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就业创业指导

就业创业指导

时间:2023-01-25 00:18:29

就业创业指导

第1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 就业指导 创新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目前全国中职生在校已突破1800万人,创历史最高,如何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这样一个年龄小、社会经验、阅历不足的群体进行就业教育,以完善的职业指导课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就成为了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如何创新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影响创新就业指导课教学的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普遍觉得目前就业指导课不够实用。他们认为,学校就业指导课只是形式而已,内容空洞,与实际需要有很大距离:在就业指导上缺乏个性化指导,针对性不强;消息渠道不全,学生并不了解就业市场,教师指导不符合实际。一些学生甚至总结出就业指导课"老三篇":先强调形势严峻,增强紧迫感;然后调整心态,对工作不要挑三拣四;最后提出本专业往年就业率高,鼓励大家要有信心。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不少学生却昏昏欲睡,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教学内容空洞。现行的《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教材自2008年发行以来,只是做了一些修改,基本上是再版,这样一来内容不免陈旧。再者,在教材使用中,我总觉得教材教学内容有些空洞。比如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教学内容基本上是理论阐述,理论联系实际太少,这也决定了教学过程过于简单,枯燥无味。

2、教学形式简单。就业指导课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如毕业生工作、心理、法律、形象指导、求职技巧、社交礼仪、创业教育等,但很多中职学校的就业指导只是停留在传统的"你讲我听"的单纯课堂授课形式上,形式比较单一,内容也比较空泛。统一上课,统一内容,无法满足毕业生的不同需要。就业指导课除了讲述理论外,还应引导学生去进行模拟训练,如可请已经毕业的学生来讲述应聘技巧,也可以带学生去公司或宾馆及商场进行实地考察,使学生掌握工作流程和从事工作的技巧。这就是说,教师要想办法创设情境,让教学切近实践,给学生传授实用技能和技巧,让学生有更多能力体验机会。

3、教师的专业能力不强。就业指导课是一门新课,但大学并没有将这门课形成公共必修课,这门课在大学里只是专业选修课。因此,中等职业学校从事就业指导课的师资力量非常缺乏。现在承担就业指导课的师资队伍主要由德育课老师组成,并非专业的就业指导工作者,因此无法准确及时地反映就业信息,指导老师自己也没有实践经验,辅导方法很简单,就业分析不全面,大部分没有进行过就业市场调查,无法给学生提供高水平的讲授。

由于上述情况的影响,就业指导课教学实效性大大减弱,迫切需要我们采取切实措施,创新就业指导课教学方法,以提高其实效性。

二、创新就业指导课教学方法

根据《职业教育法》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职业学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创业教育,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小城镇、农村就业或自主创业。"这一规定为深化就业指导课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提高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实效性,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丰富教学内容

第一,加强相关课程教学。在就业指导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哲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地介绍一些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近年来,许多中等职业学校从学生入学后分层次开设《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等系列课程,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第二,采取灵活的授课方式。针对就业指导课程的特殊性,学校可根据不同的专业安排不同的内容和教师。例如,我校结合中小企业创业培训班教学,将课程分为若干部分,分别由学校领导、专业教师或行业专家及专职就业指导老师任课,弥补不足之处。

(一)创新教学方法

实践证明,相同的教学内容,常常会引发不同的学习态度,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的教学艺术不同。就业指导课老师只有不断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改变"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才能提高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实效性。

1、案例引导法。①在就业指导课中运用案例引导法更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特别是引用本地、本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实例,可使学生体会到真实感,从而更加关注。笔者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老师举例,设置问题,以学生讨论为主,先分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教师适度引导,分歧较大时可不必下结论,让学生思考。如在讲授"面试的方法与技巧"这一内容时,我以"细微之处见功夫"为例。某职业学校推荐小张、小王和小李三名毕业生与某公司人事主管见面,该公司拟从三个人中招聘一人为总经理办公室的职员。他们三人同时走进人事主管办公室。此时,办公室门口地上有一页文件,小张、小李进门后,依次坐在了为应聘者准备的椅子上等待提问,只有小王走过去把落在地上的那页文件捡起来,很有礼貌地交给工作人员,然后才落座准备应对。或许是这个细小的行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小王被录用了。为什么小王会被录用?我引导学生讨论这一问题。有鲜活的教学案例作为教学内容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理论用之于实践,避免理论架空的现象出现。

2、场景模拟法。针对本课程实用性、操作性强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地进行有关求职技巧的模拟训练。如我们组织了模拟应聘的现场,在课堂上安排模拟考场,从学生的站、走、立、行、问候、如何回答用人单位的提问等各个方面进行训练。训练方法是分角色进行表演,部分同学当考官,设置问题对应聘的同学进行考查,其余同学则进行评判打分。实践证明,模拟训练作为联系就业理论和择业实践的中间环节,在提高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效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类似的模拟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真正地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3、参观讨论法。"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创造实习和实践机会。加强校企沟通,让学生提前接触企业。根据一项调查,许多求职的毕业生对其所选择的行业和职位一点都不了解,甚至对公司都不了解,就开始提自己的要求,对所从事的行业职位完全不了解也去就业。为此,我们组织了学生到企业和人才招聘市场参观,亲自体验,以增强其感性认识。参观带有明确的目标,绝不是走马观花。如参观人才市场的招聘会现场,我们首先研讨参观目的,确定问题,提出问题:本场招聘会有多少招聘单位,各单位招多少,应聘者需带哪些证件等,然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各有侧重点地去实地考证。回来后让各小组进行分析归纳,介绍各自的见闻,教师适当加以引导总结,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应聘者,我行吗?我还差在哪些方面?应从哪些方面做起?这些深层次的思考,常常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学好专业,培养自身能力,增强就业紧迫感。

4、个别辅导法。随着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实行了广泛意义上的"双向选择",行业壁垒、区域壁垒也相应地被打破,毕业生择业的自和用人单位的自主择人权得到切实的确立。但在各种形形的求职择业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普遍性和代表性的事例。由于个体存在差异,同样的就业条件,经常导致不同的就业结果。那么如何针对这种差异,有效地提供不同的的咨询呢?主要方式是就业指导老师与前来咨询的毕业生进行对话。这种对话的气氛往往都是很友好的,指导老师平易近人,被指导者也很放松。指导老师一般要询问这样的一些问题:如择业的技巧与方法,个人对职业的要求,个人的职业计划,个人在职业方面存在的问题等,指导老师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辅导。

当然,好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灵活选用,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三)提高任课教师的专业能力

就业指导课任课教师一般来说长于德育课教学,这也是进行就业指导课教学的必备条件。但光具备这样的知识和教学能力还是不够的,必须通过自学了解就业理论,把握就业动态,经过实践学会进行就业指导。这对于提高就业指导课教学实效性至关重要。任课教师应多学习就业心理学、人力资源学等知识,最关键的是进行教学探索和实践,以教学实践和创新精神推进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就业。

另外,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参与性很强的课程。长期以来,在教学中存在一个显著弊端就是课堂上讲知识点,书本上划知识点,头脑中记知识点,试卷上考知识点,阅卷中评知识点,然后由此评定学生成绩,这是一种片面的考试评分方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改革考核方式,学生的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终考核相结合,平时成绩包括上课纪律、作业、课堂演讲、课余学生收集的资料以及课堂讨论。②期终考核以调查表的形式,避免过去以客观题为主的形式,抛弃死记硬背的教条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最后写一个总结性的报告,这样既拓宽了同学们的视野,同时注重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注重了教材内容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总之,在目前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就业形势下,中职毕业生中出现就业困难群体将是无法避免的。能否使他们较好地实现就业,将会直接关系到职业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甚至关系到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③中等职业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应当拓展思路,积极借鉴成功的教学经验,努力提高就业指导课的实效性,使学生觉得这就是他们所需要的就业指导课,从而自觉和乐于接受就业指导甚至主动要求就业指导。

注释:

①芦京昌、 徐明、徐乐蔚、邹大东.高职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及发展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 2008(11).

②朱珍葶.谈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2).

