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历史课

高中历史课

时间:2022-08-23 10:15: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历史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历史课

第1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微课;教育

微课这一授课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以视频为载体,在视频中记录教师在课堂内绕某个教学环节或知识点开展教学的过程。因为微课的短小精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优势,因此其在高中教学中具有非常大的应用价值,而对于高中历史学习而言由于其教学的特点,在教学中如果运用微课更能发挥出其独特的优势。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用微课是非常适

合的。

基于微课以及高中历史教学的特点,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应用微课是非常合适的,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加以应用还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经过长期教学实践,认为做到以下几点就能发挥出这一教学方式的最大优势:

一、加强教师自身的修养

微课这一新颖的教学方式对教师也是有一定要求的,因此,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用微课时首先应该提升自身的修养,这样在应用这一方式给学生进行教学时,才能有意识地添加一些创新教育的点在里面,从而使得学生对历史学习更感兴趣。这是应用这一教学资源的起始阶段。

二、进行良好的教学设计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针对微课的特点,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妥善应用这一教学资源,使整个课堂衔接得更为紧密,使教学更为高效。笔者认为在授课时应做到以下三点:

1.从课前入手

利用微课这一教学资源首先要帮助学生学习新的知识,进行课堂导入。学生在高中历史的预习过程中,对于将要学习的历史知识肯定充满了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够自主地把握方向,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应用微课给学生指出学习的方向。例如,在讲授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首先要进行教学准备,制作微课视频来帮助学生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在预习时对于将要学习的历史知识有基础性的把握,从而能够在上课的时候更好地把握所要学习的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这样就能大大减轻学生以及教师在上课时的压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知识的学习更加简单,从而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学习进度。

2.在课中使用

历史的学习不仅仅是要完成教学过程,还要侧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微课这一工具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扩展,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的过程。例如,笔者在教授人教版历史必修1《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这一部分内容时,就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和学生一起研究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例如,英国君主立宪与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之间有什么深层次的联系等,这样就能完成“提出问题―猜想―探究―验证”的思考过程,从而将微课与教学很好地结合起来,通过微课更好地拓展学生学习的思维。

3.在课后使用

在完成授课以后还要就所学的知识进行一定的深化,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系统与深刻,这时微课就可以发挥最大的功效。例如,我在教授完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6《多姿多彩的中国古城和古村落》以后,在学生掌握了基础性知识以后,会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去思考一些问题,如,让学生在课下去搜寻我国现存古城和古村落以及现有的保护这些地方的措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建议,这样就能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实际应用,然后教师在课上再进行一定的讲解,这样不仅使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而且还可以通过微课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完整,使微课为高中历史更好地服务。

基于高中历史教学与微课的特点,并将其有机结合的教学设计能够使微课发挥出最大的功效,真正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高中历史知识。

三、设计合理的评价标准

在高中历史课堂的学习过程中需要设立一定的评价标准评价学习的效果,应用微课开展教学的过程也不例外。作为教师,应该注意:对于学生的评价应不仅局限于书面成绩,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教学活动才会更加完整,对学生的培养才会更加全面。例如,在应用微课进行教学时,也可以在视频中告诉学生一些评价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我把握学习的好坏。这样不仅能使评判更加科学,也能充分发挥出微课教学的优势。

微课的诞生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条条框框,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合理地应用能够使课堂更加完整,教师在教学应用微课时应该提升自身的实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课堂结构的变化做出合理的调整,设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从而使微课在物理教学中能够更好地服务学生,切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授课效率。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导学式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4-0092-01

一 导学式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当前的高中历史课存在以下问题:

在教学模式上,往往不能结合高中历史教育的特点,进行一种注重成效的教育。教师离不开“灌输—考试”的基本模式,学生离不开“识记—应试”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评价上,往往重视结果的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因而出现片面地以学生的书面试卷分数评价教师教学效果,对学生则缺乏实践活动状况的评价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在不同程度上使得高中历史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受到影响。实施素质教育,显然需要历史教师对既定的高中历史课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其中,重要的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导学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导为主线,学为主体,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渐进自主学习的模式。

二 导学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第一,从教育学角度看,导学式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正确的学生观的基础上的,它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认知和智力开发方面来说,学生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发展的主体;从思想品德教育来说,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健康成长的主体。因此,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主体意识,是高中历史课教学改革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第二,从心理学角度看,导学式教学模式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就会乐于开动脑筋对它进行思考。教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辨,课堂气氛会由此变得活跃,从而打破原有的“满堂灌”的沉闷格局。

第三,从实践角度看,中学高中历史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将所学内容在知行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导学式教学会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等方面,在自学、讨论、启发程序中,通过其自主学习、自由发表见解,不断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 导学式教学程序及其实施过程

导学式教学模式是对讲授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造,是一种既不重教也不重学的“夹心族”。其教学流程图式:自学教材讨论交流启发指导练结。

1.自学教材

这是导学式教学模式的核心部分,其内容是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自学教材,完成作业目的是在这一进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要向学生阐明自学的意义和要求,引导学生编拟自学提纲,安排好课堂自学时间,调控好教学进度。通常自学教材安排在课前或课外,但这既占用了学生作息时间,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可安排在课内提出几个思考问题后,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预习,效果是较好的,在学生自学教材时,教师应巡回指导,了解学生中的情况,存在的难点、疑点,有利于讲课中有针对性地更好地因材施教。

2.讨论交流

这是这一教学模式的正式启动阶段。旨在对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行相互探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及独立钻研,大胆创新的能力。通过讨论可以变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知识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过程;通过讨论可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为培养能学习、会学习、有创见的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课堂讨论题目来源有二:一是在自学教材过程中,学生间对某个问题的认识发生分歧,或者对课本结论提出怀疑时,教师不作正面回答,将分歧点或疑点交给学生讨论。二是教师在备课中,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讨论题。

3.做好对学生讨论的启发指导

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要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个性、知识等现状,把师生关系确定为平等的关系,共同参与讨论,各抒己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他们能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此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引导,耐心地说服教育,使课堂讨到和谐而有成效。

其次,要重视学生的兴趣,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讨论进程加以调控,并不时地把讨论气氛引向和谐、激烈,避免讨论走入死胡同或因缺乏气氛而停止。

