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6 02:36: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产业集群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临时性产业集群概念的内涵
以国际博览会为例,为了获取现有和未来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信息,集中展示产品、新技术和创新,国际博览会将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和参与者聚集在一起。通过展会期间大量的正式会议和非正式会面,参展商、竞争对手可从中审查其他企业的展品并监视其营销策略[5]。与其他行为主体的面对面交流使得企业系统地获取有关竞争者、供应商、现有和潜在客户、以及未来技术开发和市场行情的信息[6]。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博览会被视为较短时间内密集的知识创造和知识循环的重要场所,学者Maskell,Bathelt和Malmberg等人看到它具有类似于永久性产业集群的知识交换机制,就首次将这种临时性的人类集聚、社会经济的周期、具有组织邻近性的国际博览会称为“临时性产业集群”(temporaryclus-ter),并对其展开深入研究。他们认为,虽然这种集群存在的方式是在相对短的时间内,但其所展现出来的特性与永久性产业集群却高度的相似,这类临时性产业集群有利于信息传递、企业结网并促进新思想的产生。同时,更重要的是这将为那些原本没有包括在永久性产业集群内的参展企业带来更多的机遇,信息的传播与扩散使得企业参与到临时性产业集群中的热情高涨。博览会上的网络包括商业、研究机构以及生产者等众多方面,涉及价值链中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参与博览会能够冲破企业原有关系网络中的地域障碍,为企业拓展其他地域市场提供了帮助,也成为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在这种情景下,临时性产业集群(如国际贸易博览会)也被视为关系空间,它形成了多种组织形式并促成了远距离行为主体间的临时性邻近[7]。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临时性产业集群是指来自世界不同国家或地区、从事相同或相似行业、拥有不同规模的企业,为谋求自身企业网络延伸及扩展行业认知度,在特定机构的组织下在某一区域所产生的短时间信息传递、知识交换的经济活动集聚现象。在这种短暂的企业集聚中,企业不只看重销售协议的达成,更加注重维持或建立现有或潜在关系,进行信息交流和知识交换以解决现有问题、搜寻创新思想以及总结行业发展趋势等。与永久性产业集群相似,临时性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在这种特有的“全球蜂鸣”氛围下,通过纵向和横向层面所展开的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形成了关系邻近和空间邻近的产业群体。
2国外临时性产业集群研究进展
本文对国外临时性产业集群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文献及观点进行了汇总。并从地理临近与面对面交流、知识流动与关系平台、区位选择、临时性产业集群与永久性产业集群的关系这四个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了梳理。
2.1地理邻近与面对面交流临时性产业集群内所发生的临时性地理邻近促进了面对面交流的频繁发生,这种面对面交流同时发生于各种尺度上———垂直联系、情境性、刻意和非刻意的。参与主体可以从交流对象的语言、肢体、动作、神情等方面来获取重要信息,在传输复杂信息、获得直接反馈和进一步回应方面也极为重要。基于面对面的交流,市场趋势的探索以及感受或检查产品成为可能,也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学习过程以及问题解决和想法的潜力[8]。相比于其他跨区域交流的形式(诸如企业网络、企业间项目合作等),参与临时性产业集群能够自动地涉及面对面交流,这会筛选、分类和解释一系列信息和知识,为经济主体扩散知识并促进学习提供了重要机会[9]。而且,临时性产业集群中知识创造的目标导向性不强,因而存在大量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这种可能性和不确定性有助于灵感激发和知识创造。