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物理教学设计论文

物理教学设计论文

时间:2022-02-07 15:03: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物理教学设计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物理教学设计论文

第1篇

1导入新课环节

可以通过图片、短片、生动形象的描述等形式列举地震波、水波、声波、无线电波和光波、扫描遂穿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引出3类典型的波———机械波、电磁波和物质波,指出虽然本质不同,但有许多共同之处……本章通过讨论机械波来说明波动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这体现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新课教学环节

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Flas引导同学归纳出产生机械波的条件,再通过实验,建立正确的机械波形成与传播的概念.为了便于分析机械波是如何形成与传播的,必须建立波传播的简化模型:一维波传播模型.通过下面过程逐步进行,演示“绳波”,可以看到一孤立的向上凸起的波向前传播,水平振动,可以看到连续完整的波向前传播.比较绳波与水波,找出二者共同点;介质各部分均振动、均形成凹凸相间的形状向前传播.最后得出结论:绳中传播的是机械波,它的形成与传播原理,就是所有机械波的形成与传播的原理.第一步,建立物理模型,将软绳简化为若干质点连接而成;第二步,利用箱式横波演示仪演示机械波是如何形成与传播的,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学生建立如下概念:(1)在介质中,前面质点振动,带动后面质点也跟着振动,但时间上有延迟,大量质点相互“配合”形成机械波;(2)质点只是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不会随波迁移;机械波传播的是“机械振动”这种运动形式.进一步发展科学概念,让科学概念理解更全面深刻,前面所分析的机械波均属于横波,对于一个完整科学的概念而言,还需分析纵波的情况:通过多媒体观看有关横波和纵波动画,弹簧中传播机械波的情况并分析此现象,让学生明确该现象传播的也是一种振动形式,是机械波并给出横波与纵波的概念;说明纵波是如何形成与传播的;总结对机械波的形成与传播概念的理解,不论是横波还是纵波,均有:理解一,机械波的形成是因为前面的质点带动后面的质点,后面的质点重复前面的质点运动;理解二,介质中的质点并不随波迁移,只是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1,2];理解三,机械波是大量质点的集体行为,机械波传播的是振动这种形式,波动是振动状态的传播,相位的传播,波形的传播(平移),能量的传播.这为波函数的建立提供铺垫.随后进一步联系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的地震波且说明它的的产生,传播过程既有纵波(P波,首波)又有横波(S波,次波),两种波速的差异可以用来计算震源的位置,又由于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而纵波可以在固、液、气中传播的特点,指出人类可以利用地震波实现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了解地壳地层的分布,它是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的一种重要手段.这体现将物理知识转换成科学技术的力量.在利用唐山、汶川大地震带来的灾难来感受波动中的能量的传播.既然得出了波动是弹性介质内部大量质点参与的一种集体运动形式,如何来描述它呢?引出本节课的第二个问题———波的描述,对于几何描述和周期性描述,还是利用动画和绳波实验,直观明了以达化解难度之目的,从而得出:(1)机械波传播的速度与介质有关,与振源振动的频率无关;(2)认识到横波中的波长的意义,知道振源振动一个周期,机械波向前传播一个波长.在引入波速由介质的性质和波的类型决定这一概念时,解释为什么海啸波在开阔的大洋表面的浪高不过1m左右,不甚显眼,但随着向海岸传播浪头会越集越高达几十米,形成排山倒海巨浪拍岸的壮观场景.这再一次让学生体会学以致用,物理就在身边,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机械波的数学表达式的形式即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的建立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前面我们深刻理解波动是振动状态的传播,相位的传播,弹性介质中的各质元的振动状态沿波的传播方向依次落后的基础上建立波函数.目的就是找到一个能描述任意时刻t、任意位置x处质点运动(振动)状态的方程.这里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的有机结合详细分析和讨论,假设已知波源在原点O(xO=0)处和已知波源在任意位置B处(xB≠0)的质点的振动表达式的情况下求波函数的方法,最后总结出一般规律波动中各质点并不随波前进,只是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振动;各个质点的相位依次落后,波动是振动状态的传播,相位的传播,波形的传播(平移),能量的传播[3].

3课堂小结环节

由自愿组合的10名同学手手相连,在教师的指导下组成“人浪”表演[4],以教师的启发提问和同学的回答来归纳总结本次课的知识点(在黑板上一一标出).最后提出问题:当几列波相遇又会有怎样的现象和规律?引出下次课要学习的内容,以便学生预习.

4结束语

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创造一种接近真实的情境,通过学生的参与和感悟、形成机械波的概念,掌握机械波的规律.这种教学设计完全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魏英智 张晓兰 徐宝玉 刘炳胜 田雪松 丁红伟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理学院

第2篇

【关键词】新课标 中学物理教学 模块化 流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5-0125-02

新的中学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物理学不仅含有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含有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培养;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世界观。

新课标为中学物理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市级立项课题“中学物理教学的模块化及流程设计研究”以新课标为导向,立足实际教学需要,开发新的教学资源,以教与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吸收传统教学方式的精华,改进教学模式及方法,提高中学物理学科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物理素养、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使中学物理教学获得新的改进和提高。

一 中学物理教学模块化思想的引入

1.理论溯源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死记硬背,是被动复制式的学习。有意义学习理论也指出教学中的认识活动无论如何特殊,总是需要在学生头脑里进行建构和组织的,这一点教师是无法替代的,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本质体现,教师的教学活动应建立在学生对学习自觉、主动、自我追求的基础上。

2.中学物理教学现状

第一,中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以“老师讲、学生记”为主,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则通过“题海战术”来实现。学生缺乏科学探究的实践活动,自主式、探究式的思维习惯没有养成,学生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建立“题型库”上,解题过程成了“核对”题型,如果没有“检索”到类似题型,则会导致解题失败。这是典型的机械式、存储器式的学习,无法找到“智能型”、“探究式”的影子。

第二,应试教育与传统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经历科学探究、参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活动要求较低,师生均不重视探索科学的方法、能力、兴趣与热情的培养。

第三,受权威和标准答案的束缚,学生缺乏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缺乏尊重事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学生被动学习,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其人格塑造和创新意识的形成也受到影响。

3.模块化教学思想的引入

鉴于上述理论与实际的原因,笔者将模块化教学思想引到中学物理教学模式的改进中来,将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技术手段融入到新的教学模块中,目的是通过新的模块化设计达到以下效果:(1)通过有针对性的模块设计,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探究能力、合作意识,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启迪价值观,焕发科学精神。(2)通过模块化教学设计促进新的教学模式、方式与手段的合理组合,使学生走出“死记硬背、被动复制式的学习”的怪圈,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充满活力和自我追求的基础上。

