技术创新初步方案。

1.5 具有一定的项目组织、管理与执行能力具有根据测绘项目的内容、工期、技术与质量及安全生产等要求,分析判断需要投入的人员、设备等资源的能力;并能根据测绘项目的工期、成果质量要求及投入的资源,计算成本和利润,分析项目的经济可行性等;具有按照测绘项目要求,根据《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T1004-2005)及有关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制定项目设计书、提出各项精度指标、组织编写专业技术设计书并判定其与项目设计书的符合性和可行性、细化分解项目目标、明确技术路线,合理调配资源等确保工程实施的能力。能够依据《测绘作业人员安全规范》(CH1016-2008),根据测绘项目的作业现场环境,进行人员、仪器设备、数据安全风险评估,确定必要的防护用品用具、数据存储及备份机制,制定安全生产方案。能够根据《测绘绘技术总结规定》(CH/T 1001-2005)及有关的技术规范、技术标推,撰写技术总结,内容包括工期、成果精度指标、需要说明的问题等;对技术问题的处理进行分析、评估、认定,明确结论。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能够在测绘工程项目实施中,采取恰当的措施应对质量标准,项目计划和预算的变化。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合作精神,能够协调工作团队按工作进度进行工作。

2测绘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2.1 培养目标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矿产资源勘察与开发、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环境保护与灾害预防等领域企事业单位输送高级测绘工程人才和管理人才为目标,培养具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空间信息数据采集、处理、表达与利用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备坚实的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以及良好的政治、业务和人文素质,并具有从事各种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及运营监测各阶段的测绘工作能力、知识更新与自我完善能力、良好沟通与组织管理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测绘工程专业优秀人才。按照本标准培养的测绘工程专业本科卓越工程师,具备助理工程师基本能力,毕业后经过 3 年~5 年具体的工程实践,即可申请并获得测绘工程专业工程师技术资格,并具注册测绘师相应的能力,可从事交通等行业工作。

2.2 测绘卓越工程师课程设置为了实现测绘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学位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数学、VB 程序设计、大学英语、数字地形测量学、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大地测量学基础、GPS 测量原理与应用、地图制图基础、GNSS 数据处理、地理信息系统、变形监测与数据处理、工程测量学、数字摄影测量学。主要实践环节包括数字地形测量学实习、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设计、大地测量学基础实习、GPS 测量与数据处理实习、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数字摄影测量学实习、工程测量实习、、毕业实习、测绘工程监理实习、专业认识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与答辩等。最低毕业学分要求:学生必须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 185 学分方可毕业。符合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例规定的,可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3结束语

第4篇

关键词:招投标评标干扰定性分析定量打分策略型行为

1概述

在评标工作中,往往通过对各投标方案的定性分析和定量打分对各投标方案的优劣进行排序,从而得到最后的排序名单。所以评标工作是否成功往往要看这两个过程的结果是否相符。如果不相符,一种原因是评标程序设计不合理,评标的评价体系设计有问题,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可能在评标工作中出现了个人策略型行为对评标结果发生了干扰。为什么在一些项目的评标工作中定量打分与定性分析不相符?并且有时不能完全代表大多数评委的意见。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在定性分析过程中往往由于评委的偏好的程度无法计算,而在定量打分中这种偏好就得到了反映。在出现较大偏差,对平均值出现较大扰动时,个人在评标工作中的策略型行为就会对评标结果带来影响。

投票选举理论的奠基人之一C.L.Dodeson经过大量的对比研究认为,投票程序的“可纵性”和投票人(或决策者)的策略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对于投票人在投票过程中隐瞒偏好、通过夸大或贬低投票对象,或者通过各种手段影响投票结果的行为我们称其为策略型行为。我们认为,当评标进入后期的定量打分阶段后就成为一种类似投票选举的行为,因此也就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策略型行为干扰这个过程。以下仅讨论在定量打分中一种比较隐蔽的策略型行为对评标工作的影响。

2个案的定性分析

在一个项目评标过程中,经严格的资格审查预选后,参与投标的单位只有3家,分别简称为A单位、B单位、C单位,三家单位具备的投标条件相仿,但各有所长,都具备完成招标项目的能力。参加评标的评委共计13人,通过投标书审查和讨论后情况基本明朗,经过初评得结果如下:

6人认为A>B>C

2人认为B>A>C

2人认为C>A>B

1人认为C>B>A

1人认为A>C>B

1人认为B>C>A

A>B>C表示A优于B和C而B优于C,如果用少数服从多数的一票法来分析,那么A得到7票,B得到3票,C得到3票,显然A得到了超过半数的票。

表中的数值是认为所在行单位比所在列单位优的专家个数,如认为A比B优的专家总数有8位,所以第一行第二列记为8,其余类推。

以下采用不同的社会选择函数对上例进行求解

2.1波达法(即波达函数法)

波达法用被评单位与其他单位逐一比较时得到的得票总和作为该单位波达函数值,记为fB,我们将依据波达函数的大小排定各单位的优劣。

为表述简洁,把被评单位两两比较

时的得票按下表记录:

--------------------------------------------------------------------------------

A

B

C

--------------------------------------------------------------------------------

A

-

8

8

B

4

-

9

C

4

4

-

--------------------------------------------------------------------------------

上例中,单位A的波达函数是表中第一行的和:

fB(A)=8+8=16

同理我们得到:fB(B)=4+9=13

fB(C)=4+4=8

因此根据波达法我们得到A>B>C

A单位显然占有优势。

2.2康多瑟托法

康多瑟托法是用被评单位与其他单位逐一比较时得票最少的那一次所得票数作为该单位的康多瑟托法函数人的值,在上例中,被评单位B与AB相比时,与A相比的得票数最少为4票(即B所在行的最小值),所以B的康多瑟托函数

fc(B)=4

同理可得fc(A)=8

fc(c)=4

因此,按康多瑟托法,专家组的排序为:

A>GB~GC

符号B~GC的含义是专家组们认为B与C的优劣无差异,即B与C应排在相同名次上。

2.3南森法

南森法是一种逐步淘汰法,它在算出各单位的波达分以后不是以直接得分的多少来排序,而是将波达分最小单位淘汰出局,排在最后。然后再在剩下的单位中计波达分,再将分

数最小的单位排在后面。依次进行这种操作,直到排定所有单位次序为止。在上例中我们可很容易的排出专家组的整体序是A>B>C,与波达法的排序完全相同。

2.4道奇逊法

道奇逊法的意思是用各单位与其他单位逐一比较时能战胜其他单位所需增加的支持票数总和作为道奇逊函数fD的值,fD越小的单位越优。在上例中,

fD(A)=一4+(一4)=-10

fD(B)=4+(-5)=-1

fD(C)=4+5=9

因此,按道奇逊法,专家组的整体排序应是A>B>C。

2.5群体序的综合

当然上述各法在实际运用时各有所长,也各有各的缺点,所以仅仅用一种方法来得出群体排序都是缺乏说服力的,但我们如果把这几种方法综合排序,并将第一名记1分,第二名及并列第二记2分,第三名记3分,对所有的计算方法的结论进行算术平均,并以计算结果来排序。

通过上述计算我们可认为A方案显然为优。

3定量打分过程

下面用实际工作中常用的定量打分方法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看一看会出现什么新的变化:

在评标过程的最后,13位评委按主持人的要求用百分制的方法对三家单位的报价、质量保证体系、技术方案、技术能力、资信等若干方面进行详细评估后对各单位直接按印象打

结论出来了C>A>B,完全和定性分析的结果不同,这是怎么回事?

