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0 03:09: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子信息产业招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始于20世纪30年代,是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最早的城市,早期的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主要集中在军工企业。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起步阶段(1978—1989年)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经过初步调整、扩建与引进,形成从原件到整机,从科研到教育,从单机到成套服务的电子信息产品生产体系。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在技术引进、产品开发、产品质量等方面成绩显著,主要产品也逐渐升级为光纤通信设备、数字微波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应用产品、彩色电视机、仪器等电子信息产品,以及集成电路、微特电机等配套元器件[1]。第二阶段:调整阶段(1990—1997年)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对产品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部分产品比如电视机等,产量逐渐减少,但另外一部分产品产量不断提高,特别是通讯设备生产得到了一个较好的发展,形成了一批从事电子信息产业的企业。第三阶段:发展阶段(1998—2007年)1998年,重庆市提出打造“重庆信息港”,软件产业、信息家电、汽车电子类及新型元器件、智能化仪器仪表及数字医疗和通信设备等几大重点发展的领域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效应开始凸显,产业链得到延伸,信息产业从重庆市经济的先导产业变为支柱产业。第四阶段:高速发展阶段(2008年至今)2008年重庆市被批准成为国家信息产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在笔电和云计算等产业共同拉动下,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突飞猛进。随着大型企业不断落户重庆市,不仅提高了重庆市的知名度,更促进了重庆市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决心,创造性的提出“垂直整合”模式,减少了成本。
二、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产业总体规模
2011年,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及软件业务收入共2522.4亿元,同比增长85.5%。其中,规模以上电子制造业产值2016.6亿元,同比增长95.3%。全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62.19亿元,同比增长87.7%;利润65.93亿元,同比增长21.32%;全行业销售利润率为3.54%。另外,电子信息产业外向型经济也逐步发展。2011年重庆市电子信息产品出货值达到522.49亿元,同比增长7.65倍。2011年,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结构也逐渐发生变化,各个行业所占比重不断改变,电子计算机行业在电子信息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占31%;电子元器件次之,占28%;视听及家电制造占15%;专用材料占9%;电子测量仪器占7%;通信占5%;机电产品占4%;电子专用设备占1%。
(二)产业主要特点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型外资企业落户,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的整体规模不断扩大,电子信息产业也成为重庆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11年重庆市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为1862.19亿元,同比增长87.7%,高于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增长速度。另外,重庆市信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不少新兴行业也逐渐发展起来,特别是笔电产业,从无到有再到高速发展,其发展速度在国外也较为少见。2.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1年重庆市企业R&D研发投入强度为1.2%,比2005年上升了0.5个百分点。重庆市的一些产品和技术在国内外逐渐形成一定的竞争力,特别是在数字医疗和通信等相关领域的一些产业和技术。重庆市政府努力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通过产学研的不断结合,使国内外交流的环境也日益融合。3.产业集群雏形显现,一批园区相继出现重庆市被批准为国家信息产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后不断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向集群化、规模化和世界化发展。近几年来重庆市在低成本笔记本电脑、集成电路、数字仪器仪表、通讯设备、汽车电子、信息家电、电子材料等行业中集群式发展较为明显。另外,重庆市的电子信息产业逐渐形成一些产业园区,包括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和北部新区两个中心产业园区,以及万州电子材料园、中山元器件园、李渡LED园、茶园消费电子园等专业发展园区。4.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重庆市在2007年被正式批复为我国第一个统筹城乡信息化试验区后,其信息化的建设从点式的发展方式转变为系统推动的方式,发展迅猛,备受国内外IT企业的关注。电话、电视和互联网的普及率大幅度提高,以信息化带动了工业化发展。
(三)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总体效益不高,产业结构单一2011年,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为2522.4亿元,虽说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增长速度,但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仅占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的2.7%,与我国沿海地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另外,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结构相对比较单一,电子计算机行业产值占电子信息产业比重已超过40%。这样不利于抵御市场风险,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链,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产业结构亟待优化。2.企业规模较小,龙头企业较少,尚未形成产业集聚效应重庆市电子信息企业总体规模偏小,龙头企业的产业带动作用不强,产业集聚性不强,难以形成具有较好合作发展的产业集群。优势企业分散在不同的行业和业务领域,难以形成规模性和结构性的产业集群。另外,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缺乏具有带动性的重点项目,未能形成较好的产业聚集效应[2]。3.技术基础较为薄弱,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起步较晚,技术基础薄弱,缺乏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的支持,部分电子信息企业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在承接国际、国内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的影响,不能较好的发展。另外,重庆市现有企业技术研发系统还不够完善,产品技术含量较低,缺少高端产品,企业R&D投入强度也要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3]。4.复合型人才缺乏,产学研合作水平不高重庆市高校数量有限,培育相关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偏低,再加上沿海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势头猛烈,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因此,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从业人员总量相对偏少,同时人才结构呈“橄榄形”,高级知识分子仅占从业人员较小的部分,相比之下,中级和初级人才占从业人员的绝大多数,与国际标准的1:2:7“金字塔形”人才结构存在一定差距,高、中、初级人才结构比例失调。另外,高校与科技研究机构之间没有建立起直接的指导、协作与推进机制,产学研合作的整体水平不高[4]。
三、加快发展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对策建议
面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挑战和自身产业发展的各种问题,重庆市需要积极面对,抓住机遇,利用各种资源,积极发挥优势,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一)整合资源优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抓住国家批准在重庆市建立我国内陆地区保税港区和最大的综合保税区的机会,发挥重庆市光电子产业和电脑产业的垂直整合模式等优势促进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为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奠定基础和条件。利用政策上的优势大力推进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优势项目的发展,并着力加快发展其他项目,不断优化调整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结构,使整个产业能够尽快达到一种较好的状态。
(二)壮大现有企业,积极引进大型企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应当以现有企业为基础,在管理、技术、设计、创新等方面不断推动企业的发展,并以此为导向,引导当地企业投资重大项目的建设、经营;鼓励龙头企业跨行业、跨区域、跨国界兼并和收购其他企业,以此不断地扩大自身的规模;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引进大型企业,努力形成大中小型企业合作发展的良好格局,通过优势互补,构建一条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形成电子信息产业集聚效应。
(三)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学研合作
积极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在引进的过程中,要注意技术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加快技术引进、吸收、转化和运用整个过程。在加快技术转化和吸收过程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再开发。企业需要加大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特别注重建立和健全企业R&D机构,尽力构建企业产业技术互动体系,加强企业与高校院所的互动和合作,不断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加强人才培养和复合型人才引进,建立有效的人才交流机制
