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化学考点总结

初中化学考点总结

时间:2022-10-01 07:37: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化学考点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化学考点总结

第1篇

【摘 要】高一化学是衔接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关键,也是高中生接触新的课程标准的开始,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比较重要。因此,做好高一化学的衔接教学成为了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过程之一。本文将从几方面来谈谈高一化学衔接教学的关键和一些教学上的建议,以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帮助学生顺利过渡。

关键词 高一化学;衔接教学;教学方法

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高一化学课程作为整个高中化学课程的开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对于化学教师来说,也是奠定高中化学在学生心中地位的关键点,是教师在学生心中建立形象的第一步。因此,教师有必要在高一化学开始阶段花时间,花心思去做好高一化学的衔接,为后续的化学学习做铺垫。

从课程内容上来说,初中化学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这门学科,其更强调学生做定性分析,只要求学生能简单地记住化学现象和结论。但高中化学则要求学生能做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这就要求学生在弄明白化学“是什么”的前提下,掌握化学原理,弄明白“为什么”,并运用公式计算“是多少”。从思维上来说,初中化学往往是具体的,形象的,直观的思维,而高中化学则要求学生通过掌握基本化学现象,进一步地进行抽象概括,建立化学模型,理解化学规律和原理。基于各种不同的要求,笔者将结合历年教学经验,从教学模式、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三方面来提出做好高一化学衔接的建议,供各位同仁参考与借鉴。

一、改变教学模式,做到新旧融合

根据人教版高中化学课程的安排,必修一化学前面大部分是对初中知识的再现和巩固,也就是一开始要上初中化学的复习课。对于刚刚上高中的学生,他们对高中化学课程会充满了好奇,却发现要上复习课,情绪上难免有些失落。如果教师依旧是采取列表归纳,概括总结式的复习,学生很快会失去兴趣。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将新知识和旧内容进行融合,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思考,参与学习的过程。通过调动学生的眼、耳、手和脑,激发学习热情,使复习课达到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

例如,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有关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的学习。教师在课前可以结合课本内容,参考各地的中考或者高考中涉及初中知识的实验题目,挑选学生易错题目,汇编成一套题。在第一节课就给学生练习,让他们相互讨论,有不懂地方再由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这个过程使他们认识到初中实验在高考中一样有涉及,一样要注重初中知识的复习。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就初中的知识从高中的角度去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初中知识在高考的应用,教会学生用旧的知识解决新的考点。这样既可以复习旧的知识,又可以结合新的高中学习要求,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增加学习兴趣。

二、完善知识结构,向高中延展

在初中阶段学习的化学知识,由于学生的思维复杂度还不够高,课程要求上对许多知识进行了简化,这就导致初中阶段学习的化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存在这种局限性,知识结构上往往是有缺陷的,学生在学习高中化学时,会遇到较多的困难。教师需要及时地指出初中化学的局限性,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引入高中的化学课程要求并且用高中的知识来打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局限,从初中知识延展到高中知识。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时,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在初中课本中只是用木炭还原氧化铜作为例子,指出氧化铜失去氧变成单质的铜,就是还原反应。学生容易误以为氧的得失就是氧化还原反应。教师应明确地指出这种表达的局限性,并通过分析(Mg+2HCl)=MgCl2+H2和Fe+CuSO4=FeSO4+Cu指出氧化还原反应不一定是有氧的得失,而关键在于有化学价的变化。接着继续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电子转移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揭示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得失,导致化学价的变化。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从初中知识延伸到高中上来,也能认识到初中知识的局限性,从而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转变学习方法,提高化学成绩

在高一化学的衔接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教会学生用高中的学习方法去迎接高中的学习生活。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初中知识强调记忆,而高中更侧重逻辑思维。初中阶段的讲一题,学一题,会一题的学习模式已经不适合高中的学习要求了,教师要逐步让学生掌握用化学原理去解题,达到讲一题,学一理,会一片的效果,学会从本质上去思考问题,从多角度去理解知识点,慢慢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地学习习惯。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时,有关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涉及物质的量的计算。课本例题:

配制500mL 0.1mol/L NaOH 溶液需要NaOH的质量是多少?

这是一道比较简单的计算题,在课本中也有明确的解题过程,教师在课堂中无需过多地讲解解题过程,而应该引导学生从这道题中思考物质的量的本质是什么,物质的量对化学实验的意义是什么。同时通过这道题要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物质的质量三者的关系。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这道题的解法,而是掌握了这道题对应的考点。只有这样去学习一道题,才能把知识迁移到其他题目中去,才能以不变应万变,面对相同考点的不同考题也能游刃有余,提高化学成绩。

总的来说,高一的衔接教学是高中阶段的“第一课”。教师用心讲好“这一课”,即使是“炒旧饭”的复习,也能让复习课“炒出不一样的味道”,让衔接教学大放异彩,让学生以扎实的基础,以饱满的热情,以充分的自信进入高中化学的真正学习。

参考文献

[1]刘慧.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第2篇

【关键词】化学素养核心素养;初中化学;化学实验;推理能力;培养策略;证据推理

培养学生能力是教师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的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贯穿于化学实验教学的始终,而实验的整个科学探究过程都离不开学生的证据推理能力。化学核心素养一般分为3个维度,分别是化学知识与技能、化学过程与方法、化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笔者经过多年初中化学教学研究和实践,认为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能力,不仅要以化学核心素养为基础,还要掌握一定的教学策略,现总结如下,望能起抛砖引玉之效。

一、夯实学生化学基础知识

夯实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是提高学生证据推理能力的前提,是学生逻辑推理和判断的依据。在化学实验中,只有学生牢固掌握了化学基础知识,才能在推理时思路清晰,进行正确的推理。化学基础知识不仅包括化学概念、原理和性质,还包括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化学基本观念,包括元素观、变化观、守恒观等,这也是学生在推理过程所需要的“证据”,是初中化学教学的核心内容。如在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教学中,我让学生推测本实验所要使用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在推测制取装置时,学生需要知道自己制取氧气时所使用药品的状态,是液体与液体、固体与固体还是液体与固体,反应条件时加热还是常温,实验室常用的制取氧气的药品是KMnO■,反应条件是加热,因此应选择的制取装置是固固加热型,又由于所用药品粉末在受热时易进入导管,所以在导管口还要放一团棉花;在推测收集装置时,学生需要知道氧气的基本物理性质是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可使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进行收集。由此可知,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是学生在实验中进行正确推理的前提和保障,只有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化学基础知识,才能让学生的推理有理可依、有理可据,让推理变得顺理成章。

