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银行贷款调查报告

银行贷款调查报告

时间:2022-12-10 03:27: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银行贷款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银行贷款调查报告

第1篇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情况总体是好的,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2011年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以下简称《调查报告》)显示,当前企业经营发展最主要困难中排名前五项有人工成本上升(72.5%),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56%),缺乏人才(47.8%),社保、税费负担过重(47.3%)和资金紧张(42.1%)。

94.2%企业人工成本上升

由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完成的一份调查显示,2010年有94.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人工成本比2009年末更高。2010年5月份以来,31个地区已经完成了新一轮薪资调整。浙江、广东、上海最低月标准工资相对最高,分别1310元/月、1300元/月、1280元/月;按每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排序,天津和福建居首位,均为11.6元/小时。不仅如此,员工正常薪资也普遍上浮。浙江省中小企业局于6月16日发表的《中小企业新情况新问题调研报告》显示,全省多数中小企业工资涨幅普遍在10%~30%之间,有87.5%的企业用工成本明显上升。

尽管如此,全国仍有将近30%的中小企业存在用工缺口。浙江调研报告中,温州调查的855家企业有74.5%表示用工较缺。调查显示,参与调研的中型企业中有38.1%难招到熟练工人;如此认为的小型企业经营者占49.6%。这比2008年的情况要更加严重。

企业所得税中小企业占76%

《调查报告》显示,47.3%的企业认为“税费、社保等负担过重”是当前企业经营发展的五大困难之一。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采用统一比例税率33%,相对偏高。德国企业所得税税率25%,澳大利亚28%(5年内降为21%),英国、日本和印度30%,美国平均税率为22.75%。与此同时,很多国家为扶持中小企业而采用差别税率,即中小企业低税率、大企业高税率的政策。如日本、泰国和卢森堡对小企业销售额的税率分别为0.3%、1.5%和1%。而据媒体调查,中国东部某省2008年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小口径总税率平均值分别为28.64%和32.79%,而大企业的小口径总税率平均值为14.59%。中国税收资料调查显示,2008年,纳入调查的中小企业缴纳流转税15003亿元,占总比重的86%;缴纳企业所得税4952亿元,占总比重的76%。

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上升13%

2003年~2010年的调查数据发现,四成左右的企业家认为资金“紧张”。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主要通过间接融资的方式,从银行贷款或从民间渠道筹资,融资成本高。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普遍上浮30%~40%,高的上浮达80%。工信部6月份的《2011年工业经济春季运行报告》指出,央行货币政策在有效抑制流动性过剩的同时,也造成了企业融资成本的不断上升,其中,中小企业获取银行贷款的综合成本上升幅度至少在13%以上,远高于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

尽管融资成本高,但是中小企业从银行贷款的难度仍要大得多。《调查报告》显示,65.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从银行贷款困难,仅6.1%认为不难。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我国征信体系不健全,导致银行因无法准确衡量中小企业信用状况,而选择对其贷款申请持谨慎态度。从国外的情况看,美国征信业已经成为一个年销售28亿美元的行业,日均查询200万次,每年提供10亿份信用报告。而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提供的数据表明,截至2009年6月,我国征信系统仅收录1520万户企业信息资料,企业征信系统日均查询量只14.5万次。中小企业更是尚未形成征信体系全覆盖。

第2篇

分析人士认为,目前全国一、二、三线城市房价涨跌已呈现分化趋势。在宏观经济面逐渐回稳的大背景下,房地产政策亟待长效机制推出。

开发商资金情况好于往年

央行调查报告显示,对下季度房价,35.8%的居民预期“上涨”,45.2%的居民预期“基本不变”,6.5%的居民预期“下降”,12.5%的居民“看不准”。

刚到上海工作3个月的李小姐已经准备出手了。她告诉记者,由于其公积金尚未缴满半年,只能申请商业贷款,还贷成本很高。“即便如此,也不能再等了。房价一天天涨下去,远高于还贷成本;再加上银行贷款额度的日趋紧张,今后还不知道能不能拿到优惠利率呢。”

市场分析人士也普遍认为,今年9―10月份的传统销售旺季里,一线楼市的房价将保持高位。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总监张大伟表示,大部分房企都不愿错过楼市黄金销售季,纷纷打算在此期间密集推盘。此外,各地“地王”再现导致需求恐慌,入市积极性增加。

张大伟认为:“目前开发商的资金情况好于往年,在这种情况下一线城市房价上涨压力极大。”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的数据显示,在今年全年还未过半时,包括万科、融创、龙湖等在内的十大标杆房企国内外融资额就已经超过459.6亿人民币,较2012年上半年上涨了75.6%。

各地微调政策松紧不一

“在当前形势下,预计各地房地产市场政策将呈现两极分化,过热城市的政策可能进一步收紧,而楼市冷清的区域可能出台扶持性政策。一、二线城市在年底前依然有收紧政策的可能性。”张大伟表示。事实上,近期各地楼市政策已经出现新动向。北京房价已经连续数月保持着同比接近20%的高增长,环比增速也始终未见明显下降。

在此背景下,北京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推出“限房价、竞地价”的措施,同时进一步收紧房地产预售审批,对开发企业的销售价格进行直接干预。北京之外,南京出台政策,明确国企退出商品房开发领域时间表;郑州则进一步收紧限购政策,明确要求不满20岁的单身人员暂停买房。

有政策收紧的,也有楼市松绑的:房价连续数月环比下跌的温州率先微调了自己的限购政策,将2011年初开始执行的本地户籍家庭只能新购买一套住房的限制放宽为两套。曾经领跑全国房价的深圳楼市,由于最近的涨势回落,也酝酿出台了新的政策,放宽普通住宅税收优惠门槛,以期让更多的小户型或者中低价位的普通住房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从而鼓励刚性自住购房需求。

除此之外,芜湖、舟山等不少三线城市也都或明或暗地调整着已经出台的房地产限制措施,为减少库存、重启楼市做铺垫。

房贷收紧影响市场走向

张大伟认为,近期多家银行房贷收紧,甚至有银行暂停了房贷业务,对市场也将产生一定影响。记者近日走访北京市多家商业银行营业网点发现,一些银行的确已经暂停个人房贷业务,部分国有四大银行的网点还在经营房贷业务,但有的表示“要等到第四季度才能办理,因为额度用完了”。

第3篇

煤炭产业是我省工业生产的支柱产业之一,对我省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近年来,我省煤炭企业在融资方面遇到很多难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些煤炭企业的发展,也对我省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本报告通过对白山市煤炭企业融资情况的调查,发现了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深入剖析,提出了7条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希望能为我省煤炭企业融资难问题乃至吉林省其他产业融资难的问题的解决作出贡献。

【关键词】

煤炭企业;融资渠道;银行贷款;财务制度;抵押;管理水平

1 调查背景

近些年来,随着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日益突出,煤炭产业作为我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融资方面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目前整个煤炭产业正处于经济下行期,在其对融资有迫切需求的同时,各大银行对煤炭企业贷款相对以往更加谨慎严格,甚至出现了一些银行拒绝向煤炭企业提供贷款的现象。本次调研以吉林省主要煤炭工业城市白山市61家煤炭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我们团队在给随机抽取的24家规模以上(年收入2000万以上)煤炭企业发放了调查问卷的同时深入我市两家规模资金管理模式各方面有一定差距的煤炭企业,通过比较来对企业融资问题进行详细的调查与分析。

2 调查过程

2.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吉林省白山市规模以上的煤炭企业为研究对象开展调查研究,调查样本涉及白山市的通辽矿业集团、正基卓越集团有限公司、白山市鑫达煤业有限公司、等24家煤炭企业,各个公司主要负责煤炭开采和煤炭的洗选业务。

2.2调查阶段

第一阶段:通过咨询专业人员、查阅相关资料设计调查问卷;

第二阶段:团队首先在24家煤炭企业内部发放调查问卷,然后对部分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学习,详细地了解该企业融资情况;

第三阶段:对各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初步结果;

第四阶段:队员通过对白山市工商银行行长进行访问,进一步了解银行方面对企业融资的看法和要求;

第五阶段:拟定初稿;

第六阶段:定稿,形成调查报告,“吉林省白山市煤炭产业融资情况调查报告”。

3 白山市24家煤炭企业融资情况的描述性分析

3.1全市煤炭产业生产情况分析

通过对白山市上半年工业生产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自4月份开始,受煤炭生产企业停产整顿影响,全市工业增速快速回落。按行业完成情况看,1-6月份,全市27个行业有20个增长,有7个下降。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完成总产值101.3亿元,同比下降17.5%,完成增加值35.7亿元,同比下降7.4%;然而影响工业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一是煤矿生产企业停产,今年4、5、6月份都有50家以上的煤炭企业停产;二是资源类产品市场需求明显减少,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市重点调度的原煤价格为420元/吨,同比下降16%;洗精煤价格为960元/吨,同比下降28.6%;1-6月份因价格下降影响产值22.3亿元,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7.4亿元。可见,上半年白山市煤炭产业正处于较为困难的时期,预计下半年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也不会有较大改善。这些客观原因导致了煤炭企业对融资的依赖程度与往年相比较大,但是负面因素(即企业的经营风险)也比以往更高,因此,煤炭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表现得尤为明显。

数据由白山市工信局提供,详情见附表:1-6月份全市工业增加值完成情况2.1-6月份全市工业产值、效益完成情况。

3.2主要调查项结果

(1)融资渠道(该选项为多选)

在调查的24家煤炭企业中,18家采用银行贷款,12家采用自有资金(其中有7家在之前也选择了银行贷款),3家采用开承兑汇票和票据贴现(其中有2分别也选择了银行贷款和自有资金),2家采用信托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其中这两家也分别选择过银行贷款和自有资金)(调查问卷中本项为多选),如图1所示。

(2)融资的用途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有18家企业用于补充流动资金,11家用于开拓市场,7家用于购置固定资产,7家用于升级现有产品和加工技术,图形显示,目前大部分煤炭企业仍处于成长期,无论是资金链还是购置固定资产,开拓市场,技术的升级都亟需资金的支持。

(3)企业资信等级

在调查的24家企业中等级为A 的居多,仅有2家企业被授予AA ,还有1家企业的信用等级为BBB 。咨询过银行的信贷科人员后,我们了解到信用评级为A对于企业贷款来说只能是资格勉强够。我们认为,虽然大部分企业资信等级为A级,但是不难看出,这些企业对于能够贷上款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因此煤炭企业的资信等级还是有待提高。具体情况可由图3表示。

(4)企业贷款失败的原因

我们调查的对象中有15家企业曾被银行拒绝贷款。图表显示,信贷规模的紧张、无有效抵押资产是银行拒绝给企业贷款的主要情形。

3.3实地调研结果

为了全面了解煤炭企业的融资情况,我们又深入白山市胜达经贸有限责任公司和正基卓岳集团内部,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对两家企业情况的对比分析可以对融资现状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1)根据我们到达现场的发现,后者的公司规模,工作环境,人员专业程度都要优于前者。

(2)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前者与后者相比的资产负债率(2012年)较高,但是平均资产回报率较底,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后者获取银行贷款时的筹码。基本可以说明同样的行业大背景下,企业自身生产经营状况是企业融资时的一个重要因素。

(3)在与两家公司财务人员的交谈过程中,我们发现后者有着较为健全规范的财务制度,其次该公司的主要财务人员都有着一定的专业背景。而前者在这几方面的表现有些不尽人意。

(4)通过跟两家企业的财务人员交流我们了解到企业对融资渠道所考虑的因素看中的还是融资的成本这一重要的因素。

4 对于调查结果的分析

4.1融资渠道窄

通过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煤炭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就是银行贷款。除了银行贷款,这些企业很难获得其他方面的资金来源,通过资本市场公开筹集资金更是难上加难。

4.2融资成本高,银行惜贷

对商业银行而言,白山市煤炭企业一般为中小企业,这种规模的企业每笔资金需求的数目不会太多,但是它们通过银行贷款的程序与其他大型企业所需要的程序是一致的,金额不多却过于繁琐的程序也导致了这些企业贷款的成本高于其他企业。处于对利益的考量,银行在主观上也不太愿意对这类企业发放贷款。加上大部分中小企业财务信息不透明,所以银行对其发出的贷款管理成本要高得多。如果对贷款利率再进行限制,那么对这些煤炭企业发放贷款将不会是银行的选择。

4.3企业制度不完善,财务制度不规范

在调查的24家煤炭企业中,很多企业都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完善、财务管理不规范、企业信息不够完整和真实、财务报表的透明度低等问题,而且银行的信贷部门的人员告诉我们很多煤炭企业存在“现金结帐“以单代帐“帐外经营”的现象。

4.4企业管理水平低,缺乏专业人才

煤炭行业本市就是一项高产高风险的行业,由于行业本身的安全生产带来的经营风险就较高,加上企业的管理水平又不高,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导致了企业生产业绩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弱;在我们调查的过程中,通过我们与企业的一些管理人员或者财务人员的交流,我们发现这些管理人员很大部分不是专业人员可以说是半路出家,就连一些从业多年的老会计也并不是科班出身,缺乏一定的教育背景,这种专业人才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4.5企业抵押能力不足,资信等级不够高,缺乏能为其担保的第三方机构

由于目前银行只接受产权明晰的资产作为抵押,而很多煤炭企业又缺乏足够有效的资产作为抵押,这些企业又找不到有足够资历的第三方为其担保,导致很多企业获得贷款的金额很难满足其融资需要。银行在贷款对象的选择上,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信用等级是主要的两个因素,而这又恰巧正是煤炭企业薄弱的环节。

5 针对白山市煤炭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

5.1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

煤炭企业要尽快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所需要的现代经营管理模式,吸收各方面专业性突出的管理与技术人才。要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预算决算机制。配备精通业务的专业财务人员,建立健全内控内审制度,对资金使用情况、周转运作和财务核算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管理。

5.2了解银行的融资品种和相关政策,与银行建立双向沟通

煤炭企业应该多渠道的多加了解和研究银行对企业的一些贷款品种、融资品种。在日常经营过程中要和银行建立双向的沟通,以便在融资方面进行探讨以赢得银行的理解,进而有效的解决自身的融资需求,为企业带来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

5.3拓宽银行融资渠道

银行信贷仍然是煤炭企业融资的首选,中国银行业改革应考虑煤炭企业发展,扩宽煤炭企业融资渠道。建立一套专门适合煤炭企业发展的信贷管理体制;在审批贷款的过程中,适当延伸贷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周期,提高审批效率,改进和完善信贷激励和约束机制。调整商业银行战略的同时,国家也要出台相应的针对煤炭企业贷款的基准利率和利息率等。另外,政府还可以主导建立煤炭企业担保基金,为解决我国中小煤炭企业贷款问题和扶持中小煤炭企业的发展。

5.4完善煤炭企业的担保机制

我国应建立起完善的的煤炭企业担保体系来降低银行的借贷风险,增加煤炭等企业贷款的机会。主要包括:一是建立全国性煤炭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主要依靠财政注入资金和向社会发行债券融资,由政府出面设立永久性机构。二是建立地方性的信用担保机构。可由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煤炭企业共同出资组建,如成立专门为煤炭企业提供信用担保的政策性机构,也可鼓励煤炭企业自发组建互助担保机构,还可鼓励各种其他经济成分的资本参与担保投资。

