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5 10:30: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一书中指出:“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文言文将古人的智慧结晶记录和保存下来,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的媒介,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文言文的教学。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文言文中的遣词用句跟现代的白话文是有很大差别的,有些词句甚至完全相反。文言文大都晦涩难懂,学习起来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学习起来也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来记忆和理解。因此,很多学生都对学习文言文提不起兴趣,对文言文学习有抵触情绪。
文言文的学习是从初中就开始的,但初中阶段学习的都是一些简单的、基础的,只停留在背诵和了解文章大意的阶段。而到了高中,难度就加大了,要掌握字词的含义、用法以及它的语法功能,还要学习几种特殊文言文句式。高中语文文言文教材的衔接不紧密,难度突然加大,很容易让很多学生晕头转向,对文言文学习丧失兴趣。
二、优化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原则
1.树立正确的文言文教学观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要优化高中文言文教学,教师就必须有正确的文言文教学观。首先,教师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端正态度。中华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文言文是保留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所以文言文的学习非常重要。所以,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明确自己的目标,端正态度,积极致力于文言文的学习。其次,重视讲读。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由专家精挑细选出来的优秀作品,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重视讲读技巧。例如,对于李密的《陈情表》一文,此文用词精准,情感丰富。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重自己的讲读技巧,使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到文言文的美。
2.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阅读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文言文感兴趣才能学好文言文。传统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大都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使学生自动自发地学习文言文。另外,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养成阅读文言文的习惯,在课外也主动地学习文言文,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现在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大都采用传统的“串讲”的方式。对文言文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解释,这种教学方法虽然严谨认真,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把单调无趣的文言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兰亭集序》一文时,教师除了对文章的知识点进行讲解之外,还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想象作者在文章中描述的自然风光。
三、优化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语感
文言文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并不广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接触不到文言文,而且,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遣词用句有很大的差别,读起来很拗口,也就导致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不了兴趣。所以,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通过诵读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多多接触文言文,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教师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课文类型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例如,在学习《兰亭集序》一文时,教师可以让男女生分别读文章的不同部分,来表现兰亭流觞曲水的清脆水声以及文章中深沉稳重的思想感情。
2.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由于文言文与如今学生的时代背景相距甚远,语法习惯也与学生熟悉的白话文出入颇多,导致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感到晦涩难懂,不知所谓,渐渐产生抵触敷衍的学习态度。所以教师的首要任务,便是重新激发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带领他们发现文言文中的语言魅力,将学习的主动权交予学生。
激发文言文学习兴趣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种,需要灵活地综合运用。比如可以在学习前先让学生接触一些关于文言文的影视作品,可以是根据文言文内容改编的电影,可以是介绍文言文写作背景的纪录片,也可以是文言文作者生平介绍的小视频,通过影视作品的叙述可以使学生初步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
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以所学文言文为主题的多种语文活动。如果是游记类型的文言文,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故地重游。参考作者的游览路线,将观景的心情进行古今对比,甚至仿照文言文结构写下自己的旅游心得。如果是情节性较强的文言文,可以组织学生改编成情景剧,以文言文形式演出来。可以改编成历史正剧,也可以改编成历史喜剧,甚至可以加入流行的现代元素,如穿越,改编成多个历史事件的串烧剧。如果是揭示哲理的文言文,教师可以组织辩论会,探讨文章所揭示的道理是否过时,或者组织一场知识竞赛,对学生的文言知识进行考查。
3.强化字词句的学习以夯实基础
(1)明确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重点
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抓住教学重点的话,就能使文言文的学习事半功倍,所以,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明确教学重点。高中语文文言文字词教学的重点主要是古今异义词、常用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型,所以,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针对这几个方面加强高中语文文言文字词的学习。
(2)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能使结果事半功倍。在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中,启发推测法、连环翻译法、合作探究法、“以旧带新”等都是行之有效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
①启发推测法是指,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抛弃传统的“串读法”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题,教师只在一旁起指导作用,对学生进行启发。这种教学方法更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文章内容以及字词句的含义和用法。
②连环翻译法是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共同翻译文章。这种教学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③合作探究法也是组织学生进行组织活动,把文章平均分给几个小组,进行组内讨论之后,向全班讲解负责段落的字词句,再由其他小组提出疑问,全班同学一起合作探究。
④“以旧带新”是指,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将旧知识与新知识进行链接,以旧知识的记忆来带动新知识的记忆,以新知识对旧知识进行复习、强化记忆,对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字词句进行系统的学习。
4.注重高中语文文言文字词的总结与积累
