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2 07:30: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互联网行业实习自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 高职学生 自我发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184-02
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发展对于高职学生的就业及发展影响深刻。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为了将来的职业发展,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应注意个人发展,以适应社会的新需求。
一、经济新常态下国家经济发展
自2014年底以来,指出了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经济新常态,并相继提出“一带一路”、“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思想。其中,“互联网+”是一种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发展的新形态、新业态。目前,中国新一代移动互联网产业、个性化智能制造企业、生物医疗及医药产业、高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新产业形态正迅速成长为引领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级。这些创新产业基本上与国际先进水平在一个水平线上,为中国发展的弯道超车提供了可能。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的制造强国发展战略,它立足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实际需要,围绕创新、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人才为本等关键环节。重点发展先进制造、高端装备等领域。
二、目前毕业生毕业实习与工作状况
毕业实习对于高职学生获取更多工作经验,对不同企业所处的行业,企业内不同的岗位工作特点、工作内容都有一定的了解,同时,毕业实习也能使学生将理论更好的与实践相结合。根据统计,机械类的学生,从事的实习岗位主要是机械类的工作如产品设计、制造工艺、数控加工、品质管理等一系列本专业的工作,较少部分从事销售、保险或其他的非本专业工作。通过毕业实习,高职学生对企业工作环境,工作方式和工作态度等都有了相应的认识,对自己日后所从事的工作、个人的发展都有了初步的想法。
(一)离职频率偏高。高职学生目前的毕业实多数是学校推荐企业,学生自主择业。而不少学生初次面对企业,都存在从众心理。结果一同去到了同一家企业,部分学生能坚持下来,而部分学生则打退堂鼓。在这段时间中,学生的思想都存在一定的茫然,对于从事何种工作有些不知所措。
(二)工作中体现的个人能力不突出,缺乏一技之长。学生在进入企业实习后,普遍工作能力不强。大部分学生都处在边工作边学习的状态。能够做到刚接触工作不久就能胜任的非常少。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职业技术教育。对于机械类的高职学生而言,其所需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课程是比较多的。而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大众化的教育,在有限的学时中,很难做到学习好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的实践技能外,提高个人的工作能力。比如说CAD制图,在学校中主要考核学生是否会使用CAD软件绘图。而在企业,需要的是快速的读图能力、高效的绘图速度。学生在学完这个课程后,基本都是处于搁置状态,熟练程度自然大打折扣,进入企业后自然也就没有这一技之长了。
三、新经济常态下,学生个人发展策略
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马云创建的淘宝网,继而发展的支付宝,再衍生出余额宝、网上银行等一系列的过程,都是依托了互联网的大趋势下通过自身的创新发展起来的。而我国目前提出的一系列发展举措,对于毕业生就业与个人发展方向无疑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那么,高职生在个人的自我发展方面应做何准备?
(一)加强独立思考,提高自学能力。高职学院的不断扩招,高职学生的素质也有下降趋势。高职学院的教育也在不断的进行教学改革与探索,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然而在课堂上的技能知识毕竟只是基础。要提升能力及素质,就要有良好的独立思考与学习能力。只有如此,才能在全新的工作环境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毕业实习初期的离职偏高,经历过求职失利后的茫然,正是由于缺少独立思考的结果。因此,高职教育中,有必要在学习中不断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勤于思考、分析。只有立足于自我做事,才能减少人云亦云,或受制于人或面临失败。
(二)掌握一技之长。在工作中,无一技之长,很难做到脱颖而出。在高职的一个专业中,要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训课程都很多。高职学生应在平衡发展的同时,根据自已的兴趣及特点,提高自身的特长。笔者注意到,在校期间参加科技竞赛的学生,由于备赛的苦练及比赛的经验,都让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有了相应的提高。在毕业实习中则很快的适应工作环境,且在工作中能独挡一面。高职教育发展十几年,各级的科技活动、竞赛十分丰富,给学生一个宽广的舞台。但能得到锻练的只是精英,要做到由点及面,我们的高职教育还需从个人的思想教育着手,使更多学生认识到特长在工作中的优势。
(三)拓展知识面,掌握更多新工具。“互联网+”的提出,也就是多种学科,多种知识的融会贯通。同时,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人们获得知识与(下转第192页)(上接第184页)信息更加快捷,同时,信息量也更加丰富。人们对产品的需求也从大批量向个性化发展。更为先进的反求建模技术、快速成型制造、智能化制造等新工具与新方法的蓬勃发展及应用也不断涌现。因此,机械类的高职毕业生,由于设有先进制造技术等相关课程,了新技术与新方法具有一定的认识及基础,在进入到工作岗位中不断拓宽此类先进的制造技术知识,及时掌握先进的方法和工具。
(四)加强关注时事政治,把握大势发展趋势。学生刚入职场,关心的是工作的收入,工作的强度然后才是工作的岗位和甩处的何种行业。那么时事政治与国家经济和我们高职学生就业有何关系呢?我们可以注意到,由于前几年房地产的火暴,使建筑有关的专业都很热门。这和我国的经济走向关系密切。如今,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发展战略,其相关的行业群无疑也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高职学生在做好实习任务的同时,应关注时事政治,把握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大势,以便沿着国家发展大势的航向,根据自身的情况,寻找适合自己发挥特长的平台。而且把握方向后应坚持这个方向,避免过多的辞职、跳槽。在这个方向中不断积累,实现个人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黄丛丛.经济走向“新常态”对中国企业意味着什么[J].中国集体经济,2015(12)
一、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概述
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是学校发起组织的,以提升教师素质作为目标,经由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及培训机构的指导,并将学校作为培训基地,针对学校和全体教师实际情况确立明确目标及培训内容、方式方法,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继续教育培训活动。作为教师教育的应用模式之一,校本培训不仅是提升学校教职工综合素质及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能直接服务于学校和教学,因而应在保证培训内容切合本校实际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内外各项培训资源,从而提高其应用的效果,满足学校及教师发展目标的需要。
互联网+环境下,信息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自然不能固守专业知识终生管用的思想,而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和教育理念,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而校本培训是当前最为经济实惠有效的学习渠道,因为当前社会因素及教师本身的职业特色不可能为每一个教师创造均等外出进修和频繁集中培训的机会。互联网+时代中,诸多现代通信和科技的普及应用,不仅为学校教师的自主学习带来可能,也为教师教育校本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有效的路径。基于互联网+的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不仅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能够更为灵活便捷有效地开展,拓展受众范围,而且还能借助更为丰富且层次更高的网络信息,实现优质资源的充分共享。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在互联网这一知识传播及应用载体的影响下,迸发出更为蓬勃的生机。
二、基于互联网+的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模式
传统的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是将大量教师集中起来进行培训,培训的模式略显呆板,也因教师个体的学习能力、知识建构能力等差异产生较大的个体效果差异。互联网+环境下,知识呈爆炸式增长,互联网思维的渗入,使个体自主性的诉求愈加强烈,校本培训也应呈现出多样化的模式,以适应更为广泛的受众。
( 一) 网络研修校本培训模式
网络研修培训模式是利用网络远程研修平台,由学科课程专家引领参训教师进行研讨、分析、评价、备课,诊断并解决教学问题,从而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及综合素质的一种培训模式。互联网+环境下,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应创新思维,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师教育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广阔的网络空间及强大的网络平台,探索校本研训一体化的有效路径,建设网络研修社区服务体系,加大教师网络研修的应用力度。网络研修校本培训模式的应用有利于改变教学、研究分离的情形,有效地促进了教研的知、行融合,使教学教研活动能与教学同步开展,教学中的问题及瓶颈能得以及时地回应和解决,而网络研修的模式也能大大拓宽教研活动的受众范围,充分实现教师的全面参与,为全体教师受益。
网络研修校本培训模式中,参与培训每位教师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地彰显,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叙事、电子邮件、在线答疑、讨论板等现代互联网交互媒体__进行动态助学,构建学习共同体,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交流板块,发表自己的教学案例,进行学习交流,相互讨论借鉴。传统的校本培训活动往往由领导及专家主讲,其他教师共同讨论,这样的形式下,参与讨论的教师往往基于对领导及专家的尊重,有反对的意见也难以启齿,容易造成人云亦云的虚假教学研究。而互联网+背景下的校本研修不仅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也能打破环境的限制,最大限度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网络研修特有的共享性也使人人参与、人人发表意见成为可能,教师能在网络研修培训模式中与专家定期讨论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解决教师在教学研究方面的困惑,还能毫无心理负担地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效缩小教师之间的个体差异,通过互动交流,专家亦可借此更为深入地了解基层,适当调整学术的方向。
基于互联网+的网络研修校本培训模式使得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这几个校本培训的核心要素构成了三位一体之关系,三者在培训的过程中充分地发挥出个人自我反思、集体同伴互助及专业人员的引领力量,满足了不同层次教师自身发展及学习的需要,促进教师朝多元开放型及专业化方向发展。
( 二) 专题、课题校本培训模式
基于互联网+的专题、课题培训模式是学校根据本校教育发展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及教师发展现状,确定相应的专题及课题,并以专题、课题的形式开展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而专题、课题校本培训模式的方式可以是专题性理论辅导,专题、课题讨论研究等。
专题、课题可以分开实施,亦可以结合开展。互联网+的大环境下,现代科技快速发展,技术手段日益更新,校本培训也应与时俱进,以专题的形式,通过进行集中专题培训讲座、一对一帮扶等途径,对在校教职工进行专题技术培训,帮助广大教师提升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水平及认知,及时更新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使教师能及时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并在教学的过程中灵活运用诸多教育手段,挖掘出更多有用的教育资源,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可就自身发展状况及教育教学中呈现出来的共同问题开展专题、课题讨论研究,在这一校本培训模式中,专题及课题的选择至关重要,因为专题及课题的选择决定了培训要讨论研究的内容及途径,因而专题及课题的选择对整个校本培训的过程起到定向的作用。在开展专题、课题讨论研究之前,需要加强对广大教师的教育科研理论知识培训。
在互联网+背景下,可通过组织教师利用培训网站丰富的资源,充实教师的教育科研理论知识水平,包括专题课题研究的确定方法、专题课题研究计划的实施步骤、专题课题研究总结的写作、教育科研成果的鉴别方法等。充实了教师的相关理论知识之后,可着手拟定专题课题研究实施计划,由骨干教师提出建议,多个教师共同商讨,提出需要讨论研究的专题、课题,或是邀请行业专家开展诊断性调查,设计出切合实际且行之有效的课题、专题。课题选定并落实之后,可将其分成多个小专题、子课题,指派参与校本培训的教师承担一定的任务,使每位教师均有相应的专题或课题任务,督促每位教师根据自身任务制定出相应的计划。并在专题课题的组织实施过程中,帮助教师确立研究的重点,促使教师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研究,着力解决开展专题、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每位教师主体参与专题、课题讨论研究的积极性,也有利于促进教师的自我学习及提升,提高校本培训的成效。
( 三) 自主学习校本培训模式
互联网+时代背景为自主学习校本培训模式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参与校本培训的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自行选择认知工具,并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学习计划、时间安排,确定学习的目标及内容。教师通过课程单元链接导航,以及网络学习资源导航,访问并下载学习资源,自行开展在线学习。利用学习时间统计软件的反馈建议,有效开展学习时间自我管理,通过查询系统激活自身已有知识经验及其产生的同化效应,以促进自身对新知识的理解。通过与专家、同行交流、对话等多种交互方式,实现知识的建构,在学习完特定的单元内容之后,可针对学习材料及自身学习情况提出疑问,对学习内容进行反馈,并提交到服务系统数据库中的个人学习档案中。互联网+中强大的网络平台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也为自主学习校本培训模式的实施提供了便捷,学校应鼓励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中的优秀资源,加强自主学习及提升,汲取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构建自己的话语舞台,参与行业交流学习,促进自身专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结语
教师继续教育是提升我国教师队伍水平的战略性行动,而现代知识信息的更新加速及终身教育的理念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并更新自身知识,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基于互联网+的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模式使时间、空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再是问题,使校本培训呈现出灵活性、便捷性、广阔性等新的特点,展现出更为蓬勃的生命力。
课程的学时,增加实践类和选修课程的比例,总计不低于全部学时的60%; 其次,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相结合,教师采取写作小论文的方式充分锻炼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的能力,突出语言训练和实践; 最后,结合第二课堂开展日语作文竞赛、日语演讲比赛等活动,营造出学用结合的实践氛围。通过完善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最终形成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辅相成的教学体系。
( 一) 优化评价机制,提高管理成效
