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6 08:08: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健康教育周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几年多来,我校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推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现汇报如下:
一、加强多心理健康工作的领导
(一)建立心理健康组织机构
为使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科学、有效,我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组:
组
长:
副组长:
委
员:
(二)落实责任,分工明确
校长xx:负责该项工作的领导、组织与管理工作。
书记xx:负责教师心理健康工作。
副校长:xx负责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分管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工作。
德育主任xx: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教务主任xx: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安排和资料收集,
德育处副主任:xx与学校行政分别负责协调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
后勤主任xx为心理健康教育在人、财、物方面提供充分保障
教务处副主任: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
负责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校医xx:负责心理咨询工作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教师的队伍建设。抓好心理课程的自学工作,提高教师从事心理教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学校指导下,以班主任为骨干,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辅导。开设心理信箱,建立心理咨询室,学校有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三名,积极开展个别辅导,指导广大学生做好心理调适工作。同时利用家长学校的辅导时间,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辅导,针对学生青春期的特征,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面授和函授资料辅导,多方面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
认真贯彻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精神,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合实际,渗透到德育工作中去。为此,需要提供完善的心育制度作为保障,形成从相关管理部门到心育教师到班主任老师等一套系统的规范管理制度。我校的做法是:
1、每学期初根据学校领导干部的工作调整,明确理健康教育领导组、完善我校教育心理研究室组织机构。对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整体部署,要求贯彻落实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文件,提高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2、学期初召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总结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经验,我校教育心理研究室主任许灵韬对下个阶段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总体部署,提出了十项具体要求。
3、期初明确心理咨询室建设方案并研究制定各项相关制度。
4、期中对上半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跟踪,并进一步落实学期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要求。
5、期末对本学期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总结和反馈。
四、加强心理健康环境建设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只有提高了教师的理论素养,才是有源之水,教育学生才会产生正确的积极的影响。学校可利用教师继续教育的机会,有选择地选学一些理论书籍,多订阅一些相关的杂志让老师借阅,也可以请专家给老师们进行专题讲座。
2、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做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首先,教师必须是一个专家。每一个教师必须重视这个问题。多取它山之石,多加强自我修养,多关注心理卫生知识,这样才会发现并及时诱导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
3、开展针对教师的心理咨询活动。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为软环境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心理健康的老师往往营造和谐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相反,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往往会直接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如老师的恶意,专横的态度,不妥的言行,这些都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健全的人格。一个健康的教育,必须有健康的老师。学校应重视对老师的心理健康的咨询活动,了解老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疗治教师的心理。
4、重视优良校风、班风的建设。
营造平等民主的心理氛围。学校大力提倡学术民主、教学相长,鼓励教师和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师生关系既为师长,又为朋友;既是领导,又是同志。学校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个老师和同学。
倡导团结、合作、互助精神。一个积极健康向上、团结合作互助的才是有战斗力的集体。一个学校形成了上下一致、互尊互爱、互帮互助、精诚合作的校风班风,那么,学生也就会形成与之相应的心理品质。所以,学校和班主任、老师都要在这方面作文章。
几年多来,我校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推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现汇报如下:
一、加强多心理健康工作的领导
(一)建立心理健康组织机构
为使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科学、有效,我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组:
组
长:
副组长:
委
员:
(二)落实责任,分工明确
校长xx:负责该项工作的领导、组织与管理工作。
书记xx:负责教师心理健康工作。
副校长:xx负责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分管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工作。
德育主任xx: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教务主任xx: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安排和资料收集,
德育处副主任:xx与学校行政分别负责协调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
后勤主任xx为心理健康教育在人、财、物方面提供充分保障
教务处副主任: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
负责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校医xx:负责心理咨询工作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教师的队伍建设。抓好心理课程的自学工作,提高教师从事心理教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学校指导下,以班主任为骨干,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辅导。开设心理信箱,建立心理咨询室,学校有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三名,积极开展个别辅导,指导广大学生做好心理调适工作。同时利用家长学校的辅导时间,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辅导,针对学生青春期的特征,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面授和函授资料辅导,多方面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
认真贯彻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精神,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合实际,渗透到德育工作中去。为此,需要提供完善的心育制度作为保障,形成从相关管理部门到心育教师到班主任老师等一套系统的规范管理制度。我校的做法是:
1、每学期初根据学校领导干部的工作调整,明确理健康教育领导组、完善我校教育心理研究室组织机构。对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整体部署,要求贯彻落实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文件,提高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2、学期初召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总结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经验,我校教育心理研究室主任许灵韬对下个阶段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总体部署,提出了十项具体要求。
3、期初明确心理咨询室建设方案并研究制定各项相关制度。
4、期中对上半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跟踪,并进一步落实学期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要求。
5、期末对本学期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总结和反馈。
四、加强心理健康环境建设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只有提高了教师的理论素养,才是有源之水,教育学生才会产生正确的积极的影响。学校可利用教师继续教育的机会,有选择地选学一些理论书籍,多订阅一些相关的杂志让老师借阅,也可以请专家给老师们进行专题讲座。
2、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做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首先,教师必须是一个专家。每一个教师必须重视这个问题。多取它山之石,多加强自我修养,多关注心理卫生知识,这样才会发现并及时诱导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
3、开展针对教师的心理咨询活动。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为软环境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心理健康的老师往往营造和谐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相反,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往往会直接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如老师的恶意,专横的态度,不妥的言行,这些都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健全的人格。一个健康的教育,必须有健
康的老师。学校应重视对老师的心理健康的咨询活动,了解老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疗治教师的心理。
4、重视优良校风、班风的建设。
营造平等民主的心理氛围。学校大力提倡学术民主、教学相长,鼓励教师和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师生关系既为师长,又为朋友;既是领导,又是同志。学校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个老师和同学。
倡导团结、合作、互助精神。一个积极健康向上、团结合作互助的才是有战斗力的集体。一个学校形成了上下一致、互尊互爱、互帮互助、精诚合作的校风班风,那么,学生也就会形成与之相应的心理品质。所以,学校和班主任、老师都要在这方面作文章。
培养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学校中学生敢说敢想敢做,还要求教师和学生都是遵章守纪的楷模,做致合理奖惩,形成有章可依,有章必依的良好风气。
5、我校广播站每周四有一期《心灵驿站》栏目,心理老师给播音员提供稿件,已播出《自信的力量》、《轻松迎考》等内容。这种形式听众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从学校环境的改善和建设入手,优化学校教育教学环境,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精神裨的重要保证,是推进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因此,学校要加大软环境的建设。
五、加强心理健康科研工作
动员全体教师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科研中来,通过理论学习、问题讨论、专题讲座、工作研究、经验总结、案例剖析、典型分析等方法、引起大家对心育工作的重视,逐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的实践与探索打下坚实的思想认识基础,积极倡导学习之风、反思之风、研究之风,让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再回到实践中去,反复循环,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渗透的大环境。继续加强对校本课程教材的修订,并在全校范围内开设。教育科研将成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动力,不断推动着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向进一步发展。
一年多来,组织教师参观学习了市内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听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心理沙龙,参与省级课题研究的工作,参与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课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的工作。
六、反思及改进
1.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有待进一步规范。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理论性太强,实践性不够的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积极向各位心理教师前辈学习,向其他的教师学习教学,学习的形式可以是现场请教、网络请教、书信请教、电话请教等。
2.心理咨询有待完善。心理咨询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心理老师有必要不断的学习,学习心理咨询的各种理论和实践知识,并积极地参加培训和交流,通过学习、培训、交流、实践、反思、总结,不断的提高心理咨询的水平,为来访者提供更好的心理咨询。
【关键词】农村中学 心理健康教育 实践
