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9 18:06: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自动化本科毕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 新形势下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提升的探索与实践 新形势下对本科毕业设计指导的探讨 新形势下对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指导的研究 本科毕业设计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及对策分析 探索新形势下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途径 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索 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新模式研究 新形势下电气信息类专业毕业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关于本科毕业设计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的探讨 指导本科毕业设计的实践与建议 对本科毕业设计的剖析与思考 本科毕业设计工作的管理与探索 问题导向的本科毕业设计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 开展探索性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生命科学类本科毕业设计环节的实践与探索 关于工科类本科毕业设计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新形势下医学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新形势下提高高等教育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探索 本科毕业设计对毕业生未来职业的导向之探索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于毅,闫岑.浅谈大学生就业、毕业设计与考研之间的矛盾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2(1):408.
③李长春,薛华柱,何荣,宫阿都.高校毕业设计存在问题与改革策略[J].中国现代教育备,2010(7):161-164.
④沈显庆.培养“双师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7):122-124+127.
⑤邓崇亮.地方院校电气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与构建[J].贺州学院学报,2011(12):120-124.
⑥王德才,蒋凌云.实施课程置换的订单式教学,构建金三角三方盈利校企合作模式[J].商情,2010(25)
⑦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7-23
⑧楼盛华.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8(3):309-312.
⑨郝燕萍,周英,罗艳华.高校生师比现状及其合理性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0):33-34.
关键词:自动化专业 毕业设计 创新能力
毕业设计是本科学习的最后一个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它既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理论进行设计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如何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每一个教师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毕业设计存在的诸多问题
虽然毕业设计可以提高学生总结专业知识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但就目前完成情况来看仍有诸多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一)选题存在盲目性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首先由指导教师给出备选课题,然后由学生依据学习特长、研究兴趣以及客观条件,与指导教师共同商量后确定课题。但现实情况是,虽然经过三年基础知识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并未形成自己的研究创新点,在选题时表现得非常盲目。
(二)指导角色缺失
经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对基础理论有所掌握,但并未系统地综合运用。因此,有些学生看到课题感到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开始。因此,学生从方案制订、实验安排到研究内容就只能听命于教师,学生组织和处理事情的能力并未得到改善。
(三)论文质量欠佳
由于实验场地和设备的不足,限制了毕业论文的质量。此外,考研的学生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考试准备中;找工作的学生为了在限定时间内找到好工作,就把写毕业论文的任务放到了从属位置;还有些已找到工作的学生,其用人单位要求提前上岗,致使这些学生无暇顾及毕业论文。
(四)答辩水平不高
在答辩过程中,学生普遍表现为知识面狭窄和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具体表现为:有些学生回答不出与论文专业知识相关的问题,即使有学生能说出有新意的观点,但却不能说清楚新在何处。
二、改革毕业设计过程, 培养创新能力
围绕如何在指导中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能力,我们经过对近些年工作中对每个环节的不断总结,建立起一套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
(一)选择能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和发挥学生创新意识的课题
选题是毕业设计过程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的一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毕业设计能否顺利完成,对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起着关键作用。好的选题能充分发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要选择富有科学性、新颖性和创造性的课题,使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毕业设计的全过程。
(二)建立学科指导小组,实行联合监督指导
这种做法增加了学科指导工作统筹协调的灵活性,优化了学科小组内教师资源的合理分配,杜绝了因个别指导教师临时出差而发生其学生无教师指导的现象。实行学科指导小组后,学生不仅对自己的课题比较熟悉,对其他学生的课题也有所了解,这有利于学生将设计过程中萌发出的创新的火花融合到毕业设计中去。
(三)建立定期交流和报告制度
为降低外部因素和实验条件对论文质量的影响,在学生选题初期就明确应完成的内容和任务,使学生对自己将要完成的题目有较好的认识和预期设想。建立每周师生见面讨论交流的制度, 全程监控设计进度,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展情况;每两周学科指导小组的教师进行一次交流,针对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展开讨论,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四)建立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毕业设计评价体系
毕业设计成果验收、毕业设计答辩以及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时,创新性都占有很高的比例。学生对某些设计内容或某些概念论述进行了创新或对前人的工作有所改进或突破, 就应获得较好的成绩。这种评分办法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充分发挥其个性优势;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时代对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人才的要求。
(五)建立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生科研激励措施
目前大部分学生对科研缺乏认识,没有形成一定的科研意识。因此,我们拟采取以下措施激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首先,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这样既能让学生形成科研的基本概念, 又能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与学习水平;其次,学校可以将教师指导学生从事科研的工作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挂钩,即如果学生发表了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优秀作品,那么可计入导师的科研分;再次,学报应开辟学生论文专栏,鼓励学生积极投稿,开展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
(六)造就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
要在毕业设计工作中开展创新意识教育,教师必须首先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高校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多角度、多空间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对于获取新知识的欲望,启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思路。因此,全面提高和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因为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导力量,教师本身必须与时俱进,具备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其次,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不仅要具备宽厚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再次,要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只有拥有较强科研能力,教师才能将其所在领域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将新的科研方法传授给学生;最后,还需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扎实的治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会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小结
本文针对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情况展开讨论,重点讨论了本科毕业设计过程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并对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论述,并进一步给出了相应的建议措施。
参考文献:
[1]李志科.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14).
[2]范兴明,张鑫,王荣,魏德强.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创新精神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1(12).
关键词:毕业设计 分析与实践 质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c)-0241-01
毕业设计是一项集工程训练与设计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毕业设计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了毕业生本身的质量,而且,它是一种研究性学习与工程训练,同时也是大学生将来独立工作预研性的准备。为此我们积极探索毕业设计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注重质量的提高。
1 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在学生方面存在选题不认真、设计过程不积极和论文整理不严格等现象。毕业设计是在学生正寻找工作和研究生复试这个阶段开始的。因此,部分同学为了节省花在毕业设计上的时间就选择比较容易的题目。大四学生不上课,这时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很多学生上网、玩游戏等。导致在设计开始阶段,教室里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做设计。现在绝大多数学生的毕业论文语言不通顺、错别字较多和英文摘要翻译不合格,甚至还有抄袭现象。
其次在指导教师方面存在水平不均衡、选题不科学及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等问题。许多年轻教师缺乏科研与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背景,其水平与工程实际环境相差较远,学生及指导教师在设计过程中都是“纸上谈兵”,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收获。毕业设计题目之间难易程度存在较大差别,有的选题难度较高,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很难较好的完成,有的题目深度不够,学生掌握不到大学四年所学的全部知识。一些教师在质量上把关不严格,指导过程不能做到详细的检查,学生的论文通过率较高,导致毕业设计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 通过实践分析提出解决方法
首先在教师选题方面,要同时具备结合实际选题、结合综合性选题以及结合工程实际这几方面的条件。毕业设计具有很强实践性,它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工程意识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应根据实际选题,为学生提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锻炼机会。而且,综合性教学实验能开阔学生视野,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次在学生选题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毕业工作去向,使毕业设计与以后的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力。
最后要提高文献检索质量,文献检索的能力是学生学术素养的重要体现。所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阅检索最新的且与设计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写出文献综述,进而提出一些自己的设计思想,为提高设计质量打下一个良好基础。
3 根据毕业设计各个环节提出相应措施
我校的本科毕业设计主要包括:毕业设计任务书、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毕业设计过程检查日志、中英文翻译、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等环节。指导教师根据设计课题给学生下任务书,指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方法并且确定初步方案。让学生对课题有一个初步了解,进而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以达到具体化和可操作的目的。根据指导教师对学生的任务书进行分析,以我校机械制造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对材料、标准件选取、零部件及整体装备的设计,校核和归纳整理,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行开题报告。读书笔记是以书面的形式来表达设计成果,是对工程设计的系统总结和记录。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在毕业论文的撰写方法、文字表达、结构形式等进行相应的指导。使其能够简洁明了的表达出设计成果。
从学校和学院的角度加强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监控,毕业设计的督导与检查,包括初期、前期、中期和最终检查,院级、系级和教研室检查要做好记录,参加检查的人员要签字,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上报学院并在下次检查中要重点复查。整个体系协调起来,程序化运行。以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毕业设计工作是由设计动员、选题、设计指导、论文撰写、答辩、成绩评定、总结及信息反馈等多个环节构成的,因此,整个管理体系的各个部分必须严格执行各自的监控职责,强化指导教师的管理意识,提高学生的自觉性。
4 结语
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工作,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很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经过近几年对毕业设计工作所做的一些分析,通过科学、规范、系统的管理,在学校、学院、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有所提高,同时也使毕业设计的质量有所提高。总之,毕业设计是一项很复杂而又很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只要我们能够采用合理的措施,就可以有效地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提高毕业设计的水平,从而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朱土兴.教学质量监测与保证体系构建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5(5).
[2] 范世东,孟梅.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的研究田[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1).
[3] 毛小庆.对本科毕业设计工作的若干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6(1):125-128.