5.5支持煤炭企业发展,鼓励煤炭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进行融资

中小煤炭企业因为自身资产规模和经营规模的限制,往往难以独立发行企业债券融资。通过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是一种由一个机构作为牵头人、几家企业一起申请发行的债券,是企业债的一种,也就是俗称的捆绑发债。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直接作用是以其特有的形式有效拓宽了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解决了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的融资难、成本高的问题。

5.6建立完善的关于民间投资的风险投资体系

国家应当完善风险投资的准入与退出机制,鼓励组建民间投资公司,以此来拓宽中小煤炭企业的融资渠道。

5.7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煤炭企业发展专项基金

主要用于煤炭企业贷款贴息、创业资助、技术创新支持以及相关补贴等。

【参考文献】

[1]未知.吉林省白山市八道江区1-5月份经济运行情况汇报,2013

[2]未知.中国工商银行白山支行企业信用等级名单,2013

第4篇

广州某跨国公司外企白领陈小姐,4月的一个周末,终于手头攒够了买今年第一笔银行理财的本金,尽管小区附近的建行网点休息,但她却一口气开通了十几家银行的账户。这是个笑话吗?当然不是,其实早在3年前直销银行就已经能帮你实现了。还可以肯定的是,无须再跑到银行营业网点拿号、排队。

据《投资与理财》记者不完全统计,从2013年北京银行尝鲜无物理网点的直销银行开始,截至目前,全国共有52家银行推出了直销银行,如工商银行的“工银直销银行”、兴业银行的“兴业银行直销银行”、平安银行的“橙子银行”等。

与创新性和便捷性相对的是,直销银行的推广不尽人意。银率网近日调查报告显示,六成受访者表示不了解直销银行,仅有12.71%的受访者使用过直销银行。

开了户高息理财就有戏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陈小姐也时常感慨,“如今四大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持续下跌,但是部分地方性商业银行的收益率还是挺高的”,但苦于广州尚没有这些银行的营业网点,根本办不成卡。

事实确实如此,4月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就非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看,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要高于国有大行。城商行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16%,股份制银行为4.09%,国有大行为3.78%。

那么,如果能在直销银行开户虚拟银行卡,是不是就能畅通无阻将高息理财产品一网打尽呢?

据《投资与理财》杂志记者统计,从纳入统计的52家直销银行平台可以看出,四大行中只有工商银行推出了直销银行平台,多数是地方性商业银行,包括上海银行的“上行快线”、宁波银行直销银行、重庆银行直销银行、南京银行的“你好银行”、江苏银行直销银行、广东南粤银行的“南粤e+”、攀枝花市商业银行的“芒果银行”、兰州银行的“百合银行”等。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直销银行上线的银行理财在灵活性方面也具优势,以兴业银行直销银行4月6日在售的一款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为例,该产品预期年化收益3.40%,起购金额5万元,特别是在工作日均可申购、赎回。

虚拟卡高风险P2P敢买吗

陈小姐注册的十几家直销银行平台中,既可以看到兴业银行、北京银行、民生银行等推出的银行理财、保险理财、基金代销、黄金等传统理财产品,还可以买到宁波银行直销银行推出的P2P产品,收益可以高达8%以上。

事实上,降息通道背景下,银行存款利息持续下降,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降至1.5%。而相对来看,P2P和货币基金的年化收益仍然较高。

据悉,在民生直销银行等平台上,投资者可使用注册生成的虚拟账号进行存款,且存款利率普遍较基准有所上浮,同时,提前支取还执行利息损失最小化原则。此外,不少平台还上线了货币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甚至P2P等产品。

以宁波银行为例,平台主要是以“优选投资”P2P类产品为主,与其说是直销银行,更像一个网贷平台。目前该平台推出的P2P产品,起投金额1000元/份。据银率网统计,4月6日,该平台P2P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达5.19%,成交量2391万元,总投资人数1080人。

可以看出,宁波银行在售的P2P产品收益高、期限短,对投资人来说颇具吸引力。同时,资金保障方面,由人保财险对本金及收益予以承保。

但要提醒投资者,P2P的投资风险普遍高于银行物理网点销售的理财产品,宁波银行直销平台在电脑端和手机端,对于P2P产品均没有风险提示和风险评估,投资者在购买时还要注意不要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

利息高贷款不如找网银

“注册直销银行后,发现打理闲钱确实有了更多选择,但是在贷款服务上还比较缺乏。”陈小姐感慨道。

零壹研究最新的报告显示,在采样的45家直销银行中,只有21家提供贷款服务,9家提供汇款服务。其中,贷款服务多针对个人,部分银行仍依赖于线下网点人员进行材料审核、面签,线上化、智能化程度有限。

而就在去年5月,腾讯旗下微众银行的首款产品――微粒贷姗姗来迟,个人通过微信钱包贷款总额度在500元~20万元之间,单笔最高可借4万元。

网友 @圆寂-再生缘- 感慨道:“微信微粒贷,打开额度19000元,日利息0.05%,抱着试一下的心态填写确认,一分钟不到电话反馈,放下电话三分钟不到到账,秒杀所有银行小额贷款机构。”

而市民姜玺也是一位微粒贷客户,最近他抱怨称:“去年11月新家装修需要买家具,但当时手头流动资金紧,就在微众银行借了3万元信用贷款,期限5个月,总利息1377元。但后来我发现,从工行网上银行借同金额、同期限的信用贷款,总利息只需491.15元,年化利率是6.525%。”

第5篇

关键词:央行微观调查数据;不良贷款率;MIDAS模型;预测;预测指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17(03)-0001-11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持续攀升,信用风险在商业银行体系内不断积累。研究并建立适合于我国发展现状的不良贷款率预测指标体系,有助于及早提供信用风险预警并制定相应对策,对保证我国银行业健康发展、维持金融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对提升企业与居民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助力中国经济走出“L”形周期也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有不少学者对不良贷款率的预测指标进行了一定的研究。Messai等人根据意大利、希腊与西班牙三国在2004-2008年间的经济发展面板数据,研究了不良贷款率的解释因素,发现三国的不良贷款率与GDP增长率、失业率、实际利率有较大关系。Beck等人基于全球75个国家过去10年的宏观经济数据,研究了不良贷款率与宏观经济因素的关系,发现实际GDP增长、股票价格、汇率等宏观经济指标能够显著影响贷款的质量。Farhan等人研究了巴基斯坦银行业不良贷款率问题,结果表明巴基斯坦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可以被GDP、失业率、利率、能源危机、通胀、汇率等指标所解释。Makfi等则研究了欧洲银行业在2000-2008年间的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决定因素,发现GDP、失业率、公共债务等宏观指标的解释力明显。

国内学者相比之下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较少,谭劲松等研究了国内某国有商业银行在1988-2005年间的全部剥离不良资产数据后发现:政府干预是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主要原因。刘妍选取房地产行业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不良贷款率模型以分析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不良贷款率同GDP、房屋销售面积等指标呈负相关,与地产投资额、CPI等指标呈正相关。谢冰基于2004-2009年的经济数据,运用相关分析、共线性诊断、主成分回归分析等方法建立模型,实证发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对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贡献度最大,宏观经济因素对降低不良贷款有正向促进作用。韩笑等则基于VAR模型,就我国宏观经济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不良贷款率与货币供应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存在负相关关系,与总贷款额存在正相关关系,而国内生产总值与财政支出的影响结果长短期不一致。

然而,现有国内外研究的共同不足之处在于:①研究时期大多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由于危机后我国的经济结构、金融监管及银行业经营模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基于危机前样本的研究结论对当前的指导意义有待商榷。②研究指标大多直接选取宏观经济发展数据,如GDP、M2、CPI、失业率等,缺乏对微观层面数据的适用性探究。③大多采用面板回归、VAR等传统同频计量工具展开研究,缺乏对混频样本指标信息的深度挖掘。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大范围问卷调查,每季度公布一系列微观经济金融指数,涵盖了居民收入与消费、企业经营与贷款、银行放贷审批与信心等多个领域,其相比于传统宏观经济指标,是否更加适合于不良贷款率的预测?又有哪些指标的适应性最高?本文对这一系列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本文的创新主要在于:①首次对中国人民银行微观调查数据预测不良贷款率的可行性及适用性进行研究,这在国内外文献中尚无先例;②使用2008年金融危机后至今的样本进行研究,研究结论对当前时期也具有指导意义;③就微观指标在预测不良贷款率问题中的优势进行了理论猜测;④使用较为新颖的MIDAS模型展开研究。MIDAS模型能够处理混频指标数据,适用于我国不同频度的各项宏微观指标并存的特征,同时现有研究亦表明其更加适合研究经济金融领域的预测问题;⑤在验证央行微观指标是否优于传统宏观指标之外,也对实证结果进行了详细的经济含义分析。

研究发现:央行微观指标在样本外预测误差等多个方面均优于传统的宏观指标,同时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基金及理财投资意愿比例、房价过高难以接受比例等指标尤其适合作为预测指标。本文的结论是:相比于现有宏观经济指标,央行的微观调查数据更加适合作为不良贷款率的预测指标。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数据来源

(一)理论分析

预测指标从规模及性质角度出发,大体可以分为宏观指标与微观指标两类。宏观指标主要描述一国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如GDP、M2、进出口额等,而微观指标则着重描述某一类经济主体的当前行为与未来预期,一般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获取相应数据。国内外现有关于不良贷款率预测的相关研究,大多仅使用宏观指标。然而本文认为微观指标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优于宏观指标:

(1)指标关联性。在过去我国金融体系发展初期,居民与企业一般以储蓄的形式将多余资金存入商业银行,生产及消费融资基本也只能依靠银行贷款。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系的不断深化,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消费金融以及股票、债券、资产证券化市场持续发展,居民消费与企业生产的融资渠道不断开拓,GDP中包含了更多其它融资渠道的贡献,因而GDP是否依然能在较大程度上与商业银行的贷款融资相关联值得商榷。同时,“货币迷失”的F象不断出现也使得M2的调控力度渐渐削弱,有时甚至与央行的调控目的背道而驰,因此,M2与经济发展、不良贷款的直接关系是否依然密切,亦值得研究。

理论上来说,选择的预测指标应当是能够影响被预测指标的重要因素,或是这些重要影响因素的变量,从而提高预测的精度。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虽然是一个宏观指标,但其在微观层面却是由借款者行为及银行家决策共同决定。相比于使用最直接的微观指标,宏观指标往往因涵盖了大量与不良贷款率关联性较弱的冗余信息,难免会导致预测效果不佳。

(2)信息不对称与微观信息价值。企业主对于未来经济形势的判断、自身经营情况的预期,往往来自经营过程中获取的第一手资料,能够反映未来市场发展与整体经济形势的最可能趋势;居民在当期的收入、物价水平以及对未来预期,决定了当期与未来的消费、储蓄与投资行为;商业银行作为贷款的发放主体,尽管在信息不对称的博弈中处于劣势地位,但依然可以根据长期放贷活动积累下的大量经验,结合当前的贷款热度与同业竞争情况,对未来经营形势进行合理预测。因此,微观指标往往涵盖了一些宏观指标不易察觉的信息,具有独特的微观价值。

综上我们认为:就预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问题而言,使用恰当的微观指标,预测结果可能会优于传统的宏观指标。

(二)研究数据来源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脉络,中国人民银行面向国内企业家、城镇储户、银行家等经济金融主体,从宏观经济、生产消费、资金供求等多角度出发,推出了一系列问卷调查,并编制成表在其官网上公开。其中,与本文研究关联程度较大的主要有企业家问卷调查、城镇储户问卷调查及银行家问卷调查3类。

企业家问卷调查的对象为全国范围内的5000多户工业企业,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企业总体生产状况、生产要素状况、市场需求状况等7个方面,从微观层面很好地反映了不同企业主体在生产、销售过程中的负担情况;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由央行每季度在全国50个调查城市展开,选择共20000名储户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储户对经济运行的总体判断、储蓄及负债情况、消费情况、储户基本情况等四个方面,一定程度上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居民个体在不同经济状况下的金融行为;银行家问卷调查,则对我国境内地市级以上的各类银行机构采取全面调查,对农村信用合作社采用分层PPS抽样调查,全国共调查各类银行机构3100家左右。调查对象为全国各类银行机构的总部负责人及其一级、二级分支机构的行长或主管信贷业务的副行长。调查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与覆盖面,所含信息价值较大。

相比于其他基于微观层面的问卷调查,央行的上述三类问卷调查具有调查主体的权威性、调查方法的科学性以及调查对象的广泛性,研究价值较大。同时,央行统计调查司也根据相应的原始调查数据,归纳总结成指数形式,方便查阅与使用。因此,本文选择央行上述三类问卷调查结果中的各类微观指数展开研究。

三、实证研究

(一)研究数据处理

本文旨在研究央行的微观调查数据能否作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预测指标,因此目标预测变量选择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每季度定期公布的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指标。同时,搜集了央行调查统计司编纂的各季度银行家问卷调查报告、企业家问卷调查报告及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从中分别提取相应的微观指标,并剔除诸如银行竞争力指数、实业投资意愿比例等含缺失值较多的指标。此外,参照刘妍等人的做法,我们引入GDP、M2、CPI等现有文献中常用宏观指标作为对比,宏观指标除GDP与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季度数据外,其余均为月度数据。上述指标均来自Wind数据库。最后,对于少数存在缺失值的指标,采用移动平均法进行填补。最终选择宏观指标包括GDP、M2、CPI等9个,央行微观调查数据指标41个,共计50个宏微观预测指标。

本文选择2009年第一季度至2016第二季度作为研究的时间区间,基于MIDAS(Mixed Data Sam-pling)模型展开研究。MIDAS模型由Ghysels等人提出,最初用于金融市场的波动预测。此后,随着其对混频数据的较好利用以及展现出较高的预测精度,逐渐被用于宏观经济金融预测领域。我国学者郑挺国等人,利用MIDAS模型研究了我国经济增长等一系列预测问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且发现该模型优于现有的各类H能处理同频数据的预测模型。

(二)MIDAS(m,K,h)模型的初步分析

我们首先研究各单一指标的预测效果。在预测问题中,现有研究一般将整体数据集划分为模型内拟合样本与模型外检验样本,前者用以构建模型并拟合模型参数,后者用于检验模型在未知样本上的预测精度。本文选择2009年第一季度一2015年第一季度样本作为模型内拟合样本,2015年第二季度一2016年第二季度样本为模型外检验样本。在参数选取方面。由于样本数量不多,我们选择高频数据的最大滞后阶数K=8。在实际的预测问题中,一般向前预测的步数越小,即预测期与当期越近,预测精度越高,同时考虑到在下一季不良贷款率公布前,本文所选用的各项宏微观指标均可在当季之后不久得到,故本文选择向前预测步长h=1。同时,由于各指标频度仅分为季度与月度两种,故取m=3。

图1与图2分别展示了本文选取的50个宏微观指标,在不同最大滞后阶数下的样本内拟合R方与样本外预测误差(标准差)。从中明显看出,诸多指标根据反映建模阶段拟合程度的R方与样本外预测误差的变化趋势不同,大体可以分为3类:第一类是诸如GDP、M2、企业经营景气指数等指标,其拟合R方与样本外预测误差在不同滞后阶数下基本保持相同的趋势,较为稳健;第二类是诸如当期收入感受指数、更多投资意愿比例指数等指标,其拟合R方与样本外预测误差在不同滞后阶数下呈现背离的趋势,表明可能随着滞后阶数的提高,该指标在模型中存在过度拟合的现象;第三类是诸如企业家宏观经济热度指数、出口订单指数等指标,在较低的滞后阶数下呈现出第一类指标的特征,而在滞后阶数逐渐上升时又表现出第二类指标的特征,表明这类指标比较敏感于滞后阶数的选取。

对预测模型而言,其样本外预测精度往往比样本内拟合R方更具意义。我们进一步分析相比于各宏观指标,央行的微观指标是否具有更好的预测能力?