多年前,教育部就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了“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由城市中小学向农村中小学普及”的要求。反观当前广大的农村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尚处在起步阶段,至今仍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真可谓“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一方面是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学生青春期性心理扭曲、厌学、辍学、早恋、自伤或伤人甚至青少年犯罪等现象不时发生;另一方面,农村中学拥有心理教育知识的教师极度缺乏,加上农村教育观念的相对落后,出现了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无从着手、止步不前的尴尬局面。为此我校承担了南宁市 “十一五”规划重点A类课题的研究,并在多年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一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多方位落实,多途径实施” 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现就我们在实践过程中的做法谈谈这一模式的创建。
一、领导重视,筹建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加强师资培训
2009年我校在本地区农村中学中率先引进了一名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老师。我校建立了以学校政教处、校团委作为领导,以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全体班主任为主要实施者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由学校直接领导并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①学校重视对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及技能的培训,不定时地组织相关班主任接受各级的培训工作。
②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工作中。
③班主任与心理老师之间建立了通畅的沟通渠道。
这一教育机制的创立,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避免了出现心理健康教育仅由专业心理老师负责的被告动局面。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结合的尝试
1. 由学校政教处根据每学期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出本期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计划,用以指导心理老师及班主任开展工作。
2. 两者结合的具体形式有以下几种:
①利用主题班会。在每个学期的不同时段,学校都会要求召开某一主题的班会,所有班会均是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进行的。
②利用星期天晚上的每周总结时间,通过电视不定期地播放有关的教育影片,对学生进行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③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去接受教育。我校每一学期均组织一批在纪律上、心理上存在问题的学生到附近的戒毒所、敬老院或小学去参观体验,通过这些活动来开展对学生的教育。
④利用历史文化经典对学生进行传统道德品德及心理健康的教育。
可以说,以上这些活动形式,表面上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其实在无形之中我们也对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可以说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实践
环境可以影响人,建设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必将对学生的各方面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我校正是利用自身作为百年老校,历史人文气息浓厚的特点,大力加强学校的环境建设,特别是校园的文化建设,力争通过环境来育人,通过文化来熏陶人,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一)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校的文化体育活动
如针对一年级新生刚刚进入学校,面对陌生的环境无所适从,难免会出现想家、人际关系焦虑、情绪反常的心理特点,我们就会及时组织新生开展“新生杯”篮球赛、新生游园晚会等文化体育活动来及时调节学生的心理情绪。
(二)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
让学生把专注于某些心理问题的注意力转移到参与各种文化活动中来。让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学会与人相处的技巧、学会如何自我调节各种不良心理情绪的方法、学会如何将自己阳光的一面展示给别人。为此我校创建了多个学生社团组织:文学社、广播站、 舞蹈队、学生乐团、篮球协会、摄影协会等。
四、建立起以班级团体辅导为主,以个体辅导为辅的“多方位落实,多途径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课堂
我校在引进专业心理老师后,立即着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的实践。
①加强以班主任为主要对象的培训工作。我校在引进专业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后,便形成了以学校政教处为领导,以心理老师为牵头的教育科研机制,全体班主任在心理老师的组织及指导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班主任不定时听取心理辅导课,互相之间经常进行教学心得的交流,学校还多次派出班主任到县级以上的教育机构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工作,使班主任在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均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从而促进了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②确定好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过去我们出现了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随意性太强、缺乏针对性的问题。为此我们针对农村中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结合本校实际,编写出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校本教材。
③要落实好课时的安排及上课的形式等问题。我们采取了重点面向一年级,每周每班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至于二、三年级则根据学生的各阶段心理特点和存在的心理问题,确定上课的内容,对于上课的具体时间可另作灵活安排。对于上课的形式,我们力求多样化:有由教师组织实施的,有利用各种多媒体的,有以学生体验为主的形式……
(二)注重开展对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
如果说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是一种具有预防的重要的团体心理辅导形式,那么以心理咨询室为辅的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的方式则是一个重要的补充。所以,我校很早就设立了心理咨询室。
①我们做到了咨询的方式多样化。包括当面咨询、书信咨询、电话咨询、电子邮件咨询、在线QQ等方式。
②我们做到了让心理咨询形成高低不同的层次。班主任能解决的心理问题就不会交给心理老师解决,心理老师不能解决的问题就转交给上一级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
③注重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我们在借助各种调查结果及班主任对学生心理状况深入了解的基础上,针对那些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了“心理档案”,并不时跟踪了解学生心理变化的状况,了解辅导的效果,从而为下一步制定出更为有效的辅导方案。
(三)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偏重知识的传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但在实践中,有些教师把传统学科的教学方法照搬到心理健康活动课上,教学生对心理现象进行理论分析,使心理健康教育课陷入政治课、理论课的误区。
(二)忽视课后实践和学用结合
学习是为了实践和运用。有些教师没有真正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习目的是学生行为的改善,在心理课结束后缺乏后续的检查监督。
(三)教学目标模糊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的在于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但有的学校没有制定出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或未能时刻结合教学目标有效监控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订得过大、过全,在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达到。
(四)专业教师缺乏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是一项专业性很强、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的工作。目前我国的心理学专业教师严重缺乏,在专业教师奇缺的情况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师大多数是半路出家,有的是团队干部兼任,有的是从班主任中抽调的,还有一些非心理学专业的教师通过自学或培训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工作。
(五)缺少制度保证
首先是没有专门的岗位和固定的编制,其次是缺少相应的评价激励机制,第三是缺少必要的时间保证。
二、增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建议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渠道之一,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开展。基于以上的认识,近年来,我们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规范课堂进程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同时考虑到班主任对学生比较了解,平时和学生接触的时间也比较多,采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培训班主任,班主任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转变观念,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课堂的组织者和设计者,课堂进程的引导者。我们努力设计好每一堂心理课,尽量做到以活动为主,以学生的体验为主,在心理教育课堂中运用小测试、观看心理电影、音乐、讨论等多种手段。这样做的效果就是使每位学生在课堂进程中都有发言的机会,都有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真正做到全体学生参与,学生在热烈有趣的活动中情感得到体验,行为得到训练,同时他们在活动中相互合作,相互沟通,增进了学生间的人际信任和合作观念,使课堂环境更加融洽,课堂效果更加明显,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真正成了学生放松身心,完善自我的催化剂,也达到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的。
(二)多措并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专门教育与学科渗透相结合。强调学校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心理健康教育,选派教师参加市、区级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广大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各科教师联系自己所任教的学科适时、适度、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各科都能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2.集体指导与个别疏导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使全体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结构,为学生当前生活及将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实施过程中,我们在学校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栏”,每周定期对学生的共性问题集中指导,提高广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普及心理健康基础知识,教会形成心理健康的基本技能。同时利用每班的健康课,集体晨会、班队课,大课间活动课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结合班主任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个案分析与工作总结相结合。学生个性的差异性、心理问题的多样性决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个案分析与研究,做到因材施教。为此要求每位老师每学期都认真填写《心理咨询记录表》《潜能生转化情况登记表》《爱心家访表》等,把学生中出现的心理状况及解决办法及时记录整理,分析了解各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把准教育脉搏,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同时,由学校归纳出普遍的规律性的东西,进行总结交流,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沟通技巧和策略。
4.个性问题与特殊问题需要进行个别辅导。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服务形式有:①面谈。我们对心理咨询辅导室进行精心布置,完善了辅导制度,力求为学生创设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如果学生有某种心理问题和困惑,可直接到辅导室找老师谈心交流。约见方式是多样的,有信函预约,有临时登门拜访的,也有一些是班主任指定特约辅导的。但不论是哪种形式,学生都是自愿的。②书信辅导。如果学生有某种心理问题,又觉得不便与辅导老师口头交流的,就采用书面交流,通过“开心”信箱联系沟通。在开展心理辅导活动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地利用心理“开心”信箱、心理小报、网络、小广播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向师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针对出现的热点问题进行及时地疏导。
5.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联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实施是不够的,在更重要的意义上讲,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靠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才是学生的来源与归属,小学生心理健康最后要归结于此。因此,我们要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这个契机,邀请专家来校,对全体家长进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指导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6.开展生命教育系列心理活动。生命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开展以转变教师观念、增强教师实施生命教育的自觉性、提高教师执行能力为目标的专题讲座、校本培训、教研活动、经验交流等,把学校的发展目标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期间,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目的是提高教师对生命教育的认识;通过多种方式学习残障人士珍爱生命,身残志坚、顽强拼搏的精神和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可贵品质,同时在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系列征文活动”、“珍爱生命,从我做起”的集体晨会团体心理活动,引导学生珍爱生命,从保护自身做起。分男女生开展“男生课堂”和“女生课堂”,进行青春期性心理健康的培训,开展校园“开心影院”,在学生中进行直观的生命教育。