以国际博览会为例,多样性关系和私人接触在展会期间的发展和认知极大地促进了信息和知识流动的紧密网络。学者Bathelt和Nina关于交流结构特征的分析表明商业伙伴、联盟团体、竞争者或社区成员会以不同方式在不同地点会面。比如,在咖啡厅、旅店大厅或走廊的预定或偶然会面。这种多样性对全球蜂鸣的创造和扩散极为必要。而且,国际博览会变得复杂社会化,它包括诸如晚间活动、艺术展等休闲活动。这不会与技术或产业直接联系,但是会以一种非正式的方式为不同行为主体获知彼此提供机会。不论是现有联系、新的联系还是随机相识,这都可以开启行为主体间的对话。商业旅行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并没有导致“地理死亡”,相反它创造了另一种地理共存形式[10]。然而在临时性产业集群中,各行为主体不仅可以通过面对面交流来获取知识和信息,也可以通过系统地观察同行竞争者来掌握行业发展的整体趋势,进而明确自身技术的创新方向,还可以通过模仿学习实现渐进式创新,而后两者在永久性产业集群中都是不曾有的创新形式。此外,有别于永久性产业集群内日复一日的常规联系,频繁和周期性地加入临时性产业集群的“全球蜂鸣”能够产生具有共同理解方式和愿景的认知社区,这种共同的知识基础或者认知临近确保了有效率的信息和知识传输;另一方面,来自世界各地的行为主体所代表的知识库存在差异,而这种一定程度的异质性也为企业发现新鲜事物创造了机会。由于类似、重叠和互补知识的混合,重要的学习过程在博览会期间被促进。
2.2知识流动与关系平台临时性产业集群将来自世界各地的主体聚集到某一特定空间内,共存于这一特定空间内的主体间实现了临时性的地理邻近,这种地理邻近有助于参与主体了解行业信息、展示企业形象、监视观察和模仿学习。这些信息和优势的获取不需要具体的投资而只需“存在于此”就能简单获得,而且参与“蜂鸣”的主体来自世界各地却不根植于本地情境中,因此具有“全球蜂鸣”的特点。它整合和延伸了“本地蜂鸣-全球管道”的知识获取形式,扩展了知识创造的内涵和范围。然而,单纯的地理邻近所创造出来的附加价值是远远不够的,邻近性可以使得集体学习和知识创造变得更加顺利,但是它既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它不是必要的,因为其他形式的邻近性可以替代它来解决协调的问题;它也不是充分条件,因为集体学习和知识创造过程不仅需要地理邻近也需要关系邻近,将地理邻近脱离于关系邻近来考虑其作用并不明智[11]。主体参与的临时性产业集群不仅是单纯的地理邻近,更是一个关系的空间。以展会为例,展会的参展商会系统地联系潜在和现存的新客户并告知其本企业的现状,同时邀请他们参与展览[12]。企业在展会上会见他们熟知的客户,加深主体间的联系并商谈合作事宜。在这种关系网络中可以传递更加明确和有用的知识,而且在展会结束的长期时间内,通过这一基于信任基础上的网络,企业能够持续地获取世界其他地区的知识。当然,在临时性产业集群内更重要的是建立新的关系网络,这种关系网络可以是与上下游企业合作,也可以是与同类企业的合作。虽然它不如永久性产业集群稳定,它的建立只具有初始联系的性质,但是展会上大量主体的聚集给企业选择潜在伙伴、建立关系网络提供了大量的可能性,企业可以从中选择出最合适的伙伴。这种初始的关系网络会在临时性产业集群结束后通过企业间的反复交流而逐渐稳固,最终形成伙伴关系(图1)。
2.3区位选择学者们基于微观视角,对临时性产业集群内知识流动、技术搜寻、关系建立等活动进行了研究。国际博览会将世界各地的创新主体聚集起来以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同时通过观察和交流学习以保持现有网络,因此学者们将其理论化为关系的空间。但是,经济地理学的关系视角实际上不只局限于经济和社会关系范畴,这些关系会以一种自反的方式受物质实体的塑造,例如城市基础设施、劳动力市场、产业基础等。在全球化进程逐渐加深、信息和知识流动加速的背景下,国际博览会也不再是一个交易和营销的场所,把握行业趋势、展示企业形象、建立关系网络成为企业参展的重要原因。因此,人们更加注重规模大、影响力范围广的国际博览会,而这些国际博览会通常也会选择交通便捷、知名度较高的全球城市。如果画出当今国际博览会的世界分布图,可以看到重要的世界城市也是重要的临时性产业集群举办的场所。它们具有极大的便利中心和展会场地。但是,国际博览会中心和城市区域的全球等级并不完全重叠[13]。随着城市间竞争的日趋激烈,国际博览会的发展将呈现出合并和扩大的趋势,一些主导大都市地区和具有大型国际机场的交通枢纽将在未来成为举办国际博览会中心的主导地区。按照这一思路,预计这些中心城市将吸引来自其他城市的国际博览会,由此向国际博览会等级体系中更高一级攀升。这也会增强其在城市体系中的主导地位,而小型和边缘城市将越发落后[14]。相比于单个国际博览会上的空间重叠,学者Power和Jansson更加重视其所营造的循环性集群现象。他们认为这些临时性国际博览会不应该被看成相互独立的部分,而是同时存在于持续的全球循环中。国际博览会的开幕和闭幕不能作为集群的开始和结束,企业需要为下一次国际博览会的举办尽快着手准备,这只是全球临时性产业集群循环中的一个普通环节以维持企业在这种集群中的活力[15]。从循环的视角出发,临时性产业集群也会存在明显的等级制度,这使得一些重要的国际博览会拥有突出的地位。这些国际主导博览会为达到最大的影响力,通常也会选择城市体系中占据高层的世界中心城市,而这些中心城市就成为了顶级国际博览会选择的集聚地。
