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7 16:34: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老年人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改善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情况,让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对老年事业有所关注,使老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健康医疗等方面得到充分保障,我们对连云港市老年人进行了整体生活状况的抽样调查分析。
二、调查背景
1、调查对象
连云港市老年人(包括各个街道、小区、路边、敬老院等)
2、调查方法
大多数情况,我们调查小组自设问卷,但考虑到多数老年人的文化水平有限,无法动手完成问卷调查,因此,在随机走访的过程中,我们对能清楚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老年人做一对一的谈心调查,即访谈式调查,我们以和老人聊天的方式将问卷中所涉及的问题在此过程中问及,调查员同时记录下谈话的大体内容,回到学校后进行整理归纳。对于那些不能清除表达思想观点的老人,我们则采取询问其监护人的方法,例如在走访敬老院时,我们主要是对敬老院的负责人(院长)询问,从其口中了解敬老院每位老年人的整体生活状况。
3、调查样本分布
此次调查样本总量35份,汇总显示:被调查样本涉及各个阶层、各个文化水平老年人,年龄段介于60岁至90岁,其中老爷爷占62.9%,老奶奶占37.1%,
三、发现问题
在老人饮食生活方面,院长告诉我们,工作人员会经常变动饭菜类型,会给老人买水果或其他休闲类食品。过年过节都会做相应的饭菜和他们一起过节,而且平时自己也和老人生活在一起。今年物价上涨对他们的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影响,饮食方面自然会有所下降,但总体还是保持的很好。
关于老人生活费问题,大部分老人是有儿女供给的,还有部分是靠自己的退休或者离休工资,还有孤寡老人是靠政府补贴和自己的资助来生活的。
其他方面:从院长那我们了解到在这儿的老人凡是有儿女的,儿女都算是孝顺的,拥有不同文化水平的老人给人的总体感觉也是不同的,老人们随人都老了,但有很多时候他们还是在意自己的一些比如形象、生活环境、饮食等方面的东西。老人彼此之间有相互照顾的,也有彼此看不顺眼的,就像大家说的像小孩,有时候会很固执的坚持一个想法。
四、 原因分析
对于敬老院里的老人,他们大多数在自己生活上不能自理,而家里人又都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照顾,而且现在生活条件好的家里都装修的很精致,怕有老人在家麻烦;另外还有历史造成的原因,比如来自台湾的那位老人;最后可能真的犹豫本身已是孤寡老人,只能把敬老院当成自己的家。但住在这家敬老院的老人大多身体或者心智在存在问题,所以他们的业余生活相对而言也比较枯燥无味。
对于住在小区里的老人们,他们的公共娱乐场所就比较多,适合老年人的休闲娱乐健身场所也不少,这些老年人因为生活很富足,空余时间较多,所以他们平时的业余生活也比较丰富,生活很满足。
最后,对于那些还在劳作的的老人们,他们的子女固然孝顺的居多,大多尽了赡养义务,却仅仅满足于维持老人生活的温饱水平,老人们在精神上缺少慰藉,没有什么心思玩乐,令可在劳作中充实自己。
五、 解决问题的办法
对于敬老院,我想我们可以呼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个老年群体,引起全社会的关心,使得老龄事业得到较快发展,从而进一步了解和改善敬老院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状况,对养高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提出建议,进一步实行规范化管理,提出相应管理办法及改革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使得敬老院的老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对于那些生活条件相对而言较好的老人群体,我们仍然需要呼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爱,让他们时时刻刻感受到温暖,不会觉得孤独.
对于那些生活在底层的老人们,我们则更需要时时刻刻都关爱他们,在每一个瞬间,在每一个路口,每一个拐角处,哪怕是报以一个微笑.让他们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关爱他们的人无处不在。
为弘扬社会责任,体验农村生活,提高个人素质,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展现当代大学生的良好风貌,我们赴新乡延津县魏邱乡“450行动计划”科技支农服务团就朱寨村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现状进行了了解,并结合当地实际探究了一条适合当地的农村养老模式。
一、社会实践背景
2002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超过1.32亿,占目前总人口的10%以上,且以每年3.2%的速度持续增长,按照国际通用标准,我国已完全迈进了老龄社会的门槛。随着中国的老龄化进程,老年人问题层出不穷,尤其在农村,生活条件不适,医疗疾病困扰,精神文化缺失等问题显得较为突出。此类的问题严重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舒适度和满意度,而农村老年人的问题关系到农村稳定和社会长治久安,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好坏。所以及时有效的发现和解决中老年人问题,建立适合当地情况的农村养老模式,逐步改善老年人生活、健康以及社会发展的条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是我们国家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二、朱寨村老年人生活现状
通过对朱寨村近三百户家庭的走访,我们对该村的老年人生活条件、医疗健康状况、文化娱乐休闲状况等方面有了初步了解。其中有好的方面,但也有些情况不容乐观。
(一)生活条件
1、居住环境:该村大多数为瓦房,不少家庭条件较好的住上了楼房或平房。而对于老年人,尤其是于子女分居,子女外出务工的老人,他们大多人居住在古老的瓦房中。由于农村人特有的生活习惯,院落中的物品摆放较为杂乱;现在大多数家中电视已经普及,但通过走访,发现一些老人独居的家中并没有电视,所以他们的精神生活可以说还是一片空白。该村实施的“村村通”把水泥路修到了每家每户(其中每户出资400元,其余由政府补贴),可使村民免受雨天走泥路的困难,但在走访中也发现有些偏僻的地方路未修通。总的来说,该村老年人生活条件还行。
2、收入与支出:对于60岁以上的老人来说,其收入主要来自于劳动收入(个人积蓄)。据调查,该村人均耕地1亩左右,玉米和小麦为主要粮食作物,除去口粮、税粮(现已取消)、牲口食粮外,以市场价出售,年户均粮食收入约3000元,平均到每个人身上,尤其是老年人身上仅有几百元,这就是大多数老年人用以养老的资本。对于那些身体尚好或有手艺的人(大多在60-65岁之间)他们还会向年轻人一样外出务工以增加收入。除劳动收入外,老年人资金来源还有子女供给、政策扶持,然而,这些都是有条件的。如,子女于老年人的关系是否融洽,子女经济条件,子女是否有尊老爱老意识愿意支出;享受五保、低保、独生子女计生补助等的要符合一定条件,需要评选过程客观公正。
目前,农民的花销相对较少,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说,其花销部分主要用于生活生产消费和医疗保健支出。生活消费支出的主要用于购衣,食品,沼气,自来水,电费等。用于生产消费的主要是粮种,花费,机械,农药等的购置。随着物价的上涨,这些方面的花销成了他们沉重的负担。在医疗支出这一块,据调查发现,村中一家小诊所,村民有头痛发烧小感冒一类的小病一般都去村中这家小诊所,有的甚至毫不在意,任其发展。另外农户家中也有常备药,因此,小病对村民的负担影响尚轻。但一旦得了大病,尤其是老年人处于疾病多发期,看病支出在家庭支出中还是占有相当比重。虽然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在农村较为普及,但据村民反映,由于体制原因,报销比例有一定限制,且不同医院,不同病情报销比例也不相同,加之药价虚高,医患关系紧张等原因,农民从新农合中获得的实惠并不多。
(二)健康状况
一个人的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饮食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等方面,这一点对老年人来说仍然适用。
