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护理心理学

护理心理学

时间:2022-05-24 13:03: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护理心理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护理心理学

第1篇

 

1护理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l.1心理学的方法论原则该原则指护理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与临床医学常用的生物学方法、物理学方法等有本质的差别。心理学方法论是护理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

 

护理心理学,从研究具有典型意义的护士个体,到确定护士群体的职业特征;人研究护理对象的心理状态,到确定其心理反应的共性规律,都必须在心理学方法论原则的指导下,采用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1.2比较文化的方法论原则该方法论原则是任何具有心理学属性的学科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它强调对人的社会心理现象进行比较文化的研究,以揭示各种文化对人的心理活动的制约因素,并析出个体心理差异的文化根源。因此,比较文化研究成果多具有较大普遍意义,也便于向实践领域推广、应用。如相关研究表明,东西方女性对乳腺癌根治术的心理反应有显著差异,护士所采用的心理调控对策亦截然不同。护理心理学的比较文化研究,强调以下三个原则。(1)侧重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护理心理学研究必须紧紧围绕关系人们身心健康的主题。如对患者心理问题的研究,应侧重其性格类型的差异,了解其情绪表现、行为方式等特征及其对自身健康影响的一般规律。如A型性格与冠心病关系的护理心理学研究,既遵循心理学研究的规律,又兼有医学研究的特征;既与所有学科研究具有相同原则,又独具自身学科研究的专门特色。

 

1护理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l.1心理学的方法论原则该原则指护理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与临床医学常用的生物学方法、物理学方法等有本质的差别。心理学方法论是护理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

 

护理心理学,从研究具有典型意义的护士个体,到确定护士群体的职业特征;人研究护理对象的心理状态,到确定其心理反应的共性规律,都必须在心理学方法论原则的指导下,采用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1.2比较文化的方法论原则该方法论原则是任何具有心理学属性的学科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它强调对人的社会心理现象进行比较文化的研究,以揭示各种文化对人的心理活动的制约因素,并析出个体心理差异的文化根源。因此,比较文化研究成果多具有较大普遍意义,也便于向实践领域推广、应用。如相关研究表明,东西方女性对乳腺癌根治术的心理反应有显著差异,护士所采用的心理调控对策亦截然不同。护理心理学的比较文化研究,强调以下三个原则。(1)侧重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护理心理学研究必须紧紧围绕关系人们身心健康的主题。如对患者心理问题的研究,应侧重其性格类型的差异,了解其情绪表现、行为方式等特征及其对自身健康影响的一般规律。如A型性格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C型性格与癌症关系的研究,社会生活事件与心身疾病关系的研究等;(2)着眼于明确的实践意义:护理心理学研究,必须充分考虑我国幅员辽阔、民族多元、地区差异显著等特点,注重研究的目的性及实用性。

 

如长期在少数民族区域工作的护士,可根据当地少数民族护理对象的心理特点进行相关研究,以便掌握不同民族护理对象心理活动的规律,并使研究结果在少数民族区域有一定推广意义;(3)立足于公正的衡量标准:公正的衡量标准源于客观、公正的研究工具的使用,必须控制下列三个主要环节。①研究的内容和性质:如测验、研究使用的文字必须为所有被试者同等熟悉,确保统一的衡量标准。有学者认为,在我国实施心理测验,使用阿拉伯数字材料易形成公正的衡量标准。②研究的实施方式:研究使用的指导语必须统_,防止出现多种解释或不同理解,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结果差异。③研究结果的解释:研究者不宜对研究结果作出随意评判,避免片面、武断的结论。

 

1.3护理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学原则心理学应用研究与临床医学研究的最显著不同,是很难像药物毒性试验一样,以动物的实验结果类推到人群;且动物心理活动的研究,难以解释人的心理现象。因此,护理心理学研究,必须恪守以下伦理学原则。

 

1.3.1无损于被研究者的身心健康此乃首要的伦理学原则。研究过程中,不允许人为地对被试者施以惊恐、忧伤等不良情绪刺激;避免采用易致被试者疲惫、不快的研究程序。

 

1.3.2不强加被研究者的主观意愿奉行“自愿原则”,不强求被试者参与实验。甚至研究中途被试者要求中止时,研究者应维护被试者的权益,尊重其选择。

 

1.3.3不泄露被研究者的个人隐私研究者有责任对被试者的个人资料实行严格的保密原则,未经被试者本人允许,不得将其任何资料公之于众。若有关资料确需做研究报告,必须隐去真实姓名,或将其完整原始资料分解处理。护理心理学研究经常涉及一些个体心理素质的测评结果,如人生信仰、生活态度、价值取向等,研究者必须对被试者的个人隐私终身守密。

 

2护理心理学研究的常用方法及方式

 

2.1研究方法

 

2.1.1观察法(observationalmethod)指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个体或团体的行为活动,从而分析研究两个或多个变量间存在什么关系的_种方法。此法是科学研究史上最原始、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从事任何研究几乎都离不开观察法。根据是否预先设置情境,观察法还可以分为以下两种。(1)自然观察法(naturalisticobservation):即在自然情境中对研究对象的行为直接观察、记录,而后分析解释,从而获得行为变化的规律;(2)控制观察法(controlledobservation):即在预先设置的情境中进行观察。护理心理学研究较多采用的现场观察法,既可以是二者之_,也可以是二者的融合。如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心理行为观察,所观察患者对病室(“预先设置的情境”)的心理反应,接近于控制观察法;而所观察患者对医护人员随时走动或发出声响的反应,则接近于自然观察法。此法虽非严密的科学研究方法,但经观察所见问题,常是采用其他方法进行深层研究的先导,故观察法有其重要的应用价值。观察法使用方便,可随时获得被试者不愿或不能报告的行为结果,资料的可靠性较强,结果有较大现实意义,无需人为地对被试者施加任何外部影响,即可掌握许多生动活泼的实际资料;但其研究成果有一定局限性,适宜A群体者,可能不适宜B群体。分析报告观察法研究结论的最重要条件,是所得资料必须具有真实性与代表性。因此,使用观察法时,必须考虑如何避免观察者主观因素所导致的误差。护理心理学多采用现场观察的方式,研究护理对象的心理活动,尤其适用于特别情境下的患者,如神志清醒的急危重症患者。

 

2.1.2调查法(surveymethod)

 

2.1.2.1晤谈法或访问法(interviewmethod)通

 

过与被试者晤谈,了解其心理活动,同时观察其晤谈时的行为反应,以其非语言信息补充、验证所获得的语言信息,经记录、分析得到研究结果。晤谈法通常采用_对_的访谈方式,其效果取决于研究者的晤谈技巧。此法既可用于患者,也可用于健康人群,是护士开展心理评估、咨询、干预与心理健康教育及其相关研究中的最常用方法之_。

 