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字词之间都是存在一定的规律的,掌握了它们之间的规律,就能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字词的学习效率。所以,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注重文言文字词的总结与积累,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字词之间的规律,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的效率。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常见的文言文知识进行分析与整理,在不断地总结与积累中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水平。
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在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掌握文言文学习的基础知识,领会文言文中蕴含的美,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关键词】虚词;文言文;高考;高中
引言:虚词是指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高中语文教育一方面是让学生掌握丰富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也是为迎接高考,因此引导学生针对高考进行有机的复习。笔者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多年,对文言文中虚词应用的教育有一定的深入研究,认为在高中语文新课改的环境下,应该首先让学生熟知常见的十八个虚词及其常见功能,其次要了解近年来高考对文言文虚词的考查方式和范围,最后针对考试,总结出复习和备考的方法。
一、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应用
(一)常见文言文虚词
根据历年高考以及高中语文新课标来看,高中常见的文言文虚词有以下十八个:而、与、何、乎、若、乃、其、且、所、者、为、焉、也、于、则、之。这十八个虚词出现的频率也有区别,但在高考备考上,须做到一视同仁,以免遗漏知识点。
(二)文言虚词的应用
虚词的灵活性表现在它们在文中的实际意义上,例如常见的“之”,可以做一般代词,指代人、事、物等,做宾语或者兼语;可以做指示代词;可以做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补语的标志,或者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以做音节助词。可见其在不同的语句和上下文中会体现不同的意义和功能。其他的虚词也都各有很多种用法,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二、文言文虚词的考察方式
高考的《考试说明》对文言文虚词知识点的考核要求是:“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其能力等级是B。这包括三点因素:其一是考核的文言文虚词是高中阶段语文课本中常见的那十八个,其二是重点考核的是某个文言虚词在一段文中的用法、意义和功能,其三是考核的能力层次是理解。
而文言文虚词的考核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点:一类是对文章句子中的虚词正确理解,以客观题的形式让考生选择其正确与否;第二类是一个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意义进行对比分析,往往其中一个句子来自高中课文,另一个句子来自非课文文言文选句,以此综合考核学生分析能力;第三类也是客观题,采取给一个句子,让考生几个选项中与例句虚词使用方法不同或者相同的一个,这类题型一般在考卷中出一道,占3分分值。
在2009年的高考十八套考卷中,有十套考查了文言虚词,涉及的14个虚词分布如下:“以”:7次,“而”:6次,“其”:5次,“之”、“乃”:4次,“为”:3次,“于”、“者”、“因”、“所”:2次,“也”、“与”、“焉”、“且”:1次。
三、复习和备考
(一)记住典型句例,分析容易混淆的用法
对于一些常见的、要求背诵和识记的文言句中的虚词要明确记住,例如“觉今世而昨非”中的“而”,是表示并列关系。这些词句正是因为常见,会更有机会出现在高考题中,因此需要牢记。另外因为虚词的用法过于灵活,在不同句中的意义往往不同,有些很容易受表面现象干扰,如“汝初闻言而怒”中的“而”有承接的意义,很容易分辨,但“客逾疱而宴”中的“而”的意义就很模糊,不能一目了然地知其意义,很多考生误以为也是承接,然而细细分析,“逾疱”是表示“宴”的行为方式,因此是修饰的关系。
(二)一个词有多种用法,要仔细辨别
例如“之”,在“杳不知其所之也”中是实词,在“遂与之俱出”中做代词,而做代词时,也可以用“其”、“此”、“彼”等替代,很多虚词都可以一词多用,例如:者、乎、也、以、于、为、且、哉等等。
(三)总结方法,升华语感
在虚词的应用中有很多方法可以采用,如1.词性界定法。即把一个虚词先分辨出其词性,如“之”字是做助词还是代词,做助词时是定语的标志还是补语的标志,界定后就可以更好的理解其意义。2.位置分析法。很多虚词在句中因为位置的不同也具备不同的作用,对此可以用虚词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来判断其真正意义。3.语境推断法。某些虚词在实际运用中往往牵扯了整个上下文,因此不能单纯地靠句中因素来分析,例如“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后半句中没有承接前一句的赞许和肯定,而是做出了“安在”的疑问,可见其句中的“而”是转折意义的连词。4.标志识别法。某些虚词是构成文言句式或者固定词组的标志词。最常见的是“之”可以表示宾语前置,如“何陋之有”。
在总结各种实际分析方法后,也要培养文言文的语感。笔者认为,语感是最高的理解境界,在声情并茂的朗朗的读书声中彻底进入古人的喜怒哀乐之中,方能更深地体验他们的抑扬顿挫,也能在总结方法的基础上找到深层的语感。
四、结语
高考是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抉择,文言文虚词应用这个知识点虽小,也需要每个考生和高中语文教师去重视。相信对于文言文虚词的学习,也会有更多的学者提供出更多的方法和对策来。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
就高中文言文教学而言,它既要给学生带来民族文化的滋养和审美陶冶,又必须针对高考大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在这过程中,它将遭遇种种困境,落实和强化学生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记忆掌握(诸如背诵名句名篇,文言实词120个,文言虚词18个,词类活用)与让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主动感知人文精神,陶冶情操之间的矛盾;文言文中由于时空阻隔所带来的语言理解障碍(诸如一词多义,文言文的六大类语法句式)与现实生活语言交流中常用的通俗易懂的语法,语言特征之间的矛盾等等。
一、转变文言教学理念,宏观设计教学流程
“人的思想观念决定着其行为”。语文教育者首先应当认识学生,在理念上塑造自己在文言文课堂的新角色。如今的莘莘学子不论是生活中,还是在求学途中,都渴望被认可,占据主体地位,在文言课堂上更不喜欢沦为一个被接受的“装饰品”,如果教育用“抢滩”为主体,一讲到底,就容易使学生要么学得吃力,对文言文产生抵触情绪,要么反忙于“动手”——作笔记,心思却不知于何处神游,知识的掌握就势必不牢固。故而给自身的角色定位尤为重要,什么新角色?不是在讲台上一味“子乎则也”讲授的“老夫子”,而只是一个积极作指导的参与者。
新角色确定后,紧接着是在意识宏观设计文言文教学新的操作流程。“课前准备—课中发挥—课后总结。”准备是关键,包括了文言文课堂上,怎样开头,怎样结束,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学生回味。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悍,切忌拖泥带水,文言文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都要突出鲜明,以便于学生掌握,这些都需要反复推敲。上课是现定目标实现的“主战场”。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教师要善于提出恰当的学生力所能及的文言问题(以学生能得到成就感为主)。并且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之后,师生一同交流、互动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听、说、读、写、议、辩、练交替进行,学生的思维得以充分发挥,那么文言课堂就会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了。最后则是总结经验,文言教学仍然需要及时反思成功之处和不足地方,将个别的教学经验上升为到一般的模式建构。
二、激活文言文教学,让学生如坐春风
根据我对文言文教学的体验,以及最近取得的经验,我认为文言文教学总体构思可表述为:“熟读之,背诵之,讨论之,领悟之,具体之,拓展之”。
1.熟读勤背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文言文教学极其重要的方法。通过诵读能够培养学生文言语感,感受作者思想,识记文言信息点,这样会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连学生也意想不到的效果。
诵读是多形式,多层次的表述活动,可以包括两大类:一种为初读文本,读准字音和句读,整体感知文意,再读文本,教师则必须对诵读进行指导,明确停顿,重读、语气、语调、情感等,让学生体味文情、文趣,三读文本,教师引导学生赏析特色;四读文本,落实到知识点上,拓展延伸,五读文本熟读成诵。二种则为:在指导字音、字形和语气停顿等基础上,首先通过分角色朗读或分组读的形式使学生边读边理解文意,感知作者的思路;再次通过精读,揣摩文章精彩段落,最后通过研读,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既能感知人文情怀,又可积累写作语言。
2.灵活处理教材,架起文言文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
文言文是古时人们相互交流,表达情感和记载事件等方面常用的语言文字手段。但由于距现今时间相对久远,缺乏使用的普及性,故学生在认识和理解方面较难把握,再加上语言学科呈螺旋式上升的发展特质,这就使得学生在短期内较难有成效,从而容易产生厌倦,丧失学习信心。
