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31 05:33: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旅游消费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本文作者:王佳葛姣菊杜建成朱醒亮工作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研究方法
消费者问卷设计的主要思想是从消费中心城市出发,探索深圳如何在吸引国内外消费者购物,同时期待探索消费者来深圳旅游消费的行为习惯,从消费者的需求角度入手,对深圳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出建议。首先,针对本文研究的问题,设计消费者调研问卷,问卷经过小批量的测试及修正后,进行大批量的随机发放。调研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方式,配合以访谈。调研对象为深圳的国内外游客及本地居民。问卷的调研时间为2012年6月。本次中文问卷共发放400份,回收398份,回收率为99.5%。最终进行分析的有效问卷为325份,有效问卷率为81.7%。在有效问卷的计算机录入中,问卷录入的准确率为100%。本次英文问卷共发放270份,回收242份,回收率为89.6%。其中有效问卷为186份,有效问卷率为76.9%。在有效问卷的计算机录入中,问卷录入的准确率为100%。全部中英文问卷共发放670份,回收640份,回收率为95.5%。其中有效问卷594份,有效问卷率为80.0%。
调研结果
(一)深圳旅游者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在本次调查的国际人士中,男女比例将近2:1,以年轻人居多,其中年龄介于25-34岁的对象占33.9%,超过80%的对象年龄介于15岁-44岁。就职业而言,调研对象的职业分布比较广泛,大多数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超过了70%。调查显示,国外游客收入水平分布广泛,个人月收入水平最集中的是$5001-$10000,为28.4%,家庭月收入水平最集中的阶段为$10001至$20000(38.2%)。收入主要以中高收入的国外游客居多,而国内游客的高收入个体及家庭所占比例相对较低,这说明面向国外游客的旅游市场潜力仍然很大。在国内人士的调查中,调研对象男女比例适中,以年轻人居多。年龄多集中在15至44岁之间,其中25岁至34岁的被调查者几乎占到被调查者总数的一半。就职业而言,调研对象的职业分布比较广泛,其中民营或私企职员所占比重最大,为37%,远高于占比第二位的外企职员。绝大多数被调查者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其中拥有大专学历的被调查者所占比重最大。高收入个体及家庭所占比例比较低,58.5%的被调查对象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调研对象只占到调研对象总人数的七分之一左右,一半以上的调研对象家庭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下,家庭月收入在20000元以上的调研对象占调研对象总数的比例不到七分之一。深圳旅游者的这一特性充分体现了深圳市一个年轻的充满朝气的移民城市的特色。(二)旅游消费的基本信息1.旅游时间的安排。由表1、表2和表3可以看出,约90%的国外游客每年都会旅游,其中超过半数的国外游客每年进行1-2次旅游。国外游客每次旅游逗留时间分布比较分散。超过一半的国外游客选择在寒暑假旅游。深圳应该通过在寒暑假举办更多的消费主题活动吸引更多的国外游客来深旅游。而国内游客旅游频率都比较低,只有少数人每年旅游3次及以上,且绝大部分游客每次旅游的逗留时间不超过七天,旅行时间通常为节假日,如寒暑假、五一、十一或周末,且各假期分布比较均匀。一方面表明国内旅游市场开发潜力还很大,另一方面深圳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时,应该重点考虑怎样做更加适合不超过一周的短期旅游,为这些短期旅游者提供更多的服务与便利。并且可以选择在节假日开展各种活动以吸引国内各地游客来深旅游消费。2.旅游动机。大部分国外游客旅游是为了度假(表4),而在选择度假的游客中,选择外出度假的原因各不相同,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度假原因有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购物,所占比例分别为21%和19%。其中度假的原因主要为: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购物、完成率有梦想和逃避枯燥生活,所占比例分别为21%,19%,17%和17%(表5)。在所有调研国内对象中,绝大部分人旅游是为了度假(表4),而在选择度假的调研者中,选择外出度假的原因各不相同,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度假原因有观光休闲(29%)、体验旅游目的地文化(24%)和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16%)。所以针对大部分游客度假的旅游动机,深圳可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观光休闲项目,并宣传好当地的旅游文化,吸引更多的游客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当地文化。3.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调查对选择旅游目的地时的影响因素按重要性进行了评分,1分表示最不重要,2分表示不重要,3分表示一般重要,4分表示重要,5分表示最重要,结果列于表6。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环境、餐饮娱乐设施及是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国外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所有这些影响因素中,平均得分最高的三项是自然环境、餐娱设施和文化底蕴,得分最低的选项为“是否方便带孩子出游”。对于国内游客,影响最大的是旅游目的的的交通情况(4.26)、自然环境(4.11)和当地居民的友好程度(3.92),得分最低的为商品多样性(2.71),但是大家对交通情况重要性的评价不太一致(方差为6.583)。深圳依山伴水,气候适宜,有着良好的自然环境。当地政府应当改善深圳的交通情况和餐娱设施,特别是打造当地旅游文化,对本地人做好旅游宣传,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三)旅游消费者在旅游目的地的消费分析1.旅游购物的决策行为。由表7可以看出,在影响国外游客旅游购物决策的群体中,亲朋好友所占比例最高,为45%,而导游、酒店服务员、旅游团队成员的比例均较小。从旅游购物动机来看,选择送亲朋好友的人最多,为35%,其次是留作纪念和有实际需要,分别占总数的25%和22%(表8)。由此可见,深圳在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时,应注重发展有地方特色的纪念品、礼品产业。在国内调查对象中,43%的调研对象表示亲朋好友对其购物决策影响最大,15%的人表示同旅游的团队成员对其影响最大.大部分游客旅游购物的目的是留作纪念或有实际的需要,只有很少一部分调研对象表示会因为导游推荐跟风或是追求新奇而购物,这也反映了大部分人还是持比较理性的购物态度。游客在旅游中的人均消费水平普遍处于中等水平,具体调查结果见表9-11。国外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人均消费水平居中,77.5%的国外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人均消费小于$2000。67.4%的调研对象表示,购物消费占旅游消费的比例低于20%。国内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人均消费不高,一般不超过3000元,4500元以上的只占总人数的9.2%。54.3%的调研对象表示,其旅游消费支出中,购物消费所占的比例在低于20%。由此可见,开发游客购物还是很有潜力的。2.旅游购物的场所。国内外旅游购物的地点列于表12。调查表明,特色商店和购物中心是国外游客最主要的购物场所,旅游购物地点分布广泛,特色商店和购物中心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27%和24%,其次是景点中的商店、超市和百货商店。对于国内游客,选择特色商店的游客最多,为31%,其次是购物中心(30%)、百货商店(17%)和超市(14%),只有非常少的游客选择机场和酒店购物。深圳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应引进或在本土扶持建成一批高质量的特色商店和购物中心,并加强对这些购物场所工作人员的英语培训。3.旅游购物商品的选择。对于国内外旅游者购物商品种类的选择,调查结果列于表13。调查显示,在购买了商品的国外游客中,提及率最高的为纪念品(23%),其次是食品和服饰箱包,占均为21%。只有非常少的国外游客购买了珠宝(6%)。在购买了商品的境内游客中,购买最多的也是纪念品,有30%,其次是食品(21%)、服饰箱包(17%),只有非常少的游客选择了购买珠宝(5%)。这说明珠宝市场潜力还很大。商品质量是旅游购物时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本调查对国外游客购物时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旅客进店的因素的重要性进行了打分,1分表示最不重要,2分表示不重要,3分表示一般重要,4分表示重要,5分表示最重要,调查结果列于表14。国外游客在做购物决定时,得分最高的影响因素是商品质量,其次是商品的纪念意义和是否方便携带,最不重要的是品牌,得分是3.03。对于国内消费者,得分最高的影响因素是商品质量(4.13),最不重要的是品牌,得分是2.67,说明在游客做购物决定时,所列七要素都是比较重要的,且价格不是购物时考虑的首要因素了,游客更注重商品质量等因素了。4.旅游目的地交通工具的选择。由表15可以看出,大多数国内外游客会选择出租车和地铁作为交通工具,其次是公共汽车。相比其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而言,我国的租车行业还处在起步阶段,选择租车的游客比例为3%。价格不再是人们选择交通工具的首要影响因素。国外旅游者在选择出租车作为旅游目的地交通工具时,得分最高的是打车的方便性,其次是与司机之间的语言障碍(表16);在决定是否选择地铁作为旅游目的地交通工具时,得分最高的影响因素是安全性,此外,购票的方便性及地铁路线图的清晰度及站内指示的是否易于理解也是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表17);在决定是否选择公交车作为交通工具时,最重要的因素是公交车的频率,其次是耗时的长短,沿途风景被认为是最不重要的影响因素(表18);在决定是否选择租车时,各个因素的重要性得分均值差异较小,其中得分最高的是安全性(表19)。对于国内旅游者,在决定是否选择出租车作为旅游目的地交通工具时,得分最高的也是打车的方便性(4.28),其次是车内的卫生状况,与司机之间的语言障碍被认为是最不重要的因素;在决定是否选择地铁作为旅游目的地交通工具时,得分最高的影响因素是安全性,且大家对这一影响因素重要性的评价十分一致(方差为0.912),此外,地铁路线图的清晰度及站内指示的是否易于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决定是否选择公交车作为交通工具时,最重要的因素是公交站台的路线是否清晰,其次是公交车的频率和是否能够直达景点;在决定是否选择租车时,大家一致认为安全性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其次是当地的交通情况,价格是所有选项中最不重要的因素。(四)推动旅游消费的相关政策调研分析1.旅游信息来源。调查显示,网络是最主要的旅游信息来源(表20)。国内外游客获取旅游信息最重要的途径是网络,其次是通过亲友介绍获得旅游信息。因此,加强旅游信息网站的建设、树立良好的口碑将会是吸引游客来深旅游的有效途径。2.主要支付方式。现金(45%)和信用卡(42%)是国外游客旅游购物的主要支付方式(表21)。之所以有这么多国外游客选择将现金作为其来华旅游的主要支付手段,主要原因是因为国外游客对我国的信用体系的不熟悉,以及部分的小型旅游商店或特色商店无法使用信用卡。一半以上的游国内客选择信用卡作为旅游购物时的主要支付方式,其次是现金支付和借记卡支付。在旅行支票支付这一领域,国内旅游市场几乎还是空白。因此,在深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过程中,应该加快信用卡支付、借记卡支付等支付方式在旅游景点及各主要商业区各大小商店的普及(表21)。3.退税制度。游客对退税制度的态度很不一致。22%的国外游客表示退税将刺激其多购物,11%的游客表示不知道如何退税,如果知道如何退税的话会考虑增加消费,另外有24%的游客表示由于退税太麻烦所以退税不会刺激其多购物(表22)。所以在制定退税制度的同时,应该简化退税流程与退税知识的普及。此外,国外游客对退税比例的看法也很不一致,其中有34.7%的调研对象支持10%-15%的退税比例(表23)。在国内游客的调查中,表示退税将刺激其多购物和表示退不退税无所谓的游客各占28%,25%的游客表示不知道如何退税,如果知道如何退税的话会考虑增加消费,另外有19%的游客表示由于退税太麻烦所以退税不会刺激其多购物,所以在制定退税制度的同时,应该简化退税流程与退税知识的普及。此外,国内游客对退税比例的看法也很不一致。
结论之策略建议
根据对调研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调查结果从消费者的角度对深圳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出了以下建议:1.开展有针对性的消费主体活动,且消费主体活动的时间应选在寒暑假(国外消费者)或中国长假(国内消费者)期间进行。针对国际消费者的消费主体活动应放在寒暑假期间,因国外调研者的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的外国游客是选择在寒暑假期间旅游消费的;而针对国内消费者的消费主体活动则应该选择在五一、十一等中国的长假期间进行,因中国消费者多选择在这些长假期间出行。2.打造深圳自己的时尚文化节,增加深圳的文化底蕴。调研表明国外消费者选择旅游目的地时主要关注的是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底蕴。而深圳的城市历史虽然相对年轻,但深圳最能代表中国全部不同文化的融合。3.确定深圳特色礼品商店,并在官方的英文消费网站进行宣传。深圳特色商品可考虑深圳的高质量的珠宝、电子产品和小工艺品。调研表明,购物是国外消费者的第2大旅游度假目的,而国外消费者购物的最主要的目的是购买具有当地特色的礼物赠送给亲朋好友。特色商店和购物中心是国外消费者的主要购物场所。而消费者进店消费最关注的是商品质量。4.交通上而言,注重出租车和地铁的管理。对出租车司机的日常英语进行培训;对地铁加强安全管理、在地铁入口的显著过道处粘贴多种语言显示的地铁线路图,并提供免费的印刷件。调研结果表明消费者在深圳的主要交通工具是出租车和地铁,国外消费者比较注重出租车司机的日常英文交流,不论国内还是国外游客均比较注重地铁的安全及其清晰的地铁线路图。5.建立官方专门的指导深圳城市消费的中英文网站,加大深圳城市在国内国际旅游消费指导方面的宣传力度。调研结果表明网络是国外和国内消费者获取旅游目的地信息的首选途径,因此深圳应建设自己的专门的消费指导网站。网站应采用中英文方式,同时应该包括主要的旅游点信息和主要的购物消费指导信息,及其消费主体活动信息及政策等。6.消费的支付手段上,需加快信用卡支付的普及程度,特别是旅游景点的小商店。调研表明无论是国外消费者还是国内消费者,半数以上的消费者会选择信用卡作为主要消费的支付方式。7.深圳应该采取退税的政策来鼓励消费,但应注意简化退税流程,加强退税知识的普及和退税政策的宣传。调研结果表明如果消费者知道如何退税,那么有33%的国际消费者和53%的国际消费者表示会多购物,但同时也有24%的国际消费者和19%的国内消费者认为退税太麻烦不会刺激其多购物。
关键词:个人信贷旅游消费
在贷款买房、贷款买车已经被人们所接受的今天,贷款旅游在人们眼里还属于“奢侈”行为。在当前的旅游消费环境和我国坚持实行扩大内需方针的形势下,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重新启动岌岌可危的旅游信贷业务对旅游业和金融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启动旅游信贷消费市场的难点
国人的务实心态使旅游信贷不被接受
西方人将旅游当作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福利和各项保险健全,没有存款也要休假外出旅行。中国人则不同,相对于攒钱购房来说,旅游只能算得上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奢侈品”。旅游贷款不象住房贷款那般火爆,是因为后者是为了一家人安居乐业的百年大计,而前者只是为了逍遥一刻的眼前快乐,大多数生活水平尚未步入小康的消费者的眼睛还是雪亮的。
尽管政府大力提倡居民进行信贷消费,但现实的信贷消费形势并不乐观。据中国人民银行最近调查,半数居民并没有消费信贷意向,与此同时,不同职业不同收入消费群体接受消费信贷的倾向也有所不同,愿意向银行贷款去旅游的人群比例很低,这多少表明了国人对待生活的务实心态,正是这种心态阻碍着旅游信贷业务的开展。
个人信用制度体系制肘旅游信贷消费
信贷消费的全新理念虽然在某些领域逐步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然而,现实中还存在着制约消费信贷的瓶颈问题。目前的信贷消费中,商业银行既是消费受理方,又是授信方,独资承担了信贷消费的资金压力和风险,这对信贷消费的进一步发展十分不利。贷款银行为了减少风险,必然以苛刻的信贷条件要求借款人履行繁杂的贷款手续。
由于旅游的信贷需求是突发性的,短时间内办理完成并不容易,贷方和借方的积极性都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因此,急需有更多的金融机构来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满足百姓的信贷需求。
银行的服务质量和营业模式导致旅游信贷曲高和寡
手续繁琐令人生畏。消费信贷手续非常繁琐,通常都有十几道关卡,作为消费信贷家族成员之一,旅游信贷自然也不例外。一般说来,想借旅游贷款的游客需提前二三十天向开办此项业务的银行提出申请,其间需要往返银行多次,并提供银行所需的各种文件、证明、担保。也许将来旅游贷款门槛放低之日就是旅游贷款大受欢迎之际。
贷款业务覆盖面狭窄。旅游贷款目前只有北京、上海、广州、桂林等少数几个大城市和旅游业发达城市中的商业银行开办,而在中小城市里此项业务尚是一片空白,因而相当一部分有实力、讲信用也有旅游意愿的潜在游客只因身在中小城市想办理这项业务也只能望“贷”兴叹了。
贷款方式呆板单一。旅游贷款一般都是由银行和旅游公司(旅行社)联合推出,借得贷款的旅客一般是拿不到现金的,只能跟随银行指定的旅游公司(旅行社)组成的旅游团随行。旅游者若不想随旅游团一起行动而是想单独自由自在地去饱览风光、指点江山,银行通常会婉拒他的贷款申请。这种单一的信贷模式将大批消费者拒之门外。
启动旅游信贷消费对策与措施
健全管理法规和制度,完善消费信贷体系。有关部门要研究制订与信贷消费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担保、评估、保险、公证等一系列制度,使旅游信贷消费逐步走上法制轨道。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积极探索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共享网络,实行个人信用评估制度,促进信贷消费,规避金融风险。此外,要支持、引导建立个人资信调查和置业担保等中介机构,尽快全面启动旅游信贷二级市场,为旅游者实现自己的旅游愿望创造便利条件。