2.1.2.2座谈法是以少数研究者同时面对多个被试者的访谈形式。相对于晤谈,座谈范围较大,便于_次获得较多同类资料或信息,满足分析、研究的需要。如研究“癌症患者的心理状况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即可采用定期座谈的形式收集相关信息。2.1.2.3问卷法(questionnairemethod)指采用事先设计的调查问卷,当场或通过函件交由被试者填写,然后对回收的问卷分门别类地分析研究。适用于短时间内书面收集大范围人群的相关资料,如了解某特殊人群(老人、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调查住院患者的需要等,均可采取此法。问卷法的研究质量取决于研究者的思路(研究的目的、内容、要求等)、问卷设计的技巧及被试者的合作程度等,如问卷所设计的提问能否反映研究者的研究重心、指导语能否让被试者一目了然、设问策略得当与否、结果是否便于统计分析等。又如开放式问卷的题量适中与否、能否引起被试者的回答兴趣等;封闭式问卷有无一致的答卷标准、分级适当与否等。问卷法简便易行,信息容量大,但其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可受各种因素影响而程度不同。故必须以科学态度分析、报告问卷法所获研究结果,较好地体现问卷法对其他研究方法的辅佐及参考价值。

 

2.1.3测验法(testmethod)也称心理测验法,

 

指以心理测验(psychologicaltest)作为个体心理反应、行为特征等变量的定量评估手段,据其测验结果揭示研究对象的心理活动规律。此法需采用标准化、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通用量表,如人格量表、智力量表、行为量表、症状量表等。护理心理学研究主要使用测评人格、行为、症状等量表,一般不采用智力测验。如“护士的个体人格与职业角色的匹配性研究”、“心身疾病与人格特质的相关性研究”等,均需采用测验法。

第2篇

[摘要]本文根据护理人员的心理特点,简要阐述了将心理护理的理论运用到护理管理中的目的和方法,使护理人员能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到护理工作中,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护理工作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心理;护理;管理

护理心理学是以普通心理学的一般原理为基础,以护理人员和患者的个体心理、心理护理、以及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修养为研究重点。因此运用护理心理学,能够维护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促进护士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增强医疗服务各项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护理队伍的凝聚力和工作力。门诊护理工作实行院长领导下的护理部主任、科室护士长二级管理体制。搞好护理工作对于提高医疗质量、实施分级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1]。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学科的发展,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要从社会、家庭环境、疾病、心理和精神等方面对患者实施全面的身心护理。医院应积极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边缘学科的知识,将心理护理、护理管理中的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工作的管理水平,从而能有效地促进医院的发展和建设。具体做法如下。

1激励护理人员树立自尊自重,克服自卑心理部分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缺乏正确的全面的认识,认为护理工作每天给患者打针、发药、三班轮转、工作单调乏味,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为患者翻身、拍背、吸痰、导尿、端便盆等生活又脏又累,社会地位低,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自卑心理。根据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护理管理者在管理中须根据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不同层次的需要,充分利用物质、精神、信息等动力,不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自尊及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激励对于人的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切内心要争取实现较好条件,包括希望、愿望等所产生的一种动力[2]。在门诊护理工作中对护理人员运用的最重要的心理护理理论就是激励理论。激励理论就是运用这种内心状态及职工心理需求,激发职工工作动机的一条现代化管理原则。目前管理心理学中的激励理论主要有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及公平理论。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1加强医德医风教育通过举行一年一度的庆祝“5.12”国际护士节系列活动,如会议、演讲、巡回医疗、观看录像等各种形式,积极宣传党对护理工作的重视,职工家属对搞好护理工作的期望,充分认识护理工作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光荣感、责任感。

1.2开展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的活动大力宣传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先进人物、事迹,用白求恩、赵雪芳精神激励同行,同时树立本院护理人员中的先进典型人物,认识到护理工作中的真正价值,增加自信心。1.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了防止“高效益、低道德”的现象出现,教育护士长和护理人员,时刻树立“在其位要谋其政,在其岗要负其责”“、今日工作不努力,明日努力找工作”等观念,真正做到“一切为了患者,一切方便患者,一切服务患者”,使全体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普遍增加。

1.4讲究工作方法管理工作者对待自己的下属,防止用简单、粗暴、训斥的方法去处理工作中的矛盾,在开展批评或指出对方存在问题的同时,也要注意尊重对方,肯定其成绩,赞扬其长处,满足对方的心理需要,使其对批评的改进意见容易接受,不易产生反感,避免逆反心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逐月进行护理质量考核,消除侥幸心理护理规章制度是构筑护理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护理人员价值观、道德行为规范、行为准则、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它以规则和制度的形式,对某一文化加以肯定或否定,明确禁则和允则,它是全体护理人员共同遵守的办事准则和行为规则,是关系到护理工作正常运行的保证性文化和支柱性文化[3]。因此医院要完善护理部门的各项规章制度,才能使护理工作管理有的放矢。另外医院护理部可结合医院的具体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护理质量标准,并不断修订、补充,量化后逐月进行百分制考核;定期组织晨间护理检查和夜间查房;充分发挥院护理质量委员会的作用,每季度对全院的护理质量进行一次大检查,检查结果通报全院并和科室资金挂钩。每个人都有自尊心、集体荣誉感,谁也不愿意因为自己侥幸的不执行标准影响科室,从而消除了侥幸心理。

3定期组织培训学习,促进求知好学心理鼓励科室护理人员积极继续医学教育,定期举行科内护理知识考试、技术考核、成绩优秀者给予奖励,考核不合格者给予批评和再培训。

第3篇

摘要:本文根据护理人员的心理特点,简要阐述了将心理护理的理论运用到护理管理中的目的和方法,使护理人员能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到护理工作中,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护理工作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心理;护理;管理

护理心理学是以普通心理学的一般原理为基础,以护理人员和患者的个体心理、心理护理、以及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修养为研究重点。因此运用护理心理学,能够维护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促进护士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增强医疗服务各项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护理队伍的凝聚力和工作力。门诊护理工作实行院长领导下的护理部主任、科室护士长二级管理体制。搞好护理工作对于提高医疗质量、实施分级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1]。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学科的发展,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要从社会、家庭环境、疾病、心理和精神等方面对患者实施全面的身心护理。医院应积极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边缘学科的知识,将心理护理、护理管理中的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工作的管理水平,从而能有效地促进医院的发展和建设。具体做法如下。

1激励护理人员树立自尊自重,克服自卑心理部分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缺乏正确的全面的认识,认为护理工作每天给患者打针、发药、三班轮转、工作单调乏味,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为患者翻身、拍背、吸痰、导尿、端便盆等生活又脏又累,社会地位低,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自卑心理。根据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护理管理者在管理中须根据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不同层次的需要,充分利用物质、精神、信息等动力,不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自尊及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激励对于人的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切内心要争取实现较好条件,包括希望、愿望等所产生的一种动力[2]。在门诊护理工作中对护理人员运用的最重要的心理护理理论就是激励理论。激励理论就是运用这种内心状态及职工心理需求,激发职工工作动机的一条现代化管理原则。目前管理心理学中的激励理论主要有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及公平理论。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1加强医德医风教育通过举行一年一度的庆祝“5.12”国际护士节系列活动,如会议、演讲、巡回医疗、观看录像等各种形式,积极宣传党对护理工作的重视,职工家属对搞好护理工作的期望,充分认识护理工作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光荣感、责任感。

1.2开展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的活动大力宣传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先进人物、事迹,用白求恩、赵雪芳精神激励同行,同时树立本院护理人员中的先进典型人物,认识到护理工作中的真正价值,增加自信心。1.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了防止“高效益、低道德”的现象出现,教育护士长和护理人员,时刻树立“在其位要谋其政,在其岗要负其责”“、今日工作不努力,明日努力找工作”等观念,真正做到“一切为了患者,一切方便患者,一切服务患者”,使全体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普遍增加。

