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31 22:28: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研究生毕业个人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有了长足的发展,在研究生培养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和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教学及管理部门所面临的共同任务。研究生毕业论文是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的体现,是衡量其能否获得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其质量是衡量一所学校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经济法律的学习和研究,特别是毕业论文的写作,最重要的是选题。论文选题就是文章将要阐述的主题,是经过挑选确定的研究方向、方法、内容和途径。要做好论文,提高论文质量,首先要有好的选题。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往往是学生学术生涯的起点。因此,重视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对学生的论文选题给予适当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一、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作特征
1.学术性与现实性相结合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管理和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的突出特征就在于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及时反映,经济法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普遍关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学术性、先进性、独创性是学术论文的基本特点,学术性是其根本和生命力所在。因此,要注意保证毕业论文中学术性和现实性相结合,既可以是直接对一些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学理探讨,也可以是在宏观的现实背景下对一些纯学术问题的新发现、新探讨和新拓展。考虑到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与学科专业论文的区别,其对现实的关注和联系并不是直接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具体答案,而是通过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探讨推进理论创新和学科发展,或是对一些现实问题的解决从学理上探寻对策和给出一个较为理性的思路。经济法专业硕士生在选择毕业论文研究方向时,一方面要敏感认知现实经济关系的法律需求,另一方面要考虑论文的理论水平高度。
2.专业基础与法学前沿问题相结合
作为经济法专业硕士的毕业论文相较本科生论文而言,对论文的学术性要求更高。硕士毕业论文是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检测,但不是对所学知识的简单总结和复述,是以所学的专业知识为基础研究并且探讨学科发展中的学术问题,或是为一些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撑。一句话,作为学术论文,它旨在考查学生初步的学术研究能力。毕业论文实质上是学位论文,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应当与学生所学专业和所要申请的学位挂钩,要在本专业领域内选择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论题。因此,经济法硕士毕业论文选题不仅要立足于专业基础这一根本,而且要通过了解和把握经济法学术研究动态来确定研究方向和课题,把对法学前沿问题的把握与所具备的专业基础相结合。
二、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中的主要困惑
毕业论文的选题过程是一个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真正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在一定意义上,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困难得多。论文选题并不是凭一时的兴趣、凑热闹、赶时髦就能做好的,而是需要认真地思考和论证,以明确自己的兴趣所在、有无能力、基础如何。
1.不能正确理解创新标准
有些硕士研究生考虑到写作时间有限和自身的理论基础,在短时期内往往很难形成新的理论,为符合毕业论文创新的要求,于是在选题是一味求创新,选择自己根本不熟悉的经济法前沿问题,结果在实际写作中无法把握选题,也很难找到相关资料作为帮助,最后只能放弃选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因为对论文创新标准的理解不准确。其实,创新从根本上讲就是人们对某些问题的认识能有所拓展、深化,其具体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并非只有推翻现有学说,另创一个新的学说或体系才算新,也不一定非得成一家之言。只要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有推动、有帮助,对人们的认识有启发、有拓展,能对学科发展增添“一砖一瓦”,都称得上创新。因此,创新不仅是推陈出新,提出新学说、新观点,也是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发现和补充新材料,开启新视角,做出新论证,引进新方法和新手段,以及做出新概括和新的语言表述。即使能较为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一个未被注意的新问题,一时又未能解决,也算是有新意。
2.不能正确判断选题的价值
在当前这个利益多元化的时代,经济关系纷繁复杂,经济法所涉内容也十分广泛。经济法硕士研究生在选择论文选题时,有时很难判断所涉问题的重要性。例如:有学生因为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计划写“企业工商登记法律问题研究”。这个选题表明上看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是个可行的选题。但仔细推敲,在这个制度中如果是探讨工商登记的内容,则成为具体的经济技术规范的推敲,容易写成工作报告:如果从工商登记的程序探讨,则偏向于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与经济法研究内容有所偏离:如果从企业行为角度分析,则偏向于律师实务研究。很难从理论高度进行发挥,提出有学术价值的观点。只有从企业的市场准入一般规则角度探讨企业工商登记的相关问题,才是比较好的选题。但这样的话,论文选题变成了“市场准入一般规则研究”。因此,经济法研究生在做毕业论文选题时,首先应该注意考虑选题的理论基础,能否有适当的理论可以用来分析该问题;其次再考虑选题的现实意义,是否值得花时间去深入研究来满足现实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判断选题的价值。
三、对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的几点建议
1.选定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
选题,就是选择什么样的专题作为自己学习、研究的具体方向。经济法所涉内容比较繁杂,学科之间差异性也较大。例如:市场管制法律制度和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研究的重点和基本思路就有很大差异,而每个人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所限不可能精通一切。因此,要确定自己的选题,首先要对几年学习所积累的知识作简要的整理,总结一下自己究竟在哪些方面有所得、有所思、有所长,对哪些只是一般了解,从而将注意力凝聚到最能体现和发挥自己知识特长的某一点上,以此为基点通过了解和把握经济法学术动态,找到合适的研究课题。
2.结合学界研究主流方向来判断选题
不同时期学术研究的注意力、侧重点等总会不同,相应地在法律研究过程中会有一些相对研究集中的热点问题。毕业论文要合理选题,应尽可能全面了解和把 握学术动态,对经济法领域所讨论的各种问题及其代表性观点、学说均应有基本了解,同时又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基础和兴趣有所侧重,突出重点。这样能够保证自己的论文有足够的资料来分析论证。经济法学术研究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存同求异”的过程:“存同”,才能建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统一平台。对经济法硕士研究生来说,先准确理解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学说,才有可能正确运用理论解释现实经济问题;而“求异”是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不能人云亦云、拾人牙慧,这样才能体现自己论文研究的价值,才能推动学术发展。特别是对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不必要一味跟风作为选题,因为如果是热点问题,许多学者都从多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全面的探讨,对硕士研究生而言,选择这样的题目风险比较大,很难发现新的思考角度或者形成新的观点,容易造成最后写作的困难。
3.选择合适的角度建立选题
论文选题是对平时所学知识的一个梳理过程,也是对平时所思考的问题的梳理和总结过程以及二者的综合过程。经济法研究领域中许多问题都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学生可以在对所学课程有了基本了解和兴趣的基础上,从自身的角度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法来进行选题。例如:在财政制度领域,长于理论抽象思维的学生可以考虑研究财政法的本质、财政法的基本原则、财政法律制度在经济法中的法律地位等问题;偏爱实证研究的学生可以分析具体财政制度,如转移支付制度的分析、预算法的完善、财政体制的改革等等问题:擅长比较研究的学生可以通过历史分析中国财政法律制度变迁、结合其他国家财政法律制度进行比较研究……无论在经济法的哪个领域选题,都存在一个怎么思考和总结的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同向思维和逆向思维、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式思维和辩证思维等各种方法,以明确自己的知识储备与能力、兴趣与所长,以及当前学术动态中的定论、争论、未论所在,并从中找到需要研究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查阅大量文献,提炼选题,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训练和基本功的培养。
4.查阅相关文献来辅助选题
选题的判断必须建立在大量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特别是在确定研究方案时,需要考虑论题是不是有相关资料来加以铺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大量文献资料的参考很难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论文。在经济法研究中确实有一些领域研究学者很少,这样导致相关的文献资料也很少。例如:对我国特殊形态的一些企业的现状以及法律调整,如集体所有制企业、建设兵团等方面研究资料就非常少。由于毕业设计环节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设在毕业前夕,很多同学将绝大部分时间放在找工作上,大部分同学都很难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原始资料现场调查和研究,只能进行二手文献的查阅。因此,在选题时应该考虑现有文献的基础,对文献进行初步的查阅,这样可避免最后写作过程中因资料来源的单一而削弱了毕业论文的说服力。
总之,论题选得好,可以使毕业论文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实用价值;论题选得不好,不仅会为收集整理资料、提炼论点、安排文章的结构和动笔写作带来一系列的困难,而且有可能造成论文写作半途而废,即使勉强完成写作,论文质量也堪忧。经济法硕士研究生选题时要广泛阅读相关经济法学文献,及时与论文指导老师进行沟通,通盘考虑自身的兴趣爱好、思维习惯、时间精力等因素,适当选择毕业论文的选题。