二 流程设计思想的引入

1.理论与现实

教学论指出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特别要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流行于我国中小学的教学流程通常是问题导入——引发思考——学生交流——教师评述、讲解和结论——练习巩固等。总体课堂教学板块可归纳为:导入部分——新课部分——课堂练习——小结——布置作业——课后反思等。这其中学生的自主思考、探究实践活动较少,缺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探究精神等环节的设计,难以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2.流程设计思想的引入

结合理论与现实,本流程设计定义为“穿行”于模块内部和模块之间的教学程序和活动安排,即各模块内部的学生组织、内容设置、活动项目及时间分配,各模块之间的教学行进次序等。此外,本流程设计还充分考虑到教师的角色转变(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充分体现了探究式教学和素质教育的新理念。

本流程设计吸纳了传统中好的教学流程的片段,如导入式、渐进式、目标推进、及时巩固等,吸收了国外教学流程设计中学生自主的课堂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合乎教学规律的教学流程中获取知识,生成愉悦的情绪,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 中学物理教学模块化与流程设计的统一

笔者对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的目标、内容、实施建议等进行了充分研习,将教育理论与教学现状充分结合,吸收了“整体感知、提出问题”;“问题引领、自主学习”;“汇报交流、抒发感悟”;“整体收获、归纳总结”;“达标检测、应用扩展”等模块化教学思想,重新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方式、方法步骤、评价方式等,形成适应探究式教学和素质教育的具体的教学方案,即“模块化及流程设计”的新方案。通过对新方案的实施形成新教学模式下的典型课例,与此同时还将对新的教学资源进行梳理、整合并形成系统的素材库。

1.课题设计的目标

本课题将中学物理教学模式总分为几个关键环节及实施步骤,简称为“五模块一流程”,其中“五模块”指的是实验模块、素材展示模块、演说辩论模块、问题抢答模块、测评模块;“一流程”指的是这五个模块内部及模块之间逻辑的、循环的推进,其顺序为:实验模块素材展示模块演说辩论模块问题抢答模块测评模块。具体设计目标为:

第一,内涵丰富的模块构思。如实现文字、图表、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载体的多样化,实现观察、提问、猜想、实验设计、探究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分析与论证、交流与评估等操作形式的多样化,实现小论文、讨论、演讲、辩论、练习运用、检测与评价等多功能课堂活动类型的有机结合。

第二,规范灵活的流程设计。流程设计是“穿梭于”模块内部和模块之间的“线路”,如果把模块比作一个电路中的不同组件,如电源、开关、用电器等,那么本课题设计的流程就相当于我们设计的一个多用途电路中的电流路径,它可以完成多种情况下的教学任务,实现各种不同的教学目标,如应用其中的部分或全部流程环节可应对各种物理教学内容及目标的要求。

2.课题设计的具体内容

课题设计的具体内容是根据课题设计的目标确定的,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模块设计。模块设计结合了新课标、教材内容、学生情况、相关教学资源和手段,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时间、教学步骤在不同教学环节中科学合理的整合。

“实验模块”强调对探究实验项目的归类、计划,包括实验类型(如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声学、物质属性等)、实验时间安排、学习小组的建立与分配、实验主题、实验目标、器材准备、实验报告要求等的前期计划与安排,这便于早期做好如集中实验器材或场地安排等的准备工作。根据现实性与灵活性原理,有些探究实验并不一定受实验室场地和时间的限制,如参观、户外测量等。

“素材展示模块”包括音频、视频、文字、图表、图片等的收集、归类和整合,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教师则负责现场解释和答疑等。目的是尽可能向学生充分展示物理现象、物理学史、物理学家的故事、渗透于周围环境和社会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物理知识的应用以及新科技成果等信息,从而全方位向学生展示各种物理探究的方法、思维方式、理论成果、实际应用,也为学生获得高尚的情感、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大量的“滋补”。物理学史或物理学家的故事为培养学生相信真理、追求真理、不唯权威的科学精神提供了珍贵的借鉴。

“演说辩论模块”要求学生在亲历探究实验或充分接触素材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各小组内部经过讨论、交流,并推选小组代表进行演说,阐述本组对实验探究的项目、素材展示的内容给出系统观点或完整结论;再通过各学习小组之间辩论与启发,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各种物理现象的内在规律和物质结构等的认识,促进学生对物理探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思考与总结。同时通过此模块的运作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辩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是“主持人”,学生是“嘉宾”,是舞台上的主角。

“问题抢答模块”的设计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包括练习、复习内容等)。教师通过多媒体形式提供各种物理问题,由学生代表各自的小组抢答,学生答题情况计入小组总分。这将进一步促进学生团队意识、参与意识的提升,激发学生积极加强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同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并使学生体会到集体荣誉感以及由于自身对物理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掌握而带来的成功解决实际问题的喜悦。

“测评模块”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全面检测,即测评与教师讲解的过程。这可以帮助学生检查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和遗漏,起到纠错或加深印象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帮助教师进一步改进教学。

第二,流程设计。(1)模块内部(之间)的逻辑推进。流程设计包括模块内部的教学程序或安排包含在各模块内部去实施,实施模块内部的内容安排、时间节点、方法运用、逻辑推进等操作事项,还包括模块之间的衔接,即不同模块如何有逻辑地依次推进,如小组合作、分组实验、演讲讨论、问题抢答、逻辑辩论等教学步骤如何在一维时间坐标上进行分布。(2)目标推进原则。模块推进以“目标明确”和“目标实现”为原则。单个模块要有具体可行的目标,以目标实现作为模块间推进的动力。

四 结束语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设计和实施新的教学模式,综合运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改进,更是对新课标、新理念、新技术的吸纳和整合,是一项全新的教学改革行为。从设计思想的酝酿到设计方案的提出,再到设计方案的实施、反馈、修改和完善,其可行性和效果必将经历一次次的实践检验。笔者相信,只要在中学物理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改进,必将对中学物理教学的改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笔者将以此为荣。

参考文献

第3篇

[论文摘要]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尤其是随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面世和进人实验区,高中物理教学无论是在理念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因此,高中物理教学如何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主要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寻求新的创新:

一、教学设计的创新

众所周知,在应试的重负之下,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通常都是从知识的理解记忆、技能的规范操演和解题的强化训练来立意的,课堂教学的目的几乎被唯一地定位在向学生传授应试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因此,“传道、授业、解惑”就被片面地当作传递知识、教授技能和帮助学生解决在掌握知识与技能中存在的问题。这样一来,灌输也就必然成了主要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改革中,依据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出的教学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又把它具体化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由于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渠道,因此,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真正成为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实践场所和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必须突破单纯以“双基”来立意的旧框框,本着教学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样的高度责任感,从三个维度来全面构思教学内容、精心安排教学活动。