1、身体健康。血压是身体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医疗组成员利用随身携带的电子血压计为村民进行了免费测量。在几天的测血压活动中,他们共测量了238人(其中有复测者)。统计数据显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高血压比率不断攀升,依次为12.6%(≤50岁)、16.3%(50——60岁)、23.8%(60——70岁)、54.8%(≥70岁)。由此可见,高血压在老年人群中是易高发的。当然血压高低受时间、季节、运动、温度、环境、精神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尽力确保测量数据的科学性,可靠性。但从这一数据分析中,也能反映一定的问题。此外,通过走访发现中老年人群中还存在着其他一些慢性病,如颈椎病,腰间盘突出,风湿类风湿等,这些疾病都是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不容忽视的问题。当然,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大多数老年人的身体还是健康的,人的寿命大约在75——80岁(该村有一93岁高龄的老人),但以上所反应的问题仍要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2、心理健康
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外部环境,随着现代社会生活频率的加快和部分地区社会尊老养老风气的退化,一些人见到老年人不会主动打招呼,视而不见,这对老年人心理笼罩了阴影使之产生了社会不再尊重老年人的想法,加之自己认为老了无用的心理,更加重了其心理负担,使其生活相对比较封闭,缺乏与外界交流,这一点尤其表现在80岁以上的身上。二是来之于家庭内部,老人与子女关系不融洽,子女外出武功缺少对老人的关心,子女忙于事务对老人关怀不够入微等都使老人谢了产生失落感。同时,年轻一代对老年人行为不理解也极易对老年人的心理造成创伤,相对应,老年人对年轻人的行为也存在困惑。
3、饮食健康
通过走访发现,村民尤其是老年人的饮食并不科学,这对老年人的健康或多或少的产生一些影响。对于农村人来说,他们吃的蔬菜大多是自己种的。虽然食品安全上有保证,但基本上是种啥吃啥,而不注重食物的广泛搭配。肉制品由于物价上涨,物源减少,农民对其望而却步,加之农民生活较为俭朴,经常改善生活的相对较少。据调查分析,一月改善一次的约占50%,每周一次的约为25%,约14%的人平时很少或根本不改善生活,食品搭配缺乏多样化,很难保证营养的供应。水果方面,村民平时水果的摄入量比较少,有3.4%的人天天吃,经常吃的占34.4%,偶尔吃的占24.1%,37.9%的人一般不吃,经常补充水果在农村尚未真正实现。另外通过走访发现,村民尤其是老年人平常吃饭盐味过重,这长期以往,易形成高血压,危害身体健康。
4、生活方式
通过走访发现,该村村民的生活方式相对较为科学,但也有一些不科学的习惯充斥其中,影响着人民的身体健康。从睡眠来看,村民一般都有早睡早起和午睡的习惯,大部分村民能保证每天7个小时的睡眠时间(晚11点——早6点),个别能哟8个小时,睡眠较为充足。其原因一是白天干活较累,二是无事可做。在体育锻炼方面,有70%的村民能进行体育活动(多为年轻人),而剩下的30%多为老人,他们很少锻炼或从不锻炼。在于外界交流方面,村民大多保持着住宅——农田——住宅的生活路线,于外界交流仅限于本组内部,邻居之间二老年人,尤其是80岁以上的老年人基本在家而不外出。不好的主要表现在饮食不卫生和在饮酒、吸烟上。由于农村生活条件相对有限,蝇虫较多,很难保证饮食卫生。在走访的男性人群中,50%的人抽烟,且烟龄较长,抽烟量较大,这在老年人身上表现尤为突出,对身体造成危害。饮酒方面不太严重,约60%的人不饮酒,在量上把握适当。这些习惯不利于健康,但由于长期的生活习惯和经济因素,健康观念等的制约,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形成还需要很长时间,需要积极的引导。
(三)文化娱乐条件
由于农村物质生活条件、村民思想观念、政府组织扶持力度等方面的原因,农村文化娱乐,尤其是老年人文化娱乐精神生活相对枯燥,条件较好的地方尚有能力去改善。朱寨村属于后者,但仍有许多要改进的地方。
1、现状
从硬件设施来看,该村建无文化大院和文化舞台,乒乓球台,篮球架,体育健身器材等配套设施。从软件来看,通过村民反映,本村过去有腰鼓队,舞狮队等文艺队伍,从中有一些具有唱戏、扭秧歌等才能的人,但随着时间的发展,文艺队处于解散状态,器械已不知去向,加之无人引导,村里文化活动并不活跃丰富。农闲时,住的较近的人(尤其是老人和妇女)一般会聚集在一起聊天,打麻将,打牌,这些活动虽无大害,但浪费了大量时间,且长时间坐着对身体也不利,另外也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还有一些人整天呆在家里,不愿参与任何娱乐活动,
这极易造成思想封闭。
2、原因分析
通过分析,该村文艺活动之所以行不起来,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①缺少合理引导。作为政府,对村民文化活动这一块重视相对不够,在资金、技术、人才开发与培养等方面做的不太好,未能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据村民反映,文艺队解散后器材归个人所有(而其不能调动村民),村民对此意见较大。作为村民,对公益事业的热情消减,人们顾及经济利益,加之村民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没有人愿意出面组织出面开展活动,即便有,也是小打小闹,不成气候,另外有些时候内容不健康(麻将、纸牌,甚至有封建迷信宗教活动)。
②人才断层。热心于公益事业的人多数为老年人。他们有原文艺队成员,有的会唱戏、扭秧歌。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不能再重现年轻时的辉煌,他们不能再进行腰鼓,舞狮等剧烈活动。而年轻一代对这些传统活动不感兴趣,不愿去学习,且大多数在外务工,很少在家,因而即便有人组织也没人会参加这些活动。
③精力有限。该村一种植业为主,玉米、花生等种植需要人力精力,农活较多,没时间和精力去组织参与于学习文艺活动。对于老人,多在家看孩子,也无精力去做。
④认知和条件的限制。生活在农村的人信息相对闭塞,封建的传统文化道德观念长期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村民特别是老年人对新事物、新文化的接受和认识程度,或多或少地给农村文娱事业带来阻力。
三、农村养老模式探析(以朱寨村为例)
(一)理论分析
农村养老是人口老龄化之后中国凸现的问题之一,目前,农村养老的主要模式有: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社会化养老(农村养老保险养老)等。
家庭养老作为传统养老的主要形式,是以家族成员对其上一辈老人提供衣、食、住、行、医直到死后安葬等一系列生活上的照顾和精神上的慰藉行为的养老模式。
社区养老作为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过渡的一种形式,是以社区为单位对老人进行集中供养的养老方式。是一种以社会救济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保障制度
农村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指我国农村的非城镇户口人员(包括乡镇企业职工)支付一定的劳动所得,在丧失劳动能力时从国家和社会取得帮助,享受养老金,以保障衣、食等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是一种社会化的养老模式。
分析这几种形式的不同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是大多数学者的共同目标。
由于中国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还相对处于落后贫困的状态下,家庭养老模式的地位很坚固。结合朱寨村实际,我认为家庭养老是适合该村的养老方式。这主要由于现阶段,农村养老的人力资源丰富,虽然计划生育政策制定并且贯彻多年,但由于传统观念的限制,在农村,多子女家庭仍是主流。同时,中国农村老人的晚年在精神照顾方面很欠缺,而社会化养老很难实现这一目标,所以,家庭养老成为首选。此外,由于资金的限制,中国农村养老机构大多处于初级阶段,很难得到与家庭养老一样的精细照料。家庭养老仍然是为中国农村老年人提供经济来源、补偿精神空缺的最佳办法。此外,老年人大多数会选择在家中养老的原因既有受传统文化影响,即“家”的观念,又有在精神慰籍及生活照料方面的追求。所以,在客观上,家庭养老在中国农村是优于社会化养老的。
当然,家庭养老对有子女家庭是比较合适的,但对于那些孤寡老人,就需要大家的力量,进行社区养老了(即由政府出面给与关怀,如建养老院等)。
(二)实际操作
从理论上找到了答案,在具体操作中还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作为村两委,一要加大宣传,形成氛围。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尤其是村民喜闻乐见的戏曲,小品、相声等形式加大对村民的教育,在全村形成一种尊老爱老的良好氛围,使村民形成一种尊老爱老意识。要加大对尊老爱老典型的宣传,树立典型。该村的“好公婆”、“好媳妇”暨“五好文明家庭”评选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形式,要继续开展下去,但要更加公开公正公平,使其效果真正发挥出来。二要真说实干,做出成效。要加强对关爱老年人这一块的资金、技术投入,成立老年人组织(如刚刚建立的老年人协会,还可以建立一些其他组织)配置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器具,书籍,使各种设施充分利用起来,组织老年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老年人生活。如有可能,继续把老年人艺术队扶持下去,培养扭秧歌,铜器,舞狮,旱船,太极拳等民间艺术继承人,给村民进行培训。鼓励村民开展文娱活动。三要有的放矢,突出重点。要加强对孤寡老人,五保户,低保户的关爱,帮助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经常性的走访慰问,使之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要对家庭不和谐的进行批评教育。
