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职业医学论文

职业医学论文

时间:2022-02-23 06:43:13

职业医学论文

第1篇

1.通过职业指导促使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高校的职业指导教育工作中,最常见、最基础的一项课程就是职业指导课,在医学院校也不例外。职业指导课程主要是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分析目前国内高校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形成和现状,我们可以看出,职业指导从某种意义上既是一种思想教育,又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心理教育,总体而言,都是在影响着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首先,进行有效的职业指导能够促进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有效的职业指导通过对学生自身和医学职业的前景分析,让他们对医学职业的国家、政府政策和医学就业状况、发展前景等有一定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另外,通过职业指导,使医学生正确认识医学职业自身的工作责任,使他们认真审视自己本身的责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他们能够更好的结合自己的能力去肩负起社会对医疗行业的重托。在职业指导的整个过程当中,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评价和理解,形成自己对本身的客观认识。医学生可以通过就业咨询的方式,清楚认识自己的心理障碍,同时也使自己摆脱本身心理上的压力,从而顺利就业。

2.职业指导可以帮助医学生准确进行职业定位

找到自己适合的工作岗位或工作方向。职业指导人员通过素质测评可以得出一个人在素质各方面指标上的高低,可以知道一个人优势与劣势,有助于将个人特点与特定的职业要求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人职匹配,人尽其才。作为医学专业的学生,虽然专业的性质已经决定了就业的大方向,但是,大多数学生刚进校懵懵懂懂,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因此,就业指导能帮助医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定位。一个人能否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个人生活是否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职业定位。搞好就业指导,引导医学生遵循职业选择原则,做好职业目标定位,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个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职业指导能够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职业指导不局限于课堂,也不局限于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应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融入到每个教师的工作环节中,在课堂上,在谈话中,潜移默化的渗透给每个学生。职业指导可以无处不在,从大一到大五贯穿整个学生生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有几点。

(1)职业指导有效提高医学生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作为衡量医学生职业道德标准的重要体现,是每个医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面对患者及家属时所必须具有的职业素质。在校医学生,不仅需要学习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应该注重培养一定的内在人文素养。从古至今,医生这个职业与之相对应的形容词一直都是高尚、仁爱等温暖的字眼。然而,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近几年,医疗领域中涌现出来的却是不断增多的医闹事件,使得社会对医疗行业和医生的道德问题产生了质疑。究其原因,除了看病贵、患者自身的原因之外,大部分原因在于医护人员没能正确处理医者与患者的关系,医者与患者之间缺乏信任、理解和沟通。业内许多学者和专家也对此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当前在医学教育中存在重技能、重知识而轻人文的现象,导致了医学生人文素质还没有真正内化于心,外用于行。高校的职业指导通过分析和发现这些问题,对医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方面的培养和教育,使他们在进入学校之初就懂得医学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和关键性,从而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不断注重这方面的培养。高质量的就业评定不仅仅只是实现就业这一个方面,并且还要看就业之后在工作岗位上的个人职业价值的实现状况及社会的评价。

(2)职业指导有效引导学生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从现代的职业市场发展情势来看,用人单位需要的优秀人才不再只是专业成绩好或是专业素质强,他们更希望求职的大学生是一专多能的人才。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术的能力,还要求要具备相应的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通过职业指导,学生能够对自己所面临的职业市场需求有所了解,从而使他们对自己欠缺的方面进行重点训练,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3)职业指导能够使学生有意识的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高校的职业指导中,包含了求职择业的方法和技巧这一内容。另外,高校的职业指导中心每年会给学生提供一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求职、面试、实践工作中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在教师的职业指导中寻求答案。通过对求职择业方法和技巧的培训及一定的社会实践经历,学生对自己在求职择业、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使得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加有意识的去积累实践经验,不断改进缺点和不足,将专业知识和实践更好的统一起来,从而真正的适应和满足社会需要,更好的实现高质量就业。

4.职业指导为学生和用人单位间搭起桥梁

学校和医疗单位深度融合,也能够及时的为医学生提供相应的就业信息。职业指导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即为求职者提供就业信息。医学院校的职业指导部门通过与各地的医疗机构进行沟通和往来,对社会就业形势、用人单位需求变化都有比较深刻的研究和了解,尤其是掌握了用人单位最新的招聘信息。

二、总结

第2篇

文学与医学都是一门人学,二者都在致力于探求人类实现灵与肉的完美和谐融合。在文学作品中,医生形象是一个永恒持久、血肉丰满的文学形象。在当下社会人们热议医患关系、期盼良医出现的人文背景下,文学与医学又一次紧密交融,在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关注疾病、治疗、死亡、苦难等人生话题。而作品中所塑造的医护人员形象,他们以仁心仁术施加仁爱,以“敬佑生命、厚德精术、救死扶伤、促进健康”为人生与职业宗旨,体现出了一个医者所必备的职业道德。从文学视野的角度,体现出作家对天下苍生的真切怜悯与人文关怀。

一、医者应该具备一颗悬壶济世、拯救疾苦的仁义之心

医史学家亨利•西格里斯曾提及,每个医学行动始终触及两类当事人:医者和患者。由于自身所承担的责任和角色的缘由,医者是必然的强势群体,在两者关系互动协调中,需要具备更高的个人修为和职业素质,最集中的体现是医生应该有一颗仁爱慈善之心,以此传达对人类的真切关怀和深重的悲悯之心。毕淑敏长篇小说《红处方》中为了医学事业而毅然献身的简方宁;长篇小说《血玲珑》中魏晓日医生情与理冲突中医生两难中仁心的坚守;孟宪明长篇小说《大国医》中郭氏正骨传人行医理想“让天下人都能看得起病”的仁心仁义;六六《心术》中医护人员希望以一颗医者的仁心换回病患与医生的互信,为解决医患纠纷开出一剂良药;李亦的长篇小说《药铺林》中,名医李纯淡泊名利,以救死扶伤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池莉《霍乱之乱》中以闻达为代表的一批医生在霍乱来袭时,表现出令人动容的对医学永怀热诚、对人民性命安危殚精竭虑的医者仁心;彭三源《人到四十》中郑洁医生在身心疲惫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抵制回扣、红包等不端医疗行为,展现出一个医生的职业道德和底线。在涉医文学作品中,作家以冷静的心态,用细腻的笔触,以贴近医学实际的语言,穿插精确的医学术语,在作品中精心营构了一个医学的真实世界,通过医护人员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描叙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情感波折。通过阅读文本,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并走进了医护人员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作品中作家运用写实的手法,传递着医护人员的正能量,绝大部分医生都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扎实奉献,同时又经受着各类困窘和苦恼。但是无论如何,他们将责任看得比自己的生命健康都重要。如毕淑敏《最后一支西地兰》中的医生焦如海为了抢救对医学实验有贡献的小狗“阿随”,毅然献出在自己心脏病发作时可以自救的最后一支西地兰,最终因心脏病发作无药可用而离世。作家希望通过塑造一个个具有正面形象的医生形象,以此呼唤医生的责任、义务、道德良知与职业素养,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形象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对病人的满腔的“爱”,这就是医生职业道德中首先必备的一颗救死扶伤、济危扶困的“仁心”。