(三)寓教于乐,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生动有趣的活动
引领学生全面发展一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引领学生。“课本剧”传承了民族的文明与礼仪;“平安童谣”唱出了生命的高贵与尊严;“古诗词诵读”歌颂了上下五千年的文韬武略;“演讲比赛”弘扬了中国精神;运动会上你追我赶,凝聚团队;书画比赛捷报频传,展示风采;还有一年一度的“环保嘉年华”,“六一”文艺大汇演,眼保健操比赛、班级文化建设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特长发展、健康发展,快乐发展,全面发展,使学校形成积极向上、健康文明、团结和谐的校园环境。二是通过活动进行养成教育。学校通过班队会活动,开展“德育讲师团”活动、“爱阅读、善表达”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和行为品德;学校还结合“五一”劳动节开展“寻找最美男孩女孩———劳动大比拼”等一系列劳动竞技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鼓励学生在寒暑假参加社区的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妇女节”“、重阳节”“、教师节”等传统节日开展孝亲活动,传承中华美德……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将枯燥的德育内容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达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培养了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塑造了学生健全的人格,达到“活动育人”的目的。
(四)不断修炼,努力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能力
近几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心理老师进入到学校,学校的心理教育事业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但是,仍然有一部分青少年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为了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班主任的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班主任作为学生的教育管理者起着最直接的作用。目前,小学班主任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新的职责,是新时期对小学生进行德教教育的新要求。小学班主任的渗透式心理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仅缓解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短缺的问题,打破了单纯依靠专业心理健康老师的单薄局面,而且丰富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班主任的工作内容,更新了小学班主任的教学观念,促进了小学班主任的工作重点,也提高了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渗透式教育是一种自然的潜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班主任积极地参加到心理健康渗透式教育工作中,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把心理教学与日常教学内容相结合,在传授学生基本知识和培训学生技能的同时,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了正确的引导。这种小学班主任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在自然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班级”。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必然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小学班主任,同时又是中队辅导员,每日每时把握着学生的思想脉搏,也同样经常关注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以班主任为主开展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地使思想道德、行为习惯教育,科学文化知识技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成为一种“三合一”的教育,从而构建成为一种结合课程教学的渗透,结合班级日常活动,结合全面和个别育人教育的交互,而形成较为完善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班主任要善于通过引导全体学生,以形成班集体共同奋斗目标来发展学生个性心理,这种共同的奋斗目标旨在树立正确的集体舆论,提升优良的道德情操,倡导良好的班级风气和弘扬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因为良好的班集体建设能美化集体生活,能振奋全体学生,能使集体像熔炉一样,对全班每个学生起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班级活动,学生能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获得心理践行和发展。
2.加强锻炼,提高能力。“跌倒了自己爬起,做错事自己纠正。”教育不仅是教会孩子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生活,锻炼、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作为教师,我们要注意观察,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锻炼机会,以提高他们的能力。开学初,我重点抓好班委改选、班干部培训、完善制度等工作。学生们投票选举出自己心目中的榜样作为新一届班干部,我再对这些小班干部进行培训,教会他们一些工作技巧和方法,并坚持每周召开一次班委会,帮他们解决工作中的困难与烦恼,总结收获,改进不足,培养小班干部的组织能力。同时,我还抓住各种契机培养他们的能力,如每日晨会作了具体的安排:周一,行为规范教育(由我负责);周二,古诗推荐;周三,新闻时事;周四,朗读展示;周五,周总结(这些均由学生负责主持)。此外,还有主题队会、每日早读、每周的读书交流活动,也都是学生主持,我负责把关。校文明礼仪岗、卫生监督员则由学生轮流担任,力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受到锻炼、培养能力。
3.巧用气质类型,因势利导。尽管气质类型无所谓好坏,但作为一个人的行为特征,在社会生活中会表现出适宜或不适宜的情况。例如,胆汁质的学生倾向于大胆、坦率、热情,但又有些易粗心、莽撞和刚愎自用;黏液质的学生比较稳定、踏实、有耐心,但不够活泼,比较固执、迟缓。教师要善于利用小学生每一气质类型的积极方面,给他们提供充分表现的机会。要善于理解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不足之处。对于某一特定气质类型的小学生,教师不仅要引导他发挥,同时他表现出来的不尽如人意之处也要表现出充分的理解,并考虑采取更策略的方法来对待。
4.与家长保持联系与沟通。教师要继续发挥家长的教育力量,与家长齐心合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家长的教育态度、方式和内容也影响着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向家长宣传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家长如何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等知识,使家长既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更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同时,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关键词: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心理健康
一、职业学校在德育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职业学校的学生处于人生发育的第二次生长高峰阶段,生理上发生急剧变化,心理上处于非常矛盾的阶段。而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成人成长比成才成功更加重要,心理的健康成长将会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整个成长过程。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教育工作中是当前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重点内容。第二,提升德育教育实效性的现实需要。由于职业学校本身的教育性质与普通的高中和高校不同,其主要是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培养,从而使学生能够胜任相应岗位的工作。因此,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忽视了基础的文化课程,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也基本形同虚设。为了将德育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激发职业学校德育教育教学的活力,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需要进行大胆的探索,通过在德育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来促进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提升。第三,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不足是大部分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普遍存在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缺失[1]。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导致学生在学校中经常违规违纪,使学校的管理难度进一步提升,也严重影响了和谐校园的建设。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德育教育中,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学生,构建和谐的校园。
二、职业学校德育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第一,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部分教师的自发行为,学校方面也应该努力组织开展,通过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严格的管理。可以通过德育教师、班主任以及心理辅导教师三个方面共同构建组织机构,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中,由心理辅导教师专门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制定对应的教育方案;德育教师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传授;班主任则负责收集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及时发现问题,为心理辅导教师提供参考。通过三个方面的合理,帮助所有学生建立对应的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不仅能够协调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变化动态进行及时的把控,同时还能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相应的参考案例。另外,还可以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共性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第二,改革职业学校德育课堂。在职业学校德育教育课堂中,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教学模式,教师需要主动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心理特征,从而制定更加符合学生心理健康成长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2]。同时,需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可以结合相关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入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也可以采用分组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同分组的方式进行独立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发言,最后再将各个小组的意见总结起来,在全班范围内进行综合讨论,不但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讨论环境,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交际。另外,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扮演案例中的某个具体角色,重现案例中的事件,这样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第三,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部分职业学校学生由于本身的学习成绩较差,在学习上较为吃力,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也相对较差。因此,他们会长期处于一种紧张和害怕的学习心理状态,难以愉快的进行学习。针对这一特征,职业学校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一个相对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通过无形的力量引导学生的心理积极成长。同时,需要创设一个相对自由的课堂学习空间,教师不能硬性的限制学生听课的姿势或者课堂讨论的纪律,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处于一种非常放松的状态,使他们的想象力能够充分发挥出来,能够在课堂中更加自由、积极地进行思考和讨论。当解除了约束之后,学生才能够将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独立的运用到问题从发现、分析到解决的各个环节。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对桌椅进行不同形式的布局,同时也方便课堂讨论和各种活动的开展。通过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提升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职业学校需要在德育教育中更好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各方面的合理,不断优化课堂教学,为职业学校学生提供一个健康、自有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全面促进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永新.职业学校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学周刊,2016(08):86.