二、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是化学教师实验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学生实验能力的重要体现,更是学生推理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实验探究能力包括: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可以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是科学探究的基础和前提,能让学生的分析、综合和归纳能力得到发展;科学猜想能力,是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所给信息进行的合情推理,为实验探究提供目标,在此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缜密性;设计实验方案能力,是遵循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科学、简易、可行的实验具体步骤,是学生推理能力的具体体现,在此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收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是学生利用实验数据发现规律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和快捷性。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过程,也是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中不可或缺甚至是关键的组成元素。如在燃烧的条件实验教学中,我们要探究燃烧的条件常用的方法是对比实验法,控制其中一种影响燃烧的条件,保持其他条件一致,逐步总结得出燃烧的必备条件。学生在推理总结实验方案时,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作出合理的猜想,然后通过科学、合理的实验操作验证猜想的正确与否,最后作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物质燃烧的条件是:物质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三、提高学生语言表述能力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还要匹配相应的语言表述能力,否则自己的推理过程只能成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鸡肋”。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学会把“内部信息”转化为外部语言,让其他人感受到自身推理的缜密性、条理性,让化学实验过程变得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学生在表述自己的证据推理过程时,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表述的语言要准确、严谨、精炼、规范,在细微之处见真章。如在溶液酸碱性的检验实验教学中,在实验过程中,我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使用pH试纸时,若用蒸馏水润湿试纸,则所测溶液的pH会如何变化?大多学生的答案是:因为湿润试纸相当于稀释了溶液,则所测pH会降低。是这样吗?我们来分析下:若用蒸馏水润湿,相当于稀释了待测溶液,导致所测溶液的pH不准。对酸性溶液来讲,测得的pH将偏大;对碱性溶液来讲,测得的pH将偏小;对中性溶液来讲,测得的pH不变。由此可见,在分析推理过程中,语言的严谨性直接关系着答案的准确性,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是初中化学教师实验教学中重要教学目标之一。

四、加强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

证据推理能力的提高还需要学生加强自我反思的能力,在反思中自我监控、自我调节,使获得的知识得到升华,使已学的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证据推理能力。通过反思,学生可以找出自己对实验认识的缺失,强化化学实验知识,形成实验的自我内化。我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每进行完一个实验后会安排“疑难解答”环节,针对实验中常考点、易错点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反思实验的过程中得到答案,使学生对实验有个更清晰的认识。

聚焦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每一位初中化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重视核心素养的形成,提高学生的证据推理能力,是提高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潘嘉燕.加强实验探究 培养学生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11(05)

[2]公红心.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研究[J].学周刊,2016(08)

第3篇

一、单元系统复习

这一轮复习是按教材的编写顺序,对12个单元进行一次全面、彻底、详细的系统复习,是复习的重中之重,90%的知识、85%的得分将在本轮实现。本轮复习课的模式为:

1、探读释疑:教师研读《课标》《教材》精心设计出包含重点、难点、热点、疑点、易错点的问题学生对照问题,读书本、笔记、研究解决。

2、互研质疑:对于学生自研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加以解决。

3、精点巧拨:教师对学生通过自研互研不能解决的问题加以精准、巧妙的点拨,解决学生疑难、培养学生思维。要做到学生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研互研能解决不讲。解决给出问题后再追问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还有何疑问,已期彻底解决有关问题。

4、分层设练:教师设计基础知识展示平台、能力技巧升级平台、生活应用升华平台三个层次的练习。第一个层次学生自研完成,第二个层次学生通过互研完成,第三个层次互研教师点拨完成。

5、感悟升华:在每节课结束的5――10分钟,留给学生,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组织好本轮复习的关键是教师要精心设计好问题和练习,学生要积极自研、互研、总结感悟。

二、重点专题复习

第二轮复习是对重点知识进行系统化、网络化的组织,同时对难点、热点体型归纳,总结解题方法。除第一轮复习已涉及的外,本轮应对以下内容进行重点专题复习:(1)物质的变化及反应类型(2)常见气体的制取与净化(3)物质的检验(4)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5)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本轮是化学学习的突破阶段。

本轮复习课的课堂模式为:练、点、悟。通过对精编习题的练习,强化巩固重点知识,归纳解题思路,形成能力。注意突出老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形成方法。

三、回归、提炼复习

1、回归教材。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五大主题引导学生对初中化学考点进行全面的梳理,使学生做到脉络清晰、知识清楚、了解考点。

第4篇

论文摘要:由于高中化学学习使用的是课改实验教科书,若是初中毕业生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好,与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知识要求差距较大,那么高中化学教学十分困难。教师必须做好化学新课程初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衔接,具体地应做好教材知识内容的衔接、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学生学习心理的衔接。  

 

随着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推进,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成为教师关注和议论的热点。不少高中教师反映升入高中学习的使用课改实验教科书的初中毕业生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好,与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知识要求差距较大,高中化学教学十分困难。高一学生也反映高一化学内容多、理解困难、习题难做,学习兴趣降低。本文结合笔者在教学中的实践,谈谈对在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化学教学有效衔接的一些思考。 

一、对比初、高中化学教学及目的的差别 

通过对比初、高中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及目的的阐述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化学用语、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总是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二、重视初、高中教材知识的衔接 

(一)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不做要求,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做要求的内容 

1.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2.同素异形体 

3.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结构 

4.两性化合物及典型两性氧化物 

此部分内容集中在高一年教材的第五章,在授该章内容时,应注意加以补充,以免学生出现知识的空白点。 

(二)高一时需对初中某些知识加深、完善 

1.氧化—还原反应。初中知识从得、失氧观点简单的介绍有关氧化—还原反应、高一年则从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即从本质上来介绍氧化—还原及应及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在高中化学氧化反应的概念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发展过程。 

2.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 

(1)初三只举例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高一年级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给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初三只列举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和化合物”的简单例子,高一则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的概念结构特征和物理性质等。由上可知高一年级教材中对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较初中更为完善、更严密,也更兼顾科学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 

3.有关化学计算内容及方法的承继 

(1)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初中只要求掌握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三者之间的换算。但温度改变、溶解、结晶问题的计算是中学化学计算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类型,也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在高一年级时要适当补充。 

