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9 21:34: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 教学 有效性
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初始学段,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部分。近几年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了如火如荼的教学改革,开始更加重视小学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性化,但知识本位和考试本位的评价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在河南省禹州市方山镇杏山坡小学主要表现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缺乏创新理念、缺乏新颖的教学设计。部分老教师表现为职业倦怠,教学反思浮于表面。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发挥小学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对新课标把握不准
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是指帮助学生掌握语言并使之成为交际和交流的重要工具。人文性则体现在语言承载的思想。小学语文学科是富于思想性、社会性、情感性、教育性与审美性的统一体,好的语文作品是作者思想的精萃。但是在河南省禹州市方山镇杏山坡小学语文课堂中,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重工具性轻人文性的现象比较普遍,部分教师甚至随意割裂文本。语文是基础学科中的基础。语文学科具有知识多样、能力多极、形式多样的综合性特点,不仅要进行德育,还要进行美育和德育。但实际教学中部分老师急于求成,直接将自己的答案灌输给学生。语文课堂中语文教师的德育教育不能立足语文学科的情感渗透。
(二)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新课程下的示范课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探讨”,但方山镇杏山坡小学大多数老师对学生合作学习的的理解仍处于盲目仿效、模仿阶段,没有真正领会其精神。生搬硬套现象严重,缺乏深度和探索性。只求把课堂搞热烈,气氛搞活跃,掩饰了语文课的真正内涵。合作的不是学习,是热闹。教师让学生充分发言,展现自主、民主、合作,缺失了自己的见解主张,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三)教师课堂评价标准单一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但禹州市方山镇杏山坡小学部分教师评价语言单一、评价内容缺乏依据,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二、改进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探讨
(一)丰富有效教学形式
语文作为实用性的学科,具有表情达意、传递信息的作用。河南省禹州市方山镇杏山坡小学的语文课堂也不例外,课堂大多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有效课堂对于“听与说”的要求很高,小学生学习语文应该具备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理解运用能力。培养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要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在训练学生的倾听理解能力上,我们一般采取听辨训练、听记能力和听解训练。并适时以划分的小组为前提,以小学生的创造力提升为教学归宿,以问题的有效探讨为保障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二)落实有效教学反思和教学评价
教师要做到每节课后必须思考自己教学是否针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否进行了批判性思考。通过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形成参照、发扬优点、改进缺点,指导自己的日后的教学。同时作为语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时应着眼于语文教学的本质,从文本的设计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延伸学生思维空间,使每位学生都能主动建构知识、技能与文化心理。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建构性评价,发挥评价的判断、提升、延伸功能。
参考文献:
[1]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7 (1A)
[2]余文森.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J].素质教育大参考,2007 (1 0)
[3]高秀玲.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评价导向性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4]任敏.优化小学语文作业的研究与实施[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5月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德育
德育工作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内容。在此阶段,凭借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因为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其成为渗透德育的重要学科。本文以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为例,谈谈自己的几点教学体会。
一、抓住学生的成长特性,渗透德育
在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有很多篇目都是进行德育渗透的经典之作。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认知能力和思想认识上较低年级都有了很大的改观。依托教材的内容之外,还可以通过一些课外书籍、视频资料等等,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渗透,根据学生的成长特性,一点点渗透德育。如,在五年级下册中的《七律 》中,可以加入历史的讲解,让学生了解的故事,对比今日的幸福生活,增加对祖国的热爱和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
二、依托教材内容的广泛性,渗透德育
随着年级的升高,教材内容的深度也会相应地提高。因为语文学科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存在决定了其特殊性。将教材作为德育渗透的主要渠道,除了一些历史故事、爱国情操等方面的内容外,还有更广泛的范围。如《长江之歌》《三亚落日》《烟台的海》这些讲述的是祖国壮丽的山河;《秦兵马俑》则表现的是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结晶;《负荆请罪》《司马迁》则讲述的是历史典故的由来。这些都是德育渗透的优良教材,内容涉及祖国山水、历史文化等等,从这些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祖国、热爱祖国,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三、相关活动的拓展,渗透德育
德育渗透也不是一时之功,需要漫长的积累和沉淀。除了在深入挖掘教材的同时,还可以在课外组织一些演讲、故事比赛,或者续写、改编等等,让学生从活动中接受教育,从思想上渗透德育,树立起远大的理想,积极努力地向榜样学习,真实有效地将德育渗透开展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而且达到了德育渗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龙菁.浅析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现[J].成功:教育,2011,44(22):101-102.
