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影像设备

影像设备

时间:2022-10-11 05:49: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影像设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影像设备

第1篇

关键词:医院影像设备;维护;管理;医疗安全

【中图分类号】R45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018-01

随着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的是医院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医院医疗设备的现代化更要要求严格的维护与管理,尤其影像设备在医院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临床诊断有引导作用,必须制定相应的维护管理制度与模式,来保证影像设备的正常运转。医学影像设备主要包括X线成像设备;超声成像设备;磁共振成像设备和核医学成像设备。

1医院成立专门影像设备维修部

医院组织专业的影像设备维修人员构成维修部,负责购买时设备的选择和检查,设备使用中的故障处理,日常的设备维护和检修;再者负责医院影像设备使用人员的基本设备常识的培养,确保设备的正确使用,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2影像设备的日常维护原则

保持科室通风良好,避免机器受潮、生锈,经常清洁机器表面,避免灰尘进入机壳内部,避免阳光直射仪器的显示屏,经常检查电源线和接地线,避免机器由于电的原因烧坏,经常检查机器的运转情况,定期给设备,及时更换破损零件。定期检测是对医疗设备定期进行的维护、保养以及理化性能或功能的测试验证,需要借助于专门的检测仪器,由临床工程师配合计量完成并保存检测记录和粘贴检测标识,或进行详细记录。条件许可时,可利用设备自带或另购质检设备进行质控工作。

3设备应及时维修

每个设备包括零件都有一定的使用期限,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检修,破损的零件一定要及时更换,老化的机器一定要在维修后再继续使用,避免设备损坏以后送厂家维修,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

4建立使用档案的严格管理措施

建立影像设备技术使用档案,是提高影像设备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目的在于了解影像设备的购置、安装、调试情况;了解影像设备的使用和工作性能;有利于对影像设备进行定期的保养和检修;可以不断的总结管理经验,提高影像设备的效能;有利于责任制的落实,做到有章可循。建立影像设备的使用档案,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应由专人负责,认真填写,详细记录,不要怕麻烦,管理部门和科主任要经常督促和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把这一工作落实到实处。

总之,影像设备的维护与管理十分重要,标志着一个医院的医疗安全和质量,影像设备是能够看到医生看不到的病灶部位,有助于医生正确做出诊断,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再者更能避免一些由于机器的原因造成的失误而误认为是医生的原因,能够给医务人员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避免更多的医疗纠纷案件。笔者建议医院能够重视影像设备的维护与管理,创造更好的医疗条件。

参考文献

[1]石冬,杜天会,杨东奎;浅谈医院影像设备维修[J];医疗设备信息;2007年07期

[2]郑新国;现代医学影像设备与放射技术人员素质心态的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1997年11期

第2篇

【关键词】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管理与维护;应用及价值

1 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基础医疗水平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医院的规模不断扩大,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引进了各种高精尖医疗设备。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是医疗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疗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医疗过程的质量。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的精度要求极高,直接关系到诊疗的质量,为医护人员的诊断提供决定性指导信息,保证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长期处于稳定运行状态是医院管理过程中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引进国外先进的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管理与维护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日常实践工作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较为成熟的管理与维护体系。首先,严把医疗设备采购关;其次,不断进行培训,一方面强化医护人员的维护意识,另一方面在提升专业知识的同时强化医护人员的现代科技知识;最后,建立相应的科学管理和维护制度,做好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快速提升,引进了大量的高精尖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对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管理人员应该结合医疗工作实际,不断创新和发展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方法,保证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长期处于稳定运行状态。

2 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管理与维护的应用效益

2.1 提高医院的诊疗质量

将科学合理的管理和维护方法应用于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中首先可以显著提高医院的诊疗质量,确保医疗过程的安全性,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安全性是医疗过程的首要要求,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和维护方法,做好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的日常保养和维护工作,可以及时发现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检修,可以保证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长期处于稳定运行状态,从而保证医疗诊疗过程的安全性。

2.2 降低医院的运营总成本

将科学合理的管理和维护方法应用于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中其次可以降低医院的运营总成本,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医疗服务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将科学合理的管理和维护方法应用于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中,可以最大限度保证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的稳定运行,减少因设备故障导致的医疗资源的浪费,降低医院的运营总成本,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力。

2.3 提高医疗过程的效率

将科学合理的管理和维护方法应用于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中最后可以显著提高医疗过程的效率,从而提升我国的基本医疗卫生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和维护可以保证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长期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提高医院诊疗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其二,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和维护方法,可以确保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长期处于高效运行状态,充分发挥其性能和作用,在降低医院运营总成本的同时提高医疗过程的效率。

3 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管理与维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没有建立健全的管理与维护制度

没有建立健全的管理与维护制度是目前我国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管理与维护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利于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的稳定运行。首先,大多医院没有专门的医疗设备管理与维护部门,维护工作主要由后勤部门和设备厂商提供的售后服务完成;其次,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与维护制度,医院管理部门没有结合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的特点,建立健全的管理与维护制度,管理与维护制度没有深入到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的各个方面,管理和维护的死角仍然存在,不能从根本上保证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长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3.2 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日常维护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

没有建立完善的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日常维护工作制度是目前我国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管理与维护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的维护主要以故障后检修为主,没有注重日常管理与维护工作,不利于及时发现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存在的安全问题,很难保证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长期稳定运行。

3.3 管理和维护工作的技术含量不够

管理和维护工作的技术含量不够是目前我国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管理与维护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各种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各领域各行业中,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目前我国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管理与维护过程中并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网络信息化技术,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网络,不利用动态获取各种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的实时状态信息。

4 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方法

4.1 制定合理的管理与维护制度

在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管理与维护过程中,只有制定合理的管理与维护制度,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转,从而保证医疗过程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制定合理的管理与维护制度是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管理与维护过程中的首要环节。首先,应该建立完善的定期保养制度,医院在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管理与维护过程中,应该建立完善的定期保养制度,有利于及时发现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维护;其次,应该建立完善的日常保养制度,医院在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管理与维护过程中,应该选派专人进行日常巡视,降低医疗设备故障的发生率,同时可以防止设备在故障时使用导致医疗事故;最后,应该建立常用零件储备制度,在数字化医疗影像医疗设备出现故障时可以及时更换,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提高医疗工作的效率。

4.2 建立专门的管理与维护部门

目前,我国医院在用人制度方面存在轻工重医的问题,医护人员的待遇明显高于其他工作人员,这种问题导致医院技术人才流失,医院技术水平明显不能满足医疗设备日常维护的需求。因此,建立专门的管理与维护部门是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管理与维护的重要环节。医院必须建立专门的管理与维护部门,不断提高管理与维护工作的效率,保证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正常运行。

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广泛应用于医疗过程中,显著提升了医疗过程的效率和质量,使医疗过程逐渐进入数字化模式。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的精度要求较高,因此,医院管理人员必须结合医疗现状和数字化医疗设备的特点,建立完善的管理和维护制度,并结合日常实践的经验,不断进行改进,采取合理的管理和维护方法,从而保证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长期稳定地工作。

参考文献:

[1]薄夫军,张永寿,孟保文,刘振颖.苏丹维和区野战二级医院医疗设备的管理与维护[J].中国医学装备,2013,04:63-65.