第2篇

一、中职生就业面临的四大难点

1、目前中职生素质普遍不高,技能掌握得不扎实。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划的中职教育“2+1”办学模式要求,中职生在校学习时间是2年,第3年顶岗实习。为了缓解学校就业推荐工作的压力,尤其是经济危机发生以来,许多中职学校在学生就读的第二学年下学期一开学便开始进行就业推荐,这导致许多中职生在没有掌握好专业技能的情况下去寻找工作。加之很多中职校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更新专业设置,而有些专业是在教师资源不充足、教学设备未完善的情形下仓促开设的,学生很难学好一技之长,致使就业竞争力差。

2、就业观念没有更新,对就业形势过于乐观。虽然前两年中国的中职生就业率普遍达到90%以上,属于高就业率。但许多中职生并没有主动去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故步自封。有的把“职”定在很狭窄的范围,要求工资要高、体面、专业对口,等等。事实上,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许多企业的用工需求已经大大减少,企业频频到中职校招人的场景在2009年初已经大大减少。

3、就业大军增加,就业竞争加剧。由于经济危机影响,各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萎缩,用工数量、用工工种、用工质量要求等方面都趋于紧张和提升,对中职生的需求量也大幅缩减。加上中职学生相对大学生和农民工来说,具有相对劣势,学历上不如大学生,吃苦耐劳方面又赶不上农民工,形成“两不靠”的尴尬处境,导致中职生的就业难度在不断加大,中职学校的安置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加。

4、娇生惯养,吃不了苦。首先,现在的中职生大都是“90后”,他们的成长环境比“80后”更好,比较富裕的家庭环境,即使家庭条件不太好的也受“再苦不能苦孩子”的非理性家庭教育影响,使他们花钱不愁、衣食无忧,一切顺着他们、由着他们;其次,“90后”一般不是独生子女就是家里老幺,父母对他们的溺爱使得他们过于自我与任性,生活上的富裕和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更让他们没有家庭负担和危机意识。因此,他们自信心就比较脆弱,敏感而多少有些自私,就业不免会有焦虑、抗挫能力弱、嫉妒心强等问题,工作的苦是吃不得,也受不了别人对他们的批评。

针对以上中职学校在学生就业方面的困难,如何让学生摆正就业心态,放低就业姿态,实现理智就业,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就显得非常重要。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我以为就业指导工作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深化和提高。

1、进行全程职业指导教育。目前,很多职业学校就业指导的对象仅限于毕业生,只在毕业前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忽视了对其他年级学生进行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就业指导,对大多数学生的指导是一片空白。在认识上存在这样一个误区,认为只有毕业生才有必要接受就业指导。但是,许多中职学生在刚入学一段时间里,会出现许多不适应症状,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对所学专业不了解以及对将来就业的恐惧,而学校对刚入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并未得到重视。这些问题的出现,为中等学校就业指导的开展提供了一种必然性。

2、中职学校本身要加强素质教育,实现“一技之长”的突破。我们知道,中职教育是一种培养行业需求的中等实用型人才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向决定了我们对中职生源挑选的宽松性,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基础文化课要求都较低。长期以来,我国中职教育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侧重于“一技之长”,存在着综合素质偏低,后续发展乏力等问题。比较注重就业,轻视文化、专业知识的学习。按照终身教育的思想,人的一生都是接受教育的过程,整个社会都是教育场所,学校教育仅为一个人终生发展奠定一定基础,每个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要根据需要不断更新、完善知识结构,增强自身素质。当前摆在中职学校面前的迫切任务是改革教材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把文化知识学习提到一个新高度。

3、职业定位教育。在学生了解职业和自我个性的前提下,就业指导部门如何帮助学生正确选择职业摆在一个关键的、核心的地位。教育学生要首先摆正自己的位置,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都还很薄弱,到工作岗位后还要继续学习、继续磨炼。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后,大多从事的是一线岗位,要求毕业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而现在的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以前的劳动锻炼很少,而个人的求职愿望往往过高,在工作单位选择上愿意到大企业、国有企业工作,不愿到乡镇、个体企业工作;在工作岗位选择上,愿意从事工作环境好、劳动强度小、待遇优厚的工作,不愿到生产第一线从事个体工作,这些不切实际的愿望成为中职生求职过程中的严重阻碍。因此,教育学生要务实,准确定位,低调做人,踏实做事,不要眼高手低。一方面使他们认识到职业的不同仅是社会分工不同,无高低贵贱之分;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懂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还要让学生认识到求职的关键是寻找个人愿望和社会需求的契合点,即自己能干好某一职业,社会又急需这一职业的工作人员。

4、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学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就业指导的效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建立系统、高效的就业指导机构和队伍是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建立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学校就业指导队伍,一方面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现有的就业指导人员进行专业化、职业化的教育培训,组织开展工作交流和理论探讨,尽快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业务素质,鼓励他们走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注意吸收校内外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知识背景的教师进行学校就业指导研究和个性化咨询,同时还应聘请校外用人单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人士作为客座教授,针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定期开设讲座或咨询。这样才能为有的放矢地开展和推动学校就业指导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支撑。

第3篇

当今时代,科技迅猛发展,生产结构的调整日益加快,市场需求结构急剧变迁,不少高职院校的现有专业结构不能及时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直接导致大学生在校所学专业与现实社会需求的矛盾,出现有者不需,需者无有,严重影响大学生就业,导致结构性待业。用人单位的要求越来越高。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对工作经验要求越来越多。对于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来说,工作经验最为缺乏。尽管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在高校学习期间都参加过实习,但由于时间短,实习的深度一般也达不到专业工作的水平。故现在有很多用人单位不愿意招聘应届毕业生。

2、当前大学生就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就业教育认识欠科学,重视不够。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院校的自身发展及社会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高职院校普遍意识到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但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就业指导理论研究、教育实践起步较晚,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一些重要问题的认识尚未到位,尤其是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认为大学毕业生应该先找工作,即先就业,再去创业。一些高校重“进”轻“出”,对招生肯花大力气,对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却开展不力,造成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素质存在明显缺陷,大多缺乏职业选择和生涯规划能力,对自我、社会、职业的认知不清楚等。

2.2就业教育内容相对陈旧,形式较单一。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主要利用课堂讲授、报告会、讲座等形式开展就业创业教育,内容仅限于方针政策指导、就业信息、择业方法技巧指导等方面,存在空泛化和形式化的问题:一是教材的适用性不够、指导内容理论性过强,与现实社会实际联系不够密切,模拟性的求职面试等训练比较缺乏,指导过程缺少交流与互动;二是指导体系系统性不强,时间和内容安排不合理,尤其对大一、大二学生指导不够,而对毕业班学生则是一拥而上、临时突击;三是指导内容侧重对就业过程中的面试技巧、简历写作等指导,职业意识与职业生涯等方面的教育严重缺乏。

2.3就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专业水平有限。一是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人员多是“半路出家”,大多数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只是凭借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或相近专业背景开展工作,严重缺乏专业化、规模化及理论知识;二是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在整支队伍中所占比例很小,工作量大,无暇顾及专业知识的钻研和自我提升;而兼职人员则更愿意把精力集中到自己的主要工作和专业中去,难以有效从职业生涯的层次上对学生进行指导,迫切需要理论的提升。

3、大力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

3.1大力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首先,改革课程设置,构建具有创业教育特色的课程结构。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学生的创业、就业来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同时,学院还应形成一套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设以创业学以及企业管理、企业策划等基本知识为主体的选修课,使之与专业课程设置相配套;要把创业的社会常识、创业指导、创业心理和技能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增加进去,从而促成学生对创业理论的了解;其次,改革教学方法,促成学生创新思维的提高:(1)在课堂上可考虑采用创业案例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能力和品质;(2)在课外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创业交流,开设创业教育课讲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实施创业教育;(3)定期举办对话交流论坛,请创业成功人士直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地对话,为学生提供创业借鉴与指导。

3.2加强校企合作或创办校办企业。高职院校一般都是采取“2+1”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2年,校外企事业单位定岗实习一年),高职院校应该在学生与企事业单位之间建立桥梁,让学生的就业活动与企事业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的资源,为学生就业创设有利因素。高职院校也可以创办校办企业,在校办企业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创业,团体协作,实现创业。