提供优质服务,改善信贷消费环境。凡涉及旅游信贷消费的各有关部门、有关企业都要加强职工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服务质量。各商业银行应该建立健全消费信贷机构,为消费者提供多种形式高效、便利的旅游信贷服务;银行要配备必要的信贷消费营销人员和管理人员,多与旅行社(旅游公司)和消费者沟通,完善售后服务体系,健全信贷产品质量保障机制。
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居民转变消费观念。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和宣传媒体要加大信贷消费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宣传方式,普及信贷消费知识,逐步转变国人先积累、后消费的传统习惯,引导其树立借助信贷工具,适度超前消费的新观念,以有效增加旅游的即期消费。
加强组织领导,搞好部门协作。发展旅游信贷消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有关部门、有关企业和金融机构都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共同推进。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协调,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商业、旅游等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要把启动和推进旅游信贷消费作为拉动内需的重要任务,积极采取措施,消除制约症结,加大信贷消费工作力度。保险公司可以介入信贷消费,开办履约保险项目,分散信贷风险。
此外,要密切关注旅游信贷消费这一新课题,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引导旅游信贷消费健康发展。
旅游信贷市场前景广阔
旅游消费在我国目前已成为重要的消费热点,旅游消费市场的启动对经济增长会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对旅游消费主体而言,决定旅游消费的两个基本要素是“一是有钱,二是有闲”。目前对国内市场来说,耐用消费品已趋于饱和状态,人们的旅游动机和需求日益旺盛,这就要合理地引导人们的消费方向,旅游消费就是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应出台相应措施鼓励人们进行旅游消费,对于收入不高、积蓄有限、收入来源稳定、有一定还款能力且有强烈旅游欲望的个体消费者而言,旅游信贷就是一项很好的措施。有专家认为,贷款旅游的前景应该不错,刚工作或刚成家的青年人将是旅游信贷的主要选择者。另外,境外旅游花销较大,随着出境旅游业务的不断增长,也使旅游信贷显露出光明的前景。可以预见,旅游信贷消费在不久的将来也是肯定有前景的,也许旅游信贷消费也必须经过一段寂寞日子以后才会逐渐红火起来。尤其是中国的入世,受到国外信贷消费观念的影响,旅游信贷肯定蕴藏着比较大的市场潜力。
市场培育尚需时日
这些年,国人外出旅游的兴趣与日俱增,但却掩盖不了一个事实:人们的实际收入水平相对于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开支来说,悬殊太大。除了极少数高收入者,没有多少人能在一年内潇洒地举家出游几次。就是一年外出旅游一次的,也多是中高收入阶层。真正需要向银行贷款去旅游的,只能是积蓄不够、收入较低的人群。在大多数普通百姓心目中,旅游消费还不是生活中必须的支出项目。
不少消费者对贷款出门旅游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但限于贷款手续的繁琐和贷款期限太短,还贷压力太大等因素,最终也不得不放弃了选择贷款出去旅游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中,银行很少将旅游贷款直接贷给个人去旅游的贷款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消费者申请旅游贷款的兴趣。银行的贷款条款上大多规定贷款只限于支付与贷款人签订合作协议的特约旅行社的旅游费用,也即旅游者的旅游只能是跟团,要是为了贷款而放弃了自己的旅游的自由空间的话,有些消费者就不会去考虑办理旅游贷款了。由此看来,在很多消费者的心理上,对旅游贷款仍然抱着一种不办要比办的好的怀疑甚至是否定的态度。
旅行社(旅游公司)作为市场主体,还没有把“旅游”当作真正的商品在操作,还没意识到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是拓展市场的有效之举。例如,婚庆消费是信贷介入的一个契机,现在无论农村、城市,无论年轻人还是长辈,婚庆借贷并不被视为奢侈性消费。在这方面,旅行社就应积极探索。
一些经济学人士分析认为,国家实行假日休息制度,给国民的出门旅游提供了时间上的较大许可,特别是出境旅游现在已成为了不少消费者的首选。但一次支出一笔数额较大的出境旅游费用,也让一般的家庭在经济上感到无法承受。因此,旅游贷款应该成为不少家庭出门旅游的一种比较容易接受的消费方式。只是旅游信贷在目前情况下要达到升温的效果,需要银行、旅行社(旅游公司)和消费者三者之间进一步的磨合。比如说,现在银行一般规定借款人必须在半年或一年内还清所有贷款,借款人每月的还贷负担必然比较重。如果延长还款时间,加之旅游贷款的数额一般不大,那么消费者也就很容易下决心了。只要旅行社(旅游公司)与银行合作,在技术上解决旅游信贷的细节问题,就不愁没有旅游者来问津。可见,旅游信贷市场的培育尚需时日,“银”—“旅”联手为挖掘未来市场的前期投入是必要的。
“旅游金融”大有可为
旅游业在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银行应该抓住个人存款实行实名制的有利契机,尽早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及银行间个人信用查询制度,同时简化贷款程序、拓展贷款方式、扩大贷款覆盖面,为旅游业的发展助推一臂之力。从假日经济高峰期看,我国银行业的旅游金融服务已经落后于方兴未艾的假日经济,“旅游金融”大有可为。
银行业“旅游金融”的服务意识要进一步增强。银行应努力提高旅游金融服务的自觉性,突破等客上门的常规,从被动服务转为主动服务。银行可深入旅游客源市场调查研究,调整和优化网点结构布局,完善服务功能。特别是要加强对旅游金融的综合开发,多种服务一齐上,促进旅游与金融的融合。
[关键词]高校旅游产品消费市场
一、前言
高校旅游是一种新兴的特种旅游产品,广义的高校旅游是指以高校为载体,在校园内进行的具有高校特色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称,狭义的高校旅游仅指以观光游览大学校园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本文所指的高校旅游为前者。
随着高校旅游的发展,近年来,很多学者开始关注这项新兴的特色旅游产品,但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旅游客体的理论研究,而对于高校旅游客源市场的案例研究在国内外都极少。
为了调查目前高校旅游产品的实际消费情况,本文采取街头随机拦截的方式,对沈阳城市常住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共计1155人,其中:听说过高校旅游的有812人,对其进行了有关高校旅游认知与态度的调查;有过高校旅游行为的有201人,本文对这部分高校旅游者的结构特征与旅游行为特征进行了更深入的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97份,问卷回收率为98%。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高校旅游产品开发应该如何满足市场需求的建议。
本文对于高校旅游市场开发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对高校旅游的认知
(1)感知度。在1155名调查对象中,听说过“高校旅游”的调查对象占样本总数的70.3%,这表明“高校旅游”在沈阳城市常住居民中的知名度较高。
(2)对“高校旅游”概念的认知。在感知到高校旅游的812名调查对象中,95%认为高校旅游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校园观光;仅有5%的调查对象认为高校旅游可以包括修学旅游、体育旅游及事件旅游。这说明,目前沈阳城市常住居民虽然对于高校旅游的感知程度较高,但在认知上还有很大局限,仅把高校旅游理解为狭义的高校观光游。
2.消费市场规模
在所调查的1155名沈阳城市常住居民中,有过高校旅游行为的调查对象为201人(指广义的高校旅游),占调查对象总数的17.4%,用沈阳城市常住居民总数*17.4%可以近似估算目前沈阳城市常住居民对高校旅游产品的消费规模。
3.消费者结构
本文按照人口统计学及旅游行为的主要特征指标,对有效回收的197份有过高校旅游行为的调查问卷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
(1)性别。男、女比为1.3∶1,男性略高于女性,主要是因为很多高校旅游者是利用到高校出差开会的闲暇时间游览高校的,而男性在这方面的机会略多于女性。
(2)年龄。20岁~25岁年龄段的游客最多(41.9%),其中多为大学在校生,他们到访高校的主要原因是:①探访同学、朋友;②与其它高校同学联谊;③以访学和考研为主要目的,到其它高校进修,在上述过程中顺便游览高校。16~19岁年龄段的旅游者次之(30.2%),其中高中学生居多,他们高校游的主要动机是了解高校、为高考填报志愿做准备。上述两个年龄段构成了高校游客的主体,其它年龄段的游客所占比例较小、且较分散。
(3)职业。在各职业类型的高校旅游者中,学生所占比例最大,占总体的48.8%,这与年龄结构的统计较一致。列第二位的是企业管理者,占18.6%,其高校旅游的主要原因是:①与高校有业务往来顺便游览高校;②到高校招聘人才,参观高校;③知名企业家到高校讲学,游览高校;④到高校进修学习,游览高校。其它职业类型占总体的比例较为分散,没有体现出较多的规律性。
(4)学历。高中以下学历占旅游者总体的11.6%,高中及同等学历30.2%,大专及本科学历55.8%,本科以上学历2.3%。上述数据显示,大专及本科学历、高中及同等学历的游客占绝大部分,这与上面年龄结构、职业结构所表现出的结果较一致。
(5)月收入。除去学生无固定收入的因素,月收入1500~2500元中等收入水平的高校旅游者所占比例接近半数,达44.4%;2500元以上的旅游者占6.2%。
(6)旅游经验。通常,近三年来旅游次数在4次以上的旅游者被认为是旅游经验较丰富的旅游者。根据调查,近三年来旅游次数在4次以上的高校旅游者占总体的79.1%,说明高校旅游者的旅游经验较丰富。
4.消费行为特征
(1)动机。绝大多数高校旅游者到访高校都有其他目的,高校旅游只是附属行为。在197名有过高校旅游行为的调查对象中:直接以观光游览为目的造访高校的,仅占7%;另外93%的旅游者造访高校都有不同的原因,游览高校只是闲暇时的附属行为,造访高校的主要目的包括:①工作或学习需要(23.3%)、②探亲访友(34.9%)、③日常休闲(11.6%)、④其他目的(23.3%),包括:参加同学或孩子的毕业典礼、送新生入校,等等。
观光和体验大学生活是高校游的最主要旅游动机。高校旅游各种动机所占比例如下:①观光、感受大学氛围(36%);②了解和体验大学生活(25%);③欣赏科研资源,学习科学知识(11%);④日常休闲,锻炼身体(8%);⑤圆自己的大学梦、名校情结(10%);⑥其他(10%)。
(2)旅游方式。在197名高校旅游者中,没有人参加旅游团,全部以散客的形式进行高校旅游(散客组成:个人、家庭成员、朋友、其他)。
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①客观原因:目前沈阳市旅行社中开展高校旅游业务的较少;少数有此项业务的旅行社未把高校旅游作为重点推广产品,缺乏宣传推销,很多市民不知道旅行社的这个旅游项目;少数旅行社对高校旅游的线路设计不科学,游览内容少而空洞,造成人们不愿参团。②旅游者主观原因:大部分旅游者认为自己去高校旅游有以下优点:自己旅游在时间安排上比较灵活;有孩子或亲友在高校读书或工作,可以安排参观游览高校;自己旅游比较省钱。
(3)消费结构。197名高校旅游者都是以散客形式进入高校的,而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对于个人出入高校管理比较松散,高校大多可以自由出入,所以这些旅游者在购买门票上的消费为零;53.5%的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有饮食消费,但金额都不大;在住宿、乘坐校内交通工具两项上没有游客参与,消费为零;没有游客参与旅游购物,消费为零;23.3%的旅游者参加过校园的各种文体活动,例如校园歌曲大赛、校园文化节等,但没有金钱消费;没有人在游览过程中聘请过校园导游,在导游消费方面为零。
综上所述,游客在高校旅游过程中的金钱消费几乎为零,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①我国目前大多数高校并未开展高校旅游,因此不能为游客主动提供交通、导游、旅游购物等服务;②少数开展高校旅游的高校,其旅游开发程度不高,例如几乎没有学校进行旅游购物及校园交通的开发,使游客不愿消费或消费无门。
(4)到访时间。在一年中,78.9%的高校旅游发生在5、7、8、10月。在一周中,高校旅游没有特别明显的高峰,但周末游客稍多(约占一周游客总数的35%)。上述现象的出现与学生旅游者所占比例较大有一定关联,因为学生的闲暇主要集中在寒暑假、五.一、十.一和周末。
(5)游览时间。有72.3%的高校旅游者在高校的停留时间在4小时以下;13.3%在4~8小时;8.7%在8~12小时;停留时间在12小时以上的只占5.7%。可以看出,大部分游客在高校的停留时间都较短,而且以观光游览为主要目的,对学校没有更深层次地了解。(6)重游率及重游目的。有65%的旅游者游览过多所高校,他们认为不同类型与档次的学校之间在校园景观及氛围等方面差异明显,会使其产生游览不同高校的欲望。
但是,同一所高校的重游率较低,只有5%的旅游者重复游览过同一所高校,重游原因主要有:探访同学或朋友顺便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高校附近居民在闲暇时间到高校健身、休闲。
(7)各种高校旅游产品的消费比例。观光型、体验型与求知型旅游产品较受欢迎,详见本文2.4.1部分对旅游动机的统计分析。特色突出的高校入游率较高。根据调查分析,特色突出的高校吸引了多数旅游者。特色高校主要包括:①国内的一流重点大学(例如北大、清华)。56%的高校旅游者游览过一流重点大学,34.5%游览过重点大学,9.5%游览过一般大学(指省、市级各类普通高校)。可见,一般情况下,高校的等级越高、知名度越大,旅游者对其的旅游需求也越强烈。②79%的高校旅游者游览过各种专业类院校,例如音乐、美术、农业、电影、体育及建筑类大学等。自然景观、园林小品、教学及科研设施类的高校旅游资源吸引力较大
在高校旅游过程中,消费各种高校旅游资源的旅游者比例如下:自然景观,26%;园林小品,26%;教学及科研设施,25%;校园生活,8%;科普讲座,6%人;体育设施,3%;旅游商品和纪念品,1.3%;校园文化,0.6%;其它,3%。
(8)满意度评价。11%的游客对高校旅游感到很满意,35%比较满意,54%不满意。可以看出,超过半数的高校旅游者对自己的旅游经历感到不满意,主要原因如下:①感兴趣的许多地点不允许进入,例如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等设施一般不向校外人士开放;②高校未建设有效的旅游解说系统,使游客在游览中缺乏引导,旅游期望得不到满足;③高校内缺乏合适的住宿地点;④缺少旅游购物场所及具有特色的旅游商品,例如校徽、特种纪念品等。
造成上述现象出现的最根本原因是: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都没有进行旅游开发,高校旅游者的旅游行为都是自发进行的,因此学校内没有供游客消费的各种旅游产品,也没有为外来游客设置相应的旅游服务,例如导游讲解、旅游纪念品销售、组织游客参与学生的某些文体活动等。因此游客只能自己在校园内凭着感觉游览,游览效率和效果都不会好。
三、关于高校旅游产品开发的若干建议
根据本文对高校旅游产品消费情况的抽样调查结果,高校旅游产品的开发应该注重以下环节:
1.条件适合的高校要主动开发高校旅游产品。目前,普通市民对高校旅游的兴趣较大,而且已有17.4%的调查对象有过高校旅游行为。但由于管理难度大等多种原因,绝大多数高校都没有正式向社会推出旅游产品。这种需求与供给间的矛盾既使旅游者在自发游览高校的过程中得不到旅游期望的满足,又使高校的日常教学与科研工作在被动接待旅游者的过程中受到了不良影响。因此,条件适合的高校应该成立专门的旅游开发与接待部门,化被动为主动,对到访学校的各类游客进行疏导与管理,以实现高校旅游产品的良性开发。
2.高校在销售旅游产品时应该重视与旅行社的合作。目前高校旅游者主要是以散客的形式游览高校,由于其在到访时间上存在着较大不确定性,不利于高校对旅游者的规范管理。因此,高校在销售旅游产品时,要充分利用旅行社的分销渠道,把高校旅游推向市场,实现高校旅游的规模化与规范化。
3.根据不同类型客源市场的需求偏好,开发出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例如,邀请学生的亲友参加与学生相关的节庆活动;召开高水平学术会议,以吸引更多的公务、会议型旅游者;举办校庆活动,邀请校友、政府人员、社会知名人士参加,吸引高校节庆旅游者;将体育馆、运动场等体育设施向外界出租,吸引健身、休闲型旅游者。
4.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特点,联合多所高校,设计出特色突出的高校旅游线路。
参考文献:
[1]石云霞:发展高校旅游优势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2
[2]阎红霞:高校校园旅游经济的客源市场开发研究[J].河南科技大学,2006.2
学生姓名:×××
准考证号:××××××××
指导教师:×××
日 期:20××年×月~20××年×月
目录
目录
目 录
内容提要 ……………………………………………………………………………ⅰ
(空一行)
一、我国对外贸易政策概述 ………………………………………………………1
(一)改革开放前的对外贸易政策
(二)改革开放后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特征
(三)入世后对外贸易政策的走向
二、当前国际经济环境所确定的政策制约 ………………………………………8
(一)美国对华贸易的政治经济动态分析
(二)亚洲金融危机对日本贸易战略的影响
(三)欧盟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与竞争
三.结论……………………………………………………………………………15
(空一行)
参考文献……………………………………………………………………………16
(空一行)
志谢…………………………………………………………………………………18
3.内容摘要
■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概括性总结,是以高度浓缩的方式介绍论文的核心内容,篇幅300字以内。小四号宋体,行距1.25。
摘要的内容一般应包括:论文
所研究的问题;使用的方法;所得出的结论以及结论的意义。
■关键词(主题词),是反映论文最主要内容的术语,一般每篇论文的关键词可控制在3~5个之间。关键词与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最后一个关键词不使用标点符号。
韩南地区旅游营销策略简论
张同文
内容摘要
汉南地区拥有多处天然温泉,形成独具特色的温泉旅游。为扩展旅游市场,温泉游憩业者如何依据游客的消费行为,进而拟定适当的营销策略,已成为温泉游憩经营管理之重要课题。因此,本文旨在探讨汉南市温泉游憩区游客之消费行为,以五类游憩行为变量、人口统计变量及心理学变量来进行调查,并通过因素分析及集群分析,以生活型态变量来进行市场区隔。研究结果显示温泉游憩区游客的消费行为可以旅游动机、信息来源、评估准则、活动特性与事后态度等方面给予解释。此外,可将整体温泉旅游之消费群划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市场,并对此三个市场研拟有效的营销策略。本研究之结果可为旅游从业人员有益的信息,对旅游主管部门也有一定之参考价值