首先,对于教学内容的构思,要以课程标准中的相关条目为依据,以所用教材的相关内容为参照。在“知识与技能”维度,不仅要关注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物理学的历史进程、取得的主要成就、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在“过程与方法”维度,要注意把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物理探究的重要意义、物理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物理学发现并提出问题的独特角度和物理学思考并解决间题的典型思路等纳人教学的内容。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要把揭示大自然的奇妙与和谐、展现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和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间题、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等纳人教学内容。

其次,对于教学活动的安排,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教师本人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在学校的现实条件为基础。在“知识与技能”维度,要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技能的复杂程度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接受逻辑和心理特点,有度又有序地安排教学活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尝试运用实验方法、模型方法和数学工具来研究物理间题、验证物理规律,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间题;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他人讨论、交流、合作;还要让学生通过物理课程,来学习如何计划并调控自己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的学习过程,逐步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要注意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他们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清;鼓励他们主动与他人合作,并通过合作学习来培养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团队精神;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所学的物理知识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区,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不是互相孤立而是有机统一的,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分别操作。这是因为就课堂教学而言,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既涵盖了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和重点内容,又针对当前中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薄弱环节,体现了物理教学的完整性;就学生的发展而言,健全人格的堵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必要条件,健全的人格是一个整体,如果课堂教学只偏重培养人格中与认知有关的部分而忽视其他部分的培养,就可能会导致学生完整人格的解体和内心世界和谐的破坏,其结果必然严重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因材施教的改革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被看成单纯的认知体。在教学活动刚开始甚至尚未开始就被

人为地划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一种流行的观点是,学生在学业成绩上呈现出的个别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生俱来的素质差异造成的结果,课堂教学对于这种差异的改善作用极小或完全不起作用。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教师只能按正态分布的原理,以全班学生的平均水平为基准,根据中等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设计和实施教学,不难预料这必然会导致有人“吃不了”、有人“吃不饱”的状况。这种置学生间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于不顾,只管把既定的知识甚至仅限于与应试有关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的“一刀切”式教学,完全背离了教学的因材施教原则,严重地损害了许多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妨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新课程改革所遵循的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单纯的认知体,而是富有朝气和生命活力的完整的人。因为包括教学在内的“任何一种活动,人都是以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方式参与和投人,而不只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参与和投人”。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一模一样的标准件,也不是一个仅以年级或班级为标志的抽象群体,而是一群具有多元智能和独特个性的具体的人。第三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容器式的被动接受体,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积极的学习主体。理论和实践都早已证明,“如果提供了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方面会变得十分相似”,人为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是武断和缺乏根据的。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要求教师应当立足于每一位学生当前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全面把握学生成长的各个要素,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指导策略,科学而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力求在因材施教的方式上有新的突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良好氛围,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景,着眼于使全体学生通过教学活动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出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因为任何一位学生都潜藏着无限的发展可能。教师的职责应当是“面向全体学生”,启动他们每一个人的内在动力,为他们提供学习成功的适当条件,引导并帮助他们把潜在的能力变成现实的水平,促进他们素质的协调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发展。

三、教学评价

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手段,其导向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既然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就必须认真研究用考试这一标准来评价物理教学时,到底要考什么、怎么考才是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以往的许多考试。主要是针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所进行的单项测量,由于这种考试的瓶别和选拔功能被过分地强化,有时,它甚至成了决定师生命运的唯一指标,这就不可避免地把师生都逼上应试教育的绝路。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不强调评价的峥别与选拔的功能”。而且不仅要从知识与技能方面进行评价,还要从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进行评价;不仅要做终结性评价,还要做过程性评价;不仅有书面考试式的评价,还有动手操作式的评价;不仅是教师评价学生,还可以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学校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共同努力,在包括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形式、评价结果及其管理等在内的整个评价制度上寻求新的突破。同时,由于教育教学评价具有特殊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所以,它还需要得到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只有这样,评价制度的变革乃至于整个新课程改革才有可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刘力:《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论》,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

第4篇

关键词 创新教育 创新能力 物理教学 渐进培养

随着新教材的实施,新教材不是变难了,而是更优化,更合理了,同时也增加了一些与时俱进的新知识。因此的我们的教学模式也要发生相应变化。才能顺应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纵观历史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竞争是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其核心在于人才素质,而人才素质的优劣则体现在其创新能力上。因此,中学阶段实施创新教育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

我们的中学物理教学由于高考的因素,往往十分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得还很不够.而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全社会人人都参与的培养过程。下面我简单阐述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着重解决的三个问题。

一、物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不仅仅要灌输知识,而应该启发学生认知。新教材的实施,将彻底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要得到极大的尊重,教师不必注重师道尊严,而更应做良师益友。他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

二、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实施创新教育,教师首先必须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到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发展的具体能力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等因素,更应该考虑到学生所要发展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和创新个性。

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渐进培养,主要经过如下阶段: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欲实施创新行为形成创新能力塑造创新个性。

(一)教学设计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分析教材、学生状况,注意落实好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要始终有目的地渗透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且要制定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层次教学目标(即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创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力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因为有一些在教师看来是不起眼的小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一次难得的“创新”机会。教师要在挖掘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切入点,这些切入点可以是教学难点和重点、演示实验,也可以是物理学家的创新经历的体验,或者是学生自己的创新成果展示,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教师要善于引导和迁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使其对科学真理进行追求与探索。

(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意识。

(三)习题教学和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习题教学要跳出“题海战术”的误区,要能使学生尽量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解决同一问题,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形式使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这样可以学生的发散思维或集中思维。

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物理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感。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在因素,设计恰当的物理习题,这些物理习题应满足如下要求:一要有适当的难度,二要在教和学两方面富有探索性,三要能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法,为培养他们的物理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营造良好的班级创新环境

班集体作为一个单元。教师要在班内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物理教师可利用灵活的形式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如在班内展示学生的各种创新成果(科技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等),举办物理知识竞赛,实验创新能手的评比等,并办好科技板报、物理小知识报,使班内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班级氛围.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交流,并组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创新体会,使全体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相互激励,相互增强。

三、创设创新教育的大环境

第5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高中物理教学;评价层次;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就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1]。计算机和投影仪的结合,能以PPT课件、Flash课件等为平台把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感官刺激元素有机集成,充分显示出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本论文试图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角度给出评价教学手段之优劣的三个层次,然后根据这个评价层次对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做出实例分析。