1.4讲究工作方法管理工作者对待自己的下属,防止用简单、粗暴、训斥的方法去处理工作中的矛盾,在开展批评或指出对方存在问题的同时,也要注意尊重对方,肯定其成绩,赞扬其长处,满足对方的心理需要,使其对批评的改进意见容易接受,不易产生反感,避免逆反心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逐月进行护理质量考核,消除侥幸心理护理规章制度是构筑护理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护理人员价值观、道德行为规范、行为准则、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它以规则和制度的形式,对某一文化加以肯定或否定,明确禁则和允则,它是全体护理人员共同遵守的办事准则和行为规则,是关系到护理工作正常运行的保证性文化和支柱性文化[3]。因此医院要完善护理部门的各项规章制度,才能使护理工作管理有的放矢。另外医院护理部可结合医院的具体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护理质量标准,并不断修订、补充,量化后逐月进行百分制考核;定期组织晨间护理检查和夜间查房;充分发挥院护理质量委员会的作用,每季度对全院的护理质量进行一次大检查,检查结果通报全院并和科室资金挂钩。每个人都有自尊心、集体荣誉感,谁也不愿意因为自己侥幸的不执行标准影响科室,从而消除了侥幸心理。

3定期组织培训学习,促进求知好学心理鼓励科室护理人员积极继续医学教育,定期举行科内护理知识考试、技术考核、成绩优秀者给予奖励,考核不合格者给予批评和再培训。

第4篇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护理心理学 教学方法

护理心理学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随着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将心理学知识运用于护理学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工作之中,针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系统化整体护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护理心理学既有人文科学的特点,又涉及护理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为适应护理心理学的这种学科特点,使学生不仅有理性认识,而且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必须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和靠口授、板书等单调的教学手段,采用先进的比较思维的教学方法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结合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辅助教学手段已势在必行。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是护理心理学教师关心的问题。近年来,以哈佛大学案例教学为特色的教学方法改革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将案例教学法引入护理心理学教学,是适应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主动性、创造性高素质护理专业人才的必然要求。

1. 案例教学法的含义和特点

案例教学法(Case met hods of teaching)是基于情景学习、认知弹性论,以学生为主体,凭借具有多元表征的潜在价值的“案例”引导学习者进入科学探索和反思的学习过程[1]。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法可界定为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2]。

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不但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更重视知识的应用。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与学生承担着更多的教与学的责任,要求有更多的投入和参与。它的实施可以说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一统课堂的局面,使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教学,充分体现了“主导――主体”教学模式。

2. 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依据

将案例教学法运用于护理心理学教学中,是在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上进行的一场变革。案例教学法运用到护理心理学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带入实际情景中,学生既有机会解决疑难问题,也可及时从教师及同学那里获得反馈。在这种情景中,解决问题的种种策略都可以提出来并加以演示、比较,这为学生将来护理实践提供了一个近乎真实的场景,缩短了教学与实践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训练了运用护理心理学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案例教学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3.1护理心理学教学案例分类

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案例可分为三种类型:范例型案例、评析型案例和操作型案例。

范例型案例主要表现了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基本过程,用于例证和阐明概念、原理。这种类型的案例,以教师讲授为主,给出分析过程,得出分析结论,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在“人格”一章中,可选取文学作品中一些典型人物形象(《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水浒》中的李逵等)作为案例,通过讨论分析,理解和掌握人格的概念、特性、行为模式及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评析型案例主要展现了护理心理学基本技能的操作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可借鉴的指导线索和模型,此类案例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引导为辅,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和评价,培养护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在“心理咨询”一章中,可选取著名心理医生的咨询案例或教师本人的咨询案例,以多媒体形式呈现给学生,通过对咨询过程的观摩,分析出咨询者在咨询过程中采用的模式、遵循的原则、咨询的程序及注意事项,并可通过讨论,评价咨询效果或提出自己的咨询策略。

操作型案例是将护理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通过案例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策略。此类案例以学生自我研究为主,重在应用。如在讲述“心理护理”、“护患沟通”等内容时,可选取临床上的各类患者为案例,列出不同患者典型的心理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与患者沟通的方法、技巧和心理护理的措施。

3.2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和实施

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和实施主要包括三个过程:精选教学案例、组织案例讨论和对学生的案例分析进行总结评价。

3.2.1精选教学案例: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精心搜集有关资料,对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并编写成富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案例,了解案例的数据、事实细节,并熟悉相关的材料。事先进行周密的教学准备并通过一系列的启发思考题来引导讨论,把案例提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并根据案例的背景材料和提出的思考问题做好充分准备。精选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案例要尽量多地蕴涵教材中的概念和原理,使学生在探究案例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识。根据课程所讲授的理论知识相应举出临床中的具体案例,使学生形象地理解比较枯燥的理论知识。二是案例应包含有复杂、模糊或待解决的问题。由于案例教学法并不是以传递信息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的内容,而是让学生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过程中建构知识,所以案例应具备适度的复杂性和对不同观点的包容性,这样才足以让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

3.2.2组织案例讨论: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在课堂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学生是讨论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引导学习者去探讨案例中复杂的、深层次的、有争议性的问题,协助学习者进行讨论。例如针对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教学,采用真实的个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讲解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原理与技术。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利用已有的案例影片、心理剧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理论知识在实践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扩展知识面,要适当增加学生自学内容。二是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要多加以鼓励和肯定。由于案例教学法侧重于学习的过程,再加上案例的复杂性和模糊性,这就更使得学生的讨论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在讨论时要对学生们的分析表示尊重,哪怕是分析问题的过程或结果都发生了错误,也要给予应有的鼓励。

3.2.3总结评价:对学生的案例进行分析并加以总结评价,一般由教师来完成。教师可以指出学生分析案例的成绩和不足,进行补充与提高性讲授。让学生看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以及今后需要进一步学习的目标和方向,从而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消弱从众心理,降低比较心理,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成长。

4.护理心理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4.1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水平

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要求很高,既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这就决定了从事护理心理学教学工作的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护理心理学理论功底,还必须具有丰富的护理心理学临床实践经验。采用案例教学法可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从而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活跃进取的状态,不断推陈出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4.2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

在案例教学中,护理心理学原理和规律是以具体生动的事例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学技能的操作也不再仅限于抽象的语言描述,教学的出发点就是要求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进行理性的思考,这样的理论学习不是对抽象的、干巴巴的条文掌握,而是对有具体内容和生动活泼形式的思想的理解,学生有着较浓的兴趣和较大的自,他们参与讨论与交流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实际上更多地从讲台前站到学生的背后,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让学生有了更多展示自我能力的机会。

4.3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不重视寻找正确答案,实际上如何处理各种心理问题,在方式方法上也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学生所提出的见解和决策只是具体情景下的一种行为选择,没有绝对的正确与否。案例教学重视的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结论的思考过程,十分强调思维的求异性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协作讨论都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改进了一直以来枯燥无味的机械式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原本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变得立体丰满起来,更加形象化、深刻化,提高了教学水平,改进了教学方法,深受教师与学生的喜爱。

参考文献:

[1]董华.注重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浅谈案例教学法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化工高等教育,2003,(1):76.

[2]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

[3]王玉芬.案例教学探析.教育与职业,2007,(15):118.