4.第四阶段,练结

通过练习、复习、小结、行为训练等,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纳入已有的体系中去,并自觉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行动。在应试教育中,教师在每节课后布置一定量的书面作业,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更达不到高中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历史作业需要注意多样化,既有口头、书面,也要注重实践活动。

第一,加强阅读指导,开拓学生视野,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第二,运用理论知识,联系社会热点,开展演讲比赛,指导小论文写作。

四 导学式教学模式运用的几点说明

高中历史课教学导学式教学模式的研究目的在于构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但必须指出的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一方面,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精心组织;另一方面,又必须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有针对性地加以选择运用,只有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3篇

相对于其他科目而言,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抽象性都较强的学科,许多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总带着畏难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当然学习效果也受到了相应影响。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许多数学教师也在尝试着各种新的教学方法。然而笔者认为,在众多教学方法中情境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它能创设出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能够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真正提高学习效果。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初中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进行了分析、探讨,期望能够对我国当前初中数学教学开展情境教学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一、教学情境创设的含义

所谓教学情境,指的是教师借助于各种直观性的途径创设与实际的教学内容相关的、有利于启迪学生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发散思维,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及时、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数学强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然而初中数学以大量的概念、公式、公理和定理为基础,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将情境教学应用于数学,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兴趣提高了,那么学习效果也就跟着更好了。其次,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这就是学习数学的最理想状态。除了以上两点,情境教学还有着许多好处,比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索精神,等等。

二、对当前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反思

情境教学在全国许多学校都得到了推广,很多初中数学教师也开始应用了情境教学模式,可是我们的教学效果却没有得到显著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没有真正把握情境教学模式的内涵和本质,完全套用别人的模式,没有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创设情境。比如农村教师套用城市教师的情境教学模式、情境的实效性不足等问题。所以,我们在总结别人成功情境创设经验的同时,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情境创设,真正去把握情境教学模式的内涵和本质。“教无定法”,数学教学的情境的创设同样也没有定法。只要是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探索精神,切实提高学习效果,就是一种好的情境创设。

三、初中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之我见

1.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情境创设。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往往会因为数学的抽象性及严谨的逻辑性让他们误认为数学是脱离生活实际的,从而对数学望而生畏,学习积极性不高。其实数学知识本身是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教师应该及时地去纠正学生“数学是脱离实际生活的”这一错误观念,引导学生养成对实际生活现象耐心观察的习惯,利用实际生活和数学之间的联系来创设数学情境。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觉得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比如在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时,我们可以举出这样一个例子:小明和爸爸妈妈在公园散步,突然想玩跷跷板,爸爸的体重有85kg,妈妈的体重是45kg,小明和妈妈坐一端,爸爸一个人坐一端,结果小明和妈妈被高高翘起,而爸爸着地。后面小明叫了一位重15kg的小朋友跟他们一起玩,还是爸爸一个人坐一端,结果爸爸被高高翘起,小明这一端着地。让同学们思考小明的体重范围是多少?这样的一个问题是同学们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不等式组意义的同时也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2.巧用多媒体使教学情境更加生动形象。传统的黑板板书、教师讲解的教学方式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枯燥的。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早已广泛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可以做到图文并茂,极具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这些优点创设出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将复杂、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直观化。教师通过制作PPT来讲解一些问题,比如在讲解圆的相关概念和定理时,就可以通过PPT制作出动态的图形变化和相关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图像并思考问题,这样学生对圆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3.确保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确保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情境的创设必须很好地与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相匹配和融合,应有一定的数学价值,让同学们在学习数学知识时积极性高,能渗透数学文化,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总之,情境创设的方法非常多,合理有效的情境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数学课堂的学习效果。初中数学教师应该积极倡导和实施有效的情境教学模式。(江西省赣州市开发区湖边中学)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激发兴趣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有目的、有计划地以教材为中介,通过教和学来共同完成预定任务的统一活动过程。教学方式的转变越来越倾向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应建构起以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注重能力和方法培养为目标的现代教学模式,最关键的是要给学生搭建好一个平台,而平台搭建的关键就在于是否有效地创设了历史情境。

一、激发兴趣,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当学生对某事物产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心情愉快地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下面谈几点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建立民主、平等、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形成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对学生影响很大,因而教师要作到教态自然大方,平易近人,促进师生关系融洽。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相应的历史事实激发学生愤怒感、自尊心,使学生了解祖国历史的重要性。

二、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史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当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时,就会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指通过各种教育途径和手段把教育的任务和要求转化成学生的内在需求,使已形成的需要转化为学习的动力。首先,要给学生概括介绍历史课的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了解历史课的总体目标以及如何学好历史课。其次,结合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动机。教师可以用简练生动的语言导入新课,提出新课内容、重点及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事件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事件的求知欲。再次,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在学习具体历史问题上让学生感到知识是必需的和有用的,可以用纵横联系的方法,古今对比的方法来处理教材的某个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处理好历史中趣味性与科学性的关系。教师应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正确反映历史史实,不能为了引起学生兴趣随意夸张歪曲历史史实,把神话故事、传说故事当作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

三、紧扣课时中心,优化教学目标

在新课改背景下,历史课本的编排与以往的教材编排不一样,它是按照专题形式编排的,既然是专题就肯定是围绕某个中心的,我们在进行情境教学切忌偏离甚至远离课时中心。如《运动》,此课的课时中心在导语中已阐明的比较清楚:运动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我们在讲课时必须紧扣这个中心,正确定位在民主革命中的先驱地位。如果说过多地讲述的经过和失败的原因,这明显是偏离了课时中心,那样的课肯定是失败的。紧扣课时中心可以说是情境创设有效性达成的前提,接下去我们要考虑的是在紧扣课时中心下的具体情境创设。我们都知道,新课程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这种课程目标和课程特点必然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考虑教学目标是否已经达到优化。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分组合作探究的互动展开,让学生既掌握了科举制度的意义这个知识目标要求,又学会了分角度换位思考的能力目标要求,还在集体探究的活跃气氛中培养了集体合作感和荣誉感,情感态度价值观也相应得到了提升。所以说,有效的情境创设有利于课堂三维目标的生成。