4原因与对策

通过对上面的打分记录分析后发现2、5、6号票的打分值明显与群体的打分值偏离,他们对C单位的偏好程度严重偏离了平均值。可见我们在进行初评时定性分析中的排序是未考虑每个专家的偏好程度,所以当大多数专家按客观情判断公正打分时,如果出现个人慌报偏好,一个人打分的影响力和他与平均值的偏差的大小成正比,也就是说打分异常人的影响力是几个正常打分人之和。而在大多数专家的评价中客观公正度越高则少数人的干扰就越大,这样就必然会使评价结果出现有利于打分异常人的情况,整个评标过程扰了。

作者试图用以下方法来排除这种干扰。

4.1舍弃最高分和最低分的方法

--------------------------------------------------------------------------------

专家序号

A

B

C

对应的偏好表达公式

--------------------------------------------------------------------------------

1

90

88

86

A>B>C

2

75

71

96

C>A>B

3

89

85

84

A>B>C

4

87

88

82

B>A>C

5

67

65

94

C>A>B

6

66

70

95

C>B>A

7

88

89

84

B>A>C

8

86

91

88

B>C>A

9

89

87

83

A>B>C

10

91

85

83

A>B>C

11

96

93

90

A>B>C

12

93

85

87

A>C>B

13

95

90

88

A>B>C

平均分

85.54

83.62

87.69

--------------------------------------------------------------------------------

这种方法在体育比赛裁判打分时经常使用,但也有它的局限性,如在上例中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后得:

A=86.27;B=84;C=87.46仍然是C>A>B

如去掉两个最高分和两个最低分后得:

A=87.56;B=85.33;C=87.11变成了A>C>B

可见当慌报个人偏好的人数较多,其在行为上的偏离度较大时,这种方法是无法界定应该舍弃的评分数是几位,同时如果操作不当舍弃太多,则进入计算的有效打分太少义会对序的排列产生新的不良影响。

4.2剔除误差法

由于评标人员有慌报偏好的可能,同时也为了防止个别人员的不负责任,我们应用测量学中的误差理论,对以上数据进行处理,发现误差大的则予以删除,提高数据的可信度,处理步骤如下:

首先计算单个指标的数学期望值:

式中,Gji为第指标的各点值,N为总人数;其次白塞公式计算均方根差:

最后再进行数据合理性校验

式中,δ为残差;K(N)为判据(Chauvent)。

若δ>K(N)×δ

则应删除这个数据,然后重复上述步骤,直到全部数据完全符合(Chauvent)判据为止。

4.3公开评议法

把评标的准则作为群体规范,通过公开对评选票进行评议,并利用群体压力,以理智和舆论的压力使个别人慌报偏好的行为不敢公开。

可在不记名投票后,再公开对每一张评票的合理性进行公开讨论确认。确认可以采用举手表决的方式,对确认的评票再由工作组进行计算。这样就使得慌报偏好的人不敢公开进行他的策略活动,则不合理的投票将会得到最大的遏制,打分的偏差仍然会存在,但不至于太离奇,超出平均太多。上例中2、5、6号票在评议中肯定无法通过,那么重新计算评分结果为A=90.4;B=88.1;C=85.5,结论就与定性分析结果一致,仍然是A>B>C。

4.4记名评分法

这种方法要求所有的评委必须在打分表上署名而不是匿名,通过公开打分的过程使得个别有谎报个人偏好的评委不敢在打分过程中打出太离谱的分数,而且这种方法也可对评标专家的可靠性进行分析,从而不断提高评标工作的科学和公正。为了加强保密,可采用将评委姓名栏设计为折叠密封方式,评标结束后该评分表存档备查。

4.5定性指标定量化

由于专家定量打分往往是定性分析结果的一种数量上的变换,主观因素较大。但是如果我们在评标工作开始前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收集好大量的数据,就可以把一些相对容易分析的定性指标定量化。在最近的几次实践中,我们采用了降低专家个人主观定量打分比例增加客观定量打分比例的方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些经验。具体操作如下:

对一些比较容易分析的指标在开标前通过专家的分析讨论确定分档打分的标准,评标时由工作组将被评历年的数据统计分档。专家组在评标过程中对数据的真实性和计算的正确性进行确认,对分档进行评议后确定。工作组按确定的结果计算评标对象的得分,从而使得主观评价客观化。在实践中曾经把主观评价的比例从70%降低到了30%,并在实践中得到了所有评标专家的肯定。例如,在物资招标采购中,开标前确定进行定量化分析的各种涉及物资质量的指标、质量事故的评价以及分档的范围和对应的得分。评标中对各厂家的多年质量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由评标工作组按所分质量档次完成评标对象产品质量的分档工作。专家组则对所使用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进行判断,对数值化的评价结果进行确认,再根据确认的结果由工作组计算得分,得分结果由专家组最后确认。对于非关键指标根据统计数据和投标书可由专家主观进行评价,但其评价结果所占权重将大大降低。在以往的评标中,这些非关键质量指标的权重分仅占全部质量分数的20%。

另一种定性指标定量化的方法就是可以利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这些主观指标问题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将模糊因素数量化。为将定性问题定量化,这里很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标度的问题,美国Pittsburgh大学的T.L.Saaty教授在层次分析法(AHP)中首次提出的1~9标度可以对一些定性分析的问题按标度定量化,这个方法可以在工程评标中应用。

5结束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在评标过程中,个人的谎报偏好对评标的结果是有影响的,而且影响的程度与打分的偏差是成比例的。在一个评标团体中,当大多数评委的打分符合客观实际、偏差较小时,个别人大偏差的分数对结果的影响更大。这些行为必然影响招标工作“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因此我们在评标工作中必须通过科学的方法、合理的程序对这些行为产生的效果加以遏制。

参考文献

[1]J.S.Kelly·ArrowlmpossibilityTheorems[M].Springerverlay,1979.

[2]黄立群.社会选择规则合理性标准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文,1997.

[3]张世英,刘智敏.测量实践与数据处理[M].科学出版社,1973.

[4]张灵莹.定性指标评价的定量化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7).