[2]杜希玲.浅谈小学教育中的德育教育[J].才智,2012,74(11):27-29.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因此,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语文学科课时多,教学时间长,学生几乎每天接触课本中思想性较强的课文,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它所起到的教育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教育;熏陶;引领作用;价值取向
在新课程改革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已不再仅仅是某门课的任务,它应该渗透在各学科的教育环节中。语文学科中思想教育的内容广泛,包括思想政治方面,道德品质方面、科学思想方面……因此,我们如果能有的放矢地应用语文教学来进行德育渗透,其教育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笔者一直在努力地探索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并实践于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小学阶段,语文包括拼音教学、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等。除了拼音教学重点贯穿于一年级之外,其他类型的课文教学是贯穿于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因此,思想品德教育也必须始终贯穿于其中。
一、识字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但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也如同拼音教学一样是枯燥乏味的,几乎每堂课上都要周而复始地识字写字。识字教学,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很重要,一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中指出:“在识字教学中,还要倡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联系生活识字本身就是一个有很多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过程,笔者曾接触过这样一堂识字课,教者在教学“打”字。他先和学生一起学习了这个字的读音,分析了这个字的字形。然后问,你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吗?能组词吗?学生便积极地举手发言,组了“打架、打人、打骂”等词语。教师听了,先是肯定了几个学生的发言,然后问:“同学们,我们能打人、打架、打骂别人吗?”学生一齐回答:“不能。”老师说:“对了,我们在生活中不能随便打人、打架、打骂别人。那你们还能组其它有表示打这这个动作的词语吗?”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很快组成了“打球”“打水”“打鱼”等词语。听了这位教师的课,笔者深受启发,低年级学生是人生受教育的启蒙阶段,必须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像这位老师的教学,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避免识字教学简单而又枯燥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对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小学阶段的课文含有许多育人的素材,有的渗透着先人的高贵品质,还有的渗透着环境保护的内容等。这些有着丰富的思想品德因素的课文,教师必须依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适时、适地、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等,使之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基础。小学语文教材和小学语文教学,不是按照德育知识和德育能力发展序列来组织教材体系的,德育只能根据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发展序列的认知结构,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中德育因素的特点随机进行。因此,教师便可以根据教材灵活机动地采用教学方法了。所以,只要让儿童走进现实世界,用心去体验,就会使他们沉浸在课文浓厚的情感意境中,自己的感受也会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的情感教育,不再是生搬硬套,而是进入了“润物细o声”的境界。如教《陶罐和铁罐》中“铁罐早已氧化”从这句话中可悟出,铁罐骄傲自满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没有想到时间长了自己会被氧化的短处,这样引导学生使学生明白了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教育学生要多做自我批评,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和陶冶。
当然,在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不拘泥、不局限于教学目标中给我们确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去教学。如果教师能更深入地去挖掘教材,大胆创新,就能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前不久,笔者教学《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这一课,文中提出的情感目标是“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当笔者教完课文在对课文进行总结时,看到黑板上贴出的各大洲的地图模型,突然灵感大发,画出中国地图,对学生说:“各大洲之间由于许多原因形成了陆地分裂、漂移,我们海南岛也一样,科学家经过考证,认为在一百万年以前,海南与祖国大陆是相连的,虽然现在隔了一道18海里的琼洲海峡,但我们依然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台湾呢,她虽然也和我们海南岛一样孤悬海外,但她也是祖国的一部分呀,现在,台湾的执政者闹分独,你们说应该吗?”学生对这个问题纷纷发表见解,笔者又适时地讲了当前的一些“”有关的问题,既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又上了一堂很好的爱国教育课。让学生在不感到是在接受爱国教育中,却又受到深刻的爱国教育。这种潜移默化,笔者认为是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三、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作文、日记是师生交流的重要手段,学生可以在日记和作文当中尽情倾吐自己的心声,挥洒自己的才情,教师则可通过评改学生的习作,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韩愈强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业。”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教给学生写作技巧,还要在作文中及时发现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引导学生。有时,我们的一句鼓励,一声叮嘱,会帮助学生,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可见,作文教学也同样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责任。
总之,语文教师只有善于捕捉和创造各种时机,将德育从课前到课内再到课外,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才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从而很好地促进语文知识的学习,使语文学科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真正的水融,齐头并进。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是最基础、影响最深远的学科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德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法制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内容之一,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渗透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有所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探讨法制教育
0 引言
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小学语文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则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言之无为,行而不远”,“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自古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就有“文道统一”和“文以明道”的基本传统和基本原则。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凭借学科特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渗透。
1 如何实施实德育教育
1.1 平等待人,润物无声
小学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熟悉和了解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使他们感到教师的心和他们的心是息息相通的,彼此便要互相尊重,相互信赖。对每个学生应该有正确、全面的看法,在评定学生品德上不能有认识定势,更不能把道德与语文学习成绩等同视之,而要看到后进生的闪光点和优生的不足。理想的教师应该是公平的、对学生一视同仁的、不存偏见的教师,是理解学生、亲近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多交流的教师,是身教重于言传的教师,是和学生相处融洽,对学生默默关心、暗中了解情况,对学生宽松,与学生心心相印、像朋友一样的教师。要排除一切干扰因素,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在情感上师生互相接近,消除学生的猜疑心理。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要注意道德情感陶冶,教师要运用情感去感染学生,以满腔的热情去教育学生。语文教师还要民主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思想、探讨问题,用自己真挚的感情感染学生,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响学生,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1.2 活动入手,开辟渠道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开辟多条渠道,使德育像涓涓细流流到学生心田。课内与课外结合,课堂与生活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阅读与写作结合,围绕中心,指导学生读有关的书,出有关墙报,办有关小报,写有关评论,开展演讲会、朗诵会、辩论会等各种活动,实行全面教育,综合治理,形成集体舆论,充分发挥多渠道功能。
2 法制教育的渗透
2.1 针对特征,有的放矢