四、实施开放性互动式的教学

历史课堂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有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有固定的同桌学生互动;有学习的互动,也有作业的互动;有教学内容的互动;也有学习方法的互动等等。比如将普通作业改变为师生对话交流式的互动作业;将过去单一的文本作业改进为可辅以图画、照片、影视资料、互联网资料形式的作业,甚至是历史人物角色表演、社会考察、人物采访等多形式的互动作业;将过去学生被动完成、教师机械批改的作业,改变为师生双向设计。例如平时的检测或考试试题交学生自己去出,教师把学生的试题精选成一套试题。学生知道是自己出的考虑题有一种自豪感,他们会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创新。也可以把作业实行师生双向批改,由学生写出批改总结,从而,让学生自己总结学习的经验教训。

五、锁定时空要素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经常会感觉到,教材中的某些内容较抽象,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不论是教师或是学生都会觉得枯燥无味,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这一节内容时间跨度太大,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一直讲到了清朝,学生很难在这么快节奏的时间跳动中定位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生硬地跟着老师的节奏而“疲于奔命”,更不用说自身素质的提高了,对于这类教学内容,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就必须首先锁定好时空落点了。时空落点指的是时间、地点、人物要素,不管历史离我们有多遥远,她必然发生于特点的时间特点的地点中,与特点的人物相联系。我们如果能锁定好时空落点,整节课就会豁然开朗了。讲授《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时把落点定在了汉武帝身上,以汉武帝为突破口创设了“汉武帝和诸大臣宫廷辩论”这样一个教学情景,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原因、表现和意义。

总之,要想教好高中历史,就必须让课堂活起来了,原本沉闷乏味的课堂气氛一下子换成了欢快、互动、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的思维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自觉地主动地去探索去思考。

参考文献:

[1]教学的革命―创新教育课程设计

第5篇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教学现状 课程设计

当前高中历史课堂存在很多问题,违背新课程改革下对高中历史课堂设计的要求,直接影响高中生的历史学习效率,从而使很多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将原本内容丰富具有情节的历史课堂转变为无聊的课堂。为了尽快解决这个问题,笔者首先分析了高中历史的教学现状。

1.高中历史的教学现状

1.1在教师方面

1.1.1教学不够系统化

高中历史课本的内容安排,本身比较抽象,历史事件的安排不是很集中,学生学起来可能会觉得不知从何下手。教师应该准备好具有逻辑性与系统性的课件,但是由于受到自身的专业限制和职业能力限制,某些教师不能系统地整理教材,不能清晰地历史事件脉络,导致上课时学生不能清晰地了解事件之间的关系,整堂课结束后教师和学生都处于不清不楚的状态,严重降低课堂效率。

1.1.2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

某些教师虽然岁课本进行了系统的整体和设计,但是在课堂上却不运用任何适应高中生的教学方法,只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课件进行“填鸭式”教学,导致本来学习压力就很大,还要面临背书的任务的学生对历史学习失去兴趣,从而忽视历史课程的重要性,将历史课作为“休息课”,课堂主体不是学生,而是教师。

1.2在学生方面

1.2.1对历史没有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历史课本知识复杂,无论横向还是纵向来说,都有大量的知识链条需要学生掌握,但是由于知识点和需要记忆点繁多,很多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

1.2.2错误认识历史课程的重要性

在整个高中教学的课程安排中,学生甚至是教师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将语、数、外作为主要科目,而历史课在很多学生心里就是一个不用费太多时间学习的副科,这种心理是历史课堂得以顺利进行的绊脚石,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教师的教学心态。

2.对高中历史课程设计的探讨

2.1合理进行历史课程的教学设计

合格的高中历史老师除了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外,更要具备分析教材、合理安排课程体系的能力。科学合理地设计高中历史教学体系,是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比如在教学历史课程之前,教师可以以讲故事的方式或者说一些顺口溜的方式,先让学生将课本放下,跟着教师清晰的思路走进历史知识的故事情节,大概了解后,再细化到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讲解。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记忆与理解,也可以在每节课都安排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互相研讨,实现知识的共享,互通有无。

2.2将课堂主体地位转化为学生,进行情景式教学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严重违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理念。高中历史知识繁多,结构复杂,只凭教师讲解是不够的,尤其是教师“一言堂”现象,抹杀了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将课堂主体的位置归还于学生,为学生提供整体清晰的学习框架,引导学生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朝代更换及事件时,教师讲解完应该给学生时间,让他们整理,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某些教师会在上课之前检查课本知识背诵,有时候都会用半节课的时间检查时间,学生都怕叫到自己,导致课堂气氛压抑。将课堂主体转化为学生后,学生并不用利用那么多的时间进行单一的课本背诵,而是每个学生都总结本节课的一个小故事或者小情节,然后用自己的话进行阐述,说的学生自己思路清晰,听的学生也填补自己的知识空缺。

教师要学会利用时间,进行情景式教学,为课堂增强趣味性,比如在教学具体的历史事件时,与其让他们背,还不如让他们进行简单的排练,分组演示,自己演示过的东西往往会记忆深刻。还有一些学生幽默搞笑,可能所排练的内容也很有意思,这样学生记住这个高兴的时刻,无压力地记住历史知识。

2.3定期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改标准下高中历史的教学目标,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在设计课程和安排教学体系时,要逐步了解单元的特点,根据每个单元的侧重点进行课程设计,在整个课程设计中明确阶段教学目标,清晰地分析重难点,合理地安排每个课程内容应该是使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每一节历史课都生动有趣,学生不再迷惑知识的连续性,老师不再发愁学生不能掌握知识的现状,根据教学目标安排,逐步击破历史知识的疑点难点,让学生在每个阶段都体会到学习历史知识的快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4进行专题学习

在高中历史课本中,知识点分布较散,教师除了进行系统的课程设计之外,为了方便学生记忆,进行专题学习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将教材知识进行重新组合,以不同的类别整理出不同的专题。尤其在阶段性复习和最后的复习时,专题学习可以填补系统式学习的差漏。除此之外,专题学习更方便学生展示与共享。在同一个专题中,教师可以以小组方式进行比赛,比如古代历史事件中以少胜多的是哪几个事件?虽然这几个事件并不是在同一时间发生,涉及的人物、地点、背景不同,但是性质一样,有助于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不采用传统的顺序记忆方法,有利于学生全面地掌握知识。

3.结语

当前高中历史课堂存在很多问题,影响课堂学习效率,但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出发,对高中历史学习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得出一系列解决方法。让高中历史更有趣,吸引学生,学生爱学,所有问题都将迎刃而解,新课程改革的目的进一步达到。

参考文献:

[1]王俊燕.基于专题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探讨[J].考试周刊,2014(64):52-53.