第3篇

数码影像设备是指以数字形式(0或1)来记录、存储以及再现影像信号的设备。使用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或数码手机等均可直接捕获外界事物影像的颜色和亮度信息并转变为电信号,记录到记忆储存介质上;再将这些信息采集到计算机中,作为数字影像进行加工和处理,最后通过数字文件存储下来;数字化的影像信号经投影仪可以再现出来。数码影像设备由于能够高效、真实地记录并反复再现客观事物的形态、颜色、动态等特征,被广泛应用于教学科研各个领域。

基于植物学野外实习的性质和任务,我们认为把数码影像设备(即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有照相或摄像功能的数码手机、笔记本电脑、便携式数码投影仪等)应用于植物学野外实习,既能发挥卓越的教学实践功能,又能彰显现代教育改革的理论意义。

1 助推了学习的研究性

学生在拍摄茎叶花果等的形态特征时必然要进行比较甄别,以求卓越;在检索鉴定时,必然要联系和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以求客观准确;在照片被展示或标本合格时,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大的成就感,促进实习兴趣大增。在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面对形形的植物学现象,在数码影像设备客观记录的前提下,促进了解决问题时反复观察、连续对比的实现,使实习资源共享率大大提高,数码影像设备使实习过程中“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氛围更加浓厚。

2 促进了学习的合作性

实习教师按照学生的异质性即有无数码设备、性别等进行分组,为合作学习提供组织保证;数码作品直观,利于对照评比,增强竞争的公平性、公开性和公正性;组员在实习各环节如拍照拍摄、标本的采集制作等方面协同作业、互相切磋,可以凝聚全组的聪明才智,提高实习效果;通过展示照片、视频,达到最直观、最充分的交流和复习探讨,在团队中挖掘并承认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数码影像设备提高了实习过程中“合作学习”的效果。

3 突出了学习的自主性

花草是美丽的,用手机、相机拍照拍摄更是愉快的,尤其是汇总后统一播放讲解,更能激发出实习的热情,数码影像设备能有效规避植物学野外实习中的厌学情绪。学生在拍照拍摄植物的微观特征的过程中,易于集中注意力,反复不断地观察比较、练习操作,利于锻炼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在丰富多彩的大自然里进行连续多日的分组实习,学生们围绕各自的任务并对比他人的影像成果,都能产生良好的竞争性、合作性和参与性,数码影像设备突出了实习过程中“自主学习”的优势。

4 强化了实践活动的综合性

植物学野外实习本身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直接体验、研究探索课堂所学理论正是实习的目的之所在。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个性,数码影像设备是行之有效的辅助手段:学生在反复观察中,要不断进行比较鉴定。个人的思维方式、研究角度必然要不断调整,拍摄制作、归纳总结、展示讲评等环节无不培养并展现着各自不同的认知取向,数码影像设备使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养成自己的个性,数码影像设备强化了实习过程中“综合实践活动”的特色。

二 数码影像设备在植物学野外实习中的应用方法

为有效地提高植物学野外实习的整体水平,全面贯彻“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现代教学理念,针对数码影像设备在植物学教学日益普及的实际,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在不需要专门投资的前提下,努力挖掘并整合数码影像设备在野外实习中的作用,通过不断地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具体需要的数码产品有:便携式数码投影仪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台、数码摄(录)像机一台,以及实习学生个人的数码相机和具有数码照相功能的手机等,具体做法如下:

1 全员拍照,资源共享

指导并鼓励全体实习师生在实习过程中随时拍摄具有代表性的植物形态学特征,经初步筛选后,及时汇总到笔记本电脑,由实习教师筛选、鉴定、归类,适时用便携式投影仪和笔记本电脑向全体实习同学播放讲评,从而实现不同班组实习细节的整合和实习情景的再现。还要随时表扬影像的作者,激发学生的实习兴趣和科研交流的热情。事实证明,此举既能大大提高识别鉴定植物的教学效果,也为教师以后的课堂教学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2 组成动态实习的专题小组,统一展示汇报成果

按异质分组的要求成立各种专题小组,就一些动态变化的课题,如卷柏在干燥和潮湿情况下的不同形态、睡莲等植物花朵的开放与关闭、水绵早晨沉水与午间漂浮、禾本科叶片的抗旱运动等,由小组学生定点进行连续观察拍照,并在实习即将结束前在实习队汇报小组成果。此举能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强化对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连续观察生命现象、动态分析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方法。

3 用数码摄像即拍即播视频材料,共享技术要点和操作技巧

用数码摄像机随时摄制标本采集和制作的规范过程,适时播放视频,结合实际讲解分析操作要领。此举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仅靠语言讲解而形成的不当操作,突出了直观性和示范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标本质量和实习效率。

4 鼓励学生提交电子版的实习报告

由于有了上述拍摄记录做基础,提交电子版的实习报告就很受学生的欢迎。电子版的实习报告易于修改,能客观地体现出色泽和动态等特征,也顺应了当代大学生普遍拥有计算机技能的形势,既提高了撰写效率和报告的质量,也节省了纸张资源。

三 数码影像设备在植物学野外实习中应用的优势

如上所述,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只要教师积极引导、善于组织,在植物学野外实习中科学地应用数码影像设备,其教学优势是多方面的。

1 能显著提高实习效率

野外与室内相结合,实物与数码相结合,分组深入实习,统一直观示范,实习效率能显著提高。用数码投影仪集体辅导,相当于把多媒体教室搬到了实习点,如放大了的花、特写的果等,既丰富了多样性,又突出了特殊性,大大减少了指导教师重复性的辅导讲解,讲课效果更加规范高效。

2 能全面提升实习质量

把全面细致的野外记录进行筛选整合,再向全体学生展示讲解,利于学生对植物种类的识别鉴定;对植物标本采集制作过程中的细节讲解能做到重点突出、利于统一要求。连续拍摄的数码照片能很好地展示生态实习中难以理解的生命现象和生态规律,培养学生在变化中探求植物生活规律的能力;电子版实习报告融形态、色彩、动态于一体,观察更直观、变化更连续、分析更客观。

3 能激发学生的实习兴趣

学生利用自己的相机或手机拍摄照片时,必然要仔细进行特征辨析;凡有摄影、美术基础的学生还能发挥示范作用,既利于提高实习效率,也利于加强团队协作;在统一展示照片和小组讲评时,能给拍摄者以成就感,有利于班组之间的竞赛与合作,全面提高学生的实习兴趣。

4 促进师生间、同学间的相互交流

每个班组每天所观察到的植物的具体特征必然有所不

同,统一播放讲解就是班组间的交流,包括内容、方法以及技巧上的交流;指导教师的选择性示范播放及讲解,就是师生间最有效的学术交流。

5 对教师的科研工作有辅助作用

特别是对于分类学教师和生态学教师而言,学生们的拍照记录,可以为教师的研究工作提供大量的基础素材。

6 可以丰富师生们实习期间的业余生活

植物实习地点一般都处于偏远山区,对于活泼好动的大学生而言,业余生活也是实习教师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之一,上述数码影像设备还可以适当地再现学生们的实习生活,以满足学生们的精神需求。

四 数码影像设备在植物学野处实习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尽管数码影像设备是先进的,但在植物学野外实习中应用还处于尝试阶段,尚无任何标准可循。而野外实习又是特殊的教学过程,许多环节还需要认真研究。现阶段,如下几点是实习教师应该注意的:一是组织鼓励学生用个人的相机或手机拍摄照片时,要充分考虑到还没有相机或手机等学生的情况,异质分组,以保证各自的效率和成绩不受影响;二是实习前要核实实习地的电源情况以及有无可供投影的白色墙壁,没有遮光设备的可以在晚上天黑后投影讲评;三是实习教师要提前明确拍照要求,尽量提高学生的拍照质量,每天回到实习驻地后,要求学生及时筛选、复制并上交照片,教师要尽快筛选、鉴定、归类,以便在当天晚上统一复习讲评;四是要求学生撰写电子版的实习报告,但要允许他们在返回学校后提交,以保证能用上电脑,还要允许尚无电脑的学生上交纸质报告。此外,教师还要随时提醒学生爱护数码设备,精细、规范地操作,以免造成设备损毁。