3.3加强社团活动的引导和管理,设立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基金会。学校可以在社团管理中创立相应的机制,让学生在开展社团活动的过程中提前进行职业练习或创业尝试,以社团为基础成立一些相关的实体,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长期良性运作,使社团成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实习基地。同时,学校可以依托学生社团,注入一定的资金作为学生就业与创业基金,指导学生经过深入调查后,对某行业或某项事业活动进行策划,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模拟运作,并定期举行评比,对优胜者进行奖励,对于运作不佳者及时进行经验总结。

第4篇

关键词: 卫校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四个方面

现在的卫校学生都是几乎没有任何门槛就直接报读的,他们与过去通过统考进校的中专生有很大差距,多数学生文化底子薄,综合素质比较差。因为学生的就业率及用人单位的满意率将是对学校质量的检验,也关系到学校的声誉,所以出口畅通度还直接影响到入口问题。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就业率又直接影响学校的招生情况,所以怎样把学生保质保量送出校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为了完成这一任务,面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我们不能等到毕业时才着急,要把所有工作提前做好。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过硬的医护技术是卫校学生的生存根本。大多数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能吃苦耐劳,钻研业务,忠实履行岗位职责,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因此我们的职业教育也要朝着这一方向努力。职业教育本来就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我认为,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就业与创业指导。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我国目前有13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7.5亿劳动力,相当于所有发达国家劳动力资源的总和,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的状况将长期存在。一方面,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应帮助他们了解,正视就业难的形势,使学生认清今后毕业时将会面临的就业压力,让学生清楚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另一方面,应让学生清楚自己选择医护专业是明智的,因为在任何时代,任何经济状况下,医护人员都是不可或缺的。结合我国医护比例的现状,告诉学生护理专业就业前景是相当广阔的。引导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找准坐标,从低层次岗位做起,不应梦想通过一次就业就谋取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卫校学生需要善于发挥自己的就业优势。与大学生相比,卫校学生有务实的就业观和动力能力强的优势,而几乎所有医疗单位都需要动手操作能力强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卫校学生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群既适合横向发展,拓宽择业面和转岗的职业群,如护士、按摩师、育婴师、营养师等,又适合纵向发展,能够晋升的职业,如护士分护师、主管护师、副主任护师、主任护师;医师分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按摩师分中级按摩师、高级按摩师。因此,卫校学生面对就业难的形势不要气馁,而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正确地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估,消除过高评价自己或对自己缺乏信心的心理。卫校学生在首次就业时,既要争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按自己规划的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又要正视就业难的现实。应珍惜机会,先解决生存问题,再积累经验,选择理想的岗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应本着“先就业,再择业;先求生存,再求发展”的观念,实事求是地对待社会、工作和自己。首次就业时,择业期望值不宜过高,当就业目标与现实需求之间发生矛盾时,不妨先改变一下目标,争取及时就业,然后在新的职业领域里培养兴趣或积极创造条件,寻找机会继续向既定的长远目标努力。

我们还应通过诊断、护理技能实验课、实习,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成长观。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积极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充分重视医院实习的教育引导作用,通过实习,学生亲身体验当地经济发展对具有一技之长的卫校学生的需求,实地感受事业发展的广阔前景,深刻认识自己的社会使命,自觉投入医疗卫生事业第一线施展自己的一技之长。鼓励某些专业(如高级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到北京、上海、深圳等更需要医疗人才的地方实践、闯荡,掌握更新更先进的医学理念,积累病例经验,为将来回到家乡就业或创业奠定基础。对于某些家庭经济条件好,英语口语流利的护理专业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去国外就业。总之,应鼓励学生把职业作为一生追求的事业,在不断地积累中总结经验,调整、落实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3.帮助学生掌握求职的基本方法[1]

3.1要求在学生入校时就开始收集就业信息

低年级时,应注重搜集所学专业对应行业及职业群的信息。这有两个作用:一是将其作为确定求职大方向的依据,二是将其作为按职业要求调整自我、提高素质、适应职业的标准,提高职业素质培养和职业能力训练的针对性。高年级时,应注重搜集具体用人单位信息。这主要是指医疗卫生单位的发展方向,对聘用人员技术能力的要求、工资待遇、入编、晋升机会等。这也有两个作用:一是作为确定具体医疗单位的依据,二是面试时有利于和招聘者沟通。获得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渠道主要有以下几条[2]: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各大中专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介机构、社会实践活动与毕业实习、招聘广告、网上招聘、个人社会关系等。

3.2引导学生掌握面试技巧

面试过程中,应试者在回答所提问题时,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实事求是,正式用语,简洁明了,热情适度,掌握节奏,把握分寸,不指责他人,不与人争执。同一个面试问题并非只有一个答案,而同一个答案并不是在任何面试场合都有效,关键在于应聘者掌握了规律后,对面试的具体情况进行把握,有意识地揣摩面试官提出问题的心理背景,然后投其所好。面试时要掌握谈话的技巧:第一,准备充分,做到有备无患;第二,调整情绪,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第三,礼仪周到,显示自己的修养;第四,机智幽默,恰当运用语言艺术;第五,巧妙回答,充分展示自我;第六,借助手势,完整表达自己的意愿。

3.3鼓励学生积极推销自己

在求职中,要鼓励学生消除畏惧心理,积极地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展示自己,尽量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一,要根据对方需要推销自己。针对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强调自己的优势。比如医院招聘儿科护士,展示自己的护理理论、社交技能就不如介绍自己的儿护技能,对儿童的爱心来得实在。专业特长加上广泛的知识面和兴趣爱好,往往会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第二,要扬长避短地推销自己。了解用人单位看重的是什么,再针对自身进行比较,找到自己的长处,并有意识地向用人单位展现。轻松愉悦地与用人单位沟通,巧妙地展示特长推销自己,是面试成功的首要条件。第三,要多渠道推销自己。推销自己有直接推销和间接推销两种。前者是指由自己向用人单位做自我介绍。例如现场推销、书面推销、网络推销。后者是指借助中介人推荐自己,例如请学校老师、实习带教老师、父母亲友等推荐。

4.鼓励学生为创业做准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指出:“学习和职业的方向指导,应看成是一个连续过程和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帮助每一个人在教育上和职业上作出正确的选择。”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3]。因此,必须对卫校学生进行正确的创业指导教育。

4.1帮助学生分析中职生创业的优势

4.1.1卫校学生接受了与医疗单位有密切联系的职业教育,学习的课程有专业性,优于只接受基础教育的年轻人,又具实践性,强调操作,优于侧重理论学习的大学生。

4.1.2职业教育强调能力本位,卫校学生学习内容针对性强,有一技之长,且熟悉医护行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要求,在校期间已经为适应这一行付出许多努力。在此基础上,成功的几率就大得多。

4.1.3学校组织的实验、电教、多媒体课程及实习等活动,为卫校学生更广泛地了解诊所、药店经营创造了条件。

4.1.4卫校学生有务实的创业观念。

4.1.5我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教育,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调适心理、训练能力,为创业做好准备。

4.2鼓励学生做创业准备

鉴于以上五点优势,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时,根据内外条件确定创业时间,既可以毕业后立即创业,又可以“先就业,后创业”,把创业安排为职业生涯规划中后期的某个阶段目标或发展的长远目标。对于涉世未深的卫校学生来说,后一种选择更稳妥。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在校学习的大好时光,在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三方面做好准备,为职业生涯发展的飞跃打下基础。

4.2.1调试心理,提高能力。帮助学生找到自己与创业者应有的心理素质、创业能力的差距,制订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调适心理、调高能力的计划。要做有心人,有意识地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积累与创业有关的知识,在图书馆、阅览室查阅书刊资料或学习相关知识,在实习中感悟,积极加入学生会,在为同学的服务过程中反思,为缩短自身素质与创业要求的差距不懈努力。

4.2.2学习经营,懂得融资。除了要看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普及读物,还应多到医院、诊所、药店看看,最好利用实习时间,注意、观察管理者对人、财、物的组织和使用。创业者还需考虑资金来源并学会融资。

4.2.3构思项目,编织网络。卫校学生创业一般会选择开诊所、药店、做保健器材营销等,这些都与医护专业知识、技能有密切关系,卫校学生驾轻就熟,创业成功率较高。当然,若要创业成功,往往就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要在这个行业建立人际网络,加强与过去和现在的同学、朋友、师长、亲戚、邻居的沟通。人际关系重在平日的维护,建立人际网络是训练人际交往、合作、适应变化和承受挫折等社会能力的过程。较强的社会能力,不仅是创业者必备的能力,而且是受益终身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蒋乃平等.职业生涯规划[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100-102.

