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文护理论文

人文护理论文

时间:2022-06-09 05:07:21

人文护理论文

第1篇

(一)人文素养的培养现状

通过对学生人文素养的调查显示,护理专业学生的整体素养有所欠缺,用人单位及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人文知识欠缺,对人文课程的设置评价不高;2.价值观有所偏离,奉献及尊重意识差,交流沟通等能力有待提高;3.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对特殊状况的心理应对及承受能力差。

(二)人文素养培养不力的原因

1.生源因素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学生尤其是专科层次学生入学成绩偏低,学生自学能力较差,且在目前我国高考制度的影响下,高中实行文理科分班,护理专业学生部分来自理科,文学基础较差,加上高考压力大,应试教育使学生、教师及家长在高中阶段主要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人文素养教育相对淡化,以致学生人文精神欠缺。且由于大部分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自小在家长专一的宠爱及较优越的环境中成长,致使这些学生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关心和尊重他人的意识淡薄。2.专业因素护理专业的特点及现代护理理念和护理技术的发展,导致高等护理专业医学基础和专业课程门类多,加之医学专业需要实习的时间较长,在校时间有限,尤其是三年制专科学生,数十门课程要在两年内完成,有时一天的课时量就达七节甚至更多,因此,护理专业学生课业负担重,在教学时数有限的情况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常常被忽视①,而且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及课外活动时间少,以致人文素养提高的途径太少。3.学校及教师重视不足学校的办学理念及目标为培养技能型人才,因此学校及教师在对创造良好的人文素养培养环境上重视不足,在教学和考核的过程中主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护理技能实训的强化,人文素养的培养就自然被弱化,使专业化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弱化,以致学生对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专业价值和职业价值理解存在偏差,因此不能很好地正确认识并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有调查研究显示,新护士对护理职业道德内涵的认知,尤其是在职业道德意志、职业道德知识和行为上有待进一步提高②。因此,护理专业学生“以人为本”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人文素养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其迫切性和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各方面。

(一)患者的需要

护理专业的服务对象是人,是一项“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工作,也是一项充满人文的工作。《护士条例》第十八条规定:护士应当尊重、关心、爱护患者,即患者享有被尊重的权利。对于疾病带来的身心痛苦以及陌生的医院环境和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是焦虑和恐惧的。另外随着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和要求越来越高,病人的维权意识也在不断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职业态度和修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医疗纠纷及医患矛盾越来越多,可能与医护人员的沟通不畅,护理操作未能减轻患者的心理痛苦有着直接关系。因此,我们护理人员在整体护理的过程中,除了用到专业的医学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减轻患者的身体痛苦外,还应运用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关怀缓解患者的心理不适,满足患者的身体及心理需要,全面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③。

(二)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健康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随着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护理模式也发展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并全面推行“优质护理服务”理念,使护理越来越倾向于人性化服务。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护理工作在疾病治疗及康复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新的护理模式使护理工作的对象由病人扩展到健康人,工作场所由医院扩展到家庭和社区,工作内容由疾病护理扩展到疾病预防及健康宣教,如今全面多样化的护理特点就要求护理人员要全面提高人文素质,将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等渗透于护理知识和技术之中。所以,从社会进步及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的角度来讲,护理专业学生必需加强人文素质培养,以优秀的人文素养来充实自己,这对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总结

第2篇

研究对象的范畴既受心理因素制约,特定社会环境因素等制约。

2护理心理与护理人员自身修养及品德的关系

2.1护士的职业特点:护士是一种社会角色,具有特殊的技巧和行为。护士被称作天使的职业,它需要有爱心、细心、责任心以及耐心,一名优秀的护士不仅需要了解诊疗护理常规,熟练掌握护理三级操作技能;而且要有很强的亲和力、沟通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态度、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敏锐的洞察力。护士在实施护理过程时要掌握病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掌握病人的心理特点,使病人能从心理方面达到最佳心理水平。