首先将宏观指标的预测结果与央行微观指标的预测结果分成两个子集,接着分别计算在两个子集中,各单一指标在所有滞后阶数下的平均样本外预测误差与最优样本外预测误差,之后分别根据两种(平均与最优)样本外预测误差的结果,对各属性进行升序排序(误差越小,排序越前),构成“平均指标误差上升序列”与“最优指标误差上升序列”两个序列。显然,两个序列均具有非递减的特征,且在序列中排名越靠前的指标,其样本外预测性能越优。同时,我们亦对两类指标序列的累积平均误差情况进行了测算。以计算“累积平均指标误差上升序列”为例,设在含有n个指标的平均指标误差上升序列中,各位置指标的样本外预测误差记为Ei(i∈{1,2,…,n})。则在累积平均指标误差上升序列Q中,第i位的累积平均指标误差值Qi=∑Ei/i,同理可根据最优指标误差上升序列计算出累积平均最优指标误差上升序列。平均指标误差上升序列与最优指标误差上升序列,分别度量了该类中各单一指标在不同滞后阶数下,预测结果的平均精度与最优精度;而累积平均指标误差上升序列与累积平均最优指标误差上升序列,则反映了该类中各指标累积平均的预测精度与最优精度。

图3反映了传统宏观指标体系与央行微观指标体系下的8个序列测算结果。其中,反映传统宏观指标预测误差的4类曲线,明显位于根据央行微观指标预测结果对应曲线的上方,表明仅基于传统宏观指标构筑的不良贷款率预测模型,弱于仅基于央行微观指标构筑的预测模型,且前者的最优单一指标预测结果误差,比后者高约0.2左右,相对较大。同时,就累积平均最优结果而言,央行微观指标的累积平均指标误差上升序列与累积平均最优指标误差上升序列明显较为平稳,表明其稳健性较好,而宏观预测指标的结果则显得上升幅度较大。

(三)MIDAS(m,K,h)-AR(p)模型的深入论证

上一节的研究并不能充分说明央行微观指标一定比现有诸宏观指标更加适合预测不良贷款率,原因在于不良贷款率具有较为明显的趋势特征,因此应当在方程中加入不良贷款率的自回归滞后项,以在消去自回归特征的同时,提高模型预测精度。与一般金融领域预测时常用的无限滞后特征不同,郑挺国等人的研究认为我国的经济指标大多在滞后4阶的范围内有较好的解释力,故出于保守起见,本文选择不良贷款率指标的最大自回归滞后阶数为5,其余参数与上一节相同,构建MIDAS(3,8,1)-AR(5)模型。类似于图1和图2,图4与图5展示了本文选取的50个宏微观指标,在不同滞后阶数下的样本内拟合R方与样本外预测误差。其中x轴代表各指标的滞后阶数,),轴代表不良贷款率的自回归滞后阶数。

从图4与图5中可明显看出,拟合R方与样本外预测误差在不同滞后阶数下,与不含自回归滞后项的情况相似,可以分为趋势相同、趋势背离、趋势分段三种f青况。但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图1与图2不含自回归滞后项时的结果,含有自回归滞后项能显著提升各指标样本内的拟合R方,同时降低样本外预测误差,且上述两项误差指标大多能始终保持在0.2以下,表明通^在方程中添加待预测指标的自回归项,能有效地进一步降低样本外预测误差。同时,在模型参数的估计阶段,含有待预测指标自回归项的MIDAS模型,能够较好地保持样本外预测误差处于较平稳的低误差水平,表现为图4与图5中样本外预测误差指标曲面更为平稳。

我们进一步比较传统宏观指标与央行微观指标的预测能力差异。首先分别计算在所有单一指标滞后阶数及所有不良贷款率指标自回归滞后阶数下,各单一指标的平均样本外预测误差与最优预测误差,之后根据结果对各属性分别进行升序排序(误差越小,排序越前),构成新的“平均指标误差上升序列”与“最优指标误差上升序列”。同时,我们亦对含自回归项的两类指标的累积平均误差上升隋况进行了测算。以计算“累积平均指标误差上升序列”为例,设在含有n个指标的平均指标误差上升序列E中,各位置所代表的指标在含有j阶不良贷款率自回归滞后项的模型中,其样本外预测误差记为Eu(i∈{1,2,…,n}j∈{1,2,…,p})。则在累积平均指标误差上升序列中,第i位的值Qi=∑∑EI/(ixp),同理可根据最优指标误差上升序列计算出累积平均最优指标误差上升序列。图6展示了两类指标的8个序列在MIDAS(3,8,1)-AR(5)模型中的预测能力。

对比图6与图3,我们发现宏观指标与央行微观指标在MIDAS(3,8,1)与MIDAS(3,8,1)-AR(5)模型下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首先在图6中,宏观指标的平均指标误差上升序列曲线与微观指标的平均指标误差上升序列曲线在横轴为5处存在一个交叉,表明就平均指标误差上升序列而言,平均误差最小的前5个央行微观指标,其性能不及平均误差最小的前5个宏观指标,但排名第5位之后的微观指标,其平均误差均小于剩余的传统宏观预测指标,两类指标在预测方面相互存在优势。

其次,就最优指标比较情况而言,宏观指标的最优指标误差上升序列曲线仅在序号为l的情况下位于微观指标的最优指标误差上升序列曲线下方,其余情形中均在后者上方,表明仅有一个宏观最优指标优于所有的微观最优指标,其余情况下,均存在至少一个最优滞后阶数下的微观指标,其预测误差小于所有滞后阶数情形下的宏观最优指标。此外,两类指标的累计平均指标误差上升序列曲线与累计平均最优指标误差上升序列曲线的分布与非累积的情况相似。综上,就稳健型而言,各滞后阶数下的微观指标优于宏观指标。

(四)C-MIDAS(m,K,h)-AR(p)模型的全面比较

最后,考虑到即使在单一指标的MIDAS模型中加入待预测指标的自回归滞后项,仅能说明在单一指标的MIDAS预测模型中,使用央行微观指标普遍优于传统宏观指标,但不能保证在结合使用多个同类指标的情况下,央行微观指标依然优于传统宏观指标。同时,如果结合使用两类指标,其预测性能相比于仅使用单一指标又会如何?本节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

在使用多指标进行预测时,现有预测模型大多采用将多个指标同时置于同一模型中,之后进行参数拟合,即所谓“多元预测模型”。然而,由于2009年第一季度2015年第一季度的建模样本集中,仅含有25条样本,数量较少,考虑到各预测指标及其滞后项,一旦在同一方程中加入更多指标,极易导致模型参数的方差变大,模型预测精准程度下降,甚至出现模型方程中指标总数大于样本数的情况,从而导致模型参数无法预测。因此,就本文所研究问题面临的实际样本量限制而言,不宜采用多元MIDAS模型,故本文使用组合MIDAS模型展开研究。郑挺国等人的研究亦表明,组合MIDAS模型相比于多元MIDAS模型,其样本外预测精度更高。

除单一指标的预测性能外,影响组合MIDAS模型性能的另一因素是各MIDAS(3,8,1)-All(5)模型结果的权重组合方式。现有文献中通常采用的方式归结起来共有4种:基于样本外预测误差的权重组合、基于AIC信息准则的权重组合、基于BIC信息准则的权重组合以及等权重组合。为了验证稳健性,本文分别采用上述四种组合方式,对两类指标在不同组合方式下的MIDAS(3,8,1)一AR(5)模型性能进行检验。我们首先根据上一小节计算的含不良贷款率自回归滞后项的两类指标最优指标误差上升序列,逐一取出序列中最优的前个指标,构建隶属于同一类型指标集的C―MIDAS(3,8,1)-AR(5)模型。此外,为了进一步验证综合使用宏观与微观指标是否优于仅使用单一类型的指标,我们同时也将两类指标混合,构建出混合指标集的最优指标误差上升序列,之后逐一取出序列中最优的前k个指标,迭代构建同时使用两类指标的C-MIDAS(3,8,1)-APt(5)模型。三个模型在四种权重组合方式下的样本外预测误差比较结果如图7所示。

首先分析仅基于传统宏观指标构建的组合模型与仅基于央行微观指标构建的组合模型在样本外预测误差方面的差异。从图7可以看出,除了在基于样本外预测误差权重组合方式下含有2个同类指标构建的组合模型中,传统宏观指标组合的预测误差小于微观指标组合之外,在其余任一属性规模、任一权重组合方式下,基于微观指标构建的模型其误差均小于传统宏观指标模型组合。然而,考虑到在面向应用的组合模型构建过程中,由于无法在事前获得样本真实值从而推算出样本外预测误差,因此以样本外预测误差为权重的组合方式的实用性不高。同时,AIC与BIC信息准则可在模型的样本内拟合阶段轻松得到,因此完全能够根据各单一指标在模型训练阶段的表现,选择构建组合模型的指标。由此,我们可根据基于AIC信息准则、BIC信息准则、等权重三种权重组合方式构建的组合模型,同时参考基于样本外预测误差构建的组合模型,充分地得出结论:基于央行微观指标构建的组合模型,在样本外预测误差方面优于基于传统宏观指标构建的组合模型,央行微观指标相比于传统宏观指标,更加适合于我国不良贷款率的预测。

此外,尽管两类指标均表现出了一定的预测指标优势,但综合使用两类指标构建的C-MIDAS(3,8,1)-AR(5)模型,其样本外预测误差能够进一步降低。从两类指标的性质上来说,宏观预测指标自顶向下地反映了整体经济层面的发展趋势,而微观指标则着重从贷款主体行为的角度,自底向上地对还款压力进行了有效地评估,因此,结合宏观与微观指标,能够兼顾实体经济发展现状、资金市场供需关系与不同经济主体的未来预期,提高预测精度。

(五)经济含义分析

进一步研究在使用两类指标的C-MIDAS(3,8,1)-AR(5)模型中,样本外预测误差最低时所选的指标的经济含义。当选择指标的数量为8时,基于BIC信息准则权重的C-MIDAS(3,8,1)-AR(5)模型取得了最低的样本外预测误差,表1首先列出了选择的8个指标的具体回归结果统计,我们尝试逐一分析表l中8个指标可能的经济含义。

首先发现在传统宏观指标中,仅有人民币汇率有效指数这一指标入选。GDP、M2等指标尽管在现有文献中被认为与不良贷款率有较大关联,但并不被认为最适合作为MIDAS模型中不良贷款率的预测指标。人民币汇率有效指数由国际清算银行编制发行,其剔除了通胀的影响,反映的是一国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人民币汇率有效指数上升,代表本国货币相对价值的上升,下降则表示本币贬值。表1中的结果显示最大滞后3阶的人民币汇率有效指数适合作为我国不良贷款率的预测指标,其系数为正。我们认为:当当期的人民币汇率有效指数上升时,本国货币相对于外币升值,有利于进口而不利于出口,由于出口是中国经济长期以来增长动力的“三驾马车”之一,因此当出口减缓时,企业产品滞销,现金流被削弱,从而导致了未来还款期的还款能力下降,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这一发现也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尽快由“出口导向型”向“内需拉动型”进行转变,否则,较大的汇率或出口波动可能会引发国内银行业信用风险的集中暴露。

最大滞后5阶的基金及理财意愿投资比例、最大滞后2阶的房价过高难以接受比例、最大滞后3阶的旅游意愿比例、最大滞后5阶的房价预期上涨比例四个指标是央行面向城镇储户的调查问卷结果指标。其中,房价过高难以接受比例指标的系数为负,其余3个为正。我们将逐一分析这4个指标背后的经济理论含义。

对于基金及理财意愿投资比例指标,当其上升时,意味着更多城镇居民会选择将原本的储蓄资金转化为购买基金及理财产品。此时,一方面以股市为代表的各类投资市场中的资金积累增多,但其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影响有限;另一方面,储蓄减少使得商业银行存贷比例恶化,商业银行可能会进一步提高贷款利率以减少贷款需求,但高利率亦会直接导致高违约风险,从而不良贷款率上升。从预期的角度出发,当潜在的经济形势较好时,居民的闲置资金可能会更多用于实业投资,刺激经济增长,而当潜在经济形势较差时,居民可能会选择将资金由实体经济转移至投资市场,次贷危机后美国的实体经济下滑,但股票市场并未暴跌,反而屡创新高便是例证之一。因此,基金及理财意愿投资意愿上升,亦有可能是民众理性预计未来实体经济下滑的征兆。

房价过高难以接受比例指标与不良贷款率存在负相关关系,同时房价预期上涨比例指标与不良贷款率呈正相关关系。事实上,现有许多研究已表明,房地产价格持续攀升是推动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同时,房地产行业的过度膨胀,也会挤占农业、轻工业和公共服务业的发展空间。首先,由于房地产行业利润较高,银行乐于将资金贷给房地产开发商,房地产行业与银行业存在一定程度的“兴衰捆绑”。当当期的房价过高以致居民“难以承受”时,房地产企业的高利润也使得其现金流充足,因此不良贷款率相对较低。而当居民预期房价上涨比例提升时,事实上暗示了预期未来市场资金会更多地涌入房地产行业,农业、轻工业和公共服务业等其它行业可能会出现衰退,尽管房地产行业违约风险较小,但不能弥补由此造成的其他行业信用风险加大。我们也注意到这两个与房地产相关的指标,其最大滞后阶数分别为2阶及5阶,这意味着在短期内,房地产市场的繁荣确实能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但中长期有所偏颇的信贷政策,则可能会引致其他行业发展困难,整体信用风险上升。

旅游意愿比例指标与不良贷款率存在正向关系,这与我们的常识相悖。一般来说,旅游意愿比例上升往往出现在经济形势较好的时期,此时居民收入较高,储蓄结余较多,在旅游景点的购买行为能够在短期内提高消费,长期内拉动当地就业,促进GDP进一步增长,且F有文献已表明GDP增长对不良贷款率有抑制作用。对于这一结果,我们查阅了相关资料,携程旅游网在2014年公布的《旅游者调查报告》中指出,有56%的受访者表示:住房消费是影响旅游支出的重要因素。我们据此合理推测:房地产价格可能是影响旅游意愿比例的重要因素,当当期的房地产价格上升、居民预期房价未来会进一步上涨时,居民在当期的旅游意愿会降低,即旅游意愿比例与当期和预期的房地产价格可能呈相反变动关系。