文章介绍了硕士研究生毕业答辩中的“双盲”答辩方案,包括答辩组织和实施过程,以及学院主管领导、研究生办公室、答辩秘书等在答辩工作中的角色和作用。该方案已经在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14年、2015年的硕士研究生答辩中得到初步推行。文章对其效果进行了分析,并初步探讨了在硕士研究生全面扩招的背景下,推行“双盲”答辩的可行性及其在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的意义。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双盲”答辩;答辩秘书负责制;土木工程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3;TU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7)01007306
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已经初步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1]。近年来,各类高校、研究所招收的研究生数量稳步增加。2015年全国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57.2万人,其中学术型32.2万人,专业型25.2万人。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类型结构、培养模式、管理模式都将面临重大转变和调整[2]。对于培养硕士研究生的高校来说,研究生普遍扩招是提升整体教学水平的机遇,但也将在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面临巨大的挑战。
一是研究生生源质量下降。研究生总体招生规模扩大,使得研究生入学分数线明显降低,生源平均质量下降成为必须面对的现实。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现象在不同档次高校中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同一专业,处于招考上游层次的高校仍然具有优先吸引优质生源的优势,研究生扩招进来的一般生源则大部分流入招考下游层次的高校,使得这类高校的研究生生源质量下降得非常明显。
二是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学制缩短。自2012年起,中国开始大规模招收以培
养专业型人才为目标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两年。这一变化对于很多类似土木工程专业这样对数学力学理论和工程实践两方面都有较高要求的专业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3]。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如何在两年时间内完成全部学位课程的学习?如何开展科学研究并保质保量完成学位论文的写作和答辩?都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和研究。
三是硕士导师指导研究生数量有较大幅度增加。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速度明显快于高校硕士导师增加的速度,造成硕士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以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为例,2010年每位导师只能招收1~2名研究生,三届全部加起来不超过5名。到2014年,每位导师每年招收的研究生数量超过3名,三届加起来接近甚至超过10名。研究生数量的增加必然会影响导师指导学生的时间和质量[4]。
因此,在研究生招生规模普遍扩大,生源质量有所降低的背景下,如何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就成为当前各高校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5]。
土木工程专业是广州大学重点建设的专业之一,在国内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受到研究生扩招的影响,近年来生源质量有较为明显的下降。从2011年开始,两年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大幅增加,硕士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数量也随之大幅增加。为应对这一变化,学校扩大了招生宣传范围,提高了学校保送研究生比例,增加了校外硕士研究生导师的数量。自2015年开始,学校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学制改为三年,以保证其有充足的时间完成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在此基础上,为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校决定从守好研究生毕业前的“质检”关入手,在土木工程学院推行“双盲”答辩,并以此为契机,带动整个研究生培养工作,提高研究生的整体素质。
一、 “双盲”答辩方案简介
(一)“双盲”答辩的基本思路
长期以来,大部分高校的研究生答辩工作多由系主任或导师组织。答辩委员由本校熟识的教授、副教授组成,外单位专家参加的比例很低。答辩过程中导师不仅可以出席,而且可以发言参与答辩过程。在以往研究生属于精英教育的阶段,研究生数量较少,整体素质较高,这样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基本能够保证程序公平和学术严谨。但是,在当今硕士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大众教育,研究生数量大幅扩大、平均科研素质下降的背景下[6],这样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和答辩形式逐渐暴露出了把关不严、看导师面子作决议、毕业答辩流于形式等问题。
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实行“双盲”答辩的初衷,正是为了严肃答辩程序,保证学术公平。“双盲”答辩的含义是:在正式答辩会之前,答辩委员名单对所有研究生和导师保密;在整答辩过程中,答辩研究生导师姓名对答辩委员保密。全部答辩工作由学院主管领导、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和答辩秘书组织和完成,研究生导师除了提交答辩工作所必需的对学生的评价(匿名)之外,不介入答辩委员的邀请工作,不参加答辩组织工作,答辩会场也不允许导师列席。
这一答辩组织方式尽最大可能杜绝了答辩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答辩委员没有了后顾之忧,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研究生论文本身的学术问题上,保证了答辩工作的公平性和学术性。对于答辩研究生来说,答辩过程没有导师在场,对答辩委员不熟悉,以一个独立的科研工作者的身份面对专业专家和前辈的考核,是个人学术研究道路上一个重要的成长过程。对于列席的低年级研究生而言,现场观摩高年级同学接受答辩委员纯学术性的质疑并进行答辩,对其树立严肃的科研态度和正确的科研方法[7],都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双盲”答辩工作的组织
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双盲”答辩工作组,由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学院领导、研究生办公室工作人员和答辩秘书组成。主管领导全面负责“双盲”答辩工作的组织和实施,是整个答辩工作的总负责人,也是答辩委员会组成的最后决策者。在主管领导的组织下,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和答辩秘书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整个答辩工作。研究生工作办公室负责答辩前后的程序性工作和答辩会举办期的后勤工作,包括:(1)答辩前,根据研究生论文的“盲审”结果,确定参加答辩的研究生名单,准备答辩表决票等必需的答辩资料;(2)答辩会期间,负责答辩会的后勤工作,包括制作答辩海报和横幅,统一购置答辩会所需物品;(3)答辩会结束后,回收全部答辩文件,整理分析后上报学位委员会和学校研究生办公室。答辩秘书从各系所抽调精干的青年博士教师组成,负责答辩相关的全部学术性工作,包括研究生的答辩分组、答辩委员的邀请,以及答辩会的组织和实施等。其中答辩秘书在“双盲”答辩工作中处于关键的核心地位,对此将在下面作重点叙述。
(三)“双盲”答辩工作的实施流程
“双盲”答辩工作的实施流程如图1所示。
二、答辩秘书负责制
从图1给出的“双盲”答辩工作流程可以看出,答辩秘书的工作在整个答辩过程中处于关键的核心地位。土木工程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答辩,从研究生分组、邀请答辩委员、准备答辩相关文件材料,直至答辩会的召开等工作,都需要具有相当程度的专业知识水平。这些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以往都由系主任或研究生导师完成。“双盲”答辩方案要求答辩委员名单对研究生导师保密,使得这些学术性的工作成为答辩秘书的职责。答辩秘书从接收答辩工作任务开始,直至整个答辩过程结束,负责“双盲”答辩最具专业性的核心工作,是研究生“双盲”答辩方案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在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研究生“双盲”答辩工作中,这一极具特色的组织方式被称为答辩秘书负责制。
(一)答辩秘书的抽调
答辩秘书的工作具有其特殊性。一方面,研究生答辩工作一年只举行一到两次,答辩秘书只在此阶段内参与研究生答辩工作,是一个临时任务。另一方面,答辩秘书的工作需要相当水平的专业知识。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答辩秘书一般从各系所具有博士学位的精干青年教师中抽调。抽调出的答辩秘书和研究生办公室工作人员一起,组成研究生答辩工作组,在主管院长的领导下完成整个答辩工作。经过一至两年的实践锻炼之后,答辩秘书的队伍也可以相对固定下来,成为研究生“双盲”答辩工作重要的人力资源保证。
(二)答辩研究生的分组
从2013年起,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已全部实行外校盲审。盲审结果反馈回来之后,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据此确定总的答辩研究生名单,并提交给答辩秘书进行分组。
虽然土木工程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总体来说都属于大土木专业范围,但在学校多年来有意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促进多学科并行发展的思想指导下,研究生导师的研究方向可谓百花齐放。不仅不同专业导师的研究方向有很大差异,就是同一专业的不同导师、同一导师的不同研究方向都会有很大差别。由于硕士研究生的研究内容往往只与导师其中的一个研究方向相关,研究生论文研究方向的差异就更加明显。答辩研究生分组的基本思想,就是
根据学位论文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进行分组,让研究方向相近的学生尽量在同一个组参加答辩。这样做有两个明显的优点,一是便于邀请同一研究方向的答辩委员参加答辩;二是有利于参加答辩的研究生相互学习。具体的做法是从大到小,层层分类,即第一步先把市政、暖通专业的研究生分离出去,组成若干个单独的答辩组;第二步从大土木方向把桥梁、交通、道路、岩土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分离出去,组成若干个单独的答辩组;第三步在小土木范围内,按照力学、抗震隔震、抗风防灾、结构设计与分析、材料与实验技术等研究方向分组,形成单独的答辩组。
答辩秘书对研究生进行分组的依据主要是研究生论文的题名和摘要,有时还需要参考其毕业论文全文。这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不仅需要对土木类各专业有充分的认识,也需要对所涉及研究生导师的研究方向有一定的了解。这也正是答辩秘书要从各系所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中抽调的根本原因。
(三)邀请答辩委员