第一,要培养自己的人才。重庆市各高校可以针对不同行业的需要,开设相关的学科,不断培养相应的人才,推进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等的合作,使人才培养更具目标性。第二,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一批国内外的复合型人才,建立起有效激励人才创造性劳动的分配机制。另外,重庆市可以与周边区域通过构建人才培养和人才流动机制,加快区域间电子信息产业人才的流动,实现区域内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五)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产业配套服务体系
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多采用园区的形式,因此,各产业园的资源需要进一步的整合,积极开展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产业技术开发平台和企业技术创新平台以及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产业基地的建设,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有利于产业不断向园区转移,从而形成较好的集聚效应。
(六)优化投资环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
1.数字视听产品竞争力强
数字视听产品产值约占漳州市信息产业产值35%。特别是万利达,系集产品研发、生产及销售的大型企业集团;公司注册的“万利达”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激光视盘机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利利普的小屏液晶电视也已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
2.小家电产业链逐渐完善
以灿坤实业有限公司、万利达公司为龙头的小家电行业迅速发展,2007年小家电行业产品产值约占漳州市信息产业产值一半。灿坤公司在小家电领域不断创新,日趋智能化,煎烤器、电熨斗单项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是漳州市电子信息产业的支柱行业。同时,对相关产业也有很大的拉动作用,至今已有多家小家电配套企业落户龙池开发区。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确定漳州市龙池开发区、金峰开发区为“智能小家电产业园”。
3.数字化仪器仪表初具规模
漳州市现有数字化仪器仪表的生产企业有20多家,如:科能、东方、威华、华仪等公司。目前漳州市已成为仅次于深圳的我国第二大数字万用表的生产、销售基地,数字万用表绝大部分出口国际市场。
4.电子石英钟表产业稳步增长
电子石英钟是漳州市的特色行业之一,是中国电子石英钟的生产、销售基地之一。电子石英钟产值上千万元的企业有15家,如:华艺、恒丽、宏源、吉邦、桑泰等;漳州市钟表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5%,石英钟产量约占全球的15%,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具竞争力。
5.光电产业开始兴起
漳州市光电产业以六家“厦门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骨干企业”——科明、立达信、富顺、锦达、亚明工贸、国绿太阳能等公司为龙头,形成全省较大的光电子产业聚集带之一,主要产品有节能灯、LED显示屏、LED装饰灯、数码音乐景观灯、数码幻彩变色灯、数码万年历、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等,还有太阳能与LED结合的产品——太阳能LED灯。随着国家和省里对光伏产业的进一步重视,华安利胜电光源项目的投产,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6.计算机及软件行业规模虽小发展迅速
漳州市现有计算机及软件企业几十家,从事计算机销售、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研发,为社会信息化提供服务。其中漳州顺和达软件有限公司开发的“通用管理系列、行业管理系列、娱乐学、实用工具系列”四大系列20多个产品、商务王软件、必特公司的行政服务中心软件、漳龙公司的“督查业务工作管理”等软件已打开市场,形成批量销售,销往全国各地;“超市管理系统”出口日本和欧洲,开创了漳州市软件产品出口的先河。漳龙公司的“督查业务工作管理”软件获漳州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漳州翊峰机械公司从台湾工业研究院引进先进技术,专业生产数控机床,填补了我省规模化生产数控机床及加工中心的空白。
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各种制约产业发展的因素随着国家的政策调整开始显现
由于国家出口退税及人民币升值的影响,漳州市有不少电子企业取消了较为低端的产品业务,或者将业务外移,从而影响了产业增长。最明显的是灿坤公司,2007年产值下降12.5%,开始出现负增长。
缺少专业的信息产业对外招商品牌及载体。漳州市没有像泉州南安的“光电产业园”、福州及厦门的“软件园”等著名的电子信息产业园区,也没有专业的电子信息产业对外招商品牌,从而使漳州市电子信息产业招商与邻近地区相比缺少名气及吸引力。
2.制造业发展后劲不足
由于历史的原因,漳州市制造业基础比较薄弱,总体水平、规模和实力与福州、厦门和省外其他地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漳州市制造业较有规模的企业或企业集团较少。虽然民营企业、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发展迅速,但能形成产业规模、竞争力强的不多。漳州市电子企业创新能力欠强,增加值不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不多。多数企业生产规模小,研发资金投入较少,产品更新周期较长,市场应变能力较弱,发展的后劲不足。
3.企业贷款融资困难
漳州市电子信息企业多为民营企业、乡镇企业及三资企业,起步较迟,原始资金积累不足,企业缺少有效的融资手段,从而导致企业流动资金及扩大再生产资金不足,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4.计算机及软件行业发展相对滞后
漳州市从事计算机销售、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研发的企业不少,但多数企业规模小,产品技术附加值低,软件企业的总体实力较弱,软件及系统集成与硬件销售额比例失调;软件业与制造业发展还不协调,目前漳州市通过“软件企业”认定的只有四家。
5.信息技术人才短缺
由于漳州市经济收入水平比周边地区低的原因,造成人才外流,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也不合理。高端人才和熟练工人尤其是高级技工严重短缺。这些也是阻碍漳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措施与建议
1.大力扶持电子信息行会协会发展,充分发挥行会协会作用
政府应通过资金政策等方面大力扶持电子信息行业协会发展,充分发挥行会协作为政府助手和中介作用,通过政府扶持、行会协会牵头建立行业共性技术研究、检验检测、信息服务等平台,以解决行业共性技术难题,提供信息服务。让行会协会更好地帮助企业用好用足政府优惠政策;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及时掌握国内外行业动向,了解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做好应对策略和措施;做好行业规范自律和引导企业良性发展,做强做大漳州市电子信息产业。
2.政府加强招商引资,服务项目对接
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借助每年各种展会的平台,积极鼓励、组织企业参展参会并做好对接工作。如通过每年召开的“4·8漳台恳谈会”、“6·18海峡两岸经贸恳谈会”、“9·8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11·18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等平台,对外展示漳州企业的特色,宣传漳州的电子信息产业,扩大漳州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影响力及知名度,积极跟踪服务漳州市电子信息项目,做好项目对接的服务工作,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及时协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3.建设仪器仪表检测研发平台
电子仪器仪表行业是漳州市特色产业,特别是数字万用表是仅次于深圳的全国第二大数字万用表生产及销售基地。全市从事该行业的企业有数十家,产品类型繁多,但是档次及附加值较低,新产品研发能力较弱,产品开发周期较长,缺少专业的高素质检验、检测手段。建议通过行会协会牵头、政府扶持、行业共建方式,积极建立电子仪器仪表检测中心,进一步提高漳州市产品档次,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4.加强技能人才培训工作
建立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培训及人才储备机制,依托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创办培训、试验基地,大力培养电子信息产业的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为漳州市电子信息企业提供充足的高素质人力资源。
漳州市高等院校少,电子信息行业专业人才匮乏。为了使漳州市电子信息企业有充足的人才保障,通过技能培训鉴定站的工作,组织引导企业员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和参加职业技能竞赛,提高企业员工素质,为漳州市电子信息产业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促进产业持续发展。
5.强化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
兑现各项优惠政策;改善融资方式和担保手段,用好用足政府各项优惠政策,建立银行与企业的资金供需信息沟通机制,建立风险投资基金,扩大信用贷款试点,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充分发挥科技三项经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的引导作用,设立扶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专项基金,引导企业加大投入,扩大产业规模,促进行业集群化。
6.加强对外交流、推进产学研协作
深入企业调查研究,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对企业的需求进行分析梳理,编录漳州市企业的技术需求手册,并与西北工大、西安交大、厦门大学、福州大学、中科院沈阳分院等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联系渠道。通过做好校企间的牵线搭桥工作,促进漳州市企业与知名高校的产学研协作,推进漳州市经济发展。
7.举行相关培训,讲解有关政策
帮助漳州市电子信息企业了解国内外的相关政策,抓住产业发展方向和趋势,邀请福建省软件协会、电子产品监督检验所等有关部门,分别到漳州市为电子信息企业讲解“欧盟两指令”、“电子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双软认证及其优惠政策”等内容,引导企业用好国家的相关鼓励政策,打破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促进经贸健康发展。
8.实施名牌战略,组建集团公司,增强行业竞争力
鼓励企业参与ISO9000、ISO14000等国际质量、环境体系认证,不断提高质量意识和管理水平。对争创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及注册国际商标或申请国外专利的企业,由同级政府给予奖励。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联合组建集团公司,做优做强做大,增强行业竞争力,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漳州调查队.漳州统计年鉴2007[R].漳州:漳州市统计局,2007.
[2]国家统计局漳州调查队.漳州统计摘要2008[R].漳州:漳州市统计局,2008.
[3]漳州市统计局.辉煌十六大龙江新潮涌[R].漳州:漳州市统计局,2007.
