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3 01:51: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营养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1理论学时与实验学时不足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是由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陆景陵和胡霭堂等人编写的《植物营养学》(上、下册),共21章学习内容。目前,我校农学专业对该课程的课时设置为总学时数54学时(36学时理论课+18学时实验课),为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必须在短短的36学时中完成21章的理论学习内容,使得课程内容大大缩减,影响了教学效果。而植物营养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其理论和实践性成果的广泛应用极大推动了我国在节水节肥、保护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实验教学也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理论教学的深入和验证,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我国培养大批植物营养应用性人才奠定基础。而我校的植物营养学实验课程仅开设18学时,且大多数实验都为验证性实验,只是对相关理论进行简单的验证,而不是有创造性的实践,影响了对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
1.2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
由于理论课时较少,学习内容较多,植物营养学课堂教学的方式不得不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利用幻灯片为学生讲授知识。面对丰富的学习内容,很多学生忙于照抄幻灯片上的内容,对知识缺乏充分的思考,无法对老师讲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消化吸收,使得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探索的精神,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1.3教学内容相对落后,学生知识面不宽
目前,植物营养的教学内容仍然局限于课本内容上,都是课本上现有的知识和概念,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不高,而讲课中少有提及学科前沿及发展动态的内容,使得学生对植物营养学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知识面狭窄。
2植物营养学教学改革的思路
2.1增加理论学时与教学实践学时
增加理论学习的学时数,可以使教师在授课内容中着重突出难重点部分;学生对老师课堂授课内容较容易消化和吸收,正确掌握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部分,有针对性地进一步深入学习。而教学学习是对理论知识的深化和实践,是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的重任,为学生在踏入相关工作第一线时奠定扎实的基础。
2.2更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保障良好教学质量的两个重要因素,适当丰富教学内容后,教学手段就显得至关重要。研究表明,课堂气氛越活跃,学生参与越积极,教学效果相应越好。因此,我们根据植物营养学的课程特点,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听课,在一堂课程结束后,布置下节课将要讲到的问题,让学生回去查阅资料,在下节课对学生进行提问,既能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可以使学生更快、更牢地掌握相关知识点。这既活跃教学气氛,又使整个教学过程寓教于乐。植物营养学课程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举例来说,在农业生产上对植物缺素症状的正确判断,有利于指导施肥,矫正植物的缺素症状。对此,我们可以采用实例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3充实教学内容,及时增加学科前沿及发展动态
学术讲座是是开拓学生知识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是大学校园内主干课程之外一个重要的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的途径。学术讲座所涉及的一般是一些前沿性的研究和进展,也有一些基础性的理论,还包括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这有助于及时掌握科研动态,更新、充实教学内容。邀请国内外专家与学生进行近距离的学术交流和探讨,能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学科前沿,并在学术交流和学术碰撞中拓展视野。
3结语
英文名称:Acta Nutrimenta Sinica
主管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
主办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中国营养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天津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0512-7955
国内刊号:12-1074/R
邮发代号:6-2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6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百种重点期刊
中科双效期刊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一、 学术论文的种类:
1、论著类:实验研究、调查研究、临床研究;
2、综述、讲座类 ;
3、短篇报道:临床经验、教学经验;
4、病例报道类
同学可选择撰写论著类或临床经验类论文
二、学术论文的基本结构
包括文题、作者及作者单位名称、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六大部分。
1、文题:是对论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应确切简练,一般不超过20个字,不用标点符号。比如:“护士营养学知识水平的调查分析”“山东省地方性甲状腺肿发病状况调查”;
2、作者姓名
3、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部分。
4、关键词:是为了论文检索方便而设立的2-5个名词或名词短语,设立关键词要体现文章的中心,要准确,有利于文献检索。
5、正文:包括前言、材料和方法、结果、讨论
(1)前言:主要提出问题和解释概念,适当介绍研究背景,提出本文要研究的问题,以100~300字为宜。
(2)材料和方法:实验研究为材料与方法,临床研究为资料与方法,调查研究为对象与方法。如调查研究你论文:对象与方法包括调查对象(调查对象要具有代表性,要随机抽样) 、调查方法(调查方法要设计严密)、统计学方法(要采用恰当,计数资料一般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一般采用t检验)。
(3)结果:这是学术论文的核心部分,是建立在资料与方法上的。学术论文的学术价值如何,是否有发现和创新,主要取决于这一部分。必须将其归纳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然后用简单的文字和图表表达出来。