为保证答辩工作的公平性和答辩委员的权威性,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双盲”答辩方案聘请答辩委员的原则是:(1)建立答辩专家库,所有答辩委员均从专家库内抽取;(2)答辩专家库中的成员全部由非本校的高校、研究所和企业中具有正高职称的专家组成,本校教师一律回避;(3)答辩委员会中,高校答辩委员和企业答辩委员按比例邀请,学术型研究生组高校答辩委员4人,企业答辩委员1人,专业型研究生组高校答辩委员3人,企业答辩委员2人;(4)每个答辩周期,同一答辩委员邀请次数一般情况下不超过2次,最多不超过3次。
答辩秘书根据答辩专家库内答辩专家的研究方向,结合各组答辩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答辩时间,拟定初选和增补答辩委员名单,上报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审核。审核无误后,向答辩专家发出邀请,组成答辩委员会。
(四)召开研究生答辩动员
在答辩之前,答辩秘书需要召集研究生召开答辩动员会,与研究生建立联系,布置答辩任务,并借此机会对研究生进行答辩礼仪培训。具体内容包括:(1)要求研究生积极准备答辩工作,按时上交答辩所需各项材料;
(2)要求研究生认真检查论文格式是否符合要求,英文题名、英文摘要、参考文献格式等是否符合规范;
(3)提醒研究生在答辩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PPT的制作和讲解、回答问题需要重视的细节等;
(4)要求研究生根据《论文评阅书》提出的意见认真修改论文;
(5)确定答辩顺序。
答辩动员会结束之后,收集答辩所需的论文、论文评阅书,准备好答辩表决票、学位申请表和学位论文签名页等相关材料,为召开正式答辩会做好准备。
(五)按期组织正式答辩会
在正式答辩会期间,答辩秘书担负双重任务。一方面,作为答辩会的组织者,答辩秘书要保证整个答辩会按照答辩流程顺利进行,需要直接处理包括答辩后勤工作在内的一切相关事务。另一方面,作为唯一的同时掌握答辩委员信息和答辩研究生导师信息的校方工作人员,答辩秘书需要密切关注答辩进程,根据答辩过程的需要准备答辩决议、学位申请表签名页等答辩文件,并及时处理一切意外情况。例如,在2015年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答辩过程中,有答辩委员对一位研究生的试验数据持有疑问,现场难以形成决议。答辩秘书紧急联系该研究生导师,促其提供原始试验数据记录和国内外相关试验结果对比,最终使该研究生顺利通过答辩。
(六)答辩会后的收尾工作
正式答辩会结束后,答辩秘书的收尾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整理全部答辩材料并上交研究生办公室,包括答辩表决票、答辩决议、学位申请表、论文签字页等;
(2)召开研究生答辩总结会,督促研究生按照答辩过程中答辩委员提出的意见修改论文,并按要求上交授予学位所需的材料;
(3)总结答辩组织工作的得失,提交给研究生办公室,以备答辩工作总结会时研究讨论;总结整理答辩委员的提问及其他学术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提交给相关系所和研究生导师,作为其
今后工作的参考。
三、实践效果
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双盲”答辩方案自2013年开始启动,2014年初制订初步的工作流程,并首先在结构工程、工程力学、防灾减灾、岩土工程等小土木专业142名研究生的毕业答辩中试行。随后,根据试行情况和答辩委员、相关导师、研究生的反馈,对工作流程进行了调整。2015年,“双盲”答辩的范围扩大到整个土木工程学院研究生,包括结构工程、工程力学、防灾减灾、岩土工程、市政工程、暖通、道路桥梁等大土木类专业的全部205名研究生。
表1给出了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近6年硕士研究生的答辩情况对比。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实行研究生学位论文全部校外盲审,实施“双盲”答辩方案之前的2010年至2013年,不能按期参加答辩的研究生是极少数,参加答辩的研究生全部都能通过答辩。自2014年实施研究生学位论文“双盲”答辩方案以来,不能按期参加答辩的研究生人数迅速增加到两位数,出现了一定比例的答辩决议不通过的情况。这表明所采取的“双盲”答辩方案在学位论文授予过程中的严格化、规范化方面的积极意义。学术水平达不到毕业要求的研究生,会在以下三个环节被淘汰下来,一是导师自行把关,对达不到基本要求的研究生不同意其参加答辩;二是校外专家盲审未过关;三是“双盲”答辩决议未通过。
对近6年的3 818份答辩表决票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自2014年开始实施“双盲”答辩方案以来,评价为“中”和“及格”的成绩数量明显增加,评价为“不及格”的成绩也开始出现。图2给出了答辩成绩走势图,可以看出评价成绩椤坝判恪焙汀傲己谩钡恼急仍2014年开始实施“双盲”答辩以后大幅下降,评阅成绩为“中”及以下的占比相应有明显上升。这一结果表明,由于“双盲”答辩方案最大程度地减小了答辩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答辩委员在进行答辩评价和决议时,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研究生的学术水平本身,评价结果更为客观。
总体而言,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在硕士研究生答辩过程中实施“双盲”答辩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具体表现在:
1.答辩程序进一步正规化
“双盲”答辩工作由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学院领导主持,由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和各系所抽调来的答辩秘书分别负责答辩过程的程序性工作和学术性工作,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答辩过程的公平性、学术性和严肃性。
2.论文答辩会的学术性得到进一步加强
“双盲”答辩会实行研究生导师回避制度,答辩研究生按照研究方向分组,所有答辩委员均从校外具备正高职称的专家中邀请,这些措施充分保证了学术答辩会的学术性和权威性。硕士研究生在导师不在现场的情况下进行答辩,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检验研究生个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意义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3.硕士导师和研究生对学位论文的重视程度得以提升
实行“双盲”答辩之后,由于尽可能地排除了人为因素的影响,答辩委员现场提问的深度明显加强,评价标准更加严格。研究生及其导师对学位论文的重视程度空前提升。特别是答辩过程中,答辩委员对学位论文选题、工作量、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的评价反馈给各院系后,引发了一系列积极的变化。以往对研究生开题报告、中期考核、预答辩等过程不重视、走形式的现象得到了根本改变,研究生的培养进一步严格化、正规化,这与学院推行“双盲”答辩的初衷是完全一致的。
四、总结与思考
两年的实践表明,广州大学在土木工程类硕士研究生毕业答辩中推行“双盲”答辩是较为成功的,基本达到了提高研究生对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的重视,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目标。
广州大学土木工程类研究生“双盲”答辩工作的成功,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总结:
一是,严谨细致的组织工作是“双盲”答辩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双盲”答辩是研究生答辩工作中具有革新意义的改革措施,每一步工作都有可能遇到无法预料的阻力和困难,需要一边摸索一边推进。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双盲”答辩工作由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学院领导全面负责,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和答辩秘书组根据自身特点分工协作。这一方案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得以顺利实施,首先应归功于严谨细致的组织工作。
二是,答辩秘书负责制是“双盲”答辩工作的核心工作方法。答辩秘书工作的重要性在“双盲”答辩中尤为突出。答辩秘书负责制保证了“双盲”答辩方案的顺利实施,是实践中得出的重要经验和有效的工作方法。
三是,答辩委员全部从校外邀请,指导导师回避,使研究生以独立科研工作者的姿态面对行业专家和前辈的检阅,研究生学位论文得到最客观的评价,这也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一课。
总体而言,采用研究生“双盲”答辩,能够提升导师对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认识,促进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规范化,对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拟在今后的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工作中继续坚持“双盲”答辩,学校也拟在2016年将这一答辩方式推广到更大的范围。但是,对于“双盲”答辩方案本身来说,在答辩专家库建设、答辩流程细化、答辩文件正规化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有待于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进行改进和完善。参考文献:
[1]张东海,陈曦. 研究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调查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2011,32(2):83-90.
[2]黄晓明. 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探讨[J]. 高等建筑教育,2013,22(1):52-55.
[3]程朝霞. 道路桥梁专业答辩中成绩评定影响因素分析[J]. 科技创新导报,2014(34):244-246.
[4] 姚利民,朱黎F. 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13,34(11):55-59.
[5]刘晗,龚芳敏. 优化预答辩制度提升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探索与实践――以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为例[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8):52-56.
[6]崔延强,易然,吴叶林. 学位制度及研究生教育改革对高校的挑战――第四届中德高等教育论坛综述[J]. 高等教育研究,2013,34(12):106-109.
[7] 马云阔,杨文强,李伟. 提升理工类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5(10):118-121.
Abstract:
The“double blind” defense scheme wa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including its defense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s well as 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the college managers, the graduate student offices, and the defense secretaries. It was implemented in the graduate defense of civil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s in Guangzhou University in 2014 and 2015. The effect was also analyzed. The feasibility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uble blind” defense scheme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quality guaranteeing of graduate education were preliminary discuss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mprehensive expansion of postgraduate enrollment.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试图通过对比两个自建语料库:nsc(本土学者语料库)和mac(中国英语专业研究生语料库),对中国英语专业英语教学方向研究生毕业论文中和本土学者(主要是英美国家)在国外优秀学术期刊中发表的英语教学方向学术论文中四字词丛,从其结构和功能两方面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研究,从而回答:(1)中国英语教学方向研究生和本土学者在进行学术写作过程中所使用的四字词丛在结构和功能两方面有什么异同及原因?(2)本研究对英语专业研究生有什么启示?
