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思政实践报告

大学生思政实践报告

时间:2022-12-03 23:11: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思政实践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思政实践报告

第1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一直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实践教学对于思政课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思政课的教学更加重视传统的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导致我国的实践教学还是处于一个初步探索阶段。同时,在高校扩招之后,教师与学生的配比数量不等,教师数量相较于学生的数量比较少,思政课属于全校性质的公共课,教师的教学任务比较重。这样一方面会导致教师缺少时间和精力做实践教学的研究,另一方面我国的高校学生人数众多,组织一次实践教学需要多个教师一起合作、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因此,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大学生的学习观念,由“要他们学习”变成“他们要学习”,进而提高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

2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对实践教学进行了尝试,但是对其重视程度还是不高。一方面,思政课老师学时少、教学任务重、教学方法传统单一,缺乏时间和精力再去组织各种各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在实际操作环节中,学校并没有给实践教学充分的保障和支持,教学资源分配失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少、硬件匮乏。

3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路径选择

当前,实践教学是必然趋势,虽然高校都对实践教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正确的实践路径选择对于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是事半功倍,因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进一步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首先,大学思政课教师提高自身的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相较于实验专业课老师其实践知识比较缺乏,无法将哲学方法论与具体实践结合,只能止步于空洞的理论说教,自然对学生没有吸引力。通过将哲学思维方法与具体专业实验相结合开展实践教学,一方面提高思政课教师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其次,克服大学思政课教师做重复教学的“炒冷饭”现象。学生在中学应试教育的前提下学习政治理论课,重在应付考试。大学思政课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将中学的知识转化为智慧,重在思考和运用。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领悟哲学方法论的真谛,拓宽思路。

3.2探索多样的实践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不等同于社会实践,不能一直把视阈放在校外,忽视了校内。其实有许许多多的校内实践教学形式,比如辩论赛、模拟法庭、微电影、读书报告会、心理小组等多种多样的实践形式,这些实践教学既有学生个体发挥,也有需要团队配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的思政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生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但是这些都是局部环节的调整。评价一样事物、一种理论是否有用,不能局限于眼前,而是要把眼光放长远;不能局限于功利,而是要注重精神修养。从短期看,包括思政课在内的人文学科的直接功效性视乎不强,但是从长远的角度看,对于丰厚涵养、提升素质、培养健全人格有着重要意义,同时,还会对人的学习、工作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3.3丰富实践教学的载体与平台

现在网络的发展和普遍,大学生是无人不网、无时不网的信息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充分利用网络发挥网络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作用,拓宽教学载体。

多媒体教学毋庸置疑是思政课里最最基础、最广泛的教学载体。但是我们不应局限在多媒体教学中,应与时俱进拓宽教学载体。依托网络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充分运用网络依托网络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覆盖面广、内容更新迅速、操作简单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还能够增强教学的互动性,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度和广度,它是一种学生认可、喜欢和受益的教学形式。

第2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调查方法;职业技能

社会调查方法是检验所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个有效途径,在工学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效果十分显著,不仅使学生认知社会秩序而且厘清人心秩序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促使学生反思自我成才遇到的困境。

一、工学结合思政课社会调查方法的作用

社会调查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有助于把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应用于社会实践,检测思政课理论的科学性,促使学生认知“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 [1],减少社会转型时期所遇到的社会困惑与迷茫。

1、加强人际交往。思政课的内容让学生更加自信、科学看待自我所学专业的潜在发展,与校企合作交流方面访谈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减少人际情感沟通距离。

2、提升职业素养。大学生应注重职业技能角色定位,内化职业素养养成,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基本上要求学生从理论素养、人文修养、实践技能三方面塑造学生,明确职业素养是人文修养与实践技能的前提条件,人文修养是职业素养与实践技能的内在品质,实践技能则是工具和手段,

3、认知社会。社会调查方法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现象的实质,构建群众路线的平台,通过企业访谈能够科学合理的认知自我职业规划,检测所学知识的使用性。

二、工学结的思政课社会调查方法的内涵建设

社会调查方法运用于工学结合思政课教学,可以补充完善思政课在校企合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学生直观感性方面了解本专业的社会应用前景,通过社会现实的第一手资料丰富思政课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内容。

1、专业案例的运用。在讲解思政课时注意贯穿专业案例的解读与分析,让学生通过案例蕴含的思想较好的了解社会现实,使得社会调查方法有专业基础知识的文化因子,凸显社会调查方法在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

2、校企合作资源的知识迁移。通过与专业教师、企业相关人员的合作,把校企合作的模式推广、企业文化的发展理念、优秀教师与企业员工的科研成果等引入到思政课教学之中,激励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自信心。

3、专业社会调查案例的整理,把往届或应届优秀大学生校企合作社会调查改编成案例进行归类,让学生讨论、思考注意社会调查遇到的一些事情,减少社会调查时遇到的一些相关障碍。

4、优秀大学生做报告,选择毕业生、实习生或参与专业社会调查的学生作报告,在真实的情景生活中探讨实践调研的心得体会,鼓励大学生勇于社会实践,进行专业调研。

5、思政课教师参与社会实践。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教师亲身参与社会调研,把具有典型性合作企业的访谈感想与学生一起分享,完善思政课教师自我专业基础的人文素养。

三、工学结合思政课社会调查方法的生活回归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是一个整体性工程,需要专业教师、企业员工和思政课教师共同参与,体现专业技能的工具理性和思政教育的情感价值理性的融合汇通,实践、理论、再实践,循环往复。

1、实践验证真理。通过社会调查使师生在社会中明确企业发展的前景、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差距,搭建心里与社会缩距的良好平台。

2、思政教师、专业教师与企业人员的团队形成。师生参与社会调研可以“行止之间于内有自觉(不糊涂),于外非有所为而为” [2],加强教师与企业人员的情感沟通,提升团队工作聚合力。

3、教学机制动态化。社会调研有助于推动思政课传统的教学机制创新,形成课堂情感共鸣与课外冷静观察的时空环境,实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

四、工学结合思政课社会调查方法面临的挑战

工学结合思政课社会调研初步取得一定的成功,但是因为工学结合的客观情况致使部分校企合作没有深入实质性进行,停留在专业顶岗实习层面上,因而思政课社会调研方法的成功实践还需进一步探索。

1、思政课教师没有专业基础文化底蕴,限于企业文化的传播。

2、校企合作制定的规章制度没有充分保证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3、校企合作部分思政课教师边缘化。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课,价值

思政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能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但是,多年来,我们的思政课教育教学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刻板说教,灌输思想上,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难以接受,教育教学效果不佳。因此,突破传统式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系以其独特、丰富的哲学内涵,优美生动的文字典故,非概念化的特点,易于在大学生中引起共鸣,乐于接受。它正是为我们开展现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因此,对于思政课教育教学来说,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相当高的价值。

一、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必须自觉的丰富文化底蕴,提高自身素质。

学校要大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素养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能够将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中,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要开展教学科研方面的讨论与交流,促使教师能积极有效的运用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和方法推进学科的教学与研究。教师不但要熟练地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还要广泛阅读国学经典,了解传统习俗和中华艺术等,更要积极从事社会实践调查,吸收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不断丰富和深化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自身的科研新能力和传统文化素养;要努力挖掘和利用优秀统文化资源,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备课、授课、教学、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使其自然而贴切地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大大提高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二、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必然要改善和丰富教学手段。