【关 键 词】 高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高中生
目前,高中生正处于生理发育与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加上学业比较重,面临着高考升学等方面的压力,因此针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高中生的健康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及其课外实践活动是对高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但目前的开展现状却不容乐观,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高中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能够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目标和方向,在主题选择、观念转变、教育技能提高等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实现高中生心理素质的不断提高。
一、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高中课程体系的设置都是以提高高考升学率为导向的,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数量非常少,有的学校甚至直接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取消掉或者让班主任在课外时间组织开展,这显然是不合理的。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不断实施,虽然许多高中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仍有很多学校和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未能及时发现学生在情绪和心理上的变化,不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未能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学生的各种“不正常”行为进行有效分析,并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有可能会延误了最佳的教育时机,甚至会使学生走上了不正确的人生道路。
(二)忽视了对教育活动氛围的营造与管理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有效与否,与教育工作者创造的氛围有很大关系,有的教师未能走进学生的内心,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够融洽,未能营造出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理解、信任、尊重的教育氛围,使得学生的思想和内心还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无法做到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准确把握和了解。
(三)未能紧贴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求
有的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单纯靠经验和直觉对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判断,然后根据自己的意愿组织和设计一些主题内容或活动,但这有可能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求,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有的教师则是对心理健康活动主题的选择过于宽泛,如要对生活充满自信、对世界充满爱等,这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未能紧贴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求。
二、改进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质量的有效对策
(一)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性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它既不是一般的活动,也不是一般的课程,我们应当将其看作是对高中生进行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手段,是高中生实现心灵成长和健康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高中教师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不要仅仅是停留在形式上或者口头上,而是应当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将各项教育措施落到实处,要给学生更多的关爱和支持,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素养。
(二)对活动主题和教育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应当紧贴学生最感兴趣或者最想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保证师生之间能够实现良好的互动效果。教师为了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主题和教育内容选择的有效性,可以在前期对高中生的心理需求进行调查,然后选择最重要的一个主题进行开展,且要避免主题的过多或单个主题过大等问题。
(三)提高教师的综合教育素质
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主导性的,教师的综合教育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质量。因此,相关教育部门一定要重视对高中教师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综合教育素质的培训和提高。首先,要重视对教师心理健康的教育,让教育工作者时刻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这是开展高质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前提;其次,要让教师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能够在课堂内外自觉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再次,要让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掌握正确的心理辅导原则、技能技巧和方式方法,提高自身在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理论修养,实现自身教育素质的不断提升。
三、总结
基于以上所述,高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生理和心理素质还不够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高中教育工作者而言,需要及时转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观念,能够全面认识到自身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这样才能为高中阶段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为我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田国胜. 浅析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的“分享”[J]. 考试周刊,2011(29).
[2] 肖观仁.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23).
范文一:
一、 活动目的: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二、 活动主题:心理健康
三、 活动时间:201X.05.10
四、 活动地点:教学楼待定
五、 参加人员:景观09-02团支部全体成员、心理辅导老师
六、 活动流程:1、同学自发演讲,阐述自己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解,正确对待心理问题,提高自我调节能力,正视自身的缺点,积极向上的面对学习和生活。
2、心理辅导老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讲座,针对大学生普遍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心理问题产生的缘由,并教导同学们如何防止心理问题的产生,同学们自发提出问题,老师进行讲解。
3、心理委员进行活动活跃环节:首先给同学们做系列的心理测试,统计结果并进行分析,请老师进行具体分析,心理委员根据平时对班级同学的观察和悉心洞悉,对班级同学的性格等方面进行分析。然后心理委员带领同学做关于心理暗示等的两组小游戏,并进行结果分析。最后心理委员对此次活动进行总结(主要对班级同学的整体心理健康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
4、团支书对此次团会进行最终总结,让同学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心理健康的意义所在,增强同学对心理将抗的关注,提高西里健康水平,让同学们对过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大学生活。
范文二
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大多数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差,甚至有一些错误的认识,尽管我校已经致力于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的研究,但在师生中未能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还是存在的,在学生群体中,对心理健康持有不正确观念,或者知之甚少的例子还比较普遍。因此,举办此次团日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为更好的将此次活动达到组织有序、主题鲜明、效果显著的目的,特制定本策划书。
一.活动目的:
消除各种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因素,培养对社会生活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二.活动主题:
“珍爱生命,健康成长”!
三.活动对象:
机电xx09班、xx10班
四.活动时间;
xx年12月5日晚
五.活动地点:
机电学院育贤阁406
六.主持人:
张超 、孔宇轩
七.程序:
由主持人根据现状引出主题,再由成员以个人为单位对主题相关内容展开演讲和意见的发表,从身边的事例说起,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最后由主持人对活动进行总结。
关键词:心理健康;人格;目标
良好的心态是成功的基础,在家庭、社会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幼儿有时表现出抑郁、烦燥、恐惧、自私等不良心态。针对幼儿教育这一薄弱环节,我园开展了心理健康课题《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研究》的试验。
一、研究背景
3―6岁儿童正处在心理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心理健康与否将与他们的认知、情感、个性、道德发展、社会适应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就目前社会现状看,现在的儿童普遍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任性、霸道、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创造性及合作交流意识和自控能力等问题,不少儿童存在着种种心理偏差。如:攻击、胆怯、多动、孤僻、吮手指等,长此下去,势必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
二、研究过程、方法、基本内容和形式
()制定目标。通过家访、家长座谈会、问卷调查及行为分析,对幼儿发展状况做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幼儿的自我意识因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其中自我评价开始发生的年龄是3-4岁;自我体验是4周岁左右,自我控制是4-5岁。我们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特点,分别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目标。
(二)基本研究方法。
1.多种方法兼而有之,主要以行为研究为主线,综合运用实证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
2.研究中用整分合的方法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渗透,在目标活动内容、方法等方面设计既有整体有机结合的思考,又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恃点。
(三)研究形式。
1.开设较为系统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充分挖掘各学科教育内涵,使幼儿在各学科教学和一日生活各环节中均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心理教育。
3.通过个案记录和个案研究,加强个别幼儿的辅导,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4.搞好活动区、活动角,为幼儿创设自由发展和交往的空间,引导幼儿在交往中认识自我,了解别人。
5.开发利用家长、社会资源,形成育人合力。
6.开设“心灵小屋”,把心中的小秘密讲给老师。
三、 研究内容
立足“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对幼儿自我认识、自我的态度、行为的调节等方面进行研究。主要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观念、自尊心、自信心、自卑感、自制力、独立性等。
四、 具体措施
()建立心理教育工作体系。为了有效地开展心理实验研究工作,我园成立了以园长为组长,各班班主任,各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根据各年龄段幼儿心理特点,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一系列的有关制度,使之常规化、制度化、序列化。
(二)狠抓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的心理教育和自
我意识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因此,我们首先把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聘请心理学专家定期为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并指导我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购买了大量心理健康书籍和教学软件,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制度规范教师的言行。将每月第四周定为心理健康教育研讨周,为教师创设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氛围,每月一次心理健康信息征文活动和观摩活动,达到资源共享。