(二)语料库
nsc由100篇近五年本土学者(主要是英美国家)在国外应用语言学方向优秀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组成,这些期刊是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language learning和second language research,总共包括840396个单词。mac由50篇近五年中国英语专业英语教学方向研究生毕业论文组成,这些论文均来自于知网,总共包括924374个单词。
(三)研究工具及词丛的提取和分析
本研究首先采用wordsmith tools 4.0 (scott, 1996)检索软件中的“词表”(wordlist)功能对两本文由收集整理个语料库中的四字词丛进行提取,将“词表”中的cluster(词丛)设置为4,根据hyland (2008)的较保守的检索词丛的方法: 每百万词中出现20次,将“词表”中的“最小频率”(minimum frequency)设置为20,即可提取出可能的四字词丛。hyland (2008)还提出那些出现在至少占整个样本中10%的文章中的词丛才更有研究价值,出现在nsc中10篇以下的和mac中5篇以下的四字词丛进行人工删除。最后,在分析过程中要用到“一致”(concord)功能对有必要的四字词丛的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根据biber et al. (1999)的结构分类法,词丛分为八类:带of的名词短语(noun phrase + of phrase),其他名词短语(other noun phrases),带of的介词短语(prepositional phrase + of phases),其他介词短语(other prepositional phrases),带先行词it的短语(anticipatory it),动词被动式+介词短语(passive+ prep phrases),be+名词或形容词(be + noun / adjective phases),其他(others)。功能上根据hyland (2008)分类法将四字词丛分为三类:面向研究(research-oriented),面向文本(text-oriented),面向参与者(participant-oriented)。其中,面向研究(research-oriented)包括:地点(location),程序(procedure),数量(quantification),描述(description),主题(topic)五种;面向文本(text-oriented)包括:转接标志(transition signals),结果标志(resultative signals),结构标志(structuring signals), 框架标志(framing signals)四种;面向参与者(participant-oriented)包括立场特性(stance features),参与特性(engagement features)两种。
二、结果与讨论
(一) 二者所使用的四字词丛在结构方面的异同
1.nsc 和mac中四字词丛分布情况
从表一看出在nsc中24%的四字词丛为带of的名词短语,接下来是其他介词短语、带of的介词短语。在mac中其他名词短语、其他短语和带of的名词短语是数量最多的前三个四字词丛。本土学者的情况印证了hyland (2008)的研究结果。
2.二者相同点
由于带of的名词短语能够帮助作者精简论文的字数或者强调研究的特征,(hyland,2008)本土学者论文语料库中23.27%的四字词丛、中国研究生毕业论文语料库中的18.92% 四字词从都是带of的名词短语。此外,本土学者和中国研究生都较多地使用了带of的介词短语,比例分别为23.86% 和13.09%。带of的介词短语通常表示某种逻辑关系,如时间关系 (at the time of)、文本联系(in the case of)。
中国研究生和本土学者使用的动词被动式+介词短语在数量和频率上都是类似的。这一点与之前的研究成果有一定的不同,hyland (2008)发现研究生和博士学生比专业的学者使用的动词被动式+介词短语更多。作者使用动词被动式+介词短语词丛来表达地点关系(can be seen in)、逻辑关系(is based on the)、图示信息 (can be found in),或者强调研究的观察报告 (should be noted that)。hyland (2008) 认为学生比专家使用更多的动词被动式+介词短语词丛是为了在学术写作中有意地使用与个人无关的词丛。本研究与之前研究的差异原因在于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不再刻意地避免使用主观的词汇。mac中甚至可以看到这样的表明主观看法的词丛we can see that, we can find that。
3.二者差异
先行词it的词丛在 nsc 中有 96 个实例, 在mac中达到184个。中国研究生比本土学者较多地使用带先行词it的短语,这个结果也符合hyland (2008) 的结论。学生过多地使用带先行词it的词丛是为了在陈述论点时避免主观性,这样使他们的论文更令人信服。
be+名词或形容词词丛在nsc中只有3种90个实例,然而在mac中有14种550个实例,中国研究生使用的be+名词或形容词词丛更多。 nsc中are more likely to, to be able to 同时出现在了mac中,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是mac中there is a significant的过去式,这一类的词丛大多数是there be句型。中国研究生多用这个句型是由于there be句型可以帮助他们更加客观、公正地陈述自己的观点。
同样,中国研究生比本土学者更多地使用其他短语:在nsc中有12种其他短语词丛405实例,在mac中有40种1299个实例。在mac中这类词丛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as far as the, meet the needs of等) ,很多用来表示某人或某个行为的目的并且多是for +名词短语和in order to + 实义动词短语 (for the convenience of, in order to improve)。
(二)二者所使用的四字词丛在功能方面的异同
1.二者所使用的四字词丛在功能方面总体分布情况
表二是根据hyland (2008) 结构分类法分类后,nsc 和mac中四字词丛分布情况。
在nsc中52.31%的词丛是面向文本的,接下来是面向研究的词丛,最后是面向参与者只占了6.66%,这个结果与hyland (2008)的研究是一致的。mac中的结果与hyland (2008)、wei & lei (2011)的结果都是相符的,面向研究的词丛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占到了63.99% ,接下来是面向文本的词丛,面向文本的词丛频率只有2039,不到面向研究的词丛一半,与nsc结果相同的是,mac中最不常用的是面向参与者类词丛。
可以看出本土学者和中国研究生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不常用面向参与者的四字词丛,这主要由于他们都不愿意在学术写作中直接涉及自己,能够有助于他们达到学术写作中客观性和公正性的要求。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由于中国的教育体系和中西文化差异,中国文化尤其强调非个人性,注重集体主义,这一点在学校教材和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
另外,与nsc情况不同,mac中最常使用的是面向研究的四字词丛,这类词丛用来帮助作者构建真实世界的活动和经历,中国研究生喜欢使用能够描述客观世界和物质现实的四字词丛来强调研究的方式,如at the beginning of,in order to achieve等。然而,在nac中最常见的是面向文本的四字词丛,这类词丛主要是用来使研究面向特定的群体或读者,如果作者想要说服他的读者,他研究的结果就应该以读者愿意接受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中国研究生比本土学者使用面向文本的词丛少,这体现了研究生在这方面的不足。
表三、四、五是两个语料库中面向研究、面向文本和面向参与者四字词丛的具体分布情况。
表三中可以看出nsc和mac中描述类四字词丛都是频率最高的,这类词丛通常用来描述一个客观事物或者某种情况,比如an important role in。nsc中最不常用的是主题类四字词丛,频率只有154,但是,在mac中主题类词丛频率却多达796并且占到了面向研究类的第二位。主题类词丛能够限定研究领域,比如: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中国研究生比本土学者使用限定研究领域的四字词丛要多。
表四nsc和mac中最高频率的是框架标志类四字词丛,像from the perspective of 这样的表明文章框架的词丛在议论文中是很常见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好文章的信实和精确的要求。
表五中,中国研究生使用的立场特性词明显多于参与特性词丛,频率分别为393和64。立场特性词丛的作用的帮助作者表明他们的态度和评价,比如are more likely to以及 there was a significant,参与特性词丛则用来直接和读者对话的,比如as can be seen。这两类词丛都是用来关注人的,差别在于前者站在作者的立场上陈述观点,后者通常使用实义动词的被动式来体现读者自己发现某些论点,就像是作者从读者的观点出发陈述观点。hyland (2008) 发现香港博士生毕业论文中参与特性词丛几乎占了参与类的70% ,然而香港的硕士毕业论文中并没有这个倾向,本研究中中国大陆研究生也呈现了与香港博士生不同的倾向,mac中参与特性词丛只占14.00 ,86.00%的词丛属于立场特性类,这也证实了本研究之前结构分类中的发现:中国研究生并没有使用动词被动式+介词短语词丛,他们甚至使用主观词丛we can see that和 we can find that。
2006年,王伯庆52岁,此时的他,已经在美国拥有一张绿卡、一份薪金优厚的工作以及一所大房子,但他却毅然从美国回国创业,成为“年龄最大的海归创业者”,他要把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最新科学方法和自己多年积累的研究经验带回国内。
――导师谈导师――
两国导师各有特色
我大学是77级的,后来留学美国,在中国和美国都工作过多年。要说对我影响最深远的职场导师,应该是中国三线工厂的老一代工程师和美国的同事们,他们给我的职场帮助是我进步的动力所在,也成为了今天我指导员工的基本原则。
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三线工厂,老一代工程师对工作的赤诚投入,做事的认真负责,以及他们的爱厂如家、体贴青年人,都深深地感染着我。特别是他们能从我个人成长考虑,支持我考研究生,让我的职场之路越走越宽,令我感激至今。所以虽然只在那里工作了一年,但直到现在我还记得他们鼓励的笑容,并以他们为我职场学习的榜样。
研究生毕业后我在大学任教,大学教书这份工作比较自由散漫一些。在美国工作之后,主管的敬业态度对我的成长影响非常大。他们做事认真,对研究问题刨根问底,对工作质量精益求精,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无论有无第三方检查都对自己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要求。批评时对事不对人。与他们相处是一种工作关系,也有个人关怀在其中。主管的要求只是最低标准,不应付了事,不省力气,把工作做到自己所能达到的最好,超过主管期待,让我很有成就感。
总结起来,我觉得在职场之路上所遇到的导师,教给我最重要的就是职场道德、敬业精神、工作方法。
我愿意指导有理想的年轻人
好徒弟有两条标准,有上进心、悟性高。因为有上进心的人愿意改进自己,没有上进心的人怎么批评都没用;有悟性的人善于总结,进步快。还要有点理想主义,我不喜欢功利的年轻人,因为他们短见、势利、工作中得失心重,除了钱和权力对任何东西都没有忠诚感,没有奉献精神,也不会有大出息。
现在回头看看自己本科和研究生的同学,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特别在乎钱的还是没有钱,特别想当官的还是没当上官,发了财或当了官的同学当年多少有点理想主义。当然,发财和当官后不一定能保持理想主义。有理想主义不一定能发财或当官,但没有理想主义的一定做不大。
做人永远第一
在当今中国社会,我认为职场上最需要导师去传导的是怎么做人,传播职场操守和工作方法。技能、技巧?那都是第二位的。职场、生活都一样,要为人正直、诚实、恪尽职守。尊重工作就是尊重自己,爱惜职场生涯也是爱惜自己的生活。
――导师谈徒弟――
什么是师徒之道?
