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德育教育案例

德育教育案例

时间:2022-08-24 06:27: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德育教育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德育教育案例

第1篇

汶上县苑庄镇田村小学 王正委

张某,男,9岁,小学二年级学生。单亲家庭,和母亲一起生活。开学一个星期还能正常完成各科作业,但是一周后作业经常少做,甚至不做;在学校有乱拿其他同学东西的习惯,被发现后不承认。

原因分析

经过和他母亲及其亲属的接触了解到,他的母亲是个简单粗暴的人。离婚后,没有再婚,是靠他妈妈一个人养他的,由于平时比较忙,根本就没时间管,他是一个人上学、放学,中午自己一个人在外面吃饭,有时候家人不能及时满足自己的要求,他就开始偷拿其他同学的东西,被老师发现并进行批评教育后,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干脆不愿意去上学,采取有意回避的态度,压抑自己。

通过家访,我明白了他不上学的原因是受到心理上的困扰。由于家庭的忽然变故,使他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变得更加焦虑不安,感到孤立无助,继而逃避,这是一种高度焦虑症状的消极心境。我认识到这时候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他,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长此下去,其认识就会片面,心理的闭锁就逾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直至不可救药。

个案处理

一、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说服其家长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使他摆脱心理困境。

我认识到造成他心理不堪重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母亲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这个不完整的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我一次一次地用课余时间进行电话访问,做好他母亲的思想工作,希望他承认现实,面对现实,树立起生活的信心。经过多次推心腹的交谈,终于使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逃避,也愿意跟同学们交往,渐渐地回到学校上课了。

二、爱护、尊重学生。其实,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老师是否真心爱自己。同时,他们也渴望老师能够时时刻刻关心爱护自己。“罗林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教师真心爱学生,并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他们就能以极大的努力向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真正的关心爱护,不仅是生活上“扶贫”,学习上“扶智”,更应该是精神上“扶志”,品行上“被德”,心理上“扶健”。 有人说,对学生,可以没有爱,但要尊重。我却以为,尊重就是一种爱,真正的爱不能没有尊重。很难想象,一个无视学生人格、漠视学生尊严的教师,会是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尊严,因为“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诉我们,“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反之,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就会阻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甚至毁掉他们的前途。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

三、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育人工程。人是具有情感的,所以情感关怀在教育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学生的过分冷漠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情感的失调,教师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可以收到明显的调节疗治效果。

1.多一些理解沟通的谈话。抽一点儿时间,以平等的姿态,多跟学生谈谈心,能知道学生的心里工正在想些什么,能知道他们最担心的是什么。不要盛气凌人地训斥学生,多表示一些理解,适当地给一些点拨,学生心头的那点儿郁结往往就化解了。

2.多一些一视同仁的关心。这些有心理困境的学生,大多非常敏感,自尊心极强,性格内向。如果教师在对学生的态度上厚此薄彼,对他们有些冷淡,他们就会感到强烈的不满。所以教师必须真正了解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做到一视同仁,尤其对心理素质欠佳、单亲家庭的学生,不妨格外表示自己的好感和热情,这并不是虚伪,这是调控学生心态的需要。

3.多一些宽厚真诚的爱心。心灵过分脆弱、缺少爱的学生大多有点偏执,脾气或许有点“怪”,教师千万不能因此而嫌弃他们,也不能硬要他们立即把怪脾气改掉。青少年有点儿孩子气是正常的,每个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也是正常的。教师如果能以一颗宽厚真诚的爱心去教育他们,必能便他们走出暂时的心灵阴影,而步入人生灿烂的阳光地带。

四、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

开始,他还不愿上学,我去到他家里时,老躲着不见,或是一问三不答。我知道这是防御心理的表现,其实其内心还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关心的,他极需要被爱的感觉。我不急也不燥,以极大的耐心和热情地给他讲班里发生的趣事,讲同学们是多么希望他回到学校,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活动。我主动与之接近,缩短心理距离,想用集体的温暖来消除他内心的焦虑和冷漠。此后,他瘦弱的身影也逐渐逐渐地出现在教室里。但我并不满足于此,一直寻找让他重新振作的契机。上课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很多同学不会答,竟意外地发现这孩子眼里露出一点笑意,就抓住这个机会提问他。开始,他涨红了脸,讲得结结巴巴的,我用鼓励的眼神望着他,亲切地对他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的!”结果他讲得很流利,得到了全体同学的掌声,他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此后,我还多次为他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使他摆脱自闭心理,激发起自信心和上进心。心灵的交往,热情的鼓励,温暖着他那颗冷漠的失望的心,使他重新回到了班集体中。

五、我们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

第2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重点;齐抓共管;方式方法

结合几年来的德育教育教学,对德育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明确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教育为一切教育之根本。不论哪一阶段的教育,都可以透过德、智、体、群、美的教育方法培育出人格完整、智能健全、体格健美、乐群善群,心理、生理平衡的学生。但是在五育中,应以德育为首,其他四育围绕着德育应运而生,必须以德育为基础,其他四育才有存在的价值。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

智育没有德育做基础,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

体育没有德育做基础,体育就是暴力的前卫。

群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群育就是社会动乱的根源。

美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美育就是腐化的催化剂。

我很赞同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的说法:没有德育的教育便是一种罪恶。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人类面临许多新的罪恶的侵扰,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没有德育的教育,排在第二位的是没有劳动的财富,排在第三位的是没有诚信的交易,排在第四位的是没有责任的媒体,等等。这些都是人们面临的新的罪恶,但是所有罪恶当中排在第一位的便是教育,有的教育失去了德性,教授的只是方法,人们获得了方法,就会用这种方法来危害社会,所以没有德育的教育是一种罪恶。

二、明确德育教育的目标、重点

德育教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行动指南,德育教育目标不明确,德育教育的方向就不明确,就不可能把德育教育做好。为此,要学习和研究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所应达到的要求;研究学生的德育基础;调查研究社会对学校毕业生的思想品德要求,通过学习和研究确定学校的德育教育总体目标,使学生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各种意识,能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互利原则),热爱劳动,艰苦创业,遵守公德,恪守职业道德,文明礼貌,有一定的交际能力,不怕挫折,勇于前行,成为具有一定的自我教育能力的劳动者。

