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3 12:31: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写作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5―0107―01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培养学生基本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历年高考试卷,作文和相当分值的试题考查到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目前,写作情况不容乐观。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作文虽不乏文采斐然者,但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存在明显的应试技巧的痕迹:仿作、套作成风,堆砌辞藻,炫耀文采,“假、大、空”,缺乏思想内涵与理性分析,厚重感不足。究其原因,作为考场作文,学生觉得“文采”这一点容易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适当训练就可以速成,所以写作训练师生都愿意把重心放在文采的演练上。这样的写作导向和急功近利的眼球战术必然妨碍学生真正的写作素养的提升。
写作教学当然要照顾学生的高考需求,但也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高考复习的冲刺阶段,写作训练可以适当向“文采”方面倾斜,平时的写作训练则应扎扎实实在“深刻、丰富、有创见”方面下足功夫。
1. 根据学情,指导学生从仿写起步开展写作训练。仿写做为一种初级写作方法,对于学生通过研习经典学会一般的文字表达是有好处的。学生通过模仿式的训练,悟出一些写作的心得,上道了,就等于做好了基础,写作的金字塔才可能建得更高,这也是符合认知规律的。比如学完《荷塘月色》,可以让学生仿照四、五段写景的方法做景物描写的训练,找找感觉,这既落实了课文的学习要求,又兼顾了写作。
2. 写作教学要有系统的训练计划。由于写作教学没有配套教材,教师日常的写作训练多是即兴发挥,随便找个题目让学生行文,这种写作训练系统性不强,每个阶段要达成的写作目标不清晰,随意性很大,没有循序渐进的感觉,训练的质量也就大打折扣。我们可以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整理出一个基本的写作框架,包括作文的题目,并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完善。高一主要训练表达,以记叙文为主,兼顾议论文的写作,让学生把看到、听到、想到的用通顺的语句表达出来,做到文从字顺、文体清晰;高二要逐渐转向夹叙夹议类文章的写作,做到审题准确、内容充实,有自己的见解;高三要向结构完整、主题深刻、语言有特色的方向努力,文章要厚重,有点思辩色彩。每个训练阶段布置的作文题目,教师应该有自己系统的安排,突出某个训练重点,不要随便抓出一个材料就让学生去写,避免盲目性。
3.教师要教给学生写作的可操作性的知识并使其熟练运用。写作知识包括陈述性的和程序性的,前者如:记叙、描写、议论、悬念、照应等写作术语,这类知识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用但很有限,学生知道了但往往不会用;后者如: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类知识教给学生的是一种方法。举例来说,如果介绍一下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建筑物,学生可能知道“空间顺序”这样一个陈述性的知识,但不一定会用。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要想解说得清晰、有条理,首先要确立一个立足点,如从人民英雄纪念碑说起,再按一定的空间顺序依次介绍天安门(北)人民大会堂(西)纪念堂(南)国家博物馆(东),介绍时注意方位词的转换使用。写作训练应该夯实这些基本的写作技巧直至学生运用自如。
关键词: 语文写作教学观 写作教学过程 写作教学方法 写作批改
王文彦、蔡明主编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及由福建师大的潘新和主编的《新课程语文教学论》先后于2002年和2005年问世。这两部书都站在知识更新的立场上,对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改革与发展进行了新的探索,这两部书自出版以来,被国内师范院校广泛采用,受到了较好的评价。
然而,这两本书对于新课标的理解、阐释,对各类语文教学的态度及在编纂的内容方面,都有着很多的不同之处。这里试从两书的写作教学的过程、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对比,分析了两书对于写作教学观的不同态度,进而提出了对写作教学未来发展的期望。
一、写作教学过程的比较
作文教学过程,一般指一个单元(一次作文)的过程。学生作文成效如何,往往与教者对作文教学过程的理解和把握有着很大的关系。王文彦、蔡明主编的这本书将写作教学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定向;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学生参与;交流讲评,互相沟通。这四个阶段包含师生之间的关系,四个阶段循序渐进,紧扣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突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
潘新和主编的这本书虽然没有提出具体的一套写作教学过程,但从书中列举的两个经典案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其十分关注写作教学过程。通过对比,王文彦、蔡明主编的书更注重写作教学过程的体系,而且偏重教学理论与原则方面,而潘新和主编的书更注重一些有特色的教学改革方法对写作教学过程的贡献与指导,偏重于指导实际操作。
二、写作训练方法比较
写作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使这一工程顺利进展,就一定要采用一些适当的训练方法。王文彦、蔡明主编的这本书非常注重写作训练,认为写作能力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技能,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形成。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七种作文训练方式,有单项作文训练、命题作文训练等。
潘新和主编的书中也提到了写作训练的一些常见方法,具体归纳为讲授式、讲练式、评改式等。“讲、读、写、议、评、改”是写作教学教法的常规要素,它们提供了一种关于写作教学宽广的可能性及一种基本的教学思路。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王文彦、蔡明主编的书更强调多练,意在给教师们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潘新和主编的这本书则更强调写作训练的具体操作实际,意在帮教师打开思路,让教师们有更多灵活的选择。
三、写作批改的比较
写作批改亦称为作文批改,是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具体内容则是教师对学生的作文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指出作文的优缺点、修改意见及努力的方向等。潘新和的这本书指出了我国传统写作教学的“精批细改”存在的弊端,即用传统的观念和方法来评价,容易误导学生,极大地束缚学生的思维和对素材的运用,损害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王文彦、蔡明主编的书在阐明写作教学过程中,就叙述了教师批改,学生参与;交流讲评,互相沟通的写作评改过程。书中指出,每一次的作文批改,就是教师和学生进行的一次思想感情的交流,作文批改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多批少改,内容兼顾形式等,而且要注重写好作文批语。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王文彦、蔡明的书看重作文批改的实效性、育人性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而潘新和主编的书则更看重如何用作文评改去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打开学生的思维等。
四、对写作教学的展望