实践教学区别于理论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评价机制多元化,即学生自评和互评以及教师评价之外,使实习单位全程参与教学效果的评价过程。教学评价应该本着客观性、参与性、激励性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效果、教师管理和指导实践教学的水平,才能对教学工作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依据实践演示、实践态度及实践质量等多个因素总结学生的学习效果; 结合实习场地的设施条件和实习内容对实习单位进行跟踪评估。只有客观公正地评价实践过程中学生的真实水平,才能不断优化实践教学的体系,改进和完善实践教学的管理,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 二) 营造学习环境,拓宽实践路径
校园文化是日语专业学生实践和训练的重要平台,是日语课程计划中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主阵地。日语角是不同文化碰撞交融、思维创新的环境,不仅为学生的日语交流提供了重要契机,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首先由师生共同商定日语角的话题,教师指导学生熟悉话题的相关背景,包括语言结构、文化知识等内容; 其次创设与话题有关的文化语境,教师在其中发现学生语言表达中常见的问题,从而修正常见的语言和表达错误,使学生的语言运用符合日本人的习惯,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传递日语知识和文化。
各类日语竞赛也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学生参加全国各类日语大赛不仅锻炼了语言能力,而且增强了自信心。各类竞赛也使优秀的学生看到自己的能力和差距,增强日语学习的动力。竞赛获奖一方面体现出学生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扩大了日语专业在学校的影响力。
( 三) 整合教育资源,加强师资保障
总体而言,相对于外语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高师院校日语教育在办学历史、实践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都不如前两类院校,更应该协调利用各方资源,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完善硬件支持和资源保证。实践教学平台是学生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保障,一方面,高师院校应该主动接洽日资企业,为日语实践教学提供多样化的载体; 另一方面,高师院校可以依托现代教育技术建构以学生、学校、日企为核心的实习支持系统( 即实习网站) ,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深化学生与企业、学生与学生、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联系。
为了适应实践教学模式的变革,日语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还需要扎实的实践能力,因此,高师院校有必要建立日语专业教师与企业双向交流的机制,包括定期安排教师去日企学习和锻炼,主动邀请企业人员参与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鼓励日语专业教师赴日研修以提高教学素养,引导教师开展跨文化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师资保障。
[关键词]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高等教育;“双创”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01-0109-05
大学生创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以创业带动就业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及广大大学生的共识。在互联网时代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创业的方向转向互联网平台,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转变。当前,“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了全社会的热点话题,“互联网+创业”也备受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的大学生跃跃欲试,想要借助互联网平台展现自己,实现自身价值。但值得注意的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互网+”时代的到来固然给大学生更多的创新创业选择机会,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1“互联网+”的概念和内涵
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时代逐渐向我们走来。2016年5月,教育部与国家语委联合《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6)》,其中“互联网+”入选中国十大新词和十大流行语,一时之间,“互联网+”词汇家喻户晓。那么,什么是“互联网+”呢?
要想深刻把握“互联网+”的内涵,首先需要弄清楚“互联网+”的含义。所谓互联网,顾名思义,指的是采用通用协议串联而成的覆盖全世界的庞大网络。而“互联网+”则指的是发挥互联网优化配置生产要素的重要作用,将互联网创新成果与社会各个领域进行深度融合。需要注意的是,“互联网+”并不意味着互联网与其他领域的简单相加,而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平台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形成一种新的发展形态[1]。例如互联网+传统集市创新出了淘宝网,互联网+传统百货卖场创新出了京东商城,互联网+传统媒人创新出了百合网。尤其在经济新常态下,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给传统行业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促进了传统生产方式的转变和革新。
2“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机遇
2.1“互联网+”是创新创业的新引擎
近年来,我国提出要以“互联网+”为抓手,着力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突破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创造新业态,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开拓新兴产业的发展空间,以此促进整个中国经济社会的优化转型。尤其在经济新常态下,互联网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互联网+”成为了创新创业的新引擎,在这一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也就面临着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2.2“互联网+”为各行各业带来了发展机遇
以移动互联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及物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人类经济社会的影响必然是巨大而又深远的[2]。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促进了传统行业的转型和升级,例如传统工业转型为工业互联网,传统农业转变为农业互联网。可以说,互联网与其他领域的融合都是对其他领域的一种优化和升级,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
2.3“互联网+”背景下,政府出台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
以创业带动就业已经取得了全社会及广大大学生的共识,各级政府也积极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尤其在“互联网+”背景下,政府出台了大量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例如高校毕业生申请个体经营或申办私营企业,可以通过工商部门“绿色通道”优先注册,同时政府减免大学生创业各类行政管理费用,可分期支付注册资金,申请贷款时享受一定利率优惠。此外,部分地方政府提供免费的大学生创业培训服务,在社保、档案管理、落户等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的政策支持。
2.4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力推广
美国早在1947年就开展创业教育,许多欧洲国家都在高校开设创业课程,众多教师和学生参与创业实践。相较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前景和势头良好,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深受高校及广大高校教师的认可,职业生涯规划、创业管理、企业管理等与创新创业息息相关的课程在许多高校均有开设,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3]。尤其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利用“互联网+”思维来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为大学生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对于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挑战
机遇与挑战并存。“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着更多的机会,但同时也存有严峻的困难和挑战,具体说有以下几点:
3.1创业资金少。资金是创业的基础,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纵然在“互联网+”环境下存在各种各样的机遇,但创业资金的匮乏如同大学生与创新创业之间的一道鸿沟。就目前来看,大学生创业资金来源主要为自筹,学校及社会的资金支持较少,虽然政府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但小额贷款、学校资金支持等资金来源程序十分繁琐,审批环节众多,且有着额度小和门槛高的特点,大学生很难获取大量的创业启动资金[4]。尤其在“互联网+”背景下,许多创业项目对资金数量要求较高,在项目起步阶段,很可能处于亏损状态,少量的资金往往难以为继,使得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胎死腹中,这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天然劣势所在。
3.2创业环境差。我国虽然发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但整体而言,创新创业环境还不够优良,从全球创业观察数据来看,我国创新创业环境处于中下水平,缺乏完善的政策法规保护,在知识产权保护、企业审批、政策扶持等各个方面都存在不足,企业制度、融资制度等方面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支持力度不够。“互联网+”属于新生事物,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一些新的商业模式还处于开发中,这也给大学生创新创业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3.3技术难度大。对于大学生来说,在创新创业项目中,选择“互联网+”相关项目就必须具备技术优势和服务意识,这也给大学生创新创业带来了较大困难。虽然许多高校充分利用团队优势,积极优化创新创业人才队伍结构,通过技术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的优势互补来开展创业项目,开发核心技术,但在创业初期,许多大学生受到经验匮乏和核心技术壁垒不高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受到同类型企业的挤压,很容易被模仿和超越,往往淹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3.4创业经验匮乏。创业经验匮乏是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最现实的问题,市场环境风云变幻,一旦判断错误,很容易导致产品和服务定位失准,再加上管理上缺乏长远眼光,缺乏风险意识,往往导致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屡屡碰壁。此外,一些高校创新创业实习基地和孵化基地建设不够完善,学校、企业及社会三方联系不足,大学生在高校内的创新创业实践往往与市场实际脱节,从而难以积累到创业经验。
4“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之对策
4.1增加投入,完善配套O施。上文中提到,我国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十分重视,也出台了相关支持政策,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和学校也应当积极发挥作用,加大资金投入,促进资金支持与发展的对接,积极完善创业基地和孵化基地等配套设施建设。高校应当做好顶层设计,成立创新创业领导小组来探索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和产学研合作模式,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师培训,完善相关课程建设,为大学生创业创业提供坚实的基础[5]。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例如贷款程序简化、税费减免等。创业基地和孵化基地则应当提供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和资金保证等支持。为了保证大学生创新创业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高校可以实行“弹性学籍”制度,以此来解决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后顾之忧,让大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创新创业项目中。
4.2搭建平台,拓展创业空间。社会和高校应当积极为大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完善创业实验室、SYB课程等硬件平台建设,积极开展创新创业竞赛,建立就业创业论坛,形成新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此外,应当积极充分利用“互联网+”相关比赛和“三创”比赛,与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相结合,为大学生到企业学习实践提供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切身了解互联网+企业的运营管理模式,为创新创业积累经验。此外,高校可以邀请创业成功的专家和校友在校内开展创业讲座,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指导,分享经验。
4.3钻研技术,保证公平竞争。我国互联网市场起步较晚,政策法规不够完善,互联网监管有待加强,竞争环境有待优化。互联网商人有着自我监督成本高、能力弱的特点,一些不诚实、无信用的不良网商不利于互联网环境的健康发展。对于大学生来说,应当积极攻克核心技术和服务,学习计算机、法律及经营管理等相关专业知识,组成创业团队,稳固技术基础,为创新创业迈出坚实的一步[6]。此外,政府应当加强对互联网市场环境的监管,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促进互联网市场的健康发展,为“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4.4积累经验,整合有效资源。经验不足是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的重要挑战,高校应当积极培养大学生“互联网+”环境下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方式,引导大学生合理的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建立立体化、多元化的合作模式,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机会,分享创业经验,促进大学生与企业间之间的交流,扩大同商家与用户的沟通渠道,以此来创新营销策略,优化整合各方面资源,从而弥补大学生创新创业经验方面的不足,让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和错路。
结论:综上所述,我国已经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提升到战略高度,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互联网+”环境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但经验少、环境差、资金少等问题仍然存在,这就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全社会及大学生自身各方共同努力,迎接挑战,改善环境,以此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刘 刚.“大众创业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养成[A]. 中国武汉决策信息研究开发中心,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系统科学在工程决策中的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中国武汉决策信息研究开发中心,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5:2.
[2]牛冰非.浅议“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模式[J]. 亚太教育,2016,(02).