学校德育教育必须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学校德育教育的重点:是教会学生做人,关键是调动学生学做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会关心、学会竞争是重点中的重点,激发学生探索做人的兴趣,是关键中的关键。历史告诫我们“先成人,后成才”是人才成长的规律,“尚未成人,欲先成才”是应试教育引出的弊端,要想培养出合格的社会公民是不可能的,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栋梁才更是不可能的,显然是浊其源而欲清流,伐其根而欲叶茂。教师要把育人作为根本,把教会学生做人放在突出的位置,诱导学生把学会做人放在学习的第一位。这就要引导学生科学地设计人生道路,明确对家庭、对集体、对国家、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评价,使学生沿着德育目标发展,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我很赞赏美国课程理论家斯塔弗尔比姆的观点:“评价最主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ove)。”

三、德育教育要落在实处,注重实效,齐抓共管

我们的具体做法有:

一是要“三课程”结合。思想政治课、心理健康教育课、“三生教育”课形成“三位一体”的教学,“三课程”教师定期交流,目标明确,职责分明,针对性强。

二是要“三教育”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三教育”定期反馈,加强联系,共同解题,形成合力。也就是针对学生课堂内外的思想品德言行情绪表现进行交流、讨论、总结,找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带普遍性的问题,商议对策,以使德育教育教学有目的、有重点地展开。

四、强化课堂德育教育教学,改进德育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在教学中,结合教学的需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我们必须设计促进课程知识向社会、向生活各个方面延伸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对的带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引入教学中。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突出专题化教学,增加针对性和问题意识,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在突出专题化教学中:对于同学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采用体验互动式教学,组织同学进行讨论、辩论和演讲,使同学增强认识,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同学们感觉到的的重点问题,我们可以采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模拟的教育或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进行有效的知识拓展。当然,案例的选择和分析的切入点是使用该方法的重点。案例主要来源于两条途径:一是教师在教学准备中精选的教学案例;二是学生结合章节内容,到自己实际生活中去挖掘,在教师指导下书写的个案报告。这样的案例既能保证其代表性、经典性,又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在运用过程中深受欢迎,学生积极参与到案例分析中。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注重采用跟踪教学法。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就决定了课程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而要延伸到课外。跟踪教学法有两个要素:一是课堂延伸到课外;二是理论延伸到实践。事实证明,我们采用的跟踪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将课堂上领悟到的知识学习成功地拓展到广阔领域,长久地发挥积极影响。

因此, 我们应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浪潮中与进俱进,同时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开拓视野,成为德育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用理想和智慧这对翅膀引导、促成自己包教育观念、教学能力和方法在内的素质结构之优化,进而历史性地推进德育教育教学改进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王彦教育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J].《教育研究》(北京)2005.2

第3篇

作者:李少楠 迟晓峰

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手段和有机组成部分是媒体技术手段,媒体技术不但包括投影、幻灯、电视、广播等传统的视听技术,还包括网络、计算机多媒体、现代远程教育、现代通信技术等先进的技术。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表现方式,创建富有感染力、丰富多彩的德育教学材料;利用互联网络的交互功能,创建经验、思想交流的互动环境;利用网络资源共享,创建德育教育信息获取平台。在高职校德育教育中应用这些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增加德育教育的方式,扩大德育教育的覆盖面,提高德育教育的感染力与实际教学效果,进而推动高职校德育教育的发展。其次,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地促进了高职校德育教育的创新。面对面说教式的传统德育教育,方法陈旧单调,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以实现预期的德育教育目标。而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可以创建真实、生动的德育教育环境,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却带枯燥的说教,既能够突破传统高职校德育教育模式的局限,又能够丰富德育教育的内容,并改善德育教育的效果。

创新班级德育教育模式。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给高职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先进的教育方式,拓展了高职校德育教育的渠道与空间。重视与利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能搞显著提高高职校班级德育工作的时效性。首先,可以采用网上交流的方式,实现个别教学的目的。高职生有两个典型的特征:自我保护意识强烈和渴望真诚的交流。这两个特征是的,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高职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而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网络谈心”,能够较好的迎合高职生的特点,改善面对面交流中高职生不愿透露心声等状况。利用网络手段,为学生创造吐露心事、释放心理能量的空间,寓教于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高职生将在学习、生活或日常交往中遇到的疑虑、困惑,述说、反映在网络空间当中;教师采用一对一的交流方式,了解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进一步的引导学生加以解决。在高职校班级管理中应用网络交流,有利于高职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推动德育教育工作。其次,播放典型案例,对全体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学生德育践行问题是高职校德育教育的薄弱环节。部分高职生缺少必要的责任感,追求物质享受、贪图安逸的倾向日益明显,协作团结精神较差,缺失诚信。为了对全体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采取多媒体技术播放典型案例,通过鲜活的事例,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反省,自觉地对自身存在的缺点加以改进,从而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创新学校德育教育模式。以网络通信技术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主要支撑的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高职校德育教育的传统模式。高职校应当充分发挥网络通信技术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校园信息网的建立标志着学校教育逐步迈入信息时代。高职校应当努力营造德育教育的网络文化氛围,多渠道传播德育教育的相关知识,注重双向互动,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网上德育教育工作。高职校应当关注学生网上讨论的话题,安排专人对学生的网速论坛进行查看,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而组织相应的德育教育活动。例如,就学生关注的难点话题展开网上讨论,教师在讨论中对学生加以引导,将单向性的德育灌输转变为交互性的德育教育。在具体运用中,首先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符合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形象的、具体的德育教育情境,积极在学科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其次,在党团员活动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德育教育。党团员活动是高职校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在活动中应尽量改善枯燥的形式和空洞的说教。结语:在高职校德育教育中恰当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现代教育技术的具体运用,应当根据教育内容和德育目标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安排,以有效的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促进高职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作者单位:秦皇岛