2.4临时性产业集群与永久性产业集群的关系临时性产业集群和永久性产业集群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替代,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要认清两者相互补充的关系,我们需要回答两个问题:淤为什么临时性产业集群可以对永久性产业集群形成有效的补充?于为什么临时性产业集群的创新效应不可以超越补充关系,进而实现对永久性产业集群的完全取代?临时性产业集群内的行为主体会因为面对面交流能够有效减少和避免误会误解的发生,由于直接反馈机制,复杂的内容会被传递[16]。另一方面,面对面交流使得行为主体评估其他参与者并检查他们的诚信。这会影响接下来的信息运用并影响未来交流模式。临时性产业集群为企业间的初始联系创造了大量的可能性,这种初始联系会在短暂的几天内通过密集的交流而深化,这比通过企业间项目合作、企业网络等方式形成的长距离联系更加发散,也更具弹性化[17]。在参展的较短时间内,来自同一价值链或技术领域的企业密集会见并讨论市场、产品、技术创新和产业信息方面的发展,进而建立起一个产业的微观世界[18],来自世界各地的行为主体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产生密集的面对面交流、系统观察和模仿学习等一系列知识创造活动,它超越了永久性产业集群的固有边界。处于临时性产业集群这种“全球蜂鸣”的氛围中,企业可以不需要花费大量投资和管理就能轻松获取有用、信任和牢固的全球通道。那么,既然临时性产业集群的外部信息获取和知识创造效应如此显著,为什么不可能实现对永久性产业集群的完全超越进而取代呢?随着知识管道的不断延伸,一些重要的信息在临时性产业集群消失或起初的知识来源被关闭之后会丢失。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限制,再次面对面交流并核对缺乏的信息将变得困难,信息管道的恢复也将会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而这不会发生在永久性产业集群中[19]。由于全球蜂鸣的优势与国际博览会上面对面交流的质量密切相关,某些人会质疑企业为什么不定位于展会城市周边以获取永久性的优势。事实上,全球蜂鸣具有不同背景的行为主体,这些行为主体具有不同和部分重叠的知识库,这反应了产业的全球状态。经常参与国际博览会满足了企业对于信息和知识交流的需求,这在展会之前的时间段内被转化为实践。企业间的弱联系可以传递知识和信息,而强联系则可以传递影响力和信任感[20]。来自之前分散的永久性产业集群的企业,重定位于一个接近展会的共同集聚的空间,这一行为可被解释为弱联系转变为强联系,而弱联系对于更加激进的创新特别重要。基于此,企业若离开其初始区位,而重定位于展会城市周边以再次获取永久性的优势,可能会失去它们初始区位的熟知知识,最终再次走向过度根植性和锁定[21]。综合上述提到的两个问题,临时性产业集群只能是永久性产业集群的补充,而不是简单的替代。
3研究评述
综合来看,目前国外临时性产业集群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国际贸易博览会。以Har-aldBathelt、PeterMaskell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们认为,国际贸易博览会能够很好地把地方化跟全球化联系起来。在地方化中,西方学者们认为有一个重大的风险,就是锁定和僵化。大家变成一个同盟者,同盟者对其他区域总是具有排斥性。但是国际贸易博览会因为每年举办一次,组织者可能没有变化,但是参与的行为主体具有很大灵活性,甚至带有一些不可预测性,因此这种在行为主体上的不确定性是一个重要的变化。西方学者们强调未来具有多样性或者不确定性,在临时性产业集群的研究里面,这点体现得非常明显。目前,关于临时性产业集群中的知识流动,许多研究中的观点形成了一些初步共识。国际博览会作为一种临时性产业集群,其作用已经更多是为知识流动提供关系平台。博览会中营造的全球蜂鸣,使得企业能够系统地从竞争者、供应商和客户中获取知识,同时开始建立企业间持久性知识管道。