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信息技术个人研修总结

信息技术个人研修总结

时间:2022-11-29 22:33: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信息技术个人研修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信息技术个人研修总结

第1篇

目前全市中小学有信息技术教师54人,年龄在35至40岁之间,达到了40人,教师队伍相对比较年轻。通过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活动,举办网络备课活动,通过从教学设计到教学设计的实施(上课)的教学案例课,以快乐学习、合作学习和项目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和上课能力,突破信息技术课重视操作的教学局限,引领信息技术教师改变原有封闭、固守的课堂教学方式,创设民主、和谐、科学、快乐的教学气氛。

通过教研、培训、网络研修等方式全面加强了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市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白山市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吉林省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使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素质在整体上有一个跨越式的提高。

二、教育科研课题引领教师开展网络研修

基于吉林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以教育信息化为切入点,整合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教育科研工作。结合我校确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课题研究方案》,引领信息技术教师深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网络研修促进教师研修能力提高”子课题研究。开展吉林省教育资源库试点——信息技术课教研(××市)工作(*?action-mygroup-gid-220和××市教师研修论坛板块*),上传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500多课时。全面规划××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技术框架,组建××教育区域性教师网络研修模块(*),规划48个学校或教研圈子,注重网络研修的技术管理,组织9名信息技术教师申报吉林省教育信息网信息员并得到聘用,对吉林省教育社区网站进行全面管理,在技术上保障我市各校深入开展网络研修工作,为课题结题做好材料收集与过程管理工作。

为加强我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工作,举办了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远程建立网络空间技术培训班。培训的主要技术规范是:依托吉林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注册个人空间、管理个人空间、在空间信息、建立并管理学校圈子(博客群组)、在吉林省教育论坛主题信息等网络技术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远程网络技术能力,为各校开展网络研修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全市有1330多名教师建立了自己的个人空间(博客),自主开展网络研修活动。

三、教育技术培训基地和学校网站建设全面发展

开放农村远程教育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使用,加强机房日常管理工作,保持室内及设备的清洁,注意防火,及时关闭电源。加强学校计算机系统维护和网络安全工作,保障学校机房及部室计算机网络正常使用,为全市中小学教师提供良好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基地,创设了良好的教学研究网络环境和学校网络办公环境。

依托吉林省教育信息网加强××市教师进修学校网站建设(*),合理规划栏目,丰富模块内容,集成教育新闻资讯、教师网络研修、教师研修论坛、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库建设为一体,及时学校公开的教育教学信息,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中,“××市教师进修学校”相关信息已被百度、哥俗、雅虎等搜索网站收录,全面推介我市教育教学成果。

基于吉林省教育信息网自助建站系统(*)建立全市中小学校网站体系,创建了以××市教师进修学校网、××教育督导网、××市教育科研网为信息与网络研修为主核心网站,全面规划全市28个教育网站体系,集教育网站\个人空间\教育论坛为一体,整合教育新闻资讯\教师博客日志\教育论坛主题,初步建立教师网络研修“网站+空间(博客)+论坛”技术模式,指导全市中小学校建立网络研修网站,为全市中小学校提供技术支持,提高教师网络研修的技术含量。

四、教师信息化教育取得了丰富多彩的成果

2009年,组织我市中小学教师参加了由教育部信息中心和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组织的“惠普杯”中国教育信息化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信息技术教师在技术上给予指导。论文围绕“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强化资源整合与应用、推进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这个主题,结合当前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涉及到推进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建设、整合教育信息化资源、服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信息化建设对教学变革的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及网络研修等方面,科学总结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有61名教师的57篇论文参加评选,获吉林省教育信息化论文一等奖24篇,二等奖33篇;获国家教育部中国教育信息化论文二等奖2篇,三等奖6篇,优秀奖9篇,17篇论文由中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论坛专刊收录(2009年7月)。

在2009年第九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吉林省赛区选拔赛中,我市有30名教师参加竞赛,有33人获一等奖,3人获优秀奖,获优秀指导教师奖3人,××市外国语学校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

第2篇

关键词:“国培计划”;网络研修;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6-0067-02

2010年,由教育部、财政部共同启动的“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 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国培计划”不但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也对我国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和方法,推动全国大规模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开展有着重大意义。[1]

中小学教师以往所接受的培训都是面对面的集体授课,这种培训方式很容易被他们所接受,但是却不能满足个性化发展,无法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面对这种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研修网应运而生。利用各级的研修网作为平台来实施国培计划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这种新型的培训模式既给教师的继续教育提供支持和帮助,同时又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一、网络研修所面临的问题

1.以任务完成为目的,培训目标不明确

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旨在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围绕“优化校本研修管理”的主题,为项目学校(区域)提供资源、工具、平台等专业支持服务,提升学校(区域)校本研修的管理效率和水平;围绕“创新校本研修模式、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主题,以学科为载体,创建学校(区域)学习共同体,开展主题研修活动,引导形成团队研修文化和教师的常态研修习惯,为学校发展、教师发展提供支持。

培训本身有着严格的实施方案和考核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段完成相应的任务。而大部分教师却容易忽略培训目的,把培训做为负担,不主动学习。学员在培训开始之后,首先应该了解实施方案,明确考核要求,以保证培训正常有序的进行。但是学员追求的只是任务的完成,他们首先想要了解的就是该培训如何才能取得合格证,在了解之后会选择最简单、便捷的方式来使自己达标。

2.信息技术水平限制个性化培训

信息网络管理平台技术给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突破了传统培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网络研修过程中,只要在每个阶段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任务,就能得到相应的积分,而学习地点和学习时间都是由学习者自由支配,既不影响平时的教学工作,也能充分利用时间来完成自身的专业发展。但是利用网络研修来推动校本研修,这本身就是对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一个考验。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由于平时忙于教学工作,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不论是教学还是自身学习发展都习惯运用传统的方式来完成。

结合本次培训项目的实施情况,发现大部分教师都是在迷茫中进行研修的。在正式培训开始之前,学校会按照所教学科和所教学段把教师分成不同的教研组,教师主要是在自己的教研组内进行互动交流,缺乏和熟手型教师、专家的交流讨论。

3.学员重视程度不够

陕西省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有30%是要求学员进行课程的自主学习,包括观看课程视频、阅读课程文本资料的累计时间,由系统自动统计,达到1900分钟,此项可得满分。此项考核的标准仅仅是学习的时间,虽然在观看课程视频的过程中,系统会让学员输入验证码或者是回答问题,但因为问题的难度不大并没有引起学员的重视。

网络研修做为新型的培训形式存在诸多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但这些问题并非是无法解决的。

二、如何提高培训效益

1.发挥教研组长作用,提高学员参与度

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虽然是通过网络平台来进行培训的,在第一阶段创设学习共同体,建设网络家园开始之前,应该先让教研组长对学员进行集中培训,让学员明确培训的目标和考核方式,阐述培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让参培教师在第一时间明确国培计划、日程安排、看视频的时间地点,必须完成作业的数量和质量、写文章的数量、上网参与研讨及跟帖的方式数量和培训合格的标准,[2]增强学员的集体感和归属感,使他们不会在培训的过程中出现孤独感,觉得自己完成不了任务对自己失去信心,从而对培训失去兴趣,消极应对。

2.突出信息技术教师的主导作用,引领学员跨越式发展

信息技术教师承担着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担,有责任帮助其他学科教师提高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的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从而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能力。在第二阶段,要求学员学会如何在学习共同体中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制订计划、探讨师德并充分分享。网络研修的一大特点是其拥有着大量的资源,尽管如此,学员还是会感觉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资源。究其原因,研修网上的资源不一定能帮助所有学员解决在教育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学员自己建设的资源库,不同于专家所构建的资源库,不仅能快速健全资源库,而且学员们都是来自一线的教师,最清楚他们的需求,他们能够与教学同步的课程资源。但是学员们建设的资源库往往是零散的,有重复性的,而且都是依据个人习惯和任教学科来整理的。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研修这个平台,发挥其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在第二阶段开始之前,为学员们讲解资源的正确步骤、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如何整理自己的资源,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源。信息技术教师应在培训的过程中及时对资源进行归类,剔除无效资源,公布资源种类及数量,避免学员重复建设资源。

3.多方位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大部分学员都已经熟悉此平台的操作,能快速的资源并且利用资源。为进一步提高学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在第三阶段为学员提供了三个系列的课程,更符合学员个性化的学习。只有提高了学员的信息技术水平,才能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本阶段为了弥补学员信息技术水平不高的缺陷,专门定制了《信息化教学操作技术》、《PowerPoint 2007的应用》等课程,此类课程有效的帮助学员了解最新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及学习方式,促进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来完成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4.加强反思及同伴互评

学员的自我反思在培训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学而不思则罔,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加强自我的反思,取长补短;培训结束后,及时总结,如此一来才能将培训的内容进行内化。网络环境下典型课例教学的实践反思,既包含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又包含群体性的研讨式反思。[3]通过群体性的研讨式反思来加强同伴间的互评,既弥补了自我认识的局限性,又能促进群体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胡素芳,任昕.浅谈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1):117-119.