关键词:南京,电子信息产业,重庆
南京是江苏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重庆是西南地区唯一的直辖市,也是西南地区的工商重镇,一条长江把这两个城市连接起来。同时,历史文化色彩也跟这两个城市罩上了相同的颜色,它们都拥有悠久、特殊的历史背景,都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南京以“六朝古都”著称,重庆是巴蜀文化的发祥地,几千年悠久的文化底蕴使两个城市有着相似之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两个城市在各方面却有了很大的差异。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潮中,南京鼎立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其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升级,南京已发展成一个现代大都市。而重庆则是大农村、大城市、大工业、大农业并存,二元化特征鲜明的城市,信息化程度低,电子信息产业力量薄弱。那么二者同为长江沿线历史文化名城,为何南京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如此之快而重庆此产业的发展却显得如此单薄呢?通过对南京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的探讨,将给重庆提供很大的借鉴意义,以加快重庆信息化产业发展。
一、南京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近几年南京电子信息产业一直保持着猛烈的增长势头,从其所占该市GDP比重(2005年占42.6%)来看,它已成为拉动南京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产值仅次于石化产业,跃居南京五大支柱产业的第二位。2004年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达到697亿元,同比增长54%,增速创南京历史新高。2005年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突破千亿元,高达1028亿元,增长了47.5%。预计到2010年电子息产业规模将达到1800亿至2000亿元,跃居五大产业规模之首。
2005年南京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呈现的特点:(1)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历史性的突破。2005年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生产总值突破千元大关,创历史新高;(2)产品生产形成优势布局。在产品生产上,南京形成了以电子通讯和信息类产品链为龙头的优势产品布局。其中,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和移动通信手持机(手机),以及以平板显示器为代表的显示器增长迅猛;(3)产品出跃。2005年,在全市年出口达5亿元以上的18家工业企业大户中,电子信息就有10家,累计出口59.60亿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8.7%,拉动全市出口增长48.6个百分点。2005年,电子信息产品成了南京市销售和出口的主要力量;(4)软件业贡献份额大。近几年,南京软件业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贡献力度均位列第一,2005年仍是南京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5)龙头企业作用明显。2005年乐金飞利浦液晶显示(南京)有限公司、南京爱立信熊猫通信公司的年产值都超过50亿元。
二、南京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和途径
南京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之所以如此之快,与政策的引导以及各种有效措施是密不可分的。
1.产业政策的引导。南京是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之一,交通便利,城市聚集力和辐射力较强。并且其人才资源雄厚,大企业、大院所、大集团密集。政府把握住这些优势条件,选准发展重心,着力开发电子信息产业,加大支持力度以加速信息产业发展。在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园内,政府制订了许多优惠政策,如税收的优惠、房租优惠、设立个人股、设立专项发展扶持资金和创业风险基金等等,吸引了大量企业入园,形成产业集群趋势。
2.注重科技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培育。充足的人才资源和强有力的科技力量是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南京大力培养科研人才同时也不断吸引外来高科技人才,拥有科研机构500余所、高等院校40余家、近6万名相关专业人才,建有各类研究与开发机构543家,计算机及通信类国家开放实验室3个,这些使得南京软件研究和开发机构具有坚强的科研后盾。
3.重视骨干企业的培育。培育“骨干软件企业”是南京发展软件产业的一大策略。骨干企业能产生很强的示范引导作用,通过其孵化服务能促进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形成聚集效应。目前在熊猫集团、五十五所、LG—飞利浦和南京长江机器集团等骨干企业的支撑下,南京的软件企业数量和产业规模均占全省第一,并且在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百强中,南京就有4家企业入围。
4.重视软件基地建设。长期以来南京都致力于软件园建设,如今建成的南京软件园和省市合建的江苏软件园,产业规模已非同一般,吸引了大批国内软件开发和集成电路研发机构入园,目前入驻企业已有近600家。在产业集群思想的引导下,南京软件基地初具规模:已形成由软件园区、大学科技园区、珠江路科技园区、南京IT产业园区等构成的软件孵化及产业化基地;形成了电力系统自动化及管理系统软件、电信系统软件、制造业信息化应用、嵌入式软件、教育软件、系统软件等6大软件产品群。同时,南京珠江路软件产业基地、江宁IT产业园、溧水中山软件园区也在加快基础建设和招商工作,成为南京软件产业的新增长点。
5.注重交流与合作。南京电子信息制造商注重产品技术在国内外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强调破除地方保护,降低准入门槛,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鼓励外资及非国有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目前,南京引进了统宝光电、瀚宇彩欣、新华日液晶、LG飞利浦、LG电子、中华映管等一批国际一流的LCD、PDP重量级项目,使其成为规模全国领先的平板显示器生产基地。
6.强调特色。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不一定全国最大,但一定要最特——这是南京发展其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思路。他们在自主核心技术研发、软件产业开发、科研成果转化上力求有所建树,发展自主品牌。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电力、电信、教育、企业信息化等软件产品为龙头的一批特色软件产品群。三、重庆市在电子信息产业上的薄弱环节
1.地理环境上的差距。由于历史原因,重庆地处我国西南部,它不像南京那样处于中国东部沿海开放带,也没有邻近金融中心上海和政治中心北京,某种程度上使得其高科技水平与南京存在一定的差距。
2.高科技人才匮乏。重庆高科技人才与南京比较也存在着差距:其高校和相关专业人才的数量比南京少,从事高科技研究与开发的科研所、重点实验室也没有南京多,同时还有个更严重的现象,重庆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光电子等科技人才和高校毕业生存在“东南飞”现象,无疑加大了重庆科技人才匮乏的缺口。
3.技术层次偏低。重庆电子信息产业主要生产的是末端产品(整机组装),其中端产品(核心零部件)小,尤其缺乏前端产品(专利设计与自主开发),并且成果转化率、产业转化率也偏低。
4.行业龙头企业及自有品牌少。重庆电子信息产业中龙头企业较少(知名的有四联集团、朝华集团、东软金算盘和博恩科技),并且在高科技上自主创新能力较低,电子信息产品的自主品牌少。
5.电子信息产业总量小,规模小。2005年重庆占全国GDP比重为1.62%,而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GDP的41.74%,可见电子信息产业占全国比重不到0.5%。
四、启示
重庆可以通过后发优势,向南京市“取经”,从较高起点着手,实现跨越式发展,提高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水平,扩大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具体来说,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1.强化思想观念。电子信息产业污染小、效益高、盈利潜力大,同时还能创造大量的就业和创业机会,重视该产业的发展可以降低重庆环境污染指数,保护生态环境,缓解就业压力,优化传统工业,加快重庆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因此,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该产业巨大的经济价值,加大支持力度。
2.聚集人才。聚集人才的途径大致分两种:一是本地培育;二是从外界吸引。首先依托教育资源培训各类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并注意留住人才,防止人才“东南飞”,同时要大量吸引外来高科技人才,内外兼修,打造一支高素质、多领域的信息技术人才队伍。
3.充分利用人力成本低廉优势。电子信息产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而重庆同等程度的人力资源成本相对低于我国东南部城市。据调查,重庆IT行业平均年薪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4.9%,软件人力资源成本低于东部发达地区30%~40%。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通过相对较低的产品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4.以软件业为发展的核心。南京软件业的发展强有力的证明了软件业在电子信息产业中地位的关键,它是电子信息产业创收的核心力量。故重庆也应重点发展软件业,加强对软件业人、财、物力和技术、政策支持,加强软件学院、软件评测中心建设,为软件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5.培植骨干企业。应通过引资嫁接等方式,培育更多骨干企业,扶持大型企业的发展,鼓励中小企业发展,逐渐形成庞大的产业体系,最终实现产业集群化。
6.打造产业集群。一方面,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内加强招商引资,加大对外技术引进与合作,推出重大对外合资合作、嫁接改造项目,广泛引进具有带动性的电子龙头企业,构建完善的配套协作体系和产业链。另一方面,通过在政策引导和服务保障上的倾斜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为实现产业集群铺路,以保持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7.提高创新能力。在引进和吸收的同时要坚持独立性原则,开发特色产品,发展自有品牌,减少和避免与其他城市撞车或重复建设问题。
8.打造特色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重庆市在光电子、微电子、通信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和产业基础,以光电子、微电子、软件技术成果产业化为切入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打造“数字重庆”。
参考文献:
1.,王良元.南京市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江苏通信技术,2005,(6):21-22.