接着分析剩余的最大滞后5阶银行贷款审批指数、最大滞后5阶银行家宏观经济热度指数与最大滞后1阶的非制造业贷款需求指数三个指标,这三个指标均来自央行的银行家问卷调查统计。其中,银行贷款审批指数与不良J款率呈正相关,其余两个指数均为负相关。银行贷款审批指数衡量了银行贷款审批严格程度的高低,指数越低,意味着银行贷款审批越宽松。不难想到,当期较宽松的贷款审批政策,实际上加剧了潜在的信用风险,为未来信用风险的阶段性集中爆发埋下了隐患。银行家宏观经济热度指数反映了银行家对当期经济发展状况的认知,编制方法为首先分别计算认为本季经济“偏热”和“正常”的银行家占比,再分别赋予权重1和0.5,求和得出指数值。指数值越高,表明银行家认为当期的经济发展越偏热。当当期经济发展正常时,商业银行正常放贷;而在认为当期经济发展过热时,商业银行预期未来经济增长幅度可能会下滑调整,一般选择谨慎贷款,提高贷款审核要求,因而未来时期的不良贷款率较低。对于非制造业贷款需求指数,其上升意味着本季非制造业贷款需求提高。非制造业一般以服务业为代表,近年来,我国服务业不断发展,2016年服务业占GDP比重更是超过50%,呈现不断上升的势头。因此,非制造业由于近年来发展迅猛,可能其贷款信用风险较低,从而与不良贷款率有着负向联系。

最后,发现在取得最低样本外预测误差结果的C-MIDAs(3,8,1)-AR(5)模型中,并未包含央行企业家调查问卷结果中的指标,这并不能表明企业家调查的相关指标不重要,研究过程中我们列出了所有50个指标在C-MIDAS(3,8,1)-AR(5)模型中的排序,事实上有不少企业家调查问卷所含指标位居前列,只是未被最优的C-MIDAS(3,8,1)-AR(5)模型涵盖。

四、结论与展望

第6篇

关键词:贷款风险五级分类 信贷风险 客户评级

一、贷款风险分类的目标

1.Zeta分析法是“贷与不贷”的贷前审查管理,而贷款风险分类是则是贷后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揭示贷款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掌握资产质量状况,对不同类型的资产分门别类的采取相应的处置手段,提高信贷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水平,为信贷风险的量化打下基础。

2.发现贷款发放、管理、监控、催收以及不良贷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贷款管理。

3.判断贷款损失准备金是否充足,从而判断资本是否充足,为监管部门提供最低资本要求监管依据。

二、贷款分类的标准

五级分类是国际金融业对银行贷款质量的公认的标准,这种方法是建立在动态监测的基础上,通过对借款人现金流量、财务实力、抵押品价值等因素的连续监测和分析,判断贷款的实际损失程度。也就是说,五级分类不再依据贷款期限来判断贷款质量,能更准确地反映不良贷款的真实情况,从而提高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评估银行贷款质量,采用以风险为基础的分类方法,从还款的可能性出发。我国《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第三条规定:“评估银行贷款质量,采用以风险为基础的分类方法(简称贷款风险分类法),即把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

使用贷款风险分类法对贷款质量进行分类,实际上是判断借款人及时足额归还贷款本息的可能性,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借款人的还款纪录;借款人的还款意愿;贷款的担保;贷款偿还的法律责任;银行的信贷管理。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包括借款人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影响还款能力的非财务因素等。

贷款风险程度与企业信用等级有较强的内在联系,即信用等级越高,贷款风险越小,分类等级越高。

客户评级虽然在很多情况下与还款能力有正相关关系,但就一笔贷款而言,影响本息归还的因素往往超过借款人信用评级所包含的内容。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AAA、AA级企业中仍然存在大量不良贷款。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借款企业提供虚拟的报表和资料,使信用评级失准。二是一些评估机构对国有、股份制大中企业评级偏高、偏松。所以,有的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借款人的信用等级虽好,但还款能力不一定很强,因此,不能用客户的信用等级代替对贷款的分类,否则就会掩盖影响贷款归还的本质因素,最终影响贷款分类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三、贷款五级分类在信贷风险中的作用

1.促使商业银行加强对信贷资产的关注

由于五级分类较为准确地反映了各类贷款的风险真实状况,为各行采取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风险化解措施提供了依据,一是通过五级分类揭示出贷款的风险程度,对尚未到期但风险度较高的贷款予以关注,发挥了风险预警作用;二是在加强对不良贷款管理的同时,还加强了正常贷款的管理,特别是对关注贷款加强了信贷监督。银行对关注以下贷款形态的客户必须制定风险处置预案,对于在期限内不能解除风险预警信号的,要根据预案实施贷款的主动性和预见性退出,切实掌握风险客户有效退出的主动权。

2.促使商业银行完善内部控制和稽核机制

一是对贷款的发放、管理和信贷资产的保全等分别设置不同的职能部门,对信贷业务的发展以及风险的控制与化解起到了良好作用。二是完善了贷款审批、发放与管理的授权授信等方面的内部控制制度。三是建立、健全了贷款台账管理系统。四是制定了不良贷款责任认定和追究的相关制度;五是根据五级分类结果,改进授信工作,对于次级以上贷款客户进行重新评级、授信,并且把授信作为强化内部控制风险的手段,而不是给予企业的优惠措施。

3.为不良贷款的管理提供了依据

贷款质量五级分类在一定程度上真实的界定了资产质量,有利于银行根据不同风险类别的贷款进行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为银行及时发现不良贷款,采取有力措施收回资本以尽量减少损失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贷款五级分类还可以通过对行业和地区的不良贷款的考查,修订评级指标体系,为银行的风险控制和合理分配资源提供了依据。

四、对于贷款五级分类的几点建议

1.对贷款分类层次更进一步细化

完善的贷款分类体系应该对五级分类进一步细化,并从风险管理的角度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商业银行应认真研究与分析发达国家现有较成熟的贷款细分标准和原则,并结合我国银行业的具体情况,研制出更加合理与更具可操作性的贷款细分标准,以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较为粗放的分类体系。同时,各行还应在人民银行规定的贷款损失计提比例的上下浮动幅度内合理确定细分后应提取的损失准备金,以便更加科学地测算贷款风险度,计算贷款的合理价格,进而判定本行的市场定位。

2.加强培训,提高分类者的综合素质,让分类者成为“专业的把关人和独立的判断者”。

五级分类制度是由专业人员在收集和分析借款人的经营、财务等多方面信息的基础上,对风险影响贷款偿还的程度做出估计,判定贷款的分类级别。要胜任这种重要而复杂的判断,需要具备丰富的经济、金融知识,需要了解借款人所属行业的专业运作规律及其动态行情,还需要积累风险管理实践经验。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对实务操作人员分类技能和方法的培训力度,通过专业化促进分类工作质量的提高。

3.强化贷后管理工作

各行要根据现有的客户情况,合理配置客户经理,并实行科学的量化考核,使客户经理在必要的压力下有较充足的时间对所分管的客户及其担保单位进行日常的、定期的走访与检查,及时地了解相关客户的经营状况及其它非财务因素的变化情况,并根据该变化实时地调整贷款形态,将分类结果的监测、调整与运用工作日常化,以避免季末短时间内集中分类所造成的形式化。

参考文献:

[1]潘文波.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分类实证研究报告.投资研究,2001,(1):22-26.

第7篇

一、基本情况

烟台深蓝铝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5月24日,注册资本150万元,股东为戴勇出资135万元,占比90%,于亮15万元占比10%,公司法定代表人为于亮。公司经营范围: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批发、零售铝制品、化工产品、汽车零部件、五金交电、机电产品、金属制品;货物和技术进出口业务。公司注册地址:福山区回里镇回里工业园,公司性质为有限责任公司。

二、经营情况

申请人2016年销售收入5894万元、净利润440万元、净利润率为7.46%,2017年销售收入5416万元、净利润404万元、净利润率为7.45%,2018年销售收入5654万元、净利润420万元、净利润率为7.42%。

企业主要业务为铝制品瓶盖,铝箔餐盒等,主要供应商为中铝,主要销售商为牛栏山酒业、张裕酒业下属包装公司,公司餐盒产品出口中东地区。

三、负债情况   

截止目前,共计融资1200万元,其中华夏银行贷款1000万元,个人200万元,对外担保无,尚无不良信用记录。

四、贷款需求情况

因新建二期厂房3000平方米(已经封顶,在办不动产证),华夏银行无法为其增加贷款额度,且订单需求不断增加,企业规模扩大,以及企业需要部分流动资金用于生产经营,现申请流动资金贷款1500万元。

五、抵押物情况

此次贷款由深蓝铝业名下位于福山区回里镇回里工业厂房作为抵押,土地面积20亩,建筑面积合计9500平方米。由中创房地产评估公司预估价2600万元。

六、调查结论

第8篇

关键词: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政策性银行;准政策性贷款

中图分类号:F83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4-0065-04

现代金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化手段的运用和金融创新进程的加快,在支持服务经济成为“现代金融百货公司”并赚取巨额利润的同时,已逐步演变成为具有高度经营风险的企业。于是,拓展业务与防控风险已成为现代金融业经营管理不可分割的两个主要方面。农业发展银行与诸多金融业一样,在建立现代银行的过程中,金融产品在迅速增加,业务效益迅猛发展,金融服务手段越来越现代,与之相伴的是经营风险,主要是贷款风险也随之增多,有的甚至呈加重的趋势,贷款风险事故和案件屡有发生,一些地方不良贷款前清后生。分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企业信用缺失、市场变化所致,也有内部管理不善、制度执行不到位和决策偏差等。因此,必须遵循现代金融业经营管理的内在规律,切实注意发展业务与风险控制的均衡性,创新金融产品与创新贷款风险管理并重。本文拟以农业发展银行市县分支行为参照体,阐述现阶段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控制问题。

一、应用现代企业控制原理――农业发展银行实现贷款风险控制目标的理想选择

(一)现代企业控制原理的概念及特点

现代企业控制原理是企业管理理论创新发展的产物,它强调企业控制功能的主导地位,系统各要素的联结构成具有控制特征的系统框架,它颠倒了原有企业管理理论中以管理为系统,将控制与组织、计划、协调为手段的体系。在此理论下,管理只是为实现控制要求而进行的调控活动,起辅助作用。此原理已为现代企业实践所证明,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保障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安全性。它主要有三个基本特征:

1.控制的主导地位。控制是系统构建和运行的主体目标,是系统存在的基本特征。企业系统的控制功能,是通过系统要素有机联结的程度、系统框架和系统“软件”的科学性体现出来的,系统结构有机程度越高,系统框架越合理,控制功能就越强。

2.管理的从属位置。管理是在控制基础下进行的,是在已经形成的系统框架下,对原有的系统控制进行调整的活动。没有控制作为基础,管理的目的、作用和活动的价值就无法得以体现。

3.控制与管理的不可分离性。控制是构建系统各要素之间存在的原始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客观存在的生克现象的具体反映。管理是通过发挥职能作用,调整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功能和影响,调整控制能力、控制力度以及控制范围是为系统达到运行目的服务的调控活动。控制功能增强,管理难度相对减小,管理调整工作也相对减轻,驾驭企业的难度也会减小。反之,如果控制功能弱、管理难度则大。[1]

(二)现代企业控制原理的作用

现代企业控制原理在现代企业管理,甚至在社会重大问题、军事管理和重大科技工作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学者对计划生育管理、疾病防治管理研究后得出显见的证明,为了控制人口的过度增长,达到人口健康有序增长的目标,必须对婚育进行有计划的控制;为了控制瘟疫传染,达到预防和控制疫情的目标,必须实行疾病系统控制的有效措施。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控制和管理之间的关系――控制是目标,管理是围绕目标的实现开展的活动;控制是主体,管理是围绕主体进行调整的手段。

当前,农业发展银行在贷款风险管理问题上采取了诸多办法和措施,但随着业务的发展,特别是新业务领域的拓展,贷款风险管理日显重要。对照现代企业控制原理,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并没有上升到系统控制的高度。因此,现代企业控制原理的特征和效用无法体现,是贷款风险问题在业务发展过程中难以逾越的主要原因和矛盾之一。必须尽快全面引入现代企业控制原理,设计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控制的完整系统,主要有利于两个方面:

1.有利于将贷款风险控制目标过程化。通过实施贷款风险控制,将要实现的目标细化。将控制的责任和要求落实到每个部门、岗位和每个环节,颠倒贷款防范管理与控制的关系。同时,由于贷款审查、审核、审批流程中的各岗位人员职责明确,即便因不可抗因素产生贷款风险也能有效保护员工人生安全,达到尽职免责的效果,从而有利于极大限度地调动员工参与贷款风险控制的积极性。

2.有利于更新贷款风险管理理念。现代银行不仅是现代化手段的提高和运用,更多应该是现代管理理论的应用和创新。按照现代企业控制原理,农业发展银行仅通过管理手段是无法实现贷款风险管理目标的。因为从根本上讲如果企业系统结构上存在漏洞,通过管理的方法是无法弥补的。因此,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控制不应是单纯的贷款管理,而应是控制为基础的体系构建,必须要积极开展贷款控制实践,按照贷款风险控制设计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全部构架。[2]

二、强化贷款风险控制流程管理――农业发展银行实现贷款风险控制目标的关键所在

做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控制工作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从当前农业发展银行市县分支行的实际来看,首先必须强化贷款审查流程控制,这是问题的关键。按照现代企业控制原理,现阶段农业发展银行市县分支行贷款风险控制要达到的目标一般可大致描述为: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银行贷款业务发展要求,遵循贷款政策制度,明确岗位职责,规范贷款审查,提高贷款审查质量和效率,实现有效控制贷款风险,保障信贷资金安全运行,提高贷款使用效益,其实质是达到信贷资金“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的要求。与此同时,贷款控制各环节在审查过程中要做到明确权限、严格程序、分清责任、规范操作、提高效率、确保质量,力求达到尽职免责。为此,结合现阶段农业发展银行贷款管理的实际,要全面推行现代企业控制原理的思想,必须把握以下三大方面。

(一)必须明确贷款风险控制执行原则

按照现阶段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控制内在规定性要求,在结合农业发展银行市县分支行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原则。

1.真实性原则。贷款产生的背景真实,是真实的经济贸易往来所需,各种贷款信息、依据真实可靠。

2.完整性原则。与贷款相关的各种资料、依据和信息必须完整。

3.合规性原则。发生贷款业务必须严格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严格执行农业发展银行贷款规章制度。