第5篇

【关键词】能力达成;测绘工程;课程体系

我国积极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于2013年加入《华盛顿协议》。实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我国高等学校推进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工程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标志。目前,许多地方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以及就业质量不高,推动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基本思路就是“参考国外的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经验,立足地方、明确定位,校企合作、开放办学,成就学生、服务社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实现工程教育与工业界对接,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辽宁科技学院于2004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15年12月,学校结合教育部、辽宁省高校转型指导意见,制定了《辽宁科技学院转型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将测绘工程专业列为进行工程认证的转型试点专业,学校将支持该专业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探索与实践。认证标准体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以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为实现途径,实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为目的的认证理念,与学校向应用技术型教育转型的思路一脉相承。探索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阈下的工程教育改革,对于推进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的应用型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过规范学生的知识、技能与道德标准,为其进入工程专业领域提供了前瞻性的引导。为确保毕业生质量,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出了工程知识、问题分析、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终身学习等12条通用毕业要求,认证专业必须通过评价证明所培养的学生达到这些毕业要求。毕业要求的达成主要是通过课程设置、工程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保障体系。课程体系是高等教育育人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具体化,它规定了培养目标实施的规划方案,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设置课程体系,同时结合专业发展现状、学校定位、专业定位优化课程体系,能够充分保证学生能力达成。

一、作测绘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分析

作为新建地方院校,相对老本科,资源配置不高。測绘工程专业是重点专业,多年来形成了“产学研结合、注重能力培养”的专业特色,形成了专业教学理念和有效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的有效环节。学生通过在学校接近实际工程环境的实习训练,以及在生产单位的工程测量实践,培养的学生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强,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但是在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虽然在培养方案中体现了工程测量、矿山测量人才培养的一些特色,但是,特色不明显,应考虑充分根据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立足行业、地方,兼顾原有冶金矿山的特色,错位生存,在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教学体系等方面发展自己的特色,提高专业的知名度。

(2)虽然在2013级、2014级、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中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提出了人才培养的要求,但是,课程体系还是过于强调理论知识。无法满足工程教育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要求;课程体系设置上以教师教为主,无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从而无法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3)随着测绘学科的发展,各测绘企业越来越需要掌握一定新测绘技术的本科毕业生,但当前的课程体系难以满足。

(4)课程体系的课程设置紧密度不够。课程设置过于松散,相关度不强,无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因此,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开展测绘工程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要基于能力达成构建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二、基于能力达成的课程体系

经过测绘行业发展分析、毕业生调研分析,虽然测绘工程专业学生就业面广,毕业生主要就业的岗位群为:各测绘公司、各行各业的工程局、各矿山公司、铁道部工程局、建筑公司和路桥公司等。结合学校定位、专业定位和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基于测绘工程专业认证标准,结合信息化测绘的特点和要求,对接注册测绘师制度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从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四方面构建了基于能力达成的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学时分配表如表1所示。

(一)公共课

公共必修课(为人文社会类通识教育模块)主要包括:政治类课程(其中课程实践在课余时间进行)、英语(实习分级教学)、体育(实习体育俱乐部形式,不占用理论教学时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中国传统文化等。

公共选修课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艺术类和生态环境类等课程。

(二)基础课

基础课包括:数学与自然科学类模块、工程基础类模块和专业基础类模块三个模块。

数学与自然科学类模块包括:高等数学A(1)、高等数学A(2)、线性代数A、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B(1)、大学物理B(2)、计算机应用I(A)、VB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和地球科学概论等。

工程基础类模块包括:工程制图与AutoCAD(3)、土木工程概论、采矿工程概论和计算机图形学等。

专业基础类模块包括:测绘学概论、测绘学基础、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地图制图学、控制测量学、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测绘数据处理及程序设计、GNSS原理与应用、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遥感原理与应用和摄影测量学等。

(三)专业课

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工程测量1(工程测量学基础)、工程测量2(线路工程测量)、工程测量3(工程变形监测与预报)、矿山与地下工程测量学、测绘专业外语、地籍与房产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等。

专业选修课主要包括:高等测量平差、测绘技术规范、道路勘测设计、数字地球概论、测量仪器学、测绘案例分析、三维激光扫描仪、土木工程计量与计价、不动产管理概论、精密工程测量、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海洋与水体测量、城市规划原理、市政工程规划概论、工业测量原理与应用、低空飞行器摄影测量等。

(四)实践课

实践课包括:工程(专业)实践类模块和素质教育模块两个模块。

工程(专业)实践类模块包括:专项实习1-地形测量实习、专项实习2-数字测图实习、专项实习3-地形图编制实习、专项实习5-测绘数据处理应用实习、专项实习6-控制测量实习、专项实习7-GNSS测量实习、综合应用实习1-工程测量模拟实习、综合应用实习2-矿山与地下工程测量仿真实习、综合应用实习3-不动产数据采集与数据库仿真实习、生产实习1-测绘地理信息类企业文化实习、生产实习2-测绘地理信息工程项目综合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素质教育模块包括:入学教育、大学生国防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公益劳动、思政实践模块A、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健康教育、毕业教育、文献检索与利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创新创业教育模块,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如数学模型竞赛、测绘技能大赛、测绘程序设计比赛和测绘科技论文创新大赛等比赛项目。鼓励学生参加测绘各个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使学生受到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方法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组织实施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学术讲座、获得各类等级证书,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等。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的项目申报能力、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等。

注:各比例計算的分母皆为总学分。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至少占15%;工程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至少占30%;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20%;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

基于能力达成,按照模块化构建课程体系。具体构建课程体系时,根据每个大模块内不同阶段不同方面的任务目标的分析将其分解成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小模块;每个小模块对应不同的能力要素;能力要素封装后为成为一个个的教学模块。并按照一定的教学规律分布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在模块化课程体系基础上,结合就业岗位群,打破学科领域的界限,以跨学科的方式选择课程内容,组织和整合课程体系,达到“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目的,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首先,根据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历年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大数据分析,以培养测绘工程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按照工程认证毕业生能力要求体系设置课程体系。

其次,基于能力达成为目标对已开设课程进行归类。由能力达成与所需支持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构建关联矩阵,确定课程所培养的能力。将培养相近能力的课程归类,明确教学内容与能力达成之间的关系。构建专业特色明显的课程体系。对具有相近教学内容的课程进行整合,做到课程内容规划不重复、不遗漏,课程设置优化,课程内容体系特点明显。

再次,课程内容的教学安排调整。根据测绘工程实际生产过程,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理念安排教学,遵守认知过程的自然规律,对教学安排进行合理调整,解决现在专业课内容与专业基础课联系不紧密的问题。在课程安排上要遵循“先基础知识,后工程应用”的原则。

最后,新课程开发与创新。结合测绘学科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定义新能力指标,由企业界人士与教育界人士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审查和评估及其实施过程。在此过程中,根据现代课程理论实现课程与课程体系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努力求新、求变,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结论

第6篇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培养标准;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4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3?0054?04