通过实践分析提出解决方法
首先在教师选题方面,要同时具备结合实际选题、结合综合性选题以及结合工程实际这几方面的条件。毕业设计具有很强实践性,它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工程意识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应根据实际选题,为学生提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锻炼机会。而且,综合性教学实验能开阔学生视野,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在学生选题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毕业工作去向,使毕业设计与以后的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力。最后要提高文献检索质量,文献检索的能力是学生学术素养的重要体现。所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阅检索最新的且与设计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写出文献综述,进而提出一些自己的设计思想,为提高设计质量打下一个良好基础。
根据毕业设计各个环节提出相应措施
我校的本科毕业设计主要包括:毕业设计任务书、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毕业设计过程检查日志、中英文翻译、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等环节。指导教师根据设计课题给学生下任务书,指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方法并且确定初步方案。让学生对课题有一个初步了解,进而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以达到具体化和可操作的目的。根据指导教师对学生的任务书进行分析,以我校机械制造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对材料、标准件选取、零部件及整体装备的设计,校核和归纳整理,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行开题报告。读书笔记是以书面的形式来表达设计成果,是对工程设计的系统总结和记录。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在毕业论文的撰写方法、文字表达、结构形式等进行相应的指导。使其能够简洁明了的表达出设计成果。
从学校和学院的角度加强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监控,毕业设计的督导与检查,包括初期、前期、中期和最终检查,院级、系级和教研室检查要做好记录,参加检查的人员要签字,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上报学院并在下次检查中要重点复查。整个体系协调起来,程序化运行。以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毕业设计工作是由设计动员、选题、设计指导、论文撰写、答辩、成绩评定、总结及信息反馈等多个环节构成的,因此,整个管理体系的各个部分必须严格执行各自的监控职责,强化指导教师的管理意识,提高学生的自觉性。
结语
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工作,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很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经过近几年对毕业设计工作所做的一些分析,通过科学、规范、系统的管理,在学校、学院、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有所提高,同时也使毕业设计的质量有所提高。总之,毕业设计是一项很复杂而又很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只要我们能够采用合理的措施,就可以有效地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提高毕业设计的水平,从而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
作者:赵启明单位:东北电力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人才;生产实际;电气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0167
1引言
2016年5月,又开始了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同往年一样,应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带着毕业实习岗位的得到收获,回到了学校参加毕业答辩。学生们毕业设计的题目有近70%是来自生产实际,基本是自己所在的实习岗位的课题,诸如来自航空材料工业园的课题“PLC铝带卷取机控制系统设计”、来自氧化铝厂的“35/10kV变电所设计”、来自电厂的“500MW热电厂电气工程设计”课题等,有的则是侧重于对老设备进行改造的课题,为企业的设备改造做出了贡献。
学生们在实习期间取得了一定的收获,那么为什么在毕业实习期间能取得很大的进步,能很快适应生产岗位,工作起来游刃有余呢?这完全得益于我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以及适应于培养方案的教学资源。
2应用型本科人才需求状况分析
从南山集团发展阶段看应用型本科人才需求。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人才培养工作跟不上时代的需要,存在与社会需求脱节,与真实应用脱离,与实际要求脱轨,与企业脱钩等问题。以山东南山集团为例,新建的航空材料工业园、南山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南山氧化铝、南山铝型材、南山铝业、南山热电厂等,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紧跟国际发展的先进水平,包括德国西门子公司的控制技术、西马克的冷轧设备、ABB低压电气传动设备和技术、三菱的热轧设备等,需要更多的是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基础理论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可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并用理论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现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方本科院校培训需求的工作落后于时代,在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上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而是加深了矛盾出现。
第一,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相脱离。当地专业的本科大学生,无论是教学水平还是教学条件都不如重点院校,但在人才培养模式和类似的重要机构方面,是建立在学科专业结构上。按照专业的社会需求,这些设置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其职业工作要求,没有重点院校的扎实的理论知识,不具备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二,课程设置与真实应用脱离。地方本科院校课程设置没有以真实应用为基础实现培养与需求的无缝对接,没有重视学生的应用能力,造成了理论课过多,实践课过少的现象。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仅把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作为实践环节,而这些实践环节往往没有和企业应用相结合,脱离了实际,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造成了学生实践能力差,无法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
第三,实际的硬件与实际脱轨。地方高校简陋,设备陈旧,以及实验的一部分实验室无法执行,不能达到实验的预期效果。实验课依附理论课程,几个小时,大部分的实验是验证实验,实验设计的内容,很少或没有,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项目开发能力和运用能力,也不会考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内部地方高校是相对封闭自足的,所以没有行业和企业直接参与,没有与企业资源共享。
第四,教师和企业脱钩。专业教师必须经过培训,到企业生产车间,建立与企业非常密切的关系。但作为招生院校,专业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既没有接触外界的机会,也没有机会实践自己增加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储备的知识有时会跟不上时展的步伐,他们必须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的时间很少接触。对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动手能力不强,不能给学生的实际应用提供正确的指导,这样就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五,当地的大学都是以教师的“学历”来评估教师,没有真正建立灵活的用人制度和“双师型”教师队伍。
3以企业对人才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
为了满足职业发展和岗位需求之间的社会需求,提升人才培养的方案,需要增加实用课程,增加教学的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培训、实习机会等。以人才市场的需求为导向,根据就业岗位的实际需要确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本科教学以基础理论够用为度,加强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到企业进行调研,针对某个具体的岗位所设计的课程,结合本专业现有的课程完善培养方案,以及对院校毕业生在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跟踪。以南山航空材料园为例,薄板厂的电气运行岗位是我校本专业就业率较高的岗位,包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专业的学生,2014年实习毕业生近30人,由于培养方案制订合理,符合生产岗位专业技能的需要,对于新建的航材园来说,这些学生到岗位以后,经过安全教育,岗位生产工艺流程,安全操作规程等培训,对于电气图纸掌握基本上是比较快的,而且对于采用先进控制技术的智能控制程序也能读懂,使学生在实习期间就能够在本岗位上是生产安全能够得到保证。
4建立双师队伍
第一,双师型教师知识渊博,尤其是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所以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得到企业的认可和欢迎,而且很快就能掌握了岗位技能。开发双师型教师成长计划,每年专业课教师必须完成40小时的专业培训,专门业务培训的教师行使率达到100%。坚持“工学结合”,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专业生产服务一线的岗位培训。教师的专业实践基地要严格要求,建立每两年必须超过两个月的时间在实践基地或一线生产服务的做法。专业技能学校教师获得高级技能证书达到70%以上。而且,要在企业或科研院所聘请兼职教师。
第二,本科教学以基础理论够用为度,加强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确定核心专业课程和专业能力体系,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来说,包括电路、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工厂电气控制设备、可编程序控制器、电机及电力拖动等,这些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构成了本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体系。而电气CAD、Protel 99等n程构成了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等专业能力体系。
5增强生产实习教学环节
第一,根据企业对专业技能的要求,整合实验内容,确定相应的实践技术系列,专业实践技术系列和模块实践技术系列,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比例。在实验教学的方式上,要注重因果式引导、成果型训练,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与钻研的好奇心,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与研究氛围的养成有积极作用。
第二,生产实践是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际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在实践中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在生产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和能力,有办法明确学习目标。它使我们能够更好地通过实践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扩大知识面,牢固树立社会意识。
第三,在毕业设计时,采用导师组制,对于年轻教师,利用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充分发挥每个导师的专业特长,由学生所在的生产岗位设计出适合本专业的题目,使学生在毕业实习的同时,作出紧密与生产实际相联系的毕业论文。
6开放式实验教学,双证书教育
课程设计必须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尤其是电气控制与PLC课程设计过程中,力求通过职业鉴定,使更多的学生获得初级、中级和高级维修电工资格证书。大胆引入校内与校外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外培训和实践,与企业紧密衔接,制订出新的方案来实现专业能力的最大提升。
