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生科技发明论文

小学生科技发明论文

时间:2022-11-15 19:27: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生科技发明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生科技发明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理论与实践; 独立与合作; 课内与课外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9-085-001

培养好学生的科学素质,打好科教兴国的基础,是科技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科技教育最终的培养目标,但在现行小学课程安排中,并没有单独开设科技课。而小学生对于开展科技教育却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于是,针对小学生的实际,我先在高年级成立科技小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活动。然而,这毕竟是一门没有固定教材,没有既定模式的课程,它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总结,才能不断取得进步。下面,就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如何开展科技教育谈点体会。

科技教育可以是多方面的,创造发明、科技制作、种植饲养、生物研究、环保调查、科学实验等都可以成为活动内容,要把这些知识、本领都教给学生,让他们的能力、素质切实提高,我认为需做到以下“三个有机结合”。

一、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在他们的脑海中有着许许多多他们不知道却又想知道的事,比如铅笔是怎么发明的?豆芽菜是怎么来的?气温为什么会越来越高?鱼下了油锅为什么还会跳……正因为有这些问题的存在,才促使学生渴望学习,渴望了解。于是在科技教育中,可以安排一些理论学习。如向学生介绍某项专业知识,某项专题的发展史或科技信息;向学生讲解科技小制作的原理及制作步骤,讲解创造发明的思路和发明技法,讲解调查报告、考察报告等论文的写作方法等,给学生建立一个系统的、完整的认知体系。但这些理论知识也并非一堂课或两堂课能讲完、能消化的,但如果整个学期的科技教育都是理论学习,难免会影响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的发展。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应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并从实践中学到更多更深、更好的知识。如在“发明技法”系列讲座中,请学生动手制作“小矮人翘翘板”,让学生在玩耍中找到发明点,加以改进。又如讲解调查报告等小论文的写作方法时,先指导学生成立小实验组,制定方案,再让学生分组开展活动,填写调查表,最后指导学生编写调查实验报告,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独立创新和合作发展有机结合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科技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但是学生的个性各异,所表现出来的想象力、创造力也必定迥然不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这种独创性的思维火花,及时的引导、鼓励,促使其个性思维不断发展,创造能力不断提高。如鼓励学生画幻想画;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的一些发明小设想写下来;鼓励学生对某一事物、某种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见解等。学生一旦有了自己的独立的创新能力后,有的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也就应运而生了。但是现代科技的发展已超越了单独作战的年代,如许多的研究课题需要多学科、多人协同作战、协力攻关才能成功,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还要注重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小学科技教育中有许多的实验需要大家合作才能完成,如自制“喷水火箭”的发射,学校周围环境的调查,小动物的饲养等活动都需要合作。总之,让学生将自己的独创性融入活动,又让学生在与人的合作中,通过互相交流、互相影响提高自己的创造力。这样,科技教育才能取得更大成效。

三、课内教学与课外延伸有机结合

课内教学是指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发现问题,设计实施方案,解决实际问题,懂得科学认识程序,把教师的知识、课本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能加以运用。

第2篇

一、勤于积累,发现科学的奥秘

思想是行动的基础,作为一名科技辅导员,我愿意倾注我的热情,我的才华,把工作当成一项重要的事业来完成,那么,如何才能引领学生在科学的道路上愉快地前行,并有所收获呢?

首先,我注重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定期研读学校订的《中国科技教育》、《少年科普报》,借阅了《人类发明创造之谜》、《科学发现纵横谈》以及在网上阅读一些科普读物,珍惜每次培训、外出学习的机会,认真做记录,每次参加省市科技创新大赛,我都把会场所有的展板一张张拍摄下来,带到学校,和科技小组的同学们共同探讨参赛作品,揭开科学神秘的面纱,点燃科学的火花。

此外,我还擦亮探寻科学的眼睛,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难,麻烦,我都要想,能否用一些科学方法使其改进呢?久而久之,我发现科学蕴含着很多乐趣,探索的过程也充满了快乐。我的勤思乐学感染着学生,使他们也积极思考着身边的一些现象。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只要有孩子来询问,我都亲切地俯下身子,认真倾听他们的问题,问题有科技含量,有创新点,我便记录在本子上,以便上课时跟他们共同探讨,形成一个大的课题。比如说去年冬天,我校一年二班的王诗琪小朋友问我:“雾是怎么回事啊?为什么老下雾呢?”回答了她的问题后,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具科学性,值得孩子们了解和掌握,于是,我给他们上课时,讲了一些关于雾的常识,孩子们不满足,问我雾天空气不好的原因是怎么造成的,因为一节课不可能涵盖那么多的知识,我就把这个大课题作为作业留给了他们,叫他们自己去上网搜集资料,去社会调查研究,最后形成报告交给我。经过我和他们的共同整理,以最初问题的提出者王诗琪的名义申报了一份科学小论文《查找雾后咳嗽的原因》,并在第二十七届辽宁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荣获了银奖。

爱好发明有能力发明的孩子毕竟是少数,如何带领更多的孩子一起走近科学探索科学的奥秘呢?我选择了科技实践活动,什么选题能够既让孩子们感兴趣又有一定的科技含量让孩子们受益呢?经过了再三的筛选,我选择了在满族剪纸艺术上做文章。众所周知,剪纸艺术是我们泉头小学的品牌特色,能否将科技和剪纸联系在一起,引导同学们通过剪纸技能的学习,更多地了解满族的历史文化风情,使学生对剪纸艺术的兴趣更浓厚,愿意做满族剪纸艺术接班人,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呢?我开始思索切入点,科技工作既要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在剪纸原有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看到的体会到的风情,自己动手创作剪纸作品,就是突出了创新这一特点,使我校悠久的剪纸艺术和科技实践活动有了联系,使学生艺术科学双丰收。

二、勇于实践,品尝探索的乐趣

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有了一些创新想法,最重要的是付诸实施,脚踏实地地开展活动去实践。

首先,我利用校园广播或者集中做讲座,给师生讲什么是小发明,发明的意义,激发小学生发明创造的兴趣,使他们乐意参加发明活动,请我镇优秀的剪纸艺人通过剪纸内容和技法给学生们讲解满族历史、民族特色。

学生对满族风情有了一定的了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我趁热打铁,和老剪纸艺术家取得联系,约定时间到老艺术家家里参观剪纸作品,老人还一边现场剪纸示范给我们看,一边说:“现在会满族民间剪纸的人越来越少了。你们是满族人,能不能把剪纸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全靠你们了。”那一刻,作为一个满族人,我怎能不郑重地许下承诺,传承剪纸艺术,义不容辞。作为一位老师,发展素质教育,同样,义不容辞!我一门心思愉快地做下去。一边做,一边撰写论文,写工作心得,大量的关于科技关于剪纸方面的文章发表在国家级、省市刊物上,编写的剪纸作品正准备结集出版。

经过扎扎实实的科技实践,我校的《走进满族剪纸艺术》在第二十五届辽宁省科技创新大赛上荣获一等奖,在研究满族剪纸艺术的过程中,孩子们对满族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2010年,我校在满族剪纸的基础上,进行了满族文化的探索,《探索满族原生态文化》这一科技实践活动在第二十六届辽宁省科技创新大赛上荣获了一等奖。孩子们剪纸技艺纯熟,剪纸的内容也异彩纷呈,一张张彩纸转瞬化作精美的图案,又转瞬被他们丢弃变成了垃圾。如果把这些剪纸作品收藏起来作为长大后对童年的一个回忆,多好啊!当我把这一想法说给孩子们和剪纸老师的时候,他们都积极响应,因此,去年我校开展的《满族剪纸作品保存的调查与研究》,再一次在辽宁省科技创新大赛上荣获一等奖,该科教方案被推送到全国大赛,我本人也获得了“辽宁省十佳科技辅导员”的光荣称号。

三、善于创新,各项活动齐并进

每年十一月被我校设为校园科技节,今年以“放飞科技的梦想”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通过升旗仪式、班队会、观看科普影片、校园红领巾广播、办科普小报、绘制科学幻想画、科普读物读书活动、征文、演讲、科技知识竞赛等活动,并把表现优秀的作品推送到县里参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贪玩好胜等特点组织各种科技游戏活动,使他们在玩玩乐乐中耳濡目染,不断受到科技熏陶。学生经常根据身边的问题进行科学小调查,发现有趣的科学现象,撰写科学小论文,有些经过整理,在省市大赛上取得了一定的名次。