(三)与各学科有机结合,在一日活动中展现自我。要求教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幼儿生活的各个环节,纳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给幼儿充分表现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如:在培养幼儿“关心他人”这一主题中,通过让幼儿演唱,表演《小娃娃跌倒了》,让幼儿既有机会展现自我,又通过表演获得关心帮助和被帮助的愉悦心情。在教与学中充分体现尊重、理解、信任。
(四)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精神氛围。教给幼儿一定的交往手段和技能,让他们在游戏中体验并逐渐学会合作、谦让、互换、轮流、妥协等技能。教师深入幼儿家庭了解每一位幼儿的情况,定期召开家长会,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对个别幼儿进行跟踪调查,针对个体差异对症下药。每个班开设“家长信箱”,利用“心连心卡”的形式,每周与家长至少交流一次,把幼儿的点滴进步、好的表现及对幼儿的希望用激励性语言写在心连心卡上,缩短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幼儿增强自信,唤起自尊。
五、研究的结果
()教师的变化。
1.树立了新的教育观念。教师的观念从理性转到具体行为上,起到了质的变化。针对幼儿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水平,分别制定了各自的培养目标和心理辅导内容安排,还编了各类心理健康游戏等,丰富了教育内容。
2.指导幼儿能力提高了,心理健康是多种行为综合作用形成的结果,整体性决定着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与幼儿日常生活、游戏等结合,才能获得主效益。因此教师在制定各类目标时,能将教学活动中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广西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立项项目“基于环境模拟的高职创业教育实践过程研究”(项目编号:SK13LX582)、2013年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模式研究――以柳州市为例”(课题编号:桂教科学[2013]13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088-02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中的重点研究课题,尤其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近几年受到特别重视。高职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高职院校学生这一群体相对于其他本科大学生而言,有其十分特殊的特点。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普遍偏小,比普通大学生的年龄平均小3~4岁;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其学习环境、教学环境以及今后走向社会的发展空间,都与普通大学生有着较大差别。个体自身的差异、其所处的环境以及接触的群体对象的差异,导致高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普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所差异。与此同时,这也体现出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应该引起特别重视。
近年来,围绕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国内有众多学者纷纷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其中,积极健康心理教育是近年来被提及较多的一个概念,也是较为被大家普遍接受和认可的一种心理教育模式。对高职学生而言,培养、建立积极的心理品质,拥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是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在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应金萍、徐竞等人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趋势及对策等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钟兰祥、蒋育洋等人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对院校教育管理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尤其是当前网络环境冲击下带来的新情况;张旭新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了对比分析。
为了更好地研究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建立更为全面的面向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健康心理培养和塑造的教育模式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近年来,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尤其严峻。这一方面基于整个国家大学生毕业人数急剧增加,从而导致整个大学生毕业群体就业压力的增加;另一方面,也与高职学生自身的能力和职业素养在面向社会就业需求面前,显得相对较弱或单薄有关。总之,目前高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压力比普通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更为严峻,由此引发的高职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也更为突出。为了更好地研究高职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通过对大量高职学生进行的调查、分析,总结高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问题:
1.自卑的挫折心理。高职学生在入学时,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考试成绩比同龄学生相对较差,不得已选择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这一部分学生在读期间甚至毕业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思想深处始终会认为其比同龄学生,尤其是从重点大学毕业的学生相对较弱,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都无法与其相比,因此内心会产生相当强烈的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将会严重阻碍高职学生走向社会和其潜能的发挥。其中,一部分学生在这种自卑心理的影响下,慢慢地故步自封、不敢突破,最后从事一些和自己专业和特长并无太大关联的行业,其自我价值和潜能都没能得到很好发挥。
2.激烈的竞争压力。当前的就业环境注重的是学生的能力,因此,无论是高职学生还是其他大学毕业生,都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就业竞争压力,这种竞争无时无刻都是存在的。高职学生整个在读期间虽然也存在学习成绩的互相竞争,但这种竞争压力要明显小于社会的就业压力;且高职学生在读期间有相当一部分正是由于无法承受巨大的学习竞争压力而最终产生了种种不良后果,包括产生厌学情绪、学习成绩下滑、丧失学生兴趣与动力等。总之,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这类高职学生就已在激烈的竞争中受到过挫折,或者说是激烈竞争中的弱者、失利者。因此,当这些高职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时,面临着比学习竞争压力更大的就业竞争压力,往往会表现出无法迅速适应、抗压力能力低等负面现象。
3.同辈的对比压力。高职学生无论其在什么类型的学校上学,在该学生或者在该学生家庭的眼中都是一种不可剥夺的荣耀,对学生的未来寄予厚望。受到这种来自家庭以及周围亲朋好友的期望,高职学生会在心中进行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横向同辈对比。与其他同龄的同学对比、与个人曾经的高中同学或者以前的同龄伙伴进行对比,对比的压力可能会导致高职学生的心态发生失衡,甚至打乱高职学生的就业及发展节奏。某些高职学生在这种对比压力下心态发生变化,高不成、低不就,既没有兴趣踏踏实实、一步一步把眼前的工作做好,又没有能力去胜任更复杂的一些工作岗位,最终导致学生在就业环节中遭受失败。
总之,通过分析高职学生的种种就业心理问题可以发现,上述现象在目前的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为了让高职学生在就业压力面前能够得到更多、更好的发展空间,必须培养、塑造其更加健康和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二、高职学生健康心理塑造方法
当前,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职院校纷纷研究设计了相应的心理健康培养方法,归纳起来主要包括四大类。
1.个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辅导是最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也是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中被采用最多的一种方法。这种教育的模式是将有辅导帮助需求的学生,带到指定的地方进行一对一的单独心理辅导。出于单独心理辅导的环境和特点,在辅导过程中能够对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有着更加深刻、全面的了解;也能够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但这种单独的个体心理指导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方面,辅导的对象群体十分有限;另一方面,这种个体心理辅导往往是将学生看作已有心理疾病或者心理问题的对象来进行辅导,在进行辅导之前,辅导者和被辅导者之间已处于不对等的地位上,这对学生或多或少会产生消极的心理暗示。
2.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讲座也是当前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常见手段。这种教育方法是将所有高职学生召集在一起,集中、统一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种教育方式的优点是受众面广泛,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有机会接受到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但这种教育模式的受众过于庞大,只能够针对一些大家共同都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讲座。否则的话,讲座的受益面必然大打折扣。因此,心理健康讲座就其使用方式和应用途径而言,主要是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一些共同心理健康问题或困惑,进行一些表层的心理健康辅导及疏导以及对学生传授一些常规的心理健康知识,丰富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常识。
3.团体互动辅导。团体互动辅导是近年来高职院校正在研究和创新的一种新型心理健康辅导方式。团体互动辅导方式是将辅导员和被辅导者均置于同一个教育环境中,所有人员在这个辅导过程中,既是心理教育的对象,同时也是发起心理教育的主导者。也就是说,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所有人员都会有互相进行互动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和观察。这种教育方式极大地激发了高职学生在心理健康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兴趣。这种教育方式非常适合解决高职学生共同存在的某些心理健康问题,同时,由于这类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方式往往不唯一,通过让学生以及心理咨询师之间的互动教育,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去寻求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案。
4.网络匿名辅导。网络匿名辅导是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可以让心理咨询师和高职学生的身份互不暴露,学生在进行心理咨询及辅导的过程中,可以匿名地、单纯地针对心理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完全抛开个人的身份信息。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比较适合对某些隐私问题的咨询和疏导。由于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双方的身份均不会被泄露,高职学生在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心理健康问题帮助的过程中,不会产生任何思想包袱,能够完全放开自己的思想压力,将所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完整、原本地暴露在心理咨询师面前,使得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能够得到更好的疏导。
三、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设计
就业压力已成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一种更加贴近当前高职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压力面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十分必要。构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建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近年来所提出来的一种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这一教育理念强调采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教育和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充分地去认识和发展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与此同时,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个体优点和长处的反复强调及强化,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变化,使其心理品质从纠结于各个独立的心理问题,逐步转换到积极健康的心理态度上来,能够以一个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去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这种教育理念重点是强调对学生心理态度的教育和转换,而不是单纯纠结于对某个具体的心理问题进行引导和帮助。因此,建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一个根本要素是真正做到让学生通过转化心理态度来实现自我调节、自我疏导。