第3篇

一、信息化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内涵

(一)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所谓职业教育信息化,就是职业教育的师生在基于网络环境的基础上,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来推动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满足时代和社会需求的过程。它的内涵涉及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网络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信息化人才培养、信息化的政策法规和标准等方面。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义

教师专业发展,从构词方式角度有两种理解,即“教师专业”的发展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前者意指教师职业与教师教育形态的历史演变;后者则强调教师由非专业人员成为专业人员的过程。从目前国内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义来看,正体现这样两种思路和视角:一是侧重外在的、关涉制度和体系的、旨在推进教师成长与职业成熟的教育与培训发展研究;二是侧重理论的,立足教师内在专业素质结构及职业专门化规范和意识的养成与完善的研究。应当说上述两种认识和思考过程密切相关,但却是和而不同的,是在一致的研究旨趣下包含并牵涉不同的领域与概念范畴,甚至研究方法和逻辑也有所区别。因此本文探讨的是第二种视角,即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

(三)信息化背景下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面向职业教育的,其任务是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从而推动职业教育教学和改革的发展,培养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劳动者,即在信息化社会条件下掌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能够在自身原有知识领域的基础上进行信息搜索、信息加工整合、信息创新的劳动者。要实现这一目标,职业学校的教师肩负重要的责任,他们自己首先要成为信息能力的掌握者,在此前提下才能培养出信息化时代的人才。因此,在信息化的背景下,社会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由于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中所含“信息化的法规政策和法规标准”属于教育主管部门的范围,所以在具体职业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中,不应包括信息政策和标准,仅包括网络设施建设、信息技术的应用、人才培养及资源建设四方面。而网络设施建设属于学校层面,鉴于此,笔者对“职业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做出如下界定,即在信息技术环境中,职业学校教师以专业自觉意识为动力,以教师教育为主要辅助途径,专业知能素质和信念系统不断完善、提升的动态发展过程。它主要包括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能力、反思与评价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内容(如图1所示)。

二、信息化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专业发展具有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共性,但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职教师资专业发展的内涵又具有自身的特性。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是提升自身信息素养,将已经掌握了的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促进信息技术向教育、教学、培训、实习、实训等各个环节渗透,而教育信息资源的设计开发、建设运用是实现教师教育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效果不断提高的基础和主要任务。鉴于此,在信息化背景下,笔者将数字资源建设引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提出了校企合作、校本研修两种专业发展模式。

(一)基于教学工厂的校企合作模式

基于教学工厂的校企合作模式是指职业学校立足目前校企合作中的具体实际,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环境优势,运用现代教育设备和设施,将信息技术融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教学研究中,通过教学仿真软件、动态课程、虚拟工厂、校企课程认证等手段,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和实践,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加强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环节的衔接,在师资培养、课程设计、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建构起与教师专业发展相适应的模式(如图2所示)。这种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决定了这种模式是以企业为源头,以专业教师为主体,以教学工厂为主题,以资源建设为载体,最终谋求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与途径。校企合作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为了企业” “基于生产实际”和“在学校企业中进行”。它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参与设计教学资源阶段、学习研究教学资源阶段、校企课程的教学整合阶段、教学反思与评价阶段。

1.参与设计教学资源阶段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中等职业学校和企业之间达成一定的协议,中等职业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制订一个具体的发展计划;企业组织有经验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对所需人才进行严密的规划,并为所需人才量身制作出他们应当具有的技术水平或管理水平等。在此基础上,校企双方技术人员、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研讨,利用网络和多媒体制作出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仿真软件、教学网站、生产视频等数字化资源,形成教学软件(包),其中内容包括对所需人才的要求、企业在生产第一线的具体操作流程、企业在生产科技中的成果、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科研方向等,并及时向校企双方反馈,选拔具有相关专业技能的教师作为培养和培训对象,增强实效性。

2.学习研究教学资源阶段

教师在企业提供的教学软件(包)等数字化资源的指导下,在校内通过网络掌握企业生产第一线的新工艺、新技能、新方法以及企业的先进管理方法,并可通过远程视频、录像来接收企业内部的新信息、新动态。教师通过对企业发送的教学软件(包)的学习和研究,了解到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流程、技术更新、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另外,教师有疑问时,也可以通过网络与企业联系,请教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

3.校企课程的教学整合阶段

教师通过 一定时间学习和研究信息技术,在掌握了企业的管理制度、技术技能、生产一线的诸多实际问题之后,再结合自身理论知识,通过动态课程、虚拟工厂、在线辅导等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努力把学生培养成能快速适应企业生产的员工。教师通过对教学软件(包)的学习,也能够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企业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尤其要充分反映企业文化的内涵,把握其实质;教师也可以与学生一起研究并发现企业在某方面的不足之处,并结合教学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和及时反馈,参与到企业的实际生产与技术改革中,进而达到校企双方互相依托、互相支持。

4.教学反思与评价阶段

教师通过企业方在线、电子邮件或网络视频等信息技术手段传送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场景,与企业技术人员、生产管理人员等一起进行集体备课和探讨,在充分渗入相关企业文化、企业专家在线点评及相关技术培训提升后,企业适时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作品做出评价和认证,并及时将所拥有的知识能力水平通过相应教学手段反馈给师生,做到“教学做合一”。另外,通过一定教育教学理论的培训,将一批有工程技术背景的人才融入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队伍中,适时地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辅导,进一步拓展了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在校企合作的专业发展模式中,教师跟踪、了解企业发展信息、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掌握本专业最新技术,熟悉企业操作规范,摸清市场对人才规格培养要求等诸多内容,促进教学观念不断更新、专业领域不断拓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出许多独特的教学方案,开发出一些符合企业生产实际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这种合作必将为中等职业学校造就一批具有较高技能水平的“双师型”教师。企业也可以通过整合中等职业学校的优质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为社会开展信息资源和远程培训服务。因此,对校企双方而言,这种合作是双赢的。

(二)基于教学案例的校本研修模式

基于教学案例的校本研修模式是指中等职业学校利用网络共享交互的特点,通过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以教学案例研究为核心,利用网络远程授课、在线辅导答疑、网上讨论、现场研讨、专家引领等方式把学习、工作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把中等职业学校办成开放的学习型组织,为教师提供良好的专业发展环境,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反思、探索、研讨和解决问题,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专业水平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基于教学案例的校本研修模式是以中等职业学校发展为核心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这就决定了这种模式是以中等职业学校为基地,以任课教师为主体,以教学案例为主题,寻求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与途径。校本研修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为了学校”“基于课堂教学”和“在学校中进行”。它主要有四个阶段:教学案例选题阶段、项目独立实施阶段、项目集体研讨阶段和总结成果阶段(如图3所示)。

1.教学案例选题阶段

校本研修首先就是选题的问题,我们最需要研究什么问题,我们最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这应该是全体教师共同参与讨论的决定。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由教研(备课)组长组织相关理论的学习,通过网络征集、调查、讨论提出活动的主题,明确活动形式和任务,在研修活动前要对研究主题和内容进行充分而精心的准备。此阶段活动设计一般分为五个步骤:集中讨论、确定主题方向→分期搜集、学习相关理论资料→提出个性化主题→集中讨论、交流→确定活动主题并制订方案。

2.项目独立实施阶段

在本阶段,教研组全体成员首先以独立探索的方式,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网络资源、开展网络讨论、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科学理论等,开展理论研究与企业实践活动,从而形成自主化的符合企业实际特点的工作途径和方法。此阶段流程一般为:理论研究与企业实践→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自我反思。其次在此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每位教师要利用网页、博客、BBS、网络空间等手段轮流汇报自己研究实践的情况,汇聚众长形成教研(备课)组主题研究实践方案。

3.项目集体研讨阶段

教师以集体研讨的方式,就教研组形成的教学方案,通过上课、听课、评课研讨的形式进行深入研究。在此过程中,全体成员都可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各自的观点,教研(备课)组长及时提炼和总结,达成共识。此阶段主要以组员独立实践反思与集体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分三步走:首先,组员围绕主题独立或合作完成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后,展开对比性课堂教学实践,并撰写出各自的课后反思;其次,集思广益,交流、讨论并确定一份能够体现教研组集体意图的共性研讨教案,并开发设计相应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由其中一位组员公开执教(根据需要也可以让一人多次或多人次执教),所有组员集中进行现场观摩并进行课堂录像;最后,组员就集体教案的课前预设和课堂实际效果进行客观的、综合性的分析与整理,准备现场研讨交流,通过交流来,达成共识。

4.总结成果阶段

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企业技术人员是中等职业学校校本研修的四个核心要素,共同构成了校本研修的四位一体的关系。因此本阶段要充分体现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企业技术人员的实践经验四种力量。教研组全体成员通过回顾参与主题研究的过程,就自己亲历主题研究的收获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总结反思,积极修改教学案例及相关的数字化资源,并在教研组内进行交流讨论。组长在汇总组员总结和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专业研究人员的引领及企业技术人员的实践完成本教研组的符合企业实际的主题研究报告、教案学案、教学实录、教学反思和教学设计等网络资源库。此阶段的活动程序为回顾过程→撰写论文→交流评比→总结成果。

在校本研修的专业发展模式中,教师借助网络平台的开放性、网络资源的丰富性、网络交流的互动性,打破了“空间”“环境”“对象”的限制,促使教师、学生、专业研究人员、企业技术人员等多方合作参与,凸显教师专业成长中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 、专业引领、企业实践的校本研修特色,实现了真正意义上“教师与教师间的互动、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的融合”。因此,在信息化环境下,走校本研修之路,构建有效的校本研修模式,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选择。

三、对信息化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思考

现代职业教育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职业教育信息化又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赋予了新的内容和途径,而专业发展模式能否在实践中落实,能否切实提高职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科学性、实效性,就必须对其内在运行环境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在此,仅就影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谈一点思考。

(一)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信息素养

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带来了新理念、新课堂、新教研,从而对职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职校教师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重新定位师生角色,因此,教师信息化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媒体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迫在眉睫。

(二)建设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数字资源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面对越来越丰富的数字化资源,职校教师要有开发、整合、管理、应用的能力,要求建构起区域内的网络教研平台和数字资源库的共享中心,搭建多样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从而最大效益地发挥联动学校的各自优势,实现数字资源共建共享。

(三)改革信息化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数字化学校数量的不断增加,提供数字化社会公共服务,开放学校的教育资源,提供数字课外学习支持服务,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是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应用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符合中等职业学校特色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前教师专业研究的努力方向。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将重点转移到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与数字资源库建设为主的层面,校企合作和校本研修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正在突破以往关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认识,它不仅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的创新,而且也有利于职业学校将教育服务融入社会,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与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03(8):17-20.

[2]范如涌.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内涵及其发展模式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3(9):25-29.

[3]杜玉霞.基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7):77-80.

[4]刘万海.教师专业发展:内涵、问题与趋向[J].教育探索,2003(12):103-105.

[5]谢海波.网络环境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和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8):104-109.