一、评价教学手段优劣的三个层次

1.有效与无效之界

教学设计是有规律可循的,对教学环节的效果可以作出初步的评判。笔者认为,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则有

效,否则无效,甚至负效。特别是,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课程资源,以此作为衡量尺度,能起到很好的筛选作用。

一般的,PPT课件的第一张幻灯片设计为一个封面,用来注明制作者姓名、单位和时间。笔者注意到,大多数课件在这个封面上还会粘贴精美的图片,但粘贴的图片非常随意,殊不知这种随意性可能犯严重的错误。

2.高效与低效之别

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完成相同的教学内容,所能达到的课堂效果有高低之别。得到大量实践肯定的情景教学中,就其情景引入环节,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能够帮助学生很快地进入相应的情景。

3.长效与短效之分

从记忆的稳定性和理解的深刻性分析,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达到的课堂效果还有长效和短效之分。教育心理学相关研究表明,与静态相比,动态对人的刺激更强烈。因此,物理概念教学中,把关键字动态化,可以强化学生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记忆。

二、多媒体技术运用于高中物理教学的实例分析

1.激发学生兴趣方面,多媒体教学具有独特的优势,但也要注意其不足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2]使用多媒体技术,在创设物理情景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从而激发学生的

兴趣。

然而,对一门学科的兴趣绝不能停留在现象的感性刺激上,而需要对真理追求中理性地、系统地、深刻地思考作为持久的保障。就一堂课,给出多个物理情景,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通过细心观察画面,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对每一情景逐个分析,横向比较、探究做圆周运动存在的共性,从而归纳总结出做圆周运动所受的合力应该受到一个指向圆心的力——向心力,这就是一堂成功的

课。综上,多媒体展示的情景能够从感性刺激上培养学生初步的兴趣,而持久的兴趣源于对真理的孜孜追求中。在教学手段如此发达的背景下,对物理学科真正感兴趣的学生却越来越少。我们从这个高度反思多媒体教学,或许我们就不会陶醉于多媒体教学的优

势中。

2.突破知识难点方面,多媒体教学具有独特的优势,但也要注意其负面影响

长久以来,物理给人们的印象就是“难”,教师觉得难教,学生感到难学,其原因就是学生生活经历的缺失与物理同生活密切相关的矛盾、学生抽象思维的缺失与建立物理模型的矛盾。但需要注意到,高中物理课程学习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如果高中物理中所有的抽象的知识点都通过多媒体技术一一化解,那么这就完全剥夺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锻炼。因此,笔者认为,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对抽象知识点的教学应该逐渐摆脱对多媒体技术的依赖。

3.提高课堂容量方面,多媒体教学具有独特的优势,但也要注意其隐蔽的危害

使用传统教学手段,受到严重的时空限制:例如,口述多个不同的物理情景时,只能依次逐一叙述;做演示实验时,几乎不可能仅演示一两遍而惠及全班同学。现在有了多媒体技术,这些几乎就不是问题了,一张PPT可以安放多幅不同情景的图片,一切尽在不言中;对于观察比较困难的演示实验,可以拍成视频,多媒体一播放,既真实又便于全班同学观察。但是,笔者也注意到,有些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一味地扩大容量,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一堂课下来,时间非常紧凑,学生点头哈腰貌似理解了,实际上他们没有消化。因此,从一堂课的知识目标来看,大容量的多媒体教学是高效的,但从能力目标的达成来看,则可能是短效的。

三、结论与思考

高效与低效、长效与短效是基于有效教学的基础之上的,但它们是相互独立的,没有明显的包含或被包含关系,高效的可能低效,低效的可能长效。因此,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应该有机融合。在教学设计中,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征和实际的教学条件,选择最佳的教学手段,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效果的最大

化、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劳凯声.教育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第6篇

论文摘要: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和工具,力的合成即矢量的运算定则是一个难关,传统教学方法是分散教学难点,直接教给学生力的合成定则,再让学生在实验验证和反复运用中逐步深化对力的合成定则的理解。对照新课程理念对高中物理教学的要求,本案例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以创设物理情境和学生自主实验探究为主,加强同学间的讨论与交流,师生间的相互反馈,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一、情境与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案例设计背景

在教的过程中,倡导民主平等教学,新课标下的教学最突出一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围绕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民主则在传播知识时,能给予学生充分自由发表个人观点的空间,强调了师生间的平等性;培养学生求异思维,重视学生体验成功。因此要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统一。对物理学科来说,与学习知识同等重要的是科学素养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对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提出问题,并尝试通过探究找寻答案。情境与探究相结合教学模式是一种学科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强调围绕解决问题开展教学活动,而解决问题的主体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贯穿于问题解决过程始终的情境中,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主动构建包含在问题中的知识及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与方法,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和科学素养的提高。

二、情境与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案例设计内涵

情境与探究相结合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要达到高中物理新课程的目标要求。如何帮助学生建立二力合成的学习情境和引导学生自主实验探究是教学的关键。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生的学习中调动眼、耳、口等各种感觉器官共同参与学习过程,则学习效率将得到极大的提高;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是“情境创设”“协商会话”和“信息资源提供”。

为此创设情境和实验探究是物理教学的主线:①在课堂教学上首先通过演示二力合成的图片,模拟二力合成的实际生活情境,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从而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先让学生得出二力合成可以用“等效代替”的思维方法。然后在师生共同完成随堂小实验的基础上讨论自己的探究方案。②要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方法,使学生学会如何透过生活中的表面现象去探究规律,教师再分析并总结,给学生提供科学而丰富的信息资源,得出正确而科学的结论。

三、教学案例反思与总结

贯彻课改精神,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动手实验中学习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在分组实验中充分体现了合作探究的精神。要相信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转贴于  (一)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领悟科学研究方法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应体现科学探究的特征、方法和过程,而对于学生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不能脱离“学习”而盲目追求探究的形式,探究式学习的目的是掌握探究的步骤,领悟探究的方法,自主地建构知识,探究过程需要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本案例中对二力合成规律的猜想,对学生来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案例由生活情境出发引出了二力合成的等效代替思想,由师生共同的随堂实验铺垫了探究实验的思路,另外还充分发挥了计算机的作用,通过计算机采集到的数据同步画出力的图示,学生很容易逻辑推理、猜想、验证出二力合成的规律。知识靠学习者自己建构,而不是由教师提供。

(二)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探究性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DIS数字实验系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逐步地进入了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验,实验数据处理平台,它能充分展示教师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根据不同的需求实现自己的设计愿望。在本案例中,通过计算机采集到的数据信息,运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就减少了实验数据的处理时间和提高了精度。

