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影像检查技术

影像检查技术

时间:2022-06-18 10:42: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影像检查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影像检查技术

第1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采用回顾式分析,选择从2011年4月~2013年9月入我院妇产科的100例急腹症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资料进行研究。100例患者入院时诊断后均为急腹症,患者多为不同程度腹部的疼痛,还有些患者出现阴道流血和发热。患者年龄在20~39岁,平均年龄为(24.8±2.2)岁,22~30岁的患者为58例,30~39岁的患者为42例,患者腹部疼痛时间在15~30min,患者的出血量在200~300ml之间,需要立刻进行临床确诊和治疗。

1.2方法患者可以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进行临床的初步检测,检查之前,患者腹部的膀胱要保持住充盈的状态,可以使用生理盐水对患者膀胱注射,使用仪器的探头,在设定好频率之后,顺着患者腹部耻骨的联合位置进行全方面的检查和扫描,在腹部上下和横向的扫描和检查,在患者下腹部进行纵切和横切等各种角度的扫描。在扫描过程中,要认真观察患者子宫及附件、盆腔内器官有没有炎症和形态的变化,检查盆腔积液是否正常,对患者的肝、肾和胰腺器官都进行认真的观察,看各个器官是否发生病变。

完成初步检测后,患者可以将膀胱排空,通过阴道探头开始下一步排查,利用多角色的盆腔扫描和检查,得出更全面、更确切的诊断信息,对检测结果进行详细记录,要保持检查后的随访工作,直到患者手术或病理诊断得到结果。将超声影像检查与病理检查的结果进行对比,总结出超声影像学检查技术在妇产科急腹症临床诊断中的运用及诊断价值,分析误诊原因,有效提高患者诊断的有效率。

1.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 SPSS 15.0 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时,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00例患者的超声检查检查出,38例异位妊娠、12例宫内孕滞流产、9例急性盆腔炎、1例处女膜闭锁、20例急性肠梗阻、15例卵巢肿瘤扭转及破裂、5例子宫穿孔等,除了急性阑尾炎的诊断,经过临床病理诊断确定,超声诊断确认为95例,误诊为5例,超声诊断结果达到95%,有较好的临床使用效果,见表1。

3讨论

妇产科急腹症有着明显的临床特点,一般病情发作很急,而且病情的变化快,患者的生命很容易受到威胁,发病时,患者会承受长时间的病痛折磨,所以,及时的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应用适当的治疗措施,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痛苦,使患者生命安全及到保障。

超声影像学有着简单的操作方式,运用在患者的病情诊断中具有快捷性和实时性的特点,可以作为妇产科急腹症首选的检查方法。超声影像学检查能够更好的为妇产科急腹症提供病情诊断的根据,保证腹腔穿刺与引流效果,对患者发病原因做出更好的判断。可见,超声影像学检查在妇产科急腹症临床诊断中的运用具有重要作用,使妇产科急腹症的手术掌握充足的依据。

本文对妇产科急腹症各症状的超声影像图表现,例如:异位妊娠、急性盆腔炎及急性肠梗阻等确诊的情况与病理诊断后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对比结果发现:100例患者的超声检查检查出,38例异位妊娠、12例宫内孕滞流产、9例急性盆腔炎、1例处女膜闭锁、20例急性肠梗阻、15例卵巢肿瘤扭转及破裂、5例子宫穿孔等,除了急性阑尾炎的诊断,经过临床病理诊断确定,超声诊断确认为95例,误诊为5例,超声诊断结果达到95%,有较好的临床使用效果。运用超声影像学检查技术对患者宫腔、盆腔及附件进行仔细的检查,对患者子宫大小、内膜及附件是否有肿块发生都可以进行直观的检查,对于盆腔积液和附件包块及周围组织关系等情况都可以做出详细的诊断与定性。超声影像学检查技术不仅可以充分的进行病情的定性诊断,还能进行定量的诊断,如:患者发生异位妊娠时,通过超声影像学检查技术对患者异位妊娠发生的位置,妊娠导致的出血量做出具体的诊断,可以为患者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更科学的资料信息。

超声影像学检查技术可以为妇产科急腹症的病因做出更好的判断,本文选择的100例患者进行超声影像学检查有5例误诊出现,确诊的符合率为95%,具有极高的符合率,对于妇产科的急诊工作开展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不过,妇产科急腹症具有极其复杂的病因,多种发病原因与病变的部位,很多不同急腹症会出现类似的超声声像图,容易使检查人员弄混,所以,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的同时,一定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询问,患者是否有病史、患者临床症状表现、患者病变部位大小、病变部位表现形态及声音等,都进行认真的观察与分析,同时,对急腹症多发的异位妊娠及卵巢内膜异位等病症的超声声像图的显像有着深入的研究与区分。结合患者在临床上的表现,对患者的诊断可以实现更高的准确率,防止由于超声声像图类似导致的误诊发生。本次研究分析中,对100例患者进行了检查与分析,也现了5例误诊,占到5%。

有时患者症状表现为出血多,出现了血液成团,而在超声影像的图像中会显示为肿块,却没有肿块包膜的存在,这就是把异位妊娠诊断成卵巢囊肿扭转的原因。很多时候,同样的疾病也会表现为不同声像图,例如:异位妊娠在发病早期在患者的盆腔会                 出现少量的盆腔积液,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附件还会有混合包块和盆腹腔积液的产生,很多疾病都会表现为类似的声像图。一般异位妊娠与黄体破裂也会在超声影像学的检查中附件表现出不均匀的混合包块和盆腔液性的暗区。还有些患者会同时患者多种妇科的疾病,病情之间互相影响,导致超声影像图像不能表现出典型的特征,使影像图像复杂,很难确诊。如果患者妊娠和子宫肌瘤出现合并病症,妊娠容易使肌瘤的生长加快,而瘤内还会发生出血的症状,出现不规则回声,这种情况就容易发生误诊。可见,超声影像检查的医护人员一定要结合患者所有临床资料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才能做出最终的诊断结论。

综上所述,超身影像学检查在妇科急症的诊断上,有着较高的准确率,而且操作十分简便,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患者痛苦少,检测准确率非常高,已经成为临床重要的诊断方法,医护人员结合患者病理临床确诊,对患者病史、症状和体征进行确诊,可以有效提高妇科超声影像学的诊断有效率,为患者及时检查出病因,方便医护人员进行快速的临床治疗,可以应用于妇科急腹症的临床诊断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蒋陈月.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卵巢黄体囊肿破裂23例分析.上海医学影像,2011,15(1) : 57-58.

沈海燕.妇产科急腹症的超声诊断探讨.医学信息,2010,11(12):3585-3586.

何菊梅.超声诊断在妇科急腹症中的应用价值.内蒙古中医药,2012,28(6):111-112.