关键词:温泉旅游 消费行为 营销策略
4.正文
(1)字号:
论文主标题:黑体小三号字居中。
正文内各标题:黑体小四号字。
行文:宋体小四号字,行距1.25。
(2)层级标题
一.(一) 1. (1) ①
正文范例:
一、东盟简述及我国与东盟合作现状
(一)东盟简介
东盟是“东南亚国家联盟”(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 nations, asean)的简称。
1999年4月30日,柬埔寨正式入盟,成为东盟的第十个成员国,。至此,东盟便覆盖了整个东南亚地区,成为拥有450万平方公里国土,5亿人口和超过7000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的由10个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性国际组织。[ 李大勇,《东盟与中国》上册,北京,国际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第2页。]
(插入图表)
图1.1 汉南地区气温对旅游人数影响图
本图来源:2003年国家旅游年鉴,第1007页。
(3)表格
■表格一般都要有一个阿拉伯数字编号和标题,论文中表格的编号应按顺序统一编号,方式是表1、表2…;
表格的编号和标题应打在同一
行,放在表格的上端,表格编号后用冒号同标题分开。
例:
表10: 韩国的出口补贴,1958-1970年(%)
直接补贴 税收减免 关税减免 信贷补贴 总计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0.00
0.00
0.00
5.89
7.94 0.00
0.00
0.00
0.00
4.53 0.00
0.00
0.00
0.00
3.58 2.30
2.53
1.85
0.75
0.66 2.30
2.53
1.85
6.64
16.54
资料来源:
在正文中插入表格时,表格顶
部和底部同正文应保持2行的距离,也就是说,表格的编号和标题应打在正文下的第3行,正文应从表格底部最后一个注释下的第3行开始。
■应使用居中格式放置表格。
当表格的列太长,而行又较短
时,可以将表的列平均分开,然后将两部分并行排列,中间用双竖线开:
表8: 1979年以来中国进出口的增长率(%)
年份 出口 进口 年份 出口 进口
1979 40.2 43.9 1991 15.8 19.6
1980 33.8 24.7 1992 18.1 26.3
1981 20.4 12.6 1993 8.0 29.0
1982 1.4 -12.4 1994 31.9 11.2
1983 -0.4 10.9 1995 23.0 14.2
1984 17.6 28.1 1996 1.5 5.1
1985 4.6 54.1 1997 21.0 2.5
1986 13.1 1.5 1998 0.5 -1.5
1987 27.5 0.7 1999 6.1 18.2
1988 20.5 27.9 2000 27.8 35.8
1989 10.6 7.0 2001 6.8 8.2
1990 18.2 -9.8 2002 22.3 21.2
资料来源:吴念鲁,陈权庚〈人民币汇率研究〉(修订本),中国金
融出版社,2002,58-62。
■作者应注明表中数据来源。方法:在表的封底线下左端用“资料来源”:第二行应采用齐头格式。
(4)脚注
脚注通常包含四个方面功能:
陈述正文中一个具体观点、事
实、数据和引文的权威来源;
作为文献的相互引证;
■当对正文中讨论的内容进行评论、拓展或进一步证明会打断论文的思路时,宜使用脚注;
可用于致谢。
脚注的格式:
■论文中的脚注应按顺序,用阿拉伯数字1、2、3…作为标识,脚注编号一般为上标。word软件可以自动生成按序排列的脚注格式。
■脚注不得使用双标的方式(如1,2)。
■每篇论文都应该有脚注。援引他人的重要的观点、重要数据出处及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都应该用脚注。
5.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目录放在正文之后,应
另起一页,列出论文的参考文献。
将“参考文献”打印成黑体小
三号,置于此页顶端居中位置。
参考文献目录用宋体5号字.行
距1.25。
■中文文献和英文文献应分别列出,首先列出中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分
[1] 冯绍雷:《制度变迁与对外关系—1992年以来的俄罗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 林梅:《跨国公司营销战略》,华五南出版社,2003年第三版。
[3] 摩根索:《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4] 徒贤:《战略管理初论》,上海,人民群众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5]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七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
[6] 王霞:《我国国际观光资源开发之探讨》,北京,《旅游》2000年第1期,第15-第16页。
[7] 肖君:《旅游文化与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网,
(阅读时间:2003年12月8日)
中文文献按作者的姓的汉语拼音排序,学术杂志论文的格式严格按照第6条的格式,缺一不可。
二、英文部分
[1] amit, raphael, and schoemaker, paul j. h., “strategic assets and organizational r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14, no.1, 1993, p.33-46.
[2] andersen, p., and petersen, n. c., “a procedure for ranking efficiency unit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management science, vol.39, no.10, 1993, p. 1261-1264.
英文文献按作者的姓排序,姓在前,加逗号,再加名。
参考文献目录中,网上文献的排版格式同其他文献基本相同,但在结尾处应标出访问网站的日期和网址。
2017市场营销毕业论文题目提纲格式架构
一、专题研究类
1. 谈谈产品寿命周期与营销策略的关系
2. 产品特点与广告媒体的选择
3. 定价技巧的应用
4. 浅析直接营销在企业销售中的应用
5. 论公关促销策略
6. 定价策略和降价决策分析
7. 企业绿色营销问题的探析
8. 分销渠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 高新技术企业营销渠道设计与创新探讨
10. 试论企业销售渠道的创新与优化
11. 网络时代的消费特征及营销对策
12. 国际营销中产品的包装、促销与传播
13. 制约我国企业开展绿色营销的原因及其对策
14. “定制营销”理念的前瞻及潜力刍议
15. 市场营销观念与商品包装的伦理道德问题
16. 分销网络的有效管理与创新
17. 论渠道价值链增值管理对策
18. 跨文化交际中的跨国公司营销策略
19. 浅谈产品直销的利与弊
20. 营销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21. 浅议利用营销中的非价格因素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2. 市场定位战略的应用
23. 市场渗透策略的应用
24. 销售人员销售目标值确定的依据
25. 谈谈与推销对象的交往技巧
26. 销售工作中的渠道组合策略
27. 产品寿命周期与渠道组合策略
28. 如何合理控制销售费用
29. 关于连锁经营运行模式的思考
30. 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产品营销策略探讨
31. 市场营销渠道的冲突与管理
32. 试论网络时代的客户关系管理
33. 从汽车销售谈制与集团经营
34. 企业文化在产品销售中的推动作用
35. 服务营销新模型
36. 论“名牌”的特征及产生条件
37. 我国银行业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8. “4P”、“4C”、“4S”三位一体的结合与应用
39. 快速消费品的营销渠道管理
40. 营销组织设计和再造问题
41. 商品房市场营销策划问题
42. 高新技术产品营销问题探讨
43. CRM在汽车营销企业中的开发与应用
44. 我国企业绿色营销理念及实践的特征分析
45. 论生态型企业营销体系的建立与改造
46. 高科技企业的网络营销
47. 中国汽车企业自主品牌营销策略研究
48. 国内连锁经营模式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49. 医疗服务营销中的客户关系管理
50. 网络营销时代旅游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
51. 网络营销中的广告策略探究
52. 浅析服务企业个性化服务营销策略
53. 家电连锁企业物流配送策略研究
54. 我国房地产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5. 网络购物中影响消费者信任的因素研究
56. 体验营销在某行业的运用
57.论服务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
58.跨文化营销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59.营销渠道变革的新趋势研究
60.高科技产品的营销战略研究
61.整合营销及其应用分析
62.企业危机公关研究
63.谈判中的沟通技巧
64.论营销城市
65.企业内部公共关系研究
二、企业、产品研究类
1. 某企业(产品)的市场调研
2. 某公司CI设计方案
3. 某企业广告案例分析
4. 某企业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的实施方案
5. 某企业销售激励机制的设计
6. 某公司营销战略研究(毕业论文参考网整理收集 lw61.com)
7. 某公司营销队伍的组织与设计
8. 某公司企划案例研究
9. 某企业促销方式评价
10. 某企业服务质量控制方案与评价
11. 某产品企划案
12. 某公司或产品广告效果评价
13. 某企业品牌营销策略研究
14. 为某企业制定销售人员培训计划
15. 某产品分渠道研究
16. 为某企业制定销售人员培训计划
17. 为某企业制定销售人员培训计划
18. 某企业新产品营销策略研究
19. 对某产品的市场预测
20. 某产品市场调查表的设计及分析
21. 某新产品投放市场的营销策略组合
22. 某产品寿命周期分析及营销策略的选择
23. 某企业内部治理机制与企业营销绩效关系研究
24. 某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选择与实施
25. 浅析某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问题以及对策
26. 如家经济型连锁酒店的营销策略分析
27. 宝洁洗发水多品牌实施的效度分析
28. 诺基亚新产品开发程序的效度分析
29. 宜家公司对我国家具零售业的影响与对策
30. 对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发展战略的探讨
31. 沃尔玛连锁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2. 蒙牛公司企业文化营销探析
33. 海尔集团员工与顾客满意度探析
34. 李宁公司品牌营销研究
35. 中国某品牌国际化战略研究
市场营销论文题目
市场营销专业2010届部分毕业论文题目(市场营销类) 1,中小企业产业市场营销障碍与对策
2,供应链系统中关于提高服务质量的探讨
3,供应链管理中供应商选择问题的研究
4,浅谈产品直销的利与弊
5,呼伦贝尔市旅游营销问题和发展策略
6,呼伦贝尔市保险业市场营销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 7,呼伦贝尔市旅游业营销策略与分析
8,营销创新——我国企业的营销创新研究
9,浅析电子商务产品的定价方法与策略
10,从银行业务拓展看银行营销
11,我国企业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2,营销整合的策划性研究
13,我国网络游戏营销策略分析——以《 》为例 14,关于呼伦贝尔市宽带市场的调查报告
15,小论电子商务对市场销售的影响
16,论营销职能是企业的基本职能
17, 谈企业目标市场选择与产品开发
18,某产品寿命周期分析及营销策略的选择 19,营销策略中广告的运用
20,产品特点与广告媒体的选择
21,论消费心理预测
22,消费心理与广告研究
23,营销活动中的公共关系分析
24,营销活动中的定价技巧
25,激励因素在销售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26,我国不同职业和收入群体的消费心理现状研究 27,市场细分原理与企业目标市场选择
28,某新产品投放市场的营销策略组合
29,我国服装业营销渠道管理研究
30,快速消费品行业营销渠道管理研究
31,我国连锁企业商品配送问题研究
32,连锁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研究
33,企业对经销商的选择和管理
34,我国物流现代化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35,浅析当前工商企业营销渠道的矛盾冲突 36,水平渠道冲突与管控
37,垂直渠道冲突管控
38,中小企业品牌建设研究
39, 结合行业谈企业营销战略选择
40,中小企业市场营销定位研究
41,企业定位与企业品牌建设的关系研究
42,企业定位中差异性特征的选择
43, 中小企业市场目标市场选择
44, 中小企业的差异性塑造
45,中小企业产品组合策略选择
46,产品组合策略与价格策略协同问题研究 47,终端主导市场条件下企业渠道变化
48,谈谈产品寿命周期与营销策略的关系 49,企业包装策略研究
50,差异化营销策略分析
51,产品分销中窜货问题研究
52, 论新产品开发策略
53,论渠道创新策略
54,论酒类产品的渠道策略
55, 食品企业品牌提升研究
56,中小型企业应该如何设计渠道结构 57, 啤酒企业的渠道策略研究
58,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59,论供应链战略联盟管理
60,市场预测手段研究
公共关系论文参考题目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公关问题 2,乡镇企业的公共关系问题研究
3,试论公关策划的几个问题
4,试论广告策划
5,创新思维在公关中的应用
6,经济全球化与公关观念创新
7,产品推销中的公关策略
8,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形象策略
9,良好的购物环境在促销中的意义
10,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中的公关问题
12,市场经济与公共关系的关系
13,试分析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4,组织变革的理论分析
15,试论现代管理的系统观
16,试论现代管理的人本原理
17,政府公关形象的塑造
18,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19,公共关系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20,公共关系危机处理的对策
21,组织形象构成要素分析
国际市场营销论文:
1,国际企业如何避免水土不服
2,国际企业市场进入模式及其选择研究 3,跨国经营中的文化营销
4,论我国出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构建
5,知识经济条件下国际营销渠道的变革趋势与策略
6,国际营销的两个流派: 标准化观点对适应性观点 7,国际营销: 标准化与差异化的融合
8,国际营销渠道中的渠道行为
9,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营销战略新发展 10,国际营销渠道新特点与跨国经营
11,试论我国企业在国际营销中的品牌策略
12,中国企业国际营销进展: 阶段特征与战略转变 13,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国际营销战略
14,试论跨国战略联盟与提高企业国际营销效率 15,全球本地化: 国际营销之谜
16,绿色贸易壁垒与国际绿色营销研究
消费者行为学论文:
1,品牌形象的消费行为学研究
2,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
3,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分析与引导
4,关于绿色消费行为的思考
5,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探析 6,解读女性消费者行为学的理论范式
7,区域差异的消费行为研究
8,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消费者行为
9,论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及其社会心理特点 10,消费体验理论评述
11,个人消费行为模型分析
12,方消费者行为学研究理论和方法评析 13,非理性消费行为理论分析
14,中年女性消费行为特点与营销策略
15,广告信息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及作用
16,影响农民消费行为的制约因素及化解 17,农村不同收入群体消费行为特征分析 18,大学生通信业务消费行为分析
19,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现状, 原因和对策 20,对从众消费行为的分析与思考
21,转型时期中国消费行为研究
22,网上消费者消费行为研究
服务营销论文题目:
1,论服务与服务营销
2,服务营销研究的热点与发展趋势
3,服务营销创造顾客忠诚
4,超市服务营销战略探析
5,关系营销: 服务营销的理论基础
6,透视服务营销的分析框架
7,服务营销: 21 世纪企业营销立足之道 8,服务营销打造顾客满意
9,现代企业中的服务营销
10,服务质量分析及评价研究
11,服务营销的定价策略研究
12,论服务营销的有形化策略
13,服务营销创造顾客忠诚
14,服务利润链与内部营销
15,客户关系管理在医院服务营销中的应用 16,服务营销的基础探析
17,知识经济与服务营销
18,顾客满意战略与服务营销
19,企业服务营销的初步探讨
20,服务质量差异模型及应用
21,服务营销与企业经营战
22,城市超市顾客消费行为模式研究
2017市场营销毕业论文题目提纲格式架构相关文章:
1.2016市场营销论文题目参考
2.2016届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3.2016市场营销毕业论文题目
Abstract:The farmer traveling is our country domestic traveling may not the flaw important component, its development potential is huge. At present, the farmer tourist market has had the certain amount scale, but actually has not formed the economical scale, also has not received the enough value, this article mainly the restrictive factor which travels from the farmer obtains, the discussion develops the farmer tourist market strategy.