[3]冯艳娟,梁 鹏.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业问题浅析[J].商,2016,(22).
[4]张 檬,罗 欣,张馨心.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困境及策略[J].商业故事,2015,(28).
[5]刘丽燕.“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科技经济导刊,2016,(18).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27日
“互联网+”计划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组织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对政府工作报告的全面落实。通过“互联网+”,可以加快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可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率和质量,还可以融合发展新的经济业态,实现经济的新增长。当前,风起云涌的信息技术不断推动着新兴产业的迅速崛起和快速发展,也推动着传统行业的变革升级和重组新生。绿色、智能的全新生活方式也加深着传统产业的固有价值理念,供应链透明、同行协作合并、生产消费者等一系列新的产业模式构建起新的产业竞争模式。电子商务、网络社交、线上金融等新型互联网经济体的出现,加速了产业价值链条的重新构架。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加强在科技领域的优先布局,抢占先机,夺取优势。
一、“互联网+”的内涵
“互联网+”是当今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一种新形态,它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努力探究互联网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诸多领域的深度融合。“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一种新成果,它推动着经济形态的演变,带动着经济实体的发展,为改革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平台。“互联网+”可以简单被概括为“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当然,并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互联网+”是借助信息技术、通讯手段、互联网平台等,在广度和深度上实现互联网技术和传统行业的融合,共同开拓经济发展的新领域。它代表的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注重互联网技术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优化资源分配,集成信息媒介,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中广泛的融入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互联网+”战略部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互联网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就是这些信息技术在经济生活各方面的应用及扩散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产生一系列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互联网+”的本质是传统产业的数据化、网络化。这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改变了传统的业务模式,由封闭变得开放,由局域变成广域,“互联网+”可以实现业务在产业的上下游之间、各个协作主体之间低成本、高效率的流动和交换。
二、“互联网+”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影响
(一)“互联网+”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创造更多机会。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习以为常的衣食住用行乐购方式都受其影响。上网作为一种休闲方式,逐渐为各个年龄段的社会群体所接受,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引发一系列变革。人们日新月异的生活方式也为大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滴滴打车”、“共享单车”、“掌上公交”、“手机淘宝”、“美团外卖”等软件的研发和使用,就是“互联网+”改变人们生活、增加就业创业机会的典型代表。“顺风车”这种共享经济的出行方式,在环保的前提下,实现了共赢,将人们闲置的资源充分利用,人们便捷出行的前提下,为一部分大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作为“互联网+”的成功案例,“滴滴打车”、“美团外卖”等不仅带动了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浪潮,而且创造了大量的技术型人才就业岗位,大批有志大学生投身软件研发、后台维护、网络安全、网络工程、数据分析、软件管理等IT热门职业。由此不难看出,“互联网+”正在表现出强劲的发展优势,为综合素质较高、专业技能较强、热衷网络信息技术的优秀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极大推动了我国自主就业创业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互联网+”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构建更大平台。作为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互联网+”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广泛变革。互联网平台经济是基于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功能等最新信息技术的新型经济形态。大力发展互联网平台经济,对于做强做大现代服务业、推动传统产业持续创新和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孕育着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新机遇。政府各部门、全国大小企业着力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对产业、市场、人才和区位的发展都有积极影响。大学生选择就业创业机会,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发展的契机,融入大平台、大市场、大流通的发展潮流,打造创新型、自主型互联网平台。如今,互联网经济平台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些传统型企业为了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也在结合自身特点,开始努力探究自主型“互联网+”新模式。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高达7.3亿人,相当于欧洲总人口数量,其中,智能手机用户数量为6.2亿人,是全球最大的只能终端消费市场,网络零售总额更是达到5.16万亿元,刷新了历史最高值。互联网经济平台,一跃发展成为世界一级交流平台,保持了高速发展的态势。大学生深受其益,得以投身一系列的就业创业平台,实现就业创业的同时,也能兑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三)“互联网+”为大学生就业创业降低一些T槛。“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创造出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同时也让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结构得以优化。传统就业岗位、创业门路都在不断的“触网”,“互联网+”将一个个线下的传统行业搬家到线上运营。“互联网+”模式飞速发展的同时,供需结构得以重组,产销实现融合;供应链实现整合,传统供应链被打散后重新再造;商业经济形态开始探寻新的出路,创新意味着抢占先机;传统就业创业观念发生改变,就业岗位、人才类型被重新划分。新的创业机遇和就业岗位在云端出现,休闲与工作之间的界限更加的模糊化。“互联网+”计划的推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都大大降低了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门槛,传统的方式被一一打破,灵活就业、自主创业有了更高的可能性。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信息化,以及智能手机、移动数据、智能终端、现代物流让许多曾经遥不可及的创业就业梦想成为了现实。阿里巴巴和各地政府联手打造的“千村万县”行动计划,为农村电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由此带来了大批大学生的返乡就业创业新热潮,大批高学历、高素质、高技术的优秀大学生回乡,成为农村电商发展的主力军,推动着农村电商事业的蓬勃发展。
三、“互联网+”背景下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策略
(一)政府发挥引领作用。“互联网+”发展计划于2015年两会时期的政府工作报告上被正式提出,引发大众创业和全民创新的热潮,极大地催生出全社会的发展活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政府应该发挥其主导引领作用,为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的提高做出积极的导向。政府应加强“互联网+”创业就业制度法规的建立健全,通过这些条文规范的约束力,使得相关管理机构和社会企业团体等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提供便利条件和政策支持。“互联网+”背景下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还需要专门的教育管理组织和机构,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工作专门负责,以便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扫除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障碍,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工作的进行提供专门的协助。
(二)企业提供实践机会。在教学实践中,组织学生到企业中参与见习或者实习,进行实践、接受培训,通过这种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应用的能力。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企业需要的人才应该是综合素质较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全面型人才。基于这一现实需求,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时,可以把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二课堂,通过了解企业的日常经营和管理模式,加深学生对自身职业选择和创业思路的认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升自己。在企业见习中,学生能够将自己平日所学与企业经营实践进行结合,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在未来的社会就业创业中获得更宽广的发展空间。
(三)学校进行教育创新。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事业,需要有计划地进行。学校应该在转变学生就业观念的基础上,改革人才培养方式,发展就业导向型、创业入门型教育模式,积极探索符合社会需要的多元化教学课堂。通过教师的悉心教导和学生的自主发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全面高质的优秀学生。在学生的专业课培养方面,加重培训、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实地操练,让学生积累更多的经验,对自己也有更清晰的认识。
四、结论
“互联网+”背景下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不仅仅是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的目标,更应该落到实处。大学生也应该转变自身的就业创业观念,提高自身相应能力,为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积蓄能量。
主要参考文献:
[1]许帅.“互联网+”背景下大W生创业能力培养探究[J].参花,2016.20.
[2]张汝杨,马晓利.“互联网+”条件下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才智,2016.32.
[关键词]“互联网+物流”;电商物流;课程群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3177
1“互联网+物流”的建设背景
互联网时代,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与不断发展,以电子商务为显著代表的网络经济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式。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存在着紧密联系,研究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两个专业的课程群建设与改革,需基于“互联网+物流”的视角展开研究和实践。
(1)物流活动是电子商务过程的基本要素:电子商务活动过程中的任何一笔交易,都是由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组成,物流是最特殊的一种。