2.2提高护理人员自身修养及品德的必要性:随着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病人对护理工作也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要求护理人员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护理工作,具有热爱生命的崇高情感,一切工作要以病人为中心,而且必须熟练掌握护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护士不仅要能够减轻病人的痛苦,使病人在承受最小痛苦的同时,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2.3提高对护理人员相关知识的需求:护理模式的变化使护理工作的职能得到拓宽和延伸。在这种模式下,护理的对象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病。因此,护理人员在护理病人时要以病人为中心,不仅要掌握常规的护理技能,而且要掌握人文、心理、社会等方面的知识,以满足病人身心两方面的护理需求。护士不但要具备快速识别反应的能力,而且要善于与病人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这个沟通的过程中,护理心理学成为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一种工具。因此,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要首先逐步培养和养成。平时要加强学习心理护理知识,不断积累,可以有效的应用于临床,可以调节情绪使心理平衡,时刻以乐观、开朗的态度去感染病人,达到安慰病人使病人解除顾虑,主动配合治疗的良好效果。

3护理心理学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

“心与身”是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身体疾害可以有心理转变,相反,心理因素也可导致影响身心健康,消除不良心理刺激,可以防止心神疾病的恶性循环。例如,在医疗和护理损伤过程中,病人对护理操作如打针、洗胃、灌肠等往往产生紧张恐惧心理,这时护理人员要耐心向病人解释,做到态度和蔼可亲,语言诚恳,耐心恰到好处,解除他们不必要的紧张情绪,因为恐惧可引起机体免疫力低下,使疾病不易得到控制和恢复[4];在用药和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向病人说明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手术安全性,护理人员要镇静沉着,能使病人感到温暖,减少情绪波动.护理操作要稳重敏捷,大方勤快,有条不紊,更能直接消除病人的焦虑,烦躁紧张等情绪.取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就能发挥药物或手术的最佳疗效。通过心理护理,使病人对护理人员的信赖程度得到了提高,密切了护患关系,使病人把护理人员当亲人,常与护理人员促膝谈心,随时向护理人员反映问题。消除不良因素的刺激,使病人心理舒畅,自身免疫力能得到充分发挥,抗病能力也就加强。

4开展心理护理的必要性

4.1数据调查:根据对150例手术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前的调查分析得出以下数据,焦虑患者占92.4%;忧郁者占9.6%;担心者占83.4%,包括:担心收费过高者39.4%,担心医生不负责者占7.1%,担心术后效果不佳者20.2%,担心术后功能障碍者占18.5%。经过对同样的150例手术患者进行系统的心理后调查分析,患者的担心心理有了明显的改善。焦虑者降至68.5%;忧郁者降至3.9%;担心者降至60.3%[5]。由以上数据看出,对于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2重视心理护理:护理学科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及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必将转变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阶段,由护理疾病转到促进健康,工作对象由患者扩大到全人类,工作场所由医院扩大到社会各个角落。为满足人们对健康的需求,适应现代护理学的发展,必须重视心理护理。患者在求医过程中,往往承受着身体的痛苦、精神的折磨和金钱的付出。他们更需要在医疗活动中得到关爱,感受到人性化的服务,体会到家人般的温暖,所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患者的康复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人们对健康要求的增加,许多不良心理问题必须得到早的发现和护理,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不同患者,不同情况对病人实施心理护理。帮助患者从心理上战胜疾病,使其正常面对生活,并积极配合治疗。而且,心理护理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近年来医疗纠纷不断增加,其中因为护理解释不当或不到位,护患沟通缺乏引起的案例也有一定比例。大都因为住院期间对护理工作不满或要求得不到回复造成护患关系紧张,对护理人员不信任甚至猜疑,以至激化矛盾。若在早期对其通过心理护理来进行护患沟通,解决这些矛盾,就会避免类似纠纷。