关键词:农民旅游 限制 策略
Key words: The farmer travels limit strategy
一、目前中国农民旅游的现状
依据有关专家对目前中国农民旅游的状况的分析,中国东部地区农民旅游已经开始大规模产生,东部地区4亿人口,其中农民大体上占到将近2亿,已经变成了中国旅游市场,尤其是国内旅游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部地区的农民旅游现在刚刚起步,有一部分农民企业家和一部分富裕起来的农民现在已经进入了旅游大军的行列,而中国西部地区的农民旅游现在处在蓄势待发阶段,随着西部地区的逐步发展,西部地区的农民也会逐步进入旅游市场。因此,随着中国农村“三农”问题的逐步缓解,农民旅游市场前景将十分广阔。
但据《中国青年报》2005年所作的抽样调查,农村旅游者中,60%以上的人没到过旅游景点,70%以上的人未享受旅游娱乐,他们的出行多是探亲、赶集。
二、农民旅游的限制性因素分析
1、农民自身的原因
第一,农民的收入水平低,影响了他们的消费热情。农村大部分地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明显缓慢,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却连连攀升,导致农民支出增加,收入减少;
第二,农民的负担重。农民的预期支出如子女的教育费用、建房费、自身的养老费等压力也使农民的储蓄倾向提高,影响了消费市场的扩大;
第三,农民消费观念落后。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还不高,农民个性实际上正处于一个从封闭保守到开放交流、从小心谨慎到大胆开创的转折状态。传统的节俭习惯使本来收入不高的农民积累意识远远超出消费意识。在农村消费中占比例很大的是建房,农民往往倾其毕生的积蓄,甚至举债建房。休闲观念庸俗化,以为休闲只是看电视、串亲访友、吃喝玩乐、购物等,对现代旅游注重的“吃住行游购娱”的全方位服务并不看重。消费观念的落后也是限制农民旅游发展的重要原因;
第四,农村旅游信息相对闭塞。相对而言,我国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较低,书报、杂志,网络等的利用较少,对外面的世界了解不多,缺乏了解、接触外面世界的热情和冲动;
第五,时间的限制。对农村居民而言,虽然有农闲与农忙之分,但工作日和休息日的区分并不明显,即使在农闲季节,仍有许多的活要干,如锄草、育肥、家养牲畜等,相当一部分农民还要出门打工以贴补家用。
2、市场的原因
第一,针对农民开发的旅游线路不多。目前,旅行社推出的农民旅游产品,是套用城市居民旅游产品,很难与农民旅游需求相符合。其次,旅游价格与农民消费水平不相对应。相对于农民的收入水平而言,旅游价格偏高,尤其是近年来,各大旅游景点门票一路看涨,农民虽然实现增收,但总体经济水平仍低于城市居民,他们对价格比较敏感,昂贵的旅游费用也使得许多想旅游的农村消费者望而却步;
第二,一些景点和旅行社的做法伤害了农民的旅游积极性。部分旅游景点的宰客坑人现象,旅行社不能提供专业导游,或是根本不带进好的景点,只带他们到街上、广场、商场和景点的周围转转就完事的做法,大大降低了农民出门旅游的愉悦感;
第三,销售网络的“城乡断链”现象影响着农民的出行。由于农民居住分散,而消费能力较弱,旅行社大都未在县乡两级广泛布设销售网络。农民想在家门口买张票就能登车出游实在没指望,而拖家带口到城里去找旅行社又实在太麻烦,可如果不跟旅行社走,景点门票又贵得吓人。旅游产业营销服务链的这种“城乡断链”现象,使那些初步富裕起来的农民很难享受到现代旅游“一条龙”服务的便捷。
3、旅行社的原因
许多旅行社不愿带农民团。由于农民游客的消费水平不及都市游客,调查显示,300元-400元的人均花费构成了当前农民国内旅游消费的主流,这种消费水平约为城里人旅游消费水平的三分之一。对旅行社而言,同样的运作模式,得到的回报却不同,付出多、利润薄,从而使得旅游社很少愿意顾及低端旅游市场。现在的旅行社一般只设到县城,乡镇一级根本没有。此外,农民旅游者的出游意识存在的问题也是旅行社必须面对的一道难题,一件小事对于都市旅游者来说很容易获得沟通和理解,而对农民旅游者却不是件易事。对那些自发形成于乡野、贴近农民出游个性需求的“草根旅行社”,在现实中也面临诸多问题。
三、启动农村旅游市场的对策建议
1、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提高了,购买力增长,才能为旅游产品面向农民的销售提供可能。因此政府要采取措施为农民减负,让农民增收。
2、培育农民旅游的市场主体。要成立一些以农民为旅游服务对象的旅行社,主动降低行业门槛,以使广大农民能在不同的价格档次上,更多地参与分享现代旅游业的“福祉”。首先是要充分利用现有旅行社为农村旅游市场服务,鼓励旅行社开拓农村旅游市场。一方面,国家可以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使旅行社进入农村旅游市场成为可能。如对以农村旅游市场为主的旅行社可以进行适当的税费减免;另一方面,要进行大力宣传,让旅行社明白开发农村旅游市场对旅行社将来的重要性。就目前来看,开发农村旅游也并不是无钱可赚。这是因为农民旅游一般多发生在旅游市场的淡季,刚好和城市市民旅游互补。无论旅游线路的安排,还是饭店、宾馆的接待能力,都会有所保障。这不但能满足农民出游的愿望,还能增加旅游收入,使旅游市场“淡季不淡”。
另外,还要鼓励乡村成立旅行社。对现在已经存在的“草根旅行社”应以规范和强化管理为主。从目前的情况看,以农民旅游为主的低端旅游市场问题在近期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草根旅行社”无疑是目前较好的替代品。国家主管部门应重点做好引导和管理工作,促使其规范健康发展,以满足农民旅游的需求。
3、“量体裁衣”开发适合农民消费的旅游产品。
(1)在旅游内容方面,在农民旅游项目的设计上,要照顾到农民的经济状况和实际需求,结合农民爱热闹等特点,举办城市精品游,安排大众化的民俗表演,农科知识普及活动等等,将农村商贸洽谈、娱乐、趣味体育竞赛等融于一体。农民参加这种集市性的旅游活动,既放松了心身,结交朋友,又交流农耕经验,购置种子、化肥,甚至预订农耕机械,洽谈农作物贸易;还可以开发组织农民进城的科技游和高校游,在高校和学者专家零距离接触,使农民在满足旅游的同时,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将婚庆旅游、经商旅游、考察旅游、购物旅游、老年旅游等常见的城市旅游方式转型,加入农民喜欢的因素,剔除不好的因素;多为农民出游提供优质服务,如提前公示旅游线路、费用以及服务承诺,主动与村委联系,帮助农民组团,提供高素质的导游人员等。在旅游时间的安排上,农民家族一般较大,旅游时人员较多,且受经济状况所限,都使得农民偏好于近距离旅游,因此无需过多考虑住宿问题。另外,农民的闲暇时间和一般旅游者的闲暇时间也有很大的区别,农忙时节一般集中在夏秋,农闲集中在冬季,可以根据庄稼的生长周期来开创农民黄金周。如北方农民可以分别在冬季、夏季形成两个黄金周。根据传统节日可以设立春节、端午、中秋等黄金周。
(2)价格方面,农民更喜欢物美价廉的产品。因此,开发农民旅游产品要尽量做到减少产品附加值,不要太豪华的住宿、不要太奢侈的饭菜,门票的价格要降低,以保障农民旅游的可持续性。
(3)旅游网络建设方面,政府作为重要的参与者,应对农民游客提供优惠的交通工具,优惠的景点票价,优惠的住宿环境;同时应积极引导、培育乡村旅游中介组织,让富裕起来的农民充分享受现代旅游一条龙服务的便捷。旅游信息需要宣传,由于农村地广人稀,城市化的旅游广告成本太高,而且也不见得有效,可在农村的图书流动站中向农民朋友介绍旅游知识。参加旅游的农民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这正好与到图书流动站看书的群体相符。此外也可利用农村的邮政、信用社作为宣传的载体。农民工同样也是得力的旅游宣传员,旅游企业对在城市中的农民工进行宣传要比去农村方便得多。
总之,农民旅游方兴未艾,农民旅游既有可开发潜力,又有可开发的现实可能性,只有充分挖掘农民旅游市场潜力,我国农民旅游市场将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 张笑白辽宁省农民旅游市场开发初探 [期刊论文] - 大众科技 2008(02)
[2]张一群我国中部地区农民旅游市场开发研究 [期刊论文] - 商场现代化 2007(03)
[3]曹新向安传艳.李永文 我国农民旅游研究评述 [期刊论文] -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1)
[4]付建华国内旅游动机研究综述 [期刊论文] - 昆明大学学报 2006(z1)
北美地区与旅游相关的硕士学位的设置类别较多.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 工商管理硕士(MBA),旅游管理方向;
2. 旅游管理硕士,如 MasterofTourismAdmin¬istration(M.T.A),MSinTourismManagement,或MSinHospitalityManagement,MHM(MasterinHospitalityManagement),MPSinT.I.M.(MasterofProfessionalStudyinTravelIndustryManage¬ment)^;
3. 饭店管理类硕士,如饭店管理理学硕士(M. S.inHotelManagement),饭店、餐厅及机构管理学硕士(M.SinHRLM),饭店、餐厅及机构管理硕士(M.H. I<.I.M,即MasterinHotel.RestaurantandInsti¬tutionManagement)等,国外许多院校也单设餐饮管理硕士,如MSinFoodServiceManagement等,特别强调餐饮管理这一领域的研究。
4.其它与旅游或饭店管理相关的硕士学位,如休闲研究理学硕士(M.S.inLeisureStudy).家庭及消费者研究硕士(MFCS,即MasterinFamilyandCon¬sumerScience)等诸多形式。
从上即可看出国外旅游研究生教育涉及范围较为广泛,学位设置也有MBA、MPS、MS或MA、旅游专业学位(如M.T.A,M.H.R.I.M等)这样几种情况,学位类别也较多。由于不同类型学位的培养方向不同,要求不同,如MBA、MPS强调实用性,而MS则注重理论研究能力的培养,两者在课程设计上有显著的不同,本文将主要探讨旅游MBA和旅游管理硕士(M.T.A)的课程设计。受查阅资料所限,本文内容可能会有谬误和以偏盖全之处,仅作参考之用。
一、国外旅游MBA课程设计
MBA,工商管理硕士,MasterofBusinessAd¬ministration,MBA教育在西方已有近100年的历史。1991一199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成立了我国MBA协作小组,指导全国MBA的试点工作。目前全国已有多所高等院校已开设或即将开设MBA学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国家教委制订的“工商管理硕士试行培养方案”中,明确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是一种专业学位,是培养务实型、高层次、复合型管理人才的一种学位,也即MBA教育中应体现务实性,复合性,转轨型及高层次这几个特点。
旅游MBA是专门培养旅游业高级管理人才的一种学位。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高级旅游管理人才,一些旅游院校也正积极开办旅游MBA,因此,当前认真研究国外旅游MBA的课程设计也是十分必要的。
由于MBA学位是一种专业学位,它培养相对全面的人才,MBA的培养方案不应简单套搬一个二级学科的培养方案。从国内外的MBA的课程设计来看,其课程设置基本按照管理学科一级学科设置,如选用运筹学、技术经济、营销管理、管理工程等二级学科的主要硕士课程,但也跨一级学科培养,如会计学,经济法学等。国外MBA学位的获得有两种途径,一是做学位论文,即ThesisOption,或通过课程考试,即Course—OnlyOption,国外MBA课程教育实行学分制,一般有20门课程,除基础课程之外,也有多个专业模块课程可供选择,旅游管理即为其中之一。以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MBA课程设计为例,其课程设置如下:
在其专业模块课程中,共有包括国际战略营销,组织中的权力与政治,企业管理创新,小企业战略分析,企业家与新企业,管理跨文化系统等十几门课程。与旅游管理相关的专业课程有四门:国际旅游业、旅游消费者行为、旅游管理与服务营销、旅游管理专题研究。其它院校旅游MBA的专业课程一般也开设了3门左右类似的课程,如国际旅游业,旅游政策,旅游规划与旅游发展战略,旅游服务管理等。
二、旅游管理硕士(MasterofTourismAdministration)课程设计
北美一些高等院校设有旅游管理硕士,如Uni-versityofWashington,TheGeorgeWashingtonU-niversity等。M.T.A课程一般包括三个层次:
1. 基础课程,主要有以下相似的4门课程,旅游业的经济文化、环境特性、旅行及服务管理、应用统计学、旅游研究方法等;
2. 专业方向课,一般有5 —6门.它将旅游管理又划分为几个方向模块,一般有:
①旅游目的地管理方向,包括旅游规划,旅游政策分析,旅游发展战略,旅游营销及2门任选课;
②旅游营销管理,包括航空业的组织与管理,旅游营销学,营销管理或服务营销,国际营销学及2门
任选课;
③旅游大型活动管理(Event Management),包括旅游营销、节庆管理、会展管理、旅行信息系统及2门任选课。
④旅游和住宿业管理(Tourism andHospitalityManagement)o
3.专题研究与学位论文,包括实习,做专题研究和完成学位论文。
现将国外旅游MBA主要专业课程内容简介如下:
a. 国际旅游业,介绍国际旅游业的结构、性质和功能,国际旅游流向和流量格局和影响因素,国际旅游业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政治、技术影响.国际旅游的供求,国际旅游的有效管理、计划和营销,国际旅游业地区协作,亚太市场的兴起,国际旅游业持续发展的趋势、影响因素等。
b. 旅游服务管理与服务营销,从旅游业的角度,分析旅游服务的设计,服务生产过程;旅游服务生产过程中的市场营销、经营、人力资源等各职能管理的有机结合,即采用综合方法实现服务过程的管理,服务管理战略的制定、分析、实施和控制,将上述理论,概念应用于旅游业的实例,服务营销过程及服务营销战略等。
c. 旅游政策,旅游规划和发展战略,旅游业的宏观管理、战略规划的过程,旅游政策、旅游规划、发展战略的制订,90年代旅游业的新动向及对策,如消费者偏好变化,旅游活动的全球化,信息和运输技术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化等,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旅游业的应用等。
d. 旅游业管理专题,在两个层次上,即旅游企业和旅游目的地管理中各项管理职能的运用,旅游企业和旅游目的地的竞争战略等。
e. 旅游消费者行为的管理,旅游业不仅要管理服务生产过程,而且要有对消费者的良好沟通技巧,如说服或影响消费者的感知过程,旅游消费者行为分析等。
综上所述,与我国旅游管理硕士课程设计相比较,国外旅游MBA或旅游管理硕士专业方向课的设置和内容有如下基本特点:
1. 重视旅游研究方法论和定量分析,在其课程中普遍开设有管理研究方法论和定量分析的相关课程,这对于旅游管理的高层次教育和旅游科研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我国目前旅游管理研究生教育中比较薄弱的一点。
2. 课程设置较细,门类齐全,内容上吸收旅游与服务业管理理论的最新成果,如旅游消费行为的研究,服务营销与服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同时将旅游管理又划分为若干模块,如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从而确定不同的教学和科研重点。
3. 重视对旅游管理理论最新动态的研究综述,如开设专题讲座、报告,进行专题研究等。
与其课程设置相适应,国外旅游管理研究教育也有大量的参考书、文献、种类繁多的教材,案例与之相配套,在教学方法上,重视案例教学。完善的课程体系,充足的文献参考资料,科学的教学方法是保证良
好的教学质量的前提。
三、饭店、餐厅及机构管理硕士的课程设计
北美一些院校,如美衣阿华州立大学和宾州州立大学等在家庭与消费者研究学院,饭店、餐厅与娱乐管理学院内设有M.S.inHRIM或M.H.R.I.M学位,除需完成学位论文,实习外,其课程设置按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类:
1. 饭店管理基础课程,如食品采购、饭店面局与设施、饭店、餐厅及机构人事管理案例,财务管理、HRI营销学、餐饮服务与烹饪、餐饮管理等。
2. 饭店管理高级课程,如饭店、餐厅及机构管理决策最优,住宿业战略管理,HRI人力资源管理,HRI战略规划,管理HRI服务系统,HRI的内外环境分析,HRI设施规划与设计评估、HRIM定量模型与决策等。
3. 研究方法类课程,如HRI研究方法,初级与中级应用统计学。
关键词:旅游业;研究与发展;区域分布
一、旅游业研究:从产品到技术