第6篇

一、微课的含义及特点

微课指教师在课堂内或课堂外就教材中的重难点、疑点或某一技能等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的方式,其特点是时间短、目的性强、针对性强、灵活方便、教学内容容量小、教学情景化强、主题突出、反馈快。

微课既与单一资源型的传统课堂教学不同,但又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继承与发展。如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正确科学地应用微课进行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探索历史的兴趣和能力,更能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微课的制作

1.制作的前期准备。

制作的前期准备主要包括三个环节:确定主题、方案设计、收集素材。在录制微课的前期准备工作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的重难点、疑点,先确定好录制的主题,在确定主题的时候,要注意一节微课只能涉及一个知识点,教学内容要少而精,而不是面面俱到。选定好了主题,就要根据主题的内容设计方案,方案的设计要考虑到微课的特点、教材和知识点的具体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等。最后一步就是收集与主题和方案有关的素材,包括与教材或知识点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历史史料。

2.微课的视频录制。

根据授课的类型微课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讲解课、讨论课、练习课、复习课等几种。根据具体的微课类型可应用相异的方法进行教学,录制一节微课原则上应用一种教学方法,但是对特殊和个别微课,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无论是一种教学方法还是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其目的都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微课的内容。在高中历史的微课视频录制过程中,随着高中历史教师对微课录制的熟练掌握,微课内容的授课方法有了很大的创新,越来越适应学生的需求。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和完善微课的录制水平,以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

3.授课后的总结与反思。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在学生观看微课后,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和使用情况进行询问,了解他们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了解到的情况要及时地进行总结和反思,解决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写成报告,以在以后的微课制作时进行参考,便于以后录制微课时提高微课的效果和质量。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微课的应用探索

1.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微课的时候,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并结合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进行授课,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微课的应用要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使用目标,而不是为了课堂热闹和仅仅为了使用而使用。教师在录制微课时,首先应掌握录制的主题与课程的整体框架。

2.注重知识细化的讲解。

在利用微课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时,要能够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问题进行学习和掌握。进行微课设计时,历史教师应从整体和宏观出发,把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细化,并将相关的内容录制成系列微课专题,这些专题可以以时间、事件、人物等进行细分和归类,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掌握微课的内容。

3.关注微课的互动与交流。

第7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课堂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良好的课堂导人决定着这堂历史课能否顺利的进行。学生在从课前休息状态切换到课堂教学之中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如果教师忽略了课堂导入这一重要环节,一开始就直接进行常规教学,那么学生大约需要10~15分钟才能将注意力完全转移到课堂教学之上,这使时间本就不宽裕的历史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紧张起来。除去10~15分钟的进入课堂状态的时间,再加上课堂讨论、课堂总结需要花去10~15分钟的时间,教师真正讲课的实际时间就短了。在这样的时间内,历史教师能否完成本次课堂教学目标都是一个未知数,这就造成了教师在教学后期一味的拉快教学进度,或者出现学生最不喜爱的拖堂现象。为了能让高中历史教学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师有必要对课堂导入进行重视,通过良好的课堂导入让学生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内进入到历史课堂学习的状态之中。本文就课堂导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简单谈论。

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课堂导入的重要性

万事开头难,但良好的_端又是成功的一半。当然,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的课堂导入来讲,这个开端必须是良好的,这样才能使课堂导入起到应有的作用,让学生迅速进入到历史学习的状态之中。可以这样说,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进行一次高质量的课堂导入,那么这一堂课就算是成功了一半,后续的教学就能极为顺利的进行展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一段精彩的导入影响是极为深远的,一方面可以极为迅速的激起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历史课程内容的兴趣,成功的将学生的好奇心勾起来,从而使学生对历史学习充满了求知的欲望。另一方面,可以向学生粗略介绍本次课堂教学将要讲授的历史知识范围,让学生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但是,这些都是在极为理想的状态下的假设,在实际的教学中,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任务较重,在对历史课程进行教学安排时,几乎都是围绕着高考进行,再加上教师自身教学观念的因素,使得其对课堂导入的重视程度不够。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累积,造成当前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导人环节的缺失。

高中历史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味的拉快教学的进度,历史课堂上翻开课本就开始进行课本知识的教学,不管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的问题,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教学任务完成即可,对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并不是十分关心。这样的教学只是注重了“量”,而忽略了“质”,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这样长期下去显然是对历史教学不利的。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求教师进行课堂导入,且必须重视课堂导入。

二、如何进行高中历史课堂导入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已经明确地知道,只有积极在课堂教学开始前进行课堂导人,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但是如何进行课堂导入,成为了历史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只有掌握了导入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进行课堂导人,从而使历史课堂教学向着更好的方向持续发展,进而使得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得到持续稳步的提高。

1.温故而知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知识是环环相扣的,“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这些都没有直接的表现出来,需要学生对旧知识进行温习,对旧知识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挖掘,从而发现旧知识之中蕴含的新知识,从而将旧知识和将要进行学习的新知识联系起来。例如,在学习“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这一单元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对其中的课程进行关联性理解。“”可谓是侵略战争的开端,而正是因为西方列强的侵略,加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导致运动,而清政府在接下来的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从而签订了不平等的《》,正是这一系列原因,加上西方列强对中国的觊觎,使中国遭受到了一场被西方八国列强瓜分的灾难。教师在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教授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对前面讲过的知识进行温习,从而引出知识的内容,这样学生就能被快速的引导进新课程的学习之中,同时,在对新旧知识进行联系后,学生能够将新知识学习得更为深入。