新旧世纪更替之际,我国语文教学界呈现出一派争鸣迭起、理念创新的活跃的学术景观。其中,作文教学所迸发出的深层次和多侧面变化更是格外令人注目。通过这两本具有代表性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书籍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写作教学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英文写作教学 语言输入 母语负迁移
英文写作是一项能够客观反映学生思维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技能,是英语学习者必须掌握的。与听说读的能力相比,写作的要求更高,它要求学生不仅具备词汇、语法、修辞等知识,同时还要有组织语篇的能力。
一、增加学生语言输入
写作技能是一项输出技能,只有充足的可理解性的输入,才有良好的输出效果。假如没有语言的输入,那么语言的输出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胡明扬先生的文章《语言教学的常规:输入大于输出》提出了输入与输出理论,即输入要远远大于输出,强调的是“厚积薄发”,只有这样,语言学习的效果才能更好。学生语言信息输出的根本前提是语言信息的大量输入和高质量输入。只有学生积累、沉淀了大量的语言素材或思想感受,掌握了准确的语法结构和词汇,见识过诸多地道的英语语言现象之后,才能进行有效的写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语言输入。
1.在教学中要竭力扩大学生的词汇总量,以加固学生语言的基础。词汇是构建语言的基础,是口头表达和笔头表达的前提。没有词汇,写作无从谈起。国外著名语言学家威尔金斯指出:“While 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 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
2.扩大学生阅读量,大量阅读是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之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生动说明了书面表达和广泛阅读的关系。从外语学习的规律来看,作为领会性技能的阅读能力是说和写等表达性技能的一个重要基础。
只有当学习者有了一定的正确的语言输入后,才有可能发展产出性语言能力,即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英语阅读是大学生写作的基础和源泉。在阅读训练中,学生可以得到词、句、段、篇的训练,逐步积累反映客观事物的词语,认识句子表达思想感情的种种方式,了解写文章怎样确定中心,怎样选择材料,怎样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等,并从中学习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使认识能力得到发展。进行大量阅读来扩大学生知识面,积累语言素材,优美的语句表达,吸取有用的语言和较多的英语习惯用法等,阅读时要注意借鉴作者的写作方法,加大学生英语综合语言信息的输入。
3.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充分印证了背诵的重要性。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在思维方式、句子结构、语篇结构等方面存在着大量不同,鼓励学生大量背诵英语原文,学生可以牢固记忆、掌握较多的句型结构、语法结构、习惯用法、语言表达方式等,这对于他们熟悉和掌握英语的语言习惯大有帮助,从而养成好的语感,写出地道的英语,减少中式英语的出现。背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句型意识、词语搭配意识等,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 加强语法与句型教学,注重写作技巧
语法规则和句型是英语写作必备的基本要素。学生作文中语法错误突出,常见的有主从关系混乱、时态语态、冠词与介词使用不当等。基础语法和句型掌握不好会成为英语写作的致命弱点和障碍。要想提高写作能力,就必须加强语法和句型的训练,多提供常用表达句型,使学生打下牢固的基础。多练习以掌握不同体裁文章的写作技巧,如记叙文、议论文等,以及一些常用的应用文,如信函、履历、通知、便条等。恰当地使用过渡词及修辞手法能使文章流畅生动。
三、克服母语的负迁移
学习外语不可能完全排除母语的影响和作用,因为外语学习者一般都有相当的思维能力,已有相当的母语知识,且习惯于母语思维。母语对外语教学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影响成为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现象。它指的是学习者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试图借助于母语的语音词义结构规则或文化习惯来表达思想的一种现象。母语的迁移有正、负之分,先前的学习对后继的学习有一种积极推进的影响,称作正迁移;相反,先前的学习对后继的学习产生了一种干扰、阻碍的消极作用,称为负迁移。外语学习者往往把自己的母语习惯套在外语上,于是负迁移的现象便层出不穷。母语的负迁移对英语学习、尤其是英语写作的影响非常明显,涉及范围较广,从词汇到句法,从句子到篇章,到文化差异。
要克服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写作的影响,教师应当经常进行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教学,使学生充分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包括它们的文化差异,尽量避免在实际运用英语时出现负迁移。教师要加强对英汉两种语言结构和特点、英汉语篇思维模式的分析和介绍。英语关系词丰富,结构严谨,常常使用三段论,逻辑性强;汉语动词丰富,生动简练,但结构不如英语紧凑,写作模式丰富,论点位置不定。教师应充分讲解这两种语言的差异,学生才能用英语思维写出好文章。
以积极态度面对母语负迁移。教师可以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一点语言学习理论,特别是外语习得理论,这样学生可以从理论的角度来认识母语负迁移的性质,了解母语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在教学中不片面地回避母语,而是利用母语的正迁移,努力克服母语负迁移,按照英语的特点培养英语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对英语的掌握。
总之,英文写作教学要增加学生语言输入,注重词汇积累,加强语法与句型教学,注重写作技巧,还要克服母语的负迁移。
参考文献: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所以,在当代的语文教学中,要以课文为写作的突破口,及时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课文的教学中,进一步发挥课文的“模”的作用,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实现读写结合。
目前,统编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那么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即模仿的要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至关重要。现就初中学生实际情况并结合课本谈谈自己的尝试,以期抛砖引玉。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可利用课文突出写作的专项能力训练,但不必面面俱到。下面试举几个方面为例:
1、仿标题。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用一句著名的歌词为题,同时把文章的说明内容交代清楚,一举两得。又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语双关。
2、仿详略安排。如讲解《木兰诗》时注意文中内容详略的安排,不难看出文章详写了木兰的从军缘由、离别、辞官和还乡。略写了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从详写的内容中可以看到一个怎样的木兰?引导学生质疑:如果略写的内容也详写的话,可以看到一个怎样的木兰?为何作者不详写呢?最终让学生明白:文章内容的安排要看其主题。为此我要求学生改写《木兰诗》,要求:详写的内容略写,略写的内容详写。
3、仿人物描写。如动作描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看似简单的动作描写,抒发了浓浓的父子情深。如《一面》作者先后五次刻画了鲁迅的外貌,由远而近,同中有异,都突出一个“瘦”字,却不显得罗嗦累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明白先要概括些,后写的要具体些,所写的外貌要有所区别,先少后多,逐渐增加,突出特征每次都要写到,以加深印象。为此设题并要求学生自行观察一个星期然后行文:以“我班的 ”为题,要求:描写班级里影响你最深的一个或多个人物并对其人物进行细致的刻画;班级人物不出现真名。