(2)“量差”法的应用。此法在中学基础计算中应用较广,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该法,在高一年级要结合有关新课内容补充讲解并使学生逐步掌握。 

4.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 

初中已学过o2、h2、co2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并分别介绍其反应方程式,使用仪器装置内容。高一年级要结合cl2、hcl、so2、nh3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从反应原理、反应装置、收集事项等四个方面对此加以归纳,并将之扩大为学习气体制法的一般方法。 

三、加强学法指导是搞好初、高中衔接教学的有力保证 

(一)开设学法指导课 

即可以在上高中化学课伊始,结合讲解初高中化学的区别:如知识的总量增加,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增强,理论性知识的比重增大,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表达能力、实验能力、计算能力、记忆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介绍学习高中化学应采用的正确方法:如重视实验,抓好课前的预习与课后的复习,及时进行各种知识技能的总结归纳,要用理解记忆法识记知识,等等。 

(二)学法指导要与建立学习常规结合起来 

学法指导的目的是使学生快速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求,在“欲学”的基础上做到“会学”,进而达到“学会”。因此,学法指导应渗透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与优化主要的学习环节和建立学习常规相结合。 

要从高一第一堂化学课起,就建立和坚持必要的学习常规,如课前做好预习,记好预习笔记,答好预习思考题;上课做听课笔记;课后做学习小结;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等等。 

总之,初高中化学的教学衔接问题,化学启蒙教育向化学科学基础教育的过渡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搞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方法使高一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学习,为将来奠定坚实的化学学习基础。 

 

【参考文献】 

[1]高佩德,冯德琴.初中与高一化学教学衔接工作之我见[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1999,(3). 

第5篇

比如很多学生连最基本的元素化合价都标不出,导致氧化还原反应的新课很难开展;再如教授离子反应这一课时,学生不会书写常见的离子,如OH-,CO2-3,H+,Na+,Ca+2,SO2-4等,导致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无法进行。

这些问题使学生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举步维艰。再加上高一化学课时少、内容多,教师开快车,诸多因素让学生产生了较强的不适应感。上课听不懂,题目不会做,很多学生很快产生了厌学情绪。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过渡,成了高一化学老师面临的首个难题。2011年,我校高一化学组成员共同努力,探讨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突破,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一、研究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的差别

我们通过对比初、高中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及目的的阐述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

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

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有相当一部分知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除了能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初中化学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的、具体的、直观的自然现象或演示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而高中化学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还通过抽象、理想化的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

因此,高中老师要注意深入开展化学课程标准的研读活动,切实把握化学新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教学方法、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变化,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工作,为学生学好高中化学打好基础。

二、做好教学内容上的衔接

在知识的衔接方面,初中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的知识层次要求比较低,而高中化学与义务教育衔接,即为学生打好全面的素质基础,兼顾知识的基础性,又有发展性和创造性,对知识层次要求较高。由于初高中教学各自独立,缺少有效的沟通与交流,高中化学老师一般对初三教材内容不熟悉,对初中化学教学情况缺乏了解,导致初高中化学教学内容脱节,知识出现断层。

因此要做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工作,高中教师必须熟悉初中教材,只有这样才能清楚学生具备了怎样的化学基础;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中考不做要求,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做要求;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掌握,应在高中拓宽和加深,要做到心中有数,防止学生一知半解,理解错误。

高中化学要对初中有关知识加深、完善,要复习初中的相关知识,尤其是氧化还原反应,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性质,典型两性氧化物性质,复分解反应等基本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及应用,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及常用方法,溶解度概念及计算,等等。还要注意总结初高中教学的盲点,即新的初中教材将知识降低要求或删减了,而高中教材又没有补充这部分内容,但在高考大纲中要求掌握的知识。高一化学老师在正式讲解新知识之前,可以先用一部分时间复习初中知识。

复习之前先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可采取抄录入学成绩、课堂提问、与不同层次的新生座谈、问卷调查、行针对性测验等方式。将所掌握的学生情况综合分析整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化学素质、成绩档案。对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要记录下来。

针对学生这些掌握不牢,模糊不清的知识点和初高中内容连接上的盲点做重点介绍,如溶解度的计算,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基础概念,等等,而对于学生掌握较好的知识点则可以一带而过。复习时要坚决杜绝“炒剩饭”式的教学。

如果老师只是在黑板上列表归纳,口若悬河地总结,那学生就会昏昏欲睡。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只有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才能充分发挥思维能力,通过亲自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中,使复习课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做法是将准备复习的知识点融入题目中,这就要求教师做大量的翻阅工作,查阅当年的中考题、各地的初中化学竞赛题和近几年高考中涉及的初中考点,特别是初中生易错或者难解答的问题,精编出一份试题,组织学生进行练习。

练习和讨论可让学生知道初中不少知识点高考仍考到,自然就认识到复习初中知识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复习课中就会积极认真地参与了。根据学生第一节课的解题情况,再组织几套复习题,覆盖初中所有重要考点,以精选的习题为载体,将要复习的初中各重要知识点进行全方位的、立体的复习,由学生在课堂上限时完成,教师只对解题方法进行指导,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评或点评。

这样做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思维,让其学会运用知识点,增添学习兴趣,又改变了传统的“三部曲”复习模式。一系列的习题可使学生明白化学“难题”如何去审题,如何去思维,既复习了初中的知识,又让学生逐步学会用化学原理去解答各种问题,不能停留在讲一道题记一道题的学习模式上,而是学一道题会解一片题,并逐步过渡到培养学生如何学会学习,调整好学习态度和方法,做好接受新知识的准备,初步学会从本质上理解每个知识点,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每个问题。

三、做好学习方法的衔接

加强学法指导是搞好初

、高中接轨教学的有力保证。学生学习成绩的优良除了智力因素外,学习方法也起着很大作用。

因此,在起始阶段,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作为高一衔接教学的重要任务。初中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

第6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 复习 研读 学法 指导 自编 训练 反思 发现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就是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初三化学的复习单靠加班加点、加课时去为学生提供“充足”时间的做法是违反时间运筹的效率原则的。我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认为要提高初三化学复习课效率,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认真研究《化学中考说明》,把握复习的深度和广度。