二、在具备一颗仁心的基础上,医生要注意提升并发挥自己的仁术

古代名医孙思邈在著名的《大医精诚》中提出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即医术要“精”,医道要“诚”。习医之人要在具备仁心仁爱的基础上,要体认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方能成就苍生大医。“医乃仁术”是中国传统医学中朴素的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观念,在现代社会具有了独特的内涵及现代价值,一方面是指要不断提升医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一方面亦指医术的提升是为了尊重病人生命健康、强化医护人员的医德情感服务的,为此可以提升医护人员的医学伦理。在当下涉医文学作品中,作家以淡定从容的笔触,娓娓道来医护人员重视提升专业素质和修为的过程。毕淑敏的《红处方》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为了追求医学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悲壮而独特的审美个体。简方宁挚爱医学事业,她立志要成就医学权威。为了实现自己提升医学素养的梦想,她面临两次人生痛苦的抉择,一次是为了能保送军医大学,她牺牲了爱情,匆匆嫁给部队的后勤助理员,实现了人生第一个目标;虽然不喜欢成为一名戒毒医生,但是为了获取向医界泰斗景天星教授学习的机会,甘冒风险担任戒毒医院院长,成为一名因公忘私的戒毒医生,升华为一名拯救者,最终被变态吸毒者暗算,身染毒瘾而选择离开世界,做了自己医学理想的殉道者。她在遗书中写道:“我愿以死殉我的事业。”在小说《女心理师》中,主人公贺顿为了求学从医付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成本与代价,其艰辛的历程折射出医学工作者对医技与医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与探索。另一方面,文学文本中对医生如何纯洁自己的从业动机,提升自己对医术救治人民生命健康的敬畏进行了全方位深入细致的剖析和描述。在现代多元化社会中,人们面临着经济、名利、声誉和地位等太多的诱惑和冲击,医护人员如何摈弃外界的干扰而全心全意救治病人成为作品文本揭示的焦点。在毕淑敏长篇小说《血玲珑》中尖锐而沉重地提出了医学至上性和人性伦理这一相向背离的话题。专家钟百行认为“医学的道路,就是用无数病人的鲜血铺出来的”。为此,他为了钻研新的医学救治方案,为其辉煌的医学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他不惜牺牲卜绣文和刚生下来的婴儿夏晚晚的性命,也要完成“血玲珑”的计划,在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上,开创一条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治疗新途径。从科学意义上讲,这是医术的一次提升,是实现医学的又一次发展。但是从“医乃仁术”上讲,这是违背医学伦理的一次尝试,医学不能失去人性化而走入一条技术至上的冷漠功利的道路。医学科学应该是与人文融合为一体,是医术与仁术二者的完美结合,不能偏离人类生存的基本伦理和价值,才能解决医学发展的困惑和危机。

三、强化人文关怀理念,用仁心、仁术对病患施加仁爱

当下社会医患矛盾已成为众多矛盾冲突中的焦点,成为社会关注的重心,此起彼伏的医患冲突和伤医事件不断挑战着社会的底线和人们的道德良知,人们在强烈关注之际不禁慨叹:社会怎么了?六六编剧的电视连续剧《心术》热播引起较大反响,这是现实与医患的真实写照。该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探析了解决医患纠纷的途径,那就是加强“沟通”,拥有一颗医者的仁心,锤炼提升医者的仁术,对弱势的病患施加仁爱,强化人文关怀,医患关系自然得到改善。《心术》中刘晨曦教授对他的女儿南南解释仁爱的爱:爱就是要用心地对每个人友好。诚如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所言:“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前来神经外科就诊的病患来自社会各个阶层,身份、地位、贫富差异悬殊,但是医生都能做到一视同仁,以一颗仁心,施展高超医术,尽全力为病患解除病痛和各方面的困难,赢得了病人及家属的认可。患者十三姨病愈出院后,为了感谢常给科室送来好吃的食物。医德高尚的医生总是把医生的职责看得比自己生命健康更加重要。在毕淑敏《鲜花手术》中,医生黄莺儿为了抢救危在旦夕的五岁儿童,忍受一天三次插胃管和肠管的“刑罚”,取出自己的新鲜肠液和营养物质混合注入病儿体内,以身体作为代价最终挽回了一个小生命。没有对于病患的一颗仁爱之心,是无论如何无法做到的,这些医护人员的形象是高大伟岸的。毕淑敏在部分小说中则对医生纵有高超医术、若欠缺仁心和仁爱则导致各种问题和困局这一灰色区域进行了深入的揭示和无情的责问。部分医生身处经济改革形势一切向钱看的大环境下而陷入两难境地。《预约财富》中医术高明的毕刀沉溺于下海经商与行医治病的痛苦抉择中,在手术台上竟然思想开了小差,误伤血管几乎让病人丧命。而在《术者》中,外科主任要求曾海卓和石若溪把病人套叠的肠子用温盐水热敷半个小时,假如依旧是暗淡的紫色,方能把它切除。主任封刀离开后曾海卓为了下午的篮球比赛而请石若溪不经观察直接手术。虽然切除坏死的一节套叠肠可以挽救生命,完成手术;但如果经热敷临床观察病人的肠子没有坏死而不予以切除,对病人的身体显然更加有利。毕淑敏用冷静客观的笔触揭开了若干不为人熟知的医生职业弊端,以此警醒医生牢记职业道德中的治病救人的神圣职责,不仅有医术,更多地要有一颗仁心,以精湛的仁术来施加仁爱,尽心竭力地以病人利益为最大利益,为病人提供更佳的健康保障。

作者:郑民 于莉 张艳平 单位: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第3篇

论文关键词: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

 

中职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为: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能够独立按计划完成畜禽饲养管理、疾病防治及品种改良等技术工作,能够灵活运用所学专业技术知识向相关专业领域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几年来我们虽然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作了很大努力,但中职毕业生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要,人才培养效果与市场需求间存在差异与距离。只有通过实践性教学改革,才能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教学论文,培养适合畜牧兽医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一、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现状

我国中职学校的畜牧兽医专业,特别是在那些农业省市中为养殖业(或其他行业)培养出了不少人才,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养殖业的蓬勃发展,为培养适应农村的高素质劳动者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畜牧兽医专业发展很快,并在生产过程中培养了大批的畜禽疾病防治人员、防疫检疫人员和饲养管理人员,使他们掌握了必需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

但近几年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进入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是成绩不理想、不想念书、又不想做事的那一部分学生免费论文下载。与此同时学校在管理和教学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师资水平滞后、教学方式落后、经费投入少、教学设备不足、实习条件差等,这样就造成了恶性循环,使就读学生越来越少。

二、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可适用的校内、外实训场所

中职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畜牧兽医的实践性教学必须强调,加强实训环节教育教学论文,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人人将掌握的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使人人都具备动脑、动手能力。但中职学校在实训方面缺乏可适用的校内、外实训场所(主要是供实训的设备、动物),然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必须给学生有充足的实践机会。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面

在教学内容衔接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知识和技能的断档和重复,衔接效率和质量不高。目前畜牧兽医专业的课程体系仍然是按学科系统化构建的,课程门数偏多,各门课程相对独立,自成体系,课程之间缺乏联系、沟通和整合,学生所学习的是各个学科分散的知识,他们就业后难以解决生产实践中的综合性问题,从而导致学生厌学教育教学论文,教学资源出现严重浪费,使预期教育目的难以实现。

(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方面

目前各校多数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理论课和实践课分开上,只是二者交替的时间间隔不同:有的是一周/几周理论课与一周/几周实践课交替,有的是分成理论课和实践课两段,未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教学方法上,理论课教学还是在传统的课室里施教,只是比过去增加了多媒体教学;实践课在实训室进行,实习内容通常是学生动手操作。这样,理论课老师按教材讲,很少考虑这些知识在学生以后实习和工作中是否用得着;实习指导老师只是教学生如何按照程序规范操作,实操技能的传授往往停留在经验的层面上,未能向学生渗透相应的理论知识教育教学论文,造成理论课和实践课学习的脱节。

三、精心构建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

(一)依据职业岗位构建课程体系与课程结构

为了使专业课程体系顺应岗位群的变化,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以“应用”为宗旨设置理论教学体系,以“技能培养”为中心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针对专业培养目标,以课程改革为基础,以行业需求为目标,进行课程整合,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针对“饲料”、“疫病防治”、“养殖”三大岗位群进行课程整合,可将《饲料学》、《动物营养》、《饲料分析》《饲料生产》等4门课程综合为饲料行业岗位群技术方向课程《动物营养与饲料》;可将《家畜内科学》、《家畜外科学》、《家畜产科学》、《动物疫病》等整合为课程《动物疾病防治技术》;可将猪生产、禽生产、牛羊生产整合为《畜牧各论》,可将职业认证课程的生产实训整合为《专业综合实训》、《毕业顶岗实习》。

课程体系设计应包括课内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实训(验)教学、综合实训课程)、实践教学(包括专业实践、饲养实践活动、顶岗实习、综合技能培训与考核、职业工种培训与考核等)、人文素质活动及其他免费论文下载。

(二)构建畜牧兽医专业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构建畜牧兽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其特点就是以兽医院为龙头的对外技术服务平台来搭建专业与产业、就业的互动,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能力。

技术服务平台以专业、教师、学生、校内产业群为支撑教育教学论文,以兽医院为外显,形成内联专业、教师与学生,外接产业与就业的工学结合模式。在此模式中“技术服务平台”是工学结合的中轴,通过此平台,搭建专业平台、双师平台、学生实践平台与零距离上岗平台,再外联产业平台与就业平台。

(三)融入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建立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在“专业综合实训”、“岗位技能实训”中引入6个职业资格证(家畜繁殖工、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饲料检测化验员、家畜饲养工、兽医化验师)的培训与考核。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取得2个以上职业资格证,有效的实施了“双证书”教育。实践性教学改革及时适应了岗位群变化的要求,大大的缩短了毕业生适应岗位工作的时间,自主创业的意识更强了,社会的满意率更高了。

[参考文献]

[1]殷俊,陈兵.动物组织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安徽农业科学,2008,27.