马拉松冠军孙英杰与教练王德显的分道扬镳,何云伟与郭德纲的反目,名人师徒的关系如雾里看花,虽看不甚明白,但最后都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什么是师徒之道?”对于这个问题,王伯庆博士的回答是“先学会再超越”。
他认为师徒之道就是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跟老师学,先学会再超越。青年人不缺聪明和体力,但缺乏智慧,常常不知道事情的对错,此时服从特别重要。圣经上说,尊重权威是智慧的开始。年轻人反抗权威证明的不是智慧,而是自己的独立感受,但结果常常证明那是幼稚的愚蠢。
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知识,并适应实际工作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方式将会对其今后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考虑研究生毕业后的后续发展。培养外科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既要强化其临床技能,又要建立其科研思维,以适应当代外科学发展的需求。长远来看,有助于提高我国医疗水平,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因此,紧紧围绕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教育目标,采取合理的培养模式,培养出不仅具有临床工作能力,而且又具有创新研究能力的外科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至关重要。
2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所面临的问题
2.1专业知识薄弱
近几年来,应届本科毕业生在专业学位研究生中的比例越来越高。他们自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缺乏工作经验。目前,我国医疗环境较差[2],一部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临床学习过程中仅仅限于写病历、换药等琐碎的临务性工作,而极少得到手术操作的机会,毕业时动手能力较差,甚至连最基本的手术操作技能都没有掌握,难以胜任基本的日常临床工作。
2.2创新能力不足
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的最大特点就在“研究”二字上,如果离开“研究”,就谈不上是研究生了[3]。传统观念认为,合格的外科临床医师只要熟练掌握好临床技能、手术技巧并顺利治愈患者即可[4]。由于过分强调临床能力,使另一部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受到忽视。一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认为只要掌握了临床专业知识,具备了较强的临床操作能力,就可以做一个好医生。临床手术技能是外科医师生存的“铁饭碗”,觉得科研与临床的关系不大,从而导致了对科研创新认识不足,制约了科研能力的培养。一些导师在研究生的指导和培养过程中,一味地强调和重视临床知识、临床技能和动手能力,忽视了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由于研究生在论文撰写、基金申请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科研训练,难以可持续发展。有些专业学位研究生每天忙碌于临床工作,在面对疾病时只凭经验处理,或询问上级医师,不善于独立思考,缺乏创新思维[5]。随着循证医学的迅猛发展,仅凭医师个人经验难以满足临床的需求。即使这些研究生以后成为了熟练的“手术匠”,也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学者型人才。
3专业学位研究生可持续发展培养的初步探索
3.1加强专业理论学习
理论教学中,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通过具体病例掌握相应临床及基础知识,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并提出问题及建议,共同研讨,使之能够独立分析、独立治疗。结合具体的病例进行实践和讨论,让学生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而非被动接受知识。也可将培养内容模块化,如按骨科疾病分类方法分为创伤骨科、脊柱外科及关节外科等疾病模块,对于每个疾病模块,制订必须掌握的疾病目录,并将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作为重点进行规范化培养。对于研究生的临床知识,除了掌握好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掌握好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如解剖学、影像学,等,使其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当中。这样不仅使研究生掌握了相关知识,而且也能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
3.2强化临床实践能力
专业学位研究生将来是医疗机构的高层次医师,要求具有较强的临床工作能力。因此,研究生培养的侧重点在于临床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掌握应对复杂疑难病症的临床工作能力。临床诊治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在临床学习过程中,让研究生参加临床病例讨论,不仅可听取高级医师的见解,而且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藉此培养研究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如让研究生对某个患者提出具体的诊疗方案,在保证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处理问题的同时,最后由带教教师进行讲解分析,保证临床医疗质量。应指导研究生多动手操作,安排研究生观看手术录像,总结各个手术的特点,并定期安排临床技能考核,着力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为他们今后步入社会做好准备。这样,不仅加强了研究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培养了研究生的临床综合能力,使研究生毕业后可以更加顺利地适应外科医师工作,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3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尽管科研能力培养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占主导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科研训练。作为一名外科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与科研并不对立和矛盾:所有的科研思路都来源于临床,归根结底都是为临床一线服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应从目前的“临床型”向“临床科研型”转变,尤其是科研能力培养要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对其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为他们提供创造的机会,注重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鼓励研究生自主选题、自主设计。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促使其创造力的可持续开发。鼓励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内容,自主选择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首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时,应将课题重点放在临床研究中,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选题应围绕临床,以临床实践需求为导向,并以临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临床相关研究[6]。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题最好是以临床研究为主体,辅以基础实验研究,以培养学生临床与基础相结合的科研方法。通过收集临床实验标本,合理分析归纳,撰写临床实验性文章,是外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方向。此外,也可开展临床病例研究,如高校的附属医院既是医疗中心,又是教学科研中心,这些医院患者数量大、病种全,同时危重病、罕见病也不少见,但很少对临床资料进行前瞻性、回顾性研究。如果开展此项科研,也同样可直接提升我们的医学研究水平。其次,指导学生如何实时准确获取高质量的科研信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清晰、准确的医学信息,是研究生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要求学生根据将来可能进行的研究方向进行文献检索,确定研究方向和内容,完成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文献检索、阅读和总结能力的综合体现,有利于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临床病例研究与基础实验研究是紧密联系的。临床实践中发现的科学问题,往往需要基础实验研究加以验证,以提供理论支撑。因此,积极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参与各类课题研究,使其具备一定的科研实验技能,为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第四,在科研能力的培养方面,还要重视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学术活动。通过学术活动了解该专业研究领域的学术前沿,开阔研究生的科研视野。最后,要求每个研究生须完成一份国家或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的标书撰写,加强实战训练,为今后独立开展科研工作打好基础。
3.4完善评价模式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改革;创新
通过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我们看到中国现行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的专业设置及其培养目标均紧密地结合生产和科技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这一问题,为了使研究生教育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了新的专业目录。重新调整后的专业,有利于较宽口径培养研究生,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加强了学科建设,保持和发展了学科优势和特色,保证和提高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本课题组以本校化学工业研究生的培养为例,积极探了一种新的培养模式。
一、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
研究生的培养教学方式是首要方面,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鼓励研究生任课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改革,逐步推行研究型的教学方式。开设系列的研究型课程培训班和前沿特色学术讲座。构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多样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注重采用“互动式”“讨论式”“研究式”“质疑式”教学方法。逐步形成“教研交融,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体系中的作用地位上,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学的焦点由关注教师怎样教转到关注研究生怎样学上来,使研究生对学习本身感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让研究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在课堂教学的信息传输上,由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沟通。在教学管理方式上,从以教师组织教学为主转变为以研究生自我控制为主。
二、组建团队和梯队,变“单人指导”为“团队指导”
“一人计短二人计长”为了更好地进行研究生指导工作,组建 “化工工艺”学科研究生指导团队,吸收部分副教授和讲师形成研究生培养梯队。教授专业特长各有侧重,集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形成年龄结构合理、特长优势互补、专业知识强强联合的团体,为研究生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争取获得科研奖励,申请专利。
三、建立完善团队研究生研讨会制度
将研究生讨论会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打破导师界限、年级界限和专业界限,由多位导师组成研究生指导团队,共同公开组织定期研究生研讨会。定期布置专人进行专题讲座,报告要求做成PTT 格式,事先将演讲稿用电子邮件发给所有与会人员,以便让大家有准备地进行探讨,交流心得体会,学习相关专业发展新动向。通过专题讲座和研讨,不仅使每一个研究生得到准备专题讲座文稿、演讲的锻炼机会,还促进了研究生自主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的能力,开阔了研究生的视野,营造了启迪智慧,提高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学术研究氛围。
四、指导研究生参与教学工作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指导研究生参与本科生教学工作,如帮助导师批改作业、辅导质疑、实验指导、辅导本科生毕业设计,积极承担成教教学工作等。通过各教学环节的实际锻炼,从而提高研究生系统学习的能力。
五、引导研究生发表高质量论文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反省不断进步的过程, 学术总结也一样,总结有利于及时找到自己的不足并改正,有利于对自己的计划进行规划,总结给了人努力工作的动力,培养了人思考的习惯,使工作更有效率,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引导研究生及时总结科研工作,对撰写高质量论文,积极参加国际会议,向核心期刊投稿有极大的帮助。
六、加强培养过程管理,严把论文质量关
研究生论文选题严把关。注重研究生小论文和大论文选题的把关与指导。要求研究生从研一开始有目的地进行学习,由导师根据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提出一些研究题目,在满足研究生培养方案基本要求的同时,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对研究生论文选题进行有针对性、有特色的指导,以便促进研究生个性发展。要求研究生论文尽可能地保持连续性,突出专业特色,把握本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立足于较高的起点和学科发展的前沿,结合实际应用,使研究内容尽可能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及监控制度建设,科学把握和坚持研究生培养质量标准;采取学位论文原始资料审核制度,确保学位论文的原创性和真实性;三年内争取获得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七、建立毕业生跟踪制度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高质量的生活,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理解、和睦相处,人们追求事业上的成功,需要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人际关系归根结底是一种社会关系,在一定的程度上人际关系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毕业研究生进行全程跟踪调研,加强与毕业研究生的联系,了解研究生毕业后的去向、工作现状,对学校工作的建议与要求,以便及时调整后继研究生的教学和培养。而且有利于研究生校友间的联系与合作。
八、加强学术活动建设,促进研究生学术交流
没有大环境的熏陶,没有亲身参与、亲眼所见高水平的学术交流,研究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精神是很难激发的。参与性的、面对面交流的效果远非查阅文献所能企及。实际参与、在交流会上发言,即是对一个人研究素养的锻炼,也是对他本人的一种肯定。—个人获得被承认的尊严。对于一个真正有心从事科研的人而言,获得承认是个人最大的尊严。参与国家、国际级别的学术会议,同样可以使学生发挥最大的创造力。因为,只有最新的、最前沿的、最有创见的研究才会被允许在会上交流、演讲,过时、平庸的想法会被拒绝。另外,作为参会者,可以了解到别人目前这几个月正在做什么,研究到什么程度,有什么阶段性成果,进而反思自己的研究和别人的相比有何优缺点,是否已被别人证实过?支持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交流与创新活动,开展研究生学术沙龙等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开展研究生国内访学,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学术交流。
九、结束语
研究生的教育是大学本科教育的延续,存在着多方面的不同,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研究生的教育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和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在高校的管理和研究生的培养中拥有广阔的应用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徐亚清.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分析与实证研究[D]. 河北工业大学 2009.
[2]余峰. 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09 .
[3]孟洁. 中国研究生招生制度变革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
[4]彭静. 我国工科类研究生培养资源重组研究[D]. 西南大学 2006 .
向五花八门,有当独立艺术家的,有做理论研究的,有做老师的,有出国艺术深造的,但不管怎样,在离开校园之前都要认真完成一个重要的任务――毕业创作。甄魏老师和喻老师都表示,虽然与专业艺术院校相比,北师大在毕业创作和毕业论文之间更注重毕业论文的理论水平,但对毕业创作的要求和为之
付出的努力一点也不少。规模不大的毕业展上,一个个作品也都倾注了老师和学生们的大量心血。
画的背后是人
“毕业创作核心是艺术质量,要有自己的观点或观念,有完整性,有一定的技术难度,代表了绘画水平和个人发展方向,要和别人不一样,有独创性。”甄老师一开口就说出对学生毕业作品的种种要求。
北师大在市区,空间狭小,本科生的数量几乎是固定的,也很难扩招,一个专业十几个人,这给老师提供了一对一指导的条件。
甄老师对学生的毕业创作几乎没有任何限制,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根据学生的潜力帮助学生来实现创作想法,甚至“可能国画工作室会出来水彩作品,油画工作室还有做动画的,还拿了很多奖”。
甄魏老师是油画专业的研究生导师,他认为,国画画的山水,跟古代的山水肯定是不同的,但是猛地看去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当然也有一些现代水墨的探索,但总的来说还是讲究传承的。而油画不同,有很多近乎抽象的观念。国画强调功夫的磨练,而油画重要的在于表达,跟周边的事情和生活产生反应,反映现实,也更加敏感一些。
针对油画的特点,甄魏老师从学生的性格出发指导毕设。今年毕业的研究生肖凌,家乡在广西桂林壮族自治区,很喜欢民族性的图案,她画女性形象的作品常常跟民族图案结合起来。肖凌是非常感性的一个学生,一有想法就希望像写诗一样一下子表达出来。她的才华就在于感性的表达,画画色彩更强更敏锐,但是往往经过专业训练的学生会想很多,担心自己画错了,形式不深入,画得不准等等。在这个时候甄老师选择鼓励,“鼓励他们能够像艺术家一样表达,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自由地去画。”
甄老师说:“发自本能的绘画更有价值和意义,她自己选择的题目,我帮助她把东西做扎实。不是说强调传承不好,当然这样学生可能会学到更多的东西,但是我个人是希望激发学生自己的东西,因为艺术是一辈子的事情,研究生毕业创作的阶段需要个人真实的表达。”
甄老师的另外一个学生赵..跟肖凌不同,她比较理性,摇滚范儿,但内心很温柔很细腻,喜欢观念创作,一张画可以画很长时间,可能半年或一年,她毕业作品是画她的好朋友,一个德国女孩儿,那个女孩儿很漂亮也很有个性,身上有个刺青,是为了纪念去世的母亲刺的骷髅头。“在她的作品中,女孩儿嘴上叼着羽毛,背景是印了很多自己刻的骷髅头印章,有文化的联系,有符号的象征意义,更加深刻更加结实,选择的颜色也是经过了反复考虑的,所以我鼓励她一直深入下去。”甄魏说。
“两个人完全不一样,个性倾向和性格特点正是不同创作的根源”,甄魏老师认为,“老师是学生的同行者、知音、朋友、给他们帮助的人,不是把自己的东西简单输出。基础课的时候,教怎么画就应该怎么画,但是研究生和本科生毕业创作需要有自己的观点和创作能力,不同的表达方式很可贵。即便不成熟,那也是一种经历。 ”
当学生迷茫、凌乱时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迷茫的也不少。面对这样的学生,老师又能做些什么呢?