针对当前工程人才培养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论文、轻设计等问题,2010年教育部推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是为了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的要求而提出的一项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1]。目前我国有61所高校被批准为卓越计划高校,其中部分高校开设了测绘工程专业(中南大学与黑龙江工程学院的测绘工程专业已被批准为“卓越计划”的试点专业)[2]。测绘工程专业是地学领域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之一,它涵盖了旧专业目录中的大地测量、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部分)和地图学等四个本科专业[3],这使得当前测绘工程专业培养要求具有更全面的专业基础知识。由于“3S”(GPS、RS、GIS)技术在测绘领域的应用和普及,使测绘工作从工具到理论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专业整合、测绘新技术的发展及测绘学科内涵的不断扩展,使得测绘工程专业教育与教学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卓越计划”正符合测绘工程专业教育与教学改革的方向。“卓越计划”实施的关键之一是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专业培养方案,它是从专业培养角度对卓越工程师培养提出的具体要求和措施,主要包括培养标准、课程体系及校企联合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方面的内容。本文针对信息化测绘系统下测绘工程专业的特点,分析制定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原则,具体研究培养标准、课程体系及校企联合培养方案三个方面的内容,为制定和实施“卓越计划”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制定原则

“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制定首先应对人才培养的层次定好位,然后根据专业特点,突出行业背景,注重创新能力、人文素养及生产管理能力的培养。

1. 人才培养层次的定位

行业和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具有多样性,从工程师的类型来说,有服务型、生产型、设计型和研发型[4]。笔者认为卓越测绘工程人才的培养至少应该分两个层次,即生产设计型和生产研发型。他们的区别只是侧重点不同,前一层次应强调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后一层则应多一些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高校具有多种类型,主要可分为研究型和教学型两大类。我国不同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层次有明显的不同,本次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包含这两大类型的高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也应根据学校的类型在培养层次上定好位。同时,在制定培养方案或具体措施时,还要考虑同一学校中学生的个体差异。

2. 测绘工程专业的特点

每个专业人才培养都应符合其专业的特点,制定培养方案时,必须根据专业特点设置课程体系并制定相应的教学方式。测绘工程专业的特点主要有:①实践性强。从工程设计、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到测绘产品制作,都需要很强的动手能力。主干课程都应安排较多的实验课程以及相对应的实践类课程,课程设置时,其占的总学时数应在30%以上。②专业涵盖面宽。从内容上来说,它涵盖了旧专业目录中的大地测量、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部分)和地图学等四个本科专业。因此,制定方案时要融合四个旧专业的主要内容,并以大地测量与测量工程的内容为重点。从专业服务来说,测绘工程技术可以应用于广泛的工作领域,如国土、矿业、城市规划、工程建设、国防等,这就需要开设相关专业领域的课程,如土木工程概论、地质学基础、城市规划原理等课程。③依赖工具。测绘科学是随着测绘工具发展而发展的,现代测绘基本上就是依托电子信息技术,包括体现测绘学科特色的“3S”技术。根据该特点,方案中应设置计算机技术与测绘专业结合紧密的课程,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

3. 行业背景不同

虽然许多高校都在向综合性大学发展,但大部分高校仍具有行业特色。各高校在测绘工程专业上一般也结合其行业特色进行人才培养,如:中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长安大学、河南理工等具有地矿特色,同济大学具有土木特色,西南交大具有铁路特色,河海大学具有水利特色等。课程设置时应考虑增加一些与行业特色相关的专业基础类课程,并在专业课程的课程内容中体现出行业特色。“卓越计划”将行业企业的参与作为实施该计划的前提,其中的校企联合培养阶段的培养方案可以更充分地体现行业特色。

4. 注重创新能力、人文素养及管理能力的培养

从培养学生的能力上讲,“卓越计划”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生产管理与企业经营能力及人文素养。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我校以教师科研项目和科研实验室向学生发为手段,联通教学和科研,采用案例、启迪、学科交叉、科研训练、自主设计实验等方式,打造学生创新能力锻造平台,并设置相应考核办法以及必须达到的学分要求。在工程专业的教育过程中除了专业的知识,还需要哲学、经济、法律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5],人文社科的知识素养往往决定了学生的创新视野和创新思维,培养方案中应加强人文素质方面的课程,我校结合“卓越计划”的培养特点,在全校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从培养人才层次来说,“卓越计划”培养的学生应该是今后本行业领域的领军人才,这就需要加强培养其领导管理能力,培养方案中除设置相应的管理类课程外,在课外研学中也应有所加强。

二、培养标准

培养标准是指学校层面制定的本校加入“卓越计划”的各个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标准。它是专业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参与高校制定的本校实施“卓越计划”的纲领性文件,一般在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的基础进行深化,强调实践创新能力、良好的人文素养及企业管理能力的培养。测绘工程专业总体应达到的标准是: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测绘工程理论知识、掌握测绘工程专业技能、具备空间信息综合处理能力、较强的测绘工程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知识更新与自我完善能力、良好的沟通与组织管理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测绘工程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学生可从事测绘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从事空间信息的采集、分析、整合、评价、决策等测绘工程领域的科技工作,也可承担企业管理、生产技术管理及企业市场经营等工作。能达到工程测量师技术能力要求时,可获得工程测量员的技术资格,并具有在毕业4年后能获得国家注册测绘师的能力。对应国家标准又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了解相应的法律法规,拥有对职业、社会、环境的责任感。

第二,掌握测绘工程专业所需的相应自然科学知识,具备扎实的测绘工程基础、专业理论基础和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①具备从事测绘工程学科所需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包括高等数学、概率统计、大学物理等。②掌握测绘工程技术所需的工程科学基础知识,包括工程力学、电工电子学、计算机技术、实用数据处理、数字图像处理、土建工程、工程地质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具有应用工程基础知识解决实际测绘工程问题的能力。③掌握测绘工程专业基础理论与技术知识。包括空间信息数据采集、处理、表达与利用的基础理论、方法与技术,各种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及运营监测各阶段的测绘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具体包括大地测量、工程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编制与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地籍与房产测绘的理论与技术。

第三,具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的工程创新意识,能从事测绘工程设计与施工工作。

第四,能参与测绘工程生产过程和工程项目管理与实施,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和经营能力。

第五,善于沟通,能适应环境,不断学习,初步具有竞争和合作的能力。

三、课程体系与能力矩阵设计

培养标准细化后,就要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与“标准实现矩阵”,把相应的知识能力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环节。本方案的课程体系可以分为六类:

①基础课程。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大学物理、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C++)、测绘学概论、大学计算机基础、工程制图等。

②专业主干课程。包括测量学基础、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控制测量学、摄影测量学、遥感原理与技术、工程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GPS测量与数据处理、测绘程序设计基础、地图学概论。

③“卓越计划”人文与管理特色课程。包括人际传播与沟通、文学与创意、经济法、领导学、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企业管理、公共关系学。

④校企联合培养专业课程。包括变形监测与数据处理、测绘工程监理、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