实施小学语文德育,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不搞成人化、儿童化教育。中学生处于少年期和青年初期,既有成熟的心理特点,也有稚嫩的心理特点,一方面体力、智力的迅速发展已具备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另一方面又经验不足,情绪多变,依然存在幼稚性、依赖性、冲动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学生的引路人,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动力。
2.2 拓展知识,课外阅读巧
渗透课外阅读是语文学科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文学作品中的政治倾向、思想观点、品德情操等,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陶冶作用。这种作用是直观的、形象的、整体的,对学生的影响极其深远。学生阅读这些作品时,一方面可以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从面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的情绪体验。所以,我们说“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积极开展学生的意志品格,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遵纪意识和法制意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和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优秀读物。同时,通过加强阅读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读透文学作品的德育内容,从而达到德育渗透和法制教育的目的。
2.3 丰富社会实践,课外活动潜渗透
生活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耳濡目染一些社会现象。语文教学中,我们除了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还必须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和阅历及磨炼,从而巧妙地渗透德育内容和法制教育内容。开展小律师活动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实际教育中,我利用班主任工作的优越条件,组织学生开展了“争当小律师”活动,活动的主要进程是“教师通过查阅资料,搜集案例,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违法事件,让学生依据自我的非标准的法律知识,自主选择担当原告和被告的辩护人,然后帮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引经据典地进行辩论。通过广泛参与,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知识,接受一次法制教育。写日记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有位教育专家说得好:“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学生写日记时,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同时,“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许多学生在日记中针砭假恶丑,赞扬真善美,起到了教人向善爱美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我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不文明、不规范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通过日记这个载体进行内心的真实表露,接受深刻的爱憎教育。同时,通过评改日记,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3 思考以课堂生成为契机,有效渗透德育
无论哪一门学科,其课堂教学都是一个动态、发展、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教师的指导与讲解,更有学生个性化的参与,是一个有效的互动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下不断发展变化的。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掌控着课堂教学的步伐,但学生毕竟是活生生的个体,即便有教师的调控,也会出现变数,这就是课堂生成。教师如果能够合理利用课堂生成,以其为契机和德育渗透、结合,就会使课堂教学变得精彩,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二者互相渗透的地方是无所不在的。身为语文教师,要能够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将二者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在语文素养提高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也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贵州省威宁县草海镇东山小学 553100)
【摘要】小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逐渐健全的成长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健全学生法律知识的重要途径。同时,笔者认为,法制教育是品德教育的高层表现,做好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法制教育,对上好小学品德课以及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培养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语文学科教学出发,对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法制教育进行探究,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 法制教育
依法治国是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如何让人们知法懂法是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而教育是普法过程的必经途径,尤其是基础教育。新课程理念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并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情感,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儿童的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可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德育是育人之本,而德育的再一步上升便成了法制。据报道,近几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象屡见不鲜,而且低龄化逐渐成上升趋势。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这一理念具有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可以说能不能做好学生的法制教育第一课,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关系国家稳定、社会和谐、家庭幸福及其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关键。?
作为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们的责任不但是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应该以人为本,跳出教材,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发散学生思维,注重发现和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将法制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融入语文教学,促进学生法律意识的健全,为国家、社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总之,让孩子们知法、懂法、守法,已成为教育改革中一件刻不容缓的事。那么,应该如何处理好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法制教育的关系呢??
一、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渗透法制教育?
叶圣陶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强的学科,语文学科对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养成具有不可抹灭的作用,简单举个例子,小学六年级语文《只有一个地球》就是通过写地球的美丽壮观、渺小、自然资源的有限,但人类却贪婪地开采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药品等,给地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到一定的时候,可能会造成资源枯竭的灾难,可人类目前又无法移居到其它星球上去生活,只有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造福于子孙后代……通过对本篇文章的学习,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进行了教育,更有必要进一步拓展延伸,及时普及相关法律知识,让学生明白制定像“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必要性。?
抓住语文课堂这块阵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一条积极有效的途径。这既不是强加附合,更不是喧宾夺主,而是顺其自然,一气呵成之事。只是需要强调的是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防止牛头不对马嘴,生搬硬套,同时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这就需要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材解读要透彻?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小学语文课文相当一部分篇目都涉及到一些法制常识。譬如,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秦兵马俑》,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不仅仅要从思想上热爱文物,热爱文化遗产,而且要自觉地成为保护文化遗产的卫士;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可通过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增强学生的防震防灾、自救互救的意识;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泉水》,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并转化为自觉保护生态的行为……所以教师在备课时,需要积极思考,多方联系,读懂、读透教材,才能在课堂上展示出一气呵成的效果。?
(二)把握时机,适时渗透?
在渗透法制教育中,一定要抓到最适当的渗透点,不能因为了渗透法制教育而影响课堂的连贯性,系统性。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本来是精彩而有条有理的,但由于不顾课堂内容,不顾课堂时机,一定要将法制教育加进去,这样反而可能会使课堂失去活力。因此,我们要善于结合实际,既深刻挖掘德育内容,又巧妙设计渗透方法,把握时机,适时渗透。在让学生学到语文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法制教育,最终做到两全其美。?
