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3 14:26: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数学建模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数学建模;教学改革;实践; 科学素质; 创新能力
数学思想已成为现代科技发展的原动力,微观的机理性研究离不开数学,宏观的决策也离不开数学,人们已逐渐习惯了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述客观的现象、用数学的方法去分析和了解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架起各门科学与数学的桥梁,正是数学建模!大学生是未来的工程技术人员、科技工作者、工矿企业和政府机关管理人员,理应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良好的数学素质,数学建模教育也就成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必经和有效途径。
一、数学建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数模竞赛是培养学生综合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个极好载体,而且能充分考验学生的洞察能力、创造能力、数学语言翻译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综合应用分析能力、联想能力、使用当代科技最新成果的能力等。学生们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和协调组织能力,以及诚信意识和自律精神的塑造,都能得到很好地培养。通过数学建模的教学和训练,应对大学生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培养和引导[1,2]。
1.将实际问题抽象和简化成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反复理解问题的本质,我们已有哪些条件?需要哪些相关的知识?与数学的哪些概念可能有关联?通过阅读题目,仔细推敲每一句话、每一个概念,客观正确地理解问题,根据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抓住问题的核心和关键,进行必要的合理假设,然后根据自己已掌握或通过查阅而及时了解的相关知识,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模型。同时,培养学生对其运用数学手段处理的研究结果做出通俗合理的解释,使读者较为容易地理解自己的思想。
2. 数学方法和思想的综合应用能力。随着数学向经济、人口、生态、地质等领域的渗透,一些交叉学科如计量经济学、人口控制论、数学生态学、数学地质学等应运而生,当用数学方法研究这些领域中的定量关系时,数学建模就成为首要的、关键的步骤和这些学科发展的基础。在国民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诸多方面,数学建模都有着非常具体的应用,如通过药物浓度在人体内的变化以分析药物的疗效;数值模拟设计新飞机的机翼;预报与决策方法对产品质量指标的预报、气象预报、经济增长预报、经济收益最大的价格决策、费用最小的维修决策;控制与优化方法用于生产过程的最优控制、零件设计的参数优化;规划与管理模型用于生产计划、运输网络规划、排队策略、物资管理等[3]。这些都依赖于平时的积累,一方面要求学生有博览群书的习惯,更重要的是任课教师的知识扩展。例如,讲授微积分学课程的教师,不能仅仅介绍数学符号的运算,在讲到微分、级数等内容时应让学生知道它可用来做近似计算等。
3. 观察力,洞察力,想象力和创造性。学生面对的建模问题是一个没有现成答案和模式的问题,只能依靠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去解决。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从大量的文献资料中摄取有用的思想和方法,从貌似不同的问题中窥视出其本质的东西,加工处理,创造出新的形象;同时要具有把握问题内在本质的能力,即洞察力。例如,当你遇见诸如速度、变化率、衰减、增长、边际、弹性等字眼的时候,你是否想到了导数和微分?进而可建立一个微分方程模型来分析运动的机理?当你遇见诸如使什么最大(极大或尽可能大)、最小(极小或尽可能小)、最佳、最省等字眼的时候,你是否会想到要建立一个目标函数呢?进而去建立一个优化决策的数学模型?
4. 熟练使用计算技术手段。即运用计算机编程解决模型的数值解。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课程时,教材所提供的问题只是为了熟悉掌握一些编程的命令和语句,计算机编程能力相对较差。数学建模教学的开展,给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各种命令和语言编写程序的机会,学生针对教师所精选出的不同模型编写出许多较大的程序,并通过运用程序求出模型问题的数值解,使学生编程能力和解模能力大大提高,为以后从事科研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5.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善于使用文献资料的能力。学生仅靠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建模工作的需要,一方面,通过集中的培训和讲授,可补充一些知识;另一方面,通过让学生实际做一些建模题目,给学生布置一些没有学过的数学内容和没有接触过的建模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其自学能力和善于使用文献资料的能力。并让学生尝试完成在网站上搜索他们感兴趣或认为比较重要的建模题目,以此提高其自我评价意识、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6. 交流和表达能力,团结合作精神。竞赛是集体项目,现代的科技开发也越来越需要多人多方面的合作。应在平时就开始注重培养学生密切合作、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的团队精神,使其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并能从不同观点的讨论中综合出最优的方案。这种相互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是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非常需要的。
7. 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学生在参加数学建模学习之前,科技论文写作的能力普遍较弱,有的甚至是一片空白,对如何写摘要、提取关键词、使用数学公式编辑器等,都需要教师指导。不少学生初次写出的建模论文根本无法阅读。教师应手把手地教,一字一句地改,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和稳定地发挥。
二、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有了正确的认识和理念,才会有明确的行动方案和实效。我校的数学建模工作起步于1994年,通过数学建模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开辟了现在的良好局面。
1.好的政策和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数学建模教改成功的保障。在我校的数学学科中有一批稳定而热情的数学建模教师队伍。他们团结、协作,从过去的三人发展到现在的十多人,并有主教练负责。学校出台了对学生和指导教师具有相当吸引力的鼓励和奖励政策,建立了校级数学建模实验室,指导学生成立了全校的数学建模协会,为数学建模工作在本校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教学内容的选取是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核心环节。教学内容是培养目标和教学目的的直接反映,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中具有决定性作用,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是直接关系到学生参与度的核心环节。
起步时期的建模教学内容,是以数学相关知识介绍为主。大致介绍数学建模的思想和一些简单的建模案例,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学建模的意义、基本方法和步骤,了解数学建模的特点、分类和作用。内容较为平淡,其收效不大,当学生遇到真正的数学建模问题时,就难以下手解决,学与用存在脱节的现象,特别是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成绩不理想。
在数学建模教练小组的努力下,成功申报了一个省级教改项目“加强数学建模课程建设,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深入开展教学改革研究。首先,组织编写了数学建模竞赛培训资料,并作为该课程使用教材,这也有利于让该课程与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接轨;其次,教材依据数学建模中常用的一些方法,如数据分析方法、线性规划和非线性规划、概率统计、微分方程、方差分析、聚类和分类、图论、综合评价、预测方法、满意度评价以及科技论文的写作等,并有机地结合相关的一些典型建模案例的分析和求解。这样,使教材变得生动,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是开展数学建模教育的根本目的。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效率和创新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更应加强实践环节。
数学建模的整个过程是学生能力的综合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数学建模竞赛的模式进行专题教学和训练,我们的具体作法是:(1)按照全国大学生参赛办法,将三个学生组成一个队,以队为单位和教师一起参与经常性的讨论,讨论地点放在数学建模实验室。(2)免费开放数学建模实验室,方便学生查阅资料和建模训练。(3)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介绍数学建模方法,让学生随时都可以反复学习和查阅。(4)精选训练题目,按竞赛要求,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并提交论文。(5)对完成较好的论文,让学生自己讲解所完成题目的思想、方法,提出解题中的优点和不足,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6)指导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所写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修改。通过这种训练式的教学方式,学生无论是在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方面,还是在论文写作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
4.数学建模课程的考评应不同于传统的考核模式。由于数学建模注重的是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该课程考评方面,应不同于传统的考核模式,我们的具体作法是:(1)由老师提供若干论文题目。
这些题目尽可能没有现存的论文。(2)学生事先组好队,依据所学专业的性质,每队完成2~3篇论文。(3)为尽可能避免相互抄袭,每个题目最多不超过5个队做,如果出现雷同,则返工重做。(4)根据教师制定的评分标准,按质量高低给分,并对每篇论文写出评语,指出论文中的优缺点。(5)期末不再进行考试,该门课程的期末成绩由几次论文质量决定,每次论文在期末成绩中所占权重基本相同。
通过对数学建模教学改革的努力探索,我校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成绩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006年以来共获得了国家一、二等奖13队,省级奖45项,平均获奖率达86%。
参考文献:
[1] 李凝. 数学建模竞赛缘何受大学生青睐[N]. 科学日报. 2007-01-18.