第5篇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正常情况下,大脑能够客观反映现实揭示事物内在规律,以调整自己身心状态适应社会环境,但人在患精神疾病情况下,其认识能力,知情意协同性,主客观统一性,个性相对稳定性等都存在一定问题。因此精神科的护士在护理模式大转变中,在护理体制由功能制护理向责任制护理大改革中能适应需要,就必须要加强学习相关的护理学知识。然而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护理人员不仅需要熟练掌握正常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还要加强对精神患者心理活动规律的掌握,只有这样,才能为精神病患者提供有效的心理护理服务。因此,护理人员要转变护理观念,不仅要看到表面的阳性的疾病本身的症状,还要看到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善于观察患者细微的心理变化,掌握不同情况下患者心理活动,这样才能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精神病患者的护理工作。

 

1 住院患者心理护理:

 

对于刚刚入院的患者,护理人员首先要消除患者对医院周围环境、医护人员以及病友的陌生感。由于刚入院患者大多存在焦虑、猜疑和恐惧心理,缺乏自知能力,常常否认自己有病,并在医院治疗期间闹着回家,不安心养病,此时护理人员要热情主动地接待患者,对医院的周围环境、工作人员和病友进行详细、认真地介绍,告知患者医院的规章制度,根据患者的病情安排相应的病房,告诉病房内的其他患者要关心、帮助刚入院患者,对患者的合理要求要尽量满足,不能满足的要合理解释以求谅解,使患者能够感到被重视、被尊重、被理解、被保护,从而使患者能够产生安全感和温馨感,从而有利于患者安心养病。

 

2 病态行为心理护理:

 

精神科同综合科不一样,精神科患者受症状支配往往会出现冲动、攻击、破坏、暴力、自杀、外走等意外行为。因此,要求精神科护理人员要充分了解患者症状特点的同时,还要善于观察思考患者思想动态、情绪变化、心理状态,善于与患者沟通交流,态度亲切和蔼,关心患者,取得患者信任,走进患者内心,才能了解患者的想法,才能及时有效的采取防范措施,防止意外发生,同时还要向患者讲解法律常识,向精神患者讲明,即使在精神方面存在一些障碍,也要根据自己的责任能力,赔偿受害者的经济损失,进行此类教育的目的是提高患者的自控力,减少发生攻击、冲动以及破坏行为等不良行为几率[1]。若患者有自杀倾向,要详细了解病人的家庭情况,发病因素,有无特殊生活事件,症状特点等,以便了解自杀的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给与不同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善于发现生活中积极、阳光、向上的一面。

 

树立生活信心和勇气,能主动配合治疗护理,使症状减轻消失。对于外走患者,了解其外走的原因,如果是因为症状的支配,那么我们严密监护,不离视线,症状缓解时外走行为消失,如果是因为不安心住院,那么我们就要做好心理护理,向病人讲解住院的重要性,多关心理解患者,必要时与家人通电话或来探视,以安慰患者,让患者主动接受治疗,从而更好的促进早日康复。

 

3 康复期心理护理

 

康复期患者自知力基本恢复,在康复期间内,患者容易产生两种极端反应:第一种表现是患者对于自己的未来很有信心,较少考虑各种不利因素,第二种表现是患者对于自己的未来缺乏信心,认为个人存在的问题非常复杂,担心疾病复发,担心不被家人理解,担心不被社会接受,有病耻感,出现消极悲观情绪,而此时护士应向患者做好健康宣教,讲解精神卫生保健预防知识,讲解出院后坚持吃药的重要性,讲解诱发因素,复发症状,随时复诊等常识。向患者进行人际关系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教育,与患者一起制定在家休养的计划,并进行健康教育的宣教,同时,还要向家属宣教,介绍精神病护理的知识和出院后的注意事项,使患者能在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休养康复,使患者能够以一种正常人的心理与周围人进行相处,从而使患者能够尽快恢复至健康人的心理水平[2]。

第6篇

 

关键词:  护理心理学;精神科

随着医学发展,医学模式简单陈腐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的心理医学模式方向转化,人不仅是生物人,而且是社会中的人,人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生态因素、生活方式将影响人的健康,因而精神疾病就变成了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心理是脑的功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人在健康正常的情况下,大脑能够客观地反映现实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以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适应社会环境,但是人在患病的情况下,不仅有躯体体征,其认识能力,情绪状态,个性心理特点等心理现象都会有所改变。因此精神科护士在护理模式由生物护理向生物心理护理大转变中,在护理体制由功能制护理向责任制护理大改革中能适应需要,就必须学习护理学知识,由于精神专科的特殊性,要求医护人员不但要掌握正常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还要掌握精神患者的心理活动规律,才能有效地进行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因此要转变精神科护理人员的观念使她们在护理精神患者时看到的不仅是精神疾病而主要的是人想到的不只是理性生物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而更要思考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不仅要加强生理方面的技术操作,而且要善于观察患者心理状态微细变化,这样才能使患者早日康复。作为精神科护士应掌握不同情况下患者的心理活动高质量高水平的完成护理工作。

1 住院精神患者的心理护理

新入院患者心理反应最集中的问题是对医院的一切都陌生,表现出恐惧、焦虑、猜疑以及不安全感等心理状态,也有的患者由于受病态支配否认有病,不愿住院故整日吵闹,护士要针对病员的心理,应用适当的语言技巧去解决病员所面临的这些问题,护士要主动热情的接待患者向他们介绍病室环境,住院制度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并根据病情安排好合适的房间向患者介绍同室的病友以求互相帮助,护士应经求患者需求,对患者提出的要求能办到的一定要力求办到,不能办到的应向患者解释清楚,求得谅解。使他们在院期间能得到医院的温暖而安心住院。

2 病态行为的心理护理

精神专科与其他综合科不一样,护理的患者都是推动理智受症状支配的精神患者因此应根据患者的特点进行护理,对有冲动、攻击、破坏行为的病员在他们情绪稳定时一方面给予谅解,同时要向患者宣传住院制度,必要时向他们讲解精神患者作案也要根据有无责任能力部分或完全责任能力以及赔偿经济损失。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强患者的自控能力,从而减少行为及攻击破坏行为的发生,而对于拒食患者首先了解拒食的原因,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对有自杀企图严重的患者,护士一定要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帮助患者树立生活信心和勇气,主动配合,并且做到能够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使其缓解症状。

3 康复期的心理护理

自知力恢复的患者大多数对病中发生的事件进行回忆此期往往有两种极端的心理:一种是对未来充满信心,而把未来不利因素等考虑甚少;另一种则把未来人生看得相当复杂,他们担心病情反复发作,怕回原单位后不能适应环境怕同事亲友另眼看待,甚至觉得住精神病院以后难以见人,而出现消极悲观情绪,产生自杀念头,而护士应向患者指出任何人在生活的道路上都会有曲折,教会他们有生活的信心,又有战胜困难的心理准备。对于后者护士应向他们做好精神卫生保健预防知识宣传,帮助他们找出容易诱发疾病的因素,提高他担心病情再次复发的恐惧心理,教会他们怎样去对待和处理好人际关系以及自我保护能力,并帮助制定好家庭休养计划,在病员出院前通知单位有关人员送院,向他们介绍精神病的护理知识和出院的注意事项,使他们在出院后能够保持正常人的心理水平,达到健康人的心理标准,而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家庭。