首先,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和通讯工具,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课内、课外教学、交流中,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为师生双向交流互动式教学,有助于增强教育的内化效果。现代媒体和通讯工具具有普及广,形式灵活,传播快,信息量大,检索便捷,互动性强等优势,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更是大学生们获得更多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这些优势和特点,也为思政课教师的工作提供了有利的工具。

例如,课堂上,教师可以将搜集的历史文化资料以图片、文字、高清视频、特效音频等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最直观的感知,增强课上教学的渲染力。也可让学生搜集相关视频音频,或自己制作PPT、视频音频,在课堂上讲解演示,这种学生参与式教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下可以让学生登陆校园网的思政部教学平台中的历史文化版块,搜索自己感兴趣的国学经典、历史文化等图片、视频、音频资料和相关链接,鼓励学生参访学习、讨论和发表见解;可设置思政部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账号,或创建思政类的手机APP,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理论课资源到微博、微信、APP上,供学生和教师间学习、讨论、交流。思政课教学中利用学生喜欢的现代媒体和通讯工具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化效果。

其次,思政课教学要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联的实践教学。思政课的教学,不应该只局限于课堂上,校园中,而是应该让学生走出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切身的感受中国悠久历史和文化的魅力。学校要把传统文化的社会教育实践活动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并规定相应的学时学分;尽可能创造条件,带领学生走入社会生活,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通过安排学生考察历史古迹,调查民俗民情,搜阅相关文献,写出调查报告,读书心得,制作视频短片,参加社会服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并锻炼实践能力。建立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如果当地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也可创建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分利用祖国富饶的历史与人文资源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教育,将优秀传统文化寓于实践活动中,将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知与行紧密结合起来。

三、注入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思政课必然会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和道德情操。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丰厚的资源在人文领域,最主要的特点是它鲜明的人文文化和人文精神,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先人后己精神;“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推己及人,能近取譬”的人生修养等。还蕴含的丰富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境界,如“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厚德载物,贵和尚中”的和谐包容精神;“天下为公,治国平天下”的集体主义精神;“克勤克俭,无怠无荒”的勤劳俭朴精神;“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自我牺牲精神等。这些文化和精神正是提升大学生道德情操的优良素材。近些年,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盛行,大学生人文素质特别是传统文化的缺失和道德的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道德教育是其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让大学生汲取积极有益的成分,能构建坚实的人文根基,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同时,有助于大学生塑造优良德行陶冶情操,提升道德境界,树立完善人格。

时代的发展,中华文明的传承,国家的建设,都需要思政课教师培养出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创新能力、思想政治素质的优秀人才。将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注入到思政课教学中,正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呼唤,是教师、学生提高素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红英.中国传统文化走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J].思想教育研究,2008,4:55-57.

[2]李波,赵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和途径[J].新课程研究,2013,6:163-164.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政课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a)-0115-01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与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保证将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德才兼备型人才的重要课程。而实践教学则是其重要环节,实践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开展好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就显得极为重要。笔者认为有效开展实践教学总是绕不开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 构建有效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构建完整的、系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是实践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构建。

1.1 设立“两结合”的实践教学宗旨

一方面,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课相结合,避免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情况,遵循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辩证统一的原则;避免理论与实践两张皮,更要避免为了实践而实践的怪胎出现。实践要以理论为导向,实践的目的是加深理论的领悟,让理论回归生活,真正达到知行合一和学以致用的目的。实践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制定必须结合理论课程的相关章节,而不应脱离教材,致使实践教学丧失理论依据而成为臆想的活动。

另一方面,实现实践教学与学生职业化发展方向相结合。现在的高职院校多是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而思政课主要是在大一学年开设,这个阶段的大学生心智发展正处在特殊时期。因此,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充分尊重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认真研究大学生的专业特点,找准其专业与实践的最佳契合点,使得大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既能发挥专业特长,又能使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提升,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完美结合。

1.2 创新实施多边实践教学模式

虽然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已经实现了多样化与多层次化,但实践教学的实际实施状况还是差强人意。因此,我们还应广泛地探索多边实践的教学模式,使实践教学形式真正起到为实践教学内容服务的作用。

在总结相关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行之有效的具体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内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原著阅读、课堂沙龙、即兴演讲、辩论赛、情景剧表演、视频观摩等。

(2)课外实践教学模式:可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两种。校内实践教学主要指校园文化活动,如听专题报告、开展主题班会、歌咏比赛等。

校外实践教学主要指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校外参观(例如参观革命胜地、历史文化遗址和旅游景点等)、校外实训(到工厂、社区或农村进行志愿服务、调查研究或建立实训基地等)等。

(3)模拟教学:有些教学实践是不能长期实施或者不便长期实施的,笔者认为可以对之采用模拟的形式进行。比如模拟法庭、模拟招聘等。

为了更广泛地吸引学生的兴趣,笔者认为还可以创新实施以下多边实践教学模式:

(1)虚拟实践教学模式:教师利用学生对网络的兴趣,以网络为媒介和交流平台来开展网络虚拟教学。通过QQ、博客、微博、校园网等进行相关教学活动。

(2)学科间交叉式实践教学模式:单一学科的长期实践教学往往会流于内容上的单一与老套、形式上的僵化与死板,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觉审美疲劳,没有耳目一新之感,进而消极对待。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应该吸取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可以尝试采取学科间交叉的模式进行:如将实践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或心理学等人文学科结起来进行。这样既创新了思政的实践教学形式,又能从多维度、多层次对学生进行教育。

2 建设有效的条件保障体系

2.1 建设一支精良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思政实践课的实施关键。实践课能否开展,开展的质量、效果与教师的态度、能力息息相关。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建设一支精良的教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一支新型的精良的师资队伍除了需要有正确的信仰、优良的道德素质、过硬的理论与知识修养等一般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外,还需要提高认识,改变教育观念与教学方式教学不是静态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以学生为核心的价值观建构过程,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缺乏“教”与“学”之间的双边互动,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调查显示,“大学生中愿意认真听政治课的仅占19.4%,90%的学生认为现行政治课教材可读性不强,偏重说教,不愿意读;而高校思想政治课青年教师中,83.9%的教师觉得被学生轻视,89.2%的教师认为被社会轻视,近四成的人无法坦然承认自己的职业”。[1]因此,教师要提高认识,端正态度,加深对思政课尤其是实践教学的多方面理解;改变有悖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创新教育观念与教学方式。

2.2 落实思政实践课的经费,提供资金保障

在思政实践教学中有很多基本的必要经费开支,而实际上用于实践教学的经费往往不足:“据调查,当前一些本专科院校对政治理论课在实践环节上物力和财力的投入都十分有限,与专业教学存在明显差别。对于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高校而言,也存在此类问题。在问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每年的专项经费及保障问题时,有54.2%的学校实践教学经费为零,8.3%的学校在1万元以下,12.5%的学校在1万至5万元,8.3%的在5万至8万元,8.3%的学校需要临时申请,有8.3%的学校生均20元(高职院校学生每人15元)一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经费得到了落实。”[2]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经费不到位,实践教学是很难取得预期效果的。对此,学校必须在学期之初设立专项定额资金,专款专用,为思政实践课的顺利开展提供资金上的保障。

总之,思政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笔者认为只有加强对思政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保障体系的建设,思政课实践教学才会达到一个新层次、新境界。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医学类;思想政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7-179-01

在组织实施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通过开设专题讲座、报告会、辩论赛、演讲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高职是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者,因此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思政课”的教学中,担负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任务。