电子信息产业这块蛋糕在四川急速增长的背后,是全球产业重新布局与中国内陆扩大对外开放的深度互动。近年来,四川省在深度融入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链的同时,也探索了内陆省份成功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模式,并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发展新兴产业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承接“产业高端”打造产业集群
四川省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牢牢锁定在产业链中居于主导性、基础性、带动性和具有风向标价值的行业巨头,通过引入这些行业巨头从而迅速积聚起规模庞大的产业集群。
两年前,随着全球最大的电子产业专业制造商富士康大举内迁落户成都,为其配套的120多家企业也纷纷到四川考察。两年多时间来,除了一部分核心配套企业随嫁成都外,还有数十家大小不等的配套企业落户到遂宁、内江两地,奠定了今天这两座城市作为成渝电子信息产业重要配套生产基地的地位。
四川省将这种承接产业转移的模式称之为“垂直整合、立体打造产业高端集群”。作为较早进驻四川的行业龙头,英特尔技术与制造事业部副总裁、英特尔产品(成都)有限公司总经理卞成刚,已经成为各大跨国公司的免费咨询师。戴尔、富士康、联想、纬创等企业落户四川之前都到英特尔成都基地认真考察过。除了了解成都产业环境外,他们更关心如何利用地缘优势与英特尔建立愈加紧密的合作关系。
卞成刚说,产业高密度聚集可以大幅提升产业链的效率。他曾经对戴尔、联想的负责人承诺“在成都,你们可以在一个小时之内,拿到英特尔刚刚下线最新研发的芯片。”
目前,四川省以成都和绵阳为产业大基地,一条涵盖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与数字视听、终端制造环节、软件研发、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完整电子信息产业链正在快速崛起,德阳、乐山、眉山、资阳、遂宁、南充、内江等地的电子信息产业也被激活和带动起来,形成了以成都为中心的两小时半径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圈。
坚定产业方向优先产业发展
“做产业,尤其是做高新技术产业,一定要耐得住寂寞”,这是成都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敬刚早几年的一句口头禅。这句口头禅凸显了一个西部地区在发展产业过程中的艰辛与诱惑。
作为西部地区的产业园区,除了人力成本优势和土地、税收等政策优惠外,很难再拿出吸引高新技术企业投资的资本。在沉重的招商引资考核压力下,西部众多技术开发区、经济开发区和高新区往往为招揽一家企业而绞尽脑汁、短兵相接,既定的产业规划、准入门槛也往往容易被忽略。但成都高新区却始终坚守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不动摇。
相比早期招商引资的艰难,产业发展还面临土地价值剧增的“现实诱惑”。在成都高新区,商业开发用地价格每亩均在数百万元左右,而产业用地的价格却被限定在每亩几十万元。四川省和成都市为了确保高新技术产业有充足的发展空间,一直严格控制土地利用规划,主动调减了商业用地的数量,将大量土地预留下来满足产业发展之需。据了解,在130平方公里的成都高新区,只有1/3是公共服务和商业用地,其余的全部用于发展产业。
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汤继强介绍说,经过多年发展,今天的成都高新区,不仅是四川省和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聚集地,也是国际知名高新技术企业区域总部或研发、服务平台的聚集地“其成功的奥秘在于要耐得住寂寞,多年如一日地一心一意谋发展、扎扎实实做产业。”
优化政务流程提高行政效能
2010年刚刚入川的富士康,就向成都海关提交了一份报告,上面详细列出了需要尽快解决的100多个问题。
成都海关关长窦志民说,刚接到这个报告的时候,头都大了,甚至觉得这简直就是挑刺找茬。为了不让富士康到省委、省政府那儿告状,成都海关三天两头请富士康高管人员吃饭聚餐,加强沟通。
“但随着沟通的深入,我们却越来越觉得富士康提出的这些问题是有道理的。”窦志民说“如今经过这两年的努力,我们的通关效率已经从过去的12.5小时缩短到0.5小时,打造出全国海关系统一流关务服务。”
成都市长葛红林深有感触地说,招商引资不仅要让企业落户时高高兴兴,更关键的还要让企业在本地运营的全过程中都能顺顺利利,即便出现了障碍,也能及时处理掉。
英特尔的芯片封装生产线绝不允许供电电压有任何微小波动。而过去电力部门一般认为,只要为企业供上电就行了,如果电压不够,最多再拉一条电缆,而对电的品质并没有过多的关注“正是我们在服务英特尔企业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如何对接国际化大企业,如何更好地优化我们的政务环境。”葛红林说。
作为四川省最重要的承接产业转移地,成都市为了能及时处理掉企业运行中的障碍,每个季度都要举行一次外商投资座谈会,市长、副市长及相关部门负责人雷打不动地在这个会上与投资者面对面地交流,做到件件有回复、事事有落实。
把握产业趋势部署长远战略
在承接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的同时,四川还注重加大对本土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一方面建成了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的全国最大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群体,形成了多层次创业孵化服务体系,培育了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企业群体,每年新增创新创业企业200余家,常年在孵企业保持在1500家以上。另一方面,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成为西部首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园区。这些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活跃,保持了当地的产业活力和创新优势,也为承接产业转移培养了丰富的专业人才。
和芯微电子是成都高新区的一家仅有不到200名员工的小型民营科技企业,但近几年在四川科技厅和成都高新区的扶持下,其研发的数据传输技术直逼国际领先技术,在国内外获得了147项专利。
技术的创新也真正提升了四川产业的竞争力和地位。广汉市有一家研发材料的民营科技企业,在电池蓄能材料的研发上有着国际领先的优势,得到科技部、中国工程院的肯定。因为这家企业,由中国电池协会主办的国际电池技术发展峰会,最终选址广汉这个西部县级市举办,从而吸引了全球近百位行业巨头和技术专家。
尽管已经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链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但四川省继续积极研判产业发展趋势,瞄准产业发展前沿,部署保持产业发展长久优势的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推动移动互联网、光电显示、物联网和云计算等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哈尔滨市;电子信息产业
F492A
王宏(1963-),女,哈尔滨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工业经济。
一、哈尔滨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哈尔滨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较快,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优势逐渐显现,已经形成了以计算机技术、敏感技术、数字技术和智能化技术为优势的产业格局;软件业形成了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院校与哈尔滨软件园为依托的软件发展园区和以亿阳集团、哈工大科软公司等国内知名软件企业为骨干的软件产业;信息服务领域不断拓展,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家政服务、房产交易等信息服务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目前,哈尔滨市电子信息产品有敏感元器件、智能型感应电度表、电子式电度表、计算机部件、汽车电子和集成电路等多项产品。
二、哈尔滨市电子信息产业存在的问题
哈尔滨市电子信息产业萌芽于20世纪40年代,起步于“一五”期间,经过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的调整,90年代以来,以行业主管部门(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重新组建,一批合资企业建成投产为标志,行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虽然哈尔滨市电子工业起步较早,但近年来,由于我国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之能源、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对电子信息产品需求也有所放缓,特别是电子制造业中部分产品面临升级换代期,换代新产品尚难形成一定的市场空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导致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缓慢。哈尔滨市电子信息产业与国内发达城市相比仍缺少规模、经济效益、技术创新等综合实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中计算机、通讯器材、家电制造行业在全国都各自拥有上万亿的市场,而哈尔滨市这些行业都是小企业,缺乏具有带动能力强像海尔、海信拉动青岛,华为、中兴拉动深圳这样的龙头企业。哈尔滨市电子信息产业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序靠后。
2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哈尔滨市电子信息产业创新能力不高,特别是一些关键环节及核心技术还没有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目前,美国、日本等国家电子信息产业的研发方向大都瞄准10年以后的科技,而哈尔滨市的多数企业还处于跟从状态,大多面向1—3年的应用研究,在电子信息技术的前瞻性研究上落后许多年。同时,哈尔滨市还没有建立电子信息产业投资风险基金,政府对科技创新的引导和专项资金的支持力度还不够。电子信息企业的创新技术和创新人才缺乏。这些因素制约了哈尔滨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缺少外部服务支撑体系。外部服务支撑体系能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外部服务支撑体系的发展将为电子信息企业提供更加有效、更加实惠的技术服务。电子信息产业的外部服务支撑体系包括现代物流产业、软件工程测试和认证等,目前,哈尔滨市缺少电子信息产业的外部服务支撑体系,阻碍了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二、哈尔滨市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1产业优势。一是具有核心技术优势。在计算机及应用、传感器技术、电能仪表及自动化测试技术等学科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及先进水平。一些产品在国内电子信息市场上已具备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如海格集团红外技术产品年销量排名全国前列,该企业的气敏元件、传感器及其应用领域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二是具有产业基础优势。哈尔滨市拥有国内电工仪表行业规模较大的电子仪表制造企业;拥有信息产业部气敏元器件的重要生产基地;国家级软件园;成立了以行业骨干企业、高校院所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联合体、汽车电子产业联合体。三是重点项目发展较快。哈尔滨市电子信息领域以铁路动力机车运行控制、蓝牙技术推广、先进汽车仪表制造和音视频胶转磁技术、表面贴装高频大功率晶体管为代表的一批高新技术项目。
2科技优势。哈尔滨市聚集了全省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智力资源丰富,具有较强的研发实力。同时,哈尔滨市拥有一批国内外电子信息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大学、信息产业部49所、黑龙江计算机研究所、哈尔滨电工仪表研究所等单位,在传感器、计算机、软件、电能仪表、自动化测试及机器人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和先进水平,并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这些为哈尔滨市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提供了充实的创新源泉与人才支撑
四、加快发展哈尔滨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对策建议