总之,对精神患者的护理要细心周到,常观察患者的精神症状,做好心理疏导分散患者的注意力,缓解他们由于幻觉、妄想、支配产生的症状,并且根据不同的症状,选择合适的体育活动、音乐疗法,加以心理治疗和护理使患者的症状得以很快恢复。掌握好患者的心理活动特点,在心理上给予支持,在临床护理当中应想方设法对患者进行积极的暗示,应用综合语言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7篇

学生姓名:王娇

入学批次:1303

培养层次:专升本

学习专业:护理学

学习中心:校本部

感恩母校

———我的大学梦想从交大起航

我叫王娇,2007年7月毕业于南阳理工学院高级护理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社区医院的护理工作,时光飞逝,转眼间已在护理的岗位上工作了五个年头,我是一个平凡的女孩,但却不甘平庸,我深知自己还有许多欠缺之处有待提高!2013年的3月,我怀揣大学梦想,在自己不懈地努力下,最终顺利通过了入学考试,有幸被录取进入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护理专业深造学习,我的内心无比激动!因为这是我人生的又一新的起点,更是一个自我提升的好机会!

我满怀感恩之情踏入这座神圣而美丽的大学殿堂:宽畅的道路,遮天蔽日的梧桐,高耸入云的雪松,盛开的牡丹,幽香的桂花,如雪似锦的樱花,还有那不可多得的园林小景,让人顿感心旷神怡,留恋忘返!优美的校园环境给我们营造了一个清悠娴静的学习空间,同时也感受到了交通大学博大的胸怀和务实的学风,向我们传承着交大亘古不变的使命,那就是将每一位交大学子培养成勤奋踏实、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有用人才。因此,我能成为交大的一学子,倍感荣幸和骄傲!

在这两年多的学习过程中,我努力学习护理学专业的每门课程,认真地倾听每位老师详尽的在线课堂讲解,使我之前在专科学习中的许多疑惑在这里一一得到了细致、精准的解答。通过护理学本科的学习,我的专业理论知识结构得到了完善,使我能够更加熟悉地掌握各项护理操作技能,具备了敏锐的观察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使自己的综合素养得到了进一步进一步的提高!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临床护理工作中,使我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我的工作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肯定,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评!尤其是在学习了护理心理学这门课程之后,感觉对自己影响颇深,通过学习,我能够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更好地接待来院就诊的每位病人并与其交流,从而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了患者的信任,运用沟通技巧来全面了解患者的需要,学会尊重患者的权利,最大限度地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疗。由于护理心理学的影响,我对心理学的兴趣更加浓厚了,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学习,我很荣幸先后于2013年9月和2014年9取得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和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通过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化学习和临床护理工作的努力进取,使我有幸在2015年院内组织的心肺复苏急救技能大赛中取得了第一名,在碑林区护理技能大赛中获得了氧气吸入护理操作"一等奖"、心肺复苏急救操作"二等奖",并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

我想我取得的这些成绩和交大的教育和培养是密不可分的!在此,我要真诚地感谢母校对我的教育,感谢母校给予我的荣誉和骄傲,使我的大学梦想得以实现并远航!

第8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766-01护理心理学是介于护理学和心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掌握护理心理学,加强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能够提高护理质量,对相关疾病的治疗也能够取得比较好的辅助效果。本文针对在老年住院患者护理中如何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促进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提高对老年患者的护理质量与水平做一浅显探讨。

1 当前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老年患者容易产生孤独寂寞感。在住院期间,由于生活单调,与家人及外界缺乏情感交流和心里沟通,患者常常易产生被抛弃感,因而导致性格、行为的改变。心理孤独的老年患者,多表现为固执、自尊心强、沉默寡言。

1.2老年患者易产生恐惧和焦虑感,由于老年人的各种功能下降,某些疾病的急性期可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患者可因持续性剧痛而产生濒死的恐惧心里,加上住院后在饮食、休息、睡眠等各方面难以适应,日常生活规律被打乱,加之身患疾病,多表现为烦躁不安、痛苦、睡眠不佳、不思饮食。

1.3敏感和猜疑是老年患者的又一个特点,他们往往推测猜想自己的病情很严重,又怀疑医生、护士甚至家人都在对他有意隐瞒病情,周围一个细小的动作,一句无意的话语,都可能引起他的猜疑,加重其心理负担。这时他们对自己的疾病格外敏感,向医护人员刨根问底,向病友“取经”,或者翻阅大量有关书籍,渴望弄清疾病的来龙去脉,企图主动把握病情。当患者可能出现与不治之症患者某一相似症状而产生疑心,多表现为情绪低沉、悲伤哀痛、沉默少语,常常无端的大发脾气。

1.4丧失信心和悲观也是老年患者的特点,老年人的心、脑以及其他器官趋于衰退和功能下降,会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和老而无用,由于病情反复、治疗效果不明显,从而产生悲观与自责。此类患者多表现为意志消沉、精神忧郁、束手无策,常暗自伤心落泪,不愿与人交往或交谈,对治疗及疾病的转归表现漠然,不愿接受治疗和护理,消极化等待着“最后的归宿”。

1.5依赖心理,老人患病后多有依赖感,表现为药物依赖,家属、医务人员和对周围环境的依赖,认为只有贵药、新药才能治病,家人及医务人员常在身边给予关心、治疗才有安全感,关心治愈时间,求医心切,希望即刻获得准确的诊断和满意的治疗,对疾病治愈期望值很高。

2如何加强对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要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不仅要了解患者的心理,而且要善于对患者心理作出正确诊断,给予心理治疗,针对老年患者个体差异及疾病阶段所表现的不同心理,遵循护理程序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

2.1热情接待和尊重、理解、关爱老年患者, 根据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安排一个舒适、安全、安静的生活环境,室内空气要流通、温湿度适宜,病床要低,被褥要轻暖,以增加患者的舒适感。护士要尊重老年患者,称呼得当,言行有礼貌,举止文雅,尽量听取患者的意见,鼓励他们向护士倾诉心中的不悦。

2.2 多与患者沟通,细致观察了解患者的性格、爱好,病情变化和家庭环境情况,收集患者的心理信息,掌握其心理活动,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个体化心理护理。向其介绍病情,要遵守医嘱,不要私自乱用药物,更不要乱用游医的偏方,以免产生严重后果。并通过自己良好的言语、表情、态度和行动去影响他们的感性认识,改变其心理状态和行为,使其尽快适应新环境。

2.3消除孤独情绪对老年患者的影响,由于老年人依赖性强,易孤独,子女平日工作忙,只有利用业余时间陪伴,所以护士要有耐心,平日多去巡视,在生活起居上多给予协助。多与他们交谈,聆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他们从心理上得到满足,对护理人员信赖。老年患者一般都盼望亲人来访,护理人员要告诉家属和亲友多来探望、关心、体贴患者,细心照料,尽心尽孝。护士应多抽时间与患者交流,与他们分析病情和预后,做好心理安慰,并启发病人学会调解自己的情感,提高情感的自制力,能更好地促进其身体的早日康复。