4、仿语言。如:《观舞记》中排比、比喻的运用。课堂中我设计了句子仿写训练。首先,组织学生观看印度舞蹈,进行“假如我是 ,我就要 ”单个句式的仿写。如:假如我是画家,我就要用各种长短不一的画笔,描绘出她们婀娜的身姿和妩媚的舞蹈。然后,组织学生观看《千手观音》进行排比段的仿写。
5、仿表现手法。如:《我爱这土地》一课诗人使用象征手法,把抽象的情感形象化。象征这一手法在《海燕》、《雷电颂》、《星星变奏曲》等多篇课文中都出现过,学生并不陌生。教学时通过反复朗读和赏析,体会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后,课堂中我设计了以“我爱这校园”为题,以‘假如我是____,我也应该_____’开头,仿写一首诗,并使用象征这一表现手法来表达对校园的赞美和热爱。”又如:《口技》一课的以动衬静的手法,在“遥闻深巷中犬吠”句中“遥”字、“深”字表现两者之间相距甚远但仍能听见狗叫的声音,说明什么?即夜晚安静。这便是有声衬无声。课堂中我设计了以“一个宁静的夜晚”为题的片段作文,要求用上以动衬静的手法。
另外,利用课文进行写作教学的训练时,要深挖课文内容。这些文章有的词句蕴含丰富,耐人寻味;有的人物心理描写凝炼;有的省略情节;有的结尾戛然而止……设计作文时,应针对课文内容的可挖掘性,抓住训练点,对课文内容进行补白、详化、延伸。
小学语文教学是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其它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小学生语言和写作的能力。作文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衡量学生语文知识及其语文素质的综合尺度。那么,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该如何搞好写作部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本文笔者结合实践,分析了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几点教学见解。
一、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但由于各方面原因的影响,我们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不足,严重的制约着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有待我们教师解决和进一步的落实。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教师方面的问题: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师依然是沿用传统“注入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突出,缺乏写作教学的目标和方法指南,对于每个教师的写作教学随意度很大,许多写作要求都是来自各个教师的主观意识,使得写作教学的随意性也很大,不尊重小学生的自身发展和生活阅历。除此以外,教师对写作教学的课程安排、课程目标的设计不到位,没有或分段目标不明确,甚至没有教案,这样的课程缺少循序渐进性和条理性,教学效果不好。②学生方面的问题:受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影响,现阶段的很多小学生,一谈到写作就头痛,很多学生对于写作都是表现出无法下手,不知道怎么写的现象。学生在写作时,大多数都不会审题,写作中心也不明显,不会抓住题目的关键词等。此外,一部分学生虽然积极的动笔写作,但写出的文章都是条理不清晰,层次混乱。还有一部分学生则是详略不当,叙事有头无尾,不清晰、不完整。各方面原因的综合制约和影响,使得小学生们渐渐对写作失去了兴趣,不利于学生的长久性学习,教学效率有待提高。
二、提高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分析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了兴趣,也就没有了积极性。”对于小学语文写作来说,也是如此。教会学生,提升学生写作能力最好的老师不是“人”,而是兴趣。人类做每一样事情都是具备目的性的,比如写作。正因为如此,让学生具有写作的兴趣才是让他们具有良好写作能力的关键。因此,教学中,要想有效的改变教学现状,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积极的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用学生的写作兴趣去带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写作教学中来,使其变“苦写”为“乐写”,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为此,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如实的根据学生的性格、爱好等各方面特点,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充分挖掘教学中存在的趣味因素,采取灵活的教学措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值得教师注意的是,在学生的写作教学中最怕发生的就是学生对于写作的恐慌情绪,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好多媒体技术,运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来讲内容,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觉得原来学习语文写作是这么有趣的一种事情。只有这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我们的教学策略才能有效实施,教学效率才会不断提高。
2、引导学生多写、多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山九仞,岂一日之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在不断的练习中习得的,离开了学生的自主动手习作,自主动手练习,学生习作能力将会止步不前。因此,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我们应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仿写就是不错的方式,这里所说的模仿并不是根据教材原文完全按部就班,而是根据写作的内容、文章的一些修辞手法或者一些描写技巧进行学习,然后进行仿写。此外,对于学生的写作练习,仅仅靠每个学期规定的写作任务要达到较好的写作教学效果是不够的,还要提倡学生在课外多写、多练。说到这里,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记日记。一开始写作不要过多的条条框框,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消除写作的畏难情绪。这样,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有效的练习,我们的写作教学才会真正意义上的落在实处,教学效率才能得到提高。
3、联系生活,引导学生生活积累
关键词:写作教学;现实生活;写作兴趣;习作评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191-01
作文是人们系统地表达知识和经验,思想和感情的书面语言形式;作文又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初中生作文是衡量初中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也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一切以学生为本,以读书为本,以创新为本”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有了新的定位,它强调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提出了全新的语文课程理念,语文教育要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重视作文教学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环节。
一、在现阶段语文教学中,听说训练起步早,基础较好;读写训练中,阅读训练的分量较重。那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又是如何呢?