⑤行业特色课程。包括地下工程测量、地质学基础、土建工程概论。

⑥校企联合实践课程。包括测绘基本技能训练、测量学实习(含设计)、控制测量生产实习(含设计)、工程测量实习、企业综合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其中,实践类课程可以全部或部分安排在企业进行。校企联合培养的课程也可以部分在企业进行或者由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进行专题讲座。课程体系建立后,应对照培养标准中知识能力大纲所列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要素,与用于实现这些要素要求的每一门具体课程和教学环节一一对应起来,即建立起 “标准实现矩阵”(见表1)。在此基础上,拟定教学计划和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大纲的制定应对照知识能力大纲中各要素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

四、校企联合培养方案

实践是工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卓越计划”创立了高校与企业进行产学研结合的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目的是通过此方式解决工程人才培养中校企脱节的问题。依据“卓越计划”的要求,学生在4年的学习中,有一年时间是校企联合培养。我校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培养方案分时段先后进入优秀测绘企业完成36周的工程实践,有5门课程校企联合授课。通过具体工程实践,参预测绘项目策划、技术设计、实施、技术总结、成果检查验收,使学生掌握测绘工程项目生产与管理的一般流程和方法。企业阶段的培养计划主要包括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及指导与考核方式等。

1. 校企联合培养的课程内容

主要包括:①测绘基本技能训练3周。要求了解测绘基础知识,掌握测绘仪器的基本操作方法,掌握距离、角度、高差测量以及方位角、坐标、高程确定的基本原理与方法。②测量学实习5周。掌握图根控制测量、小地区大比例尺数字测图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了解测绘成果检查验收的基本要求。③控制测量实习4周。掌握平面及高程控制网布设、观测及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并对控制测量成果进行二级检查、一级验收。④工程测量实习3周。深入实践,广泛接触各种工程项目,掌握工程测量、变形监测的技术与方法。⑤部分专业课程学习5周。主要包括测绘工程监理1周,企业实务1周,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1周,变形监测与数据处理2周。⑥企业综合实习4周。到所在企业的总经办、总工办、生产部、综合部、法律部、财务部、市场部、质检部、后勤部、安全部等部门,学习测绘企业经营管理方法、测绘项目生产、技术管理过程。⑦毕业设计17周。在优秀测绘企业,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完成综合性较强的测绘项目的技术设计、生产、检查验收和总结工作,其成果作为毕业设计提交学校。具体内容和计划由学校和相应的大型测绘企业结合实际企业生产情况、岗位需求、学生特点综合制定。

2. 校企联合培养阶段学体要求

①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应根据各阶段实践的主要内容和校企联合培养计划,制定自身学习、工作计划。②掌握多种测绘仪器的操作及检校技能,掌握常规测量技术及现代测绘技术。③参加测绘项目的生产与管理,理论联系实际,验证巩固、深化所学理论知识,初步培养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努力提高测绘工程专业素养。④了解测绘企业及测绘项目管理和经营体制。⑤做好企业学习日志、学结和实践报告或论文。

3. 校企联合培养阶段的指导和成绩考核方式

校企联合培养阶段,学生的学习由在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联合指导,并实行导师制。中南大学在实施“卓越计划”时,要求全面实行双导师制,即校内校外各有一位导师。校企联合培养首先根据企业实际需要由校企联合制订阶段培养计划和预期培养目标,学生在校企联合培养期间要随时向企业指导教师汇报学习进展,在校指导教师也会定期前往企业对学生进行现场考核和指导,督促学生按进度完成学习任务。

在校企联合培养期间,学生除了需要获得上述课程的各科学习成绩以外,还需要获得企业综合学习成绩,该成绩由三部分组成:①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实践能力、综合素养等,该部分成绩占校企联合培养总成绩的40%。②学生撰写的毕业设计(论文),该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40%。③学生的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由校企联合组成),该部分成绩占企业学成绩的20%。

五、结语

为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年教育部与国家测绘局决定联合实施测绘领域的“卓越计划”,并成立了工作组和专家组。以推进测绘领域的卓越计划的实施,协调相关政策措施,制定专业标准和实施方案,论证高校专业培养方案等工作。在此背景下,我校制定了“卓越计划”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由于“卓越计划”刚开始实施,其标准体系和培养方案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并探索完善之。

参考文献:

[1] 张文生,宋克茹.“回归工程”教育理念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77-92.

[2] 田青.教育部国家测绘局联合实施测绘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N].中国测绘报,2011-04-08(1).

[3] 宁津生.测绘工程专业和测绘学[J].测绘工程,2000,9(2):70-74.

第7篇

内容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房地产价格是由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对供求关系进行有效的分析,可以把握市场发展状态,为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提供依据。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兰州市房地产供求均衡关系进行分析,并提出房地产市场供求均衡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兰州 主成分分析法 房地产 供求均衡关系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关系国计民生,关系社会稳定,涉及面极广,因此房地产价格的发展变化备受关注,近年来房地产业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领域。房地产价格取决于供求关系,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根本目的是保持房地产供求关系的均衡发展和房价的相对稳定,但由于房地产经济运行的复杂性,人们难以准确把握房地产市场运行的态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本文以兰州市为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兰州市房地产市场供求均衡关系进行分析,揭示兰州市房地产市场发展状态,为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提供依据,以保证房地产业的良性发展和城市居民的安居乐业。

研究方法选择

(一)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PCA),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Charles Spearman)在1904年提出。主成分分析是设法将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比如P个指标)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的指标。通常数学上的处理就是将原来P个指标作线性组合,作为新的综合指标。最经典的做法就是用F1(选取的第一个线性组合,即第一个综合指标)的方差来表达,即Var(F1)越大,表示F1包含的信息越多。因此在所有的线性组合中选取的F1应该是方差最大的,故称F1为第一主成分。如果第一主成分不足以代表原来P个指标的信息,再考虑选取F2,即选第二个线性组合,为了有效地反映原来信息,F1已有的信息就不需要再出现在F2中,用数学语言表达就是要求Cov(F1,F2)=0,则称F2为第二主成分,依此类推可以构造出第三、第四,……,第P个主成分。

进行主成分分析在SPSS中主要步骤如下: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消除不同量纲的影响;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判定;确定主成分个数m;确定主成分Fi表达式。

(二)3σ法

根据统计误差理论,提出3σ方法来处理,即通过计算复合指标数据系列的中心值和标准差,得出偏离中心值1~2倍标准差的区间即[E-σ,E +σ]属于完全正常运行区间;偏离中心值1~2倍标准差的区间即[E-2σ,E -σ]和[E +σ,E +2σ]属于基本正常区间;偏离中心值2倍标准差以上的区间即[- ∞,E -2σ] 和[E+2σ,+ ∞]属于异常区间,这样就得到了评价供求均衡关系的5个区间。

房地产供求均衡关系实证分析

(一)指标的选取

借鉴住建部按照3σ理论方法推荐的房地产预警指标体系,结合兰州市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兰州市房地产供求均衡关系指标如表1所示。

(二)主成分分析

利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对选取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主成分的特征值、贡献率、累积贡献率及其因子载荷(见表2)。根据主成分对应的累积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选取前2个主成分。