实践证明,我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是正确的,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而且有的毕业生成了企业的骨干,担任副总工程师、厂长、车间主任,保证了生产的安全,就业率在90%以上。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毕业论文;管理系统;B/S结构;ORACLE
一、引言
毕业论文是考察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个综合性的作业。但是,随着毕业设计课题的数量和研究领域的增加,而且就业压力的影响导致学生无法保证正常的毕业设计时间,使得毕业设计的管理工作和信息收集工作变得复杂和困难。由于高校毕业论文综合评价的特殊性,目前许多高校对毕业生的毕业导师选择和论文选题流程没有一种快捷而高效的方法,因此,我们迫切需要研究和开发一个高效的基于Web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对毕业生毕业论文的选择和完成过程进行规范的管理。
目前国内的部分高校有了相似功能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其模块的划分大同小异,都是为了保证信息的充分共享以及方便用户的操作。主要有南京农业大学的基于.NET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功能主要有学生平台、教师平台、教务管理平台、公共数据处理平台等模块;电子科技大学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功能主要有教师出题、论文题目的审核、学生选择论文题目、开题报告审核入库、毕业论文审核入库、毕业论文查询等模块;中国矿业大学信息工程系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功能主要有:个人查询、课题查询、网上指导、请假手续、重要通知、论文格式、论文上载等七个模块。所有各功能模块的划分体现了开发者对数据库建模的思路。而且在运行模式上,基本上采用的都是分而治之的设计思想,即数据库信息(如课题、老师、学生、论文等)在各院系中是单独进行的,在各院系之间及院系与教务部门之间却没有提供信息交互的手段。
二、系统概述
(一)总体规划
基于对目前其他院校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比较分析,总结其长处,提出了一套高等院校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研究方案。该系统方案基于Web技术,不仅要面向学校不同部门的信息资源的共享,还要解决各部门已有的或将建立的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的利用率,系统结构应具有跨平台访问不同数据源的机制。在教务信息标准化、规范化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合理的布局,在提供优质、高效的业务管理和事务处理的同时,使全校师生可以在任一平台上对毕业论文的信息进行方便地沟通与交流。同时,系统要具有安全高效的通信机制,要有效预防由于Web技术的应用而引发的信息泄密和对保密信息的非法侵入等安全隐患。
(二)系统架构
系统采用三层B/S结构,其原理图如图1所示。在这种结构中,应用服务器接收到客户机的请求页面指令后,就向数据库服务器请求有关的数据,数据库服务器从数据库中取出相应的数据交给应用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将之整合成页面再返回给浏览器[2]。该结构主要特点是:客户端实现零维护,系统维护和升级方便。软件程序、数据库、的信息以及其他一些组件都集中在服务器,用户除了操作系统及浏览器外无需其他软件,即用户以Web页面的形式与系统进行交互。
该系统是通过DCOM或HTTP远程调用服务器端组件对数据库进行操作以完成特定的功能。在具体实现上,应用服务器使用通信线程来提供查询并从后端数据库服务器获得结果。应用服务器接收从客户机通过Web浏览器或其他界面软件发来的信息请求,并连接到服务器上。接着对请求进行处理并从服务器返回信息。然后,应用服务器与数据库服务器断开并把请求的信息返回客户机。使用这种方法时,客户机不与数据库保持连接,应用服务器只有在进行请求并接收请求的结果时才与数据库保持连接。空闲进程并不占用网络资源,网络流量显著减少,可以更快地进行查询处理并且响应时间得到了改善。如果许多客户机都在频繁请求,可以对这种配置进行更改,使应用服务器能预先与数据库连接,以降低每次处理客户机查询请求时建立连接所需的开销时间量。
该系统是一个基于Web平台、涉及毕业论文管理各环节、面向学校各部门以及各层次用户的多模块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完成毕业设计的申报、选题、论文上传、论文批阅、在线答疑等功能。其相关的系统功能模块如图2所示。
三、系统的相关设计
(一)数据库设计
由于系统内部数据流量大,数据检索要求高,用户通过浏览器从后台数据库获取数据信息的响应时间也要满足需求,在该系统中,表示层使用ASP用来开发网页,后台数据库使用ORACLE作为服务器端的数据库管理。ORACLE是以高级结构化查询语言(SQL)为基础的大型关系数据库,是目前最流行的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体系结构的数据库之一,ORACLE8.i以来引入了共享SQL和多线程服务器体系结构,提供了基于角色(ROLE)分工的安全保密管理,支持大量多媒体数据。因此从性能需求上分析,采用ORACLE来完成底层数据库的开发。
在具体实现上,系统整体ER图设计如图3示。
其中,教师数据表包括教师号、教师名、性别、职称、所属学院(系)、科研情况、电话、电子邮件、登录密码等教师基本信息情况;学生数据表包括学号、姓名、性别、年级、学院、专业、班级、电话、电子邮件、登录密码等学生基本信息情况;管理员信息表包括ID号、用户名、密码等;课题信息表包括课题号、课题名称、所属院系、申报教师、规定人数、实选人数等;论文信息表包括论文号、论文名称、学生姓名、所属院系、指导教师等信息。
(二)界面设计
系统界面的设计是创新性的使用了双树型结构实现的,即在前台的WEB系统界面中,针对不同用户具有不同的操作功能,采用ASP和先进的ORACLE数据库技术展现了“左-右”双树型菜单。其中,左边的菜单树上是学生姓名及其已选课题,右边的树则是其他已申报的备选课题,通过此双树型结构的界面设计,学生在方便的选择自己所倾向的毕业研究课题,而且还能很便捷地对其选报课题进行修改或调整。同时,由于该双树型界面本身所具有的美观性、友好性以及操作简便性,从而使得教师和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不需要查看帮助文档就可以轻松地实现各种相关的操作。
(三)安全设计
任何一个应用系统都对安全性有一定的要求,即数据的保密性和可靠性。而毕业设计管理信息系统涉及到学生档案等重要信息,其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该系统的安全性,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实现。
1.分级授权安全管理。该系统采用分层授权安全管理,用户分五种权限:超级管理员、一般管理员、教师、学生、过客。用户登录系统时,让用户录入用户名(或者是帐号)和密码,不同的用户具有不同的权限。在安全性上采用多级认证体系对各级用户分级授权,同时各级用户的操作痕迹相互制约,并采用双密码保证超级管理员密码的内部安全。
2.数据库的安全性。数据库的安全性是由Oracle数据库系统本身的安全机制进行控制。Oracle数据库的安全性体现在它对用户、权限、角色和用户配置文件的管理上。用户是由管理员建立并授权的一个数据库帐户,每一个企图使用Oracle的用户都必须得到一个合法的用户帐户和口令,只有用合法的帐户和口令连接数据库成功才能操作数据库对象。每个Oracle数据库都有一个叫做DEFAULT的配置文件,它被赋予数据库中所有已经存在的用户和新创建的用户。在系统中通过修改该配置文件,对数据库所有用户都限制为使用特定资源。
3.Web服务器安全保障。Web服务器的安全依赖于校园网的安全,同时对web服务器特殊的安全措施。外网用户通过校园网的VPN技术与web服务器进行通信,在校园网出口处部署网络防火墙,同时在Web服务器上主机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对系统进一步防护和监测。另外,通过定时的安装补丁、及时升级、关闭不必要的服务进一步加强了Web Server层和操作系统的安全。
四、系统性能的优化
由于系统基于B/S三层架构,其性能具有很好地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为了提高程序的性能,应用服务器采用多线程通信技术,实现多线程服务器和连接管理器与数据库服务器的预先连接,及时、准确、可靠地采集和传输信息[5]。在该技术的具体实现上,采用的是抢先式多任务,使得系统能执行多个进程,而每个进程也可以同时执行多个线程,且进程中的线程是并行执行的。系统不停地在多个线程之间切换,由于时间很短,看上去多个线程是在同时运行。使用这种方法时,客户机不需要与数据库始终保持连接,应用服务器只有在进行请求并接收请求的结果时才与数据库保持连接。空闲进程并不占用网络资源,网络流量显著减少,可以更快地进行查询处理并且响应时间得到了改善。多线程服务器和连接管理器用于保持与服务器的固定预先连接,这样连接可以重复使用。同时可以在很大程序上提高系统的并发性。这就更加有效地保证了各级用户在不同地点可以同时访问系统中的数据,加强了系统数据共享能力,提高了系统的性能。
五、结论
本文所讨论研究的高等院校毕业论文管理系统采用了当前流行的B/S结构、Internet网络技术和网络安全技术等,突破了原先使用地域的局限性,使整个校园网甚至Internet上的用户都可访问系统。用户可在多地域、任意时间段以不同身份来访问系统中的数据,大大加强了系统数据共享的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毕业论文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系统的应用能够高等院校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高等院校的毕业论文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同时在社会上也能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必荣.本科毕业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07(8):54-56.
[2]杨永,梁金钤.基于B/S模式的通用试题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9,31(4):143-145.
[3]马薇,娄雨.Oracle数据库容灾备份中的流复制技术研究[J].科技通报,2012,28(2):182-184.
[4]刘昌平,范明钰,王光卫.可信计算环境数据封装方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9,26(10):3891-3893.
[5]赵建伟.γ遥测数据远程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28(16):3849-3851.
作者简介:
论文(设计)题目:中学校园网络安全防护及对策初探---以昌吉市一中校园网络为例
1、选题来源及意义
1.1选题来源
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以校园网络为平台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例如校园一卡通服务、办公自动化应用(OA)、教务管理、图书管理、电子邮件服务、校校通服务、网上学习等。然而在开放式网络环境下,校园网络的使用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一方面,由于使用校园网络最多的是学生和教师,学生对于网络这样的新鲜事物非常感兴趣,可能会下载一些黑客软件或带有病毒的软件,从而破坏校园网络系统,加之学生不懂得爱惜,对于暴露在外界的网络设备造成一定破坏,据统计,80%的校园网络的攻击都来自于校园网内部[1];另一方面,来自外部的网络用户对IP地址的盗用、黑客攻击、病毒攻击、系统漏洞、信息泄露等方面的隐患也会对校园网络造成破坏。综上所述,校园网络的安全问题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攻击。因此,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充分应用各种安全技术,有效的加强、巩固校园网络安全问题非常重要。通过笔者在昌吉市一中网络中心实习的经历,发现昌吉市一中校园网络原有方案只是简单地采用防火墙等有限措施来保护网络安全。防火墙是属于静态安全技术范畴的外围保护,需要人工实施和维护,不能主动跟踪入侵者。而管理员无法了解网络的漏洞和可能发生的攻击,严重的影响的正常的教学工作。因此针对中学校园网络安全的防护更不容轻视。[2-3]
1.2选题意义
校园网络的安全建设极其重要,源于校园网一方面为各个学校提供各种本地网络基础性应用,另一方面它也是沟通学校校园网络内部和外部网络的一座桥梁。校园网络应用遍及学校的各个角落,为师生提供了大量的数据资源,方便了师生网上教学、交流、专题讨论等活动,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因此存在安全隐患的校园网络对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办公管理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根据学校的不同性质,保证网络稳定、安全和高效运行是校园网络建设的首要任务。因此做好校园网络安全的防护及相应对策至关重要,即本论文选题意义。[4]
2、国内外研究状况
2.1国外网络安全现状
由于笔者查阅文献资料的有限性,没有查到国外校园网络安全现状的资料,因此针对国外所采取的网络安全措施进行如下概述:
(1)法律法规的制定。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意识到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广大网络用户的行为。美国、俄罗斯、英国、日本、法国等其他许多国家都相继成立国家级信息安全机构,完善网络防护管理体制,采取国家行为强化信息安全建设。
(2)网络防护应急反应机制的建立。面对网络反恐、黑客、信息的泄露、网络入侵、计算机病毒及各类蠕虫木马病毒等一系列网络危机,世界各国通过建立网络防护应急反应机制。分别从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系统、漏洞扫描、防查杀技术等传统的安全产品方面入手,防止各种安全风险,并加快网络安全关键技术的发展和更新.动态提升网络安全技术水平。
综上所述,网络安全的问题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网络安全问题只能相对防御,却无法真正的达到制止。[5-7]
2.2国内网络安全现状