《化学中考说明》既是命题的依据,也是我们复习的依据,是最权威的信息资料,其它各种渠道获取的所谓信息都只能作为参考,都必须依照《化学中考说明》进行取舍。认真研究《化学中考说明》准确把握复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要与往年《化学中考说明》比较对照,对不作要求的内容要大胆放弃,对变化后的要求,要思考变化的原因并准确把握变化后的要求;还要注意研究《化学中考说明》后面的样题和题型示例,通过研究例题明确考试内容是怎样通过试题来体现的,还可以进行怎样的变化都要认真思考。切忌选择一些需用特殊方法才能解答的试题来进行所谓的能力训练。中考往往是从学生身边的化学世界出发,把社会热点、地域文化、生活实际、先进科技、工农业生产与化学知识融为一体,创设真实合理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描述、分析、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和化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的价值,以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所以中考复习时也要抓住每一个机会,引导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思想,教育学生关心科技、关心环境、留心身边的化学现象,让化学复习教学带着时代气息,注意化学和相关学科的联系,懂得知识对于人类自身和社会进步的价值,从而达到学化学,用化学,爱化学的目的,在中考中取得良好成绩。

二、复习前制定合理、周密的计划,安排好时间。

每年3月底将进入初中化学总复习阶段,4月到5月中旬是系统复习阶段 ,5月中旬到6月初是专题复习阶段,6月初到中考前是查缺补漏阶段,教师要先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即列出较详细的复习计划,包括时间段、复习内容、复习方法、学生应达到的目标、检测方法等。另外,还要详细安排各轮复习的子项,最后把的复习计划向学生说明,把教师的复习计划转化成学生复习计划,学生也就很清楚我们复习时间是怎样安排。在整体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再进行单元教学设计,让整个复习过程十分紧凑,使效率达到最高。

三、精选和自编例题、习题。

选编和自编例题、习题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选编“精、新、活、透”的习题,对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良好的解题习惯,发展学生的智力与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例题有目标性,习题有针对性,才能提高复习的效率。在练习选择上做到三点:一是“围绕重点集中练”,就是结合所复习知识,围绕重点,及时练习巩固;二是“变换形式灵活练”,就是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变换形式,稍加难度,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三是“新旧结合综合练”,就是将新旧知识结合,加深理解,学会运用,将已有知识应用到新的问题情景中去。

在讲习题时,要讲透彻,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让学生真正能弄明白这一道题。讲题前留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不急于提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教会学生把着重点放在如何审题、寻找突破口上,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的解题能力。注重解题方法的指导不就题论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正确的思路恰好是同学们的问题症结所在,教师恰好抓住症结,对症下药,这样的效果更好。

四、复习紧扣“三点”,加大课堂“思维量”的训练。

紧扣《化学中考说明》找出化学复习的重点、难点(包括疑点和易错点)和考点(包括热点)。

在初中化学第一轮复习课时,一些教师十分注重“面面俱到”,惟恐某些课堂里没讲到的知识点在中考中被考到,在“面面俱到”观念指导下的的初中复习课,往往是教师甲、乙、丙、丁,平铺直叙、口干舌燥地“满堂灌”,满足于“中考考到的知识点我都讲过了!”。这样的看似容量很大的复习课,其“效率”一般很低,是师生双方“两败俱伤”的“弱”课、甚至“废”课。

在初中化学教师在复习时,应把“采用什么措施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什么方法讲清疑点,采用什么手段暴露学生的易错点”做为备课内容的重中之重!那些学生很容易自我消化的、淡而无味的内容就让学生自学。只有这样的课才会增加课堂的思维量,才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较高的实效性。

五、进行学法指导,及时反馈,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学法指导在复习阶段尤为重要,而在教学中又最不易把握。因为学习方法或解题方法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而是要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练习、琢磨出来的,学生确实感觉有效,并能指导这一类习题的完成。学法指导和落实是帮助提高学生复习效率,提高解题能力,跃出“题海”的主要途径。教师要针对一定的解题方法选择典型习题,有的习题是为引出方法而练;有的习题是为巩固、应用方法而练。总之,要将方法作为复习课的核心内容。

教师的作用是及时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质疑、激起学生间的争论,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问时要有针对性,例如:区别稀硫酸和稀盐酸是比较简单的习题,就可以专门提问学生水平较低的学生;而稍难的习题就可以提问中等水平的学生。对于水平低的学生,可以只要求说出一种方法;而对于水平高的学生,就可以要求尽可能多的方法。要避免盲目的提问,也要避免过多的齐答。通过有针对性的问答,教师随时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掌握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对策,使每一个学生有所收获和提高。

六、教学后认真反思和发现

课后反思是教师了解教学情况,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每一节复习课后或下一节复习课上教师都可以利用短暂时间做个小测试,了解学生对这节复习课的掌握程度。此外,教师可以尝试同一复习内容用不同的教学设计方案,并在不同平行班进行教学,进行行动研究。“教无定法”,复习课更无定法,教师要擅长不断反思,不断总结,逐渐提高教学水平,使复习课的效率达到最高。

教师在复习课教学中要多善于发现,多发现学生在复习中点滴闪光,就会使学生尽可能多点发现,多点创新,就会提高学生复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能够真正地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与学方式

引言

初中阶段是抓住机会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可以建立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要做到这点,首先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身为教师的教法,注重学生的学法。目前,多数化学教师对于初中的化学教育还是处于传统教学的阶段,找不到学生化学成绩不高的原因。基于此,提出了化学课堂上教与学的转变,在传统的基础上,运用一种改良版的教与学方式,让教师教的有成就感,让学生学的有收获感。

一、化学课堂现状

学生在小学阶段未接触过化学,但他们隐约能知道日常生活中用的洗衣粉、洗洁精都跟化学有一定的关系。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对于化学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然而由于教师未能有一个正确的引导,课堂上的知识枯燥无味,学生丧失了初学者的兴趣,教师上课索然无味,学生学习的状态有气无力,甚至在化学课堂上做与本堂课无关的作业。据文献研究,我国的大多数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没有一个吸引学生眼球的引入,在过程中,很少借助有趣的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甚至做的 PPT 课件都是沿用的以前传下来的,在课件里很少体现自己的新意 [1]。特别是对于化学实验的教学,有很多乡村学校没有专门的实验室,就算有,教师也很少组织学生进入实验室做化学实验,更别说书上的探究性实验了,多数教师是在课件上画一个模拟图,讲授这个实验的考点。迫于升学的压力,教师一味地布置作业、一味地进行闭卷考试,这样的学生缺乏灵活性,调动不起学生的兴趣 [2]。再者,初中教师必须知道的是,初中化学在保证能顺利通过中考的前提下,重要的还是培养学生对于化学的兴趣,为高中化学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初中化学课堂的建议