二、以语文课外活动为载体丰富法制教育形式?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学科是学生的母语,因此注重引导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课外活动,以促进普法教育活动的多样化开展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经。比如举行“珍惜青春,远离网吧”演讲比赛,让学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应该沉溺网吧,而应该把自己大好的青春年华用在学习之中,争取早日获得佳绩来回报自己的老师、父母;举行“青少年如何进行自我保护”的演讲比赛,学生就可以明确地了解采取什么方式才是真正的自我保护等等。另外,可以让学生自己拟定主题设计一次手抄报,出一期黑板报等都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
法治教育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只有和生活情境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教育本身所可能产生的作用。当教师要讲师德,当医生讲医德,做艺人讲艺德,当然法制教育也必须讲法制道德。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我时常组织学生模拟法庭审案的形式,让学生来扮演法官、原告人、被告人、辩护律师,再现生活中的某些情境。通过活动,学生不仅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还认识到作为一个人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必须要学会公平、公正、公开对待每一件事,不能徇私舞弊,损公肥私,这其实就是为学生法制道德的形成搭建平台,提供生长的土壤。?
三、把握适度原则渗透法制教育?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一定要注重适量。过多,过深,会把语文课变成法制讲座,失去语文课堂的精髓;过少,过浅,又会导致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同时,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所接受的度也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既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又能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差异等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适度而不过度。?
四、注重法制教育的迁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标一再强调,课堂教学一定要有效,但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我们每个孩子所处的环境、个人成长经历、接受教育等方面的不同,有很大一部分课文内容对于孩子们的生活来说,还是比较遥远的,不够符合实际,课堂中如果不进行迁移的话,孩子们便会认为这样的东西对们没有学习的必要,或者学习起来就会比较困难,也比较枯燥无味。比如,在上小学二年级《北京亮起来了》这课时,教师只是单调的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总则第七条规定,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文物的义务。因此,我们每个公民都应该保护好故宫等文物,这样的话,我们农村孩子就会认为我们离北京这么远,如何谈得上去保护啊,课堂中的法制教育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课堂显然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如果教师进行一下由远到近的迁移,告之孩子们,玉皇阁、凤山寺等也是文物,同学们也一定要保护好它们,不能……这样课堂教学自然就更有效。?
总之,学生就像是等待雕刻的模具,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以上途径和原则需要综合考虑,只强调哪一个方面都不利于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学生的成长。而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健全的人格方面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作为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积极探索,挖掘身边的素材,尤其是体现学生知识经验的素材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法制观念,使他们成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德育意识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应该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最终实现全面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这门学科的优势,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修养,树立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德育是当今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它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觑。首先,小学生正处于由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关键时期,其道德思想正处于形成阶段,此时的德育教育会对小学生以后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其次,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的任务则更具特殊性。最后,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强调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不足
(一)德育渗透意识淡薄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过多地关注学生对“双基”知识的掌握,忽视其个性和思想品德的发展。智育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德育在小学生的发展中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小学教师过于重视智育而忽略德育,易影响小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但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淡薄。
(二)知识传授与育人方法相割裂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忽略学生的接受情况,致使德育渗透成为教师的个人教学行为,德育效果不佳。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如果仅仅是讲述大道理,不注重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不仅不会产生良好的德育效果,反而还会加大教学难度。
(三)育人内容
“假、大、空”在一些语文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教学气氛活跃,但实际上教学内容却脱离现实生活,不具备可行性,教育活动成为浮于表面的表演。一些教师为了实现德育渗透,选取了与教学内容不符的德育内容,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情感的升华,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对策
(一)转变教师观念,加强德育意识
《教师法》中明确规定教师要以身作则,教书育人,并且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思想和行为进行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和谐地发展。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重,转换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以及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对促进小学生的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二)选择恰当的德育方法
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学方法选择不得当,就无法很好地将德育和教学联系起来,进而直接影响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功能的发挥。而如果方法运用得当,学生就会很好地接受德育内容。
(三)提高语文教师的德育教育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提高自身德育教育能力的基础是准确解读新课标中的德育要求,并根据语文这门学科的独特特点,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加以实施。
1.在教材内容解读上进行德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要做到与知识讲解、情感传递紧密结合。如学习《我的战友》时,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集体意识并运用于日常生活中,进而提升学生团结奋斗的道德品质。总而言之,为了使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素养,教师可以通过钻研教材、发掘教材内涵,做到全面理解教材,进而充分展现教材中的德育成分。
2.在朗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朗读是小学生最初的阅读活动。但是,朗读并非简单地将课文读出来,而是通过把握整篇课文的感情基调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用自己所领悟的情感将文章赋予感情并朗读出来。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文章不同的感情基调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3.在写作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写作的思路与内容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小学生感受和领悟生活,引导他们去体会生活中各式各样的情感所带来的不同感受,使他们能够仔细地观察生活。但不容忽视的是,小学生的认识能力还很浅显,这就需要教师的点拨、指导,教师需要正确引导小学生观察生活、体会不同的情感。总之,新时代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落实好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思想修养也能得到提升,为社会输送品德优良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李镇西.教育是心灵的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柳丽娜.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现代教育科学,2007(2):7-8.