辽宁省科普大篷车走进我校,使孩子们大开眼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第3篇

一、创设氛围,激发师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由于受时间、空间、教材、形式的限制,往往有相当部分学生会因此而降低学习的兴趣、影响科技素质的培养,农村小学要立足农村,在校内外形成人人讲创新、人人争创新的良好风气。可通过课堂结构调整、课外科技活动,为师生开辟一个新天地,组织参观、考察、采集、野营、游艺、竞赛、实验、讲座、奇思妙想等多种活动,在广阔的社会环境里接触自然,接触实践、接触社会,为师生营造浓浓的科技教育氛围、为培养学生的科技素质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摒弃畏难思想,培养创新意识

一提到创造发明,许多人就会想到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专利,其实不然,许多发明创造,特别是日常生活方面的发明创造,很多是普通人发明的,甚至不少是中小学生所为。我在上课时经常对学生讲一些少年儿童发明创造的例子,让学生知道创造发明属于每一个肯细心观察,勤思考好动手的普通人,创造发明并不是什么难事,有一些创造发明非常简单易做,就看你敢不敢去发明而已,例如在上课时出示了一个由一块木板,一根钉子,一根弯了钩的铁丝做成的“脸盆吊钩”,问学生会不会做这个东西,学生都说会,然后告诉学生这是“1998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制作一等奖”的作品时,多数学生都不敢相信,认为这种发明太简单了,又不用花多少钱。而后告诉学生,发明者平时能注意观察一些日常用品的构造、特点,能从日常生活的需要中获得灵感,并大胆创造,从而获得成功,只要你们肯细心观察,勤思考,好动手,也能成为一名小小的发明家,再如对学生讲“圆珠笔与割纸刀”,“升降篮球架”,“易拉罐做热胀冷缩装置”等发明故事,让学生摒弃畏难思想,激发创造发明的兴趣,增强创造意识,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创造活动,并从中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和科技素质,笔者还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奇思妙想比赛,并把它们整理投寄《少年发明与创造》,当一个个奇思妙想被发表以后,学生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全校师生都跃跃欲试。

三、多渠道培养学生科技素质和创造能力

学生科技素质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不只是科技辅导员的事,还需要教师、家长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培养、训练。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努力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创新不仅仅是要进行创造发明,如想象作文、奇思妙想、方案设计、节目编排等等都是创新行为,都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技素质,因此,学校可通过举行或推荐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大赛,以提高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和能力,我校利用校办文艺月刊《山》经常刊登一些学生想象作文、科技小制作、小点子、科,技辅导员经验谈等,还推荐多篇学生科技小论文在中国少年科学院院刊《少年发明与创造》发表,极大地鼓舞了学生。

2通过语文教学训练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学生从知识的感知,内化到应用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他们的一切学习活动,实际上都为今后的创造活动打下基础。阅读中,学生从感知课文,内化语言到运用知识都包含着创造性劳动。教学中,我们可通过观察能力的培养,储存创造思维的内需:凭借想象的展开,提供创造性思维的契机。强化语言文字,只有靠学生自己的创造性理解、运用,才是最有意义的,一位特级教师在教《宿新市徐公店》时,为我们做出很好的范例:

师:请你们读读诗,想想如果根据诗意作画,画上要画些什么?

生:要画篱笆。

师:篱笆要画宽一点还是窄一点?要说明理由。

生;要画宽一点,因为诗中说“篱落疏疏”,疏疏就是不密的意思。还要画一条细长的小路,因为诗中写“一径深”。

学生还根据“树头花落未成阴”提出了树上只能画小叶,树下一定要画落花……这种根据诗意在想象中”作画”的教法,实际上就是通过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来理解课文。

3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

求异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突破常规,拓展思路,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最佳方案,例如:“一个圆柱体的高是8厘米,底面半径是4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大部分学生都能运用列出算式,但是我们不应满足于这一常规解法,启发学生还可以用其它方法解答。通过启发引导,有的学生采用的解答方法。显然后一种解法较前一种解法既新颖又简捷,富有新意。如果教学中能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那么创新人才是可以稳步培养出来的。

4通过技能学科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小学开设的科学、科技、音乐、美术、劳动等技能学科,都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在教学六年级科技《小火箭打靶》一课时,基本按照书上的要求,让学生根据给定的材料,自己设计制作一支小火箭,由于学生对火箭造型的认识已定性,上课时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是按照火箭的实际造型的进行设计制作,结果制作出来的小火箭参加打靶活动时都不太好用,又不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制作。于是在上第二个班级时提示学生只要注意小火箭的实用性,不必太在意小火箭的形状,可突破常规大胆设计,结果制作出来的小火箭花样多,又好用。在以后的小制作中,都鼓励学生拓展思路,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有创意的制作,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也培养了学生的科技素质。

5通过课外兴趣小组,重点辅导特长生以点带面

结合农村的生产生活实际,可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如电工、饲养、种植、花卉、缝纫、手工制作等,也可因地制宜组织养殖、果树栽培、育种、农具维修、沼气研究、破除迷信等活动,让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科学实验。制作科技作品,提小建议、进行奇思妙想、搞小发明、小改革、成果展等,往往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6根据农村特点,适时培养学生科技素质

农村小学生的家庭成员大多是务农的,而且在农村,科技的运用还不够普及,还有很大的潜力,培养学生的科技素质也有很大的空间和必要性。现在每所小学都有一名兼职成教的教师,负责各村的农技培训班工作,还要定期出黑板报、印发材料进行科普宣传,可指导学生帮助出黑板报、分发宣传材料等,以提高学生的科普意识,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大多数学生家里有果树、食用菌种植,养殖猪、鸭、鱼等,可指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些科学小实验或小观察,这样学生既有条件做到,又有实用价值,兴趣会更浓,也可以得到有经验农民的指导,同时促进农村学科技、用科技。我校有一位老师,他原来是学林业的,他在学校成立的种植兴趣小组里,在学校的学农基地指导学生进行荔枝嫁接新技术实验,并让学生进行观察记录,把实验过程及成果整理成文字,向《少年发明与创造》投稿,使得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能力得到提高。

四、勤思勤动勤积累,不以事小而不为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科技素质,应该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不断积累,逐步提高,要鼓励学生有什么点子尽管提出来,哪怕是奇思怪想或微不足道的点子,也要给予肯定。去年我校要举行科技作品展评,布置全校学生每人至少做一件作品逐级参评,我外甥女平时喜欢唱歌跳舞,一次在家中和姐姐一起玩家里剩下的自来水管时突然产生用水管作乐器参加科技作品展的想法。当她向我提出想法后,马上鼓励她进行制作,并联系她的音乐教师一起经过多次指导试制,最后制作了《竖敲琴》,并获得了“福建省首届小学生科技作品展评”一等奖。在教学中我也常以此事为例,鼓励学生不以事小而不为,一些很不起眼的想法,往往能成为很有价值的发明创造,学生只要有作品交到我手里,不管好坏,都表现出极大的关注,鼓励学生多动手、多思考、不断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五、实验成效

几年来,在基层校老师的大力配合下,农村小学生科技素质的培养已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

1学生的创新意识被唤起

通过几年的课题实验,中心校所属各小学的学生,已初步形成讲创新的风气,各校都成立了科技小制作、种植、养殖、奇思妙想、计算机、幻想画、幻想作文等兴趣小组,学生涌跃参加各项活动。

2学生的创新作品屡次获奖或发表

几年来,我校学生在参加各级种类竞赛中一百六十多人次获奖,其中一百四十多幅科幻画参加第四届“世界之星”少儿美术书法摄影艺术教育成果展分别获金、银、铜奖,十多篇科幻作文在国家、省、市、县级获奖,王慧星同学参加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获市二等奖。有二十多篇学生科技作品在《少年发明与创造》、《独生子女报》等刊物上发表。

3几年来,有两人次获“漳州市科技教育先进工作者”、“福建省科技教育工作优秀辅导员”称号。

总之,在农村只要教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正确引导,有多种方法、多条途径可以培养学生的科技素质。

责任编辑王宁荪

第4篇

说起自己的发明经历,徐杨可觉得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自己小时候的“调皮捣蛋”。1999年8月出生的徐杨可是一个活泼好动、好奇心又很强的男孩,很小的时候,他就非常喜欢父母为他买的奥特曼、变形金刚等玩具,但和别人家的孩子不同,他总喜欢把这些结构复杂的玩具拆了装、装了拆,乐此不疲,也不知弄坏了多少。可是,爸爸妈妈对此总是抱着宽容的态度,从不责备呵斥。正是这样的兴趣爱好,让徐杨可领略了科学的无穷魅力,培养了他爱观察、爱思考、爱动手的能力。