世界旅游与旅行组织的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包括8大评价指标(人文旅游、价格、基础设施、环境、技术、人力资源、开放度、社会),为旅游竞争力的评价提供了国际化的尺度,Gooroochurn & Sugiyarto、史春云等的实际测量发现,制度、人力资源和技术等对旅游竞争力具有很高的贡献率,而设施、环境、价格等指标的贡献率很低,说明制度、人力资源和技术具有更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又往往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主要差距;我国在54个国家中排名41位,其中,价格竞争力指标的分数最高,环境、技术、人力资源、开放度和社会指标处于平均值。此外,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EF)2007年旅游竞争力报告,中国排名71位,得分较低的也是技术、人力资源等现代产业要素。从国外研究趋势看,技术、产品、文化、人力资本、信息化等现代生产要素已成为旅游业研究新领域。这表明,旅游业发展已经进入现代产业阶段,旅游企业、教研机构等必须具备技术、设备、方法等生产工具和人力资本,否则必然要落在时代的后面和产业的末端。
技术是产品生产与创新的手段,其研发是一个产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整个产业生产经营活动链条的源泉,技术不像产品那样可以自由购买来获得,因此如果旅游业研究只探讨产品层面的开发与营销,就很难促进旅游业研发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发是研究开发(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D)的简称,是为了增加知识和应用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活动,包括所有科研与技术工作。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科学调查、试验与分析过程,开发则是创造出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等。一些新开发的旅游产品事实上是其它行业生产的产品,如旅游纪念品、购物品,并不需要旅游企业生产,也不需要技术、设备和人才,这种做法很大程度上损害了旅游行业利益,统计数据显示,尽管我国各省近年来旅游收入增长很快,但旅游业亏损的省份每年都在20个以上。我们认为,旅游业研究有必要从产品层面的探讨上升到技术层面。而对一个产业的科技和人才的总体探讨,可以通过评价其研发水平来进行,本文即是从研发的角度对我国旅游业科技水平进行探讨。
二、我国旅游业研发的总体水平
1、我国旅游业研发现状
政府方面:在Internet查到的26条旅游业研发信息中,政府部门研发20条,高校研发1条,企业研发3条,论文2条。可见旅游R&D已被政府部门重视,通过设立旅游产品研发基地、投人研发资金、制定相关规则等措施支持研发,但旅游统计还没有关于旅游研发的详细统计数据及资料。
企业方面: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于旅游业的案例开始出现,如虚拟旅游系统及三维全景图。虚拟旅游系统是一个支持用户通过网络进行漫游的系统,用户可以在计算机网络虚拟的环境中游览旅游景区,并能与虚拟环境进行交互。虚拟明孝陵网站使用德国Bitmanagerment公司的虚拟现实技术,以blaxxum Platform multi-user community和Bitmanagerment B/S Contact VRML/X3D为基础,推出一个完整的多用户网上旅游交互平台,再现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西北工业大学也利用类似技术实现用户端虚拟三维景点交互游览,应用Jsp/Servlets技术构架的网络应用程序及运行环境,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网上虚拟景点漫游的解决方案。正在开发的数字敦煌,通过运用数字图像虚拟技术开发出敦煌虚拟漫游系统,使游客不入洞窟也能享受璀璨的敦煌文化,从而有效地解决了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目前还有一款创造全景图的工具Autopano Pro,它有图片处理、颜色校正、图片分割等功能。
高校及学术界方面:高等旅游院校的研发尚处萌芽状态,目前中山大学、中国纺织大学已有旅游研究与发展中心,南京农业大学刚成立乡村旅游研发中心。学术界尚未对旅游研发做出回应,理论研究、评价体系等尚待研究。在中文期刊网上以旅游研发为检索词,以关键词为检索项,可检索到9条信息,但没有专门研究旅游研发的论文;以摘要为检索项,检索到的55条信息中也没有研究旅游研发的学术论文;在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库中以旅游研发为检索词,以关键词为检索项没有检索到信息,以摘要为检索项可检索到45条信息,其中路遥的《虚拟旅游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研究》与此相关,其它与旅游产品开发有关。在这两个数据库中,以“旅游技术”为检索词,以摘要为检索项,可检索到62条信息,大多是理论探讨,如将GIS、GPS、虚拟现实技术、遥感技术、全景图技术等高新技术应用于旅游业的探索性的论文,理论价值很高,但很少谈及这些技术性强的成果的转化路径。
2、衡量旅游业研发的指标及我国的具体数据
研发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常用的评价指标有论文著作、研发经费、产品和专利等。本文对我国旅游业研发现状的了解,是从地区研发实力、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企业实力等4方面进行,其中,地区研发实力指标包括旅游收入、R&D经费支出及增长率、地方财政中的科技拨款;基础研究指标包括正式研究机构、论文、高等院校、高校教师、科技成果、国家课题;应用开发指标包括发明专利、A级人工景区、新产品;企业实力指标包括人均利润、上市公司、商标、企业集团。上述指标可以反映旅游业研发的基本情况,统计数据如下(见表1)。
3、旅游业研发存在的基本问题
(1)研发水平低下
从上述直接反映研发水平的各项数据来看,旅游业研发水平还是非常低的,例如基础研究中的正式研究机构全国31个省市区只有51个,正式研究机构少,旅游学术期刊少,成果质量不高、方法落后而且地区差距大,近30年累积的相关科技成果仅有106项,8年来国家级课题数量也不多;应用开发方面,31个省市区专利数量只有217项,其中发明创造专利很少,20多年来与旅游业直接相关且有质量的发明专利大约有20项;绝大部分是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技术含量很低,而且集中在饮食、日常生活材料等消费性产品领域,真正的生产技术很少;反映企业实力的指标中,全国人均利润几乎为零,很难吸引和留住资本和人才,而整个旅游行业只有25个直接相关的上市公司。
从研发过程看,旅游业将现有产品简单的搬到旅游市场,生产工具是一些相关行业简单技术、设备的整合,旅游业严重依赖一成不变的自然资源、 变化不定的气候条件和来往无常的客流,基本还处于靠“天”吃饭的阶段。多年来,我国旅游业的产品种类和质量在原地踏步,旅游购物品市场普遍存在着无地方特色、雷同化、技术含量低、缺乏创新、产品附加值低等特点。而且生产技术研发的专利数量匮乏,层次低下,研发资金投入很少,重视程度不够,研发技术和设备落后。
(2)研发对于旅游业来说还是一种新生事物
尽管研发在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医药及软件业等行业已比较成熟,但对于旅游业来说还是一种新生事物。一些旅游企业开始意识到研发的重要性及紧迫性,已陆续加入研发行列,例如春秋国际旅行社依照F1赛事的主题设计旅游产品。各级旅游部门不同力度地加大对旅游研发的投入,鼓励旅游企业自主研发,并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例如北京在2007年建立旅游纪念品研发中心,以丰富北京景区纪念品种类;辽宁省2006年投资60万用于旅游产业的研发,并培养省内的旅游界专家;2004年山东省在全省设立旅游商品研发基地,并制定了《山东省旅游商品研发基地实施细则》。
(3)旅游业“重市场、轻生产”的观念根深蒂固
首先,旅游政府部门将目光聚焦在旅游者身上,旅游统计也侧重于旅游者信息,对旅游企业的统计多为经济效益,没有旅游企业生产、设备、技术、人才、研发等基本的产业统计指标。其次,旅游企业对旅游者过分地青睐,只看重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忽视产品差异性与创新性,无视旅游产品的科学生产与技术性提高。由于技术和设备的水平落后,旅游业的生产能力很弱,这也是旅游业向来被认为是消费性行业的原因。然而生产性才是一个企业和产业生存的根本。
(4)没有正式的研发制度与机构,与旅游教育脱节
旅游业没有把提升研发能力纳入长期战略规划。例如现在的旅游企业组织结构过于简单,只有管理层和操作层,暂且不说这与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治理结构的要求相差甚远,起码应该存在一个必需的技术层,这样的企业才可能成为依靠除了资本,之外的技术、人才等智力进行生产的现代企业,才可能扩大生产经营的规模。
政府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几乎没有正式研发机构,旅游行业研发的常态化、产业化运做机制没有形成,没有承接专业人才的载体,因此旅游业尚未建立自己的研发管理体系,缺乏专业的研发队伍。这导致与规模日益庞大的旅游教育与研究严重脱节,旅游行业生产管理的简单操作用不上专业教育的知识,教育者和研究者找不到与旅游业合作的领域,旅游专业高层次毕业生在旅游业找不到自己应有的位置而纷纷转行,旅游领域的“产学研”结合有名无实。
(5)存在严重误区
在研究中,旅游产品开发、创新、旅游研究与研发混为一谈,在旅游研发名义下,重复过去的“产品开发”研究。在生产经营中,有些旅游企业在营销宣传时用到“旅游研发”,但仅仅是指旅游线路的更新设计,或者是其它领域产品的引人。在我国普遍存在这样的误区,许多地区把旅游购物品种类的扩大等同于旅游产品的研发。
三、我国旅游业研发的区域分布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旅游业研发的区域分布情况,本文在原始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总体分析,步骤如下:
1、数据处理。标准化公式为:(变量值―均值)/标准差。
2、因子分析。使用主成份分析法,KMO检验值为0.723,Bartlett检验显著性0.000,符合因子分析要求。提取6个因子,总特征值占方差累计百分数的86.56%。解释旋转方法为Quartimax,其中,因子1解释变量1、2、4、5、6、9、10、1l、15、16、17,反映了研发直接投入条件和产出情况;因子2解释变量7、8,即教育情况;因子3解释变量14,即收益情况;因子4解释变量12,即现有人工景区;因子5解释变量13,即计划产品情况;因子6解释变量3,即研发投入增长率。最后计算结果如下(见表2)。
对原始数据和运算结果分析如下:
(1)地区差距大。因子分析总得分平均值为0.0000242,但平均差为0.175。不仅表现在因子分析的最终结果上,还反映在研究机构、论文、科技成果、国家课题、上市公司等研发能力核心指标上。从原始数据可以直接看出,本文选取的17项研发指标在区域空间上极不平衡,用平均差比均值,偏离达50%以上的指标有多达10个,而且最小偏离指标也在33%以上。
(2)无论从原始各项数据还是分析结果看,研发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四川、山东、辽宁等地区。各研发指标数据前3名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地区,而2006年研发水平前10名: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四川、山东、湖南、辽宁、湖北。
(3)研发水平与旅游业利润相关。旅游业人均利润水平与研究水平比较的结果显示,人均利润水平较高且稳定的地区如上海、广东、北京、浙江、四川、山东、湖南等,研发水平也较高(见图1)。直接代表研发水平的上市公司、人工景区、专利、国家课题、科技成果、论文、研究机构等也基本集中在上述地区。由于其它地区基本没有研发成果,因此研发水平与人均利润的关系不明确,例如研究水平后10名地区(基本是旅游业规模小,有旅游资源的西部省份)人均利润大多处于中等水平。如果提高研发水平,那么其人均利润将可能提高。
四、建议
本文分析表明研发明显促进旅游业发展,但我国旅游业研发能力比较低,由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增强旅游业研发观念,加强对研发知识的学习。旅游业管理部门以及旅游学界要以强调先进技术为导向,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要全面普及研发知识,使人们认识到,旅游业只有进行产品和生产技术研发,从劳动密集性向技术密集性发展,才会获得高额利润,实现可持续发展。
2、政府旅游部门出台促进旅游研发的政策与法规。除了制定相应政策和法规之外,可以通过设立旅游业年度研究项目、建立研发风险基金、引进高技术的景区项目、在企业评价中加大研发评价项目的权重、奖励获得专利的旅游业技术、鼓励申请专利和注册商标、研发项目全国招标等措施来促进旅游业研发。
3、在旅游业建立专门的研发部门。除了当前的中国旅游研究院、各地区的旅游研究机构之外,有条件有实力的旅游企业应该建立一个介于管理层与操作层之间的技术层,也即由专业人员构成的研发部门,承担起企业技术、设备改造,产品开发,接纳高层次旅游专业毕业生,开展产学研合作,完成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等任务。
[关键词]旅游企业;动态合作;协调;价值链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7)09―0058―06
1 引言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相当大的产业规模,旅游企业也迅速实现了数量型扩张。截至2002年末,全国共有各类旅游企事业单位29.38万个,其中旅游住宿设施27.61万个,旅行社11652个,主要旅游景点和旅游车船公司等其他旅游企业6122个。然而,由于受市场化水平和企业制度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旅游企业的多数还处于小、散、弱、杂等状态,与国外旅游发达国家相比,旅游企业的购并整合能力、集聚化和集团化水平都还很低,如在2000年,美国运通公司已在世界130多个国家设立了1700个办事处,年营业收入在221亿美元;日本JTB在国内拥有338家办事处,2500家分支机构,66家国际分支机构,年营业收入在116亿美元;2001年德国的TUI公司拥有797家分支机构,3700个处,同时拥有285家旅馆,年营业收入22亿欧元等等。而我国一些规模较大旅游企业,如中国中旅集团也仅拥有(收购)国内十几家地方中旅;国旅集团拥有不足百家(实际82家)全资及控股企业,而且它们多数是在政府的行政干预和帮助下实现的集团化过程。可以看出,我国旅游企业从自身发展实力和具有的规模与国外企业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同时,从目前我国旅游企业的发展经营环境来看,多数还处于小规模、分散化和无序的竞争状态。虽然一些企业间也存在一定的短期合作,但是它们的合作往往是一种被动的、临时性的行为,甚至其中还包含着欺诈、串谋等不友好、不符合市场规则的内容。这样的经营状况,一方面加剧了旅游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影响了企业间合作效益的实现;另一方面不利于旅游企业资源的整合优化,也很难参与国际化的竞争与合作。
针对我国旅游企业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应从企业间动态合作发展的研究视角出发,进一步探寻实现企业规模化、集团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此,本文通过对企业间动态合作的内在动力机制分析,提出构建协调机制的重要性,并分别从理论模式分析和实施策略探讨两个方面,对构建企业间动态合作的协调机制进行了研究,从而对实现我国旅游企业集团化、产业集聚化的协调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 相关研究文献回顾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也一直关注着旅游企业的发展与演变,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近年来,随着旅游企业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学者们的研究方向、方法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为此,笔者选择旅游类国际核心期刊《旅游管理》(Tourism Management)和国内核心期刊《旅游学刊》作为研究参考样本,通过对2000~2005年这6年来两大期刊所发表的旅游企业类研究论文的回顾,探寻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进展与侧重变化。