( 一 ) 理论与实验的结合

针对多数教师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与其整堂课的大篇幅讲授书本上的知识,不如留一半的时间带动学生对书上的小实验进行演示。比如二氧化碳的不支持燃烧性质的实验。学生都知道人类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气体,这个安全无毒的实验可以在教室进行。教师只需提前准备好一根试管、玻璃片、一盒火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定学生对着试管口呼一口气,用玻璃片盖住,告诉学生这个试管里就是浓度较高的二氧化碳气体,然后点燃一根火柴,伸进瓶里,很明显大家会看到火柴熄灭的现象,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学生对于这个知识点的理解、记忆也就会更深刻。通过理论课的学习,进一步迅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加深记忆效果,同时又避免了整堂课全是知识点讲解,避免了枯燥和学生注意力的分散。

( 二 ) 课件引入有趣的化学实验视频

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结合课本上的教学要求,做出知识点全面、又极具富有特色能吸引学生眼球的课件,可以引入有趣的化学实验视频,通过超链接的方式附在课件里。比如二氧化碳是否溶于水,若溶于水是发生了化学反应还是物理反应的探究。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前面学过的物理性质,之后在课件上给学生放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色的实验视频,用纸巾折成一朵花,喷上紫色的石蕊溶液就变成了一朵紫色的花,然后喷上二氧化碳的水溶液,发现紫色的花朵变成红色。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接下来教师会提出问题,二氧化碳是否溶于水,为什么能使紫色的石蕊变色?学生结合书上对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再总结每一个学生的观点,进而给出一个完整的答案,同时,学生在回答前的思考过程也是相当于回忆了前一节课学过的知识点,取得双倍效果。值得提出的是,对于学生的回答不管对错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严禁偏爱的现象存在,对待学生一视同仁。这样学生不仅对自己越发肯定,对学习的干劲也会越来越强,对老师的喜爱程度也会加深,自然成绩也会提高。

( 三 ) 学生分组进行学习讨论

好的学习伙伴能够促使双方共同进步。因此,在学生教育问题上,也应该分学习讨论小组,对于表现好的讨论小组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比如教师在进行电解水的教学过程中,如何确定生成的氧气多还是氢气多,就此问题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教师提问:怎样确定正极和负极生成的是什么气体?在没有做实验的前提下,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判断。教师提出要求,如果大家认真讨论,就放一段有趣的“喷泉”实验视频,初中的孩子不了解实验,因此就迫切看到此视频,对待此次的讨论就愈发认真。讨论完毕之后,每个小组代表总结本组的结论,教师进行点评。最后教师总结大家的回答,给出完整而正确的答案,以实验视频的方式验证正极生成的是氧气,负极生成的是氢气,根据排出水的体积判断生成的氢气的体积多。这样让学生分组讨论,能够激起学生的胜负欲,也就听得更认真。另一方面,分组也是有一定的技巧性,安排学习成绩好和成绩差的同学在一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这也不失为取得良好的教与学效果提供一个好的建议。

三、结束语

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基,必须重视教育的发展,从传统的教育遇到的瓶颈着手,分析了传统教育存在的劣势,我国教育要想发展,必须对传统教学进行改革,改变教师传统教学观念,改变学生固有的听课和思维模式,教育需要创新,不仅体现在教材的更新,教学设备的进步,更是体现在教师教学方式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因此,本文对我国现阶段化学课堂上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提出了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验的结合,重新审视上课所用课件,添加一些新意在里面,学生也应该分小组进行学习,互相帮助,互相激励,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作用下,让课堂的氛围活跃起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8篇

“通式”一词在化学上表示同一类化合物分子组成的公式,本文所说的“通式理念”就是基于这一化学术语的理论实质而创造的,旨在解决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是初中化学计算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初中化学计算教学的一个难点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一遇到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题就常常思维混乱,为解决这一重点和难点内容,本文试图运用一个“通式”来攻克这一难关。

一、初中化学计算教学中必须重视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

1.《课程标准》重视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的规定有:“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根据某种氮肥包装袋或产品说明书标示的含氮量推算它的纯度”、“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2.《考试大纲》重视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

在各省的《考试大纲》中,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都有明确的规定。下表是广东省教育考试院编写的《学业考试大纲》中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的规定。

科学内容

目标

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应用

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应用

某些商品标签上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

理解

能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应用

3.中考试卷重视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

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是各省市中考命题的一个重点、热点,甚至成了“必考点”。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广东省历年来的中考试题。

2003年实验区化学试卷:第24题计算NH4HC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第25题计算空气中SO2的质量分数。

2004年实验区化学试卷:第24题计算蛋氨酸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第25题是根据硫酸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2005年实验区化学试卷:第24题计算葡萄糖酸锌中锌元素的质量分数;第25题计算样品中过氧化氢的质量分数。

2006年实验区化学试卷:第24题是根据碘酸钾中碘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第25题是根据盐酸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2007年学业考试试卷:第24题计算丙氨酸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第25题要计算钢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2008年学业考试试卷:第9题涉及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第24题计算醋酸钾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第25题第(1)小题计算废水中硫酸的质量分数,第(2)小题是根据熟石灰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2009年学业考试试卷:第25题计算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2010年学业考试试卷:第14题涉及MgSO4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第15题涉及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011年学业考试试卷:第21题涉及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第24题计算NH4MgPO4中Mg元素的质量分数和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第25题求被氧化的铝的质量占未氧化时铝片总质量的质量分数。

由此可见,广东省的中考非常重视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从2003年开始,年年都考,成了一个“必考点”。

二、通式理念在化学计算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1.如何在化学计算教学中构建“通式”

在化学计算教学中可以列举两个最简单的跟生活有关的例子,引导学生构建“通式”,融汇通式理念。

例如,假定100克空气中有20克氧气,请问,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学生很快就得出答案:20%。老师追问:怎么计算的?部分学生回答不上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20%,就是氧气的质量20克除以空气的质量100克,再乘以100%。