如今企业参加国际博览会已不仅是追求销售目标,而且还通过各行为主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寻求建立潜在关系。然而,由于企业的参展动机以及国际博览会的组织者存在很大差异,在有些研究的案例中,就发现上述观点的解释性、适用性还不强,存在片面性。不同的展会组织者构建了不同尺度的展会,从本地尺度(产业区内的小型展会)到全球尺度(国际性综合性博览会),这些不同的组织形式对于展会的微观区域也会产生切实的影响,并导致不同的知识环境。此外,现有研究格外关注企业作为关键主体在临时性产业集群中的作用,关注了参展商之间的交流、参展商与参展观众之间的交流,但在“全球蜂鸣”中存在的其他方式的知识流动则被忽略。例如,参展观众之间交流、参展观众的“旁听”与观察、非正式场合(入场等候、午餐时)的偶然交流、以及展会组织者提供的论坛等交流机会,等等。除此之外,现有研究对展后这种“全球蜂鸣”的扩散效应到底是什么?在什么程度上对客户、供应商和竞争者起作用并没有论述。大多数西方学者认为一个企业市场效应的成功与否,与该企业参与“全球蜂鸣”的程度有关,但现有研究并没有选取某几个参与程度不同的企业进行对比,也未对某一个企业参加展会的前后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对于临时性产业集群的产生标志、空间范畴、演化发展阶段划分等没有进行明确的界定,以及在临时性产业集群中,是哪些因素促进了知识流动,并且能够导致技术创新,也没有进行明确的刻画,对各自的重要性也还没有进行分析和比较。在未来的研究中,可进一步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分析临时性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通过借助临时性产业集群建设,构建参展商—客户—供应商之间的局地空间—区际空间—全球空间网络,进一步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技术进步。
作者:单双曾刚朱贻文马双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一、影响河北省新能源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
1.资源:河北区位优势明显,资源丰富。对于风电产业来讲,以张家口为例,其属国内优质风能资源区,具备建设世界级大型风电场的良好条件,坝上地区已被国家列为风能开发重点地区;在太阳能方面,张家口和承德属于太阳能可利用的二类地区;在生物能资源方面,河北省是农业大省,秸秆资源达到4000多万吨,,可以利用新技术将这些有机物转化为生物能源,变废为宝;同时,具有有潜力巨大的地热能资源。但是河北省新能源开发利用不足,除陆上风力发电、太阳能热利用形成一定规模外,光伏发电刚刚起步,核电、海上风电等开发尚属空白,农林生物质能利用率不到20%。
2.基础设施:河北省给予大力支持,保定“中国电谷”是我国唯一的国家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张家口、承德、邢台、沧州等地新能源产业建设也初具规模,管理体制不健全,政策支持不足是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又一大障碍,对国家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能源和节能产品的政策方针落实不够,政府缺乏对新能源与节能技术成果转化与工程化的宏观调控力度,激励和支持措施不足。
3.企业的结构、战略和竞争:河北省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竞争力不强,生产总量小,集中度不高,骨干核心企业少,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弱,总体设计技术全部依靠引进,市场销售不足产能的40%。
4.供应商和相关辅助产业。河北省风力发电产业发展迅速,位居全国领先地位,但新能源项目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却处于全国较低水平。从产业链角度来看,上游生产能力、研发水平较低,与下游的建设运营不匹配,上下游发展无法良好衔接。5.国内外市场。目前国内新能源产业重复建设严重,产能过剩现象突出。国外市场象日本、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新能源研发较早,已掌握许多核心技术,而且在新能源产业发展支持体系也较为完善,设置专门的国家可再生能源机构,统一组织和协调国家的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推进。而我们的90%出口国外,一旦国际形势有变,很容易由“制造大国”成为“库存大国”,面临着较大的行业风险。