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优良发展环境。发展低污染、低耗能、附加值高的电子信息产业是符合哈尔滨市产业发展定位,有利于全市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为此,一要结合哈尔滨市实际研究制定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产业政策、科技研发政策、税收扶持政策以及相关各类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制订有利于哈尔滨市电子信息产品开发、创建名牌以及进一步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建立较为完善的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政策环境体系,促进电子信息产业整体做大、局部做强,增强对新型工业化的支撑力度。二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哈尔滨市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特点将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横向、纵向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尽快制定相关配套政策,为哈尔滨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必要的政策环境。如为哈尔滨市老工业基地配套的电子信息企业应给予一定奖励。三要加强服务支撑体系的建设。要加强电子信息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把该平台建成哈尔滨市电子信息相关产业集群的核心服务平台。积极建设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的科技资源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利用。建设公共培训服务平台。同时,积极吸引国际大型软件咨询机构在哈尔滨市设立分支机构。四要引导电子信息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点在哈尔滨市的汽车电子、电力电子、软件和电子仪器仪表等领域培育竞争力强的电子信息大企业。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电子信息产业是一个依赖技术的不断创新而发展的产业,在任何时候,技术创新都是推动产业发展持久的动力。为此,首先要整合科技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发挥哈尔滨市电子信息产业现有基础和产业优势,通过资源整合,提高该领域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向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攀升,占领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制高点。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省内高等院校现有的科技力量,通过对联合体内企业、院所的合作项目给予重点支持,积极鼓励和支持电子信息企业与哈尔滨市高校、科研机构建立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进行产学研联合科技攻关。其次,鼓励优势企业发挥技术高端优势,不断瞄准技术发展前沿,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培育一批电子信息优势骨干企业,充分发挥他们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从微观层面上促进该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科技园是由石家庄市鹿泉区政府主导,河北**产业园运营有限公司承建的高技术企业科技园区。园区规划占地1750亩,规划建设面积150万平米,预计总投资达50亿元。
园区秉承“服务区域经济、助力产业升级”的园区发展理念,依托鹿泉经济开发区的产业基础及优势,针对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绿色食品三大产业,重点引入京津外溢的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上下游产业集群。建设集生产、研发、办公、展示于一体的大型产业综合体项目,倾力打造企业全周期孵化平台。
园区规划建设内容分为一湖三区一公园。(**湖、智能制造与电子信息产业区、绿色食品产业区、生活配套区、军事主题公园)
Ø 智能制造与电子信息产业区
规划有高标准多层厂房、独栋定制、临湖创意组团等多重产品线,满足不同企业对于生产、研发、办公的多方位需求。园区提供双回路电力、丙级消防等高标准生产服务设计,提供完善配套设施。
Ø 绿色食品产业区
园区配套建设绿色食品种植基地、食品检测中心、增强产业竞争力,全面发展绿色经济。
Ø 生活配套区
为促进产城融合,项目为入驻企业员工提供丰富的生活与商务配套,规划建设园区配套宿舍、商业、幼儿园、学校等生活服务设施,功能配置齐全,提升园区服务能力和竞争力。
Ø 军事文化主题公园
省级国防教育基地项目
目前建设情况:
目前园区建成面积200000㎡,在建面积60000㎡,入驻企业90余家,入驻率达90%以上,吸引了央企原子高科、主板上市企业瑞康医药、东诚药业,滴滴河北运营中心,国内知名企业武汉仟吉、河北盛多威、威赛特、乐堡士等入驻。
2020年,面对疫情的侵袭,园区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园区发展,积极转变思路,由“面对面招商”拓展出”线上招商”——借助抖音、今日头条、微博、网站等新媒体积极开展“线上招商”工作。完成了基动科技、天烨科技、异次元科技、华维国创等知名电子信息类企业入驻,同时驱指自动化、锐创电子等已达成合作意向。
园区还先后取得了“河北省军民融合产业基地” “河北省中小企业辅导基地”“省级国防教育基地”“国家级孵化器” 等荣誉
**科技园和鹿泉区政府共建的“河北省生产服务云平台”已经正式运行,为入驻企业提供项目、技术、资金、人才、政策等服务。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类型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5-0199-02
现在的世界日益向区域化与集群化方向发展,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高技术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都存在明显的产业群集现象,但是我国目前的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理论研究还不是很成熟,产业集群在现实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里将结合产业集群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深入探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类型。
1 产业集群理论分析
集群概念的首位提出者是韦伯,他从集聚经济的角度分析了产业群集群的因素,并且在单个产业区位分布上首次使用了产业集群这个理论。后来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又提出了经济增长的增长极理论,这个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一个国家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会因为一些主导部门或者是企业所处的特定区域,而形成的一种高度集中的局面,这种高度集中体现在资本与技术等方面,这样的集中与集聚能够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与增长,这种集聚对附近地区会产生已汇总辐射作用,也可以称之为“增长极”,由增长极理论延伸出来的是点轴理论产业经常是集中在少数点上,从而形成经济的增长极。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点之间的联系加强,并形成轴线,对人口与产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区域的经济发展与人口、产业集聚有着很大关系[1]。到了1990年,美国哈佛的迈克尔.波特重点研究了多个国家的产业集群现象,并且提出了产业群的概念,深入地分析了产业集群与产业群。
2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类型分析
核心产业与资金是产业集群非常关键的因素,增长极作用的扮演者是核心企业,产业集群的扩展则需要依靠资金。产业集群的发展最终作用应该是促进产业集群的演化升级,并对新产品开发与创新。我国现在主要有三种类型的产业集群,下面就来简单地分析下这三种产业集群类型。
2.1 外资企业整体游走型产业集群
这种产业集群中,企业的整个生产链是由外资控制的,这条生产链上是同一来源的企业,企业之间有一定的地区性关系,外资企业对经济环境因素之外因素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出企业的区域位置,确定好核心企业位置之后,有关的其他企业随之会加入进去,使得整个生产供应链发生整体转移与游走的现象,也增强了外资企业实力,他们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权与当地政府进行谈判。这种产业集群受影响较大的是核心企业,这种产业集群下的是供应链的整体转移,当地的关联性企业对其制约是较小的,这种类型企业的区域定位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这里用实例来分析这种类型的产业集群。我国的东莞电子产业集群就是一种外资企业整体游走型产业集群。台湾致力、鼎力电子公司分别在1993年与1995年在广东东莞投资建立了工厂,电子工厂的上游企业如东舜等生产电子元件、电源以及机箱的企业在东莞进行了投资,台资企业大利等在1998年整体迁入,随后台湾的一些大型IT企业如大众等也在这里投资。这些台资企业在东莞本地是一个分工合作非常明确、企业之间关系密切的产业集群体系,台资企业之间整体联系十分紧密,与当地企业的关联度是较低的[2]。但是当东莞IT产业发展良好时,台资投资重点出现了转移,转移到了长三角地区,这些转移过的地区整体规模大,产品的科技含量也是非常高的。
2.2 外资企业关联型产业集群
这种类型的产业集群一旦选好地理位置后,随之一些与核心企业有着上下游关系的企业会被吸引集聚在一起,与企业有竞争关系的企业也会在这个区域内集聚。这些企业可以借助这种区域集聚特点,互相学习对方的长处与优势,及时了解有关的发展动态,相互之间也能够互相了解与沟通,减少竞争带来的不利一面,区域内的集聚者还能够共享区域内部的各种公共资源与设备等,产业集群之间更多地被业务关系联系在一起,当地政府的政策也是一个影响因素。外资关联型产业类型典型代表有苏州电子产业集群,苏州的工业园区内有40家全球500强的企业,这些企业在园区内部投资开发,这些投资项目绝大多数都是IT项目,大型企业多来自不同国家与地区。其中的大型企业有美国的快捷、超微半导体公司以及日本富士通多媒体公司等等,这些公司之间有些是上下游合作关系,另外一些则是同类产品生产商竞争关系[3]。苏州工业园区在2007年中有5家企业排在了电子器件制造业中的前20名中,另外电子元件制造业中有4家企业在前20家企业中。苏州工业园中的外资企业之间尚未构成完整的供应链,他们之间更多的是同行业竞争关系,供应链上不是上下游的合作关系,外资企业主要由国际知名企业构成。
2.3 外资企业嵌入型产业集群
这种类型的产业集群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配套企业非常完善,销售渠道与市场网络也是非常完备的,但是这些地方的产业的产品质量与国际知名企业相比是较低的,这种类型的产业集聚,是外资企业的嵌入从供应链顶端,供应链中的其他环节就能够很好地被利用,有效地减少了市场进入时间,也节省了建立销售网络的费用。产业集群在短时间的外资企业进入后会迅速地扩大。产业集聚的关键性影响因素是地方的配套设施与销售网络。青岛的电子产业集聚是这种外资企业嵌入型产业集群类型,一些核心企业如海尔、海信等是主导型企业,这些核心企业主导着其他相关企业。除此之外,地方关联性设施配套企业的建立也是较为完善的,其中这里的大型供货商公司就有海润电子企业,以及赛维家电服务公司,国美公司与苏宁公司等则组成了产品销售与销售网络,为其构建了完善的供应链网络体系。供应链随着产业集群发展,其中的产品也有了改变与提升,加工简单零部件向核心部件转变。再如,开发了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高清晰液晶显示器等,这种完备的供应链体系吸引了国际上著名公司加入进去,从供应链顶端嵌入产业集群中。
3 对于我国未来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的建议
3.1 产业集群地政府应该做好产业更新与产业转移引导工作
电子信息产业与所有产业一样都有产品生命周期,而且电子信息产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具有较大产品生命周期优势,但是这种技术产业进步与发展速度都是非常快的,产品更新速度也随之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需要在不断更新产业的条件下才能吸引投资,因此当产业在这一地区不适合发展时,应该及时地进行产业转移。当地政府应该发挥引导性作用,当地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应该首先评价电子信息产品的生命周期,在外资选择上才能更科学更明确[4]。
3.2 地方政府应重视产业结构的比例与专业化水平
产业集群的政策的制定方通常情况下都是地方政府,政府在制定政策过程中,一方面会关注产业整体性规模,另一方面,产业机构的优化与专业化水平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地方。产业集聚中的某些产业依靠扩大规模发展,但是其质量却是较低的,质量低于同一竞争层次的产业,结构比例等不合理不科学,因此一旦人们的消费需求出现变化,产品大量积压现象将会发生,严重影响着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可能最后走向解体。
3.3 当地政府应该设立创新基金,鼓励科技研发
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是技术更新与技术进步,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这些企业与市场关系非常密切。通常情况下,中小企业缺少资金,加之技术创新活动的风险性又是较高的,这致使许多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还只是停留在初期,无法完成新技术产品的最终研发,政府应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还要设立创新基金,帮助其进行技术开发与创新活动,吸引更多大型企业进入到这里。
4 结束语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正在蓬勃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也形成了,并慢慢地发展成熟起来,制造出更多的电子信息产品,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但是这种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呈现出多种类型,这种类型是由多种因素所决定的,但影响他们的最重要因素是核心产业与资金,这两个关键性因素制约影响着产业集群的类型与发展,因此分析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时,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两个因素,再结合其他因素综合考虑,最后给出产业集群发展的合理建议。
参考文献:
[1] 于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类型及实证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88-94.