从国外学者的研究来看,主要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旅游饭店与餐饮类企业的研究较为丰富,其中直接相关的研究论文多达28篇,研究主要体现在这两类企业的规模经济、创新发展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如洛佩兹・弗尔南德兹(López Femández),康塞普森(M.Concepción)等(2004)以西班牙为例,探讨了饭店的分级系统能否作为衡量饭店服务质量的一个标准的问题;弗兰斯那・奥菲拉・森提斯等(Francina Orfila-sintes,et al,2005)以西班牙的巴利阿里群岛为例,研究了饭店产业发展中的创新活动问题。二是对旅游景区或目的地管理类企业的研究,其中直接相关的研究论文有30篇,主要是对一些具体景区的运营状况进行分析,且多数都是进行实地调研类研究;如塞迪等(H.R.Seddighi,et al.2002)对旅游目的地选择的模型系统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麦克尔・恩莱特等人(Michael Enright,etal,2004)通过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竞争问题。而其他有关旅游购物、交通和娱乐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就较少,一般研究论文都少于10篇,且多数研究是从旅游者的感知、体验角度出发,如阿提拉・尤可善(Atila Yuksel,2004)以本国和国际游客为例,对旅游购物的经历评价进行了研究。另外,关于旅行社的研究就更少且较为分散,如鲍勃。麦克科彻等(Bob McKercher,et al.2003)讨论了旅行社在残疾人旅行中的促进和阻碍作用;安琪尔・米兰等(Angel Millān,et al,2004)研究了在旅行社服务中,如何运用一个多项目标准来测量游客的满意度问题。
从国内学者的研究来看,主要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旅游饭店类企业的研究较多,直接相关的论文有40篇,主要研究涉及饭店的内部经营与管理,还有少数关于饭店联合体、集团化发展问题的研究。如戴维奇(2002)对饭店企业联合发展的研究;戴斌(2003)对中国饭店业市场的发展过程研究。二是对旅行社发展问题的研究较多,相关论文有32篇。这类研究所涉及内容较为广泛,包括服务质量、产品开发、网络使用、导游管理、行业分工和组织结构等,并有一些关于旅行社的联盟、规模化经营、无障碍管理等具有合作特性的研究论文。如杜江(2003)对中国旅行社的发展进行了回顾与前瞻性研究;张辉等(2004)对中国旅行社的定位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张凌云(2005)对旅行社产权改革、规模化经营和市场制度进行了研究。三是对旅游景区类企业发展问题的研究,相关论文有24篇,主要研究涉及景区开发、保护、经营等方面。如刘益(2004)对大型风景旅游区旅游环境容量测算方法研究;刘啸(2005)对旅游景点门票价格的确定模式进行了探讨。而对其他类型的旅游企业研究却普遍偏少,如对旅游商品发展的研究,近两年来才有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如苗学玲(2004)对旅游商品概念性定义与纪念品的地方特色进行研究;梁学成(2005)对国内旅游商品的需求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旅游交通方面的研究也非常少,主要是对索道问题的研究,如谢凝高(2000)研究了索道对世界遗产的威胁。对于旅游餐饮方面,近年来也有一些相关研究,如蔡万坤(2004)对中国餐饮市场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策研究。关于旅游娱乐方面的研究目前基本还是空白。
通过以上的研究回顾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多数还只是涉及单个企业或行业的发展,而较 少从产业整体发展的角度进行设计与研究。近年来,已有少数学者在企业合作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如胡春林(2005)对我国旅游企业并购混合路径偏好进行了实证研究;鲁明勇(2006)通过博弈论分析了两邻近区域旅游企业在服务定价与收益方面进行合作与不合作的条件;张文喜(2006)从市场、产品、财务和品牌风险等四个方面,对旅游企业合作营销的风险及其防范策略进行了探索。为此,笔者试图通过对旅游企业间合作的内在动力机理揭示与分析,探索一种有利于实现企业间动态合作发展的协调机制。
3 旅游企业问动态合作的内在机理
对旅游企业间动态合作关系的发展与演变,笔者认为可以从企业价值链的生成和产业群体进化的生态理性两个视角进行分析研究。
3.1从价值链管理的理念来看,旅游企业间的动态合作具有内在的动力基础
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1985)从单个企业的发展来分析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包括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的连接,以及企业从中获得的竞争优势。而目前学者将价值链看作为一些群体共同工作的一系列工艺过程,并以某一方不断地创新而为顾客创造价值。彼得・海因斯(Peter Hines.1993)则进一步认为:价值链就是一个集成物料价值的运输线,即把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作为生产过程的重点,而把利润作为满足这一目标的副产品。由于服务环节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卡普林斯基(Kaplinsky,1995)对价值链的基本模型也进行了扩展,即把企业间联系也考虑进去,而形成所谓的企业之间价值链和企业内部价值链;他同时指出:“不同产业的价值链也各不相同,其创造价值的环节也不相同”。旅游企业的价值实现过程实际就是一种服务产品链的创造过程。由于价值链的思想本质不仅是了解这一价值产生的机理或过程,而更为重要的是关注其价值的增值与实现。旅游企业的价值链实际上是从旅游者订购产品开始,价值链或服务活动也就随之产生了,它是一条服务链和供应链。为此,每个旅游企业必须能够识别自身在价值链中所处的环节、边界及与外部价值链的关系,并充分考虑品牌、成本、服务质量以及整个产业的发展。
基于旅游产业的发展特点以及企业价值链的运营实践,旅游企业服务产品的价值具有共创性和共享性,企业间的相互联系与动态合作发展也就具有一种必然趋势。
3.2依据群体进化论的生态理性观点,旅游企业间的合作具有内在的趋势要求
由于人类行为的相当一部分带有利他倾向,无法用亲缘理论和互惠理论解释(Edwards,1962;Wilson.1975);而所谓利他是指为了给别人带来利益而自己付出很大代价的一种行为能力。阿克斯罗得(Axelred)与汉密尔顿(Hamilton,1981)以及特利弗尔(Trivers,1971)的研究显示在缺乏亲属血缘关系中的利他主义已经解释为重复交互作用将导致合作。法尔(Fehr)和费斯巴赫(Fischbacher,2003)也指出合作与利他是相互关联的。同时,利他行为可能包含着一种群体的成功进化(Edwards,1962;Wilson.1975)。利他不是如以前定义的那样必然减少个体的适应性(Becker,1976)。因此,旅游企业间的合作也必然包含利他的观点和行为。从旅游企业间的合作基础与最终利益的分享来看,合作也是一种双方或多方共同得益的行为。这些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与支持将促进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发生,即在利他中可得到互惠。当然,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是自愿的、愉快的,而不是企业间的合谋与欺客。另外,企业间合作后的收益并不一定都是直接收益,还有间接收益的发生,如获得声誉等(Leimar andHammerstein.2001;Milinski et a1.,2002;Nowak andSigmund.1998)。进入21世纪以来,已有许多学者通过实验方法来验证互惠合作行为的存在。
当然,若某一企业不履行协议、不继续进行合作,那么就要受到一定的惩罚。据研究,个体将会惩罚那些不合作者(利他惩罚)而去奖赏合作者(利他奖赏),即使这样对他们自身与合作者并没有什么好处。而更充分的有助于强互惠存在的证据是来自最后通牒实验(Gnth et al.,1982)和基于模型(Bowles et al .,2003b;Bowles and Gintis,2004;Boya et al..2003)。因为通过强互惠可能抑制团体中的背叛、逃避责任和搭便车行为,从而有效提高团体成员的福利水平。从这一点看,强互惠是一种明显具有正外部性的利他行为。而这里还需要指出:互惠建立的基础是信任,而后才能有助于企业长期合作关系的建立。针对旅游企业间相互关系的紧密性、经常性和依赖性,从互惠利他的基础和条件来看,旅游企业已具有良好的合作发展前提,而关键是建立一种有效的合作机制。如特利弗尔(Tfivers,1971)指出最明显的机制就是个体会选择与谁互动合作,或者说是否延伸他们对特定个体的利他行为(Axelrod,1984)。因此,旅游企业间的动态合作需要建立和发展一种互信、协调机制。
4 一种协调机制的构建
尽管旅游企业间的动态合作行为具有内在的动力基础,但由于多数企业间的合作是在不完全信息状态之下进行,并且缺乏一种有效的沟通机制,它们必然都会采取对自己有利且风险最小的策略。因而,为了规避风险且获得各自的短期效益,多数旅游企业会选择风险占优策略,而这又往往容易造成合作中的协调失败(coordination failure),进而引致非效率。可见,风险占优是协调问题的来源。为此,笔者将依据协调博弈的基本理论方法,对旅游企业间的动态合作行为进行博弈过程的分析,并期望得到一种有效的实现机制。
4.1动态重复博弈与最优策略的选择
假设在一个两方企业的博弈行为中(参见表1),博弈者1代表企业A,博弈者2代表企业B,且A是B的上游企业。假设A、B双方合作进行协调博弈的策略空间为Si|Sa,Sb|Sa=Sb=(1,2),双方合作各自的得益可分别表示为u=|U1,U2|,且U1=U2={0,40,60,100}。这样,它们的博弈过程中就存在两个严格的占优策略是{Ua1,Ub2}和{Ua2,Ub2}以及一个混合策略均衡。虽然{Ua2,Ub2}= {100,100}是帕累托占优策略,也是一个风险占优策略,但是双方博弈者都将选择策略{Ua1,Ub1}={60,60}作为均衡策略,即出现协调失败。库珀等人(cooper,et al,1992)通过实验研究表明:如果双方在合作之前没有进行充分有效地沟通,可能最后的选择依然是风险占优型,而不能实现得益占优的均衡,即出现帕累托最优策略。
企业双方在最初不完全信息条件下进行的属于协调博弈,即可获得贝叶斯一纳什均衡。由于博弈双方的基本类型没有揭示,在风险占优或完全理性人的假设之下,这种协调博弈也必然是失败的。但是由于旅游企业A和B进行协调博弈的双方都是有限理性,不可能通过一次博弈就进入最优状态,可能需要反复或重复多次后的博弈才能实现最优。换句话,它们可能需要一个动态的博弈过程。
4.2学习进化与签协议博弈成功
企业间的最终博弈结果还与双方理性层次的差异有关,有的模仿学习能力快,有的则慢。如果旅游企业A和B双方通过签协议博弈,最优均衡将通过学习、进化博弈而容易实现。这里再假设两个旅游企业A和B进行签协议博弈(参见表2),它们的得益表示为:u={U1,U2}和U1=U2={0,100};策略空间表示为:S={s1,s2};Sa=Sb=(Y,N);而企业的类型选择为{y=赞成,Ⅳ=不赞成},并且假设旅游企业A和B在进行随机博弈合作时,博弈方出现类型{Y=赞成}的概率为X,那么出现类型{N=不赞成}的概率就是1-X。于是,旅游企业A和B进行签协议的比例是X;而不签协议的比例就是1-x。
这里博弈方出现{Y=赞成}时的期望得益是YY=100×x+(1-x)×0=100x>0,而出现{N=不赞成}时的期望得益就是:NN=X×0+(1-X)×0=0。于是,旅游企业问博弈的平均得益就是:U=x×UY+(1-x)×UN= 100x2>0。根据这一结果可以看出:“Y”类型博弈方的得益高于“N”类型,也高于平均得益。因0<x<1,100x>100x2>0。于是,从演化的角度可以得出:得益差的类型即不赞成合作的博弈方,迟早会改变策略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即通过学习而模仿另一博弈方的行为。由于两博弈方显示的类型比例x和1-x并不是固定的,而可记为随时间而变化的函数x(t)和1-x(t)。当然,签协议博弈也需要一定的成本。同时,企业间的合作将会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内维持,并引发企业间的学习和演化。
4.3沟通自信与减少博弈者数量
库珀等人的研究发现:如果对局双方都发出声明,那么博弈前的沟通对于克服协调问题是十分有效的,并且廉价商议(cheap talk)有助于协调博弈的实现。而协调博弈中的关键要素是自信心而不是冲突,对于博弈双方或多方如何增加他们的信心,使他们获得一种自信非常重要,尤其在双方利益并不存在矛盾的情形下。同时,为了便于博弈双方或多方收敛于最优策略均衡,可以减少博弈者数量,从而降低博弈方选择最低行动的概率,进而使有保证的最优均衡出现的概率增加。可见,旅游企业的自信与沟通能力强弱以及企业总体数量的规模大小,都对企业间动态合作的协调机制实现具有重要的影响。
5 一种协调机制的实现策略
基于对旅游企业间建立协调机制的分析,结合我国旅游企业发展的实际,笔者认为可以从政府、企业和市场三个层面来讨论实现这一协调机制的相应策略。
5.1从政府层面来看,政府可以在提供旅游政策信息、控制企业数量规模等方面发挥作用
构建信息平台。由于旅游信息的复杂、多变,而极易造成企业问信息的不对称,致使它们缺少合作发展的机会。政府可以利用掌握的大量旅游信息资源,结合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现状,构建不同层次的旅游信息平台,如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媒体建立固定的旅游信息板块,及时更新和旅游招商引资、合作发展及旅游需求导向等方面信息,促进旅游企业间有效的信息沟通,加快实现企业合作发展的步伐。
合理调控企业的数量和规模。我国旅游业的市场化水平不高,政府在监督旅游市场规范化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引导企业在规模、数量及结构上进行合理化发展,包括采取一些激励措施来鼓励企业间的有效合并、重组和集团化发展,促使旅游企业从数量规模向质量规模方向转变,确保旅游企业规模与产业规模的协调发展。
加强旅游统计和审计工作。对旅游企业的经营规模与效益以及旅游消费者的花费项目等进行科学的度量,必须加快旅游卫星账户(TSA)系统的实施和推广,努力完善国际国内旅游统计的相关信息,为旅游企业有效的合作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加强旅游审计工作,建立规范的旅游企业进退资质审查、考核制度,确保旅游企业的规范经营与发展。
5.2从旅游企业的层面来看,需要从自信心、沟通渠道、合作方式和模式等四个方面进行改善和提高
加强企业自信心培育。旅游企业自信心是生存发展的保证,也是企业实现合作发展的重要前提。企业自信心的培养源自企业核心能力的确定,而这种核心能力就是旅游企业提供服务或产品的品牌、质量和信誉。因此,旅游企业必须以信誉为基础,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强化品牌意识,树立品牌效益。这样,企业的自信心与合作能力也就自然得到提高。
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旅游企业是一个需要信息开放的组织,信息共享是合作发展的重要前提,而沟通是获取信息和共享信息的重要途径。为此,企业应积极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包括加入行业协会、参与旅游电子商务活动等。只有企业间不断地相互沟通和增进了解,才能促成相互间的合作发展。
积极采用签协议合作模式。目前我国许多旅游企业间的合作还不规范,多数是通过熟人、朋友的介绍而建立起来的客户关系,它们之间的合作大多采用口头协议或默许的态度,而一旦出现矛盾或纠纷,又往往因碍于情面或缺乏依据而无法诉诸法律,只能反目为仇或相互伺机报复,甚至形成恶性循环,进而破坏整个行业的经营环境。签协议合作不仅能强化双方的合作关系,减少人情关系的干扰,而且也能使双方的合作有规可循,有法可依,即使出现矛盾也能够妥善解决。这种签协议合作往往能够实现双方的最大效益。通过企业间的相互学习模仿,它会很快进入良性循环,促进旅游企业的合作与协调发展。
选择合作模式与确定伙伴的数量。旅游企业的运营过程是以产品线和价值链共享为特点,企业间的合作行为必须明确自身产品的特点以及在行业中的地位,然后选择纵向或横向合作模式,确保企业的合作行为有助于双方或多方共赢;同时,在合作过程中选择合适的企业伙伴,合理控制合作的数量,而不要盲目追求规模而忽视旅游企业价值生成与运行的基本规律。
5.3从旅游市场的层面分析来看,需要从提高市场化水平、强化市场规范、监督与管理等两个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提高旅游市场化水平。由于许多旅游企业长期在政府或国有大企业的庇护下生存,造成依赖思想过重,缺乏进入市场、参与竞争的动力。造成许多企业处于维持现状、不思进取的状态。为改变这种现状,政府和一些企业组织必须从制度上根本解决这种保护的状态,让更多的旅游企业接受市场的检验和挑战。