对于艺术系的学生,甄老师从上课第一天开始,就鼓励学生做“视觉日记”,就是每天带着本子,随时用图形的形式把感觉记录下来。“生活处处都是创作的来源,这样坚持下来,一年 300多张,就是你自己真实感觉的点滴记录,高兴、孤独、矛盾等等,连接起来后会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是这样一个人。用视觉的东西把每天经历的记录下来,坚持下去,做到了会有很多的收获。我也一直都在想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艺术和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为了什么,怎么去做,找到自己的定位,这是一辈子需要思考的事情。”甄老师说。
其实老师对学生们基本的倾向比较了解,能力怎么样,各个方面的功底如何,创作的倾向和特点,大概都了解。但这些往往学生自己并不明了。大学并不是直接就毕业创作,大二、大三有创作课。当学生迷茫时,甄老师建议学生把以前的画拿出来看看,通常会发现自己想要表达什么,多做几种尝试,跟老师多几次交流,这个过程自己就会有自己的判断了。
1学历、资历
申报人员的学历(学位)是指国家教育和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正规院校学历。取得国外相应学历学位的人员,需提供国家教育部国外学历学位认证证书。
1.1护理副高级:具有护理专业本科毕业学历,取得中级任职资格后受聘中级职务5年以上;具有护理硕士研究生毕业学历并获硕士学位,取得中级任职资格后受聘中级职务4年以上;具有护理博士研究生毕业学历并获博士学位,取得中级任职资格后受聘中级职务2年以上。
1.2先工作后取得卫生类硕士研究生学历并获得学位者,除了符合申报条件中所规定的任职和聘用年限外,获取学位后必须在专业工作岗位上聘任满1年。
2专业实践经历
专业实践能力的考核要结合岗位设置要求,与个人平时考核、年度考核相结合。工作业绩和专业实践能力包括:参加护理专业工作天数;从事临床一线护理天数;参加抢救危重病次数;主持、参与护理疑难病例讨论次数;主持护理查房数;参加护理专科门诊天数;康复指导次数;护理质量评析次数;质量持续改进项目数;护理差错、事故。
3学术论文、科研成果
申报人员须具有跟踪护理专业先进水平及独立承担科研工作的能力,能根据护理专业的发展提出课题,并有课题设计、组织和总结的能力。任现职期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撰写与申报护理专业相关的论文,并在省部级及以上专业期刊上公开发表。
3.1论文要求
3.1.1提交杂志原件,论文刊登的杂志需取得CN和ISSN?统一刊号,所有申报的国内论文,必须提供新闻出版总署网站(网址:http://gapp.gov.cn)期刊在线查询详细结果打印页面。
3.1.2提交外文版的论文需翻译成中文。发表在国外杂志的论文,不能提供杂志原件的,需提供文献检索证明。
3.1.3《论文宣读审定表》要求
送审论文按要求进行宣读,并认真填写表中的内容。如日期、标明文章所在页码等;核心期刊文章需在表上标注核心期刊目录的序号。
3.1.4日期截止为申报年6月30日。
3.1.5不能送审的论文
3.1.5.1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网站中的“新闻机构查询”栏目中查询不到的期刊不能作为送审论文。
3.1.5.2综述、个案报道和译文不予受理,对罕见的个案报道由单位组织同行专家审核后予以受理。
3.1.5.3所有杂志的论文清样稿、论文录用通知、录用证明不予受理。
3.2科研课题、科技成果、奖项等方面
护士的科研能力影响了护理学科的发展,要求在完成专业技术职称工作的基础上,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承担危重症的护理,挑战高难度的技术操作,主动搜索资料,阅读文献,确立研究课题,解决临床工作存在的问题,拥有局级以上的在研科研课题≧1或获得科技成果奖的主要负责人或主要参与者前三名。
3.2.1科研课题或成果均须提供课题计划任务书、项目合同书、结题验收等材料。
3.2.2有关科研奖项,均为政府或政府主管部门颁发的,申报时须提供正式的获奖证书或证书复印件,评选获奖证明材料不能作为申报材料。
4职称外语合格证
4.1卫生类英语:A级有效期4年(如2014年申报的2010年考的有效)。
4.22013年12月31日以前参加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组织的职称外语考试,并获得相应合格证书,在有效期内可以申报。
4.3从外省市引进人才申报职称时,需参加全国职称外语考试,并获得合格证书。
5职称计算机合格证
5.1考试模块要求
1956年1月1日至1959年12月31日出生的人员需考2个模块;
1960年1月1日至1969年12月31日出生的需考3个模块;
1970年1月1日起出生的需考4个模块。
5.2证书有效期一般为4年,计算时间从最后模块考出日期起计算,有效期时间延长到当年年底。
5.32013年12月31日以前参加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组织的职称计算机考试,并获得相应合格证书,在有效期内可以申报。
5.4免试条件
5.4.1取得全国计算机软件资格(水平)考试中高级资格的,可以不参加职称计算机考试。
5.4.2博士毕业四年内可以不参加职称计算机考试。
6继续医学教育合格证书
由上海市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颁发的继续教育合格证书。提供任现职期间取得的合格证书,申报年的年中必须要验分。
在当今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资本市场日益国际化和跨国公司迅猛发展的环境下,会计国际化应运而生,目前我国不断地推进本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为了更好的实现会计的国际化,我们还应当学习、分享不同国家间的会计思想、实务及教育等问题,以培养高层次的会计人才。作为培养专业研究生人才的各大高校,应当在会计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对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恰当地调整,从而培养出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广阔的国际视野、优秀的跨文化沟通意识和能力、对于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的快速适应能力的国际会计人才。
我国会计研究生培养现状及SWOT分析
目前,绝大多数培养单位没有明确的对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进行定位,但通过分析各高校会计研究生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学术型会计学硕士作为学历教育,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把握,侧重于知识的传承与创新,而专业型会计硕士作为职业教育,侧重于知识和技术的应用,注重于实务问题处理能力的培养。两类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相较本科及以下学历更为乐观,相当大比例的会计研究生都能进入到大型国企、事业单位及各领域内翘楚的私企、外企、会计师事务所等,值得一提的是,就目前来看,入职后的研究生在单位的发展大多呈良好趋势,这与其在校期间获得的扎实的理论功底息息相关,再加上入职后的实务锻炼,工作及社会经验的积累,多数研究生都能够在单位获得来自各方面的肯定,单位自然愿意为研究生制定清晰的职业规划。另外,会计研究生的基本聘用薪酬、福利与各地经济发展、工资状况等有关,但基本上都能达到较高水平。
会计研究生的优势:结合近几年的统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会计研究生的录取虽然有扩招的现象,但是录取比例却在逐年减少,因此,能够得到研究生就读资格的学生必然有其自身的优势,而对于有资格培养会计研究生的各大院校,国家教育部对每个会计硕士导师培养研究生数额有明确规定,以保证研究生的质量,这对于会计研究生优势的形成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另外,国家对学术型会计研究生的在读年限规定为三年,专业型会计研究生的在读年限规定为两年,从而使得研究生有充分的时间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素质,根据调查了解,两类会计研究生在校期间课程安排基本都于第一学年完成,这样一来,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弥补自己其他方面的不足,事实上,除了学生自主安排这些时间来完善自己各方面能力之外,导师也会参与进来,对自己的学生给予合适的引导,因此,一般不会存在盲目学习的状态,大多会计研究生都能够在巩固本专业学习之外,在导师的推荐下结合自身能力、兴趣,合理、有效的吸收其他知识。
会计研究生的劣势:由于实际情况的限定,会计研究生在读期间接触到会计实务的机会少之又少,而学校毕竟由于教学资源有限,很难提供大量的实践教育机会,案例教学也只存在于个别学校,还无法做到全面地推广,导致会计研究生实务方面的处理能力相对较差。尽管有不少学校及会计硕士导师关注到这个方面,并且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机会,但是由于会计岗位在公司的性质比较特殊,学生们被允许接触的往往是实训课上学习过的内容,很难做到对于会计实务的真正认识和掌握。可见,会计研究生在锻炼实务处理能力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而实务处理能力是高层次会计人才必备的技能,因此,实务处理能力较差是会计研究生的一大劣势。
会计研究生的机遇: 近几年来,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总体有缩减的趋势,但高层次会计人才的需求还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状态,例如大公司的财务总监、会计主管以及各研究机构的高级分析师等少有人能够胜任,再加上目前跨国公司、国际性单位等的涌现,无不要求会计人员具备高能力高素质,这给有充足时间完善自身各方面能力的会计专业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因为脱离了本科及以下学历的传授式教学模式,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8期2013年第4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会计研究生在校期间拥有更多的专业内外的学术交流机会,通过这种方式,研究生能够很快具备会计复合型人才的条件,获得全面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他们所具备的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可以使其在解决问题时有更为清晰的思路,这正是用人单位所看重的。而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这一事实,加强了各大培养单位对国际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力度,会计研究生基本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可以有效地协作其供职企业在国际会计事务上的处理,因此,在会计国际化趋势下会计研究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改进我国会计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建议
作为会计研究生培养单位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好培养方案,尽可能的杜绝研究生不能很好的融入企业、服务社会这些现象的出现,鉴于当今经济形势和国际化会计的大趋势,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由于各大高校会计研究生教育都是根据研读方向分别安排导师及其所修课程的,因此,所修课程没有统一的设定,但我们应当统一课程体系,尤其是在会计国际化的趋势下,应当特别注意国际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因此,在传统授课内容上,学校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最直接的就是对国际会计准则的学习。众所周知,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是必然趋势,各大高校必须围绕这一点,同时将课程体系进行国际性的系统完善,才能保证培养出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广阔的国际视野、优秀的跨文化沟通意识和能力、对于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的快速适应能力的国际会计人才。