(三)当然在本案例中我也发现一些问题

(1)有少数学生动手能力差,个别女生不敢放手做实验;(2)学生运用计算机处理数据能力和作图能力掌握不够,所以在实验当中有些组未能完成实验。

总之本案例以情境创设与实验探究相结合为主,充分体现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将物理情境、实验探究与逻辑推理结合在一起,渗透了对学生的实验技能、探究意识、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7篇

论文摘要:不同的知识有其不同的类型特点。知识学习过程中,如果能把握住不同知识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和学习策略,这将对高中物理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就知识分类学说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认知心理学家对知识类型进行了广义的划分,把它们分为两大类和三亚类,两大类即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三亚类指除把陈述性知识作为第一类知识之外,把程序性知识再划分为对外处理事物理的智慧技能和对内用于支配和调节的认知策略。

在学习第一阶段,必须保证符号所表示的新信息(事实、概念、规则等)进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适当位置,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理解。在学习的第二阶段,如果是陈述知识,我们必须保证它们通过复习得到合理组织,使之有利于提取和利用。如果要转化为办事的技能,则必须保证它们在充分的变式条件下得到适当练习,以便于它们日后在新的变化环境中应用。一般认为广义知识的学习经历了陈述性知识的习得阶段、陈述性知识的巩固和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阶段、程序性知识在新情景中的迁移和应用等三个阶段。

1 高中物理陈述性知识的习得阶段

在进行高中物理学习时,学生所学习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观念及物理方法等首先都是作为陈述性知识习得的。认知心理学们认为陈述性知识学习的核心是在于建立两种联系: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的联系,即外部联系;新知识内部之间的联系,即内部联系。

直观和概括是物理新知识的习得两种的方式。直观是从学生的直观经验从发,提供知识学习的例证。例如,在力的学习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以下对推、拉、挤、压等几个事例,让学生进行分析。以这些经验为引导概括出力的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同化是另一重要的学习方式。同化就是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构,使原有知识得到丰富和发展。同化方式有下位学习和上位学习。在学习力的概念之后再学习常见的三个力及其它形式的力概念就属于下位学习。学习过力、速度、加速度后再学习矢量的概念这是上位学习。

2 陈述性知识的巩固阶段

陈述性知识学习的难点大多不在于理解而在于保持,遗忘是学习的天敌。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他们学习策略。常用的学习策略有以下几种:

(1)复述策略。复述策略,就是学生为了记住知识内容而不断积极重复的过程,这种重复是积极地重复,在复述过程中头脑应处于活跃的状态。

(2)精加工策略。精加工策略,主要是教学生学会整理、记忆具体的知识点。如对比策略可以使学习者在概念、规则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比找出细微差别,鉴别异同。

(3)组织策略。组织策略是对所学知识的重新编码学习。组织策略的基础是学生要知道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这样才能对知识进行重组、重构。学生如何能有效对知识重新构建。可以说学生就已经真正掌握了所学习的知识。

3 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

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重点在于应用。为促进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教师还要提供相应的变式练习,促使知识转化为技能。变式练习的关键在于应用情境、方式等要发生变化,而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套用和模仿。

4 知识分类学说对高中物理教学的指导意义

(1)在新课教学方面。新课的导入要能引起全体学生的注意与预期。另要了解学情,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进行先行组织,先行组织的材料要有针对性和引领性。

(2)在学法指导方面。学会学习是高中物理新课改的目标之一。认知策略本身就一种程序性知识,只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不断应用它,学习策略才能对学习有促进作用。物理学科本身就具有很强逻辑性,因而通过学习策略的应用促进学生知识记忆长久、理解深刻、知识结构合理。

(3)在知识的迁移方面。在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变式练习对知识掌握有巩固作用,同时我们更要注意到练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会做题。这里变式练习的重要作用在于促进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

(4)学业测评方面。按布卢姆的认知领域学习目标分类学说,把知识学习结果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应用”、“评价”这六个层次,这个学说指导着我们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

笔者认为,只有给知识的性质先定位,而后选择教法和学法才具有针对性,测评内容的也才具有科学性,测评的结果才具有可信度。因而,知识分类学说对高中物理教学的指导意思是明显的。

本文为2007年江苏省中小教研课题《任务分析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陈刚等.自然学科学习与教学设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9:100.

[2]皮连生.智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4:111.

第8篇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在线学习的方式在教育领域日益受到重视。虽然在线学习具有学生可应用的丰富的网络资源,享受便捷的互动交流等优势,但也要肯定,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教师的教学引导作用明显、人格魅力影响突出、学习方法渗透显著等优势。近年来,如何把传统课堂学习和在线学习有效混合,实现优势互补,是中学教师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混合式教学就是要将课堂教学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融合为一体,既突出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领、启发、指导的作用,同时又发挥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角色。[1]

目前混合式教学在中学物理学科的应用实践中,大部分践行者只是停留在课堂教学和多媒体课件教学、网络教学资源库使用形式上的结合,却忽略了混合式教学的内涵和本质。在教学设计中,到底如何实现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两种学习方式在各个层面上进行有效混合,如何充分利用两种学习方式的优势互补来提高学生的认知效果等,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中学物理学科的特点,对基于网络资源的中学物理混合式教学设计进行初步探讨。

1 混合式教学过程

混合式教学过程主要由教学分析、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在线教学、教学评价等主要环节构成(如图1所示)。[2]

2 混合式教学设计的原则

混合式教学设计中应遵循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程序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反馈性原则等。结合混合式教学自身的特点,混合式教学设计还应强调以下三条原则。

2.1 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知识的主动获得者,教学设计的执行者。在混合式教学中,学生是否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在物理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认知、技能水平等特征,给出合理的教学目标,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活动空间更广,给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在教师必要的引导和督促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确保中学物理教学效果的提高。

2.2 主导性原则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是指教学过程中的方向、内容、方法和组织都要由教师来设计和决定。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自学,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要向学生直接传授知?R,施行言传身教。教师要对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负责,学生主动积极性的发挥也要依靠教师来引导。教师受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了解教学的目的、内容,掌握教育教学的方法与技巧,教师的主导地位具有客观的必然性。同时,在混合式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教师的参与度不够,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学习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也要求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够指明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方向。

2.3 评价性原则

教学评价是指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给以价值判断。教学评价方式主要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在混合式教学设计中,要坚持在评价性原则的基础上设计好具体的评价策略,利用科学的评价工具和评价方法,把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整合在一起。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做到逐一进行评价;要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调节作用。

3 混合式教学设计探讨

3.1 混合式教学中教学方法的设计

混合式教学在教学关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方面,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存在许多不同。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所特有的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和开放性,精心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培养学生物理学科素养的目的。混合式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3]