第4篇

一、信息技术教育方面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提高教师职业的专业性。随着以微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教师不是像以前那样,单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即可进行教学,而是综合应用多种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和微机网络,以及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电教设施开展教学。这种教学必然要打破传统的传授式的教学模式,而构建适应信息社会的新型教学模式。

1、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

2、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要。

3、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教育系统本身的需要。

在学习过程中,我还申请了博客,与网友进行学习交流,把自己一些的学习心得和看法上传于博客中,得到网友们的的好评和肯定。这也是信息学习中的一大进步。

二、师德修养的认识。

在这次学习中,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的师德在教学中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对待教育事业是“甘为人梯”、“燃烧的蜡烛“精神;对待受教育者要“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对待同事及教师群体要坚持教师集体和其他教师的利益和需要高于个人的利益和需要;在教育现实中要表现为理解、团结和谦让;对待学生家长及其他社会人员要真诚相待、主动参与;在原则层面上则要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不争夺名利,严于律已,真正做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很高兴的是由市组织的《新时期师德修养》和所教的学科考试都得高分。

三、新课程改革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反思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正是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课程改革才有它持久的生命力。课程改革的主旨只有一个,那就是让课程充满生机与活力,为了中华民族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使我对这本书有了深刻的体会和认识。教师与学生就是很重要的课程资源;我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选择与利用要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开发和利用教师和学生课程资源是不容忽视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关注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提供的每一个信息:兴趣、经验、个性差异,并将它们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加以利用。

四、校本研修面对面

我对“校本研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明白了“校本研修”的精髓所在,有以下收获:

校本研修是以学校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得出研究成果,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学校实际状况改善的研究活动。校本研修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发展,保证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校本研修的目的是让教师成为教学,研究和进修的真正主人。

第5篇

我们学校行政一班人,十分重视校本研修工作,特别是教师队伍建设,认为这是办好学校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我们定期研究校本研修工作,建立校本研修的保障机制。

1、提高认识——树立校本研修的理念。面对当前教育,通过学习,使我们认识到:校本研修是学校的一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是办好一所学校的综合研究活动。它是以学校为研修主阵地,以学校教师为研修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修内容,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为研修目的,把教师培训、教育科研、教学研究、学校管理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等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综合研究活动。它既是一种并于教师和教育教学的行动研究,也是一种制度建设,更是一种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学校成立由专职副校长、教务处、教科室、教研组组成的校本研修组织机构,定期召开会议,明确职责,落实任务。对教师队伍建设制订长期发展的规划和近期工作计划,并积极组织实施。

2、创造条件——做到四落实

经费落实。学校制订了财务支出有关制度和校本研修有关奖励制度。学校对教师全员培训、教师学历培训、教研活动、教师外出取经等必要的经费支出给予保证。XX年年11.01万元,2010年15.35万元。

师资落实。校本研修师资在校内依靠如下人员:学校有高级教师7人,中学一级教师34人,余姚市教坛新秀3人。精心挑选好各学科教研组长、级段学科组长、级段骨干班主任等。在校外主要依靠市教师进修学校、市教研室、并与宁波东恩中学等单位挂钩,充实师训师资。

书籍落实。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教师学习的需要,学校订有34种教育期刊,19种报纸,并每年给每个教师人手订阅一份杂志和购买二本专著。学校还专门购置了一批教育专著书供教师借阅。

设备落实。学校有微机室、图书室、阅览室、校园网等设备齐全,网络畅通,运行环境良好。

3、开发资源——运行多渠道

上级资源 全员培训选用省、市组编的教师全员培训基本教材。07、10年学校开展的《新课程学科教学评价》、《教师语言表达》、《余姚市义务段教师学科专题培训指南》。

师资资源 校内以高级教师、学科教研组长、学科级段任课组长等为培训辅导员,效果较好。另外用外聘教师来充实培训师资队伍。

网络资源 能充分利用“浙江教师研修网”、“宁波教师教育网”、“教育在线”等网络资源,建立以学科为单位的区域性学习团队,定期开展学习和讨论。

资料积累 学校学科教研组长、学科教学年级组长等学校教学骨干教师,均建有学科教学数据库,内有新课标学习资料、备课资料、教学课件、试卷练习题库、教学经典案例等计算机信息资料,全校总存量达60多g,平均每位教师有1g多。

自编教材 积极开发教师教育校本课程,有自编校本研修教材。学校编有《教师政治理论学习读本》《班主任全员培训讲义》等,作为学校中教师政治业务培训教材。

外部引入 学校与余姚市教研室、余姚市教师进修学校(宁波教育学院余姚学院)、宁波东恩中学等机构和学校保持联系,促进校本研修的深入开展。开辟“梁中讲堂”邀请外单位的教育教学专家,分专题来校讲座。

二、制定计划制度,加强总结考核,对校本研修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

1、制定计划——启动校本研修工作

学校制有教师长期发展的规划和近期工作计划,不断提出阶段性实施意见和改进措施。学校每学年制定校本研修的工作计划,积极组织实施。对各项专题内容,又制定专项计划来开展各项工作。如2010年梁辉中学青年教师培养指导意见,2010学年梁辉中学青年教师“十个一”活动方案等。

2、及时总结——不断反思和改进

在阶段性计划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改进做法,完善制度,使校本研修工作不断取得实效。如每学年有师训工作计划和总结,每个专项内容又有计划和总结。XX年年、2010年的主要专题有《新课程学科教学评价》、《教师言语表达》等都有单项计划和总结。

3、形成制度——把校本研修工作制度化

在校本研修开展的过程中,我们把习惯的做法,行之有效的措施总结出来形成制度,使校本研修工作制度化。几年来我校形成的校本研修制度有:青年教师综合考评量表、教师师德考核互评表、梁辉中学年级组考核表、学生问卷调查表、教学质量评估及奖励办法、校级先进奖励办法、集体备课要求、梁辉中学教学工作常规、梁辉中学教职工教育教学工作考核评分细则、梁辉中学晋升一级教师量化评审方案等。

4、民主参与——调动每个教师的主动性

在青年教师培养工程中,每个青年教师都制定自我成长计划及年度教学业务学习和课题研究计划,确定自我奋斗目标,争取3-5年内成为教育教学的行家。

5、保证时间——使校本研修活动落到实处

学校隔周一次师德政治学习,三周一次教研组活动。每学期制定《教师政治理论学习计划》,三周一次教研组活动内容列入学校工作计划。按计划布置教师个人自学内容。读专著内容有:《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教师需要什么》、《强化爱与责任,彰显师德辉》等。保证平均每周1小时以上。

6、记录过程——使校本研修工作留有痕迹

校本研修的每次活动过程有记录,人员出勤有点录,必要时拍照留念,完成后有小结和报道。如教研组工作记录册、教师成长记录册都能按要求记好,“梁中讲堂”请专家来校为教师讲座、《教师言语表达》理论考试都能拍照存档。

「 1

7、加强考核——是开展校本研修的推动力

07、08学年教师全员培训《新课程学科教学评价》、《 教师语言表达》、《余姚市义务段教师学科专题培训》都按上级要求精心组织,抓住辅导、讲座、自学、作业、考试等培训环节,达到预期的培训目标,参训率100%。在班主任培训中,采用论坛评优、征文评奖等措施,推动了培训工用的扎实开展。

8、完善档案——反映校本研修工作的面貌和成绩

在教师培训方面,主要档案工作有:学分记入,培训工作资料等,能分类装订成册。每学年装订一次,内容有:整体师训工作档案、学分管理档案(包括学分粘贴到教师个人)、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档案(一人一档)等。

教育科研、教学研究、学校管理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等方面,各线做好归档工作,以全面反映我校的校本研修工作的面貌和成绩。

三、落实内容,确定形式,认真实施校本研修工作

1、内容广泛丰富

全员培训内容 07、08学年主要有《新课程教学评价》、《教师语言表达》、《余姚市义务段教师学科专题培训》等。

自主培训内容 有“六个一”活动、《青年教师培养工程》、《构建和谐课堂,提高教学实效》。二年来,校本研修内容丰富,效果显著。

师德培训内容 根据上级要求每学期制定教师政治理论学习计划,寒暑假对教师的政治学习都作出安排。学校还编制校本教材《梁辉中学教师政治理论学习读本》(每学期一本),安排理论学习时间,扎实开展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和师德教育。

读教育专著活动 在教师中开展读教育专著活动,平时建立教师学习用书借阅制度,要求每个教师每学年读二本教育专著,同时开展读书心得写作和演讲活动,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水平。

新课标新课程内容 对新课程教学采取集体备课,级段任课组长引领,定期开展小组研讨,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内容 进行现代信息技术培训,由学科教研组长、学科级段备课组长带头,研究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建立学科课件教学库、试题练习库、备课资料库等计算机信息资料,全校总存量达60多g,平均每位教师有1g多。

教育科研内容 学校成立教科室,结合教学科研课题的开展,进行教育科研基本知识、方法培训。

2、形式多样活泼

案例研讨、写反思文章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能运用案例进行研讨,写案例文章,教师撰写的教学案例文章,三年来在余姚市级以上获奖6人次。在班主任培训中开展班主任工作论坛活动;在青年教师培训中,于2010年4月举行了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主题论坛活动。,通过论坛形式开展交流活动,促进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

校本研修与教研活动有机结合 三周一次教研组活动,采用集体备课、专题研讨、听课评课,请进来走出去,开展教学会诊等形式的培训活动,来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其中两年来,就派教师去东恩中学参加异校教研活动8次,计40余人次。每学期举行校内教研活动各学科7-8次、街道教研活动1-2次、余姚市级教研活动1-2次。教师参与面达100%。

“师徒结对”活动 实行导师制,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对分配来我校的新教师,学校都安排师徒结对。近几年校内师徒结对有:黄佳娜与吴伟龙、黄芬芳与方燕莉、王琪与徐一新等。校外结对教师有黄陆亚与鲁国权、陈雪梅与周建波、吴钏与江益新、龚文君与叶潮等;2010年余姚市第二届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跨校带徒活动中又有五位教师结成对子(黄芬芳与邵利群、楼秋林与苏可儿、翁燕飞与邬代红、吴钏与江益新、黄佳娜与马颂行)。黄芬芳老师还与宁波东恩中学毛静娣老师结成对子。青年教师成长迅速,黄佳娜、黄芬芳老师荣获余姚市青年教师比武一等奖。

教育科研活动 课题《“自主规划,同伴互助"式青年教师成长模式的探索》在宁波市立项,目前正在实行中。此课题学校成立课题组,由学校教学骨干与10多位青年教师共同参与。

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2-0064-04

一、引言

为了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日益走向常态化。许多大学、各地的电教馆以及一些社会上的培训机构都在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广西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的精神,为了培训一批掌握中小学学科微课程制作与应用的学科骨干教师,加快推进该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引领和推动该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有效应用和深度融合,也组织相应的培训。本文通过分析近几年文献,总结了目前我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培训需求缺乏针对性、培训观念呈现滞后性、培训方式单调、不灵活和培训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等。再结合本次培训的现状,探讨影响培训效果的相关因素,希冀对今后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国内外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现状分析

英国十分注重对中小学教师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培训,把教师培训工作作檎府行为。启动“IT”信息技术培训工程,并在管理和经费方面予以保证。从1997年到1999年,三年内英国政府提供20800万英镑。其别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美国是世界上信息技术教育起步最早的国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更加重视中小学生以及中小学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工作。1997年提出“教师首先要教育信息化”,同时加大投资力度,加强教师培训;另外,还建立专家组支援各校的计算机保养和指导。新加坡1996年推出全国教育信息计划,在师资培训上实现政策倾斜,给每位教师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为教师拨出专款作为补贴金,尽快提高全体教师的信息化水平等等。[1]