二、社会主义道德和公民道德教育

我校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原则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按照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要求,注重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加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在“思政课”教学中强化对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通过教学,使学生做到知法、守法、用法、护法,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树立必须的法律观念,法律素质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念基础和前提条件。高职思想政治课肩负着用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和改革发展稳定的现实问题,促进大学生提高政治鉴别力和增强政治敏锐性,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任务。为完成“思政课”教学任务,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要求,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四、课程改革的实施

(一)围绕思政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针对学生思想特点和心理特点,善用启发式、讨论参与式、案例分析式等方法,把基本理论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对基本原理有总体的把握与理解。能在实践中自觉运用所学的理论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二)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高职“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使大学生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性,使学生从世界观的高度理性接受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也是高职“思政课”教学的主线。在教学中,加强教研室的教学方法探讨,积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共同研究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突破教育重点、难点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在高职学生的“思政课”教学中,开展学生“参与式”教学。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参与备课、参与研讨教学重点、难点,参与共同研究制定教学方法、共同编写教案,参与教学,使学生更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实现和完成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五、思政课教学改革结果分析

在教授的3个教学班级中,学生人数共计200人,专业分为:护理、临床等两个专业,高职学生对教学改革后的思政课的学习情况参差不齐,就参与情况、考试成绩、践行情况方面各不相同,就改革的结果进行分析:

(一)学生的参与情况

在参加的200各调查的学生中,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中人数为56人,愿意参与的人数为120人,觉得改革的意义不大的有90人,不愿意、无所谓的为34人。

第6篇

关键词: 朋辈教育 研究生 思政工作体系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系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在研究生的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高校扩招,以及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建设的不断加强,近年来,我国研究生,尤其是硕士研究生的数量不断增长,并出现了“低龄化”的新特点,他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面临的问题也相应增加,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引导。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推进我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当前研究生新特点及其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调研发现,当前研究生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是课题组的师兄师姐和同学朋友,其次是父母,最后才是学院的思政教师。当代研究生呈现出低龄化明显,较易于接触新事物,重视人格养成、实践,更容易听取同龄人的意见的新特点。目前,各高校虽然加大了对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力度,然而,总结归纳研究生思政教育还存在以下问题:

1.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量不足,工作责任不够清晰,主体意识不强。随着研究生扩招,研究生数量在急剧增加。研究生数量的高速增长对学校资金、师资队伍配备和教学设施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而导师作为研究生思政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更多的是关注于研究生的科研与学业。

2.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老化,思政课程定位模糊,实践环节缺失。思政教育没有与时俱进,没有考虑当前研究生“低龄化”的新特点,沿用传统的课堂教育与师生引导方式,效果不明显。且没有把思政课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统一起来,而是单纯作为一门课程,或者是一个“教学任务”来完成的,缺乏实践。

3.研究生工作缺少评估制度,反馈机制尚未形成。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作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但目前,大部分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考核是与本科生考核共同融入在各项工作中,因此研究生工作的落实状况没有显性指标体现。

教育方式老化显然是核心的问题。教育应当是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德育更需如此。只有不断创新教育方式,以当代研究生能够接受或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德育才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朋辈教育”内涵及应用

所谓“朋辈教育(peer education)”,是指具有相同背景或是由于某种原因使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就是指教育者充分发挥大学生伙伴的作用,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大学生相互传授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经验,及时进行思想、心理的交流和沟通,引导伙伴尽自己所能给对方精神上的鼓励和学习上的帮助,让彼此充分体验身边伙伴的关爱,借以见贤思齐、激发上进,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的教育方式[1]。

澳大利亚的Gigi Foster和Paul Frijters调研发现[2],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和同辈人是互补的,可以相互提高。且经研究,对于研究生来说,同辈人正面的互补性可以激发其内在斗志,教育效果会更加明显。芬兰的Kokko认为[3],老师与学生具有相同或相类似的经历,会更加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以及处理学生遇到的问题。美国的Li Han研究认为[4],在大学中,朋辈影响还具有性别差异,女性更容易受同辈的影响。这一结果与社会心理学中关于女性更容易受好友及闺蜜的影响的结论相吻合,女性具有更好的“非认知能力”。

朋辈教育在发达国家被广泛地运用于预防艾滋病、性病、戒毒及性教育等领域,并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朋辈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已越来越受重视,尤其是在心理健康引导、新生教育等方面已经卓有成效[5―7]。李红亚认为[8],青年期的大学生 正处于人生变化最大的时期, 面对迅速发展的社会, 难免偶尔出现轻微的、局部的心理卫生问题。而对他们的心理辅导, 往往也需要特殊的方式与技术。对于更愿意,也更容易从朋友同辈群体中接受有价值的观念、模仿有益的行为方式的青年大学生来说,“朋辈教育”的方式是非常适用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朋辈教育”的重点和关键环节是对学生骨干分子进行培训。合肥工业大学积极发挥大学生优秀朋辈群体的榜样示范、激励、约束和自我教育功能,进行教育实践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9],但是成体系的朋辈教育还很少。

三、研究生思政工作中“朋辈教育”体系的构建

1.配好班子、培养骨干,铸就优秀朋辈教育工作队伍,形成合力育人。

突出以思想政治工作为核心,以研究生培养为主线的原则,增强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的配备力量。选配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思政教师担任研究生思政主管,同时配备在读优秀研究生辅导员作为研究生思政助理,强化研究生班长、党支书等骨干力量的培养。形成思政主管―辅导员―年级骨干三层朋辈教育工作队伍。并定期组织研究生思政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组织研究生工作队伍进行适当的拓展培训,强化工作团队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2.合理划分研究生管理体系,形成朋辈教育凝聚平台。

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在管理上有很大的差别,随着高校的扩招,研究生的班级概念逐渐增强,而博士生课题组的概念已经强于班级的概念。因此,将硕士与博士分开区别管理。硕士研究生按专业组成班级,在班级当中设置“双负责制”,即班级班长与党支书双负责,班长负责日常事务的通知与管理,党支书负责班级思政工作的教育。而博士生则按学科平台划分,形成平台党支部。平台党支书兼任平台学生负责人,一人负责整个平台的博士生的信息及相关思政协助工作。

3.丰富研究生课余生活,以社团为基础,构建朋辈教育载体。

在研究生活动中以研究生会为核心,同时设立研究生创业社团、研究生青年联谊会、研究生志愿服务团、研究生体育协会等多种形式的组织和社团,丰富研究生的课余生活,推进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以社团为基础,定期组织相关活动,鼓励朋辈互助,优势互补,增强凝聚力,优化朋辈教育的环境,发挥朋辈德育的功效。

4.大力树立研究生典型,以“榜样的力量”扩大朋辈德育影响力。

定期举办“校园十佳大学生”、“校园十大感动人物”、“自强之星”等校园优秀人物评选活动,发动大家的积极性,挖掘身边的典型,以评优促进提升,以评优促进改善。同时,组织全国三好学生、年度人物和在科技大赛中获奖的优秀学生代表进行报告会,固化下来,每年如期举办,且将聆听先进事迹报告会作为研究生的一项社会实践课程,进行学分化,提升影响力,扩大影响面。

5.实施自我考察,以朋辈教育为核心,以自我教育为目的。

为使朋辈教育落到实处,使研究生及时自我反省、自我总结,让所有的研究生在学期初填写一份《学期个人计划表》,至学期末再填一份《学期个人总结表》,使得两张表贯穿研究生自我考察的全过程。考核以学期为周期,采取研究生自评、民主评议、班级(党支部)评议三级评定的办法,每学期对每名研究生进行一次评定。对于表现优异的研究生进行一定的奖励,激励研究生自我考察、自我教育、自我提升。