第4篇

关键词: 传统文化;中职教育;中职德育;德育教育

G71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现象纷繁复杂,社会思想浮躁,传统文化缺位现实社会。作为对中华文明的有效传承,传统观念文化在现代思维体系中依然居于核心位置[1]。在中职德育教育体系当中,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足,直接导致了德育教育水平的低下。在中职院校中,学生相对较为年轻,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阶段,将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育,提升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教学性,对于提高中职德育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职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从中职德育教育体系及内容安排角度来分析,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课程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不足,教学时间少,学生和教师不够重视,教学手段和模式老旧,都直接制约中职德育教育水平的提升。

(一)重视程度不足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中职专业教育水平不断提升,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2]。为了强化办学竞争力,中职院校将大部分教学精力都分配给了专业技术学习,对于德育教育,明显存在着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在开展道德教育的过程当中,课程流于形式,不仅学生没有足够的学习兴趣,教师自身也缺乏相应的重视程度,直接导致了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手段单一、课程内容枯燥等问题。在中职德育教育过程当中,一般都是单纯的理论宣教,传统文化在课程内容中的比重很小,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对于课程缺乏认同感,认为德育教育都是一些“假大空”的东西,很难深入学习。因此,在中职德育教育当中,德育学科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特别是传统文化内容在德育教育体系中更是严重缺位,根源在于思想重视程度的不足[3]。

(二)传统文化缺位现代课堂

在开展中职德育教育过程当中,不管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学生,都存在着这样的思维误区,认为进入中职学校学习,就是为了学习一技之长,掌握一门专业技术,对于思想道德内容的学习是次要内容。因此,导致了德育教育学科时间安排不足,课程内容缺乏体系性和针对性,一般教学内容也都局限在职业道德上,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课堂中难觅踪影。在开展教学过程当中,德育教育老师不能将现代职业要求和中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长此以往,德育教育水平的发展,跟不上专业技术科目的发展。

二、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意义分析

(一)可以提高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在中职教育当中,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水平的专业人才,是开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在开展专业技术的同时,通过开展德育教育,传导中华传统文化,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满足现代教学要求。

职业技术人才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通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大局意识、节俭美德等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开展德育教育过程当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缺乏足够的认同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足够的认知,认为其都是空洞的理论,缺乏足够的支撑。因此,将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德育教育,可以夯实学科基础,在宣讲理论的同时,通过中华传统文化,寻求理论根基,提升教育的扎实性和针对性[4]。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强调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在现代社会竞争发展当中,这些思想依旧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德育教育课程而言,中华传统文化是其理论根基和思想源泉,通过强化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德育教育水平和效果

(二)可以服务专业技术课程学习

开展德育教育,可以有效服务专业技术学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更好的开展专业学习。利用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学习专业内容,强化学生责任意识,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从古至今,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职业发展一脉相承,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和典型案例,都是对职业精神的最好佐证,通过强化传统文化在当代中职德育教育体系中的有机融入,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开展专业学科的学习,提升学习的效果,保障专业学习按照正确的价值方向发展。

在中职德育教育当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有效激励学生学习热情,强化学生对于中职德育教育学科的重视程度,与此同时,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人文特征,可以丰富德育教育体系,提升课程教育的趣味性和针对性,吸引学生参与其中,更积极主动的完成德育教育课程,提升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三、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德育教育的路径

(一)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

在开展中职德育教育的过程当中,强化传统文化地位,不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要空洞宣讲理论,要强化典型案例和典型人物的选取,提升教育内容的针对性,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榜样和抓手,提升德育教育效果。中华传统文化中包换的历史文化资源,正是开展当代中职德育教育的理想素材[5]。

(二)利用传统文化提升综合素养

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当代中职德育教育体系,不是对理论的单纯宣讲,在传统文化当中,不仅有为国献身的仁人志士,同时也要技术精湛的能工巧匠,通过思想道德和专业水平两方面的引导,可以有效提升德育教育水平,同时服务专业教育,打造全面发展的现代技术人才。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德育教学体系中,传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实践教学当中,德育教育工作者要突出传统文化地位,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历史文化资源,为现代德育教学提供有效的指引和督导。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发掘,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思想道德水平,提升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不可否认,在中职德育教育体系中,普遍存在传统文化缺位的问题,亟待教育工作者做出相应改进,进而实现中职德育教育水平的有效提升,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良好思想道德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海星.新时期中职德育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3(A4):162-163.

[2]李春来.浅谈传统文化在当代中职德育教育中的意义[J].科教文汇,2011(20):19,24.

[3]杨涵.浅谈中华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作用[J].科学时代,2014(2) :147-148..

第5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开展;幼儿园

一、问题提出

德育是教育中最古老的话题之一,历来被人们所关注,尤其是在素质教育已成为主旋律的今天,德育更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幼儿正处于一生中的敏感期,是学习做人的奠定期。“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德育将影响到整个德育工程的质量。幼儿园为什么开展德育教育?如何开展德育教育呢?

二、研究方案

本研究采用案例分析法。

案例一:陈明是一个七岁的幼儿,从没上过幼儿园,早上要奶奶给他穿衣服,不穿自己就不会了。吃饭奶奶要喂他,不喂就不吃。上完厕所也不懂得洗手。有时奶奶不依他,他就会冒出一句“你这个老太婆,我不喜欢你”。他自理能力、文明礼貌、行为习惯都很差。

案例二:王鹏是一个七岁的幼儿,现在读大班。每天起床自己穿衣,奶奶要帮他,他就对奶奶说一句话:“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幼儿园很受老师的喜欢,经常主动地与老师打招呼。他是个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的好孩子。

三、研究分析

通过案例一、案例二的比较。同一年纪,上过幼儿园和没上过幼儿园的两个幼儿他们的德育水平是不同的,从而可以了解幼儿园为什么要开展德育。

1.培养幼儿的社会化发展

道德教育的培养应从培养幼儿的社会化入手,儿童的社会化学习主要学习与人的交往,与社会交往,学习待人接物处事的规范。

2.重视孩子的良好品格行为的养成

上过幼儿园的王鹏在老师的教育下,各方面都比没上过幼儿园的陈明要强。良好的行为品格习惯的形成应从小培养纠正,使幼儿从小积累经验,形成一种正确的道德规范和行为。

3.萌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

“萌发儿童热爱祖国的情感”作为幼儿园的主要目标之一。激发幼儿的爱国情感,为自己是祖国的一分子而感到自豪。

四、思考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幼儿园开展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促进幼儿的德育培养,应从以下几点开始;