关键词:数学建模组织与培训;数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278-03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由教育部高教司与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联合举办的一项全国性的基础学科竞赛,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计算机编程能力、团队协作和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同时推动大学数学基础课的教学改革。这项赛事从1992年开始,全国各高校师生积极参与,竞赛的规模不断扩大,参赛学校从1992年的79所增加到2013年的1326所,参赛队数从1992年的314队增加到2013年的23339队。重庆理工大学从1995年开始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取得优异成绩,到2013年累计获得全国一等奖13项,二等奖59项,重庆赛区组织奖4项,重庆赛区优秀指导教师23人次,竞赛成绩名列重庆赛区前列。本文根据我校多年的参赛经验,就数学建模竞赛的组织和培训做一总结和探讨。
一、数学建模竞赛组织
1.领导重视,经费落实。正如数学建模竞赛的宗旨是团队精神一样,我校从1995年开始参加数学建模竞赛起,历年来十分重视竞赛的组织工作;由教务处牵头成立了包括各二级学院副院长、教务处长的学科竞赛领导小组,负责竞赛的学生组织、培训和竞赛场地的协调及相关经费的落实等工作。由数学与统计学院为主成立数学建模竞赛教练组,承担竞赛的具体组织工作。学校主管教学的校长多次就数学建模竞赛有关工作做批示,指示要全力以赴做好数学建模竞赛各项工作,从经费上支持数学建模竞赛的开展,并询问各项工作的进展落实情况。竞赛和培训期间,校领导和教务处经常到培训和竞赛场地指导工作,听取参赛师生的意见,解决具体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各二级学院和相关单位也对竞赛的各方面如假期学生培训场地和学生住宿落实,图书资料借阅等方面提供支持,共同搞好竞赛组织与协调工作。
2.全面动员,广泛参与。数学建模竞赛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人才素质,吸收更多的同学参加,让更多的同学受益。为了扩大数模竞赛在学生中的影响,最大范围地吸引学生参与该项赛事,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①组建数学建模协会。从大一开始高等数学课教师就会在课程中向学生介绍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同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数学建模的案例,使学生对数学建模竞赛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每年十一月通过数学建模协会大力宣传我校在历年竞赛中所取得的成绩,发展新会员,到目前为止,该协会已有600多位会员。派数模教练对协会工作进行指导。②组织全校性的报告会。邀请国内数学建模的专家进行有关数学建模的讲座。③采取各种手段和渠道宣传数学建模。为促进我校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深入开展,学校制定了《重庆理工大学关于开展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活动的实施办法》、《校级数学建模竞赛章程》,对数学建模竞赛规则、组织形式和学生奖和组织奖的评奖方式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和要求,进行政策激励。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吸引了许多优秀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
二、数学建模竞赛培训
由教务处和学校数学建模竞赛教练组负责竞赛的培训工作。具体流程如下:第一阶段:每年3~5月由教练组教练开设全院选修课《数学建模技巧》。讲解数学建模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兴趣。5月上旬举行重庆理工大学校级数学建模竞赛,通过竞赛选拔优秀学生参加第二阶段的培训。第二阶段:5月中旬~6月下旬,进行数学建模提高培训。完善学生的建模知识体系,增强学生数学修养,增强问题分析、建模和求解的综合能力。第三阶段:8月中旬~赛前,组织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队员暑假强化培训。主要强化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强化计算机编程和相关数学软件使用的能力。
2.强化学生从互联网获取资料的能力。
3.强化学生科技论文写作的能力,进行专门的培训和指导。
4.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证明,队员之间配合的默契程度直接关系到竞赛的成功与否,通过模拟竞赛及答辩对三名参赛队员进行团队合作训练。
三、数学建模竞赛组织和培训的体会
1.数学建模竞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数学建模竞赛的赛题工程技术、管理科学和社会热点问题简化而成,参加数学建模竞赛需要学生掌握数学建模的基础知识如微分方程模型、数学规划模型、概率模型、统计回归模型等,具备计算机编程能力和科研论文写作能力,因此数学建模竞赛本身就是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过程。数学建模竞赛由于它的竞赛赛题、组织形式和评判标准,适合培养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人才的需要,收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学生们普遍反映,通过参加数学建模竞赛,提高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推动了大学数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①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数学建模竞赛为大学数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找到了突破口。从大学数学教学思想上说,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分析、逻辑推理或计算能够正确地求解数学问题,即对已有的数学模型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求解;二是对所研究的实际问题,根据研究对象的特征,做必要、合理的简化假设,用数学语言描述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建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到大学数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是对加强对各方面能力培训的很好方法。因此在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了数学建模思想的突出作用,注重从实际应用背景中引入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理,并强调用如何所授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教学方法上引入案例教学。具体的做法是给出实际问题的相关背景资料、带着所要解决的问题,讲解相关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再用此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选择案例的思路是:要有鲜明的教学目的性、趣味性、高度的拟真性、代表性,求解不太复杂。使学生从解决这些问题入手,从中体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和乐趣。教学手段上可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加大了信息量的传授,尤其是在案例教学方面。同时为了直观体验数学实验的过程与技巧,采用实验软件演示教学方法,形式直观、生动、易理解,提高了教学效果。③教师队伍建设。数学建模竞赛培训是一项涉及面广,劳动量庞大的工作,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做好数学建模竞赛培训的保证,也是取得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优异成绩的基础。我校从1995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开始,先后有30多位教师参加了学校的数学建模竞赛教练组。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对学生进行赛前培训和赛后总结,使教练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建设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优秀数学建模教练团队,为我校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取得优异成绩做出了贡献。近年来,校数学建模竞赛教练组承担国家级和市级教改项目6项,发表教研论文30余篇,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两项。
四、进一步的思考
1.如何使学生在后继课程的学习中,以及参加工作后在工作中继续发扬参加数学建模竞赛中所培养到的团结协作和创新精神,并开花结果?
2.如何构建一套适合普通工科院校教育特点数学建模教育模式,加大数学建模活动的受益面?
3.如何在不额外增加数学基础课程总学时的基础上,将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有机地融入到大学数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去?
4.如何对参加全国竞赛的学生进行英语论文写作及建模水平的再培训,使学生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1]李苏北.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推动课程建设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大学数数学,2009,25(5):8-11.
[2]李大潜.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王义康,王航平.数学建模竞赛培训策略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3):196-198.
现代工程科技要求工科大学生应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理论和数学应用能力,而目前工科大学生数学学习常常呈现“学而无趣”“学而无用”的现象,这种现象折射出的教学问题为:理论与实践脱节,缺少数学创新实践环节,缺乏数学人文素养培养。
为了将数学基础理论、数学创新实践和数学人文素养三者融合起来贯穿于工科大学生数学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我们设计并实施了系统科学的解决方案:建设优质的实践平台(基础)构建科学的培养模式(构架)建立优秀的教学团队(实施)提高大学生数学创新实践能力(效果)。在实施方案指导下,经过近20年的探索与实践,成效显著。此成果荣获2014年高等教育类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一、创建优质的实践平台,完善教学资源结构,优化创新人才个性成长环境
1. 建立大学生数学创新实践基地和大学生数学实验室
为了培养工科大学生数学创新实践能力,我校在友谊校区和长安校区分别创建了多功能大学生数学创新实践基地。基地是集“个性化教学、自主学习、数学实验、创新研究、数学建模竞赛”等为一体的创新实践平台,为大学数学主干课程教学改革以及培养跨学科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条件与环境。大学生数学创新实践基地可以同时容纳300名学生上机实习,配备了一流的设施,制定了科学的管理制度,面向学生全天候开放。学生根据个人的学习、实践、创新、研究等需求,有效使用基地的所有资源,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了教学资源利用率。
同时,我们又建立了两个数学实验室:数学建模与科学计算实验室,统计与数据模拟实验室。这两个实验室配备了高性能计算机和多种数学计算和优化的专业软件。实验室承担了高性能计算和仿真模拟等任务,为学生深化数学创新实践提供了保障。
2. 编写出版注重培养数学创新实践能力的系列教材
该系列教材坚持以问题驱动为主线,以大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实践能力为目标,内容简单有趣,非常适合学生学习。同时,该系列教材还能够满足多个层面学生需求。其中,《实用数学建模与软件应用》、《基于MATLAB和LINGO的数学实验》适用于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课程教学;《数学建模简明教程》适合数学建模专题讲座;《数学建模竞赛优秀论文精选与点评》以及《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赛题解析与研究》适合数学建模竞赛赛前培训使用;《线性代数》、《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随机数学基础》等教材增加了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素材,架起了大学数学主干课程与数学实践的桥梁。
3. 构建优质网络教学资源,丰富大学生自主学习内容
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建立了“数学建模”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站,“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以及“概率论基础”等4门省级精品课程网站,同时创建了西北工业大学“数学建模竞赛”网站。这5个课程网站和1个竞赛网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使之成为开展第二课堂学习的基地。 二、以“基础为本,实践为魂,素养为翼”为理念,构建“基础―实践―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以“深化知识理解,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为本;在实践教学中,以“知识融于实践,实践检验知识”为魂;在文化熏陶方面,以“数学文化熏陶推动知识学习和实践应用”为翼,以实现“学而有趣,学而有用,学而会用”。