[2] 李彤彤.全球价值链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及对策[D].天津商业大学,2008.
[3] 进.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37-142.
十年前,在我国加入WTO时,发达国家主导着国际规则,发展中国家比如我国市场很大,但是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和制造能力。跨国公司在整个世界进行产业布局。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中国加入WTO的先导,最先加入世贸组织。国家也大幅降低电子产品进出口关税来促进加入WTO。
从2001年到2011年,是电子信息产业变化最大的十年。十年来,地方政府竞相招商引资,跨国公司向中国大量转移生产力,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基本建成,并向社会提供大批就业岗位。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也有了自己的跨国公司,比如华为、中兴等。但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结构问题,造成了产业结构失衡,比如在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结构、市场结构、经济性质结构、区域结构、人才结构等方面的失衡。我国从2006年起就一直致力于结构调整,取得了一些成果。在2010年以后这种结构失衡的状况已经得到了很大改观。
继续抢占产业竞争新高点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不管是西方的回归工业化,还是新型经济体都在重新寻找自己竞争的制高点,电子信息产业无一例外成为各国竞争的最主要的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的通用性、可持续性、高渗透性等特性决定了其依然是最具活力的产业。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将越来越大,随着产业的逐渐成熟,电子信息产业将像水、能源等人类不可或缺的资源一样,成为人类的必需品。为抢占产业竞争的新高点,世界各国纷纷推出了新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比如发达国家出台“智慧地球”、物联网等一系列发展战略。
为抢占竞争制高点,我国要加快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家以“决定”的形式该条文,说明国家的坚定决心。信息技术产业是国家和我们整个业界高度关注和必将高度发展的领域。我们要抢占新一代信息技术竞争高点,掌握核心技术,发展新产业,开发新商业模式。我国要加大培育和发展内需市场,在政策上对信息产业发展给予支持,比如优化市场环境、补贴消费、增加收入等;在出口方面,加快企业的转型,比如,发展国内市场业务,培育自主品牌等。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经济形势下,我们应该怎么来看发展?从长远来看,我认为国际市场的增量中心已经慢慢向新兴经济体转移。十年前,国际跨国公司左右市场,发达国家控制或者制订规则;现在不同了,国际重心已经向发展中国家市场转移了。在我国,城镇化、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等将带动国内消费市场持续扩大。
虽然从短期来看,国际市场不景气,但是我们也不能放弃,我们需要去开拓一些新兴国家的市场。同时,我们要大力开发国内市场,这是我国信息产业未来的工作重点。在培育国内市场方面,要增加农民收入和居民收入,国家已经在下大力气做这件事情。未来,在政策方面,我们要优化市场,创造竞争的市场环境。在出口方面,要加快企业转型,发展国内市场业务,培育自主品牌。
能源流给西部发展带来新机遇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物流和资金流的集散地在区位上一般叠加在一起。我们曾经预测:将来信息流很发达时,可能与物流、资金流在区位上重叠。 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的发展,使我们的预测得到初步验证。海量的信息流使我们不得不考虑到能源流问题。这是产业布局的新趋势,也是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的新机遇。
在此趋势下,我国中西部能源基地信息业将得到快速发展,信息的集中存储、运算与提供服务,将产生巨型的信息基地(如IDC等)。巨大信息流对能源消耗水平空前提高,中西部能源富集地区更具发展优势,产业将向新疆、内蒙古、山西等区域发展,因此,中西部地区要做好发展准备。当然,这个产业布局在规划上有很多细节工作要做,现在只是提出来,让大家有这样的认识。
信息产业发展进入第三阶段
目前,信息产业发展历经了独立发展和融合发展两个阶段。在信息产业发展的前期,产业以独立存在的形式为主,产品以独立形态出现,比如硬件、软件、信息服务等。在融合发展阶段,产业的融合日益深化,甚至成为其他产业的重要内生发展变量,这时出现了大量新产品类别、新组织形态和新商业模式。目前信息产业已经进入融合发展阶段。而在未来,信息产业将会进入第三个阶段,它将促进社会的大分工。那时,技术的进步使IT业本身不断复杂化和虚拟化,传统产业的生产工具在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下日益智能化,云计算等新技术使用户获得信息日趋简单化。
在未来,信息产业将有两大功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它的本质是对传统工具的智能化改造,是一种信息技术嵌入式的改造或替代性的改造,使之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内生变量;满足经济社会及个人对信息越来越大的需求,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融合以后会体现社会的大分工,就是全面提升产业的质量,全面降低社会成本。
(一)以资源有效配置和优化整合为重点,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三网融合。
1.完咸信息基础设施规划的编制,加快建设广州信息港的框架体系。
在已完成信息基础设施规划模型的基础上,加快完成《广州市城市信息网络规划》。
2.完善基础网络建设,基本建成广泛覆盖城乡的光纤骨干网和宽带接入网。
3.推动网络和网上内容的整合,推进三网融合。
以南沙开发区、广州大学城、广州科学城等新建区和海珠区的海珠通为试点,积极探索网络融合和网上内容整合的新路子,推进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的“三网融合”,打造国际先进、国内领先、辐射大珠三角的“信息港”。以增城、从化、花都等区、县级市为重点,积极推进有线电视网和电话网“村村通”,缩小城乡信息化差距,实现信息化的普遍服务。
(二)进一步推进信息系统建设、整合和推广应用;提升信息化应用的总体水平。
1.按照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要求,建设完善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强化应用系统开发。
2.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搞好各领域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各系统、各单位要紧紧围绕建设广州国标信息港的总体目标;结合业务需求,加快开发和进一步完善业务应用系统,在应用中逐步整合资源,要把一个处―个系统、一个单位一个系统整合到本领域的大系统中,在此基础上,通过全市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实现部门间的信息共事、业务协同,更好地为市民、企业做好服务。
加快城市建设与管理领域,包括城市规划、国土房管、市政园林、道路交通、公用事业、市容环卫、环境保护、水利、邮政等部门应用系统的建设。
加强金融与经济领域,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商业、旅游业、计划、工商、财税、外经外贸、金融、保险、审计、统计、质监、物价等部门应用系统的建设。加速完善“金关”、“金卡”和“金税”等信息网络系统建设,逐步形成市场监管网络。
加快推动社会与文化领域;包括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人事、人口与计生、劳动和社会保障、体育、宗教、群众团体等部门信息系统建设。 继续推动政法与监察领域包括市委政法委、市府法制办、司法、公安、安全、法院、检察院等部门信息系统的开发。
3,继续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和电子商务应用,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共同开拓市场。
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为目标,继续广泛和深入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技术在采购供应、生产和销售各个环节的应用,以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供应链管理(SCM)在大中型企业的应用为重点,优化企业采购供应、生产和销售链条,建立集产、供、销于一体的企业信息系统平台,不仅要实现企业内的信息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而且要实现产业链条上企业间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业务协同。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ASP)建设,通过国际互联网和服务外包模式向企业用户提供财务管理、销售过程管理、库存管理、产品协同设计、电子商务和客户关系管理等业务系统应用服务,有效降低企业信息化建设和运营成本,减少投资风险。
贯彻落实《广东省电子商务交易条例》,进一步优化广州电子商务发展环境。组织制订《广州市发展电子商务的实施意见(2 004―2 006年)》。开展电子商务统计及测评,逐步建立电子商务统计和测评体系。改造电子商务门户网站,协调整合广州地区电子商务网站资源,提供“一网式”电子商务服务窗口,逐步建成电子商务门户网站的业务体系。