从表2主成分因子载荷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中商品房销售额/房地产开发投资额(X1)、商品房空置量/3年竣工量(X3)、房价收入比(X4)以及房地产价格增长率/GDP增长率(X5)载荷较大,说明第一主成分基本反映了这些指标的信息;商品房销售面积/竣工面积(X2)指标在第二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说明第二主成分主要反映了这一指标信息。

利用表2中的主成分因子载荷数据除以相对应的特征值的平方根便得到两个主成分中每个指标所对应的系数。将所得到的系数与标准化后的数据相乘,可得到两个主成分的表达式:

F1=0.492ZX1+0.240ZX2+0.511ZX3

+0.410ZX4+0.521ZX5

F2=-0.365ZX1+0.779ZX2-0.171ZX3

+0.440ZX4-0.193ZX5

(三)均衡指数的计算

以每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占所提取主成分总的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作为权重,构建兰州市房地产供求均衡指数EI=

0.7412F1+0.2588F2(计算结果见表3)。

(四)均衡指数预警区间的划分

1998-2007兰州市房地产供求均衡指数活动区间为[-1.507,1.823],平均值(μ)等于0,标准差(σ)等于1.370。根据3σ理论,计算房地产供求均衡指数预警区间(如表4)。

根据表3、表4绘制兰州市房地产供求均衡指数预警图(如图1)。

(五)结果分析

从图1可看出,1998年来兰州市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1998-2002年为第一阶段,虽然1998年我国取消福利分房政策,但由于兰州市住房制度改革的滞后及居民对制度改革的适应过程,福利分房政策的取消并没有导致住房需求立即转向商品房市场,房地产市场需求疲软;2003-2007年为第二阶段,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化,加上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示范效应,兰州市房地产市场需求开始释放,房地产市场迅速发展,在强劲需求的拉动下,2004、2006及2007年房地产供求均衡指数进入供小于求的偏热区间,其中2006年达到最大值,在旺盛的房地产市场需求面前,市场供给能力略显不足,引起房价高位运行。

房地产供求均衡发展策略

房地产价格形成受到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供小于求,价格就会上涨,因此要稳定房地产价格,关键是要调节房地产供给与需求,实现供求均衡发展。

(一)调整土地供应计划以增加住房用地供给

首先,在土地保护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政府可以对现有土地规划进行调整,适当增加住房建设用地供给。其次,加大挖潜力度,对城市内部不合理占地、边角“废”地进行重新整合,集约使用土地,增加住房建设用地的有效供给。

(二)规范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行为

房地产商如果大量囤地,土地供给就难以转化为住房商品供给,必须按照《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规定对开发商的囤地行为进行严格管制。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进行房地产开发的,必须按照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土地用途、动工开发期限开发土地。超过出让合同约定的动工开发日期满一年未动工开发的,可以从高征收土地闲置费;虽然动工开发,但未能按照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项目开发期限建成的,也应考虑从高征收土地闲置费;满二年未动工开发的,可以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

针对开发商囤积居奇、捂房惜售等做法,政府应加强对住房预售环节的管理,对达到预售标准的楼盘实行最低预售数量规定,防止开发商捂盘。同时,城市房地产主管部门应建立房地产销售信息网络,对空置住房情况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并将空置情况上网公示,对商品房空置率实行上限控制,对超过限额的空置房征收空置税,使空置房源持有者由于持有成本的增加而释放一部分房源,从而增加商品房的有效供应量,降低房价。

(三)引入竞争机制以培育多元化市场开发主体

房地产商品的异质性、不可移动性特点决定了房地产市场是带有垄断因素的市场,根据市场结构理论,任何带有垄断因素的市场都会导致商品供给减少,商品价格提高。市场经济下防止住房商品供给垄断最有效的措施还是要引入竞争机制,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为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需要培育更多的市场主体,除了房地产开发企业作为市场主力外,还可以允许更多的诸如住房储蓄基金、住房合作社、单位集资建房、个人集资建房者之类的市场主体参与房地产的开发。

(四)抑制房地产投资性需求

房地产需求包括自住性需求和投资性需求。自住性需求就是购房者自己居住的需求;投资性需求即通过购买房产来出租获得收益或通过购买房产以期望在价格上涨时出售来获得较大收益的需求。现阶段房地产需求的双重过热共同推动着房价上扬。必须按照“鼓励自住、抑制投资”的要求,对房地产市场的两类需求进行有效管理。抑制投资性需求主要从提高投资的风险、加大机会成本和减少其收益入手。首先,城市房地产主管部门应当在销售全过程中落实以家庭为单位的“实名制”购房。第二,政府应加快出台住房保有环节的税收政策,即物业税,对家庭拥有的第二套以上的住房征收重税,目的是增加房地产持有者的持有成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房地产投资性需求。第三,实行差别化信贷政策,对家庭购买第二套以上住房规定较高的首付和较高的贷款利率,减少投资者的利润空间,从而有效地减少投资性购房,平抑房价。

(五)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以分流自住性购房需求

增加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是调节房地产市场供求、平抑房价的一支重要力量。一是加大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力度,严格控制经济适用房建设面积的大小,严格经济适用房入住资格的审查,切实满足更多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需求。二是增加廉租住房供应,满足最低收入家庭的基本住房需求。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广辟廉租房建设资金来源渠道,比如:针对开发商囤地行为征收的土地闲置费、针对开发商囤积房源开征的空置税以及针对居民拥有的第二套以上住房征收的物业税都可以转化为廉租房建设的基金投入,增加廉租房的供给,满足最低收入阶层的居住需求,从而间接转移一部分住房需求,缓解商品房市场供不应求的巨大压力,使房价的上涨得到缓解。

参考文献:

1.王利.北京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机制作用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5)

2.马征.从供求两方面分析我国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原因[J].商业经济,2008(9)

3.张文彤.世界优秀统计工具SPSS11.0统计分析教程(基础篇)[M].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2

第8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化学教学;整合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Dr.Howard Gardner,1983)教授提出的,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引起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师角色、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加德纳认为,智能并不是一个容易“被测量”的东西,目前所能测量的智能仅仅是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如果一定要去测量智能,那么应当侧重于该智能所要解决的问题或运用该智能时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力。于是加德纳教授把智能界定为:1.智能是在单元或多元文化环境中解决问题并创造一定价值的能力;2.智能是一整套使人们能够在生活中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3.智能是人们在发现难题或寻求解决难题的方法时不断积累新知识的能力。人的智能是多元的,除了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两种基本智能之外,还有其他七种智能,它们是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根据加德纳的观点,人的智能具有以下一些特征:智能的普遍性──每个人都拥有多种智能,只是某些智能的发达程度和智能组合的情况不同而已,且智能经过组合或整合可以在某些方面表现得很突出;智能的发展观──人的智能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得到开发和逐步加强;智能的差异性──既有个体间的差异,也有个体内部的差异;智能的组合观──智能之间并非彼此绝对孤立、毫不相干,而是相互作用、以组合的形式发挥作用。[1]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化学教育的启示