二、提升河北省新能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服务职能,优化能源产业发展环境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发展与政府的支持引导密不可分,政府部门要及时掌握集群内各企业的经营状况,分析产业发展的趋势,提出培育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指导思想,制定具体的战略规划和发展措施。各级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符合河北省重点产业支撑项目和重点建设条件的新能源产业项目,可优先列入相关计划,享受既定优惠政策,优先配置各项生产要素,对有实力上规模的企业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建立省外境外生产基地、营销网络,提升我省新能源产业竞争力。
(二)强化企业间的分工协作,建立集群企业战略联盟首先,新能源产业是一项关联性较强的产业,政府应积极建设好太阳能、风电能等的产业链连接工作。如保定高开区依托“中国电谷”的风电、光电、节电等重要支柱产业,初步形成了能源设备产业与新能源辅助产业的全方位体系,进一步完善了产业链形成区域内或区域间的配套企业集群;其次,重点龙头企业应在专注核心业务的同时将自己的其他业务外包出去,与集群内的其他企业达成分工协作,建立合作机制。最后,应通过某种形式将集群内各企业聚集起来,使大家形成“荣辱与共,携手共创未来”的理念,化竞争为协作,形成“战略联盟”。
(三)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目前,河北省新能源产业集群内虽然存在一些行业协会,但总体规模很小,影响力有限,致使集群企业不能把力量凝聚成一股绳,阻碍了集群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应该强化行业协会的作用,进一步规范行业秩序,避免恶性竞争竞相杀价,处理和协调企业与政府、科研单位、金融机构的关系,为集群内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和服务,建立公共信息平台。
(四)建立产学研合作开发模式,提升自主研发技术水平新能源企业应与高校、科研院所等研发机构建立长期有效的“产学研”合作开发机制,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经营,通过成果转让、联合开发、联合培养人才、技术联盟等多种形式开展“产学研”合作,整体推进创新型集群企业的发展。如保定市国家高新区管委会与华北电力大学等高校合作建设的“中国电谷”大学科技园开园,52家新能源企业入驻,成为“中国电谷”又一自主创新基地、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对于发展区域经济、推动高校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全面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贾会棉王会川单位: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河北财政科学与政策研究所
关键词:产业集群;制度;产业集群演进
中图分类号:F276.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0.06.021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6-0059-02
当今世界跨国投资日趋活跃,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经济全球化席卷世界各国的同时,出现了另一种世界经济潮流――产业集群。
一、 世界集群的发展与我国的集群兴起
当今,世界上那些具有国际或区域竞争优势的产业,大多数聚集于某些特定区域而发展起来。例如在美国,汽车产业主要集中于密歇根的底特律,跑鞋生产集中于俄勒冈,最大的20家地毯商,有19家集中在佐治亚州的达尔顿镇及其附近。[1]德国、意大利也都发展了产业集群。秘鲁、巴西、墨西哥、韩国、巴基斯坦、南非、肯尼亚、津巴布韦和坦桑尼亚等发展中国家,也存在着大量的产业空间聚集发展的现象。