中小学教师培训目标的制定,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改变,培训内容也要与时代接轨,培训课程的设计更强调实用性和全面性,因为单一的学科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社会的要求。

我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现状如下:

1.培训需求缺乏针对性

目前,许多的教师培训都很容易忽视或不重视参训教师的需求分析,使培训内容与参训教师所期望的脱节。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等于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与教师本身的一些因素有关,如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风格、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紧密相关。不一样的教师会在不同时间使用不一样的技术,所以在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时要有针对性,因地制宜;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师没有太多的时间专门学习技术,再加上技术更新换代速度飞快,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掌握所有的技术,[2]再一次确定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要做到精确、精准,起到“对症下药”的效果。

2.培训观念呈现滞后性

教师参加培训,转变观念是第一位。在现有的培训中,参训的教师经常存在一些心理误区,抱着培训无用论、工学冲突、培训即放松等一些消极态度来参加培训,[3]实践证明,以主动积极的心态参加培训往往比消极被动的心态参加培训效果会更好。

3.培训方式单调、不灵活

目前,我国教师培训方式大部分采取短期集中式培训、大班教学、讲授为主,针对性不强,不能很好地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尤其是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这种单一的培训方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代个性化的学习者。培训者更应高度重视,在培训过程中要敢于创新,根据培训内容、培训者的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选取合适的培训方式。

4.缺乏专门的教师培训团队

谁来培训?这似乎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我们不缺少培训师,如教研员、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师以及一些优秀的中小学教师等都可以作为培训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缺乏专门的教师培训团队。[4]

5.培训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

目前,多数教师培训都是采用集中式的短期培训,培训时间结束,学员拿到相应的培训证书,也就意味着这次学习画上圆满的句号。殊不知,信息技术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不是一朝一夕或几次集中培训就能够完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集中学习只是为教师今后的自学研习、校本研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想要真正掌握这些知识,还需巩固、练习、后续的继续学习。然而,事实是:学习随着集中培训时间的结束而结束。这样的结果与缺乏完善的培训管理机制和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使用学到的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真正应用到课堂中有很大关系。想要使培训不流于形式,建立完善的培训管理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6.培训效果体现低效性

通过调查和与学员的交流,大部分学员反映培训结束后,也就意味着这次学习结束,参训教师回到自己工作地,又把所学的知识全部还给培训者,主要原因是,学员的学习随着培训结束而结束,回到自己的工作地点,不再练习;所学知识与自己的教学脱节;教师没有时间再巩固培训的内容;遇到问题,不能及时得到帮助等等,这些原因直接影响着培训效果。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2016小学数学语文骨干教师“微课程制作与学科教学应用专题研修班”培训学员为研究对象,这些培训学员大部分是当地中心小学的语文、数学学科的带头人,或者是县(区)教研室的教研员,选取的地区上涵盖面也比较广,包括南宁、柳州、玉林市等14个市的骨干教师或教研员。本次调查分电子问卷和纸质问卷,电子问卷主要是对培训学员需求的调查,调查共回收61份问卷,有效问卷61份;纸质问卷主要是调查学员经过培训后的满意度,调查共发放100份问卷(语文、数学各50份),语文回收47份,问卷回收率94%,有效问卷47份;数学回收47份,有效问卷46份,问卷有效率97.9%。在61份有效的电子问卷中,从性别比例来看,女教师44人,占72.13%;男教师17人,占27.87%。学员年龄从26岁到50岁,教龄在10年以上(不含10年)的教师人数达到80.33%。

2.研究方法和工具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访谈法;文献研究是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阅读和分析,以形成对相关问题的科学认识。数据分析使用工具为excel2013和spss18.0。

四、 培训效果相关性分析

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克瑞格・贝瑞特博士曾说过,“如果教师不了解如何更加有效地运用技术,所有与教育有关的技术都将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计算机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5]

1.充分的需求分析是首要因素

培训需求分析不但应立足于社会背景和组织机构,更应关注培训对象自身的需求,满足学员的个性化需求。如学员知识结构如何,专业能力处于什么水平阶段,对该培训项目期望与需求有何共同与差异,学员对培训资源有何要求以及如何支持培训等。这些分析结果是为学员提供个性化学习与针对性培训的切入点,可使培训主题更加明确。[6] 在“小学学科骨干教师研修班”培训中,培训正式开始前,通过发放电子问卷,调查学员的需求,包括参训者个人的基本信息、参训者对培训方式的需求、资源分享情况的需求等。通过分析调查数据、收集建议,培训团队又进一步对培训内容做了相应的调整,尽量满足学员的要求。总之,在这次的培训中,培训团队对前期的需求分析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

2.恰当的课程安排是关键

课程安排顺序、具体的培训内容对培训效果都有一定的影响。培训第一天,应先讲一些最近的新理念,先从观念上改变教师“培训无用论”观念,培养他们积极的培训态度。其次,依据培训目标,设计相应的课程内容,以及内容的分布比例,如:相对简单的内容,分配授课时间也相应较少;操作类的课程内容,预留一定的时间让学员动手实践等。结合这次培训的数据得出:培训内容与培训效果,P

3.多样的培训方式

培训方式的选取大多受限于培训内容,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培训效果。本次培训方式的选取主要依托于培训主题,系统理论类的培训内容主要采取讲授法;信息技术操作类的内容主要采用演示法和案例讲解,在授课过程中,每讲完一个知识点,都会留相应的时间给学员练习,同时有教师和助教的现场指导,尽量做到“一个都不能落下”。本次培训数据同样证明,培训方式的选取直接决定培训效果。培训方式与培训效果相关性,P

4.专业的培训团队

作为一个培训者,想要在培训中有效地促进学员学习,必须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不但应是一个传授者,还应是引领者、合作者等综合的角色。且能很好地融入到学习者群体中,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具有丰富经验的一线教师。培训者要根据成人教育理论适当调整,尽量满足培训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以期达到好的培训效果。然而,分析本次数据得出:专家的备课情况与培训效果,P>0.05,不相关;专家的专业能力与培训效果,P>0.05不相关。表3、表4可见,学员对于培训者是否有充分的准备、培训者的能力怎么样不会有太多的关注。

5.完善的管理机制是保障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教师专业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提高教师专业化无法一蹴而就,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只有建立健全有效的教师培训制度和管理制度,才能为这项工作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奠定基础。尤其应注重培训住宿条件与服务质量。通过分析数据得出,培训住宿条件和服务质量与培训效果,P

培训期间除了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技能、寻求引领外;认识同行、结交朋友,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也非常重要。在这次的培训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学员与学员、学员与参训教师之间的交流,主办方精心安排了沙龙、羽毛球比赛等活动。想通过这些活动更多、更好地了解培训学员的想法,以期提高培训效果。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1.研究结论

近几年,教师培训在全国进行的如火如荼,广西也不例外。他们通过积极加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引领和推动该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有效应用和深度融合,组织专门的培训,以期使小学骨干教师快速成长,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通过“传、帮、带、扶”的形式,希冀在最短的时间忍岣呷体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目前国内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还存在以下问题:培训需求缺乏针对性、培训观念呈现滞后性、培训方式单调、不灵活、缺乏专门的教师培训团队、培训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以及培训效果体现低效性等现象。在本次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通过分析数据初步形成以下结论:

(1)充分的需求分析是首要;恰当的课程安排是关键;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和专业的培训团队是必不可少的;完善的管理机制是保障等等。在培训过程中若能很好地把握这些要素,相信可以得到一个比较满意的培训效果。

(2)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培训住宿条件和服务质量以及培训教学场地安排与培训效果非常显著相关,数据结果表明,恰当的培训方式、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周全的服务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培训效果。

(3)专家的备课情况、专家的专业能力与培训效果,不相关。可见培训学员更加关注的是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等,而对于培训者是否有充分的准备、培训者的能力怎么样不会有太多的关注。

2.建议

(1)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应该接地气。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课程往往时间短、信息量大,想要让学习者在短时间瓤焖僬莆眨培训内容就应精准、有针对性、接地气、符合教师的真实需求。

(2)灵活安排培训活动。每一个学员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除了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外,还有各自想法,想要使参训的学员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大家庭,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还需安排一些活动来促进学员与教师、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交流。

(3)适当“留白”。集中式的大班培训,培训团队往往会把培训时间安排的非常具体、精确,无论是理论性比较强的内容还是操作演示类的课程,99%的时间都是培训者在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适当的“留白”常常被忽略。其实,在学习过程中,适当给学员留一定的时间交流、消化、吸收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钱家荣.借鉴国外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经验加强中小学教师培养的对策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1(10):51-54.

[2]赵勇,雷静.国外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经验教训及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5(10):11-15.

[3]郑小军,杨满福,林雯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中受训教师的心理误区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2):76-79.

[4]张二庆,王秀红.我国教师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分析――以“国培计划”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4): 36-39.

第7篇

关键词:“轮庄式”网络教研;自主成长;合作建构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07-0090-03

信息技术是一门特点鲜明的学科,涉及的专业领域多,科技更新速度快,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大约每两年翻一番。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如果仅依靠参加一些教研活动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是无法满足时代需求的,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学会学习,懂得如何自我导向学习,这样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论和专业技术,才能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技术结构,才能保证自己职业能力的适应性。但台州市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危机”意识不强,问卷调查(参与问卷调查的有214名教师)显示,教师们担任的工作杂而多,学习交流机会很少,90%的教师职称是中教二级,专业成长慢,被认可度低。因此,唤醒教师自主学习意识已迫在眉睫。近两年,笔者尝试利用“轮庄式”网络教研的形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轮庄式”网络教研

“轮庄式”网络教研是网络教研形式的一种,指的是教师轮流承办活动,以多种角色融入活动中,既扮演活动的专家,又扮演活动的承办者和学习者。一般的网络教研与传统教研最大的区别是依附的平台不同,网络教研依附网络平台,将活动人员、活动内容等各要素关联起来,一般都是教研员或专家牵头,采用“自上而下”的模式开展活动。而“轮庄式”网络教研采用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模式,先让每一位成员依据现实工作中的困惑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将问题转变为主题,经过优秀教师和教研员审核通过后,再准备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学习后,提炼经验,形成报告,以讲座等形式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分享成果。采用的活动模式如下图所示。