由于我国在网络安全技术方面起步比其他信息发达国家晚,发展时间较短,技术不够纯熟,面对各种网络安全问题有些应接不暇,主要是由于自主的计算机网络核心技术和软件缺乏,信息安全的意识较为浅薄,不少事企单位没有建立相应的网络安全防范机制以及网络安全管理的人才严重缺乏,无法跟上网络的飞速发展。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国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如GB/T18336一2001(《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准则》)、GJB2646一96(《军用计算机安全评估准则》等来规范网络用户的使用,还通过技术方面的措施进行防护,如加密认证、数字签名、访问控制列表、数据完整性、业务流填充等措施进行网络安全的维护。然而通过技术措施进行网络维护的过程中,网络管理员对技术的偏好和运营意识的不足,普遍都存在“重技术、轻安全、轻管理”的倾向,致使在管理、维护网络安全方面还有很大的漏洞。[5]国内网络安全整体的现状如上所述,通过大量文献的阅读,发现数据信息危害和网络设备危害是校园网络安全现在主要面临的两大问题,主要威胁有病毒的传播与攻击、黑客的入侵、信息的篡改等一系列安全隐患,通过采取加密认证、访问控制技术、防火墙、漏洞扫描等措施进行防护。[3]中学校园网络管理者如何保证校园网络能正常的运行不受各种网络黑客的侵害就成为各个中学校园不可回避的问题,并且逐渐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8-10]
3、本选题的研究目标及内容创新点:
3.1研究目标:
本文在对当前校园网络面临的各类安全问题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深入、系统的探讨了目前常用的各种网络安全技术的功能以及优缺点,并以昌吉市一中等中学校园网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中学校园网络的物理因素、技术因素、管理因素等角度分析威胁校园网络安全的因素,并结合昌吉市一中校园网络现有的条件,分别从设备管理、技术提供、管理人员意识等方面充分应用各种安全技术,有效加强、巩固校园网络安全,提出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策略及防范措施。从而综合利用各种网络安全技术保障本校的校园网络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3.2内容创新点:
(1)通过对昌吉市一中的校园网络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资料参考其他中学校园网络安全的问题,总结出中学校园网络安全存在常见的安全隐患,并制定出针对中学校园网络隐患所采取的防范措施。
(2)将制定出的网络安全防范措施运用于昌吉市一中校园网络,制定出真正合理的、恰当的、适合现有条件的网络安全防范措施,并对昌吉市一中的校园网络进行展望,使得校园网络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段海新.CERNET校园网安全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国教育网络,2005.03
[2]袁修春.校园网安全防范体系.[D].西北师范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2005,5
[3]钟平.校园网安全技术防范研究[D].广东.广东工业大学.2007,4:3
[4]蔡新春.校园网安全防范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软件工程2009,4
[5]董钰.基于校园网的网络安全体系结构研究与设计[D].山东.计算机软件与理论.2005,5:11-12
[6]王先国.校园网络安全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南京.计算机技术.2009.12
[7]定吉安.常用网络安全技术在校园网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计算机软件与理论.2011,4
[8]顾润龙.影响校园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及防范措施.[J].咸宁学院学报.2012,9(32):155-156
[9]张伯江.国外信息安全发展动向[J].信息安全动态,2002,8(7):36-38
[10]谭耀远.新世纪中国信息安全问题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1,6
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手段(1、内容包括:选题的研究方法、手段及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和已具备的实验条件等。2、撰写要求:宋体、小四号。)
1、文献研究法:查找文献资料时借助图书馆及网络,搜集、鉴别、整理文献。从前人的研究中得出对我们的研究有价值的观点与例证。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的目的:
(1)查取大量校园网络安全问题常见的问题,结合昌吉市一中的校园网络现状进行分析。
(2)对国内外的网络安全防范措施进行分析,选择适合昌吉市一中校园网络安全所应对的策略。
2.访谈法:通过与昌吉市一中网络信息中心的教师交流探讨,以访谈的形式了解昌吉市一中校园网络的现状。
论文的框架结构(宋体、小四号)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影响中学校园网络安全的因素
第三章:常用的校园网络安全技术
第四章:校园网络安全建设
-----以昌吉市一中校园网络安全体系需求分析及设计
第五章:总结和展望。
论文写作的阶段计划(宋体、小四号)
第一阶段:20xx.10.1—20xx.11.20选定论文题目,学习论文写作方法及注意项;
第二阶段:20xx.11.20—20xx.12.25与孙老师见面,在孙教师的指导下,搜集材料阅读有关文献资料,按照开题报告的格式和要求完成《昌吉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的撰写;
第三阶段:20xx.12.26—20xx.1.3写出开题报告,并与指导教师充分沟通,做好开题报告答辩准备;
第四阶段:20xx.1.5—20xx.1.13开题报告论证答辩;
第五阶段:20xx.1.17—20xx.3.25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开始毕业论文的写作,至3月25日完成初稿交指导教师;
第六阶段:20xx.3.25—20xx.3.31写出中期报告书,接受中期检查。并根据指导教师建议完成初稿的修改;
第七阶段:20xx.4.1—20xx.4.10根据指导教师建议完成二稿的修改;
第八阶段:20xx.4.11—20xx.4.20根据指导教师建议完成三稿的修改;
第九阶段:20xx.4.21—20xx.4.25完成初定稿,并复印3份交系毕业论文答辩小组;
关键词:毕业设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环境类专业;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5)05013804
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其关键环节之一[1]。设计、实习、实验、科研活动等是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环节[2]。其中, 毕业设计作为大学教学中最为重要,与工作岗位接轨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
市政、环境类专业包括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原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等专业,均属于综合性、应用性、交叉性强的学科,学科体系和内容上有诸多交叉渗透,相似性强,因此其毕业设计也有很多一致性。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自1989年招生以来,经过几代教师的努力,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毕业设计的改革取得了诸多成果。文章结合学校市政、环境类专业毕业设计的实际情况,对毕业设计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介绍市政、环境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实践成果,为相关院校毕业设计改革提供参考。
一、 本科毕业设计存在问题
据调查,自高校扩招以来,本科毕业设计普遍存在质量滑坡现象 [4],许多专家学者针对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大量
研究[5-7]。笔者结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实际情况,查找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利于提高市政、环境类专业毕业设计质量。
(1)设计选题不合理,多为纸上谈兵,与实际工程脱轨严重。许多高校仍在实行约束性选题方式,在选题范围上必然存在过宽或过窄的问题,题目陈旧,与就业实际需求相去甚远,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创造精神。2006年之前,学校给排水专业毕业设计题目主要集中在净水厂设计、污水处理厂设计和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设计题目范围较窄,而且很多题目都是假题假做或年复一年的课题重复,与工程实际的设计要求差距较大。环境类专业的水污染控制理论方向,在污废水处理设计中,工艺方案大同小异,缺乏创新。水环境质量评价选题,多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等数学方法代数即可,创新性和实用性较差。这些导致学生参加工作后,一时很难上手,满足不了设计与工程单位对毕业生尽快进入工作状态的要求,与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存在较大差距。
(2)高校连续10多年的扩招造成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与师资数量不足、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缺乏之间存在较大矛盾,直接影响毕业设计质量。1999年扩招以后,市政、环境类专业教师每人指导学生人数在10~20人,造成指导教师精力投入不足,指导深度不够,监督和考核不到位等现象。同时,为了解决高校教师短缺问题,引进的博士直接进入课堂授课、指导设计,没有经历助教过程,缺少实际工程经验,加上科研指标的量化,高校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双趋冲突压力下,往往忙于写论文、申请课题,从而造成重科研轻教学现象,这也导致青年教师的设计指导质量不容乐观。另外,随着毕业生人数增多,与设计相关的图书资料明显不足,设计室更是无法保证,失去了教师对学生的有效指导和监督。
(3)学生设计精力投入不足,态度不认真,有的甚至抄袭他人论文等。部分学生忙于找工作,考研面试等,无暇顾及毕业设计。值得指出的是,学校鼓励学生到已签约工作单位结合工程实际完成毕业设计,虽然初衷很好,但从毕业设计成果看,部分学生没有取得预想效果。另外,毕业设计中抄袭现象非常多。通常,学生毕业设计被安排在最后学期的10~15周,设计时间短,任务重,同时,学生常在答辩前才加班加点,匆忙拼凑,敷衍过关。甚至存在照例题套构筑物计算、图纸网上直接下载等现象。
(4)学生虽然对水处理专业原理性知识有一些了解,但是对一些具体的构筑物却很陌生且很难在大脑里构建出这些构筑物,而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时,看到的也只是构筑物外貌,由于池体被水充满,很难看到构筑物内部结构,因此造成设计思路不清晰,设计参数盲目选择,给构筑物设计计算带来很大困难。
(5)高校毕业设计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学校、学院都针对毕业设计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在执行过程中,各级管理部门和指导教师存在执行不严格、不规范现象,从而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另外,毕业设计一次性考核模式(指导教师给予学生学习态度分占20%、评阅教师给予设计成果分占30%、答辩委员会成员给予答辩分占50%),导致学生没有改过的机会,也达不到人才培养的真正效果。
二、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实践
相信笔者所述我校市政、环境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在其他高校同类专业,甚至所有工科专业都不同程度地有所表现。为此,探究解决高校学生毕业设计解决方法,真正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进而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就成为当前毕业设计改革工作中的重要课题。针对目前市政、环境类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近年毕业设计改革的新做法、新模式、新思考,借鉴国内改革经验,提出毕业设计具体的改革建议[8-10]。
(一)重视毕业设计选题工作
首先,扩大选题范围。目前来看,市政、环境类专业设计题目范围较小,与学生就业范围有较大差距。从毕业生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去净水厂和污水厂的学生较少,去建筑施工单位较多。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利用学校地矿特色,去各企业工作学生比重较大。结合学生就业单位特点设计题目,能提高学生的设计兴趣。因此,最近几年,在了解学生就业方向基础上,设计多个选题方向,学生先选择设计方向,再结合具体工作情况选题,效果较好。在原有净水厂设计、污水处理厂设计、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区域水环境质量评价、工业废水处理站设计基础上,增加的设计方向包括:城市给水排水管网系统优化设计、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建筑小区中水回用工程设计、建筑小区雨水利用工程设计、工业给水处理工程设计、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及工程造价等方向。在工业废水处理工程设计中,每年结合学生未来从事工作,进行了矿山废水、皮革废水、化工废水、食品废水、制药废水、钢铁废水等多种废水的设计工作,得到学生和就业单位的认可。
其次,注重设计的灵活性和实效性。目前尽管设计做到了一人一题,但与实际工程结合不足,因此,我们在设计中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例如,从事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的学生,与学校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工程管理、电气自动化等专业学生共同组成设计小组,一起完成学校新校区图书馆、博物馆、实验楼等同一实际工程设计,设计完成后指导施工,真正实现了“真题真做”,避免了抄袭现象,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针对软件学得较好的学生,两名学生共同完成同一设计,一名进行笔算,另一名编制软件程序,两者互相校正,共同提高;针对考研学生,指导教师让他们参加所主持课题的实验研究中,跟研究生一起完成论文,使他们尽早进入研究状态。一些学生签到工作后,单位希望去实习,做单位的实际工程设计,对此,我们实行企业和学校双导师制度,单位负责学生在该单位的学习、生活等情况,校内指导教师负责开题、中期检查、毕业答辩,以及与就业单位的联系,定期检查学生毕业设计完成质量,使学生设计质量得到保证。