(2)现代物流是实现电子商务的基本保证:只有合理化、现代化的物流活动,才能优化库存结构、减少资金占压、保障现代化生产的高效进行。
(3)现代物流发展制约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发展速度快,若物流发展水平无法与之共进,会成为电子商务的阻碍因素。
(4)电子商务引导现代物流的发展:电子商务高效率和全球性的特点,要求物流也必须达到这一目标。而物流要达到这一目标,良好的交通运输网络、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则是最基本的保证。
(5)电子商务提供现代物流发展的信息处理平台和技术。
(6)电子商务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实现供应链短路化;使供应链中货物流动方向由“推动式”变成“拉动式”。
基于上述分析[1],电子商务与物流作为现代流通的两大手段,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电商物流课程群的建设,以“互联网+物流”为视角,对电子商务下的物流模式、物流服务、物流成本管理、物流配送、物流信息技术、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等进行分析和探讨,探究互联网时代下电商与物流的内在联系和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因此我们提出在“互联网+物流”背景下建设电商物流课程群。
2电商物流课程群建设的内容
2.1电商物流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定位,配合省重点特色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的建设,我们依托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专业构建了基于“互联网+物流”视角的电商物流课程体系,分为三个学习领域,学习重点是以核心课程为主的专业学习领域课程。[2]
(1)素质与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此领域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如思政课、体育、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学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社会实践等课程。
(2)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此领域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电商物流作业、运营和管理技能。设计的核心课程包括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电商物流配送实务、物流成本管理、物流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开发技术、电子商务系统分析与设计等。支撑性的专业课程,包括电子商务概论、物流管理基础、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企业物流管理等课程。还有重在提升学生实践技能的专业实践课程:物流专业认识调研、物流运作流程调研、物流专题调研、电子商务认识实习、电子商务社会调查、电子商务专业实习等课程。
(3)专业拓展领域课程。此领域课程主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职业拓展技能,主要有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物流系统设计技术、物流技术与装备、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等课程。
2.2电商物流课程中心平台课程群建设
在学校教务处课程中心平台进行电商物流课程群的建设[3],通过课程群网站各个栏目的建设过程,最终完成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方法、课程内容等方面的具体建设。[4]
2.2.1专业概览栏目的建设
通过深入开展电商物流市场调研和人才需求分析,确定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形成两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并根据实际情况逐年对培养方案进行补充完善,以适应新经济常态下的新要求。在对两个专业培养方案认真研究和修订的基础上,理解电子商务与物流的紧密关系,对电商物流业务流程和主要岗位及工作任务进行分析,以更好地将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融合发展,拓展两个专业学生的视野,从而提高专业水平。[5]
2.2.2课程群简介栏目的建设
为适应互联网时代物流专业发展的要求,基于“互联网+物流”视角,构建电商物流课程群,进行相关课程的一体化建设。以课程群的方式建设专业课程,探寻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不断拓宽课程群的外延课,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系统、整体综合地梳理专业脉络,把握专业课程体系,拓展专业视野,提高专业水平。[6]
2.2.3教学团队栏目的建设
物流与电商专业教学团队注重老、中、青相结合,教师队伍里不但有教学经验丰富的高职称教师,留学海外的高学历专业人才,同时还有在本行业中工作多年、有着丰富专业工作经验的企业负责人。根据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定位,通过师资队伍的建设,力争使高职称、双师型教师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专业科研工作中,通过专业研究课题带动专业教师对电商物流理论与教学工作进一步深入研究,争取发表更多专业论文和出版教材。[7]
2.2.4实践教学栏目的建设
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校内课程实验、校外专业调研和社会实践、毕业设计与论文等。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努力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形成“立体化、交互式”的实践教学模式。采用虚拟、仿真、硬件实验、设计、创新相结合,独立设课、课程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制作、学科竞赛活动、创新创业相结合,将电商物流实验教学体系分为基础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自主创新型实验三个层次,形成了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实验教学方法,实现了立体化、交互式的实验教学模式。[8]经管学院具有电商物流实务实训室与物流仿真实验室,将电商物流多项专业基础课程融入于实训课程之中,使学生通过实训课程的学习,达到深入领会与掌握电商物流各项专业理论与技能的目的。
专业调研利用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安排学生参观行业企业专业运作流程,进行现场教学,丰富学生的视野,了解相关管理系统以及设施,通过与本行业企业从业者和管理者的讲座交流,了解电商物流业发展现状和问题,保持学校教学与职业技能的一致性。社会实践通过学生顶岗实践和实习工作,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并真正掌握从事电商物流实际工作应具备的各项能力。
充分利用课程中心平台电商物流课程群网站,邀请企业导师作为共建教师,使学生可以通过网站平台与企业人员建立联系、交流互动,在论坛和答疑板块,可与企业在职人员提问和讨论,接触到实际工作流程和企业各种岗位的角色,以便直接了解电商物流市场,把握行业动态,掌握专业技能,实现学与用的零距离,学习更具有全面性、应用性和操作性。这一网站也为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大大激发了学生课下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拓展师生交流渠道,加强了师生之间的学习互动。[9]
2.2.5行业动态栏目的建设
本栏目展示电商物流行业相关企业,使学生能更充分的了解企业实际需求和具体工作流程,做到学以致用,缩短适应社会和上岗培训时间,为企业更加顺畅地提供相关人才。电商物流专业相对应的职业技术工种信息,以及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相关信息资源,帮助学生对接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促进学生在专业职业资格认证方面的自我学习,为将来顺利就业准备好职业技能方面的训练。利用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员的社会资源,提供物流管理和电子商务专业在职人员的岗位说明书和职业经验供学生参考学习,以便在校学生能充分了解职业岗位性质、岗位要求、工作职责与工作内容、任职资格、所需技能,从而在校学习期间充分做好面向职业的准备,找准个人定位,有针对性的学习,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2.6教学资料栏目的建设
教学资料中的内容是电商物流课程群网站中集中所有相关教学资料的栏目,在课程群网站建设过程中需不断完善。硬件方面,建成运作良好的课程群相关信息及时上网的机制的开放式课程网站。软件方面,建立完善相关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案、课件、案例及习题中心、参考文献目录、视频教学、实验指导,实现优质专业资源共享功能,链接课程群相关专业课程网站,带动专业课程的建设。在课程内容上,经过专业教师长期教学经验积累,课程内容设计更加合理,对教材、教学资源提出较高的要求,同时对于在线实训以及视频教学模块有针对性的突破。首先,在线实训模块配备用于指导的实训指导书,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网上实训。其次,课程视频对教材的重点章节提供较深刻的讲解,同时,相应章节配有专门的习题与案例来加深学生的理解,这对于在校学生的自我学习以及远程教学具有很强针对性。
3电商物流课程群网站特色
基于“互联网+物流”视角建设电商物流课程中心平台课程群,将电商的商业模式与物流各环节的管理紧密结合,通过课程群的建设构建完整系统的电商物流课程体系,挖掘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课程中心平台建设的不断完善,加大了课程信息量,丰富了专业教学资源,注重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不仅可以满足校内学生加强专业实践技能的训练,构建企业与高校的线上与线下互动,也可以进一步满足教师专业教学以及企业员工技术培训与社会人员继续教育的需求。
各专业教师负责的专业课程的模块完整,包括教学的各个部分,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资源等,通过课程群网站提供的链接即可到达,界面具有美观大方、效果清晰、操作简单的特点,符合网络开放式课程的各项基本要求。课程群网站在布局上,体现出科学性与合理性的设计,在充分保证专业课程体系的各项基础部分的同时,对重点部分有明显的突出效果,例如:网上实训(实践教学栏目)、培训与考证(行业动态栏目)、教学资源(教学资料栏目)、教学论坛(互动栏目)等环节采用单独的模块,简洁明了,对学生的远程操作提供良好的指示作用。
电商物流课程群网站拟逐步建立在校学生与企业员工沟通的桥梁,为在校学生提供来自企业的实践机会,为企业人员提供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的平台。逐步做到教师利用资源库备课,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素材(案例、动画、视频、图形);学生利用资源库学习,实现自主学习,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社会利用资源库培训,包括基本培训和定制培训。
4结论
基于“互联网+物流”视角的电商物流课程群以“互联网+”的思维进行课程群建设,经过精心设计和严谨建设,将成为多学科专业交叉的较完善且具有特色的网络教学学习平台,在课程教学、学生学习、企业培训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于深入探索跨学科、跨专业、多层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开展教育教学的综合研究和创新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通过课程中心平台建设电商物流课程群网站,有效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师生课外互动和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联合物流管理和电子商务专业以及其他涉及的相关专业,共建电商物流课程群,对于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建设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我们将以建设专业课程群为指导思想,群策群力,将我校物流管理和电子商务专业进行一体化建设,建成较具特色和知名度的专业课程群网站。
参考文献:
[1]燕春蓉.电子商务与物流[M].2版.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2]张德洲,夏文燕,巩向玮.电商物流课程体系构建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3).
[3]洪怡恬,刘松先,姜红波,等.电商物流课程群.http:///G2S/Template/View.aspx?action=view &courseType=0&courseId=2005339.
[4]秦惠民,鞠光宇.基于网络的大学开放式课程现象研究――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09(11).
[5]陶荣湘.台湾地区高校开放式课程发展状况及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4(4).
[6]曹刚,于欣言,杨晨.深度课程改革下Moodle开放式课程平台的应用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1).
[7]张周,郑琼,吕立伟.国外著名高校财经类开放式课程研究与启示[J].财会月刊,2012(36).
本报讯 (记者 何源 实习记者 王哲玮)8月8日,联想携手联通宣布推出千元Android智能手机――联想A60。联想集团CEO杨元庆宣布,这标志着联想全线进军3G智能手机细分市场。