6.强化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党员的旗帜效应。

高校中研究生来源广,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由于是研究型大学中的研究生对于校园的“认同感”不强,常常游离于学校及学院的管理之外,因此,可以发挥党支部的组织力强、号召力强的优点,严把党员发展质量关,强化党员的先锋作用,发挥党员的旗帜效应、党支部的引领作用,让党员在研究生的思政教育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使党员成为思政教师的得力助手。

四、“朋辈教育”中的几点思考

1.强化核心价值观念的把握。

思政教师在“朋辈教育”中不仅要成为研究生的朋友,而且要注意以骨干力量强化对研究生核心价值观念的灌输,在朋辈教育中起到导航的作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教育研究生。

2.发挥研究生的自主性。

自觉与主动性是朋辈教育得以实施的基础,也是最终的目的。在朋辈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创新形式激发研究生的主动性,让研究生在周围的人教育中成长,在成长中教育周围的人,相互促进,并不断提升自身的主动性,自我加压。

3.合理的制度保障和激励措施。

为发挥朋辈教育的长效机制,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固化一些工作细节与章程,形成有章可循的工作模式。同时注意适时适当地对表现优秀的研究生进行表彰鼓励,树立典型,形成典型引领、比学赶超的良好校园氛围。

参考文献:

[1]姚斌,刘茹.高校朋辈心理咨询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8,(9).

[2]Gigi Foster , Paul Frijters. Students’ beliefs about peer effects[J]. Economics Letters 108 (2010) :260-263.

[3]许占鲁. 论朋辈教育制度在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实践[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10,第30卷,(5):38-39.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机制;构建路径

组织高校大学生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得以有效提升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得以有效保证的重要环节。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为一体的教育形式,有助于充分整合各方资源促进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基层、认知自我、提升自我,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奉献意识、服务意识、公民意识,从而促使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夯实专业理论知识,推动自身全面综合发展。

一、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1.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地位不明晰。大学生社会实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着的重要作用,但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中,社会实践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地位不甚明晰,存在被边缘化的倾向。随着高校之间竞争的加剧,高校工作的重点多放在扩大招生、征地建校、争创硕士点博士点、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争取更多的办学经费等方面。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在时间上或难保证,在政策上或欠规范,在师资上或欠配备,在经费上或乏投入等。

2.实践平台未能得到有效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要落到实处,就必须将任务细分,层层落实,首先要整合校、院、教师、校友等各方资源,其次要提高大学生对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及其参与积极性。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高校还未能在拓展社会实践平台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这导致社会实践未能形成机制、社会实践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发掘、社会实践活动难以激发学生兴趣,且寒暑期等重要的社会实践期未能被有效利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度也因囿于平台的局限而难以有效提升。

3.部分社会实践流于形式。部分高校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既设置了寒暑期社会实践课题,也开展了社会实践专项活动,但是社会实践的效果却难以得到有效保证。社会实践中的“伪造实习、实践证明”“编造社会实践报告”等造假、敷衍行为普遍存在,这就使得社会实践的真实性、有效性难以得到保证,高校所实施的社会实践举措及其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

4.缺乏培训、评估、反馈机制。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不高的问题较为突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缺乏必要的培训措施、明确的评价目标与及时的反馈机制。相应机制的缺乏导致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盲目性、形式化、活动质量不高、教育效果不佳等情况。其中,建立社会实践导师制、社会实践考评考核机制、社会实践跟踪反馈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机制的设想

1.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机制。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因此加强思政课的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教学方式改革,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言具有不言而喻的重大意义。而以社会实践为主要内容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则是推进思政课改革、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手段之一。首先,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统一认识,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领导体制。应定期对实践教学的计划、实施效果、经费保障、推进举措等进行研究、探讨,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组织保障。其次,应建立较为完善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制定实践教学大纲,且将其纳入正常教学计划,根据年级、专业的不同对实践时数、形式、内容等予以合理安排。此外,还要注重课堂内外实践教学的结合,比如除正常的实践教学外,还可结合实际布置一些寒暑期社会实践任务。

2.注重拓展社会实践平台多元化,优化社会实践运行机制。注重拓展社会实践平台多元化,可采取社会实习、勤工助学、志愿服务、社团参与、基层调研、科研参与等多样形式来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可选择性和吸引度。此外,还要高度重视社会实践运行机制的优化,一是转变管理机制,健全服务体系,逐步实现社会实践信息化、专业化、社会化管理,实现教育机制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统一;二是转变组织主体,从以党团组织和学校干部牵头为主的组织形式向以教师、研究生和大学生与实践接收单位牵头为主体的组织形式的转变,实现组织主体和活动主体的统一;三是转变运作方式,从以活动型为主向搞活动与干实事并举转变,实现目的动机与实践效果的统一;四是转变物质依托,活动经费从以高校投入为主向学校支持、社会实践单位和学生个人的多元化投入体系转变,实现投入主体与受益主体的统一。

3.注重不断完善典型教育机制,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一方面,高校可就近挖掘、利用所在地的典型教育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革命老区、革命博物馆、革命会议遗址、革命家故居等红色文化资源以及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等,通过引导大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增进其对革命历史和革命传统的认识,促进其对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理解,也可以通过社会调研等方式为各地建设发展献谋献策。另一方面,高校可邀请个人先进典型来校进行宣讲或选聘其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导师,通过提供与先进典型人物“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帮助大学生深入理解党的宗旨和任务,深刻了解时代赋予其的机遇和责任。另一方面,高校还应当重视每一年度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和优秀成果的总结表彰以及宣传推介工作,借此为其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课题研究等提供有益经验和典型示范。

4.注重逐步构建自我教育机制,增强服务意识,增长个人才干。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起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作用,关键除了调动大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参与外,还要设法引发大学生对社会和自我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从而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要善于运用榜样示范、实践体验、实践锤炼、社会教育等方法手段引导大学生在课堂实践、校内外社会实践以及虚拟的网络实践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在社会实践中务必强调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应要求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积极总结思考,及时改进,逐步提高,真正在实践中获得锻炼、增长才干。

5.注重建立培训督导奖惩机制,着力提升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其一,建立社会实践培训机制。学校有关部门、各院系应当对社会实践的培训、指导工作予以高度重视,要安排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适时开展一些针对社会实践的培训讲座或课程。其二,建立社会实践督导机制。校、院、系、所等各级单位要针对各社会实践项目定期对社会实践的开展情况进行摸底抽查或跟踪督查,考察大学生是否实际参与以及社会实践开展的实际效果等内容,要及时向各社会实践团队、个人乃至指导教师等提出建议和意见。其三,建立社会实践奖惩机制。高校要设置明确的考评和奖惩机制,如设置明细的评定考核指标、进行现场答辩、报告等,对于效果显著、影响良好的社会实践项目、团队、个人等予以一定程度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表彰,对于不达标的则从资助经费、评比资格等方面给予惩罚。

参考文献:

[1]石敦国,唐忠宝.实践认识论求解[J].甘肃社会科学,2010,(1).

[2]张国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N].光明日报,2007-12-26.