第2篇

资料与方法

2008年8月收治冠心病患者50例,男38例,女12例,年龄45~75岁,平均61岁。4例冠状动脉支架或搭桥术后,无严重的心律不齐、房颤、哮喘、失代偿性心功能不全,心率>70次/分。

扫描前准备:在检查前服倍他乐克50mg或心得安20mg,心率要求控制在55~80次/分。训练患者屏气20秒,否则不准予以扫描。清洁皮肤,贴好电极,接好心电导联,开启ECG门控。

多层CT心脏扫描:使用Brilliance 16层螺旋CT机先行胸部正侧位定位像,正常吸气后屏气扫描。扫描参数120kV、150MA层厚1.25mm、Fov 250mm。待平扫图像出毕后,进一步调整扫描范围,特别是Fov。然后进行增强扫描:自气管隆突水平下1cm至心脏膈面下1~2cm,以肘静脉注射80~100ml,优维显浓度350mgI/ml,速度3.5m/秒,探测器放在主动脉横断面处,预定值120HU,由探测器自动开始延时扫描,整个扫描过程在1次屏气中完成。选择0.4秒螺旋扫描,层厚10mm,重建层厚0.625mm,扫描时间20~26秒,Fov 250mm短阵512×512,参数120kV、420MA。

图像重建和筛选:运用回顾性ECG门控技术进行原始数据重建,分别在R~R间期的9个时相重建,即R波后40%、45%、50%、55%、60%、65%、70%、75%、80%、共9个相位窗上进行心脏横断面图像重建。然后行血管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T)、曲面重建(CPR)等筛选出质量好的图像用于诊断[1]。

结果

50例冠心病成功完成扫描后,经重建后处理后,经诊断确认31例有狭窄,显示斑块93处。有4例冠脉支架置入,都能清晰显示。

讨论

16层螺旋CT全周扫描时间仅需500毫秒,应用双期重建算法或内插算法、分段算法,时间分辨率可达125~250毫秒,配合ECG心电门控和呼吸门控技术,减少运动,提高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具有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等先进的后处理软件,因而提高冠状动脉病变的显示率,是一项简便、安全,短时间内和无需住院即可完成的扫描方法,是诊断和随访冠脉疾病有意义有潜力的无创性检查方法[2]。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医学影像技术;临床应用;发展趋势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069-02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CT、DR、MRI等多种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领域和临床应用中取得了创新和突破。借助各种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医护人员对解剖结构的成像更为详细,对病变组织的形态了解更为清晰。本单位拥有的影像技术设备是西门子1.5tMRI、西门子胃肠机、ge单排CT、意大利GMm-DR、飞利浦DR以及飞利浦64CT。本文主要就利用MRI技术对小儿脑部磁共振的影像分析和临床应用,探讨和分析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1 医学影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1.1 医学影像MRI技术简析 医学影像技术中的MRI图像,也可称为磁共振或者核磁共振成像,此项技术借助电子计算机和图像重建的功能重新建立成像的医学影像技术,表现于灰度呈现度不同,反映相对应的组织结构情况的数字化影像技术。MRI对小儿脑部的分辨率较高。MRI的检查范围比较广,非常适合中枢神经系统、头颈部位以及心脏血管等检查,但是对于体内有磁性物质的病人则失去检查功能,而且MRI没有CT适合对钙化的效果检查,对肺部和骨皮质的现实也比CT的检查效果差[1]。

1.2 MRI技术在小儿脑部磁共振的影像分析 本单位拥有西门子1.5tMRI,此设备拥有独特的西门子Tim线圈,可以同时对全身各脏器功能进行扫描、灌注扫描以及成像。西门子1.5tMRI的软组织分辨率较高,无放射线,因而对人体的身体基本无害。扫描过程中,检查对象平躺在检查床上以得到轴位、冠状位、矢状位以及斜位的体层图像,还可以做无创性全身血管成像、闹弥散、灌注等功能成像,西门子1.5tMRI具备高分辨率胰胆管水成像、输尿管水成像等优秀的影像学检查功能,为检查者提早发现病变情况。

回顾近期本单位小儿头部磁共振检查共80例,平均年龄1.5岁,在小儿服用镇静药物熟睡之后进行扫描。将小儿头部放于线圈中心,用海绵垫固定,按照定位图调整扫描的范围。结果发现,80例患儿都获得了比较满意的图像,一次镇静完成检查的患儿58例,服用镇静药物后未能及时扫描导致检查中惊醒,需二次镇静才能获得所需图像的患儿22例。颅内出血患儿33例,脑软化42例,其余为颅内其他疾病和正常磁共振影像。患儿在做磁共振检查前需使用镇静药物,否则运动伪影会影响图像的质量,甚至导致无法获取检查诊断。在扫描过程中应用双梯度中的zoom选项,以提高细微病变的检出率,尤其在小出血点的检测上结果准确。磁敏感加权序列具有高分辨力、薄层重建和流动补偿的优点,有效降低了小动脉和噪声对检查的影响,比较适用小儿脑部血管病变的检查,尤其是小儿细小血管早起出血的诊断精确,并能判断小儿脑组织可存活性几率。而弥散加权序列则可产生两套的图像,其中一套b值是1000的弥散加权图像,另外一套是b值为0的T2加权图像,能减轻颅底磁敏感的伪影,改善信噪比。

西门子1.5tMRI的影像技术具有强大的磁体,先进的相控阵线圈,开放式的设计,大型的磁体空间,成像快速、图像质量和精确度高。本单位西门子1.5tMRI的配置,不仅能更好的满足医疗、科研工作的需求,更带动了单位医疗技术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 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趋势

20世纪下半叶,我国的医学影像技术取得了很快的发展,从单纯的放射诊断科室发展到如今的集诊断和治疗于一体的临床医学影像科室。伴随着计算机、信息科学以及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前景将更为广阔。

在不断发展并日趋完善的先进医学影像的技术中,最初的计算机X线摄影透过人体放射于影像板上形成潜影,再将其放入激光扫描机上扫描,经过模数转换器,图像信号则生成图像。随后发展的CT利用X线对人体某一范围逐层扫描,获取信息,也是经由计算机处理得到重建的图像。此外,CT的图像显示器、多幅照相机等辅助设备,让探测器对X线有更为高度的敏感性,可将接收的X线转变成模拟信号,再变成数字信号,通过计算机处理器变成CT图像,再由多幅照相机摄片提供诊断。随后逐步发展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记忆盘中储存造影、注射部位的透视影像转变的数字,减去蒙片数字,将剩余数字转变成图像,成了较为清晰的纯血管造影像,其技术比一般的血管特管造影更为简便、经济,更少引发合并症,但导管插管技术不断普及以后,静脉法数字减影逐渐被动脉法所替代了[2]。目前的核医学比较先进的显像方式是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将单光子注入人体内,放射性核素发出的射线借助计算机重建影像,这种发展是电子计算机断层和核医学示踪原理相互结合的高科技医疗技术,采集的信息量大,适应面广,特异性高,放射性小,技术的逐渐发展在当今的医学影像技术中有独特的诊断价值。分子影像的出现,为新的医学影像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曙光。目前全球医学界都致力于研究开创分子影像和基因的治疗,其重要步骤是借助分子探针插入人体细胞内,MRI或者红外线记录信号,再显示分子、代谢和基因转变的图像,为医疗的诊断提供准确的基因表达。而PACS系统的产生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下的产物,其标志着网络影像学和无胶片时代的来临,PACS系统储存、管理、传输、处理数据,完成在放射科和其他科室之间的影像传递,还通过互联网和微波技术实现远程诊断,这种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当今医学影像技术影像资源的效率[3]。

3 结束语

现代的医学影像技术经过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各种的先进设备层出不穷,世界医学界接受了利用医学影像帮助诊断治疗方式并不断研究并创新更高技术的医学影像技术。相信在不久的未来,随着医学界的不断革新、科学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的研究会为影像学技术的临床应用开启更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 袁聿德.医学影像检查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4(09):16-17.