[3]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本(人教版)1~12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面对新世纪科学知识的新特点,立足于知识经济发展的现实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造性人才,将主要依靠教育.因此教育如何适应这一形势呢?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党和政府提出的“素质教育””就是为了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小学语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其他学科。
一、从“素质教育”的视角,看小学语文教学
对“素质教育”的初步认识“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简言之,是注重受教育者基本素质发展的教育。人的素质结构是开放的,有序的、分层次的身心系统。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提法,可以整理成如下的图示:基础层“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其根本属性是“培养人”。“素质教育”就是面向21世纪对基础教育的需求,针对中小学中一度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它明确了基础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学校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手段,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毋庸置疑,作为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应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这种认识,基于“语文学科的功能和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多维的,既包含发展语言这一基本功能和任务,又包含再现知识、认识世界、形成学习方法的功能和任务,也还包含着提高思想、陶冶情感的功能和任务”
不难看出,组成语文学科功能的各要素与人的素质结构各层次要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人”通过个性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形成比较稳定素养的过程中,语文的学习必然会施以重大的影响。此外,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素质的特点之一。素质是社会文化通过个体有意识地反复交错进行的“内化”和“外化”,逐渐积淀而成的身心发展的品质,而这种“内化”与“外化”的主要“工具”是语言。况且,小学阶段是整个学龄期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最佳期。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应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具有其它学科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建国之后,特别是党的以来,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教学改革不断深化。1993年秋实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已明确地将本学科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教材的科学化、多样化进程,不断加速;小学语文教学基本理论,在充分进行实验研究、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中,有所发展。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一些观点已成为小语界同仁的共识,并在逾来逾大的范围内转化为教学活动。一是明确了小学语文教学功能和任务的综合性,增强了整体意识;二是明确了小学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增强了训练意识,提高了寓德育于教学之中的自觉性;三是明确了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与教育中的“客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既要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又要不失时机地予以引导、教授;四是更自觉地从教育心理学的高度,探索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了语言与思维发展的辩证统一,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五是明确了语感教学为基础,以语言规律为指导,加强了语言训练的科学性;六是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进行了“愉快教学”的尝试;七是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目标教学”的研究;八是教法、学法、考法的综合改革……篇幅所限,仅举如许,但足以说明小学语文教学。是始终伴随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改革进取的。这构成了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主流。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区域性的教育体制正在完善之中;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不能适应教育飞速发展;教学研究的成果,不能更大范围地转化为教学效益等原因,造成一部分学校,乃至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素质教育”的提出,有利于端正教育思想,有利于区域性教育体制的完美,有利于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这些都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同时,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应该抓住契机,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和其它的概念一样,“素质教育”也具有“内涵”与“外延”这两个逻辑特征,内涵所反映的是事物的特有属性,外延则是具有这个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对象。只有注重概念“外延”与“内涵”的辩证统一,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认识。在这种认识下,才能不偏离“培养人”的基点,使听说读写训练作用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比如:识字教学,就会既完成一定的识字量,又注重识字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就不会忽视“四会”(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学会使用)的要求,而造成学生能记得“这个生字是课生字表中的第几个”,但作文时却写错这个字的现象。阅读教学,就会既注意字、词、句、段的基本功训练,又注意篇的整体内化吸收;既注意语言完整性、准确性、形象性、条理性等方面的培养,又注意晓以规律、渗透学法。就不会忽视听话、说话、朗读、复述、背诵方面的教学。作文教学,就会把作文过程视为一种有规律的认识过程,体现出观察是前提,表达是结果,思维是核心。就不会再让学生背记范文,考试时按照题目“一文多变”了。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德育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可见,德育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学科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正如教书育人一样,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呢?我现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感受、做法总结如下:
一、允分利用语文课文中的德育素材
现在语文课本中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都包含了一定的道德理念。作为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每个单元的德育思想,然后依据每一个单元主要的德育任务,具体设定每一课的德育渗透步骤,然后有计划地结合课文内容,在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进行相关的德育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心中有数,把教学与德育完美结合,使教书和育人两不耽误。例如,《感受自然》这一主题单元编入了《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索溪峪的“野”》等课文,课文内容既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美好情操,又能使学生对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产生兴趣,愿意去观察,去探索。由此可见,只要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抓住每单元的主题思想,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学生定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
二、在写作中渗透德育教育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教学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还能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应该重视写作中的德育因素。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让学生养成记日记、写随笔的习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会遇到形形的人和事,对这些人和事也会有不同的看法,把这些人和事记录下来,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缺点。教师在批改日记时应该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指导,而不是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批评,比如我在批改日记的时候发现有一个学生写到:“今天王叔叔来我家里做客,我一直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爸爸却批评了我,说我没有礼貌,我很委屈,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这确实是一件小事,却反映了学生没有服务意识,不会待人接物,缺乏礼貌等,我在评语中首先安慰了一下学生受伤的心灵,然后再对学生进行教导,让他明白基本的礼貌和态度,学生也明白了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再遇到这种情况也会处理了。