第8篇

一、高校利用网络热点话题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媒介基础

新媒体技术对现代时空的突破,使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据2013年人民网对河北省高校的调查显示,超过99%的大学生每天上网,其中以浏览新闻为目的占54%;每天使用网络在2小时以内的为78%,超过2小时的为69%;不是每天都上网的仅占0.6%。同时,网络已经成为了大学生了解社会热点话题的最主要的渠道,占到85.71%的比例,而且这其中有82%的学生表示会主动和同学讨论网络热点话题,其中33%选择经常主动和同学讨论。可见,当代大学生对网络热点关注和参与度很高。由于网络热点话题一方面可以借助网络及时性的爆发性的增长传播,另一方面网络热点话题又借助人际传播进一步影响现实的社会生活,所以高校完全可以通过这种相互借力的方式提供多平台,让大学生多关注网络热点话题,满足大学生畅所欲言的诉求,同时,借此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真正调动大学生关心思考国计民生和民主主体意识,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手段。

二、网络热点话题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分析

网络热点话题通常是社会建设成果或是社会深层矛盾的集中反映,尤其是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或大量反映出时代主题、凸显社会公平正义,或社会负面影响极大的网络热点话题层出不穷。其反映的利益价值属性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契合之处。

将网络热点话题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挖掘思考审视问题的能力

探索能力和探索意识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大学生对社会发生的或网络制造出的新事物、新热点问题探索愿望更加旺盛,他们这种好奇心、探索心的一旦满足,也能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但另一方面,大学生由于缺乏指导,对这些网络话题认知层面上不够深入,独立思考能力和反思力的广度、深度和高度上有待提高,而复杂多样的网络热点话题背后,通常都一定的发生背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有问题的解决方式和后续影响。因此,高校应当引导大学生探讨对话题的深入挖掘思考能力,通过对网络热点话题的解读,将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提高他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审视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观察问题和探寻事物的视角更趋于理性化,分析问题趋于成熟化。

(二)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网络热点话题由于代表性强、关注度高、社会影响大,所制造的舆论已经大大的影响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乃至生活方式。大学生关注网络热点话题,是提升自我认知和不断充实自我的一个途径。但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思想不够成熟,缺乏实践中的磨练,对网络热点话题缺少从全局上把握的思想方法和辩证思考能力,在一些网络不良舆论的诱导下,严重阻碍和影响了其辨别是非的能力,甚至引起思想上的混乱,导致“高参与、低理性”、“高热情、低能耐”等现象。这就需要高校思政教育以这些网络热点话题为契机来引导学生的正确的价值导向,提高大学生对是非的辨别能力,向大学生传递正能量。比如通过一些典型的网络热点话题分析还可以上升到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上升到民族思想和时代精神的高度,还可以是表达公众的共同愿望和利益诉求,还可以反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情况,从而引导大学生弘扬社会正气、激发爱国热情、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也提升了思政教育的效果。

三、将网络热点话题引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途径

(一)“线上”引导途径

高校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构建立体化的思想教育网络平台,改变了过去“一对一”、平面化的教学方式,转向 “多对多”、立体化。

1.开辟思政教育网络阵地

学校、院系的官方网站或校园BBS开辟公共热点专题栏目,主动参与对网络热点话题的报道,辨明网络热点中的价值观念,及时引导网络舆论。但专栏建设上需要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网络热点话题的选题问题。由于网络信息海量,网络热点话题也包罗万象,通常涉及文化、社会时事、经济、娱乐、时尚生活等多个领域,有些话题甚至比较低俗。在选择网络热点话题引导时可以把握三类:一类是有争议性的社会性热点话题,如“茂名市民游行反对PX项目”事件、“老人该不该扶”、复旦投毒案等话题,这些话题社会争议大,有一定的相关利益的主体或者涉及价值观念的博弈,所含道德、法制、环境保护等内容丰富,学生参与度高,价值观引导性强;二类是网络政治类热点话题,如“中国梦”、官员腐败、紧张的国际区域关系等话题,提高学生的政治敏感度;三类是通过校园论坛、从大学生喜欢浏览发帖的社交网站或及时与学生的沟通座谈等方式获得大学生对网络热点话题的关注内容和看法,更能真实捕捉到他们的思想动态。因此,专栏在选题上需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紧紧围绕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弘扬时代主旋律,或选择与大学生生活、学习、个人发展有关的热点话题,并正确把握舆论导向,使有正能量的舆论热点“红”起来。

二是注重对专栏的建设。前几年,很多高校或政府的一些宣传机构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类的红色网站,但因为各方面投入的不足从而削弱了网站的质量及持续发展的后劲,学生缺乏浏览的兴趣。因此,高校在做热点话题专栏时,要尽量使专栏内容丰富,页面美观,使专栏的内容和形式在充满思想性、严肃性的同时,也要表现多样性、鲜活性,以生动活泼的内容和形式去充实、渲染、陪衬和烘托。除了个别严肃的热点话题外,其他热点话题甚至可以采用贴近年轻人的网络语言和图片,视频、FLASH动漫等形式,给人以轻松爽快之感,充分地调动大学生的视觉、听觉,增强艺术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提高大学生对栏目的关注度。另外,要保证专栏的实时更新和维护,不断给专栏注入新鲜活力。

2.鼓励开“名师博客”

博客是名师思想的“源代码”,学生通过对名师博客的关注,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积极的思想引导和精神感染。像湖南大学就组织了第一至四届师德标兵和部分教学名师在新浪网和中国大学生在线网均开通了“湖南大学名师团体博客”,现已成为湖南大学的一个品牌;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张强校长的微博,有两万多忠实的学生粉丝;在上海交大思政教师阮海涛的博客每日点击率达20万,被学生称为“心灵花园”。因此,高校可鼓励开设名师博客等网络社交平台,利用名师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发挥网络媒介的育人功能,当然名师在博客中可多引入对网络热点话题,观点可犀利麻辣,可循循善诱,可敞开心扉说真话、抒心声,目的在于通过正面的引导,启发学生的思考,开拓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明确正确的“三观”,找到人生的方向和目标。

3.网络舆论引导队伍建设要跟上

需要建立两支网络宣传教育队伍作为人员保障。一支可以是由校宣传部、党总支委员、专职思政类老师、辅导员共同组成的网络舆论引导队伍,收集并梳理学生比较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通过课堂反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在网络上主动发声,有准备、有针对性地积极回应学生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和思想上的困惑,为他们消除思想疑惑,化解思想矛盾,传递正面引导信息。另外,考虑到高校教师平时工作忙,投入时间有限,还可以建一支隐形队伍。高校不妨定期培养学生中的网舆引导员,指导和依靠他们及时掌握有效信息,去引导网络热点话题的舆论走向。这些大学生更善于运用网络语言,让他们在学校论坛或者其他社交论坛或网站新闻评论上,巧妙地介入其中的热点话题讨论,或主动设置讨论话题,引导学生的关注,期间渗透主流价值观,引导话题方向,借此开展隐蔽性思政教育。

(二)“线下”引导途径

1. 传统思政课教学方式可改革

虽然新媒体平台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种种便利快捷,但难免存在着缺乏督导性、系统性,而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任课老师可以结合书本知识,设置热点话题讨论。像上海大学思政课就2011年就进行了相关改革,在每学期开学前向大学生征集热点话题,将这些热点话题进行提炼,教学方式从传统的“章节式”教学逐步向“问题解析式”教学转化,这一新模式已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此外,对部分网络热点话题,还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比如,“保钓”事件,是激发大学生爱国热情的好题材,可通过请专家做学术报告,系统对讲清整个事件的亲因后果,并借机对大学生进行血性与理性的引导。还有如近期的官员腐败热点话题,可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忏悔录,对大学生进行权力观、利益观以及党性教育。