以互联互通和标准化建设为出发点,构筑相对完善的信息网络、金融支付、物流配送三大基础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CA中心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广州地区口岸大通关物流信息系统等重大项目建设,带动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协调发展;有关企业要联合共建和应用行业电子商务平台,促进中小型企业进一步开展B2B电子商务;大力推广零库存系统(JIT)、电子数据交换(EDI)、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在现代物流系统的应用,尽快实现商品整个供应链环节的电子化网络化,促进广州成为我国的现代物流中心。
在营造环境的同时,要通过实施政府设备网上招标、网上询价采购等G2B电子商务,带动网上银行、网上购物等B2B和B2C电子商务的发展。发掘传统商贸业和互联网经济新的结合点,继续拓展智能卡、CA数字证书和多媒体终端在办理各种服务及交易活动中的应用,积极开展网上采购与营销,推动B2C电子商务加快发展。
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升级改造信用网站,完成个人信用联合征信信息系统原型的开发和运行,实现和省企业信用信息网的网络互联,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与韩国软件振兴院合作,开展广州信用体系建设可行性研究。 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要加大推广力度,推动政府、企业、市民都投入到电子商务的应用中来。要扶持广州大洋网、广之旅网上旅游、广钢电子商务网、广州花卉网等一批电子商务企业做大做强,成为全国有影响的电子商务企业;继续完善推动芳村花卉交易市场、嘉禾生猪交易市场、江南蔬菜交易市场的电子拍卖系统建设和应用,促进大型专业批发市场的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
(三)营造良好软硬件环境,促进信息产业快速发展。
积极贯彻落实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抓住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推进信息化形成的有效市场需求,从政策措施、园区环境、公共平台、人才培训和服务等方面入手,打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重点发展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高端电子信息产业,优化产业聚集环境,强化电子信息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
1.完善和落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
2.抓好产业基地和公共平台建设,创建完善的创业和产业聚集环境。
3.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发展集成电路产业。 4.加快发展软件产业,提高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
5.以城市信息化建设为带动,继续抓好信息产业的招商引资工作。
一是要重点做好意法微电子公司IC研发中心、南科电子8寸晶圆制造、慧视科技和电信盈科软件开发中心等重点项目的支持和服务工作;二是吸引和支持国内外著名IT企业在广州建立研发中心和设计中心,积极鼓励国内企业在境内外建立合资合作技术研发机构,促进信息产业的国际化进程;三是广开渠道,以美国、欧洲等地的国际跨国半导体公司、软件公司和IT产品制造公司为目标,开拓新的集成电路、软件和IT制造招商项目,争取全市2004年新增引进1个以上芯片制造项目,2~3个重大IT项目;四是组织协调各种招商资源,扩大产业招商范围,将软件、光电、电子制造设备、平面显示和汽车电子等重点和核心产业纳入重点招商范围,引进骨干企业带动产业发展。
6.加强沟通交流,促进产业发展。
(四)组织系列行动,推广信息技术应用。
当前,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政府、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系统,应用却上不去。为此,我们必须下气力在推广应用上下功夫。
1.举办各种类型的讲座、论坛。
2.开展三个层次的培训。
3.举办大型推广活动。
4.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应用。
5.开展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研究。 (五)加强队伍建设,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1.实现职能转变,努力做好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
2.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实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3.切实明确责任,确保各部门各单位信息化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办好网站。二是要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与我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三是加强应用推广工作,让企业和市民都能熟练应用政府提供的各种服务。四是要注重实效,建立并实施信息化项目验收、绩效评估机制,保证信息系统达到设计要求,并发挥应有的社会经济效益。
4.建设三支队伍,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
2016年11月,贵州金智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挂牌,这标志着贵安新区实现企业上市零突破。
金智网络科技的总经理潘锡锋说:“公司管理层多次来贵安新区考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贵安精神’与‘贵安速度’。目前,新区已经迎来大数据产业高歌猛进的‘黄金十年’,正打造全国性的云产业和大数据分析集群。‘良禽择木而栖’,我们选择进驻贵安,借势东风,快速发展。”
贵安新区自成立以来,就把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和核心竞争力培育,依托国家批复的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地区、中国南方数据中心示范基地等一批“金字招牌”,相继引入建设一批重大项目。
目前,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数据中心一期项目已全部建成投运,可容纳服务器配置10万台以上。华为绿色数据中心、高通服务器芯片、微软、IBM、中兴、浪潮、腾讯、华大基因等一批大数据领域引领性项目纷纷落地。
贵安新区不仅筑巢引“凤”,同时为“创客”提供“沃土”。
抢抓国家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机遇,贵安新区依托花溪大学城、清镇职教城、电子信息产业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新医药大健康产业园的“两城三园”产业优势,推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新模式,成功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放大器”的孵化体系,建立覆盖“创业培训、创业引智、创业孵化、创业融资、创业大赛和创业服务”的创新创业扶持体系,全方位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据入驻贵安电子信息产业园的聚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梁睿介绍:“贵安新区注册在案企业目前已超1万5千余家,聚嘉科技致力于为入驻企业提供大数据存储、大数据分析、大数据成果转化等多元化服务和管理。我们的孵化平美地将政府、孵化器和企业三者有机结合为一体,并以数据形式返回大数据测评中心。”
依托大数据创新优势,贵安新区初步搭建了新区项目建O“数据铁笼”监管平台,对项目招投标、审批、资金等环节进行实时数据监管,每一项程序都会在“数据铁笼”平台上记录,处处留痕,一旦出现异常,就会有“红色警报”。真正实现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昔日的‘群众跑腿’如今已变成‘信息跑路’了,企业和群众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贵安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杨长胜高兴地说,贵安新区在全国率先构建了以大数据云端“六朵云”组成的审批服务云平台:“审批云”实现一网通办,“监管云”实现审管衔接,“监督云”实现数据管人,“招商云”实现精准招商,“证照云”实现方便快捷,“分析云”实现高效优质。“六朵云”使得“8小时工作”变为“24小时工作”,“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
贵安新区的大数据产业发展正从一张白纸变为一幅绚丽图卷。(责任编辑/袁 燕)
“一会战、三竞赛”和“双百工程”活动开展以来,我县积极贯彻全省重点产业百人招商团动员大会精神,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筹划,有序实施。截至12月份,按照活动要求,我县预计完成引进内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总额预计18.5亿元;预计实际利用外资总额5539万美元,现汇进资预计完成1590万美元;完成上年13个签约项目中13个开工建设,其中外资项目2个,内资项目11个;参加全省新兴产业招商小分队大竞赛的风能核能及节能产业招商小分队完成引进亿元以上内资项目7个;参加全市招商大竞赛的2支专业招商队各完成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个。主要做法是:
一、高位推动,点燃招商热情。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始终站在开放型经济工作的前沿阵地,先后15次亲自率队到等地敲门招商,坚持重要客商亲自接待,重大项目亲自洽谈,重大问题亲自协调解决。县四套班子其他成员积极响应,纷纷率领乡镇和县直单位组成的招商团分赴重要区域招商,搜集信息,寻找项目。三支省市新兴产业招商小分队充分发挥专业招商队伍在“一会战,三竞赛”活动中的主力军作用,长期驻外摸找项目信息,引进项目落户。全县上下招商引资热情高涨,“走出去”的招商队伍车水马龙,“请进来”的考察项目纷至沓来。截至12月份,获得有价值的招商信息175条,接待和拜访客商150多批次,其中县主要领导亲自接洽的重点客商达80批次。
二、多方宣传,彰显投资优势。一是高标准制作《县投资指南》、招商网站、宣传片和多媒体等基础资料。二是利用参加国家、省、市主办的香港招商周活动、招商推介会、深圳电子信息产业、泛珠会、赣台会、世界低碳会等大型招商活动的机会,积极向外推介县的发展潜力、经济活力和文化魅力。三是4个驻外招商分局和3支省市招商小分队把触角伸向各区域的商会协会活动中,宣传县投资优势。四是20个招商团利用广大干部群众的亲友链、乡友链、同事链、客商链等各种途径,诚挚邀请客商前来县参观考察,在考察中更全面推介县,让客商亲身感受县的发展氛围。
三、专业招商,加快产业集聚。今年组建了1支省级专业招商队和2支市级专业招商队开展专业招商,主要针对风能核能及节能技术产业、电子信息和机械制造产业方向进行招商。在具体工作中,一是强化队伍建设。在全县范围内遴选出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精兵强将为专业招商队成员,拥有副县级领导1名、科级干部6名、一般干部11名,招商干部与原单位工作脱钩,专职驻外招商;强化业务知识和技能提升培训,针对风能、核能、节能技术产业和电子信息、机械制造产业,要求招商队员参加各种相关知识培训与自学,增强对产业的规划、布局、技术及相关政策等方面的了解,为更好地针对性开展专业招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制定驻外招商工作制度、管理制度和工作日记制度,用制度来约束队员,用纪律确保达到既定的目标和任务。二是突出产业招商。根据我省风能核能及节能产业发展特点和我县电子信息、机械制造产业比较优势,重点推进四大产业招商。加强企业自主创新与模仿、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相结合,围绕产业链缺失和核心环节,缺什么引什么,引到产业垂直整合,特别是完善重点产品产业链,推进产业集聚,促进产业的集约式发展。
四、招大引强,促成群商汇聚。瞄准世界500强或国内行业领军企业,实施“精确制导”,重点招商,并从人力、物力和政策上予以重点倾斜,力争招大商、招优商取得突破性进展。密切跟踪、引进新兴产业项目和一些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性强、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财税贡献大的重大项目。1-12月份,我县有怡富万电子、中南实业、联志工业、杰联公司、森德电器、维正尼国际、佳晨科技、动漫文化、华晟电子、好盈科技、捷路通科技、鸿兴达塑胶、派高集团、永联发电子等45个洽谈项目,其中亿元项目33个,5亿元项目11个,10亿元项目3个;尤其是风能核能及节能产业招商小分队洽谈的高科技陶瓷材料、无刷节能变频电调、节能精密电子和LED节能项目,大部分项目有望近期签约落户。引进项目合同引资总额达113亿元,其中亿元项目占新签约项目的82.4%。如成功引进了投资20亿元的德億电缆、投资10亿元以上的中科锂能、长虹电线电缆;投资5亿元以上的博硕三期、力莱新能源、航盛二期PCB项目、嘉和成光电以及投资亿元以上的柏泽新能源、富上美科技、长河电子、广译电子等一批重大电子信息及配套产业项目10个;引进投资2980万美元的洁立得顺龙科技项目和1500万美元的盛生农业项目;投资10亿元的奕方科技和亿都国际专业市场项目;投资5亿元的娃哈哈超净乳品生产线;投资3亿元的海柏力高物流和弘德运动用品项目;引进投资1亿元的创新包装、奕鲜农业、东风圣亚、汇川实业、富美实业、欧陆电气设备、鸿嘉利电子、龙净碳素、美格五金机电等配套项目10个。总签约项目32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8个,外资项目3个。
五、帮扶调度,力求提质增效。一方面,加大帮扶力度,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全方位、全过程为企业提供办证办照、报批报建、通水通电等服务,协助企业跑市、跑省、跑部解决项目用地、环评、融资、进口设备“免抵退”、出口配额许可等难题,兑现政府承诺,力求提高项目签约率、进资率、开工率、投产率,让更多的项目在优质高效的帮扶下加快建设进度。另一方面,严格督查调度,促进项目转换。继续以现场会、调度会等形式,协调解决项目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使正在跟踪的意向性项目尽快签约落户;督促已签约的项目早进资、早开工;已动工的项目加快建设进度,早投产;为投产项目多争取扶持政策与资金,鼓励支持投产项目扩大规模、提升档次。今年以来,共促成五星级大酒店、长虹电线电缆、中科锂能、嘉和成光电、福圆食品、长河电子、祥和物流等12个项目按合同要求顺利开工建设;促成博硕二期、娃哈哈三期、中科锂能、长虹电缆、泰塑、豪康电器、弘德运动用品、跃星电子、金亿五金、创新包装、高创电子、开创精密、创恒科技、众成精密等23个开工项目竣工投产;促成娃哈哈集团投资2亿元新上三期超净乳品生产线,博硕科技增资10亿元人民币建设三期电线制造、PVC制造项目,航盛集团增资12亿元建设二期印制线路板项目;米兰实业一次性增资440万港币。
近年来,淮安市立足产业基础、资源、交通区位和产业转移等相对比较优势,通过不断积累、发展和大力招商,全力主攻“四三一”,即实施“四百”工程、建设三大园区、优化一个服务,精心打造特钢、电子信息和盐化工新材料三大千亿产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实施“四百”工程。一是百亿项目工程。2005年以来,淮安每年组织实施100个亿元以上项目,共实施了329个亿元以上项目,累计投入908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3个,引进总投资22亿美元的富士康科技城等一批重大项目,使得三大千亿产业规模迅速提升。到2007年底,淮安特钢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24亿元、利税18.9亿元、利润10.3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20.7%、16.5%、21%。全市已形成300万吨钢、180万吨铁、300万吨材、150万吨钢管的生产能力。2006年成功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富士康科技集团,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显示出良好发展前景。依托丰富的岩盐资源,淮安盐化工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194亿元、利税21亿元。二是百亿企业工程。通过打造100个开票销售超亿元的龙头企业来带动产业大发展。在百户亿元企业的有力支撑下,2007年全市列统工业销售收入、利税、利润首次分别超过1000亿元、100亿元、50亿元大关。淮钢与沙钢重组,使得淮钢企业规模和实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成为淮安首个销售过百亿元企业,大大推动了全市特钢产业的发展。三是百企创新工程。通过推进技术创新,确保100户重点企业实现销售和利税在全市列统工业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200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00.55亿元,同比增长40.23%,首次突破百亿元。全市获认定国家级、省级、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到4家、43家和119家,获认定省级、市级高新技术产品分别达到150和231项。其中,淮钢始终坚持走创新之路,首创的电炉铁水热装工艺与低纯度氧、二次燃烧技术在电炉上的应用成果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安邦电化建成了省级技术中心,成立了盐化工工程研究中心,先后开发了六氯环戊二烯、得克隆、氯桥酸酐等高附加值的新产品、新技术项目76个,实现新产品销售额10.8亿元。四是百牌名品工程。从原有的销售超亿元的名牌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重点新产品中选择100个发展前景好的优势产品进行重点培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7年底,全市企业拥有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数分别达到10个、10件,有效期内的省名牌产品36个、省著名商标48件。“爱特福”成为全国驰名商标。
建设三大园区。抓住苏南等发达地区产业布局调整的机遇,承接产业转移,全力推进三大专业园区建设,努力打造三大干亿产业的重要增长极。一是高水平规划园区产业布局,引导园区实施高层次项目。二是高起点规划园区公共设施,合理配置运输、供电、供热、污水处理等公共资源。三是加大各项基础设施和公用配套工程的投入力度,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目前,特钢产业物流园区已启动建设,完成总平面规划初稿;盐化工工业园道路建设基本完成;以富士康科技城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园已初步形成。此外,苏北唯一的淮安市留学生创业园和高教园区,分别被认定为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化基地,为三大千亿元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苏北唯一国家级的淮安出口加工区已封关运行。
优化一个服务。近年来,淮安市委、市政府始终强化对工业经济的组织引导,坚持把企业满意作为服务的第一标准,不断改进服务企业方式,提高服务企业水平,花大力气改善工业经济发展的环境,切实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难必帮、有急必救、有诉必查,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发展。
(作者系淮安市经贸委主任、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