王晨所在的村庄位于长三角一个著名的水乡,这里常住人口以老年人居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老人村”。邻村的一位老太太,因为过度想念儿孙已经把眼睛哭瞎;更多的老人并不愿意诉说儿女不孝,怕人笑话。
浙江省老龄科研中心今年公布的一份《2006浙江省城乡老年人口生活状况调查报告》,从数字上实证了这一类现象。
根据这份调查报告,浙江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652.67万,占总人口的14.14%。其中,城镇独居老人户和只有一对老年夫妇的纯老年家庭户,已经占到被调查家庭总数的67.6%,也就是说,“空巢”老人近七成。城市大多数老人虽然衣食无忧,但子女多忙于工作,无法陪伴和照顾老人。
该报告还称,在农村,由于子女外出务工经商的比较多,一些村常住人口中老年人超过50%。城镇有子女的老年人只有26.01%与子女同住。农村有子女的老年人44.51%与子女同住。另外,城乡分别有1%和2%的二代老人户,分别有3%的孙子孙女与老年人同住的隔代家庭户。
孤独感随年龄而提高,特别是老年女性。城镇和农村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感到孤独的分别占16.28%和18.29%。城乡老年人产生孤独感的原因居首位的都是“独居,没人做伴”,表明独居老人有孤独感的比例较高。
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421”家庭模式成为现实的担忧。一般统计分析表明,有35%的家庭要赡养4位老人,49%的城市家庭要赡养二至三位老人;如果独生子女下一代还是独生子女,第三代一对年轻夫妇最多要赡养12位老人。同时,独生子女政策将使得提供养老金的青年人群比例缩小,不少父母将被置于家庭养老危机之下。
来自浙江的上述调查显示,老年人经济还呈现一个普遍的“倒贴”现象。其中尤以城镇家庭为甚,老人中有16.89%给子女钱,年均12509元,有75.35%给孙子孙女钱,年均1652元,最高达到10万元。但子女反哺的比例仅39.05%,且年均为2970元,相当于父母总额的零头;而孙辈仅有6.23%给老人钱,年均仅有777元。
比较而言,晚辈给钱构成了农村老人的重要生活来源。因此,农村老人获得子女反哺的比例为65.59%;孙辈反哺为17.72%,远高于城镇。尽管如此,农村老人中倒贴子女及孙辈的比例分别为10.51%和49.55%,年均分别为1267元和395元。
这种“倒贴”呈现多种形式,除现金外,更多是以帮子女看孩子、做家务、看家。城镇老人帮子女看孩子的比例达38.31%,照看家比例为34.66%,做家务的占25.81%。在农村,老人帮子女照看家的比例高达63.39%,这与农村老年人子女外出务工经商有关。
对于这种倒贴,城镇和农村老人表示难以承受的比例分别为20.81%和29.34%。尤其是在保障体制缺乏的农村,多数老人都在强忍病痛的折磨,甚至无暇顾及精神上的孤独与落寞。
无论城乡,愿意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数,都比他们实际能与子女同住的人数多。高龄老人、农村老年人和城镇女性老年人与子女同住的意愿相对更强。
这种情况并非浙江所特有,据民政部统计,全国有3250万老人需要长期护理。在北京,49.8%的年轻人认为最大的困难是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老人。统计显示,北京、上海老年人家庭的“空巢”比例分别达到34%和36.8%。
[中图分类号] R5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由此而引起的各种问题正被人们所重视。而我国老龄人口是世界上绝对数最多的国家,目前已经超过我国人口总数的10%[1]以上,而睡眠与人类的生理、心理功能密切相关,睡眠障碍是老年人中常见的健康问题,蒋平[2]等报道59.4%的老年人有睡眠障碍。为此,本文对老年人常见的睡眠障碍进行及其干预对策综述如下,旨在为老年人能够拥有一个良好而安静的睡眠提供参考。
1 老年人睡眠的特点
老年人由于大脑皮层的调节机能下降,睡眠的质量也随之下降,在各种不良的情绪及心态下,更易出现失眠、多梦等现象,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其主要特点为:①睡眠时间缩短。②夜间易受内外环境因素的干扰,觉醒频繁,睡眠变得断断续续。③ 容易早醒,睡眠趋向早睡早起。④浅睡眠期增多,而深睡眠期减少,年龄越大,睡眠就越浅.在多导睡眠图上睡眠纺锤波的完整性和振幅减少[3]。
2 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危害
老年人由于睡眠障碍而引起的危害主要有:①加重各种躯体及精神疾患[4];②白天嗜唾.情绪沮丧、焦躁、焦虑、抑郁;③生活质量、工作能力及社会适应性下降;④脑功能损害:注意力、记忆力等认知功能障碍;(5)诱发多种内科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病、内分泌代谢障碍等疾病[5]。
3 引起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原因分析
3.1不良的睡眠卫生习惯
杨亚娟[6]等研究报告中提示,不良睡眠卫生习惯和行为是引起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常见原因之一,不良睡眠卫生习惯和行为会破坏睡眠 - 觉醒节律,形成对睡眠的错误概念,引起不必要的睡前兴奋,从而导致和加重失眠,既是引起失眠的常见原因,也常常是失眠患者为了改善失眠而采取的不适当行为的后果。许多因素影响老年人的睡眠,李建民[7]等调查报告中显示44.2%睡前有打扫卧室卫生习惯,71.8%不能坚持睡前喝热牛奶,不坚持晒太阳者有42.1%,不规律睡眠者有21.1%等。
3.2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
李建民[8]等调查报告中显示担心难以入睡、睡前想心事等影响睡眠质量;而徐继梅[9]的研究报告中认为社区老年人的睡眠与心理健康有关,指出抑郁与睡眠不足、焦虑与睡眠不足有关,该研究报告提示抑郁、焦虑等心理社会因素是影响老年人的睡眠主要原因之一。
3.3药物因素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各器官功能普遍减退,易患多种疾病,某些病症常是干扰睡眠的主要原因,如睡眠呼吸障碍、搔痒症、咳嗽、喘息、疼痛、尿频等。上述病症需服用多种药物,有些会产生的副作用而影响睡眠,其中包括中枢兴奋剂利他林、苯丙胺、茶碱、降压药等;长期服用某种药物骤然停用会出现反跳性失眠,如镇静催眠、抗精神药等。
3.4环境因素的影响
睡觉应该有一个合适的环境,不良的睡眠环境会影响老年人的睡眠质量,如卧室的温湿度、各东西的摆放及室内墙壁的色调等。
4 老年睡眠障碍的对策
4.1建立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
①遵循生物钟的变化, 一是要适应生物钟的变化,早睡早起;二是要调节生物钟的变化,使睡眠的生物钟状态尽量与自然周期同步。此外,还要注意午睡时间不可太长,以免影响晚上的睡眠。②注意睡姿, 睡姿以“卧如弓”为佳,尤以右侧卧为好,可有利于肌肉组织松弛,消除疲劳,帮助胃中食物朝十二指肠方向推动,还能避免心脏受压。右侧卧过久,可调换为仰卧。③睡前避免吃不易消化的食物及喝大量水;平时不要在觉醒状态下长时间躺在床上,睡前可用热水泡脚,做柔软操,听催眠曲等;睡前可适当饮少量热牛奶。
4.2注意日常饮食
①晚餐应该吃得早一点,宜安排在就寝的两、三个钟头以前,且留意吃一些比较容易消化的食物,如一些豆制品、鱼、蛋、肉、炒过的蔬菜等。②烦躁不安时,喝上一杯糖水,因为糖开水能在体内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血清素,使大脑皮层受抑制而进入安眠状态。③睡前喝上一杯牛奶或者喝一小碗小米粥,能使人产生睡意。
4.3心理行为治疗护理
心理社会因素是影响睡眠形态改变的主要原因,分析其原因是:①老年人在家里因年事已高,身体健康状况欠佳,觉得自己不被家人重视是多余的人。②丧偶,时常怀念过去。③离休后感到前途渺茫,常觉得无事可干,缺乏生活自信心,思想负担重,导致入睡困难,易醒或睡眠维持时间短。因此,社区医护人员要针对这些情况,做好老人睡眠的个性护理,积极协助老年人及时疏泄其负性情绪,让他们知道保持情绪稳定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持自己情绪的稳定性,努力改善老年人的睡眠质量。
4.4维持合适的睡眠环境
①卧室内不要摆放绿色植物、鲜花。睡眠时室内空气要新鲜、流通,使大脑皮层得到充分的氧气供应。②卧室内最佳温度为18-22度。人体在这个温度内感觉最舒适,所以比较容易入睡。③卧室墙壁的色调以淡色为主。淡绿色,红色等凝重的色彩容易让人兴奋,无法入睡,对于焦虑型失眠者更是大忌。抑郁型失眠者则应避开蓝色、灰色等使人消沉的暗淡颜色。④卧室窗帘选用厚实的面料可以遮光隔音。⑤合适的枕头。高15~20厘米的枕头最合适。
参考文献
[1]殷磊.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 183.