(4)讨论:大致可包括:阐述本文研究的原理与机制;说明本文材料和方法的特点及其得失;分析本文结果与他人结果的异同,以及各自的优越性与不足;对本文研究结果进行理论概括,提出新观点、新假设,对各种不同的观点和学说进行比较和评价;提出今后探索的方向和展望,等等。
6、参考文献:应选择有关的主要的著作或正式发表的论文,最好是近5年的,
文献条目不宜过多,论著在10条以内。
三、论文的格式要求
(一)文稿用word录入排版,A4纸,文题4号黑体,内文小四号宋体,单倍行距,字数不少于1500字,不超过3000字。
(二)论文层次的划分,一般不宜超过4层,第一级标题用1,第二级标题用1.1,第三级标题用1.1.1,第四级标题用1.1.1.1。各级标题均顶格书写,分级号后不用顿号,空一字空后写标题。
(三)图表:均应有简明的图题和表题,不超过20个汉字。表格一律用“三线式”表。
(四)参考文献:按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在右上角用方括号注明,如:[1]、[5-8],并按引用顺序排列于文末。引用公开发表的原著,文献严格按如下要求书写:
1、期刊:[序号] 作者(三位以内全部列出,超过者只列前三位后加“等”).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页-迄页
例1:
[1]胡敏予,朱明元,周光宇,等.护士营养学知识水平的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01,15(1):6-
2、 专著:[序号]作者(三位以内全部列出,超过者只列前三位后加“等”).书名[M]. 版次.出版地:出版社,年:起页-迄页
《烹饪营养学》课程是研究代营养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饮食产品的营养价值、选料搭配及烹饪加工工艺过程中营养问题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知识课,也是职业院校烹饪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是要使学生掌握有关营养学的基础理论,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该课程的学习中得到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今后解决烹饪工作中实际的营养问题,更科学地进行合理膳食,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需要从目前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环节和考试方式等方面入手,进行全方位的教学优化。
一、合理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烹饪营养学》课程内容的设置依次为营养学基础知识、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烹饪加工对原料的影响、合理烹饪及烹饪营养与健康等知识。这样的课程内容安排和顺序设置虽然对烹饪专业是必需的,但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这些内容与食品化学、生理学、食品商品学、食品分析及其他诸多学科知识密切相关,而学生在学习营养学之前,并没有相关学科知识就开始进行营养素知识的学习,基础性、理论性太强,学生接受起来有点难度,影响学习兴趣。笔者认为,由食物讲起,逐渐过渡到营养素等知识,先学习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践、自己食物选择的倾向来理解和学习这部分内容,为营养素知识的全面掌握打下基础,由此引入不同人群营养学的知识,就比较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了。其次,要注重基础理论与烹饪实践相结合,充实教学内容。烹饪加工对原料的影响及合理烹饪等营养知识属于应用营养学范畴,也是该课程的主要难点所在。其内容涉及到很多食品化学知识。例如,讲到六大营养素发生的各种变化名称时,学生经常云里雾里、无从理解,而这部分内容与烹饪实践操作是密切相关的。因此,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应循序渐进,适当补充相关食品化学基础知识,并补充分析饮食业由烹饪操作不当引起的营养素不a良变化的种种情况。这样,不仅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脱离实际,让学生真正领会所学营养知识并指导应用于烹饪实践。
二、掌握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导致教师和学生间成为传授与接受的教学关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个性发展的多样性以及智能的培养,阻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因此,把教授与引导相结合,实施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变灌输为启发,变督促为引导,采用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是教好《烹饪营养学》课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逐渐放弃教学中主角的位置,避免“满堂灌”,避免过分细致详尽地讲解教材中的内容,而应在阐述重点内容的基础上,设问激疑,培养学生逐步依靠自己积极思考和汲取书本知识,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吸取知识,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三、丰富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养学教材中的内容多以描述性为主,随着课程的不断推进,《烹饪营养学》教学过程开始应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具有真实的情景呈现、生动的动画演示及逼真的音响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是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非常有效的手段。它可以使学生有效利用形象思维,更轻松地理解所学内容,还可以通过现场录像展现烹饪操作不当引起的营养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但是,多媒体教学容易淡化学科的个性,很多情况下更依赖于前期的教学准备,灵活性比较差。如果能将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以形象的、易于接受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的同时,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充分利用板书教学,加深其记忆,可以更好地增强课堂的灵活性、互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考试方法应综合评价教学质量