[2]刘振湘,唐晓玲,曾元根,何华西.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及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 高等农业教育,2004,6.

第4篇

针对目前未成年人自我意识膨胀、价值判断与价值行为失调、信仰危机等问题。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感恩祖国、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各系部、班级通过各种活动强化个人的责任意识,并且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在2011年度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职业教育要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首先要有一技之长。为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各专业推出综合训练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将各专业综合训练和专业技能考核作为专业课考核的重点内容。学校开设的10个专业中,护理、助产、检验、影像、口腔、药学等7个专业均在学生实习前开展专业技能比武,学生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实习阶段反馈综合训练和技能比武明显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技能。

职业道德、职业能力是学生成才的基础,而就业创业能力则为学生成功搭建一个高起点的平台。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良好的专业技能水平是前提,同时,要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和专业训练。学校自2004年升为专科后,开始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经过多年的努力,现成立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配备专职教师3人,兼职教师以就业指导中心和各系部辅导员为主,在各专业各年级开设就业创业指导必修课、必修讲座。同时,积极开展学生简历制作大赛、职业生涯规划模拟大赛,让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校外教育为提高医学高职生良好职业素质提供实践环节

校外教育是针对校内教育提出的一个概念,有时也被理解为学校外教育、校外活动、非正规教育等多种内容。作为高职院校,更多的是在实践层面和职业道德素质培养方面进行实际探索,以校外成立实践基地、依托社会结构等方式,不断拓展校外教育的形式,加强与校内教育的衔接,实现培养医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共同目的。

1.以社团活动培养医学高职生集体荣誉感

高职院校的社团活动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同时,作为一种群众团体,也是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的重要场所。为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学校鼓励社团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让同学们在社会大环境中体会集体的荣誉感和力量。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有28个社团,各社团依托社会实践基地中的7个场馆、公园,开展各种环保志愿活动和文体活动。比如环保协会定期到狮城公园、人民公园开展清理小广告和白色垃圾的绿色行动,文学社组织到马本斋纪念馆、烈士陵园开展扫墓、瞻仰等活动,通过革命烈士的事迹鼓舞学子弘扬革命精神。

2.以专业实践培养医学高职生职业自豪感

高职医学专业人才面向医药卫生行业,和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白衣天使的神圣使命感是专业人才培养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学生必须以专业技能服务社会,才能感受到职业自豪感,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学校在市区和周边积极发展社会实践基地。作为校外教育的基地,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的有5个村、4个社区。业余时间,各专业实践小分队深入各社区开展医疗服务,比如眼视光技术专业的眼部疾病检查、口腔专业的口腔健康状况普查、临床医学专业的老年慢性病知识普及等,学生利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同时,也深刻感受到基层群众的医疗需求,专业理念进一步巩固,职业自豪感进一步加强。

3.以助残扶困培养医学高职生社会责任感

当代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缺失问题已成为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膨胀体现在各个方面,比如对待残障人士的冷漠、对待社会现象的偏执等。为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积极考虑发挥校外教育的作用,选择了市区内5家疗养院和敬老院、特教学校、幼儿园等机构作为校外教育基地。学生在帮助老人和孩子、关爱残障儿童的过程中,感受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和自身价值的实现。

第5篇

【关键词】医学院校 思政课教师 医学生 职业素质

医学生是即将走上医务岗位的后备力量,救死扶伤是他们的天职。在校的医德教育直接影响到他们从事医疗工作后的医德和医风,直接关系到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质与量的提升,关系到我国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师需要加强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为今后在实际工作中能顺利处理好医患关系,解决好医患矛盾,避免医疗纠纷问题的发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医学院校医学生职业素质现状

1. 医学生职业素养认知片面性

长期以来,医学教育对于医学的专业知识较为重视,但是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上的教育较少,以至于医学生存在人文精神的缺失。通过与学生座谈,发现医学生对医生职业的认知仅仅停留在为患者看病。其实,医生的职业素养,不仅包括技能素养,还包含人文素养。优秀的医生都是集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知识融为一体,并与技能一起,内化为职业素养的。多数学生将职业教育与职业素养在认知上混淆,导致不少学生工作后不能成为合格的医生,医患关系紧张。

2. 职业教育脱离医疗行业

笔者对学生的一次简单问卷:你对医疗行业了解程度怎样?结果显示,了解的只占总人数的5.8%,82%的学生了解一小部分。12.2%的学生不了解。可见医疗行业信息与教育关系联系的不紧密,对学生来说较为生疏,在就业招聘时才有所知。医学职业素养内容需要在医学院校学习期间就要有系统的认知。对于行业要求的职业规范与实践能力统一起来,才能培养成为当前转型期社会所需要的医疗职业人才。

3. 医学的职业教育体系有待完善

传统上职业素养中的价值观为“一元化”模式,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职业价值观也在悄然地发生变化,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这就需要医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跟上时展的需要,使理论教材与实践需要结合起来,增强人文社科知识的讲授,使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健全和完善,增强学生文化底蕴,提高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加强思政教师对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措施

1. 人文素质教育,理论与医疗实践相结合

思政教师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需要将职业素质中的人文知识与医疗实践问题相结合,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引,助推人文研究水平再上新台阶。一改空谈理论,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思政教师将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学内容与解决医疗实践中具体的问题相结合,才能有助于培养高素质医学的社会所需人才。

2. 创新教育方法,以实例提升职业素质认识

如今的大学生,能够通过各个渠道了解社会信息,对空洞的说教会感到反感。因此,思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就需要集合医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握好时代脉搏,切实让职业素质教育见实效。如,在讲授医德教育理论课时,在理论上必须讲清“医德”内涵与其重要性,再结合当前的时事新闻教育引导学生,效果会更好。如抗震救灾、国际救援中涌现的医疗英雄人物和事迹,就能给学生起到榜样教育作用。

3. 突出现代教育理念,加强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大医精诚”的高尚医德需要潜移默化的熏陶,学生的良好的思想品质、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养成,“暴风雨式”的教育只能一时见效。医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应从新生入学始,就要在课堂中连贯进行医德教育。思政教师与医学专业教师互相沟通,了解学生的动态,形成职业素质教育合力,找准政治理论课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切入点,在医德教育中,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把医德教育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寻求契合点,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总之,医学是门较强的实践科学,医学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医学教育更多的强调了医学生的敬业精神、社科知识与思维方式等职业素质的教育。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社会适应能力教育和创新思维能力教育,是全面医学人才培养的大趋势。在全面提高医学生职业素质的过程中,医学院校的思政课教师任务艰巨。

【参考文献】

[1]李恩昌,刘宪亮.论医学生医学职业人格培养的必要性――医学职业人格研究之一[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

[2]尹记远,刘小勤,李秋心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医学生职业人格的培养[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3]李阳新.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新探[J].安徽医药,2008(9).

[4]郝玉芳,韩丽沙,牛慧君.护生职业人格特征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2).