5结束语

第3篇

摘要:为了提高护理质量,真正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护理要求,本院护理部在重点落实“三基”的基础上,按“二级乙等”医院建设管理标准,从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技能要求和言行规范入手,制定新进护理人员的管理办法和质控指标,并付诸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1至2005年,本院先后调入或新聘护理人员近50名。但新进护理人员入院后,发现普遍存在专业知识参差不齐、操作技术不规范、应激能力低、综合素质不高。因此,加强对新进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及护理管理尤为迫切。

1.2方法

(1)加强护理人员资源管理:合理分工,优化结构,科学配备护理人员是护理管理工作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组织有效护理活动的主要保证[1]。护理部按照“二级乙等”医院的标准,对各科护理人员从结构到数量进行科学配置,并安排素质好、有5年以上临床经验的护师进行带教。

(2)加强新进护理人员的培训:护理部根据专业技术人员必须进行终身教育的有关规定,制订了新进护理人员继续教育计划、护理人员“三基”培训计划。规定新进护理人员在聘用期间,必须参加规范化培训及继续护理学教育。鼓励她们通过不同的形式学习,争取拿到高一级的学历。并组织经验交流会,安排“老”护师介绍工作学习经验,以便提高新进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3)实行岗位培训与考核:分批安排新进护理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或短期培训,同时狠抓护理操作技能的培训。

(4)规范护理记录:护理部根据护理工作实际,按照浙江省《病历书写规范》,制订了护理记录单书写规范及检查标准。对护理记录的书写格式、记录原则、内容要求做到详细的规定。要求新进护理人员的护理记录严格按规范进行书写。

(5)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健全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常规,是防范护理缺陷的关键。因此,护理部根据各科存在的医疗安全隐患,结合医院护理质量管理标准,健全护理安全防范事故措施的各项管理制度,如查房制度、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等。从而达到了制度明确,操作规范,违制必究,进而把护理缺陷杜绝在萌芽状态。

(6)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责任感和慎独意识:护理部1年2次组织新进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意识和法制教育,同时安排每月一次科室、每季一次护理部安全隐患分析会,以便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从而使新进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护理职责的重要性。并自觉遵守医护人员道德规范,营造一种强烈的职业安全氛围[2]。

(7)加强护理安全及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护理安全意识:对新进护理人员经常进行安全教育和法律教育,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2]和依法施护的观念,组织新进护理人员经常学习《医疗事故防范与处理》、《护士管理办法》、《护理工作流程再造》及《护理管理与临床护理技术规范》等护理安全管理的有关文件,使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让新进护理人员懂得安全保证对病人来说是优先考虑的问题。提高对护理不安全因素后果的认识。让新进护理人员知法、守法、依法、护法,为病人提供安全的护理。

(8)规范护理过程,提高护理质量:护理部成立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加强基础质控、环节质控和终末质控[3]。实行护士长夜查房、每月一次护理部行政查房制度和每季一次护理质量大检查制度。护理部组织质控小组成员及全体护士长进行全院护理质量分析会,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同时,护理部每季度对病人进行满意度调查,了解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平时不定期下科室进行考核、提问,以加强新进护理人员的责任性,防患于未然。

2效果

2.1提高了新进护理人员专业理论和业务水平。通过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对新进护理人员在职培训,加速了新进护理人员的成长。2005年以来,本院对近年来新进护理人员进行了专科理论和25项护理技术操作与急救技能考核,结果合格率达90%。大部分护士熟练掌握电除颤、上呼吸机、心电监护、呼吸皮囊操作等抢救操作。2005年6月份ICU病房开设以来,抢救危重病人成功率达95%以上。掌握了护理记录单的书写标准及质量要求,使护理记录单的缺陷明显减少,书写合格率达97%。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明显提高。

2.2提高了新进护理人员的业务学习自觉性。通过严格规范的管理,每批调入、聘用的护理人员思想稳定、工作主动,学习积极性高涨,许多新进护理人员正在接受不同层次的继续教育,为全院护理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夯实了基础。