1.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随时随地进行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进行教育。我们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幼儿在具体的行为中,逐渐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幼儿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通过各种感官进行德育渗透教育

让孩子通过阅读图书、听故事、看动画片等辅助手段及时进行德育渗透教育,通过书中、故事中的人物行为来帮助他们分清道德标准去认识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生活中的事情。

3.幼儿园环境创设是培养孩子道德情操、道德认识的重要手段

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幼儿园通过环境的创设与美化、设计来创造适合儿童成长的教育环境,利用环境与儿童相互关系,来诱发和调整改变儿童的行为。

4.德育教育渗透于各领域教学中

我们利用各教学领域教学和游戏进行德育教育。

5.做好家庭、幼儿园、社区之间的相互联系,做到一致性

如果幼儿园中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而家庭则相反,孩子就会迷失方向,无法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德育教育要全面,正确实施必须加强家园联系,我们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册等,及时传递信息,相互沟通。

参考文献:

第6篇

学院的德育教育以思政课为依托,采用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专业实践相结合的 “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将实践教学活动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专业实习、社会活动领域,丰富了德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拓宽了教育渠道,突出了教育的特点,使德育教育由形式单一的理论教育转变为多元化的规范实践教学,从而有效增强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案例一: 政法学院组织学生参观中国工业博物馆

为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工业的发展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唤起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014年1月15日XX学院思政部组织部分学生到中国工业博物馆参观。

案例二:政法学院思政部组织学生开展义务植树活动

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积极践行生态文明理念,4月22日下午,政法学院思政部组织50余名大一学生在校园内开展了以“环保大家行,美丽新校园”为主题的义务植树活动。

案例三:XX学院组织学生赴新民三农文化博览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2014年7月2日,XX学院XX部组织来自各院系学生代表四十余人,参观了位于新民市的“三农”文化博览园。

案例四:XX学院暑期组织学生

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

2014年暑期,XX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题,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第7篇

关键词:政治、渗透、德育教育

学生的价值观在初中的时候就已经慢慢的形成,所以这一阶段的德育教育是非常的重要的,德育教育可以影响一个人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影响学生今后的走向,所以在初中的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一、初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现在的社会走向趋势就是学生要好好的读书,考出一个满意的分数,然后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学,这样才能成为人才。可是这样的上学模式所产生的真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么,这个背后是被忽视的德育教育。而现在的课堂最主要的就是老师死板的传授知识,学生死背知识点去应付考试,却没有思考这些知识所表达的真正的内涵。这样的政治教学模式教授出来的学生没有太多自己的思考,对于世界、价值的认识不深刻,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点,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所以在初中的政治教学中是需要渗透德育教育的,让学生去思考、去正确的认识世界。

例如:在初中的政治教学课本中有这样的一节课“学会合理消费”,这样的课正是渗透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念的。教师在教授这一课时,应该先让学生思考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有没有什么消费自己觉得是可以不用消费的,而大多数的消费是在什么样的心理状态下产生的……然后在学习课本中的知识点时,反思自己的那些消费是合理,那些消费是不合理的,今后消费的时候怎么样做到合理。这样的初中政治教学就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正确的消费观,同时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合理消费这些知识点,所以初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是有必要的。

二、通过活动来将德育教育具体化

初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是将初中的政治知识死板的教授,可以利用有的条件进行教学,如投影仪、视频资料……尽量让整个初中的政治课显得比较有活力,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政治学习的兴趣,同时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将一些德育教育具体化,可以让学生清晰的感觉到一些道德观念,反思自己平时这些道德是否都做到。这样对于初中政治知识点的理解也会比较的到位,更容易记住知识,所以在初中的政治教学中是需要渗透德育教育的,让学生去思考、去正确的认识世界。

例如:在初中政治中上到“选择人生希望”这一块时,教师就可以查找一些名人的资料,就是这些名人光鲜的背后,经过了多少的磨难,他们在面对这些磨难的时候,是怎么样克服的,坚持了怎么样的信念,让学生通过图片、视频资料去了解他们,真正的认识人生的希望是怎么样坚持的,可以将这些都做成幻灯片,再穿插一些图片资料,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这些知识点,同时也让学生思考怎么样选择和坚持人生的希望,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人生的希望,有一个正确认识自己的态度。

三、教师在初中政治课上对于德育教育的引导

老师教授知识并不是将知识就这样死板的告诉学生,而是要在政治课上引导学生对于道德的思考,这样才能起到初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对于德育教育的引导包括老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学生生活的关心……不同的方面。初中正是学生的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所以教师的思想品质对于学生影响也是非常的大的,所以教师在政治课堂中应该对于学生的思维做出正确的引导。

例如:在初中政治课中有一课是“为坚强喝彩”在这节课中,老师可以讲述一些自己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是怎么样去做的,然后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目标,一般老师的形象对于学生会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思考方向。然后引导学生写下自己的一个近期需要改进的习惯,然后坚持去改变这个习惯,过一段时间之后,再来看看那些同学真正的坚持做到了,为这些同学喝彩,这种正面引导可以起着道德的示范作用。

四、通过模仿案例进行初中政治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模仿案例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教学手段,就是学生根据政治书上的一些内容来模拟一些场景,然后身临其境的感受场景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这些心理活动中思考道德,思考这些做法是否正确,应该怎么去做才会比较好……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去思考事情本身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判断。学习就是要在生活中学习,再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这样在初中的政治教学中学到的知识不仅仅只是知识,它也包含了德育教育。