4.风险性原则。对贷款业务必须进行全面风险分析与评估,全方位揭示贷款风险隐患,落实有效风险保障措施。

5.效率性原则。办理贷款必须强调工作质量和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服务功能。

6.流程性原则。贷款办理严格按规定流程操作,各部门、岗位必须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依次审查、不得缺级或越级。

(二)必须明确贷款风险控制流程

从目前农业发展银行市县分支行的实际来看,其流程大致分为原控制和再控制两个层面。

1.原控制层面主要在县级支行。部门:县级支行的信贷部支行行长室;岗位:信贷部客户经理副行长兼信贷部主管支行行长。

2.再控制层面主要在市分行。部门:客户部利率审查部信贷与风险管理部(含法律审查部门)贷款审查委员会;岗位:客户部门审查岗位客户部高级主管利率审查岗位信贷与风险管理部门审查岗位法律审查岗位信贷与风险管理部高级主管贷款审查委员会副主任、主任有权审批贷款人。

(三)必须明确各部门、岗位贷款风险控制的要素和职责

根据现阶段对农业发展银行市县分支行原控制层面和再控制层面各部门、岗位职责研究,在贷款风险控制中必须遵循前述“六项”原则的基础上,各自掌握的要素和应履行的职责如下。

1.原控制层面必须对贷款的真实性、完整性和风险性负主要责任。首先,信贷部客户经理控制。它是所有贷款的起点,必须把真实性、合规性和完整性作为控制的主体。对贷款企业申报贷款必须严格审查各种原始依据,判断贷款的真实程度;必须按制度、法规对贷款进行全面论证,判断贷款的合规程度;必须索要、整理与贷款相关的全部信息资料,判断贷款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在此基础上,对贷款进行全面论证,做好贷前调查的各项工作,按要求撰写调查报告,阐明调查意见和结论,完成相关基础资料并转下个流程。

其次,副行长兼信贷主管控制。在收到客户经理提交的贷款相关信息资料后,必须重点在真实性、合规性和风险性上进行全面复核,发现缺漏、疑点,及时进行核实。对贷款企业提供的营业执照、财务报表和公司章程等重要信息依据,应组织到有关专业评估或国家权威部门进行查询核实;对客户经理提出的调查意见和结论进行重复论证;对贷前调查有关事项进行核实或操作。要结合岗位应知信息,论证贷款风险度。审查无异后,按规定转交下个流程。

再次,县级支行行长控制。县级支行行长是县级支行贷款风险控制的第一责任人,也是贷款业务风险控制首要执行者。必须重点审核贷款的真实性、完整性、合规性和风险性。要站在全局的角度,全面审视贷款业务是否真实可行、是否存在风险隐患等;要综合考虑申请人的信用、信誉状况,生产经营能力和贷款偿还能力,就该笔贷款申请的可行性进行审查,确定能否贷款,贷款额度是否合理,贷款方式是否可靠等;要坚持稳健经营的思维,切忌盲目追求贷款量的增长的观念,真正体现“贷款放到哪里风险就控制到哪里,风险控制到哪里贷款就放到哪里”的效果。

2.再控制层面必须对贷款的合规性、效率性和流程性负主要责任。首先,客户部门及其相关岗位控制。审查岗在收到贷款申报材料后,要重点做好格式规范性审查、材料完整性审查、信息充分性审查、内容一致性审查、信息资料合规性审查、与CM2006系统 核对审查、利率执行准确性审查、风险提示。客户部高级主管要结合掌握的市场信息、行业信息和企业信息,对能否贷款、贷款额度等做出准确判断;对贷款申请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贷款有关规章制度进行判断;要结合岗位性质特征,从贷款结构优化调整、经济市场现实、贷款安全效益等对贷款投放做出综合判断。客户部对贷款全面审查后要联系计划部门利率审查确认,并将完整的手续资料、调查报告、申报材料转下个流程。

其次,信贷与风险管理部门及相关岗位控制。审查岗在收到贷款申报的材料后,要重点做好格式规范性复查、材料完整性复查、信息充分性复查、内容一致性复查、信息资料合规性复查、与CM2006系统再核查、利率执行准确性复查、风险再揭示。法律审查岗位收到资料后,要结合CM2006系统对信贷项目的风险预警情况进行风险提示,重点审查贷款风险防范措施是否合理、可行,保证人主体资格及偿债能力,抵押物、质押物是否合法、足额、有效。信贷与风险管理部高级主管要对贷款合规性、风险性和效率性进行控制。必须对前述各流程环节的审查进行核实;必须坚持风险防范的政策制度规定审核把好贷款风险保障关口;必须全面审视贷款潜在的可能风险点,向流程前后环节做好反馈工作;必须对贷款工作效率、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督。

第三,贷款审查委员会及其副主任、主任控制。贷款审查委员会作为贷款审议的集体决策组织,必须严格执行农业发展银行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合理地组织和运作,要严格执行贷款风险控制“六项”原则。贷款审查委员的每个成员必须是相关专业的专家,必须对贷款决策进行独立思考、判断,履行职责,承担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发挥集体决策的真正效应,才能把好贷款风险控制关口。贷款审查委员会副主任和主任收到申报及审查材料后,对前述流程各环节审查内容和意见进行复查,总体把握调查、审查意见是否完整、是否合理。要重点结合所了解的市场信息、行业信息和企业信息,对贷款的真实性和合理性进行全面判断;要审查贷款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我行的有关规章制度;要根据借款人前期贷款情况和生产经营情况,结合本笔贷款的金额、期限和方式等,判断贷款风险程度,提出防范贷款风险的措施和要求。

第四,有权审批人控制。必须严格执行“六性”原则,对贷款进行全面分析评价,特别是揭示的贷款风险。要严格执行有权审批人有权否决贷款审查委员会通过的信贷项目或提出复议意见,无权变更贷款审查委员会否决或复议的贷款项目的规定。要统揽全局,对贷与不贷、贷多贷少做出符合逻辑的科学合理的判断和终决。要全面履行岗位职责,发挥其在贷款风险控制中的关键作用。[3]

三、强化贷款风险控制细节管理――农业发展银行实现贷款风险控制目标的有效保障

贷款风险细节管理是现代企业控制原理在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控制应用中的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控制原理中控制与管理刚柔相济的关系,只有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实行细节管理,才能确保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控制的效应,达到贷款风险控制的目标。为此,在贷款风险控制流程外必须高度关注相关的细节管理。就目前贷款风险控制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激励约束问题:建立健全信贷资产保全责任考核机制

一是围绕信贷资产保全完善各项信贷管理制度,特别要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将应该检查的内容要求到边、到底、到时、到实;二是建立责任评议追究和尽职免责制度,与流程中各环节责任部门、责任人薪酬、奖金等收入考评挂钩,严格赏罚分明,充分调动员工拓展业务和防范风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流程环节在审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作为对上一流程环节日常考核的依据;三是对流程外实施的资产安全检查、条线检查和信贷主管考核等各项检查,也要重点围绕前述“六性”原则,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作为对相关部门、人员的考核依据。由于履职不到位导致贷款发生损失的按农业发展银行违反业务规章制度行为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二)抵押担保问题:建立抵押担保贷款的实效合规考查机制

对抵押物的评估必须坚持实效合规原则,在实际落实抵押物值时,要坚持稳健经营思维,不能以高估换取贷款的增量,贷款额度应严格控制在规定比例范围之内。对所有《抵押担保借款合同》必须到规定部门进行登记并公示。在审查抵押物的存续和保值时,必须执行《担保法》规定,要审查抵押物的存续状态,是否有损毁或转让的事实,更要审查抵押权人对抵押物在发生毁损转移灭失情况下,债权人监督权力的行使问题,切实防止抵押权人明知抵押物处于损失状态,而采取不作为的态度。对担保企业的选择,在执行有关信贷政策制度的前提下,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务实做好对担保企业的综合评估,绝不高估,坚决抵制违规虚假情形的产生。

(三)风险预警问题:建立贷款风险预防分析监督机制

一是建立客户评价制度。重点客户评价半年一次,一般客户一年一次,新准入客户,在贷款申报前根据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评定信用等级,确定授信额度,做出客户评价报告。同时,要定期对贷款企业经营管理及其相关产品、市场等进行调研,对相关产业政策制度进行研究。二是建立贷款企业经营分析制度。县级支行、市分行应定期召开分析例会,对贷款企业经营情况、财务状况、产品市场情况、信贷资金使用情况、贷款风险及防范措施等进行评价判断。对重点客户要进行全过程监测,对企业法人代表及股东品行、贷款与企业自有资金比例、企业货款归行率、企业日均存款余额、企业销售与纳税额等要素进行及时监测分析。三是要大力提倡引进科学风险预测技术。在CM2006系统基础上,全面收集、筛选业务和管理数据,对贷款风险进行客观度量,逐步建成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客户评价系统、贷款定价系统以及信贷风险监测预警系统等信贷决策辅助工具。

(四)风险处置问题:建立健全贷款风险应急处置制度

建立有效的贷款风险应急处置机制是必需的,一旦发现贷款风险,必须及时准确地反馈贷款风险生长情况的信息。对出现风险预警信号的贷款,要在注意安全保密的前提下,果断采取调整贷款条件、贷款方案、还款方案,要重新核实抵押担保,及时完善保全措施。对贷款损失不可避免的,要及时分析原因,依赖政府、社会和法律部门,寻求综合清收方案。要建立清收转化责任制,结合行长目标责任制的考核,把处置期追回贷款的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责任部门、责任人,强化考核,也要创造性地积极寻求经济组合方案解决问题,比如发挥信贷杠杆调节作用促进收回风险贷款等,尽可能减少贷款损失。[4]

当然,贷款风险控制问题还包括信贷队伍综合素质提高、现代化技术手段运用、流程环节责任部门、责任人责任制动态变化完善和与之相关的管理机制完善等诸多问题,这些都需要多方努力共同解决,全面更新信贷风险防范的理念,全面有效防范贷款风险。

第9篇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今天,国内市场经济制度也逐渐完善,这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但是,融资困难仍然是阻碍中小企业前进的最大障碍。理论上讲,中小企业融资的方法众多,有股权融资、债券发行、贷款等方式。但现实中,由于我国银行业的成熟和中小企业自身的特性,对中小企业而言,银行间接融资程序便捷,因此银行贷款仍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首选。

从银行自身角度来说,基于我国市场经济制度不断完善和繁荣,大企业的融资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不仅仅限于用银行贷款来解决资金融通问题,再加上外资金融机构的不断涌入,金融脱媒现象不断深化,国内金融服务市场竞争激烈,因此银行争夺大企业融资的成本增加。与之相对应,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小企业前途更加光明,融资需求更大。在此新形势下,对比现有银行和中小企业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索中小企业融资中的银企合作新关系、新动向,无论是对促进银行业务的发展,还是对缓解中小企业在融资中面临的难题,都大有裨益。

二、中小企业定义

中小企业是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其特点是规模小、资金投入有限、生产成本低、经营模式灵活、经营决策权高度集中等。我国主要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进行划分,如工业行业,从业人员10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0000万元以下的都为中小微型企业。

三、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由于中小企业的内部融资能力有限,所以很大一部分都是通过外部融资获得资金。同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直接融资的结果和效果并不理想,尽管推出的创业板、中小板和新三板为一些盈利强、高信用的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融资平台,但符合上市条件的公司是非常稀少的。因而,银行贷款融资仍旧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导方式。

(一)中小企业融资基本特点

第一,企业自身积累不足,内源融资能力有限,内部积累资金较少。企业经营者大多缺乏长期经营理念,在分配利润时只看重眼前利益,同时中小企业自身素质不高、财务制度不健全和缺乏融资知识,制约中小企业融资。

第二,外源融资渠道狭隘,企业融资量较少,直接融资渠道不畅。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非常有限,很难使用债券、股票等方式来筹集资金,而最主要的外源融资方式就是债务性融资。而且随着物价的上升,中小企业经营成本上升,持续经营困难加大。

第三,间接融资困难。间接融资是指通过金融中介,主要通过信用合作社和银行的贷款来获得所需资金。而各家银行对中小型企业和大企业发放贷款的机制不大相同。银行对大型企业贷款的收益可观、风险较小、成本低,对中小企业贷款是一个成本较高、风险较大、收效比较低的业务。从整体情况来看,我国的中小企业仍旧处于资金短缺的状况。

(二)中小企业向银行融资现状

由于银行根据审慎经营的原则,对发放贷款要求严格,许多银行都有面向大项目、大型企业、大城市发放贷款的偏好,而不愿贷给中小企业。因而,中小企业向银行融资贷款的难度在增加。同时,中小企业的融资贷款门槛很高,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而言,很多银行原则上只会提供抵押贷款,而且贷款的利率也是波动的。据统计,银行信贷可以基本覆盖80%的中型规模的企业,而小型规模的企业80%都无缘银行信贷。虽然国家出台“国九条”等法令来改变现状,但从“国九条”的到地方政府的实施,乃至金融机构的具体实施还需要一个过程。

四、我国现阶段银企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中小企业对银行贷款依赖性强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银行贷款是首要融资渠道。假如银行以及其他的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不能有效进行资金对接,那么中小企业很有可能会面临生产资金断裂的问题,从而不能进行正常的生产活动,进而导致中小企业的生存危机。若把资金比作池子里面的水,那么相关的金融机构体系就是管道。由于政府资金投入不足,目前的担保机构往往实力不强、覆盖面不广、担保倍数较小,这就使得担保机构不能很好地为中小企业的融资作贡献,进而导致中小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加强。

(二)中小企业从银行融资的成本高

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发展,银行对企业发放贷款不会向企业提供过多的低于基准利率的优惠贷款,开始逐渐采用市场化标准,但是不同规模的企业间贷款利率水平差异会很明显。

从表1我们可以知道,西部地区57.2%的银行贷款利率水平高于基准利率,且有54.1%的企业不能获得贷款额度或透支权限。从全国中型企业看,有51.0%的中型企业银行贷款利率高于基准利率、44.3%的中型企业不能获得贷款额度或透支权限。有62.3%的小企业银行贷款利率高于基准利率,有高达58.9%的小型企业不能获得贷款额度或透支权限。中小企业从银行取得贷款困难重重,银行的贷款利率也决定了中小企业不能从银行获得足够的资金,因为过高的利率会给中小企业带来无法承受的高成本。

(三)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条件苛刻

目前,抵押贷款、保证贷款和质押贷款是我国中小企业向银行融资担保的三种主要方式,抵押贷款是最常见的方式。然而,中小企业的厂房大部分都是租用的,而用于生产的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有的时间较长而且过于陈旧,根本不足以用作贷款抵押。因此,抵押物不足成了银行没办法放款的首要原因。除此之外,抵押贷款对于银行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因此,许多银行为了防止贷款风险,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其最常见而且最稳健的担保方式是以有价值且足额的固定资产抵押,一般不会引入流动资产作为担保物。因此,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拿不出合适的担保物,抵押贷款对中小企业来说成为了泡沫。