国际产业集群发展现象十分明显,我国情况也不例外。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历30多年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通过产业聚集来构筑区域竞争优势的经济现象。
在浙江,有著名的大唐的袜业、柳市的低压电器、永康的小五金、海宁的皮革皮件,等等。
在广东的深圳、珠海、中山、顺德、南海、东莞等地,一批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如中山古镇的灯饰、小榄的五金制品、沙溪的服装、澄海市澄城镇的玩具、南海西樵的纺织、大沥的铝型材制品与摩托车、顺德伦敦的木工机械、乐从的家具、东莞虎门的服装、石龙等镇的电子产品等。在东莞,一个小小的清溪镇,生产的电脑磁头就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0%,生产的电脑机箱占30%,电脑高压包占25%,微型马达占20%。
在福建、江苏、河北、天津、山东等经济活跃地区,也都出现了产业集群迅速发展的势头。
二、基于制度分析我国产业集群的特点
(一)我国产业集群发展演化时间较短
1.我国产业集群演进的主体不健全。通常来说,一个典型的产业集群应包括生产商、供应商、客商、中介服务和规制管理等五大相互作用的基本机构,这五大基本机构构成了产业集群的五大行为主体。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产业集群才开始演进,当时的相关理论知识比较缺乏,导致民营企业等一些中小企业的发展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2.我国产业集群演进的市场机制不健全。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也得到了解放,产业组织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但是市场机制的缺失与不完善,制约了产业集群的演进。
3.中国产业集群演进的机会受阻。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经济比较脆弱再加上来自国际产业组织给我国施加压力,先进企业家的想法受到当时政策的阻碍。
(二)我国产业集群演进具有明显的政府主导性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产业集群演进速度非常快,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政府主导。因为,我国产业集群刚开始发展,市场、集群主体等尚存在不健全问题;再者,我国产业集群的演进存在路径依赖性。具体表现在: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发展的,政府非常依赖其对经济的干预,习惯了指导经济;我国集群发展的环境――市场,存在缺失、不完善、失灵的现象;我国民营企业弱小,国有企业政企不分,我国有可能会采取政府主导形式;我国出于赶超战略的需要,政府会提出大力发展产业集群。
初始条件的特殊性与演进的路径依赖性决定了中国产业集群演进的政府主导性。这种演进模式是必要的。首先,市场是企业集聚的大环境,但我国市场机制不完善,企业只能单打独斗,没有通过竞合来实现竞争。这时,政府可以通过实施经济开发区与产业区发展战略,加速产业集聚的进程,实现企业的空间集聚。其次,虽然我国企业集聚的动机是为了获得政府的政策租金,但是这样做,可使那些底子薄弱的集聚企业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才有可能与国际上的集群企业竞争。第三,政府主导产业集群是一种经济改革的尝试,为我国渐进式的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
政府在促进产业集聚方面是有效的,但在推动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演进方面是无效的。说明这种政府主导的产业集群演进模式存在一些弊端。政府虽然可以通过经济开发区、产业区的优惠政策实现招商引资,促成产业集聚。但是,集聚企业会因为缺少重复博弈而缺乏制度基础,使产业集聚没有演进的“能力”;在政府的这些优惠政策的“挤出效应”与“替代效应”的综合作用下,集聚企业更愿意集体“寻租”,而不想集体“创租”。在“能力”与“意愿”的双重约束下,产业集群仅仅停留在产业集聚状态,根本无法实现产业集群的演进,获得柔性经济与创新优势。
(三)我国产业集群演进缺乏应有的动力