第4篇

【关键词】卫星影像图(DOM);控制点采集;图像纠正;色彩调整;数字镶嵌

0 引言

1)工程概况

根据规划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是宁夏的建设的“一号工程”,规划区总面积约3484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煤化工、临河、灵州、太阳山4大综合项目区以及后备工业发展用地,本次工程计划生产3500平方公里数字正射影像图,满足规划建设之急需,为了做好准备工作,前期已安排完成卫星影像采购工作。

2)测区自然地理环境

测区位于银川市黄河东岸,总面积3500平方公里,基地位于陕、甘、宁、蒙毗邻地区,西与自治区首府银川市隔黄河相望,东与开发中的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毗邻,易形成产业互补,资源共享,其生产、生活条件俱佳;测区海拔在1200―1350米,处于荒山丘陵地带,地形平缓,地势开阔,有成片的发展用地,为工业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土地资源。

3)主要技术依据

(1)《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生产技术规程 第3部分数字正射影像图(DOM)》(CH/T1015.3―2007):

(2)《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数字正射影像图》(CH/T1009―2001);

(3)《数字测绘成果质量要求》(GB/T17941―2008);

(4)《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18316―2008);

(5)平面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

(6)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1 资料准备

1)本工程资料主要有购买的原始卫星影像、上年度数字正射影像图、DEM成果、技术设计书等所需的其它技术资料。

2)根据工程建设及规划要求,本次1:1万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市场采用IKONOS卫星影像,共包括4个波段,其中全色为1米分辨率,多光谱为4米分辨率,原始影像数据20景,约20GB,主要数据格式为TIFF。

3)该资料已通过质检部门的检查验收,影像资料齐全,具有完整的卫星参数,每景数据均分别含有全色、多光谱(红、绿、蓝、红外)数据,影像数据清晰,能满足设计要求。

2 控制点采集

1)按照卫星影像图加工成熟工艺,正射影像纠正所有控制点的来源为宁煤测量队为本工程实测的D级GPS控制网点及加密点,本工程还从前期1:2000数字正射影像图中图解足够的控制点。其平面坐标作为参考点坐标,对应地物特征点高程坐标值由软件在DEM数据库中自动读取。采集地面控制点为在卫星影像中相应位置处明显地物特征点,且平均分布,影像的边缘和角点不应丢漏,对覆盖面积加大的IKONOS单景数据,地面控制点应布设25以上;因裁切而导致面积较小的数据,其控制点数量不应少于15个,面积过小的数据控制点数量不少于9个。

2)整个测区的数字地面工程模型采集的工作已全部完成,其成果质量符合规范要求和技术设计要,并通过质检部门的检查验收,并同意移交下一工序使用。

3 本工程基本要求

3.1 精度指标

像片控制点对附近根据三角点(GPS点)或高级地形控制点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得大于图上±0.1,像片控制点对附近水准点或三角点(GPS点)高程中误差丘陵地不超过±0.25m,山地、高山地不超过±0.5m。

3.2 加密点精度

内业加密点相当于野外控制点的平面精度中误差不大于下表要求:

3.3 DOM精度

1:1万DOM图上明显地物平面位置对附近野外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及接边误差不得大于下表要求:

3.4 影像要求

――利用DEM数据对影像数据进行微分纠正和影像重采样,生成数字正射影像图;

――数字正射影像图应清晰,纹理信息丰富,像片之间影像尽量保持色调均匀,反差适中,图面上下不得有图像处理留下的痕迹,镶嵌时拼接要一致,不产生明显整体视觉差,选取镶嵌线应尽量避开建筑物,桥梁等人工设施;

――利用已有数字划线图对DOM进行套合检查,同名点套合误差不应小于2米。

4 正射影像图生产

4.1 色彩调整

主要包括影像均光处理和影像均色处理,均光处理采用编辑调整影像局部的局部光度来实现,通过均光处理后每张卫星影像各自的关照均匀;影像均色处理采用编辑调整影像的亮度、反差和色彩均衡来实现的,处理后所有的影像色调一致,色彩均匀。

4.2 影像纠正

采用正针对IKONOS卫星数据处理的正射影像纠正模块,并引入卫星参数文件建立纠正转换模型,地面控制点采集完成后,应多选5个控制点作为检查点,通过平差计算,检查点误差小于1个像元,才能进行重采样。纠正完成后,应对结果进行检验,比较匹配程度,观察坐标数据变化。同一景影像的全色数据和多光谱数据可以使用同一套控制点,有利于接下来影像融合。

4.3 影像融合

经过正射纠正的多光谱数据中红、绿、蓝3波段按一定的排列顺序,表现出真实色彩,再利用影像融合功能将真彩色的多光谱数据与全色数据融合,得到高分辨率真彩遥感影像。

4.4 影像镶嵌

将经过影像融合得到遥感影像按正射影像进行镶嵌,按图幅范围选取需要镶嵌的数字正射影像;在相邻正射影像之间,选绘、编辑镶嵌线,在选绘镶嵌线时需保证所镶嵌的地物影像完整;按镶嵌线对所选的单片正射影像进行裁切,完成单片正射影像之间的镶嵌工作。

4.5 图幅裁切

按内图廓线(或内图廓线的最小外接矩形)对镶嵌好的正射影像数据进行裁切,裁切后生成正射影像数据成果。所生成的正射影像数据成果,应附有相关的坐标、分辨率等基本信息文件。

5 技术路线及工艺流程

6 质量检查

数字正射影像图数据检查主要包括空间参考系、精度、影像质量、逻辑一致性和附件质量检查。

1)空间参考系检查检查:平面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高程为国家1985基准,投影为高斯――克吕哥投影,数字正射影像图分幅是否符合要求。

2)精度检查:数据正射影像图精度检查主要包括:数字正射影像像点坐标中误差,相邻数字正射影像图数据的同名地物影像接边差两项内容。

3)影像质量检查:影像质量检查主要包括正射影像地面分辨率、数字正射影像图裁切范围、色彩质量、影像噪声、影像信息丢失等内容。

4)逻辑一致性检查:逻辑一致性检查包括数据的组织存储、数据格式、数据文件完整和数据文件命名等内容。

5)附近质量检查:附件质量检查包括:元数据、质量检查记录、质量检查(验收)报告、技术总结等。

【参考文献】

[1]边少峰,柴洪洲,金际航.大地坐标系与大地基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第5篇

影像医学是借助医学影像设备对人体或人体某部分进行检查的一门科学,如放射学科、心血管病学科、神经系统学科等。目前常用的影像医学技术有X线成像检查[包括X线片(Radiography)、摄影术(Mammography)、萤光透视镜(Fluoroscopy)、牙齿摄影(Dentalradiogra-phy)、心血管摄影(Cardiacangiography)、血管摄影(Angiography)等]、CT成像检查[包括普通CT和螺旋CT、核磁共振成像、超声成像、内视镜、单一光子发射电脑断层扫描(SPECT/CT)、正子发射电脑断层扫描(PET/CT)、热影像技术(Thermography)、光声成像技术(Photoacousticimaging)、显微镜(Micro-scope)、萤光血管显影术(Fluoresceinan-giography)]等。本文结合国内外有关文献对影像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和价值进行阐述。