因此,语文教师应根据时展的要求,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除继承传统教法外,还应整体处理文言教材,创造性地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全面调动学生的兴趣。
首先,就文言教材的篇幅和知识的深难度而言:
(1)长文短教。篇幅长的文言文虽然有信息量大的优点,但因为内容繁多,占用课时多,就容易引起学生厌倦困乏等强势,所以就必须长文短教。短教,表现在选“点”上。教师对教材进行处理,选择恰当的“点”进行教学;或以一两个教学重难点为目的进行短教;或以训练某种阅读技能为目的,选取课文中最有训练价值的内容进行短教等等。
(2)难文浅教。在文言文中常会出现一些用语生僻,意思深奥的文字,这类情况有时需“硬”教,然而更多的是找到突破点,以提高教学效率,或用造字法解构难字义;或以现实生活常识引申到字词的理解,或用逐层深入的策略,使学生自然轻松的掌握难点等。
(3)浅文细教。浅文,学生一般比较容易掌握,这就避开了为难情绪,而这时,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有机的进行文言知识的补充、迁移、拓展等,丰富教学内容。
再次,就文言文与现实生活间的沟通对话而言。现实生活中的交流讲究便捷、通畅、易懂,而文言文因其特征的缘故就相对显得晦涩难懂了,这就致使学生在理解和审美方面形成了障碍,不免容易让学生有厌烦情绪。怎样拉近两者的距离,使学生能贴近品味就成了文言文课堂 待探究的问题。而我就此有以下几点建议:第一,联系现实生活。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人们忙碌于名利的追逐,匆匆行走于充满着生硬建设的大街小巷,这种机械的生活,让人不由得畅想“兰亭聚会”,“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道,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然后发一声感慨“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反映生活的真谛所在。如此以来,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得到了共鸣,注意力就会集中,思维也会随之主动参与,文言文就显得意趣多了。第二,走近学生的心灵,高中学生进了心智快速成长的阶段,自发或自觉的会探录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当想到人生苦短,岁月蹉跎,或许会感伤不已,但学到苏轼的《赤壁赋》中看待人生的“有限”和“无限”,幸许会豁然明朗,揭开雾纱见晴空。这样,文言文就真的贴近了现实生活,而学生中那份原有的距离感就少了。
总之,文言文教学应立足于时代特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彰显其个性的发展,让他们自觉地感受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定目标;选内容;教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127-02
一直以来文言文教学就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部重头戏,但文言文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教师教得没滋没味,学生学得味同嚼蜡,文言文教学陷入泥潭中难以前行。如何让文言文这块“世袭领地”永放光芒,使文言文教学行之有效地开展?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教学所感,总结出来共同探讨。
一、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师必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教科书中的有关要求,结合学情来确定教学目标。新课标指出:7~9年级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我们据此可确定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明解语言,理会文意,领悟道理。初中生学习文言文,字词句的理解是基础,也是重点。比如《陋室铭》一文知识与能力目标之一为辨识“之”、“焉”的不同用法,过程与方法目标为设置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接受作者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思想。
二、精选恰当的教学内容
不同的文言文材料,其用词、组句、思想、主旨等是各不相同的,教师一般应根据教学目标来选择课文中宜于达成各项目标的教学内容。如果是故事性强的文言文教学,从故事入手,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如《陈太丘与友期》,首先考虑的就是它的文本特点:全文仅102字,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性强,所讲道理浅显易懂,一般学生读两遍后文意自明。针对于此,我确定的教学内容是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帮助他们读出短文中所承载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果是写景类的散文,从画面入手。在熟悉画面、描绘画面的过程中,将文言字词教学内容穿插在内。此外,有必要加强文言文的课外阅读,如果我们倡导学生的文言文课外阅读量20~30万字,用这个数量标准选择一批与课文难易程度相当的、有注释的文言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阅读,并且在关键的地方给予点拨,使学生把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并且在运用中巩固、加深、熟练,使精读和博览相结合,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能真正形成。
三、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1.激活兴趣。由于文言经典的晦涩难懂,佶屈聱牙,使得学生望而生畏,敬而远之。要让学生真正地走近文言文,并且使学生消除对文言文的畏惧和厌烦,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把握学生思维活动特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有意识地去设计有趣的情境。教师还要多鼓励、多肯定学生,经常性地让学生品尝发现的快乐。
2.以读为本。苏轼曾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反复诵读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式。教师强调多形式诵读,反复诵读,读懂文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文言文中有大量的文字障碍,如多音字、多义字、通假字、异体字等,要求首先把字音读正确,其次读准句子的朗读停顿,特别是读一些比较长的句子时,往往要在一句之中表达一个概念或意思的地方,有一些小的停顿,停顿读得正确与否,对句意理解至关重要。最后要读出感情。着重对语气、重音的处理,读出作者的思想、写作意图,再现文章的意境。引导学生体悟思想内涵,是文言文教学的关键。
3.优化教法。教师要能灵活运用变式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如多媒体)要灵活多变。阅读教学中一些基本知识,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处理。如字词的注音、认读,一些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等,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或参考资料完成。教师在此时要做的是明确要求学生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告诉他们怎样去做,并注意时间的限定。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要求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也可以卡片的形式进行摘抄,引导学生积累相关古文化知识、常用文言句式及常见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文言实词包括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虚词是文言文一个重要知识点,应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之、而、其、以、于”等。
新课程改革的许多理念给语文阅读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一定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若恒久坚持,学生综合语文素养必将得到很大提高。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对话意识;教师语言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261-02
一、文言文教学现状浅议
文言文由于年代久远,语义、语法、文本内容和情感以及文本体现的生活历史与现代白话文已经大不相同。当代中学生的语法习惯、情感习惯、生活习惯、社会认识等等都与之不同。故而,大部分当代中学生对之兴趣寡然,甚至反感。
这种现状除却归咎于文言文自身发展特点外,很大程度上也应归咎于语文文言文教学。课堂上,传统模式下,学生面对的首先是大量的基础知识积累、字词句翻译,每每提起文言文先是“后背发冷”“胆寒三分”。纵然新课改后,许多教师作了许多创新与探究,但效果并非理想。总而观之,大多教师是“新瓶装旧酒”,力图通过形式上的改进,创新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确实引起学生的注意,但其自主意识并未真正被唤醒。“行”没偏,“意”也不假,为何学生依旧感觉它是“死人”的话,“坟墓”里的事呢?怎样才能彰显经典的魅力呢?