[5]苏波.医科大学生职业责任感的培养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第6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医学文秘专业 课程体系 构建 研究

医学文秘是具有人文社会科学、医学、现代医院管理和文秘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人才,在医疗卫生机构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与文秘工作,他们以提高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效率为目的,运用医学、文秘知识和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的专业技能为群众健康提供服务。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特别是随着“新医改”的实施和推进,建立高效规范的医药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已经势在必行。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事业单位、卫生行政部门、医药公司等单位要求医学文秘必须是能够辅助决策、当好参谋、提供综合服务的人才。

为了使医学文秘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行业需求相一致,解决毕业生就业的深层次问题,中国职教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2011-2012年度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项目《医学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自启动以来,深入研究21世纪医学文秘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医学文秘职业技术领域和就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职业岗位要求和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以课程内容充分体现医学文秘专业就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为目标,以市场人才需求引导课程改革,形成适应医学文秘职业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

对高职高专医学文秘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探索,通过网上档案资料收集,对兄弟院校专业同行的电话访谈,专家座谈,毕业生访谈、调查问卷,就业市场现场采访和问卷调查等调研方式进行了全国范围医学文秘专业现状调研。调研内容围绕课程体系建设,主要从课程设置、就业情况、就业岗位、胜任岗位工作需具备能力、支持岗位能力的课程等24个方面展开调研。

一、研究方法及过程

本项目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文献研究和专题研讨等方式进行深入研究。

第一,文献研究以“医学文秘”为关键词,对1979-2011年图书期刊数据库文献(CNKI:维普等)、网络文献(教育部、卫生部及各院校网站,百度等)进行检索,收集医学文秘相关资料,以便了解医学文秘专业国内外的发展历史,搜集开办医学文秘专业院校的资料介绍,掌握医学文秘发展现状。

第二,现况调查以访谈、研讨会、问卷调查等为主要形式。访谈主要包括电话问询及一对一交流沟通。

问卷调研国内开办医学文秘专业的学校,吸取相关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经验。目前国内已经开办医学文秘专业的4所学校是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江苏健康职业学院、昆明医学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深入行业或企业一线进行访谈,广泛开展招聘单位、用人单位、毕业生问卷调查,进行工作岗位的调研。对用人需求、职业能力、工作任务等内容进行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医药卫生行政职能部门访谈对象包括各区卫生局业务副局长、办公室主任、医政科长,各区防疫站站长,各区卫生监督所所长。行业、企业(含实习单位及用人单位)访谈对象包括行业、企业(含实习单位及用人单位)的医院院长、院办公室主任、医务科长、科室主任、档案中心主任、秘书,医药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办公室人员,医学相关企业主管、管理人员。

第三,邀请来自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卫生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根据工作任务、职业岗位(群)能力结构统计数据和分析结果,归纳出核心能力与支撑能力结构图表。

第四,根据核心能力与支撑能力结构图表,组织召开由行业专家、课程专家和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课程分析会议,相应地开发核心课程及相关支撑课程,初步建立新的课程体系。

第五,针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没有设立相应的医学文秘工种,也没有开设相应的医学文秘职业资格考试的现状,项目组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文秘(四级)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和学历证书课程内容融合。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保证了学生在学完本专业全部课程后,基本掌握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与要求,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在同一层面得到了落实,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增加了“双证”持有率。

第六,项目组同时试图构建一个崭新的“医学文秘”职业资格证书的课程体系,根据医学文秘岗位需求,在传统文秘课程体系中增加医院管理、医学课程。

第七,根据对职业岗位(群)能力的分析成果,以“必需、够用、实用”三个要求为准则,整合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突出技能训练,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如:整合《医院管理学》、《卫生法实务》、《卫生经济实务》、《秘书学》、《应用文写作》、《新闻写作》等课程部分内容来开发职业岗位(群)需要的新课程《医学文秘写作》。

第八,根据岗位需求,制定核心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执行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性教学文件,是组织、实施课程教学的依据,对突出能力本位、规范教学行为、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前期对工作能力分析和课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归纳,制定出课程标准。这一系列的课程标准以医学文秘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强化就业岗位(群)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就业岗位(群)能力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同时满足学生职业生涯需要,适应劳动力市场及技术进步对职业教育课程提出的现代化和前瞻性的要求。课程中教学内容的取舍,由相应的职业岗位职责而确定,即针对相应的职业岗位必备的综合能力及其专项能力去安排,教学要体现能力为本位,强调理论教学与职业能力训练相结合,以职业工作(项目)来选择课程内容并合理安排教学顺序,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学方法,融“教、学、做”为一体,使学生能够胜任职业岗位,实现从学校到职场的零距离接轨。

二、研究内容

(一)以能力为本,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通过对医学文秘专业职业面向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医学文秘职业岗位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宽厚的医学和文秘复合的知识背景,医学文秘专业课程设置必须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以加强职业技能训练为出发点,以满足岗位需求为主要目标,结合“能力为本”的要求,根据工作岗位调研,进行医学文秘职业岗位(群)能力的分析,经过行业专家论证,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准则,构建起崭新的医学文秘专业课程体系。它由职业思想道德模块课程、职业基础知识与能力模块课程、职业知识与能力模块课程、职业拓展知识与能力模块课程组成的。该课程体系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的职业岗位,而是面向医学文秘的职业岗位(群),具有“宽专多能”的特征,既能满足学生就业需要又能适应其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

(1)进入医学文秘课程体系的每一门课都建立起与医学文秘职业岗位(群)专业能力的一一对应关系,即根据对于医学文秘职业岗位(群)主要能力的分析,归纳出核心能力与支撑能力,相应地开发核心课程及相关支撑课程。

(2)“双证”课程合一。双证,是指学历证书和医学文秘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合一,是在文秘课程体系中增加就业岗位(群)需要的医院管理、医学课程,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做到学历证书和医学文秘职业资格证书的课程设置融合。课程设置具体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课程设置上将文秘(四级)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和学历证书课程内容融合,并把文秘(四级)考核项目与要求纳入到专业课程标准之中,使得学生在毕业的时候,通过国家统一考试能够获得行业职业资格。二是增加就业岗位(群)需要的医院管理、医学课程,构建一个崭新的医学文秘课程体系。

(3)以“必需、够用、实用”三个要求为准则,整合课程内容。如:根据职业岗位(群)能力分析,整合《医院管理学》、《卫生法实务》、《卫生经济实务》、《秘书学》、《应用文写作》、《新闻写作》等课程部分内容来开发职业岗位(群)需要的新课程《医学文秘写作》。

(二)根据医学文秘岗位需求,制定核心课程标准

建立突出医学文秘专业岗位(群)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教学质量。课程标准的制订,突出了能力标准和职业技术标准,强调教育标准与行业标准的融合。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及能力的培养,同时将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的培养纳入课程标准。该项目对《医学文秘写作》、《医学文秘原理与实务》等核心课程制订课程标准。

三、主要成果

本项目通过对医学文秘专业职业面向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得知,医学文秘职业岗位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宽厚的医学和文秘复合的知识背景,医学文秘专业课程设置必须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以加强职业技能训练为出发点,以满足岗位需求为主要目标,结合“能力为本”的要求,根据工作岗位调研,进行医学文秘职业岗位(群)能力的分析,经过行业专家论证,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准则,构建起“123”新型课程体系。它由职业思想道德模块课程、职业基础知识与能力模块课程、职业知识与能力模块课程、职业拓展知识与能力模块课程组成的。该课程体系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的职业岗位,而是面向医学文秘的职业岗位(群),具有“宽专多能”的特征,既能满足学生就业需要又能适应其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

(1)“1”指的是进入医学文秘课程体系的每一门课都建立起与医学文秘职业岗位(群)专业能力的一一对应关系,即根据对于医学文秘职业岗位(群)主要能力的分析,归纳出核心能力与支撑能力,相应地开发核心课程及相关支撑课程。