(四)银企双方信息不对称

银企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也是现今银企关系发展不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我国的金融市场上,企业作为借款者,一般会比银行更加清楚贷款资金投向、投资项目是否能偿还贷款和还款成功的概率。但是,银企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就很有可能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信贷市场上,银行选择不发放或少发放贷款资金正是为了避免信息不对称而可能导致的企业对银行利益的侵犯,这就是逆向选择,其发生在贷款之前。除此之外,在贷款资金发放之后,企业有可能受到高利润引诱而改变贷款合约中承诺的用途,去从事那些风险很高、预期收益也比较高的其他投资项目,从而造成贷款难以归还的情况。所以,由于道德风险的存在,银行会相对降低对企业发放贷款资金的意愿。

五、银企关系发展新方向

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发展的今天,银行和企业关系的建立也要遵循市场交易的有关规则,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资金借贷的效益性和有偿性。从银行角度来讲,其发放贷款必须立足资金“三性”,即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对于达到“三性”要求的中小企业,银行必须要给予积极支持;对于达不到“三性”要求的中小企业,坚决不予发放贷款。从企业视角来讲,要尽快地转变观念,通过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企业财务等信息的透明度和企业经营水平等措施,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用来获得长期持续稳定的银行贷款。

(一)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平台――产权交易平台

在我国如今的平台上,中小企业的潜力尚未被充分发掘,银行没有深入了解中小企业,仅仅针对硬信息来决定是否贷款。因而,那些不能够提供充分担保物的中小企业被摒弃在贷款条件外。所以,建立银企双方相互了解的信用数据库成为了关键。该信息库以中小企业的发展和信用为基础,参考无形资产的质量,而不仅仅是有形担保物的数量。信息库一方面成为企业和银行之间进行沟通的媒介;另一方面信息库能够很好地发掘企业中的潜力股。同时,信息库能够更加保障投资者的利益,投资者能够充分掌握企业信息,使投资者能够在尽可能多的情况下进行投资决策。更重要的是信息库能够把全国的中小企业和投资者联系起来,从而能引进更多的外商进入本地。此时,信息库不仅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而且对本地经济多元化发展和促进本地的GDP、GNP等各种经济指标增长作出巨大贡献。因此为了解决现有平台的范围窄、对中小企业进入平台的资格要求太片面、区域限制等各种缺陷,本研究提出了以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库为基础的产权交易平台架构。如图1所示。

在整个融资担保过程中,行业风投机构(以银行为主)、政府、担保机构可以成功实现三方互赢。首先行业风投机构有一个优先选择优秀的、有潜力的中小企业优先投资的优势,进而拥有优先挑选的好处,同时还可以利用部分中小企业的信息为其他私有中小企业投资者提供投资分析、风险分析或者帮助中小企业制作发展规划,从而获得收益。其次政府可以充分了解中小企业的各种信息,为中国证监会的证券三板市场奠定基础,为完善中国证券市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最后担保机构可以在提供评级报告时从中获取收益。

(二)担保贷款高级信用化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担保物不足,使得银行怀疑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导致银行不愿意放款。在此情况下,一方面可以使中小企业担保贷款高级信用化,担保机构采用反担保的条款,通过加强再担保、企业互保、保险业务合作等方法消除银行对此次贷款持疑;另一方面,为了及时并准确地向拥有高新产业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可以由政府机构直接办理担保业务,在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扮演中间人的角色。

(三)金融创新

第一,银行应该转变现有的经营观念,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新方法。包括在信贷审批和发放的过程中,打破原有的贷款标准的错误认识,调整行业信贷政策,满足中小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并健全和强化服务中小企业的信贷机构,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等。另外,中小银行具有特定的区域性,其可通过与本地区中小企业持久的、近距离的密切接触,获得很多非公开的关联性信息,容易克服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而导致的信贷风险。

第二,银行可根据中小企业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发出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土地储备贷款、原材料抵押贷款、在建工程抵押贷款、有价证券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存货质押贷款等金融产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信贷流程,保证资金需求时效性。

(四)搭建银企对接平台

为了使银企双方能够更多地了解彼此,政府相关部门可以适当联合工商联等服务性组织定期召开银企见面会,搭建银企对接平台,让银企彼此更加了解。有效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就业,进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10篇

1、增长方式的差距

我国商业银行在对待风险与发展问题上存在树立正确的观念难、坚持正确的观念更难的现象,存在很多非理性的竞争行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看不到银行这个行业风险的滞后性、隐蔽性、长期性的特征。一些经营者不太容易正视风险,不愿意放弃隐含过高风险的市场机会,有的经营者也不习惯用长期稳定的利润标准衡量业绩,相反却热衷于对个别年度利润的评价,不考虑对风险的拨备和对利润的冲减,使表面上的高收益与实际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之前有很大差距。结果是长期以来在我国银行发展史上形成业务规模快速扩张与风险大量累计、资产质量下降不断交替出现的怪圈。近年来,这类非理性的行为仍在不断地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比较典型的是,规模扩张似乎成为某些银行业绩的唯一衡量尺度,而长期稳定的利润却不太被评价,作为以风险为基本经营特征的银行,这些做法和评价客观上对我国金融业的风险文化和正确的经营理念形成负面的引导。

2、资产负债现状的差距

伴随着商业银行经营规模的迅速膨胀,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结构不匹配问题也运而生。银行资产和负债不相匹配,存短贷长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旦市场利率发生反常翻转,对利率敏感性强的资产和负债将带来严重的利率风险,导致银行遭受损失,严重时会危及银行的生存。20世纪70年代美国储备协会危机就是由于利率的变化引起的。

从近几年金融机构总体情况看,流动性总量仍然过剩,但短期流动性指标欠佳,流动性比例和流动性缺口率偏离监管要求较大。存款来源定期化势头减弱,但流动性管理风险增大。

数据支持。流动比率:某行流动性比率指标11.37%,较年初增加1.74个百分点,短期流动性状况较年初有所好转,但该指标距银监会风险监管(不小于25%)相差较大。流动性缺口率:

流动性缺口率=(90天内到期的表内外资产-90天内到期的表内外负债)/90天内到期的表内外资产。某行流动性缺口率-582.73%,距银监会风险监管(不小于-10%)相差较大。

3、外部经营环境的差距

我国的宏观经济的特殊环境加剧了信用风险向商业银行集中。首先,信用风险受制于我国金融市场融资结构过于单一。在我国,直接融资的发展速度一直较慢,与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始终不相称。我国企业债余额占GDP的比重仅为2左右,美国为36、日本25。而在间接融资中的银行贷款却一直在大规模高速扩张。相关数据显示,2000年,在我国国内金融市场融资格局中,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所占的比重为72.8,2003年前半年攀升至97.8。目前维持在95以上,远高于发达国家金融市场融资格局中间接融资只占40以下的比例,这种融资结构使得企业融资严重依赖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而原本可以通过直接融资领域化解和分散的信用风险却过大向商业银行集中。其次,宏观信用管理体系的薄弱导致了我国系统性信用风险环境,从而加剧了信用风险在商业银行的不断积聚。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果,但是宏观信用体系没有得到同步发展。

在宏观信用环境得不到改善、全社会的信用风险向商业银行过度积累及风险管理难度加大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商业银行自身对风险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来控制全社会90以上的信用风险,对银行而言应该是勉为其难。而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环是依赖于存贷款利差收入,不断扩大贷款规模也是银行降低不良贷款率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的提高和不良贷款率的下降,客观上都要求商业银行还是要继续扩大贷款规模。

(二)业务流程自身问题剖析

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是指直接或间接为顾客创造价值的一系列相关逻辑活动的有序集合,不同的业务流程设计是商业银行绩效和组织结构的基础。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可以分为为直接创造价值的客户服务流程和为直接创造价值活动服务的后台支持流程。对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客户服务流程依据目前为客户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可以分为信贷业务流程、零售业务流程、表外业务流程、咨询业务流程、业务流程等;后台支持流程可根据各项管理活动分为综合管理流程、计划财务流程、风险管理流程、产品开发流程、后勤服务流程等。

随着商业银行规模机构日趋庞大,部门分工越来越细,部门考核目标分散,使得局部与总体经营目标出现偏离,在没有统一的意志和共同目标追求的管理背景下,为强化内部控制、防范风险而设立的各个控制环节,在现实中却因受部门分工的影响,往往使部门的意志成为左右事物成败的砝码,造成了相对完整的工作分散得支离破碎,相应组织结构也越来越繁多复杂,使经营和协调管理成本不断上升,有时运营支出费用占银行收入的50左右,但是运营效益却低下,对市场变化反应迟滞。根据流程诊断的一般方法,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业务流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业务管理环节过多,流程周期太长。以信贷业务流程为例,一笔贷款从客户提出申请到支用贷款需要经历的大大小小的环节不下二十个,主要的流程环节是:客户申请受理审查贷前调查项目评估风险审查贷款审批合同审查用款条件审查客户用款,这里的受理审查、贷前调查、项目评估、风险审查、贷款审批、用款条件审查等环节基本上都是对客户资信的审查,贷前调查要写调查报告,项目评估要写评估报告,风险审查要写审查报告,贷款审批要准备审批报告,不仅重复劳动,效率低下,而且不易明确责任。不仅如此,一笔额度较大的贷款不仅要经过同级机构的多个环节,由多个部门的经办人员和主管审查,而且还要层层上报,层层审核。据统计,国有商业银行一笔信贷业务的平均处理时间(从客户提出申请到用款)长达数月,根本无法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因此,尽管有些审查是必要的,但为此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付出如此高昂的管理成本和效率代价却是不可行的。

2、业务流程的设计不是为客户提供最方便的服务,缺乏差别化和多样化的服务流程。国有商业银行现有的业务流程是为适应既有的组织结构和满足管理的需要设置的,“流程为组织而定”,笼统地按活动的相同性或相似性,将从事相同或相似活动的人合在一起,形成职能型群体,每一个职能性群体所从事的工作,对于一个完整的流程来说,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在这样的组织中,从客户的需要来看,完整的业务流程常常被割离开来。国有商业银行尽管进行了很多改革,但往往热衷于权力和资源的再分配,部门设计和部门职责划分没有打破传统的思定式,而且一般是在机构调整之后再去设计连接各部门的业务流程,或只是对业务流程进行一些修补性的工作,这样形成的业务流程不可能是方便客户的流程。另外,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僵化单一,没有根据不同客户、不同业务的风险高低设计不同的业务流程,而是根据业务金额的大小划分管理权限,往往造成越是优质客户、越是大客户的审批环节越多,业务流程越复杂。

3、各业务流程彼此不协调,甚至存在冲突。国有商业银行服务流程往往由各业务管理部门自行制定,彼此间缺少衔接和协调,存在重复和冲突。譬如,国有商业银行虽然设有专门的信息部门,但没有建立统一的信息流程,各业务经营和管理部门为了自身需要,都有自己的信息渠道和信息处理流程,前台业务部门有业务信息系统,后台风险部门有管理信息系统,会计部门有会计信息系统,各流程之间的信息资料不能共享,重复录入,更重要的是各口径的数据不一致,带来管理上的混乱。而且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相当部分的信息依赖手工填报和汇总,给基层行的正常经营带来了极大的工作压力。实际上,银行的各项流程都存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所以银行应该特别重视流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匹配。也就是说,不仅要对单项流程进行合理的整合,更应加强流程网络的总体规划,使流程之间彼此协调,减少磨擦和阻力,降低系统内耗。

4、一些不必要的后台支持流程占据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国有商业银行机构庞大,部门林立,人员众多,是功能齐全的“小社会”,在一些管理层后勤服务等非业务人员在数量上甚至超过了业务人员。一些非核心业务,如员工培训、科技开发,国有商业银行也往往自我承担,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不说,质量也难以保证,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三)价值流程与业务流程的分离

以利润收入与成本资产负债业务为系统列的价值流和以市场金融产品资产负债业务为系列的业务流往上自成体系,虽然二者的交汇点为资产负债业务,但在现实的经营活动中,两者的轨迹往往难以重合。

第11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 融资 对策

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总数早已突破4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从其对GDP和就业的贡献率来看,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所得到的金融支持却严重不足。四大国有银行信贷总量的80%都流向了国有大中型企业,只有20%流向了占经济总量70%以上的中小企业。国际金融公司(IFC)对中国民营企业融资结构调查报告显示:80%的企业认为融资难严重阻碍了它们的发展,而中国人民银行的研究局课题组对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制度调查报告显示,中小企业的规模扩张普遍伴随着资金紧张的局面。自次贷危机以来,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更加不利。据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统计结果显示,2008年上半年,40%的中小企业在危机中倒闭,40%的中小企业在生死线上徘徊,只有20%的企业没有受到危机影响。近期央行为调控宏观经济,一再紧缩银根,第六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并于2011年7月7日再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更为中小企业严峻的融资环境雪上加霜。为了使中小企业得到更多的生存机会,各地政府也都相继出台适合中小企业的信贷政策,但最终中小企业获得的贷款只占10%-15%左右,享受政府补贴只有5%,受到风险投资青睐的只有千分之一。即使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因无法落实担保,无法落实抵押而拒贷的比例高达60%左右。总理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忧患意识。中小企业要解决其自身的融资荒问题,还需要从各个方面深入分析。

首先剖析一下融资荒的原因,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一) 中小企业自身的因素

1、 市场竞争力不足。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数成立时间短,自有资金较少,产业升级换代缓慢,企业技术装备半数以上属于一般或相对落后水平,产品技术含量低,人员素质偏低,专业化人才较少,企业规模小,产权不清,多为家族式经营。由于这些硬伤,使得中小企业组织结构变动快,规模扩大比较困难。

2、 管理制度不完善。中小企业多为家庭企业,其领导者的内部控制意识薄弱,一般凭主观意识进行组织分工,控制程序过于粗放;另外财务管理相对不规范,财务信息失真,信息披露不完整、不真实。这些都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障碍。

3、 资信程度低。由于前两项的缺陷,使得大部分中小企业资信普遍不高。从而市场核心竞争力不强,经营风险较大,盈力能力较弱,其自身的积累不能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而中小企业的流动性风险较高,融资风险较大,也成为外部投资者不愿意对中小企业进行投资的主要原因。

(二) 银行的原因。

1、 银行信贷决策时‘所有制歧视’和‘规模歧视’明显,各大银行基本都主要服务于商业化程度高的优质大客户了,对中小企业放款不足,本应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因自身也处于改革的振荡和生存考验之中,暂且也无暇顾及中小企业。

2、 贷款程序与中小企业资金使用不匹配。中小企业的贷款金额小,笔数多,时间要求又很紧迫,而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对每一笔贷款都必须履行严格完整的审批手续,但这个过程的耗时又与中小企业要求贷款的“短小散频急”相矛盾,通常是等银行的贷款审批下来后,贷款企业已经奄奄一息了。

3、 中小企业的贷款成本较高。由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薄弱,财务管理不规范,导致中小企业的财务信息失去规范性和可信性,银行对企业放贷时所进行的前期信用调查耗费的信息收集成本和放贷后的监督成本较高,所以一般银行都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放贷,即使放贷了,也会将这些成本转嫁到企业身上,使得企业的资金使用成本高得让这些中小企业望而却步。