1、作文教学与现实生活脱节。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现阶段的初中写作教学常常与生活脱节,作文不能真实地反映生活,生活也不能化为作文题材,学生既没有丰富的词汇,又没有多样的题材,作文时文思枯竭,硬挤强凑,自然文不成篇。
2、作文教学中教师的无序性与盲目性。教师本身因为对作文教学缺乏应有的热情而怕批改作文,自然也使得学生缺乏写作的热情而怕写作文。这种情况表现在作文教学的四环节中。该上作文课,临去教室的前几分钟还没想出个合适的作文题目,直到走进教室才挤出个题目来。这样的命题根本谈不上符合学生实际、真情实感。其结果只能是老调重弹,使学生厌恶非常,哪里还有写作的兴趣?
3、作文指导简单化、庸俗化、模式化。作文批改更是习惯于精批细改,劳而无功,多数学生根本不关心评语,只看眼分数便罢。
综上可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任务还很艰巨。现阶段,我们虽然有一整套作文教材,但与真正落实教材的要求尚有很大差距。
二、积极采取措施,改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1、从生活中发掘灵感,从小处着眼做文章。
现实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目前许多学生的作文缺少“真生活”,一味的虚构“假”、“大”、“空”,这样的作文写多了,一提作文学生就“头痛”,感到没有东西可写,感到索然无味,也就成了正常现象。追本溯源,老师的误导是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的根本原因,老师一味要求学生写积极高尚的内容,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只有积极高尚的内容才是真生活”的错误认识。因此,我们应当让学生从凡人小事中体验生活的真实,感悟真性情。我们可以积极组织实践活动,例如郊游、到敬老院帮助老人等,引导学生去体验真的生活。
2、教师用心设计文题,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极为重要,有了兴趣才会入迷,学生作文需要热情,而这种热情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因此,教师的命题要围绕学生最关心的内容来确定,这样既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
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按阶段分类布置文题。心理学一般把12―15岁划分为少年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叙事能力强,对所叙的事能做一些抽象的概括。所以命题要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特征的日趋成熟而有所侧重。
3、拓展知识面,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重视学生课外书籍的阅读,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来说将终生受益。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优秀书目,引导学生阅读,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4、新《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
新《课标》还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我们在习作评改教学实践中将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使全体学生参与评价别人、评价自己和被别人评价的活动,使每一位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如把自己的作文请同学打分或评级,并谈谈为什么得分又为什么扣分。在班内举行作文展览,让学生阅读自己的,欣赏他人的等等。并且让学生人人办自己的文学小报,把自己的作文发在上面,完成以后全班进行交流,实现了更加充分共赏互评的效果。这样,学生通过自我诊断、共赏互评,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使写作能力不断进步。因材施评,教师作为最高评判者,应该对学生的评改结果进行弹性指导,在激发动机的基础上客观评定。
语文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良好的作文教学应该是将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写作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在这条漫长的道路上,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勇于开拓,积极探索作文教学的新方法,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努力拼搏。
参考文献:
[1]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 陈毛美《中学语文教材教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
[3] 魏书生《中学生实用学习法》沈阳出版社
关键词:写作情感;写作资源;写作自主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075-01
小学生作文"言之无物,文之乏味"是他们害怕作文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拓宽学生的写作源泉,开发学生写作潜力,做到文章"言之有物",这里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观察生活.捕捉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 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告诉我们作文的素材问题。
学生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在学校里,有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学习、文体、课余兴趣等活动;在家里,有生活、家务等各种形式活动;社会上,正逢盛世,气象万千,繁荣的市场经济,奇异的家乡变化等。这些都是充满着时代特色的新鲜材料。要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必须借于对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我们要引导学生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用耳朵听取大众语言,听取生活中种种声响,用心去感受生活脉搏,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充实、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这从根本上说,就是让学生捕捉素材,开发学生写作的源泉。
小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智能发展还处于低级阶段,意志的内控力弱,我们要根据儿童"情绪性"的特点,先指导定向观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并创造性表达的欲望。我们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的天地,随机观察,随时注意观察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有趣的事物。学生一旦养成了随机观察的习惯,他们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会不断地增强,从而头脑里的材料也就越来越丰富,作文时便会"文思泉涌",得心应手。
2.学好语文,积累幕材