联想自去年4月宣布进军移动互联以来,就开始频频发力――从乐Phone到乐Pad问世,再到3个星期以前推出首个平板电脑家族,联想在移动互联的战略日渐明晰。此次推出“平价智能手机”,杨元庆期望它“能像1996年联想以万元奔腾电脑让PC飞入寻常百姓家一样,掀起3G智能手机的普及风暴”。
据悉,联想A60拥有3.5英寸屏幕、320万像素摄像头,支持双卡双待、一机双模(WCDMA+GSM),实现两个号码同时在线,搭载Android 2.3操作系统,并预置了社交、资讯、视频、游戏、工具等30余款应用。联想和联通都对该款手机寄予了厚望,希望能将其打造成单款百万级的明星产品。中国联通总经理陆益民则表示,联通与联想的合作不仅体现在终端定制上,在渠道、推广等领域更是开展了全方位的战略合作。
近半数网络安全事件来自境外 亟待加强国际合作
本报综合消息 日前,在中国国家互联网安全中心举行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年会”透露,去年以来网络安全事件跨境化特点日益突出,中国遭受的各类网络安全事件中有近半数来自境外。2010年,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监测发现共近48万个木马控制端IP,其中有22.1万个位于境外,前两位分别是美国(占14.7%)、印度(占8.0%);共有13782个僵尸网络控制端IP,有6531个位于境外,前三位分别是美国(占21.7%)、印度(占7.2%)和土耳其(占5.7%)。
另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互联网网络安全信息通报成员单位报送的数据,2010年在中国实施网页挂马、网络钓鱼等不法行为所利用的恶意域名半数以上在境外注册。同时,去年中国共有近3.5万家网站被黑客篡改,其中被篡改的政府网站达4635个,比2009年上升67.6%,政府网站安全防护较为薄弱。据透露,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已经于去年协调境外网络安全组织和域名机构,处理了多起针对境内的恶意扫描、网络钓鱼等网络安全事件,得到美国、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应急组织和“国际反网络钓鱼联盟”等组织的配合。总体上看,跨境网络安全事件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国际网络安全合作需进一步加强。
中国移动4G试验全面展开9月完成第一阶段目标
本报综合消息 8月9日,中国移动透露,正在进行的TD-LTE(准4G技术)规模技术试验进展顺利。目前6个试验城市的大部分基站已安装并开通,预计9月将完成第一阶段的试验目标。
据了解,按照去年工信部的批复,中国移动将承担上海、杭州、南京、广州、深圳、厦门6城市的TD-LTE规模技术试验网和北京演示网建设。据中国移动介绍,目前,这6个城市的TD-LTE核心网和无线网已基本建成,拟建基站规模超过1000个,大部分基站设备已安装并开通。
另外,中国移动还表示,6月已完成核心网、传输、承载和安全方面的测试,并开始无线网络性能测试,9月底有望完成工信部确定的第一阶段试验目标。
TD-LTE是我国主导的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G(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TD-SCDMA的后续演进技术,具有传输速率高、时延短、频谱效率高等特点。2010年10月,TD-LTE增强型被国际电信联盟确定为4G国际标准之一。
快递丢件率将降至千分之八损毁率万分之一
本报讯 邮政业“十二五”规划近日正式公布。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重点快递企业省会及重点城市间快件72小时投递率将达到90%以上;快件延误率降低到千分之八、损毁率降低到万分之一、丢失率降低到十万分之五以下;快递服务的社会用户总体满意度须达到70分以上。
三部委拟建企业失信“黑名单”
本报讯日前,工信部、工商总局和质检总局三部委联合文件,拟用3年时间,解决国内重点行业企业失信问题。文件称,将惩戒国内不兑现质量承诺以及欺骗消费者的企业,甚至将失信企业纳入“黑名单”之列,向社会公布。工信部将指导有关行业协会,在日化、建材、纺织、轻工、电子信息等行业开展企业自我声明现状调查。一经核实有企业声明与实际不符,或未履行自我声明承诺,企业将会被质检部门纳入质量失信记录,严重者甚至列入“黑名单”,向社会公布。
我国推进软件正版化
法律服务是服务提供者(包括律师、非律师的法律工作者、法律专家或机构等)以其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满足消费者利益需求而提供专业化服务并获取报酬的活动。传统法律服务时代,服务活动很大程度上仰赖于服务提供者对法律知识、服务经验与技能的垄断,但互联网时代此种模式将受到极大挑战。
1.网络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和多样化打破了传统模式中服务提供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传统法律服务中,服务提供者的专业素养、过往业绩、执业年限、职业道德乃至个人信息等对消费者来说都不透明,消费者对服务提供者的信任更具盲目性,主要依据是专业和权威。网络时代信息的透明化使得上述不透明不复存在,消费者即使没有受过专业且系统的法律教育和训练,其通过网络获得法律知识或对某一问题的法律解答都远比一个普通的服务提供者更细致全面。另外,由于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掌握大量的专业及个人信息,因而其对服务提供者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也进一步加强,监督成本大大降低或消失。
2.网络开放性突破了传统法律服务的地域界限,法律业务进一步向优秀服务提供者聚集
开放的网络为消费者提供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服务提供者信息和专业解答,那些更为专业、深入且网上出现频率较高的律师往往成为消费者追逐的对象。同时消费者也往往偏好选泽知名服务机构和大中城市的服务提供者,法律业务资源进一步向中心转移,偏远地区、小型服务机构及中小城镇乃至农村的服务提供者逐步走向边缘和服务最低端,生存空间将受到挤压甚至不复存在。
3.传统的营销手段和管理理念被互联网模式替代,熟人业务将向网络粉丝客户业务迁移
服务提供者尤其是律师能否做广告,一直存在争议。现实中,律师及律师事务所做广告提高知名度是国际普遍做法,律师广告并等不同于全国律协《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第37条第3款规定的“利用新闻媒介或其他手段炫耀自己、招揽业务、排斥同行”的行为。传统营销中,名片、口口相传、路边招牌和灯箱广告等都是服务提供者的宣传方式,这与网络时代法律消费市场及消费者寻求救济的路径格格不入。移动互联网平台越来越多聚集了大众的注意力,消费者遇到法律问题首先想到去网上找答案,那些在网上与消费者深入交流、给予中肯意见的服务提供者更能获得消费者信任。
4.网络时代服务提供者将突破传统以老带新、老主新次的基本格局,传统服务机构的管理方式受到冲击
传统模式下,缺乏人脉关系、职业经验和实战训练的新进入者都是从实习律师、律师助理成长为执业律师,其发展离不开老一代服务提供者的指导和培养。这一师徒关系的核心是服从与管理,徒弟在具体业务及收益分配等方面缺少话语权。网络时代的新老服务提供者将转变为合作关系,虽然新的服务提供者在法律专业方面处于劣势,但其在掌握新技术、接受新事物和更新专业知识等方面具有优势,而这恰恰为老的服务提供者所缺乏。另外,消费者寻求网上法律帮助的习惯,避免了其对服务提供者年龄的先入为主,更侧重于对具体问题的答案及服务过程是否认可,这些转变也彻底颠覆了传统法律服务机构的管理模式。
二、互联网时代为法律服务模式的管理变革提供了机遇
互联网时代的市场是由若干个点相互连接的非平面、立体化、无中心和无边缘的网状结构,这一结构对传统产业的冲击巨大。但互联网技术本身的发展并无对错、优劣,互联网对传统法律服务业产生挑战的同时,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1.法律服务及管理的成本不断降低,提高了法律服务效率
网络时代的服务提供者可以轻易获取相关数据和信息,大大节省服务的时间成本、财务成本和机会成本。法律信息尤其是法官的判案标准、裁判文书的便捷查询,使得服务提供者对具体案件的评估和预测更加确定。法律信息资源的互联网化、法律服务过程的网络化及在线法律服务模式的不断出现,提高了法律服务效率。
2.不同服务提供者之间协作成为可能,服务领域不断拓宽
互联网的迅捷、无边界及开放性使得服务提供者的营销方式改变,营销可达范围扩大,为跨地区、跨行业、跨代际服务提供者之间在同行关注交流、异地办案协作及找寻跨界合作伙伴等方面提供机遇。另外,由于消费者需求往往超越一个纯粹法律问题,网络信息的丰富也为跨行合作提供了可能。
3.新的与互联网相关的业务将层出不穷,对接
受新事物较强的法律服务者提供了更多机会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产生了大量新的法律问题,这在传统法律业务中不可能出现,比如网络侵权、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等。新技术与现代社会实践结合所产生的新业务,对于接受新事物及学习能力较强的法律服务者提供了更多崭露头角的机会。
4.高端业务领域、专家型服务将受热捧
雷军曾言:互联网精神的核心是“专注、极致、口碑、快”,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法律服务市场上,服务提供者目前承担了太多的非专业事务,他们并不擅长管理,也不精通系统化营销设计,缺乏做到专注和极致法律服务时间保证。其实,法律服务和其他服务行业及制造行业等一样,高端业务领域及专家型服务及产品才是成功的根本,因而非法律事务可通过网络借助其他外部力量实现。总之,面对网络时代的法律服务市场发展,服务提供者需要看到新机遇,认清法律服务行业的新特性,变革服务思维,创新服务和管理模式,才能不断突破得到新收获。
三、创新管理模式是服务提供者把握市场机遇的根本出路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大批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模式企业应运而生,并获得了传统企业无法企及的成功,如Yahoo、Amazon及eBay等。由此,商业模式这个始见于计算机领域的词汇,开始引起管理学者的广泛关注。瑞士学者AlexanderOsterwalder、比利时学者YvesPigneur在《商业模式新生代》一书中,将商业模式描述为包含了客户细分、价值主张、渠道通路、客户关系、收入来源、核心资源、关键业务、重要合作及成本结构等9个构造板块的系统;商业模式的核心在于企业如何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及获取价值收益。就法律服务而言,1995年RichardSusskind大胆的预测了法律服务运作模式将发生转变,这为我国法律服务提供者的自我突破带来了启示。应对互联网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就是在明晰法律服务自身特性基础上,顺势变革法律服务方式和手段,从服务产品化、重视顾客消费体验、拓展服务组织边界等方面创新商业管理模式。
1.认清法律服务自身特性是管理创新的前提条件
法律服务在我国不是新事物,但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立发展至今,其本质已发生变化,尤其我国律师角色与定位变化以后,法律服务不再单纯是一个政治和公益范畴,而是通过市场方式运作的产业。总的说来,我国的法律服务特点可归纳为:(1)服务提供者获取服务资格(尤其律师)门槛高,服务专业性强。以执业律师为例,要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还须参加实习工作一年并经全面考核合格才能独立提供法律服务。(2)法律服务的接受主体个性化,其评价源于案件处理结果及消费者体验。同样案件由于服务提供者的不同其结果可能不同,消费者的期望也不同;同类案件中消费者甲与消费者乙的处理结果相同,但二者消费感受可能不同,因而其对服务提供者的评价也可能大相径庭。(3)服务提供者往往以执业机构名义提供服务。以律师为例,一般不能律师个人名义执业,应该加入相应的律师事务所并以该所名义开展业务,对外签订的相关协议都以机构名义出现。(4)服务收费的标准化与非标准化并存。一般而言,我国大陆行政区划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司法行政管理机关都会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对诉讼案件制定相应的服务收费标准;但对于非诉讼案件并未有明确的收费标准,而是由律师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酌定收取。可见,重新审视法律服务的上述特性是变革传统服务模式的起点,也是创新商业模式及管理的突破点。
2.服务产品化、专业化、可视化是法律服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法律服务主要通过案情沟通、案件核心信息采集、法律关系梳理、事实与法律资源整合及个案逻辑化思考与运作完成。整个服务过程中,人及其主观因素占据活动中心位置,因而表面上看起来难以产品化,但仔细观察每一类法律业务都会有可遵循的标准化规律。目前,大多数服务提供者都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全面的专业知识、丰富的业务经验,但都缺乏把服务技能转化成现实产品并有效经营产品的能力。服务产品化是要将标准化的东西以产品形式固定,让消费者对法律服务有一个立体认识。一是,将无形且主观的法律服务通过一套相对固定的操作技术和流程呈现在消费者面前,使消费者能了解服务的具体工作和评价标准;二是,按阶段将服务流程标准化、服务实施主体确定化,以团队形式提供服务体现专业化;三是,服务质量可控性,主要是减少法律服务中的不确定因素,建立服务追踪、补救甚至是替代的标准化控制体系;四是,服务流程和内容固定化,对服务过程全面剖析,制定相应操作规范、工艺流程及服务标准,使法律服务具有可复制性,避免重复劳动;五是,改变法律服务现有市场格局,服务提供者主动通过市场将产品化服务进行营销和推广。
3.借助互联网技术设计营销模式,定位客户核心需求,注重客户体验
网络时代人们习惯于通过网络搜索、咨询来寻求问题解决方案,法律服务者应该深刻认识这一改变,通过制作个人、团队乃至服务机构的网络主页(比如律所网站),开设网络博客、微博,借助于网络平台做网站广告(如华律网)以及开通并运营微信公众号(如“天同诉讼圈”)等方式,利用碎片化时间与消费者展开交流,通过交流把握消费者核心需求,累积粉丝实现规模化效益。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用户在购买产品和服务过程中更加注重自身的体验,法律服务也是一样。法律服务过程中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并不缺乏,但体验效果却大相径庭,这就要求服务提供者不仅要在传统的服务态度、服务流程设计等方面做出改变,更应该提升服务的精细、专业、高端及优质化,将服务从简单的提供法律专业信息升级为提供非专业人士难以替代的综合智力服务,将服务触角延伸至风险防范、案后维护及制度完善上,为消费者提供增值服务。
4.创新法律服务盈利模式,变革收入结构,降低服务成本