(二)用多媒体课件协助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
市政、环境类专业毕业设计方向性、规律性和系统性较强,由于学生较多,资源有限,教师每天亲自指导较为困难,教师为学生毕业设计做的指导书又太过简单,而且并不直观。多媒体课件具有文字、图、声、像并茂特点,具有很强的生动性、直观性和条理性,能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具有可反复播放特点,学生哪一步骤不懂,就可以对照课件进行观察,直到理解为止。毕业设计指导课件每个设计方向一个,最终将课件模块化,将教师从企业获得的研究课题、合作教育中遇到的实际工程问题,凝练成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均链接到设计模块,建设成为虚拟实践教育平台,可切实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可使资源由一校“独有”,变成多校“共享”。
以制作完成的工业废水处理工程毕业设计指导课件为例,课件内容包括:(1)工业废水处理站设计目的、要求、步骤和原则,设计所用参考规范、手册,形成废水站设计任务书和设计指导书各1份;(2)工业废水处理站基本建设程序;(3)工业废水处理站与污水厂设计的相同点与不同之处;(4)工业废水处理站典型水质(化工废水、钢铁废水、印染废水等)特点及出水标准;(5)工业废水处理站设计前需调查分析和解决问题;(6)工业废水处理站工艺路线选择的基本步骤、比选原则;(7)工业废水常见处理方法及国内典型工业废水处理工艺流程介绍;(8)典型构筑物(调节池、隔油池、水解酸化池、曝气生物滤池、生物接触氧化池、膜法水处理系统等)设计基本理论、池体类型、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分析,设计规范要求,设计参考范例、计算软件编制、构筑物运行动画,现场实际运行工程照片。本部分是课件主体,共链接标准1部、参考计算书籍1本、主体构筑物运用动画7个,制作计算程序3个,插入现场照片25张,图片12张;(9)污泥处理的目的、常见处理方法及系统设计,插入现场照片4张;(10) 工业废水处理站各构筑物的总体布置和废水处理流程的高程设计,介绍了布置原则、计算方法及典型案例分析;(11)工业废水处理工程经济分析及概预算具体方法和软件应用;(12)图纸绘制标准及方法。
(三) 设计全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
实行毕业设计全过程管理,建立质量监控机制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不可或缺环节,采用校、院及教研室三级管理机制来完善毕业设计的系统质量监控。
1.以指导教师、教研室为主的全过程管理
教研室主任制定本专业毕业设计管理办法,从细节上对教师指导和学生设计要求进行规范,并组织中期成果汇报答辩。毕业设计成绩构成改为:指导教师检查设计效果10%+期中答辩20%+评阅教师质疑设计成果20%+毕业答辩50%。指导教师从学生选题、开题报告撰写、方案确定、构筑物设计计算、绘图全过程进行指导、检查。笔者几年的指导发现,指导教师平时考核不仅看学生出勤,平时提交成果,还要多问学生“为什么”。因为一些学生设计中往往从手册或参考书上套公式计算,没弄清构筑物去除污染物原理、构筑物结构等基本知识。比如气浮池设计,要学生首先了解除油方法、选择气浮池原因、气浮池种类、除油机理、运行过程、池体结构,然后绘出草图,再设计计算,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2.院级教学管理与监督机制
学院形成以教学副院长为组长的指导、监督小组,成员包括各专业退休返聘的老教授、教务科教学管理人员。教务科教学管理人员从形式、进度进行检查,老教授利用自己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不仅能指出设计存在问题,还能提出改进方案,在提高设计质量的同时,有效地带动了年轻教师的成长。
3.校级教学管理与监督机制
学校制定了《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制度汇编》,从毕业设计工作条例、写作规范、校外毕业设计管理办法、优秀毕业设计评选、成绩不及格率最低3%的规定、开题报告、附本等方面进行规范化要求,并组成校督导检查组,进行初、中、末的全程检查,促进设计质量的提高。
三、 结语
毕业设计作为大学教学中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可培养、提高和展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对市政、环境类专业学生来讲,更是紧密联系工程实际,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步骤。文章结合我校市政、环境类专业毕业设计中常见问题,提出了一些实践对策,供同行参考,希望能有利于工程类高校实践能力培养质量的提高。参考文献:
[1] 潘一山.探索三学期制运行模式 推进校企合作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3(Z1):57-58.
[2] 王蕾,王秀丽.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 (6):647-649.
[3]李喜林,曹启坤,肖建华.大四学生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10(12):58-61.
[4]郭登峰,潘剑波.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降原因剖析及对策[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4):107-109.
[5] 张庆乐,董建,王虹,等.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5):66-67.
[6] 廖志凌,邵学军,刘贤兴,等.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6(2):82-85.
[7] 方茜.给水排水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6):118-121.
[8] 李喜林,刘海卿,曹启坤,等.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合作教育模式[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4):430-432.
关键词:高校;学分制;毕业设计;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9-0027-03
对于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高等院校来说,学分制打破了在我国延续近半个世纪的本科生传统培养模式,使得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了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和授课教师的权利和主动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育理念,促进了教学质量、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但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教育资源的限制,在实施学分制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问题,比如培养计划仍然过于刚性,学生选课、选教师余地较小,尤其是实践环节的教学,仍然以传统的指令性安排为主,难以体现学分制教育的基本理念。
一、毕业设计的意义及管理现状
1.毕业设计的意义
高等工科院校的毕业设计是检验教学计划是否达到本科生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它通过深入实践、了解社会、完成毕业设计任务或撰写论文等诸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组织管理和社交能力;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深化、拓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重要过程;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实现学生从学校学习到岗位工作的过渡环节;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内容。
2.管理现状分析
目前在学分制下,普通高校的毕业设计仍基本沿袭过去的运行模式,首先由指导教师将毕业设计题目提交至院系,并由院系进行审查,再由各系按照一定原则进行毕业设计学生的分配,最后在院系监管下由指导教师负责完成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诸多环节的指导与设计文档的提交。整个过程十分繁琐,院系管理工作量大。在毕业设计运行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1)毕业设计基本信息汇总。毕业设计开始前后,学生信息、课题信息和指导教师信息等毕业设计基本信息的汇总仍主要靠人工来完成,效率低下、重复性高且容易出错、耗时耗力、极不经济。
(2)毕业设计管理规范和细则的下发。在毕业设计的运行过程中,院系级管理机构经常会一些管理规范和细则,用于指导毕业设计,促使毕业设计顺利进行,通常以纸质文件下发到个系室,时效性较差。
(3)毕业设计各种文档的规范性。在毕业设计完成过程中,学生设计文档(论文封面、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和设计论文)和教师设计文档(任务书、进度表、指导教师评语、评阅教师评语和答辩小组评语)等文档格式标准不够完善,造成设计文档不够规范,不利于资料的保管和维护。
(4)学分制下毕业设计成绩提交。目前大多高校选课系统对毕业设计的运行采用课程教学的选课模式,而毕业设计的分配采用自然班或专业班,因此,校、院管理模式存在不一致现象,造成成绩提交难以操作,容易出错。
(5)毕业设计基本信息统计。毕业设计完成后要进行毕业设计总结与资料收集,档案管理,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统计分布,指导教师工作量统计等,采用传统的人工统计法费时费力,且计算容易出错。
针对上述情况,使用电子文档替代纸质文档、网络化办公替代传统办公模式显然是办公自动化的一个进步,电子文档也越来越多地在高校毕业设计中得到使用,但是大部分文档分散存放于个人电脑中,管理缺乏科学性,文档安全性差,检索麻烦且困难,不宜共享访问,降低了文档使用率和使用价值。因此,搭建一个有效的毕业设计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行科学高效的管理势在必行。
二、毕业设计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建
1.信息化平台设计目标
针对学分制下本科毕业设计相关学生、指导教师和教务人员在毕业设计选题、中期检查、毕业设计答辩等阶段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特点,构建基于公共的Web服务的、多用户角色的毕业设计信息共享管理系统平台,旨在解决教学活动参与者在各阶段所面临的工作流程繁杂、工作量大的实际问题,并且充分发挥学分制下学生选题的自主性,避免学生被动参与该过程而缺乏毕业设计创新性的现实问题。
该系统平台从系统管理员、教务秘书、指导教师和学生四个用户角色在毕设过程中参与的业务范畴出发,分析其各自在系统管理、毕业设计选题、中期检查、毕业设计答辩以及公共信息管理方面的工作流程,通过开发与之相对应的系统功能来实现网上业务,辅助完成整个毕业设计工作,减少手工工作强度,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2.系统工作流程分析
按照毕业设计实施的总流程,毕业设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业务流程可以从选题、中期检查、毕业答辩三大部分来完成。分析获得的具体管理流程如图1所示。
在此工作流程图中,中间部分是毕业设计信息化管理系统内部核心业务流程,涉及从毕业设计开始到选题信息、确定指导教师、题目申报、学生选题、题目审核调配;从中期检查信息到中期检查结果公布;从答辩信息公布到毕业设计成绩公布。该流程图左边部分是毕业设计信息化管理系统各阶段相应流程应该生成的报表,而右边部分则是要完成整个毕业设计任务应该在系统外部实施的业务流程。
3.系统开发环境分析
考虑到系统用户多且分布广,运行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均不一,因此采用基于Web的B/S结构作为系统开发模式,为开发语言。由于系统所承载的信息量大,并且对数据管理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要求高,因此选用SQL Server 2000作为系统数据的存储平台。为进一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拟将系统程序和数据库分别放到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上进行维护管理。
三、系统实现
1.系统功能设计
根据毕业设计信息化管理系统总的业务流程要实现选题、中期检查、毕业答辩三大业务的管理要求,该系统从系统管理、选题管理、中期检查管理、中期检查管理、公共信息管理和统计报表几个大的功能模块来完成整个系统的功能目标,系统的功能框架如图2所示。
2.系统界面设计
友好的系统界面是保障系统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之一。采用结构化的程序设计思想,结合用户操作习惯以及提高信息输入效率,利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完成了系统用户界面的开发。系统主要界面如图3、图4所示。
四、结束语
通过本系统的开发和实施,可以辅助学生自主选择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和设计题目,查看中期检查结果,查看毕业设计成绩,以此结合学生兴趣来激励学生的毕业设计创新性,突出了学分制下学习的自主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指导教师也可进行网上申报题目,提交中期检查结果和毕业设计成绩,查看各个阶段的工作信息,从而节省大量的时间;教学管理人员通过网上审批题目、审核、调配选题结果,能够更加快速直观地完成该工作任务,并通过系统生成的报表方便后期统计工作,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手工工作强度,减少统计出错,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艾西拉甫·买苏提.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探讨[J]. 中国建设教育, 2008 ,10(10):26-28.