影像医学的发展历史

早在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发现X射线[1],开创了影像医学的新篇章。近年来影像医学发展非常迅速,影像医学设备不断更新,检查技术不断完善,特别是计算机科学的融入,使影像医学如虎添翼,增添了活力,丰富了内容。

影像检查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性

X射线检查:主要包括X线片、摄影术、萤光透视镜、牙齿摄影、心血管摄影、血管摄影等。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结构层次显示比较丰富,有利于整体观察受检部位的组织结构,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②检查相关操作方法比较简单,其费用相对低廉。③可灵活变换进行动态病变观察,但由于影像难以长时间保留图像,所以不利于以后治疗过程中的对比分析,同时对细微的病变发现比较困难,而且患者需要接受较大照射量的X线,最好在检查之前应做到目标明确。④密度分辨率较低,对组织密度差别较小的部位不能显示足够清晰的图像。⑤CR和DR虽在图像的清晰度方面较传统X线检查更好,对某些结节性病变具有更高的检出率,但对肺间质和肺泡病变的显示效果仍与传统胸片差别明显,而且该方法的成本也会更高。⑥钼靶X线摄影是根据各种组织对X线存在不同吸收量的原理,可将脂肪、肌肉和腺体等密度差距不大的组织在X线片上形成良好对比的影像,该方法多用于对软组织形态及病理变化的观察。电脑断层扫描(CT):是X线与计算机技术联合形成的医学影像系统,多用于头四肢关节、腹盆腔、肝肾胰脾、胸部、颈部以及软组织的检查,分辨率高,图像清晰。主要特点:①CT检查无需应用对比剂的情况下,可为多种疾病提供诊断依据。②强化CT:在静脉注射碘对比剂之后,可是否存在血管性病变的疾病做出判断。③高分辨率螺旋CT的应用:高分辨率螺旋CT可以获得多层面图像数据,对病灶的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同时能够对病灶细微结构进行观察,图像十分清晰、直观。核磁共振成像(MRI):是根据人体组织含水量的差异而研发地一种非介入性的探测技术,能够清晰地显示出体内各解剖组织及相关的关系[2],对病灶的定位和定性非常好,特别是对早期肿瘤的诊断[3],意义重大,图像非常清晰,且对人体无电离辐射影响。超声成像(USG):超声成像应用广泛,操作简便,无痛苦,目前主要有超声造影、谐波成像以及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可获得患者器官的任意断面图像。近年来,与X线相结合,钼靶技术的应用,提高了乳腺癌的早期检出率[4]。内视镜:根据内视镜所到达的部位不同进行分类:分为喉镜、鼻窦镜、关节镜、腹腔镜、电切镜、尿道膀胱镜、神经镜等。随着技术的发展,电视内视镜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些内视镜可以经口腔进入胃内或经其他天然孔道进入体内,既能做出诊断又能进行治疗,如内视镜的光导纤维能输送激光束,可以封闭出血的血管,灼赘生物或肿瘤。其他:包括单一光子发射电脑断层扫描[5]、正子发射电脑断层扫描、热影像技术、光声成像技术、显微镜、萤光血管显影术等。

医学影像的综合应用

以上对几种常见的医学影像技术进行了阐述,综合来看,每一种检查方法都各具特点和优势,同时也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具体的临床诊断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做到优势互补。虽然CT、MRI、超声等医学影像检查都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作为多种影像检查的基础,X线检查依旧是众多方法的首选。另外,在临床应用中,需避免检查的盲目性,尽量遵循效果价格比最优的原则进行成像方法的优选,让患者在疾病诊断的环节中少走弯路,及时获得快速而准确的诊断。

作者:朱迪 单位:福建莆田学院2014级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第6篇

医学影像学是将现代放射学、微电子学、电子计算机、图像处理等最新科技成果用于诊断、治疗疾病的一门新兴学科。现代医学成像技术飞速发展,无论是普通x线、核素、超声照旧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磁共振成像等技术,影像的密度分辨率与空间分辨率大大提高,使各种影像相互配合、相互增补、相互印证,可以更清晰地展示人体的器官结构,结合病史、身子骨儿检查、化验等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较着地提高了临床诊治水平。

目前学生已经通过了两年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等系统的理论学习,进入到最后一年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阶段——毕业实习阶段。

在32周的毕业实习中,使学生对医学影像学各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操作及常见病、高发病的诊断能较全面较系统地掌握,更好地完成实习使命,为他们此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习目标

通过毕业实习,明确做为医学院影像专业医疗事务工笔者的责任,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掌握医学影像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学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后能在地区级及以下医院卫生机构从事医学院影像技术及诊断工作。具体要求是:

(一)影像技术

1.熟悉各种检查方法,正确引导病人就医。

2.独立完成暗室技术与管理的各项工作。

3.能熟练地掌握x线机的操作方法并进行常规检查部位的普通x线摄影及造影,拍摄出符合诊断要求的x线片。

4.熟悉x线特殊检查技术,包孕高仟伏摄影、软x线摄影、数字x线检查及超声检查。

5.知道ct、mri、介入放射检查的操作规程要领及基本步骤。

(二)影像诊断

1.能说出影像学科的常规工作制度;

2.规范地进行x线透视操作;

3.能精确辨认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骨骼系统、泌尿生殖系统、颅脑五官;

4.系统的没事了x线表现和常见病的典型x线征象;并对此中常见病出现典型征象者作出诊断及鉴别诊断;

5.具有正规书写x线透视、摄片、造影检查诊断报告的能力;

6.能说出ct、mri、dsa、介入放射检查的适应证、禁忌证和诊断原则;

7.具有初步的ct和超声诊断能力;

8.对常见病能合理选用各种影像检查方法;

9.能对各种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优点与限度进行初步的评价。

三、实习内容及要求

(一)职责和医德方面

1.进一步明确医学影像学科的性子及其在现代医学中的重重地位,从而更加热爱专业。学习医院科室工作人员的好思惟、好作风,全心全意为人平易近服务。

2.熟悉放射科的社团机构及医技人员构成、工作范围划分及基本诊疗制度。

3.熟悉放射科各级医疗事务人员,各个工作岗位的职责及其没事了工作程序。

(二)影像技术

1.接诊

(1)诊室的漫衍及工作范围

(2)胶片规格及价格

(3)报告的登统及分发

(4)照片的存储和保管

2.x线照片冲洗技术

(1)暗室布局及常用器材设备

(2)胶片的开启、装片、卸片、冲洗及保管

(3)药液的配合制造和/或更换

(4)显影、中间处理、定影、水洗及干燥的过程与注意事项

(5)自动洗片机的施用与维护,自动冲洗技术的优缺点。

3.普通x线摄影

第7篇

医学影像是有或者无损伤地对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成像,给出人体内部的立体的、静态的或者动态的图像,从而诊断人体内部的健康状况。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非常复杂,要无损伤地对人体内部情况成像,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门专门的学问,叫做医学影像学,这方面的专门技术,叫做医学影像技术。