我国的学校教育向来非常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一旦某个学生学习成绩优秀,他(她)就是一个“成功者”,否则就是一个“失败者”。从学校和班级范围来看,真正算得上“成功者”的仅占了极少部分,大部分的学生成了学习上的“失败者”。其根本原因在于学校教育理念是以传统智能研究为背景而建立起来的。传统的纸笔测验内容是以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为主,并且认为个体的智能是固定不变的,是可以测量的,测量的结果可以鉴别出学生的聪明与否,可以预测学生日后的成功与否。这一理念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就体现为“以测验为本位的学习”,因而各种考试在学校教育中屡见不鲜。这种狭隘的教育观直接导致了悲观的学生观,即学校教育中只有一部分学生是成功的,大部分学生是失败的。而成功的学生往往是那些以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胜出的学生。因此,众多的学生年复一年地在考试失败的边缘上挣扎着。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绝大多数学生都基本具备较完整的智能结构,但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所以我们的课程设置和化学教学应该允许每一个学生都有能充分发展自己优势智能的空间,从而协调发展自己。把多元智能理论融入化学课程中,研制多元智能课程模式和发展“个性化教学”,是多元智能理论在化学教学实践中的最佳切入点。例如,可以开设多种形式的课程,除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外,还可以根据学校的特色以及学校与周围环境的特点开设校本课程和内容丰富的活动课,也可以将化学与社会、环境、食品、生产、生活等联系的素材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做深入的研究,使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文化背景和各种优势的智能都能充分地得到展示和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促使教师较为全面和正向地看待学生,教师会用心地观察学生的智能特点,并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来创设各种适宜的教学手段和策略,使学生能以展现自己独特的智能方式去了解和掌握教学材料,给予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机会。“个性化教学”的方式和内容丰富多彩,除了以上叙述的外,还可以每周举办一次专题讲座,请大学有名望的教授主讲,或科普知识、或竞赛辅导、或介绍与化学学科有关的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课题,开放化学实验室,鼓励学生多做实验,改进或设计一些新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可以组织优秀学生撰写化学科研小论文,也可以举办一些化学竞赛活动,培养他们运用化学方法论来进行初级的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也可以搞一些化学趣味知识和趣味实验的游艺活动,并进行评比和奖励,鼓励学生做一些家庭小实验,制作一些小模型。定期出一些化学知识方面的小报和黑板报,鼓励学生踊跃投稿,使学生在这种欢乐、轻松的气氛中,渐渐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使自己的各种优势智能能够得到展示和发展。[2](114-176)

三、多元智能理论与化学教学的整合

(一)训练认知策略,发展语言智能

语言智能是指人对语言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化学术语、实验仪器名称以及为方便记忆,编出的一系列的顺口溜(化合价口诀,金属活动顺序口诀,酸、碱、盐在水中的溶解性口诀等)等一些阅读材料都是发展学生语言智能的基本素材。化学学科中的语言智能的开发目标体现在:①明确这些术语的涵义;②熟练掌握;③准确恰当地应用,为其他智能的有效发展做准备。听故事是促进学习的有效策略,教师可以结合化学教材中的一些著名化学家的生平和一些科学发明中的奇闻趣事,编成有趣的小故事,以故事的形式储存的知识更容易被人记住,听故事的过程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兴趣,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增强有效的倾听、阅读和动手写的技能,这种方式是使学习变得有意义的最基本方式。办化学小报或出化学黑板报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由于它带有一定的创造性,是能力和艺术才能的综合表现,最能展现学生的个人想法和个性。办小报的过程中要编辑,插图,布局,写短小风趣的小文章、小诗等,因此,能够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课堂讨论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研究表明,[2](116)用讨论的方法所取得的教学效果相当于教师讲授的5倍之多,因为学生之间的讨论具有“辩论风格”,不仅要求学生用连贯、流畅的语言进行表达,而且还要求学生思维敏捷,具有良好的推理与判断能力。由于在讨论中每个学生的发言时间有限,因此,需要言简意赅,用词恰当,把握重点,并具有说服力,从而自然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感知、把握和表达能力。

(二)运用空间表征策略,开发视觉—空间智能

视觉—空间智能指的是人对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等要素的准确感受和表达的能力。在中学化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有很多适合于发展学生视觉—空间智能的内容。一是化学课本里大量的图表、图解、插图和色彩化的材料,这些本身都极大地迎合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二是要尽量地创设一个舒适、安全和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使教室变成一个视觉化的愉悦场所,化学教师上课要注重仪表,充满激情,语言幽默风趣。实验室里的灯光、温度、色彩要柔和,借助墙壁上挂的图片、书法作品和模型等,将视觉艺术形式与化学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可以达到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轻松、心情舒畅的情境中进行学习;三是变换座位模式,为了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产生更多的交流,我们在课堂里应尽量采用非正式座位模式(可为长方形、马蹄形或圆形三种形式)为好,变换座位模式能改变学生的视野,适合学生开展问题讨论、自学,使学生之间的交流成为常规教学的一部分;四是化学教学中的许多内容,例如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有机分子结构等化学物质结构内容,教师可展示一些物质结构模型,也可播放一些化工生产工艺流程和实验操作的录像、电影等,给学生以直观的画面和丰富的情境,还可利用软件制作动画模拟物质的空间构型;此外,化学实验中仪器的组装,试剂的鉴别,混合物的分离,除杂质等都可以开发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

(三)运用科学方法,促进数理—逻辑智能发展

数理—逻辑智能指的是对逻辑结构关系的理解、推理、思维的表达能力。它涵盖数学、科学和逻辑三个领域,其核心智能就是对学生进行化学方法论的培养和运用数理进行运算和逻辑推理,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学教学中经常要用到观察法、实验方法、模拟方法、分析综合方法、比较分类法、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模型方法、假说方法、联想思维法等,[3](51)化学实验还包括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设计实验、提出假设、验证假设、解释实验结果并应用到新情境中,交流实验成果等方法,这些都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这些方法的运用对于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培养创新能力、科学态度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原子”概念的教学中,运用科学方法的教学步骤为:①提出问题──分子是否可以再分成更小的微粒;②提出假设,假设分子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这种微粒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但能重新组合;③实验验证;④作出结论并予以解释。这个过程就是模拟科学家运用真实科学方法的过程,它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在化学习题教学中,也有很多数学方法经常用到,如:代数方法、不等式法、不定方程方法、数列方法、极值方法、等效平衡方法、误差理论方法和微积分的简单应用等,这些方法都有利于促进学生数理—逻辑智能的发展。

(四)加强动觉训练,提高身体—运动智能

身体—运动智能是指个体控制自身的肢体,运用动作和表情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和动手的能力。开展化学活动课,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或与人合作,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运动智能的发展。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身体运动、动作和触摸等方式来将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内化处理,使左右大脑协同地进行工作,并能长久地保持信息。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学习方法不会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却能激发学生进行连续性的学习,这是因为人的左脑是用语言和数字的方式来处理信息的,而右脑则是用视觉与运动意象来处理信息的。