(2)“2” 指的是“双证”课程合一。双证,是指学历证书和医学文秘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合一,是在文秘课程体系中增加就业岗位(群)需要的医院管理、医学课程,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做到学历证书和医学文秘职业资格证书的课程设置融合。课程设置具体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鉴于医学文秘是文秘大类的一个分支,所以,本着“厚基础,宽就业”的原则,在课程设置上将文秘(四级)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和学历证书课程内容融合,夯实从事文秘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并把文秘(四级)考核项目与要求纳入到专业课程标准之中,使得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获得文秘(四级)职业资格证书,获得行业职业资格。

第二,在以上的课程设置之上,增加就业岗位(群)需要的医院管理、医学课程,构建一个崭新的医学文秘课程体系。此课程体系具体为:根据就业岗位(群)需要,在文秘课程体系中增加医院管理、医学课程,如《医院管理实务》、《解剖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概论》、《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卫生信息管理实务》、《卫生法实务》、《卫生经济实务》、《医患关系和医疗安全》、《医学文献检索》等。

(3)“3”指的是以“必需、够用、实用”三个要求为准则,整合课程内容。如:根据职业岗位(群)能力分析,整合《医院管理学》、《卫生法实务》、《卫生经济实务》、《秘书学》、《应用文写作》、《新闻写作》等课程部分内容来开发职业岗位(群)需要的新课程《医学文秘写作》,并形成《医学文秘写作》教材。

医学文秘课程具体如下:

4.根据医学文秘岗位需求,制定课程标准

建立突出医学文秘专业岗位(群)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教学质量。课程标准的制订,突出了能力标准和职业技术标准,强调教育标准与行业标准的融合。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及能力的培养,同时将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的培养纳入课程标准。

四、学术价值

本项目通过深入研究21世纪医学文秘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医学文秘职业技术领域和就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职业岗位要求和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以课程内容充分体现医学文秘专业就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为目标,整合开发部分医学、文秘课程,形成适应就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的新课程(如《医学文秘写作》综合类课程)。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实现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课程的无缝对接,解决医学文秘的岗位资格问题。形成适应医学文秘职业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以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型的医学文秘复合人才,借以提升专业建设整体水平,同时对其他同类院校起引领和示范作用。

2011-2012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课题研究,课题批准号:06-10

参考文献

[1] 刘志梅.高职高专医学文秘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高校招生,2010(7).

[2] 刘志梅,严虹,贾小青,杨鑫,胡楠,于群.高职高专医学文秘专业现状与发展调研报告[J].文教资料,2012(2).

[3] 蒋姝蕾,陈燕.中职国际商务专业专门化方向课程标准的开发[J].职教通讯,2007(5).

[4] 王敏杰.高职文秘专业的课程体系与设置[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6(2).

[5] 李春彪,生素巧.从系统集成看高职课改与教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8).

[6] 高莉.文秘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6(6).

[7] 陈文蕾.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8]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9] 陈玉仑,吴向前.办公文秘专业技能培训教程[z].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4.

[10] 蔡超,杨锋.现代秘书实务[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秘书国家职业标准[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0.

[12] 陈文蕾.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的复合化趋势[J].秘书,2005(6).

[13] 韩玉芬.国外秘书要求新趋势对我国高职文秘教学的启示[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14] 金海燕.关于新时期秘书专业建设的思考[J].秘书之友,2005(8).

[15] 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16] 李丽.国外秘书工作的发展趋势[J].秘书,2005(2).

[17] 周争艳,王静.秘书职业的特征及发展趋势[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18] 王海梅.地方院校文秘专业人才培养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第7篇

一、医学院校网络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医学院校网络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一是使学生学会做人,能正确处理自己和他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二是使学生具备奋斗精神、钻研精神;三是使学生善于发扬团队合作精神,与人相容、合作共处,具有独立的个性和竞争意识;四是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坚强的意志,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侵袭,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树立“白衣天使”形象。

二、网络化使医学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获得难得的机遇

第一,网络化使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容量加大,为思想调查与动态分析提供了方便。医学院校学生实习医院分散,这给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现在完全可以借助电子邮件、网站、即时通信工具(如微信)等方式与学生随时交流,也可以通过QQ等非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二,职业道德教育信息共享,有利于及时收集和迅速传播健康的价值取向。网络信息可复制性、共享性、实时传输性特点,使社会上职业道德教育成功的典范、有关专家的辅导和言论、同龄人的积极声音以及健康的音像制品都能进入课堂,进入学生的视野,给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带来广阔的空间。第三,网络实现了职业道德教育资源的共享,各领域职业道德教育互相联系与沟通,有利于信息整合,形成教育合力。

三、网络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有消极影响

第一,西方意识充斥网络。一些西方势力别有用心地开展政治文化网络攻击,灌输西方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第二,网络角色隐蔽,行为失范。由于网络虚拟性的特点,大量上网者以虚拟身份登录网页,隐形身份让他们不顾现实生活道德和法律约束。第三,网络成瘾,妨碍了医学生思想、身体、学业的全面进步。医学生好奇心强、自制力差,网络游戏占用了他们学习和休息的时间,不少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和聊天交友,荒废了学业。随着医学院校对学习要求提高,不少医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通过网络进行复制、抄袭,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现象逐年增多。

四、切实推进网络环境下的医学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1.倡导医学生网络文明,增强其道德文明意识

医学院校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医学生网络职业道德教育活动:①开展具有政治含义的网上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如利用局域网开辟思政网,宣传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开展爱国、爱校、爱专业教育;②利用网络开展医学生职业道德状况调查和搭建医学职业道德大看台;③在网上创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社区,定期各类大众道德事件,进而围绕着这些事件建立职业道德聊天室或论坛,并在大学生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具有正面导向性的观点;④开辟专门的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室,以主动的姿态对医学生反映的信息进行反馈,对医学生进行影响和引导;⑤开展网络文化娱乐活动,如各类征文比赛、知识问答、网络好新闻评选等。

2.建立和完善网络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完善的网络职业道德规范体系是开展网络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是广大医学生应该借鉴进行学习、自律的模本,须建构和完善具有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网络职业道德规范,加强医学生网络职业道德教育,规范医学生网络行为。

3.利用网络进行医学生思想人格教育,加强医学生素质,提高其信息甄别能力

切实加强医学生思想人格教育和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热爱所学专业,培养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尽职尽责、克勤克俭的品质和习惯,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坚守高尚的伦理与道德标准,培养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以及道德责任感,不在网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

第8篇

关键词:中医护理教学;护生;职业素养

R47-4;G712

教学是知识传递的教育途径,教师作为教育者及教育媒介,肩负了传授知识的重任。在中职护理专业中,中医护理作为基本的专业课程,教师不但要注重对学生中医护理理论知识的教育,传授中医操作技能,同时还要将我国传统的医学文化传播,这有助于培养护生的职业素养。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当前护理工作已形成了现代化护理模式,为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而努力,因此,护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更具有时代意义。

一、重视课程教育

在中医学中,中医护理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人民经历了漫长的疾病斗争所积累而形成的经验总结,在继承与学习中医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医学的整体性,并突出个性化,注重实践与应用的特点,并将丰富的辨证法思想与唯物主义应用其中,才能真正展现中医护理理论知识,其涉及的技术包括艾灸、拔罐、中药熏洗、按摩、刮痧等等,是精深理论的延续,都有其自成系统的技术支撑。

中医护理同时也是护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具备了非常丰富的人文文化内涵,古人常说,医者,仁术也。更多的医者是以一种医者本分从事医治工作,扁鹊敢于直言,华佗不畏权贵,而唐朝的孙思邈由于受到《内经》中“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的影响,提出了“人命贵于千金,救济甚德”的理念。另外,我国古代医学行文中如《千金翼方》、《备急千金药方》等还与《希波克拉底誓言》有着同工异曲之意,这些文化精髓与素养道德均是对医护工作者道德素养的引导。再比如李时珍在数十年的时间中亲历实践,广收博采,皆因其有着一颗救济于世的医者之心,这些都彰显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医学传统文化[1]。

总之,我国的中医护理整合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含义,在现代化护生职业知识技能掌握与素养形成上均起到不可或缺的引导作用,也成为了护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