2.4增加敏感多疑患者的信任度,改善医护患关系对于好猜疑的老年患者,我们必须满足患者了解自身疾病以及有关知识的需要,一味的隐瞒,只能事与愿违,要尽早取得他们的信任,减少猜疑和误会。在交谈中,要讲究方式、程度、对疾病认识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掌握语言、形体和情感传递的技巧。尽量让他们心情放松,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 护士平时说话要肯定老人过去的成绩,可以搜集患者人生经历中值得自豪和愉快的业绩,通过交谈的方式反复刺激病人,调动其自身的潜能,使其主动配合治疗。当然还要注意聆听、触摸、沉默等交谈技巧。用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感染影响患者,使患者克服厌生的心理现象,从而积极地与疾病抗争。

2.5护士应主动照顾其生活起居 老人易冷易热,需随时加减衣被。向老年人进述和示范各种情绪调节法,如自我调节法、活动转移法、沟通调节法和适当发泄法等,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和锻炼,使生活充满情趣,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他们走向社会,保持与人交往,比如介绍同龄同爱好的人一起聊天、跳舞、打太极拳、下棋等活动,使老人的精神、心理得到满足。

第9篇

心理问题分析

大多数癫痫病患者存在较多心理问题,原因:①抑郁自卑心理:由于长期的疾病折磨、经济上的负担、缺乏社会活动,或对患者的理解支持和关心照顾不周等因素,使得患者自信心下降,加重了心理负担,很容易产生抑郁自卑感。②缺乏医药卫生知识,使患者得不到系统有效治疗,造成久病不愈。③不良遵医行为:由于癫痫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需长期服药,心理护理是根据护理心理学的理论,以良好的护患关系为基础,通过护士与患者的交往,影响和改变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其达到接受治疗和康复所需的最佳身心状态。

针对患者上述心理问题,制定以下护理对策。①引导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调节:让患者与家属及时了解和掌握心理卫生知识、用药护理知识,还应让其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②进行疾病知识健康宣教:应用医学知识和护理心理学知识向患者及家属讲授有关癫痫病的复发原因、系统规范治疗、预防、心理、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知识,使他们正确认识对待疾病和治疗,改变不良行为。③强化遵医行为:向患者及家属仔细讲解用药原则对维持治疗的重要性,讲明坚持用药与疾病控制的利害关系,让他们认识到正确合理用药不但取决于医生,更重要的是患者的配合。要求家属做好患者药物的服用和监督护理,以保证治疗顺利进行,达到治疗目的,但在服药治疗中,往往以自我判断而中断用药或减少剂量,不少患者未能认真遵医服药,影响治疗效果。

心理护理对策

①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这是取得病人信任和配合护理工作顺利进行、使治疗与护理工作收到预期效果的关键因素。护理人员应体谅患者的病态情绪,对患者要和蔼可亲,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利用小组讲解、放幻灯片等形式,多向病人宣传疾病知识和解释护理程序及进展, 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现象, 建立友好、和谐的护患关系,确保护理措施的顺利、全面实施。②护理人员首先要为癫痫病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外部环境,保证病房布局整洁、空气新鲜,可使病人获得心理和生理得到满足和享受。向患者讲解癫痫发作的特征和类型,询问病人有无诱发因素和发作先兆。若出现发作先兆应立即卧床休息。③用药指导癫痫发作间歇期的治疗很重要, 因此,必须向病人及其家属讲清药物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注意事项,使其配合治疗。药物剂量须由小到大,逐步增加,监测血药浓度以调整剂量。停药必须缓慢减量,剂量越大,用药越多,停药越需缓慢,整个疗程一般不少于3个月。④出院指导向病人讲解控制癫痫发作需长时间服药,按医嘱定时服用抗癫痫药物,定期门诊复查;建立良好的生活规律和饮食习惯,避免过度疲劳、便秘、睡眠不足和情感冲动;饮食宜清淡,戒烟酒,适当参加体力或脑力和娱乐活动,增强身体机能的康复。癫痫病心理护理在于帮助患者端正对待疾病的态度,建立健康的心理,达到心理平衡,从而稳定患者的情绪和行为。同时家属和社会帮助也是必不可少的,他们能够促使患者融入社会,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癫痫患者一旦获取了健康知识,健康责任和健康行为就会转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学会避免诱发因素,懂得采取适当措施,减少或避免癫痫病的发作,提高患者自我护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沈鼎烈.癫痫治疗的现状.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1,27(1):1.

2 陈淑清,等.精神科护理学.第1版.长春:吉林科学出版社,1994:172.

3 陈静,王薇薇,吴逊.成年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的有关问题.中华神经科杂志,2002,35(2):106.

第10篇

【摘要】 护理心理学是护理学与心理学之间的交叉科学,是医学心理学的分之一,是研究病人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人在患病后,由于社会角色的转变,住院后由于环境改变都会产生病人特有的心理需求和反应。护理人员在与病人交往过程中,通过良好的言语、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病人的感受认识,改变其心理状态和行为。

【关键词】 心理护理;心理治疗;护理对象

引言:

经典的心理分析疗法为弗洛伊德所创立。应用此疗法使病人从无拘束的会谈中领悟到心理障碍的症结所在,并逐步改变其行为模式,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

从事心事分析的治疗者必须熟悉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特别是关于潜意识和意识的、以及各种心理防卫机制的知识。会谈的目的是分析病人所暴露的、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心理资料,使病人意识到焦虑情绪的根源。会谈的方式一般是在安静、温暖的房间内,让病人斜躺在舒适的沙发椅上,面朝天花板,便于集中注意力于回忆上,治疗者坐在病人身后。会谈的时间每次约45~50分钟,每周会谈5次。治疗过程需要半年至2年之久。长期的会谈才能获得病人足够的心理资料,加深病人与治疗者的关系。使治疗者能全面了解病人的成长过程、生活经历、性格形成和处理问题的方式;病人通过会谈也逐步加深对自我的认识,为改变自己性格上的弱点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第一章 心理护理基本要点

心理护理是指护理程序中,由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包括应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积极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从而达到护理目标的心理治疗方法。 

1.1心理护理的基本概念

心理护理与心理治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心理护理强调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紧密结合护理实践,发挥护士与病人接触最密切的职业优势,注重心理护理,使之成为心身康复的增强剂。心理护理与躯体护理的目的都是促进康复和增进健康。实践证明,心理护理只有与躯体护理紧密地结合,才能在护理的全过程中增进服务对象的身心健康。

1.2心理护理的两种主要实施形式 

(1)个性化心理护理与共性化心理护理

个性化心理护理是目标明确,针对病人的个性,解决个性化的心理问题。要求护士准确了解病人在疾病过程中表现的不良心理状态,采取因人而异的有效对策,如针对创伤后毁容病人的心理问题,迅速解除病人的严重心理负荷。共性化心理护理用来解决病人的共性心理问题,如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住院病人的心理护理、精神病人的心理护理等。共性化心理护理要求护士善于归纳和掌握同类病人心理问题的规律,对潜在的心理问题作预防性干预,防止严重心理失常。 

(2)有意识心理护理与无意识心理护理

有意识心理护理是指护士自觉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设计的语言和行为,如有益的暗示、确切的保证、合理的解释等,实现对病人的心理支持、心理调控或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要求实施者必须具备心理护理的主动意识和接受过专业化培训。无意识心理护理是指护理程序的每一个环节中,随时可能影响病人的一切操作和言谈举止。如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后,无论护士本身是否已意识到,都可能在发挥心理护理的积极效果,因此要求护士的一切操作和言谈举止都力求成为病人身心康复的增强剂。 