“基础―实践―素养”融合发展的“二三三”培养模式是由“两级课程”(大学数学主干课程和数学建模相关课程)、“三类实践”(数学实验、数模竞赛、创新项目)以及“三重熏陶”(数学讲坛、数学沙龙、数模讲座与论坛)构成,其培养过程概述为“加深数学基础理论?强化数学创新实践?提升数学人文素养”,三者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为学生后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在践行“二三三”培养模式过程中,扎实的数学基础理论支撑大学生数学创新实践,数学创新实践深化大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理论学习涉及数学历史、文化和思想,以培育学生的数学人文素养;数学创新实践丰富学生数学人文素养内涵。数学人文素养提升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的积极性;数学人文素养激发基础理论学习兴趣,扩充知识面。“基础―实践―素养”相互融合,在人才基础培养上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
1. 将数学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两级课程”教学全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开展问题驱动式的教学模式改革,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大学数学主干课程,提升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问题驱动式的教学模式强调人本主义理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质,全面提升其抽象思维、逻辑推理、数学建模和数学应用等能力。
一是以建模的方法讲授数学定义和定理。通过直观分析、抽象思维、逻辑推导等过程,建立起数学定义、数学定理与自然现象和规律之间的桥梁,这个桥梁就是数学建模。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可以讲授定义的形成过程以及定理的内在意义,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也将抽象概念形象化。
二是将往届的数学建模竞赛试题和课堂内容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讲授的课程内容,解答往届的数学建模竞赛试题,以提高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三是将科学研究中的问题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教师将科学研究中的一些简单建模问题与课程内容相结合,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四是开设分层次系列数学建模课程,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实现授课内容与授课对象相统一。例如,为部分院系学生开设数学建模必修课,为其他院系学生开设数学建模选修课,为参加竞赛学生开设培训课,为参加创新项目的学生开设讨论课,邀请校内校外专家举办讲座,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网络资源,等等。通过分层次教学,满足了各个层面学生对数学建模知识的需求。
五是依据教学目的、效果、对象选择教学手段,广泛采用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一对一讨论、集体讨论、网络答疑等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加强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在完成规定的课堂教学任务前提下,为了巩固和提高课堂效果,我们又设置了适量的课外实践,主要包括课外数学建模创新项目、各级各类竞赛、数学实验等内容。
2. 开展系列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与培训,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跨学科创新拔尖人才奠定基础
我们建立了完善的校级数学建模竞赛体制,保证80%以上的大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一次数学建模竞赛。这不仅提高了大学生应用数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检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效果的良好手段。参赛学生从2000年的240余人增加到2014年的4800余人,累计参赛学生达30000余人,是全国校级数学建模竞赛参赛规模最大的学校之一。
我们建立了完善的全国大学生和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培训机制,包括队员选拔、课程培训、赛题培训、专项培训、专题讨论、强化训练、分组协作等手段。经过这样的培训,西北工业大学在各级各类数学建模竞赛中成绩斐然。
3. 开展数学实验和系列大学生自主创新项目,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我们以培养知识理解、知识应用、数学计算、创新和实践为指导,设计了8个基础实验、4个选做实验。通过基础实验,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应用数学分析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使其掌握常用的工程数学的应用方法。选做实验立足于对各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让学生学会怎样运用所学知识,提取问题的数学结构,进行创造性思维,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所学各种数学工具、软件工具的能力。
近两年来,共开设系列大创项目113项,参与学生400余人。通过自选级、校级、国家级三个层次大学生数学创新项目,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4. 举办“三重熏陶”,丰富教学内涵
我们通过延伸课堂教学,举办数学讲坛、数学沙龙、数学建模讲座和论坛,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对数学思想、历史、文化、美学、应用的认识,实现了课堂教学与人文素养培养无缝链接,丰富了数学教学内涵。
例如,在数学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崔俊芝做过“从科学计算到数字工程――漫谈数学与交叉科学”,“杰青”王瑞武做过“合作的演化――数学在生命科学中应用的一个问题”,美国密西根大学J. Liu做过“博弈论与诺贝尔经济学奖”等报告。另外,也举办过“几个著名的数学难题及钱学森的科学人生”、“科学巨匠――赫伯特・西蒙和冯・诺依曼”等数学沙龙。通过这些活动,营造了数学文化氛围,增强了学生数学文化修养,扩大了学生的数学知识面,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建模兴趣和能力。 三、以“能站讲台,能教实践,能开论坛,能做科研”为标准,构建一支全能型专业化师资队伍
关键词: 数学建模 综合能力 竞赛
一、引言
数学技术[1]在很多领域中得以广泛应用,数学建模[2]起了关键作用。使用数学技术时,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建立研究对象的数学模型,然后加以计算求解,分析模型的可行性,并对其进行应用和推广。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成熟,提升了数学模型在工程技术、自然科学等领域中的地位。数学建模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向经济金融、生物医学、环境、地质、人口、交通、化工等领域渗透,尤其对所研究问题的量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建立数学模型和使用数学模型的能力,在国内外引起了共鸣。各种级别、规模的数学建模竞赛,加快了数学建模在高校的普及速度。如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国内各级别的数学建模竞赛,在校师生则对这些比赛给予了积极响应。
相对于传统的数学教学,数学建模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着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数学理论和技巧的训练,把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观察能力、科研能力等能力的培养作为主要任务,而在校学生亟须得到这些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本文结合数学建模课程和数学建模竞赛两个方面,对数学建模对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培养做了探讨。
二、数学建模课程和竞赛的目的
高等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数学建模的目的,我们可以从开设数学建模课程的目的和参与数学建模竞赛的目的两个方面讨论。
开设数学建模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数学建模的基本内容和常见的数学建模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上讲的方法毕竟是有限的,在方法的学习中,让学生学会独立和协作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才是重要的。
数学建模竞赛通常以2―3个实际问题的形式出现,并明确要解决的问题。这些实际问题尽管出自不同的领域,但是在求解时,往往会留很大的空间,以便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其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和培养数学应用的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和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促进学科交叉。
数学建模不能以获得较高的奖项作为最终目的,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怎样的锻炼。学习和建立模型的过程是一个能力得到逐渐培养的过程,是各方面知识积累的过程,任何的投机取巧的行为都是要不得的,学生在此过程中需要定心地完成每一步。
三、数学建模的作用
数学建模能够被很多学生和高校接受,这与它所起的积极作用密不可分。从高等学校角度来说,数学建模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数学建模在数学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起了举足轻重的桥梁作用,使数学与工程问题有机结合,数学家和工程师可以无障碍地沟通与合作。具体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分析与设计、预测与决策、控制与优化、规划与管理等方面[3]。
2.数学建模在培养高质量、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数学建模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从数学建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一系列的数学建模竞赛的培训都是围绕一个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个核心主题内容进行的,其内容取材于实际,方法结合于实际,结果应用于实际。总之,知识的创新、方法的创新、结果的创新、应用的创新无不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得到体现,这正是数学建模的创新所在。
3.在大学数学教学改革中起到了推动和深化作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地听,师生之间没有良好的互动,导致课堂枯燥乏味,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在教学中引入数学建模。一方面,数学建模题目具有开放性,没有固定的方法和答案,从而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方式求解。教师若能在相应的课堂内容上,引入适当的数学模型,让学生参与其中,无论学生做得好还是不好,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双赢的。学生在求解过程中会用的所学的知识,甚至是教材中学不到的知识,提高他们即学即用的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对教师而言,可以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引入数学建模可以师生交换角色,有些模型可以让学生讲,老师听。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锻炼[4]。
总之,数学建模课程和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可以推动大学数学教学改革。而数学建模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四、数学建模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学数学教学中,只是要求学生做一些相关的题目,巩固所学知识,这不仅没有体现数学的真正用途,而且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结合数学建模的大学数学教学,可以不断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数学建模,在平时留适当的研究课题,让学生利用数学模型求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不仅可以求解数学问题,还可以很巧妙地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提高了他们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实际问题,学生可以找到它的关键部分,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借助学到的知识与每个人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性,得到一个好的数学模型和合理的结果。比如2010年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B题,要求学生从感兴趣的某个方面建立模型,定量分析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这个题目给学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学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建立模型,如科学技术、历史文化、合作管理等方面。