我国产业集群发展比较特殊,其发展动力是为了获得政策租金。这种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的“集聚”,可以说是企业与政府双赢的纳什均衡:一方面,政府会通过实施产业集群政策赢得政绩;另一方面,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企业也得到了发展集群的优惠条件――产业园优惠政策。
(四)我国产业集群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非正式制度的残缺与正式制度的不完善,严重制约着我国每个集群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合作意愿。从能力上看,我国产业集群企业间的分工更多地表现为关系型企业之间的分工,是关系型信任的结果。从短期看,关系型信任可以节约交易成本,但从长期看,关系型信任会导致产业集群的“封闭性”,会将交易限制在熟人之间,缩短交易的半径,影响集群的开放度、创新性,进而将有能力的、潜在的交易对象排斥在外,不利于产业集群向网络优化和创新方向演进。从意愿上看,关系型信任常常会带来“情”与“理”的冲突,常常会因为机会主义行为的存在,合作意愿大大降低。
三、我国发展产业集群的必要性及促进产业集群的措施
我国之所以发展产业集群是为了赢得竞争优势、获得运输成本的节约、供货渠道和公共物品的共享、交易成本的节约等效用。[6]我国应从制度上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产业集群的演进。这里,我们集中探讨集群企业与政府在产业集群方面的行为选择,这是因为集群企业是产业集群演进的主体,而政府是中国产业集群演进的重要力量。
(一)集群企业要正确理解产业集群的优势来源,通过内在化促进集群的发展
产业集群不是简单的产业集聚,而是产业联合体,是区域创新与品牌的载体。通过产业集群,企业可以获得成本、资源优势与外部经济利益。但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是竞争优势而不是比较优势;而且,当获得正外部性的同时,也存在有拥挤、污染、要素价格上升等负外部性(Schmutzler,1999)。产业集聚只有演进为产业联合体、产业创新与品牌载体,才有机会获得柔性经济与知识经济的优势。
集群企业要通过内在化促进集群准则的发展。我们可能认为约束集群企业出现机会主义行为,是一体化企业的权威机制或新古典市场的价格机制所可以达到的,其实不然。要真正起到约束这种行为,我们还是需要建立和完善网络化的企业制度与有组织的市场制度。这是对一体化企业制度与新古典的市场制度的发展,是在产业集群演进中内生的支持产业集群演进的制度,本质上是通过制度型的信任机制保证集体行动的效率。基于制度的集体信任,我国可以形成内在化的集群行为准则与行为规范,可以发展完善非正式制度。集体信任一方面拓宽了交易半径,防止了产业集群的“家族化”,实现了产业集群的“社会化”;另一方面,对于集群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集体信任可以通过集体惩罚、交易限制与集群规范等非正式制度来约束,从而在“能力”与“意愿”两个方面保证了集体行动的效率。
(二)改进政府主导集群发展的做法
第一,在正式制度方面,政府要保证法律制度的一致性、公平性与强制性,完成其作为正式制度最重要的供给者的责任。让事后的惩罚起到效果,达到事前激励与约束的目的;
第二,在非正式制度方面,在产权保护、信息平台搭建、中介组织发展等方面,政府应完善制度,发展并完善以信任为核心建立的集群文化、准则与规范,保证交易限制、集体惩罚等集群治理规则的效率;
第三,在制度变迁方面,因为不同区域产业集群演进具有不同步性,所以政府应及时介绍、推广成功经验,促使那些演进成功的非正式制度外在化为正式制度,节约制度变迁的成本与时间;
第四,为保证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政府应鼓励竞争,打破集群的区域垄断;基础研发作为一种公共物品,政府应加大对基础研发的投入与资源整合力度,增强集群企业的吸收能力。(责任编辑:云馨)
参考文献:
[1] 进.产业集群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 朱华晟.浙江产业群[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3] 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 郑宏星.产业集群演进的制度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5] 刘仁军.交易成本、社会资本与企业网络――关系契约理论及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1995.