课程考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质量重要的反馈手段,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在以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能力为主旨的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如何评价考试结果等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目前,对学生平时的考核多注重出勤、作业及课堂表现,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考核力度不够。因此,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加强阶段性考核,为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可变换多种方式来考查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情况,增加口试、做课程论文或采用无标准答案方式出题考查。一方面,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将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考核结果与期末考试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课程总成绩,将更客观地综合评价教学效果与质量。
综上所述,笔者仅就《烹饪营养学》课程的教学优化提出了一些浅见,针对新时期要求知识面宽、基础扎实、操作技能强等特点,有条件时烹饪营养学还应与相近学科如食品化学、食品卫生学、饮食保健学、营养配餐等配合开设模块式教学,从理论到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作者单位:兵团高级技工学校)
杨明功,主任医师、教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绩溪路218号
邮编:230022
出诊时间:周一上午、周四下午安医附院长江路门诊
周五上午安医住院部专家门诊
个人简介:1965年毕业于安徽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曾任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内分泌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常委,中华糖尿病学会常委。现任安徽省医学会内分泌、糖尿病学会主任委员。参编出版专著9部,60余篇,担任《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等多部杂志的编委。
专业特长: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对内分泌代谢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等有丰富的诊疗经验。
魏子孝,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内分泌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苑操场甲1号
邮编:100091
出诊时间:周二、周四上午专家门诊
周四下午特需门诊
个人简介:1970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1980年毕业于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内科师从方药中、时振声,妇科师从钱伯煊、赵数仪、傅方珍诸位老师。硕士学位、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原中国中医科学院内分泌科带头人,西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西苑医院内分泌科设病床32张,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收治糖尿病及慢性并发症、各种甲状腺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为主。
专业特长:中医内科杂病,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肾脏病、风湿性疾病的中医药疾病。
陈霞飞,主任营养师、医师。华东医院营养科
地址:上海延安西路221号
邮编:200040
出诊时间:每周二下午
个人简介:1964年上海第二医学院医疗专业本科毕业。现为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主任营养师、执业医师。上海市临床营养质控中心主任、上海药学会老年药学专委会副主任、上海糖尿病康复协会顾问、上海食疗研究会理事、中国临床营养杂志编委、糖尿病新世界杂志专家顾问。曾任中国营养学会理事、临床营养分会副主任、上海市营养学会临床营养专委会主任。
专业特长:长期从事临床营养、营养保健和营养教学工作,对老年营养、各类疾病营养和临床营养支持方面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李毅斌,副主任医师。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
地址:北京市东交民巷1号
邮编:100730
出诊时间:周二、周四上午
关键词 大学生 运动营养 营养补充
中图分类号:G84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6-040-01
科学的膳食营养摄入是保证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运动中营养需求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对影响身体素质和成分的先决条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的关键因素。合理的膳食营养对运动员来说能够提高运动能力、促进对训练的适应和疲劳的消除、防止伤病、有利于运动员发挥出最佳的运动水平以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
一、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以首都体育学院网球专业的本科学生的膳食营养为研究对象,学生为19岁至24岁的成年人。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学校图书馆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查阅的有关运动膳食营养及网球专项营养补充的论文进行综合整理分析,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为本文的分析和讨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
(二)观察法
通过对追踪观察网球专业本科学生日常摄入食品的种类及多少来推算运动员摄入的营养,总结运动员的饮食习惯,为研究做好充足详实的准备。
三、结果与分析
(一)结果
1.首都体育学院网球专业学生食谱调查与分析
(1)早餐:主食:油条、烧饼、糖饼、鸡蛋,汤类:大米汤、小米汤。
(2)午餐:主食:馒头、米饭、面条,副食:白菜、蘑菇、油菜、洋葱、豆芽等素炒菜;也有菜和蛋类肉类搭配的副食如西红柿鸡蛋、苦瓜鸡蛋、青椒肉丝等,肉食:鸡腿、鸡翅、排骨、肉丸,汤类:鸡蛋汤。
(3)晚餐与午餐种类大致相同,有时提供高淀粉类食物。
通过以上总结看出,体育学院网球专业学生所摄入的食物中涵盖了: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碳水化合物、淀粉、糖这些运动员必需的营养物质。
2.首都体育学院网球专业学生饮食习惯调查与分析
(1)早餐:一般为烧饼和鸡蛋,去食堂就餐的学生一般食用鸡蛋搭配油饼富含淀粉蛋白质的主食。
(2)午餐:网球专业学生进行午餐时通常会选择烧饼、米饭做主食,并搭配两菜一汤,但由于口味原因有时会出现浪费过多现象,这种情况下运动员无法摄入足够的营养来应对下午的训练,造成过早疲劳的出现。
(3)晚餐:由于食堂晚餐与午餐供应食物的种类相同,学生在经过训练后偏向于“味道可口”的食物,忽略了维生素的摄入,不利于运动员在下午经过中高强度训练后的恢复。
(二)网球运动员的合理膳食研究对策
1.网球运动员训练日配餐依据及设计原则
网球运动是一项集技巧、耐力、爆发力、速度、反应等综合素质的体育运动。网球运动员膳食食谱设计既要考虑均衡、全面等原则,同时也要针对每个运动员自身不同特点以及在训练、比赛前后不同生理阶段的状态分别进行膳食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几条建议:
(1)保证食物多样性,以谷物为主,营养平衡;
(2)早、中、晚餐及加餐的热能分配比分别保证为25%、40%、25%、10%。
(3)三大产能营养素的热能配比要合理,分别是碳水化合物占55%-60%,蛋白质占11%-15%、脂肪21%-30%。
2.网球专业训练课后的营养和恢复措施
为了调整需要,以恢复最佳比赛状态和进行高效的训练,此时补充营养的主要目的在于达到或超过(超量补偿)赛前水平。由于赛后酶活性增高,机体急需必要的营养素(如糖原合成)。水和电解质大量流失,需要及时补充富含矿物质的水或功能性、运动性饮料,所以要补充一定量的抗氧化物质。此时营养安排:
(1)运动后按照运动体重的偏差,应保证体重每下降1公斤补液1升。
(2)多方面的高糖饮食(大米、面条、土豆),使工作肌群的糖原快速、广泛、高效的恢复。
(3)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相应地减少脂肪的摄入(可食用去脂奶制品、低脂肉类),尤其是儿童和少年。
(4)新鲜的含糖食物,以及大量的水果蔬菜,都含有大量的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和纤维素,使机体能快速的消除疲劳。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首都体育学院网球专业学生的饮食调查发现,他们摄入的食品种类较为单一、固定,食堂的午餐与晚餐所提供的食品种类、菜色基本相同,导致口味与营养单一,间接地导致了学生不在食堂内而是在校外就餐情况的出现。
(二)建议
学校应不断加强对食堂管理员和厨师的营养学知识培训;食堂应在采购时保证副食与主食原材料的多样化;加强食堂管理,严格控制含添加剂食物的进货数量,运动类饮料要根据其配方进行选购,碳酸类饮料要减少。
参考文献:
[1] 王维群.营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生理功能;膳食硒资源;产业链;开发前景
1817年瑞典化学家贝采利乌斯(Berzelius)发现了硒(se)元素,经过200年科学研究发现,硒具有抗癌、防治心血管病、抗肝坏死、防治糖尿病、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等多种药理作用,被誉为“生命火种”、“心脏的守护神”、“天然解毒剂”及“抗癌之王”。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于1973年宣布,硒是人体必需的生命元素。1988年中国营养学会将硒列为膳食谱中必需的营养元素。近年来,硒的研究与开发在国内外已形成一个热点,每年都有大量论文和报道出现在报刊杂志上,但是结合安康实际情况系统论述膳食硒资源现状及前景的报道较少。本文进行系统调查研究,将膳食硒资源现状及前景概述如下。
1 硒在人体中的重要生理功能
国内外大量研究资料和临床研究证明[1,2],缺硒会造成人体许多重要器官机能失调,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研究发现通过补硒可以有效的预防和防治这些疾病,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硒在人体的重要生理功能逐渐被揭示。
1.1 硒的抗病作用[3]
硒的营养状态与癌症密切相关,1915年,科学家首次发现硒对肿瘤有抑制作用;1988年,美国著名科学家克莱门特进行了著名的迈阿密实验,证明硒对抗癌具有显著作用;国内外研究表明低硒、缺硒地区居民的肝癌、乳腺癌、肺癌、白血病等恶性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显著高于富硒地区,而且血硒含量(血硒水平)越低,癌症死亡率越高;硒对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等我国许多地区严重的地方病具有防治效果[4,5],是目前防治克山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硒对心脑血管系统的作用[6,7]:硒具有维持心脑血管系统正常结构和功能的作用,硒能平缓降低血压作用,可调节各种原因引起的高血压。高血脂患者补硒可以提高身体抗氧化保护系统的功能,调节体内血脂代谢,预防因血脂高造成的多种并发症的产生。硒对血管有修复功能,因而对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炎及动脉粥硬化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硒能保护肝脏,研究人员调查发现,补硒能把大约90%的乙肝病毒除掉,能防止肝脏病毒疾病、肝硬化、肝脏癌变、脂肪肝及酒精肝病等。
1.2 硒的抗氧化作用
硒是人体内的抗氧化剂。人体免疫系统在抵御“异物”的同时生成许多氧化自由基[8],氧化后的自由基对人体组织有损伤,是人体患病和衰老的重要原因。[]硒是食物源抗氧化剂,能激活人体自身抗氧化系统中重要物质,如硒参与细胞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合成,清除人体内过多的氧化自由基,控制调节人体内自由基的水平。硒的抗自由基作用是维生素E和维生素C的300-500倍。硒与维生素E协同保护细胞膜免受自由基的攻击和过氧化损伤。
1.3 硒能提高人体免疫机能
硒能提高免疫系统β细胞的抗体合成、T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增值和杀伤作用,促进免疫球蛋白合成,提高血液中抗体的水平,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杀伤能力、抑制病毒活化,增强人体抵抗病毒的能力,从而提高人体免疫功能[9]。
1.4 硒的其他功能
大量研究表明,硒能增强红细胞的携氧能力,对提高视力、提高抗辐射能力、防治消化系统疾病、防治呼吸道疾病、防治关节炎、甲状腺疾病、防治不孕症、抵抗艾滋病、缓解汞、铅、铬中毒症状等,人体常见的40多种疾病都与缺硒有关[10],因此日益受到广泛重视。
2 我国大部分居民饮食中摄硒不足
营养学专家指出,若人体中血硒含量低于0.1μg/g可能会发生缺硒症[11]。据《中国地方疾病与环境因素图集》揭示,我国从东三省起斜穿至云贵高原,有43%的地区人均含硒量低于0.04mg/L,为国际公认的缺硒地区,有29%的地区低于0.02mg/L,为严重缺硒区,换言之,我国有72%的地区共15个省区约3×108人口受到缺硒威胁。因此,采取有效的补硒措施关系着我国几亿人的健康问题。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成年人硒摄入量为50~250μg/d[12],而据调查我国城市居民的饮食结构中,硒的成年人日摄入量大约在20~30μg范围,离中国营养学会提出的推荐值50~250μg相差甚远。
我校现有的公共选修课程中,既适合理、工科又适合文、管、艺术专业的为数不多,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针对这种局面,在现代生命科学课程已初具规模并已成为我校重点推荐的公选课的基础上,继续面向各专业学生开设食品营养学、普通药物学的生命科学系列课程,不仅丰富了我校公选课的种类,而且使学生对生命科学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认识和了解。生命科学类系列课程立足于对理、工、文科等非生物学类学生进行生命科学的素质教育,以生命为主线展开讨论,使学生了解学科间的交叉点,激发其创新思维的火花,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了解有关食品营养学和常用药物的基本理论和概念,掌握合理搭配食物、保持膳食平衡、合理用药的具体措施,为科学饮食、提高自身保健意识、抗病防病提供了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法。
(一)精选教学内容