课堂讲授法:通过教师系统的讲解,使学生获得大量知识的教学方式。它偏重于教师的活动,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其优点是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在混合式教学中,课堂讲授法仍是最基本、最主要的一种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明确的任务驱动下,经过自主探究、亲身体验、协作交流,最后完成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

问题探讨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相互学习、合作交流、集思广益;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

课堂演示法:教师把课前收集的视频,制作的微课、课件、动画等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把握,并从中获得启迪,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成果展示法:学生通过对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收集的材料,整理和内化而形成的学习成果,如学生制作的网页、微视频,电子相册、小论文、小课件、小实验、小制作等;通过成果展示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以上各种教法中,教学目标都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而教学目标的实现都必须通过问题设置来完成,可以说问题的设计是混合式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的设计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是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展;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学生固有的学习基础,能够形成逐步深入的认知阶梯;问题的设计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等等。

3.2 混合式教学中教学环境的设计

在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整合过程中,应该说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虚拟环境确实给物理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但应该明确,无论是传统课堂学习环境还是虚拟网络学习环境,在培养学生的物理技能和学科素养方面都存在各自的局限性。提出创设虚实融合的混合式学习环境的设计,目的是使教师和学生在两种不同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虚实环境的共存互补的有机融合。传统课堂学习环境在面对面的课堂氛围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真实情感的互动与交流,让知识的建构更加人性化。网络化学习环境主要包括课件、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库等知识吸收平台,邮箱、微博、博客、QQ、飞信和微信等交流互动平台。学生通过平台进行学习,实现个性化定制,学生沉浸在虚拟的物理学习环境中,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最终实现有效学习的目的。

3.3 混合式教学中教学资源的设计

教学资源是指为了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也包括从网络上获取的各种有关资源。教学资源的设计是指确定学生学习主题所需的信息资源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主要包括应从何处获取、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等问题[4]。网络教育资源形式多样、种类繁多,但很多教学资源的建设都是盲目追求数量,在设计中缺乏对师生需求的分析,缺乏教学的针对性。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设计中,一方面要重视教材及其配套练习等文本材料的重要性,同时要注意收集各种形式的网络媒体素材,对素材进行整理,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让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3.4 混合式教学中教学媒体的设计

媒体是承载信息、传播信息的手段;教学媒体指教学过程中用以运载信息、传递经验的物质手段和工具。传统的教学媒体主要包括课本、挂图、录音、录像带、黑板、实物等;现代教学媒体还应包括多媒体教学系统、计算机网络教学系统等综合操作媒体。在教学设计中针对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考虑选择使用哪些教学媒体,这些媒体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些媒体能否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要求相符合,教师自身能否熟练驾驭这些媒体等问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要求现代课堂教学必须综合利用多媒体教室教学、网络互动教学平台等优势,以丰富的多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教师通过与学生展开积极的互动和情感交流,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学习的态势,优化教学过程,提高中学物理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3.5 混合式教学中教学重、难点突破的设计

教学重点是指教材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具有统摄性、概括性,能举一反三、广泛迁移的知识;教学难点指的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课程中的重、难点内容的突破,是保证学生快速掌握课程知识结构的重要措施。教师在课堂上使用预先设计好的教学媒体资源,从各个方面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重点、难?c的目的。物理史实的回顾、经典实验的展示、物理规律的探究、物理公式的推导、物理实验的操作过程等,特别是一些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微观粒子模型等,都可以通过视频、Flash动画等动态地展现出来。

3.6 混合式教学中课外在线学习的设计

混合式教学是基于班级规模进行设计的,教师的课堂讲授只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一般学习需求,对于那些课堂教学无法解决或没有时间解决的问题,只有靠课外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来进行研究解决。网络互动交流有良好的异步交互的优良特性,通过邮箱、微博、博客、QQ、飞信、微信等网络互动方式,可以有效地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弥补课堂讨论由于时间、空间限制而造成的不足。

3.7 混合式教学中教学评价的设计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包括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进行课程评价。中学物理混合式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可分为课堂评价、网络评价两大方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听课回答问题的情况、课堂讨论交流情况、实验参与表现情况、课堂测验考试情况等,教师进行逐项评定,这有助于教师有效把握各阶段每位学生的学习成效,了解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能够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而在线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教学任务,对学生网上作业、学习成果展示、网上测试等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以便及时督促和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总之,中学物理混合式教学评价必须遵循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实行阶段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为教学策略的随时改进、实施个别化教学提供了依据,真正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教学目标。

第9篇

[关键词] 医学物理;发展性评价;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 R31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5(c)-107-01

医学物理学是把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人类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保健的交叉学科。目前的医学物理教学大多采取纸笔测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这种传统的评价方式忽视学生个体的进步与发展状况,对学生个体思维方法与过程是否得到发展,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形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缺乏关注和沟通[1]。我国正在进行的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改进教学的功能。它所倡导的学生的发展教育评价正是发展性评价。医学物理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更应该适应时代有效地实施发展性评价。

1 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内涵

发展性教学评价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和改进教学。我国现行的评价理论、方法和制度,与时展的要求存在明显的差距[2]。发展性评价是一种重在过程的,重视评价对象主体性的,以促进评价对象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教学评价[3]。因此具有以下特点:

1.1 发展性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发展性评价所追求的是促进学生逐步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评价的重点不在于学生记忆的准确程度,而在于学生在调查、实验和解决问题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意志和探索精神。

1.2 发展性教学评价是注重过程的评价

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要经历一个过程。发展性评价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对学生发展的不断关注,强调通过对各个具体环节的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1.3 发展性学生评价倡导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改变单纯通过书面测验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倡导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综合评价学生的进步与变化,“一卷定高低”的局面被打破。

1.4 发展性评价注重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

发展性评价试图改变过去学生一味被动接受评判的状况,更好地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

2 医学物理教学中发展性评价的实施策略

2.1 制订评价目标,明确评价内容

评价目标的确定要依据《医学物理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评价依据评价目标而定。使学生掌握医学中常用的物理诊断及治疗技术的物理原理,了解人体物理现象及物理因子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规律,并通过比较系统的实验,让学生掌握处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因此评价内容涵盖:与医学密切联系的物理学基础理论和知识,如人体力学、血液流变学、医用光学仪器、原子核的放射性等内容;应用物理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如电流强度的测量、示波器的使用、光学基本仪器的使用等基本技能。