总之,数码影像设备已经走进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多媒体教学手段日益普及,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的实习需要。尽管植物学实习地点多是在偏远的山区野外,属特殊的教学过程,全面实施数码技术还有一定的困难,甚至永远不能和室内教学相提并论,但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不断加强,大力普及数码技术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每位实习指导教师都应该重视并努力践行现代教学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创造性地应用数码影像设备,以促进植物学野外实习水平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徐鸿浩,等,数码影像技术[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沈亚强,等,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第4篇

【关键词】 医学影像设备学;教学方法;师资力量;教材

医学影像设备已经成为当今医院不可或缺的检查设备。医院通过使用医学影像设备对患者的检查能够更加准确的进行正确诊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医学影像设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影像设备已经逐渐渗透到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生物学、基因工程等众多领域,成为集电子、计算机、生物医学、物理学于一体,能够进行医学图像采集、处理、显示和存储等多种功能的综合设备。《医学影像设备学》主要研究各种医学影像设备的结构、原理和图像处理技术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既有复杂的理论知识,又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随着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成像系统不断更新,医学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也随之迅速发展,现代医学影像设备不但能得到形态学方面的图像,还能得到包括血流、功能、代谢方面的图像,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对教师如何讲授本课程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医学影像设备是目前高科技产品在医学临床中应用最多的学科,如X线机、CT、MRI、超声成像、核医学成像等设备能否充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理解其结构、工作原理、特性、技术参数,满足临床诊断的治疗与需要。对影像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具备设备的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在几年的教学工作中,针对我校影像技术专业的特点和就业范围,提出影像设备工作人员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想法:

一、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教学

由于医学影像设备学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电路图,学生从未接触过,很陌生,而且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与思维习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欠缺,多媒体技术以图文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和交互性、直观性给教学带来了不胜枚举的好处,利用多媒体教学能较好的模拟动态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很容易接受这些新知识。如可以用多媒体显示元器件的外形及内观、演示电路的工作方式,同时,还可演示CT机从第一代到第五代的发展过程,每一代CT的探测器数目、X线束形状及扫描方式的不同,再如,磁共振的质子进动和自旋可采用动画的形式把氢原子在外加射频场下复杂抽象的运动形象地再现出来,既节省了时间,同时收效甚好。利用多媒体还能演示多普勒效应等。由此可见,利用多媒体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2、与当地医院进行合作,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影像设备资源

随着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影像设备一方面更新过快,另一方面十分昂贵,导致实验设备无法跟上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一些新的影像设备学生根本没有机会使用、安装和维修。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了解,提高教学质量,除了在课堂和实验室教学外,我们尽可能地安排学生到附属医院及其他医院去见习,让他们亲眼见识影像设备,观看临床医务人员的工作过程,亲身体会各种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构成,为学生学好医学影像设备学这门课程及确立今后的发展方向都奠定了基础。

3、利用中英文双语教学

由于影像设备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高科技医疗器械,目前在我国医院使用的主要产品如CT、超声成像设备、MRI设备等均为进口设备,其操作界面及相关资料所使用语言均为英语,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使用英文专业词汇可以使学生具备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知识的能力。

二、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要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对影像设备学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大多数影像设备教师毕业于理工科,他们具备物理、电子技术或计算机等专业知识,而医学方面的知识稍微欠缺,这就要求教师多学习一点医学知识,深刻理解影像设备在临床中的应用以及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和缺点,以便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医学影像设备问题,随时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构建。

对于医学影像设备学教师的培养可通过适量安排教师的教学工作,对每位教师提供外出学习的计划,进行专项进修、交流、丰富实践知识,例如和工厂合作了解设备从设计到出厂的流程及细节,并且可利用著名医科大学等机构对口援助的机会,积极学习先进知识和经验,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另外,对于拥有大型影像设备及其相关设备的医学院校,其附属医院的工程技术人员专业知识扎实,长期工作在临床一线,对所从事的影像设备发展现状、性能参数、工作原理和流程都了如指掌,由这些有着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授课,也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材

教材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载体。而当前《医学影像设备学》教材与实际需求脱节、滞后,教学内容陈旧,随着当前产业优化升级和科技进步速度加快,教材中的设备有些已被淘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补充新内容,以目前行业所广泛使用的仪器和最新仪器来更新教材。可通过利用权威专业网站、各大型医疗设备生产厂家得到一手的最新资料,充实新知识,尤其是每年的北美放射学会及医疗器械展会上各公司的各类影像设备的最新技术,都可以加入教学内容,从而培养出与实际紧密联系的专业技术人才。

四、考核方式

为了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考核形式应该将以往单一的笔试改为以笔试为主,操作与实验报告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以往的考试以闭卷笔试为主的考试方式,一方面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范围,另一方面只能促使学生死记硬背,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这会极大的影响其以后的工作能力。因此,考试方式应加入实际操作,不但能准确地判断学生的知识自我扩展能力,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五、小结

《医学影像设备学》是一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有抽象概念又有大量图像的课程。因而如何能有效的让学生掌握医学影像设备的理论知识,又提高学生的兴趣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改革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总结经验,同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师和学生完美的配合,从而提高医学影像设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郝利国,刘丽杰,黄胜得.医学影像设备学双语教学效果评估于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07.6(7):653-658.

第5篇

关键词 影像仪器;保养;维修

中图分类号 R44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75-2156(2009)04-0071-01

在临床实验教学中,影像仪器设备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重要教学设施,基本上都是属于价值大、精度高的设备。其工作环境,安装使用等各方面的要求都非常的严格。另外,现代医学中对医疗仪器设备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因此,影像仪器设备是否正常工作,将会直接影响着教学工作,同时也直接关系到教学单位所培养学生的整体质量。要使其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充分发挥其应有效能,做好影像仪器设备维护、维修工作尤为重要。本人长期在医学影像技术教学的第一线工作,在使用影像仪器设备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获得一些经验,并提出一些保养和维修的方法和心得体会。

1 平时保养

我们在平时工作中,一定要注意细节方面的保养,例如:保持影像仪器设备工作环境的清洁,注意实验室里的温度和湿度,避免过高或过低。检查影像仪器设备的机械转动及各零部件是否正常,电路、油路等是否畅通。影像仪器设备的控制操作设备及显示参数是否正常。每次启动仪器设备时,开启影像仪器设备的自检程序检测仪器的状态和情况,注意仪器运行中是否有异味、异响等。另外在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学生在操作中是否有违规操作或错误操作的现象,及时给予更正。

2 定期保养

定期保养是对影像仪器设备按计划定期进行的维护保养,一般分为三个等级:①保养可以每月或每季度进行1次,内容是除平时保养外,清除机内尘土、污垢、异物、添加剂,检查各元器件是否有松动、磨损、变形老化、击穿等情况,检查电源及高压部件运行和接触情况。②一般0.5~1年进行1次,主要对整机控制台上的各仪表及操控系统的灵敏度、精度进行测试、校正和计量检定,更换损耗品,对电路中各测试点的电压等进行系统检测、试验。③三级保养一般每2~3年进行1次,视情况可将整机进行拆开以清洗检修,对过使用期的元器件应尽量更换或修复,同时应对仪器、设备进行全面彻底的调试,努力使其达到原有的精度和工作性能。