1.3心理护理注意事项

心理护理是整体护理工作的一部分,体现在护士与病人交往的举手投足间,它既可与其他护理操作同步进行,也可作为一种护理方法单独开展。心理护理的基本要点与心理治疗相似,但还要强调以下注意事项: 

1、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成功的重要保证。 

2、与病人正式交谈前要了解病情,计划交谈的具体目的和内容,使谈话内容具有针对性,并使病人乐意接受。 

3、要求护士在整个护理过程中都要善于运用沟通技巧,如应用上述倾听、保证、支持心理治疗三原则,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对谈话的内容应表示出兴趣,设身处地地理解病人的处境和情感,使病人感到护士能理解其内心世界和感受,若非必要不要随意中断患者的谈话,交谈中要保持适当的目光接触和自然、放松的姿势,用平静、友好和接受的方式清楚、稳健、有序地交谈。谈话的声调宜温和、富有感染力,通过真诚的情感交流,逐步与病人建立并保持良好的治疗性护患关系。 

4、接触交谈要尊重病人人格。应让病人对交谈有思想准备,不感到突然和勉强。如果因病情注意不集中,处于焦虑、抑郁、愤怒,或病人对护士不信任时,不宜正式交谈。 

5、对非正式的谈话内容,不可表露厌烦、否定的对立情感,对病人的许诺要兑现,对于办不到的事应耐心解释,不可敷衍、做出不切实际的承诺。为病人进行任何治疗与护理均应告诉病人治疗护理的理由及注意事项,以取得病人的合作。 

第二章 心理治疗的常见适应症护理指导

2.1综合医院临床各科有心理问题的病人

躯体疾病急性期,由于存在严重的心理反应,有时需要在接受生理上紧急处置的同时,接受一定的心理治疗。如支持疗法、松驰疗法等,以帮助病人认识疾病的性质,降低心理应激水平,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战胜疾病。慢性病人、手术病人、老年病人、儿童病人、传染病人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会使疾病症状复杂化,影响机体的康复过程。

2.2神经症

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神经衰弱、癔症和某些抑郁症,常由心理因素引起,故心理治疗为其主要的治疗方法。 

2.3精神分裂症恢复期病人

精神分裂症病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后,兴奋躁动症状虽然得到了控制,但仍有幻听等幻觉的干扰,因此无法正常地工作和生活。对这类病人必须进行心理治疗,目的是帮助病人提高对疾病的认知,促进自知力的恢复,鼓励其加强自我克制能力,从而提高疗效,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

2.4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虽然是躯体疾病,但其病因与心理社会应激密切相关。此类疾病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理解和掌握心理治疗技术尤为迫切。 

2.5社会适应不良和各类行为问题

正常人在生活中有时会遇到难以应对的心理社会压力,出现自卑、自责、抑郁、焦虑、失眠、过食和肥胖、酗酒、口吃等心理行为问题。此时可通过心理治疗帮助其改善人际关系,掌握应对技巧,从而改善情绪和躯体症状。

第三章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

护理手术对病人来说是比较强烈的应激刺激,有极大的心理波动,以典型病类癌症患者手术为例,术中需要特殊护理,首先在术中避免谈论患者确诊癌症的事实。如病人清醒,会使其情绪低落,受到严重打击,使病情恶化。

3.1不同年龄的手术病人心理护理

3.1.1儿童手术病人心理护理:

儿童病人突出的特点是年龄小,对病人及手术的要领缺乏认识,注意力转移较快,情感表露又比较直率,外露和单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为了引导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进入手术间后,护士应采用语言沟通,争取患儿信任,并采取及时鼓励和表扬方法,给予积极支持,通过讲故事等交流方式来转移患儿的紧张情绪,做到配合医生手术顺利进行。

3.1.2青年手术病人心理护理:

青年患者正是人生中朝气蓬勃时期,对自己患病手术的事实感到震惊而焦虑和紧张,主观感觉异常敏锐,思想斗争复杂,担心手术效果对自己今后的学习、工作、婚姻生活等不利影响。这时,需要手术室护士热情安慰、关心、解释手术的安全性及康复程度,在病人面前树立手术医生的威信,以增加病人的安全感,给予心理支持。

3.1.3老年手术病人心理护理:

老年病人进入手术室后表情冷淡、抑郁、双眼紧闭,高度恐慌而且有一种无价值感和失落感,希望别人同情,所以护士首先用亲切的尊称与他们交谈,耐心温和,不厌其烦,去鼓励,安慰病人,劝抚高度紧张会影响手术效果,放松紧张情绪,使他们感到手术是为他解除病痛。

3.2不同性别的手术病人心理护理

女性患者出现强烈的情感反应,对疾病过于敏感,容易出现悲观和忧愁,经常和哭闹。手术室护士应以耐心细致态度做好安抚工作,并在操作中,不影响手术情况下,应注意遮盖好、腹部、等部位。男性病人进入手术室表情沉闷、情绪低落,比较稳重,护士应正确引导病人对手术治疗疾病的益处,而且用热情的语言来稳定情绪,减轻恐惧心理。

3.4环境因素对病人心理的影响

由于病人对手术的环境和气氛极为敏感,印象很深,所以手术室内要整齐清洁,室内温在25~26℃,光线柔和,床单清洁无血迹,手术器械要掩蔽。一个手术间内只摆一张手术床不宜几个手术床并排摆列,以免产生消极暗示。

医护间行为与病人心理反应手术病人十分重视手术室医生与护士的举止言谈,因为他们一进手术室就推动对自己的主宰,一切痛苦大小甚至包括生命如何,全都由医生和护士掌握,所以需要医生、护士都应端庄大方,态度和蔼,操作轻柔,言语亲切,使病人有安全感,术中护士应注意意识清醒病人的情绪变化,如心理过度紧张应及时安慰。器械护士必须手疾眼快地配合手术。手术室内不应谈笑,相互之间谈话声音应当轻柔和谐,尽量减少,减轻手术器械的碰击声,避免给病人的一切不良刺激。在术中一旦发现病情变化或意外,要沉着冷静,不可张惶失措,以免给病人造成恐怖和不安。

结束语:

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承担着繁重而复杂的诊断、防护、保障健康的任务,既是一项光荣而又神圣的职业,也是一门精美而细致的艺术。我们除了必须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精湛的专业技术,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成为诲人不倦激人上进的教师,成为患者宽厚仁慈、体贴入微的亲人。总之,将自己的心理健康达到更高的境界与水准,才能将现代医学、护理模式所需求的临床护理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徐斌《心身医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张树森《护理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3]孙学礼《医学心理学》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4]张银铃《护理心理学》继续教育本科系列教材: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3

第11篇

[关键词]心理分析;心理护理

1手术患者术前心理分析

由于每位手术患者病情、年龄、社会文化背景、经济条件等的不同,对患者的心理活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医护人员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位手术患者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

1.1紧张、恐惧心理

无论手术何等重要,也不论手术大小,对患者都是较强的刺激。患者意识到了这种刺激,就会通过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有的临上手术台时还可出现四肢发凉、发抖、意识阈狭窄等;还有一些患者对手术环境和器械等异常敏感,甚至出现病理心理活动。