[2]蒋平,裴应菊.社区老年人失眠原因调查及护理干预[J].当代护士,2005,13(7):47-48.
[3]杨东,冯永平,赵玉萍.老年人的睡眠及睡眠障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0,20(1):58.
[4]林冬岩,韩春姬.老年睡眠及精神健康的研究进展[J].2006,17(1):114-115.
[5]张文莉,壬士雯,李玉峰.不同年龄睡眠呼吸紊乱患者的心脏觉醒反应[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0,4(3):154-156.
[6]杨亚娟,费才莲,张军红.护理干预对老年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护理杂志[J].2006,23 (10) :14
[7]李建民,陈长香,等.不良睡眠习惯与老年人睡眠习惯相关[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J].2006,27(22).
肥胖和体重不足都是应当引起重视的老年营养问题,可人们往往很重视肥胖,而对于体重不足并没有足够的认识,缺乏科学的认知态度。
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表明,60岁以上的老年人低体重(BMI<18.5kg/m2)的发生率为17.6%,也就是说有近五分之一的老年人体重不足,其发生率是45岁~59岁人群的2倍。
“有钱难买老来瘦”,这是很多老年人坚信不疑的说法。因为很多老年人认为,老年消瘦是健康的体现,岂不知老年人营养不良最明显、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体重不足。体重不足是长期膳食能量、蛋白质摄入不足的结果,同时也可能伴有其他微量营养素供给不足。体重不足会对老年人的健康产生一系列危害,如增加疾病的易感性、骨折率上升、损伤及外科伤口愈合缓慢、易出现精神神经症状、某些应激状态者的耐受力低下、对寒冷抵抗力下降、经不起疾病消耗等。
60岁以上的老年人随着年岁增长,身体各器官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如肌体功能减退、基础代谢降低和身体成分改变等,容易出现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别的慢性疾病。由于老人活动量相应减少,生理功能减退,情绪不佳和经济状况改变等问题,可能导致食欲减退,必需营养素摄入减少,而造成营养不良。
预防老年人体重不足与营养不良应做到以下几点:
1.保证充足的食物摄入,提高膳食质量。增加营养丰富、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的摄入量。选择食物时应兼顾奶类、瘦肉、禽类、鱼虾和大豆制品。制作食物时,应按照饮食习惯烹制合乎口味的膳食,经常变化种类和烹调方式,以保证能量和优质蛋白质的摄入,使体重维持在正常范围。
2.适当增加进餐次数。老年人除了增加膳食摄入量,同时应避免一次进食较多,导致食物不易消化吸收。可采取少量多餐,每天进餐4次~5次,这样既可以保证需要的能量和营养素的摄入,又可以使食物得到充分的吸收利用。平日进食量较少、消化机能较差的老年人应注意逐步增加进食量,使消化系统有个适应的过程。
3.使用营养素补充剂。部分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下降及疾病等因素不能从膳食中摄取足够的营养素,特别是维生素和矿物质,此时可酌情适当使用营养素补充剂,但使用过程中最好定期体检,以便掌握服用量。
4.及时治疗原发病。进入老年阶段,支气管炎、肺气肿、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胃肠疾病等发病率增加,这些疾病容易导致营养不良,因此积极治疗原发病,从源头解决问题,是改善老年人营养状况的重要措施。
5.定期体检。称量体重是简单易行的体检方式,老年人应定期称量体重,监测营养不良。体重减轻是老年人营养不良的主要表现,若体重突然急剧下降可能是一些重大疾病发生的前兆,因此,应注意体重的变化。
当然,有些老人看起来较瘦,但实际上其体重处于正常范围,此时便与营养不良无关了。
【关键词】老年人;死亡;进展
0 引言
死亡是人类生命的终点,是人生中必然经历的过程,是一个不可逃避的话题。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现象的日益显著,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老年人口最多、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大多数老年人及其家属对待死亡问题多采取回避态度。据国内文献[1,2]报道,老年人是我国自杀率最高的人群,老年人对死亡的高度恐惧会降低其生活质量。因此,我国老年人的死亡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帮助老年人正确面对死亡、接受死亡也是现在的当务之急。
1 对我国老年人死亡态度的研究
1.1 定义
死亡态度是指个体对死亡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它直接影响个体的人生态度、处世方式和生命质量[3]。
1.2 我国对老年人口死亡态度研究的文献综述
在我国,直到20世纪80年代,香港和台湾地区[4]才逐渐开展对死亡态度的研究,而大陆地区90年代才开始起步,至今,国内有关死亡态度方面的研究依旧很匮乏[5],尤其是对老年人口死亡态度方面的调查文献还很少。王雪莲对社区居家老年人死亡态度的研究结果显示:居家老年人面对自我死亡有着乐观对待、无所谓、害怕及拒绝思考四种类型[6]。董佩芳、沈晓如等对杭州市两所三甲级综合医院60周岁以上的216例住院患者进行的调查显示:对死亡接受态度的人数略高于持排斥态度的人,但绝大多数人对死亡持模糊态度[7]。王叶熙、康红芹[8]调查分析了老年人对死亡的恐惧及其应对,结果显示:目前我国每年至少有十万55岁以上的老年人自杀身亡,占每年自杀人群的36%,老年人已成为中国自杀率最高的人群。老年人因惧怕死亡而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行为,这给老年人自身、家庭及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崔静、张淋淋等对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死亡态度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中,死亡逃避维度得分最高,对死亡存在回避和忌讳心理;其次,自然接受维度得分较高,能较坦然地接受死亡,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对死亡的态度存在矛盾心理,同时对死亡采取回避的态度;逃离导向的维度得分居中,可能因为疾病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及经济负担;死亡恐惧与焦虑的维度得分较低;趋近导向的死亡接受维度得分最低,表明部分老年慢性病患者相信死后有更好的世界存在,可能与其宗教文化密切相关[9]。黄子玲对江西省部分县城的养老院老人与居家老人死亡态度调查报告显示:居家老年人和养老院老人在死亡逃避上并无很大差别,但对死亡恐惧或焦虑和死亡接受上却有明显的不同,居家老人对死亡更为恐惧或焦虑,而养老院老人相较之则更能接受死亡[10]。
2 对我国老年人死亡态度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2.1 文化程度
国内外多数学者一致认为,文化程度与个体死亡态度呈正性相关关系[11],这与董佩芳等[7]、黄子玲[10]的调查结果一致。而刘丹萍、李宁秀等[3]的研究结果则显示:文化程度对社区中老年人口死亡态度的影响不具有显著性。
2.2 身心健康状况
刘丹萍、李宁秀等[3]研究结果显示:患有慢性病的城市社区中老年人口对持接受态度的发生比是不患有慢性病的城市社区老年人口的1.367倍。董佩芳等[7]研究认为,身体、心理状况好的患者比身体、心理状况差的患者能较乐观地看待死亡问题,这与王雪莲[6]、Abdel Khalek、Lockhart的研究结果一致。
2.3 家庭经济情况与医疗支付方式
刘丹萍、李宁秀等[3]研究表明:月收入高(3000元及以上)的城市社区老年人口对死亡持接受态度的可能性大;崔静、张淋淋等[9]研究分析得出:自费医疗费用的老年患者其死亡恐惧与焦虑得分明显高于公费和社会医疗保险者。
2.4 和社会意识形态