3 维修

影像仪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故障,那么就要求工作人员掌握仪器设备的故障检查和维修方法,并制定了负责制管理和故障处理程序。仪器设备实行负责制管理,每台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具体分配到个人,一旦发生故障,就由负责人及时排除。如果发生较为复杂的故障,马上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故障分析,并制定有效可行方案,由专业人员完成故障处理。故障处理程序:首先要搞清楚仪器设备出现故障的原因,通过了解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逐步排查分析,确定故障所在部位,最后进行修复或及时更换零部件,并完成局部及整机调试。在维修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是:先寻问,后诊断;先直观,后检查;先全面,后局部;先传动,后电路;先外部,后芯片;先控制,后数据;先定性,后定量;故障部位通常是机械部分多于电路部分;强电部分多于弱电部分;高温部分多于低温部分;电源部分多于主体部分;传动部分多于静止部分;按插部分多于固定部分;阻容器件多于半导体器件;模拟电路多于数字电路。

第6篇

关键词:放射科;数字改造;影像

随着CR、DR的应用与普及,医学影像学全面进入了数字化时代。数字影像学优势明显,如:检查效率高,图像质量好,可进行多种后处理,图像易于保存与检索,可进行远程诊断与会诊等特点,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并接受数字影像设备。其中,以普放领域的CR、DR的数字化升级最引人注目。于是,各地有条件的大中小型医院均纷纷开始购置CR、DR等,以实现放射科的数字化改造。然而,笔者通过走访多家医院发现,由于设备上线时考虑不周,未能配套相应的影像网络系统,至使大部分医院CR、DR,包括数字胃肠、DSA等数字影像设备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性能,不但无形中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亦给最终使用人员带来了极大的不便。PACS是影像数字化存储与传输系统的首字母缩写。它主要包括数字化影像系统、存储系统、传输系统、显示终端及诊断系统等。影像数字化和PACS给上世纪末医学影像技术和医学影像诊断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不仅使得影像检查变得快捷,更使影像诊断从过去的"四维"模式变成了"五维"模式--使图像的读取和远程传输突破了时间的界限,变得高效。过去传统的影像载体是胶片,在数字化时代,胶片显现了诸多弊端,昂贵、储存成本大、难以长时间保管、不便携带等等。而PACS中的海量存储设备,理论上可以无限量存储影像信息,占用空间小,取用便捷,成本低廉。

1 目前,已实现数字化改造的放射科网络建设情况大致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1已建成了完整的科室级或部门级PACS系统。

这种情况多见于一些大型综合性医院或教学医院的放射科,这些医院已建成了连接大部分影像科室的功能强大的PACS系统,拥有高性能DICOM服务器及能够在线保存较长时间影像数据的大容量存储设备。DICOM服务器提供了worklist、SCU、SCP等强大功能。所有相关影像科室可通过任意登记终端向DICOM服务器提交登记信息,各检查设备如CR、DR等通过检查号从DICOM服务器取得患者登记资料,检查结束后,图像回传至DICOM服务器,并由服务器按对应信息归档存储。后处理工作站及诊断工作站均从服务器取得患者资料及图像,用于图像输出及出诊断报告。部分医院还实现了部分关键临床科室通过DICOM服务器调阅检查资料及图像的功能。在这种工作模式下,放射技师工作量最小,尤其在DR系统中,只需输入检查号调出患者资料后即可开始检查,投照后确认图像即可完成检查。后处理技师及诊断医师直接从DICOM服务器获取资料及图像,故可对来自多个图像源的资料及图像进行处理。医师更可在授权范围内直接调阅来自不同影像设备如CT、MRI、USG等图像进行参考,还可调阅历史检查资料进行对比,从而有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一些临床医师亦可通过PACS系统在最短时间内看到患者检查图像。这种工作模式能够充分发挥数字影像设备及影像网络带来的优势,使相关科室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1.2已建成科室局域网,但未建成PACS系统。

这种情况多见于中小型医院放射科。在上线CR、DR等设备时,考虑到诊断需要,配套建立了诊断工作站,并建成了科室局域网,但未设立DICOM服务器及大容量存储设备。由于工作站软件网络服务功能有限,不能提供worklist、SCP等服务,只能被动接受各成像设备传入的图像及患者资料并保存于本地,这不仅大大加重了各成像设备的网络负荷,使其工作效率下降,故障率升高。图像在线保存时间受工作站存储容量限制,最短时甚至只能保存几天内的检查图像。网络维护人员需要经常性备份与清空图像,以为后续工作腾出空间。诊断医师无法调阅更久的资料用于对比,更无法调阅其他影像设备的图像资料来参考。且各检查设备不一定能共享同一后处理工作站,可能需要为每一台影像设备配置各自的后处理工作站。为此,会造成极大的人力资料与设备资源浪费。这种模式,对于工作量小,特别是只有一台CR或DR的小型医院完全可以胜任。但对于工作量大、成像设备超过2台以上者则明显不适用,或者说会成为工作效率的瓶颈。

1.3未建立科室局域网,亦未单独设立诊断工作站

这种情况只见于小型医院或一些门诊部。在上线CR、DR时,未对CR或DR固有的小型局域网作任何扩充,仅能完成数字图像的采集与输出。诊断报告多采用手写完成,部分CR或DR可在后处理工作站上完成诊断报告的书写。所有图像及资料均保存于成像设备主机内,因此需要经常性进行图像的备份与清空。历史资料检索受主机容量的限制,一般非常小。要想调阅更久的资料,需人工从大量光盘中检出并放入工作站上方可调阅,手续繁琐。医师无法获得其他设备的图像,不能实现远程诊断。技师检查前亦需自己输入大量患者资料后方可检查。这种模式,效率极其低下,但上线成本最低,仅适用于患者流量极小的科室进行数字化改造时采用。

2结论

随着放射科数字化改造进程的加快,各地大中小型医院放射科均开始了数字化改造步伐。但部分医院盲目上线CR、DR等设备,对为数字化设备提供了强大后备支持的影像网络系统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使升级改造后的数字设备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或工作效率得不到明显提升,均无形中浪费了宝贵的投资。故笔者建议,在上线CR、DR等数字设备时,多闻、多问、多查、多看,综合考虑各医院各科室实际工作量、工作流程、人员配备等因素,根据实际情况规划好配套的影像网络系统规模及功能,并与CR或DR系统一并或提前实施,以充分发挥数字影像设备带来的便利与高效。

第7篇

关键词:影像科;诊断与技术水平;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150-01

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影像科诊断与技术的质量问题逐渐关注起来,而当代社会的县级医院影像科也顺应社会的发展引进了大量的医疗设备,如X线检查、螺旋CT、MRI、大型数字化胃肠机、彩超、ECT等,使医院的诊断水平与技术得到了提高。然而如何对这些设施进行管理,对医疗设备进行最大效率的合理应用成为影像科人员重视的问题,本文就其管理问题进行探讨以及观点的表达。

1医院人员素质的提高

医院医疗设备进行了更新换代,影像诊断技术已经成为医疗诊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然而在长期工作中,机器由于管理不当会发生一系列事故,给患者的健康造成很大的隐患,不利于医疗水平的发展与进步,严重时还会对医院的声誉造成影响,因此在进行科学化管理的同时,应该加强医院相关人员的素质水平。

1.1影像科人员的技术要求

(1)提高医疗水平不仅仅是引进医疗设备,还应该保证影像科人员在技术层次上做到游刃有余。好的技术水平可以减少误诊的几率,对患者的心情起到平复的作用,还能够促进医学水平的发展。

(2)影像科人员在掌握本身的技术之外,还应该进行业余学习,了解不同医疗设备的优缺点,通过业余知识弥补专业水平的缺陷,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增加知识水平与技术水准。