现代生命科学课程,突出介绍生命科学的基本概念、发展趋势及热点问题,突出生命科学与理、工、文科各领域之间的交叉,精选教学内容,定位于基础性、系统性、趣味性和学科交叉性。以教材《基础生命科学》[1]、《生命科学导论》[2]为主要蓝本编写教案,内容从生命的物质基础到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进而讨论“克隆”、“癌细胞”等热点问题;从物质代谢深入到生物遗传的本质,在分子水平上阐述遗传疾病等的奥秘;从生物技术到生物芯片、生物传感器;从生物材料到人工器官,明确仿生学在工程技术上的应用,同时还从动物、植物、微生物、环境与人类的密切联系来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国内外科学图册和网站上采集丰富、精美的图片和信息补充到电子教案中,以视频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一些世界著名科学家的实验设计和研究经历,以及他们获得这些知识的著名实验,如Loewi的双蛙心灌流设计、著名的肺炎球菌实验、遗传密码的破译、PCR技术等,使学生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乐趣。
对于系列课程的开设,本着实用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系列课程之一———食品营养学,根据相关教材[3]重点介绍营养素的概念及生理作用、营养与疾病、营养与健康长寿的关系,强调保持膳食平衡及合理营养的重要性,补充讲授食品营养学应用的热点问题,如减肥、美容、糖尿病、补钙等内容,并通过视频向学生宣传食品的安全和卫生知识、食品新资源的开发以及世界食品的发展趋势等国内外在本学科新的研究进展。学生既学到了有关食品营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又掌握了合理搭配食物、保持平衡膳食的具体方法。系列课程之二———普通药物学,其开设的必要性是针对大多数学生有自我药疗行为,且有错误诊断和不合理用药的倾向,这种情况已通过开放式问卷形式加以证实。因此,有必要对综合性高校非医药专业学生开设药物学公选课,以提高广大学生的合理用药水平。参考非医药专业的《普通药物学》[4],重点介绍常用药物的防治作用及不良反应,内容包括:药物的基本知识,常见疾病的用药知识,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生殖与泌尿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的用药方法,抗生素与维生素专题,各类药物的禁忌症及不良反应防治,家庭常备药物介绍等。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将人体系统的组成与结构适当补充到相关章节中。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抗病防病能力和科学用药水平。
(二)多元化考核
选修课教学中,学生方面的瓶颈主要在于学习积极性不高、到课率低、混学分现象严重。为促进学生乐学、爱学、会学,在轻负担、高效率、高质量的教学境界中得到积极、主动、全面的发展,对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变期末考核为随堂测验、课堂提问、专题讨论、联系专业的小论文以及对本课程提出建设性建议等多元化的素质考核,学生可以发现并提出自身感兴趣的具体问题,使学生思维活跃,把学生从只注重记忆知识结论的传统学习法引向注重探究问题所需要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上来,并结合盖章形式抽查考勤,期末综合记分给出考核成绩。例如,在讲授食品交换份法时,要求学生以自身为对象进行能量和营养素的计算,结合自身的喜好设计一日三餐的食谱;在介绍体重指数(BMI)时,要求学生通过计算,判断自身的营养状况,并提出合理的调整措施。通过课堂讨论形式进行相互交流,学生们的兴趣高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每次课的出勤率都达到95%以上,学生的满意度达90%以上。
二、优化实验内容,培养实践能力
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资源,遵循实验项目的科学性、趣味性和与实际生活的贴近性的指导思想,面向非生物类本科生开设实验项目。对已初具规模的现代生命科学课程,实行独立设课实验,开设的实验项目有:食醋中总酸含量的测定、叶绿体色素的层析法分离、牛奶中蛋白质的分离提取、生物样品中微量元素的测定、现代工业水质分析等,使学生既学习和掌握了相关的实验技能和分析方法,还学会了离心机、酸度计、分光光度计、电导仪等常规仪器的使用和操作,深受学生的欢迎。此外,注意把当代科学的研究热点及校内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学生的实验内容,既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又有很强的实用性。例如,结合本系教师的科研成果,设计生物农药苏云金杆菌毒蛋白的合成及杀虫实验、污水的生物处理实验,一方面使学生了解生物合成与生物降解的原理及方法,同时又加深对现代生物技术重要作用的认识。食品营养学、普通药物学课程,配置开放性实验,供选题目有:酸牛奶的制备、常用消毒药品如紫药水、碘酒的配制等,由学生自主选择,也可由学生自己拟定题目,实验步骤的制定、仪器设备的选择和使用、数据的处理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均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独立完成。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获得较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改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大班教学已成为我校公共课教学的主要形式。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和信息量,借助PPT软件,开发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视听结合、感染力强等优点,将书本知识变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达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目的。例如,在讲述遗传密码时,设计体外翻译系统的动画实验,通过慢放、定格、特写等方法,真实、艺术地展现遗传密码破译的全过程,使抽象的概念变得新颖有趣,再加上教师的适时讲解,学生可轻松地掌握细胞中64套密码子与20种氨基酸的对应关系,从而也加深了对遗传的中心法则的理解。总之,正确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突破教学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具有许多传统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例如,信息量较大,教学节奏较快,容易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一方面要把握好度,注意控制演示速度,使可视信息与教师的教学思路同步。另一方面,由于页面的切换还容易造成学生对某一个知识点缺乏整体的认识和思考过程,利用板书、讲述、多媒体演示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弥补上述不足。此外,将传统教学设计的一些演示实验、教具模型等穿插在多媒体教学中,可进一步强化教与学的互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苏格兰的阿伯丁劳伊特研究所发现,番茄还可能是抗血栓的关键物质。血栓可导致心脏病和中风,这是发达国家中死亡率最高的两种疾病。番茄子周围的黄色胶状物质可以防止血液中血小板的凝结,从而消除危险的血栓。这种胶状物质可能为找到一种替代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疗法指出了方向。阿司匹林被广泛地用于抗血栓治疗,但会造成患者胃部不适和出血。对一小群志愿者所进行的实验显示:仅仅4个番茄中的胶状物质就可将血小板的活性降低72%,而且不会造成胃出血。
生吃西红柿可以防乙肝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培育成功了一种含有“乙肝疫苗”的转基因西红柿。据有关专家介绍,在今明两年内,人们就将可以在市场上买到这种西红柿了。用吃西红柿的法子预防乙肝自然比打针更易于让百姓接受。