二、注重教师身教

众所周知,教育的本质是做人,我国的文化中对“为人之道”有着深层次的解读,如陶行知曾言“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教师不但要以学识育人,还要以德育人”。任何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但要具备博学多识的文化底蕴,同时还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在行医方面,教师同样是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领路人。俄国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师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就是什么样的人。身教胜于言教,以身作则,以谨慎言行影响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

总之,教师的自身素质是护生职业素养形成的指导力量,在培养护生形成良好职业素养的工作上发挥重要作用。

三、强化理论渗透

在护生的中医专业学习中,理论是重要的基础性知识,也是护生职业素养培训的源头。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念,包括关注自身健康、与周围人际的和谐相处、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中医辨证W方面,包括对事物明察辨别的能力以及公正客观的处理能力;在学习五行之生克乘侮,则要求利用生态环境之中各种生物链知识,探索“制则生化”的意义,坚持“和为贵”的理念;在有关七情知识的学习时,要学会对自我心态的及时调节,减少烦恼,多些阳光;学习药膳调护的内容时,要感受到大自然给予人类的馈赠,理解“天人相应”的含义,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境界[2]。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中医理论知识的学习,潜移默化的起到提高护生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的目的。

四、提升技能水平

护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是在职业教育方针的引导下全面提高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我国教育部在2015年就了有关《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其中将德育作为教育的首要工作,也就是将护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与理论知识学习和技能水平提高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要求当前的护生教育教学工作要充分利用各种实习条件和实训环节,全面培养护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具体到我国中医的技能方面,笔者以拔火罐的操作为例分析,比如在训练操作前,教师要求学生提前十分钟到实训教室,培养职业守时素养;要求以掌握实训操作为训练核心,渗透人文关怀教育,同时注意用火安全,这是体现职业素养中的纪律性、安全意识感,均是良好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3]。

五、注重反馈评价

在中医护理教学的评价环节,教师依旧要做好护生职业素养培训的渗透工作,实现以评促学,如学生互评、教师点评,“患者”反馈等,给学生的专业操作加以一定的外界束缚,以更好地规范其职业素养的养成。尤其是在学习有关按摩、拔罐和推拿内容时,更要引入“患者”体验环节,如做三分钟以上肩部按摩,要求“患者”签名,并进行评价,将其作为护生技能水平在教师点评与学生互评以外的客观评价指标,以外力来促进学生技术水平的提升,使其在逐渐形成职业素养的同时,不断巩固提高专业技术,真正传承中医的传统技艺,弘扬我国传统的医学文化,同时还可以根据反馈的评价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使其更深刻认识到自身专业技术的掌握程度、知识框架的构成情况以及职业素养的养成现状,从学校、教师、学生以及“患者”多方位的反馈,实现中医护理知识的传承以及自我专业知识的发展,最终达到共同成长与发展的目的。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专业的护生将来会成为一线的医疗中坚力量,不但要具备扎实的技能水平与全面的理论基础,还要有“将患者作为服务核心”的人文意识,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积极培养自身的职业素养,推动中医传统的顺应自然模式向满足人类身体健康及精神需求转变,将中医护理工作推向优质化、多元化与全面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美霞.浅谈在护理技能培训模式中培养中职护生职业素养[J].科学中国人,2015,11(12):286.

第9篇

论文关键词:卫生职业院校 教学 职业道德 培养

论文摘 要:为了提高卫生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使学生在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职业道德的养成,需不断探索适合我国特点的卫生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的途径,从多个层面、多种方法和途径,分阶段、有计划和目的、循序渐进地实施。

卫生职业院校教学中职业道德养成教育是学生教育工作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贯穿于学生整个教育的全过程,要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需从多个层面、多种方法和途径,分阶段、有计划和目的、循序渐进地进行。

一、卫生职业院校职业道德培养是多重性的

卫生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教育,首先是理论上的,要明确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和价值体系。职业道德理论课是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一种最主要、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教育方法,它的任务是在理论的层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树立医学生的职业道德信念。其次是感受体验到的,通过日常教学活动的渗透、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耳濡目染,切身感受体会到的职业精神。再者是实践上的,在学生实验、实训课教学中,在临床见习和实习过程中,以自身所具有的职业道德水准,自我约束,自我反省,提升自我,使自己的职业道德不断得以升华,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二、卫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基本途径

1.在具有专业特色文化氛围中熏陶

要有意识的营造卫生职业院校人文文化环境,处处体现医学特色、医学文化,使学生自踏入校园的那一刻起,就被浓浓的医学人文文化所包围,要让卫生职业院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有育人的功能。像校园里可以有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邀、李时珍的雕像,有雕刻着历代医家医德格言、历代名医医疗活动及医学生誓言的文化碑廊。充分发挥校园现代网络的强大作用,开设“名医名家”、“医学科普”“大医精诚”等相关网站。

2.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培养

在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善、喜、好、恶等言行和情绪直接影晌学生的认知水平。医学实验课有很多是由动物代替人做实验,如阑尾切除术,教师在实验中把动物比拟成病人,对它的呵护关爱,会深刻的印记在学生脑海中,直接决定和影响学生的行为。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息就能完成的,教学活动中职业道德教育的渗透,具有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特点,更易于学生接受,更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3.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

开展专项教育和专题讲座,在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前集中对学生进行医疗行业的服务宗旨、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实习规则的教育。请医务工作者劳模、科研带头人及医疗服务明星畅谈爱岗敬业的思想,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有着重要的作用。义务献血活动、为敬老院老人体检、为社区人群做健康知识讲座等活动中了解人民群众所需,切身体会医者的责任,服务社会,培爱心,培养医学生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在临床见习、毕业实习等活动中通过前辈们的言传身教,自己的亲身实践,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为职业生涯的职业道德养成打好基础。

三、卫生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的方法

1.入学教育

卫生职业院校学生入学教育是医学院校常规议程,旨在倍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对医务职业的了解,树立职业崇高感和责任感,对自己将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这一职业要求有一初步认识。

2.医学生誓言

医学生入校宣誓仪式,是卫生职业院校独特的入学仪式,体现了医学的人文精神,深切感悟“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真谛,涪养了医学生的职业神圣感和职业光荣感。通过入校宣誓仪式首先培养的就是他们对生命的重视、对病人的关爱。热爱生命是学生职业素养、医学道德品行的核心,关爱生命和维护生命是学生人文执业技能不可或缺的精神。

3.专业渗透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要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之中,如语文课中的“仁”、“爱”教育,德育课中的儒家仁爱伦理思想,专业课中举例示范医家学者的高尚情操…..。医心仁爱表现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道德责任与道德境界。因此诚信教育、科学世界观教育等都是卫生职业院校学生应具有的职业道德修养。

4、结合临床实践

医德教育需要医院和社会的积极参与才能更好地促进医学生良好医德的形成和发展,确保医德的实际效果,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学生医学实践的起步阶段,也是其医德医风形成的开始,通过积极倡导和组织实习生加入到医院创建医德医风示范活动,实习医院应该选派品德好医术精的医生任教学老师,教师的高尚医德潜移默化地塑造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使他们在实习中得到深刻的启发。对医德优秀的医务人员应给予表彰,树立榜样,使学生耳濡目染,促使他们在实习过程中逐渐培养“救死扶伤、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满腔热情、开拓进取、精益求精、乐于献身、文明行医”的良好职业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杜晓梅.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途径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08,2.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影像检查设备在不断更新换代,诊疗手段日益先进,医院将面临严峻的挑战,这同时也对医学院校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对于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来说,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适应社会、医疗单位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

我院2001年由鹤壁中专、鹤壁师范学校、鹤壁电大和鹤壁教育学院四所学校合并为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其中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2002年在原鹤壁卫生学校(1995年合并入鹤壁中专)医学影像诊断专业的基础上开设的新专业,现该专业有在校学生350人。

根据大量的市场调研得知,社会对医学影像技术方面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较大,因此我们设置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确定了特定的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以适应相应的职业岗位,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明确高职教育特色,促进可持续发展