一年来,在领导班子和院长的正确领导下,在医院各科室的支持下,在全科室人员和村妇保医生的合作下。我妇产科认真贯彻落实《妇婴保健法》深入开展母婴保健各项工作,为提高我镇出生人口素质,降低孕产妇、围产儿死亡率,减少出生缺陷及残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这一年中我科医务人员同心协力,在工作上积极主动,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高度的事业心何责心。围绕科室工作性质,围绕医院中心工作,求真务实、踏实苦干,较好地完成了本科室的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努力学习,提高科室整体素质,提高科室业务水平。
学习有关妇幼卫生知识,写下了大量与业务水平有关的知识,丰富理论知识,用理论技术指导业务工作,能熟练掌握妇产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症的诊疗技术,诊治妇产科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工作中严格执行各项工作制度、诊疗常规和操作规程,一丝不苟的处理每一位病人。独立完成五六拾例剖宫产及其他妇产科手术,使产妇及病人都能健康出院。从无差错事故的发生。
二、培训村妇保医生、提升整体业务水平。
针对村妇保医生知识参差不齐的现状,给他们讲解产妇、孕妇的保健知识,产后访视、母乳喂养知识等内容。使得他们业务素质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并要求月报表分村管理,按时准确上报。
三、医患沟通到位
科室人员相互理解、团结一致。对住院分娩的孕妇,观察产程严密,耐心做好医患沟通,让孕妇及家属了解产程过程及可能发生的情况,让其心理有数,并有一个心理准备及理解过程。对一异常情况处理及时,手术病人严格把握手术指针,对危重病人进行尽快治疗并及时会诊,手术严格无菌操作,无一例产褥感染,今年住院分娩人次达200人次左右。剖宫产手术60人次左右。住院分娩率达95%以上。
四、科室消毒责任明确、正规、及时记录
五、加强孕产妇手流管理,对孕产妇实行分村管理、分工明确。
要求围产期保健卡填写及时,并能及时输入微机,有效地进行信息化管理,督促产妇定期产检,,且产后42天母婴能及时到院体检。提高高危孕产妇的筛查及管理,对高危孕产妇实行专案管理。提高高危孕产妇筛查能力和危重病例应急处理、转诊能力。通过各级产科医务人员及妇幼人员的能力协作,对高危孕产妇进行跟踪管理及信息化管理。
六、对孕产期妇女进行知识宣传教育。
利用各科渠道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免费为孕产妇体检,并对孕产妇进行专项补助积极给予准备其应有的资料,并积极为产妇及新生儿检查、新生儿疾病筛查达90%以上。
七、对全镇育龄妇女进行普查、普治工作。
八、合理安班排班制度及首诊负责制度,杜绝了医疗事故的发生。
总之:在这一年中无论在技术上或任务水平上都有很大的提高,但根据我院情况、科室人员暂时紧缺、暂停接生产程观察。
医生职称晋升述职报告(二)
20xx年xx月,我从西安交通大学口腔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来到医院口腔科工作,现职称为住院医师,拟申请晋升主治医师。根据医院职称晋升工作要求,我将近几年的思想、工作、学习情况作一汇报。
一、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作为一名党员,我能够坚持参加组织生活,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尤其注重学习党的精神,深入领会,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努力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二、牢固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作为一名基层医生,我始终坚持“生命重于一切、病人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时刻提醒自己要行医先做人,努力锤炼自己的职业修养和职业道德,耐心、细致地对待每一位病人,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得到了就医患者的一致好评。
三、努力提升个人业务水平。
目前声乐研究生的能力由于大量扩招,有的导师一年带有多名研究生,,很多老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指导研究生,导致很多研究生还是如本科生一样的上课,研究目标不明确。还有一些老师缺乏责任感,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对学生欠缺指导,学生只能通过课外自己练习。由于缺乏正确的专业技术指导,声乐演唱技术提高较慢甚至发声方法错误。导师们不仅要指导毕业生论文,还要准备学生的毕业音乐会,行政事务、个人事务以及繁重的本科教学远远超过了导师的承受能力。有的声乐老师着力于对学生演唱水平的指导,理论基础欠缺,自身缺乏科研方面的积累,无法很好地指导学生的论文和理论研究。有些声乐方向的同学重视声乐演唱的训练,不注重理论知识、人文素质的积累与加强,因此,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较弱。声乐研究生的毕业考核分为毕业音乐会和毕业论文两项。许多声乐硕士生没有完全体现出与学士层次上的差异,声乐技能水平和理论水平也很难达到统一。有的理论水平强,声乐演唱能力比较差。有的演唱水平不错,可是一写论文就不知如何下手。很多研究生开音乐会在曲目难度和演唱技巧上仍然没有突破本科时期的学习程度;在理论上缺乏长期的积累和系统地研究,毕业论文东拼西凑,质量很差。
改革研究生招生环节笔者认为研究生的招生考试应该先考专业课,对专业较差的学生进行淘汰。专业课通过的学生再参加全国统一的文化课及公共课的考试。这样可以让学生把重点放在专业课的学习上,也可以招到声乐基础、演唱条件好一点的学生。避免出现考生在本科学习其他专业,只是由于基础课出色才被录取,导致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困难重重的尴尬局面;声乐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录取时应考虑学生的声乐歌唱能力、表演能力、科研能力、实际教学能力等综合素质和声乐专业发展潜力。入学考试可以降低理论科目的分值和所占的比例,与理论专业的研究生区分开来。研究生的所学专业应该有一定的连续性。本科,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生所学的专业应该是一致的。在招生的时候应该对学生的本科专业有一定的要求。
优化声乐研究生教学的目标和内容1.区分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目前高师声乐研究生分为学术硕士、教育硕士、艺术硕士三种,笔者认为不管哪种都要遵循声乐教学规律,培养的方向要因人而异,培养目标因不同层次需要而不同。有的学生在歌唱表演方面具有很高的天赋,可以作为专业型的人才来培养;有的学生声乐条件一般,但是乐感和素质尚可,可作为学术型的人才来培养。艺术硕士要注重艺术实践,音乐会的演唱要出色;学术硕士要注重论文写作,提升学术水平;教育硕士要注重师范功能。2.声乐教学内容要多元化。高师和综合大学培养的声乐研究生应该在一专多能的基础上思考并总结声乐演唱及教学的规律、理论并加以传承。在声乐技能技巧方面,高师的学生比不上专业院校的声乐演唱专业的学生,但是作为以师资培养为目标的高师声乐教学,追求的不是演唱高难度的声乐作品,而是追求掌握科学的演唱方法,作品的涉猎范围能够广而全。在研究生的技能训练方面,高师的声乐硕士除了声乐技能外,还应具备一定的伴奏能力,可以在培养方案中加入钢琴课,或者钢琴伴奏课;研究生的英语没有涵盖专业术语,很多研究生看不懂专业的英语文献,可以在研究生的英语中开设专业英语术语课程。另外,建议开设心理训练等方面的课程,通过心理暗示来帮助学生在表演上、教学上起到更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加强学生的教学能力和提高文化素养也是极为重要的,建议在课程培养方案中加入声乐教学法、教学理论,甚至是中文课、哲学课、美学课等文、史、哲的课程,使得研究生的知识层面要高于本科生。还应该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研究能力,让他们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反思问题,通过知识的积累和不断的实践,完善自己的研究方法。研究生的培养还应该考虑市场需求,为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培养所需人才,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3.声乐教学质量要提高。在研究生阶段,学术硕士一般开一场音乐会,艺术硕士开两场。毕业音乐会要求学生的演唱风格要多样化,不能只有一种类型,应展示出对不同风格作品的驾驭能力。美声唱法的学生应演唱意大利语、德语、法语歌曲和中国民歌,民族唱法的学生应演唱戏曲和地方小调。音乐会应该有一定的规格,应注重学生歌唱艺术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乐感,而不是纯粹的技术。对美声唱法的学生应加强语言训练,让他们深层次地学习意大利语、德语和法语,而不只是注重语音训练。这样学生才能真切理解歌词的意思,舞台上准确地表达作品,在交流的时候更加自然。民族唱法的学生要求更多地继承传统和创新,努力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声乐文化,并在唱法与作品上进行大胆的尝试与创新。研究生的专业课可以用声乐理论的教学和研讨性的教学来补充简单的“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知识单一、视野狭窄的情况。4.搞好声乐研究生的艺德、师德教育。艺术硕士毕业后主要去文艺团体当演员,文学硕士和教育硕士毕业后主要是入校当老师。作为一名艺术家只有具备优秀的艺德,才能被广大人民的喜爱,才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作为一名教师,优秀的师德是立身之本。很多的文艺团体、院校采取以老带新的做法,引导新人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但是这都是研究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才开始的。如果在研究生期间就开展师德教育,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研究生走上工作岗位上的不适,减少工作中出现问题的几率。
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的培训与遴选目前,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的标准不一致,有的学校标准比较低,建议国家出台导师遴选的标准和条件:如对导师的职称、获奖、论文等方面有具体的要求,这样有利于整个师资队伍的建设。由于扩招比较严重,中国的教育已经进入到一个大同的状况,导师的质量不是很令人满意,老师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建议对导师实行岗前培训,组织老师们进修。对海归导师加强中国文化的培训,特别是中国声乐文化、中国音乐文化知识的补充。对于资深的老师,建议学校能送其出去充电,更好地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很多导师都表示既要辅导学生举办音乐会又要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压力太大,建议学校实行双导师制,一位老师指导学生的音乐会,另一位老师指导学生的论文。笔者以为:硕士生导师的学术水平、道德修养和工作态度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成长。他不仅向研究生传授知识、培养研究生各方面的能力,对研究生的性格、修养、态度等各方面都有直接的影响。每个导师学有专长,互相之间可以弥补对方的不足,跨学科、跨专业及交叉学科的导师可以培养出知识更加全面、能力更加完备的研究生。