进入小学后,在认真学习功课的同时,喜欢动手动脑的癖好又让徐杨可成为学校“五小”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骨干。为制作参赛的航模,他往往会折腾到深夜。爸爸妈妈曾很担心这会影响他的学习,但看到他的认真劲儿,就狠狠心不再干涉。

自己的痴迷、父母的开明和宽容,为徐杨可日后跨入小发明小创造殿堂,奠定了坚实基础。2009年,10岁的徐杨可首次在科技小制作方面崭露头角,夺得2009年全国青少年航海模建筑模型竞赛(江苏赛区)一等奖。其后,他的科学小论文、科技小制作相继获得南京市第15届中小学师生科技创新大赛科学论文项目一等奖、第22届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环境科学一等奖、第23届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健康科学一等奖……2012年,他又成为江苏省首批青少年科技创新标兵之一,这一年,他刚刚13岁。

说到自己最满意的小发明,徐杨可认为还是新型牛奶箱。

如今,订购鲜牛奶的城市人家日益增多,但在送奶工送奶时,要给一家家奶箱开锁、关门,大大影响了送奶效率,而且钥匙哗哗的响声、吱嘎的开关奶箱声和奶瓶“叮叮当当”的撞击声,也会影响人们早上的睡眠。于是徐杨可就想,如果能设计出一种新型奶箱,送奶人不需开门关门就能实现取放奶瓶,这些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于是徐杨可经过仔细观察思考,在报箱的启发下,终于设计并自己动手制作出了一种新型奶箱。这种新型奶箱被分割成两个空腔,每个空腔上方各有一个圆口,圆口直径稍大于奶瓶直径,放空奶瓶的空腔底部垫高使瓶颈可伸出圆口。送奶工不用开关箱门,直接将空瓶取走,再将装有牛奶的奶瓶竖直完全放入另一空腔,既方便又节省时间,别人如果想从奶箱上方的圆口取出奶瓶很难,只有主人开箱才能取出。

这个作品在南京市中小学生科技小发明展示会获优胜奖,并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之后,徐杨可又针对化学元素周期表不容易记忆的难题,设计制作了“活动式化学元素周期表”。这一集工具和玩具于一体的设计作品非常简单,但创意十足,它由一些磁扣和一块白板组成,每个磁扣上都贴着一个标签,上面印着元素名称、元素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它既可以作为学生记忆的工具和教师的教具,还可以充当游戏道具,让同学们在竞技活动中记忆。游戏方法还有好几种,可以把磁扣当成“牌”,按顺序进行出牌接龙,没有错误者胜;可以将磁扣当成“棋子”随机平均分配,两人在白板上交替下子,位置准确者胜;还可以多人玩,选出一位发令者,其余每人发一套磁扣,发令者说出元素名称后,玩家要迅速将磁扣放到白板的准确位置,准确率高者胜出。徐杨可把作品带到班上请同学一起玩,参加游戏的同学都很开心,一致认为游戏规则简单、记忆效果好。最后,此项作品获得了第26届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

鉴于徐杨可多年的科技创新实践及其出色成绩,他在江苏省第5届青少年发明家评选中获得了“江苏省青少年发明家”称号。

除了搞小发明,徐杨可爱好广泛,喜欢篮球、吉他、游泳、阅读、唱歌等,特别是篮球,他是学校篮球队的成员之一,今年还参加了南京耐克2015-2016高中篮球联赛,并取得了好成绩。

第5篇

从某种程度来说,学生所进行的猜想与假设活动是学生探究活动中的一个难点,因为猜想与假设活动包括学生思维活动从具体经验向抽象思维的跨越、对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加工应用、思维活动的冲突与升华等,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有效的利用学生的猜想,避免学生怎么猜也猜不到,猜想漫无边际,猜想付诸实验,针对这个问题对此进行研究。

一、探索出了培养学生学习猜想、利用猜想的方法

1、给学生猜想的空间。

教学中需要对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同时,更要了解学生心里需要什么,怎样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有所思考,而不是简单的“活动”或者完成“探究过程”。尤其注重学生猜想资源的有效利用,激发学生猜想。可使学生的获取知识并得以巩固、深化和发展。让学生多思考、多猜,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教师在采取多种教学手段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及潜能的发挥,设法调动学生头脑中的信息,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编排、重新组合,从而获得问题的猜想,绝不是凭空想象,是以一定的事实为基础。

2、给学生搭建猜想的可能。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是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的。作为教师从学生的猜想资源入手,鼓励的同时并有效利用,而不是扼杀学生的猜想,把学生内心的探究欲望扼杀在摇篮中。我们要大力提倡学生并致力于加强学生的“创新教育”。使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能力,但为此学生必须科学的猜想,而不是凭空捏造。为此,我校科学组吕笃康老师积极拓宽学生的科学知识渠道,为学生搭建猜想的可能,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室、科普大篷车进校园、参观新疆中小学首个组织培养实验室,组织“绿拇指”种植园、成立科学俱乐部,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科学知识,给学生搭建猜想的可能。

3、给猜想资源的利用提供平台。

以往学生处于被动局面,事实表明,这种教学方式只能使教学陷于脱离实际、毫无生机的陈腐状态的深渊中,使学生与教师的对立情绪越来越大,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一味的按照教师的教学设计来进行教学只能抹杀学生的猜想,更不能实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结果的体现。我在课题研究中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采用合作式学习,探究性学习付诸于实践,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以校科技节、科普活动、各种主题日活动、杂志社为平台,让学生的猜想提供平台,一方面能够有效利用学生的猜想资源,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用科学、爱科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通过构建有效利用小学生猜想资源取得的成效

1、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的方法与策略全面调动学生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大家都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学生反应灵敏,生生之间、师生之间配合默契,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2、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的猜想资源的有效利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不仅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而且能够向老师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习过程主动、活泼,既减轻了课业负担,又提高了学习质量,尤其是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充分地发展。有意识的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中,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

3、评价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意识。

在教学中,尝试建立态度、情感、能力、知识并重的多维立体的评价体系,把评价焦点从学生的学习能力扩展到参与状态、交往状态和情绪状态等方面,有效地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有效提高教师创新能力和教科研能力。

①在对学生科学学习猜想利用的过程中,教学手段变了,课堂结构变了,评课标准也变了。教师认真收集各种反馈信息,把这些信息作为猜想的资源的有效整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研究教学策略,使教学目标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作用于教学,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从而也要求教师需要较强的创新能力的体现,吕笃康老师自教学以来,积极撰写论文。有多篇至国家期刊。正因为有了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才能够对学生猜想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创新的平台。如辅导学生《绿色无烟 清新自然》发表至《少儿科技》,《创新 体验 成长》发表至《少年发明创造》,辅导学生,《绿色无烟清新自然》科技实践活动荣获兵团科技创新三等奖,《香烟对种子的萌发有影响吗》小论文荣获兵团科技创新一等奖,至《少年发明创造》。树叶贴画《牛》、《牧童骑黄牛》被《少年科普世界》录用。

②教师在教学中改变了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灵活全面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大家都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学生反应灵敏,让学生敢于猜想,从不同角度科学有效的猜想,师生配合默契,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得到了学生、专家、领导、老师们的认可。

③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注意积累材料,编辑了《绿色无烟 清新自然》系列活动的材料、《小探索者小论文论文汇编》等,这些材料中详实地记载着有效利用小学生猜想资源的有效利用的研究过程,是我们后续研究的基础,也为有志于此项研究的人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素材。

第6篇

一、健全领导班子、加强统一管理

健全的领导班子为有效地开展寒假活动提供有力的保证,统一管理是扎实落实各项活动的基石,学校成立以滕校长为组长的暑假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各年级组长

二、加强教师业务学习,提升教师素质,深化素质教育

为了抓好落实,我校按照上级安排,制定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具体内容如下:

1.XX年暑假35岁(含35岁)以下教师制定出长期(3-5年)的读书计划,利用暑假期间读两本书籍,其中《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估》必读,另一本自选,写不少于3000字的心得体会。

2. 以年级为单位组织构思编排“经典诵读”节目,开学后,各年级教师进行展示。

三、加强体验教育,深化生活教育,促进养成教育,落实素质教育

假期是开展体验教育和生活教育的大好时机,学校将拓展体验教育层面,开展生活教育,注重良好的生活、学习、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的动手动脑、团结协作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1、社区实践