语文教材选人的文章,文质兼美,典范性强,是我们用于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的方法。如教《翠鸟》一文,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按颇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即从静态--动态,静态又从颜色--形体等,使学生认识到作者这样抓住翠鸟羽毛鲜艳及形体玲珑这两个特点,细致观察。才能写得具体形象,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3.制定整体训练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按照文体制定各年级作文训练的目标计划。初一阶段以进行记叙、描写表达专项训练和分解训练相结合,初二阶段以抒情、说明表达专项训练和分解训练相结合,初三阶段以议论表达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为主。
4.进行专题集中式训练
4.1 知识示范:教师按训练点即专题精心备课,用至少一节课给学生讲清该专题的知识要点,基本要求,基本技巧。并通过一定数量的范文分析,或者教师当场作文围绕该专题作比较具体的示范。讲清系统知识,学生作文有章可循,教师做好示范,学生谢练有"法"可依,避免了写作的盲目性。学生的写作实际上就是仿写,因此知识示范就显得尤为重要。
4.2 编写提纲,将重点作为要点。学生有了落实训练重点的内驱力之后,如果行文前没有结合自选材料认真落实训练重点的构想,就可能在行文过程中发现材料难以运用半途而废,或者行文中顾及了别的方面,木已成舟时才发现没有很好地运用本次训练重点。古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文也不例外,应该从拟提纲抓起。
4.3 组织讨论,视难点为焦点。作文是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虽然学生在自拟的提纲中设计出了文章的轮廊,表达了自己的意向,但在按提纲行文的过程中。往往面临很多困难,如不设法解决,会使训练留下意到笔不到的缺憾。
4.4 分层训练:与一般的训练不同的是,分层训练是教师拟出从一般性的基础题到有一定深度的提高题。使能力强的学生与能力弱的学生量力而行,分别选择不同的题作文,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别差异,避免全班"齐步走",以达到因材施教逐步提高的目的。
4.5 自评互评:传统的作文"精批细改"的弊端已是有目共睹,教师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且效率低下,学生并不领情,常是一塞了之,正所谓"作文一笔糊涂帐,改与不改一个样"。而把批改权交给学生。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互相借鉴,间接增强学生作文能力。
5.抓好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
【评析著作】荣维东著《交际语境写作》,语文出版社,2016年4月版。
【原文摘要】写作是作者在特定语境中,面向明确或潜在读者,构造书面语篇进行的表达和交流活动。任何写作都面临以什么角色、对谁、为什么、写什么、用什么方式写等交际语境问题。写作时,作者要揣摩语境要素,设想读者的需求和已有知识,根据写作目的选择话题,并对文章的结构、体式、语言以及内容详略等进行安排。写作时的话题、角色、读者、目的等语境要素决定语篇的内容和形式。
荣维东的这本书是近年来写作理论和写作教学研究领域具有理论突破性的著作,有可能会带来写作教学的整体转向,对写作课程的构建、写作教学的实践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这本书在以下三方面的贡献是很明显的。
一、指出“交H语境写作”是写作教学新方向
作者首先辨析了“作文”“习作”“说话”“写作”“创作”等概念,追问写作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作者认为,“写作实质上是一种书面表达和交流活动,写作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获得应付生活需要的书面交流技能。”①既然写作的本质是为了“应付生活需要”,那么传统写作教学中的“虚假写作”,就应该被摒弃。作者认为,我国写作教学的核心问题是交际语境缺失。因此,我国的写作课程需要基于生活交际取向进行变革,向真实或模拟真实交际语境的写作全面回归。
作者在书中分析了写作教学理论的三大范式,并揭示了写作教学向交际语境写作转向。写作教学理论发展存在着三种范式:传统的关注写作结果为主的“文章中心”写作,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关注写作过程为主的“作者中心写作”,当代关注写作真实情境、动机和社会功能的“读者中心”的写作。在分析了三种范式的优势与不足后,作者明确指出:交际语境写作是写作教学的发展方向。建构一种基于交流取向兼顾整合过程和文章的中国当作课程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实现我国的写作教育由结果写作向过程写作、交流写作的转型,可能是我国作文教学走出困境的希望所在。
我国的作文教学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与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是分不开的。只是在写作教学的局部、细部修修改改,不从根本上加以探讨,是难以真正突破写作教学的困境,取得写作教学的实质性突破的。荣维东从追问写作的本质开始,进而探讨写作的范式转型,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写作教学的发展方向,在理论探讨上是有力度的。范式研究不同于模式研究,模式研究只是解决具体的教学的操作过程问题,而范式研究则要解决长时期大时段、大空间大范围、根本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所以,荣维东对写作本质的追问、对写作教学范式研究是抓住了关键、抓住了要害。他所指出的交际语境写作的方向,对写作教学的范式转型是有力的理论指导。
二、阐释基于交际语境的语篇写作的原理机制
新理论、新视角、新概念的引入与创造是解决学术问题、取得理论突破的重要手段。《交际语境写作》中广泛运用语用学、语境学、语篇学等相关学科新的理论成果,研究并阐释了基于交际语境的语篇写作的原理机制。在对写作教学问题进行探讨时,荣维东认为有必要采用一个新的概念,即功能语言学中的“语篇”。在论述了语境、语篇与语文的关系后,他提出:语文即研究语境与语篇互动生成规律的学科。在此基础上提出“写作即特定语境中的语篇建构”的新观点。
根据写作者所面对的写作交际要素,将语境要素和语篇形态放在一起,作者构建了“交际语境写作模型”,并以此来揭示交际语境写作的原理。用一句话概括交际语境写作的原理就是:读者、目的、角色、话题等语境要素决定着语篇的内容和形式。这个交际语境写作模型为交际语境写作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交际语境写作理论,而且有助于指导基于交际语境理论的写作与写作教学实践。
从交际语境写作的视角,作者对交际语境写作的六要素:读者、作者、目的、话题、文本和表达进行了新的阐释,即读者,从被动接受者到文本潜在塑造者;作者是特定语境中的书语示意人;目的是作者通过语篇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和意图;话题是写作对话的材料、场域与情境;文体是书面交流模板;表达要选择合乎语境的言语形式。正是因为交际语境写作新视角的介入,写作的六要素被重新打开,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这不仅让人获得了对这些熟悉概念的新认识,而且可以指导基于交际语境的写作有效地展开。
【关键词】双语教学;阅读写作;现状
双语教学是进行民族教育的重要环节,开展双语教学对带动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注重双语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展,不仅能够全面提高民族教育质量,更能推动民族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五十多年的历程,这使得双语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已经形成了基本的双语教学体系,在教学实践中也取得了优良的教学成果,但是就目前的阅读写作教学来看,教学中的很多问题需要教师解决和突破。本文将以新疆少数民族的双语教学现状及问题为例,浅析突破双语教学阅读写作瓶颈的策略。