降低心脏病突发的危险
芬兰医学专家认为,经常食用西红柿和西红柿制品有助于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芬兰库奥皮欧大学营养学家蒂娜・利萨宁最近发表学术论文指出,西红柿对人体健康有益是因为它含有番茄红素和类胡萝卜素。这两种营养素在西红柿酱中也不会受到破坏或消失。该论文着重论述番茄红素与降低患心脏病危险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也是该大学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进行的冠状动脉病危险因素研究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
根据对库奥皮欧地区700名中年男子的跟踪观察发现,血液中番茄红素水平低的男子犯心脏病的风险是正常男子的3倍多。
番茄具有抗癌的作用
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的专家最近则发现,番茄具有抗癌作用。研究人员把口腔癌细胞培养液加进番茄天然色素后,癌细胞很快失去活性,逐渐死亡。
虽然研究人员目前并未能确定,番茄红素是如何制服口腔癌细胞的,但他们认为,番茄红素能激发围歼不正常细胞的抗体。人体的抗体能够抵御普通病变细胞的侵袭,使之在抗体包围下“自杀”。
番茄同时也能缩小前列腺癌肿瘤。今年8月,美国底特律维纳州立大学的研究证实,用番茄制成药用胶囊治疗前列腺癌病人,获得明显疗效。研究人员对26名等候手术的前列腺癌症患者进行分组试验,一组服用他从番茄中提取的番茄红素制成的胶囊,每天2次,每次15毫克;一组不服用这种胶囊。3周后他惊奇地发现,服用番茄红素胶囊的病人,肿瘤明显缩小,有的几近消除。
多吃番茄可以美容
关键词:水产动物;饲料学;课程
一、关于教学内容与课程名称
对于这门课,目前大多数学校还是采用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课程名称。从名称上看,内容包括两大部分,即营养部分和饲料部分。饲料包括动物性饲料、植物性饲料、微生物性饲料(每一类都包括新鲜品和干燥品两种形式)及配合饲料等。对于配合饲料以及原料,所有的学校都讲;对于鲜活性饲料,除了水产动物育苗中用到的单胞藻、轮虫、卤虫等单独划为另一门课讲解之外,其他的饲料形式一般学校不讲。
配合饲料的内容有很多优点是教学的主流,可鲜活饲料在养殖过程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例如可以降低养殖成本等。可是关于这些饲料培养的内容只有少数教材才涉及,这不能说不是一个遗憾。当然,在课堂上讲是可以的,但是没有相应的教材,也没有相应的时间,给学生的学习带了来一定的难度。
有的学校将浮游生物的培养与浮游生物学合并在一起,取名“浮游生物与活饵培养”,这两部分的联系很密切,放在同一门课里讲,顺理成章。可有关大型鲜活性动植物饲料的内容应划给哪门课程,植物学、动物学或其他,未见先例。现在一般不开设综合水产养殖这门课,如果有这门课程,可以将这类内容划给该课程,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另外,既然该课程仅仅讲解饲料配合的内容,那么该课程就应该修改一下名字,叫做水产动物营养与配合饲料学。
二、课程的分化与课时问题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新的科研成果也不断出现,教学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所以有的学校将该课程分化为两门课程,即水产动物营养学和水产动物饲料学,总课时量增加了,这倒是顺应了形式的发展。
有的学校不开设水产动物营养与配合饲料学这门课,而是开设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或者动物营养学课程和动物饲料学课程,既讲解陆生动物的内容,也讲解水产动物的内容,只是偏重于水产动物,这也不是不可,这样学生的知识面更宽广一些,利于学生将来的就业。
类似的情况也有,比如有的学校开设水产动物生理学课程,有的学校开设动物生理学课程,陆地动物、水生动物的内容都讲,只是偏重于水生动物而已。
三、关于教学脱节问题
该课程与一些专业基础课的关系密切,基础打不好,后续课程就难以进行。从理论上讲,专业基础课是为专业课服务的,哪些内容在专业基础课中讲,哪些内容在专业课中讲,各部分应该有一个很好的衔接,可是有些学校的这种衔接很不好,甚至脱节,这是很遗憾的。这种现象不仅仅出现在与该课程有关的专业基础课之间,在其他的专业课与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之间也存在。这种现象也不仅仅出现在该专业,在其他专业也有。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某一个学校,可以说很多学校都有。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教师说,“这部分内容我们不讲了,以后有关课程还要详细讲”。而到了专业课教学时教师会说,“这部分内容在过去的课程中已经讲过了,在这里不讲了”,于是就出现了知识衔接的裂隙。还有一些相反的情况,那就是在前期课程中讲过的内容,到后期课程中教师又滔滔不绝长篇大论;或本来应该在后期课程中讲的内容而“提前预支”,导致该讲的没讲,或者一处讲就可以的内容而在多处重复讲。
四、关于实践教学问题
该课程属于应用性学科,仅有理论而没有实践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教学目的,可是目前各学校的情况不同,所能开展的实践教学内容也不同。对于饲料中营养素和能量含量的测定、消化率、消化速率、营养素和能量的需求等内容的试验,可以在实验室中完成,但是由于场地、时间、经费、仪器设备等原因的影响,大多不做。如有可能的话,在做毕业论文时根据指导教师的情况做,或者在读研阶段根据所做毕业论文的情况也可能做。
一、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聘任以来,参加各类短期培训班*期,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期,独立撰写论文2篇,联合撰写论文3篇。实践技能接受省市帮扶专家指导帮扶人次,实践技能考试成绩为62分,学术理论和实践能力得到较好提高。2017年被聘为甘肃省中医药学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2018年被聘为甘肃省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2019年被聘为担任甘肃省营养学会围产营养分会委员。
二、努力工作,开展创新业务。
五年来,我一直在临床一线工作,出勤天数超过1650天,诊治病人7600多例,病例数7000例,接收住院病人2005例,手术710台次,其中大中型手术64台次,甲级病例达99%。日常做好收治病人、查房等临床医疗工作,并带领科室团队每天查房及科室内疑难病例、急危重症病例的讨论。同时积极开展创新业务:2015年初主持开办了镇原唯一一家孕妇学校,累计培训孕产妇2500人次;2015年7月开始在科室应用组合Forley导尿管球囊宫腔填塞治疗产后大出血,接受治疗患者23例;2018年9月在天津专家帮扶指导下,开展宫腔镜检查诊治工作,接受治疗患者50余例;2019年初科室首次开展宫腔锥形切除术,接受治疗患者16例;2019年7月,在庆阳市人民医院帮扶专家指导下,开展了腹腔镜、腹腔镜检查诊治,治疗患者7例。所在科室被单位评为2018年技术创新科室。五年累计参加专题讲座或培训授课26次,其中院内5次,科室10次,妇幼保健计划服务中心5次,继续医学教育项目6次。
三、做好带教,加强梯队建设。
按照镇医发(2015)36文件安排,为了提高科室医务人员综合综合诊疗水平,加快人才梯队建设,我在2015年至2018年期间带教**、**两名科室下级医生。带教期间,我言传身教,耐心指导,率先垂范,两名带教人员理论实践均进步很快,均取得了医师资格证书,并多次获得市县级妇幼健康技能等奖项,在临床上均能独立诊治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部分疑难病例和手术。
四、参加帮扶,助力精准脱贫