第5篇

论文摘要: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成为社会、高校、学生共同关注的话题。因此,应分析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并就高校就业指导模式提出新的思路。

从2002年开始,高校扩招的毕业生陆续进入求职市场。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200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总数为145万。2003年为212万,2004年为280万,2005年为340万.2006年达到413万。而我国的就业岗位却没有相应地增加,相反.国家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正在加快进行以机构和人员精简为内容的改革.就业岗位急剧减少。在社会需求没有显著增加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人数的迅速增长势必导致就业压力增大。在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原有的工作模式已无法适应这种变化,高校的就业工作要想有所作为,必须探索新的就业指导模式。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就业形势愈加严峻,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虽然在不断改革.但仅仅限于信息的发布、政策的宣讲、技巧的培训、协议的办理等被动等待的浅层次服务,未形成主动的局面。

在就业指导的功能与内容上。与学生的职业定向脱节。缺乏科学的职业观念教育人才的社会需求与高校培养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信息滞后,使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及毕业生的职业定向脱节,部分高校存在着只管教学不管社会需求。只管学生毕业不管毕业生去向的问题。高校的就业指导主要是围绕当年毕业生就业工作而展开的。开展就业指导的时间基本限于“双选”期间。就业指导的内容也仅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收集就业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就业技巧等方面,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与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内容狭窄.过分强调实用性。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职业判断与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着力较少。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需求。

在就业指导的方法与手段上,范围窄、手段旧、途径少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较为常见的方法比较简单,往往对学生采用“填鸭式”、“灌输式”照本宣科的单向教学方式,如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就业形势报告会”等,缺乏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基本上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讲什么、以什么方式讲都由教师决定,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在就业指导的队伍建设上.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水平亟待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忙于应付大量的与就业相关的事物性工作.难以有固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掌握就业政策、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就业指导人员缺乏系统的业务培训,素质参差不齐.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

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的创新研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八届大会通过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中指出:“学习和职业的方向指导.应看成是一个连续过程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帮助每一个人在教育和职业上作出正确的选择。”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是人生的一大转折,能否尽早地对社会形成准确的认识,对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进行有效的设计.是大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向社会人的转变并逐步走向成功的关键。高校就业指导应根据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量和素质要求,改革教学内容和教育培养模式,帮助和引导毕业生正确地认识自我,选择最能发挥个人才能的职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以“职业生涯辅导”为导向.构建以人为本的就业指导模式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学时代是一个人的黄金时期,在这段时间内,大学生心智成熟,精力充沛.反应敏捷,正是学习掌握各项知识和各种技能的最佳时机,应将职业生涯设计引入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的奋斗目标,把握机会。合理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会促使人逐步走向成功。我国许多高校往往把就业指导理解为在学生毕业时开几次求职讲座或举办几场招聘会,而没有把它作为四年中的一个长远规划。实际上,大学生从一年级到毕业,其心理、生理一直是处于连续不断的变化之中的。就业指导应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分段实施,持续进行。创新就业指导模式要实现两个有机结合。首先,要实现阶段性与连续性的有机结合。阶段性是指毕业前的集巾教育,连续性则是指针对学生的特点将职业生涯设计与个人性格、气质、兴趣、能力特长等方面结合起来.针对不同年级就业指导内容的不同侧重点,对大学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指导,使他们锻炼和培养自己的能力与素质,了解国情和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成才观和就业观。其次,要实现学校与社会的有机结合。就业指导作为一个系统,其本身具有很强的社会性.需要卒_十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如高校要经常召开毕业生就业座谈会,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聘请社会人士担任兼职指导教师等等,通过学校与社会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可以使高校掌握更多的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也可以计社会关注、关心学校的发展,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以“订单培养”为导向.从“成品包装”转向“产品设计”高校必须根据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要求,不断调整专业培养目标.不断更新优化专业结构。“订单培养”就是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和选人用人的信息确定教育目标.在充分渊研的基础上.运用信号机制理论.根据社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设置、教学计划与评估标准。做到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专业设置与实际需求相协调.技能培训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在教学过程中强化职业意识和职业指导功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教育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由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过去的就业指导模式主要以“成品包装”为中心,其着眼点主要放在求职技巧的指导上.注重学生在求职时所遇到的现实问题的解决。在大学生就业形势发生明显变化之后,原有的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需求,以“订单培养”为基础。教学双方直接参与“产品设计”的全新的就业指导模式应运而生。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既是一个合乎客观规律的过程,又是一个主体性得以发挥的过程。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并不单纯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而是始终体现着教育者的影响、努力与期待:同样,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也并不单纯是一个被动塑造的过程.而是始终渗透着学生的判断、选择与追求。以“订单培养”为基础,教学双方直接参与“产品设计”的模式,很好地体现了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与教育者的导向性的有机统一。一方面,大学生在客观真实评价自我的前提下,通过思考、判断、比较、选择,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另一方面,教育者在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的情况下.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为学生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创造条件。

第6篇

关键词:岗位创业;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1-70-2

0 引言

党的十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也提出明确要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与此同时对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和其他教育相比,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直接面向就业,就业率、对口率以及毕业后晋升比率等也将作为衡量就业质量的几项重要指标。因此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教育中需要寻找新的模式以及更高的突破。

1 就业指导工作现状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主要以事务型为主。就业指导教育也主要集中在自我探索,自我规划以及求职指导。创业教育属于就业指导工作范畴,但是目前很多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创办企业的教育中。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部分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观念落后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任然停留在以培养自主创业者为主要目标,鼓励大学生毕业后自己创业当老板。然而,这对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因为受到资源、经验等诸多条件的限制,我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还很低,创业教育的受益面也比较狭窄。岗位创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将创业的内涵加以扩展,不仅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更提倡大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岗位上“用创业的心态去工作”,把创业与就业看成是可以兼容的出路,从而创造性地拓宽了创业教育的受益面。

1.2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内容片面,与各专业教学融合度较低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主要为宣传落实国家相关就业政策和制度,组织实施国家相关就业项目,培养学生职场自我规划意识,指导和帮扶学生科学求职就业,开拓市场,推荐就业信息,办理毕业生就业相关手续,报送就业信息等相关数据。

高职院校部门设置主要分为教学和学生管理两大块。专业教育属于教学部门,而就业指导工作属于学生管理部门。因此就业指导工作与各专业教学契合度较低。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属于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部分,主要讲授求职技巧,就业政策以及生涯规划等,对于本专业学科的内容涉及较少,导致学生毕业时根本不了解职业、不了解自己的定位、不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在就业心态上稍显浮躁,当一项工作跟预期相距甚远时便导致频繁变动工作的现象。

2 岗位创业的基本概念

岗位创业是将创业思维,创业意识和岗位工作,专业技能深度融合,并在岗位中尽职尽责,同时获得利润的过程。本质是立足于现有的岗位,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可利用的资源开展创新性的活动,以提高自身的工作效果,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与自主创业相比,那些不是真正适合去自主创业的人来说,岗位创业显得更理想,更实际,而且同样可以实现人生价值,获得事业成功的方法与途径。而且,在岗位创业上不用承受企业家所承受的精神压力和风险,可以得到企业这个强大后盾的鼎力支持,能以最便捷的方式实现人生的价值。

3 岗位创业能力培养侧重要素

岗位创业教育为高职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一条新思路,不光要求培养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意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以就业的形式进入到企业中,凭借自身的专业技能及创业精神,胜任不断变化的岗位任务,并在企业中有所作为。因此岗位创业能力的培养应该侧重以下几个要素:

3.1 创业思维的培养

创新是创业思维最核心的部分,它是指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的办法、新的观点的思维能力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有了创新精神,在工作中才能不局限在现有的制度中,重新获得新的灵感,促进岗位新事物的产生,并从中获得成功。但在创业思维的培养中,仅仅有创新精神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创业者的各种能力,比如洞察与决策力,管理能力以及社交与沟通能力等。总之岗位创业者如果能够用创业者的思维或者能够站在创业者的高度去思考工作,思考公司利益得失,那么这些人将会成为企业发展的一支非常重要的中坚力量。

3.2 岗位专业技能的培养

专业技能主要是指从事某一个行业的专业能力。任何一个岗位都有其相应的职业能力要求,一定的专业技能是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这也是岗位创业者一个非常核心的能力。岗位创业者也就是要求每一位大学生在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起利用专业知识与技能来开创一份事业的意识与能力。岗位专业技能的培养首先应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再通过实训课程对理论知识进行消化,与此同时做好社会调研,收集关于职业的相关信息,及时了解岗位需求,初步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最后通过专业实习,掌握过硬的岗位技能,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增加岗位竞争能力。

3.3 岗位胜任力的培养

岗位胜任力要求随着时代的变化,科技水平的不断更新与发展,适应并胜任当下所在的岗位工作与未来的岗位工作。岗位胜任力将直接影响到个人的职业发展。岗位胜任力要求其能够独立进行工作,使岗位创业者不依附于其他人能够按照自己的个人意愿开展工作。这种独立的工作能力要求高校在课程设计以及第二课堂的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空间,此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拥有良好的岗位胜任力意味着不间断,迅速地学习各类新的知识,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4 就业指导工作新模式

4.1 树立“岗位创业”的观念,使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更加完善

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解决学生就业问题,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树立“岗位创业”的观念,从就业入手,培养学生站在创业者的角度思考,来完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4.2 以“岗位创业”观念为核心,构建与专业相关的课程体系(图1)

开发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对二者学习来说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特别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这样课程的开发对于学生的认知将带来极大的好处。专业教育主要反映专业领域的前沿信息,本行业的前沿成果。而岗位创业将鼓励学生有创新,冒险的精神,并站在企业家的高度去思考问题,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以及领导力。这样学生在踏入社会后,便可以更好的用自己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

4.3 基于“岗位创业”的理念,建立推进就业指导工作的组织机构

目前高职院校中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由就业指导中心承担,建立推进职业生涯教育的组织机构最重要的作用是能够发挥所有教职员工的相互作用,共同努力,使得与目前学校工作分担机构能够有机地融合。并在教职员工的管理方面,不仅使他们了解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并在学生培养方面营造氛围来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参 考 文 献

[1] 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的观念、理念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9-20.

[2] 黄兆信,曲小远,施永川,曾尔雷.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高校创业教育新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2014(8).

[3] 张洪英.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青年科技人才培养[J].中国高校科技,2015(2).

第7篇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问题 创新

我国的就业指导起步比较晚,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就业指导理论及体系,尚处于探讨和发展时期,就业指导内容较简单,指导对象主要是毕业生,就业指导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和大学生就业的需要。我们要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要。

1.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1.1重就业率轻就业教育。

近年来,教育部开始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将毕业生就业率作为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方案中的重要指标。高校对就业率都非常重视,但对就业教育认识不足,片面强调就业率这个结果,而忽视了培养过程和就业质量。现行的毕业生就业率不能全面科学地反映一个学校就业的量,更反映不出就业的“质”。我们很难得出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的正相关结论。只有充分认识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拓就业市场是解决就业问题、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根本所在,通过加强大学生就业教育才是正确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

1.2指导对象狭窄,缺乏连贯性。

目前,多数高校的就业教育只限于狭义的就业指导,教育面过窄,主要是围绕当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而展开,服务对象也只限于应届毕业生,没有向低年级辐射,对一、二年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没有具体展开,缺乏教育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没有建立全程就业教育体系。实际上,这种就业指导通常存在一个观念前设:只有毕业生才有必要接受就业教育。但是现实的困境是:如果就业指导工作只是针对大学毕业阶段的学生,缺乏全程指导,就会使许多学生难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及早规划,难以为将来的就业工作做好相关的知识、技能准备和心理准备,将在毕业求职时处于被动的地位,最终会影响对理想工作的获取。

1.3就业教育课程不系统,内容单调、形式单一。

一些高校开展就业教育不够系统、科学和规范,对就业教育工作研究得不够,就业教育没有贯穿和体现于学校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存在许多不足和薄弱环节,就业教育课亟待加强。时至今日,就业教育课程在绝大部分高校中还没有成为一门正式的课程。对就业指导课重要性的认识及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课程设置有待于调整。

就业教育的内容单调,针对性不强。主要表现在:第一,注重信息提供,忽视教育引导。在就业教育过程中,部分高校简单地把就业指导工作和就业教育二者等同,因而在开展就业教育时,以大量的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就业市场的维护和拓展以及深入的就业形势分析为主,就业教育内容过于简单。第二,重视技术指导,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第三,重视理论教育,忽视实践教育和案例分析。

针对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创新研究。

2.就业指导的创新研究

2.1建立以人为本的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

大学生就业指导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大一开始就把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高校要从高等教育的新形势、社会需求毕业生的新变化、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等方面去调查研究、深入探讨就业教育的形式、内容和工作机制等问题,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思想,打破就业指导只面向毕业生的局面,将就业教育贯穿和体现于学校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

分层次、有系统地在大学各个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讲授,使学生能够尽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结合自己的个人状况、专业要求,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2完善组织机构,形成全员抓就业的局面。

各大高校相继建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但是,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不同,是一项综合性比较强、涉及领域比较广泛的系统工程,要求管理人员、工作人员和课程教学人员不仅要掌握有关的政策,而且要具备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以及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知识,并且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这样综合性极强的工作仅靠一个人、一个部门或几个人、几个部门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它需要调动校内外的所有力量,凡涉及和关心大学生就业工作和职业发展的人士都要参与其中,即就业教育的主体是全员性的。

2.3加强实践指导。

作为一门指导性和时间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就业指导课不能单纯地进行理论传授,必须和行为训练、社会实践、参观访问、专业实习及科学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配以职业指导、心理咨询、专题讲座、录像观摩等形式,力求使大学生就业教育课的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组织学生对专业相关的企业进行参观访问,既可以了解企业对大学生能力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又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增强开拓意识和危机意识,使学生能够正视困难、正确对待就业。同时,建立往届毕业生档案,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对往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他们在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将往届毕业生的就业加入就业指导中,以实例教育在校学生。

2.4创业指导。

只有创业才能更好地就业。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实现自己的理想,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还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问题。因此,大学生创业是一项利己、利人、利社会的活动。当前,我国高校在就业指导中,对于创业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大部分还是局限于为学生找个好的单位或企业就业。

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指导时应主要注意两个方面:其一,对创业精神的指导。创业精神的培养,应融入高校教育的全过程。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有新的理念,有新的作为。其二,对自主创业的指导。自主创业将越来越成为青年一代谋求职业的重要途径。创业具有挑战性,它更能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主动性和创造性,更能灵活、恰当地和社会需求融合在一起,使个人价值得以实现,更快地走向成功。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指导,在就业指导中是个新的领域,也是一个有较大发展空间的领域。

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关系重大,各大高校要不断探索就业教育的新思路,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好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司红.高校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J].北方论丛,2002,5.

[2]陆锦冲,陆恒.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与履待加强的就业教育[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0,6,(3).

[3]工俊杰.转制时期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教育当议[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5,(3).