2.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对数学建模课程的考核方式或作业,采用与竞赛类似的形式,三个人为一组提交报告或论文。在这个建模过程中,学生会受到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
(1)口头表达能力。为得到一个好的报告或论文,学生就会围绕所做的东西进行认真深入的讨论,某个学生的一个好的想法如何让另外两个同学明白,依靠该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如果表达不出来或者表达不明确,再好的想法也无法付诸实践。所以在平时的训练和模拟比赛中,要求学生之间尽可能多地沟通和交流,使其在表达时能够做到语言简洁、准确,方便队友理解。
(2)书面表达能力。当一个小课题或竞赛结束时,学生需要提交一份报告或论文,展示他们的想法、模型和结果,依靠的就是书面表达能力。文字表述的是否准确恰当,数学符号和公式、图形、图表是否合理到位,是否有相应的分析说明,报告和论文的整体是否结构严谨、层次是否分明等。这些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得好的,需要经过多次练习,反复修改、斟酌才可以。
3.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竞争日益激烈,为在竞争中立足,在各行各业中,都要求以团队的形式参与竞争。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就要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方面的训练。一些社团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大局观念有一定的帮助,而在数学建模中更能体现这一点,学生为了使提交的报告或论文尽可能完善,需要三个人群策群力、分工明确,相互合作、相互信任、相互鼓励,才能最终实现既定的目标。笔者在培训和指导数学建模比赛过程中,遇到两个很典型的例子。一个各方面能力很出色的学生,第一次参加全国数模比赛时,自认为受制于同组中的高年级的队友,表现出来明显的不合作姿态,结果三人无功而返。第二次参赛时,该同学又不信任队友,几乎包办了所有的工作,查资料、编程、写论文等,结果还是无功而返。另外一个例子是,由于各种原因有三个学生被迫组成一队参加竞赛,但是这三个学生配合得非常默契,最后获得了我校当年的最高奖项全国二等奖。从上面的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合作的重要性。团队合作往往能激发出不可思议的潜力,集体协作干出的成果往往能超过成员个人成绩的总和,正所谓“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如果一个团体组织涣散,人人自行其是,个人再有雄心斗志,也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一个毕业生如果具有了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协助意识,一定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受益。
4.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每个学生在毕业时都会做的一件事就是做毕业设计,这就要求学生要有最基本的科研能力。有的同学会继续深造,更应该有较扎实的科研功底,如: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使用计算机的能力。
(1)数学建模是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所用到的知识未必学过,那么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启发下,可以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如:中国期刊网、IEEE、谷歌学术、百度百科等,围绕所做的题目,采取广泛查阅相关资料、部分深入学习研究的方法,从中提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2)应用计算机求解数学模型,是数学建模非常重要的环节。有些问题学生需要设计算法,利用一些计算软件编写程序,如Matlab等,最后求出结果;而有的问题中含有大量的数据,如果手工其处理这些数据,可操作性和效率就可想而知了。如2009年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弹壳的划痕问题,2014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关于合作者网络模型问题[5]。在对模型验证时要做仿真,没有计算机的辅助几乎就是不可完成的任务。在写论文时,所用到的图表、结果分析、论文的排版等工作时,计算机可以提供帮助。因此,数学建模活动对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是一种重要的途径。
5.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自控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竞争能力是人们顺利完成某项活动必备的一种心理特征,也是大学生及至人类都在追求的一种能力品质。现在的大学生已经基本上意识到竞争能力是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实力的一种展示方式,掌握更多的技能技巧,善于抓住机会,勇于展示自己才会在竞争社会中获胜。作为平时模拟训练的一种检验手段,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数模竞赛,在检验自己的同时,也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促进他们与其他高校的学生的交流,发现不足之处后加以弥补。
建模过程中最难的一步就是会随时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或困难,好的想法无法实现,与其他队友的意见不统一,要用到没有学过或者没有见得到过的知识,在有限的时间里,任务重,压力大,等等。这时学生要学会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指导老师给予鼓励,要有不轻言放弃的斗志,冷静思考,沉着应战,当一个个的困难被解决掉后,会有一种成就感,回顾整个过程,发现摆在面前的最大困难实际上就是自己,战胜了自己,一切困难都可以解决。
五、结语
数学建模无论是教学内容上,还是教学方式上,都有很强的灵活性,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除上述讲到的能力之外,对学生的其他能力也很有帮助,如:组织能力、决策能力等。有些能力的培养都是很多社会活动和社团活动所不能比拟的,因此经常组织学生参与数学建模的训练、比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如何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数学建模中,如何更有效地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如何将数学建模这个课程开设得更具有吸引力,如何将数学建模融入到大学数学教学中,这些都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孙旭花,谢文彪.数学技术对于新世纪数学教育的意义[J].数学教育学报,2004,23(1):68-70.
[2]韩中庚.数学建模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张建勇,张斌武.数学建模思想在大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探讨[J].台州学院学报,2010,32(6):76-80.
关键词: 数学建模竞赛 地方院校 机制 教学改革
1.引言
数学建模是联系数学与实际问题的桥梁,是数学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的媒介。加强数学建模教学,开展数学建模竞赛,是强化实践应用能力、启迪创新思维、锻炼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激发学习欲望,培养主动探索、努力进取学风和团结协作精神的有力措施,是科学技术转化的主要途径。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由教育部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联合举办四大学科竞赛之一,自1992年首次举办以来获得全国高校广泛响应。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参加竞赛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必要根据教育部及省厅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各个高校自身实际,进一步推进各学校的竞赛管理工作。
2.探索高校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织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协作及实践能力,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知名度和社会声誉,推动高校教学改革,从总体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其教育教学层面上主要有以下实践意义。
(1)体现了当前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实施扩招以来,招生数量连年增加,当前高等教育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必须采取措施。针对地方本科的特点,广泛开展学科竞赛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式,且在实践中已被证明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推动地方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升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地方本科院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从学科竞赛中同国内一些同类地方院校相比较,寻找差距,促进各校间交流,提高高校各类学生学科竞赛的发展水平,探索教学的相关规章制度、组织措施等相关政策,推动学校间的教学改革经验交流有积极的意义。
(3)加深对数学建模竞赛和数学教学的研究,以数学建模竞赛为突破口,深化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构建有力的平台,进一步增强高等学校的办学实力。
(4)探索适合地方院校实际的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训练方法与特点,为学校完善学科竞赛的相关制度、建立相应机制,提供实践依据。
3.地方院校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探索与实践
数学建模本身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数学建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数学建模竞赛活动的培训等都是围绕着培养创新人才这个核心主题进行的。数学建模竞赛,以它特有的内容和形式深深吸引着广大学生。结合几年组织参赛的经验,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对竞赛本身、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1)对比参加竞赛学生与未参加竞赛学生在综合素质、创新能力方面的进步情况比较,探索研究学科竞赛在学生素质全面进步中的作用,竞赛教学对学校办学特色、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的促进作用。
(2)探索适合自身学校实际的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训练方法与特点,促进适合各校实际的数学教学改革方式的转变方向。围绕竞赛开展,可采取的教学活动形式,积极探索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方法。
(3)参与竞赛对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学术水平的提升作用。
(4)探索参与竞赛与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关系,竞赛对提升学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学术水平与创新能力作用。
(5)竞赛对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影响,对教学思想和教学体系的推动作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丰富,数学教学的改革等方面的影响。
4.结语
学科竞赛对推动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而学科竞赛的组织管理工作及与之相关的规章制度、措施的完善对学科竞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很多新升本科院校来说,相关的规章制度措施都还很不完善,而制定一个完善而又切实可行的制度,必须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并需要经过实际的检验。
将学科竞赛的一般理论与方法与学校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各校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训练方法与特点,促进适合各校实际的数学教学改革方式的转变。围绕竞赛开展,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积极探索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1]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全国大学生生数学建模竞赛通讯[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
[2]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章程.
[3]石玉强.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教学组织和培训[J].琼州大学学报,2005,(2):59-61.
[4]刘锋.《数学建模》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江苏技术学院学报,2004,(2):85-88.
[5]李大潜.数学建模与素质教育[J].中国大学教育,2002(10):41-43.
[6]叶其孝.大学生数学建模辅导(五)[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
[7]李晓莉.数学建模的教学与实践[J].铁道师院学报,2(X)2,(2):35-38.