2.3促进了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几年来,本院通过对新进护理人员培训及管理,造就了一支基础扎实、技术过硬、操作熟练、服务态度优良的护理队伍,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率达97%以上,赢得了病人、医生、社会各界的赞扬。2003年妇产科护理组被评为市级巾帼文明示范岗。2004年急诊科护理组被评为市级巾帼文明示范岗。2005年骨科护理组被评为市级巾帼文明示范岗。2005年护理部被评为浦江县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岗。同年11月顺利通过“二级乙等”医院的评审。近两年来,全院业务总收入亦有所增长。取得了社会、经济效率双丰收。

【参考文献】

1林菊英.医院护理管理学.北京:光明日报社出版社,1990.38.

第4篇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人文关怀集中体现在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权利与需求、人格和尊严的维护,包括护理内部环境的人性氛围和护士的素质和品格等,整体护理向纵深发展的内在动力,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健康需求不断扩展,人文关怀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独特价值。因此,我院在开展系统化整体护理过程中,注重体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人文精神,将人性化服务落实到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使其贯穿了护理的全过程,这一举措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护理工作的质量以及患者的满意度,树立了良好的职业形象。现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1 营造人文氛围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人文关怀是人的本质的需求,那么什么是人文关怀呢?通俗地讲,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关心人、重视人的个性、满足人的需求、尊重人的权利。我院在开展整体护理过程中,将人文关怀参与到以人为主体的护理活动中,使人文精神在护理工作中得以充分体现。

1.1 营造舒心的住院环境 建立花园式的住院部:在病房大楼周围建造了喷泉、亭台供患者散步、锻炼。建立宾馆式的病房、开放式的护士站,便于护患之间面对面的沟通,病房内设有微波炉、冰箱、电视机、电话、沙发、浴室等,解除患者的不便,根据患者的喜好在病房内可摆上自带的鲜花或其他植物。设立病房便民角,备有针线包、老花镜、纸、信封、笔等,供患者随时取用。

1.2 创建方便、温馨的工作流程 实行首问负责制,提供方便、快捷的“一站式服务”,简化工作流程,为新入院患者送上第1瓶水、落实第1碗饭、协助第1次检查、指导第1次用药、做好第1次入院宣教。详细介绍床位医师及护士、病区环境、同室病友,为出院患者办好出院结账手续,联系交通工具,护送患者上车等。

2 以人为本,推行人性化服务

我院不断转变服务理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将整体护理与个性化护理相结合,制定了“五心服务”:接待患者热心、护理工作细心、解释工作耐心、听取意见虚心、整体护理专心。要求全体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充满热情,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专科业务、操作技能水平及语言沟通技能,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2.1 推行心理护理 制定心理护理路径,培养专门的心理管理人才,启用专职心理管理护士,在整体护理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面对面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对患者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理疾病的康复。

2.2 加强健康教育 为使患者能够在疾病的各个阶段获得相关的健康知识,我院各病区均制定了各种疾病的健康教育计划,除由专职的健康教育护士定时进行健康教育外,各位临床护理人员在护理活动中为患者提供及时、适时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指导,掌握促进康复的知识及建立良好的卫生行为方式。

2.3 延伸护理服务 笔者目前的护理服务已不仅是局限在医院内的患者,而早已不断向外延伸,扩展至家庭、社区至整个社会。我院适应新形势,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延伸护理服务,如出院患者的电话随访、家庭访视、与街道、居委会挂钩进行定期社区服务,为大型企业的职工义诊等。

3 强化人文知识的学习

人文护理工作的对象是人,护士必须学会尊重、理解人,进而才会真诚的关心、体谅人,因此护士要懂得关爱患者,懂得道德规范,具有与人沟通的技能。因此,我院护理部开展了一系列强化人文知识的学习,如学习《护理伦理学》、《心理学》等,使护理人员具有自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及爱护生命的淳朴情怀。 转贴于