例如:在讲到“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时候,就设立一个学生到餐馆去就餐,然后发现餐馆的食物不卫生,之后出现了食物中毒的情景。然后学生演绎这样一个场景,通过学到的政治知识,解决这样一个问题,然后思考出现这样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消费者怎么样才能更好的维护自己的权利,怎样才能更好地规范商家,更好的保证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问题。通过这样的场景模拟,不仅使学生明白消费者该享有的那些合法权益与怎样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而且引导学生增强法律意识。

五、总结

学生的价值观在初中的时候就已经慢慢的形成,所以这一阶段的德育教育是非常的重要的,德育教育可以影响一个人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影响学生今后的走向,所以在初中的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现在的社会走向趋势就是学生要好好的读书,考出一个有意的分数,然后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学,这样才能成为人才。所以在初中的政治课堂中可以适当的进行一些德育教育,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这样的政治教学模式教授出来的学生没有太多自己的思考,对于世界、价值的认识不深刻,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点,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所以在初中的政治教学中是需要渗透德育教育的,让学生去思考、去正确的认识世界。

参考文献:

[1]崔景贵,《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书思想品德九年级教材》全一册[s], 2008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03)

第8篇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它与学校的教学工作同样重要,从某种程度来说,德育工作的作用甚至大于教学工作。笔者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参与学校学生会、共青团的管理工作,而且长期从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工作,对农村中学的德育工作可以说是长期参与其中。但通过多年的德育教育工作经验,不仅总结出了一些德育教育的成功案例,同时也洞察出了农村中学德育教育的一些弊端。现对近年来本人总结的农村中学德育教育的几点问题思考介绍如下。

(1)学校对德育工作还不够重视。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今天,学校往往把教学工作放在第一位,而德育工作似乎可有可无,学校并不是很重视。虽然很多时候也把口号喊得很响,但真正落实在行动上的很少。一些学校甚至省掉了一些德育教育内容,像学校学生会、团委这些德育教育机构,在学校也属于可有可无的组织。很多学校都有这样的机构,但也只是聋子的耳朵——摆设,没有让它发挥真正的德育教育任务。

(2)德育内容不具体。中学德育工作的内容非常广泛,它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道德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理想教育和心理品质的教育工作。

而在农村的德育工作中,绝大多数是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示来做的,学校自己本身没有明确具体的德育教育内容。而近几年,上级教育部门特别重视的是一些法制和安全方面的教育。对其他一些德育教育并没有作出具体的安排,学校当然也就落得轻闲,不再开展如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环境意识、尊敬师长等教育。学校都没有相应的德育工作计划。另外,还有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中学更是一片空白。

(3)德育制度不健全。学校可能对教学工作会有非常完整全面的工作制度,但对于德育教育,这方面的制度就比较少,就算有,也不健全,甚至一些制度只是为了迎接上级的检查随便制定应付的,并不适合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我们现有的《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因为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一些内容已经不适应今天的德育教育工作了。修订《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已经成了现代德育教学的一个新的任务。另外,学校除了上面规定的德育教育制度外,还应该有自己的德育教育制度。

(4)德育内容滞后,脱离实际的社会生活。现实的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内容陈旧、单薄,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不能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例如,当前出现的留守儿童问题,虽然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一些教育专家早已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要求,但在农村中学,真正把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纳入实际的学校很少。一些学校甚至连留守儿童的准确数据和基本情况都没有,又如何能做到教育呢?又如手机的使用、网络的使用这些新的德育教育任务,农村中学还没有把它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来抓,而往往只采取简单粗暴的堵的形式。

因为我们现实德育工作的内容不符合学生发展的实际,因此也就很难激发学生的认同感,也更加难以促使其内化。

(5)德育中的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当前,农村中学德育教育的形式化主要表现为德育量化的滥用,如打架扣多少分,抽烟扣多少分,赌博扣多少分,骂人扣多少分,做好事加多少分等。这样简单的德育量化形式并没有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带来多少进步。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我们只在乎其形式,而没有深入了解学生德育教育的实质。按照现行量化的标准,也就是说凡不被扣分的学生就是道德品质比较好的学生:凡被扣分或扣分较多的学生就是道德品质差的学生,而且学校的教育工作的主要办法就是扣分,扣完分就算完成了德育教育任务。这种方式非常简单而且取不到真正的效果。德育教育的方法应该是多方面的,如说服教育、情感陶冶、自我教育、榜样示范、情感体育等。如果只简单地用数据来对学生的德育情况进行量化,那我们的德育工作就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总之,搞好农村中学德育工作不仅不会影响学校的教育工作,相反还会对农村教学工作起到促进作用。在农村德育教育工作中,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各种德育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师的作用,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主阵地的作用,制定健全的德育工作制度,拟定完整全面的符合当前中学生德育教育实际的工作内容,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农村现有的各种德育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有效可行的德育教育工作。

第9篇

关键词:数学;渗透;德育;案例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标指导我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些要求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以外,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但是,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与思品课的教育大不相同,不能简单采用正面说理的形式,要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讲究教育方法,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但问题的关键是教学实践中如何去实施。教师们感到,文科教学本身就有“文道结合”的教学要求,理科学习的内容似乎很难与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大家可以看看以下的案例:

案例一:

[分西瓜]:一位教师在教授三年级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一个大西瓜,在母亲节的时候,你准备怎样分这个西瓜呢?”

生1:“母亲节到了,我准备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两份,给妈妈留一半,我留一半。”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问。

生1:“我一半,妈妈一半,一样多,这样谁也不吃亏。”

教师未作任何评价。

生2:“母亲节到了,我把西瓜平均分成8份,我给妈妈5份,我留3份。”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微笑地问。

生2:“妈妈很辛苦,在母亲节里应该多给她一些。”

“你真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教师热情地表扬了她。

其他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要把西瓜平均分成6份、9份、12份等,都说在母亲节应该多给妈妈一些,教师都一一赞扬了他们。

这时,生3举手回答:“我把这个西瓜全都给妈妈吃。”

这位教师一愣,连忙微笑地问:“你为什么这样作呢?”