当前,高职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同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也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要抓住机遇、与时俱进,以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先导,在教学与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建立适应医学发展需求、能顺利实现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职教育思想和观念。为此,我院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实习医院和用人单位,广泛开展调研和毕业生追踪调查,邀请医学影像专家组成教育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对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讨论。

经过充分的论证,我们认识到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高职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理论知识,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也就是说既不能“吃”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也不能“蒸”中专教育的“发面馒头”,而应该按照高职教育人才规格和基本特征,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较高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上,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

明确培养目标,创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根据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形势,我院分析了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育特点,认识到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要以培养高等技术性医学影像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和医院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创建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医学影像理念,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技术操作能力,能适应现代医学影像设备技术操作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上。经过探索,我们将人才培养模式概括为“人文为先,知识宽实,技能熟练,就业多向”。“人文为先”,是指面向就业岗位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的要求,增设人文课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医学理念,适应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知识宽实”,就是给学生搭建较宽的专业基础知识平台,在专业课开设时,我们就考虑以就业为导向,开设与就业有关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充分体现对准岗位开设课程。强化“技能训练”,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改变课程结构。从第一学期开始就在全部教学过程中加大实践训练课比例,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实现课堂训练、业余训练、实习前集中训练、实习中技能操作应用训练相统一,全面提高实践技能操作。“就业多向”即在通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知识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按照就业岗位需求,寻求“大专业、小专门化”的课程组合模式,除通用放射专业外,还设置CT专业方向、MRI专业方向、超声专业方向、介入专业方向、放疗专业方向,以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的。转贴于

加强专业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对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素质是永恒的主题。近几年来,我们围绕这个思路,结合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以专业建设为本位,以实际、实用、实践、实效为原则,重点进行了以下三项改革:

改革教学内容,重建理论教学体系按照培养目标和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突出医学影像技术操作能力,注重临床教学,加强技能实践,适应基层需要为原则,设置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三大模块课程体系,即基本素质模块课程、专业素质模块课程、岗位素质模块课程。根据专业能力要素的具体要求及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通过适当的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途径,打破原有课程设计界限,优化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如精简了医用物理学、医用化学、医学病原学等非主干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时数;将原来的X线机结构与维修和X线摄影技术学在增加相关新内容后,分别重组为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增设了医学影像新技术课程,如断层解剖学、介入放射学等;增开选修课,如放射治疗学、核医学、医学文献检索等。

改革实验实训环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加强实践教学,就必须改革过去实践教学大纲包含于理论教学大纲之中的粗化设置,建立一个目标明确、自成体系、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个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经过三年来的研究、探索与实践,我院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已基本形成了一个完整、相对独立的“一个强化、四种训练、三个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一个强化”是指强化学生专业技能操作训练。“四种训练”是指基本技能操作训练、校内实训基地仿真演练、医院课间见习带练、毕业临床实习综合应用能力实练。“三个衔接”是指技能训练在校期间与考取技能证书相衔接、毕业后与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就业时与临床相衔接。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一是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学会学习。二是对于部分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诸如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人体断面解剖学、医学影像诊断学、超声诊断学等专业课的教学,采取边讲、边练、边做、边学的方式,做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挂图、投影、幻灯、录像,教学片、多媒体等教学设备进行教学,增加直观效果和学生感性知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专业课实践教学中,有时候将病人带到实验室,让学生进行X线透视、摄片、消化道造影及B超检查等,既可进行实际操作,又可培养学生与病人之间的人际沟通能力,使学生适应医院工作的能力得到加强。

第11篇

【关键词】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和谐医患关系

当前,医患关系呈紧张态势,医患之间甚至导致死亡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将本就处于对立状态的医患关系推得更远,使医患矛盾更加雪上加霜。是什么原因导致本应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医患之间出现如此巨大的矛盾和冲突呢?究竟应该如何使医患对立的状态得到缓解直至消除呢?毕竟医患之间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医生和患者无论哪一方受到伤害,另一方的利益也难以得到保证,因此,重构医患之间的和谐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分析医患矛盾产生的原因,既有医疗机构管理和运行机制滞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药品配售市场不完善、媒体不恰当的报道渲染等社会方面的因素;也有医院管理不到位、制度不健全,医务人员法制观念淡漠、道德水平滑坡,医患之间缺乏积极有效的沟通,举证倒置、谨慎行医导致过度检查、过度医疗的恶性循环等医院方面的原因;还有对疾病缺乏客观正确的认识、对医疗行为期望值过高、维权意识增强、对医务人员缺乏最基本的信任等患者方面的原因。

纵观以上医患矛盾产生的原因,有些是社会大环境方面的问题,一定时期内难以改变;有些是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需要政府深入调查研究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有些是思想观念和认识方面的问题,需要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宣传和教育;有些则是伦理道德和职业精神方面的问题,需要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弘扬医疗卫生职业精神,重塑医疗卫生行业形象。在这些医患矛盾产生的原因当中,职业精神的提升是目前就可以着手加以改善,并是可以产生立竿见影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在全国卫生系统轰轰烈烈开展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大讨论活动正是基于医患关系的现状,为重塑医疗行业社会形象而对医疗卫生职业精神进行的一次深刻反思和理性回归。陈竺部长在2012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破解医改难题,实现医改目标,不仅需要制度建设、政策完善、投入增加,更需要精神的引领、价值的支撑和道德的坚守。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大讨论活动从2012年3月开始,分为学习研讨、总结凝练、践行3个阶段,2012年年底前基本形成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最终表述。目前已明确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3个核心要素:一是中国传统医学“大医精诚”文化和道德内涵;二是西方医学尊重生命的人文思想和道德理念;三是伴随我国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形成的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总结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科学内涵,可以有以下认识: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就是医疗卫生行业从业者所应具备的职业精神,由于医疗卫生工作是医疗卫生工作者群体利用自己和同事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对患者的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是以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保证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为己任的职业,所以,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内涵就应当包括认真负责、团结协作、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恪守医德、尊重生命、救死扶伤、大医精诚、以病人为中心,以疾病为依据,尊重患者、抚慰生命。并由此可以延伸出: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价值取向应以患者为中心,以救死扶伤为原则,以治病救人为己任,无论医患之间发生何种冲突,都应坚守这一基本价值取向。医疗卫生职业的价值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依据患者的病情给予正确合理的诊断和治疗;二是让患者在诊疗过程中感受到人文关怀;三是传递乐观向上的心态,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北京举行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座谈会上,张茅同志强调:组织开展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大讨论,一方面要鼓励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主动参与,引导大家共同思考医疗卫生工作者的价值追求,弘扬职业精神,提高道德修养、技术水平和沟通能力,争取患者的理解、配合和支持;另一方面,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而使公众更好地了解现代医学技术的特点、规律和局限性,理解医疗卫生工作者救治病患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合理引导群众预期和理性就医,增进医患相互理解,防止极端事件发生。

医疗行业是与人民群众关系最直接的窗口行业,肩负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神圣职责和使命,要弘扬医疗卫生职业精神、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引领职工精神发展。医院文化是医院的底蕴和灵魂,是引领职工精神发展的核心动力。大力推进医院文化建设,弘扬先进的思想文化,完善科学的制度文化,培育清正的廉政文化。通过医院文化建设,创新服务模式,为患者营造舒适温馨、人性化的就医环境,建立起医患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和谐相处、和睦发展的医患关系;通过医院文化建设,增强职工“荣誉感”和“归属感”,塑造职工队伍良好的精神风貌。二是加强医患沟通,增强患者就医过程的体验性。医疗过程三分在“医”,七分在“疗”,而沟通又在“疗”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好的沟通能够使医患之间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增强患者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信心,也有利于医务工作者大胆采用先进的治疗方式,从而有利于人类整体对疾病的征服。可以开展相互的体验活动,让患者感受医生的辛苦和不易,让医生感受患者的焦虑和彷徨,有了相互的体验之后,才会对对方的工作有设身处地的感受。三是大力宣传先进典型,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要大力宣传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敬业奉献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努力在全行业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浓厚氛围。新闻媒体要占据舆论宣传的主阵地,要对事实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对医疗知识进行宣传和普及,对医疗行为的局限性要进行说明,引导公众理性就医。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人文精神;医学;护理专业;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护理模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已由过去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发展为以病人为中心、以关爱病人身心健康为中心的现代护理模式。为契合高职教育创新的育人理念,现代护理模式要求护理专业学生不仅有精湛的护理专业操作技术,同时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护德护风,这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和神圣职责。但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往往重视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易忽视人文教育。因此,重视人文教育对护理专业学生提高护德品质和个人素养有促进作用,对促进现代护理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护理专业人文教育现状