1.2焦虑心理

手术患者焦虑心理来自多方面,由于患者对手术缺乏正确认识,怕麻醉、疼痛,怕术中、术后出现意外,担心手术人员技术是否过硬,对自己术后病情难以预料,缺乏思想准备,手术后又需要较长时间休养及怕刀口瘢痕影响美观等,易产生焦虑情绪,甚至不能配合手术。

2手术前日访视患者

术前访视患者有助于护士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心理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2.1访视患者时要注意交流技巧

要像对待亲人一样关心、安慰患者,主动与患者谈心。通过细心的观察,了解分析患者的顾虑,耐心听取患者的意见和要求,尤其要对手术的安全做肯定的保证,决不应向患者交代什么千分之一的危险性,还要依据不同的病情,用恰如其分的语言交代术中必须承受的痛苦。对于危险性大、手术复杂、心理负担重的患者,还要介绍有关医生是怎样反复研究其病情并确定最佳手术方案的情况,并突出强调患者在手术中的有利条件等,使患者感到医护人员对其病情十分了解,对手术是极为负责的。

2.2介绍手术室内一般情况和手术准备情况

术前一日手术室护士首先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的环境、医疗设备、麻醉医生和护理人员的技术力量、以往此类手术的成功率、麻醉方式以及本次手术周密的准备情况等,阐明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患者能够正确对待疾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以良好的心态、稳定的情绪来更好地配合次日手术。

2.3介绍身边成功实例

介绍同病区同种手术的成功病例,鼓励其相互交流,增强其信心和勇气。

3手术前患者的心理护理

3.1保持安静、清洁、舒适的环境

给患者创造安静、清洁、舒适的环境,使其有一个健康愉快的心情,由于患者对手术的环境和气氛极为敏感。所以,手术室内一定要整齐清洁、床单无血迹,手术器械要掩盖。此刻患者也十分重视手术室医护人员的举止言谈,这就要求医护人员的谈话声音应轻柔和谐,态度亲切和蔼。

3.2做好家属思想工作,消除顾虑

手术患者带着焦虑、不安与期望进入手术室后,其家属就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手术上,此刻护士应耐心向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讲明手术的必要性及危险性,使家属理解并耐心等待。

4手术中患者的心理护理

在术中,巡回护士始终陪伴手术患者,应用熟练的专业技术和知识配合手术,严格观察手术患者的一般情况及输液通道是否通畅,还应注意意识清楚的患者的情绪变化,如其心情过度紧张时,应及时给予安慰,及早发现问题,果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使手术顺利完成。器械护士必须眼疾手快地配合手术,还应尽量减少、减轻手术器械的碰击声,避免给患者带来不良刺激。

5术后随访

术后随访有助于护士评估手术中的护理效果和积累护理经验。当患者知道手术室的护士仍然关心他们的术后情况时,就会感到很愉快,而这种愉快的情绪能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6体会

6.1消除手术患者的恐惧与焦虑是心理护理的关键

患者在术前普遍存在紧张、恐惧、焦虑等心理反应,通过心理护理,有效地降低患者紧张、恐惧和焦虑心理,使患者感到被尊重和被关心,有心理上获得满足感与安全感,这样患者就会情绪稳定、精神轻松,从身心两方面为手术和术后恢复做好准备。

6.2确保患者在护理上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通过对患者实施术前、术中、术后的身心护理,使患者对护士产生强烈的依赖感,从而建立了相互信赖合作的护患关系,另外还可督促护士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专业素质,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从而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确保患者的安全。

总之,做好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用美好的语言温暖患者因疾病而受伤的心,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不仅能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而且也能够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顾沛.外科护理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

第12篇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技术的发展,将护理对象的心理研究与护理学相结合,发展成为护理心理学。运用护理心理学对手术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使手术患者达到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手术和护理,为手术后的健康恢复打下良好的基础。

1 手术患者术前心理分析

由于每位手术患者病情、年龄、社会文化背景、经济条件等不同,对患者的心理活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医护人员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位手术患者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

1.1 紧张、恐惧心理:无论手术何等重要,也不论手术大小,对患者都是较强的紧张刺激。患者意识到了这种紧张刺激,就会通过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有的临上手术台时还可出现四肢发凉、发抖、意识域狭窄等,还有一些患者对手术环境和器械等异常敏感,甚至出现病理心理活动。论文百事通

1.2 焦虑心理:手术患者焦虑心理来自多方面,由于患者对手术缺乏正确认识,怕麻醉、怕疼痛,怕术中、术后出现意外,担心手术人员技术是否过硬,对自己术后病情难以预料,缺乏思想准备,手术后又需要较长时间休养,刀口瘢痕影响美观等,对这一些情况考虑过多,易产生焦虑情绪,甚至不能配合手术。

2 手术前日访视患者

术前访视患者有助于护士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心理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2.1 访视患者时要注意交流技巧:要像对待亲人一样关心、安慰他们,主动与患者谈心,通过细心的观察,了解分析患者的顾虑,耐心听取患者的意见和要求,尤其要对手术的安全做肯定的保证,决不应向患者交代什么千分之一的危险性,还要依据不同的病情,用恰如其分的语言交代术中必须承受的痛苦。对于危险性大、手术复杂、心理负担重的患者,还要介绍有关医生是怎样反复研究其病情并确定最佳手术方案,并突出强调患者在手术中的有利条件等,使患者深感医护人员对其病情十分了解,对手术是极为负责的。

2.2 介绍手术室内一般情况和手术准备情况:术前一日手术室护士首先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的环境、医疗设备、麻醉医生和护理人员的技术力量、以往此类手术的成功率、麻醉方式以及本次手术周密的准备情况,阐明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患者能够正确对待疾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以良好的心态、稳定的情绪来更好地配合次日手术。

3 手术前患者的心理护理

3.1 给患者创造安静、清洁、舒适的环境:使其有一个健康愉快的心情,由于患者对手术的环境和气氛极为敏感。所以,手术室内一定要整齐清洁、床单无血迹、手术器械要掩盖。此刻患者也十分重视手术室医护人员的举止言谈,这就要求医护人员的谈话声音应轻柔和谐,态度亲切和蔼。

3.2 做好家属思想工作,消除顾虑:手术患者带着焦虑、不安与期望进入手术室后,其家属就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手术上,此刻护士应耐心向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讲明手术的必要性及危险性,使家属理解并耐心等待。

4 手术中患者的心理护理

在术中,巡回护士始终陪伴手术患者,应用熟练的专业技术

和知识配合手术,严格观察手术患者的一般情况及液路是否通畅,还应注意意识清楚患者的情绪变化,如心情过度紧张时应及时安慰、及早发现问题,果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使手术顺利完成。器械护士必须眼疾手快地配合手术,还应尽量减少、减轻手术器械的碰击声,避免给患者带来不良刺激。

5 术后随访

术后随访有助于护士评估手术中的护理效果和积累护理经验。当患者知道手术室的护士仍然关心他们的术后情况时,就会感到很愉快,这种愉快的情绪能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6 体会

6.1 消除手术患者的恐惧与焦虑是心理护理的关键:患者在术前普遍存在紧张、恐惧、焦虑等心理反应,通过心理护理,有效地降低患者紧张、恐惧和焦虑心理,使患者感到被尊重和关心,有心理上获得满足感与安全感,这样患者就会情绪稳定、精神轻松,从身心两方面为手术和术后恢复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