2.引经据典。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涉及到了大量的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大多数都是一些较为有名的历史典故,加之学生本来就无法抗拒故事的吸引,因此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典故的引述,将学生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之中,让学生充满兴趣的对新知识进行探索式的学习,从而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闻鸡起舞”、“卧薪尝胆”、“四面楚歌”、“望梅止渴”等,这些表面看起来既是学生日常使用的成语,而背后又有着广为流传的典故故事。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可以用将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讲给学生听,用这些典故来引出将要进行教学的内容,同时也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到对新知识的学习之中。

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课堂导入的意义

第8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 课堂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传统高中历史课堂中的问题也不断涌现出来,高中历史课堂存在诸多的教学误区。这些教学误区的存在让学生不能真正享受历史学习的乐趣,不能扎实掌握历史学科的基础内容。找出高中历史教学误区所在,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对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误区

误区一:本本主义,有板有眼

这一问题是当前高中历史课堂中最为普遍的。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严格按照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不敢突破创新。传统的教学方式主张每一节课教师都严格按照“组织教学--复习旧课--新课导入--内容讲解---总结复习”这样五个环节组织教学。很多学生都反映这样的历史课堂完全知道教师下一步要干什么,没有任何的新鲜感可言。另外,这一教学方式的核心理念还是“我教你学”教师始终占据着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学习,自我个性得不到发展。

误区二:知识为主,忽视情感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强调知识与技能的结合,强调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自己的人道主义精神。然而,这一教学理念的突破在实际历史课堂中并没有得到体现。很多师生依然以通过考试,获取高分为教学的教学目标,将大量的课堂时间花费在知识讲解和习题练习和记忆背诵上,学生的在技能和学习和情感培养上完全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和提高。

误区三:单一评价,注重结果

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也是目前高中历史课堂中存在一个突出问题。教师以简单粗暴考试结果评定学生们历史学习的表现。很多教师为了激励学生积极学习历史,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安排测验,通过课堂测验成绩评定学生最近的学习表现,对学生进行赏罚。学生们因为繁重的学习和测验苦不堪言,对历史学习丧失了兴趣,享受不到学习的喜悦。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优化策略

策略一:丰富教学方式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传统五步教学法只是前人根据当时教学环境和学生特点总结出来的较有普遍适应性的一种教学方式,绝不是唯一的有效教学法。尤其是面对新课程改革,各种信息技术引入课堂的大环境下,教师就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应当在教学中不断思考不断探索,针对不同课程专题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例如在教学近代史一章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将现代化教学设备引入课堂,紧紧依靠教师讲解学生们对近代中国的屈辱史可能还不会印象深刻,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音像设备播放一些有关、的视频,让学生们真切感受清政府的懦弱与腐败,外国势力的嚣张气焰。

除了采用多媒体技术以外,教师还可以多样化现有的教学模式,例如在教学西方各种政治制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供多段材料,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找出君主立宪制和总统制在立法、行政、司法等各个方面的区别,并且通过小组讨论来完善自己的问题,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发表自己的成果,并进行课堂总结。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策略二:注重情感培养

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一方面在于以史为鉴,反照自身;另一方面就体现在学习历史能够启迪人的心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净化自己的心灵。因此高中历史教学的人文绝不能仅限于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而是应当注重对学生情感道德的培养,充分体现人文学科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引导。例如历史学习中经常会接触到很多名人事迹,教师在教学这些名人名事的时候不能让学生以了解其人了解其事为目标,而是要通过这些名人名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做人。例如教师向学生介绍西汉大将军霍去病的时候就可以把他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和大禹治水三过家门都不入的故事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思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何真正做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在教学近代史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以中牺牲的几位将军和战士的感人事迹来感化学生,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最终失败的原因在于什么,近代中国为什么会有屈辱的战争史,学习这些历史对当今的借鉴意义何在,我们应当从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等等问题。让学生把抽象的历史知识和人生感悟结合起来,学生才能更深感悟历史、体会人生。

策略三:实现多样评价

合理的评价方式能有效促进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评价方式的选择。传统的考试评价已经不适用当前教学背景。因此教师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班级的评价方式,在这过程中要尤其注意对过程和结果评价的双向结合。例如教师在新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们更深入了解知识,就推荐学生们去看相关的历史著作,在检查中教师发现有的同学只是匆匆浏览,而有的学生看了教师推荐的书目以后收获颇多,在课堂中大胆发表自己阅读感受,教师就要把这些行为都纳入考量范围。除此以外,评价方式还应当对学生进步和努力做出肯定,把对学生学习历史的课堂表现和最后的历史测验成绩结合起来,对学生做出一个综合的测评,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历史学习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结束语

高中历史教学误区绝不仅限于笔者提到三类,很多教师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会走入一个教学误区,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历史教师就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及时纠正教学偏误,让学生们真正享受历史课堂,爱上历史学习。

参考文献:

[1] 房莉. 浅谈历史课堂中的“熟悉化”现象及对策[J].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09(12)

第9篇

1.温故复习导入。

由于历史新、旧知识间存在着必然的逻辑联系,因此,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对旧知识进行充分的复习,以便学生能更好地巩固已学过的相关历史知识,并将其导入课堂,从而达到温故知新、承上启下的良好效果。例如,在讲解到“英国君主立宪制”这一课时,教师可根据上节课所讲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内容: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且各种工业革命的形成正是由于英国资产阶级了英国封建专制制度,从而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然后再向学生提出“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什么时候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什么?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相比较,其主要特点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等一系列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所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回答。这不仅使学生对上节课中所学到的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内容进行巩固复习,而且清楚地交代了本节课所要学的新内容,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新的课堂学习中。

2.现代技术导入。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成功地应用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其影像技术能够使学生的感官受到强烈的刺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升其学习效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依据高中历史教材内容,合理应用视频资料进行课堂导入,这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能有效地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例如,在讲解“”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有关的视频与音乐,然后将视频内容与本节课所要讲的知识点有机结合并提出“为什么日本会如此的嚣张?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等相关具有针对性的问题,由学生通过辩论的方式进行小组回答,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内心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促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新知识学习中。