崔静、张淋淋等[9]调查显示:有者其趋近导向死亡接受维度得分高于无者,这与王雪莲[6]、黄子玲[10]对居家老人和养老院老人的调查结果一致。而董佩芳等[7]、刘丹萍、李宁秀等[3]的研究结果却显示:对城市社区中老年人的死亡态度无显著影响。王叶熙、康红芹[8]的分析得出:当今社会对死亡持有否认、逃避、拒绝的态度,使死亡遭到了扭曲,很多老年人因此对死亡产生了恐惧感。
2.5 死亡问题的接触情况
崔静、张淋淋等调查结果显示:家中未谈论过死亡或会有不舒服气氛家庭的老年患者的死亡态度多数是焦虑、恐惧或逃避,这与刘丹萍、李宁秀等[3]、董佩芳等[7]的研究结果一致。另外,董佩芳等的调查还显示:有过重病经历、接触过垂危患者的老年人面对死亡的态度更成熟。
2.6 其他因素
婚姻状况、配偶是否健在、职业等因素也会对老年人死亡态度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3 结论
通过对上述文献得回顾和总结,目前我国老年人对待死亡问题时,大多数仍然是恐惧和焦虑,不能坦然面对死亡。只有少数老年人能够认为死亡是生命的终点,“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现象,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当他们真正面对死亡问题时,还是会采取回避态度,忌讳谈论或接触死亡。介于上述情况,提醒我们,我国老年人的死亡教育已经势在必行了,经过对老年人进行死亡教育,让我国老年人能够科学的认识死亡,树立正确的死亡观,从而提高老年人的暮年生活质量。现在我国的死亡教育还处于探索的边缘,而且多数开展在学校,针对老年人的死亡教育研究寥寥无几,因此,系统地对我国老年人进行死亡教育的干预措施,将是我们今后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陈金香.试析当代中国老年人生死观与生死态度之矛盾及其解决途径[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41(1):36-41.
[2]陈金香.构建老年人和谐生命:关于老年人生死观的思考[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1,26(1):7-9.
[3]刘丹萍,李宁秀,刘朝杰,裴丽昆.城市社区中老年人口死亡态度影响因素研究[J].西北人口,2012,33(2):41-44.
[4]郭琳.国内外死亡态度研究概况[期刊论文].科教文汇,2010(22).
[5]陈四光,金艳,郭斯萍.西方死亡态度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6(1).
[6]王雪莲.居家老年人死亡态度的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24):2571-2574.
[7]董佩芳,沈晓如,金莉莉,陈琴蓝,杨燕,吴美蓉.216例老年住院患者死亡态度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8,1,43(1):84-86.
[8]王叶熙,康红芹.老年人对死亡的恐惧及其应对[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6,29(3):57-60.
[9]崔静,张淋淋,朱海玲,史宝欣.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死亡态度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5):2896-2901.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最大的流行病之一,常引起心、脑、肾等脏器的并发症,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长期以来,由于不少老年患者在对高血压的防治和认识上存在不少误区,影响了治疗和康复。现就本辖区60岁以上老年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康检查资料进行整理,了解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以及相关患病因素,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本辖区2009年60~100周岁老年人,共3490人,平均年龄67.8岁,其中男性1388人,女性2102人。
1.2 方法
(1) 填写体检表格:统一使用县印制的体检表,内容填写详实,包括一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文化程度等)。填写调查表,内容包括饮食状况、烟酒史、家庭遗传史、体力活动情况、疾病及防治知识知晓情况等。
(2)健康体检:有经专门培训的医务人员进行。测量血压、身高、体重及腰围。
1.3 诊断标准高血压诊断按WHO/ISH99.2标准中规定执行。
2结果
2.1高血压患病情况被体检的3490名对象中,查出高血压患者1603名,患病率为47.93%,其中男性高血压患病率为 53.17%,高于女性的高血压患病率4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7.645,P
2.2 发病因素
本次3490人中,超重及肥胖的有984人,高血压患病率为51.62%,血脂异常的有1710人,患病率49.00%,均高于高血压总患病率40.12% (P
3 讨论
目前我国高血压人群防治的根本目标就是尽快控制不断上升的高血压患病率,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并发症,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本次结果表明,老年人群体检高血压患病率为45.93%,低于2002年中国营养调查报告中的我国农村≥60岁人群高血压患病率(47.2%)[2]。本调查显示女性高血压的患病率高于男性。结果证实了超重、肥胖、血脂高等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以及对高血压预防知识的缺乏,使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成为居民健康的主要威胁。控制高血压是慢性病防治的首要任务[3]。我们应充分发挥农村社区服务机构在防治高血压中的作用,依托已建立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定期举办高血压健康讲座并动员人们定时检测血压,掌握自身血压变动情况;同时,还通过健康处方的形式,给出科学化、合理化的治疗建议,积极开展对高危人群的高血压筛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这对延缓病程发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减轻医疗负担,从而保障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27.
如果有人问您,每天吃几顿饭好?也许您会不假思考地回答,一日三餐,平平-安安。但如果您上网去查一查,结果可就多了。有的人说,每天吃两餐有利于延年益寿,有的人说,只吃两餐的人容易得心血管病,应每天吃5~6餐才合理:而且,似乎都有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这就使人们(尤其是老年人)真有点儿不知自己到底每天吃几顿饭更有利于健康了。正常人一日三餐最合理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报告之九《行为和生活方式》显示,我国居民每天只吃一餐的占0.3%,每日两餐的占8.0%,每日三餐的占91.5%,每日4餐及以上的占013%。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人选择的是一日三餐。
研究证实,多数人的选择是有科学依据的。通常,胃排空食物的时间是:高碳水化合物食物为2~3小时,高蛋白质类食物为3~5小时,高脂肪食物为5~6小时,混合食物为4~5小时。当食物排空之后,人就会产生饥饿感,并需要再次进餐。从早6时到晚7时安排三餐,早、午、晚餐的间隔为4~5小时,正好适于胃肠道的活动规律。因此,对绝大多数成年人来说,一日三餐是合理的。
提倡老年人和病人少食多餐
之所以说,老年人和病人应少食多餐,还要先从胰岛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谈起。
人体像一台精密的仪器,在长期的进化中形成了一定的节律。各种器官规律运作,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那么,维持人体血糖水平的胰岛素的分泌规律是怎样的呢?