要成立自主社区实践小队:班主任根据本班学生的居住区域,成立社区实践小队,安排队长组织开展活动,就近参加社区居委会组织的各种公益劳动和公益活动,向社会奉献自己的爱心,用自己的劳动美化社区环境、净化社区文明、体验社区实践,并在实践活动中学到知识、锻炼能力。开学后,1——2年级各中队收齐社区实践活动表,装订后以年级组为单位交政教处(班级填写开学后的);3年级各少先队员在家庭作业单上总结社区实践活动情况,班主任统一装订叫政教处(各班推选5名队员用a4纸打印社区实践活动总结,同时附过程性照片材料)。

2、家务承包

假期,各少先队员进行家务承包,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美德。各队员在家务劳动中承包自己的一块“责任田”,坚持每天做。开学后一周内,每班评选出5名“班级家务承包之星”并把名单电子稿发送ftp“政教处文件夹”内“成长记录文件夹”。 4年级全体少先队员在稿纸上誊写自己的感受,开学后,班主任收齐后以年级组为单位交政教处(各班推选5名队员用a4纸打印家务承包感悟,同时附过程性照片材料)。

3、动手操作

(1)手抄报制作

4年级每位少先队员用a4纸制作一份“普法” 为主题的手抄报;5年级每位少先队员用a4纸制作一份“科学知识” 为主题的手抄报。要求书写认真,配图精美。开学第一周,以班级为单位收齐,装订成册,交政教处。

(2)手工制作与科技制作

1——3年级每位少先队员,利用假期制作一件手工作品;4年级每位少先队员,利用假期进行科技发明小创造,制作一件科技作品。开学后,每班评选出2份优秀作品,注明班级姓名上交政教处。〖作品要注明班级和姓名(班级为开学后的)〗

(3)科技论文与科学实践

5年级全体少先队员积极参加各种科技展示和竞赛活动,开学后每班交5篇科技论文,5份科学实践活动材料。要求用a4纸打印,同时上交电子稿,电子稿命名方式为:班级、姓名、题目。

4、学生读书活动

(1)活动主题

阅读促进文明;阅读——享受智慧的生活。

(2)活动内容

(一)举办中小学生征文比赛

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开展以“阅读享受智慧的生活”为主题,写读后感和从身边的人与事中挖掘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征文活动,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继承与创新。

(二)开展“创建书香校园”活动

通过“书香校园”建设、“朝阳读书计划”、争创“图书使用示范学校”、农村小学“爱心书屋”建设、“中华诵”等活动,进一步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引导中小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读书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充分享受读书和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请语文教师根据学校经典诵读篇目和潍城区经典诵读篇目布置学生诵读。

为了更好地开展读书活动,省第二届中小学生读书系列活动组委会组织专家遴选了一些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书籍(见附件见ftp:教导处:暑假读书活动计划文件夹中),推荐给中小学生阅读。除省组委会推荐的阅读书目外,各中小学校要结合“朝阳读书计划”推荐书目指导学生阅读更多的思想性强、具有阅读价值的图书。

(3)工作程序与时间安排

(一)工作程序。此次中小学生读书系列活动,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各县市区教育局、市属各开发区文教局(教管中心)和有关市直学校逐级组织初选、初赛,市教育局组织复赛,并择优报省,参加全省决赛。

(二)时间安排。

7至8月份,全市各中小学校组织学生利用暑假,广泛开展阅读活动,积极撰写征文。

9月3日前,以学校为单位遴选优秀征文电子版报区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区教育局组织评选表彰优秀征文,并择优报市。9月1日语文教师收征文包括电子稿,并按要求填写推荐表,9月2日上交教导处。

(三)报送要求。

(1)参赛作品内容要紧扣主题,题目自定,体裁不限,字数不超过3000字;(2)征文中不能出现作者信息,作者信息以各学校上报的《推荐表》(见附件)为准;(3)征文必须是原创,严禁抄袭,一经发现将取消参评资格,并对所在学校通报批评;(4)征文电子稿保存为.doc格式,以征文题目作为文件名。(5)排版要求:题目居中,二号黑体;正文四号宋体,单倍行距;a4纸张;页边距上、下、左、右:3厘米;页眉,页脚:1.5厘米;页码位于页脚居中排列。(6)报送数量:各城区中学每校5篇,乡镇初中、城区小学每校4篇,乡镇小学每校3篇,以学校为单位连同《推荐表》(电子稿),一并于9月3日前发至xxxx@kt250.com。各学校要全员发动学生参与,并在校内评选出等次,根据数量择优上报区教育局普教科。

(4)表彰奖励

经典诵读、演讲与征文比赛将分别评选出区级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若干名,同时评出优秀指导教师若干名,推荐优秀作品参加市级评选。

班主任鼓励学生利用暑假,积极参加以上布置的各种综合实践,鼓励和指导学生开展作品的自创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假期注意事项

1、班主任在放假前要做好假期安全教育,与学生签定《安全公约》,教育学生要有计划地完成寒假作业,不搞突击。要遵守社会公德,遵守交通规则,假期不自己到河里、水库、游泳池游泳,不进网吧、游戏厅,做到防火、防电、防坏人、防雷电,遵纪守法。假期内注意饮食卫生,注意传染病的发生,确保身体健康。

2、班主任要及时掌握学生在校外的活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向学校汇报,以便妥善解决。各中队组织集体活动必须报学校假期活动领导小组批准。

对于暑假期间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各班主任要给予高度重视,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全体队员也要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主作用,亲身体验活动过程的乐趣与艰辛,培养自己的参与意识,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开学后学校要对寒假活动进行总结,评比表彰“优秀活动中队”和“优秀队员”。

第7篇

一、运用“五有”策略进行有效科学课堂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学会劳动是廉价的最有现实意义的智力开发方式。科学课《课程标准》指出: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是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并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通过这些活动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就让二小老师找到了科学课教育目前真正存在的问题:内容与实施途径,而且必须注入活动与技术的元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提出了“五有”课堂教学策略(有正确的科技教育思想;有可见的科学探究元素;有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机会;有表达自己科技作品的载体;有可行的科技实验实践的“小活动”)以提高科学课的科技含量。于是,由教导处牵头,组织了一部分教师开发了科普类课程、实践类课程和创造类课程。同时创新小学科技教育的途径。

二、结合学校实际构建三类课程

1.科普类课程

科普类课程的核心价值就是通过师生在课堂内外习得科普常识、形成科学思想、技术思想、社会思想。科普就是把人类研究开发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化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进行转播,使之为大众所了解。学校按照科普类课程的基本教学模式:围绕问题收集信息――围绕问题交流信息――围绕问题建构知识――围绕问题提出新问题――问题解决建议对学生引导、科普读物推荐、教师传播、学生阅读、家长协助、参与社会;还通过科学手抄报、在教室内开辟科普知识专栏、举行科普知识竞赛、在课堂教学和活动中渗透等途径实施科普课程。以学生自主地收集科普信息,阅读科普读物,观看科普影视,参观科技馆,丰富科普常识,具有科学精神等为参照进行评价。

2.实践类课程

我们认为,没有实践类课程是残缺的课程。是改变不了“君子动口不动手”的传统思维和学校科技教育现状的。时间类课程就是要让学生亲历科技活动的过程,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体验“做”的乐趣和成功感。我校根据:确定选题――查阅文献――设计程序――实践操作――成果表达与交流这一基本教学模式,对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和筛选后,把实践类课程的内容界定为:喂养小动物(蚯蚓、观赏鱼、彩色兔 、鸽子、毛毛虫、春蚕);栽种小植物(草莓、葫芦、南瓜、火棘果、浮萍、水葫芦、香薷草、黄、番茄树、菌灵芝、紫甜菜、洋姜、富贵球和睡莲);小制作;傩戏等工艺品制作;动植物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建设符合小学生需要的科技活动基地,是保证小学生在实践中学科学、做科学、创科学的基本条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2004年初,学校在校外租赁200平方土地,进行了向日葵、香薷草、宝葫芦的种植活动。由五年级的一个班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平地、拌肥、播种、分苗等过程。然后将3500株向日葵苗分到全校每一位学生手中种植。因此,2004年4月学校举办了第一届以“种植向日葵”为主题的科技节活动。由于科技实践基地离校较远,不利于学生经常性的参与观察等活动,浪费了大量时间。于是在2005年初,我们创造性的提出“利用闲置的教学楼顶建设生物科技园”。我们将生物科技园分为种植、养殖两大区域。种植区域栽种草莓、宝葫芦、各种南瓜、甜紫菜、洋姜、向日葵、辣椒、彩色茄子、番茄树等。养殖区喂养有鸽子、观赏鱼、彩色兔等。并将整个科技园交与学生管理。低段:在科技老师以及各班班主任、辅导员指导下进行广场鸽、珍珠兔的喂养,并作绘画日记。中段:三年级(1―4班)种植草莓,(5―8班)种植向日葵;四年级(1―4班)种植观赏南瓜,(5―6班)种植菌灵芝,(7―8班)种植葫芦。活动全部分包到班,各班学生利用课外活动及闲暇时间到楼顶生物科技园进行种植、管理,根据培育植物经验的体会,写观察日记,收集相关资料、信息,在科技老师和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解决疑难问题。高段:分班种植、养殖。五年级1班学生种植太空南瓜;2班学生种植番茄树;3、4班学生种植盆栽蔬菜;5、6班学生种植盆栽火棘果;7、8班学生养蚕。六年级1、2班学生进行循环养殖(芽叶―蚯蚓―鳝鱼―池泥―种菜)、(菜叶―蚯蚓―喂鸽子―鸽粪―种菜)。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观察、记录、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感受到了收获的喜悦;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增强了科学精神提高了科学素养。