(3)影像科人员在保证技术水平的同时,还应该学会爱惜医疗设备,提高医疗设备的使用时长以及减少维修次数。

1.2影像科人员的道德要求:作为医疗人员,不仅应该掌握过硬的技术水平,还应该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感以及工作责任感。只有提高医疗人员的总体道德素养才能够对患者的健康提供保障。影像科的医疗人员应该树立为人们服务的思想,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保证与提高影像的质量。

2设备的合理使用与维护

良好的环境是设备合理使用与维护的良好保证,技术人员在使用医疗设备时,应该保证影像科的空气清洁度、温度以及湿度在合理的指标范围内。我院是县级医院,影像科的机房内拥有空气除湿机、中央空调等设备。设置26摄氏度为一个恒温温度,当室内温度高于这个温度时,调节系统便会发挥作用使电路自动关闭,因此在进行设备操作时,应该对室内温度、湿度进行调节,保证在诊断检查的过程中医疗设备能够正常运行。

定时对影像科机房进行打扫,保证室内卫生,防止灰尘以及细菌对室内环境造成污染。

按照正确的步骤进行开关机,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死机等现象。在进行维护保养的过程中,应该保证数据资料的完善再进行重启,然后按照相关指标检查机器的各项设施,检查完毕后进行关机清洁,采用专门的清洁剂将干净擦拭巾润湿,再进行擦洗,避免用酒精擦洗Bucky,保护好显示屏幕,避免液体进入机器内,避免对设备进行高压消毒。在消毒工作完成后一段时间内对机器内数据进行检查,如果发现异常及时通知相关工程师或者是服务商。

3管理制度的完善

完善相关制度,是保障影像科诊断与技术质量的根本。

3.1制定技术读片制度:技术读片有利于影像的质量控制。这种质量控制的手段能够提高技术人员业务水平,也能够增强其竞争意识。每日在进行读片时,准备记录表格,对所读的片子进行登记,提高高片率,自动销毁人为的废片,并且对出现问题的影像片进行及时修复,降低乙片率。

3.2进行奖惩制度评定:奖惩制度的评定有利于提高影像科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且能够增强其工作责任感。因此,定期进行质量的评定,对责任感强、工作质量好的工作人员予以奖励,对不负责任、影像质量差的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培养其技术水平的学习意识与贯彻各项影像质量控制标准的合理性。

3.3严格的影像质量评定:对影像的质量应该进行严格的质量评定,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患者的诊断结果正确,因此影像科在进行影像质量评定的过程中,应该制定一套质量分级评定标准,保证影像质量的准确性。

3.4进行定性分析:通过我院影像科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的定性、定量分析,寻找提高影像质量的方法与规律。在进行数理统计法分析后,技术人员进行相关的经验总结,结合临床案例实现全面的质量管理。

4结语

我院是县级医院,为了保证患者的安全以及影像质量的准确性,对影像科的诊断与技术质量进行了严格管理。通过合理的规章制度、完善的医疗水平以及提高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使影像科诊断与技术质量的管理水平达到更高的层次。这些措施的应用有利于减少患者误诊的几率,保障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医院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增强了医务人员的工作责任感,提高了全体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我院的进步与发展。

影像科诊断与技术质量管理是顺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符合人们需求的一种手段,顺应了我院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关策,杜伟,庄惠丹等.影像科管理中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12):49-49

[2]李双民,杨明.浅谈X线投照技术质量控制[J].医疗装备,2010,23(11):11-12

第8篇

一、医学图像存储与通信系统结构分析

1.硬件结构

1.1影像采集。硬件系统主要完成对各类医学影像数据的收集、管理以及应用,对于采集设备其主要功能就是获取各类信息数据,如CT、CR、ECT、内镜、核磁共振以及超声波成像等[1]。现在所应用的数字化影像设备可以直接从各类医学仪器上完成影像数据的采集,并且可以将非DICOM标准格式转换为DICOM格式。

1.2影像存储。对于医疗行为中所产生的各类图像,可以通过服务器、磁盘列阵等对其进行存储管理。因为系统中应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对各类影像数据的存储可以直接上传到数据库中,可以更方便的实现数据的共享。其中,系统所应用的网络设备主要包括高度宽带网络系统,以及存储区域网络等。

1.3显示设备。系统中所应用的显示设备,必须能够满足各类影像数据的显现需求,同时可以保证医疗诊断图像的有效处理,为后续医疗活动提供更充分有效的数据支持。

2.软件结构

2.1影像归档。以系统数据等级为依据对各类影像数据进行登记划分,并做好系统存储设备的管理,并将近期需要使用的影像数据上传到在线设备上,其余暂时不用的则可以上传到离线或者移动存储设备上[2]。另外,还应结合医生实际应用需求,将各类所需数据资料上传到客户端,在对病人病情进行分析研究时,可以更快速的完成对信息的调取与应用,提高信息应用效率。

2.2数据库。日常医学工作会产生大量影像数据信息,要想完全完成所有信息数据的管理,必须要对系统配置图形数据传输、图像处理以及数据库管理软件,不但可以将各类医疗图像与诊断报告等数据资料上传到系统数据库中,同时系统服务器还可以实现对各类数据的分类整理,最终将其上传到相应的存储介质中,并以满足实际需求为目的,实现不同介质之间信息的交换与转存。

2.3系统管理。系统设计应满足群集与服务器的分级管理,支持不同系统之间数据的交换与互联,并且可以同时完成对多个系统的协调性指挥与控制,按照设计工作流程完成对整个工作站的管理。

2.4处理应用。系统还应对各类影像数据进行格式转化或者压缩处理,并且要求在医生客户端能够实现对病人影像资料的显示与基本处理,如影像回放、多切面重建、三维重建以及出据诊断报告等。另外,对于系统来说,医生查询与应用的所有影像数据信息必须是实时的,应将显示时间控制在2s范围内。

二、医学影像存储与通信系统实际应用分析

1.医学影像数据采集

随着DICOM标准的逐步应用,可以将可以以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将医疗行为产生的图像转换成系统可以存储与处理的数字化形式。以下三个方面阐述了DICOM是医学影像数据交换的主要标准,第一:定义了图像通过点对点、网络方式、文件方式等进行交换的方法和规范;第二:定义了病人信息以及相关病人图像参数和格式信息;第三:所有医疗图像、诊断报告等数据的收集、整理以及存储等行为都可以利用计算机来实现,其中图像数据资料的采集处理主要就是利用图像采集卡完成设备模拟视频信号与数据信号的转变,最终可以通过软件完成数字信号的接收并形成图像信息,并且使用专业化图像采集设备进行数字化处理后采集[3]。

2.影像数据存储与管理

医院所应用系统的存储模式和管理流程主要分为在线、近线和离线存储以及管理等类型。在具体是规划系统时,保证系统提供商可以对医疗图像数据存储管理各类模式间的迁移过程,就维护与控制等方面提供自动执行以及管理能力。并且要求系统可以实现对超大规模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控制,完全实现对数据库内所有图像资料的管理与应用。必须要求其有能力处理超大数据的运转,传统的实践表明,在医院中每天都会生出医学图像会非常多来增加进系统的数据库中。目前,系统数据通常要分级存储,即:对于常用数据保存3-6个月的影像资料,并存储在在线设备中;过期数据保存在近线设备或者离线设备,保存时限为5年之内;保存超过5年的影像资料在离线设备中保存。随着存储上设备的日益小型化、大容量化,图像保存的相应成本逐渐降低,存储设备的空间限制在不断减少,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满足系统各类图像信息的存储与控制,提高了各项图像的应用效率。