这一问题归根于读者对作品过于陌生,难以产生心理共鸣,而无法与文本有效对话,就具体而言,即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主要仍受教师影响,间接感悟多,而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空缺,缺乏最直接、最本真的体验。在此情境下,学生的内在动力依旧处于蒙昧状态,未被激发,故而学习文言文的动力十分缺乏。
古代文学经典亘古不衰,流传千古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仅是沧海一粟,冰山一角。如若能感知其意蕴,则窥一斑而知全豹,对文言文的爱好便油然而生。文学是人学,流露着人的本质特性及审美情感。今文与古文很大程度上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这两种语言形式的不同。透过这两种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其所以表现的本质内容依旧是作者对对象世界的描述与感悟。无论是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他们都是汉语长河的一部分,彰显着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世界,表现出形形的美,如优美、壮美、崇高等等,使人获得强烈的审美感受。故而作品所体现出的审美感情是人类普遍情感的浓缩以艺术化的形象展现。
我国文学发展源远流长,更具有史诗性特质。而对于处在当下年代的人们,即便与古人生活环境存在许多不同之处,但二者具有共同的民族心理结构,共同遵循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人的发展规律。这并非是随着科技发展,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读者与作品的距离的长短,并非由时间来决定的。对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更应把握这一点,进而努力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使人能感同身受地体会文本内涵。
二、文言文教学策略探究
1.教师语言魅力
文学语言是一种诗性的语言,其是人文意向突出,情感色彩浓烈,想象空间丰富的特点,无处不彰显着美的特质。而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1]。马卡连柯也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20倍。”诚然,身居一线的教师应该大都感同身受。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语言魅力效果尤为突出。
针对文言文教学而言,学生对其畏惧很大原因就是对古代汉语语用及语法规则,过于陌生。对此,教师传授基础认识的同时可从“文”的角度探索发挥,以求以对“文”的爱好带动对“言”的学习,从而深化阅读打开通往古文天地的一扇门。
教师语言魅力很大程度上表现在课堂语言上。当下教育实践中,文言文教学主要在课堂。故而,教师课堂语言的魅力对文言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2]。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效率同样受教师语言影响。
具体分析而言,课堂教学语言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教育言语。包括赞扬语、批评语、评论语、提示语等。二是教授言语。包括讲课语、提问语、谈话语、组织教学过程语。其中,讲课语又包括叙述语、阐释语,分析语,抒发语。提问语又包括提问语和归结语。谈话语又包括启发性谈话语、归纳性谈话语、提示性谈话语。组织教学过程语包括导语、结语、过渡语[3]。教师语言该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教师课堂语言风格或简约凝练,或朴素大方,或清新冷峻或优美流畅或典雅豪放,或情感激昂……种种特点是由课堂情境发展及文本情感流动而决定的。从课堂发展角度讲,文本解读,习题训练课等各有不同。而文本解读课中教师所应用的导入语、提问语、过渡语、评价语及总结语等又各有不同,随着情景变化而不同。而意义在此过程中生成。细而言之,导语语言设计旁征博引,辞彩优美、悦人耳目,简短精妙、直入主题,凡此种种能吊起学生学习胃口,激发学生兴趣的大都达到了预设效果。此环节要求教师巧妙组织语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如一位教师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鉴赏课时,导入语引用一位高考学生的满分作文《诗人·明日·黄花》中有一首词《浪淘沙》,起到非常好的导入效果。其词这样写道:“谪居黄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履履难重。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该教师引用与学生同龄的学生作文词作做导入,不禁使学生眼前一亮,学生注意力被悄悄吸引过来。同时内容的选取上非常巧妙,引词与课文练习密切而自然,作为导语起到较理想的效果。
同时,提问语、过渡语、评价语及总结语等也需教师精心组织设计。提问要明了而有意义,像“好不好,是不是……”等提问便可省掉,过渡时注意自然衔接,评价时无论肯定,鼓励还是批评都需客观公正的基础上尊重学生,艺术化灵活生动的语言表达更易让学生接受,促进学生进步。
教师课堂语言除却内容需精心锤炼组织外,也要注意其感染性,“形神兼备”才能动情,具有感染力。声音只有通过把一种情感纳入它里面去又由它共鸣出来,才成为真正的意味深长的表现[4]。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以真情投入到课堂,投入到文本解读欣赏中,其动情的语言自然而然地将文言文的神韵传达出来,使学生身处文学的氛围,展开心灵与心灵的对话。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主要的创造工具。”文言文教学中学生感到乏味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仅以客观态度直白的呈现相对陌生的知识点,缺乏感情的投入,没有激情的传授,学生体会不到美感,更不会进入情境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没有心灵的愉悦享受何来兴趣?而感染性的语言才能使教师的情感传递到学生,使之动情,从而产生共鸣和移情。科学而艺术的课堂语言必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语言的综合效能。
总之,教师教学语言的巧妙运用能有效缩短学生与文言文间的距离,促进学生与文本之间穿越时空的心灵沟通。整个教学活动中贯穿着文学之美,语言之美,从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2.对话意识培养
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以对话意识,以对话的态度去学习,主动与文本展开对话。《哈姆雷特》的文本只有一个,而不同的读者在同一个文学形象“哈姆雷特”中却发现了不同的哈姆雷特。在不同解读中充分体现了读者的主体意识,即读者在与座屏的对话中,作品内涵进一步主体化,流露出读者个性特征,这种加工后的产物则对读者影响更大。学生正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一个相对稚嫩的对话者逐渐成长为一个相对较为成熟的对话者。在这一动态发展过程中,学生的对话意识为其基本推动力。而恰恰是在这种对话意识的引领下,学生对话的动机,态度与能力才能不断发展。对话意识又能激发进一步对话的兴趣,但凡对话兴趣被激发学生便在强烈的内驱力的作用下真正走入文本。
就文言文教学而言,教师在传授语言言语形式的同时需寻求文本与学生内在认知情感的契合点。即情与理,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与规律。通过这一契合点的桥梁作用,引导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从而激发其兴趣,达到抛砖引玉的理想效果,即教师在实践中必须有对话情怀,渗透对话精神,培养学生的对话意识,对话态度和能力[5]。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利用多种途径,以多种形式来点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热情,使学生真正获得美的享受与精神的陶冶。有的教师以各种不同形式,如虚拟情境,表演等等来解读文本。始终基于文本,围绕文本而生成意义的形式探索,无疑是令人欣慰而敬仰的。语文教学实际中,不得不小心提防徒留形式的现象。在新课改影响下,许多教师教学理念有所转变,教学方法不断探索,创新。同时,不乏一部分教师为追求课堂的新颖、生动与活泼而流于形式抛却文本。有的教师在《孔乙己》教学中去“审判丁举人”,在《祝福》中成立专案组去侦破祥林嫂的死因等等,不可否认,这种形式非常新颖,学生也会乐于接受,但热闹之后是什么?真正读懂文本了吗?真正理会作者所表达的意蕴了吗?文学的细腻、感性在肢肢解解中何以存在?
故而,探索形式的同时不可抛却了文本,立足文本的解读,传授才不失语文之本真。文言文微言大义的特点,表意较为含蓄委婉,这就要求读者须知其言才能通其意,脱离文本更是不可取的。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之间都应该有直接对话过程,自我主动触摸文本,感受文本,发现文本。在与文本沟通中获得审美感受以激活对文学的兴趣因子,求得心灵与心灵在文本字里行间的相遇与交流。如若如此,对文言文便不会产生遥不可及之感了。
三、结语
简言之,从以上仅是对文言文教学探索的两个方面,同时也需要教师自身文学修研及专业素养的提高为保障,故而,文言文教学更为理想的前景有待一线广大教师群体的集体思考与探索。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32.
[2]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78.
[3]宋其蕤,冯显灿.教学语言学:Teaching Speech Linguistics[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30.