2.构建多样化的心理教育方式。通过上述分析和归纳,总结出了当前针对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多种教育方式,不同的教育方式都有其特殊适切性,有优势也有不足。为了更好地满足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应建立起一套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同时,能够在教育过程中,灵活地根据时间、地点、问题等现实因素选择最佳的教育方式,以达到最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3.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辅助设施。目前,在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设施极其匮乏。很多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只能够单纯依靠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口头交流,缺乏相应的教学辅助设施。然而,目前高职院校所面临的严峻就业压力形势,对学生心理上产生的种种问题大多时候并不能仅仅依靠口头疏导和沟通解决。比如高职学生的抗压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这种困惑仅仅依靠心理咨询师反复强调提高心理抗压能力的重要性和部分方法是难以真正解决问题的;而适当地安排学生参加一些极限训练或者心理拓展训练,往往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因此,高职院校在心理教育的辅助设施建设方面应进一步拓展和完善。
4.巩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体系。目前,高职院校老师的培训体系不十分完善,在某些高职院校中高职院校教师的知识培训体系严重匮乏,从而导致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只能依靠自身的自学和总结相关经验来达到知识系统的更新和完善。这种心理健康知识的更新方式一方面使知识的更新量十分有限,另一方面知识的更新完全不成体系。同时,仅仅依靠心理健康教师自发性的知识更新,也无法做到对高职心理健康教师学习动力的一种促进,最终的结果是导致高职心理健康教师长期得不到知识的更新。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高职心理健康教师无法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无法用最新的理论分析心理健康问题,对高职学生心理问题不能够及时地发现和把握,也无法对高职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压力面前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心理问题做出科学、合理的疏导。因此,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师的知识体系进行更新,并建立配套的激励机制十分必要。这也是提高和完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重要保障。
一、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曾经历的两个阶段
⒈起步阶段――咨询为主,针对部分,问题取向
我校在2000年就已经开始意识到开展教师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自2000年至2005年五年的时间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阶段。此阶段工作定位是以心理咨询为主的问题取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工作是从事毕业年级的心理咨询以及每学期请专家为学生和教师做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由于当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学校而言是新鲜事物,没有可以借鉴的工作内容和模式,再加上开展此项工作的教师是兼职且没有心理学背景,所以不能全身心投入,只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初三、高三年级学生身上。所以,此时的心理健康教育既缺乏系统性又缺乏全面性,显得比较被动。
2.发展阶段――活动为主,面向全体,发展取向
针对起步阶段的问题,我们调整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定位、工作内容与发展方向,2006年至2008年两年的时间,学校引进有工作经验的心理学专业教师作为专职心理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计划,由专人负责制定教育政策。此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面向全体学生及家长,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营造浓郁的氛围,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和技能,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不断提高。我们的主要工作是:
(1)建立健全心理辅导相关制度,建设并完善心理咨询室。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为个别辅导提供了温馨的场所。定期开展心理辅导,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为教师、家长的教育提供参考意见。
(2)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开展不同专题的心理讲座。针对学生当中存在的学业与升学适应问题、情绪情感问题、人际交往问题、青春期成长问题等进行专题辅导。
(3)高一年级开设心理活动选修课。由专职心理教师上课,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中存在的自我意识、学习潜能、情绪调控、沟通交往、心灵成长等方面的困惑。
(4)针对家庭教育与亲子关系中的需求,不定期为家长开设心理讲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离不开文明、和睦、温暖的家庭。父母正确的爱会使孩子的生活充满安全、欢乐和信心,为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举办家长心理讲座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5)发展学生心理社团,让学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2006年10月,我校成立了学生心理社团――心馨社。心馨社的任务是:向广大学生宣传和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心理健康水平,繁荣校园文化等。
(6)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文化周,促进校园心理文化建设。我校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文化周,文化周安排了家长讲座、学生讲座、校园广播、心理保健知识宣传、“快乐大搜集”、“微笑校园”、观看心理电影、现场心理测试、校园心理剧大赛、心理壁报评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达到了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丰富学生生活和改善学生心理环境的目的。
此阶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质的飞跃,面向多数学生,兼顾学生家长,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营造了浓郁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学生逐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但此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德育工作相对分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教学工作相互脱节。心理教师即使可以进入各科课堂,但从能力和资历上来讲,无法为各科教师提供学科心理渗透的指导性建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主线、无重点。
二、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
虽然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是学生、教师和家长三个对象,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更多地将精力用于对教师这个群体的关注,这才是治本的方法。因为学生的很多心理问题源于问题教师与问题家长的问题方法,学生学习与成长的愉悦离不开教师的科学指导,学生校园生活的幸福离不开教师职业的幸福。
因此,在全体教师当中形成重视心理教育,进而积极参与心理教育的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2008年我校承担了朝阳区“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教师心理支持方法与途径的校本实践研究》工作,本课题由我策划并主持,我校校长为第一负责人提供物质与行政支持,北京市教科院德育中心的心理专家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推动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从申报课题开始即标志着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始步入第三个阶段:深入阶段――科研导向,以点带面,凝炼特色。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教师心理工作室”硬件建设研究
“心理咨询室”更名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下设两个办公室――“学生心理发展中心”和“教师心理工作室”。
2.教师心理支持内容的构建与实践
(1)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需求与支持内容的建构与实践;
(2)班级德育活动实效性中的心理学问题需求与支持内容的建构与实践;
(3)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维护中的心理学问题需求与支持内容的建构与实践。包括相关知识的普及(讲座内容依我校教师需求来定)和团体体验活动训练。其中人际关系“我说你剪”的团体活动,不仅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还帮助班主任将此活动应用于主题班会,提高了班会活动的实效。
(4)组织中的心理学问题需求与支持内容的建构与实践(比如年级组、教研组、行政组)。
3.校本教师心理支持的制度建设
确保本研究顺利进行,我们已成立研究领导小组,由专人负责相关调研及资料的收集与积累,另外,我们还将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交流会,聘请北京市的专家定期为研究进展进行评价与鉴定,以确保项目顺利完成。
三、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未来
1.具体研究方案
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建设我校“教师心理工作室”。工作室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教师在每次精心设计的专题活动中进行体验,有所感悟、学有所得,促进心灵的成长。开展教师心理沙龙活动,帮助我校教师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学生学习风格分析及课堂教学设计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例如:讨论如何开发“问题学生”的潜能;通过对学生学习风格的分析,设计了如何建立学习心向的教学策略等专题活动。
2.工作目标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建设“教师心理工作室”为主线,以点带面建设一支以学科教师、班主任和中层干部组成的兼职心理骨干队伍,从而更科学、更规范、更深入地推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课程改革和教师发展等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回顾这些年我们走过的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由开始针对个别学生到面向全体;从个案咨询到团体辅导;从单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到渗透到教育教学及教师发展中;从单一的矫治型辅导逐步过渡到集体预防、优化、发展的多元化辅导。学校倡导“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挖掘全体师生心理潜能的心理辅导模式”,以达到形成我校“每位教师都是阳光教师,都能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以创造师生幸福的校园生活”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色。
3.我个人的三点体会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游离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之外,而是应该与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德育活动和教师专业发展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看待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样把这个理念灌输给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不应把视角对准问题,而应该关注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和优秀品质。
(3)在“学习”中感受幸福,在“活动”中体验幸福,在“研究”创造幸福。(稿件编号:091222007)
参考文献:
[1]黄雪梅.区域研修推进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建设初探[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上半月刊),2009,11.
[2]王宏方. 国际学校心理学现状与展望[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2(12):22~24.
[3]陈虹,张婷婷.真正幸福论的实践:积极心理疗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上半月刊),2009(1):20~23.
[4]崔景贵.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前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3(5):56~60.
[5]申继亮,彭华茂.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14~20.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考核指标;心理教师职业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12-0004-03
记者:姚教授,您好!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开展已有二十余年,今年是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十周年,经过十年的规范化发展,您认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总体上有何特点?