关键词:数学建模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一、数学建模教学贯穿于大学数学教学模式中
我院连续三届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及面向全院开设数学建模选修课、培训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我们从三方面进行这项教学工作:
(一)数学建模进课堂,贯穿大一、大二两学年,融入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大学数学主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时间为32个学时,其中微积分16课时,线性代数6课时,概率论与数理统计10课时。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数学建模与实践能力,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课堂教学以广泛介绍数学建模基础知识和方法为特点,积极培养学生主动思维,给学生留下充足的自我学习与研究的空间,引导学生去主动研究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寻找建立数学模型的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学生互相协作能力、学生的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二)开展第二课堂
1、面向全院开设数学建模选修课,教学时数20课时,主要通过各个领域中的实例介绍各种数学方法建模,主要包括:初等数学方法与实验;Matlab、Lingo的使用;微分法建模与实验;微分方程建模与实验;差分法建模与实验;优化方法建模与实验;离散方法建模与实验;随机方法建模与实验。
2、在全校一、二年级学生中选拔学员,组建数学建模培训班,利用下午七八节课晚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并利用晚自习进行数学实验。既给参加培训的学生讲授数学理论知识也介绍数学建模实例,传授计算机知识、数学软件、科技论文写作等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把课堂讲授与课外讲座相结合,查阅、收集文献资料与自学指导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三)实践教学环节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为了全面提高我院学生数学综合运用能力,激发广大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经过前期的严格培训和层层选拔及考核,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数学建模教学在大学数学教学的渗透及培训教学方法
(一)制定教学大纲
根据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原有的教学内容中融入数学建模教学内容,将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大学数学主干课程教学过程中,如在教授微分方程式,介绍如何应用几何与物理意义建立微分方程模型解决某些实际问题,讲定积分的应用时,介绍如何用微元分析法建立数学模型求一些几何量和物理量等。
(二)数学建模选修课授课计划及课件、培训方案
制定合理、详细的课程内容、考试大纲;完成教案、课程设计;实现多媒体教学,完善精品课程设计与制作;根据学院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赛前培训方案。
三、教学方法及考核办法
(一)教学方法
通过教研活动教师讨论教学大纲及授课计划,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创新教学模式,加强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教师提出课题,学生分析研究、课堂讨论,老师总结的授课方式完成教学内容。
(二)考核评价
在考核中既重视学生平时学习效果,又有统一的期末考核,比例为46。在平时考核中主要包含上课情况、作业情况和单元测验情况三部分。为鼓励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在传统作业的基础上,增加能体现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深入理解和对知识与方法整理的小论文形式。请学生寻找生活和专业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的实际问题,并以小论文形式提交研究结果,教师根据论文质量给出平时成绩的加分项目。我们要加强过程考核,特别是实践过程的考核。学生成绩的最终评定采用过程考核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评定方法,提高学生重视学习过程的自觉性。
四、师资队伍的建设
通过外培参加学术研讨会、山西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组织的每年一届的数学建模培训、校内组织的导师组织的研讨会等方式,对我校较多青年数学及计算机教师进行数学建模教学与参加指导培训,通过培训,拓宽了教师的知识面,改善了知识结构,利用数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了,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得到了加强,教学水平、科研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关心热爱学生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献身祖国教育事业的精神。这对于一支新型的数学教学、科研队伍的全面健康成长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五、教学效果
近几年来,我们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了数学建模课程、数学建模选修课、数学建模培训、竞赛及数学建模课程设计。概括来讲,有利于学生知识和素质的全面培养,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2.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3.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提高学生互相协作能力。
5.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吃苦耐劳的能力;
6.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2011年到现在我院共组织了27个数学建模队参加2011―2013年全国大
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山西赛区全省一等奖1个、全省二等奖2个、全省三等奖10个的好成绩。
五、经验总结
首先教师对数学建模课程属于摸索阶段,需要通过培训及向子弟学校学习慢慢成长过程。其次对于实践教学环节,软硬件方面的条件是较差,赛前临时向有关部门借用,软件的学习与应用不能常态化,资料和条件也很缺乏;加之学生入学分数很低,因此学生对数学建模竞赛明显缺乏信心,这些都给平时授课及数学建模竞赛活动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参赛学生集中培训时间短,指导教师经验不足.
总之,通过多年的实践教学表明,数学建模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也对我校数学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争取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李大潜.中国大学生建模竞赛[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关键词】数学建模思想 大学数学教学 渗透教学 自主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b)-0023-01
1、数学建模的概念
为了解决实际问题,通常需要作出一些必要的简化与假设,并结合适当的数学知识,构造一个数学模型,再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计算模型的最优解,从而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说,数学模型即利用符号、式子,以及图像等数学语言,来模拟现实的模型。从现实模型中抽象、简化出具有某种数学结构的数学模型,用以解释特定现象的实际状态,并能预测到研究对象未来的状态,或者能得出解决研究对象的最优策略,最后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及结果的有效性,并用结果解释现实问题,这个过程称为数学建模。
2、数学建模思想渗透教学的有效策略
由于教学内容对原始研究背景的省略,以及教学课堂的学习时间的局限性,传统数学教学中缺乏对前人的探索过程的再现教学。任何一门数学分支学科,都是由于人类在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中的需要,而不断发展进步的。著名数学家华特海曾经说过:“数学就是对于模式的研究”。其实,一些重要概念的提出、公式和定理的推导,以及每个分支理论的完善,都是有其现实原型的,是一些具体模型的数学抽象。因而,在大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建模思想的教学,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笔者根据自身实践经历,总结出数学建模思想渗透教学的以下三个策略:
第一,将建模思想渗透到概念教学中。概念的抽象性不利于学生掌握其实际意义,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当首先给出问题,再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抽象出数学概念。
第二,将建模思想渗透到定理公式的证明中。定理和公式实际上都有其自然背景,因此在教学中,可预先设定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逐步发现定理与公式。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性能力,并同时让学生产生成就感,这样有利于进一步对学习内容的学习。
第三,将建模思想渗透到实际应用中。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收集一些实际应用的问题,进行建模示范,通过具体问题的建模实际运用,突出建模思想的重要性与灵活性,以帮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体会与掌握。
3、数学建模思想渗透到教学中的案例
高等学校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问题,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科建设和科研成果的取得有直接影响.现有数据描述如下:数据为某高校2007-201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实际情况.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主要根据指导教师的数量以及教师岗位进行分配.其中教师岗位分为七个岗位等级(一级岗位为教师的最高级,七级岗为具备硕士招生资格的最低级).另外数据表还列出了各位教师的学科方向,2007-2011年的招生数,科研经费,发表中、英文论文数,专利数,获奖数,获得校、省优秀论文奖数量等信息,通过参考有关文献、利用数据建立数学模型,解决下列问题:
1.根据附录,建立数学模型,补全缺失数据;
2.根据完整数据,以岗位级别为指标,分析每个岗位的招生人数、科研经费、发表中英文论文数、申请专利数、获奖数、获得优秀论文数量的统计规律,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3.找出合理的分配方案,并用此方案对2012年的名额进行预分配;
对于以上问题,我们通过分析及做出相应的模型假设,做出如下分析:
对于问题1,我们通过建立数学模型,首先利用SPSS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在不影响结果的情况下的几个主要因子,再用这些因子的数据进行判别分析,得到第18、103、110、123、150、168、274、324、335、352位教师对应的岗位级别:
对于问题2,以岗位级别为指标,通过使用Matlab对每个岗位的招生人数、科研经费、发表中英文论文数、申请专利数、获奖数、获得优秀论文数量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再在Excel中分别作出这6个方面随岗位级别变化的统计规律,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对于问题3,根据第二问的结论,在考虑岗位级别的基础上,附加考虑学科与教师数量这两个因素,建立灰色预测模型以及平均分配模型,并通过对比分析,找出合理的研究生名额分配方案,并利用此方案对2012年的名额进行预分配。
关键词:数学建模;数学的价值;团队协作
我院数学建模协会建于2009年,经过三年时间的基本建设,现已初具规模。我们从宣传、组织、培训、比赛等方面入手,努力提高高职生对数学建模的认识,增强他们对数学建模的兴趣。在已结束的三届建模大赛中发挥积极作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1 加大高职院校学生对数学建模的知悉率
“数学建模是什么?是工业上的模型吗?它跟数学有什么关系?”这就是许多同学第一次听到数学建模时脑海中出现的问题。后来听说我们学院曾有人得过这项赛事的全国奖,即便如此,还是对它不了解。从来也没有听别人认真讲过,只是一些道听途说,更别说会参与,多数人连想都不敢想。为了提高我院学生对数学建模的知悉率,揭开“数学建模”的神秘面纱,我们通过宣传、造势,尽量突出其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协作精神方面的独特作用,让学生感受到研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是十分有益而又有趣的事,努力营造一定的数学建模氛围。建模协会举办了许多课外活动,其目的主要是配合数学课堂教学,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多方面数学素质能力。设法让他们相信“数学建模”并非是一门高不可攀的学问,带领会员们慢慢地步入建模天地,由陌生到模糊、由模糊到感觉、由感觉到实践……以至于迷上。
2 开展形式多样的建模活动,努力寻找数学失落的价值
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理性思维不足而感性思维活跃的特点,作为数学课堂的延伸,建模协会不遗余力地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借助其独有的时间灵活,内容选择余地大,活动场地,形式不受限制的优越性,帮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很好的激发了其好奇心、求知欲。通过组织有一定规模的建模活动,由浅入深安排一些可用数学知识巧妙解决的问题。这些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对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要求不是很高,研究方式是动手动脑,讨论,调查等多种多样。由于这些建模活动风格够新颖、道理够通俗,比较符合高职生追求个性化的学习态度,有效地调动了会员的积极性。最明显的变化者当数往日谈“数”色变的五年制学生了,数学软件的强大威力在为他们减负之余还彰显出其思维活跃、敢想敢干不服输的优势。在与三年制学生选手建模的同场竞技中他们敢于高调亮相。告别了尴尬、困扰、心虚状态之后的选手一旦进入到建模乐园,历经拼搏、奋斗、徘徊、微笑、心动、惊喜,他们才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相信平凡照样可以造就伟大,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随着学生热点问题不断地被攻破,建模协会积聚起越来越多对数学建模感兴趣的同学,他们开始慢慢摆脱学习数学的思维定势,逐渐走出“作题、解题”的狭小圈子,转而开始寻找数学的本意,寻找数学失落的价值。
3 通过建模竞赛培训计划的不断落实,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数学的应用意识
随着建模活动的不断深入,遇到的数学现实问题难度加大了,高职院校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的不利因素凸显出来,在会员感到问题棘手,知识匮乏时就需要对他们不断充电。为了配合数学老师进行系统化培训工作,我们合理地制定了培训计划,并分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初级培训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在课余时间进行,目的是初步树立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他们基本懂得如何用数学的观点看世界。第二阶段为暑期集训阶段。主要培训内容为数学建模所涉及的众多数学分支和多种建模方法以及常用的数学软件知识。第三阶段为模拟实战与案例分析阶段。前面两个阶段研究的问题还是比较容易找到相应的数学工具解决的实际问题,有大部分是为了训练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而将实际问题简化而编成的题,离真正的数学建模学习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此时数学老师会提出条件更模糊,解决方向也不明确的实际问题,带领学生一起去解决,同时也鼓励、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身边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建立模型。
4 做好大赛前的准备工作,为选手“临门一脚”增加胜算
经过这三个阶段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就能初步掌握数学建模的基本思维方法,可以一展身手了。为此我们还专门对选手的应赛经验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用学长们以往参赛的经验与教训帮助他们注意如下几个方面:(1)加强学生对竞赛中各个环节的熟悉程度,如:合理的安排时间,正确的论文格式,竞赛中的群体思维方法等等;(2)加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队员之间配合的默契程度,如:相互尊重,充分交流,杜绝武断评价等等;(3)加强学生对论文细节部分的处理能力,如:论文结构,论文与建模同步进行等等;(4)加强对薄弱环节的训练。
实践证明,建模竞赛对于参赛的选手来说真是一种磨练,知识的比拼,意志的考验使他们每个人都会有丰富的收获。对于数学的意义,他们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教科书上,他们更懂得了数学的价值,更懂得合作的力量。由此可见,只有参加建模竞赛,才能激励学生经过马拉松般的洗礼后成为真正的勇士,同时彰显出数学建模的育人功能;也只有通过竞赛,才能检验出组织建模活动的方式是否真的有效,学生在数学建模活动中是否真正开启了智慧,提高了能力,即建模协会的工作是否落到实处。
5 数学建模活动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数学建模协会随着三次大赛一路走来,我们发现选手们的收益远不止于此,由于参赛选手在口头表达、快速反应、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这实际上是我们协助老师向学生施行了一项科研工作的模拟训练,如此说来学生收获的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此,作为铺路石子的数模协会成就感大增,同时也坚定了我们的奋斗目标,那就是继续努力,争取进一步扩大数学建模活动的受益面。
参考文献:
[1] 姜启源,谢金星.一项成功的高等教育改革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
[2] 何文阁.在高职院校开展数学建模活动的意义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5).
[3] 叶其孝.数学建模活动与大学生教育改革[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1997(01).
1改革的重点与具体措施
1.1教学方法三维可视化为了解决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困难和前沿性的科研促教中缺乏实验条件验证的教学问题[3],教学团队将物理建模思想应用于教学实践中,通过三维可视化仿真,使复杂、抽象、烦琐的理论模型变得直观、具体、明了.例如:针对“空间光通信创新实验”课程中的光学天线设计及光传输、激光雷达成像和光子晶体光纤光传输等进行了三维动态可视化仿真.在对前沿性的科研促教中缺乏实验条件验证的情况下,拟采用理论建模与仿真验证方法来实现.
1.2创新实践自主化为了解决自主创新实践能力训练不足的教学问题[4],教学团队将光通信、微波光子学等交叉学科前沿技术与创新实践相结合,构建了“空间光通信”开放式创新实践平台,建设了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的开放式专业实验室.依托开放式创新实践平台,开展了大学生自主研究型学习,着力加强大学生自主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5,6].加强科研促教,拓展创新思维,在“985高校”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支持下,实施了创新设计项目40余项.依托科研项目把学生带到学术前沿,进行了形式多样的学术研讨:教授、副教授、博士、硕士、本科生分别定期做主题报告、分组讨论、网上论坛、参加国际国内会议和暑期夏令营等方式促进学术交流,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学生在开放式专业实验室里自主进行理论建模、仿真设计与实验验证,在规定时间内撰写学术论文等,开展了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1.3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为了解决传统评价方式缺乏对创新实践、仿真设计与课程论文等环节的评价的教学问题[7,8],教学团队将理论考试和平时成绩相结合,实验操作与自主创新实践相结合,理论建模仿真与课程论文相结合,构成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例如:把理论考试成绩所占的比例下调到60%,而课程论文的比例上升到40%,通过创新项目和课程论文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通过课程论文答辩方式,依据“假设的合理性、建模的创新性、结果的准确性、表达的清晰性”进行综合评定,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观念性转变.引领学生朝着有利于自身全面发展的方向努力.
1.5开放式教学资源建设为了解决传统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教学团队加强了师资队伍的建设,进行了广泛的国际、国内教学研讨和学术交流.重点建设了丰富的数字化网络资源平台网络课程含教学录相、典型实例、创新设计系列实验教案、经典物理问题、及在线实践编程等模块;适时引入在线答疑、网络论坛及现场演示与讨论等交互式教学形式,形成了模块化、交互式、开放式教学资源平台.
2改革与实践的探索
实例1大学生在牛顿式光学天线系统测试平台(图1)上做的部分实验内容:图2为接收光斑实验测试,图3为利用光束质量诊断仪器测试光斑.通过三维可视化仿真,使复杂、抽象、烦琐的空间光通信系统中的激光传输理论模型变得直观、具体、明了,解决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困难的教学问题(大学生创新实验设计项目)。例如:老师们课堂上在讲解光子晶体的应用———布拉格光纤光传输特性时,就采用了仿真验证手段.通过详细举例以此来鼓励学生启迪思维、大胆创新设计、勇于实践.以下是学生们根据题目的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做的部分仿真结果图.实例2等周期结构的布拉格光纤仿真(见图4—图6).实例3空间光通信系统激光传输特性仿真(见图7—图8).实例4波动方程的(动态)三维可视化(见图9).图9波动方程(动态)三维可视化图形实例5平面波用柱面波形式展开(见图10).图10平面波展开为柱面波仿真结果图形以上是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设计.“缺陷的光子晶体在偏振分束器等光学器件中的应用”(大学生参与者:黄鹤、刘天骄、陈逸舟)被学校推荐为2010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推帚式激光雷达三维成像创新设计”(大学生参与者:谢国洋、顾大超、童磊)被学校推荐为2011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通过这种创新事例,能很好地锻炼和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学习兴趣.