这是发展得很快的一类高科技,和保护广大人民身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现代影像学的范畴包括:常规X线诊断,X线造影,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超声成像包括B超;MRI磁共振成像;核医学包括ECT。

有时候,影像学检查是确诊疾病的唯一方法,借助这些方法,医生可以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从而改善孩子的健康状态,避免其他检查或手术。

实际上,影像学检查的放射剂量非常低,特别是数字化X线摄影(如DR)替代传统X线摄影后,辐射剂量又有明显的减少。同时人本身就生活在一个有一定量本底辐射的庞大的宇宙空间中,而影像检查的辐射剂量都在安全范围内,其危害是极小的,因此一般不必过于担心“杀死细胞”,更不用担心“影响智力”。

就如同手机有辐射你照样会使用、电视有辐射你同样会观看一样,孩子是可以接受合理的影像检查的。具体到数字,普通人每年接受辐射的安全剂量不应超过1毫希伏,人类的很多活动都会有辐射,例如,人们摄入的空气、食物、水中的辐射照射剂量约为0.25毫希伏/年。拍一张X光片,人体吸收的射线量约为0.04毫希伏,做1次CT吸收的射线量大于1毫希伏。一般人一年也就做一次放射检查,哪怕是X线和CT各有一次,也在安全范围内,对普通的受检者来说,不会对身体产生任何伤害。所以,家长不要过于纠结偶尔接触放射线可能对孩子造成的伤害。

即便影像学检查的辐射量很小,但还是要尽可能地避免它带来的不必要的辐射。如何降低儿童受照剂量呢?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只在有明确医学指征的情况下才进行影像学检查。

2.根据孩子的大小,用最低的辐射总量做检查。3

3.应选派经过专门训练的、技术熟练、责任心强的放射诊断医师和技师来进行儿科放射学检查。

4.用于儿科放射学检查的透视机应带影像增强器并有自动亮度控制系统,透视时应注意尽量缩短曝光时间。

5.进行儿科放射学摄影的X射线机应有可调灯光遮线器;对儿童摄影采用短时间技术。对婴幼儿的摄影和透视一般不使用滤线栅。

6.严格控制照射野。由于儿童特别是婴幼儿身体小,其器官间的距离也小,。如果不严格控制照射野,会使非受检器官受到不必要的照射。同时对非检查部位用铅衣加以保护。

第8篇

〔关键词〕乳腺癌;影像检查;诊断

乳腺癌作为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位于女性全部恶性肿瘤的首位,对广大女性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其发病呈现低龄化、年轻化态势,并且逐年增加[1]。目前,对于乳腺癌的具体发病原因尚未明确,其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且一级预防尚不健全,所以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治疗对于乳腺癌患者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针对该病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主要由乳腺钼靶X线摄影(molybdenumtargetmam-mography,MG)、超声、CT、红外线检查(BIS)及MRI等。我们将对于乳腺癌在影像学方面的检查手段的优缺点及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1MG

MG作为目前乳腺癌筛查的首选方法,其机制为运用低能量X线软组织摄影技术对乳腺进行投射,并经胶片感光及定影等步骤进行成像。乳腺癌MG主要呈结节状和肿块状改变,此外,还常伴有周围组织浸润的征象,如呈放射性的“尖角征”或“毛刺征”改变等。该方法具有简单易行、操作方便、容易掌握、费用较低,且有良好的分辨力及重复性等,主观因素对其影响很小,诊断的敏感性为80%~89%,特异性维持87%~94%[2-4]。及早应用MG检查不仅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检出率,而且使病死率大大降低;除了能够及早发现上述软组织改外,MG在显示乳腺癌早期微小钙化灶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也正因如此,即使在影像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MG仍是该病筛查及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2超声成像

随着超声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超声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乳腺疾病的诊断,且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准确率也大大提升,尤其是在计算机辅助自动全乳腺超声出现以后,对于乳腺癌诊断的准确率有了质的飞跃。近年来新出现的超声技术主要由超声影像、彩色多普勒、三维超声、超声弹性成像及光散射成像等。乳腺癌在超声下主要表现为形态不规则、强弱不等的回声,有时可见微小钙化等[5-6]。该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无辐射、无创伤,对于肿物的囊、实性鉴别较MG和CT有明显的优势,并且能够很好地显示病灶内的血流情况。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主观因素对结果的判读存在很大影响,诊断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有诊断医师的经验所决定,且图像不能进行前后对比。因此,常将乳腺超声与MG相结合使用,起到互补作用。

3CT

与MG和超声检查相比,乳腺CT具有较高的密度及空间分辨率,成功消除重叠干扰,从而更清楚的显示组织的解剖结构;同时,其定位准确,可从任意角度对肿瘤的形态、边界血供及周围组织等情况进行显示,尤其在乳腺癌的囊变及钙化诊断方面作用更为明显[7-8]。该技术作为乳腺疾病检查的手段之一有其自身的优势,如能够对致密型乳腺癌病灶进行很好的观察,提高检出率,但因其有X线辐射剂量较大,因而不将其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4BIS

第9篇

关键词:航空摄影测量 数字高程模型 正射影像 航空摄影 立体像对

中图分类号:D9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测绘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 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进步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1 航空摄影测量数据处理关键技术

1.1 空三加密

利用VirtuoZoAAT+Pat-B自动空三加密模块, 以数码航片作为空三加密的原始数据,运用Pat-B平差软件进行光束法区域网平差。通过航测内业方法( 包括内定向、相对定向、公共连接点的转刺)构建空中三角网,并将外业控制点成果和POS数据导入系统按严密的数字模型进行区域整体平差, 得到优化后的外方位元素和加密点成果。

以航测外业已划分的区域分区为内业空三加密的基本单元。使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采集像点坐标,采用解析空三平差程序解算大地坐标。加密分区间参加大地定向的公共像控点必须是唯一的,即同点号、同坐标值。加密限差按GB 7930-87《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有关规定执行。加密分区间必须接边,作业完成后应填写图历表, 输出加密成果。

1.2 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数据生产

1.2.1 技术路线

本文研究利用Virtuozo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工作站进行1:1000数字正射影像图DOM的制作。在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中,导入空三成果恢复测区并创建立体像对,作业生产区域DEM数据,并用特征点、线参与计算修改生成DEM。利用DEM数据对原始影像进行数字微分纠正, 通过自动生成的镶嵌线对整个测区的模型正射影像进行无缝拼接,并最终完成数字正射影像图。最后按40cm×50cm矩形图廓对影像进行分幅裁切,形成DOM数据成果。

1.2.2 DEM生产

利用空三成果, 自动建立测区立体模型及其参数文件, 在此基础上生成核线影像。

(1)采集特征点、线、面

①单特征线:是指地形发生明显变化的地形变化线, 量测时沿这些特征线以静态读点方式严格切准立体模型采集;②双特征线:是指依比例尺的陡坎、斜坡、堤、河流、公路、铁路等,为了保证影像纠正质量,对于带状构造物,依比例尺双线堤,应按双特征线量测上端两侧堤顶和下端两侧堤脚线。对于弯曲线状地物,至少要采集弧线上的三条特征线;③对高架路、桥等制作DEM时,应在高架路、桥上边沿量测特征线,DEM点需编至高架路、桥面上,以保证纠正后的影像不变形和位移;④封闭型要素:对于面积大于100平方米的水库、池塘等静止水域内的DEM格网点高程应一致,流动水域的上下游DEM格网点高程应呈梯度下降,关系合理。⑤采用点编辑、面编辑相结合的方法,将DEM点修正到立体模型表面。按要求输出DEM数据。DEM的编辑必须结合地貌特征内插生成格网DEM(2.5米间距),检查DEM点与每个模型的吻合情况,对DEM点与模型不吻合的区域进行修测,使每个格网点都贴近地表。