关键词:中考;议论文;阅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熟悉语文课程标准,该标准对于7~9年级的学生的议论文阅读的要求是:能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和材料,发现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
在中考中,议论文阅读的题型很多,出题角度也多样,主要集中在填空、问答、解释、阐述、概括、补写和整理等方面,近年来还出现了一定量的开放性试题。在今后的中考议论文阅读中,笔者总结了可能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客观题会逐渐减少;二是主观题逐渐占主导地位;三是开放性探究题会逐渐增加。
考生在复习应对议论文阅读时,要把握议论文文体的特点,
明确所考查知识点的解题思路,笔者认为:要注意找准论点,分清论据,理清议论文的论证结构和分清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下面结合一道中考题谈谈解题思路:
给困难起名字(2010年宁夏)
你给困难起了一个只有一个字的名字,叫:坎。
在你最显眼的位置,悬挂着一幅卷轴,上面写着斗大的坎字。没人知道它的意义,但你知道。几年前,你一手创建的企业因为遇上一场意外而风雨飘摇。那天,你父亲送来这幅字。他说:“孩子,说白了,这困难其实就是道坎。”你说:“这天下有人迈不过去的坎吗?”(中间略去部分内容)
当然,你若是非要认定困难就是困难不可,那么你十有八九要在这困难的面前 ① 、 ② 了。
1.文中的坎弹簧绊脚石和小菜一碟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简要说明其在文中的作用。
2.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本文的论述特点。
3.本文的构思十分巧妙,请选择一个角度分析这样构思的妙处。
4.最后一段①②处应填“望而却步、一蹶不振”“还是一蹶不振、望而却步”?请说明理由。
5.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素质提升
一、分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现如今,高中课堂上的语文教学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根植于旧有的教学观念以及方式,进行单一的肢解式教学,只是讲解字词、段意、中心思想,教学效率很低。第二种是一些教师对课改的理解不够深入,出现了偏差,很多语文教师,由于新课改的推动,而去阅读了很多前沿的教学信息,不过他们并没有深入理解这些教学信息,只是学习到了那些热闹的教学形式表象,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有效的阅读教学是什么
“阅读教学策略”是这样的一种教学策略,它指的是语文教师通过一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并且尊重阅读规律,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意识,使学生可以在完成阅读任务的时候运用正确恰当的方法。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监控策略运用的能力得到提升。读书这件事,对于兴趣来说,是“想不想读”的问题,对于方法来说,是“怎样读”的问题。对于策略来说,就是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什么读书步骤可以有效地达到读书目的的问题。阅读教学的最佳目标就是:学生在拿到阅读材料之后,能够对阅读目标进行自觉的确定,在阅读时不仅能运用合适的阅读方法,还能在同时对阅读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阅读完成后,客观评价阅读结果。最终,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来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策略,形成自己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该如何进行高中语文教学
1.阅读五步法
第一步:初步阅读,对相关背景资料进行了解。这些资料包含有:作者生平、写作背景、文章文体等,这部分的阅读主要是识记社会、历史方面的知识。
第二步:通读全文,对文章的思路进行大致梳理分析。在梳理内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对象、特征(包括人物等对象的性格、品质等)、事件、文章主旨(由对象所体现出的写作目的或者一些普遍的意义)。对于学生的能力有这样的要求:能够概述事件、能够对重要信息进行准确把握、能够形成抽象思维、能够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在形式上,一般是段落、层次等的关系。对于知识的要求,主要是:要懂得关键词和中心句;能够理解层次结构的关系。
第三步:对重点语句进行解析。主要包含三点:表层义、语境义及作用分析。在知识方面,要求可以分析出特定语句在文章中对于其表达效果、对象、特征、主旨、结构等的作用。
第四步:赏析阅读,对文章内容及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进行赏析。要求:能够识记一些常见的写作手法,知晓其作用;能够对文章内容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进行判断,对于文章的写作特点和效果有一定认识。
第五步:感悟阅读,阅读完文章之后,发表一些见解感想。这些见解感想有助于学生积累其生活经验和阅读经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联想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
这个阅读五步法,把阅读流程清晰地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由表及里的顺序呈现出来,可以使知识点和阅读能力点都分配到各个步骤上,这样的阅读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和可操作性,可使阅读更加高效。
2.“阅读五步法”课堂上教师有什么作用
初步阅读时,教师要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搜索整理识记知识。通读全文的时候,教师主要负责教给学生一些读书方法,然后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了。解析重点语句、赏析文章的时候,教师要在给出阅读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点拨指导。教师应让学生自主领悟,随后进行点评。培养阅读能力就好比学开车,教师只是教练,学生才是坐在驾驶座上的开车的人,教练可以给出方法和方向却不可以代替学生来开车,否则学生永远不会独立完成任务。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在阅读中所得到的审美熏陶、阅读感悟是学生自身的内在过程。
3.让学生自主进行一些活动
我在教学新闻内容时,就提倡大家一起办手抄报,并且向学生介绍了一些如何采访、编辑和对手抄报进行排版方面的知识,学生可以从自己身边的事情出发,进行一些社会采访,一起办手抄报,办报的过程中就可以加强对时事新闻的理解。这种引导式的学习,既可以激发学生情感,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时,要充分利用好自身的经验,有针对性地分类指导不同的学生,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另外,一味分析讲解,有时并不能领会到一些佳作的妙处,这时就需要教师带领,反复、饱含感情地诵读,引导学生去体会其中的韵味。不必说那些古典诗词和现代新诗,有些看上去浅显易懂的白话文,同样需要这样教学。
高中是学生的记忆黄金期,所以,教师要做好引领工作,让学生多读、多感悟一些名文佳作,这样学生的文学积累才能丰厚,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才能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的介入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多媒体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越来越普遍地运用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中,通过丰富多彩的信息,生动活泼的界面,以及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形象的表现力,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不少语文教师的青睐。
一、语文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安排应该合理
1、结合多媒体教学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就是信息量大,要求设计者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静为动,把平时教师很难说清楚道明白、学生不易掌握和理解的知识真实而自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网络上接触过许多志同道合的语文教师制作的课件,加上自己也经常运用课件上课,总结下来,安排教学内容多而全面、计算机技术难度高的作品并不一定是好课件,而那些设计简而优、少而精,具有准确、简洁和恰到好处的教学实用性的课件才能真正获得大家的青睐。现实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普遍趋向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对复杂问题则绞尽脑汁,花样叠出,力图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可是课后学生却几无所获,稀里糊涂。有些老师甚至将传统教学中逐句分段分析课文的方式照搬到多媒体课件设计中,根本未能显示多媒体教学真正的优越性。作为语文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者必须明白,教学的过程并非肢解课文文本的过程,而是利用多媒体手段将课文的各知识点巧妙地串连起来,尤其是在分析课文结构、层层深入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结合传统教学方式,取长补短。同时,我们应该明白运用多媒体教学一定要注意不能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方式,两者应是相辅相承,取长补短。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其实是不必要进入课件的,比如说教学目标、生字词及相关解释等教学任务,完全可以在熟悉课文文本的同时完成;有些需要补充介绍与讲解的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则应简明扼要,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做笔记。教师声色俱佳的论述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语文多媒体教学提高了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
现代科技的出现带给教育许多的有利的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让教师有条件偷懒,认为一次性完成课件制作后,只需动动手指就可以完成以后教学任务。