第5篇

1.1规律性护理

规律性护理方法,是指管理精细化、具体化、程序化、规章化、有序化、规范化以及理论联系实际化。按照规律性化护理方式,有利于精细化管理,将管理方式与实际工作联系到一起,在做好实际工作的基础上将管理延伸与扩展。规律化将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充分凸显,具体问题落实到相关部门,做到责任到人,问题到户,从而保证工作有规律地进行,确保工作的质量[3]。护理工作是医疗的重要部分,护理工作环节多,每一个环节就是一个细节,加强护士工作中细节思维的训练,使护士形成细节意识,目前护理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参予人员多,且环节多,一个细微的环节出现差错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4]。

1.2注重服务细节

增强患者归属感骨科老年高龄患者多,大多数患者都是在原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的基础上再加上骨折创伤及大手术的打击,所以护理的难度相当大。某一细节稍有疏忽就会对患者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对患者造成生命危险,故工作是否细心细致,关系到患者安危和手术治疗的成败,故护士能不能做到主动关心患者,细心地观察患者的早期、微小疾病的变化,为患者赢得最佳的抢救时机,挽救患者的生命,才是我们护理工作最终目标。所以护理效果与护理工作的精细化密切相关,护士不仅要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同时将护理工作个体化,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护理,在护理过程中体现同感心,设身处地的考虑患者的感受,从而有效提高护理效果,既让患者感觉亲切感,又让患者感觉到归属感,对患者的康复有显著意义。

1.3建立关爱链

建立关爱链要将日常护理与感动护理相结合,通过感情护理,使医生、护士与患者这三者之间形成关爱链。首先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让患者接受患病的事实,在入院其间接受和配合医护的治疗,减少抵触和消极、焦虑等不良情绪。感动护理要求护理人员耐心、爱心、关心相结合,使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享受到更贴心的服务。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感觉到护理人员的关心和爱心。我院实行“入院一壶水”的护理政策,入院时为患者打好一壶开水,使患者感觉到来自医护人员的亲情。日常护理与感动护理相结合,形成了立体关爱网络,即能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同时也能配合护理人员进行日常护理工作,使各个节点联动,将感动护理关爱覆盖治疗过程[5-6]。

1.4人文护理管理

人文护理管理为将护理质量有效提高,形成优质的护理服务。人文护理的要点是加强护理的环节控制,将精细化优质护理落实到各个病区。同时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针对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及心中的不良情绪,对患者进行教育。通过宣传手册的发放、宣传栏、组织病患交流,来提升人文护理,从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7]。在人文护理同时加强护理人员人力资源管理,实行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分层管理制。

1.5提升护理质量

加强内部管理,形成制度,责任到人。定期监管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的问题,对于共性问题进行分析,分析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从主观、客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责任组长按照管理制度定期对相关患者进行评估,评估内容主要为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等。监控内容包括管控病情、生活护理、健康教育等相关护理内容[8]。病情较重的患者安排优秀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确保每一名患者每天每班都有一名护士负责。每一位护士上班前到床边行交接班,进入病房前先敲门,先向患者问好,再向患者作自我介绍,夜间也要落实责任人,实现全方位优质护理。

2结果

2013年6月我院施行精细化管理,自主设计问卷调查表明患者满意度呈逐月上升的趋势。以2013年6~12月为例,患者的6月满意率为95.3%,7月为96.3%、8月为97.4%、9月为97.6%、10月为97.1%、11月为97.3%、12月为98.0%;2014年1~6月满意率分别97.5%、98.9%、99.1%、99.4%、99.6%,99.8%,在2013年6月~2014年5月实现零投诉,无护患冲突。