活动的内容非常丰富,例如,可以模仿教师的讲课和演示实验、作笔记和做学生实验,可以制作或改进一些化学仪器设备,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实验等。开展趣味化学魔术表演是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表演前,学生要对表演内容熟练掌握,要导演好整个演出过程,设计语言和场景,表演中学生不仅习得了语言,还能借助身体动觉理解了教学内容,真正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离开课堂实地考察,计划周密的实地考察能向学生提供很多有意义的学习经验,如结合学习内容参观化工厂或化学化工研究基地,或到消防队了解一些灭火器的灭火原理,或到野外采集化学分析样品等。在这些活动中,教师把学习的责任交给了学生,学生变成了独立的学习者,这样就有很多机会作出独立的研究。但利用活动辅助教学时,应设计特定的情境,安排最佳的时间,交待相应的规则,研究活动内容与学习的适配性,考虑如何从活动中获益,充分发挥活动课的优势。

(五)训练观察技能,培养自然—观察智能

自然—观察智能是指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培养自然—观察智能是化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化学学科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这种智能。

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加深对化学变化中能量变化的观察与感受以及对抽象的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金属晶体空间构型的观察和理解。学生对研究对象表征和特征的观察是最直接、最可贵的感性认识,是形成化学概念、掌握化学技能、进行科学推理、发展思维能力的源泉。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适时引导、激励设疑、引发想象。

在课堂外,化学以自然为研究对象,学习化学多从观察自然开始。亲近大自然,在自然中观察也可以引出很深刻的问题。教学中可以利用化学与环境、食品、社会、生态题材的课文,引领学生离开教室、走出校园、贴近自然环境,让学生近距离观察,调查当地的空气、饮用水的质量,或雨水pH的测量,或植被的状况,感受化学与环境的关系。通过农村中沼气的制备,热水瓶胆中水垢的处理,牛奶中钙含量的测定,蔬菜中维生素C含量的检测等内容,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产、生活等的联系。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写出观察日记(包括引发的问题、思考和感受),讨论课文的话题,然后回到课堂,就某些话题将学生分成多个研究小组,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六)开展合作学习,塑造人际—交往智能

人际—交往智能是指与人交往合作,察觉、体验和解读他人的情绪、情感和意图,并能据此作出适当的反应的能力。创设积极的人际交往环境最好的方法就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化学教学活动中,可以就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改进进行讨论,也可以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计算的结果等进行交流探讨。以钠与水反应为例,教师先将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药品作简单介绍,并就实验中要注意的事项讲清楚,接着要求各小组学生共同完成实验,实验结束后各小组可围绕一些实验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如:“钠投入水中时,钠是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入水底,为什么?”“钠是否熔化成一个小球?还有什么现象发生?”“反应时溶液颜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成了什么气体?”等,最后每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教师根据各小组的发言,作出总结。这种讨论不仅可以使学生之间彼此进行充分的交流,而且还能分享对问题过程的情感体验。合作学习能营造轻松自如的学习气氛,降低学生的焦虑感。学生之间愿意沟通,愿意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对小组进行指导或提供帮助,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也有利于形成师生之间的良好的教学交往关系。通过各种交流讨论活动,学生学会了用积极、有效的办法来协调人际关系。通过这种协调,达到相互理解、相互沟通,掌握说服他人的方式,学会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和爱好,欣赏他人独特的风格,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

(七)营造音乐环境,培养音乐—节奏智能

音乐—节奏智能主要指对于节奏、音调和旋律的感悟和直觉能力以及用音乐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音乐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形式来表达人们的思想和感情。虽然加德纳把音乐—节奏智能看作是一种独特的智能,但并不是说音乐与其他智能无任何相关性,大量的研究表明,音乐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化学属于理工科,似乎与音乐、艺术没什么联系,其实不然,在化学课程与教学中有一些培养学生音乐—节奏的素材。例如,在钠与水的反应中,一会儿发出“咝咝”的响声,一会儿又发出爆鸣声,同时伴随着燃烧的现象,这其中就有声音、节奏的贡献,使人难以忘怀。还有,在化学游戏晚会上,如表演化学小魔术,或猜化学谜语,或讲小故事(与化学知识有关)等等,都可以播放背景音乐,这样不仅具有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创造一种良好氛围的作用,还可以大大地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体验、欣赏的能力。也可以表演化学题材的配乐朗诵,借助音乐作为朗诵背景,讴歌化学学科为祖国建设所作的巨大贡献。将音乐和语言结合起来,能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促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提升审美情操。

(八)认识元认知要素,开启自我—反省智能

自我—反省智能是关于建构正确的自我知觉的能力。自我—反省智能者具有自我认知、自我反省的能力,并善于用这种能力计划和引导自己的人生。心理学研究表明,元认知是智能的核心,元认知意识能够鼓励学生作出成功的选择,并有效地修正自己的行为。

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技能和元认知体验三个要素。元认知知识是指个体对影响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果的那些因素的认识:元认知技能是个体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的能力,包括计划、监控和调整;元认知体验是个体随智能活动展开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也是元认知活动与认知活动之间的中介因素,它贯穿于认知活动的始终。[4]

在化学教学中有许多方法适合培养学生的自我—反省智能。[4]例如,自我指导学习法是一种提高学生元认知水平的有效策略,它以学生的选择和主动性为基础,教师只起顾问的作用。首先,教师通过讲授启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实验技能的掌握,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以克服学习的阻力,师生共同把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药品准备好。其次,在教师带有启发性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讨论,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合理的实验方案,让学生主动认识自己的智能活动过程,形成学习策略。第三,师生共同来完成实验,并就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共同讨论,调整实验操作中的不完善之处,使学生对自己的智能活动及时调整。第四,在调整实验操作并完成实验后,教师组织全体学生检查认知活动的成效,学生可以对认知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讨论。教师按一定的标准及时评价,指出实验操作中的不足,从总体上提出表扬并对实验操作提出修改意见,使学生的实验操作达到完美的程度。再如,记化学课堂笔记也是一种好的学习策略,这个过程可以使学生对化学学习进行自我反思,帮助学生回忆上课的过程,总结得失。从而不断鞭策自己,激励自己,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总之,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教育特别是课程与教学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它必将对我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如何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也必将受到化学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密切的关注。[5]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们不仅要从理论上重新认识学生的智能特点,而且还要自觉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在教学实践中正确地认识学生的学习风格,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以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我们应该借鉴多元智能理论,采用多元、多维的评价体系,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单纯以标准的智商测试和学科成绩考试为主的评价观,使评价真正成为每个学生的多元智能都能充分得到发展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亓永英.探究性实验与多元智能的培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5):7—9.

[2]夏惠贤.多元智能理论与个性化教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3]林宪生.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