目前,高校对声乐研究生的教育越来越重视,2012年12月7日至9日,在广西大学艺术学院举办了全国首届高师声乐研讨会,专家们指出高师声乐研究生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在新世纪各门学科相互交叉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改革声乐研究生培养的方式方法,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与时代并存,让培养出来的研究生成为技术性强、知识性广,能够独立解决复杂的技术问题、理论问题的创新性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最终目标。
作者:田昀艳
关键词:跨专业;研究生;矿业工程;培养
作者简介:柴修伟(1980-),男,安徽亳州人,武汉工程大学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副教授;王智峰(1987-),男,河南巩义人,武汉工程大学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北 武汉 430073)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020-02
目前,随着硕士研究生招生扩招,跨专业考研人数也逐年增加,成为考研的热点现象,矿业工程专业便是其中之一。越来越多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出现,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能为我国矿业工程领域培养更为优秀的人才;同时,由于专业基础相对薄弱等原因,在培养过程中出现一些新的问题也是在所难免。[1]针对这些新出现的问题,首先分析了导致这个问题出现的源头:即跨专业矿业工程硕士研究生大量出现的原因;结合本校本专业研究生和其他相关兄弟院校相关情况,总结培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相对应的措施和建议,以期能对培养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一、矿业工程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大量出现的原因
新招收的矿业工程类硕士研究生中,跨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比如:武汉工程大学去年矿业工程录取的研究生,跨专业比例达到60%;河南理工大学能源学院2008年招收的25名采矿工程硕士生中,跨专业的学生占了将近一半;2009年,采矿招生的47人中有24人来自其他专业,占招生人数的51.1%,说明矿业工程类研究生跨专业录取的比例还在逐年上升。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2-4]
1.行业因素
采矿行业自从走出了20世纪90年代的低迷之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所需采矿行业的支撑越来越大,再加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矿石价格与国外接轨,从而带动了国内采矿相关行业的发展。由于采矿行业在现阶段所具有的高收益吸引了大批非本专业的学生,跨专业报考矿业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2.学生自身因素
放弃本科学习了四年的专业,换到另一个不是很了解的专业,大部分学生做这个决定都是需要勇气的。就学生自身来说的原因可能是:
(1)对自己的本专业失去兴趣。有些学生在升入大学时就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或者在本科时期没有学好本专业,对自己原来所从事的专业失去信心,不感兴趣,心理上希望能换个专业。
(2)担心就业率。由于矿业工程领域所需专业技术人才缺口较大,所以,相关的采矿、安全甚至选矿专业的就业率都能得到保证。然而,一些竞争比较激烈的工科专业,或者是就业率本身就不高的基础学科专业或者文科类专业学生过分担心自己本专业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从而在考研时选择了矿业工程专业。
(3)家庭影响。矿业企业系统的子弟,为了毕业后能够顺利回家乡工作,或者为了将来自己的事业能发展得更好,由于在高考时并没有考虑那么长远,就会在考研时选择对他们将来发展更有利的专业。这部分人从小就对采矿行业耳濡目染,对这个行业也并不陌生。因此,对于他们来说放弃原有专业选择矿业工程这个专业并不困难。
学生自身因素是出现大量矿业工程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最重要原因,大部分学生除了受矿业工程专业的外在利好影响外,还都是基于自身的情况对于现实的一种选择。
3.学校因素
受矿业工程领域毕业生毕业后的工作环境以及人们传统观念的影响,矿业工程相关专业对我国来说仍然是冷门专业。但是,这不妨碍原有的几所煤炭部所属院校在他们本校所拥有的报考热度。这些院校大部分在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的地区,并且这些学校的前身大部分都是矿院,矿业类相关专业在他们所在院校开设时间较长,技术力量雄厚。因此,矿业类专业一直受到他们所在院校师生的尊敬,考研时跨专业考取他们本校最好的专业也就不足为奇。由于这些院校报考矿业类相关专业的生源太多,本校所拥有的招生指标远远不能满足考生要求,因此,这也就间接带动了其他开设有矿业工程硕士点院校的招生工作。在一定时期内,学校因素导致学生热衷于跨考矿业工程类硕士研究生,这个现象还会一直存在。
其实,考生们放弃了自己原有的专业而报考有一定风险的矿业工程类专业,原因肯定不止以上几点,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也是综合的。
二、培养过程出现的问题
矿业工程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由于来自不同的专业,每个人的知识背景和文化结构也都不尽相同。导师在培养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复杂多样的。[5-7]
1.专业基础良莠不齐
对于跨考矿业工程的硕士研究生原有专业基础不同,对于学习矿业工程所具备的专业基础也有所差别。如有些学生在很早就准备跨考,本科的时候就注意到了对矿业工程相关知识的储备;或者一些学生读的是跟矿业工程相近的地质等专业,他们原本学习的内容就跟矿业工程的知识有所交叉;而有些矿业类院校则把一些矿业类基础课程添加到部分工科基础课程中。上述现象决定了学院和导师所面临的学生专业基础是参差不齐的,给基础教学和培养方案造成困扰。
2.学习过程过于浮躁
跨专业的学生由于没有完整的知识结构框架,在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夯实自己的矿业类基础知识储备。然而,很多学生对此不以为然,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在自身没有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就急于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这样往往使得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结合到科研活动中,造成对学生的事业长远发展不利的局面。
3.前途悲观失望心理
大部分学生作出跨专业的选择都是根据自身情况深思熟虑后作出的选择。但是,跟风报考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在一些矿业工程专业热门院校之中。由于在考试之前并没有对这个专业进行充分的了解,只是为了逃避原有的本专业仓促作出的选择。又因为矿业工程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大部分需要到艰苦行业、艰苦地方去工作,煤矿事故时有发生,无形之中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压力,使他们不能安心学习,患得患失,过于担心自己的事业和前途,而表现得忧心忡忡。
实际上,由于每个学生情况的不同,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发现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观察、交流才能作出判断。并且在不同时期,遇到的问题也会是不同的。
三、跨专业培养措施
跨专业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虽不尽相同,只要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对跨专业的研究生培养还是很有帮助的。
1.补充专业基础知识
研究生往往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导师可以根据学生选择的研究方向和其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情况,由导师和学生共同制定一个合理的学习方案。学生应定期向导师汇报学习情况的进展,在必要的情况下导师再加以指导。跨专业研究生补充专业基础知识应遵循的原则应该是:首先要持之以恒,不怕麻烦;其次是要制定短期目标和长期计划;最后是要想办法提高学习效率。只有长期坚持这三项原则,拥有了坚实的专业基础之后,研究生才能更顺利地进行科研工作。
2.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
跨专业研究生由于对行业动态不够了解,选择研究方向会不知所措。导师应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能够顺利实现。研究生管理部门也要制订相应的指导跨专业研究生导师须知,以确保研究生培养的落实。
3.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研究生由于在本科时期很少接触科学研究工作,而对矿业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储备不足,在科研上存在不小的差距。这方面就需要导师的耐心指导,循循善诱,也需要学生自己在基础知识的储备上勤奋努力。跨专业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建议采取的原则是“从基础工作做起,边干边学,将专业知识与科研实践有机结合,努力培养科研思维能力,重在形成科研思路”。同时,鉴于矿业工程专业的特殊性,矿业工程研究生学习的知识不应该只停留在书本或者是实验室,而应该在导师的带领下多看看实践现场是什么样的,那样才不至于纸上谈兵,也能增长见识。
在导师的带领下,制订正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依靠学生的自学能力,补充好应有的专业基础知识,积极参加科研和实践活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会收到应有的效果,以期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能够实现。
四、结语
矿业工程跨专业研究生与本专业研究生比起来,在专业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劣势。但是,跨专业研究生在培养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方面具有优势。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需要根据他们自身的情况制订合理的培养计划,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同时,在科研和实践中慢慢培养其专业素养,争取能够培养出高层次、复合型的优秀矿业领域人才。
参考文献:
[1]倪小明,李化敏,刘晓.矿业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体系的构建[J].中国地质教育,2011,20(1).
[2]赵永刚,赵明华.如何正确引导跨专业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的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2010,(3).
[3]吴伟,马世忠,卢双舫.地质类硕士点培养跨专业研究生的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3).
[4]王卫强,杨帆,吴明,等.关于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思考[J].群文天地,2011,(8).
[5]何运信,李美中.跨专业与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差异化培养研究——基于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生的问卷调查[J].高等农业教育,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