(三) 大环境的原因

1、 资本市场方面,主板市场门槛太高,债券市场又比之股票市场的发展相对滞后,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融资的难度很大。

2、 金融创新不足,银行及资本市场的金融创新能力较差,对金融产品及其衍生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滞后,不能有效利用金融产品及其衍生产品放大信用乘数,对冲金融风险,使银行体系从‘惜贷’和‘惧贷’的阴影中走出,让资本市场活跃起来。

3、 政府方面。各地政府未能及时为地方中小企业量体裁衣定规修法,目前中小企业融资相关的法规严重滞后,导致它们尚不具有公平竞争的环境和条件,中小企业的相关利益仍然不能得到保障。

鉴于中小企业自身特征,偿债能力弱、融资规模较小、财务规范性差、缺乏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等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状况,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性金融体系。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建立了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法律体系,并适时加以调整和完善,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顺利进行提供法律保障。我国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性金融体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从现有的政策性银行派生出面向中小企业的贷款部门,并通过立法强制,保证政策性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比例;新设政策性中小企业银行,允许地方财政发债或担保发债,解决地方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来源;积极制定优化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的有关政策法规,为中小企业发放优惠贷款,贴息贷款等政策性贷款。到2020年前,我国将通过深化金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一套与中小企业状况和特点相适应的银行金融服务制度和法律政策扶持体系,广泛发展为小企业量身定做的中小金融服务机构。

(二)完善直接融资体系,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在参考其他国家开辟‘二板市场’和地方性证交所的经验,2009年10月,我国开通了创业板市场,为中小高科技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融资平台。目前推出的创业板定位于服务成长型创业企业,重点支持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也是落实自主创新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各级政府部门应积极创造条件,促使各类中小企业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尤其要向政府和中国证监会等主管部门沟通,及时反映情况,推动上市门槛的尽快降低。同时,加强各中介机构的建设,以推动中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渠道融资以获得快速发展。另外,应积极开展各类企业债券市场,扩大企业债券品种,为债券市场的发展营造一个宽松的市场环境。

(三)培育地方中小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

我国目前所拥有的城市商业银行仅有100多家,农村商业银行只有20多家,农村合作银行160多家,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100多家,相比美国资产在10亿美元以下的小银行就有7000多家,小银行的数量规模已远滞后于小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大力发展小银行成为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途径。完善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管法规,制度和监督体系,使其合理有序发展。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并引进相应竞争机制,使民营的金融机构能够公平与其他金融机构竞争,并给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

(四)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尽快建立以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信用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条件。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都要坚持市场化运作,学习运用先进科学的担保风险控制办法,避免行政干预,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和培育中小企业信用制度相结合进行。在对中小企业纳税、贷款、工商年检、通关报税、产品质量检验等情况记录收集整理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向银行等机构提供企业信用信息。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还处于试点阶段,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作用,既要借鉴国外经验,又要根据转型时我国财政、金融和中小企业管理体制自身的特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五)完善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健全企业治理结构。

大多数中小企业均为家族企业,在创业初期都有很高的凝聚力,为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小企业家应发扬企业家精神,包括创新、创业和冒险精神。不管融资环境有多困难,走出困境要靠自己,要从自身找原因找出路。

1、 重自筹,提效益。既然央行一再收紧银根,从银行贷款难上加难,中小企业更应该注重内部筹资这一渠道。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企业内部筹资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企业主应全面提高对企业管理的重视,改变长期以来的重经营轻管理的思想,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机制,建立科学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使中小企业的财务,生产,质量等管理工作正常化,规范化,提高企业的管理等级。当企业具有增长潜力和发展后劲时,企业就可以更多地从内部筹集到资金。

2、 重品牌,树形象。树立现代化企业形象,创造良好的筹资信誉。从一定程度上讲,市场经济也是一种信用经济。无论是吸引投资者投资还是从银行贷款,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商业信誉作为前提条件。首先,企业的经营管理,必须符合科学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要求,并以良好的经营业绩求得较高的社会信誉。其次,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必须讲求信用,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增加经营透明度,确保准确的财务信息,有助于银行更好的了解企业的融资需求,减少银行对企业的信用危机。

综述: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始终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对此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家都采取了各种措施,试图解决此问题。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所面临的困境,不是一方的努力就可以成功的,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以及中小企业等各方面的配合和共同努力;需要长期的研究和探讨,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制定相应的措施以应对万变的情况。只有这样,中小企业才能达到一个发展的新境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顾颖,马小强 《中小企业创业与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0)

2、 林书民.《中小企业分析》.财经科学,1999(4)

第1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集团客户 信用风险 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07)10-032-04

集团企业最早出现在欧美发达国家,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高级形式,一般是指通过资本投入、管理控制或家族关联等多种关联方式形成的由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及其他成员企业或单位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和有机联系(即家谱)的企业法人群组。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集团企业发展非常迅猛,截至2005年末,全国大型集团企业已达2845家,总资产超过20万亿元。

在集团企业加快发展的同时,商业银行竞相营销和积极拓展各类集团客户,开展战略合作,对集团的信贷投放不断增加,集团信用风险也不断暴露,银行在众多集团风险案件中遭受了重大资金损失和声誉损失。近期,中国银监会下发了修改后的《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并再次预警集团客户资金链断裂风险。可见,国内银行加强集团风险管理已经刻不容缓。

一、银行集团客户的特征分析

1、集团由多个法人组成,关联关系日趋复杂。集团内的每一个成员企业一般都具有法人地位,在法律上是独立核算单位。集团关联关系主要通过资本投资链条形成,资本投资有全资、控股和参股等形式,并日益呈现出多层次特征,且层次之间很不平衡。通过管理控制和家族关联形成的集团也在逐渐增多,关联关系日趋多元化。如德隆集团曾控股、参股企业多达177家,银行贷款超过300亿元;华源集团控股6家上市公司,并有各种子公司400多家,公司层级超过7层。

2、通过频繁兼并收购进行多元化投资,迅速扩大资产规模。集团企业善于把握市场热点,兼并收购活动比较频繁,往往将触角伸向多个行业和地域。多元化投资时,集团企业的通常做法是每有一个新项目就设立一个新公司,这样既能扩大集团规模,又能免受债务牵连。如三九集团通过并购扩张,曾经横跨7大产业,有56家二级企业和100多家三级企业,负债总额近200亿元。

3、集团企业发展模式是以融资促投资,以投资带融资。集团多元化投资既是其融资冲动产生的原因,又是融资能力增强的通道。一般而言,集团可控制的企业数量与可获得的金融资源成正比,控制的企业数量越多,集团借款主体和担保主体就越多,筹资能力和还款能力就越强,从而形成了“投资融资投资”的正反馈机制。如托普集团曾经在全国各地大肆圈地,开设分支公司,建设托普软件园,颠峰时期拥有3家上市公司和140多家控股子公司。

4、大多数集团实行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大多数集团财务管理集中于总部,融资和投资都由集团总部统筹,集团内哪些企业需要资金,由哪些企业充当融资主体,都由集团计划和安排,以实现融资规模最大化和财务成本最小化的目标。因此,信贷资金往往实行“统借统还”,“短贷长用”也比较普遍。也有少数集团实行分散财务管理模式。如华源集团就是分散管理的典型,因盲目扩张,管理跟不上,大量短期贷款用于收购,最终因个别银行诉讼收贷而资金链断裂。

5、注重社会形象和同政府的关系。集团企业为了不断拓展新的经营领域,寻求更大发展空间,非常注重培养同政府部门的关系,注意形象塑造和社会品牌建设,经常参与当地的捐资、助学、大型演出活动等,以提高其知名度。集团的控制人还常常参与对地方政府意义重大的活动,甚至积极参政议政,以获得政府较多的话语权。

6、集团系统性风险较高。随着业务不断扩张,集团以资本、管理和家族关联为纽带,形成了一条冗长的资金链,资金在各成员之间不断地流动,一旦资金链条中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引发成员企业“多米诺”骨牌式的崩溃。资金链的断裂可能是因为某个成员企业的经营不善,可能是来自于银行信用的突然缺失,可能来自供应商的债务追讨,或者其他融资渠道的变化。总之,扩张越是迅速,资金链条越长,企业就越脆弱,风险点就越多。如达尔曼集团,就是由于6000万元银行贷款不能续贷而资金链断裂。

二、国内银行集团客户系统性风险的成因

(一)银行在信贷市场中的“羊群效应”导致信贷向集团客户集中

羊群效应是指信贷市场中,大多数银行采取同样的信贷营销和信贷投放行为。首先,是否贷款先看其他银行的行动。比较极端的例子,A银行对C企业“只要B银行敢贷,我们就可以贷”,别人敢贷款成了可以贷款的理由,而不是理性去审视企业是否具有承贷能力和有多大承贷能力。这跟资本市场的跟风炒作非常类似。其次,片面认为“大即是美”。一定程度上,银行混淆了“大”和“好”的概念,迷信集团企业,对其行业、区域、政策和经营风险认识不够,把集团客户简单等同于优良客户,但是否一定是银行的价值型客户,并没有进行深入的量化比较。第三,随大流有利于回避信贷准入责任。集团客户一般都有一定社会知名度,有一定资产规模,贷款给这样的企业,容易回避产生不良的责任。第四,对集团客户的法律风险缺乏认识。银行普遍偏好于对母公司贷款用于整个集团成员单位,忽视集团客户中无论母公司还是子公司都是独立法人,都应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基本法律规范。

(二)银行过度授信“垒大户”,授信总量容易失控

首先,银行缺乏集团信用限额。集团企业一般在多家银行贷款,各家银行都会给予一定授信额度,但该额度并不登记在中国人民银行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中(只登记实际使用部分),加起来总额度往往远远超过集团实际需求,因此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集团信用限额。客观上,集团本身结构比较复杂,有的跨多个行业,旗下公司众多,集团的实际承贷能力也难以判断。其次,信贷系统支持乏力。目前,国内银行的信贷系统大多是基于单一客户开发的,对单笔业务、单一企业的信用限额管理是有效的,但不能有效地支持集团信用限额管理。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手段,基层行无法有效地控制和掌握集团的信用总量。难以确定全部关联企业,只能了解单个企业情况,进而对每个具体借款主体进行授信。第三,考核机制不完善。国内银行目前大多实行分支行制,支行是利润中心,员工收入跟利润直接挂钩,贷款利息是主要利润来源,所以支行热衷做大贷款规模,“垒大户”成为必然选择,甚至不惜竞相降低利率和担保条件。此外,国内银行信贷供给过剩也为集团过度授信创造了条件。

(三)资金用途监控不到位,银行贷款沦为风险投资

许多案例表明,贷款沦为风险投资是集团风险爆发的导火索,一些集团急功近利,深度介入资本市场,以期短期内获取超额利润,有的集团甚至认为“资产运作是加法,资本运作是乘法”。一些集团偏离主业盲目做大,远远超出其经营管理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最终却失去原来的行业地位和竞争优势,造成资金链断裂。在盲目扩张过程中,一方面,集团客户接受银行监督的意愿和配合程度较差,银行为了自身利益争相追捧并大肆贷款,导致一些集团客户身价和债务倍增,有时银行为了掩盖潜在风险而借新还旧、被动贷款,甚至帮助集团从外部融资倒贷。有的银行一味迁就,对集团的资信真实情况和信贷资金运行状况不甚了解,致使贷后监督形同虚设。另一方面,由于集团关联关系复杂,集团账户众多,资金流动随意,占用现象比较普遍,使贷款监控非常困难,处于高风险状态可能还不知觉。许多集团从事跨区域甚至跨国经营,本地和异地融资、对内和对外融资、股本与债务融资相互交织,贷款承贷主体与实际用贷主体常常分离,也增加了贷款用途监控的难度。再者,银行缺乏深入的行业和企业研究,难以对集团资本运作和跨行业多元化带来的信用风险进行准确判断,有效控制风险就更困难。

(四)关联交易和关联互保容易放大信用风险

集团关联关系日益复杂,控制关系日趋隐蔽化,使银行难以掌握集团的真实家谱、控制关系和关联关系,关联交易和互保融资放大了信用风险。首先,集团关联企业财务信息可操作性大。由于关联交易在集团业务活动中占有一定比重,可以通过关联交易调整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使财务信息失真。其次,关联担保增大信用风险。集团内企业之间通常采用互保形式申请银行授信,包括集团为其子公司、孙公司担保,子公司、孙公司为集团担保,以及子公司、孙公司间的互保。这些互保形式虽然符合法律规定、具有法律效力,但信用风险通过贷款担保链条在集团内部不断地传递,集团系统性风险未能有效向外分散,一定意义上,银行对集团是信用贷款,实质上处于担保不足或无担保状态。第三,控股股东利用关联交易抽逃资本(金),通过“隧道挖掘”剥夺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一般情况是,在子公司获得贷款后,控股股东为了尽快收回投资并赚取高额利润,往往利用关联交易和非公允定价转移资产,抽逃资本(金),降低子公司的偿债能力,增大了信用风险。第四,集团在债务重组中悬空银行债权。在债务重组中,一些集团借助各种力量要求银行削债,侵蚀银行利益,有的集团为了逃废银行债务,利用内部关联交易和不合理的转移定价,通过兼并收购、破产在关联企业内部转移资产、债务,虚化担保企业的担保能力和承债企业的承债能力,把风险留给银行。如啤酒花曾对外担保超过17亿元,是公司净资产的3倍以上,债务重组中银行受偿最终不足三分之一。

(五)传统的风险管理机制无法适应集团风险管理需要

目前,国内银行的集团风险管理仍主要沿袭单一客户风险管理模式。首先,集团信用风险管理主体明显缺位。究竟是总行、分行还是支行负责集团风险管理,并不十分明确。类似单户主要是支行管理,支行的市场营销力度重于风险管理,集团关联企业在多家银行开户,往往很难全面了解集团整体情况,在业绩的压力下支行容易忽视整体利益,加上一些集团客户的家谱和经营结构复杂,使银行很难在短时间内对其经营状况、风险状况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和评价。其次,缺乏集团客户发现机制。正是由于管理主体缺位,国内银行普遍缺乏集团客户发现机制,授信人员在审查贷款时,发现甲企业与乙企业存在关联关系,才要求做集团统一授信,这是一种“点点式”的事后发现,发现效率比较低,何况集团关联关系正日趋隐蔽化。第三,管理主线不明。集团风险管理除了统一授信外,其他方面的管理线索并不明确。从集团风险案例看,关联关系、关联交易的识别和判断是集团风险管理的关键。第四,管理工具缺乏。国内银行的信贷系统大多是基于单笔业务、单一客户开发的,既不能有效支持集团风险管理,也缺乏集团风险监控功能;客户信用评级和债项评级起步较晚,正在积累数据过程中,还没有广泛应用于风险管理实践,其他工具如管理会计系统、客户关系系统、风险预警系统就更为缺乏,集团风险更多是靠人的判断。单一客户的风险、盈利、成本尚且无法准确测算,集团风险管理就更难细化。第五,管理思维和管理习惯传统化。国内银行信用风险控制多倚重审批环节,贷前、贷后相对较弱,而风险管理的基础在于真实、及时、充足的信息,由于银行缺乏信息交互机制,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集团信息分布零散,在银行分支机构内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影响了银行对集团信息的全面掌握。信息闭塞极易造成授信范围过于狭窄,从而诱发错误的决策,甚至出现一些银行在收缩某集团的贷款,一些银行还在大力营销的现象。