为了强化学生的解题思路,多设置一个例子:假定100克食盐中有95克氯化钠,请问,食盐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采用与前例相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但学生几乎不用老师的引导就能很快给出答案,甚至还有很多同学感觉老师的引导是“多此一举”。此时,教师提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假定100克A中有50克B,请问,A中B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学生们稍加思索基本上都能得出答案:50%。教师追问:怎么计算的?学生答曰:B的质量50克除以A的质量100克,再乘以100%。教师随即宣布:请同学们记住,A中B的质量分数等于B的质量除以A的质量再乘以100%,这是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的一个“通式”。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凡是要计算A中B的质量分数时,就要找出或者计算出“A的质量(或相对质量)”和“B的质量(或相对质量)”,然后将“B的质量(或相对质量)”除以“A的质量(相对质量)”再乘以100%。

2.“通式”在初中化学计算教学中的变形公式

在学生对“通式”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后,引导学生对公式进行变形。

原形:A中B的质量分数=B的质量A的质量 ×100%

变形1:B的质量 = A的质量×A中B的质量分数

变形2: A的质量=B的质量÷A中B的质量分数

3.在常见题型中掌握“通式”法

从表面上看,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了“通式”,而且,老师叫学生记忆这一“通式”,学生也可能记住了,但实际上,很多同学还不是很明白“通式”中的“A”“B”的意思,还需要通过分类练习,让学生通过常见题型的练习,最终牢固掌握“通式”法的解题思路:凡是要计算A中B的质量分数时,就要找出或者计算出“A的质量(或相对质量)”和“B的质量(或相对质量)”,然后将“B的质量(或相对质量)”除以“A的质量(相对质量)”再乘以100%。

第9篇

下面我就自己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如何搞好化学教学,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顺利学好化学这门课程,谈谈点滴体会。

一、教师必须有爱心

有了对教育的爱、对化学教学的爱,有了爱心带来的激情,教师才会认真钻研大纲、吃透教材,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熟悉教案,才会成竹在胸、充满自信,才可能精神振奋、情趣饱满地走进教室,营造化学教学的生动气氛。有了对学生的爱,才能真正实施教师对学生的点拔和引导,全天候、全方位地为学生服务,才能开辟化学教学的新天地,这是搞好化学教学的关键。同时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关心、关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你是一名敬业的教师。通过这些工作,搭建基础,学生就会喜欢你,就会喜欢你的学科,学习成绩就会逐步提高。

二、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化学作为初三年级开设的新学科,是一门既简单又困难的课程。说它简单,是因为它是一门起始学科;说它困难,是因为它又是在初中阶段接触最迟的一门学科。要想让学生尽快入门,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作为教师,关键是激发学生兴趣,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愿望,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在初三第一堂化学课上,我没有急于讲新课,而是先做了几个实验,如水变牛奶、水变汽水、魔棒点灯等,让学生感到化学世界的奥妙,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乐学。为此,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设计演示既密切结合学习内容的实验,同时还要创设激趣的情境,把学生的兴趣逐渐变浓,让学生有兴趣学、愿意学、想学。

三、掌握预习方法,引导学生自学

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化学是一门全新而又陌生的学科。部分同学自学能力较差,没有预习的习惯,不懂得预习的重要性,往往简单地认为预习就是念一遍课文,有很大的盲目性。因此,我们教师最好让学生先进行课前预习,做到有目的地去听课。预习时,要把新课内容仔细通读,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带着疑问去学,听课的效率就会提高。科学的预习方法能为学生学好教学内容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师课前依据本章节的知识目标,设计好预习提纲,然后引导学生写出预习中的收获即本节的重难点,这样进行一段时间后,学生养成了预习的习惯,就会自行预习。好习惯一旦养成了,学生将终生受益。

四、课堂做好笔记,指导学习方法 转贴于

同学们在认真听讲的同时要做好课堂笔记,这不仅有利于课后进行复习、掌握重点,又可以有效地避免上课时“走神”。在记课堂笔记时,我要求学生必须讲究方法,要在听清楚老师所讲内容的基础上,记重点、难点、疑点和课本上没有的内容,与课本内容相同的部分可在课本上标出,课后整理笔记时可补全。由于初中化学知识点杂乱而零碎,因此要求学生经常进行及时复习,对每章节内容的知识,我规定时间检查过关,对知识点进行梳理,达到对课本内容的融会贯通。

五、善于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四大部分。就拿元素及其化合物来说,知识内容庞杂,涉及到三十多种元素、七十多种化合物和众多的化学方程式,如若把这些知识孤立地讲,往往会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它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网络,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每章节讲完后我会主动将章节考点进行整理,对知识进行归纳,便于复习和归类,便于与学生一起回顾,便于搞“务实”演练。这样就可在整理总结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连点成线,织线成网,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从而便于掌握。

六、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能力

实验探究题是中考的必考题,也是学生的弱项。要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良好的实验习惯即正确使用仪器、规范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实完成实验报告、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节约药品和实验安全等。也可把部分课堂演示实验直接改为学生实验,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有利于化学概念的形成,从而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 习题课 教学策略 引导 变式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3-0125-02

习题课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教师都知道它的重要性,但往往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化学教师要能深刻认识影响化学课堂习题教学效率的因素,并及时解决,以便充分发挥课堂习题教学的作用,促进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化学,从而真正减轻学生的负担,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一 影响化学课堂习题教学效率的因素

第一,通常在授课时,教师就迫不及待地把历年中考原题搬进课堂做习题,以增强学生对中考题的感知,但未能真正理解中考题的全局设计思想,反而影响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严重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对课堂习题教学作用的认识不足,轻视解题思路和过程的分析对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的作用,轻视通过解题对学生思维能力训练与培养的作用。

第三,对课堂习题缺少分析,为做题而做题,不进行解题后的总结和归纳,不进行变式训练,缺乏解题后的反思。

第四,课堂习题讲评中,教师一味地讲,很少有学生讨论、思考、发问的时间。讲解过多,会让学生的思维落入教师既定的预设之中,学生的思维过程得不到体现,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发现,教与学未真正落到实处。

第五,部分教师课堂上讲解的习题不精练,贪多求全。老师在习题讲评时“按部就班”,为完成教学任务只说答案,以便更多地讲题、做题,缺乏对习题课的整体设计,课堂平铺直叙,犹如一潭死水。教师讲得很累,做了大量的无用功。