(1)进餐后胰岛素分泌状况。正常人体开始进餐后15分钟左右,胰岛素分泌速率会在2~4分钟增加到平时水平的3~8倍,在接下来的2~4分钟再迅速下降到接时的水平。进餐后胰岛素分泌的小高峰是由胰腺B细胞储存的胰岛素释放而形成的。再之后,胰岛素分泌速率又缓慢上升,并在1小时左有达到最高峰(约为4~10胰岛素国际单位/小时),以后缓慢下降1小时左右恢复到平时的水平。
(2)平时的胰岛素分泌。平时,是指每天24小时中除去进餐后胰岛素分泌所需时间的剩余时间。正常人体平时胰岛素分泌速率一般是稳定的,胰岛素的分泌量一般介于0.6~1.0胰岛素国际单位/小时,医学上称之为基础量。
正常人胰岛素的分泌量是与进食量相匹配的,不会因为偶尔多吃点而引起血糖过高。但是,糖尿病患者和老年人就不同了,伴随着胰岛功能的减退,进餐后胰岛素分泌不足,因此,无法将血液里的葡萄糖迅速转运到细胞里利用。结果使餐后血糖水平过高、时间延长。因此,在总进食量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增加进餐次数,减少每餐的食物摄人量,降低餐后胰岛素的需要量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应在睡前3小时进晚餐
晚餐的时间对老年人来说,也很重要。一般应在睡觉前3小时进餐,使胃里的食物基本排空,但还没有感到饥饿时就寝为好。睡前半小时可以喝一杯热牛奶,既有安神作用,也不会加重胃肠道的负担。
老年性痴呆大鼠模型建立的研究 李亚明,朱粹青,林水淼,赵伟康
乙酰胆碱酯酶染色法观察体外培养成骨细胞的凋亡 顾琪,朱汉民,贺恒益,张学军
核素心血池显像对58例老年人右室起搏前后左室功能评价 朱毅,陈阳,唐熙,李瑾,宫玲,邱朝晖,蒋茂松,郑柏生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血清NO等改变 严庆惠,王文霞,王凯,林桦
关注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一次成功会议--第二届华裔老人国际研讨会简报 彭亮
上海地区老年人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关系的研究 缪应新,朱汉民,朱晓颖,甘洁民,陈淑英
老年病房426株葡萄球菌对抗生素的药敏分析 黄革,董婷,黄爱伟,张燕萍
应激性高血糖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顾薇,郑柏生,陈阳,谈中茹,尤传一
氯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及尿酸的影响 邱朝晖,曹奕,郑安琳,张维,朱毅,焦青萍,李瑾
老年糖尿病并发症及其治疗--附235例分析 叶红,石凤英
内镜下局部注射化疗药物治疗老年胃癌疗效观察 陈洁,姚健凤,于晓峰,夏俊,岑戎,赵尚敏,王根生
上海市中心城区1997年和2001年老年人生存质量抽样调查的比较 徐大麟,蒋雄万,王润平,孙晋福,方梅珍
12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国际功能指数-5(ⅡEF-5)调查报告 庄申榕,马洪铭,潘天明,新
559例老年人胃镜检查分析 包剑浩
心动过速诱发的心房心肌病3例报告 王维中
探索农村老年护理医院的发展 何耀明,孙其明,戚祖望
干细胞技术应用于器官和机体复状的可能性 傅文庆
健康长寿靠自己(三) 王传馥
老年贫血浅说 胡允平
哪些食物适合脂肪肝患者 郭振东
冷天生活起居有学问 廖朝金
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男科学会议简介 江鱼
老年人原发性扩张性心肌病(IDCM) 袁方,郑更生,马建伟,吴卫华,沈泽宁,徐应倩
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老年人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的关系 庞小芬,巩云霞,朱理敏,沈戈,沈倍倍
老年人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的临床特点 顾芹,尤传一,顾同进,李文贤,庞仲华,朱惠莉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48例报告 黄斌
胺碘酮治疗老年人心律失常几种用药方案的观察分析 童如镜,奚菁颖,陈焰,宋钟娟,郑慧丽
老年COPD呼吸衰竭患者的心律失常 艾华,潘士荣
老年中晚期前列腺癌放射治疗的疗效探讨 付美娜,宋美芳,王国民
老年性颅内肿瘤临床特点分析 李云峰,李宁,胡秉诚,李国文
8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治分析 徐垠,陈彦飞,黄峰平
应用三层复合人工网片修复腹壁缺损 胡挺,姚成汉
老年大肠癌急性梗阻的外科治疗 李蔚萍,陆琪,唐健雄
老龄期及老龄前期肺囊疱性疾患的外科治疗 毕磊,倪国兴
阴超检测用三苯氧胺治疗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病变的作用 孔玉屏,盛一芳,李慧林
51例老年鼻咽癌临床分析 喻红之,阮盛祥,王沁,朱文娟,魏崴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36例临床应用体会 阮圣辉,陈华斌,钟辉,屠雷钧
老年性白内障膨胀期继发青光眼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 丁怡,王燕,王诚忠,朱力
COPD诊治的进展 蔡映云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在治疗老年腹股沟疝中的体会 李秋发
皮肤瘙痒需解脱 何芳德
健康长寿靠自己 王传馥
血清骨碱性磷酸酶、尿吡啶啉测定的临床应用 甘洁民,陈淑英,施泓,张月丽,杨俭英
口服灵芝茶保健品误诊中华分支睾吸虫病一例 杨湘鄂,唐发祥,刘世凯
老年垂体腺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占世坤,胡秉诚
老年人肺部感染与血清白蛋白关系的初步探讨 保志军,郑松柏,戚元琳
前列腺素E1和丹参对老年人血小板聚集率影响的比较 黄勇,任建英
各种人工网片修补腹股沟疝的观察 吴伟岗,苏奕斌,黄景华,张祖案,李嘉宏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90例临床分析 黄润生,张清
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与钙调节激素、骨生化指标的相关分析 徐建纯
反应停治疗多发性骨髓瘤11例临床报告 丛燕,刘立根,赵沄,张红娣
老年急症胆道手术的麻醉处理 黄一鸣,卢剑卫,阮健,杨旅军,陈雄斌
综合性医院阿尔茨海默病就诊情况调查 黄流清,黄树其,邵福源,赵忠新
城市中老年回族居民常见慢性疾病调查与社区医疗保健 侯本贞,邹富琴,王峰,蔡璐
大理州8585例肺结核病人流行病学分析及防治对策 周舟
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用于前列腺术后硬膜外镇痛的效果比较 魏志义,张延均,蔡秋萍
重视老年人的临床心身疾病 郑安琳
肥胖症的若干问题 朱志明,庄永发
老年疾病与微量元素 敖拉哈
某些制剂抗衰老作用研究进展 黄雅曼,许志文,沙宝康
老年性痴呆与微量元素的关系 塞冬
老年糖尿病能预防或根治吗? 尤传一
新一代CT为什么能做心脏的检查? 王鸣鹏
谈谈老年人的心理卫生保健 辛沈,耿玫姝
医师成材问题之我见 徐德隆
规范开展老年性疾病的介入治疗 胡大一,赵明中
老年人肺部疾病的介入治疗 王国民,徐怀玉
老年心血管病介入治疗的原理和方法 胡大一,李瑞杰
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的进展 沈卫峰
颈段食管梗阻的金属支架治疗 茅爱武,高中度
老年肝癌的介入治疗 王建华,杨正强
胰腺癌的介入治疗 傅德良
脑缺血性疾病的介入治疗新进展 李明华,方淳
浅析肿瘤介入治疗中的几个误区 茅爱武
终末期冠心病的干细胞移植治疗 葛均波
老年高危冠心病的介入治疗 沈卫峰
冠心病的血管重塑及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 王一尘
增龄致老年期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加重 陆惠华
周围动脉硬化闭塞病在老年人中的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 李小鹰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及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 王箴,葛均波,张峰,钱菊英,樊冰,陈灏珠
1643例中老年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调查 杜萱,吴畅,巩云霞,梁伟,林云,王熠华,沈倍倍
加兰他敏双盲治疗增龄相关记忆障碍及阿尔茨海默病 谢素珍,马永兴,朱秀英,吴素芬,刘凤娣,杨俭英,顾跃娣
三维动态增强MRA在下肢动脉病变中的应用 嵇鸣,苗华栋,叶春涛,臧雪如,刘骏,王臣
老年病房与普通病房老年患者医院感染对比分析 于志臻,曹敏华,万敏,鲁怡
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与信心量相关关系研究 林爱伟,李晓曦,姜敏
451例老年慢阻肺合并2型糖尿病临床特点 周玉洪,王国忠,严德钧,张高兆,魏烈
麝香保心丸结合消心痛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 梁国才
清热解毒汤治疗老年(热毒型)银屑病的临床研究 吴跃申,周群,徐琴言,水润英,范雯,何芳德,马绍尧
急性冠脉综合征--非ST段抬高型心梗(附一例报道) 顾玉婷,陆惠华,方宁远
老年中风患者匀浆膳应用体会 张静,施伟琴
中国百岁老人健康状况的研究 刘汴生,沈凯,刘浩,樊玲
前列腺癌病理形态学诊断的辅助方法 肖立,陆孝禹
无创机械通气和医源性肺炎的关系 施小璐,朱惠莉