“轮庄式”网络教研实践案例

台州市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骨干班,在2013.3―2015.5两年多的时间内,采用“轮庄式”网络教研,借助Moodle专业教研平台、QQ群视频,每月一期,2人一组,共举办了19期网络教研,具体涉及的主题内容有五大类:①新课程技术指导、教法研讨:PS、PPT、网站、Scratch等;②应用类小技术推广和学习;③前沿技术:微课、创客、APP等;④编程语言:奥赛、按键精灵等;⑤教学基本功:说课等。下面,以第九期“云服务”为例,介绍网络教研的实施流程。

1.确定主题,明确任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在逐渐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信息技术教师对新技术总有很强的敏感性,能否借助这些网络新技术提升课堂实效,提高工作效率,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此外,信息技术教师一般都是学校里技术的引领者,也是同事们询问请教技术问题的主要对象,因此了解最新的网络技术发展方向,很有必要。“云服务”是目前非常热门的网络应用,云搜索、云存储、云安全、云计算……如此强大的“云”,它会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产生哪些影响?我们该如何面对?基于上述考虑,轮值到的教师(李建江、吴海容)申请本次活动的主题为:探讨“云服务”的应用。

活动主题得到市教研员审核通过后,轮值到的教师确定学习任务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云”存储能力,二是“云服务”软件的应用。

2.自主学习,准备资料

确定活动主题和任务后,笔者便拟定活动通知,将通知挂到台州教研网。根据活动通知时间,轮值到的教师将在集中网络交流前一星期将学习材料上传到云盘,供其他成员自主学习。

在申报主题时,轮值教师一般都会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进行筛选,因此准备学习材料的过程也是一次总结学习的过程。同时,为了进一步充实主题内容,轮值教师还会从不同渠道进行学习。在将资料上传到平台前,教研员或专家也会给予相应的指导,提出建议或意见,让轮值教师进一步完善,准备好相应的主题讲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们不但能够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而且提高了自学的能力。在本期活动中,轮值教师还将所有整理出来的资料做成了微课,不但介绍了“云服务”,并且记录了操作步骤,形象直观地展现了软件最重要的功能及操作技巧,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笔者从问卷调查中得知,轮值教师们在准备的过程中压力很大,但学到的知识也很多。

3.讲座交流,分享成果

全体成员的网络集中讨论交流历时1小时左右,有专门的教师通过录屏软件对网络视频讲座和讨论交流过程进行全程录像。分布在全市各地各校的教师会同时登录QQ交流群,通过QQ群视频功能,先由轮值主办教师进行专题讲座,再由其他教师针对这一话题进行实时交流讨论。

在本次活动中,轮值教师主要介绍了360云盘、有道云笔记、网易云相册等APP云服务软件。主讲教师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应用,由易到难,不但让参与教师了解了这几款软件的具体应用,并且知道了一些注意事项和软件弊端。在交流环节,成员们能够各抒己见,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使用的APP,如有云端存储的快盘、网盘等,云端笔记的印象笔记、麦库记事等,百会云端Office、云输入法等。大家相互交流、比较同类软件的优缺点,时间虽短,但却让教师们了解到当下热门的各类软件的特色功能,绝对是一场丰盛的软件大餐。

整个讲座的交流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视频学习过程。每一期的讲座过后,其成果又会以视频的形式挂到优酷网上,供大家进一步分享交流。

4.反思效果,继续研究

每逢活动结束,轮值到的教师都会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讲座资料,对活动进行总结。例如,李建江老师的活动小结中就有这样一段话:“本期活动,我们的主题讲座赢得了无数的鲜花和点赞,体会到被认可的幸福。同时,在交流环节,大家积极参与,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熟悉了那么多热门的应用软件,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团结协作的优势。期待在不久的未来,有老师能够为我们带来关于云服务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应用的主题研讨。”

“轮庄式”网络教研的作用

实践表明,教师们对这种网络教研模式还是认可的,从问卷统计来看,每一期都有很多教师点赞。参与培训的教师,这两年成长也很快,38位教师共获得150多个市级及以上奖项,学习热情越来越高。

1.为教师提供了思想动力

通过两年多的网络教研,教师们有了新的觉悟: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应该是研究者、会进行反思的实践家,而不只是“教书匠”。在信息如此丰富的当下,信息技术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更应该与时俱进地掌握新技能,更应该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为教育现代化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因为有了这样的觉悟,所以才促使教师们对这种自下而上的“教师研修”模式的认可。每一期的“讲座交流”环节,教师们的出勤率都很高。而承办活动的教师,更是花了很多的时间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学习和实践研究,可谓煞费苦心,以期让自己成为这个“主题”的真正专家。

2.为教师提升了专业素养

承办教师们提出的主题有些是源于对实践问题的研究,有些是基于该主题的校本教研课例研究,还有一些是紧跟技术发展的实践引领。这种来自一线需求、“自下而上”的实践主题课例从某一方面来说正反映了一线教师的需求。19期不同的主题活动,不但丰富了活动内容,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方式,而且真正从不同方面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时,每一期教研活动的组织者,都会为自己预留展示、分享的环节,大家都想做得最好,这就“迫使”教师们努力学习,精心准备,力求使自己的成果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这个准备的过程,是个人专业成长最快的过程。从教师们的问卷来看,每位教师都觉得学习准备的时间很长,压力很大,但当同行们给予肯定和鼓励时,又感受到了成长的喜悦。从围绕学习主题、学习准备到讲座分享、成果交流,不但从主题内容上提升了承办者自己的专业素养,而且从微课、讲座等形式的分享中,也提高了教师们的专业技能素养。

3.让教师研修从“有效传递模式”转向“合作建构模式”

常规的教研活动,作为主办者,笔者往往从活动的质量上进行把关,希望讲座或示范课能够真正起到引领示范作用,进行有效传递,给予教师们更多的借鉴。但笔者通过几次活动问卷得知,教师们对活动的内容、讲座、示范课都能认可,也学习了很多知识,但在他们自己的课堂中却很难应用。同时,更多的教师提出希望能够在以后的活动中增加教师交流互动环节。

第8篇

一、培训目标

1.围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有效备课,以“单元备课”为主题,组织教师开展全员网络研修,使教师树立“以学定教”的理念,厘清单元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系统地掌握备课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技能和教育教学综合素养。

2.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使教师掌握快乐工作的方法,加强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意识。

二、培训对象

(一)网络研修对象

镇江市中小学(幼儿园)全体教师,约23000人。

(二)骨干集中培训对象

本次全员培训的市和县(区)项目管理者、班级辅导员,研修指导专家(以市级学科带头人和教研员为主)。

三、培训学科与内容

(一)培训学科

1.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生活(社会)、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小学科学。

2.初中和高中: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

3.幼儿园:五大领域、保教技能。

4.非任课教师的校(园)长和上述学科外的其他学科专职教师可自主选择一个学科参加培训学习。

(二)培训内容

本次培训内容共25学时,分三个阶段完成。

每个阶段设计相应的任务,教师需要学习课程、参加活动、提交作业,同时进行拓展性学习。内容安排如下:

阶段任务简介课程学习活动设计作业设计

第一阶段 通识课程 (1周5学时)

1. 解读项目方案,装饰社区个人空间; 2. 进入教师工作坊和研修社区报到,找朋友,加入研修团队; 3. 学习“平台操作指南”; 4. 学习通识课程。幸福课堂建设基本要领; 幸福班级建设基本要领。设计研讨活动,主题为: 当前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怎样?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可以有哪些解决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围绕该话题讨论。

第二阶段 单元备课 (2周16学时)

1. 学习关于备课策略的专家讲座; 2. 接受学科单元备课专题指导; 3. 参加研修活动,提交作业。学科备课策略综述; 如何根据学生认知、个性特点进行学习指导、交往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学情分析的策略及工具 教学目标与检测设计; 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达成; 教案与学案; 单元备课专题指导课; 学科综合性学习课程的备课策略和实施策略; 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案例评析。设计研讨活动,主题为: 你在备课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哪些?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可以有哪些解决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围绕该话题讨论。任选其一完成作业。 1.梳理单元教学重难点 2.提交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3.提交一节课的学案

第三阶段 案例观摩 (1周4学时)

1. 单元备课过程视频案例观摩、分析、研讨; 2. 参加研修活动,提交作业。此部分课程由镇江优秀的教师、教研员与研修网联合开发。 从备学生、备内容、备方法、备条件、备资源、备技术、备教案等方面出发,站在学生有效学习的角度展现备课过程。 课程开发时以视频和文本为素材,经过设计,制作为多媒体课程。以供教师观摩和研讨。就某个备课过程中好与不好的环节进行评点。需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观察与思考镇江同行同一单元的单元备课,修改完成第二阶段的作业

说明:本表中的研讨活动及作业设计为样例。为了使学员对研讨活动和作业更感兴趣,将在项目实施前组织学科带头人论证和修订。第三阶段的课程,由镇江市教育局与中国教师研修网联合开发,开发方案另拟。

四、培训策略

1.针对性

本次培训主题聚焦单元备课能力提升,以本地使用教材第一、二单元为载体,研修任务、课程及活动均紧紧围绕备课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部分课程由镇江市学科带头人和优秀教研员与中国教师研修网联合开发,增强针对性。

2.任务驱动

本次培训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为学员设计真实的任务情境和递进式研修任务,参训学员可依照任务流程,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在做中学,学中做。

3.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结合

本次培训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密切联系起来,校本研修的主题与网络研修保持一致,校本研修的成果通过网络研修社区呈现。

五、时间安排

本次培训自20xx年8月中旬开始,9月底结束。具体安排如下:

时间 事项 备注

7月上中旬召开各县市区人事科长,各直属学校校长、人事秘书会议,部署项目实施工作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7月15日前填报、审核学员信息表信息填报方法详见附件

编班,配备辅导员管理员

8月12日前召开项目启动暨骨干集中培训会议时间、地点和参训对象另行通知

8月15日前各县(市、区)完成对各班级项目骨干的培训具体时间、地点、参训对象由各县(市、区)自行确定

学员登录培训平台,核对个人基本信息,熟悉操作流程并进行学习预热;班级辅导员组织学员上线预热,创建本班QQ群并引导学员加入,建设班级沟通渠道。具体内容详见中国教师研修网“20xx年镇江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远程培训”网页

8月15日-9月15日学员在线观看课程,参与互动交流,撰写研修作业; 研修指导专家和班级辅导员在线辅导、答疑。

其中9月1日-9月15日学员结合远程学习所获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提交作业。 以学校为单位组织教师研讨及实践,提炼研修成果。

市项目办对各县(市)区进行项目中期调研评估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9月25日前做好项目总结评优工作;抽查参训人员,组织集中闭卷考试具体要求和办法另行通知