一、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现状
新疆是一个幅员辽阔,多个民族共同存在的地区,因此,多年来的双语教育在新疆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教学经验并且双语教学已经形成一定 规模。就新疆的整体教学状况来说,中小学阶段的教学依旧是以母语——维语为主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被引入教学课程中,而且随着双语教学实践时间的延长,双语教学模式基本已经发生僵化,进而出现了很多教学问题。
另外,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少数民族的双语教育受到语言文化生态环境的影响,而且从整体上讲,这一因素是制约双语教育的进行的。这种文化生态环境限制着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双语教育的质量与效果。由于少数民族的居住分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散居区与杂居区相间分布,这使得单一僵化的双语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当地的实际需求。
双语教学教师资源紧缺,而现有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又有待提高,因此,这也是少数民族进行双语教学的一大重要阻力。笔者在教学经验中不难总结出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上存在着很多严重问题,大部分学生的词汇量不够,对语句的理解能力不够,不能透彻的感悟语言中的美感,因此不少学生对阅读教学没有什么好感,甚至感到枯燥。另外学生对语法的掌握不够熟练,难以适应汉语的逻辑性思维等问题,致使学生的汉语写作水平低下,也是双语教学中写作教学质量一直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
二、突破双语教学阅读写作瓶颈的具体策略
通过对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现状分析不难发现整体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是突破汉语阅读写作教学瓶颈的关键,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及时的改变传统的双语教学模式,从而解决问题。
1、深入了解汉语阅读写作教学对象
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生态环境问题使得学生的汉语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对于不同汉语基础的学生,教学方法也应该有所改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深入了解我们的学生,通过谈话、交流等形式来确定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而选择合适的方式因材施教。汉语阅读和写作教学是为了达到锻炼学生理解文字、语句,并应用汉语的目的,这一教学过程能帮助学生提高书面交际的能力。教师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阅读写作技巧,就要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下加强练习,并树立学好的汉语的意识。
2、制定汉语阅读写作目标
对于汉语基础薄弱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学习汉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这便需要教师为学生制定可行的学习目标与计划。对于汉语阅读写作来说,这方面的教学就是要锻炼学生对汉字、词汇、语法以及标点符号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水平,从词汇语句的理解运用逐渐过渡到汉语思维的形成,像这样实现小目标的过程会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并帮助学生解决如何将语句、文章表达更通畅等问题。培养了学生层次性的掌握汉语知识的能力,使得学生能顺利对汉语的应用进行独立思考。
3、要求学生进行课外延伸
阅读写作的文章素材都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但在学习中不少学生习惯性的漠视生活中的新鲜事,致使生活中的大量素材得不到利用。学生的写作水平之所以难以提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素材整理不足,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关注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并通过对事件的了解或文章的阅读练习积累素材的能力,进而提高自己理解问题、处理问题、评价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训练逐渐培养自己理解汉语应用汉语的能力。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接触阅读材料的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订阅杂志、报纸等途径来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阅读写作水平。另外,鼓励学生到图书馆借阅中文名著等著名文献,以此激发学生阅读汉语文章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阅读文章的习惯。
4、善于利用先进教学设备
就笔者的教学经验来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学生对汉语的学习已经不能满足局限于书面知识的学习,越来越多的学生渴望了解更多的汉语文化,这也使得阅读写作教学在双语教学中变得更加重要。教学设备可以综合声、光、色、影等视频效果,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能帮助教师更好的向学生表达汉语中蕴含的语言美,利用多媒体等设备,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社会中的问题,增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提高理解素材运用素材的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动力。
【结语】:总而言之,对于少数民族来说双语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强调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今天,帮助少数民族了解国家精粹文化对民族和谐相处非常重要,学校作为联系双方文化的纽带,教师有义务完成多文化的整合,并有效避免文化交流时的碰撞。双语教育中的阅读写作教学是提升学生汉语水平的重要环节,因此,对于这一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我们要深入了解到学生的需要,积极探索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突破阅读写作的教学瓶颈,并最终实现双语教育的高效进行。
【参考文献】:
[1]自治区少数民族小学双语教学整体改革实验课题喀什组,刘军. 喀什地区三所学校双语教学情况评估报告[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支架”原意为建筑业中的“脚手架”,“支架”这一术语最早是由Wood, Bruner and Ross(1976)用比喻的方式运用于教学理论当中。最终,美国教育家Bruner根据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了“支架式教学”。“支架教学”在写作教学中有以下三个意义:
一、改变了学生的写作态度
通过“书面谈话”式的“支架教学”,学生把写作当做了一个发现自我、改变自我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的适时帮助,消除了他们的焦虑情绪,使他们不再认为教师只是来挑错的,教师成了他们真诚的读者。为了使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他们的写作思路,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去选择词汇和句式,注意有效的链接,学生承担起了一个作者应尽的职责。
二、改进了“教”与“学”的方式
“支架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写作教学方式。即,教师布置写作任务、学生完成任务、教师批改作文和学生修改作文。整个教学过程是平行的,师生之间没有交互性。由于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就造成教师无法了解学生在写作中出现的问题是如何造成的,从而不能具有针对性地指出学生的问题根源,进而无法提出改进措施。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只能挑一些学生在语言形式上的错误和给出一些让学生感觉不可理解或无法借鉴的评语。但是,利用“书面谈话”式的教学“支架”就有效地解决了师生缺乏有效交流的问题。通过“书面对话”式“支架教学”,使“教”与“学”不再是孤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建立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从过去关心学生“写什么”转移到关心学生“如何写”这一过程中来。
“支架教学”还原了写作本质,写作过程本质上属于社会际活动,写作不是脱离周围环境的独立行为,而是作者与读者之间进行交际、构建意义的社会过程。
三、改善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支架教学”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上的,所以教师给学生的印象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触手可及的。在“支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平等地与学生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不以自己的认识去支配学生的思维,以自己的标准评价学生的活动,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支架教学”使学生不再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师生之间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促进了感情的交流,为进一步的教与学铺平了道路。
总之,“书面谈话”式的“支架教学”,真正做到了使学生在“写中学”,在“学中写”;同样,教师也逐步从关心学生“写什么”发展到了关心学生“如何写”。在此过程中,师生相互信任,平等交流,教与学得到了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 江西省丰城市拖船中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 写作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1-0034-02
作文教学在追求真的同时,也要追求敢说,让学生敢于表达。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重视学生的自由表达,重视学生的表达需要。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抒发自己的想法,而不能用成人的思想去要求学生,并因此束缚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不能尽情敞开心扉,或用假话来表达心声。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表达的需要,选择适宜的作文表达形式,真实地尽情地抒感。
一、教育学生抒发出个性化的心声
作文是学生抒发个性的舞台,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做到敢说真话,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的个性。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选择自己熟悉或动情的人和事,让学生对这些人和事都抒发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写出自己的真实体验和内心见解。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出发考虑,教师要教会学生选择适宜的表达方式,重视构思,在写作语言的选择上,力求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写出个性化的作品。
教师是作文教学改革的主要力量。教师要确立新的写作教学理念,摆脱束缚住学生手脚的旧的规律,重视挖掘学生写作的动力,激发出学生写作的兴趣和愿望,帮助学生找寻写作的力量源泉,重视全面提高写作教学水平,提升学生写作教学的质态。
二、探索改革的道路,实现写作和生活、写作和活动、写作和阅读的结合
(一)生活是用之不尽的写作源泉。文学创作如此,学生写作文也是这样。语文教师都应该明白这个道理,但是要处理好写作和生活的关系。教师要避免让学生在压抑封闭的环境里写作。学生如果成天被关在学校里,只是在宿舍和教室、食堂之间来回,他们写作的内容必然会非常贫乏,即便写文章的时候十分刻苦,但写作质量也难以提升。教师要能重视改变学生单调枯燥的生活状态,从而让学生写出内容充实、思想敏锐和语言优美的精彩作文。
首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学会把握生活,学会积累生活中的美好点滴,成为生活的有心人,成为生活的主人。其次,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感悟生活中的无限美好,积极发现生活中的美点,指导学生学会用眼睛来观察生活,重视抓住事物的特征,学会用心体验,擅长发现生活中平常小事所蕴涵的意义。再次,教师要指导学生进一步用头脑去思考生活,采取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深刻挖掘生活的魅力,感悟生活的哲理,品味生活的激情。教师做好了这些工作,就真正处理好了写作和生活的关系。
(二)写作要和活动紧密结合。教师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重视在观察中成为学生生活的紧密参与者。教师可以组织各种教育活动,组织德育活动,也可以组织主题班会等,让学生重视做生活的有心人,及时记录生活中的点滴人事。教师也可以开展有关写作的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例如在采访先进人物以后,学会写人物通讯,在参观展览馆或者企业以后学会写参观记,在搜集风土人情资料以后写风物民俗的介绍,在游览风景名胜以后学会写游记散文,在阅读文学作品以后写文学评论等。教师要重视学生写作和活动的紧密结合,重视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写作并不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学生在挖掘出写作素材以后,就会产生学习的冲动,并激发出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激发出学习的潜力,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写作要和阅读教学紧密结合。阅读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写作上的全面滋养,因此阅读是学生写作的重要源泉。教师要努力发挥阅读教学的两个功能,一个是为读的能力而阅读,一个是为写的能力而阅读。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多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古人对以读促写的经验总结。语文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读懂课文,学会读配套的自读课本,学会读大纲里的名著和诗文,学会阅读报刊杂志上的时文和美文。教师要重视通过多读,让学生获得思想的提升、感情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教师要重视教育学生思考生活,学会提炼表达生活的角度和技巧。教师要指导学生实现阅读和写作的结合,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教育学生善于发现课文中读和写的结合点,学会设计精彩的口头训练,进行书面作文的训练,例如续写《项链》一文的结尾。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在课外阅读时养成动笔的好习惯,指导学生学会摘录精彩的语句,学会写作品介绍,学会叙述故事的梗概,学会写人物的分析,写读书的心得,并且引导学生长期坚持,获得写作水平的提升。