[2]李浩君,吴皖赣.高校毕业设计过程质量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49-52.
[3]李志红.机械类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问题与对策[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4):122-123.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 实训模块构建
截止到目前,全国已经有313所本科高校开设了行政管理专业,而这其中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开设占据了很大比重,行政管理专业涉猎内容广泛,对实践能力要求极高,传统的重理论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当今社会对行政管理人才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开始重新审视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便成为今后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主要方向。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突出特点便是实践教学比重的增加,针对现阶段地方高校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存在的理论和实践相脱离、师资队伍结构单一、实训教学基地短缺、实训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自身特色和竞争力等问题,提出构建科学合理实训模块的设想对于地方高校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显得尤为关键和紧迫。
1 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训模块构建研究的必要性
1.1 完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的需要
现阶段,各高校对于增强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方面普遍投入较少,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严重,这种保障机制的不健全突出表现在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方面,与行政管理专业相关的实训实验室和实训基地较少,在实习基地的选择上并没有考虑到与专业的对应性,严重影响了学生实训的质量。而软件方面主要体现在师资力量和实训制度的建设上,目前地方高校教师的主要来源多为刚走出校园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大学生,具备雄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但自身缺乏实训能力和指导学生实训教学的经验。除此之外,高校在实训方面并没有设置有针对性的目标、实施办法、考核方法、评价体系等,实训教学多只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1.2 适应社会发展和对人才需求观念的转变
2012年教育部下发教思政[2012]1号文件《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指出我国教育实践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 “实践教学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还有差距”,同时提出加强实践育人规划、强化实践环节、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系统开展社会实践、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等要求,可见国家对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视,而实训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提高,紧跟国家发展形势和时代潮流,也有利于对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的能力有求有更为清晰明确的定位。
1.3 增强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竞争力的需要
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建设普遍起步较晚,水平较低,在师资力量、科研水平、设备条件、资金支持、生源质量、社会影响力等方面不能与全国重点大学相抗衡,而在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执行能力上又不及高职高专类的技术型高校,因此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建设应在基础理论教育的基础上更重视实践教育,培养复合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
1.4 拓宽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就业渠道的需要
目前,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在校人数在3万人左右。与这令人振奋的招生规模和人才培养情势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就业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在就业职业和行业的分布上,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分布广泛,但普遍竞争力不高,从事岗位较多的有文职人员、行政秘书和行政助理等,这些都属于门槛较低的岗位,职业对口率比较低,薪酬水平和职业上升通道也比较有限,因此毕业生的满意率普遍偏低。这就使我们不得不反思现阶段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专业核心竞争力,通过科学实训体系的构建增强学生应用能力,为社会输送更高水平的行政管理人才。
1.5 形成自身优势、凝练特色学科的需要
如今地方高校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方向大多遵循传统,没有自身特点。因此未来建设中地方高校应根据行政管理专业特点和培养个体差异,参考校内外的优势资源、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民俗特点、市场需求等方面进行多元化的培养方向规划,形成自身特色学科。以海南省高校为例,应在海洋行政管理、特区管理体制创新、旅游规划与管理、热带农业的推广等方面大做文章,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自身优势
2 行政管理专业实训模块的构建思路
2.1 构建实训模块的指导思想
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强调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核心,以“需求”为导向;因此实训模块的构建应坚持清晰定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基本行政操作技能和综合事务处理能力为支撑,辅助以组织协调、人际交往等能力的训练,从而达到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为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培养输送复合型、应用型、实用型的行政管理人才,这就需要构建一个由基础到综合、由单一到多元的实训模块。
2.2 实训模块的构建(见图1)
3 行政管理专业实训模块的构建对策
3.1 校内实训模块的构建
校内实训重在对学生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强调通过校内实训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基本行政事务的处理技能,同时明确自身未来发展方向。校内实训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3.1.1 课程改革
(1)教学手段的改革。首先,深化案例教学改革,加强教学案例库的建设。案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老师介绍行政管理领域的实际案例,引导同学们的讨论和思考并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出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案例库的建设,要广辟案例信息来源,从各个途径充实案例库。这些途径包括:公开出版的公共管理教材等教学资源;国内高校网站公布的行政管理、MPA教研案例;国内新闻媒体公开报道的有关行政管理的事件和现象;国内公开发行的综合类、专业类学术刊物;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搜集的案例资料;学生社会实践调研搜集的案例资料;有关学术会议的交流论文、资料等。同时加大相关硬件投入,建立专门的行政案例教学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应用平台。
其次,深化实验教学改革,进行实验室模拟实训。学校可根据自身区域特色和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设立办公自动化实验室、电子政务实验室、情景模拟实验室等。同时在教学中采取情景模拟的教学方法,通过模拟不同的环境,让学生承担不同的角色,增强学生对行政管理相关理论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课程设置的改革。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公共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三个主要内容。公共课应注重对学生道德素质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形成独立完整的人格,掌握适应时展需要的基本技能,这其中以计算机的操作应用和英语能力为代表,计算机类课程应重点培养学生office软件的应用和利用网络实施管理的能力,具体表现在能够利用网络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能够通过统计软件分析信息和输出结果的能力,能够编制网页、利用网站信息或维护网站常规运行的能力,以及利用电子政务系统或管理信息系统解决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还应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与行政管理专业相关的软件应用,如统计的SPSS软件,Photoshop等等并提供专业老师进行指导。另外,对于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应主要集中在听说能力和翻译能力,讲授内容应以日常用语为主,从而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人际沟通能力。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除增加公共行政、经济学、法学等方面课程外,还应增加“公文写作”、“文献信息检索”、“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电子政务理论与实践”、“公务员考试模拟”、“政务礼仪”等实训课程。而选修课则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可通过预先调查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开设选修课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1.2 校内实训平台建设
学校应充分挖掘自身资源,为学生实训建设一个良好的平台。通过举办专业竞赛,如公文写作大赛,计算机基本应用技能比赛等,增强学生的行政能力。其次,充分重视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的力量,鼓励学生参与其中的行政工作,担任相关职务;再次,学校可通过设立学生助理、行政助理的岗位使在校生能够切实感受行政工作的内容,为日后的专业实训做铺垫。
3.1.3 毕业论文的改革
当前高校毕业生受老师选题和自身知识积累的局限性,并不具备撰写高标准学术论文的能力,只能为了凑够论文字数而进行大量文字堆砌,乃至抄袭,这严重违背了毕业论文的写作初衷。因此对于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应多注重内容的选择,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研究,在写作过程中,不提倡单一的理论论述,鼓励采用典型案例分析、实地调研撰写调查报告的形式展开,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2 校外实训模块的构建
(1)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调查研究。社会调查研究是最能培养学生社会活动能力、研究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的实训内容,也是促使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学生可选择自身感兴趣的问题,自愿结成调查小组,深入实地开展调研,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可为每个小组配备一名社会学的指导老师,对如何开展社会调研,需要运用何种方法展开,调查中的注意事项等问题进行讲述,并对学生在调研过程出现的任何问题给予指导。在实地调查后,引导学生针对调查过程中的有关现象和问题,结合所学知和实践经验,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的对策,并最终形成完整的调查报告。
(2)加强校企合作,拓展校外实训平台。加强校企合作是拓展校外实训的重要环节,建立校企共赢平台,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是校企合作的关键,校企合作的切入点应选择为对企业有利,能切实解决企业现存问题的方面,学校通过与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由企业为该校学生提供部分日常实践教学中的设施和实习实训的场所,而与此同时,学校则利用自身优势,定期为企业提供有效优质的科学服务;在师资方面,企业可选派与行政管理专业相关的工作人员对大学生进行定期的培训,重在介绍实际工作中的注意事项和传授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学校可选派优秀教师对企业职工进行培训,提升企业员工的职业素质和能思想道德修养,增强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和团队合作能力,在人才方面,企业可获得对人才的优先选择权,这样便充分调动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保证了双方的利益。
(3)鼓励学生寻找兼职、自主创业。学生可抛开专业和学科的界限,利用课余和暑期时间走向社会,了解多种行业的工作内容,提前感受职业氛围,具体行业如销售、服务、实习记者等,来通提高自身的沟通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同时学校可通过与政府或公益组织的合作,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4)创新毕业实习模式。毕业实习是高校实训活动中时间最长最集中的环节,因此创新实习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毕业实习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高校应采取强制性集中实习与分散自由式实习相结合的模式,合理安排实习时间,对于学生自身的不同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实习指导,明确其实习目标。同时构建评价主体多样化,评价方式灵活化和评价指标多元化的科学评价体系,全面真实反映学生实习情况,保证实习效果。
目前关于地方高校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处于初探阶段,培养具备学习能力、应用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今后努力的方向。而实训教学在行政管理教学中的地位也将越来越重,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训体系,改善实训教学中的不足,还需要我们长期的探索和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杨述厚,李百齐.创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行政管理,2006,(6):78-81.
[2]赵宏斌,周伟.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问题、思路与启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275.
[3]魏红征.改善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2(14):21-22.
[4]谭英俊.基于就业能力培育的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10):99-102.