三、联系生活,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
(一)教学日常活动中的德育渗透
生活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回避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便是一次很好的德育渗透。如经常有学生的作业本、同步练习之类的东西在往下发的时候找不到了,他们就来向我告状。我在处理时并不责怪谁偷了这些,而是问“错放”在了谁的抽屉里了。这时,就会有学生说错放到了他那里或者错放到了谁谁那里了。这样做可以避免揭穿有些孩子的不良行为,同时教师恰当的表扬和引导还能会把这些孩子引向一个良好的品行之路。孩子们就是一颗颗小树,他们很柔很韧,你把他扶直了就能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有用之才。
(二)在语文第二课堂中渗透德育
教师创设生活情境,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课堂走进生活,让德育渗透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国庆节、五一劳动节、父亲节、儿童节等节日举办各种活动,如演讲比赛、为爸爸妈妈制作礼物、组织参观活动等等。
四、注重课外实践,让德育在实践活动中渗透
教学是课内外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小学语文的教学更加离不开课外实践。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所谓“实践出真知”,学生的良好品德来源于实践,也反映在行动上。教师可以根据课内教学开展一系列课外活动,巩固、加深课堂教学的效果,把德育落实到日常社会生活中。实践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意有层次性和针对性。课外活动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可以革命诗歌朗诵会、名人成功故事会等形式开展课外活动。
五、利用CAI,让学生获得情感熏陶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各种多媒体电教设备已经成为辅助教学的必要手段,它从音、像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利用各种电教设备,进行渗透德育。如播放录音、演示课件、看录像片段等。在教学课文前教师可根据课文特点,灵活运用电化手段,使学生受到环境场面的感染和熏陶,从而达到思想教育效果。
六、通过设立榜样,达到德育目标
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不是靠长篇大论的说教,而是用榜样的砖块一天一天铺砌起来的。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用好教材,借助教材为学生树立起榜样。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向文章中的人物学习,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例如,可以通过《我不能失信》等课文进行诚信的教育;通过《赵州桥》等课文进行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师来培养。所以教师是学生直接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
语文是基础学科。它肩负的不但是知识的传授,还承担着育人的责任,在教学中,从小学就应重视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只有重视了语文教学的德育感染,语文教学才真正有效,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万万不可偏废了德育感染工作。要善于从课文和生活实际出发,抓好语文中的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1]胡春娜.学前学校德育实践中的四个向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
[2]程强.道德感悟引领学生理性成长[J].现代阅读,2011(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宗旨,把握德育时机,利用语文课程中的德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巧设德育点,有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有关专家认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结合进行生动鲜明的德育教育,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的需要,而且是由语文学科本身的性质、特点决定的。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的双重特点,所以,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在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但是目前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有人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把人比作一部汽车,智力和能力如同发动机,而个人品德如同刹车和方向盘,没有良好的发动机就不是好汽车,没有良好的方向盘和刹车,发动机越好越可怕。”因此,每一位科任教师均应担负起“既教书,又育人”的重任。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还可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语文教学来说,这是一门德育与智育联系密切的学科,每一课都应有一 定的德育教学目标。这就必须把德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谈谈自己在平时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一些做法。
一、 在揭示课题中渗透德育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
例如在教《难忘的一课》时,我抓住课题“难忘”二字,问:为什么称这节课是“难忘”的一课?同学们经过阅读课文,认识到从到胜利前的五十多年,台湾一直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着,他们不准台湾人民学国的语言文字。胜利后,台湾的孩子们开始学习用祖国的语言来朗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所以,这节语文课对长期遭受统治和奴役的台湾人民及其孩子来说,确实是“难忘”的;而对亲身感受这一节蕴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感情的语文课的学生来说,也是终生“难忘”的。揭示题眼“难忘”的内涵,使学生认识了台湾从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激发他们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奋发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再例如:在《丰碑》一课教学时,刚出示课题后我问学生,“碑”是什么?“石碑”学生回答。“是用来干什么的?”“纪念去世的人”“这篇文章是纪念谁的?” “我们为什么要纪念他?”“文章为什么要以丰碑为题?”学生带者问题快速地阅读着课文,寻找着答案,几分钟后便争先恐后地回答“军需处长在严寒的冬天把自己的棉衣让给其他战士,自己被活活冻死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成为战士心中永久的纪念”,“他为革命战争所做出的丰功伟绩永远的留在了人们的心中”。从课题入手揭示文章的中心,通过层层深入的理解课文让学生受到在革命先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自觉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二、在剖析词句中渗透德育
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总是隐含在词句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词句,借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可以较好地渗透品德教育。
例如《我的战友》一文,在描写“我”的内心活动这一片断中,我抓住“担心”、“不敢朝他那儿看”、“忍不住不看”这些词语引导学生思考:“我”担心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担心?为什么“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但又忍不住不看?让学生知道“我”当时内心十分痛苦、十分矛盾,是因为所处的境地实在是太危险了,战友之间的心是紧紧相连的。然后抓住描写外表的重点句子:“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来剖析的内心世界。提问:为什么能在烈火中纹丝不动?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去想像他的内心活动,在学生心中树立起光辉的形象,使学生受到“不畏牺牲、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教育。
三、在创设问题情境中渗透德育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要使学生对文章真正理解,必须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产生求知的欲望,寻求正确的答案的同时,又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如我在教《小英雄雨来》一课时,提出如下问题:①雨来的家乡有什么特点?②雨来的家乡美吗?③为什么课文一开头要描写雨来生活的环境呢?④雨来掩护李大叔与雨来生活的环境有联系吗?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课文开头用很大篇幅描写芦花村的美丽是有用意的,说明美丽的家乡、伟大的祖国培育了雨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产生了在敌人的诱骗、威胁、毒打面前不屈服的英雄行为,使学生从中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在分析故事情节中渗透德育