3.影像显示与处理

医学图像存储与通信系统具有较好的处理功能和人机界面,在实际应用中,满足不同操作水平医生实际应用需求。这就对系统功能的完全性有了更高的要求,保证其具有数据存储、数据查询、图像显示以及图像处理等功能,并且可以通过良好的人机界面来达到图像缩放、编辑、旋转等处理,保证可以在各方面促进医生对疾病的确诊速度与准确性,提高医院对系统的要求。

三、医学影像存储与通信系统应用所存问题

对于医学图像存储与通信系统来说,虽然目前在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受开发经费影响,现在很多医院所用系统设备仍比较陈旧,缺少标准数字接口,尤其缺少可以利用网络传输医学图像的设备。对于很多医院来说,受建设规模以及自身经济等因素影响,系统设备投入力度不足,再加上医学人员计算机操作水平比较低,日常操作不规范,如果后期设备维护不到位,很容易导致设备发生故障,这样就会对医疗活动产生影响。另外,现有开发的HIS/RIS系统忽略了标准化问题,不能顺利与系统集成。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对此项系统的研究效果还比较低,仍存在各种技术问题,还需要做更进一步的研究分析。

第9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医学影像;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008-02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随着经济和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同样进入了快车道。医学影像检查又是现代化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所以对医学影像技术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医学影像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其核心内容为课程体系的改革。

1.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旧课程体系无法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目前高职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普遍实行的是"2+1"培养模式,即两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第三年到医院顶岗实习。课程设置基本上是"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临床顶岗实习",机械地按顺序分段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中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往往按自身学科体系寻求自我完整,实践技能训练安排在专业课学习之后。旧课程体系设置如图1所示。学生在这种课程体系下机械的学习各门课程,课程内容安排多,学制三年,时间少,无法将知识融会贯通,缺乏灵活运用。以山东协和学院为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如下:

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英语基础医学概论影像设备学

体育临床医学概论影像检查技术

信息技术电工学影像诊断学

德育教育医用物理

军事教育医学影像成像原理顶岗实习

社会实践放射物理与防护

图1 旧课程体系

1.2 缺乏实验、实训、实践资源。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医学影像设备也进入了快车道。医学影像专业起步晚,很多医学院校的影像教学实践体系不完善。多数民办医学院校甚至没有医学影像专业实验室。民办院校的影像教学实践器材和教学软件系统更是稀少,跟不上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的速度,不能满足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为适应现代影像教学需要,必须构建医学影像专业实验室,为社会培养大量应用型影像人才,促进医学影像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2.制约改革的因素

2.1 资金是限制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高校办学耗资巨大,想办好、发展好,必须有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财政性资金是我国高校的主要资金来源,约占整个高校资金来源的50%,而国家对民办高校的资金投入非常有限,主要靠学费。所以资金是限制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

2.2 师资不够合理。首先民办高校师资数量相对不足。民办高校劳动强度大,师资相对少,造成教师超负荷工作,很难保证教学质量。其次民办高校师资质量相对不高。民办高校教师普遍学历、职称层次偏低,缺乏专业学科带头人。再次民办高校的师资结构不够合理。民办高校师资最主要的来源是退休返聘的老专家老教授和新毕业的研究生,中坚力量相对薄弱。最后民办高校师资稳定性差。民办高校教师一般采取专兼职结合的模式。兼职教师相对责任心不够,流动性大,随意性大,无法保证教学的质量。专职教师福利待遇相对较差,劳动量较大,民办高校成为进入事业单位或者其他单位的跳板。

3.立足实际,促进专业改革和建设

3.1 构建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职业能力培养为抓手的新的课程体系。本着"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两个点"(学习效果好一点,实践动手能力强一点)和教学内容合理化、教学手段创新化、教学效果理想化"三化"原则,调整优化课程设置,打破学科界限,以人体系统为单元组建新的授课体系。另外以"岗位目标"为导向,实训室医院为载体,增加了大量实训、实践的新内容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根据岗位需求,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主要面向大、中、小型医院影像科或者放疗科,从事影像技术工作或者放疗工作;一部分影像人才进入基层医疗单位成为技术、诊断工作都从事的多面手;还有一部分影像人才流向医疗企业,从事影像设备的维护、维修和销售等工作。以岗位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抓手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新课程体系

3.2 结合民办高校特点,建设可行的实验、实训、实践教学资源。实验室的建设需要进行硬件的构建、软件的开发和软环境的创设。民办高校资金来源单一且不足,是限制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鉴于民办高校资金缺乏的特点,医学影像专业实验室的建设需要另辟蹊径,让医院与企业共同参与进来。软件建设和软环境的创设离不开全校各学院间的共同努力。

3.2.1 多渠道硬件建设

首先,以校医院为载体促进硬件平台的构建。民办高校可以依托校医院,购置设备,通过加大校医院的投入,提高产出比。加强校医院硬件建设的同时,也能为师生和社会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提高校医院的利用率,有利于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

其次,实行校企合作引进医学影像设备。民办高校的医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毕业后又将是各地医院的生力军。实验室可以与大的影像设备仪器公司合作办学,搭建医疗设备展示平台,将部分设备在医学影像实验室内展览和开展使用培训活动,学生学到了实践知识,影像设备仪器公司宣传了产品,实现学校和公司的双赢。

第三,合理利用旧设备。一些大型医院在引进新设备后,往往更替下旧的设备,这些设备虽然陈旧,但仍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低价收购旧设备,在实验室合理利用,既能节约实验室建设经费,又能发挥实践教学作用。

3.2.2 自主软件建设。花费数百万资金购买计算机数字X线检查设备(CR、DR)、CT、磁共振(MRI)设备等满足教学实验实训显然不现实,从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利用民办高校多学科的资源优势,在同时拥有计算机学院和医学院的民办高校开发医学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PACS)和 建立虚拟影像实验实训中心。既解决了学生实验实训的需求,价格又低廉,还避免了辐射污染,学生还可以不限次数,不限时间,不限场地随时网上互动学习。实现模拟仿真与实践实训的有效结合。

3.2.3 实验室软环境建设。健全实验室管理体制,强化实验室的设备、技术和人员管理。同时培训实验室人员,培养和建立一支高素质、有实践经验的医学影像师资队伍,构建医学影像实验室的软环境。

4.总结

以"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两个点"(学习效果好一点,实践动手能力强一点)和教学内容合理化、教学手段创新化、教学效果理想化"三化"原则,优化影像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验、实训、实践资源,有利于民办高校健康发展,有利于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民办高校培养的影像专业人才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慧丽,钱春野,张益兰.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五模块"课程体系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13,08:139-141.

[2] 汪百真,俞曼华,张俊祥,曹明娜.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创新[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07:919-921.

第10篇

色彩管理的基础

色域模式及其应用

世界上最丰富的色彩空间莫过于大自然,我们无论使用哪种色彩模式,做任何设计、绘画抑或摄影,无非都是重现大自然的颜色。但在电脑上,我们是无法完全看到电脑的色彩的,因此就出现了针对电脑应用的色库。我们常见的色库主要有RGB和CMYK两种,其中RGB又分为sRGB和Adobe RGB。sRGB主要由惠普和微软主导,其优点是对硬件要求较低,基本能满足日常页面操作需求,但与CMYK色库存在一定的偏差,有些色彩无法显示。Adobe RGB由Adobe推出,它拥有宽广的色彩空间和良好的色彩层次表现,与sRGB色彩空间相比,它还有一个优点:就是Adobe RGB还包含了sRGB所没有完全覆盖的部分CMYK色彩空间。

理论上,选择拥有更加宽广色域空间的色域模式可以实现最接近自然界色彩的效果,但这种想法受限于影像生产过程中不同硬件设备的性能及所能提供的色域模式选择。可能出现例如照片在数码相机液晶屏上显示的色彩和在显示器上显示的色彩有偏差,显示器显示色彩和最终打印照片色彩有偏差的状况出现。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就是影像文件在不同设备上进行了色域转换。如单反相机拍摄常用的是Adobe RGB色域模式,普通显示器常用的是sRGB的色域,而印刷厂及冲印设备的色域又采用CMYK。