2.开拓社会实践的平台,促使学生知行统一

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开拓社会实践的平台,促进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在实践中体会学校所引导的“三观”教育对自身成长成才的决定性作用。

第9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形式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3-0065-03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以下简称“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课堂教学一起共同组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进一步增强针对性必须将实践理念引入思政课教学,积极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要真正做到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互补互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大学生的特点出发,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形式,并与专业实习、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校园文化、虚拟实践等其他大学生实践活动形式进行有效整合,形成思政课实践教学合力,构筑起完整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

一、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具体活动很丰富,有的也很有成效;或者说局部活动、单项活动进行得很出色”。[1]在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具有推广价值的实践教学形式。但是,这些形式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在具体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1.实践教学形式单一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各种形式相对独立、各有优劣,在实际运用中,应将其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不能机械地厚此薄彼,一味采用某种特定形式。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课时、经费和教师任务等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做到与时俱进确实不易,客观上造成实践教学的形式简单”[2]。部分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主要以影片欣赏、课堂辩论、案例分析为主,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刻板。有的高校一味地强调校外实践,认为只有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才是实践,结果经常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只能让部分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活动形式也只能局限为常用的几种典型方式。

2.实践教学形式缺乏民主

一些高校在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时,统一安排与学校包办色彩较浓,经常采用“我说你做、我令你止”的强制式非对等教育方法,只承认实践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否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与学生处于一种对立状态,这严重违背了实践教学规律,使得学生缺乏进行实践的自主性与积极性。许多实践教学被限制在几种固定形式里,面对不喜欢的实践教学形式,学生也只能被动接受,导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受到抑制。

3.实践教学形式陈旧落后

一些院校在实施思政课实践教学时,忽视时展、环境变迁与学生个体变化对实践教学形式的影响,造成实践教学的形式较为陈旧落后,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机械固守某种特定实践教学形式,将其与其他形式简单对立起来;二是机械固守传统实践教学形式,特别是忽视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拒绝依据现实变化而不断革新;三是机械固守实践教学的一般形式,忽视在其根本精神的指导下具体化体现院校、学生、专业、地域特色的个性化形式。

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存在的诸多问题,最终会影响到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导致其育人功能无法充分发挥。由此,我们迫切需要审视与反思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最根本的还是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模式构建仍停留在原始阶段,在团委、学生处、勤工助学中心、就业处、图书馆、后勤保卫等部门和高校二级学院都有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下,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仍然显得单一、陈旧,这只能说明,高校思政课主管部门没有树立起系统科学的观念,思政课实践教学缺少其他实践活动形式的配合,与其他实践活动在资源占有、组织实施上存在条块分割、彼此独立、各自为战的情况。

一是资源占有的分散性。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其他形式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上,分属不同的单位与部门。思政课教学部门拥有雄厚的师资队伍、充足的学术资源,但经费资源、组织资源较少。而其他实践活动的实施主体——团委、学生处、勤工助学中心、就业处、图书馆、后勤保卫等学生管理服务部门和二级学院拥有丰富的组织资源、活动经费及校内外资源,但师资资源、学术资源不足。

二是活动实施的分散性。高校学生管理服务部门及各二级学院每年都有固定的社会实践安排,诸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参观考察等,思政课教学部门也有类似实践活动计划,但由于学生管理服务部门与思政课教学部门缺少横向联系,一方面,学生管理部门组织开展的实践活动,很少邀请思政课教师参与,内容与思政课实践教学也往往脱节。另一方面,思政课实践教学也是单独开展。活动实施的分散性既导致实践教学的简单重复,耗费宝贵的时间与有限的经费,也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基于此,我们应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出发,在“大实践育人观”的指导下,打破部门分割、整合多方力量,形成统一的领导体系、管理模式与工作格局,建立统一的教学计划、经费支撑、师资队伍,统一组织实施、统一监督评价、统一考核实践效果,促使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其他实践活动的有效整合,努力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而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延伸,是整个思政课教学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强实践教学,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因此,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环节。把握多方位的实践教学原则、开发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式以及优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成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和新途径。

一、把握多方位的实践教学原则,使之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相一致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而实践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作为高职院校的思政理论课程,不可能脱离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也不可能背离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而生存。但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仅视思政课实践教学为辅助教学,要为理论教学服务,对其自身人才培养的思路并不清晰,无法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达成一致。因此,针对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计划性差、实效性弱以及流于形式的状况,通过把握多方位的实践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的基础素养和职业能力,达到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尤为必要。

(1)计划性原则。思政课实践教学应纳入教学计划和学院整体工作计划之中,要统筹安排,严格管理,与学生处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联系,共同完成实践教学的总任务,从而改变思政课实践教学无大纲、无计划、无实施保障的现状,在各部门的共同配合下,完成育人目标。

(2)主体性原则。学生永远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求树立学生主体意识,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文化层次和思想意识,选择适宜性的教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鼓励支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完成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调研,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锻炼和自我发展的愿望,使学生能在实践中认真思考和充分体验,将所学理论知识切实转化为内在素质,使学生获得能力的提升,从而实现高职教育教学目的。

(3)实效性原则。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最忌形式化、虚空化,应注重挖掘实践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情感体验、道德体验和职业体验,使学生能够把所学到的理论转化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以针对社会需要用学校学到的知识服务社会,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和缩短其社会化过程,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在实践活动中落到实处。

(4)广泛性原则。实践教学的开展应注重广泛性和参与度,不能只限于在部分优秀的学生中进行。由于开展实践教学的资金、场所等资源的限制,很多实践教学都只能在部分学生中开展,不能惠及所有学生,因而也失去了实践教学的真正意义。因此,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开发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全面素养和技能。

二、开发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式,使之与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一致

传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是社会调查、参观历史遗迹和志愿者活动等,虽然也能够提高学生一定的实践能力,但存在参与度不高、效果不明显的特点,也与专业培养目标结合不够。目前在高职“校企合作”的发展方向下,如何将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方向与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还不够明晰,也无法针对专业需求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开拓实践教学。其实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教学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二者最佳结合点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思政课实践教学侧重于职业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专业课教学侧重于职业技能的培养,教会学生具体的操作理论和实践。因此,通过对不同专业的调查研究,确定高职生的职业素质培养目标和要求,进而深入挖掘实践教学内容,同时通过与专业教学系的密切合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有效的基本素质训练和思想政治保证,顺应“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方向,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以适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可以开发职业情境模拟等实践活动。即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需求,通过在课堂上或实训基地进行职业情景模拟,如工作活动模拟、角色扮演法、现场作业法等方式,端正学生的职业态度,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了解职业的相关法律,同时根据模拟情景中的条件和线索进行大胆创新,应对事物进行灵活处理,探索新的解决同一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使学生动脑和动手有机结合,拓宽了原有知识层面的认知,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全员化、全程化的实践教学活动开发,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不仅使学生在以后专业课的学习上具备一定的理解力、分析力和信息的处理能力,还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素养,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三、优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使之与思政课的教学目标相一致

思政课实践教学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理性认知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法制观念,使学生可以全面发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评价就是对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评判,对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评价。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考核要体现情感和态度、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三维目标,考核学生的参与性、合作性,以及学生在思想觉悟、道德意识、学习态度、法制纪律观念等方面的收获。因此,从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主体和多角度的考核方式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是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的根本保障。