采用显示等高线模式或显示等视差模式,在立体模型中对匹配结果进行检查、编辑。本项目中应注意对以下的情况下进行检查、编辑:1)影像的不连续、被遮盖及阴影等区域原因,检查匹配点是否切准地面;2)建筑物、树林等部位,检查匹配点是否为地面点,而非物体表面上的点;3)大面积平坦地区、沟渠及地形破碎区域,检查匹配点和等视差曲线是否真实表现地形;4)大面积跨图幅的静水面,对涉及的模型均给定值,保证水面DEM高度保持一致;5)高架桥、高架铁路、高架公路根据具体情况对其抬高或置平,保证DOM影像不变形。

1.2.3 建立DEM

根据加密点直接按区域生成大范围区域DEM,通过引入特征点、线、面等采集数据构三角网,进行插值计算,按2.5m×2.5m格网间距建立数字高程模型即DEM。

1.2.4 DOM生产

利用DEM完成影像微分纠正, 按照分区对测区内影像以像元大小为0.1m进行双线性内插或三次卷积内插法进行重采样,生成分区正射影像(DOM)。通过自动生成的镶嵌线对整个测区的模型正射影像进行无缝拼接。DOM接边中高大建筑物的投影差带来的接边倒影,可采用调换左右片生成正射影像进行贴补, 使高层建筑物达到无缝接边, 并最终完成数字正射影像图。

1.2.5 正射影像检查修补

检查所生成的正射影像是否失真、变形, 尤其是房屋、桥梁和道路, 是否有房角拉长、房屋重影、桥梁和道路扭曲变形等。若有此情况,则要重新采集生成DEM,重新纠正,确保影像无误。

1.2.6 影像匀色

为保证镶嵌后正射影像色彩一致、均匀,针对航摄过程中出现的色差,需对所生成的正射影像进行色彩纠正, 包括单影像色彩调整与多影像色彩均衡。匀色标准: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图幅, 对测区中代表不同地貌的几个影像图进行匀色,分析效果,调整出一幅符合整个测区颜色信息的标准样图。根据标准样图,对测区正射影像进行全自动色彩调整和平衡处理, 确保最终DOM的整体色彩均匀一致。影像应色彩真实、影像纹理清晰、层次丰富、反差适中、色调饱满,色调正常,图幅与图幅之间色彩过渡自然、色调一致。

1.2.7 正射影像镶嵌

相邻的数字正射影像必须在空间和几何形状上都要精确的匹配。必须进行可视化的检查, 以确保相邻的数字正射影像中地面特征没有偏移。还应该尽量利用镶嵌线避开由于高程特征引起的偏移和错位,同时应尽量保证地物的完整性。

1.2.8 DOM检查

(1)利用空三加密的保密点对DOM进行检查, 当同名点平面差异较大时应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返工。(2)相邻DOM影像镶嵌处的接边限差以目视直接判读不得出现明显接边痕迹为主要原则,不应大于4个像素, 对满足接边精度要求的影像进行无缝接边,对于接边超限的影像,须查明原因进行修改。(3)正射影像镶嵌前的接边检查,还需要检查相邻DOM影像镶嵌处的颜色,保证相邻DOM影像镶嵌后影像过渡自然,不得出现明显色差。

1.2.9 正射影像分幅裁切

按GB/7930-87的分幅规则,采用40cm×50cm规格进行分幅,确定图幅四个图廓点坐标为裁切范围,每幅面积为0.2km2。

1.2.10 正射影像质量控制

(1)采用目视检查的方法进行图面检查, 保证正射影像图面清晰,反差适中, 色调均匀。(2)正射影像图不得有重影,模糊或纹理断裂等现象,影像应连续完整,灰度无明显不同,色彩平衡一致。并保证相邻图幅间的影像色调基本一致。(3)正射影像上的地物地貌真实, 无扭曲变形, 无噪声等缺陷。(4)正射影像覆盖范围内的影像无漏洞。

2 数字航空摄影测量的技术难题与研究热点

目前, 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DPW:Digital Photogrammetric Workstation)技术已相当成熟, 而影像的获取主要还依靠传统的胶片来完成,如何快速且能全数字化获取影像信息就成为数字摄影测量的重要研究方向。数码相机的快速发展为航摄仪的“数字化”提供了条件, 基于数码相机的航摄仪的研究是摄影测量全部数字化的关键, 成为摄影测量界研究的热点。然而,数码相机的镜头畸变差很大, 内方位元素无法直接量取,属于非量测型相机,这就使得数码相机无法直接在摄影测量中使用,同时数码相机的幅面小、且多为矩形,导致摄影测量的外业控制和内业处理工作量大幅增加。这些技术难题都必须予以解决,才能真正的将数码相机作为航摄仪。此外,目前数字摄影测量的发展,主要还是围绕着利用航空摄影测量测绘地形图展开的,而对于数字近景(地面)摄影测量的研究甚少, 数字近景摄影测量必将成为数字航空摄影测量发展的新领域, 它将成为机器人视觉现场识别的主要解决手段,而对实时性、全自动源数据获取及仿真虚拟手段的研究将成为近景应用研究的主题。

3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的发展,数字航空摄影测量系统的研究已成为当前航空遥感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 新型数字航空摄影机的应用必将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带来一次变革, 并把我国航空摄影测量技术推向一个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1] 李得仁,周月琴,金为铣.摄影测量与遥感概论.测绘出版社,1999.