文章的思想,往往是作者情感的流向,而这又往往通过情节表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进行剖析,在理解文脉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感情发展,从而以情激情,掀起学生情感上的波澜,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例如《月光曲》一课,在揭示课题之后,我以贝多芬“听到、走近、弹奏、飞奔”为线索,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分析,理清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局。然后,扣住核心,层层诱导。在同学们理解贝多芬触发创作灵感和酝酿过程之后,抓住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两个因素:情和景,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心理的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关心、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
五、在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
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朗诵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课文佳作,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关键词】小学语文 品德教育 重要意义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56-02
作为传授语言文字,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是小学教育阶段中的基础科目。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只注重传授知识,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没有规范小学生的言行举止,引导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导致语文教学的质量较差,所以,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合理渗透品德教育,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
一、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品德教育结合的重要意义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不仅仅包含了天文、地理、历史、自然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气息和思想感情,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合理开发和利用语文教学资源,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因素[1]。而且,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学校是乐园》、《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珍贵的教科书》等课文,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塑造学生的品质。所以,把小学语文教学与品德教育结合起来,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经。同时,品德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单纯地通过说教式的方式,灌输思想理论,因此,把品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渗透品德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学生,可以提高品德教育的效果,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品德教育结合所存在的问题
1.小学语文教材中品德教育内容不合理
小学语文教材中品德教育的内容具有多样性,比如赞美祖国地大物博、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民族精神坚韧不屈等,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小学语文教师仅仅从知识的角度,开展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没有充分发挥品德教育的积极作用,从而使得语文教学的效果较差。
2.没有充分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品德教育内容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仅需要讲解基础知识,而且需要延伸教学内容,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但是,目前,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许多小学语文教师一味强调课堂教学,没有合理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未能充分挖掘品德教育内容,使得品德教育的内容狭窄、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3.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合理
因材施教是一种优秀的教育思想,是促进小学生个性化的必要途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小学语文教师一味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年龄、性格特点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差异,未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进而降低了语文教学的效果。
三、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品德教育结合的有效措施
1.在语言文字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
语言文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语言文字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适当融入品德教育内容,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的扁担》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揣摩“扁担,不准再拿”几个字的情感,让学生通过实际模仿,体会以身作则,愿意与同志同甘共苦的精神,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2.加深学生对品德教育内容的体会
语文学科蕴藏着深厚的人文气息,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2]。
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学习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合理进行品德教育,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以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例如,在学习《在山的那边》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朗读,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以培养学生的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开展品德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国著名教育家于永正说:“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无痕教育”的真谛。总而言之,德育渗透的形式、途径多种多样,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立足于与文学课教学,积极探索,积极参与教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之成为小学生学生学习的动力,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小公民。
一、语文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阅读教学为主,引导学生体验内心情感
“注重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在“前言”的“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明确指出:“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总目标”中,则把“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列为其中一项;在“实施建议”中又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见,“注重体验”不仅是语文教育的“特点”,而且是语文教育的“目标”,是语文教育的实施方法。
所谓“体验”,就是指“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在活动,体验更多是指情感活动,是对情感的种种体会和感受”。为什么今天的小学语文教学特别关注体验?也正因为作为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那种内在的知、情、意、行的亲历和验证,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并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体验”是一个过程,它从亲历的实践始,进而获得认识,形成情感,最后产生感悟,并且逐渐积累成为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以此作为今后生命之旅的底蕴。体验的这种特性,全面关联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改革的新理念、新精神,主要表现在:
1、操作的实践性。体验的“亲历”,就意味着要在生活中去亲身参与并且动手操作,这就离不开语文的实践运用。
2、形象的直观性。让学生亲身经历,便不可能完全是理性的、抽象的认识,大量的应当是形象的、直观的,这才会有体验的产生。显然,这很符合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
3、情感的共生性。学生的亲历总是与情感同生共存。因为“亲历”最容易激感。“体验”更多的便是指在亲历中获得情绪的感染和情感的体味。由“林”生“验”,这与语文教学注重熏陶感染是一致的。