色彩管理理念之一 选择影像生产过程中各硬件设备都能兼容和支持的色域模式。

色彩管理的细节

色温对于影像色彩的影响

当19世界末英国物理学家洛德开尔文制定出了一整套色温计算法是,我们便能够以开尔文(K)为单位去准确定义和描述色温对于色彩的影响了。同时,在讨论摄影用光问题时,“色温”的概念也成为一个标准。色温究竟是指什么?通常人眼所见到的光线,是由7种色光的光谱所组成。但其中有些光线偏蓝,有些则偏红,简单地说色温就是专门用来量度光线的颜色成分,不同的色温环境会给视觉带来不同的感受。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不同的色温能够深刻影响到影像作品的调性,因此,摄影师们从拍摄之初便给与了足够的重视。不过,大家或许忽略了影像在后期处理、输出过程中的色温管理细节,它便有可能让你的惊世之作毁于一旦。在这一容易被忽视的色温管理过程中一其实应该分为个部分,即影像处理输出设备自身提供的色温设置和环境光色温对于色彩的影响。只有从细节上保持各类色温条件的统一,才能真正做到所见及所得。如三菱专业显示器便提供了2600K~10000K,并以100K作为步长进行精准调控的设置,有效减少影像制作生产环节因为不同设备间色温差异而对成片带来的影响。

色彩管理理念之二 保证各设备设置色温一致和各设备环境观赏色温一致。

色彩管理的关键

校色的必要性

第11篇

【摘要】 目的 通过对本院数字影像的质量进行分析, 了解本院数字影像的质量。方法 自本院影像科数据库中随机抽取的1 000张胸部数字影像、500张腰椎数字影像、500张膝关节数字影像,对其影像质量进行评定分析。结果 2 000张数字影像中,甲级片1 466张,平均甲级片率为73.3%。结论 本院数字影像的质量较高。

【关键词】 数字影像; 质量控制;质量保证

[ABSTRACT]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digital imaging by analyzing the films that taken in our hospital.Methods The data were randomly collected from database of our department for quality assessment, which included the films of chest (1 000 pieces), of lumbar (500), and of knee (500). Results In a total of 2 000 films, 1 466 were classified as class-A film, accounting for 73.3%. Conclusion The quality of the X-ray films taken in our hospital is relatively good.

[KEY WORDS]Digital imaging; Quality control; Quality assurance

DR数字影像,是在CR基础上发展而来,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是X线摄影化时代的飞跃。它采用平板探测器(成像板)将X线影像直接转化为数字影像,经工作站处理后,发送到PACS系统,供医生诊断、会诊、打印报告等[2]。我院自2006年以来,引进德国西门子公司Axxioom Arislos FX和MX型DR和飞利浦公司Optimus 65型DR各两台,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其影像质量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来源

自我院影像科数据库中随机抽取胸部数字影像1 000张、腰椎数字影像500张以及膝关节数字影像500张,共计2 000张数字影像。

1.2 检查方法

本文数字影像均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Axioom Arislos FX和MX型DR和荷兰飞利浦Oplimus 65型DR摄取,采用AGFA D5503型干式激光打印机打印。

1.3 数字影像分级评定标准

依据中华放射学会1999年全国放射学会颁布的等级标准,分为甲、乙、丙、丁等4级[1]。

2 结果

胸部数字影像1 000张中,甲级片791张,占79.1%;乙级片187张,占18.7%;丙级片22张,占2.2%。腰椎数字影像500张中,甲级片310张,占62.0%;乙级片175张,占35.0%;丙级片12张,占2.4%;丁级片3张,占0.6%。膝关节数字影像500张,其中甲级片365张,占73.0%;乙级片135张,占27.0%;无丙级片及丁级片。本文总甲级片率为73.3%,乙级片率为24.8%,丙级片率为1.7%,丁级片率为0.2%。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我院数字影像的质量较高。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应采取一些措施对我院数字影像质量进行控制,以进一步提高我院数字影像的质量。

3.1 数字影像的工作原理

数字影像的工作原理是在专用计算机控制下,直接读取感应介质记录X线影像的信息。

3.2 影响数字影像质量的因素

数字摄影的优劣与机器的性能和设备参数的稳定性有关,除普通X线设备共有的X线管焦点大小、机器结构的精度等因素影响图像质量外,矩阵大小、图像基础模糊度、位深噪声等也影响图像质量。

另外,摄影设置、曝光的最佳时机以及与病人的沟通情况,均可影响数字影像质量。例如:本组造成丙级、丁级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病人不合作,造成摄影的不正确和曝光时机把握不好所致。

数字影像的后处理技术的正确应用直接关系到数字影像的最终质量。例如:数字影像的密度、对比度、噪声、灰雾度等重要参数的设置与调节对影像质量保证影响较大。

3.3 提高数字影像质量的措施

3.3.1 应加强数字成像系统日常维护和保养

数字成像系统属于高集成度、高技术含量设备,维护和保养的好坏对机器能否正常使用起着关键性作用。数字成像系统应定期检测校准。由于环境污染,每天有不少灰尘随设备散热系统的空气流动进入设备表面和内部,应定期清洁,保证原件正常工作。

3.3.2 应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与操作技能

技术人员自身业务素质、业务水平与数字影像的质量控制、质量管理密不可分,因此应建立完善的科室管理制度,制定严格的DR操作常规,加强对技师的业务培训和自身业务素质的培养。这样才能保证技术人员按常规进行操作,从而保证图像的质量。

3.3.3 应正确应用数字影像的后处理技术

这对提高影像质量也非常重要[2,3]。故技术人员需经常与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厂家专业人员进行沟通,以获取更多的实践经验,促使他们开发更好的后处理技术软件,保证数字影像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3.3.4 影像的输出应与激光打印机相互匹配

我院使用打印机多为AGFA干式激光打印机,长时间应用易使热鼓表面污染、部件受损,故应经常保养维护,保证打印机的良好运转。

3.3.5 应制定严格的质量评价标准

包括工作流程、设置标准、图像标记规范、窗宽窗位的设置等。同时,期待我国医学影像界对数字影像新的权威性评价标准尽早问世,从而保证数字影像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总之,只有对数字影像系统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与管理,才能保证获得最佳的数字影像效果。

【参考文献】

1]燕树林. 医学放射诊断影像质量控制与管理[M]. 杭州:浙江医学技术出版社, 2001:51-72.

[2]徐文坚. 医学影像数字化进展与挑战[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6, 42(4):238-288.