第10篇

1影像医师角色的定位与错位

以往,人们对于医学影像领域的关注集中在伦理道德层面的居多。热点话题包括影像医师的职业操守;选择检查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患者隐私保护和知情权;辐射剂量的安全性等等。实际上,在医疗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个被人们长期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医学影像医师的定位。影像医师实际承担了临床医师的部分职能,多数三级医院放射科均已设置了介入治疗病房和护理单元;但在体制和管理上,绝大多数医院,依然将医学影像纳入医疗技术部门。名不正则言不顺,CT引导下的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在放射科开展已有多年,这项技术对于肺内实质或间质性病变的确诊价值极大。但影像医师为此要面对的困难是多方面的,比如,术前的麻醉药品获得使用;当术中发生气胸或出血等并发症。作为影像科医师身份,能不能制定紧急处置方案?能不能下抢救药品使用医嘱?再比如,当增强扫描中,发生碘过敏反应后,应立即启动抢救预案,第一时间通知相关临床科室人员参与抢救。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在执行中,在抢救人员未到场的这段时间,影像医师进行急救措施的权限是什么?其行为有没有超越执业内容而失去合法性?目前在很多医院的业务管理上,并没有明确规定。从而给患者和术者均带来了不必要的诊疗风险和医患纠纷的隐患。对此,有人提出,应参考临床专业在这一问题解决上的成功经验。将影像医师的影像诊断资质,有创操作资质与治疗处置资质区别化管理;心内科医师,从事心脏介入治疗需要专门的认证,影像医师从事有创性诊疗活动,也可以给予专门的认证,并且与医院等级管理相结合,建立更为严格的专业资质审查与准入制度。影像医师所提供的诊断意见,临床医师有甄别的权利,也有不予采纳或提出质疑的选项,这种防火墙式的安排十分必要,它清晰界定了两者在诊疗环节中的权力和责任。因此,任何对影像医师临床化管理持有的担心是不必要的。同样,如果对现代医学影像临床属性认识不足,就不能有效调动影像医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充分激发影像医师的进取心和责任感。现代化的医学影像检查设备发挥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从而导致消极后果。医学影像与临床间普遍缺乏有效的沟通、联系和反馈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两者在诊断流程间的“错位”。影像诊断区别于其他医疗技术诊断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的形成过程并不局限在影像分析本身,还要结合患者的个人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多种信息,最终形成诊断结论。它与临床诊断往往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而实际工作中,影像医师面临的,往往只有一张不够详实的申请单,临床信息的收集十分困难;临床医师拿到的,也只有一纸诊断结论和经过处理、取舍后的图像胶片,影像资料的阅读不够全面。其实,高度专科化的临床医师,往往认为原始的影像信息更有价值。笔者所在医院的许多心内科医师,会经常来到放射科,对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mputedtomographyangi-ography,CTA)数据,自己动手进行重建和重组处理,完成介入手术前的准备。其实,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并不复杂:将影像科的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s,PACS)和临床科室电子病历管理系统(electronicmedicalrecord,EMR)进行有限的开放和授权,以消除两者间在信息流上的障碍;将电子病历中影像诊断部分纳入到病历质量评价,从而使影像医师努力提高诊断的质量和诊断报告符合率;将手术,病理结果与出院诊断实时传输至PACS,帮助影像医师进行及时总结和持续性改进。

2影像诊断主体的越位和失位

质量取决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除去技术水平外,诊断工作者持有的工作理念尤为重要。影像诊断者肩上有双重的责任,一是对患者负责,二是对临床负责。两者必须兼顾。所谓越位,就是忽视了对临床的责任,表现为诊断中的主观性较大,过度凸显了影像诊断的作用;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轻易排除可能性稍小的诊断;或轻率得出了唯一性的诊断;甚至对临床诊断路径形成干扰和误导,并导致误诊发生。查阅影像诊断报告,诊断部分诸如“左肾透明细胞癌”,“右顶叶弥漫型胶质瘤(三级)”的“准病理式”用语比比皆是;描述部分类似“左上肺可见一肿块影”的“纯主观式”的词汇屡见不鲜。何为失位,就是漠视了对患者的责任,其认知尚停留在影像是辅诊断的观念,表现为自身不愿承受压力或过度规避风险,反映在诊断报告中往往莫衷一是,含糊其辞,内容空洞,推卸责任。将检出的一些有价值的征象简化处理。其结果是,延缓了诊疗流程,或增加了患者的负担。因此才有了超声报告建议做CT检查,CT报告建议做MRI检查,MRI报告请结合临床这样的情景模式在许多患者身上反复上演。从表面看,这两种现象反映了不同的极端,看似矛盾。实际上,二者本质上却没有什么不同。影像医师的工作态度与当前的行医环境恶劣也存在一定的关系。作为医院和科室管理者,应该给影像医师打造更为宽松的工作氛围,健康的学科文化。把握好技术失误与责任失误的尺度,引导青年医师既有认真、严谨、细致的责任感,又有大胆探索、科学求证、不断完善的进取心。在实际工作中,诊断的越位和失位除了外部因素的影响,还受医师自身能力限制。影像医师欠缺系统的临床知识背景,需要在工作中加以学习和充实,影像征象辨识等基本功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强化。影像医学生从学校教育到入科后培训间缺乏有效衔接。新分配人员没有系统化专项基础训练,转科制度执行不到位,甚至有一部分还停留在口授心传的层面。这一现象在基层医院犹为突出。上述问题的解决,除了持续岗位培训,规范绩效考核等手段外,现实的措施是要落实双签字制度,对夜间或急诊报告的再审核制度。加强对低年资医师报告的审核和监督,保障医疗单位影像质量的稳定性。

3诊断与技术的移位与换位

区别于传统放射学的重要变化,就是强调从对患者的准备,到图像的采集、重建、重组处理,直至传输、打印各个环节均要与诊断工作有效结合。由于多数情况下,图像的价值既取决于质量控制指标,同时还必需符合诊断的需要。这就要求诊断工作必须尽早介入,全程参与。因此,技术与诊断在实际工作中,也在不断发生着移位与换位。技术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诊断知识基础,诊断人员也应掌握设备运行原理和图像采集方法。流程中,两者之间的对接存在的任何缝隙都是产生问题的隐患。非但如此,还要求彼此间有一定程度的重叠和穿插,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换位。从工作流程上看,处于医学影像主体部分的诊断人员,其工作品质在相当程度上,受到上游技术人员的制约,形成了做什么样的图像就出什么的结果的局面。因为,影像中的新技术非常多,何时应用,怎么应用,技术人员确实很难把握。笔者前几天还碰到这样一个病例,一位患者行颅脑MRI检查,发现右侧颞叶有一个环形强化病灶,这样的征象可以是脑脓肿,也可以是肿瘤囊性变。实际上,只要增加一个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序列就可以进行鉴别。但当进入诊断环节时,患者已离开多时。只能是再次预约,到第二天,才最终完成诊断。即便不考虑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检查成本,在这一段时间里,如果患者发生了意外,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一件事。现在很多三甲医院,由于检查流量过大,检查过程和患者停留时间都大大缩短,有些医院在MR检查时,为了节约上下检查床时间,甚至让下一位检查者,提前进入检查室,在高磁场与高噪声的环境中,目睹前一位患者检查,提前“候诊”。MRI检查中,基本上是扫描程式化、菜单化,欠缺个体性和差异性。值得注意的是,在基层医院和检查量较小的医院,由于普遍采用医师值机,这种现象反而很少见,医师值机就是在技师操作时,有医师实时指导和观察。只是近年来,这种好的工作模式没有得到重视和落实。实际上,这是强化医技配合的最为有效的手段。其他的举措还应包括:增加环节质量控制,医师或审核医师不仅要对报告质量提出评价,同时还要对图像质量进行考核,对存在的质量缺陷要随时给予反馈。新版的PACS二线审核界面上,都增加了图片质量评价的选项。强化团队配合意识,对技术人员进行常态化诊断理论学习,对诊断人员增加技术培训。各种业务交流活动要统一安排,不能各自为阵。在可预见的未来,影像技术和影像诊断的融合应该是一种趋势,因为它符合医学影像发展的潮流,有利于给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第11篇