2.2 确定评价方法,选择评价方式

有了明确的评价目标和内容之后,需要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发展性评价除了使用纸笔测验以外,更为强调使用质性评价方法,建立能够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多样化考核方式,如情境测验法、行为描述法、讨论法等多种方法进行。在实验考核中改变以实验报告和笔试的传统评价方式,突出对平时实验中表现出来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探索精神和实验素养的考核[4],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多采用观察法、小组成员讨论法进行;对基础知识的评价多采用测验法来进行,方式灵活多样。评价实施的具体方式要考虑主体多元化的需要,允许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价,为他们提供自我反思的机会。

2.3 收集资料信息,作出综合评价

反映学生学习发展状况的资料数据是评价学生的客观事实依据,完整收集评价资料是保证达成评价结论的基础。学生评价的资料通常包括学生的论文、实验报告、表现性评价表等原始资料。结果的评定是实施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关键所在,在每一次评价时可以先由学生自评,再进行小组成员间互评,最后由教师根据自评与互评的结论作出综合评价。

2.4 明确改进要点,制订改进计划

发展性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改进,促进发展。只得出一个报告与评价结论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要点,制订改进计划。同时结果及时反馈,使学生获得自己学习的有关信息。如在《分光计的调节和使用》操作技能的评价中,对于分光计的使用方法以及光折射率测量的物理实验,每个学生的改进要求都要用清楚、简练和可测量的目标术语表述。评语要使用激励性的语言,构建一种有利于沟通和发展的心理氛围,将评价及激励策略融入整个教学过程[5]。

3 总结

发展性教学评价不是一次性的终结性评价,而是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形成性评价。评价过程就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只是简单地对发展性评价在医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粗略探讨。发展性评价理论和实践的日趋成熟还有赖于广大教师的不断实践探索和广泛交流。

[参考文献]

[1]张海涛,刘岚,宋清焕.表现性评价在医学物理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中国实用医药,2008,3(34):270-271.

[2]翟天山.教育评价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刘兰英.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30(12):32-34.

[4]李加定,肖化.基于发展性和表现性评价的大学物理实验评价考核方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1):140-143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创新能力;教学策略

我个人认为,物理教育教学无论怎么改革,归根结底是要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因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初中生是祖国的未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下面我就简单陈述一下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望大家不吝赐教。

一、开展物理课外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我们知道,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理性学科,离开了实验,物理学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我们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也有很多教师把加强实验教学来作为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基本策略,但笔者以为,当前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多多少少还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应试痕迹,对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升不是特别有效。课堂演示实验自不必说,没有学生亲手的参与,只是一个了解物理结论怎么得出的真实印象,其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效果已然大打折扣;至于动手小组实验,也有不少教师是提前制定好了实验步骤与规则,让学生照着步骤与规则进行做而已,这样也只是增强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际上对于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是一个空白。笔者以为,在当前的教育教学活动当中,加强学生课外实验的设计与实施具有重大的意义,能够较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譬如,在学习了物体密度知识之后,我们可以建议学生想办法测试一个市场上买来的金项链的纯度是多少,看看是不是与商场的告知相吻合。这样一方面对于学生物理知识的强化有好处,另外也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对于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于物理实验的探索精神。

二、开展科技制作、发明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当前的学校教育活动中,有很多教师参与的科技制作与发明活动的比拼,教育局并把这些科技成果的结果纳入教师考核与评模评优、职称晋级中,其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即要培养教师的科技制作能力与发明创新精神。在教学中,笔者以为应当结合学生的自身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几种方式仅供参考:第一,在教师这些活动中,可以试图将学生参与进来,抑或组织学生来创作比拼,教师只起一个辅导作用,毕竟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本身。第二,我们还可以在学校的员工配备方面,让学生合理帮忙,比如在实验室的改进方面,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让学生帮助实验员进行设施设计工作,一方面减轻了实验员的工作强度,还可以给教师提供一些令人惊异、惊喜的建议,同时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还有像学校的教室、楼道电线整改互动也是如此,所以这些简单的电路学生是可以参与的,要是涉及机房、电房重地,绝对就要避免学生靠近了。

三、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撰写小论文,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诚如笔者在前面谈到的,当前教师在评审职称的时候必备的一项硬件就是要有几篇省级或国家级的,才具备晋升职称的资格,这一点当然是从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与论文撰写能力的角度出发的,无可厚非。笔者想说的是,在物理这个学科,组织学生经常阅读科普读物,收看科普节目,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也是有着很大好处的。譬如,我们平时可以定期让学生走进阅览室,不要认为走进阅览室是语文教师的专利,我们同样可以让学生去看那些物理专业知识方面的报刊,让他们从专业理论角度进行一次升华与洗礼,形成搜集相关资料的习惯。时机成熟的情况下,还可以鼓励学生写成小论文的形式,选择合适的期刊投稿。我相信在初中这个学习阶段,如果能有学生的物理论文变成了铅字,那么对于学生的鼓励是不言而喻的,他们会把更多的热情投入到物理学习当中,会更多地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与物理知识。

四、改进评价方式,激励学生

第11篇

关键词:有效教学 初中物理 课堂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以单一的传授科学知识为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过分追求形式,教学方法上过分强调讲授,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少,忽略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关注与培养,教学内容不能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要着眼于每一位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针对物理学科特点和初中生特点,在科学的教育理念支配下,形成了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课堂实施策略。

一、有效激励法,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成就感,则会形成愉快的学习情绪,逐渐产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贯彻“赏识教育”的理念,对学生进行有效激励,善于捕捉他们各自的闪光点,开展有效激励,适当地将赞美撒于学生的心田。同时,教师应把握好激励的度,应从实际出发,懂得把握分寸,而不是夸大。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采取不同方式。课堂上,教师的激励话语、赞许眼神、正确评价,都可以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进心得到有效激励。例如:课堂提问时,教师可点名平时不大发言的学生回答问题,当他们回答不上时,教师应适时提示;只要学生回答,不论结果正确与否都应加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物理的信心。

二、坚持精讲精练,确保学生学以致用

现行的初中物理教材,更多的是遵照素质教育的倡导,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从提高中学生的素质出发,图文并茂,并注重了知识和实用技能的结合,让学生能够自主参与实践,并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把初中物理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准确地传递给学生,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抓住学习的重点,由易入难,由浅入深,调动学生一起突破学习上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精练”是教师通过可以筛选的练习中体会知识,掌握知识,能够熟练应用物理技能,发现相关的物理问题并加以解决。总之,重点难点需要由我们教师来进行启发和引导,但更多的需要学生自己来理解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