马云说过:做企业的目的不是挣钱,而是为客户创造价值。法律服务模式创新的关键目的也在于为消费者提供价值,服务提供者设计自身盈利模式时,首先应考虑其能提供何种价值,这种价值是否消费者需要,只有被需要的价值创造才具有意义,才是服务提供者收费的依据。法律服务市场上,服务提供者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收费难,其中除了同业竞争不规范、消费者不履行承诺外,关键在于消费者未能看到服务能够为他创造何种价值。网络时代的法律服务不应该将服务提供者界定为“法律民工”,服务提供者可以从减少成本、改变盈利点等方面做出尝试。一是借助于网络技术降低服务成本。不管是资料查询、问题咨询、相关法律文书制作,还是相关部门和机构的法律文书下载都借助网络完成,节省时间成本、机会成本。二是线上免费解答,吸引消费者与服务提供者建立现实的委托关系。这主要借助于网上营销平台来完成,但服务提供者与网络营销平台不是雇佣而是合作关系。三是整合资源构建属于自己的网络平台,积极响应消费者其他正当需求。通过网络及实际合作等方式整合一批其他服务机构或实体企业,比如金融、会计师、税务师、管理咨询等机构,将消费者的全面需求结合起来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上述突破的核心就是打破法律服务的原有格局,将服务的收费范围向前或向后延伸,拓宽服务范围通过共同收费、捆绑收费等方式获取收入。
5.创新法律服务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拓展组织边界
网络时代的法律服务机构在组织形式、管理模式、组织边界等方面都有发生变化,法律服务者内部、上下游产业乃至整个行业集群内部的传统关系都需要重新构建。法律服务机构创新首要是理念开放,这也是互联网的本质之一。不仅要在法律服务组织内部开放并与同行分享执业经验,而且要与组织之外的同行交流,同行之间不只有竞争更有合作和协作。其次是法律服务组织形式的变革。组织形式决定机构发展规模、内部管理机制及责任承担方式。以律师事务所为例,我国目前更多是以合伙制和合作制组织形式存在,这与西方国家上世纪80年代开始慢慢探索设立有限合伙、有限公司形式的律师事务所不同。第三,虚拟律师事务所慢慢在行业内开始探讨,其以灵活的人事配置见长。这种机构不仅有经验丰富的律师组成核心团队,还有能解决非法律问题的其他专家随机参与,团队内部对客户信息实现共享。当发现消费需求后,任何成员都可以积极响应并与团队其他成员组成或紧密、或松散的案件专办机构,共同解决问题。上述结构将法律服务组织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推向极致扁平化,中间管理层越来越少因而效率更高。第四,面对网络时代消费者需求的全面开放性,法律服务机构也可以建立服务提供者之间、服务提供者与其他专业、行业人士之间的交流合作通道,可将自身业务的某一部分通过外包等方式来完成,实现专业化、精细化协作。
四、结论
关键词:互联网;云平台空间;优质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3-0045-02
2010年以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运用互联网云平台——世界大学城空间建设教学资源,在实践过程中改进和完善对优质教学资源的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建立空间教学导航体系,完善学分制下学生对学习资源的自主管理
2007年以来,学校全面实行学分制,学生不仅可以选专业、选老师、选课程、选时间、选地点、选证书、选企业,而且还有个性化的三年学习规划、每人每学期还有一张独立的课表,这种充分尊重学生兴趣的制度,全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但在充分满足学生自我选择的过程中,学校也遇到了学生难以对可供选择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管理的问题。鉴于此,2010年,学校在互联网云平台世界大学城空间里建立了包括“教师导航”、“专业导航”和“课程导航”等在内的空间教学导航体系。
两年来,学校建设了700多个教师导航、47个专业导航、448个课程导航。教师导航是运用超链接手段将教师空间链接起来,学生通过导航直接看到教师的照片、专业背景和教学特长等信息,快速地找到自己所喜爱的老师;专业导航清晰地展示了各学院的专业分布,学生非常便捷地进入每个专业的空间,了解各专业的发展历程、特色创新和改革成效;课程导航是运用表格化教案把一堂课或一个教学单元的资源整合在一起,整个教学过程一目了然,资源配置合理有效,学生能够瞬间进入到具体课程资源中进行自主学习。实践表明,空间教学导航体系的建立和运用完善了学分制下学生对学习资源的自主管理。
二、把课程建设在空间里,改进网络课程资源的管理模式
在国家首批高职示范校建设中,学校在校园网上展示课程1000门,建设了400门优质核心课程,其中国家精品课程17门、省级和教育部教指委精品课程32门。这些传统的网络课程资源主要是将PPT形式的教学课件上传至网上,其实质只是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来强化传统教学模式,课程资源的利用率和更新率比较低。2010年9月以来,学校按照“内容标准化”、“资源最小化”和“应用表格化”的原则,将课程建设在互联网云平台世界大学城空间里,改进了网络课程资源的管理模式,突破了PPT形式的传统网络课程资源更新困难、互动较少、利用较低等局限,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讲学”系统转变为依托空间以学生为主的积极“导学”系统。
“内容标准化”是指以行业企业的最成熟工作标准来确定教学的基本内容,使其与工作相结合,具有针对性;“资源最小化”是将课程的每个概念、方法、原理、案例、仿真实训项目等做成一个个单元文档、单元图片、单元视频、嵌入式案例、实训单元等教学资源,上传至教学空间分类建成资源库,这些细分后的资源成为课程建设的基本单元,动态更新的成本明显降低;“应用表格化”是根据每个教学模块的需要,以表格化教案形式将每一堂课或每个教学单元所需要的概念、方法、原理、案例等资源集成在一起,运用于课堂教学,表格化教案的运用使课程由传统的教科书和习惯的PPT变成了随时可以更新、根据不同对象和要求任意组合的交互大片。
三、利用空间搭建校企合作桥梁,探索实践教学资源管理的新途径
学校利用空间开发大师工作室和网络直播系统,搭建了校企合作的桥梁,探索对实践教学资源进行管理的新途径。学校为每一个聘用进校的行业企业大师在空间建立工作室,运用教学空间对大师进行有效管理。大师工作室展示其所在行业企业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将学校的日常教学过程和行业企业的生产、工作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工作,大师工作室在空间展示了另一种形式的“校中厂、厂中校”。学校通过开发网络直播实景系统,将课堂与行业企业现场零距离对接,把行业企业现场的真实工作场景实时传输到课堂,又将课堂的教学情况实时反馈到现场,使以往“校企合作”中所遇到的企业专家、设备及工作现场与学校课堂的在线对接、顶岗实习现场与学校教师管理的有效对接等问题迎刃而解,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享受到行业企业优质的实践教学资源。
一年多来,学校开发和配置了24套网络直播实景教学系统,创设了10个大师工作室,行业企业大师在学校、在空间共举行了100多场讲座和现场技术演示,学校各学院通过网络直播实景教学系统共直播了300多场次行业企业真实工作全过程。
四、运用空间进行项目评审,构建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激励机制
学校把教学资源建设任务都分解为有奖项目,运用空间进行项目评审。项目评审的整个流程全部在空间展示,实现了管理的透明化、过程化,为广大教师搭建了公平、公开的竞争平台,一大批教师在建设空间资源课程、研发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指导学生进行ISAS教学竞赛、利用空间管理顶岗实习、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等工作中充满热情并脱颖而出。
在互联网创业圈,经常能听到这样的传奇故事,投资人追在创业者身后,以近乎央求的语气允许他能投钱进来,哪怕少一点也行。而创业者冷眼相对:“不好意思,我们有更适合的合作伙伴了。”
这当然不是创业与资本市场的普遍关系,大多数人还是要不断找钱,直到有人看好自己的项目。不过,这也能说明,与制造业相比,互联网创新的确更容易拿到融资。
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创业其实分两种,一种是重资产的创业,一种轻资产的创业。前者受地租、人工等高成本因素的影响程度较重,而后者相对较轻。
比如,不少人会认为,互联网创业会因为其“轻资产”和低边际成本,可以避免部分制度交易成本,而一定程度化解高成本的重压。但实际上,在中国经济进入普遍的“高成本时代”之时,这样的创业是否真的会成为一个例外,或许还是个未知数。
资金虽过剩,成本却不低
2014年,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1292.5万户,注册资本20.66万亿元。新登记注册企业365.1万户,同比增长了45.88%。创业主体的持续、快速增长,标志着新一轮的创业浪潮正在来临。
2015年,平均每天有1.2万家市场主体诞生。资本正在抛弃实体经济转向虚拟或者其他服务领域,催生了创业的相对低成本运作。尽管失败率非常高,但风险更多来自于商业模式成功与否,而不像制造业那样,受到生产要素成本、全球市场变化以及政策风险各方面的挤压。
看起来,“低成本、高回报”的行业在近两年形成了一个“泡沫”,也吸引了很多精英“回流”中国。出生于1990年的北京人阴明就是其中之一。
“一个行业的爆发肯定要有泡沫,有了泡沫,这个行业才能发展,比如说唐诗时代,就是诗歌的泡沫,但会让一代人里面的佼佼者全都投身于这个事业,从而产生伟大的人,如果没有创业热潮的话,斯坦福毕业的人根本不会回北京的。”阴明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此后申请至剑桥大学学习计算机科学。
读研究生期间,他和几个朋友做了一个留学数据库,可以检索某个学生申请了哪所学校,成绩如何,最后有没有申请成功。他当时并不知道国内的创业已经炙手可热,只是出于兴趣看是否能吸引更多的学生,聚集足够的用户之后,才图商业价值。
那时候,他还没有成熟的构想,但已经有投资人看中。于是,阴明回到了国内。2014 年 10 月底开始了第二个项目,以硅谷流行的 Product Hunt 模式来推荐优秀的互联网人才。一个月后,项目便获得了天使投资。今年年初,已经有千万级的A轮投资。现在的“稀土掘金”形成了一个技术人群的社区,主要靠广告和人才对接盈利,虽然已经有营收,但还不足以覆盖成本。
这个年轻人此前唯一的“管理经验”就是高中时期当过宣传委员。这样的履历在中关村并不独特。但低成本、高回报又有很多技术含量的互联网创业无疑改变了工业化时代的游戏规则,这给了他足够的机会。
“互联网创新企业的负担确实比较轻,因为我们是在尝试,尝试本身就是成本,但让你尝试的那个人在内心已经做好了出错的准备,这个风险是有人跟你共同承担。”阴明说,所谓的投资,就是你在钱上不用多想了,可以把心力更多永远产品上。
不过,梁佟有不同的看法。她是一家在线教育互联网公司的创始人,2012年前后开始创业,那时资本市场还处在一个升温的阶段。不到一年的时间,资本对在线教育的追捧程度就已经非常火爆了。
“我觉得拿钱容易和资金成本低是两回事,比如说股权融资,成本其实是非常高的。因为创业的成功率很低,意味着成功的企业就要背负投资人其他失败案例的成本,他们对资金回报是有要求的,如果十个里面有九个企业倒掉了,投资人就会把所有的期望都放在成功的企业身上。所以,对股权以及未来的业绩回报都有比较高的要求。”梁佟说。
2013年,她就拿到了天使投资,在现在的股权比例里超过20%,当时的投资是300万元,现在已经接近3000万元了。“相当于两三年内获得了十倍的增值回报,这个一定是比银行收益高吧。”她说,2015年,公司又拿到了1500万A轮投资,附带需要有业绩回报的对赌条件,核算之后,成本其实是非常高的。梁佟说:“尽管我们不是制造企业,但也一直在为资本付出很高的代价。”
资本对创业公司回报率的高要求会是创业者的成本压力,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一个大浪淘沙的市场环境中,创业者的准入成本确实在降低。今天,所有的投资者都在热切寻找有爆发潜质的互联网相关领域,从前两年的O2O、众筹,延伸到现在的网红、段子手,资本非常热衷于制造和追逐下一个爆款产品。从这个角度来说,轻资产的互联网创业是中国经济的另一面,与哀愁的重资产民营制造企业形成了巨大反差。但是,它们都不可能脱离整个社会成本高企的基本环境。
人力、房租是“两座大山”
梁佟现在更愿意以寻找政府项目支持的方式降低成本,在中关村,高新企业只要主动寻找,获得一些对应的扶持基金或贴息贷款还是很容易的。“虽然数额不大,一年也就是二三十万,但如果仔细研究政策的话,未来能拿到百十来万应该没什么问题。”她说。
阴明就没有耐心省这些钱,他们的团队更热衷于技术开发,除非有人拿着一张表告诉他填完了就可以拿钱,否则他是不会把时间花在研究优惠政策的。创业之前,他对财务、税务也完全没有概念。“看报表的时候,很多款项都超出了我的预期,给员工发工资要交很多税,公司的任何一个经营行为几乎都涉及到交税。”他说,此前完全不知道税费、款项这么多。
人力成本非常高,这是梁佟和阴明共同的感受。“创业热潮无形中推动了很多成本上升,比如程序员本来没那么贵,由于创业太火,大家都缺程序员,一个程序员的人工价格就提升了不止50%。”阴明说,他的团队现在有18个人,人力成本占到了公司支出的八九成。“一般的大学毕业生要求也不低,到不了七八千的话基本上没有人会来。”他说。
梁佟的公司里,工资最高的技术人员年薪在五十万以上,这还不是非常资深的程序员,她觉得已经贵到离谱了,为此她尽量多招一些兼职人员和实习生来节约成本。
在北京,高房租当然是每家民营企业的重负。梁佟的创业起步于一间教堂咖啡馆,那时候标志性的草根创业聚集地车库咖啡还没有很大名气。每天早上,她和两个小助手就到咖啡馆集合,点一杯咖啡坐一整天,讨论、分析国外的教育产品,到了饭点就在旁边的拉面馆简单对付一下。“人家也不会轰我们走,当时他们店里正在装修,反正也没什么客人。”梁佟说道,为了省咖啡钱,三个人也不是每天都见面,只有周一、三、五去,二、四就在家办公。
在咖啡馆过度了几个月之后,梁佟就搬到了中关村的创业孵化器厚德创新谷,那里每个工位只要1500元,刚开始的时候还能打折到1200元,这样就能大大节约开销,还能有见投资人和客户的便利。创业之前,梁佟已经在高校工作多年,辞职后拿着几十万积蓄作为启动资金,人员越来越多的时候,她就搬到了中关村另一座写字楼,四百多平的空间,房租每年七八十万。
人力成本和高房价成本,这是企业面临的两项涨幅最大的运行压力。去年3月,雅虎宣布关闭北京研发中心,其内部成员曾经说道,原因很简单,雅虎在中国本来就没有业务。中国一线城市研发的人力成本涨得太快,北京的人力成本大约为印度的四到六倍。
2015年,四大一线城市甲级写字楼租金全面上涨,租金本来已高企的上海,全年有近一成的涨幅;2014年租金还下跌的广州,2015年也上涨了2.6%。2015年,北京甲级写字楼月租金高达332元/平方米,蝉联中国甲级写字楼物业租金最贵之地。在金融、IT以及专业服务等行业的内资企业的驱动下,促成了大量新租、搬迁及续租交易。由于旺盛的市场需求,空置率的上升也并未对租金产生影响,2016年第一季度仍然呈上涨趋势。
对于互联网创业公司来说,这是无法规避的一部分成本。一些不堪重负的小公司也开始“逃离”北京,转而去二三线城市发展。
实现理想中的生活有多难?