(1)构建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主体。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和载体的多方位特点,决定实践考核评价的主体不一定是思政课教师,可以综合听取班主任、辅导员、实训基地指导教师、社会实践单位、社会调查单位等部门的意见,形成对学生整个实践过程和实践成果的总体评价。学生参加思政课社会实践的活动情况不仅作为课程考核和成绩评定的重要内容,同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体系,作为对大学生德育考评的重要指标,在学生党员发展、学生干部选拔和评优中成为重要考核依据,也可以作为毕业时就业推优的重要衡量指标。多元考核评价主体,不仅使学生的实践活动的每个环节得到了有效的引导和监督,也对学生的实践成果给予多方面的肯定,激励学生更好地参与实践活动。

(2)完善多角度的考核评价方式。思政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式适合与否,直接影响实践效果,因此建立多角度的考核评价方式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目前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评价只注重社会实践总结、社会调查报告、实践课业等单一总结性评价,往往忽视了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过程、方式方法、实践的认知效果缺乏了解和考核,教学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缺少交流和反馈,不能充分全面了解学生、评价学生,也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因此,应建立健全完善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多角度考核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态度、完成实践任务的过程、实践总结报告的质量等内容。

总之,探索和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是当前高职院校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关键点,通过实践教学原则的把握、内容的拓展和考核体系的健全,使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接轨,达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良性互动机制,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支撑 ,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学俭,李永杰.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教学机

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4).

[2]刘复国.创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探讨[N].光明日报,2004-

04-08.

[3]黎红,李志旭.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开发与整

第1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政治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3-0041-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3.018 [本刊网址]http:∥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普遍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说教洗脑的工具,是禁锢人们思想的武器;甚至一些教学工作者,他们也认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是中国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专业在国外都不存在,抛出了该专业无用论的言论;还有人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占据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也扼杀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精神。还有一种声音:关于该课程的“非学术性”的问题争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是“课程”而不是“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借其他学科的码头才能出海。

正是长期存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误解,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的特殊性,才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受到排斥。在教学中出现学生不愿听,课堂出勤率底,教师上课索然无味等现象。接下来,我们将对思政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以下探讨。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存在困惑与问题

(一)大学生受到社会环境、网络文化的影响,忽视思政课的理论学习

时代造就了“95后”大学生的个性,开放宽松的社会环境赋予他们新观念、新知识。同时,也给他们在思想上带来一些弱点和不足。他们人生阅历单薄,经验不足,缺乏生活锻炼和环境磨炼,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上重物质轻精神。他们追求自由,反对束缚。追求个性,反对共性。随着网络快速发展,网络语言网络文化逐渐渗入到大学生的思想之中,成为学生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些甚至已经影响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与此同时,西方价值观也在不断渗透到高校。西方价值观和文化已经深深影响到当代的大学生。网络迅猛普及也致使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这些因素都增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难度。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成了大学生逃课的必选课。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专业课,这个观念一直是根深在大学生思想认识中,对待思政课心态表现为不学、不听、不问、不思、逃课、上课睡觉等。一些学生表示,来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为别的,只因为怕点名,“缺课被抓会影响期末成绩。”学生来上课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获得足够的学分,并没有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做提高自身素质的必修科目,认真对待。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方式存在争议性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在教学讲授过程中存在两难境地,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一种现象:课程里面涉及到的敏感问题老师不敢过多的去阐述。学生要求知道的内容,在老师那里得不到答案,反而,学生已经知道的内容,老师重复去讲。这样的讲授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莫名的厌学感。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从感性认识出发,对事物本质把握和分析易存在偏颇和片面性,他们渴望从老师那里得到正确的认识。因此,作为高校教师应该去化解这种矛盾,通过自身的学术修养和知识理论引导大学生。在涉及到一些社会敏感问题时,需要老师从理论出发,找出问题的根源,客观公正地向学生解惑。老师把学生关心的问题讲透,是有利于正常的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另一种现象:个别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思想过于激进,在分析社会问题或教材理论知识时,往往带有主观色彩,缺少客观理性的思考。又或任意歪曲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误导学生。还有老师俨然充当了“愤青”角色,在对国家发展举措、政治制度、党的建设和社会事件问题上,不断地发牢骚,处处是抱怨之声。他们在教学中传播消极观点、散发负能量,在学生中间产生了极坏地影响。这些客观存在的情况,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真正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目的就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身的修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正确认识国家、社会、公民,树立积极健康乐观的心态。

(三)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与社会现实严重脱节

理论来源于实践,是对实践的高度概括,然而理论和实践之间并非完全一致,大学生是有着自己思维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具有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同样,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后,他们会有很多疑问,比如常见问题就是理论和实际不相符合,当这种情况出现,学生们会过多地去关注实际,去研究实际生活的中的问题,忽视书本理论知识。他们认为书上的理论不真实,从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失去信心。理论和现实的脱节是大学思想政治课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挑战。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必须与现实进行充分衔接,依靠书本的知识已经不能打动学生求知欲的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要同时并重。当然重理论轻实践的在学生学习中也较为常见,如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不少学生为了考取研究生,开始认真的学习理论知识,但是这里只是临时的去学习,机械的背诵,并没有真正的研究问题,没有参加具体的实践。理论和现实的冲突,成了一个很难越过的门槛。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差不齐,队伍结构不合理

就目前来看,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仍存在师资配置问题,非理论与思想政治专业的老师,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缘结构不合理,缺少专业化的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偏少,老中青三代出现断层现象。从教师素质来看,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并没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政治纪律。他们并不热爱理论教育事业,也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相应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数量不足。2015年7月,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要求:“本科和专科院校分别严格按照1:350-400和1:550-600的师生比配足配强专职教师。各高校要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实际合理确定选聘条件,加强后备人才储备,充分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科研用人需求。”目前,能达到上述要求的高校屈指可数。

二、高校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出路

2013年11月6日教育部在东北师范大学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现场经验交流会。在会上,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指出:“在当前形势下,要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的重大责任和使命,关键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领导要强、教学科研机构要强、教师队伍要强、理论学科的支撑要强。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标准化建设、教材体系建设、教师队伍培养为重点,统筹协调、分类指导、突破难点,整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她希望各高校以此次会议的召开为契机,掀起新一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以教学需要促进方法改革,以方法改革促进队伍建设,整体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质量和效果。”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

一门课是否吸引人,老师的因素占到了50%以上。把课程讲的精彩的老师,大家还是爱听愿意听;而水平一般的老师,自然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来自于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应着力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对的信仰问题,使教师切实做到‘笃信之,诚教之,躬行之’,自觉坚持的指导地位,自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以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影响和引领大学生。”。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要鼓励思政课教师进修或深造,定期对思政课教师进行培训,来扎实教师的理论功底,提高讲课水平。思政课教师应在实践中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把握时代脉搏,理论知识要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同时不断研习教材,用新思维新方法贯穿于课程教学过程中。

理论被确立为一级学科,其下属的六个二级学科也已正式确立。这充分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根植于高校这块土壤,势必要依靠高校。高校要全面支持鼓励和引导老师做好教学科研工作,应加大引进高学历、高素质、高职称人才的力度,聘请外地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大力建设专业的教师队伍,同时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外出考察学习。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方针,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要强化理论专业的建设成果,塑造新型学科带头人,推出系列出教学研究成果,带动思想政治本科教育的发展。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注重与社会实际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使课程内容具有时效性、针对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的能力,满足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需要。如果仅仅是教育部门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投入,增加思政课课时,而学生认为自己不需要这些理论知识,就会对其有抵触情绪,那么即便上再多的课也是白费。因此,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学生真心喜爱思政课的问题。