【摘要】 目的 确认延边地区朝鲜族与汉族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与健康促进行为(HPB)的民族差异及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对延边地区492名朝、汉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朝鲜族与汉族老年人在HPB及情绪上有显著差异(t=2.363,P=0.019;χ2=3.935,P=0.047);影响老年人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有文化程度、情绪、健康自评(SRH)及社会活动等。结论 社区卫生服务应充分考虑服务对象的民族、文化、健康促进因素,实施适合的行为干预。
【关键词】 延边;老年人;朝鲜族;健康促进行为
近些年我国很多研究探讨老年人的健康促进行为与健康相关的研究〔1,2〕。健康促进行为随老年人所拥有的文化和生活习惯的不同表现为多维而独特。本文根据延边朝鲜族和汉族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及健康促进行为(HPB)比较,以确认朝、汉两个民族之间的健康自评(SRH)、健康促进行为、情绪差异以及影响健康的相关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设计及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延吉市65岁以上(含65岁)、沟通无障碍、自愿参与者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92份,有效率为98.4%。
1.2 研究工具和调查内容 自制调查问卷,其内容包括一般情况、SRH、健康状况、HPB、情绪五个方面。其中健康状况满分为21分,≤16分为不好,>16分为较好;情绪部分满分为14分,≤10分为抑郁情绪,>10分为情绪良好。健康状况部分信度为0.96,情绪部分信度为0.92。
1.3 资料收集 3名调查人员经培训实施讲解并协助研究对象填写。资料收集于2007年11月15~30日,共15 d。
1.4 统计学方法 资料采用χ2检验、相关分析、二值Logistics回归分析等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朝、汉老年人的一般人口学特征与SRH、HPB的差异 两组在年龄、日常开销方面有显著性差异(χ2=10.918,P= 0.001; χ2=23.133,P= 0.000),朝鲜族高于汉族,而SRH无显著差异。朝鲜族老人的SRH与年龄、教育程度、家庭收入、每月生活费以及生活费提供者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而汉族老人的SRH与性别、婚姻和生活费的提供者不同具有显著差异,见表1。在HPB方面,两组在定期体检、体育活动和保健方面具有显著差异,朝鲜族老人优于汉族老人,见表2。
2.2 朝、汉老年人的HPB与健康状况、SRH、情绪的相关关系 朝鲜族老人的HPB与健康状况和情绪具有显著相关性,SRH与情绪和健康状况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而在汉族老人,其HPB、SRH、情绪以及健康状况之间具有相关性,见表3。
2.3 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 健康状况作为因变量,对文化程度、一起居住的人、月收入等变量进行亚变量处理后,对影响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因素进行二值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可见,文化程度、社会活动、情绪、SRH等变量为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见表4。
表1 人口学特征与SRH的差异(略)
表2 朝族与汉族老年人HPB的差异(略)
表3 HPB、情绪、健康状况和SRH之间的关系(略)
表4 研究变量对健康状况的影响(略)
1)高中相对于高中以下文化程度;2)大学及以上相对于高中以下文化程度
3 讨论
老年人的SRH结果是评估卫生服务需求和利用卫生服务机构程度的综合指标,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个体的SRH与其所拥有不同的文化程度、教育水平、社会经济与生活习惯等而发生差异。SRH作为自身健康状况的综合的主观感觉,如同Park〔3〕指出的一样,是促使个体采取定期体检等就医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今后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对老年人进行健康管理时,提高老年人的SRH水准显得尤其重要。
很多研究报告,HPB与SRH具有相关关系,指出个体对自己健康的评价是决定个体进行SRH的主要变量。本研究结果与Park〔3〕进行的韩国人与美籍韩人健康行为比较研究的研究结果相似,与Pank〔4〕和Han等〔5〕的研究结果相反,因此,今后有必要对此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另外,本研究中,社会经济水平高的朝鲜族人群有良好的健康行为,其医疗利用率较高,更积极参与预防性健康活动。这是因为他们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支付生活费用,因此具有相对良好的情绪,愿意参与社会活动和老年体育活动等HPB。可见经济因素在老年人的卫生保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开展老年人健康促进工作中有必要考虑政策性的支持老年人经济能力的问题。
本研究中表明,无论是朝鲜族还是汉族人群,教育程度、活动、情绪及SRH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老年人要拥有健康就要有健康的行为,而参与各种活动多的老年人其情绪良好,自我认知增强,情绪体验良好,积极参与各种健康促进活动。朝鲜族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老年站活动及联谊聚会的为56.0%,而汉族老年人为44.0%,这种民族差异除了与朝鲜族老年人群较高水平的经济状况有关,还考虑与朝鲜族开朗、更愿意参与活动的民族文化有关。因此,在社区开展适合民族文化的各种活动,改善老年人的情绪状态将有助于增强其HPB。
参考文献
1 张艾莉,延爱锦,李宝侠.老年人生活习惯与健康关系的调查报告〔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6):97980.
2 张瑞芹,肖 健.老年人健康行为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4(8):7814.
3 Park JS,Oh YJ.A comparative study on health promoting behavior and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between Koreans and KoreanAmericans〔J〕. Korean Med Database,2002;13(2):399409.
【关键词】 牙列缺失; 牙列缺损; 中老年人
中图分类号 R78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6-0001-02
An Analysis of Tooth Loss Condition about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eople in Luzhou Rural Area/REN Kai-ge,GAN Sheng-yuan,WANG Zhong-chao,et al.//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5,13(26):1-2
【Abstract】 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caries,periodontal disease of elderly in Luzhou,providing baseline information for county health and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to carry out geriatric oral prevention and healthcare.Methods:Using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method,in accordance with the WHO oral health survey method and the third national oral health survey to check 505 elderly cases those were above 45 years old from rural areas of Luzhou City.Result: Of all the elderly, there were 19 adults(3.76%) who happened tooth-missing,241 adults(47.72%) who happened defection of dention,245 adults’(48.52%) teeth were well.The sum of tooth loss were 1280,and the mean of tooth loss were 4.01.The number of tooth loss of maxillary and mandible were 698 and 582 respectively.Conclusion:The caries,periodontal disease prevalences of elderly in Luzhou are high,they have poorer oral health status.