3.悬念谜语导入。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充分设置悬念谜语进行课堂导入,同样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针对高中生好奇心较强这一特质,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悬念进行课堂导入,从而快速地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并激活其思维活动,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新内容的学习中。例如,在讲解“后期的保卫战”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说:发展的势头实际是很迅猛的,且在1856年已达到全盛时期,但由于在领导阶层的内部发生一件极其重大的事情,从而导致政权发生急剧转变,良好的内部形势瞬间急转直下,那此件大事具体指的是哪一件呢?这一悬念设置,激发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并加深了其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以有效提升。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合理有效地应用各种导入策略,对促进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价值。因此,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应全力提升其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导入,为高效率的历史课堂打下扎实的基础,从而不断提升高中历史的教学质量与效率。

作者:高晓庆单位:江苏省徐州市贾汪中学

第10篇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教学 衔接 对策

高一历史的难教和难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一直是广大历史教育研究者和中学历史教师关注的问题,初高中的分离办学使得这一课题更具现实意义。初高中两阶段由于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课程设置等不同,高中历史无论在知识容量还是难度上都比初中历史有所增强。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初高中历史课程在课程体系、内容编排、知识深度和广度、教法和学法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转变。因此,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历史学习是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高中历史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历史学习的状况,他们的基础如何?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高中历史无论在知识容量还是能力要求上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应转变师生的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现导学案的制作与使用是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有效途径之一。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指导学生顺利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而初高中教学衔接的研究更多的是结合具体学科进行的。然而笔者在任教过程中发现,普遍存在着初高中历史教学不衔的接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学历史教学质量。因此,广大历史教育研究者和中学历史教师很有必要探求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这对于中学历史教学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 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差异

1.课程标准的差异

第一,课程理念的异同。初中历史课标更强调“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高中历史课标增加了对“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理念,以体现高中历史课程标特点和要求。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高中历史无论在知识容量还是能力要求上都有大幅度提高,加之知识间的跳跃性、综合性强,教师往往感叹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在这种情况下,探究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高中历史教学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使我们的教学详略得当。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但如何做好衔接,在上述标准及其解读中并没有具体的解决思路和措施。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与高中阶段的历史课程都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同一系统中有着继承和发展关系的两个阶段。从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上看,二者存在很多一致的地方,如都强调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和发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倡导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等。

第二,课程目标的异同。“课程目标是对一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它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一门课程的教育宗旨和要求”。历史课程目标包括课程总体目标和课程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初中历史课程总体目标是使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中阶段的总体目标则是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虽然高中历史课程在初中历史课程基础上要求“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但二者的目标都是为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培养合格公民,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初中历史课程和高中历史课程在课程具体目标上都采用“三维目标”设计,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

第一,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初中主要从宏观角度人手,兼顾了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高中则选取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纵深发展的知识,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和综合性。高中与初中相比更加强调历史技能、历史思维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与初中相比,高中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在初中历史学习基础上。

第二,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初中主要要求学生在探究与合作学习中,积累历史知识的同时感知历史、对历史的发展形成初步的认识。高中则重点强调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历史学习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历史教学目的与自己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教学双边活动,使学生在知识、认知和情感方面发生心理变化,并且形成和发展个性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总体来说,初中历史课程要求学生在探究与合作学习过程中感知历史,形成初步的认识;高中历史课程则要求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同时,更加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第三,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课程标准都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放在首位。在初中,主要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科学的态度和一定的国际意识;高中则强调了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和历史思维意识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等方面体现了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初中历史课程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要求学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崇尚科学,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高中历史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指出,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加深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第三,强化衔接意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历史教师的衔接意识强弱直接关系到初高中历史教学能否实现顺利过渡。对于高一历史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进行有针对性的测试、课堂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和态度,从而用来指导教学。

2.转变学习观念

高中历史课标指出“历史课程是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高中生作为普通公民,身为社会中的人,必须具备基础文化知识和基本人文素养;作为21世纪的合格的高中毕业生,面对如此激烈的社会竞争力,必须具备历史意识、历史智慧,广博的知识和历史使命感,顺应时势发展。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对历史学习的理解仍停留在初中阶段的认识上。他们普遍认为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因而只要划书、背书就可以学好历史,临时突击就能取得好成绩。这种对历史的错误认识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不浓、方法不对、习惯不好,学习效果自然可想而知。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必须首先为历史“正名”。在开学之初,教师不应急于上新教材的第一课,而应实施学生对历史认识的衔接教学。

3.讲究方法,注重理解

对高一新生来讲,学习积累的过程,初中历史教材注重史实,形象而生动,而高中教材则注重理论概念,较为抽象。历史课学习的具体方法有:

第一,培养兴趣,移情历史。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促使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教师作为教育的引导者,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让学生在兴趣的促使下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从问卷调查的结果看,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影响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因素来看,加强历史自身的趣味性、密切联系实际、合理组织教学等做法有助于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提高。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深刻地阐释了学习兴趣对于学习的作用。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培养起来的。通过参与一些与历史有关的活动来触摸历史、亲近历史、玩味历史,进而学好历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体验历史学习的乐趣。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根据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对于比较浅显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合作、课上交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协助,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从中获得成功体验,从而保持学习历史的兴趣。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以教师讲解为主,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在教学手段上,可以充分利用历史地图册,投影仪以及多媒体等进行丰富多彩的直观教学。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集合起来,帮助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如深圳市宝安中学唐云波老师的公开课《后的中国社会经济》,通过设计《回忆录》的方式将前后国家的大历史与个人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就使得原本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顿时鲜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查发现,教师上课生动与否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之一。刘正萍的研究表明:对现任教师“不满意”或“说得过去”的占 61.8%。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很大影响,因此,历史教师应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积累,较强的教学能力,高超的语言艺术以及较高的引导水平。教师具备了上述几方面素质,才能发挥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第二,敢于质疑,挑战传统。历史是指人类发展过程已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现象。对于历史问题的解读,我们要运用正确的历史观,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作出独立的判断,敢于对任何传统的观点提出质疑,只有这样才能有新的收获。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不断去探索新的知识发现新的问题,才会体验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同时也在不断提升自己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第三,整理线索,构建知识结构。学习历史,要注意理出线索,构建成历史知识网络结构。应按时空顺序,注重“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掌握历史发展的宏观线索,概括重大历史阶段特征,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总结经验和教训。