加强旅游市场的规范、监督与管理。应该充分认识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对于市场中企业的违规行为,如企业合谋行为、垄断行为等,应发挥企业联合体或协会的作用,采取有效的惩罚措施,而不是过分依靠政府;同时,还可以建立相应的民间旅游保护组织或类似的机构,对市场上存在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不讲信誉和提供低劣服务等行为进行监督举报;确保旅游企业拥有一个公平、合理的经营环境,也确保旅游消费者拥有一个安全放心的市场消费环境。
关键词:城市休闲旅游,扬州,休闲空间,转型期
休闲旅游,是区别于传统观光旅游的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其重要特征是休闲性,是当今世界旅游市场的主流发展趋势,受到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城市,历来都是世界各国旅游业发展的主体,它在旅游活动中扮演客源地、目的地和集散地三重角色,是旅游发展的重要环节。同时,又是相当一部分旅游资源和产品、大多数旅游基础设施的集中地。城市休闲旅游,是依托城市优势发展休闲旅游的一种重要的旅游类型,是当前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新动向。
一、城市休闲旅游概念的界定
目前对城市休闲旅游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王冬萍(2007)在其课题研究中对城市休闲旅游定义为:指城市居民利用闲暇时间在城市及其周边地区通过各种度假、健身、娱乐、游憩等活动,以满足恢复身心、开阔视野、自我实现等需求的旅游形式。王琳、杜小平(2007)认为城市休闲旅游要素主要包括城市休闲旅游资源要素、休闲城市环境要素、休闲旅游服务要素和城市休闲旅游管理要素。杨美景(2008)认为城市休闲旅游是以城市旅游资源为依托,以城市旅游设施为条件,以特定的文化景观和服务项目为内容,在某一城市作一定时期的游览、娱乐、观光和休息。免费论文,休闲空间。城市休闲旅游与城市观光旅游的最大区别在于其具有明显的休闲特征。
本文认为,城市休闲旅游是以城市为目的地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活动。这种旅游形式突出强调城市的主体角色和旅游的休闲特征。因此,城市休闲旅游的开发与营销是围绕城市整体而不是单个景区或仅仅旅游资源进行的,城市休闲旅游的要素包括城市休闲旅游吸引物、城市休闲空间与设施、城市休闲服务与管理、城市休闲旅游可进入性四个方面。
二、扬州旅游业向城市休闲旅游转型的必要性
扬州被认为是江苏旅游第二方阵的领头羊,但其旅游业发展速度、城市知名度与其丰富的旅游资源还不匹配。长期以来,扬州旅游业的重点是开发以旅游资源为主的观光旅游,由于旅游活动单一、导致旅游者在扬州停留的时间短、旅游消费水平低,制约了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要实现旅游业的更快发展,需要深入挖掘扬州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和新的增长点。积极发展城市休闲旅游,将是扬州旅游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发展城市休闲旅游顺应旅游市场需求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拥有的闲暇时间的逐步增加,休闲旅游活动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在国内外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式下,全国许多省份更是纷纷推出了全民休闲旅游计划。休闲旅游需求逐渐旺盛,休闲旅游市场也随之日益庞大。近年来人们的旅游也已经开始从观光游览型向休闲度假型发展,发展城市休闲旅游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项新兴的事业。
(二)发展城市休闲旅游符合扬州城市特征
扬州已有2500年的建城史,长期的历史积淀成就了扬州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绚丽多彩的艺术文化,为发展城市休闲旅游营造了良好的文化背景。扬州旅游资源丰富且具特色,旅游资源地域组合有种类多样、相对集中等优点,为发展城市休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扬州拥有良好的区位条件、交通条件、基础设施,具备发展城市休闲旅游的保障要素。扬州是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荣获“全国最佳人居环境奖”和“联合国人居奖”,具备发展城市休闲旅游的良好的环境条件。扬州自古繁华,有较繁荣的餐饮业、休闲娱乐业,城市生活节奏舒缓,休闲氛围良好,具备发展城市休闲旅游的城市气质和形象。
(三)发展城市休闲旅游促成经济新增长极形成
扬州作为二线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也长期处于二线城市的地位,往往成为人们的间接旅游目的地或旅游中转站,而非直接旅游目的地,这是扬州旅游业还未能突破的瓶颈,直接制约了扬州旅游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城市休闲旅游是以城市为目的地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形态,休闲旅游游客对目的地往往具有持久的兴趣和较稳定的忠诚度,复游率较高,具有可持续性。免费论文,休闲空间。又因此类旅游的休闲特征,旅游者往往在目的地停留较长时间,消费水平大大提升。休闲旅游综合性强,包容度大,涉及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相关产业及目的地城市周围地区都有很大的辐射带动作用,随着休闲旅游产业自身规模的逐渐扩大,自然而然形成了城市新的经济增长极。如世界著名城市巴黎,其旅游业占GDP的比重超过20%,巴黎就是城市休闲旅游的典型代表。
(四)发展城市休闲旅游促进旅游与城市和谐发展
城市休闲旅游的开展依托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市容市貌,发展城市休闲旅游有利于改造城市环境。城市休闲旅游强调旅游者行为的休闲性,依托于良好的休闲环境和空间,因此,发展城市休闲旅游有利于改良城市功能,将城市的生活生存功能提升为生活、休闲、文化审美等高层次功能,提升城市的品质,提高旅游者的旅游品质,还有利于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创造更好的人居环境。同时,城市休闲旅游注重城市中心与城市远近郊区的联合发展,城市中心的发展对城市远近郊区有较大的联动作用,对城市各区域均衡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总之,休闲旅游与城市的良好整合是旅游与城市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格局。
三、扬州发展城市休闲旅游的对策研究
(一)形象定位要准确,主题鲜明
城市形象是城市的无形资产,是城市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城市休闲旅游,要把城市整体作为营销的主体,潜力挖掘扬州城市的特色,塑造准确且特色鲜明的扬州休闲旅游形象。扬州目前还缺乏主题鲜明、市场认可度较高的城市形象。扬州从区位条件上来看,也处于不愠不火的中等水平,一方面紧依长三角经济发达区域,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上海、浙江、山东等地均距扬州3OO公里以外,从双休日的旅游半径来分析,相对较远,处于长三角旅游“金三角”、“银三角”之外,如苏州、无锡却恰好处于长三角旅游“金三角”、“银三角”之内,这两地的旅游业发展也明显强于扬州。鉴于此,扬州可以另辟蹊径,打造“长三角文化休闲后花园”的城市形象,“后花园”的定位,将扬州的区位劣势转化成其特色之一。免费论文,休闲空间。一个城市可以同时有多种形象定位,拥有多张城市名片,起到突出不同特色与主题,相互补充的作用。所以“精致扬州”、“运河名城”、“烟花三月”、“宜居城,休闲游”等具体意象作为扬州“长三角文化休闲后花园”的形象补充。
(二)加强区块统筹,构建大扬州休闲旅游圈
发展城市休闲旅游,要跳出旅游就是建设景区的误区,把整个扬州大市作为一个大“景区”来建设。要合理地规划城市休闲空间和休闲形态。按照到城市中心的距离划分,城市休闲旅游可分为四个休闲旅游功能区:城市中心、近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扬州城市休闲旅游的规划,也应从这四个区块着手,突出各自特色,加强市县一体化和区块统筹规划,发挥城市中心的辐射带动功能,形成大扬州休闲旅游圈。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将城市休闲空间布局纳入城市规划,实现城市建设与休闲旅游发展一体化战略。增加休闲设施设备的投入,在大型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中融入休闲功能,使其除了自身功能外还兼有休闲空间,增强整个城市的休闲功能。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扬州城市中心的基础设施相对比较完善,要形成大扬州休闲旅游圈,特别要加强近城区、近郊区、远郊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休闲旅游的接待条件,在各区域内外创造良好的通达条件,增强可进入性。三是要突出各个区块的特色,切忌雷同。城市中心以湖上园林、盐商园林、商业休闲街区、餐饮沐浴休闲、娱乐休憩区、特色街区、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等为特色;近城区以寺观、陵寝、滨江休闲区等为特色;近郊区、远郊区以农业休闲游、湖光田园生态游为主题,并结合各乡镇的知名企业,建设工业园区游憩区。
(三)办好标志性节事,建设标志性场馆街区
标志性节事是一种在长期或短期内提升目的地形象、提高吸引力和利润,一般重复举办、持续一定时期的重大活动。标志性节事可以促进旅游市场区域的地理拓展,强化了主办地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标识性。同时,主办地旅游形象、旅游服务能力的提升,是城市休闲旅游发展的持续动力。扬州的“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扬州的夏日”、“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等节事活动,对发展扬州城市休闲旅游有积极的影响,但要将它办成扬州的标志性节事,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大的影响力,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避免雷同。现在全国各地的节事活动很多,活动形式大多是交易会、论坛、观光游览、文艺演出等,缺乏创意、普遍雷同,扬州的几个节事活动也是如此。二是避免有“牌”无“品”。免费论文,休闲空间。扬州的“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扬州的夏日”、“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都是扬州比较好的节事名片,但缺乏相应的旅游产品来支撑,导致其有“牌”无“ 品”。对此,需要开发出丰富且有特色旅游产品。三是突出扬州特色,在节事活动中要突出“我有你无”。比如大连的“时装节”、潍坊的“风筝节”成一这个城市区别于其它城市的标志之一。扬州可以举办以沐浴文化为底蕴的“沐浴节”,辅之以“三把刀”休闲文化,突出保健美容休闲文化。还可以举办以名扬天下的淮扬菜为主题的“美食文化节”,重振淮扬菜的历史声誉。
一个城市需要打造若干具有竞争力的旅游吸引物,比如悉尼歌剧院,以一个歌剧院,以艺术欣赏吸引着世界各地众多的游客,带动了整个城市的旅游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发展扬州的城市休闲旅游,需要建设一些标志性的场馆。比如,依托于以盐商文化为特色的扬州园林,建设盐商园林博物馆,辅之以展示扬州繁盛的清代文化;已建的扬州文化艺术中心,要举办具有影响力的活动,将扬州的地方曲艺、琴筝文化推向全国乃至世界;一些城市著名的商业街区如巴黎的香榭丽舍大道、北京的王府井大街,都是促进商业与休闲良性发展的典范,扬州可以将东关街、古运河滨河区、京杭大运河滨河区、京华城、美食街打造成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扬州标志性的特色休闲街区。
(四)加大宣传营销力度,积极开拓市场
旅游经济是知名度经济、注意力经济,大手笔、多元化的宣传促销是不可缺少的“催化剂”。免费论文,休闲空间。与杭州相比,扬州的旅游资源更为丰富更具特色,但扬州的旅游业远远滞后于杭州,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不善于推销自己,缺乏一种强烈的市场开拓意识。免费论文,休闲空间。要拓宽扬州的城市休闲旅游市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一是充分发挥电视台、报刊、网络、推介会、交易会等媒介作用,全方位推介和展示扬州城市休闲旅游特色,扩大人们对现代扬州特色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周边地区的区域合作,积极参与到与合作地区的整体营销中去,扩大营销面。可以与同为中小型城市的镇江合作,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一江两岸的地缘关系,形成“1+1﹥2”的效应;也可以与苏锡常或上海等城市合作,利用这些发达旅游城市的市场影响力、较强的营销能力和辐射作用,提升扬州休闲旅游产品档次,打造城市休闲旅游品牌。三是加强与各地旅行社的旅游合作。旅行社具有设计旅游线路、营销旅游产品的功能,对消费者选择旅游目的地起着指导、牵引作用,与旅行社合作挖掘旅游市场,往往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四是加大人力财力的投入。特别是需要引进或培养一些高水平的旅游市场营销人才。
(五)完善经营管理制度,创新旅游发展机制
城市休闲功能是城市功能的一个部分,所以城市休闲旅游规划必须与城市规划相一致,而城市规划也必须考虑城市休闲旅游的需要。首先,要从制度上进一步明确休闲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及其重要意义。第二要改变多头领导,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建立由政府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的协调机制,形成既有专业分工,又有综合的分层分类管理模式,建立一个统筹有力、功能明确、结构合理、运转有效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三是要有一定的城市休闲旅游发展资金保证,这是成功实施扬州旅游业向城市休闲旅游转型的关键。同时,支持休闲相关产业进行资产的并购、整合,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
参考文献
[1]李秋月,由亚男.国内城市休闲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经济,2010(6)
[2]王琳,杜小平.论城市休闲旅游的理论要素及运行机制[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7(8)
[3]侯兵,陈肖静,许俊.城市旅游与休闲服务业协调发展研究——以扬州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09(3)
[4]田金霞.对西部地区城市休闲旅游发展的思考[J].区域经济,2009(3)
[5]杨美景.城市休闲旅游制度供给机制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2008(4)
[6]刘巍.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桂林城市旅游的发展[J].经济研究导刊,2010(19)
[7]徐沁.第三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扬州休闲旅游到休闲产业[J].产业经济,2009(1)
[8]孙萍.扬州创建最佳绿色旅游城市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17)
[9]孙萍.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及扬州旅游发展透视[J].江苏商论,2007(8)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食品科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它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日常饮食生活中。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食品,它是人类与环境进行物质联系并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关键词】食品科学有着悠久的历史 丰富的内涵