关键词:创新能力 培养 课程改革 实践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志提出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延东同志在2014年高校咨询会上也提出:“要把立德树人、提高质量贯穿综合改革全过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切实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着重关注和实践的课题。我校电气信息类专业结合2014版培养计划修订,做了部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尝试,现与大家交流学习。
一、主要改革内容及实施情况
(一)充分发挥培养计划在引领学生创新能力
在2014级电类学生培养计划修订中,对电类三个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课程调整、学时调整。充分发挥培养计划在引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核心作用。
(1)2014级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修订情况
在学科基础课中:一是新增加了“电路原理图与PCB设计”课程(32学时实验);二是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36+20)改为“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32学时理论)及“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课程(32学时实验)两门课程;三是将“电路分析”课程(52+16)改为理论与实验分别独立的两门课程。
在专业核心课中:取消了“船舶通信与导航”课,改列为专业选修课。
在专业选修课中:取消了电子综合设计辅导(2学分、24+8学时、第5学期)课,新增加了“电子技术创新实验辅导”实验课程(1学分、32学时实验、第5学期)。
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中:一是取消了“电子技术课程设计”(2学分、2周、第3学期)新增了针对性更强的两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1.5学分、1.5周、第4学期)及“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1学分、1周、第4学期)课;二是将“单片机课程设计”(1学分、1周、第5学期)改成(1.5学分、1.5周、第4学期);三是取消了“船舶电气设计与检验课程设计”(1学分、1周、第6学期),新增了“船舶机舱测控系统课程设计”(1.5学分、1.5周、第6学期)。
(2)2014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修订情况
在学科基础课中:一是取消了“电气工程导论”课程;二是取消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新增加了“电路原理图与PCB设计”课程(32学时实验);三是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42+16)改为“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32学时理论)及“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课程(32学时实验)两门课程;四是将“电路分析”课程(52+16)改为理论与实验独立的两门课程。
在专业核心课中:一是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调整到学科基础课;二是取消了“供配电系统”课程(2.5学分、36+4学时、第7学期),改增为“工厂供电”课程(3学分、40+8、第7学期);三是将“检测与转换技术”(2学分、26+6学时、第4学期)学分调整为(2.5学分、28+12学时、第4学期);四是将“自动控制原理”课程(3.5学分、48+8学时、第5学期)学分调整为(4学分、52+12学时、第5学期)。
在专业方向课中:一是取消了“变压器应用技术”课程(2学分、28+4学时、第7学期);二是取消了“船舶动力装置与辅助机械”(2学分、28+4学时、第6学期)课;
在专业选修课中:一是取消了6门课程,分别是:信号与系统、文献检索、企业管理、电气工程专题讲座、集散控制系统、电子综合设计辅导;二是新增“电子技术创新实验辅导”(1学分、32学时实验、第5学期)、“新能源技术”(1学分、16学时、第5学期)两门课程;三是将“AUTOCAD”课程(2学分、16+16上机、第5学期)改为实验课程(1学分、32学上机、第5学期)。
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中:一是取消了“专业综合课程设计”(2学分、2周、第7学期);二是新增了“测控技术课程设计”(1学分、1周、第5学期)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设计” (1学分、1周、第6学期)两门课程。
(3)2014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修订情况
在学科基础课中:一是取消“计算机辅助设计”(16+16)课,改成了“电路原理图与PCB设计”课程(32学时实验);二是增加了由专业核心课调整来“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32学时理论)及“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课程(32学时实验);三是将“电路分析”课程(52+16)改为理论(56)与实验(16) 两门独立的课程。
在专业核心课中:取消了“信息论与编码”(24+8)课程并调整“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40+16)到学科基础课。
在专业方向课中:一是在通信系统方向:将“程控交换”(32)课程换成为“移动通信”(22+10)课程;二是在嵌入系统方向:将“ARM处理器原理及应用”改为“嵌入式系统”(22+10),新增“ 计算机操作系统”(16+16(上机))及调整来“ 电子综合设计辅导”(16+16);而“DSP原理及应用”、 “多媒体技术”、“ 电子设计自动化”调整到专业选修课中;三是取消了电子系统设计方向。
在专业选修课中:一是取消了“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JaVa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技术及应用”、“Linux软件设计”、“计算机接口与通信”、“自动控制原理”、“电视原理”8门课程;二是由专业方向课调整来“DSP原理及应用”、“多媒体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3门选修课;三是新增“专业导论”、“学科前沿信息”、“新能源技术”、“现代控制理论[双语] ”、“信息论与编码”、“集成电路设计”、“计算机网络安全”7门课程。
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中:一是取消了“电子设计方向专业课程设计”(2学分、2周、第7学期);二是新增了“工程训练C”(1周,1学分),调整了“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2周,2学分)、“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2周,2学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4周,2学分)。
(二)加强几门关键课程的课改示范工作,提升课程在电子能力培养中的关键作用
(1)电子综合设计辅导课程的教改实施情况
电子综合设计辅导课程是训练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课程。学院2009年起将原来的“电装实习”改成(电子装配)“工程训练”和“电子综合设计辅导”(2学分、24+8学时、第5学期)两门课程,并结合课余电子制作训练作为补充。电子综合设计辅导课程每一年的设计制作内容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新增,加强设计内容的新型性和实用性,至今实验室已有50多个设计实训模数电路板。2014版培养计划中“电子综合设计辅导”课程调整为实验课程“电子技术创新实验辅导”(实验30学时)。
电子装配工艺训练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要求较低,在原2010版教学计划中安排在大一第二学期进行,重点是训练学生的电子电路焊接技术,为以后的电子装配打下基础。教学时数为一周,时间上分散进行,历时半个学期。电子综合设计辅导课程是学生进行电子设计的入门课,除公选课、选修课形式外,兴趣小组形式的学习培养也是一个最有成效的环节,使得对电子设计有基础、有兴趣的同学得到充分发挥与提升能力。对电子制作训练做到有计划性,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电子制作基本能力训练。安排在入学后的第二学期,以兴趣小组形式进行。内容主要为:焊接技术训练、认识基本元器件(学会万用表的使用)、识图、音频放大电路制作。
第二阶段:电子制作入门训练。安排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以公选课的形式进行。主要学习绘图、制作与测量(学习Protel(Altium Designer)软件的使用,学会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利用波形图分析电路的工作状态,分析能力训练),内容有:简单电源电路、电动机驱动电路、光控灯开关电路、温控加热器电路等。
第三阶段:电子设计基础训练。主要是结合理论知识设计电路,安排在入学后的第四学期,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内容有:音响电路(含音调电路、功率放大器电路)、隔离放大器电路、充电器电路等。
第四阶段:电子设计综合能力提高训练。主要为综合设计中、大规模电路,安排在入学后的第五学期,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内容有:抢答器电路、开关电源电路、数控电源电路、无线通信电路、锁相环振荡电路、转速检测电路、充电器电路。
(2)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改情况
单片机作为电子自动化控制的主要手段,其作用越来越重要。我院该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课程组老师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编写了新的教学文件,每年修改电子教案、课件,出版新的教材与实验指导书,不断完善学习资源,实施电子考试等等,为学生的自动化电子设计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在2014版教学计划中理论学时改为32,实验改为独立设课,学时为32,课程设计为1.5周。单片机实验电路板全部为校内老师设计制作,实验室至今有单片机综合应用设计电路板30多件。
(3)新增电子技术实践公选课
针对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发现的理论教学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脱离现象比较严重的问题,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学院在二年级学生中设立“电子技术实践”公选课程,从学生学习电子技术知识的初始阶段就引导学生向技术应用方向发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际凝练为理论知识的能力,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电子技术实践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课程的专业界限、学科界限,使得知识、技术、信息等多方面融会贯通,在还不能完全打破现有教学模式的情况下,以教学实验班的形式增加一个补充教学环节,以音频功率放大器的设计制作为立足点,从应用目标出发搜索知识点,解决技术问题,培养思维方式。电子技术实践公选课作为教学模式创新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最大程度地改变学生被教师控制之下被动地学习的局面,改变单纯死记硬背完成学业的局面,转而让学生养成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去思考、查找知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意识。在教学环节上将实验教学、理论教学、课程设计三点连成一线。在教学效果上力求学以致用,学有所用,以适应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要求,适应技能考证的要求,适应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三)编写、修订教材、教案,建立完善教师与学生教学学习资源
编写出版《电子综合设计常用模块与实例指导》、《单片机设计实例集》等实践指导教材;为学生开展考证培训修订《电子工程师考证培训讲义》等;编写新的教学文件及电子教案、课件等,建立完善教师与学生教学学习资源。
一是修订出版了《单片机实验与课程设计指导(Proteus仿真版)》、《电子设计常用模块与实例》、《单片机设计实例选集(一)》、《51系列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实践指导性强的教材;二是在原网络课程的基础上进行了单片机慕课网站的建设,新编了150题左右的作业练习题库;三是修改2014级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及课件;四是设计开发2014级用的新实验电路板并用于每年的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训练。
(四)加强实践能力培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加强实践能力培训,提高学科竞赛的获奖数量、提高学生、专利证书数量、提高学生电子工程师/板级工程师/电工等从职证书数量。
(1)加强了学科竞赛的辅导力度。一是组织学生电子协会,每周至少开展一次活动,以加强低年级同学的基础技能训练;二是与飞思卡尔智能汽车竞赛相结合,利用各种提高学生能力的资源,充实学生的实践活动;三是培养充实指导教师力量,2014年学院的指导教师队伍扩大至9人,落实了组队学生与指导教师的互选环节,密切指导教师与参赛学生的联系,特别是在暑期中通过明确训练计划、训练内容增加指导教师的投入精力;四是针对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发现的理论教学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脱离现象比较严重的问题,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在二年级学生中设立电子技术实践公选课程,在教学效果上力求学以致用,学有所用,以适应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要求。
(2)重视指导学生、申报专利工作,培养科学研究能力 。通过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电子竞赛、省创新研究项目等实践,指导学生以论文或专利的形式固化研究成果,近年来学生发表的电子设计类论文、实用专利、省大学生科技创新(电子电气类)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增加明显。
(3)加强校内电子工程师等考证培训工作。学院培训中心通过了市职业技能鉴定条件验收,成立了市“职业技能鉴定所”和电工方面考证员,可进行中、高级电工,中、高级维修电工,初级电子设计工程师、板级设计工程师、单片机C语言程序设计师7种电子电气类证书的证书认定,为学生培训考评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4)加强了毕业设计真题实做的要求。学院将毕业设计任务早计划、早布置,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真题实做时间,现一般是在第7学期初就布置任务,毕业论文答辩分二次进行,在较长的时间内可给学生留出较多时间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毕业设计真题实做的比例在90%以上。
(五)落实考证考级替代学分考试的制度
落实考证考级替代学分考试的制度,将提高从职能力的技能考证、考级、竞赛奖等纳入到教学学分中。
学院出台了关于《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替代管理办法》(试行)的文件,规定了5类学生学业成果(考证、考级、论文、专利、竞赛奖)或经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小组认定可以代替毕业设计(论文)的其他成果可替代毕业设计(论文)学分。
二、实践成果
两年间,学生在电子工程师、电工考证、学科竞赛获奖方面成绩提高明显,取得电子工程师证书30 人;电工证书192人;在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省一等奖学生为9人,二等奖学生为18人,三等奖学生为21人;在全国(省)飞思卡尔智能汽车竞赛及智能机器人大赛中获一等奖6人,特等奖2人,二等奖9人,三等奖24人。两年间,学生发表电子设计类论文10篇,取得电子设计类实用专利35项。
三、不足分析
一是教学计划改革后课时量压缩造成教师“抢课”现象,并由课程门数增多及投入精力不足造成教学改革的实践效果下降;二是团队精神在学院教改项目中体现不够,大多数教师还是安于老的教学方式,教改积极性不高,大范围的教改项目推进困难。
提高教学质量不仅需要领导重视,更需要教师的人人参与。教学改革不能停留在口号上,更应建立在教师行动上。高校要把提高教师的影响力与学生的竞争力作为学校发展的基本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创新创业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唐树森,李维. 电气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电子教育,2004,03:44-46.