五年来,积极参加院内及卫生系统内组织的各种帮扶活动,助力贫困患者脱贫。2015年在平泉镇卫生院参加多点执业活动四次25天; 2017年参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活动;2018年分别参加了为期三年的院内组织的“组团式”健康帮扶临泾镇卫生院工作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因病致贫户“一人一策”健康帮扶工作;2019年被调整加入院内医共体领导小组并帮扶临泾镇卫生院,期间查看病人17例,进村入户动员18名妇女参加“两癌”筛查,10名妇女妇查各1次等。
五、履职尽责,自觉遵纪守法。
参加工作以来,一致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无医德医风违纪问题和医疗责任事故发生。近五年来,不断努力工作,得到了上级部门表彰奖励累计12项。其中2014年8月被庆阳市技能素质提升委员会、庆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授予“庆阳市技术标兵”;2018年5月获得“2018年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宫腔疾病宫腔镜诊治基层医师培训”知识竞赛二等奖;三个年度获得病历评阅第一名;或其他县局级奖励7次。年度考核中2018年为优秀,其他年度均为合格。
虽然在工作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仍然存在着理论水平不高,新的技术学习太少,存在一定差距,如果能晋升成功,是对我工作的肯定和鼓励。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克服不足,创造新的更好的成绩。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烹饪营养与卫生;饮食文化;人文素质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也包括部分高中后职业培养。就目前来讲,中等职业学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也是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的主要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新的问题不断出现,人才供应与人才需求之间出现了很大的断裂,纯学历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社会需求,高级技能型人才相对紧缺。大量高级技能型人才走向社会,极有可能形成一个新的社会阶层,促进现有社会机构的重组。所以现在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未来的中国社会中将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仅是经济发展中被动的技术工具和知识载体,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结构重组和重建中,充当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其所处社会阶层的文化担当者。所以,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的现代转型中,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仅仅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实施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学生的文化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
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文素质培养,并把这种人文素养融合到专业知识的教学中,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需要注意和深入发掘的课题,也是中等职业教育向更高水准发展的必然趋势,各个学科、各门课程概莫能例外,当然这也包括“烹饪营养与卫生”课程。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概述
有不少研究论文表明,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纪律混乱、教学效果不佳等现象。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并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方面的责任。不良的家庭成长环境,造成了学生某些方面的人格缺失,生活态度消极。
2.学校方面的责任。学校教学管理能力差,没有建立一套成熟的教学管理机制,用人不当,赏罚不明。
3.教师方面的责任。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手段不得体,教学方法有待改进,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4.学生方面的责任。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人生态度不端正,甚至存在自卑心理,缺少学习动力。
本文不拟对第1个方面和第2个方面做出回应,关于改善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提高学校管理能力等方面的研究论文不在少数,有兴趣者可以参考。笔者结合自身的课堂经验,主要关心的是第3个方面和第4个方面的问题,即如何在课堂内部,就一门课程本身而言,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这需要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共同努力。具体到烹饪营养与卫生这门课而言,我们的问题就是:应该如何发挥这门课程自身的学科魅力,将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丰富和有趣,使烹饪营养与卫生这个理论问题,切实走进每个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他们真正关心、真正喜欢的问题,甚至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一种高雅的餐饮文化氛围。只要做到这一点,课堂教学效果不好、学生没有学习动力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发展烹饪营养与卫生课程的人文素质培养
要让教师和学生真正喜欢上烹饪营养与卫生这门课,我们不但要明确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而且,更应该注重发展这门课程的人文素质培养,让学生在端正的态度下,抱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切的人文关怀精神,学习这门知识、感受这门知识,乃至热爱这门知识。
1.烹饪营养与卫生课程的学习目标
这门课程的教学,是为了使学生了解食物的各种营养成分,以及它们对人体的作用,并能够进一步获得对食品原料的卫生处理和如何保证人体健康等理论知识。此外,本课程的教学,也应该教授食品卫生管理知识,以及饮食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等相关法律知识,做出应有的介绍和阐述,使学生今后在从事烹饪、饭店、旅游等领域的工作时,具有必要的道德素养与法制观念。
2.烹饪营养与卫生课程的人文内涵
中等职业学校的任课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认识到,烹饪营养与卫生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文化。饮食不仅仅是一日三餐、充饥解渴这么简单,由于地域特征、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出现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食用习惯等各个方面的差异。所以,饮食文化往往具有极强的地域性,不同的饮食文化,往往能反映出不同地域中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