9月30日前召开项目总结表彰会议具体时间、地点、对象另行通知

六、培训形式

1.依托中国教师研修网远程培训平台,以网络课程资源为载体,以网络研修指导为支撑,建立网络学习班级,配备班级辅导教师,组织参训学员有效进行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的远程培训。

2.通过“观看视频课程-阅读相关文章、评论-完成和提交作业-参与在线研讨交流-反思总结”等流程,将专业引领、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同步融入网络研修的整个过程。

3.中国教师研修网将根据学习的内容与进度开展研讨活动,促进学习中的深层次、多角度反思,增进学员之间的交流与分享意识,培养学员在网络环境下自主研修的习惯。

七、考核评价

本次研修将从参与度、贡献度、影响力等纬度,对参与本次研修的不同群体(学员、研修指导者)进行相应的考核。

1.学员考核

本次研修学员的考核分为任务学习与拓展学习两项。

任务学习为必做项,占比80%,考核内容为课程学习、提交作业及研讨活动。

拓展学习为选做项,占比20%,考核教师在网络研修社区开展互动交流与协作学习等行为,如上传资源、评论留言等。(评分规则另发)

2.班级辅导员考核

对班级辅导员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核:一是本人的工作情况得分,占比50%,二是本网络班级学员的平均得分,占比50%。(评分规则另发)

3.颁发证书

学员培训成绩合格者,由镇江市教育局颁发合格证书。

4.评优

为检查网络学习效果,培训结束后市教育局将适时从参训人员中按地区选取3%(2%为市教育局任抽,1%由辖市区推荐)人员统一组织集中闭卷书面考试。各地区参考人员的考核平均分数作为检查考核各地培训成效和20xx年镇江市教师发展先进校评选的主要依据,教师个人培训情况纳入市级中青年骨干教师及以上拔尖人才评审的范围。

网络研修项目评优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考核与激励相结合原则,从多个纬度进行评定。具体评优奖励办法由镇江市教育局另行颁布。各类评优的荣誉证书由镇江市教育局颁发。

八、培训管理

(一)建立20xx年镇江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远程培训项目领导组

组长:z

副组长:zz

组员:zz

(二)领导组下设项目管理办公室、课程专家团和技术保障组

1.项目管理办公室

主任:z

副主任:z

成员:zz

项目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的统筹、协调和运行管理。

2.课程专家团

课程专家团由市教研室为主建立的核心指导组及其下设的学科专家组组成,统一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各个学科的研修指导工作。组长:朱春晓,副组长:谭庆仁。

3.技术保障组

项目技术保障组由市电教馆统筹组建,具体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平台、网络维护以及其他学习设备、设施的保障工作。组长:汪翀,副组长:陈肸。

(三)各辖市(区)同步建立对应机构,并报市项目办公室备案。

(四)以辖市(区)为主体建立网络学习班级

1.各辖市(区)统一以学科为单位建立网络学习班级,原则上每100人编为1个班(大学科的尾数班原则上不少于50人),每个班配备1名辅导教师。每个网络学习班级可以学校或辅导区为单位设立若干学习小组并配备1名组长协助班级辅导教师做好培训管理工作。人数少于100人的小学科,原则上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1个网络学习班。

第9篇

【关键词】微课;教研;校本研修;专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6)11-0057-04

当下,翻转课堂、慕课等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议题。微课作为翻转课堂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成为一线教师和研究者热衷的对象。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其开发和应用的价值正逐渐被明确化。对于一种新的信息媒介,如何用好、用足、用得恰如其分,正是热潮之后的冷思考。相比于微课在教学中的如火如荼,笔者尝试在教师研修中将微课合理地引入,另辟蹊径,倒也别有洞天。

当微课遇见教研

那么如何物尽其用,使之有度呢?诚然,微课的引入,不只是一种技术的革新,而是它给教学带来的改变。移花接木,如果把微课用于教师的研修,以上问题不攻自破,而且可以继续发扬微课的优势,使教师一度陷入瓶颈的教研别开洞天。以专业素养提升为宗旨,化整为零,支持教师的碎片化学习;倡导个性,提升研修的实效;着眼课堂,解决教师燃眉之急;丰富方式,创新研修手段;共享资源,成就学习共同体;提升品质,加强素养的针对性提高。教研的创新最终落实到教学的翻新。现以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校本研修为例,浅谈微课视域下的教师专业研修。

1. 见微知著――整合资源,定位适度

微课对于教学和教研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对于教学,教研中的微课更讲求教师专业的发展和引领,主题明确、情境真实、结构开放、易于迁移,完全吻合快捷新颖的教研手段。微课之于教研,其目的不在于信息技术的翻新,而在于它给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团队建设带来的全新改变。

入手于微,着眼于整。作为一种媒体,微课渗透至校本研修,实属教学行动研究,要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选题要契合教师的专业研修,围绕着课堂教学技能、技法展开。内容要适合使用多媒体表达,化隐为显,适合加入丰富的图像、多姿的动画、声色兼有的视频。录制过程中,选择恰当的方法,短时讲清讲透,教师、学生均可成为授课者。虽从小角度布局谋篇,但必是要点,不忘初衷,不失整体,目标明确,教师的专业提升最终落实到学生的发展成长。

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相对于纸质材料,微视频的观摩显得相对生动、方便。对于微课效度的开发,我们开设教研交流平台或自媒体平台,进行资源的聚集和展示。教研类的微课可分两大类,基于儿童课堂的微课研究,其范围较为宽泛,文化数学、游戏数学、生活数学、操作数学、经典数学等均可以纳入其下,以此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学生课前课后研学的素材。对于教师研修,专题进行教学剖析、教学反思、解疑释难、个性研究等均可形成校本资源库,方便教师查找和参阅,为不同时期、不同水平的教师提供了良好的范本。综上的素材源,不仅是材料的累积,更是校本研修的过程性体现。

微课视域下的校本教师研修,可以突破以学校为单位的界限,共建学习共同体,志同道合的同行均可介入其中,在微平台或自媒体上互通经验,传递信息,拓展时空,为研修的专业化和深入性带来了转机,也为校本教研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选择。

2. 识微见远――专业引领,挖掘深度

从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微课对于教学而言并非仅解决一时之急,一题之解。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这一两节微课学习,习得方法,捕获思想。做中学,教师的微课研究正在于此。对内容进行取舍,替代繁复的讲解;变换教学方式,增补专业内容;减轻负担,重难点让学生自行补助;隐性知识,趣味化的演绎。

微示范。在微课开设的初期,教师团队要进行专业研修,针对优质微课进行专业引领。分析制作的要点,专业的解析,技术的应用,让教师明得其理,才能进行集体研发。以精题讲解为例,小学数学中有不少经典题例,是学生学习的范本,在微课中不仅要体现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要渗透解题思想内涵,动静相宜,举一反三。如数学总复习中关于三角形认识的内容,可利用第三个点的运动,把三角形按边、按角进行分类。

微课内容:我们知道三个点可以连成一个三角形,如果移动其中一个点,你可以把它变成什么三角形?可以变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或是钝角三角形。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点越往上,连成的就是锐角三角形,点越往下,或是往边上移,连成的就是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也有无数个,除了这些以外,以这条底边为直径的圆上的点都可以连成直角三角形。

刚才所说的三角形是按角来分的,如果按边分,在图上的点又是怎样移动的呢?如果点沿着中间那条垂线(高)移动的话,就是等腰三角形。如果将点移到三条边一样长时,就是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情况。

接下来,我们来看三角形的分类:如果按角分,可以分成锐角三角形(它的三个角都是锐角)、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如果按边分,可分成等腰三角形(其中两条边相等)、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和不等边三角形。

学生能够通过这节微课明晓整理的基本思路,优化分类的策略。教师则通过类似的微课,明白选材的一般方法、制作的基本步骤、技巧的应用及过程的体现。通过这样的引领,以小见大,挖掘深度,体现水准。

微研究。微课创作着实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它给教师提供了自由、开放的探索空间,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创作热情。教学中,老师经常会碰到一些疑难问题,如何释疑破难成为教师感兴趣的话题。文案形式的疑难解决不够生动形象,一时难以识记。而制作成微课则全然不同,既方便掌握又便于学习。如关于长方形周长与面积的关系,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我通过自身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把教学过程制作成微课,进行交流。

第一幕:拿出一根绳子,用它围成各种封闭图形。

让学生发现用的是同一根绳子,说明长度一定,即周长相等,但围成的图形有大有小,说明面积不同。得出结论:周长相等的图形面积不一定相同。

第二幕:一个图形周长是24cm,请你把它画一画,再分别算出它们的面积。如图,可以发现这些图形的周长都相同,但围成的面积大小却不同。进一步可以发现,当围成的图形是正方形时,面积最大。从左列的长方形中看出,长与宽越相差大,面积越小,而长与宽越接近,面积越大。

第三幕:用16个1cm2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并算出它们的周长。拼成的正方形周长最小。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发现:小正方形接触(接拼)的部分越多,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

通过上述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定论:当长方形周长一定时,长与宽相差越小,面积越大;面积一定时,围成的正方形周长最短。

从问题提出到问题解决,全程微缩化,节省时间,增强了效率。这样的疑难热点,可在每个年级的老师间进行征集和微课制作,进行观点分享,互通有无,为教研的深入和针对性提供了范例。

微系列。微课制作的流行,其中一方面得益于它的简单易操作,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随意性。如何以统整的眼光来对待微课制作,使微课制作成序列、成体系,也是微课介入校本研修的内容之一。有了这样的研究目标,我们的微课就不只是迎合教学比武,而是更广泛意义下的教学研究,为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服务。教研团队从高处着眼,整体规划,注重选题的专题化和系列化,让微课的研究有可持续性,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确保内容的新颖和启发性,使其观看性强、应用性更强。

随着教研的深入,借助于课题的研究进行微课的系列课程开发,如HPM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数学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我们可以制作系列微课,基于儿童视角解读人类发展史中的数学知识体系,演绎数学的历史和文化。把日常的知识和文化性的内容通过录制积累、存储起来,形成资源,作为校本材料,以供学习。微课完全可以弥补数学文化渗透零碎化、随意性的缺憾。数学文化史的积极意义,让学生更懂得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数学。而教师通过此系列内容的制作,其中材料的找寻、设计、开发、联结等工作,不仅是数学材料的累积,对于数学文化的体悟会更为深刻,可谓是相得益彰。

3. 析微察异――同伴互助,提升效度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对于微课的研究,也要让每一位教师都有参与的热情和激情,在平等中开展对话,在自由的思想下开始创作。