思政课规划纲要提到要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其次,思政课要让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效果并太好,长期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教条式语言太多,教材体系过于理论,贴近大学生生活的内容太少,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不够紧密。因此,必须把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用富有生活化的语言阐述理论。凡是理论课教学必然要与社会现实结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讲解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当今的社会热点和社会问题,用学生看的见的社会想象,来贯穿课本的理论。社会是一个大舞台、大课堂,只有把社会热点和社会实际融入到教学中去,融入到大学生生活中去,用理论文字结合现实画面,以生动的现实带动枯燥的理论,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真正的让学生接受和喜爱。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式、方法,积极探索新的考核形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很难适应当今的教学,填鸭式教学已经让位于启发式教学。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实效性和针对性,灵活地教学方法和新颖的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武器。二者的合理结合也可为课程教学增添动力。

第一、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开展演讲、讨论、辩论、知识竞赛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参与教学活动。通过生动丰富的教学,可以在活跃的气氛中,既能锻炼学生,又能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行动。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可尝试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专业结合起来,利用专业知识,做一些社会实践。第二、通过网络多媒体技术与教学方式结合,借助富有感性的文字图片、视频材料,从鲜活具体的事件中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班级活动,利用特定的纪念意义的活动,如纪念,清明节纪念革命烈士活动,我的“中国梦”征文活动,群众路线活动,以此为契机,借助视频、文字资料、图片展示等方式展示。第三、通过社会实践,深入社会基层、革命圣地实地参观调查,亲眼目睹具体人物事件,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多方面得到提高。平时在理论课教学的同时也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参加公益活动,阅读经典书籍,总之,要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在考试考核的形式上,除了理论知识的考察,还要注重考查学生实际能力。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学,让学生写学科论文、写心得体会、写调查报告、排练情景剧、拍摄微电影、辩论赛等形式。总之,不拘于传统的考试方式,多采用适应大学生实际的考核方式,才能调动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积极性。

第12篇

关键词:人文关怀;大学生;政治教育;途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要渠道,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凸现出人文关怀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凝聚起实现“中国梦”强大精神力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根本意旨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素质和为人品格,发展主体、个性化发展的教育。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人文关怀,这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人文关怀应始终贯穿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人文关怀的重要意义

1. 是加强和改进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迫切需要。思政教育理论空洞,忽视学生的自身需求,导致学生的反感,严重影响了思政教育的发展。加强人文关怀理念的贯彻实施有利于将重心转移到关注学生自身全面发展方面,有利于使思政教育贴近学生实际,从而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此外,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维大多注重高扬道德理想性的宏观目标,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理想教育,表现为“高、大、全”的特征,与现实的社会生活脱节。学者韩华强调:“在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中,在综合国力竞争、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尽管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很多,但缺乏人文关怀无疑是重要的一个,加强人文关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创新基点。”要改进这种状况,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贯穿人文关怀,要转变为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个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致力于学生人格境界的提升、人生意义的丰富及人生美德的高扬,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完善。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与他们的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起来,有的放矢,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2. 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需要。人文精神是我们高等教育的灵魂,是大学文化的灵魂,是大学人共有的精神财富,也是大学校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18岁到22岁的大学时代,是一个人生命有的“灵魂”发育季节,“精神营养”尤为重要。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在我们的社会和大学里,功利主义盛行,更有人认为我们的大学教育没有赋予受教育者以法理意义上的公民素养、文化意义上的道德情怀、伦理意义上的道德底线以及心灵意义上的爱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人文关怀,就是要在这样的生活现实中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独立的个性、健康的心理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烙上“人文关怀”重要印记,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一个富于责任、心灵充实、情感丰富的大学生。

3. 是与时俱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更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直接关乎到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这更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应有之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人文关怀的实践途径探索

1. 注重丰富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坚持理论灌输与实践养成相结合。学者李向军提出“思政教育的人文关怀在教育内容上的体现就是要实现对人的现实生活的回归,关照人的生存状况,考虑人的生存境遇突出人格完善。根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从人的现状出发选择多样化的教育内容”。为此,我们要结合学生专业、生活和思想实际,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及方法,创新课堂教学,把人文关怀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将思政教育渗透到人文教育的全过程,在内容上要关注传统文化精神,加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注重培育学术文化。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过去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尽量采用启发式教学,我们老师既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又同时做到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热点讨论,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又注重了学生学习的情绪体验,兼顾他们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如在护理专业的教学实践中,我安排学生做“医患关系”的角色表演,让学生充分体会患者的心情,培养她们的服务意识和为他人着想的品德。

2. 注重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目前的大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占的比重很大,他们从小大都生活在溺爱与娇生惯养的环境中,社会历练少、社会经验少,对真善美的鉴别能力差,特别作为一所卫生类职业院校,女生居多,她们对困难与挫折的承受能力差,且又持有心高气傲的秉性与我行我素,不愿意与别人沟通与听从他人说教的个性特征,极易产生思想问题,并做出过激行为。为此,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我努力在学生中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并用社会、学院或医疗单位新近发生事情作为案例,教育引导学生用和谐的方法、和谐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在学校层面,近年来我校结合实际,设立了专门的学生心理咨询室,多措并举,努力使学生养成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在人与人关系上,树立合理竞争、共同发展的理念,提倡包容合作精神,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3. 注重校园的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性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我们高校要注重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注意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学艺术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独特作用,用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有效地调节大学生的情感和心理,消除忧郁感、失落感等不良情绪。此外,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引导我们的大学生将满腔的爱国热情化为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冷静理性、合法有序地表达自己的诉求,不做任何不利于党和国家的大局的事。近年来,结合实际,我校建立文学社、书法协会、太极拳社、吉他协会、舞蹈协会、医疗卫生志愿服务社等50多个学生社团,这些社团都是学生自己出于兴趣爱好而结成的组织,我作为其中的一名指导教师,我积极参加他们的活动,努力将思政教育活动延伸、渗透到这些社团的活动中去,充分发挥社团的育人的功效,取得较好成效。

4. 注重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连接书本与现实,连接学校和社会的桥梁和纽带,是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经之路,是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阵地。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在社会实践中的亲身经历,我们的教育影响和书本的理论知识才能为学生所理解、吸收与消化从而转化为他们的内在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品德行为。近年来,我结合卫生类职业院校的实际,先后带领学生参观故居、东江战队纪念馆,到三栋镇、桥东社区等开展健康服务义诊活动,组织护理助产等专业到敬老院和儿童福利院等帮助孤寡老人、残废儿童等,取得良好效果。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使我们的学生深受教育,发挥了书本知识无法替代的教育功能,激发了学生的政治热爱和爱国主义思想,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 注重用欣赏的态度去实施“爱”的教育。教育的实质就是“爱”。作为一名思政教师,我们对教育的情感过程要加以重视,因为它是塑造健康人格,使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精神以及陶冶情操的内部机制。我们要用欣赏的态度去实施“爱”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和独立能力,因为每个人内心都渴望被他人肯定。我们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每个中职学生的优点,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尽量为每个受教育者创造成功的机会,这样不仅树立了他们的信心,使受学生深切地感觉到成功的喜悦,更有助于增强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庆华.人文关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J].扬州大学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