[2] 张军国,刘西瑞,张健,燕飞,阚江明. 以电子设计大赛为契机 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J]. 中国林业教育,2009,S1:93-95.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原因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4-0078-02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情况
面对全国每年有几十万、上百万的大学本科毕业生需要实现就业、准确找到适合自己工作岗位的就业问题。多数人发出了“大学生就业难”的感叹,也有部分学者认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总量还是供不应求,大学生要找个工作并不难。”事实上,从毕业到就业,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来说,要承受比过去更多的心理压力。因此,我们既不能肆意扩大“大学生就业难”的事实,也不能盲目乐观“大学生找工作不难”的现状。为了系统、全面地分析和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可以从就业人数、就业结果、就业观念、就业倾向、就业渠道、就业专业、就业学历、就业服务等方面进行管窥。
1.就业人数:逐年增加,就业竞争日渐激烈。随着高校连续数年的扩招,近年来,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145万,2004年增加到280万,而2006年却增加到413万。2006年大学毕业生人数是2002年的2.8倍多。大学生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冲击着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稳定机制,造成大学生就业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矛盾显现。可见,在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竞争不断激烈。
2.就业结果:初次就业率持不断下降趋势,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有统计资料显示,2001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为70%,其中本科生超过80%,专科生40%。2002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为65%。2003年,由于受非典影响,高校毕业生签约106万,签约率仅为50%,其中研究生约80%,本科生60%,专科生仅为30%[1]。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持不断下降趋势。
3.就业观念:(1)就业方式的非理性。由于受传统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的影响,多数大学毕业生面对竞争日渐激烈的就业环境,难以根据已有的认知经验正确地选择各种带有时代价值和潮流意义的职业观念系统,茫然之中感到无所适从,甚至表现出一种随心所欲的非理性心态,一些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唯恐丧失良好的就业机遇,但面对风险,又犹豫不决,裹足不前,唯恐自己一次错误的选择造成终身遗憾。(2)择业目标的“求稳攀富”。“求稳”是指大学毕业生盲目寻求稳定性较强的职业岗位;“攀富”是指大学生热衷于工资高、津贴高、待遇高、地位高的职业岗位。显然,大学毕业生求稳攀富的择业观念有悖于人力资源的公平公开的配置方式和合理有序的流动过程。(3)就业价值的“个人主义”。经济体制转型使一些大学生服务人民、贡献社会的心理防线日益崩溃,强调个体权力、权益维护的市场经济使其陷入本位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误区。(4)就业过程的“盲目随意”。一些大学生对就业程序一知半解,对用人单位的招聘过程全然不知,将求职过程简单地描述为“递简历、答问题”,甚至将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同视之,误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能顺利找到理想工作。
4.就业倾向:多数人希望到经济发达程度较高的大城市就业。2003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及一些中心城市对毕业生需求旺盛,中西部地区的需求有所增加,而一些边远省区及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需求仍不足。越来越多的学生把就业区域限定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由此造成众人同挤“独木桥”现象非常严重,挤不上的学生对其他地区岗位则“不屑一顾”。在被调查的毕业生中,选择大中城市的占44.7%,到县城的占20.2%,到乡镇和农村的分别占7.7%和0.9%,还有26.6%的毕业生表示对地点没有特别要求,而已经就业的毕业生中到大、中城市就业的比例达到76.6%[2]。
5.就业渠道:以参加就业招聘会为主。有调查显示,在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方式中,参加招聘占51.1%,电话联系占17.1%,发E-mail占15.1%,邮寄简历占14.1%,登门拜访占10.0%。大学生就业可以寻求的最主要的资源是招聘会(28.9%)、学校和老师(26.1%)以及家庭的力量(24.7%);而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络(9.1%)、同学与朋友(6.6%)、社会中介机构(2.0%)次之。可见,招聘会在大学毕业生求职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3]。
6.就业专业:冷热不均,需求有别。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国家对能源新技术、新材料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和海洋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投资力度加大。与此同时,社会对跟这些技术领域相关专业的需求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例如,计算机类、通讯类、电子、机械、自动化等专业的需求量较大,而数学、物理等理科基础理论专业和文学、哲学等文科基础理论专业的需求量较少。
7.就业学历:本科学历基本持平,专科学历就业较难。研究生教育的扩招直接带来了研究生毕业人数的增加,加大了本科生就业的竞争程度,提高了专科生就业的难度。实际中,一些用人单位不顾及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盲目提高对从业者的学历要求,排斥专科毕业生,使诸多素质优秀、实践技能较高的专科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困境。这不仅造成了单位人才结构的失衡,而且也导致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8.就业服务:学校就业指导开展时间较晚。大学四年级的最后一个学期可以说是大学毕业生最为紧张的一个学期。大学毕业生既要参加实习,又要准备毕业论文,还要联系工作单位。然而,多数学校却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安排在大学四年级的最后一个学期。这无疑造成了学生实习、毕业论文准备与就业之间的相互冲突。
二、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出现的原因
针对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理论界和学术界已经有过专门研究,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调整“快”与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慢”之间的矛盾。“十一五”期间是中国劳动力增长和供给的高峰时期,大学生就业和全社会就业两股大潮汇集成规模宏大的就业潮流,冲击着劳动力就业市场。与社会劳动力需求量相比,大学生数量还未达到供过于求的格局。导致大学生就业现状不容乐观的原因,不仅仅是扩招所致,更主要在于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节拍落后于产业结构调整速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孕育生成了众多的高等教育新理念。在这些新理念、新思想的感召下,国内多数高等学校紧紧围绕高等学校改革的方向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讨论和孜孜以求的探索,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大大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但改革的力度并没有触及到高等教育的神经末端,整体上看,高等学校内部结构与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之间的生态链接依然薄弱,高等学校内部结构各组分之间互相牵扯、互相妨害的情况仍比较严重,集中表现为专业结构狭隘、课程结构呆板、队伍结构失调、组织结构臃肿等方面。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滞后直接导致人才培养模式的守旧,造成大学生理论知识涉猎面过窄,知识整合能力偏弱,工作经验不足,实践创新能力较低等。面对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从业要求,多数大学生会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
2.就业政策的制定与落实之间的矛盾。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主要有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对企业跨地区聘用的高校毕业生,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取消落户限制、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这些政策无疑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积极意义。然而,由于地方保护主义根深蒂固,户籍准入和管理制度依然存在,尤其是档案在地方和各城市间不能自由流动,缺乏毕业生人才服务机构;由于不能及时化解日渐增多的就业毕业生,加之常设性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缺失,各种人才市场和中介机构规范化管理的淡薄,进而造成一些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性人才招聘活动的出现[4]。这样就使得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制度的良好初衷与预设目标大打折扣,反而不利于就业机制的完善、就业指导政策的落实、就业市场的优化、就业信息的透明以及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
3.大学生就业心态与就业制度改革之间的矛盾。双向选择就业模式的实施,调动了学校办学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能动性。然而面对从过去社会精英身份向普通劳动者身份的快速转换,多数大学毕业生沉浸在身份转变的苦恼之中,而没有及时地调整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在心理上也承受了无比巨大的压力。在教育经济学的理论视阈中,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最主要途径,而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形成的物质基础 [5]。教育层次越高,教育产品的生产周期相对越长,需要的个人教育投资越多,付出的实际成本和机会成本也就越大。个人教育投资无论是消费意义上的判断,还是生产意义上的认识,或是消费生产兼容意义上的界定,都具有一定的对象指向性,即个人或家庭是教育投资行为的实施者。高等教育学费作为个人教育投资的主要内容,已从1989年最初的100元~200元涨到了如今的5 000元~10 000元不等。有统计资料显示,现在的大学学费比1989年增加了25~50倍,而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只增长了4倍,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3倍,大学学费的涨幅几乎10倍于居民收入的增长。面对高等教育学费逐年的持续攀升,多数家庭虽显得力不从心,但为了获得预期的高等教育产出――儿女成才,多数家庭都尽全力甚至举债供子女读大学。
当“希望子女毕业顺利就业,谋求高收入工作”的美好期望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社会事实发生冲突、碰撞之时,对于热衷于高等教育投资的大多数家庭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一些大学毕业生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现状,既幻想回到上大学就有铁饭碗的时代,又希望得到社会精英的评价;既向往高收入、高福利的工作的获得,又苦恼于紧张的就业环境。多重就业心理的交织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转变的滞后。
参考文献:
[1]王建英,邹清.浅谈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0,(3):77-80.
[2]金喜在,朱志强.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5,(1):17-20.
[3]李家华,吴庆.2001年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