1、教师必须加强艺术修养。古人云精通琴棋书画,如今虽说不用刻意模仿,亦不远矣。作为现代语文教师,仅仅精通专业是远远不够的。比如:上一堂音乐作文课,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孩子对音乐的诠释往往是浅层次的,而作为初中生写作文,既不应该完全放纵他们的思路,类似小学生音乐作文一样任意发挥;也不可能要求他们完全理解音乐,与之相融。教师如今可以借用词曲优美动人的歌曲作品上一段简单的音乐欣赏,使学生初步了解音乐方面的有关概念,理解音乐旋律与表达情感之间最基本的关系,然后播放一段学生耳熟能详却又道不清说不明的音乐,如钢琴曲《致爱丽思》或琵琶曲《四面埋伏》,使学生们在初识音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降低写作的难度,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2、教师应加强审美教育意识。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是勿庸多言的,语文教师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审美教育意识,但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中,我们还应该有所加强。比如现下语文多媒体课件制作者往往不太注意对背景的设置,也有些课件作品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曾经有一制作者在设计《爱莲说》时直接将一幅荷花图搬上屏幕作背景,花哨的背景导致打上去的文字很难辨识得清。虽然这只是个别现象,但从中也体现了语文教师在有些细节方面的审美意识不到位。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好背景,有机会请学生发表他们的意见,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审美意识。电脑软件中有模板设定和自定义设置两种,操作熟练的制作者还可以从网上下载更多的图片背景,所以制作者的选择空间很大。一般来讲,背景设置的格调应与课文文本内容相呼应。如设计《爸爸的花落了》的背景,可以采用最简单的紫色系列作为背景色来衬托作者因爸爸去世而表现出的平静而成熟;制作《木兰诗》等文言文课件时,应选用使课件整体呈现古典沉稳风格的底色,而在展示《沁园春•雪》和陆游《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两首词时,除了选用相应的《雪梅图》作陪衬之外,还可以下载了色调淡雅的大理石纹作背景,这样既可以表现梅花的冰清玉洁,同时也可以较好地表现毛词的豪情和陆词的忧怨。语文多媒体课件为专业教师提供了一位可以信赖的帮手,我们要勇于进取,不断探索,扬利去弊,让多媒体这朵奇葩在语文园地里开花结果,让语文多媒体教学折射出多彩的光芒。
参考文献
[1]李小英.试论多媒体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3(03).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 课堂有效性 实施策略
新课改迅速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并在全国各地产生了巨大反响。这种热烈的新课改气氛给国内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了巨大冲击, 综合国内现阶段的教育现状,传统教育模式仍占有重要地位。这说明当前教育要想适应新课改要求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国内升学压力与日俱增,高中教学问题得到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极大重视。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不仅要满足学生的升学要求,同时还要尽力响应新课改号召,可谓如履薄冰。随之而来的便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困境,比如效率低下、时间未能够充分利用的情况普遍存在,这与新课改思想均是背道而驰的。本文将针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展开探讨。
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批判继承
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直到现在仍受到很多教师的青睐。存在即合理,我们不能全盘否认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它对国内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虽然新课改潮流已经不可阻挡,但对传统教学模式仍应持着批判继承的态度,这样才符合新事物的发展规律。举例说明,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模式较为单一死板,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对学生记忆教学要点很有帮助。虽然新课改鼓励多样化教学方法,但为了加强学生的记忆,教师也需要借鉴传统教学的优势。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应着力开发创新教学方法,同时积极吸收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有益成分,相辅相成,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设情境,尊重主体,着力提高教学方法有效性
创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改善高中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不同的课堂情境能够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心理体验,达到不一样的课堂效果。如果课堂节奏四平八稳,缺乏起伏波澜,宛若一潭死水,教师吐沫横飞,学生却感到索然无味;再有,如果课堂节奏跳跃较大,教师讲得火急火燎,学生仍是一头雾水。在教授《登高》时,为帮助学生充分融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可用低沉、缓慢、深情的语调朗读全诗,无形中展现了诗歌略带伤感悲凉的主旋律。接下来,教师可进一步实施配乐朗读,让学生明白要想朗读好文学作品,就要做到理性与感性的高度统一。这样一来,课堂教学目标明确,不紧不松,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有学者指出,人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能将思维调整到最佳状态。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缓和课堂气氛。语文本就是以语言取胜的课程,教师要注重肢体语言,常报以亲切的笑容、适度的幽默、激励的话语,积极开展师生互动,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教师不可以把生活中的情绪带到课堂,否则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听课积极性,课堂效率便无从谈起了。高中语文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给学生创造各抒己见的机会,“不唯书”“不唯师”,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敢于质疑。教师一旦建立了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师生关系,任何教学策略的实施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三、优化节奏,激活思维,着力提高课堂结构的有效性
良好的语文课堂要能够在张弛度、快慢度、层次阶梯上实现有效结合,使学生的思维呈现鲜明节奏,并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辅助、、总结四个阶段的教学紧张度是呈现递增趋势的,教学情感和教学认知由此不断深化。一般记忆性知识的讲解多借助过渡性语言完成,处于松弛状态中,一节课行进至重难点时,就要求学生高度集中,教师要放慢节奏并多次重复。不少教师未能有效控制课堂节奏,导致教学效率低下。节奏太快,导致学生跟不上,许多知识点未能充分理解;节奏太慢又会使学生缺乏激情,甚至完不成预期教学任务。在讲授朱自清名篇《荷塘月色》时,教师如果按部就班,以题目为切入点,接着介绍作者身处的环境、时代背景,再阐述文章主题和中心思想,那么,这种以教为主的课堂节奏就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但若换成另一种张力十足的教学模式:以拍案而起怒对手枪的闻一多为引子,引出誓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将此作为文章的序曲,再让学生复述文章内容,之后针对学生的口述情况进行分组讨论,通过讨论确定评价标准。“描绘景色的文章不胜枚举,这篇文章有什么独到之处”,教师可通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从选材的角度进行解析。紧接着教师可再抛出这样的问题:为何文章特别能抓住人心,结合自身的经历谈谈对“心情颇不宁静”的看法。我们不难看出,这种教学节奏有着环环相扣、扣人心弦的效果,能够吊足学生的胃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节奏跌宕起伏、迭起,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积极落实课后自辅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今信息技术得到普及,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很多。利用这个优势,教师应尽可能跟上时代步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课堂书本中的知识只是抛砖引玉,学生最终要踏入社会,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使学生跟上时代步伐,让学生主动在网络中寻找与课本知识的结合点,满足自身发展需要。这项课后学习任务仍属于课堂学习范畴,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课后的落实工作同样重要。
近年来,教师为落实新课改核心内容,积极响应课改要求,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也找到了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笔者相信,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高中语文教学将会渐入佳境,呈现多种发展态势,课堂效率、教学效果都能得到很大提高。
参考文献:
[1]钱加清.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2]朱佩红.中学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关键词:核心素养;CPCK;学科教学(语文);硕士生教育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优化学科教学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重点,“核心素养”的提出无疑给优化学科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方向。“核心素养”作为21世纪人才培养的一种新理念,指的是学生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逐步形成的、能够满足自身及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关键能力与素养。“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一种新标准,也是一种高要求,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共同追求。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各个学科都针对自身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培养目标及策略。对于语文学科来说,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展语文教育,既顺应了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又符合我国教育改革的现实要求,因此,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势在必行。但是,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存在两个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一方面,语文素养是学生通过积累大量相关的语文学科知识并进行内化、实践后才得以形成的,非一日之功;另一方面,语文素养涉及知、情、信、意、行各个领域,它的形成离不开语文教师日常的培养、沾溉及浸润。由此,“核心素养”视域下语文教师相应的职业素养及职业能力成为职前教师教育领域的核心问题。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加强学科
教学(语文)专业硕士CPCK培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兴国必先强师”。在读的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是未来中学语文教师的主体,因此,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夯实其职业能力,是职前教师教育领域的重要话题。对此,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理论及实践模型。其中,美国学者ShulmanL.S.提出的“PCK”理念,成为学科教学知识及能力培养的核心词,它给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的学科教学知识培养以重要的启迪。“PCK”是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即“学科教学知识”)的简称暨英文缩写。学科教学知识是一名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和职业素养。教师在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与学科教学知识打交道,只有把学科教学知识掌握透彻,才能更好地“传道、受业、解惑”。根据《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修订)》的文件精神,本着服务辽西基础教育,夯实学生职业素养及职业能力的培养理念,结合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专业基础以及学生就业等因素,借鉴“PCK”教学模式,本研究提出了促进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CPCK发展的培养策略。CPCK是语文学科教学知识(Chinese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的缩写和简称,这里首字母“C”代表语文学科,CPCK是PCK理念在语文学科领域的深入实践及发展。由PCK的内涵而来,CPCK主要是由语文学科知识、教学教法知识、教育技术知识以及组织管理学生的知识等构成,其本质是教师通过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法及手段,将语文学科知识转化为利于学生理解、接受、掌握的教育形态,最终促成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作为未来的中学语文教师,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硕士生必须拥有CPCK所包括的上述知识及能力。但是,笔者在一线教学实践中感受到,目前在读的学科语文教育硕士CPCK状况不甚乐观。主要呈现出:跨专业学生多,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重理论学习、轻实践训练以及由此带来的部分学生CPCK能力较弱等问题。基于目前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学生的CPCK现状,结合旨在培养热爱语文教育、热爱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等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的中学语文专任教师以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课教师的培养目标,细化CPCK内涵,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及方法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及能力势在必行。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学科教学
(语文)专业硕士CPCK培养的具体内容基于目前我国学科教学的整体情况来看,各学科都有各自的育人任务及核心素养。从“大语文”观以及终身发展的理念来看,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含“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大板块,学生若想形成这种素养则须积累大量有关语文学科的知识,并且积淀深厚的道德修养。“核心素养”视域下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学生的语文学科教学知识及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
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是语文教师的从业基础及职业logo。如果学科教学(语文)的研究生不具备坚实的语文学科知识及能力,则无法高效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堪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必须下大力气精心培育。概括说来,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1.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语言不仅是人类沟通的媒介和桥梁,还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可以提高个体与他人交流、与书本交流、与自然交流、与社会交流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根砥及内核。教师作为知识传播的主要输出者,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建构的领路人。因此,对于学科教学(语文)在读研究生的培养要通过专业引领及教学651渗透,敦促其通过学习专业课、阅读相关专业书籍等方式,自觉探寻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及不同语境中的运用规律,保持对语言和文字的敏感度,形成较丰富的语用经验及能力,在未来的语文教育工作中,既能言传,又能身教,能为学生们的语言建构及应用树立典范。2.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生活中处处存在美,美的方式多种多样,每个个体既可以通过视觉来感受美,也可以通过听觉、嗅觉去感受美、发现美。学习语文的过程应该是教师带领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因此,作为未来的语文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科语文教育硕士必须养成对美的洞察、鉴赏及创造能力。能够引导学生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美,并能通过个性化的阅读与探究性的赏析,有效发展学生的审美、想象及思辨能力。教师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得到提升,在课堂与生活中自然而然会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增强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学习与生活中有更高、更美的人生追求。3.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中国在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如何批判地继承祖国的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创新是对炎黄子孙的一种考验。语文教师承担着传承、传播祖国的优秀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使命。作为未来语文教师队伍的一员,学科语文专业硕士要树立正确的文化传承观,提高自身的文化传承及理解能力。通过深入阅读古文典籍,增强对文言文文体特征以及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在阅读中形成文言文文本细读能力,能深刻体悟作家的风格及其创作特点,继承古圣先贤们的求知精神与道德品格,为日后教学及文化传播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对于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硕士生来说,光有语文学科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足够的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能够运用适宜的方法将语文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即必须掌握一定的教学之法和授课之道。具体说来,语文教育教学的知识及能力主要包括:1.“7”个文体的教案设计与教材分析能力“7”个文体包括诗歌、小说、戏剧、散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在“大语文”观的背景下,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对这七种文体的教案设计以及教材分析能力。这是一项非常基础但却极其重要的工作,不管是从文体特点、叙事风格出发,还是从学情背景、社会现实出发,扎扎实实掌握好这“7”个文体,能有效地帮助教师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确保教学质量。2.“三笔字”书写能力“三笔字”是指钢笔字、粉笔字和毛笔字,写好“三笔字”是职前教师的基本职业技能之一。