三、丰富课堂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更新教育观念,并将其贯彻落实到实践当中,指导学生正确思维和能力的形成。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采用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设置情景教学等不同的方法,创造出富有激情的开放式课堂。此外,还可以通过探究活动“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以个人或自由结组的形式,深入了解声学已是非常活跃的学科,它广泛涉及建筑、音乐、心理、医学、地球、大气、海洋、工程技术等很多领域,形成的交叉学科多达二十几个,并且通过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综合分析材料、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等等来提高学生的能力。

四、依托生活经验,巧用身边物来设置学习情境

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其实都是和物理知识相关的,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比如走路、骑自行车、早上照镜子等,这些看来很普通的事情,其实都包含了很多的物理知识。在物理实验中引入这些日常情境,如果我们能够巧妙地运用这些情境和生活经验,我们就可以营造一个比“正规”实验更富有亲切感,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目的,为提高物理课题教学效果也创造了一定的便利条件。如用矿泉水瓶来研究液体压强和深度的关系,用乒乓球从地上弹起探究“能的转化”等,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涉及到的实验来启发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调动他们的创新意识。

五、合理运用多媒体

初中物理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多媒体带来的巨大视觉听觉冲击力的作用,丰富学生的学习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视频、图片、文本等资料丰富学生的物理知识,强化学生的学习。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在生活中或凭肉眼不能看到的物理现象,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分子的运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制作成视频,展示分子的运动过程,这样一来,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最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或软件提升学习效果。例如,在物理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针对教学内容的教学课件,大大节约板书的时间,也向学生展示了更多的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六、初中物理教学要实现抽象和形象的有效结合

初中物理的知识体系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物理方面的概念及规律等记忆性的知识点比较抽象,而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实验则是比较具体的,如果在教学中一味地只是简单介绍课本知识,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在初中学习阶段,学生更习惯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和感性认识来理解抽象性的概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实验来进行物理知识的讲解,将物理教学活动的抽象性和形象性融合在探究式、启发式的教学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七、结束语

初中物理的有效学习是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服务的,学生的学习不应只是为了分数、为了考试,而是要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的物理学习要实现更好的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走向生活,而在生活中也能更好的学习。实现物理的有效学习更能有利于学生各种技能的掌握,学生涵养的提高,通过有效学习,要促使学生能从被动的学习转向主动式学习、开放学习。

参考文献:

[1]张爱华. 关于初中物理有效课堂教学的思考[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33)

[2]陈春来. 谈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J].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2009(02)

[3]张志荣. 对初中物理有效教学问题的探讨[J]. 新课程(中学). 2010(11)

第12篇

“新课标”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和研究者,要求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合作,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又该怎样来营造一种课堂学习氛围,让课堂活起来呢?

一、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教师的业务素质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以往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只不过是从理论上对教师的专业成长给予洗礼,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需要的是将理论实践化,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的学习,并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笔者阅读了杨冬老师的文章,其中的一个故事用来讲惯性我觉得很好,能把枯燥的课堂变得充满生机。于是就拿来用在自己的课堂上。他是在讲惯性时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一油田突然失火,情况万分紧急!有人迅速报警,各路消防车陆续赶到,但由于火势太大,消防员无法靠近,火一时难以控制。正在这时远处传来了汽车的轰鸣声。只见一辆旧消防车疾驶而来,几乎没有减速就直奔火源中心冲去,车上队员急忙下车救火,火舌很快被扑灭。油田老板激动的握住该队队长的手说不出话来。记者急忙采访队长并兴奋的说:“油田老板已许诺哪个队先灭火,将奖励一大笔钱。请问,你们得到钱后第一件想做的事是什么?”队长愤愤的说:“我们首先要换掉车上哪个失灵的刹车片!”同学们听完后哄堂大笑。在此基础上引入惯性,接下来的课进展得很顺利,学生处于一种亢奋状态,教学效果很好。还有,平时我们进行压强的教学时,书上用实验小桌做实验,准备不方便易损坏,多数学校不开分组实验。可有一次听外校教师的课,笔者发现他用海绵和矿泉水瓶装满水分组做这个实验,矿泉水倒过来放改变面积、倒掉一些水改变压力。实验效果非常好且实验器材好找。可见,物理教学除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外,听课学习真的是一条快捷的途径。

二、精心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引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精心设计的导语犹如乐曲的前奏,能起到提示主题、激起兴趣、进入情境的作用,不但可以让学生将上课前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更重要的是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诱导学生把学新知识的压力变为探索的能力使学生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把学生迅速带到学习物理的环境中去。比如在讲惯性一节时,学生对书中的棋子和小车的实验提不起精神。这时我们可以引入一个故事:话说有一油田突然失火,情况万分紧急!有人迅速报警。各路消防车陆续赶到,但由于火势太大,消防队员无法靠近,火一时无法控制。正在这时,大家听到远处传来了汽车的轰鸣声。只见一辆旧消防车疾驶而来,该车几乎没有减速就直奔火源中心冲去,车上队员急忙下车救火,火舌很快被扑灭。油田老板激动的握住该队队长的手说不出话来。记者急忙采访队长并兴奋地说:“油田老板已经许诺,哪个队首先灭火,将奖励一大批钱”。请问:“你们得到钱后,第一件想做的事是什么?”队长愤愤地说:“我们首先要换掉车上那个失灵的刹车片!”同学们听后哄堂大笑。在此基础上引入惯性,接下来的课一定会进行得很顺利,同学们一定会兴趣盎然。教育论文

三、创设实验情境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知识几乎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若从学生身边的物理事实和现象创设情境,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易使学生对物理现象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使学生感知所要进行的学习是非常有意义的。物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是通过思维活动实现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最重要的是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和学习的效果。例如,在《气体的压强》一节教学开始时,笔者创设了一个实验情境:向易拉罐中倒入一些水,用酒精灯加热,在罐口出现“白雾”时,迅速用橡皮泥封住罐口,让易拉罐冷却,学生观察发现易拉罐变形且发出声音。实验有声有形,很自然地激发起学生探究的语文,本节课想学习目标也就明确了。这个实验的价值不仅在于很好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又引导学生进行思维,“为什么在易拉罐罐口出现’白雾’时,迅速封住罐口?”“罐口出现’白雾’说明了什么?”“这种排除空气的方法在初中物理中还有哪些应用?”不断地把问题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思考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促进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发展。

四、勤于思考,践行理论

创设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的物理教学情境,注意挖掘物理教材中蕴涵的思维素材,注重学生思维的层次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思维活动逐步掌握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方法,教会学生有序地思考与解决物理问题,促进学习过程的优化。从理论或实践的角度,提出一个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以师生讨论的方式引入课题。例如,笔者在教授“电磁感应”时,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知道电可以产生磁,那么磁是否也可以产生电呢?”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进而引入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