第六,对学生普遍性的错误公开指责,甚至大发雷霆,教师、学生的情绪都会受到极大影响。

二 化学课堂习题教学的具体优化措施

1.课堂习题的选择必须符合教学目的,切合学生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分为不同的阶段,不同阶段教学的要求各不相同,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情况进行目标定位,然后设计、选择题目,注意教学目标的阶段性和可行性。同时善于了解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兴趣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能克服学生学习惰性的消极影响,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水平。选题尽量要有代表性和启发性,难度过大的题目应当避免。

2.课堂习题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自我探索思路或跟踪教师的思路

课堂习题教学中更要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侧重点拨、启迪诱导、少讲精讲,做到画龙点睛。要充分相信学生,注意从学生思维的角度去剖析问题,运用设疑、讨论、启发、诱导等方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表现、印证、体会和消化。

比如有这样一道习题:铜锈的主要成分是铜绿Cu2(OH)2CO3,为了探究铜生锈的条件,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学生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氢氧化钙可吸收CO2)。一个月后,他们发现B中的铜丝慢慢生锈,且水面处的铜丝生锈严重,而A、C、D中的铜丝基本无变化。

A B C D

(1)铜生锈所需的条件是铜与_______________等相互作用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

(2)写出D中广口瓶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铜生锈时产生铜绿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Cu2(OH)2CO3。

(4)铜与铁相比,_______更易生锈,由此可推出铁的化学活动性比铜__________。

这样的习题是以教材中的铁生锈进行衍生的,开始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觉得做这道题很“亲切”,于是教师提醒他们自己认真读题、审题、做题,暂时不要去讨论和交流,等绝大多数学生举手示意做完后,就先让一些学生谈自己的解题思路,鼓励他们走上讲台大胆交流,各抒己见,并允许其他学生及时反驳质疑,发表意见,尽管有些学生的想法可能有错误,但仍让他们大胆地说或争论,给足时间让学生暴露存在的问题,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和学生一起解决暴露出来的问题,形成正确认识,最终解决问题。在思考、表达、交流和争论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以提高,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积极思考和创新。

3.课堂习题注重“讲练评”有机结合,做好归纳和小结,进行变式训练

从教学方式来看,课堂上不能只是教师的“讲”,还要有学生的“练”,以及练后师生共同“评”,“讲、练、评”结合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分析试题时,要告诫学生一定要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要引导学生回顾所涉及的课本上的知识点,并把有关知识点连成线,再由线到面、由面到片,使学生把握整体知识网络的内在规律,启发学生试着自己归纳各类题的审题及解题方法。对于典型试题要“借题发挥”,将原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变换,逐步形成对该知识题型的不同变换形式的常规解题思路。典型试题还要进行及时的变式训练,围绕重点、难点或疑点从不同角度构造新问题,使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问题的本质,提高在新情境中的变通能力,促成迁移,融会贯通,达到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之目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摆脱题海,有效地实现减负。比如有如下题目:兴趣小组的学生学习了金属的性质后,在实验室找到一种银白色金属R做如下探究:

(1)将金属R投入稀盐酸中,金属表面有气泡冒出。则该金属R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的

(填“前面”或“后面”)。

(2)为了比较金属R与铁的活动性强弱,兴趣小组设计下列方案进行实验,请完成下表:

你的一种猜想 验证方法 现象 结论

金属R的活动

性比铁 将金属R投入 溶液中 金属R表面有黑色的物质析出 猜想 (填“正确”或“错误”)

(3)请根据上述的信息,标出金属Fe、R、Cu在下列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相应位置。

该题难度不大,但往往缺乏总结,此题的设计思想就是考查学生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教师应该善于利用题目中的资源,恰到好处地指导学生总结本题中的两种比较方法,进行相关考点的变式和拓展训练,把握习题的梯度,循序渐进。

作为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习题课不仅是复习、检查和巩固学生已学习知识的措施,而且是使学生通过练习进行独立学习、获得知识的教学手段。这与以学生为主体,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这种新课程下的教学思想相适应。化学习题课不是单纯地为了中考,更主要的任务在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正确掌握知识体系的整体网络及内在规律,并以此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

初中化学习题课任务重、作业多,因此习题课不能只是讲授正确的解题方法,也不能仅仅满足于获得正确的结论。而应该通过一定量的习题讲解来促成质的飞越,即将目标转移到训练思维为主的课堂教学上来,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内容巧妙利用、适时引导,推动化学习题课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让课堂内容更加充实、更加开放。

参考文献

[1]董德伟、袁莎莎.浅谈甘孜州藏区初中化学素质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11)

[2]熊有太.新课标下的初中化学教育职能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2011(1)

[3]周晓兰.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化学概念教学衔接研究[J].学周刊(学术研究),2012(1)

第11篇

2006年秋福建省开始实施高中新课程,我全程参与了两轮教学大循环。回顾这六年的教学经历,发现高中学生学习新课程的困难所在。由于我们学校采用了相应的策略,从而成功帮助学生提高化学成绩。在两届的高考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此谈几点认识,以供同行借鉴。

一、没有正确处理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这是造成学困的根本原因。

认真研究一下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和现行初中化学教材,便可知道初中化学非常基础,知识少且零散,很多是从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入手学习。化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很少,再者中考化学要求简单。有些学校对实验要求很低。初中学生对化学学科知识体系和概念较模糊,给高中后续化学学科的学习带来了困难。当初中学生满怀信心步入高中学习时,一下子被复杂的化学概念当头一棒就打晕了。化学不好学的情绪滋生蔓延,导致许多学生认为化学难学。典型的例如:初中化学对酸碱盐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转化根本没有什么拓展与讲解,有的连最基础什么是复分解反应规律都不知道,而高中前几节课就开始教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反应,一下子要求学生书写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这无非给学生造成了学习的困难和负担,从而导致大部分学生学完几节课就对化学学习没有什么兴趣了。

为此我校采取的第一种策略:组织高一老师认真学习九年制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针对高一化学教学时遇到学生知识基础欠缺问题采用及时的补救措施:(1)开学初利用一个星期集中补 。(2)分散补,即学习高中内容时,何时需要何时补。例如,我校在期初学生学习课程负担不大的情况下,重新教会学生酸碱盐溶解性表及其利用复分解反应规律书写化学方程式。典型的如本人在教学时出了这样一些题目补上初中内容。题目一:下列物质间在水溶液能否反应,能反应的写出化学方程式,不能反应的说明理由。①硝酸钾和氯化钠;②氢氧化钡和稀硫酸 ③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等。题目二:给出四种元素钠、碳、氧、硫,请同学们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物质的化学式:碱性氧化物_________酸性氧化物_________碱_________含氧酸________无氧酸_________酸式盐_________。利用以上题目训练与讲解顺利完成初高中知识点衔接。