(六)集团客户贷后管理难度大,贷款容易“见光死”

集团风险暴露具有延迟性,一旦爆发往往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加上风险的系统性、传染性,“见光死”成为一种必然现象。首先,集团资金链比较脆弱。集团经营好比走钢丝,牵一发而动全身,链条上的任何冲击,无论是确定性事件,还是偶发性事件,都有可能使集团资金链断裂。其次,贷款用途监控困难。贷款用途监控是银行贷后管理的重要内容。现实中,一些集团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在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擅自改变合同约定用途,将短期贷款用于投资(机)。而关联交易的隐蔽性,银行很难及时发现这类问题,无形中增加了对贷款用途监控的难度。第三,客户信息容易失真。集团存在关联关系信息和关联交易信息的不对称。一些集团编制会计报表的随意性大,有的有几套账,向银行报送的财务报表可信度低,加上客户跨区域、跨行业经营,不仅使银行贷前调查难以深入,贷时审查难以到位,而且贷后管理也难以实现。第四,缺乏管理集团风险的专业化队伍。银行风险管理从单笔业务到单户,再发展到集团,说明集团风险更加特殊,其管理本身就是一项独立性工作,但国内银行普遍缺乏集团风险专业人员,缺乏集团风险管理的集中协调和统一指挥,仅靠集团涉及到的各家分支行协同管理,效果是极为有限的,协同内容更多只是额度博弈,在各自的利益驱动下,无法在贷后管理中形成合力。

三、国际先进银行集团客户风险管理的经验

国际先进银行在长期的信贷业务实践中,逐步积累了一套比较成熟的集团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经验,具体包括:

一是严格遵循“一个债务人的原则”。即不管一个集团多么庞大,结构多么复杂,集团内成员有多少,但在银行眼里,该集团都是一个债务人,并在这个原则下开展集团授信管理。因此,国际先进银行比较注重集团客户范围和关联关系的界定,集团关联交易披露也比较充分。事实上,这是搞好集团风险管理的前提。

二是为每一家集团客户配备一名“全球账户经理”,并建立相应的客户经理网络,实现信用风险的统一控制。“全球账户经理”一般设在集团公司总部或母公司所在地的分支机构,由其统一负责集团客户的所有事务,如评级、授信、业务组织、关系协调等,并由其呈报有权部门审批,“全球账户经理”代表的是总行。子公司所在地银行分支机构为其设一名“账户经理”,负责子公司的日常管理,定期访问子公司,了解其经营情况和业务需求,并向“全球账户经理”汇报进展或变化。相应的,“全球账户经理”承担集团客户的所有风险,子公司所在地分支行不承担对子公司的业务风险,在银行内部,总行为分行提供内部担保,分行将集团风险转移给总行,实现对集团风险的集中统一控制。

三是银行内部有完善的管理会计系统和信贷信息系统。在管理会计系统的支持下,所有来自于集团的收入都记为“全球账户经理”的收入。信贷信息系统也可以对集团的有关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和管理。所有子公司的“账户经理”通过信贷系统及时向“全球账户经理”传送子公司的所有信息,包括所有业务、调查报告、融资情况等,“全球账户经理”汇总所有“账户经理”的上报资料并进行加工,在此基础上建立可以授权共享的集团数据库,供“全球账户经理”和“账户经理”在处理与集团及其子公司有关业务时使用,总行可以通过该系统在任何时间掌握集团及其子公司的业务情况。

四是按照“孰低”原则审慎处理集团及子公司的信用评级。通常,主要子公司的客户信用评级比照集团公司的信用评级掌握,银行一般会要求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债务出具担保或安慰函。所以,子公司的评级不会超过集团公司的评级,即使自动评分较高,也会下调至集团的评级。

五是严格实行集团统一授信并随时监控执行情况。对集团客户严格进行统一授信,既有授信主办行,也有协办行;既有总授信额度,也有结构授信、产品授信、期限授信;既有外部授信,也有内部授信,内部授信属于银行的商业秘密。外部授信收取一定承诺费,在承诺授信额度内,分行可以自行审批发放贷款,不需报总行。“全球账户经理”将总的授信额度分配给集团的全部或部分子公司,对业务发展较好的子公司进行倾斜,并预留一定的机动额度,以便对新业务需求及时做出反应。对集团客户的授信额度均通过信贷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全球账户经理”可以在接受客户申请时准确掌握其授信额度的使用情况和风险敞口。

四、国内商业银行加强集团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的策略

(一)加快经营战略转型,形成业务特色和比较优势

国内银行要避免“羊群效应”的负面影响,必须尽快形成业务特色和比较优势,依靠业务特色获得可持续发展。第一,加快经营战略转型步伐。资产业务加快转向零售贷款、信用卡、贸易融资业务,逐步降低企业贷款在总资产中的比重,降低大企业大集团贷款在企业贷款中的比重;对于集团客户,应主动调整营销策略,以贷款产品为基础,积极发展现金管理、企业年金、投资银行、财务顾问等特色产品,满足企业不断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进而与集团形成相对稳固的合作关系,获取多元化的收入来源。第二,加快实施行业聚焦与信贷组合管理。行业聚焦与组合管理是商业银行预防行业风险和集团系统性风险的有效手段,行业、客户、地区、业务是信贷组合的重要维度。国内银行要以客户信用评级、债项评级、RAROC等为基础手段,从全行整体利益的角度出发,实施行业聚焦研究和股东价值导向的信贷组合管理,分享国民经济的发展成果。第三,加强资产业务创新。基于国内银行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对外资金融机构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的背景,加强资产业务创新与风险管理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国内银行必须下大力气研究客户财务管理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特别是集团客户的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和资金统一结算、风险统一控制的内在要求,开发更多的金融工具和服务产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理财型银行”,避免只有传统信贷产品的被动局面。

(二)健全集团风险管理机制,优化集团客户风险管理流程

搞好集团客户风险管理,必须建立配套的风险管理机制,国内银行要以集团统一授信工作为起点,尽快健全集团风险管理机制。首先,建立统一集中的集团风险管理体系。强化总行对集团客户的集中管理与统一控制,拉直集团风险的报告路径。在总、分行设置集团风险管理团队,由具有丰富经验的风险经理担当。跨国、跨省(区)、跨分行的集团客户由总行进行集中管理,分行内跨支行的集团客户由分行统一管理。直接管理包括但不限于信贷调查、信用评级、统一授信、授信操作、贷后检查、五级分类、风险监控、风险预警、不良催收等全部信贷活动。其次,明确集团风险的管理主线和工具。管理主线就是要弄清关联关系、关联交易与关联互保,解决信息不对称;管理工具就是要充分发挥信用评级、风险限额、用途监控的作用。第三,完善利益分配和协调管理机制。在集团风险管理中,应按照“风险、收益和成本相匹配”的原则协调主办行与协办行的利益分配。凡是由总行集中管理、分行具体经办业务的集团客户,分行按业务量和风险度获取收益、承担经济资本、计提拨备外,应按照授信比例承担总行管理成本。借鉴国际先进银行“全球账户经理”的经验,设立全国性集团的主办客户经理,涉及业务的分支行设协办客户经理。主办客户经理所在单位就是主办行,协办客户经理所在单位就是协办行,主办行可以代表总行组织集团信贷调查、授信申报、信息搜集,组织协办行追踪集团成员间的关联交易和资金转移,并对关联交易和资金转移所涉及交易对价的合理性,以及关联交易和资金转移将对成员企业偿债能力产生的影响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估,形成对集团整体风险限额及其成员风险限额调整的意见。协办行主要负责对应成员企业运营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完成调查任务,将有关信息向主办行反馈。第四,优化集团客户风险管理流程。风险管理过程本质上是信息管理。集团管理始于单户管理,但又有别于单户管理,其风险具有系统性、隐蔽性、破坏性强的特点,所以集团风险管理流程,应特别突出信息搜集、额度监控、贷后管理、信息维护等环节。集团主办客户经理要有很强的信息整合能力,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协办客户经理要及时向其汇报。授信审查人员要积极参与集团信贷调查,为合理适度授信创造条件。信贷部门应定期组织实施贷后检查,并在信贷系统中及时补充集团客户信息。

(三)加强关联交易和关联行为分析,建立集团客户发现机制

切实弄清集团的关联关系,有效掌握关联交易的实质和影响,才能从根本上搞好集团风险管理。首先,要加强贷前调查,提高调查水平,严把集团客户关联关系关。除了完成单户企业的信贷调查和信用评级外,还应深入调查集团的股权架构、主要行业状况、市场份额、银行融资和区域分布情况,弄清集团关联关系和关联交易,正确列出集团家谱,客观地提出集团信贷调查报告。在客户评级中,关联客户评级应不高于集团公司评级。如协办行发现集团某一子公司有特殊风险,应将有关情况及时报告主办行,并对子公司评级作相应调整。其次,积极探索关联关系和关联交易的识别方法。通过集团业务经营和资金往来的关联程度、公司标识的统一程度以及集团成员对外投资和接受投资等情况,了解和掌握集团的家谱和管理方式。注重从控制(投资)、被控制(被投资)关系、交易往来及定价政策发现关联关系。对于没有表面控制关系的,要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确定关联关系,有共同的所有者、控制者、管理层的企业也应视同集团管理。加强关联互保分析,分析关联互保的背景、总量和结构,确定关联互保的风险程度。第三,建立集团客户发现(生成)机制。一定程度上,集团客户的发现机制是银行集团风险管理的先导。国内银行应建立集团信息集中维护机制,改变目前的分散方式,具体可以由基层行提供集团客户信息,总、分行设集团风险经理集中录入。同时,严肃集团信息维护纪律,无论总行、分行还是支行,在营销中发现集团客户首先就应纳入集团管理,凡是不及时提供详细信息和纳入集团管理的,授信审批部门可不予审查。

(四)科学设定集团风险限额,防止过度授信发生

要有效避免过度授信“垒大户”,国内银行必须强化理性竞争、审慎授信的风险观念,加强同业交流与合作,探索有效的方法,科学设定和管理集团风险限额。第一,建立集团风险限额确定机制。集团风险限额必须与其经营规模、财务状况、负债结构与现金流量相匹配。如根据信用评级和债项结构确定风险限额;根据集团主营收入、净利润、现金流状况确定风险限额;根据集团净资产、负债率和负债结构确定风险限额,以及综合各种方法进行确定。其次,区别设定和使用集团风险限额。对于紧密型集团,要集中授信、分散使用,先以集团合并财务报表为主要依据,综合考虑集团净资产规模和年度营业收入规模、经营性现金流量、负债结构及对应的偿债能力,确定集团风险限额。然后再考虑集团内单一客户的独立偿债能力、贷款串用风险、关联担保能力风险以及风险的传染性,审慎确定集团内主要成员的风险限额。对于松散型集团,则要分散授信、汇总管理。先分别测算集团成员企业的最高授信额度,再汇总测算集团整体的风险限额。第三,完善分支行和客户经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减少贷款规模在考核中的占比,突出风险价值导向考核,通过考核机制的完善,促进理性、审慎风险文化落地生根,促进主办行、协办行积极参与集团风险全过程。

(五)强化信贷资金用途管理与还款来源监测

首先,密切关注集团投资行为。银行贷款应主要支持集团核心业务、核心项目、核心资产的流动资金需要,避免与高成长、高资本运作、处于高投资期的集团发生授信业务;突出支持平稳增长、专注主业、适度投资的集团,坚持流动资金不用于集团项目投资与并购支出。贷款发放后,要及时进行资金用途和流向管理,掌握集团核心现金流,确保第一还款来源的充分性。其次,要合理安排集团的资产业务品种。品种安排必须与集团真实需求相匹配,中长期贷款对应项目建设或技术改造的资金需求,避免短贷长占。对流动资金贷款进行分类管理,区分铺底性和临时性的需求。第三,贷款用途纳入合同条款管理。设置预防性条款,如信息披露与告知、资产转让限制、财务比例限制、关联交易限制、利润分配、交叉违约等条款,确保集团按合同约定使用贷款。第四,加强集团账户资金流监测分析。将银行的信贷系统与会计系统进行对接,通过技术手段监测集团账户资金进出,跟踪信贷资金流向,监测其是否按合同使用,分析其真实还款来源。对存在异动流向的,及时采取措施。

(六)加强集团客户风险预警和贷后管理,完善IT支持系统

有效避免集团信用风险“见光死”,必须加强风险预警和贷后管理,并借助IT系统支持。一是加快风险预警体系建设,特别是集团风险预警。国内银行要在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银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研究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开发风险预警模型,建设集团风险数据库,通过关键指标提前预警风险,及时做好风险评价,建立不良集团“黑名单”制度,前移风险管理措施。将集团的经营性现金流、关联公司账户资金进出作为财务预警重点;将关联信息、关联交易和关联担保作为非财务预警重点。二是充实风险管理专业队伍,强化集团贷后管理。集团的风险识别、衡量、监测和控制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落实风险预警要靠到位的贷后管理,这就需要一批专业人才,将集团作为“一个债务人”进行集中管理,严密监控集团的重大体制变化、经营财务状况、重大投资活动、核心资产变动、社会与法律活动,严密监控集团内的关联交易活动、大额资金往来、资本市场举措,关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行动等。针对集团客户不同的信用评级和债项评级,采取不同的贷后检查频率和检查方式,并将检查发现的重大变化情况及时录入信贷系统。三是完善集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应包括集团关联关系、关联交易、关联担保等信息,以及集团风险管理中生成的评级信息、调查报告、检查报告、风险预警等信息,至少应实现以下目标:随时可列出每个集团所属企业清单,可以展示集团“家谱”;随时可给出每个集团所属企业在银行的每笔贷款;可以给每个集团所有企业设定最高信用限额。同时,系统应有充分的内外部接口,内部与银行会计系统、评级系统联通,外部与央行信用信息数据库、银监会大额授信违约统计系统、证监会上市公司信息系统、工商登记系统、企业纳税系统等连接,共享社会信息资源,逐步实现集团信息录入、查询、筛选的自动化。

参考文献:

1.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2007.

2.武剑.集团客户的信用评级与风险管理[J].当代银行家,2004,(6).

3.周江涛.论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信贷风险管理[J].求索,2006,(01).

4.魏国雄.集团客户信贷风险及其防控[J].中国金融,2006,(06).

5.肖永杰,霍东平.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论坛, 2006,(12).

6.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国有银行监管一处课题组.集团(关联)企业信贷风险与控制:以上海为例[J].上海金融,2003,(08).

7.刘肖原,贾涛.商业银行集团客户的特征与信贷风险防范[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8.郭世钊,胡新林.集团性客户信贷风险及其管理[J].企业经济,2006,(12).

9.王丽丽,张炜.银行公司金融业务与法律风险控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