“我一点儿都不喜欢吃西瓜,所以我都给妈妈吃。”

此时,这位教师脸上的微笑霎时凝固起来,吃惊地说:“你怎么把不喜欢吃的东西送给妈妈,你的思想有问题呀!”

案例一分析:学生把自己不喜欢吃的西瓜给妈妈,难道思想就有问题了吗?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说,我们更应该看到这个孩子身上有着诚实的品质。孩子是敢于说真话的,而我们成人往往缺乏这种勇气。相反,成人可能会用虚伪、虚情假意来掩饰自己。不仅如此,有时为了“思想教育”的需要,我们还在教育着我们的孩子学会说假话,鼓励他们说假话。他们慢慢知道了:说真话有时不和时宜,会受到训斥,而随声附和老师的意思还会受到老师的表扬。多么可怕的教育!没有真诚的教育怎能培养出健康人的品格。

案例二:

[最后一题错了]:记得一次去听一位小学数学老师的公开课,他在黑板上写了五道题让一名学生板演。

3×8=244×8=325×8=406×8=487×8=65

当学生写完65时,台下多数同学都大声叫喊起来:“老师,她错了,最后一题错了……”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也是认为她的最后一题算错了。

满以为那位老师会马上帮助纠正这名学生的错误,没想到他却说了一段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话。他说:“最后一题是错了,可大家为什么只说她错的这道题,而不说她前面四道都做对了呢?看来,我们是多么容易发现别人的短处而忽略了别人的长处,当我们面对一个人时,首先要看其优点,要宽容地对待别人……”

案例二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位教师做的恰到好处,使得思想教育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没有把品德教育强塞给学生,适时适度,顺其自然,不做作,达到了即教书又育人的良好效果!

案例三: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统计》一课时,学生已掌握了初步的统计知识,一位教师安排了一个实践活动把统计知识和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师:我们的学校是花园式的学校,你们在校园里都见过那些树?

生:柳树、杨树、银杏树。

师:你们知道这些树各有多少棵吗?

生:不知道。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块去统计校园里的树。

经过实践活动,师生共同收集、整理出了数据,银杏树15棵,

柳树9棵,杨树10棵。

师:根据收集到的信息,你能想到什么?

生1:银杏树比柳树多6棵。

生2:杨树比银杏树少5棵。

生3:柳树和杨树共19棵。

学生提出并解决了很多数学问题,教师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追问了一句:“在统计校园的树时你们还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们的学校很美,我很喜欢这个学校。

生2:我们的学校是花园式学校,我们要爱护校园里的花草树木。

师:我们的学校很美,我们要爱它。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从小就要学好它。

案例三分析:学生通过对校园里树木的统计,不仅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还受到了思想的熏陶,产生了爱校、爱护花草树木的情感。学习了统计后,还可以让学生统计塑料袋个数的活动,加深对不同统计量意义的理解,并且在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感受到丢弃塑料袋的行为会对大自然造成污染,唤起他们的环保意思。

第10篇

[关键词]卫生高职校;德育教育;职业技能;措施

一、当前卫生高职校德育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高职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过分注重职业技能培养,忽视德育教育工作

教育部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明确提出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尽管大多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于此,但功利心往往使之将重心放在单纯地为学生找工作、谋出路上。课程设置上存在基础课和专业课连接不紧密、选修课和跨修课选择性不多、灵活性不强等问题,特别是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缺乏有效的奠基关系或服务关系。以医学院校为例,人文类的课程安排很少,仅占所有课时的8%,远低于英、美等发达国家。一些学校过分强调技能训练,只注重学生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的获得,而极少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人格的发展,忽视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统合性引导。

(二)德育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未真正紧密结合

教育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卫生高职校的教育也是如此。在卫生高职校教育体系中,德育教育作为根基贯穿始终,与其他职业技能课程紧密相关。但是在大多数卫生高职校中,绝大多数德育教师教学手段单一、方法陈旧,而且又不具备专业医学知识,即使上课运用案例也仅停留在表面理解不能深入剖析;而专业课老师重技能教授忽视德育,在授课中极少涉及到职业道德与人文素质教育,有的甚至武断地将德育教育同自然学科教育相分离,从而造成德育教育工作收效甚微。

(三)教学资源贫乏,教育投入对两者无法同时兼顾

《2013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中数据显示普通高等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事业费是中等职业学校的2.2倍,国家对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投入差别巨大。在职业教育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的现状下,大多数卫生高职校的管理者更愿意把资金投入到收效更快、效果更易显现的职业技能教育中,通过对实训室、模拟室、仪器设备、教学挂图、模型的购置,保证了学校专业技能训练的最优化,通过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职业技能竞赛赢得社会认可、提高学校的美誉度。对于德育教育视听资料的投入仅停留在图书资料、教科书、参考书、练习册等基础层面,专题报告、校外培训、专家讲座少之又少,只有当德育教育出现重大问题时,学校管理者才会引起重视。

(四)德育教育未能真正运用高新技术,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

在新时期,运用高新技术开展德育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是必然趋势。近年来,职业教育界在大力倡导“行动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现代仿真教学”等现代教学方式,专业教学中我们已经看到实物投影、仿真实习实训、生产性实习实训、多功能录播室等高新技术的运用。相比之下,德育教育显得及为滞后。一方面,德育课程教育过程仍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老师讲、学生听”,多媒体教学只是简单地发挥教学内容展示的作用,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另一方面,德育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被完全分割成两个完全不相干的部分,中间缺乏必要的联系纽带。

二、紧密联系卫生高职校德育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主要措施

(一)重视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平等对待

德育教育是一种软实力的教育,其在操作、评价等方面都存在较大难度。卫生高职校的管理者必须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上严格执行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重视教师的德育水平,树立榜样,评选德育标兵,加强与德育教育高水平院校间的交流、学习,真正建立一支专业性强、作风扎实、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在教学经费投入上,学校应该将德育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同等对待,专项设立德育教育经费,购买良好的教学设备,完善德育教育的基础设施。