[4]曾惠燕.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J].怀化师专学报,2001,20,(4).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创新途径

前言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是由于大学生社会阅历较少,对于就业方面的要求以及注意事项等都不是非常的了解,进而容易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重重的困难,严重的打击了大学生求职的积极性。而教师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中的问题,能够促进大学生更好的就业,进一步提高高校的就业率。

1 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在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教师应该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进行创新,扭转大学生不科学的就业观。很多大学生在就业观念方面两级分化非常严重,一部分学生认为只要找到工作就万事大吉,另外一部分学生则将就业标准设置的过高,在薪资待遇、工作环境、未来发展前途方面都要求过高,导致学生求职屡屡碰壁。这两种就业观念都不正确,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对自身进行合理的定位,从学生的专业特点、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需求等进行综合性的分析,然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进而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这样才能够实现学生的良好发展[1]。

2 分阶段对大学生进行校内就业指导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教师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在学生临毕业之前系统的对学生进行指导,但是,由于时间有限,很多时候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也不充分。针对于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对就业指导工作进行创新,分阶段、有重点的开展校内就业指导。具体应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动员,主要是让学生自主的去了解该专业的就业形势以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第二阶段,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分块就业指导,通过开展座谈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深入的教育,并且要求学生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就业计划。第二阶段,个别指导阶段[2]。在个别指导阶段主要是针对于一些在就业指导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像,一些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职业与自身的落差过大,导致学生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或者是一些学生面对多种就业选择,不知如何下决定等等,教师通过对这类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能够实现学生良好的就业。总之,分阶段、有重点的对大学生进行校内指导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显著的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实现大学生的良好就业。

3 引进市场化就业指导机制

所谓的引进市场化就业指导机制主要就是指,在实际的就业指导工作中,教师应该引进市场化就业指导机制,这是一种科学的就业指导方式,也是近几年来,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就业指导方式[3]。市场化就业指导对于教师的要求非常高,教师需要将市场调查工作做得全面和具体,了解如今市场的发展形势以及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分析哪方面的人才市场上需要量最大等等,教师通过对市场形势的有效分析,了解企业的用人情况,然后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学生可以根据如今市场的发展形势,自主的选择就业的方向,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好的就业,提高就业的质量。

4 发挥校友的作用,为大学生提供多种就业途径

校友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每届学生都在社会的各个岗位中工作,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行业非常的了解,也了解具体的就业形势,教师应该积极的与每届毕业的学生进行联系,了解毕业学生的岗位需求情况,并且将一些企事业单位招聘的信息传达给学生,也可以通过校友向自己所工作的单位推荐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就业[4]。总是,通过校友的中介作用、示范作用以及沟通作用不断的为学生扩宽就业的途径,不仅能够快速的促进学生就业,还应该使学生找到一份好工作,进一步提高高校的就业率,实现学生的良好发展。

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创新途径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了解到,教师通过结合大学生实际的情况,对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有效的创新,能够及时的发现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着的问题,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不断的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使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并且在社会中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陈孔祥.大学生就业指导方案设计的层次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1(01)

[2]靳海燕.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对我国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02)

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指导 课程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0-0052-01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就业形势有所好转,但在2008年经历了金融风暴,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变得严峻,大学生就业课程的教学方式及途径也发生着转变,对大学生的影响意义深远,就业课程的创新也成为新时期的工作重点。

一 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进行创新遵循的原则

1.就业指导对大学生的思想及心理健康有所影响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对象不应仅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而是需要以教学内容的形式出现,在大学生进入校门开始就对其进行指导,此时期的指导重心是思想及心理上,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积极、乐观的心理,并对其日后进入到社会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因众多学生进入到大学的学习及生活中出现了难以适应的情况,其目标的缺失不得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因此要在此阶段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2.充分体现普遍指导与个性指导相结合

普遍指导涵盖两个方面:(1)就业指导需要以教学课程的形式纳入到教学的计划之中,保证对学生就业指导的教学成果。(2)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指导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个性指导是指依据学生个体所具有的差异性实行具有针对性的指导,达到就业指导预期的效果。高校需要依据学生具有的共同性安排普遍应用的就业指导内容,如就业政策及形势、择业准备、求职技巧等就业时需要运用的知识。个性化的问题则要实行个性化的辅导,如一对一辅导、网络辅导等。学生求职方向、职业能力分析及职业发展规划等问题比较适合于个体指导。普遍指导与个性指导充分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就业指导课程的作用。

二 就业指导课程创新的途径

1.正视就业指导课程的地位

高校领导层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依据教育部的要求以及毕业生就业指引的需求充分与实际相结合,充分体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在整个就业指导中所应有的地位,将其正式纳入到选修课或必修课的教学计划。同时,配备专门的师资队伍,提供有力的保障,对就业指导课程的地位予以足够的重视。

2.设立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对发达国家中就业指导的师资团队而言,其采用的形式是以专职为主,兼职辅助。即便是兼职的就业指导教师,也均具备丰富的就业指导方面的经验,基本上都有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及人力资源培训方面的专业课程学习,因而,在学生的就业指导中可以发挥极强的导向性。高校对此形式也可加以效仿,与我国实际的国情相结合,聘请少数的专职教师,由其带领一支兼职队伍完成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目标。兼职队伍的任职教师需要在就业指导上具备丰富的经验,并受过系统的培训,要凭证上岗,保证其在某方面或多个领域都有成绩,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从教学内容中获取自身需要的知识。此外,还要有计划地进行就业指导教师团队的培训工作,使其对自身知识进行保鲜,能够对最新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教授学生实用性较强的内容。

3.对教学方法加以创新

很多高校已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充分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在形式上仅局限于课堂的授课及专题讲座,从实践效果来看,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方式相结合,可以更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需求,实际效果更为明显。对网络教学加以利用,学生可事先对教学的课程进行学习,也可对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查找,还可以通过网络与任课教师交流。既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及积极性,又促使学生对教学的内容深入理解,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4.加强就业指导的实用性

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优秀的复合型人才,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其实现自身价值。就业指导课的根本目的,是对学生即将就业的岗位及就业的质量给予高度重视,使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社会。所以,需要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及从事的行业进行分析,做到与时俱进。高校也可适当开展模拟招聘的活动,使学生在模拟情境中积累面试经验。

三 结束语

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发展的主力军,在就业指导方面必须加以重视,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特点,开设与之相适应的就业指导课程,而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实施,对学生、学校乃至社会发展均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生;以人为本;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2-0019-02

doi:10. 3969/j.issn.1671-5918. 2015. 02-010

[本刊网址]http://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背景与必要性

(一)大学生就业背景现状。由于扩招,近年来需要就业的大学生也大幅度增加,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过剩”状况。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有2500万以上的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而03年、04年、05年就业率为73.5%、73%、72.3%,07年一次就业率为71%。也就是这三年没有正常就业均超过50万人,07年还没有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已经达到150万人。但据统计,我国在校大学生仅占同龄总人数的7%,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人数仅占全国总人口的3%,与国际平均水准的18%至20%相比有较大差距,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更远。目前大学生人数总量较多,但也是相对过剩,不是绝对过剩。我国的大学生现在还远没有达到饱和的程度,只是在地区、行业和部门间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因此,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就显得尤其重要。

(二)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必要性。近年来,学生就业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均下发文件,要求各部门抓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并将就业情况与专业设置、招生人数以及各种评估挂钩。大学生的就业已成为高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并不乐观。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问题涉及数百万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关系到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和建立创新型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就业乃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大量非自愿失业现象的存在、过高的失业率,无疑是与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和要求相悖的,将会给构建和谐社会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促进大学生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

(一)自身定位太高。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转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已不再是稀缺资源,但许多大学生还是不能摆正心态,在择业期望上超过了社会实际。在地域选择上,他们以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为目标,不愿意到西部、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在单位选择上,将工作分为三六九等,热衷于进机关单位、垄断企业、外资企业,忽视中小企业和条件艰苦的单位,甚至觉得到一线当工人是下等人干的工作,不仅自己没有面子,连家长都脸上无光。在岗位选择上,要求地位高、待遇好、专业对口,不愿从基层做起、从艰苦工作做起。带着这样的思想去找工作,往往会错过大量的机会,造成学生失业现象越来越严重。

(二)招聘单位认识欠缺。一些同学缺乏就业方面的知识,连什么是国企,什么是事业单位,什么叫外企等等所知甚少,更不能准确地判断单位的好坏,有无发展潜力。本来有些岗位,现在看起来条件不太好,待遇也不丰厚,但却很有发展前途。如果在这样的岗位上坚持不懈干下去,一定会有好的未来。只是一味放弃那些目前待遇低、薪水少、离家远的单位,以致失去了自己发展的机遇。对任何人来说,只要把自己的未来放在自己抓住机遇艰苦奋斗的基础上,而不是患得患失,就业的大门就永远敞开在面前。