4、自主的选择性。体验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可以最充分地享受自主选择权。语文教学也只有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谈得上效率和效益。
5、自由的创造性。体验具有最鲜明的个体特点,最尊重个性的张扬。在体验活动中,学生享有很大的自由空间,所有这些方面都会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互动、融合、提升的复杂过程,而学生主体的体验,是这一过程发挥最佳功效的重要保证。
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注重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言传身教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发挥语文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在语文课的教学中,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受感动。只有当教师热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时候,才能真正做到以情悟情、以心契心、以神会神,学生才能感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师本身人文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的知识内容广泛,文章体裁多样,任何语文知识的教学,老师都可以在适当的时候、适宜的范围内创造出一个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例如声情并茂的散文,老师可通过朗读把优美的声音形象呈现于学生面前;平淡如水的说明文,可借助形象风趣的话语解说其中的事理;说理性文章,可用通俗的哲理把学生引入严密的逻辑世界。教材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凭借。因此,教师应充分、全面、深入地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蕴含的教育因素,注重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身心发展特点,适时、适度地进行品德教育,把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首先,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是学生的镜子,是学生直接模仿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起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作用。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一言一语,一举一动生动地进行品德教育,在课后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表现出的良好形象,就会对学生道德风貌的健康培养起到良好的表率典范作用。
其次,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熟悉和了解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彼此互相尊重,相互信赖,使他们感到教师的心和他们的心是息息相通的。老师对每个学生应该有正确、全面的看法,不能把道德与语文学习成绩等同视之,更不能有认识定势,要看到后进生的闪光点和优生的不足。理想的教师应该是公平的、对学生一视同仁的、不存偏见的教师;是理解学生、亲近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多交流的教师;是身教重于言传的教师;是和学生相处融洽,对学生默默关心、暗中了解情况,对学生宽松,与学生心心相印、像朋友一样的教师。
再次,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注意道德情感陶冶,要民主平等地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探讨问题,老师用自己真挚的感情点染学生的情感,以自己满腔的热情去点燃学生的热情,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响学生的情操,把品行教育无痕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使语文教学中的教育功能真正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结语
小学语文教师只要把握住语文教材中的德育的特征,将语文教学活动与德育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小学语文教学中教育的奇迹才有可能创造。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热爱祖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265-01
《中小学语文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纲要》指出: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认真落实本纲要的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同语文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这一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充分地体现出思想品德教育。如何体现,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这就要求每一个语文教师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究竟怎样才算正确处理好了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呢?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既不能以思想教育代替语文知识的传授,也不能甩开德育教育单纯追求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应当在语文知识传授中将德育有机和谐地渗透进来。
语文,指语言、文字和文学。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就是考语文传承下来的。儒家的经典不但教会了历代的读书人语言、文字和文学,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源泉。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和人生价值取向就是在这些经典中沉淀出来的。所以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有“文以载道”的思想。因此,语文教学要遵循“文以载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的传授,即“授业”;二是思想品德教育,即“传道”。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既要传授语文知识,又要在授课中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
初中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面对的是刚刚走出童年期的初中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正在逐步形成,对人、对事、对社会也开始形成自己的看法,而这段时期是他们需要被人正确指导的阶段。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既要传授语文知识和技能、又要在授课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自古至今语文老师就担着既“教书”又“育人”的两根重担,而语文学科的内容和特点,决定了语文老师要在语文教学中要巧妙地渗透德育。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做到德智并重呢?
一、指导学生写日记
“日记是人生道德的长跑线,每天坚持,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而初中学生正值青少年时期,精力旺盛,认识敏锐,易激动,感情奔放而难于自控、自律,具有冲动性。对一些事物认识往往简单、片面而又执拗。但他们又富有激情、热情,勇于拼搏。于是我每周指导学生写两篇叙事日记,这两篇日记是学生抒写自己喜怒哀乐,发泄自己情绪的好阵地。我在日记评语中注意对学生指导如何写好日记,其中包括大到思想品德教育,小到对学生生活细节的关注。在日记中对学生成长中点滴的进步,哪怕老师一句深情的评语,都力争深入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同时每周还要选出优秀日记讲评,被选出优秀日记学生都会用自豪的语调读,我也会用激励性的话语进行点评。学生的心灵是纯洁的,他们希望被表扬,表扬使他们更加自信、自豪,增强了语文学习的动力。这种“融物无声”的德育渗透只有语文这一学科才能完美体现,日记这种形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可以化他们的心灵,更是他们自身内省自悟的最好的德育载体。
二、赏析文质兼美的文章
有位教育家曾说:“如果能引导学生细读本文,获得透彻之理解,则学生非徒理解而已,其思想感情必受深切影响”,这种寓德育于语文文质兼美的教学中,会让师生受益匪浅。我在教学中对文质兼美的文章,散文、诗歌,还是小说等,都指导学生赏析品读。从文章内容的理解到情感的渗透,自然而然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在优美文章的朗读中,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文章中美的情感,进而融入德育教育。
如鲁迅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学生从反复朗读分析品味中感受到了鲁迅弃医从文行为所蕴含的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也让学生深深感受到当时中国国民深受歧视,学生义愤填膺,立志振兴中华的情感油然而生。反吟咏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学生品到了那浓浓的思乡情,是大陆海峡两岸人民对和平统一的渴盼。这正像上海特级教师于漪所说“:教师要努力运用语文佳作中所饱含的真挚感情,叩击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教师要紧扣作品的文字,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激发起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这早就阐明了语文的德育必须依托感情,使学生在动心动情中受到教育。文质兼美的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朗读中被这种美的健康向上的情感感染着、碰撞着,达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目的。这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越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