对于创业者来说,个人生活的高成本负担当然是极大的压力。很多的联合创始人都不不会辞去原来的工作,许诺的股权分红很有诱惑力,但什么时候兑现充满了不确定性,而眼前的衣食无忧更为重要。
阴明在这方面没有太大的压力,他不需要像外地人那样要考虑生活负担,父母在这个城市有稳定而体面的工作,能够支持他从香港读到伦敦。“但我自己现在也要考虑生活成本,父母的观念比较西方,他们有不止一套房子,但不会主动提供给我住,我自己也不愿意。”阴明说,真正独立生活之后,他才惊讶于北京很多方面的生活成本比香港贵。
目前,他在公司拿的是固定工资,除了实习生,属于第二低的级别,每个月要负担高额房租,只能靠原来的积蓄维持还算过得去的生活水准。读书的时候,他有奖学金、有父母的支持,还能靠技术赚外快,而现在必须完全投身于公司。“以前我是一个不怎么考虑开支的人,虽然从来不买奢侈品,但是花钱不过脑子,也不会自我限制,但现在,想喝一杯咖啡的时候就会考虑一下,下午还要见个人,不如到时候再喝吧,以前是完全不会想的。”
阴明自我解嘲:“我现在也是买优衣库的人了。”这个家庭优渥的年轻人说他在真正独立之后,才发现挣一块钱比登天还难。
半年前,他跟父母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如果25岁到30岁之间不把自己提升到某一个阶层,再去突破就很难了,这五年基本上是定调的阶段。另外还跟父母算了一笔账,30岁的时候要在东二三环有一个80多平米的公寓,有辆车,每年有一两次国际旅行。算了一下,每一年的收入涨幅至少要有50%~60%才可能实现。“当然,这只是一个目标,生活总是会打脸。”他说。
教育背景、创业经历,以及公司未来的股权分红,这些都会令他比一般在北京的同龄人更容易实现梦想。但阴明对前景也不会盲目乐观,他对这个新兴市场有冷静的判断,并且随时做好了倒掉的准备。
【关键词】大数据;酒店管理;人才培养路径
自2014年10月23日起,国务院出台一系列文件取消和调整了行政审批项目,其中涉及到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的取消。2016年11月23日,国务院又再次通过常务会议决定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这意味着,国务院部门的“减法”工程得到了实质性的落地。与此同时,这也彰显了国家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决心。因此,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方面也因此有了新时代的命运。目前,高校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路径因不同类型的大学(学术型、应用型与职业院校)而各有不同。对应地,相关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层次也就有所区别。大数据时代,基于互联网优势,酒店管理人才的自我学习与提升渠道多元,便捷的互联网资源为人才的自我实现与层级跳跃提供了无限可能性,也创新了实现酒店管理人才路径的多元化。本文希冀在对国家提出取消职业资格证书的缘由进行明确的基础上,从互联网+角度探析酒店管理人才培养路径,试图提出一条大数据时代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
一、国家提出取消职业资格认定的缘由探析
众所周知,职业资格认证历来带有“画圈圈”、搞审批的计划经济痕迹。总理坚持国家职业资格认可须有法律法规的依据的观点,并从现代政府的视角提出了专业化、社会化的职业水平评价理念,强调“只要不涉及国家安全、人身安全、食品安全以及环境安全等,原则上都应该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负责做好服务和监管。至于水平类资格评价,一般与政府部门无关,应按照市场化原则处理”。可见,国家取消一系列准入类的职业资格认定,一方面是契合人才发展需求,激发市场活动,倡导良性循环的重大举措。另一方面更是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建设现代政府,归位市场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需要说明的是,国家取消准入类职业资格认定,是为了建立起职业资格清单管理制度,从市场主体、人才活力出发,更为有效、真实、客观地促进人才培养,将水平类的资格评价主动权,交还市场,按照市场化原则处理,政府这支“有形的手”恪守职责,以服务和监管转变职能。此为国家取消准入类职业资格认定的重要缘由。就酒店管理而言,值得关注的是,国家取消的仅仅是不适应真正人才培养需求的职业资格准入,如酒店服务员,但对于酒店管理人才的水平性评价,并未加以干涉。这也就为酒店管理人才培养路径的探讨明确了前提,亦即国家取消准入类职业资格认定,更多地是释放市场活力,激发人才,将酒店管理服务水平评价纳入专业化、社会化的职业水平评价体系,真正意义上反映人才质量。
因此,国家提出取消准入类职业资格证书,既是适应市场改革发展的需求,更是政府转职能建设现代政府,激发人才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力举措,具有深远而重大的社会意义。
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创新路径的必要性
目前,酒店管理的人才培养可以分为“2+1”顶岗实习、订单式人才培养和企业制学院等工学交替模式 。就酒店管理这一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大都采取了“1+1”证书教育的培养,即在校期间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能获得学业证书(一般含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和岗位资格证书。这种“1+1”的证书教育模式,既考虑了专业理论功底的学习,又强调了岗位技能的锻炼,使得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能够在毕业时成为酒店管理行业的基层骨干和发展能手。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酒店管理系主任田彩云博士在首届酒店评论高峰论坛提出这样一组数据:“经过调研发现,入学时,选择攻读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占到班级总数的50%;经过专业教育后,愿意去酒店行业就业的学生比率达到90%;实习结束后,愿意去酒店行业就业的学生比率为30%;毕业就业,进入酒店行业的学生,应该是不到30%。毕业后3年,坚持在酒店行业工作的学生实际上只有10%。”
大数据时代,酒店管理的人才培养能够便捷地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直观地反映出市场需求,同时将水平评价的主动权交还给消费者,通过数据的归类、分析,极为有效地客观反映出酒店管理人才的真实水平。大数据,一方面给酒店管理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极佳和便捷的培养素材,如VR技术的出现,情景式人才培养的便捷等等。另一方面,大数据还为酒店管理人才服务水平的真实评价创造了无限可能性。通过启用便捷、快速、有效的APP或者其余数据挖掘技术,以流量计算的客户评价数据流,对酒店管理服务水平进行客观快速的评价,再在共享平台进行分享。这一服务模式已经在现实中逐步推广适用。毫无疑问,这正是大数据带来的激发市场活动和创新酒店管理人才培养多元路径的重要节点,更是市场化酒店管理服务的关键点。
简而言之,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创新思路,主要在于依托互联网+的大数据,进行情景化的教学改革和直观性的市场需求反应,辅以庞大的客户流量评价,实现学校与企业、市场的无缝对接,即为大数据时代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
三、酒店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实现路径
大数据时代,酒店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认识到万物互联的理念。一方面,利用已有的用户前期数据(如酒店的会员信息、客史档案等),借助互联网优势精准分析定制用户需求,提升用户关怀的细节体验,真正形成酒店管理服务的大数据思维。高校酒店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具体而言,主要可以从两大方面入手:
一是准确定位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酒店管理系主任田彩云博士在首届酒店评论高峰论坛中,形象地运用了大数据展示和阐述了酒店管理人才创新培养路径。她通过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入学时、教育后、实习后和就业后的数据调研比对 ,形象地提出了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两大关键点:实习和毕业后前3年。同时,强调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不同,如学术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于学术研究型人才,侧重于基础理论研究,研究与教学相结合。应用型大学培养的应是应用技术性人才,侧重于应用研究,主要在于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职业院校培养的是职业技能性人才,不强调科研。值得注意的是,大数据时代为人才层级的畅通流动提供了无限可能性,阶层固化的可能性也会随之有所变动。
二是多渠道培养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大数据时代,便捷、有效的客户数据,直观、严密的科学算式,都为定制个性化的用户服务提供了可能性。培养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已不能在拘泥于传统的教学培养模式,创新路径应更多地关注于多元化、多渠道。例如,借助细分的酒店信息管理,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田彩云博士提出“2+1+1”模式,即两年基本理论在学校,一年在学校,一年进行反馈式的回炉。通过酒店服务的实践深化学习专业理论,更多面向地形成酒店管理人才的多元化。又如,其提及的工作场景式的模块化教学,也正是借助大数据的优势,依托已有教学资源,紧跟形势,最大化酒店管理人才培养质量和实践教学水平。
总而言之,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应从重视理念疏通为主,结合多渠道的培养方式,充分发挥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挖掘技术,从而为定制个性化的用户服务,培养出契合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改革需要的酒店管理人才,将人才水平评价权交还市场主体,是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I的有效举措。
参考文献
[1]张小玲. 小议取消准入资格证书后秘书职业资格培训与考试[J]. 秘书之友,2016,(09):9-11.
[2]胡中应. 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基于职业资格证书取消背景[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6,(04):80-82.
[3]赵红梅,李立辉. 职业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考――基于部分职业资格认证取消背景下为例[J]. 中国培训,2015,(18):81-82.
[4]范智军,杜安国.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实施路径探讨[J].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2,(01):91-94.