俗话说“见字如面”,学科语文教育硕士作为未来语文教学的从业者,练就过硬的“三笔字”书写能力既是其传授知识信息的必备技能及素养,也是其以身作则、写好汉字,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三笔字”的训练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同时,还要多写多练,做到书写规范美观,笔顺准确无误。3.说课能力和试讲能力“说课”是课前教学演练的重要环节,需要“说课”人在较短时间内用口头语言对某节课的教学重点或某一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依据进行精当阐述。与“说课”有所不同,“试讲”则是采用类似于真实的情境、将准备好的教学设计进行充分的讲解。试讲人要清晰阐述自己所要讲的主要内容及教学方法,还要进行必要的师生互动。从本质上来说,“说课”和“试讲”都是上课前的“实战演练”。职前教师可以通过说课和试讲的练习,不断巩固自己的授课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授课风格,为将来上好完整的一节课打下坚实的基础。4.微课制作能力随着e时代、微时代的来临,以短小精悍为主要特征的微课程的地位日益得到凸显。微课程具有知识点凝练、制作后可以存储传播、易于学生在闲暇时间根据自身需要反复观看、学习等优势。作为教学模式的一大创新,目前已在中小学的教学中逐渐普及。但是看似短小的微课程,其设计与制作却并不简单。要在短短的数分钟之内井然有序地精当呈现教学重点,需要教师具备相当的微课程制作能力:良好的微课应该是井然有序的,要灵活使用多样化的提问促进学生思考;教师在屏幕上所展示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和讨论的欲望;微课程的界面要干净、简洁、突出重点问题……所有这些能力都需要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养成、提高。5.语文教学研究能力与“学而不思则罔”相类,语文教学也需要进行积极的思考与研究。语文教学研究既包括对语文教材的研究、对教学法的研究,也包括对学情的研究。语文教材中哪些知识应该详略得当地讲解?为什么选择这些知识而不是那些知识来教?这些知识应该怎么教?上述问题是语文教师必须时刻谨记且需反复思考的。不论是进行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还是口语交际教学,都在考验语文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是否合格,是否达到活学活用的标准。以阅读为例,诗歌、小说、散文、说明文、议论文的文体特点不同,因此教法也绝不相同。必须勤于思考,培养良好的语文教学研究能力。因为良好的教学能力与教学研究能力是相辅相成的。若想使自己的语文课具有趣味性、科学性、系统性,就必须进行深入的教学研究。
(三)人际沟通及组织传播的知识与能力
人际传播是现代社会信息传递及信息交流的一种最基本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社会行为。师生之间的请教与指导,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恳谈交流等都属于人际传播的范畴。从传播活动的互动及反馈来说,人际传播是一种高质量的信息传播方式,便于传播者根据传播对象的反馈及时调整自己传播的内容及方法,因此,对于身兼知识传授、释疑解惑、家校沟通以及激发引导学生等任务的语文教师来讲,必须具备一定的人际传播知识、技巧与能力。组织传播是由多数人参与的、以组织为单位开展的一种传播活动。作为以知识传授、学生培育为主要任务的课堂,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了以信息传播互动为特征的教学组织,其间伴随着围绕特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信息传达、讨论、阐释等,由此即形成了组织传播。良好的组织传播技巧会在班级内部营造一个舒适活跃的环境氛围,使每个组织成员的精神状态及积极性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必将促成教学目标的积极达成与实现,因而职前语文教师必须要养成一定的班级建设以及教学组织传播能力。
(四)思维发展与提升的知识及能力
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研创科技产品,撰写书刊读物,都离不开思维的支持。它像是水果的内核,是支撑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语文学科来说,语文学习需要概括、分析、比较、综合等能力,这些能力都属于思维能力的范畴,思维能力是整个智慧的核心。面对求知欲极强且具有不同个性的主体,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必须具备良好的思维发展及提升的知识与能力。教师要积极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使思维变得灵活,同时,要善于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学会科学思考。“教学有法,绝无定法。”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学习新知识的最佳动力,因此,作为未来的语文教师要努力练就抓住每一次吸引学生眼球机会的能力,灵活有效地达成对学生思维领域的积极扩展。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促进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CPCK发展的培养策略
(一)以CPCK培养为抓手,细化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塑造人,必须遵循一定的目标展开,人才培养目标即是对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在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所要达到的规格及要求的设定。培养目标是确定培养策略及评价方式的前提。有了明确的培养目标,才能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培养策略及评价方式,以便达到理想化的人才标准。就目前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培养目标而言,大多数学校旨在培养热爱语文教育,热爱学生,掌握扎实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等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以及研究能力的中学语文专任教师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课教师。“大语文时代”,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当下乃至未来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以CPCK为抓手,以学生未来从业需求为导向,将宏观的人才培养目标细化。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将来都会从事与语文教学相关的职业,语文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完全可以影响甚至决定一个人是否能教语文、是否会教语文、是否能教好语文。因此,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培养目标要在“立德树人”的总方向下,依据上面我们分析的CPCK内涵来凝练目标,进而依据凝练的培养目标构建理论性与实践性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一方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开设“语文课程标准研究”“语文教学设计研究”等理论课,为学生打牢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还必须合理有序地为学生安排实践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开设诸如“三笔字书写”“语文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微课制作”等实训课及专业选修课,使学生收获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得到及时的实践技能指导,将理论素养沉淀为相应的教学能力,以此充分凸显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生的人才培养特色。学科教学(语文)的专业硕士只有两年的学习时间,时间紧,任务重。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理论、实践课程设置方面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要对实践要素进行科学的规划、系统的设计,通过完善的理论及实践课程设置,使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真正有机融合,落到实处,达到学生理论及实践能力培养的“链”式融通。
(二)实行“理论+实践”的二元叠加培养模式,夯实学生的理论及实践技能
如上文所述,核心素养视域下,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语文学科的知识及能力,还需要教书育人的能力、人际沟通及组织传播的知识与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的知识及能力。所有这些知识及能力的培养绝非单纯的理论传授可以完成,必须实行“理论+实践”的二元叠加培养模式。语文学科的知识理论,教育学的知识理论,所揭示的都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对教学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基础学科知识和教法知识的老师能够把语文课讲好,因此,必须进行必要的理论学习。但是光有理论不足以形成能力,还必须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系统且科学的教学实践训练,夯实学生的“实战”能力。诸如教案设计与教材分析能力、“三笔字”书写能力、说课能力、试讲能力、微课制作能力、教材研究能力等,都是语文教师所要具备的,单纯靠理论讲授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必须辅之以实践训练。以说课能力和试讲能力培养为例,理论学习之外,学生们还必须进行反复的练习和打磨。对此,可充分利用学校的微格教室、智慧教室进行训练,老师给予点评指导。通过反复实践,积累经验,得到经验性、规律性的收获,进而逐渐形成能力。对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训练,可以采用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定期到中小学见习,观摩学习一线教师的授课,亲身参加教研活动等方式积累相应的实践经验;可以到实践基地实习,开展教育调查,及时发现实际教学中的问题,提升教学研究能力;也可以采用职业技能训练周的方式,结合“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微格教学训练”等课程,亲身实践说课、试讲等教学环节,提升相应能力;还可以以“教案设计大赛”“微课程制作大赛”“三笔字”书写技能大赛等各种教学能力大赛为载体,进行实践技能的检验展示。总之,要广开渠道,为学生搭建CPCK实训平台,敦促其职业能力的自觉养成及不断提升。
(三)以OBE理念为指导,建立学生就业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