众人拾柴火焰高。研制一节微课,从选题到脚本撰写、录制等,需要个人创意和团队的力量。教师们在谈论时,年长的教师通常由此感叹“录制微课该是年轻人的事”。其实不然,处于各个年龄层的老师均可发挥各自的长处。微课要求在短时内运用最恰当的语言和方式把内容讲清楚、讲透,需要教师对于教材有着清晰的理解和把握。教师团体各有所长,专业教师从教学角度进行把握,提高针对性和示范性,或从学生角度进行把控,提高趣味性和可学性;技术人员则从技术层面确保质量,保持画面清晰,简便易操作。在制作的过程中要相互学习,创新录制方式,发挥教研组团队的合力。

个性展示亮观点。课堂教学中,我们讲求同课异构,微课的教研,我们不妨也采用类似的方式。同一主题下的课例研究,在教研活动中同时呈现,扬长补短。教研活动时,就同一论点,呈报不同的微课,进行比较研究,深化认识,最终形成较为成功的微课案例。微课的教研,也是过程性的一种经历。教研组成员组成学习共同体,互联网的介入,自媒体的便捷易行,使个性化的内容被更多同行所见,使教师间的交流互动更为多元有效。

层次更高些的研究,则可以通过名师工作室,让教学骨干教师们从更专业的角度进行观点阐述。每一学期围绕着某一主题,一课一研究,一事一论点,从教材对比、教学方法商讨、数学观点阐述、难题解答、数学思想、文化史实等等,不拘形式,观点鲜明,认证充分,把自己的教学研究成果用个性化的形式呈现出来。

我的题目我做主。很多时候,课堂上的创意来自于学生,学生的想法和做法令人称赞。有时不妨让这样的活动由学生自主参与。比如,就某种解题方法、学生的数学小发现、小实验等,如果录制成微课的形式,倒也别有趣味。有时教师的絮絮叨叨总也不能有效帮助一部分学生提高解题的精确度和完整性。让一些完成较好的同学,榜样示范,将某道题解答过程拍成视频,制成微课,便于其他学生自主学习,细致观察,最终掌握这类题的清晰解答步骤和思考方法。教学相长,将此类微课在教师教研中加以展示,教师间相互交流,分享教学思想,启发各自的教学,互助提升。

交流与应用是微课平台建设的最终目的。通过微课这种媒介在教师研修中使专业化的释疑得以显现,把个性化的思考进行展示,把隐性的内容显示出来,通过这样一种传播快捷并密植的方式加以呈现,增强研修趣味,拓展研修角度,提升研修效度。

4. 防微杜渐――自我反思,体现程度

微课的制作、开发和利用,对于个人而言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天下事,必做于细”,微课的盛行不能变成跟风,流行一阵便过去了。认得其好,便要全力以赴,深挖其中的优势,不能人云亦云。在制作后期,还需反复斟酌和修改,在不断反思中发现自己的问题,进行改进,不断提升制作品质。研精阐微,全面展示演变轨迹,探寻教学规律,让教学研究走向精细化。

精益求精。在日常教学中,一位教师很少有机会录下自己的课进行观摩研究,微课的简易性恰好弥补这些不足,让自己成为自己的听课者,教学语言精炼与否、教学流程清晰与否,均可通过事先录制进行有效调整。教师还可以借鉴网络上优秀的微课制作手法,博采众长,在自我修正和改善中迅速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精打细算。录制微课的内容并非随心所欲,需要进行一定的筛选,教师要选择最适合讲解、最能帮助学生通过这样的媒介引入理解的内容进行。或重点,或难点,或疑点,或需要反复强化,或利于针对性学习,择其一点设计教学,无形中对教师提高了要求,加深对于教材知识的整体理解,拓宽教师的教学视野。

精研细究。在短时间内教师要准确地把握教学节奏,快慢适当。要熟练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巧妙应用,适得其中。教学语言要简明扼要,逻辑性强,易于理解,教师知识讲解与总结的能力。对于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类隐性的知识,做到讲透、讲深,无疑提高了教师研究力,每一节微课都是自我成长的记录。

精耕细作。做微课,需要了解并掌握许多相关的软件,比如PPT、录屏、截屏、降噪等,更快促进教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教师不要故步自封,要敢于尝鲜,跟上并赶超时代的步伐。在不断的尝试中拓展教学的视野,让教学因此变得丰富。微课,最终让教师从习惯的细节中追问、思考、发现、变革,由学习者变为开发者和创造者,体现制作的水平和提高程度,在简单、有趣、好玩中享受成长。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信息技术用于教学研修势在必行。传统的教研有其优势所在,也应扬长避短,而微课的介入则改变部分烦琐冗繁的教研手法,突破一成不变的教研模式,以新媒体改革旧方式,合理定位,不可越位,造微入妙,见微知著,提升教研的品质。但无论手段如何,探究教研的实际、实效,实质,以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为核心,始终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所在。

参考文献

斯苗儿.基于教学设计,把微课融进日常课堂[G].小学数学教与学,2015(6).

胡铁生.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第10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师 驾驭

在信息技术教育快速发展的时候,一些信息技术教师却弄丢了那份本该拥有的激情与豪迈。若想让这些信息技术教师重拾专业发展的信心,就需要用一种信念来感召他们,使其构筑起自己心灵的绿洲。

有一种信仰叫坚守

信息技术还缺乏从小学到高中成熟的课程体系;教材内容的更新有时也跟不上技术进步的节奏;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方式还不成熟;信息技术教师被关注得不够,外出学习机会少,课时津贴少,在职称评定中处于弱势……每个问题似乎都让人纠结。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持怎样的心态呢?

古人云:“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其实,人的心性修炼需要心智的沉静与平和,换一种心情看“冷冬”,也许能发现不一样的精彩。课程与教材的不足留给了我们更多探索的空间;评价方式的完善还需要评价实践的支持;外出学习机会少并不代表缺少学习机会。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网络里共享着多种优质教育资源,至于名利得失也许可以当它就是浮云。当然,除了需要好的心态,信息技术教师更需要拥有职业归属感。好教师应该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好教师需要有固守阵地的意志,更需要有守护阵地的智慧,好教师需要用对课堂的精致追求来表达对教师职业的尊重。

我不排斥信息技术教师利用技术特长去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教学之余做软件和网站设计、制作多媒体作品、经营网店等工作),毕竟技术的精湛有助于课堂教学中对技术的自如运用。我也不反对信息技术教师从事学校处室事务、设备维护甚至行政管理等工作,毕竟教师的职业发展应该服从于学校工作的需要。可是,我反对教师将忙碌作为忽视课堂甚至敷衍课堂的理由,我更反对教师产生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的慵懒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信息技术教师技术高深而为人低调、身兼数职却任劳任怨、博学多才又亲和睿智。他们有执着的求知信仰,有纯粹的职业特质。他们的敬业令人感动,专业让人敬畏。他们追求事业发展、追求价值认同、追求教育理想、追求幸福人生。

吹响冲锋的集结号

信息技术教师大多工作繁忙,上课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维护学生电脑的软硬件。信息技术发展快,教师知识更新也要同步……这些困难都需要信息技术教师付出更多、学习更多。面对如此现实,我们应该如何行动呢?

有人说,教师的功力在于平时,知识储备需要长期的学习积累,长久坚持,效力才会显现。我们应该让学习成为我们的习惯,通过广泛阅读来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我们需要专注于课堂,需要研修课程标准以知晓课程体系、阅读教育理论以领悟教育思想、聆听专家报告以悟得课改理念、学习案例实录以掌握教学方法。我们需要沉醉在代码里,需要从书报网络中学习新技术、在软件应用中掌握新技能、在算法设计里领悟新方法。我们还需要阅读历史和文学书籍,以丰富内心感受、拓展精神空间、培植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还需要聆听名人演讲、品味哲理智慧,以丰厚文化底蕴、完善知识结构。

其实,每位教师所教学生、所处环境都是不同且变化的。教师教学能力的形成离不开教学实践的反复雕琢。信息技术教师同样需要将自己所读、所听、所看和所想,具体落实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同样需要聆听同行、专家和学生的反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总结。我们应该让追求进步成为自己的职业梦想,让专业发展成为自己的内在追求。工作紧张忙碌不能成为我们放弃学习的理由,技术快速更新常会唤起我们驾驭技术的欲望,环境繁杂可以锻炼我们组织课堂的才华。学而儒、思而智、写而雅、行而真。常此习之,教师必然会形成较强的课程认识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

力量总在风中回荡

有时,我也听到信息技术教师抱怨:学生无序抢占机位,学生进入机房就听歌、聊天或玩游戏,抑或沉浸在网络游荡中……要上好信息技术课,咋就这么难呢?

第11篇

 

一、网站的构建 

 

1.网站框架设计 

我国高中阶段人工智能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据调查,全国已开设人工智能课程的中学不超过十所。事实上,对于人工智能这一前沿学科,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还缺乏足够的了解,因此对于该课程的开设也一直处于观望状态。考虑到人工智能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及网站的主要对象,我们以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教材《人工智能初步》为基础,按教学内容设置和划分栏目,同时又围绕“学人工智能、教人工智能、用人工智能、机器人专题”四大专题进行内容重组。当然,网站的基本架构并非一成不变,它需要在实际应用中进行检验与修正,最终实现网站的完美架构。依据上述思路建构的网站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2.网站的栏目设计 

 

新闻栏目以图文的形式人工智能发展的最新情况,这是激发并维持广大师生关注人工智能的基础,也是师生获取最新信息的窗口。子栏目“中国动态”“欧美动态”等分别介绍了各地区最新的人工智能信息,尤其是机器人产品的新闻。子栏目“会议论坛”,“比赛通知”为师生、参与比赛提供服务。 

论文栏目是作为资源型网站的基础。子栏目“教学研究”主要面向从事人工智能教育的研究者和教师,探讨教学方法、分析教学案例、推荐教材和参考书,为更好的开展人工智能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子栏目“学习乐园”主要面向学生,展示活动实录、阐述学习感受,聆听专家意见,为更好的学习人工智能提供事实参考,教师也通过“学习乐园”来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感所想。子栏目“赛事规则”介绍了各个地区和各级机器人比赛的一些规则,有利于师生更好的进行人工智能的教与学。 

资源、视频、图库、酷站:这四个栏目是资源型网站的核心。尤其是资源模块中的子栏目“电子书刊”“教学课件”“人工智能软件”分别以不同的文件格式向师生提供教与学的资源,使其能快速准确地获取符合需求的资源,免去了在因特网上盲目搜索出现大量冗余信息的麻烦。网站整合了文本、视频、图片等多媒体信息,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资源,增强了网站的吸引力和信息的可阅读性。 