3.创造类课程

第8篇

 

一、实验过程

 

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心理特点,科技小论文作文教学应从实验人手。我着重从科技小论文的“小”字着手,它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实验场地。乡农科站依山傍水,这里有葱郁的果树、诱人的果实、品种繁多的蔬菜、先进的设备、知识丰富的技术人员,是一个天然大课堂。经过我的积极联系,班级与该站签订了协议,在该站正式开辟了学生实验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二是时间安排。每个学期我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到这里观察、实验、学习。三是购置科技读物。

 

(一)准备阶段

 

1 制定完善的计划(包括时间、研究方法、人员安排、安全措施)。

 

2 教师先到实验基地观察了解,拿到第一手资料,制成图片、课件备用。

 

3 上一堂大课,先通过图片、课件展示农科站的概况,再设计一些悬念。如:无籽西瓜的种子哪里来?哈蜜瓜种植需要土吗?仙人掌能吃吗?等等。这样可激发学生到农科站探索的兴趣。

 

4 可搞一次“民意调查——关于农科站你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二)现场观察

 

观察可分为定向观察和机遇观察两种,我组织学生到农科站实验基地观察,主要采取定向观察。农科站把基地划分为六大块:瓜棚基地、水果基地、蔬菜基地、养殖基地、办公管理基地、实验基地。他们安排专门的技术讲解员,负责指导解答。我先让学生自由观察,然后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重点观察、重点思考、重点研究,提出不懂的问题,做好观察记录。如何解决学生不懂的问题呢?我鼓励学生,一是向科技人员请教,二是查阅资料(上书店,跑科技馆查阅等),三是上网查询,四是访问,还可以选择其他方式。

 

二、撰写科技小论文

 

人文的核心是寓于“文”中的人,既然在科学研究中,每个人的研究过程、研究方法、思维特点、表达风格迥然有异,我们的科技小论文的结构和语言,应该在不影响其学术性的前提下,迈出个性化的步子。

 

学生观察实验回来,手头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怎样运用这些资料撰写小论文呢?农科站这个大课堂处处都有问题,我告诉学生抓住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去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把它写下来就是你的研究成果。写小论文的基本思路: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告诉学生写科技小论文的法宝,即怎样好写就怎样写。例:一个同学在“怎样思维”的小论文中这样写道:“为什么会有无籽西瓜呢?我又是怎样发现这个奥秘的呢?活动中,叔叔切西瓜为我们解渴,我接过西瓜,忽然发现鲜红的瓜瓤中没有瓜籽,于是一个问题在头脑中闪现:没有瓜籽?这西瓜苗又是哪来的呢?奇怪的现象引起了我的好奇。问农科站的叔叔才知道,原来无籽西瓜的种子是一种配制出来的新品种。”

 

为了让学生写好科技小论文,我常组织学生搞一些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小考察,并有意识地让学生把内容有条理地写出来,使读者知道其中的奥秘或科学道理,以夯实学生写科技小论文的基本功。

 

为了使自己的科技小论文教学实验顺利进行,我还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成果展示活动,举办了“科技小论文展”、“科普小抄报展”、“农科站一行摄影作品展”等活动。为了把这些作品展示活动搞得活泼生动,我还发放小选票,让学生家长、教师都来参与评选,由他们评出获奖作品。

 

三、初见成效

 

1 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我班现有学生60人,在调查中,对课本作文感兴趣的只有15人,占25%,对科普作文感兴趣的45人,占75%,科技小作文的优秀率达60%以上,远远高出课本作文成绩。

 

2 拓宽了写作题材。

 

科技小论文的出现,无疑是一种新生事物,打破了以往司空见惯的“好人好事”的陈旧话题,使作文充满了活力和灵气。论文题材也十分丰富,有调查报告、科学幻想故事、科普诗、三字歌、论文等,不但学生爱看,老师爱看,家长也爱看。

 

3 点燃了创新的火花。

 

“学贵有疑”,科技小论文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据统计,在这段时间中,学生到实验基地观察,共提出215个问题,学生为探求这些为什么,问技术员、跑书店、上图书馆查资料、上网查询找答案,忙个不停,乐在其中。学生在探求的过程中,逐步养成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敢于创造的创新思维品质。

 

4 培育了科学精神。

 

科技小论文的教学实验和探究,让学生在农科站这块实验基地上看到了课本上看不到的东西,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亲自经历感受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应用上带来的神奇,为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9篇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即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品质的修养,然后才是学习文化。因此,教学中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更应成为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小学自然学科与科技活动对学生肩负着科学启蒙教育,它们不仅重视基本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更重视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成为一个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如今研究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德育功能便成了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一、现状分析

未成年人头脑灵活,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是进行科技教育的有利时期。但由于受地域因素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还存在着两种不良的认知:一是科技高不可攀论,一般人学不通,弄不懂;二是科技活动只流于形式,活动过后实效不大。

总之,这一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跨世纪基础人才的培养。因此,加强科技教育是基础教育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概念界定及研究目标

本研究的目标是:通过研究,把科技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真正落实到每一位学生身上,多途径、多层面地开发学生的科技潜能,提高学生的科技能力。具体要求做到:

(1)使青少年真正理解科学的本质,善于运用科学思维,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使青少年了解科学家为追求真理而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品质,帮助他们理解并最终树立科学精神。

(3)使青少年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帮助他们确立科学的价值观。

三、具体措施

我们依据研究目标,结合学校实际,初步探索出在环境、学科、活动课程中协同推进科技德育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即“在环境课程中陶冶,在学科课程中渗透、在活动课程中深化”。

1.在环境课程中陶冶

学校环境建设,也包含了许多科技教育的因素,诸如学校的物质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人际环境、校风教风等因素。这种教育氛围——环境课程能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要善用资源,营造科技氛围:

(1)校园中悬挂科学家肖像,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气氛。

(2)建设科技展示专区,开阔学生眼界,激发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3)开展科普知识宣传,营造浓厚的科技氛围。

(4)在学生中征集环保标语,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就是科技园地的小主人。

2.在学科课程中渗透

学科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因此借助学科课程进行教育也是科技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1)结合实际与课程增加爱国主义教育,激发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是每一位教师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如在自然学科教学中,在讲《磁铁》一课时,突出强调了“司南是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的指示方向的仪器”,并适当补充我国四大发明的一些资料。通过这些“最早”“居世界前列”和科学家事迹的讲述,增加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之情。

(2)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现在学生大部分娇生惯养,团体意识淡薄。在学习《蚂蚁》一课时,我着重给学生讲了蚂蚁的群居生活,从中引导学生学习蚂蚁团结协助、齐心协力的精神,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

(3)动之以情,陶冶尊老爱幼的情操。

由于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尊老爱幼的教育。如讲授《鸟类》一课时,讲到鸟的繁殖,有意识地介绍金丝燕筑巢,它们会把自己的家建造一个安乐的家,这是一种最无私、最圣洁的爱。同学们听了,都纷纷表示决心要改正缺点,成为尊老爱幼的好孩子。

(4)运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自然教学中,利用VCD、录像、投影、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环保教育。通过仔细认真地观看,学生看到一些非常可怕的环境污染情景和一些触目惊心的数据,就如身临其境一样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与此同时,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了增强。

(5)端正思想,破除迷信,使学生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知识水平不高,对一些自然现象一知半解,以为某些自然现象、事物是鬼神作怪,心理生理受到严重的伤害。教师应循循善诱,端正学生的思想。如,《雷电》一课,天空中的雷电现象,不是雷神在天空中大显神威,对一些人进行惩罚,而是天空中发生了大规模的放电现象。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讨论、分析,在教师的正确指引下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心理障碍得到了克服,心理健康正常地发展。