第四,多做比较,善于归类。比较和归类也是行之有效的学习历史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历史概念的本质,更加深刻地掌握历史事件的异同,从而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培养尊重文明多样性的意识;通过归类,可以将历史知识系统化,总结出学习历史和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和一般规律。对于高中生来说,只有对初高中历史学习的区别和联系有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改变传统的观念,才能尽快适应高中阶段学习。合理改进学习方法,必将能事半功倍,学好历史科目,真正成为具有基本人文素养,顺应时势发展的21世纪合格高中毕业生。

4.注重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相关研究表明,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在教学环节上的主要问题是:“知识体系的欠缺和能力培养的不足”。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主要是加强知识与能力两方面的衔接。在高一历史教学中,做好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能力,有利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顺利衔接。系统的掌握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知识的学习离不开记忆,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意义的材料较之无意义的材料识记效果好。所谓识记材料的意义,是指其所蕴含的事物内在联系及与识记者知识经验间的联系。简言之,透彻地理解识记材料的意义和内在联系有利于提高识记效果。调查显示,高一学生依然以机械记忆为主要记忆方式,在没有弄清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情况下,效果自然不好。要培养能力,必须转变学生的记忆方式,将学生从死记硬背的歧路引领到理解记忆和灵活运用的阳光大道。理解的本质是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新的高中历史课程在知识结构上打破了传统的通史体例。这种编排方式不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能够促进学生在识记上融会贯通,在运用上触类旁通。

新课程历史教学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要求分为四个层次:再认、再现历史知识;材料处理能力;历史阐释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能力。能力的培养要适应学生心理特征,改变学生滞后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运用史实提炼观点,让史实归属于观点,用观点统领史实。如在探究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艰难发展的深层原因时,通过相关史实,提炼出民族工业“在夹缝中生存”的观点。用观点统领史实,并不是简单的要求学生由史实记忆向观点记忆转化,并不是忽略史实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应提供相关材料,鼓励学生积极对史实发表自己的看法,再对众多观点依据史实加以综合、比较、提炼、补充。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分析材料、阐释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真正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三 利用导学案

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开启学生的智能,发展学生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准、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在教师主导下,由师生共同设计的、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使用的学习方案。其着眼点则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学案既反映学习结果,又体现学习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一切以学生为本,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合作交流,在主动参与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学案导学在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不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并保持学生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的角度出发,导学案的使用能够“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联结,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简言之,学案导学能够有效引导学生使用适当的学习方法预习、听课、复习,继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在高中进行历史衔接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通过精心设计学案,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无疑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有助于高一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学,从而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顺利衔接。

四 结语

作为一名耕耘在中学历史教学一线的教师,对初高中历史教学的不衔接深有感触。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不仅可以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

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这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献计献策。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是一个庞杂的工程,需要多角度进行研究,本文只是在这方面做了初步探索。由于笔者自身知识储备、理论修养等方面的不足,文中的相关论述略显苍白和无力。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将继续探寻初高中历史教学顺利衔接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

参考文献

[1]余力.教育衔接若干问题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2]朱汉国、王斯德.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教育部.普通高.新编历史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赵亚夫.我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几点建议[J].首都师大学报,2006

[7]陈其.高中历史课程知识和教学体系浅议[M].历史教学,2004

[8]郑和均、邓京华.高中生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

[9]陈家麟.当代心理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0]钟启泉、崔允、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1](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0(1)

[12]刘正萍.关于新课改中高中生历史学习兴趣的调查[J].教育探索,2006(2)

[13]黄慧红.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认识与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2)

第11篇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历史 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45-01

新课程高中历史课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学生学习历史课的方法有误区。高中历史的学习不能像初中一样简单地死记硬背,即使学生熟悉课本内容,但对综合答题的解答就不尽人意。新课程的高中历史内容不是将中外历史简单罗列,而编成了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中外合编的专题式教学内容,许多知识的专业性极强。高中历史课程需要学生对历史的政治、体制、经济、文化有整体的认识,要有较强的整体对比、归纳能力,对同一时期的中外历史进行纵横比较,找出异同点,学生对高中专题性教学内容的学习进行适应,才能很好地掌握课本的内容。

第二,教师不按实际情况进行课堂教学。在新课程改革六方面的目标中,促进新课程实施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信息技术的进步给课堂教学带来不少的帮助,但不少教师努力将大量精心准备的历史课堂内容,借助多媒体工具进行讲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试图将全部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过多讲述大量的信息和内容,容易给学生造成学习压力,一旦学生对信息的甄别能力不强就会难以掌握课堂的内容。

第三,课堂教学过程缺乏整体性。新课程的历史教学内容是分成三大“主题”―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进程是一个整体运动的过程,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不可能脱离历史的整体进程而孤立存在,比如《“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节的讲授,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容易将内容孤立,单一的讲授,没有与之前必修1的当时的历史背景、经济发展情况联系起来,即便教师对这节课进行了很深刻的分析和讲述,学生的考试情况并不理想,甚至导致学生在高考中对综合题的解答都是很片面的,没有得到很好的成绩。

面对上述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了以下几点方法:

第一,明确高中历史课程的特点。让学生明白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内容的差异,引导他们找适合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找到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不再简单地认为历史只是记得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历史地位,而是从整体上掌握历史课程的内容,以每个时期的政治体制为背景,从而产生相应的经济与文化,而经济与文化又反过来影响着政治,推动着政治体制的改革,从而有不同朝代的更替和发展,推动人类历史的进步。在新课程内容上,课本是分成了一个个主题进行陈述,但教师可以在讲授一个主题,比如《中国的曲折发展》一节,先回顾必修1中这个时期中国正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当时的政治体制是什么?政治的基础是什么?教师要把知识点都串联起来,要学生将知识整体性的学习与掌握,对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