3小结

第6篇

[摘要]概念是对过去感性经验的理性总结,是重新认识的开端,是科学理论得以建立的基础。对概念的正确认识与理解是科学思想产生的来源,也是学科发展的行动指南。我国卫生部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以及全国护理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加强护士队伍建设,将人文关怀融入护理工作中,服务于细微之处。营造关心病人、爱护病人、尊重病人、帮助病人的氛围”。近年来,“将人文关怀融入护理工作中”,在我国护理行业内已基本达成共识。然而,对于护理“人文关怀”这一概念的认识与理解,却是见智见仁,莫衷一是。有鉴于此,本文运用概念分析法综述国内外学者对这一概念的认识,为临床护理及教育工作提供借鉴,也为本土化概念的深入研究提供帮助与参考。

一、概念分析法

本文所用概念分析法主要是将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的概念分析论观点Ⅲ与科学思维分析方法相结合。康德认为抽象的概念只有与现实相关联,才可能不是空洞的。他提出人的理性认识与客观事物是通过经验性的认识联系起来,可通过认识事物的起源、界限和范围,来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组成成分。我们借助这一观点,从回顾护理人文关怀的起源、界限和范围人手,借助文献进行概念分析。参考科学思维分析法的定义将概念分析法界定为:把复杂的。概念运用一定的分析方法(名称、历史、结构等)暂时分解为简单的部分与要素,逐个加以分析,呈现出概念的内涵(本质特征)及外延(组成成分),以精确把握概念的本质和规律的方法。

二、人文关怀理念的内涵

护理人文关怀是一个复合概念,是哲学与护理学的有机结合,是人文关怀理念在护理学科的具体运用。为把握护理人文关怀概念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特征,须追溯“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理念的内涵。

人文关怀是一个哲学范畴的概念,一方面源于14—16世纪在意大利兴起的文艺复兴(Renais8ance)运动,使人文主义的内涵得以彰显;另一方面,它的前身是哲学家们一直探讨的终极关怀(ultimateconcem)问题。用德国哲学家蒂里希的话来说,终极关怀就是“人类无限地追求那无限,也就是“人自始自终地、无条件地、极其虔诚而热情地对代表无限、永恒、自由之物地向往和追求”,蒂里希对无限、永恒、自由之物给出了解释,即哲学界所研究的人生目的与意义和新存在,与神学所研究的宗教和上帝。

中世纪的西方社会,由于人们长期受教会的束缚,对人的自由与平等产生了无限的向往与追求。于是,掀起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humanism)运动,主要倡导人文主义思想,即否定神权,提倡人权;扬弃神性,讴歌人性;反对禁欲,呼唤人情。用英国哲学家罗素的解释来讲:”通常谓之’近代‘的这段历史时期,人的思想见解和中古时期的思想见解有许多不同,有两点最重要,即教会的威信衰落下去,科学的威信逐步上升。“也就是说:神的威信衰落,人的威信提升,终极关怀的对象由上帝转化为人自身。由此可见,只有解放人自身的思想,坚定人自觉的信念,人自主的尊严和自我的价值才有实现的可能,人文的特色也才会突显出来。”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才具有人文关怀[7](humanisticconcem)的本质属性,也正如梁实秋先生在其主编的《远东英汉大辞典》里给出的”人文主义“3层含义[8]:①人文学科,古典文化之研究;②人文主义、人本主义;③人性、人情、人道。概括起来,此时人文关怀的本质主要体现在以”人自身的生命价值“为本,其特征是具有人文学科的文化知识、具有”人权平等、人格尊重、人性自由、人情博爱“的人文或人道主义思想。

人文关怀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终极关怀的内容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如:现代社会由于科技的迅速发展,人的物质生活得以丰富,工具理性过度膨胀,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人们开始呼唤人性的慈善与崇高,去爱护自然以及那些遭遇不幸的人与动植物,这时终极关怀转向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以”人与自然、与弱势人群关系和谐“充满着人道主义内涵的关怀特征;到了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虽具有了保护自然与动植物的理性意识,但人自身的非理性因素难以控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仍然存在。