爱问栏目是作为学习型网站的基础,也是本网站的一大特色。“爱问”是采用了模仿“百度知道系统”的程序设计,更注重知识的答疑解惑。我们将此栏目划分为“学人工智能”“教人工智能”“用人工智能”“机器人问题”四个子栏目,师生可根据各自的需要进行提问、回答问题、搜索问题等操作。同时,设立了积分制,激发师生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热情。 

用户中心栏目是学习型网站的核心。作为一个专题网站,必然要十分强调学习的功能。子栏目“网络书签”的功能可以使学习者记录自己所浏览过的或所感兴趣的网页,便于在下次登陆后继续学习。在子栏目“信息”功能中,学习者可以新闻、论文、资源、爱问等信息,待管理员审核通过后即可在网站中显示出来。另外,教师也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此模块要求学生提交作业,便于教师随时随地的批改作业。 

 

二、网站的访问数据分析 

 

人工智能教育专题网站从开设至今将近8个月的时间,已经有超过1万的独立访客访问了本站,我们选取了最近访问的2000位独立访客进行研究。通过对地域、被检索方式、受访页面及回头率的分析,可为网站下一步的改进与完善提供依据,为其他人工智能教育类网站的建设,在网站的用户类型,网站的内容选择与更新,网站的推介宣传等方面提供参考与借鉴。 

 

1.地域分析 

在统计到的访问该网站的地域中,国外共有12个国家访问了本网站。国内除西藏、澳门之外,其他省份、直辖市、特别行政区都有访问过本网站,这为我们今后在高中普及人工智能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但是,通过图2的数据我们也可看到,各个地区间的访问量差距较大,并且访问量靠前的几个省份基本上是沿海地区,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访问量比较少,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不仅要加强网站本身的建设和宣传,更要把人工智能教育的理念推广到中部和西部地区,使那里的中小学师生也接触人工智能的知识,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美好前景的向往。 

2.被检索方式分析 

搜索引擎是网络上最常用的获取资源的方式。掌握用户使用搜索引擎的情况,有助于了解网站的被检索方式。统计搜索关键字的次数,有助于了解网站被检索访问的原因。在专题网站建设完成后,向“百度”、“Google”等大型搜索引擎系统提交收录网页申请是极其必要的,它有利于提高网站的知名度和访问量。而在网站中增加“人工智能”,“prolog 源程序”等文字内容,将会有利于用户在盲目搜索时能访问到该专题网站。 

3.受访页面分析 

受访页面是指用户访问该专题网站时所停留的页面。通过对受访页面的统计,使我们能够掌握用户相对较为关注网站的哪些内容。表1数据中“学人工智能”占23.82%,“资源下载”占了16.32%,表明用户对人工智能的知识还不是很了解,对人工智能的认识还停留在“学”的层面,远未达到“教”的程度。人工智能教育类网站在建设中,如果能提供大量的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以及丰富的可下载资源,将会显著提高网站的受欢迎度以及用户的认可度。 

4.回头率分析 

在网站访问统计中,通常将距离上次访问超过12小时的再次访问记录为一次回头。通过对回头率的统计(表略)看出该专题网站的粘性不是很高,尤其是3次回访以上的用户还不多。通过对部分用户访谈后了解到,网站的更新速度慢,资源较少,内容偏难是其不愿进行多次回访的主要原因。所以,人工智能教育类网站在维护期间要注意内容的时效性、丰富性、通俗性才能保证网站访问的可持续性。 

 

 

三、网站建设的若干思考 

 

目前国内外有关人工智能的专题网站不多,针对人工智能教育的网站更少。在可供借鉴的成熟案例较少、研究又处于刚起步阶段的情况下,有必要对我们的工作进行反思总结。通过上述访问数据的分析,以及在人工智能教育专题网站建设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及运行阶段的实践,我们认为在建设人工智能教育类网站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充分关注用户信息 

访问量是综合类或门户类网站的生命线,应当尽可能地拓宽访问者的类型与层次。但人工智能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专题网站的学科性特点甚至比普通的专题学习网站还要突出,因此单从访问量上来说,它是无法和门户类网站相比的。所以在建设的初期首先就要考虑的网站的对象问题,也就是要关注哪类人访问了网站。只有准确的掌握了用户的信息才能更好提供用户需要的资源。 

在这里,人工智能教育专题网站是通过以下三种手段来获取用户信息的。 

第一,用户必须注册才能访问网站,注册的内容包括年龄、身份、学历,电子邮件等内容。 

第二,在网站中设立“网站调查”栏目,可以对“你是如何知道本站的”,“你觉得本站建设的如何”等内容教学在线调查。 

第三,通过“中国站长站”等专业的数据收集程序来获取用户基本信息,可收集到用户地域、受访问页面、用户回头率等信息。只有掌握了准确的用户信息,才能更好的为用户提供服务。 

2.与用户携手共建网上资源 

人工智能的子学科门类众多,仅高中教材《人工智能初步》中就有知识及其表达、推理与专家系统、人工智能语言与问题求解等多个主题。而且我国的人工智能研究相对薄弱,很多资料都是外文的。任何一个人要很熟练的掌握人工智能的各个内容是很困难也是不现实的。我们通过一年多的实践也体会到,仅仅依靠课题组成员很难保证网站资源库内容的全面性和针对性。所以在网站最新一次改版中,我们增加了用户的信息功能,使得用户自己可以新闻、添加文章,上传资源,只要经过管理员审核即可在网站中显示。 

另外,在人工智能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充分利用学生的优势,要求学生以作业的形式提交文本和视频资源,并将作业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考察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指标。这些举措保证了网站内容更新的时效性和内容的针对性。用户所的就是用户所关注的,用户所关注的就是网站所要收集的。 

3.通过多种形式充分发挥网站作用 

目前,全国高中开设了“人工智能初步”选修课的学校极少,教师手头上可供选择的教材也只有5套。从专题网站上统计的数据来看,虽然网站目前的用户主要是教师,但“学人工智能”页面访问量却远多于“教人工智能”。从这些情况看,单靠几个人工智能教育类的专题网站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高中人工智能教育现阶段所面临的窘境。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研修班、会议论坛等形式组织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例如,我们就在2007年5月25日至27日在浙江师范大学举办了全国首届“高中人工智能课程研修班”,来自全国十个省市的70余位信息技术教师及教研员参加了研修班的学习。在研修活动中,教师不仅学习了人工智能的知识,也对人工智能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做了充分了探讨和交流。本次研修活动结束后,人工智能教育专题网站则成了学员们交换信息、交流体会、共享资源的有效平台。 

 

四、结束语 

 

总之,借助专题网站的平台作用开展各种活动,不仅弥补了人工智能教育网站缺乏面对面交流和互动的缺点,也为把网站资源建设的更具针对性提供了有效帮助。 

 

参考文献: 

[1]张剑平. 关于人工智能教育的思考[J] .电化教育研究.2003,(1). 

[2]曹瑞敏. “中国海”学生专题学习网站应用[J] .中国电化教育.2005,(5). 

第12篇

继工业革命之后,信息技术迅速成为衡量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后起之秀的中国要赶超英美发达国家,首要任务就是加强青少年对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

青少年的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因材施教,使学生在信息处理方面有所长。

加强以德育人,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紧跟信息科技发展的步伐,培养学生不断探索的能力。

合理规划学习任务,强化学生对知识运用能力。

整合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展研究型课题活动,促进学生学会团队合作创新。

经过长期的努力实践,青少年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会不断提升,我们的祖国必将越来越强大。

关键词:因材施教、信息技术、“任务驱动”、团队合作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正文:

目前,以智力、技术为主要资源的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加快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生产信息化的进程。信息技术是当今知识经济社会中最先进的生产力,属于高新科技领域,它的迅猛发展为国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信息技术逐渐成为新技术领域中发展最快、竞争最激烈的先导技术,信息技术的创新创造了巨大的产业和市场,引发了一场新的产业革命,使信息产业成长为全球经济中融合度最高、发展潜力最大、增长速度最快的领域之一。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生产和生活方式,影响着全球科技、经济、社会和军事的发展,引导着人类向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方向迈进。

信息技术水平,迅速成为衡量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对青少年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要,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青少年的信息技术能力?

因材施教,使学生在信息处理方面有所长。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了解学生情况,正确合理地对学生进行评价。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多与学生接触,根据学生表现,了解学生长处。人无完人,对通过努力提高的学生,要多鼓励,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合理按排实践考核,使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树立信心。

根据学习内容,合理按排实践考核。学生在一系列考核过程,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取得的进步,树立信心。

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我肯定,不断进取。

加强以德育人,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摆在我们大家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杜绝网络对未成人的不良影响?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合理地运用网络资源?

结合案例理性分析,使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加强德育教育,定期开展案例分析活动。通过观看已发生的案例,开展大讨论活动,认清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防危杜鉴。

关心学生成长,开展心理辅导。

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要关心学生,了解他们的情况。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小错误,对于这些问题,要给予及时的心理开导。

在教师的引导和社会的关注中,孩子们会在认知和成长的过程中,学会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紧跟信息科技发展的步伐,培养学生不断探索的能力。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给我们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我们要敢于面对这一切,学习新知,教育青少年不断探索,积极进取。

1、教师以身作则,学习新知,不断前行。

教师应不局限于课本,要关心最新的科技发展,学习新的知识,才不会被时代淘汰,才能用自己的言行,更好地教育学生。定期开展研修,不断提升自身修为,是必不可少的。

2、结合科技公司介绍,倡导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攀登。

结合课程内容,介绍有影响力的科技公司,通过实例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要敢于攀登科技高峰。

根据学生情况,讲解最新的实用知识。

根据学习内容,讲解一些最新的实用知识,使他们能更早地掌握、运用新的知识。

合理规划学习任务,强化学生对知识运用能力。

针对每节课,教师应根据学习目标,合理规划学习任务。以学习任务为中心,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考察学生对知识运用能力。规划学习任务时,教师应切实考虑到学生情况,做到“劳益结合”。

整合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习内容,对相关其它学科知识进行讲解,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讲解LOGO语言画图这部分内容时要涉及大量的数学知识,因此不能只注重LOGO语言的讲解,而忽视有关数学知识的讲解,那样会导致学生一知半解,甚至会稀里糊涂。在教学时应渗透其它学科知识,说明知识的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开展研究型课题活动,促进学生学会团队合作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