(二)德育教育工作要与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

卫生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全面认真贯彻教育方针,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具备一定医疗技术的实用型人才,更要培养高尚的医德医风。一方面,注重德育教育隐形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教师要在案例中开展德育教育,充分利用医疗系统内正反两面的典型事例来教育引导学生,使其与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同时,采用微电影和纪录片形式,运用学生身边耳闻目见的实例,让学生学会从旁观者的角度观察与思考,认识到护患沟通的重要性,启发学生思考自己对于职业的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帮助学生健全自己的人格。另一方面,重视学生临床实习阶段的职业德育教育。实习阶段是学生接触社会、开始为患者服务的初步时期,也是学生现有的职业观、价值观与社会现实冲突融合的时期。因此,指导学生的临床医生或护士要格外重视临床医德教育并积极给予正确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有不妥之处应该及时批评指正,在这个时期强化学生知、行、言的统一,使其具备确定地认知、正确地行为、恰当地表达,为将要真正面对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将德育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有效衔接

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时代给教学带来了深刻变化。一方面,多媒体信息的综合性,多媒体网络融超媒体和超文本于一体,集图形、图像、图表、声音、文字于一体,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有利于德育教育教学的实施。另一方面,开拓教学思路,开发、利用和整合开放性教学资源。开放性教学资源是指打破专业和学科以及学校界限,通过网络链接等形式,将不同国家、不同企业和不同学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所需的师资、教材、教学课件、图书资料、仿真实训软件和课程标准、视频资料以及现场流程等通过一定的网络平台或学分互认制度进行共享,使这些资源能发挥更大的效益。开放性教学资源打破了学校和专业的界限,将各种不同的教学资源整合起来用于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品行陶冶。总之,多种现代化手段的应用,有助于改进现有德育教学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真正促进与职业技能教育衔接工作的开展。

(四)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德育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衔接效果

首先,充分利用好课堂资源,发挥其最大功效。教学中以内容为切入点,将技能教育、职业道德和德育教育结合起来,通过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职业技能的同时,从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心理等各方面受到启发,教会他们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疗工作者,如何真正的为人民服务,做到“先成人,后成才”。其次,利用好校园文化资源,将职业技能教育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健康的校园环境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学校要加大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正确引导学生社团活动。一方面,坚持利用板报、专栏、广播等传统舆论阵地创造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校园网络等新型社交工具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个人品质进行教育和引导。如在校园网络社区上设置职业道德教育专栏,针对医学界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来进行讨论,不断拓宽学生德育教育的广度和宽度。第三,利用好各种活动资源,通过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职业技能教育与德育教育完美结合。一方面,大多数卫生高职校中都会开展各项职业技能操作比赛,在比赛期间加入“德育风采人物”评选等活动,将职业技能与德育评价紧密结合起来,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另一方面,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将德育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有效结合的有利时机。学校团委要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公益志愿活动,借此来进行德育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两者对人的成长发展的重要性。

三、小结

卫生高职校作为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摇篮,责任重大。只有真正培养出素质高、医德高、能力高的综合性人才才能无愧于社会的希望和民族的寄托。在卫生高职校中只有将德育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紧密衔接起来,才能真正引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卫生高职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陆恒 单位: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姬颖超.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探析[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第11篇

第一,新时代背景下的德育教育要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第二,学校通过开展德育教育,促使学生走出自己曾经的自我小世界,进而来接触外界的社会环境,同时也让学生能够在正确的价值观念下茁壮成长。第三,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人生观可以处于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而促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获得自己预期的成就。最后,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可以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评价自己,找准定位这也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有力的接班人。

二、传统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和教育关系不明确问题

德育和教育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取向相同的,从我国古代来看,德育是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德育与教育是大致相同的,相辅相成。而发展到近代,教育与德育的关系越来越不明朗,尤其是近代以来,科学进入学校,使学校“大一统”局面发生了改变,德育与教育关系也逐渐发生了变化。随着现代工业生活的不断发展,进入知识就力量的时代,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相比较德育的地位越来越低,德育与教育的关系“破裂”开来,造成了现代教育只求真不求善的局面,一味追求知识和本领的进步,忽视了自身的精神修养,创造出高层面的生产机器,加工各种精密零件,而精神层面配不上技术的进步,因此,在现代教育工作中,德育和教育的关系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二)德育与教师关系问题

现代社会不断向产业化靠拢,不断进步,学校不仅是学习现代知识的场所,更是一个修身养性,提高自身思想境界和人生价值的场所,并且随着现代教育的日益进步,学校也成为竞争激烈的场所。在这种大环境下就需要搞好教师和教育的关系,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尤其是中小学阶段是价值观定位的重要阶段,需要教育工作者的正确引导。而在传统背景下,教育工作者更多地是充当引起学校激烈竞争的加剧者,使教师和学生处于两个层面,不能很好地互动。更恶劣的是伴有体罚,对于思维意识较弱的学生进行辱骂和讽刺,实行所谓的严师出高徒,这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思想意识的健全和学校德育教育的发展。

三、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针对中小学生思想特点,构建道德教育体系

课程改革下中小学遇见域的发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就目前中小学生的思想年龄特点来制定教育对策,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完善德育教育体系。现在中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溺爱,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都不是很理想,依赖心理严重,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学校要制定有效的对策,提高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力,以往单纯的说教式教育方式已经行不通,要创建新的渠道,将教育的理念深化到学生内心,付诸实践,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例如,学校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教学方式,加强中小学生思想方式的转变,并且还可以运用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转变。

(二)将中小学的教育工作回归生活

回归生活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另一方面拓展了德育课程的研究视野,直接表现为德育课程类型从理论体系开始向生活体系转变,同时,在实践中一些新德育课程类型逐步发展起来,德育隐性课程如校园文化、人际关系和精神环境等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进一步提高了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发展。并且从个人精神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自然生活等各个层面上设计活动内容,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情感实际,使学生在不自觉中接受道德教育。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的场所,更是加强德育教育的场所,还是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成熟的重要场所。

四、新时代背景下德育教育的创新分析

第一,学校的教师以及各教育工作者认清如今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对于教师而言,要想使教师从思想和行动上开始重视德育教育,那么就要让教师认识到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学校要想使德育教育顺利开展,就要先从教师入手,让教师意识到对于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唯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和完善学校德育教育的开展工作。