于是哲学存在主义现象学理论开启了人们的思想,人们开始反思自身存在价值,呼唤人性的自然情感,终极关怀的对象拓展到以”人与人、与社会关系和谐“为本的发展阶段,体现出人际间具有超越性内涵的人性关怀。因此,无论神灵、人类社会,还是动植物、自然界,人文关怀的目的就是要体现万事万物的相依共生,营造一个充满关爱的整体,并在相互关系中达到和谐相处,促使人全面完整的发展。

三、护理人文关怀内涵的研究现状

3.1护理人文关怀的本质特征

现代护理学诞生于西方社会,虽然那时没有明确研究护理”关怀“(caring)的概念,但与护士、护理和护理职业等相关的英语里主要有3个基本词汇:nurse,肌rsery,nursing。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3个基本涵义:①从业人员以女性为主,主要承担照顾儿童的工作(awomanwhotakescareofayoungchild);②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悉心关怀及其专业性和附属性,必须经过训练且掌握一定技能的专业人士,特别强调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工作(apersonwhoisskiuedortminedtakesattentivec8l℃sfbfthesickorinfilm,esp.undertllesupenrisionofaphy8ician);③非血缘或法律关系的亲密关怀,担当、接受与分担父母般抚育与照顾的责任(affording,receiVingorsh耐ngnunureorparentalcaretlloughnotrelatebyb100dorlegalties)。3层含义中始终贯穿着护理学生命关怀的理念与行动(takecare.),并永恒不变、超越时空、超越历史及超越感性地渗透在护理的专业性、附属性及以强护弱的”母爱“情怀之中,体现出护理学一开始就是以”关怀弱势人群的生命健康“为本、承担着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作用,因此,护理学的本质是护士对弱势人群的悉心关怀,我们可视为护理一词最为原始的定义。但这里没有提及”护士自身的生命价值“。

护理人文关怀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70~80年代西方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后现代时期正式提出来的。受当时哲学存在主义与现象学思想的影响,美国精神病学家和内科学教授Engel于1977年首次提出了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在此影响下,护理学者开始反思自身的专业价值、地位及研究领域等内容,美国护理理论家Madeleinekininger与JeanWatson鉴于她们丰富的人类文化学与精神心理学知识背景和专业价值观,分别于1975年和1979年提出”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的本质“的观点,并将护理学拓展到以”关怀整体人的生命健康“为本的人性关怀的发展阶段。Watson在她的第一部著作《护理:关怀的哲学和科学》中首次应用了人文关怀(humanca咖g)这一词语。她将哲学以“人自身的生命价值”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引入到护理学“关怀弱势人群的生命健康”的内涵之中,揭示了护理学人文关怀的精神内核,以“关怀整体人的生命价值”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包含着对自身生命价值的关怀。

她阐述道:人文关怀是一种主动关怀人的意愿、意识或责任,并在具体行动中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和态度“”。她还将护理人文关怀的特征概括为情境性、关系性与专业性3个基本方面。

可见,护理人文关怀的本质属性就在于以“整体人的生命价值”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理论家kininger贝0以人的文化特征为出发点,提出了跨文化的护理理论,为实现护理人文关怀的终极目标搭建了坚实的系统框架。

3.2护理人文关怀的鉴别特征

护理人文关怀(humancaring)与哲学人文关怀(humanis—ticconcem)是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护理人文关怀既具有人文关怀的共性,体现出以“整体人的生命价值”

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就英文语义来讲,主要区别在于“concem”与“caring”两个词语的不同意义。

它们虽然都源于对他人的担忧与责任[,但它们所关怀的对象不同、两者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不同、关怀者所具备的品质特征也不同。哲学人文关怀是把全人类的生存与福利状况放在首位,不带有个人的情感色彩,是志愿地关心处于某种不公正情境下的弱势群体的高尚行为;而护理人文关怀则将具体人所忧虑之事放在心上,与护理对象之间关系密切且经常接触,是一种没有血缘关系却胜似家人的超越关系,是自愿地关心处于某种弱势状态下的个体需要,主动交流并伴随赋有同情心的专业。