【本页关键词】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双刊号CN期刊
【正文】
食品科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它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日常饮食生活中。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食品,它是人类与环境进行物质联系并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对食品有了更全面更深层的认识。人们开始从健康、卫生、营养、科学的角度注重饮食生活。因饮食不当等种种原因造成的心脏病、糖尿病等各种慢性疾病已逐渐减少。
1.发酵食品。是人类巧妙的利用有益微生物加工制造的一类食品,具有独特的风味,它丰富了我们的饮食生活。如酸奶、干酪、酒酿、泡菜、酱油、食醋、豆豉、腐乳、黄酒、啤酒、葡萄酒,甚至还包括臭豆腐,这些都是颇具魅力而长期为人们喜爱的食品。发酵食品经发酵后使一些不能被人体利用的物质(如乳糖、棉子糖等)转变成能被人体吸收利用的物质,并使一些食物中有害的氰基化合物经发酵转变成安全无毒的物质,改善了风味和结构;对于酸奶发酵生成乙醛、双乙酰、3-羟基丁酮等,使其产生愉快的口感,具有柔软结构,而且发酵食品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增加保质期。发酵能提供种类繁多的组分、风味和结构的食品。
2.方便食品。多指工业化大规模加工制成的,可直接食用或稍加烹调即可食用的食品。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旅游业的兴起,省时省力的方便食品已是食品市场的“宠儿”,并逐渐成为市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像现在最普遍最常见的方便面、各种饮料、以及方便米粉、芝麻粥、果蔬罐头、肉类罐头、速冻水饺、速冻面条等,种类繁多、风味各异,趋于大众化,是利于人们生活性很强的食品,它将成为食品中消费量最多的食品。
3.冷藏食品。是抑制化学反应和酶反应,阻止微生物生长的手段,使其保持原有的色、香、味。冷藏食品是消费者喜欢并青睐的食品。人们把新买来的食品放入冰柜中冷藏,几天后还可以保持其新鲜度。在一些超市可以看到有些食品通过包装改变气体并与低温相结合,使食品有更好的保藏效果。食品的冷藏技术在我国已得到了高效快速的发展。
【文章来源】/article/47/178.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论文摘要】旅游产品是旅游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其复合概念的内涵界定对开展旅游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界和业界对这个概念尚有争议,由于使用的角度不同,界定的视角也就有了不同的标准。本文在界定旅游产品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旅游产品的基本特征,提出了旅游产品文化功能的可持续开发对策。
一、 旅游产品的文化特征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旅游产品的概念尚有争议,由于使用的角度不同,界定的视角也就有了不同的标准。国外对旅游产品的界定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如下两种:史密斯对旅游产品的概念提出了一种解释模型,这种模型在平面上为一圈层结构,核心为物质基础(P),依次向外第一层是服务(s),第二层为接待业(H),第三层是游客的选择 自由(FC),最外层为游客的参与机会(I)。史密斯是在客观的物质条件上注重了旅游者的主观意愿;米迪兰敦则认为,旅游产品实际上分为两种情况,第一是综合概念,包括旅游者从出门旅游开始到旅游回家期间所有涉及的设施与服务所共同构成的综合体;第二是指某一特定的具有商业性的物品,如吸引物、接待设施、交通、服务等。国内旅游学界关于旅游产品较为公认的定义主要是经济学家给出的。传统旅游经济学派以林南枝、陶汉军为代表,他们依据旅游经济活动的参与主体从三个视角来界定旅游产品,即从旅游者来看,是自己花费了一定的时间、费用和精力所换取的一次旅游经历;景区旅游经营者认为是他们凭借旅游吸引物、交通和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用以满足其旅游活动需求的全部服务;旅行社则认为是以旅游资源为原料,以行、游、住、食、购、娱等诸要素及各个环节的服务为零部件,针对客源市场需求,按照一定的主题,设计、加工、制作、组合而成的旅游线路。Ⅲ新兴旅游经济学派主要以王大悟、魏小安为代表。他们从功能上来界定旅游产品的概念,认为旅游产品是‘‘旅游经营者为了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各种需要,而向旅游市场提供的各种物品和服务的总和”。他们把旅游产品理解为“物品 +服务”,旅游产品构成中既有有形的物品要素,又有无形的服务要素。当今旅游学界大多赞同这一的定义。那么,如果我们从旅游者的消费方式和特征来看,这个旅游消费和旅游供给同步实现的完整过程包含了旅游者旅游过程中所需的各项要素:旅游吸引物的文化蕴含与主题、旅游设施的文化内涵与风格、旅游服务与管理的文化指向、旅游产业的文化定位等等,其核心因素是便是旅游吸引物和旅游服务中所含的文化特征。而文化是旅游的内涵和深层表述,是旅游者的出发点与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源,是旅游业经营的灵魂。旅游者游主要是出于了解异地文化的动机,旅游既是文化的消费过程,也是文化的创造过程。而旅游则是实现文化的教化和娱乐功能的良好载体,是对文化的挖掘、提炼和弘扬,是两种不同地域文化的际遇与整合。因此,我们认为,从文化学视角来看,但凡是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文化旅游动机,并可以被利用来开展文化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它因素我们都可以称之为旅游产品。在产品形态上既有物化形态的实在物,也有非物化形态的模式或意境,主要体现为旅游目的地的物化景观文化、生活方式、制度和观念文化等。根据旅游者的需求和消费指向,文化旅游产品的特征概括为八个方面:口 (1)非物质性。这种非物质东西的实质、主要内容是一种服务。比如,桂林的乐满地主题公园,旅游者只有亲自来到桂林,才能享受到它带给自己的快乐。(2)不可转移性。文化旅游产品的不可转移性主要表现在旅游服务所凭借的吸引物和旅游设施无法从旅游 目的地运输到客源所在地供游客消费,且只能以文化旅游产品的信息传递引起购买者的流动来实现。(3)服务性。服务性产品是能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实体或过程,而服务仅是一种行为、一种活动、一种可以被用以交换的无形产品。(4)异地文化特性。任何旅游产品都有自己特定的性质,不同性质的旅游产品的利用价值和功能、开发利用方向都不一样。(5)文化创造特性。旅游产品大多是人类在其发展过程中自身创造的,不是天然固有的,即便是纯粹的自然旅游资源,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过程中也会不可避免的打上人类的标记。(6)时代特性。由于文化是一个不断变迁的现象,旅游者的动机和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旅游产品也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7)在产品形态上,文化旅游资源既有物化形态的实在物,也有非物化形态的模式或意境。物化形态可以是显性的、具体的或可明确被感知的(如古迹、古物、建筑等):非物化形态主要是隐性的,但仍可以不同程度地感觉到它的存在(如民俗、表演、歌曲、制度等),并可以通过象征、渲染等手段,将其从精心营造的旅游文化场景中揭示和显现出来。(8)旅游产品文化 内涵的多元可变性。由于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人类物质和精神成就的总和,所以导致文化旅游的动机和需求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同样,由于旅游者的个体差异 (需求差异、消费差异、感知差异等),旅游产品的内涵也带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二、旅游产品文化功能的可持续开发
产品开发是指向市场提供新产品或改进产品,开发者应掌握市场的需要,依此设法增强或转变产品的特色,建立合理的档次结构和类型结构,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旅游产品的开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现有旅游文化产品的改进,即对现有产品进行价值分析和功能分析,确认旅游消费者所喜欢和追求的必要功能,补充缺乏功能,高效地实现产品价值;二是旅游新产品的开发,是指开发商发现旅游市场产品新的核心利益需求后,生产并提供从核心产品到附助产品的全新产品,以满足旅游市场的新需求。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文化旅游对旅游产品开发的意义在于文化旅游是以需求为中心,强调需求结构升级,即从生存、发展升级到自我实现,以及从消费者角度出发考虑生产的经济形态。对比以往中国旅游产品开发的状况,我们如今对在旅游产品开发中融入更多有针对性的文化要素,提升旅游产品的市场价值有了更多、更深刻的认识。但是,就中国总体情况来看,旅游产品开发大多仍在使用单纯展示资源,卖初级产品,粗放式的浅层开发模式,这势必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资源的各种旅游功能和应有的效益,造成旅游资源的浪费和闲置。因此,因地制宜,挖掘现有旅游资源的科学文化内涵、释放旅游文化势能,进一步对现有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是提高中国旅游总体效益的有效途径。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中国许多旅游资源的科学文化内涵及其价值,国内外学术界早有相当的研究成果及定论,但由于长期处于以单纯的展示自然山水风光为主要旅游产品开发模式的现状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与国外众多依靠旅游资源的科学文化内涵发展起来的旅游名胜地相比,中国许多的优质旅游资源的科学文化内涵还只“待字闺中”,未被人识。因此,我们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将文化功能充分融入旅游产业的其中,从而实现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不断丰富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关键是如何把文化渗透、融合、揉进各类旅游产品的开发中,使其有灵魂、有主线、有品位。针对有形文化旅游资源,产品在开发时要使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为旅游活动的发展不断地注入新的血液和动力,使它‘活’,起来。针对无形文化旅游资源,特别是一些文化遗存,挖掘其文化深度内涵,可以通过一定的设施和活动,营造文化氛围,使文化内涵通过一定的“物化”载体展现出来,让游客能真实地感受到其中的品味,获得教益,从总体上增强对游客的感官冲击度、情景体验度、情绪调动度、信息接受度。
2.以市场为导向原则,努力实现文化旅游产品的功能。这就要求开发者以市场为标准,根据游客需求,针对不同市场群体,结合文化旅游资源特征,以文化为导向,推出多层次、多样化的个性产品,开发出具有市场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因此在开发中应针对市场不同层次的需求,创造能满足游客文化消费要求且能激发旅游者兴趣的旅游产品。
3.体现特色和品位,突出文化主体。从发展的趋势上看,没有参与性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是难以吸引游客的。所以,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以鲜明的特色为形式,以丰厚的品位为内涵,以人本主义精神为本质。突出“文化为根,以人为本”,突出和强化文化旅游产品、文化旅游场景或环境的文化性。由于文化具有相对的民族性,因此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要注意突出文化主题,紧扣景区文脉,适当强化和突出,不能偏离、淹没其主流特色。
4.完善相关法律,加强资源保护。文化旅游资源中大多为不可再生资源,鉴于开发中有可能破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行为,需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以保障文化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避免短期行为。如中国政府已于 1982年颁布《文物保护》,1988年颁布了《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为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提供了法律依据。另外,中国于 l985年签署了《保护世界文化和 自然遗产公约》,2003年 10月 l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32届大会通过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已经列入 2o07年立法规划。这些都是中国历史文化游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避免破坏行为发生的一些必要措施。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能有效的规范市场秩序,进行合理有效开发,使旅游资源在开发时既能让当代人享用,又能为后人传承借鉴。
5.综合性开发原则。旅游产品的综合开发性原则是由旅游活动的综合性和旅游需求的多样性决定的。根据旅游系统理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主要构成要素,对旅游者来说这些是一个整体,而为之提供服务的除旅游行业外,还涉及到文物、林业、建筑、交通、卫生、电信、教育等行业和部门。旅游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这些部门和行业的协作、配合和支持。因此,文化旅游的开发必须围绕旅游者的核心利益,提供与产品配套的设施和服务,做足文化氛围,以争取更火的客源市场。
6.创新性原则。文化旅游是一项充满憧憬、创意的文化活动,树立创新意识对于发展文化旅游业显得特别重要。一方面,那些符合时展要求的文化理念的创:另一方面,深厚的文化内涵必须通过创新的文化表现手段和表现形式来展示,以适应当代旅游者审美的要求,符合当下科技社会发展水平。所以,文化旅游在开发时必须坚持不断创新。如中国 现已开发且获得成功的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依靠不断的产品创新,深圳华侨城培植起 了旅游主题公园的品牌,将文 化创新融入旅游产品创新中,从而提升了华侨城的旅游功能和品牌形象,创造着中国旅游产品的国际化竞争力。从 l989 年最初“锦绣中华”的建成,到之后开发的“中国民俗文化村 主题公园、“世界之窗”、“欢乐谷”等人造景点相继建成,四大主题园构成的华侨城享誉海内外,给深圳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不俗的业绩。嘲这充分说明了旅游产品的创新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一理论.战略.实践[M].天津 :南开大学 出版社,2001.
[2]莫林虎.从《刘三姐》到《印象.刘三姐》.集美大学学报,2005.09:86—88.
[3]郭颖.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以泸沽湖为例[D].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2.03.
[4]邵晓兰,高峻.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现状和展望[J].旅游 学刊,2006.06:76—82.
[5]丁健,彭华.民族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及开发模式[J].中 南民族大学报,2002.03:98-l01.
[6]许志晖,丁登山,向东.对南京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与整合重点的探讨 [J].人文地理,2006.03:34—38.
[7]董观志,李立志.近十年来国内主题公园研究综述[J].商业研究,2006.04:l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