3.在活动过程中深化

学生坚持参加科技活动能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文化课成绩的提高。我们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激发青少年学科学、讲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我们开展多项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掌握课程内容,达到活动的目的。

(1)实际操作。目的是变革活动对象,创造物质成果,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2)作品创作。通过撰写科普童话、科技小论文等形式,传播科技知识。

(3)游乐表演。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竞技能力,取得愉悦身心、增长才干的效果。

(4)调查研究。在项目的研究中,学生不仅亲历了科学研究的过程,感受到了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学到了科学知识,同时,学生的意志品质、与人交往的能力、社会责任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5)交流探讨。其目的集思广益,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鉴别能力。

第10篇

一、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基本认识

新的课程计划将所有课程分为三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不仅仅是国家课程中新增的一门必修课程,更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具有许多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征。开设这门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自主地、探究式地解决与自身联系密切的学习、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同时获得积极的体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2]。

增设这门课程,在宏观上有利于改进我国基础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微观上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不仅仅是非学科课程知识的总和,更不是“非主科”内容的总和。它是对前几年提出的“活动课”的继承和发展[2],要求学生走出教室,参与实践活动,结合所学知识,从中提出问题,并进一步分析问题,确立一套或多套解决方案,进行试验和探究,其中可能变换各种方法,反复循环直到成功(或失败),总结经验,最后以一定的活动向外界作出反馈。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征:

首先是学生自主性:在信息技术部分和劳动与技术部分,学习内容一般由教师根据教材或学生实际给出,在学习过程中就提倡任务驱动式的探究性式学习,在研究性学习部分,就是让学生自主选择课题,自主参与活动和研究等一系列步骤,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则主要作为以上三个部分的载体,其本身就明显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课程的实践性也是一大特征,是由自主性所引发的。

其次是内容的综合性。活动中牵涉的知识、技能一般是多方面、多学科的、综合的。信息技术部分大力提倡课程整合,反过来其它学科提倡利用信息技术这一工具进行课程整合。劳动与技术往往与制作、创新、发明联系在一起,,也明显体现综合性,新的七年级教材就非常明显体现这一思想。

再次,学生在一系列活动后应有一定的反馈活动,如报告会,成果展览,小发明,科技制作,写论文,演小品,演讲等,甚至是专题活动。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其它教育环节的关系

1、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学科课程的关系:新课程计划要求所有学科都要有一定比例的课时用于探究性教学,这种课是属于该学科内部的探究性学习,而综合活动实践课则突出跨学科的,甚至是超学科的,即不属于任一学科内容的。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灵活程度,拓展思维的广度,借此将知识融会贯通,大大促进综合能力,这种作用是学科教学所达不到的和不能替代的。下图为新老教学体系中教学思想的变化。

旧新

的的渗透综合实践活动思想综合

教所有学科:教各科的内部的实践

学学有教材的学科:综合活动课活

体各学科独立的教学思想体各学科独立的动

系系教学思想和方法课

2、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升学考中的体现:自02年的高中新课程改革起,已提出高考、中考的各学科均有综合探究性的大题目,并努力在其它题目中体现这个思想,特别是高考的X科目,除了希望实现大综合外,还要实现探究性学习的题目占15%-30%的目标。这几年的高考、中考题不断朝降低解题难度,提高分析问题的灵活度和综合应用能力方向发展,显然随着考试改革的深入,这个评价思想会得得到进一步加强。

3、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学校课程(校本课程)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国家课程的一部分,它的教学原则、目标、基本内容范围、教学时间由教育部制订,学校或其它教育行政部门无权改变,。但它与其它学科不同之处是没有教材(不提倡编写学生用书)、形式不固定,相对学生而言,指导师可以不固定。学校课程是学校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当地教育资源确定教学内容、目标及形式,可以自编教学提纲。一般只针对一项内容,展开深入学习和探究,如小发明、书法、集邮、小学一二年级的信息技术等,并努力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在某些情况下两者内容、形式可以相同,但两者的发展方向不同。

4、综合实践活动与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的关系:首先,综合实践活动是要求所有学生参与的课程,课外活动是针对数量较多的部分学生的,如有些学校举办艺术节,运动会,读书节等,兴趣小组则针对一小部分学生,往往带有竞赛辅导的作用,如信息学奥赛,航模、书法、运动队、科技等各种小组开工存在的活动等。可看出综合实践活动课是面向全体学生,要求学生以实践为主,锻炼综合能力,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是针对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择学习内容,不排除教学为主学习方式,以专业和钻研为主要特征。另一方面,三者之间内容上互有关联,时间上可以互相穿插。要注意的是要朝各自的特征方向发展,不能是简单的代替。

三、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有关问题

1、理清四部分关系: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的四部分并不是平等的和同类的,其中研究性学习是核心和重点,其它三个部分一方面为研究性学习服务,另一方面也有其自身的学习目标和特有教学形式,但同样也具有综合实践活动的特征。这也是把这四个部分归入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原因。所以原则上,综合实践活动课应有四种课型,其中信息技术和劳动与技术的课型是在传统的课型上进行改良的形式,主要为自身教学目标展开的,这里不展开论述。

围绕研究性学习的四部分关系是: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中发现和提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并展开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完成较为简单的,带回有意义且一时不能解决的(注意: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来源不一定来自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后续的活动则是有计划,有目标的探究、调查和学习,直到课题完成,最后向外界课题的成果(反馈性活动)。这整个过程会经常用到信息技术和以手工制作为代表的几种技术性劳动,用于查找资料、制作研究工具和辅助反馈性的活动的实物等方面。

下文所讲“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指围绕研究性学习的部分。下图是四部分的关系示意图。

信息技术

狭义研究性

学习

广义研究性学习

劳动技术

综合实践活动

2、实践综合实践活动的思想障碍:可以说中国两千年的教育文化,最大的缺陷之一就是重理论而轻实践,重科学而轻技术的思想,这既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的原因或需求,也成为在中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大思想障碍。包括广大教师在内的所有教育工作者应放远眼光,努力学习,转变思想,才能主动跟上时代的步伐。

3、理想的师资结构和当前形势下的师资调配措施:基于四部分的关系,理想的师资结构应有两种专职教师和两种兼职教师: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两方面是专职,另两方面则由各学科教师兼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有专职教师,但一般学校应有一二人为学校的主要负责人,例如教科室主任负责研究性学习,政教处主任负责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我省的新课程计划将信息技术课独立出来,劳动与技术(原称为劳动技术)则是半独立,它们都有规定的课时,指定的教材,这种做法也说明了上文所述的四部分关系和理想的师资结构的合理性。

在当前情况是:本学科刚起步,一缺广泛而正确的的思想认识,二缺操作经验,三缺专职教师,有些学校甚至不能按要求开足课时。如何配置教师,开展学科教学和教学研究是当务之急。我们认为:1、缺乏信息技术和劳动技术专职教师的学校,要创造条件让其它教职工兼职,以保证按上级要求开足课时。2、要对绝大多数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理论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培训,包括一些各级文件要求。通过培训,形成氛围,从而培养一批本学科的带头人。3、在对教师进行培训的同时,开展学科教学的探索。4、学校要通过制订管理条例来督促教师不占用、改变课程计划中的课时分配。5、排出专门时间开展本课程的教研活动。

4、探究性学习选题[5、6]:探究性学习的特征虽然是跨学科或超学科的,但在确定具体课题时,应定位在一个较大领域,如人与自然(科学),人与社会(人文),自我关系(心理),人与文化(文化艺术),或者象工程技术(技术),社会危机(人文)、经济现象(人文)之类,作为指导师,应该熟悉以上各大领域内包括哪些小的领域或具体的可选内容,如:心理健康与个性发展、饮食与健康、情绪调节,消费观念等。当然,这些课题本身可能在几个领域中交叉。当一个主题确定后,一般会有所侧重于某些教学的学科,例如:对乡土历史、人文情况研究的,侧重政史地方面;联系课本,进行实地污染调查,即侧重理化生。如果选择范围在一个学科内部的课题,主要由该学科教师安排探究性学习,超出一个学科,又在一个大领域内,带有专题性的内容则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5、教材的选用和证订原则:这几年,由于各种原因,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两学科的教材和教学配套材料的征订比较混乱。我们依据的原则是(1)、按照教育部和教育厅的有关文件精神:“任何进入中小学课堂的教材及教材的配套材料,必须经省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未经审定的,应立即停止使用”。(2)、试用教材通过教研室征订,正式教材通过新华书店证订。按目前情况,作为试用教材的高二信息技术选修教材(四选一),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小学信息技术教材、高中劳动与技术教材均通过教研室证订,初中劳动与技术