(三)就业态度不端正。现在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许多都寄希望于父母、亲戚、朋友等关系寻找好单位,并不想通过自己去努力获得,不想凭自己真才实学竞争得到。不少学生毕业时仍然不知道自己喜欢干什么和能够做什么。在就业过程中,有些学生不积极就业,总认为好工作会掉在自己的头上,有的甚至懒得去招聘现场,要不去了也不带简历,不介绍自己;或者认为自己能力不强,怕和同学竞争;还有的面对就业单位复杂的应聘程序,就认为自己肯定不行,自动放弃。

(四)缺乏就业经验。应聘能否胜出既要有外在条件的准备,也要有内在心理的准备。外在缺乏良好的职业形象,行为谈吐过于随便不会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心理没有过硬的职业素质和职业心态同样会在细节上丧失竞争优势。对应聘程序不清楚,对就业政策的领悟和接受上,对择业手续具体的办理程序上,对信息渠道来源上心里不清楚是毕业生存在的又一问题。表现在主动寻求信息以及利用、分析信息的能力差、对用人单位的了解能力差;缺乏相应的心理准备和自我调节能力;表达能力较差;对社会知识以及应聘岗位的相关知识缺乏了解;缺乏对应聘材料的组织、应聘面试等技巧的掌握。

三、以人为本指导大学生就业

(一)树立正确就业观,建立全程就业指导体系。要引导大坚定理想信念,认清历史责任,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新型择业观,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关系,把自己的前程追求和祖国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走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成才道路。要采取措施,建立全程就业指导的体系。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开班会、谈心、辩论等形式,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纠正错误的择业思想和行为,开展榜样教育;要使学生认识必须先养活自己,再实现理想,不急于求成,即‘先就业,再择业”。就业工作要从大一新生人手,制订计划,开展经常性的就业指导工作,使其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中。一年级在大学生中开展个性倾向测试,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特长、潜能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为学生量身订做符合其发展的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和培养方案;二年级在大学生中开设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创业能力等课程,强化职业意识、观念和责任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对自我能力、优势进行评估,在实践中完善未来职业生涯所需的知识结构,促进职业素质的提升,职业能力的塑造和职业道德的养成。三年级在大学生中开展实习和培训活动,不断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创业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合作精神、心理调节能力等;四年级在大学生中开展就业政策、程序和相关择业技巧指导。这四个阶段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衔接,伴随着大学生成长的全过程。

(二)拓展就业信息渠道,提供高效优质就业信息服务。为学生编写发放就业指南,包括就业政策、就业信息网站、大型招聘会安排日程、就业活动流程、就业服务机构地址、就业协议的内容等。经验表明,每年到学校招聘的单位往往带有一贯性,所以要统计每年学生的就业信息,信息要详细,要包括招聘单位地点、待遇、对学生的要求、就业程序等等;并了解已就业学生就业中的经验,跟踪调查的工作后的感受,将这些信息及时的反馈给下一届学生。这样学生就会对将要来招聘的单位有个大概的了解,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深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单位。统计学生的就业意愿、联系方式,要求学生保持手机处于开机状态,便于及时有针对性的给用人单位推荐。要在每个班设立专门的信息员,和班干部、学生党员共同负责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不但要在信息栏上及时的就业信息,考虑到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宿舍都通网络,都有电脑,所以还要利用网络等先进的技术手段,通过建立QQ群、网上同学录、博客等方式,要求将这些信息的网址设为浏览器的首页,提醒学生随时关注,保证每位同学能及时方便地了解就业信息,同时积极收集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

(三)提高学生素质,讲授就业经验和技巧。要实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提高学生素质是关键。在制订教学计划的时候,要充分地考虑到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开始专业课程。要调研着重了解用人单位招录大学毕业生时重点关注的问题,了解大学生初次就业时用人单位看重的因素,及时调整教育方针,因材施教。如我院从2006届毕业生开始,在毕业选题阶段按照学生所签单位的种类,重新划分专业班级,在最后一个学期开设了相关课程,聘请该领域知名教师授课。这样不但使在本专业就业的学生为将来工作打下来坚实的基础,也使跨专业就业的同学了解了行业的基础知识,降低了学生就业适应的难度。在做毕业课题的过程中,组织学生深入到用人单位,开展就业实习活动,缩短适应期,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通过追踪调查了解,发现这些措施的实行受到了学生、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在大三第一学期末,布置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写个人简历,开学时通过评比展示优秀个人简历等活动,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使同学们积累写简历的经验。解下来通过邀请老师做有关就业的专题报告和讲座,组织开展模拟招聘会等活动,使每位同学在找工作之前都得到思考、锻炼的机会。同时,老师要结合学生的家庭背景、气质类型、独立意识等方面帮助学生做自身条件分析、职业生涯规划同样重要,要把自我认识、自我设计、自我调整三者结合起来做出更具个性化、以人为本的职业生涯方案。

(四)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与能力。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必然趋势。由于种种原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尤其是扩招以后,这一问题将更加突出。这就要求我们高等院校一方面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适应性,同时要更加强调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使高校的毕业生不只是为了就业,还要创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岗位使更多的人能够就业。要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类创业比赛,参加“三下乡”等活动。努力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唱响“到基层去、到艰苦地区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时代强音,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大学生基层创业”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的号召,树立勇于为祖国宏大建设事业奉献青春和才华的坚定信心,树立自主择业、基层创业、终身学习的观念。

参考文献:

[1]艾修俊,张金华.以和谐理念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教育与职业,2004( 11):44-46.

第11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高校就业指导 网络化

1就业指导改革必要性

1.1时代的要求

对于高校就业的指导模式的改革,是属于时代的发展的必然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就业的形式随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要求对于就业指导工作的战略规划也有所改变,在对毕业生进行就业的指导时,必须充分的重视到学生目前的综合素质、以及他们对于未来职业的适应性,而不能是单纯的停留在为学生找到工作的目的上。就业指导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使学生能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潜力。并且应该从职业生涯的这个理论出发,从科学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职业的指导,使得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己的能力来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作。因此,传统的指导必须得到改革。传统的指导只重视单向的传授知识、介绍一些相关的理论,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得学生很难适应未来的工作。

1.2 就业形势严峻

目前对于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因此对于学生的指导也显得更加的重要。一个学校的就业形势,直接的表现出这个学校的办学质量、以及办学的效益,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生存,关系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对着我国经济体系的完善,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因此就业的形势也变得愈加的严重,毕业生人数的增长也是导致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之一。以往的就业指导已经不能够适应这种竞争激烈的市场,所以必须加强对于高校学生的就业指导模型的改革。

1.3就业指导思想变化

传统的就业观念中认为,学生是高校针对社会需求的“产品”。正是由于这样的观念,使得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主要是“管理”,而不是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引导。随着市场的发展,这种思想已经不再适应,对于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必须要把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他们对于工作具有选择的权利,而不是根据市场的需求去适应。正是这种就业的指导思想的变化,使得就业的模式必须发生变化,因此对于高校就业指导的模式必须进行改革。

2 现在存在的问题

2.1 相关机构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高校基本都有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中中心,这个机构是就业指导的专门机构。可是对于此机构的管理、编制往往还不够完善,这个机构的相关设施也不够完善、还缺乏一定的专业性水平,使得它只能够对毕业生开展一些专题性质的讲座,对于就业的指导还不能达到预期的要求,对于学生的专业性指导也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而且,该机构在学校内往往不是一个独立的机构,一般是隶属于学生处的。这就导致了每当到学生就业的季节,学生处派遣的负责人员往往不能满足真正的需求,而这也导致了机构的组成松散,就业工作的各项事务都难以按规定的质量完成,这严重的影响了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的质量。

2.2就业指导队伍水平不一

目前在高校中对于就业进行指导工作的人员的水平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这使得学生受到的指导存在一定的问题。现在对于毕业生的指导人员,大部分都是非专业性的人员,其中受过正规的培训的人很少,不仅在质量上不符合就业指导的人员的规定,而且在数量上往往也不够。并且目前大多数的就业指导的老师都是处于临时拼凑的状态,他们的水平参差不齐,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意见的分期,且对取得稳定性很差,因此对于学生的教导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2.3就业指导重点错误