例如,中国的饮食文化,就不太注重食物本身的构成,而是注重饮食这件事情所反映出来的精神元素。审美意识与精神愉悦压倒了理性分析,成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核心内容。这与中国哲学注重宏观把握和直觉体验的特点相一致。而西方饮食文化就大大不同了,西方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念,不讲究食物的色香味形,也不太关注饮食这件事情的精神内涵,而是讲究营养成分的搭配,例如一天中要摄入的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的量和比例,各种食品的营养成分和结构等。这也和西方哲学注重理性分析的特点是一致的。这种理性分析的科学态度,促进了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营养卫生学作为一门学科,便是在18世纪末期发展起来的。
所以,烹饪营养与卫生这门学科,不仅仅是一门单纯的理论知识,不仅仅是要研究某些食物的营养结构、某些成分对人体的作用、食物污染的危害与防护等内容。这门学科有它产生和发展的文化背景,有它自身的发展历史,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提高烹饪营养与卫生课程教学效果的新思路
研究如何提高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教学效果的文章,也有不少,总括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途径:更新教学方式方法;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和互动性等。那么,就烹饪营养与卫生这门课而言,笔者想在一个崭新的维度上,提出一点新的教学方式。这个新的维度,就是发掘烹饪营养与卫生这门课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在烹饪与饮食文化方面的人文素养。实践证明,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是十分有效的。
1.提高教师自身的烹饪饮食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
烹饪与饮食,不但是一门艰深的科学,更是一种博大的文化。任课教师要想在成功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这门学科的文化魅力,不但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对这门学科吃通吃透,更需要广学博览,了解饮食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甚至不同的场景下所包含的不同的意义。通过烹饪与饮食这一件看似渺小的事情,广泛而深入地探索人类精神文明和哲学意识的不同形态,这本身就是一件十分有意义但又十分艰巨的事情。而教师作为这门学科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则负有这个责任。
2.提高学生对烹饪饮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缺少学习的动力,缺乏对所学课程的兴趣,认为它们不过是一门枯燥的技术,是将来生存谋生的手段罢了。甚至有些学生认为职业教育比普通教育要低级,将来所从事的工作也注定了要低人一等。这种状态需要改变,不能让学生继续保持这种自暴自弃的心理。
为了让学生对职业教育树立正确的态度,对烹饪营养与卫生这门课有充分的认识,笔者在第一次上课时,给学生分析了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营养学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明白,他们在未来的社会转型和结构重组中,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他们将是未来新兴阶层的主要经济力量和文化主体。学生对自己的身份有了认可,便会对他们将要从事的职业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社会责任心。
笔者还会让学生明白,他们所要学习是课程,不仅仅是简单的生存糊口的技术,而且是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精神意义的一门学科。就拿中国的饮食文化来说,其深层内涵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即“精、美、情、礼”。精,一开始可能仅仅是某些贵族阶层的要求,但这种精品意识,如今已经逐渐推广开来,成为了广大民众普遍的饮食需求,包括选料、烹调、配菜、饮食环境等各个环节。美,则反映了中国饮食注重审美愉悦与精神享受的方面,从味道之美,到视觉之美,都反映了中国人已经把饮食变成了一种精神活动,而不仅仅是物质摄入。情,反映了中国人从来不把饮食视为个体的事,而是主体间相互交流情感的媒介,饮食已然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社会交往活动。礼,饮食中坐席的方位、箸匙的摆放、上菜的顺序等,都体现着中国人对礼仪的重视,饮食活动都体现着一种伦理精神。另外,笔者还会向学生介绍中国几大饮食文化系统,除去宫廷莱、官府莱和寺院菜之外,中国菜的主体是地方菜。地方菜大多以地区和省份划分,旧有“四大菜系”之说,即鲁、川、粤、苏。亦有“菜系”之说,即鲁、川、粤、苏、闽、浙、湘、徽,另有“十大菜系”之说,即鲁、川、粤、苏、闽、浙、湘、徽、楚、京。虽然对于各大菜系的名称略有争议,但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我国菜系繁多,不同的地域往往会滋生不同的饮食文化。
这样一来,学生对他们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有了正确的态度,就会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再加上对营养学的重要意义、对烹饪和饮食文化有了深刻认知,便自然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带着兴趣去学习。
3.多举办一些与烹饪和饮食相关的文化活动
职业学校的教育讲究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我们可以根据每一章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或举办一些相关的社会活动。比如在学习烹饪营养与卫生课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健康咨询活动、食物中毒预防和抢救活动、食堂规范管理检查活动等。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带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让他们在真实的场景中,施展所学。这些活动,不但可以巩固其专业知识,深化学科认识,而且可以增强学生们的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责任心,是一举多得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蒋建基、张怀玉.烹饪营养与卫生(烹饪专业)[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牛保国.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教育?教学,2011(1).
3.汪晔君.高职食品营养与卫生课教学的研究性学习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