教师要积极改进写作教学,实现学生写作和生活、写作和活动、写作和阅读的全面结合,并进行大量实实在在的教育教学工作,拓展学生的写作道路。
三、教师要实现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教师要巧妙运用情感、兴趣、习惯和毅力等非智力因素,让其在学生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学习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并在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把握写作的过程和规律,抓好写作教学。教师要提高写作教学的质量,提升写作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好的写作习惯,重视增加学生练笔的机会,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很多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缺少写作的好习惯,不能坚持练笔。教师要注意发挥这些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重视为写作改革提供措施,增多写作教学的行动。
关键词:写作训练;明确目标;指导写作
初中语文教学当中,作文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师欲说不休的话题,组织学生多写吧,学生有抵触情绪;写的少了,又会眼高手低,真是左右两难。为了打破这一僵局,面对作文教学中“老大难”问题,老师应以正面指导为主,鼓励为主,要善于发现和肯定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热情地肯定他们作文中的优点和小小进步,使他们都能尝到作文的甜头,产生将文章改好的愿望。这样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完善班级写作训练机制
1.坚持一周写一周评的训练安排。
在排除考试影响的前提下,我安排一周写一周评,这样写与评相结合,写作的频率不是很频繁,这照顾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毕竟大多数学生还是很怵写作文的,隔一周间一周的写,不至于是学生产生情绪上的抵触,劳逸结合,使学生轻松面对写作训练。另外写作训练还可以参照在评改之后发现的问题有所调整。写作不是只大量的写就能提高写作水平的,写作也要讲效率。如果教师只注重让学生多写,写后批改和指导不到位,那很大一部分写作训练属于盲目训练,试想,学生凝聚心血,认真写作,可作文到了教师手里却被轻描淡写得给一两句无关痛痒的评语,甚至是一个冷冰冰的数字,这不仅打击了学生的写作热情,而且,学生在作文中暴露的问题,教师也未做到准确把握并给出指导意见,如此长期下去,学生的写作水平很难有大幅的提高。
2.遵循学生先批改教师后批改的评改作文机制。
我一直觉得,没有学生参与的作文评改,不是完整的作文评改。旧的作文教学当中,似乎学生写,教师评是天经地义的。学生不管三七二十一,写完拉倒,剩下的事就是老师的了。这样评和写两张皮,对切实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确有着不小的制约作用。长期下去,学生对自己在文中所出现的问题没有直观的感受,就算教师给自己提出,也觉得不痛不痒,甚至无所谓,下次还是老样子,鉴于学生的表现,教师也觉得看作文是一个苦不堪言的差事,个别教师就会支应甚至敷衍,慢慢的,写作训练也就流于一种无实际内容的形式。让学生参与评改,是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自主发现自己在作文中的问题,才会有切实的感受,改起来才会有积极性。
3.课上训练和课下训练相结合。
只有课上训练,未免有些单薄,我安排学生一周不少于三篇课下练笔,这是对课上训练的一个补充,课上训练是有要求的,一定要有板有眼,有所依循,而课下的练笔,则相对而言,有很大的自主空间,学生可以随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去写,与课堂训练相比,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学生可以自然表达自己的情感、观点等,这样,写作的热情会更高些。
二、明确训练目标,丰富训练手段
将写作细化为几个目标,即:写作手法、写作布局、写作语言、写作思维等。每一次训练要目标明确,训练的时间要看学生的作文情况,如果大多学生掌握得好,表现的到位,时间就短些;若表现的不到位,就应该延长时间,调整训练策略,加强训练,争取每一次训练,都要有所侧重,不能糊里糊涂。否则,训练的效率很低。对于训练手段,要做到有针对性的采用,丰富而灵活。就分项训练目标,要以片段训练为主,学生下笔之前,先以例段做指引,目标直观化,先比葫芦画瓢,从仿开始鼓励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消除畏难情绪,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先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便可训练学生从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到仿写范文,让学生从范文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技巧和语言。“仿”不能机械的模仿,不能照范文生搬硬套,要仿得自然得法,要在活动中自然渗透。例如,在练习人物描写方法时,对人物要细致的观察,然后运用恰当的修辞加以表现。
三、教师以写下水作文的方式参与并指导写作
正确的写作教学,教师应该甚至敢于写下水作文,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在写作当中出现的具体的问题,指导意见也不会显得空泛,学生也乐于接受,同时从一个侧面,也提升了教师在学生心目当中的地位,同样的题目,你提供的原创范文,学生会从心底里佩服你,从而,在写作教学当中,亲其师,信其道,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组织的写作训练。一次,一位学生写的是一个议论文,题目为《追梦》,他先举了一个荆轲刺秦的历史故事,中间连过渡也没有,马上又举了一个王羲之勤练书法的例子,二者是两个不同类型的追梦的例子,但小作者不知怎么写过渡段,使得作文有堆砌例子的嫌疑。于是,我现场写出两个过渡段,以用来指导。紧承荆轲刺秦的例子我这样写道:“不是所有的梦都需要用鲜血去染,”下启“王羲之练字”我接着写到:“有的梦需要用耐心和毅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去默默浇灌。”这样既承上启下,又富有文采,为了丰富文章内容,我又给这位学生提供了辛弃疾南宋抗金的例子,并给出我自写的过渡段:“当有的人梦已成真,有的人虽然苦苦的把栏杆拍遍,梦还在梦里”,下面接我给学生提供的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和相关历史。
初中写作训练,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来不得半点虚假,不能偷懒,要群策群力,共同寻找写作训练的有效途径,积极努力的去贯彻,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