采用的策略二:利用班会团队军训时间请考上清华北大的学长学姐谈谈如何做好初高中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方法讲座。由于初中大部分知识点是靠记忆,没有系统性,而高中知识信息量较大,课堂容量难度也较初中大了很多。初中的知识点应用单一,而高中综合应用知识能力较强,强调灵活应用基本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很多学生上了高中就不适应高中的学习。为此我们强调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有所转变。(1)学会独立思考,提高自学能力;(2)学会及时总结,即一个单元学习完毕尝试回忆书写本单元的重要物质性质、反应现象、用途、存在、制备方法和鉴别、化学方程式;(3)重视实验,注重探究性学习。通过以上知识和方法衔接从而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

二、没有正确处理好模块知识教学,造成学生学习困难。

新课标对每个模块的教学有明确的要求,即每周安排两课时,36课时完成一个模块的教学与学习,这就出现了课时紧张与知识掌握程度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在必修一表现得更为突出,因为必修一内容基本上就是两大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浓缩,相当于原大纲版一半的教学内容,这样对于刚迈入高中学习的学生,由于对高中学习还不太适应,老师又一下子在这36节课时中,让学生系统掌握这么多的内容,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负担,让学生们感到困难重重。而必修二内容涉及的知识可谓繁多,宽度更大,给人蜻蜓点水的感觉,感到任何一个知识点都需要讲明,但又害怕讲得太多太深,导致学生恐惧化学,失去了学习化学的信心。例如:必修二中原电池、电解池内容教学,起初由于我们没有把握好知识的深广度,仍然按照原来的教学方法讲解从原电池、电解池的概念、构成条件到原理(包括两极的名称,电子的流向,离子的迁移方向,电极反应式的书写)上了一个星期后,为了巩固知识,老师受市场上参考书习题的干扰和影响,又出了这样一道题,请同学们写出在酸性介质中氢氧燃料电池的正负极反应式,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要么不会写要么写出错误的答案,仍然无法完全掌握知识,教学效果不如预期。后来我们分析原因,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我们没有处理好选修与必修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为此我校采取的策略三:在必修模块教学时要求老师一定按照新课程标准和福建省教学要求,不随意拔高,大胆取舍习题,该了解就了解,该在选修中完成的知识点就放在选修中教学,避免一步到位,造成学生两极分化。2013届我校备课组做了大胆的尝试,先按照新课程要求上完《必修一》、《必修二》、《化学反应原理》三个模块,到了高二下学期期中考,我们回过头重新复习必修一、必修二的知识,这时我们发现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高涨了,而老师又可以利用中学化学中最重要的概念原理如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离子反应、元素周期律知识来指导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掌握化学双基知识牢固多了,又为高三化学总复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谓一箭双雕。

三、没有解读好《高考考试说明》,人为加重学生负担。

《考试说明》明确规定各部分知识的具体要求,说明了各知识点在高考中的考试层次是属于“了解”“理解”“掌握”,这就要求老师授课时一定要胸中有数,不能随意挖掘。由于许多老师受旧高考影响,在某些知识点深挖,加重学生学习负担。比如2011届讲解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教学内容时,出了这样的一道习题:某温度下,硫酸钡的溶解度为2.33×10-5g,求在该温度下1L硫酸钡溶液中硫酸钡的溶度积常数。这一下子就懵住了学生,然而老师却大讲特讲,而最终学生听得一头雾水,造成了学生学习的困难。分析一下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初中已经删去了溶解度的有关计算,学生根本不懂得溶解度的计算公式。回头细读《考试说明》对本节教学内容的要求,我们发现这部分知识是属于新增的考点,在高考中是属于了解内容,即使高考涉及此部分内容,也是非常粗浅的,它只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沉淀溶度及常数的表达式,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沉淀溶解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事实上也是如此,纵观这几年高考试题我们发现本节的内容所涉及的也只是沉淀溶度积常数的应用,强调的是学以致用,并不考查繁难偏旧的题目。

第12篇

    本次月考的试卷试题特点:题型稳定,难度适中,学科重点突出,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考核,试题同样注重思维深入和严密。

    二、从试卷答题情况分析,存在问题:

    1、基础知识不扎实,重要的知识点理解不清。例如分子的概念,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等,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2、阅读能力和应用化学知识能力有待提高。例如第三大题,第四实验室中的第二题等,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全部答错。

    三、从考试成绩分析:

    本次考试总分为100分,参考人数139人,90分以上8人。60分以上64人。平均分为58分多, 考试成绩中学生两极分化及其严重。

    四、下阶段措施:

    从考试结果看,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好,在综合应用方面较欠缺。在后阶段教学中,要努力做到:

    1、加强双基教学,加强基础知识的落实。初中化学内容多,时间短,适当加强记忆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对重要的考点,整理成一定题目,让不及格的同学反复练习,力求人人过关。

    2、提高及格率,应重点关注学习困难学生。以模拟考试试卷为例,明确告诉他们现在的考题都不难,只要有信心和恒心,都是可以成功的。同时在复习《中考总复习》第一、二单元时,将书上的知识点再重新给他们进行梳理,按单元再次将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特别是将可以通过背诵记忆的简单知识点罗列出来,要求学生抄写、记忆,并进行小测或抽查。由于考试的计算题难度不高,在以后的复习计算题时,可以开展计算题专题训练,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计算题不难,摸索到解题的基本方法,增强解答计算题的信心,提高计算的得分率,减少出现最后一道大题放空白的现象。

    3、实验是薄弱环节,学生在综合性实验题中普遍失分,而且以后实验题在中考中占比将增加。在平时的教学中切实加强实验教学,将实验作为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的突破口。

    4.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应变能力、分析、应用能力较薄弱。根据课改和中考改革的要求,在教学中打破学科的封闭体系,从身边谈起,多联系生活、生产、社会实际,不断地用新信息充实教学内容。

    5.学生信息迁移,举一反三的能力弱,思维定势强。在平时的训练体系上下工夫,精选习题,多层次设计问题,少一些低层次的重复操练。

    五、努力达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