姚本先:我非常高兴能接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的采访。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我觉得这二十年用6句话、18个字概括比较准确:起步晚、底子薄、水平低;发展快、成效大、势头好。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初期起步到今天非常好的发展趋势,证明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国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非常必须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从创刊以来至今有十年的历史,在推进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全面开展的过程中功不可没,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比美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国正好晚了一百年。上世纪初,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之父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在美国开展心理咨询的时间距离今天是一百年,另外美国学校心理学之父赖特纳・韦特默(Lightner Witmer,1867-1956)也是那时在美国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儿童指导诊所,并且深入开展儿童心理辅导。中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起步是上世纪80年代。有意思的是,台湾的学校心理辅导运动开始于50年代,香港是60年代,澳门是70年代,中国大陆是80年代,正好构成了一个链条。十年来,党和政府以及行政部门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高度重视,在政策层面和宏观指导领域给予大力的支持。从1999年至今,国家连续颁发了五个非常规范的文件,除幼儿园外几乎涵盖全部国民教育。所以,我认为党和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推进力度非常大,这也是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得以快速、高效发展以及具有良好未来趋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记者: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进行考核这一问题,您认为考核指标应该包含哪些方面?如何保证落实?
姚本先: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作为学校考核的指标之一,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考核可以直接检验和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性开展,希望教育行政部门在对学校进行考核时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校的办学指标,进行规范化的考核。
目前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负担重,能力有限,接受方方面面的考核评比比较多,我个人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不要作为一个独立的考核,而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是非常有必要的。考核要具有可操作性。考核指标可分为两大部分:硬性指标和软性指标。对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考核应放在硬性指标上,即要考核能够体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质量的指标。有四个指标要重点加强考核:人员、场所、经费和课程。人员指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人员,不完全是专业人员,但相对是在学校专门从事这项工作的、相对稳定的人员。场所指要有相对固定的、符合要求的活动场所。经费指要有满足人员、场所、活动所需的经费,不一定是单项经费。课程指心理健康教育要进课堂。这个课程和我们平时所讲的学科课程有很大区别,学校可以根据学校、学生和教师的情况来定,灵活开展,避免纯粹的课堂化教学。其他方面,比如思想认识、态度、理念、领导重视、组织机构等也要进行考核。
关于怎样去保障落实,我认为这个指标应该和对学校的评估、检查结合在一起。比如学校的达标、示范学校的建设、特色学校的建立等等。无论是哪一类学校的考核都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整体工作的组成部分来贯彻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涉及到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办学特色的检查、评估,都应该包括这一指标。因此,特别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在对学校进行考核评估时,能够从素质教育整体推进的思想和理念出发,贯彻落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扎实有效的开展。
记者: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博士曾提到,希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一职业成为优秀教师愿意从事的职业,您认为什么样的机制能使这样一个职业成为大家愿意从事的职业?
姚本先: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优秀教师从事这个职业,二是优秀教师愿意从事这个职业。首先是这个职业需要优秀教师去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和学科教学的教师是不同的。学科教学的教师可能只是影响学生某一方面的知识,这样的影响是有限的。比如语文老师、数学老师,是对某一个年级某一个班在语文和数学的学习范围内有很大的影响。这样的老师只要保证有足够的水平,足够的教书育人的素质,往往就能够胜任岗位要求。但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要求更为全面,他要满足所有学生在学习、生活、身心发展方面的需要,否则就很难胜任这份工作。同时,这个职业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要求并非是为了改善学生的知识状态,而是要改善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精神等整体状态。所以我非常赞成应该是优秀教师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目前,很难要求开展这项工作的学校去选拔优秀的教师,但从未来趋势来讲,从事这一职业的教师除了具有教师资格证书,还应该具有更高的职业准入资格,尤其是在个人的心理、精神、品德和专业素质等方面。
第二,优秀教师愿意从事这个职业。如何让优秀教师愿意长期从事,并且能够做好,这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据了解,当前中小学有一部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他们工作的稳定性、长期性没有得到很好的保证,从而影响了这项工作的正常开展。我认为这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教师工作成熟度的问题,也有工作面临的挑战性问题,还有教师自身发展的专业水平问题。但从当下所遇到的问题来看,关键是教师的地位、待遇和专业发展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首先是地位。在中小学日常的观念里面,最有地位、最有影响、最有前途的教师是学科教师,甚至是主干课程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有的学校可能是学校的教辅人员、管理人员,甚至是边缘人员,这就很难保证他在学校和其他教师一样拥有平等的地位,从而挫伤他的自尊心,打击他的积极性。其次,因为地位的模糊、边缘化,奖金、福利等待遇就会受到影响。再次是未来的专业发展。从学校目前的机制来看,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未来发展的资源不够、条件不够、空间也不够。这就使得这部分教师很难安心于本职工作。比如进修问题、继续深造问题、校内的提升问题等,都涉及到一个人的前途和专业发展。因此,若使这个职业成为优秀教师愿意从事的职业,就必须要解决地位、待遇和未来发展的问题。
目前,最现实的办法是至少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放在“三同”的平台上,即同等地位、同等待遇、同等发展机会,这样就可以确保优秀教师愿意从事这个岗位,或者说更多的教师愿意从事这个岗位。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优秀教师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固然是好事情,这个岗位可能对于校内的教师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自然选择。但我们更愿意看到优秀的大学本科毕业生、硕士研究生来从事这个职业。我认为,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模式、主要路径、主要策略是吸引更多的优秀应届本科和硕士毕业生来从事这一岗位,而不是希望其他学科教师来转任。转任有一个专业的认同、角色的转换问题,而优秀的学科教师不一定是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如果能够有所侧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性水准以及岗位基本要求。
记者:您刚才提到心理健康教育要走入课堂,如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制定一个试行标准,您认为它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什么?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姚本先: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在中国是非常有特色的一个教育活动,也是必然趋势。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标准和其他新课程标准应该是一致的。课程标准实际上是国家课程的基本性纲领文件,它反映了国家的意志和意图,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教育主管部门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基本要求。它也规定了各个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教学评价的依据。在我国,只有基础教育才有课程标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目前还没有进入课程标准制定阶段。我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三句话,第一句: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主导,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的“健康”是一个整体健康的概念。第二句话:立足教育,重在指导。心理健康教育重在指导学生运用心理健康的手段和方法来维护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第三句话: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这三句话我认为是构成未来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的关键点。
参照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我认为这个标准由五个大部分组成。第一,前言部分。主要讲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性质。这部分很重要,一要使大家避免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教师在课堂上把一本教材的主要内容以灌输的方法进行讲解。二是阐述课程的基本理念,比如“健康第一”,可能90%的教师都不会把健康第一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学校里发生着大量的以损害学生身心健康来换取升学率的问题,这表明教师和领导没有健康第一的观念。三是写明课程设计的思路。比如怎样体现立足教育,重在指导;比如有哪些重要的手段、媒介;怎样把课程的主要形式和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和学生的体验结合在一起。课程标准只是一般规定性的,不是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思路是一致的,具体的教学内容由各地根据自己对标准的理解进行设计。
第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应该包括总目标和分目标。总目标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作为一门课程的所有目标,或者是分为中学、小学的所有目标。分目标涉及到具体各个年级,以及身心发展所需要的各方面目标。比如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学校的系统教育,如何从幼儿园适应小学的系统化教育,如何适应小学的规范和要求,如何面临人际交往、伙伴关系、师生关系以及学习的独立性等是这一时期非常重要的目标。三年级的学生进入到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心理的相对独立期。自我意识发展、自我概念发展等这时要在分目标中体现。所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的目标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即非常具体,具有适应性、针对性和灵活性。
第三,内容标准。内容标准是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也是课程教学内容编制的关键部分。课程到底要教什么,学生到底要学什么等具体规定性的内容在这部分体现。比如,小学一年级第一课培养小学生的主体意识,应该列出这一课需要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第四,实施建议。这个实施建议主要是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管理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和案例教学的建议。主要是建议如何实施课程,如何评价,如何考核,如何开发课程,如何编写教材等。
第五,附录部分。主要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术语的解释和说明。使用和实施这个课程标准的人可能差异性比较大,所以有必要给予一些专业性、学术性的指导。
针对课程标准的问题,可能大家还会关心课程标准是独立的还是综合性标准的一部分。我认为课程标准应该是独立的标准。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标准存在,但不是独立的,都是融合性的。比如思想品德、体育健康等课程大纲里面都有相关内容。我们理解的课程标准应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课程标准,同时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的一个特色,也是有利于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策略,没有必要把它们分开。
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标准,我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在条件、机会比较合适的时候,可以启动一些前期的调研,必要的时候可以在局部地区试行。我愿意和各位专家一起为此奉献绵薄之力。