第二,利用“中美教学结合式”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在“美式”教学中,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发表看法,提出意见和建议,学生和老师都积极参与教学的讨论中,在新课标改革的目标也很强调让老师与学生转变以前所“扮演的角色”,但作为老师,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美式”教学模式带到高中教学中,也不能再如以前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我们需要更好地融合两者,鼓励更多的发言和讨论,尽量对内容进行讲授和分析,但老师在准备教学前,要充分认识将要讲授的课堂内容在高考中的“地位”,认真考虑那一节适合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那一节更适合老师利用多媒体和其他教学辅助工具讲述的方式进行,每一节课都帮助学生总结课堂内容的重点、难点,使得学生既能学得轻松有效,又能取得好成绩。让每个学生明白知识学习的方式的多元化,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实现新课程教学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三,在教学中做学生的“心理导师”。高中的学生学习压力大,面对多个科目的学习,感觉很困难。历史属于文科类科目,文科科目的特点都是记忆性的知识比较多,需要学生对内容进行大量的记忆。作为高中历史老师,要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尽可能将过去的历史生动、形象、贴近生活的方式给学生讲述,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认识观,价值观,如讲述“文化”主题时,多列举成功、有伟绩的历史人物给学生作为学习的榜样,学习伟人的奋斗精神,教学中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斗志,让他们比较轻松有效地学习历史课,激励他们更好地学习与生活。

总之,新课程的历史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思维能力,用客观辩证的角度看待历史。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应尽心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课本内容,让他们从中获取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云东.关于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几点体会[J].神州,2012(32):169-169.

第12篇

摘要:课堂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手段之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这个学科的教学质量。本文就是在这样的写作背景之下展开全文的。通过对目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到课堂中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一些可行性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新的课程改革已经运行很多年,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取得了诸多成绩。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当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方面

新的课程改革明确了三维教学目标。那就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只有把这三方面完美结合,才能实现良好的教学目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正因为这样,高中历史课程中往往出现把这三者割裂开的现象,由于高中学习面临着升学的压力,老师把精力更多的放在了知识点上面,对过程和方法的追求以及情感价值观方面涉猎较少。这种忽视其三者联系的现象一直存在。在日后的教学中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二)课程资源方面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能够转变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多多运用各种课程教学资源。所以,在教学实践当中就有各种材料出现。这种情况的发生就需要教师能够选择适合、恰当的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认真筛选、甄别,来更好的应用到具体的课程教学当中去。历史课程资源包括很多方面,例如:教材、教学设备、博物馆、图书馆、互联网、历史文化遗址等等,同时还包括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提供的人力资源等方面。例如:历史老师在选取教学资源时撇开教材“另起炉灶”,对教材资源重视不够、挖掘不够,在教学中,大量引入教材外的资源,对教材内容“过而不入”,劳神费力,效果甚微。前不久笔者听到一堂题为《从蒸汽机到互联网》的课。这堂课用了一半的时间简单讲述了三次科技革命的过程,另一半时间让学生探究“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让笔者感觉历史基础知识只是一带而过,既没有整合知识结构,也没分析历史意义;讨论时出现杂乱无章、一般散沙的场景,老师没能进行积极的引导。听完课后,只感觉课堂比较热闹,对知识却没什么印象,这样的历史课学生又能学到什么呢?又如何实现学生的发展呢?

(三)课堂教学形式方面

对于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首先,教学活动过于形式化。新课改要求课堂要活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如果没有设计好,就会出现盲目跟风、形式主义的现象。表面上看课堂是很活跃,却没有真正的带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高中历史课堂更应该注意到这个方面。要能够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历史习惯,相互学习,合作学习。

其次,教学内容方面。初高中历史课程在大体内容上面是相似的。但是,要注意的是高中历史课不是对初中历史课的重复。恰恰相反,是在初中基础之上的延展和扩充。尤其高中历史需要学生掌握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脉络。如果高中教师要按照初中的模式继续重复,花大量的时间去教,显然高中历史课程教育目标是没办法达到的。

最后,就是教师死死按照自己教案来进行授课。这就是所谓的“穿新鞋,走老路”方式。课程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性的活动,根据这个特点,所以教师要在上课前做好准备工作。但是,这种准备工作只是一个预备,还要结合上课时候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及时调整。

这三个方面是笔者总结的今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是教学低效或无效的典型表现。原因主要来源于教师和学生及教学环境所导致的师生对教学目标共识的达成程度、以及围绕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能否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实现真实的交流。

二、提高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可行性策略

那么,要想解决好上面这些问题。高中历史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到底该如何做呢?

(一)有效整合三维目标

首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课堂的主体。判断这个课程是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最根本的就是看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是否提高了自己的能力,自身是否获得了发展。所以,要想提高历史课程的教学效果,重中之重就是要考虑到学生。

其次,教学目标要具体明确。在以学生为根本的基础之上,考虑学情和教学内容特点,制定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的制定与课堂实施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的差异,使目标有一定的弹性,对不同的学生区别对待,既要达到所有学生能达到的最低目标,也要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留出可拓宽、加深的空间。当然教学目标的设计使教学内容体现出从知识到方法再到情感逐层递进的关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目标的实现也将水到渠成。

最后,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是感知历史、学习历史、理解评价历史的有机结合,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实现过程,就是学生初步感知历史的过程,是学生历史知识的储备阶段;过程和方法目标的实现过程是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必经阶段;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是学生对历史理性认识的升华。所以过程与方法是链接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桥梁,在三维目标中处于核心地位,因为基础知识是外显的,可以以讲授的方式进行,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隐性的,它们要通过过程与方法才能实现。

(二)有效整合课程资源

实现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要关注历史学科的学科特色。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它在时间上具有过去性、在空间上具有不可接近性,因而历史不可重演、也无法实验。北京大学教授罗荣渠先生认为,历史学是各门社会科学的基础。

历史课程资源整合是指使不同的历史课程资源因素融入到相同的课程目标之中,使这些课程资源都紧紧围绕课程目标这个“魂”来展开。主要从课程结构资源整合、信息化网络资源整合和政史地学科资源整合三个方面进行。充分利用和合理整合历史课程资源将有助于历史课程的顺利实施以及人文素养的提高。

教师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同时也是课程资源的整合者,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决定了课程资源的整合力度和效度。学生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对教育教学具有能动作用,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课程资源,在这个意义上说,学生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我们在课程资源整合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教师和学生的作用。课程资源整合必须坚持针对性、系统性、教师的指导性和学生间的协作性原则,因地制宜地整合纷繁的历史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聂幼犁主编.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2]李运林,徐福荫编著.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