教材(每学期均为多选一)、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均通过新华书店证订。各中小学校和证订工作相关的单位,应密切注意下一学期的订单,注意是否有变,并在弄清其性质后再行订购。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备课

因综合实践活动有四种课型,对应的也有几种不同备课的形式或方法。信息技术技术课的备课与普通学科的备课相差不大,主要区别在于要准备大量的资料供不同层次学生作帮助。本文的第五部分中给出比纲更详细的参考内容,活动形式则根据有关原则和实际情况,由指导师自行设计。根据《浙江省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指导意见》等材料精神,我们认为备课的总思路是“学校定方向,教师分组集体备课,个人指导实施”三层次备课。

第一层次:学校在每学期开学初,召开由于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政教主任,总务主任,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校级讨论会,确定本校各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课时安排和功课表编排方法,指导师聘任方法以及活动前后有关的与校外联系,学生组织什么样的反馈活动等等相关事项。根据实际情况,如果校级会议能一学期召开多次,则更好。

第二层次:以年级为单位,教师分文理两小组讨论本年级学生一学期的具体活动内容与形式。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请某些学生参加。注意:供选内容一般是单一性,要进行合理的组合,使每次活动有综合实践活动的各环节。再安排时间,场地,费用等,确定分组形式和指导师人选。分组形式可以是按原来的班级进行,如有些内容是与个人能力爱好关系不大的,也可指导师给出可选方案(可以多个),学生自愿选择而分组。本层次应每一到两星期进行一次。

第三层次:教师分组同上,频率同上,加上选聘的指导师,详细准备综合活动的每个步骤,提出明确的要求和原则,注意事项等,最后由指导师单独统筹,进一步考虑,付诸实施。

在实施中,有一些具体情况,如:二三层次的备课可能连在一起的;全年级一起活动;对一组学生的活动同时有多位指导师;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一学期集中安排一到两次,研究性学习分配给各班任课教师。

学校安排举例:一学期教学时间共17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每周一节,劳动技术每周一节,实际各用15节,多余4节,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探究性学习共17*2+4=38节,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安排1、远足为主要内容,(远足中调查,采集,回来试验,制作标本、展示板和中华节,详细本处略)一天计7节,2、对社区中饮食卫生、环境卫生、人群健康意识方面进行调查,用于研究性学习(联系初一科学的生理卫生部分内容),再将结果制作成展览板,进行针对性小发明,制作实物在社区中用各种形式宣传。安排不连续的一个上午和一个下午,共7节。两项内容全段教师有所侧重地分工,共同承担指导师角色。这样前七个星期的课已统一安排。接着10周的每周2节,单周两节连排,双周两节分开排,探究性学习由各任课教师分担,分别上侧重某一方面的某一类探究性学习,因有10门不同学科教师,每人每学期上两次,每次一节或两节,共25节。第二层次的备课采用学科教研组为主的集体备课形式。

变化举例:因担任探究性学习的教师较少,后10周中再安排一个或下午两个下午或一整天用于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所余时间仍是单周两节连排,双周两节分开排。只是总周数减少。

五、详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及选择注意事项

(一)、中小学生常见或重要的活动内容

1、中学生日常行为与文明礼仪教育2、法纪法规教育3、各种安全教育4、学习方法指导5、走向社会他人交往、基本人际交往能力训练6、科技小发明7、针对学科教学内容的探究性学习8、手脑并用的,左右脑协调,开发右脑的训练。

由于是全体学生必须参加的活动,可以班级为单位,由任课教师进行指导活动,形式绝不应是讲授式,而应是学生参预活动(为主),也参预准备(为辅),如智力抢答式,猜谜语式,制作并参观展览式,先学生自学、提问,再进行参观、访问调查、看展览、听讲座、看电影等(代答疑),最后写论文,写心得,演小品,小制作等反馈活动。

(二)、中小学生均可选择的一般性活动内容

1、社会教育活动:通过广播、班刊、校刊(校内部分),报告、参观、集会、访问、社会调查、校内外劳动、社区服务,家庭劳动、成人工作一日体验,参与重大节日、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活动等形式,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及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组织观念和集体观念以及自我管理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2、科学技术活动:通过发明、科技论文、制作、种植饲养、科学调查、人文考查、探究性实验、利用计算机获取和处理信息、各种信息传播等科技方面的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类科技发展的过程及对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了解我国历史上的科技成果,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体验或尝试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科学创造意识,有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和运用科学方法对待生活、学习中实际问题的意识。

3、文体艺术活动:通过读书、讲座、器乐、书法、雕刻、工艺制作、影视戏剧欣赏、体育比赛、国防体育、登山、远足等形式,开拓视野,培养学生文学艺术方面的兴趣和感受各种形式的美,认知美,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和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三)、侧重中学生选择的活动内容:

读书节活动、时事报道、主题班会活动课、社区服务活动、专题夏令营、学习理论、学习方法指导与学法训练活动、智能训练活动、家政、职业指导、走向大自然生物班等自然兴趣组、科技节活动、科技“三小”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科技劳技兴趣小组、

(二)、(三)部分因是可选择的内容,建议学校确定课题,教师集体备课,以教师个人特长为依据,确定某内容的指导师,学生根据公布的指导师选择自己的活动内容的模式,也可以按班级指定内容。学校确定课题时,校长、教务处、政教处、教科室、各学科骨干教师集体商量,要充分考虑课时和课题数量、难度的关系;教师集体备课时,以本年级教师为主,其它相关教师,有关职工,如实验员,或社会上有关聘请的人员要一并参加;确定的指导师可以是本校教职工,或社会上聘请的专业人员;学生必须人人参加,每课不缺。

(四)、课题详细举例

第11篇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在浙江开设5年以来,课程的各个方面都在趋于成熟和完善,但还是存在教学资源缺乏等一些根本性的瓶颈。教学资源是一线教师最迫切需要的内容,需要大家的力量逐步构建。将科技创新大赛内容和项目融入通用技术的教学,是丰富通用技术教学资源的有益探索和有效途径。

科技创新大赛是一项具有20多年历史的综合性科技竞赛,是一项面向全国在校中小学生开展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旨在通过此项活动,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

1 科技创新大赛项目具有以下特点

1.1 项目体现 “三性”

“三性”是科技创新大赛评审的重要标准。

1)科学性。包括选题与成果的科学技术意义、技术方案的合理性和研究方法的正确性、科学理论的可靠性。

2)创新性。包括新颖程度、先进程度与技术水平。新颖程度指该项发明或创新技术在申报之日以前没有同样的成果公开发表过,没有公开使用过,该项研究课题及论文的选题有创意;先进程度指该项发明或创新技术同已有的技术相比,有显著的进步;技术水平指课题研究及论文的研究结论所具有的科学价值和学术水平。

3)实用性。指该项发明或创新技术可预见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或效果以及课题研究的影响范围、应用意义与推广前景。

1.2 项目内容丰富

科技创新项目按申报者人数分为个人项目和集体项目;按研究领域分为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技术与设计、行为与社会科学等5个领域。其中技术与设计领域是指直接将科学原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把计划、规划、设想通过特定的形式和方法(生存和生产工具、设施、装备、语言、数字数据、信息记录等)实现,是科学实践的重要方面。包括土木、机械、航空、化学、交通运输、环境、电子、电气、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等领域的综合设计与制作,以解决实际问题。

1.3 项目难度多样

科技创新竞赛分为全国级、省级、市级、县级,参赛人员包括小学、初中、高中。这样的竞赛结构使项目难度多样。

2 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要求

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会或掌握一些通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技术及其设计的一般思想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探究、运用技术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终身进行技术学习的能力;形成和保持对技术的兴趣和学习愿望,具有正确的技术观和较强的技术创新意识;养成积极、负责、安全地使用技术的行为习惯。由此可见,科技创新大赛的宗旨是符合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科技创新大赛为通用技术教学使用是合理的、可行的。

3 科技创新大赛项目作为课堂案例使用

由于科技创新大赛项目本身的特点,其中的技术与设计领域的项目适合在讲解技术的价值、技术的性质、设计的一般原则、设计的评价、发现问题、方案构思等内容时使用。

3.1 在讲解技术的价值时使用

技术的价值主要讲解技术对人、社会和自然的价值,在使用案例时可用较难的项目也可用简单的项目,比如:自动扶梯的栏板装置、小型家用玉米脱粒机、中式餐饮厨余垃圾综合处理装置等。