高职护理专业同本科护理专业相比,在生源、学制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差别,在人文素质教育认识上还存有误区,加之大多高职院校是由原来的中专学校直接升级而来,大学的校园文化积淀相对薄弱,人文教育的环境氛围还不浓厚。高职护理专业虽开设了比例不等的人文社科类课程,但总体来说,大都“重专业、轻人文”,没有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

1.重专业教育,轻人文教育

相比本科生的入学成绩,高职医学专业学生的入学成绩存在一定的差距,此外,高职教育的学制又较本科教育短1-2年。依据专业培养方案,高职医学专业相关的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都须在有限的两年多的时间内修完,这也增加了高职学生在校期间专业学习的压力。虽然大多高职院校也意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此项工作是一项软指标,不可量化。因此,在诸多高职院校谋生教育观念影响下,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减少。这体现在课程设置上,随意降低文化素质课的基本教学要求,减少开设文化素质课的科目与时数;体现在课程构建和课程教学研究上,就是忽视对人文素质类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的建设和教学研究。因此导致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人文素质类课程与将来自身的发展关系不大,学习人文社科课程只会占用宝贵的学习时间,甚至有的学生在上人文素质课时埋头专注于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人文课程漠然置之。

2.忽视人文素质在学生就业和发展中的作用

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权衡就业与学历提升的关系,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是当前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衡量一所高职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是毕业生的就业率。为此,一些学校忽略了人文素质在学生就业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或者把人文素质教育仅仅定位于拓展学生与就业相关的文化知识教育,认为学生具备了相关的文化知识就等于拥有了就业时必备的人文素质。从现状看,人文素质较高的学生在护理实习期间即能对病人施以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暖,赢得带教医师和患者的肯定,在毕业后的求职面试、工作期间的胜任能力和创新性诸方面都占有一定的优势。高职高专护理学生在缺少学历优势的情况下,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为熟练的临床护理技能外,还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作为支撑,以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此外,对医学人才来说,“医乃仁术”,从古希腊的希波克拉特到我国古代的孙思邈,自古以来由于医学的独特的性质和地位,人们对从事医学事业的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职业道德要求。一个人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在多大程度上被充分认可,能否具有较好的职业适应性和较大的发展空间,也与自身人文素质的高低密切相关。

3.把人文教育简单视同为通才教育

目前在一些高职医学专业增加了人文学科课程,旨在强化通才教育,如公共音乐、医学伦理学、医德修养、文学欣赏等。通才教育是有益的,但不能完全代替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和核心精神是人文精神。人文知识不等同于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是记忆性、工具性的,人文精神是思考性、批判性、创造性的。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教育对人的影响除了知识积累外,最深刻的在于人格力量、人文思想、人文精神。而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渐进性的渗透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熏陶过程。仅仅通过几门人文课程的学习,就想要学生具备人文思想、人文精神是不现实的。人文精神的获得必须经过人文知识的内化、整合而变成主体的意识、思想、情感等生命体验和善行。

二、医学人文精神对护理学生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在医疗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中所占的比重较高,因此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不但需要毕业生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娴熟的操作能力,还应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这对护理专业的学生至关重要。护理学生将来面对的是患者,将来在工作时的工作作风,护德水平,与患者的良好沟通、和谐相处,都离不开人文素养。

1.护理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互融通

著名物理学家马克思・普朗克认为:“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由物理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连续的链条”。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机相联,不可分割。护理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院护理中,人文关怀就应该体现在给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务上。护士只有在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服务,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誓言和人生价值。“医乃仁术”这一医学本质特征反映出医学是学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结合体,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交叉渗透的产物。护理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这种相通性决定了二者的相互融合。因此,护理专业教育只有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才有现实基础,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

2.良好的人文素养是高尚护德的基础

深厚的人文底蕴能促使护士生对患者形成强烈的同情心、责任感,自愿承担社会赋予的神圣使命。同情心、责任感又是促使护理专业学生对护理学技术进行刻苦学习、提高技能熟练度的原动力,这是护士生高尚护德的基础。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应是培养既有宽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娴熟的护理专业技能,又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护德护风的护理毕业生。

3.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需要人文精神

现代护理模式由过去的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护理转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整体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并把护理程序系统地用于临床业务和护理管理的工作模式。现代护理模式将护理学理论上升到系统化、整体化和回归人文关怀的现代医学,意味着对健康与护理疾病的认识哲学思维方式的改变。因此,护理专业教育必须包含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和人文素质,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教育。在护理中,人文教育倡导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对生命敬畏才会平等对待生命,才能做到以人为本,处处以患者为中心,从而实现健康公平,达到医患之间的关系和谐。

三、高职护理教育融入医学人文精神

对护理专业学生加强人文素养培育,就是学生在学习护理专业知识的同时,在社会责任、人格修养、文化自觉等精神层面上实现相应提高,这些提高对他们将来从事医护工作的影响是深远的。

1.与时俱进,引导人文素质教育良性发展

护理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护理学生的可持续、全面发展为目标,树立医学与人文并重,知识能力素质与人文素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的人才观,明确人文素养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战略的高度完善专业的文化设施,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将人文素质与护理学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紧密结合起来。此外,只有结合护理专业实际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才能充分激发医学生学习人文社科知识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医学专业及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提高护理专业教师的医学人文素养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高职医学院校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为医学专业教师提供学习、提高医学人文素养的机会,建立教师终身学习的机制。教师的人文素养至关重要,他们是学校人文精神的实施者和体现者。高职医学院校要加强人文教育的师资建设及课程研究,增强人文素质课程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注重专业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加强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有效地促进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在提高教师人文素养上可以定期举办一些人文知识讲座,向教师推荐有价值的书籍,加强与其他院校的合作及学术交流等,多方位开拓教师视野,培养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

3.护理教学方法寻求多样化

护理专业的学习可分为基础理论学习、专业理论学习及临床护理实践。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的学习在课堂中完成。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可通过专业课教学中融入的医学人文知识提高人文修养。除课堂理论教学外,可开展讨论实践教学,例如在讲一个专题后,让学生结合自身的专业实践谈谈体会等,通过联系自身实际谈感受,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医德。同时,实习学生要积极参加服务社会的各项实践活动,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农村医疗卫生状况调查和义诊等活动,在活动中提升对生命的理解和思考,在实践中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将课堂上所学和人文教育活动“内化为”人文精神。

4.积极探索将专业教学与人文精神融合的教育方法

在专业教学中贯穿人文素质精神是使专业教育得以深化和提高的重要环节,但是在两者相互融通的过程中要积极探索结合的方法,提高结合后的教育成效。首先,要把握专业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的融合度,即在两者融合中要把握分寸,要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内容上要契合。也不是每节课、每次课都要结合,要善于在教学中抓住机遇,不能牵强附会,搞成形式主义。其次,灌输的教育内容要贴切,能激发学生对探索医学人文精神真谛的热情。无论在专业课程教学或医院实习教学中,都蕴含有许多潜在而十分宝贵的人文精神内容。专业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启发及言传身教等方式,让学生领悟到他们不是在简单地学习专业知识,更是在学习如何领悟生命。护理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护理患者,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对待患者,如何将中华民族的“仁心仁术”、“大医至善”的医风发扬光大,从而树立自己的人生准则和价值观。

总之,护理专业教育中的人文社科教学面临着许多新课题、新挑战。结合专业教育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是提高其实效性的一个重要渠道,是护理学生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双向融合的必然趋势。护理专业院校要积极深入探索这一领域,培养出高素质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安丽,李树贞.《护理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