现在对于高校学生的就业指导,主要关注的是为学生找到工作,因此一般都是以就业指导课、校园招聘会的形式出现,着重于强调一些就业上面试中的技巧,主要是信息方面的指导、技巧方面的指导、方法上的指导。可是实际上的就业指导不但需要这些技巧,更加重要的是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够有更好的水平去面对未来的工作。

3指导模式的创新方式

3.1转变就业观念

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对于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必须要把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他们对于工作具有选择的权利,而不是根据市场的需求去适应。因此,传统的就业观念已经不再适应,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强调毕业生对于社会未来的贡献,而不仅仅是使得他们能够找到一份工作。并且应该通过就业指导,促进大学生把就业的压力转变为在学校期间的学习动力。这不仅仅是一份关于学生的工作的指导,更是对于他们的人生的指导。

3.2培养学生正确就业观

其次,应该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正确的择业观念。应该让学生懂得就业的真正意义,使得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不单单是关注着工资的高低,更加的注意自身的特长、兴趣,将自身的特长融入到未来的工作中去,努力的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时候,应该结合市场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观念进行纠正,并且为他们设置符合他们的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

3.3建立健全的指导体系

目前对于学校的就业指导体系存在的问题也应该得到解决,因此应该建立相对来说健全的指导体系,这是对就业指导模式进行改革的第一步。首先,应该是就业指导中心是一个单独的机构;其次,设置相关人员分别负责不同的工作,且对这些人员进行正规的培训,使他们有着较高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受到正式的就业指导,从而有着更好地职业规划,在就业中找到更满意的工作。

4结束语

目前,对于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因此再这样的背景环境中,本文首先分析了对于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的改革的必须性,然后找出了现有的就业指导体制中存在的缺陷,最终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起到一些作用,使得学生更好地就业

【参考文献】

[1]孙江丽,丁倩倩,陈芳. 高校就业指导模式改革的创新[J]. 高教与经济,2006,01:27-30.

[2]王英娟. CRM视角下的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

[3]张光辉. 大学就业指导模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

[4]杨红娜. 上海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研究[D].复旦大学,2009.

第12篇

1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实际教学现状

1.1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没有对学生进行全程化指导

就业指导课对我国大学生来说,是比较系统化的一门大学公共必修课。其中主要构成内容为:职业意识、具体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权益保障、具体就业形势与相应的政策、具体创业就业技巧以及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和提高相应的能力与素质等[2]。可是,现阶段很多大学的就业指导课程具体体系不是很完善,且教学内容不够科学规范,大学里面担任就业指导课的教师大部分是辅导员或者是学生工作部门的老师,他们长期从事学生管理工作,虽然有很丰富的就业实践经验,但是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科学理论体系,大部分大学生在了解职业生涯规划之前就被教师灌输很多当前社会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等信息,削减了学生的就业信心。特别是对于大四学生,一般就开设几场相关讲座对其进行就业指导。就业指导必须是一套比较完善的系统化教学工程。第一步就应该培养学生职业意识,让学生知道未来具体职业方向,然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及素质,最后对学生解读目前的就业形势以及具体求职技巧。对大四学生来说,还需要进行就业权益保障教育以及就业心理辅导。任何一步都是必需的。

1.2教学内容比较枯燥,所采用的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学校依据实际社会发展状况、社会形势变化以及学生需求和社会政策导向,利用规范的课程开发来设置合理的教学具体内容,同时采取相应的方法以及途径来让学生获取到相关就业知识以及经验和就业技能,这种课程就是就业指导课[3]。

大部分学校的教学内容都只是对学生宣讲书本上面的理论知识,而脱离了社会实际状况,所以不可以依据社会对各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社会就业市场发生的变化来对教学内容进行安排以及调整。除此之外,大部分学校所采用的教学形式都是传统授课方式,过于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以及职业能力进行培养而忽视了社会实践性的重要性,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太单一,使得学生不能身临其境,了解到未来职业对自己的要求。

2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所采用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2.1构建全程化就业指导教学体系

大学生在大学四年时间内都会学习就业指导课,所以在建设这门课程的时候应该先建立一个层次由浅到深的具体框架体系,这需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能够循序渐进的进行,根据学生所处的阶段来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4]。在对大一学生上就业指导课的时候,应该主要教育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以及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专业,了解未来理想职业和自己专业之间的关系,进而强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目的性。对大二学生上就业指导课的时候应该主要对学生综合素质以及职业道德进行有效的培养,让学生具有做好实际工作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从而有效锻炼以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效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给以后做好本职工作奠定基础。大部分大三学生都开始考虑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他们的选择有:考研、留学以及考公务员和求职,这时候学生往往会非常迷茫以及焦虑。这时候就业指导课需要帮助其认识自身所具有的优缺点,教育学生有效结合个人价值以及社会需要来对职业进行准确的定位。大四学生将会面临求职就业,所以就业指导课应该重点分析目前的就业形势,对学生解读具体就业政策,指导学生制作简历、相關就业权益保护知识以及面试技巧。同时应该对大四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为其排解就业困惑,增加就业信心。

2.2在就业指导教学中渗透职业价值观

所谓职业价值观,就是在选择职业的时候人生目标以及人生态度的表现,即对职业的认识以及态度、对理想职业的追求以及向往[5]。人们职业期望取决于人们的职业价值观,在人们选择职业方向以及职业目标的时候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

对于就业指导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应该增加一些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内容,同时通过学习文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来影响学生所具有的职业价值观,让学生能够有效结合职业社会认识、兴趣以及道德认识、自身职业能力。形成一种正确职业价值观以及稳定职业态度和好的择业动机。这样学生才能对未来职业和发展进行理性规划。

2.3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来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

因为对我国大部分高校来说,就业指导课还处于起步阶段,学生老师都没有充分认识这门课程,大部分都觉得这门课可有可无的,所以学生也不会对这门课感兴趣。就业指导教学的教师需要采用不同教学形式来让学生具有学习兴趣。比如,师生互动、主题活动、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以及进行素质提升游戏和情境模拟等。依据学生专业来设置相应的情境,让学生有学习动机以及好奇心,从而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根据实际职场需求来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各种实际案例来对学生的学习和讨论进行引导,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6]。

2.4利用社会各种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就业指导课属于应用型学科,主要涉及到的有社会学知识、心理学以及公共关系学知识等,所以对就业指导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社会案例、测评工具以及图书资料和网络视频等资源,同时还能够邀请成功人士来进行专题讲座,个学生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教学内容处理书本知识之外,教师还需要利用视频短片、模拟训练以及时间游戏和成功案例等来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校园招聘,预先体会求职经历。

2.5重视学生个体发展,为学生提供不间断的就业指导服务

所谓个性化就业指导,就是以宏观就业指导为基础,对学生个体有针对性地进行全面系统的指导,其为宏观就业指导的一种延伸以及补充。因为每个学生的性格、家庭环境以及自身条件都不一样,对于职业环境,每个人都有自己比较适宜的环境范围,而每个职业对人才也有各自的要求。对于那些综合素质以及学习成绩相对差的学生,他们常常会比较自卑,在求职过程中缺少信心,所以教师需要善于找出其优点,同时鼓励其不断尝试,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进行就业指导的事后教师应该注重个体差异,这样才能让指导具有针对性。

结束语

对大学生来说就业指导课和别的课程是不一样的,这门课不是在有限课时里面学习知识,然后通过考试就能够结束的课程,在这门课的教学结束后,学生就会经历求职,在求职过程中还可能碰到一些问题,依然需要就业指导。所以,这门课程必须具有一定的延展性,让学生能够发现自我,同时锻炼自我,最后找到一份和自身发展相适应的工作,这才是这门课程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留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青年与社会,2014,12(7):54-54.[2]陈洪源.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基于“职场秀”节目的视角[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26(2):78-81.

[3]谢干兰.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究[J].科学导报,2015,23(6):246-246.

[4]陈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03(24):32-35.

[5]钱璐,李晓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实践教学模式探讨--基于辅导员视角[J].科教导刊,2014,07(32):228-229.

[6]曾艷敏,崔建国,左延彬等.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时空,2012,08(3):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