第二,学校要研究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德育教育课程。在曾经传统的德育教育课堂中,教师没有找到可以吸引学生的德育教育方法,换句话说教师没有研究出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德育教育方法,这样看来,传统的德育教育并没有使学生从根本的得到改变,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那么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要不断创新并完善德育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寻找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进而来开展德育教育。

最后,建立并完善德育教育课堂的效果评价体系。在以往传统的德育教育过程中,往往没有重视起对于德育教育课堂的效果评价体系,因此,就导致了在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得到有效的效果评价。由此使得开展德育教育的老师以及接受德育教育的同学在传授过程中受到了挫折。与此同时,也使德育教育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段有在学生的成长中起到作用。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德育教育中,要注意建立起德育教育课堂的效果评价体系,这个体系不仅要涉及到学生的评价,同时也要涉及到开展德育教育的教师评价,这样使双方可以得到积极的动员使学生,对于德育教育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得到提升也能够使得学生的德育教育办的有始有终,最终达到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

第12篇

摘要:高中是学生学习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针对这一特殊时期下高中生学习压力问题和青春期心理问题,老师和学校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遵循素质教育理念和原则,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道德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篇文章在此基础上,主要对高中德育教育内容和教学现状进行研究与分析,并针对德育教育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分析其成因,探讨其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中;德育教育;现状;对策;分析

我国在教育普及中不断强调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高中生正处于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经验不足、自我控制能力也不足,因而在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和外界不良因素诱导时,学生容易以心理敏感或情绪压抑作出不当举动。针对这一点,需要在学校教育中强调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正确认识德育内容、观念和价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水平。[1]

1高中德育教育现状及主要问题

1.1社会环境方面:高中学生个性特点鲜明,这一点符合其年龄特点和生理、心理发育特点,学生的个性化倾向越来越明显,能够促进学生加强对自我的认识,但是也容易造成学生在人际交往和学习中忽略他人的有效建议,形成“偏听则暗”的局面。例如当今社会大发展中强调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在越来越多的农村中学学生选择辍学打工,技能不足沦为盗抢和乞丐群体,这就是当前德育教育与社会不相适应的现实案例。

1.2家庭环境方面:高中生尚处于青春发育期,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较强烈,在与外界人、事接触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同时又过度重视自我感受,容易导致偏激性心理产生。高中生在学习生活中主要的活动场所就是学校和家庭,但是关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不能一味寄托在老师和学校身上,需要将学校德育教育与家庭德育教育相连接,为学生营造更加充分和完备的受教育环境。但是在实践中发现,由于高中生家长过于重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导致对其心理、情绪等关注不够,家庭教育出现缺失和错位,使学生缺少正当的家庭关爱和教育。例如在相关调查中发现,许多高中生父母对孩子家庭教育不当,助长学生不良习惯,部分学生不懂得尊老爱幼、骄纵任性,甚至偷盗父母钱财、打骂父母等。[2]

1.3学生自身的“三观”问题:而高中老师并没有完全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依旧老眼光对待新学生,依旧把文化课的学习放在第一位,只要成绩好,一切都好说。所以逐渐出现了一些极不和谐甚至让人痛心的事,究其原因,德育教育被忽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自我德育教育意识缺乏,导致人身观、价值观扭曲,在高速现代化发展的社会中,盲目追随潮流,却不能明辨是非。例如当今校园暴力事件频出,学生甚至将打骂、侮辱同伴的视频和照片上传网络,追根究底,使学生受不良影视、小说情节影响,错误代入到现实,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

2高中德育教育问题解决对策

2.1教育环境的优化:高中生德育教育包括思想素质教育和道德理念教育,高中生由于心智发育尚且不够完善,因而在实际教育中,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均要做好引导、辅助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教育观。从学校教育层面来说,老师需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变化,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化解重重师生矛盾,并且在相互沟通交流中促进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而学校方应该切实加强德育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新的教育现象引导高中教育工作者去思考,同时以交流会和座谈会的形式宣传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建立起完善的学生考评制度,将德育考察项纳入其中,综合评价学生的基本素质。优化德育教育环境,还需要家庭和社会做好正确的引导,家长要言传身教,鼓励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和认识,社会媒体宣传方面则要注意信息传播的有效性。[3]

2.2德育活动的开展:高中德育教育出现种种问题,现实堪忧,因而需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形式,通过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促使学生在实践感悟中充分感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性。高中学习不能停留在课本上,学生需要走出校门、走向生活,高中生也不能仅仅学习文化知识,需要在社会体验中完善自我德育教育工作。据此,学校可以积极组织安排学生参加烈士陵园扫墓等社会公益性活动,让学生参与植树环保、敬老爱老活动,学生在与不同的社会群体接触中能够更加深刻的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作用。开展与时代相适应的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还包括捐款捐物、义卖等,学生能够在实践体验中意识到德育教育对自身道德品格和思想培养的作用和影响。[4]

2.3德育教育渗透: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今天,人们心理上的浮躁和欲望表现明显,这种价值观念也对当代高中生的德育教育产生严重影响。当代教育工作中,学校和老师为学生提供文化教育服务,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学校的教育工作开展中过于重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学校德育教育华而不实,德育工作落实靠后直接导致教育恶性循环,不良效益日益凸显。因而在现代德育教育工作中,无论是社会、学校、家庭还是学生自身均应该摒弃浮华,时时刻刻渗透德育教育,把育人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将德育教育融入课本、融入生活,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感悟人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自我成长和进步。

3结语

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形式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对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将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是社会在变革,而高中德育教育也要有新的对策,针对当前高中德育教育问题,需要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等方面究其原因,积极分析出现的问题,找出应对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孝顺.浅谈中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和对策[J].知识经济,2010,04:148.

[2]罗群珊.浅谈新时期农村中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J].成功(教育),2010,09:128-129.

[3]朱向东,顾彩平.当代中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和对策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7:20+133.

[4]罗景燕.当前普通高中德育现状调查分析和对策[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02: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