摘 要: 2014年9月S冈师范学院被湖北省教育厅列为全省转型发展首批试点高校,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试点改革专业之一。随后,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这一新兴概念,使“互联网+”成为热点话题。这一新兴的理念提升了传统行业的层次,而教育在此背景下将如何变化呢?信息技术早已走进课堂,却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未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关键词: 互联网+ 传媒专业 实践教学
一、“互联网+”改变传媒教育生态
教育要紧跟时代潮流,“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不可忽视。它促进了文化传媒行业的发展,同时对影视文化内容的生产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说传统的教育理念是在做加法的话,那么如今要达到的是“1+1>2”的整合效果,打破传统守旧的教育生态,重塑一个开放创新的教育生态。如今传媒行业发展迅速,在“互联网+”及国务院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大背景下,我校提出了“两转两改”的发展战略。长期以来,我院以“形象好、气质佳、能说会写强制作的应用型传播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转型发展之下,借助互联网资源提升品牌意识及影响力;提高实践教学的科学化、系统化;构建课堂教学与专业赛事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既契合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又进一步推动学校的转型发展。目前我院结合传媒专业的特色和优势,从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角度出发,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引入互联网思维,利用大数据手段等实现社会人才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三者间的深度契合,改变以往理论教学偏多实践教学少而不规范等问题。现与多家媒体深度合作,深化校企、校地融合,加强课堂教学与专业赛事的结合,增强学生自我认同及就业信心。如今不仅大四的学生有校外实习教学环节,针对大二及大三的学生也进行轮岗轮训,让学生感受一线的传媒工作,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对传媒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的认识,熟悉工作岗位及工作流程,同时在实践中,学生会深刻感受到自身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等方面的不足,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我院也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传媒精英走进课堂及大力开发实习实训的教育基地,给更多的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大力支持学生创新创业等。
二、传媒专业实践教学转型发展的创新策略
“互联网+”渗入教育,必定要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模式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于传媒专业而言,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然而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传媒专业都存在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实验设备的缺乏、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单一、评价模式不规范、师资力量匮乏等多方面原因,使实践教学的效果不佳,这与现代传媒发展的需求严重脱轨。因此,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一)整合课程资源,构建课堂教学与专业赛事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大多数地方高校传媒专业学生的实践仅限于课堂,而且是完成老师已经设计好的实验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同时,重理论轻实践及多门课程的交叉重复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所以整合课程资源,构建课堂教学与专业赛事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可取之道。无论是课程内容还是师资力量的整合,在教与学上都会得到发展。以我院的学位课程《电视节目策划》,方向课程《电视广告策划》、《电视栏目与专题》、《经典电视栏目策划分析》等为例,教师在授课前进行研讨,归纳每门课程的侧重点,进而做到教学内容的不重复,不断将内容深化、细化,这样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更能提高学习兴趣。在不断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看到,《电视节目策划》这门课程由32学时增加到48学时,《摄影技术与艺术》由16学时增加为32学时,而增加的均为实践课时。可见,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是发展方向,实践锻炼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技能。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熟练掌握电视节目策划行为的基本步骤、技巧和方法,让学生的编、导、摄、制等能力在实践中提升,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在实践课的安排上,我们不再局限于基本的课堂练习,而是结合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摄影大赛、DV大赛等专业赛事进行实战,针对赛事命题运用策划学、传播学、社会学、营销学等理论对参赛作品进行创作,在近两年的比赛中获得省级及国家级奖。真题真做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相互激发智慧和创造力的学习环境,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新时期复合型传媒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以影视大赛为契机,创新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2016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发展的开端之年,也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规范创新的关键时期。目前国家教育部提出各大高校开展创新创业课程并记入学分,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同时媒体市场对新型传媒人才的需求推动传媒教育的改革。目前,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群体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新媒体平台传播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校园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同时借助互联网资源关注专业的影视大赛,如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科讯杯、CCTV公益广告大赛、微电影大赛、电视节目创意大赛、摄影作品大赛等,将赛事要求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学生有针对性地策划及制作相应的影视作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近年来,经过师生的努力创作的《守望》、《疯狂的钱包》、《大医》及《国画》等多部纪录片和DV剧荣获全国“科讯杯”大奖。《懂爱篇》、《“宠”爱零距离》、《亲情篇》、《一启魔力》等30多个作品在第七届及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中获奖。
2015年10月14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如何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文艺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营造良好创作环境?”等系列问题。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开展丰富的专业赛事活动,如11.8记者节系列活动、以地域文化即经济发展为主题的电视节目策划大赛、品味红色经典的朗诵比赛,展现青春、梦想的主持人挑战赛、传承孝道文化的摄影作品大赛等,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同时提升了专业的品牌,扩大了社会的影响力。参与专业赛事的比赛及创办专业赛事活动都是考核学生实践技能的方式,这比以往凭借简单的平时出勤成绩、实验报告成绩等进行评定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创新教学评价体系,如《摄影技术与艺术实验》、《电视画面编辑》等课程,采用专题摄影比赛及微电影或微栏目比赛的方式进行评价。《电视节目策划》的考核方式我们将借鉴暨南大学谭天教授此课程的评价方式,考核会上邀请电视台的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担任考官,模拟电视台的节目策划立项评审会,学生通过方案陈述和现场答辩完成考试。这样的考核遵循了电视节目策划的规律和方法,采用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给学生创造了一种更有成效的、更有创造力的学习环境。创新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我们追求的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从实践作品中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评估及反思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互联网+;校企合作;就业
一、课题背景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连续多年作为中央文件主要内容,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制定和颁布,明确了我国今后十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通过对这四项任务的明确,直接为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从“纲要”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在生源保障还是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国家对职业教育可谓倾力支持。而如何有效实现生源、学校、企业三者的有效交流与无缝衔接,是全面贯彻落实“纲要”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依托社会现有培训机构和企业,在已有培训经验和人力资源构建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这一有效媒介,下游通过吸收广大职业院校确定性生源客户群,建立包括其健康状况、兴趣爱好、求职取向、理论技术水平以及实行情况的数据库;上游通过行业趋势分析以及企业选人用人需求建立企业客户数据库。以有效沟通和满意服务为内容,构建并做大做强校企合作这一大型平台,促进我国职业发展并为社会提供多层次,全方位技能型、实用型人才。总之,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公民自立于社会,实现体面的劳动、有尊严的生活提供了可能。随着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发酵和深化,世界已然进入了大调整、大变革的关键时期。同时,我国的改革发展进入到深水区即全面攻坚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升级产业结构,已成为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当前转型时期,职业教育所承担的责任,远远不止于塑造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更重要的是它还承担了推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任,直接关乎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正基于此,以互联网+思维为重要催化因子,尽快开辟并逐步完善富有中国特色校企合作模式,实现高技能人才的不断涌现,实现产业升级换代,并通过有效沟通和衔接,最终建成实现求学求职生源、职业院校、用人企业三者之间良性互动的综合平台,助力经济腾飞不仅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更是当前时代和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二、互联网+思维的应用途径
互联网思维应用非常广泛,现行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通过互联网构建国家、省、学校三级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国家级资源主要面向专业布点多、学生数量大、行业企业需求迫切的专业领域;省级资源根据本地发展需要和职业教育基础,与国家级资源错位规划建设;校级资源根据院校自身条件补充建设,突出校本特色。研制资源建设指南和监测评价体系,在保证公共服务基础上鼓励围绕应用成效展开竞争。探索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的资源可持续开发、应用、共享、交易服务模式和运作机制。第二,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在现场实习安排困难或危险性高的专业领域,开发替代性虚拟仿真实训系统;针对教学中难以理解的复杂结构复杂运动等,开发仿真教学软件,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第三,推进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相关标准;加快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消除信息孤岛;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办好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依托互联网建立快捷有效的沟通渠道,譬如以创建微信公众平台、建立QQ群、职业教育博客等方式重点从择业就业、子女教育、大学生发展等发面撰写相关文章,提供专业就择业就业服务等多种途径吸引用户关注,发展个人会员。初高中、大学校园为主要推广地点。广大学生及家长为受众群体,确保生源保障。本机构负责对会员提供兴趣职业匹配测试,择业就业义务咨询,大学生心理及发展规划指导,确保广大家长和考生学有所长、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以广大个人会员为资源为基础,根据会员不同的性格和职业倾向分类建设数据库,同时借助相关企业界资深人士大力发展企业会员,建设企业会员数据库。逐步实现求学、求职者数据库与用人企业数据库的无缝衔接,通过与各类会员企业达成合作意向以及签署人才定制培养协议,结合企业发展需要,量身定制所需人才标准和具体人数,订单式委托培养。企业为会员院校提供实训基地及相关专业理论指导和技能培训。专业机构负责保障寒暑期实训基地和学员双向保障,并提供个人会员相关资质证书考录培训和报考服务,确保会员百分百取证、如期毕业。以生源保障和就业保障双向保障逐步与各大职业院校接触和合作,发展职业院校会员,和会员院校展开合作,以相关会员企业人才订单为基础,定向委培学生。职业院校专门开设相关专业和班级对入学学生专业化、系统化培养,让学生实现以兴趣求学、以专业化定向培养推学,以毕业即就业促学,真正做到术业有专攻,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三、讨论
借力互联网平台和社会商业力量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国民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是一个长远的课题,可以说,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首先,如何建立互联网平台仅仅停留在概念上,内容和形式都需要摸索和完善。单纯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模式应用到职业教育中可以说既缺乏市场吸引力又没有成熟的技术模式,如何丰富互联网平台内容,以内容吸引受众,以服务创造价值,如何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建立起学生、学校、用人企业的联系,从而在职业教育领域建立并使用互联网平台是要面临和解决的首要问题。其次,职业技术教育方面重视程度和全民认同感较低,如何把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科教强国的必要举措这一理念深入人心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尽管国家把职业教育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但是政策的具体落实需要很长的时间,以中招和高考两次考试为例来说明,尽管政策提倡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实行分流制度,现实中能够主动实施的地方寥寥无几,教育部门、高校、学生家长依然把高考作为一切工作的指挥棒,如何让职业技术教育深入人心,让广大群众认同技术人才是一个亟须解决的课题之一。再次,中、高等职业院校数量不够,质量参差不齐。一方面,按照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求,职业院校学生和高等院校的学生比例逐渐要接近1∶1,现实的情况是高校数以万计,而且年年扩招和新建,职业院校本就寥寥无几,部分职业院校仍然把升级进本作为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目标。可以说如果严格执行中招和高考招生政策,分流的广大学生将无处求学。另一方面,现有的职业技术院校教师队伍严重不足,很多职业院校通过外聘临时工作人员虽可缓解人手不足,但师资水平尤其专业水平与用人企业和社会需求相去甚远。如何大力发展职业院校规模,提升职业技术院校师资力量和专业水平同样不可忽视。最后,始终要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仅仅只是一个媒介、一个催化因子,吸引学生前来求学的最有吸引力的核心是就业。一是如何对接用人企业,依托企业发展目标和制定和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性人才是职业院校的重要使命,能够吸引企业加盟甚至投入的绝非仅仅是互联网和一些可有可无的数据。二是实实在在的人才储备,依托互联网助力拓展招生规模,建立学生兴趣爱好、能力水平、学习成绩以及求职意向供企业参考是必要的,但如何立足院校自我力量借助企业相关的实训基地和专业技能培训指导在学制内尽可能多的培育合格的人才依然是职业院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技术推动发展、质量决定生命不仅仅适用于企业发展,同样适用于职业技术教育发展。
作者:李娜 单位:湖北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顾珺.五年制高职教育的问题及对策[D].南京师范大学,2006.
[2]李歆.关于高职教育教学创新的对策建议[J].职业教育研究,2005(04).
[3]王宇东.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