3.2 在讲解技术的性质时使用

科技创新大赛项目都具有创新性、目的性、综合性和专利性,而且不少项目也都申请了专利,教师可选择能让学生眼前一亮的项目,比如:水中吸尘器、新型环保组合牙刷等。

3.3 在讲解设计的一般原则时使用

设计的一般原则有7个,能够参加全国级科技创新大赛的项目一般都符合设计的一般原则。校级或县级的个别项目不符合设计的一般原则,可以作为反例使用。

3.4 在讲解设计的评价时使用

选择学生熟悉的项目让学生评价,比如:可以起长钉的羊角锤、高层建筑火灾逃生装置等。

3.5 在讲解发现问题时使用

创新大赛的每个项目都阐述了发明背景,其实质是如何发现问题。可以选择生活、学习中的项目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比如在乘坐无人售票公交车时无法找零。现代家庭中电器越来越多,遥控器也越来越多,但每种家用都有一种遥控器,常常给使用者造成不便。

3.6 在讲解方案构思时使用

把方案构思与发现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先构思方案,然后再展示科技创新大赛项目作为对比。

除以上应用,科技创新大赛项目还可以在结构与设计、系统与设计、控制与设计等方面使用。

4 科技创新大赛项目作为设计活动方案的来源

设计是通用技术学科的核心,要开展好设计活动,关键是要寻找合适的项目。科技创新大赛经过多年积累,项目很多,怎样的项目才适合在通用技术教学中作为设计活动方案呢?

有以下几条标准:一是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二是科技创新大赛项目中有比较多相同题材的。同样的题材,不同的方案,这种项目作为设计活动,往往可以让学生构思出比较多的方案来,教师最后也可展示科技创新大赛项目,与学生的方案形成强烈对比,从而快速提升学生的方案构思能力。三是重设计、轻制作的项目。根据现有情况,要开展大规模动手制作和难度较大的制作比较困难。因此,重设计、轻制作的项目作为设计活动的方案比较可行。

根据以上标准,棋类设计是理想的设计活动项目,棋类贴近学生生活,常见的棋有围棋、中国象棋、国际象棋、跳棋、飞行棋等,而在科技创新大赛中关于棋的项目也很多,有圆图棋、多功能棋盘、行为规范棋、隐子五子棋、盲童五子棋、抗“非典”游戏棋等。棋类设计活动主要是设计棋子、棋盘、下棋规则和制作棋盘和棋子。设计重在创新,制作只要用简单的工具即可进行,制作完以后还可以下棋,让学生感受设计给他们带来的乐趣。此类设计活动的流程可以按照以下模式进行:教师先根据历年科技创新大赛项目提炼出适合的设计项目,并引导每位学生发现问题、设计分析、方案构思、方案呈现,教师举例科技创新大赛项目,开阔学生视野,并让学生分组对他们各自设计的方案进行评价、改进。然后,每组设计出一个方案,并向全班同学讲解,全班同学一起评价、改进,最后每班筛选出一到两个方案进行制作。如果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可申请专利。

5 科技创新大赛项目作为命题的载体

科技创新大赛项目作为命题的载体有以下优势:

5.1 项目本身具有创新性

由于科技创新大赛非常注重创新性,因此,只要是县级以上的获奖项目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以这些项目为载体命制的题目会显的新颖。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就在感受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5.2 符合学生实际水平

科技创新大赛项目都是中小学生的作品,项目的难度基本上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相适应,以这样的载体命制的题目不会造成空对空,不会像有些题目的载体根本是学生看不懂的。

5.3 项目广泛,可以作为考查各个知识点的载体

科技创新大赛举办时间悠久,项目领域广泛,考查各个知识点的载体都能找到相对应的项目。其实,在现有通用技术考试中也有这些项目的影子,比如浙江2011年3月高考题。有时,还可以用相同的项目载体命制多个题目。比如:有一项目是“脑波控制仿生人形机器人”,它是通过脑波采集器采集来自人脑的脑波信号,经过处理后,无线传送给脑波接收器,从而让接收状态显示系统内的乒乓球升起或者落下,再通过一条数据线,连接到机器人智能控制接口,当接口检测到脑波模式后,可无线控制机器人完成各种任务。这个项目的灵感来源于阿凡达,今后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想法,直接控制机器人或者一定的智能结构,完成我们想要完成的事情,比如清洁房间、智能搜救、爆破等,这样一来,一些繁杂、重复的行为就可以交给机器人去解读和完成。以这个项目为载体命制的题目可以考查的知识点有技术的价值、技术的性质、技术的未来、技术与设计的关系、设计的评价、发现问题、控制的手段、控制的工作过程与方式等。

6 从大赛中来,到大赛中去

学生作品是通用技术教学的一大成果,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学生作品设计出来,其中不乏一些优秀的作品。教师可以把通用技术的教学与科技创新大赛相结合。在上通用技术第一节课时不仅要介绍通用技术学科,还可以介绍科技创新大赛。让学生清楚通用技术学科主要是技术设计和动手制作,优秀作品可以去参加科技创新大赛,其中校级的科技创新大赛结果直接影响到成绩总评,并记入班级考核。县市级科技创新大赛获奖对出国留学或有一定帮助,省级科技创新大赛获奖可以获得一些学校的自主招生资格,全国级科技创新大赛获奖可以高考加分和获得名牌大学的保送资格。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通用技术学习提高人的科学素养和技术能力,激励学生学习通用技术。在开始进行设计的一般过程的教学时,与课程进度相适应,让学生实践发现与明确问题、制订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或原型、测试评估及优化、产品的使用和维护。最后完成作品并首先参加校级创新大赛,并择优参加上一级比赛。

科技创新大赛的资源是丰富的,需要我们通用技术教师用心地去挖掘,是通用技术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宝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第二十四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集[C].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第12篇

一、创设生动具体的探究空间,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首先要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活动持主动态度,才会使自己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思维也才能具有创造性。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产生于对学习的需要和动机,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创造性学习不可缺少的内部力量。所以,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创设饶有趣味、生动具体的探究空间,让学生在探究目标的引领下,在好玩、好奇心、求知欲的驱使下,积极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例如:在《保护鸡蛋》一课中,我首先让学生把鸡蛋从家中带到教室,然后让学生汇报鸡蛋破损的情况。接着就启发学生,如何更好的保护鸡蛋?如何让鸡蛋从两米高的地方落下来而不会摔破?对于这个熟悉的事物,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我又引导学生熟悉我事先准备的材料,比如让学生摸一摸、掂一掂、捏一捏,把学生动手做的兴趣和冲动,控制并调整到理想的思考上来。在学生汇报设计方案时,我又根据学生设计的保护器的特点分别命名为:气球缓冲法、沙子平衡法、气球减震法等等。最后,让学生根据小组的设计,分工合作制作鸡蛋保护器,并告诉大家,做好后每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对保护器进行测试,看哪一个小组制作的最好。孩子们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积极热情地投入到活动中。结果,制作出来的鸡蛋保护器形式各样、漂亮坚固。整堂课就是在这种激励机制下,在生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使学生们的创造思维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二、创设求异发散的探究空间,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所谓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开放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多向思维方式。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找准发散点,创设求异发散的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变,训练学生敢于质疑,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同一个问题,实现在探究和求异中有所发现和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三、创设推理想象的探究空间,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这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要尽量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想象。同时,也要给孩子们介绍一些科学家大胆想象进行发明创造的故事,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想象力,从而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例如:在学习《岩石的形成》时,我首先通过视频资料的再现,让学生认识火山现象,再结合化石、卵石、煤的形成等自然现象,让学生想象地球内部的结构和变化规律,从而让学生明白岩石的形成。

四、鼓励学生自主创设探究空间,发展创造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教师在科学课堂上,创设探究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其实,在课堂外,更是一个广阔的、无限的空间,教师可以在课外组织一些有意义的创造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来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

例如:湖北省的一位12岁的小朋友聂利,在《十万个为什么》中看到,蜜蜂的嗡嗡声来自翅膀的振动。一次,她到一个养蜂场去玩,发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翅膀没有煽动,仍然嗡嗡叫个不停,于是她对书中的知识产生了质疑,并开始了对蜜蜂的试验和研究。为了更好地研究蜜蜂,她甚至向一个养蜂老人要了一些蜜蜂用昆虫盒自己喂养起来。在三个多月时间里,聂利进行了42次实验,用去2000多只蜜蜂。经过自己不懈地努力,最后终于发现蜜蜂的发音器官原来是它的双翅根部的两个小黑点。在第1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12岁的聂利撰写的科学论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荣获大赛优秀科技项目银奖和高士其科普专项奖。

在课堂外这个广阔的空间里,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多思考,多动手,组织学生进行小发明竞赛,小制作比赛等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