记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创办近十年,您见证了它的产生和发展。您认为从哪些方面对杂志进行总结可以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相结合,同时具有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姚本先:我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这本杂志感觉非常亲切,也很有感情,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转眼十年之久,我是忠实的读者、作者和推荐者。我经常把它推荐给我们的老师、学生,特别是我的研究生。在此借这个机会,感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给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工作者、实践工作者,包括学生、家长提供了非常好的一个阵地、一个平台,我也希望这本杂志越办越好。
【关键词】中职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1-0177-02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进,中职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也愈发凸显。通过为社会培养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中职教育发挥了它的社会服务功能。但由于与普通教育存在较大差别,中职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在心理特征方面存在着特殊性,并且出现了心理特征偏离常态的现象,并严重制约了其培养对象——中职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需要加强对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在研究中职院校学生心理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的基础上,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为中职生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指导。
一 关于中职生心理健康现状的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中职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对中职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并从心理现象不同的维度出发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进行了总结分析。
当今社会,中职生往往被视为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尚未成熟,社会阅历上缺乏经验,还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这就使得部分中职生心理健康出现了严重问题。郑亚丽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中职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卑心理严重、社交能力欠缺、逆反心理强烈、盲目追求个性、自控能力较差。周小红在《浅谈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培养思路》中指出,除了自卑心理严重、社交能力欠缺、逆反心理强烈等问题外,中职生还存在虚荣心强、适应能力差等心理问题。与其他学者不同的是,周小红还调查研究了中职生的积极性心理特征,发现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得分最高的维度为人际维度,这一结果表明中职生发展最好的是爱、心灵触动和信念希望,这为中职生的教育管理提供了切入点和启示意义。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也有不少学者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对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研究。李梦卿和徐燕萍采用问卷调查和部分访谈的方式对辽宁、安徽、湖北、山西、广西、云南等东、中、西部七省(自治区)1100名中职生进行了随机调查,结果发现中职生在抑郁、自尊、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心理、就业心理等方面均存在一定问题。张阿敏的《关于中职生问题行为与社会支持关系的调查》一文通过采用青少年问题行为自评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374名职业院校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中职生普遍存在问题行为。除了在心理问题类型方面进行研究,还有学者对中职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进行了研究,邹玉玲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总检出率为25.50%,其中存在轻度心理问题的学生为24.27%,存在中度心理问题的学生为0.67%,存在重度心理问题的学生为0.56%。
国内学者对中职生心理特征的研究显示当前中职生的心理问题较多,是一个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群体。
二 关于中职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
国内学者从中职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家庭教育的缺位、学校相关教育的缺失等方面对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进行了诠释。
青少年时期,尤其是在职中高一和高二阶段,正是学生的“心理危险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生理发育迅速,而心理发育迟缓,身心发展失衡,形成生理“早熟”和心理“晚熟”现象。他们精力旺盛,感情丰富,但又具有冲动性,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王海霞在《中职学生心理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中指出,面对就业难的社会现实,中职生大多还没能形成自我同一性,没有明确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很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因此对未来无所适从。中职生的迷茫心理和因身心发展的失衡所带来的心理问题本来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得以解决,但从现实情况来看,部分这两种教育不仅没有形成教育合力,反而激发了中职生心理问题的形成。
从学校教育的层面来看,部分学校刻意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对学生心理状况的关注:一些教师忽视学生身心特点,采
用不当的方法教育学生,对学生体罚、心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偏激、自卑的心理。而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面临体系不完善、形式单一、专业师资力量缺乏等问题,不能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提供有效的心理辅导。从家庭教育的层面来说,不好的家庭环境和不当的教养方式都会影响中职生的心理健康。和香月在其硕士论文《邢台市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中指出,父母对孩子的溺爱、亲子间沟通的缺乏、父母对孩子过低的期望及放任自如的教养方式都容易导致中职生出现认知、行为等方面的问题。高红琴在其《对我国中职生家庭教育的反思》一文中也指出,家庭教育环境差、家庭教育的责任转移是当前中职生家庭教育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魏克芹对中职生危险行为与家庭功能的调查研究表明,家庭功能与有意伤害、自杀、吸烟等危险行为都有显著的负相关。另外,宝炎兵在其硕士论文《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中指出,作为社会心理环境的社会风气对中职生的心理也有不良影响。
三 关于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研究
1.关于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研究
从目前国内学者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研究发现,学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界定多为增强学生的人际适应性、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健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重点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为问题,并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指导与咨询,提供必要的援助,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苏锦玲的《在中职校的德育工作中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心理品质,从而使学生的人格能够健全发展。赵登绍的《自我概念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一文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通过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关于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的研究
当今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正从“传统单一式”向“现代多样式”转变,从“消极矫正式”向“积极发展式”转型,从“求助救助式”向“助人自助式”转轨,从“单向灌输式”向“互动体验式”转向,从“零散平面式”向“整合立体式”转换,从“封闭自主式”向“开放渗透式”转化。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要坚持不懈地进行,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家庭、社会积极配合和共同参与,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郭淑芹在《关于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一文中指出,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培养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改进德育课教学方式等途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引导。崔景贵和黄亮从积极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视角出发,倡导学校建立以积极型、主体性、发展性、自助式、青春期、职业类、文化层、网络化和整合态为要素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说,可以通过唤醒家长的责任感、指导家长正确地实施家庭教育的方式来增强父母的家庭教育意识、获得教育孩子的方法。赵登绍的《自我概念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从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性进行研究,认为中等职业学校应构建个人—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树立实践光荣的文化氛围,完善实验实习条件,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自我,提高自信心,以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来达到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目的。王志洲等人的《中职心育课之“三激”模式建构与操作范式研究》中指出,要建立“三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教师本着激活、激发和激励的原则来建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心理体验,进而激励学生的心理成长。王海霞指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自信教育为主,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重新发现自身的优点和潜能,对未来充满信心,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 关于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评价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很多,而且也做出了很大的成就。但这些研究大多是理论层面上的,既有的调查研究也只是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从研究思路来看,国内学者的研究大多是沿袭着“问题、原因、对策”的思路进行。但由于“对策”的提出只是以心理问题的假设为依据的,所以“对策”的时效性可能会降低。另外,微观研究较少。既有的研究虽然提出了中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策略,但是这些策略大都因为比较宏观而难以落实到具体方法层面。其次,中职生的心理特征还与社会影响有关。但是目前研究社会影响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较少,对社会、学校、家庭三者在中职生心理健康合力方面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在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要的今天,教师应紧随心理科学发展的步伐,不断创新与发展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积极实践,着力建构高起点、有特色、可操作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促进中职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郑亚丽.当代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3(1)
[2]邹玉玲等.全员参与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J].校园心理,2010(4)
[3]郭淑芹.关于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J].学苑教育,2013(3)
[4]李梦卿、徐燕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管视与对策——基于对我国七省(自治区)中职学生抽样调查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4)
[5]魏克芹.中职生危险行为与家庭功能的关系[J].商场现代化(学术版).2005(6)
[6]教育部《关于印发的通知》,2004.7
[7]崔景贵、黄亮.当代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构建[J].理论经纬,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