【关键词】 心理护理;影像学检查;焦虑抑郁;配合检查

医学影像学不仅扩大了人体的检查范围, 提高了诊断水平, 而且可以对某些疾病进行治疗。这样, 就大大地扩展了本学科的工作内容, 并成为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支柱。由于检查时患者对辐射、噪声以及对检查结果的担忧, 易使一些受试者产生焦虑、抑郁情绪, 个别患者影响了检查的顺利进行[1]。本文旨在探讨心理护理对影像学检查患者情绪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大庆油田总医院影像科检查的患者66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30例, 观察组中男20例, 女10例, 平均年龄(48.13±12. 21)岁;对照组中男18例, 女12例, 平均年龄(50.23±9.83)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心理反应的测量指标:焦虑与抑郁评价采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HAD)情绪测定表进行焦虑抑郁情绪评定。心理护理前后各进行一次焦虑抑郁情绪的测定。

1. 3 心理护理措施:①介绍影像学检查的安全性。影像学检查的电离辐射是在允许范围内, 正常的检查对身体没有伤害。②对负责检查的医生进行介绍, 让患者了解医生专业特点。③对检查的设备和科室进行介绍, 让患者了解检查的目的, 设备的性能以及影像科室在疾病诊疗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④介绍影像学检查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比如去除检查部位衣物包括带有金属物质的内衣和各种物品:如头饰、发夹、耳环、项链、玉佩、钱币、皮带和钥匙、金属假牙、助听器、手机等, MR检查需详细询问有否做过植入手术, 体内是否留有金属材料, 妇女有无带环。⑤造影当日早晨必须禁食、禁水, 以保证胃内空虚及减少滞留液, 利于造影剂与胃壁的黏附。造影前晚服蕃泻叶茶, 检查前1 h洗肠清洁肠道, 避免肠内容物及肠气与肾脏重叠, 影响造影效果及诊断。⑥增强扫描及造影患者应仔细询问有无药物过敏情况, 是否患有哮喘、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 用药前还需要详细询问有无用药禁忌[2]。

2 结果

两组患者影像学检查前各项指标的测试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入选的两组患者在检查前的心理应激水平相当。经过实施心理护理后观察组的焦虑抑郁情绪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我国医学影像学有很大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在各医疗单位都建有影像科室, 已涌现出一大批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超声、CT、ECT和MRI等先进设备已在较多的医疗单位应用。不论在影像检查技术和诊断方面或在介人放射学方面都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影像诊断水平和介人治疗的疗效都有明显提高。近年来, 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 越来越注重身体的保健, 到影像科检查身体越来越多, 很多人会发出这样的疑问:X线对人体有害, 去医院体检或者诊断疾病能不能不做X线检查。射线对人体有害, 该如何防范。更有一些患者一听说要X线检查, 先问医生:“会杀死我多少个细胞。甚至一躺到检查床上就浑身发抖。因此, 心理干预对于进行影像学检查的患者来说至关重要。本研究结果显示, 经过心理护理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明显低于一般护理的患者,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胆道梗阻;MRCP;诊断

近几年,随着现代医疗技术(尤其是MRI技术)的快速发展,MRCP(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技术被广泛推广至临床疾病诊断中,其可以实现无创伤、全方位、多角度的准确、安全诊断病情且不需要使用对比剂,比较适用于胆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1]。胆管梗阻属于比较常见的胆道疾病,一般可分为良性、恶性狭窄梗阻,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而后期则表现出多样性、复杂性,主要根据影像学资料进行临床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目前应用较多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有B超、CT、MRCP等。在本文研究中,笔者将随机抽取54例胆道梗阻疾病患者临床MRCP、CT检查资料进行对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临床对照分析研究中笔者随机抽取本院2012年4月~2013年12月门诊、住院部收治的54例(男性35例,女性19例)胆道梗阻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或者病理材料证实为胆道梗阻疾病。本文临床对照研究对象中,平均年龄岁;所有患者术前检查时均接受MRCP、CT检查。

1.2 检查设备与方法

1.2.1 MRCP检查 本文病例MRCP检查均采用Philips 公司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待患者准备就绪之后首先对腹部行断面T1WI、T2WI常规扫描及增强扫描,层厚设置为:5 mm;MRCP则使用T2WI高分辨率的3D薄层序列进行全面扫描,序列参数:层数为50层,层厚为1.5 mm,TE为620ms,TR为1600 ms,FOV为400mm,层次的过采样均大于20%,整个扫描序列时间控制3 min左右,具体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自由呼吸导航技术,患者呈仰卧位,并定值患者保持平稳呼吸,不用屏气,然后在三维定位图像上进行定位,并使用斜冠位进行定位扫描,在扫描过程中尽量涵盖整个胰胆管,扫描航条中心需与患者膈肌保持水平,同时需要保持在导航条能够始终处于实线状态,最终执行呼气末期自动触发扫描程序实施自动扫描;上述扫描完成之后实施MPR(多平面重组图像)、MIP(最大密度投影)等相关处理,以此对扫描结果进行全方位、

1.2.2 CT检查 本文临床研究均采用西门子16层螺旋CT进行诊断,患者在接受检查前需常规禁食、禁饮(检查前8h)。患者在检查前15min引用温水以充盈肠胃,之后给予常规平扫检查;使用高压注射器在患者肘前静脉处注射对比剂碘海醇(3.5m1/s为宜),之后对静脉实施双期扫描检查;将最终的扫描数据导入工作站进行重建处理,并采取实施MPR、MIP、SSD(表面遮盖显示)等相关处理。

1.3 影像资料分析 本文临床研究中所有取得的影像学资料均有本院2名资深医师共同分析;并将影像学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以此来统计分析MRCP、CT诊断在定性、定位诊断中的准确率。

2 结果

2.1定位诊断分析情况 在临床检查中我们将胆道梗阻分为三个不同区段,其中Ⅰ区段:主要位于肝总管、肝门水平;Ⅱ区段:主要位于胰头上方的胆总管区;Ⅲ区段:主要位于胰头钩突壶腹水平区(见表1)。

2.2 定性诊断 54例胆管梗阻性病变患者的 MRCP、CT检查结果与手术及病理比较,其中MRCP诊断的定性准确率为88.89%,而CT诊断的定性准确率为68.52%(见表2)。

3 讨论

随着现代临床医疗设备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在胆道梗阻类疾病临床诊断中所使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越来越多。传统影像学诊断主要采用B超、彩超或者CT等技术,但是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传统诊断技术在胆道梗阻定位诊断方面虽然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但在定性诊断方面则相对较低,从而影响临床治疗。

MRCP属于是一种新型的胆胰管安全检查方法,与传统影像学诊断相比其无需口服静脉造影剂,同时患者也不需要受到电离辐射影响,因此适用于各类患者。MRCP主要利用T2WI高分辨率来让快速流动液体呈现出低信号,而缓慢流动或者静止的液体呈现出高信号,通过多位重建技术实现多角度、全方位的立体式影像学图像资料[2]。临床医学研究文献[3]显示,在胆管扩张检查中MRCP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精确性,其中敏感性达到75%以上,其优越性明显由于CT、超声技术。在本文研究中,笔者通过对照分析MRCP、CT技术在胆道梗阻诊断定位、定性准确率,研究结果显示MRCP技术在胆道梗阻定位、定性诊断准确率方面均优于CT技术。

综上所述,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证实,MRCP在胆道梗阻疾病临床诊断中具有无创伤、无痛苦、无放射性损害、无注射造影剂等优势,因此可作为临床诊断胆胰管疾病的首选检查技术。

参考文献:

[1]陈晖,卞读军,肖恩华.胰胆道疾病MRCP检查[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08,12(3):229-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