[6] 阿尔弗雷・韦伯,李刚剑等译.工业区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7] 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关键词:产业集聚;生产函数;特色产业
1.河北省产业集聚现状
河北省地处华北地区,环抱京津两地,属于国家划定重点发展的京津冀都市圈。河北省地理位置比较优越,依山傍海,有着各种地形优势条件,资源也比较丰富,是资源大省。处于河北省一线城市的石家庄、保定、廊坊、唐山、秦皇岛等是经济发展比较高,实力比较强的经济区域。其主导的产业群有精品钢材、优质建材、医药制造、设备制造、视频制造、现代物流、新技术产业等。
由于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约,河北省无论是传统产业集聚还是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发展,都受到外部环境、自身集聚的完善程度以及集聚主体的共同影响,尽管当前河北省大部分产业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的空间集聚,但是这种集聚只是地理上的聚集,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聚,各个企业和各类机构没有形成真正的网络合作体系,产业集群区内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竞争能力不强。
河北省目前的产业群只能被动获得初步的集聚效应。从严格意义上讲,河北省没有获得以共同行动为主要集聚效应的产业群,而是获得经济外部性带来的集聚效应,这种效应是一种被动的、非动态的效应,这种效应带来的效益也是有限的。此外,产业群的产业链短,产业分工并不发达,很多产业以初级加工方式为主,这反过来也限制了产业链的延长,而且分工层次低,专业化分工也不够发达。如清河羊绒产业群区域内,梳绒业是当地拥有企业最多的行业,分布在各个羊绒专业村,规模比较小,劳动力密集,技术含量偏低。与梳绒业有前向联系的梳绒机市场虽初具规模,后向联系的纺织加工业却处于起步阶段,从事深加工的企业发展水平还很低,区域内虽然也出现了相应的包装厂、运输队等,但还处于未成熟时期,没有建立精细的专业化分工体系,所以不能保证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实现现代化生产。
2.河北省产业集聚状况实证研究
有关产业集聚效应的测度,国外经济学家早有探索,他们一般采用生产函数法来度量产业集聚效应。测算公式如:W=AQβLγ来估计地区的集聚经济效应。但是对该公式进行了修改,并对集聚经济效应进行测量分析,通过收集时间序列P、Q、K的数据,通过对上式两边去对数,得到,lnP=lnA+βlnQ+γlnK。通过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进而得出的值β、γ,通过计算h=(1+γ)/(1-β)来衡量集聚经济效应。当h>1,则说明该地区的规模报酬递增;当h=1,则规模报酬不变;当h
通过收集河北省1998-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以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净值进行计算,利用spss22对上述样本数据进行分10年为一个时间段进行分时段回归,这样可以保持数据的连续性,也可以分析出不同年份的差异。根据分段的时间跨度应根据计量分析中样本数一般为方程中解释变量数 5―10 倍的要求,由于集聚经济效应 h 的计量方程中有 2 个解释变量,故取 10 年可达到要求。根据以上的结果,带入公式h=(1+β)/(1-γ),计算出各时段的h值。
由以上数据表明,河北省产业集聚经济效应并不好,只有在第一个时间段呈现规模报酬递增,从2008年起,工业产业集聚效应就呈规模递减,并且递减程度逐渐加大。
再计算得出各时间段的h值对应的内部集聚经济指标(ISE)、布局集聚经济指标(LOC)和城市集聚经济指标(UBE)这三个指标。以h为因变量,ISE、LOC、UBE为自变量,利用spss22进行回归,得到:
h=31.905-0.017ISE+19.249LOC+0.16UBE
3.结论与建议
从上述结果分析可知,内部集聚经济ISE的系数为负,说明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反而降低了集聚效应,呈现规模不经济;布局集聚经济系数为正,说明河北省工业产业结构较为合理,有些行业可以通过结合自身的优势来发展特色产业;城市集聚经济系数为正,说明工业企业间的协作与分工对河北省产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对河北省产业集聚的贡献很小,表明河北省工业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还很弱,产业链的衔接并不紧密。总的来说,河北省的产业集聚经济效应并不理想。因此,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来支持产业集聚的发展。扩大产业集聚的规模,促进特色产业群的发展,并加强产业群之间各个企业的联系,促进企业与市场接轨,最终以发展河北省产业为目标,使河北的发展又快又好。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莉琴.产业集聚视角下西北承接产业转移的实证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8(01).
[2] 苗长虹,崔立华.产业集聚:地理学与经济学主流观点的对比.人文地理[J].2003(3).9-13.
[3] 进.产业集群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2-81.
[4] 江雯.基于产业转移的安徽省产业集聚现状及对策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3(01).
[5] 冯清利.产业视角下河北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对策研究[J].商业时代 2011.31.134-135.
[6] 猫江楠,温佩佩,杨丹萍.基于CES模型的宁波服装产业集聚效应分析[J].经济论坛,2010,07.85-87.
[7] 唐杰.调整产业组织政策,提高经济效率-对天津产业组织政策的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1990,04.48-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