第12篇

一、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培养的现状

我国对医学影像专业培养的目标相对较高,不仅需要其具有良好的医学基础、临床医学和现代医学影像学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能够单独在医疗单位进行医学影像的诊断和判定,并能熟练操作放射技术和医学成像技术等。只要严格按照这一目标进行培养,等学生毕业踏入医疗行业,不仅能担任医学影像技术医生,还能担任医学影像诊断医生,就业范围较广。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设立是为了迎合医疗行业的改革以及国内当前发展趋势,尽力满足社会对医疗卫生专业人才的需求。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毕业颁发的是理学学位。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目前部分高校的四年制影像专业在专业培养课程方面依旧采用五年制人才的培养方案,其主要原因有几点:首先,为了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很多学生选择医学院学习,目的就是为了以后走上医生的岗位,而并未考虑影像技师。其次,学校是为了适应当前就业市场的需求,当前我国各大医院都对影像诊断工作的专业人才具有一定的需求。最后是针对职业医师考试的政策以及毕业学位证等原因的考虑,导致了很多高校对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培养还不够完善,缺乏合理的教学体系。

二、当前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

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重点是为医疗行业培养影像技师和影像诊断医师。影像诊断医师必须拥有判断医学影像的能力,具有对医学影像的质量评价、放射线管理等的能力。影像技师则需要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成像理论、放射治疗基础知识、设备原理等具有充分的掌握,并能熟悉操作现代医学设备,对其操作原理、安装、基本维修等有一定的认识。因为现代影像设备都是高科技设备,如不了解它的基本性能,很可能会操作不当,导致最终呈现的图像画质不清,影响影像诊断医师的判断。而我国很多医学院对技术设备的相关课程相对较少,对影像的诊断明显超过对影像设备的学习。因此,在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课程设置时,应当优先考虑学位的限制和学校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和课程安排,注重专业课程的培养。

(二)教学的重点与学制

现代医学影像包含了很多高科技产品,如超声成像、核磁共振以及普通放射等,其不同的成像原理和不同的方法,使最终获取影像、处理影像、分析影像和使用影像的深度都是不同的。由于影像设备的不断升级和改进,检查技术也在不断完善,从最初的诊断到诊断和治疗同时进行,不仅要求学生有掌握现代医学影像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对生理、病理和解剖知识有扎实的基础,并具备一定的临床专业知识和技能,对计算机知识、物理等知识有一定的掌握。要利用四年的学习掌握众多医学影像知识十分仓促且困难。如果在现有学制的安排下,注重强调学生的专业学习力度,必定会影响到学生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知识的学习。所以,如何应用有限的学时,合理安排基础知识、临床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教师和学校应共同探讨的重点。

(三)知识的更新与医学影像的不断发展

随着医学行业的不断发展,每年都会出现很多新的专著和影像成果。而我们的医学影像教学尽管也在实时更替,但始终更不上当前的发展脚步。比如普通X线的监测,随着很多新型检查技术的增多,这些普通检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已经逐渐被取代,但教材中却还依然存在。所以,医学影像学的教师应当不断了解当前的新知识重点,及时补充需要注意的知识重点,以适应当前医学影像学的发展。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医学影像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学生自身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当前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教育重点。所以,医学影像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当是以理论知识教育和实践教育共同为主的进行,应当不断加强临床实践学习的机会,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的病种。改变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教育为辅的教学理念,合理调整教程的设置,争取使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主要课程与临床实际需要一致。同时,可适当调整学生的实习安排,充分满足学生知识转化利用的能力,赋予每个学生足够的学习和发展空间,指导学生选择适宜自己的就业方向。

三、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课程的设置

在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应当以当前社会的需求和发展为参考,明确社会大众对医学影像专业人才的自身能力、专业知识以及素质的需求,充分发挥其所在学院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制定合理的课程安排,使整个教学更加专业,且贴近社会的发展需要。

在正式教学之前,应当先明确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培养目标,再围绕这一培养目标设置相对应的专业课程。医学影像技师的培养需要涉及到操作技能、医学知识、职业素质以及护理等多个学科的学习,并与工学、理学等相互交叉,相对复杂。所以,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课程培养十分关键,能对最终培养目标的实现产生很大的影响,其主要课程的设置如下有几个模块:

(一) 公共基础模块

该模块需要学生掌握大学英语、思想道德素质的修养、高数、基础法律知识等公共基础课程,并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等相关课程。

(二)现代科技技术模块

现在是高科技技术的时代,各类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微电子技术以及自动控制技术等都被被合理应用到了医疗行业中,而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已经成为目前医学影像技术的标杆。而MR、CR、CT、DSA等医学技术都需要用到现代科技技术、医学知识、成像技术等相关技术知识能完全掌握的复合型人才,而这也是我国目前最缺乏的医学人才,同时导致了部分先进昂贵的医学影像设施没有被完全开发和使用其所带技术,造成医疗设备的资源浪费,更可能会由于自身技术掌握的的原因在设备中使用产生差错,造成误诊、漏诊等失误。

(三)医学物理模块

目前,我国大多高校医学影像专业还没有开设医学物理学科,但其已经在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学生要想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必须要对医学物理进行深入的学习。该模块中所包含的课程有电子学基础、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大学物理、光电子学与激光技术、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影像设备等课程。在具体实施教学中,这些专业课程知识之间都具有一定的衔接,所以应当将他们合理的组合,形成一个整体,形成医学物理模块。按照我国大学的教学形式,这些多个课程可能都属于不能的学院,所以,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及时收集、整理并且分析学生对当前的教学信息是整个学习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如我国某医学院在实际教学中,每个年级在对医学物理学模块进行学习时,都会定期召开学生组织的教学质量研究会,学校专门收集各个学科学生提出的教学意见,再对这些意见进行统一的反馈到认可老师,经过老师对教学的逐步改革,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医学知识模块

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和五年制医学影像以及其他临床医学专业都有所不同,四年制医学专业主要是对学生授予医学基础知识和相关临床知识。很多欧洲国家在该专业的课程安排十分合理,比如英国和美国的放射学院,其课程主要有临床医学、病理学、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等,我们可以适当借鉴其可取之处,根据人体解剖学的专业特点,结合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学生所学的知识框架,将人体解剖学大致分为影像解剖学、断层解剖学和系统解剖学。另外,可以将外科、内科和诊断学进行有机的结合,并由一名教师进行授课。

(五)影像技术模块

影像技术模块是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重点教学课程,其中包含影像检查中的护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X线摄影学、影像核学习、影像后处理技术等相关课程。其中,很多学校未对影像检查中的护理进行专业指导,导致实际临床影响及时在工作中缺乏护理知识,无法养成无菌消毒的良好习惯,如有些技师在摄影暗盒使用后不对其进行消毒,不论何种部门何种疾病都对其进行拍片;技师自身不注重清洁双手以及设备等,极易造成患者交叉感染。另外,在影像诊断中,超声波诊断、CT、X线等课程的教材已经得到优化,值得一提的是可以对其进行合理的整合成一门课程,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六)人文知识与职业教育模块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技术水平人才,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人文修养和职业道德。医学影像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同时还包含了很多社会学科的内容,当医学工作人员在日常处理医患关系时,不仅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对患者体现出人文关怀的自身素质。同时,在面对患者时,应当不对其阶层、文化、经济以及其他因素产生偏差,必须一视同仁。

除上诉几个模块外,还可以结合学校以及当前医学发展设置一些相应的选修课程,如预防学、细胞生物学以及生物化学等,不仅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还能提高学生职业的迁涉能力,以应便未来就业的各种可能性。另外,学校应当重视修建实验室,在影像设备实验室中配备完善的、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大型医学影像设备,保证实验课程的有效时间,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四、专业教材的选定

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不仅是医学教育领域的新考验,也代表着医学发展的一个潮流趋势,对推动医学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各种先进的高科技技术都在逐渐占领整个影像医学,使得随时都会出现一种新型的影像成型技术,而技术设备也在实时更新。所以,我们当前所学习领悟的医学知识,使用期也变得越来越短暂,需要不断的更新和改进。

目前,我国对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教材还未取得统一的编写,大多都还在沿用五年制医学影像专业以及其他专业的教材,所以,当前应当根据该学科的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教材。而教材可以由各大高校相互合作进行共同编写,同时可借鉴国外的教材来源方式,依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医学影像学当前的发展特点,不断更新教材内容,使学生能够率先学习最当前的知识和技术。另外,医学影像专业是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的一门专业,在教学中可以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教学,通过直观的图、声、像等向学生传递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