【Key words】 Tooth-missing; Dentition defect;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eople
First-author’s address:Luzhou Medical College,Luzhou 64600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5.26.001
牙列缺损是指部分牙齿缺失导致的恒牙牙列不完整。牙列缺损不仅会影响患者咀嚼、发音等功能和颌面部美观,也可能影响全身系统的健康。临床上通常采用人工替代材料修复的方法来恢复牙列缺损的形态和生理功能。牙列缺失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上颌或(和)下颌牙列全部缺失。牙列缺失患者丧失了牙齿对食物的切割和研磨作用,口腔对食物的初步消化能力减弱,加重胃肠消化负担,且影响患者的发音功能。由于失去了牙齿对面下1/3高度的维持和对唇颊软组织的支撑,患者表现为面下1/3高度变短、软组织塌陷、皱纹加深、口角下垂等。为了解泸州地区中老年人口腔情况以及为口腔疾病发病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提高其口腔健康水平,笔者于2013年6月-2014年3月对泸州地区505例中老年人的口腔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以便为口腔疾病的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第4版)的要求,从泸州农村地区随机抽取3个调查点,选择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进行调查。总调查人数为505例,其中男307例,女198例。
1.2 调查标准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及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标准,对每位受检者的牙列缺损以及缺失和修复情况详细观察及记录,排除第三磨牙[1]。牙列缺损为同牙列中有一个牙齿缺失到只有一个牙齿余留者;牙列缺失为同牙列中无余留牙,包括全口无牙、上颌无牙及下颌无牙;牙列完整为除第三磨牙以外无任何牙齿缺失[2]。
1.3 方法
通过口镜、镊子、探针,在充足的光线条件下,对受检者口腔内各个牙齿的冠、根面情况进行逐一检查,对牙列缺损、缺失以及义齿修复等情况进行常规问诊、视诊和探诊,检查并逐项记录。
1.4 质量控制
对调查项目制作统一表,培训进行口腔检查的3名临床检查员,统一诊断标准和调查方法,在调查之前和调查之中进行标准一致性检验,要求kappa值均达0.8到以上。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在505名受检者中,牙列缺损241例(47.72%),牙列缺失19例(3.76%),其中上颌缺失6例(1.19%),下颌缺失3例(0.59%),全口缺失10例(1.98%),牙列完整245例(48.51%)。调查结果显示中老年人患病率、缺牙率以及缺牙均数都随着年龄增加呈逐渐增长趋势。男性与女性牙列缺损的人数及牙列缺损率分别为145例(47.23%)和96例(48.4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与女性牙列缺失的人数及牙列缺失率分别为17例(5.54%)和2例(1.0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牙列缺损牙列缺失作为口腔常见病和多发病,其病情的严重性和口腔医疗的有效性可以通过缺牙的情况反映[3]。随着年龄增长口腔疾病表现不同,中老年人口腔疾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老年人口腔内的各个组织器官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化,可以导致牙齿磨损加重、牙龈萎缩、牙槽骨吸收黏膜变薄、牙列缺损和牙齿缺失等,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4-5]。
由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牙齿缺失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增高,失牙均数也在逐渐升高,此规律与文献[6-8]报道相同,男性和女性的牙列缺失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能与男性吸烟饮酒等生活习惯有关,使得男性更易罹患牙周炎,从而导致牙齿缺失。
通过上述初步调查认为,防治龋病和牙周病是当前开展口腔卫生保健工作的关键;应加强中老年人口腔健康教育,今后应加强多种形式的口腔保健知识的宣传,改善地区口腔卫生条件差的现状,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提高中老年人的口腔健康水平;同时加强和提高口腔医生临床操作技能,最大限度地保存口腔内更多健康的牙齿,真正把口腔预防保健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Oral health surveys-basic methods[M].4th ed.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97:1-48.
[2]齐小秋.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7.
[3]林焕彩,刘建伟,卢展民,等.广东省老年人失牙、义齿修复状况和咬合牙对[J].中山医科大学学报,2000,21(4):310-313.
[4] Afrashtehfar K,Kurtzman G,Mahesh L.Improving qral rehabilitation through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tissue through alveolar preservation[J].The journal of advanced postthodontics,2012,4(3):174-178.
[5]孙志荣,赵雯,崔凌云,等.老年患者义齿修复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J].中国美容医学,2009,18(11):1685-1686.
[6]邵东升.新昌县农村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乡村医医药,2006,13(1):512.
[7]李线绒.白乐康.老年缺牙患者口腔健康与牙缺失情况调查分析[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09,7(5):278-279.
关键词老年人慢性病危险因素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297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是指以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1]。有调查显示,我国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已由2000年的80.9%上升到2010年的86.5%,数量将近1600万人[2]。本文的目的就是了解60岁以上老人慢性病危险因素,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为针对老年人慢性病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有效开展,提出合理建议。
资料与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系统抽样的方法,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情况将克拉玛依市分成三个片区市区、白碱滩区、乌尔禾农牧区三类地区;按照三类地区的人口比例将总样本量分配到三类地区,从中抽取350人纳入调查。其中男200例,女150例;年龄60~81岁,平均66.85±12.45岁;学历:中学及以下文化190人,高中文化100人,大专44人,本科及以上文化16人。
调查方法:采用本院调查表对本组患者进行调查,调查表包括患者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婚姻、曾患疾病类型、饮酒行为、吸烟行为、体重等条目。本次调查发放调查问卷350份,收回有效问卷350份,回收有效率100.0%。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建立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单因素采用秩和检验等,多因素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P<0.05代表差异有显著性。
结果
慢性病情况:经过调查,350人发现慢性病患者300人,发病率85.7%,其中高血压182人,糖尿病65人,高血脂40例,其他13人。
单因素分析:本文单因素分析筛选有意义的变量为吸烟、饮酒、有慢性疾病史和超体重。见表1。
多因素分析:以单因素分析有显著意义的指标为自变量,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饮酒、慢性疾病史与超体重为主要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讨论
随着我国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和死亡率的不断上升,慢性病的卫生服务需求和昂贵的医疗费用已成为沉重的家庭和社会负担[3]。长期不健康的膳食结构,吸烟,缺乏体力活动,过度饮酒等是导致慢性病的主要行为和生活方式危险因素[4]。本地区老年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流行水平较高,主要表现在居民普遍缺乏慢性病防治知识,吸烟饮酒率高,蔬菜水果摄入不足,这就导致了本地区居民超重及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的患病率处于较高水平。本文结果显示,单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饮酒、有慢性疾病史和超体重。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饮酒、慢性疾病史与超体重为主要危险因素(P<0.05)。
在预防干预中,首先本地区应建立良好的健康保健机制,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继续做好每年一次的健康查体工作,普及健康知识,以病种划分健康教育人群,系统地进行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建立完善的跟踪服务系统,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干预[5]。指导和促进居民掌握科学的饮食方法,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如钾离子和叶酸等,因此多食蔬菜、水果除了能够满足人体的营养需求外,还能够降低患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总之,本地区老年人慢性病的发病率比较高,多为高血压,主要危险因素为饮酒、慢性疾病史与超体重,为此要根据不同上述危险因素进行合理的干预。
参考文献
1胡建平,饶克勤,钱军程,等.中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经济负担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15(3):189-193.
2马冠生,孔灵芝.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九-2002行为和生活方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23-224.
3韩永云,孙立文,熊邦洁,等.大连市农村社区健康促进模式探讨[J].中国健康教育杂志,2009,15(12):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