3改革的实施成果
该课程未实行教学改革以前,我们实行的是传统教学模式(理论教学+笔试成绩+实验成绩),教学成果不理想.自从2009年本教学团队开展了对“空间光通信创新实验”课程教学研究型改革与实践的探索以来,特别是加强了针对“空间光通信创新实验”课程中的创新实践平台及《数学物理方法与仿真》、《光学天线设计》、《空间光通信创新设计实验》3本教材的重点建设.建立了1个基于大学生创新基地的空间光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依托这个创新实践平台,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和科研项目.1)研发了十余个综合创新设计实验,例如:“卡塞格伦光学天线系统的光传输特性分析实验”、“光纤损耗与光纤耦合实验”、“激光准直与多波长光学天线传输实验”、“无线激光大气通信实验”等;2)2012年数学物理方法、三维可视化仿真及创新实践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改革获电子科技大学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3)教改项目:2009年“数学物理方法”教学研究与精品课程建设”,2010年“数学物理方法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与改革”;4)团队教师指导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40余项,指导大学生40余篇(SCI收录6篇);5)开展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科研项目,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3项以及横向建设项目等;6)2011年建设了电子科技大学第一座2.0kW单晶硅太阳能发电站,并实现并网发电,以作为大学生新能源创新课题教学示范所用.7)发表教研论文20余篇、科研论文100余篇.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形成了交叉性学科前沿与创新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改前后对比情况见表1).
4结论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athematical modeling in teaching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necessity, summed up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关键词:数学建模 教学改革
Key words: mathematical modeling teaching reform
作者简介:林冬梅(1967.11-)山东临朐人,淄博职业学院 讲师 硕士,数学应用专业。
数学建模教学改革是适应、推动社会发展的必须,是数学教学改革不可阻挡的潮流。
(一)、过去我们的高等教育传统数学教学模式,割裂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只注重理论和计算,而忽略了实际问题的深层次研究和应用。目标不明确、内容枯燥,使学生即认识不到数学无所不能的作用,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认识不到位、缺乏兴趣必然导致学生的数学基础松垮不牢固,继而踏入社会后就无法用精确的数学思维和严谨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更无法促进科技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数学建模,从定义上,我们可以知道,是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实践,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解决实际问题,是一种实践。数学建模要求学生能够自如的融会不同的数学知识、计算机知识、运筹学、汉语言等,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培养其分析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想象洞察能力、运用数学工具能力,为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点燃技术应用的热情,插上促科技应用的翅膀。其次,数学建模通常采用多人组队、明确时间、完成规定任务的形式。完成一项数学建模任务依靠的是成员之间的讨论、分工、合作。如果把数学建模看成是企业中的一项工程任务,团队中任何一个人工作滞后都可能影响任务的进程,最终可能会导致企业被淘汰出局。
(二)、从实践层面: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数学的应用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向经济、金融、生物、医学、环境、地质、人口、交通等新的领域渗透,数学技术已经成为当代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教育先进的国家已经深刻认识到通过有效方式将数学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的重要性。经过探索,1985年美国首度推出了一种叫做MCM的一年一度大大学生数学模型竞赛,旨在通过完成问题的阐述分析,模型的假设和建立,计算结果及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联想能力。随即我国自1989年开始参加这一竞赛。数年的教学、参赛实践证明数学建模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对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现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已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基于这个现实,我国的许多高校加入了进行数学建模教学的行列,而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比如浙大开出了面向不同对象的各种数学建模课程 6门,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每年听课学生都达到上千人。
当然,任何一项革新或制度的实施都需要具体的措施来有力保障。
首先,制定一个数学建模教学改革的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数学建模拟定一个长远教学实施规划,才能确保数学建模教学课程的有序开设及逐步完善。该项规划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一)、教学队伍力量的评估和确立。
因数学建模较传统教学而言,还是一种新兴事物,为确保其在教学实践中能够取得预期效果,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并为日后数学建模积累丰富的经验,必须把认真负责、有强烈敬业精神,综合素质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选。然后对这支教学队伍的教学经历、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业务专长、师资配置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确保教学队伍年龄、知识、专业的合理性。
(二)、明确数学建模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
数学建模课程教学内容可分为:(1)、建模概论,介绍什么是数学模型,建模的一般步骤与一些注意点。(2)、初等模型,介绍如何用微积分方法来研究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3)、微分方程模型,在介绍人口模型、服药治疗等问题的同时,介绍集中参数法与分布参数法、工程师原则、房室系统方法、参数识别等常用的建模技巧。(4)、状态转移模型,介绍线性代数中向量、矩阵的灵活应用,线性空间、线性相关与独立概念的应用、特征值在矩阵迭代中的作用等。(5)、优化模型。(6)、计算复杂性简介,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到计算量大小的重要性。(7)、离散模型,介绍由于计算机科学的最新发展而产生的一些新问题和新模型。(8)、决策与对策,介绍一些常见的决策与对策问题及最新发展。(9)、逻辑模型,介绍逻辑推理在建模中的应用,逻辑推理方法在信息论建立上的应用等。
(三)、教学条件的创造,包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扩充性资料;创造实践性教学环境和网络教学环境。
1、精心比较挑选较大影响的数学建模教材,并在教改实践中不断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案,在此基础上,在规划时间内出版适合本校特点的实验性教材,并广泛推广使用。
2、建立了全校性数据中心,高性能大容量的网络课件服务器和磁盘存贮系统,建立数学建模板块,对优秀学生实践论文、获奖论文进行汇编、提供最新建模参考文献集、国内外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汇编等。
3、与当地企业密切联系,建立适合本校教学特点的数学建模实践基地,使学生有良好的实践性教学环境。
关键词: 地方高校 数学与应用数学 应用型人才培养
地方性高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是我国大学的主要群体,其人才培养模式明显区别于重点大学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属于教学型的地方性高校,应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地方和行业人才的需求,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邵阳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在传统数学教育专业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的制定和实现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
1.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现状分析
邵阳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最初的专业定位是为邵阳地区乃至湖南省中小学的基础数学教育培养合格的数学教师.然而,随着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日渐饱和与独生子女政策导致的初等教育学生生源减少,师范生的就业压力逐渐增大.此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落后,教育思维单一,教师创新意识不强,只重视数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实践教学环节,导致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较差,不能满足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制定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
2.1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运用数学知识和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在科技、教育、经济和金融等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在生产、经营及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适应快的创新型和技能型的应用人才.
2.2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培养目标定位,构建了“一个主体、两个辅助、三个方向、四种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数学类专业课程为主体,计算机科学技术和智能优化方法为两个辅助,分为数学教育、金融数学和考研深造三个培养方向,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应用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3.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3.1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创新课程教学模式.
根据专业定位和社会需求,对课程体系构建了“四个平台,四个模块”,四个平台是通识教育平台、学科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实践教育平台;四个模块是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主干课程模块、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和能力拓展课程模块.其中实践教育平台通过校内实验室和中小学校、企业、政府部门等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专业基础和专业主干两个课程模块涵盖教育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目录中规定的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分三个培养方向,数学教育方向开设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数学史、竞赛数学、中学数学课件制作等课程,金融数学方向开设运筹学、数学模型、最优化方法、金融学、保险精算等课程,考研深造方向开设泛函分析、拓扑学、数学分析选讲、高等代数选讲等课程;能力拓展课程模块开设MATLAB语言及其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通讯与网络、人工智能等课程.
在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方面,灵活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讲授基本理论知识;及时把教研成果和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使学生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的发展动态,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构建案例教学体系,实行案例分析、建模、优化求解的案例教学模式,结合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准备课件、案例库、试题库等网络资源,开展网络互动教学模式,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3.2加强数学建模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首先在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模式,贯穿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布置与建模有关的课程小论文,并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加入教师的相关科研项目,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其次成立数学建模协会,定期进行培训和课外辅导答疑,将往届的数学建模竞赛题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完成,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最后是加强硬件建设,近年来,在学院的支持下,本专业配置了一个拥有120台电脑的专用机房,为师生上机训练和数学建模比赛提供了极大便利.
3.3突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的师范技能培训.
通过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数学建模竞赛、教师技能比武、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教育见习、实习、毕业实习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建立包括邵阳市四中、六中、十中、十一中等学校在内的教育见习、实习基地及银行、企业、政府部门在内的毕业实习基地.在课程设置上,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基础,变单一的集中实习为循序渐进、形式多样的系列实习,具体安排如表一.
3.4加强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引导论文选题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重视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严把两道关:选题关、开题关.加强毕业论文题目的应用型,可以将学生的毕业论文更多地和教师的应用型科研项目结合起来,使指导教师的指导更专业,学生科研的方向更明确;鼓励学生选择数学建模方向的题目或者将毕业论文和实习、社会实践等相结合.
4.结语
地方高校数学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结合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确立人才培养模式,将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践教学内容的组织贯穿于教学的每个环节,这样有利于培养适应地方和行业人才需求,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应用技术型数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晓燕,国忠金,孙利.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泰山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例[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4,29(6):12-15.
关键词:数学建模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培养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就如何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着不断地探索与研究,并提出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数学建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数学建模的内涵及其发展过程
数学建模是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抽象、简化,确定变量和参数,并应用某些“规律”建立起变量、参数间的确定的数学问题;然后求解该数学问题,最后在现实问题中解释、验证所得到的解的创造过程。数学建模过程可用下图来表明:
因此,数学建模活动是一个多次循环反复验证的过程,是应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工作和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而数学建模竞赛就是这样的一个设计数学模型的竞赛活动。
1989年我国大学生首次组队参加美国的数学建模竞赛(AMCM),1992年开始由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CSTAM)举办我国自己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CMCM)。到1994年改由国家教委高教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举办,每年一次,数学建模教育实践相继开展。现已成为落实素质教育、数学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1996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工作会议后,全国高校掀起了数学建模热潮,参加院校逐年递增。到目前为止,数学建模竞赛己经成为全国大学生的四大竞赛之一。
数学建模教育及实践对密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大学数学课程的更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拟就数学建模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以及对数学教学改革的启示谈一些拙见,供同行参考。
二、数学建模对大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作用
1.数学建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
数学建模通常针对的是从生产、管理、社会、经济等领域中提出的原始实际问题,这类问题一般都未作加工处理,也未作任何假设简化,有些甚至看起来与数学毫无关系。因此,建模时首先要确定出哪些是问题的主要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做出适当的、合理的假设,使问题得到简化;然后再利用适当的数学方法和知识来提炼和形成数学模型。一般地讲,由于所作假设不同,所使用的数学方法不同,可能会做出不同的数学模型,这些模型甚至可能都是正确的、合理的。例如,1996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可再生资源的持续开发和利用),就这一题而言,可以在合理、科学的假设前提下,利用微分方程建立鱼群演变规律模型;也可以建立可持续捕捞条件下的总产量最大的优化模型;还可以建立制约各种年龄的鱼的数量的微分方程和连结条件,然后采用迭代搜索法处理,它给学生留下了极大的发挥空间,任凭学生去创造和创新。评阅答卷时教师对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意义的在评定等级上还可给予倾斜。因此,数学建模是一种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极好方式,其作用是其他任何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
2.数学建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
在学校里学生通常是自己一个人念书、做题,几个人在一起活动的机会不多,特别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一起研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就更不多了,而建模比赛是以3人组成一队一起参加的,这样设置的初衷就是为了建立队员之间的相互信任,从而培养队员的协作能力。比赛要求参赛队在3天之内对所给的问题提出一个较为完整的解决方案,这么短的时间内仅仅依靠一两个人的“聪明才智”是很难完成的,只有合3人之力,才能顺利给出一个较好的结果来,而且要给出一份优秀的解决方案,创新与特色是必不可少的。因此3人在竞赛中既要合理分工,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又要集思广益,密切协作,形成合力,也就是要做个“人力资源”的最优组合,使个人智慧与团队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此数学建模可以培养同学的合作意识,相互协调、、取长补短。认识到团队精神和协调能力的重要性对于即将面临就业选择的莘莘学子来说无疑是有益的,以至对他们一生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3.数学建模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使用文献资料的能力
数学建模所需要的知识,除了与问题相关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掌握诸如微分方程、数学规划、计算方法、计算机语言、应用软件及其它学科知识等,它是多学科知识、技能和能力的高度综合。宽泛的学科领域和广博的技能技巧是学生原来没有学过的,也不可能有过多的时间由老师来补课,所以只能通过学生自学和讨论来进一步掌握。教师只是启发式地介绍一些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然后学生围绕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广泛查阅相关的资料,从中吸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又大大锻炼和提高了学生自觉使用资料的能力。而这两种能力恰恰是学生今后在工作和科研中所永远需要的,他们可以靠这两种能力不断地扩充和提高自己。
4.数学建模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应用计算机解决建模问题,是数学建模非常重要的环节。其一,可以应用计算机对复杂的实际问题和繁琐的数据进行技术处理,若用手工计算来完成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同时也可用计算机来考察将要建立的模型的优劣。其二,一旦模型建立,还要利用计算机进行编程或利用现成的软件包来完成大量复杂的计算和图形处理。没有计算机的应用,想完成数学建模任务是不可能的。例如1999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B(矿井选址问题),它需要借助计算机进行全方位的搜索,以确定最佳钻井地址,从而节约钻井费用,提高经济效益。因此,数学建模活动对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及编程能力是不言而喻的。
5.可以增强大学生的适应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如果思维模型和行为方式不能与信息革命的要求相适应,就会失掉与社会同步前进的机会。如今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才流动、职业变化更加频繁,一个人在一生中可能有多次选择与被选择的经历。通过数学建模的学习及竞赛训练,他们不仅受到了现代数学思维及方法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对不同的实际问题,如何进行分析、推理、概括以及如何利用数学方法与计算机知识,还有各方面的知识综合起来解决它。因此,他们具有较高的素质,无论以后到哪个行业工作,都能很快适应需要。
如上所述,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与实践这项活动,将有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能力的培养,从而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此外,数学建模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论文的写作能力、增加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以及提高大学生的分析、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我们不再一一论及。
三、数学建模对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些启示
数学建模从教育观念、内容、形式和手段都有一定的创新,对数学教学改革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1.突出了教与学的双主体性关系
数学建模竞赛以师生互动为基本特点,教师的主体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存在、互相协同,最后形成一种最优的互动关系。教师的主体性表现在:①教师是组织者。整个竞赛训练过程中的人员选拔、教学安排、分析模拟等都离不开教师的策划和严密安排。②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及特点,不断修正自己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在发挥自身主体性同时又要开发被教育者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表现在:①始终明确自身是竞赛的主体。学生必须在全过程集中自己的心向系统去接受教师发出的教学信息,与原有知识体系融合、内化为新的体系。②学习过程中的创造与超越。学生要对教师所给予的信息有批判性地、创造性地、发展性地能动反映,要在相互讨论、相互启发下寻求更多更好的解答方案。
因此,这种双主体的关系是对以往教师为中心、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的根本突破,这种突破的条件首先是竞赛机制和教育观念的创新和变革,这对我们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积极的启示。
2.促进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都具有强烈的理科特点:重基础理论、轻实践应用;重传统的经典数学内容、轻离散的数值计算。然而,数学建模所要用到的主要数学方法和数学知识恰好正是被我们长期所忽视的那些内容。因此,这迫使我们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比如可增加一些应用型、实践类课程:像“运筹学”、“数学模型”、“数学实验”、“数学软件介绍及应用”、“计算方法”这些课程等等;在其余各门课程的教学中,也要尽量注意到使数学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增加实际应用方面的内容和例题,从而使教学内容也得到了更新。
3.增加新兴科技知识的传授,拓宽知识面
数学建模所使用的材料涉及范围十分广泛,要求教学双方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同时并不要求掌握各个专业领域中比较艰深的部分。这些特点对于目前数学教材中存在的内容陈旧、知识面狭窄及形式呆板等问题,具有借鉴作用。数学建模的试题通常联系新兴的学科,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各种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广博的知识面和对新兴科学技术的追踪能力是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当代大学生适应市场经济,毕业以后走向社会的必备条件。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主任李大潜院士曾经说过:“数学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素质教育,数学建模的教学及竞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如果我们能逐步地将数学建模活动和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体现和完成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同胜.数学素质教育教学新体系和实验报告[J].教育研究,1997(6):2-3.
[2]姜启源.数学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204.
[3]陈国华.数学建模与素质教育[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3(2):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