护理人文关怀与普通伦理关怀(ethicalcaring)相比,有着共同的特点,都是讲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怀关系。不同的是普通伦理关怀的关系双方是一种保持着社会距离的平等关系,而护理人文关怀则是一种超越距离的专业关系,护患之间虽是陌生人,却由于护理对象的相对弱势而必须依据职业道德规范建立起具有责任意识的超越性关怀精神。另外,普通伦理关怀可以单独解决个体所面临的具体问题,而护理人文关怀则必须从整体人的角度全面思考患者所处某种问题的根源,协调各种关系,如医患关系、家庭关系等,共同达到个体希望的健康水平。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护士与医生的关系已不是单纯的附属,而是相互监督共同维护患者整体健康利益的合作者。第三,护理人文关怀又具有自己独特的专业性,护士必须是经过训练认识到人文关怀的价值,具备一定的沟通、理解与帮助人的人文关怀知识、技能与修养的专业人士。

护理人文关怀也不同于以往护理内涵中的生命关怀(caring),主要区别在于人(human)的特殊性:指护士能够用普通人这个比较中性的概念来看待护理对象,既具有超越性的社会特征,又具有生物学的本性特征,尤其是人在生病时更多地表现出人性的弱点,护士应该具有一种职业特质,能够宽容并耐心地关怀他们,体现出护理职业最具人情昧的内涵;其次,护士能够用整体人这个社会性的概念来看待护理对象,从多个角度思考患者的处境及影响治疗的因素,最终效果要落实到以”整体人的生命价值“为本的目标上,以及改善、促进与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上。综上所述,护理人文关怀既具有与哲学人文关怀共同的研究对象,即弱势群体,又具有与普通伦理相似的特征,即关怀个体需要;既具有护理学起源时护患关系的超越特性、又具有医护关系的合作特性,同时又必须具有职业本身的专业特征。

四、护理人文关怀外延的研究现状

自护理理论家Madeleinekininger与Watson提出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的本质以来,引起了其他学科人士及护理学者的争论,也引起了后继学者的研究兴趣,她们从不同的角度与侧面探讨与完善了护理人文关怀的概念构成,就目前文献研究所得可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

4.1理解患者的文化背景

leininger是第一位研究关怀的护理理论家,在她的跨文化理论中集中体现了对护理对象多元文化背景的重视。她在对日常行为的观察中发现,不同文化背景的儿童在有别于己的群体里生活会反复表现出行为上的差异,而护士却对影响儿童行为的文化因素缺乏认识与理解,她因而产生忧虑并开始探索关怀与文化的关系。结果得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关怀体验,需要不同的关怀表达方式;我国学者张衍珍根据临床经验发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有不同的解释方式[15];学者黄秀娟也从护理病人的感受中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遇到问题时要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由此可见,护士关怀患者要有文化敏感性,掌握不同患者的文化价值观与活动方式,才能为其提供合乎文化背景所需要的对患者和家庭都有益处的关怀表达方式、解释方式与处理方式,才能协助、支持与帮助其他个人或群体改善生活方式、生存状态以及健康状况,达到整体人的健康。总之,对文化因素的理解是护士为患者提供人文关怀帮助的基础,也是护士具备专业素质的基本条件。

4.2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

这一观点是理论家Watson鉴于自身的价值观、信仰以及对生命健康与康复(healing)的感悟而提出的核心观点,是存在主义现象学思想具体运用于护理人文关怀实践中的体现。她认为每个人都具有独立的尊严,都希望自身独特的价值与潜能被认可。那么,护士作为人文关怀者的目的和责任就是在特定的情景中,通过与患者的互动,帮助人在遭遇疾病痛苦而心情沮丧时认识到他的生命存在价值,使其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整体上的和谐,从而提高他的生存质量。实现这一理念,重要的就是护士具有职业道德体验:正如我国护理专家李小妹所言,“人文关怀是在特定的时间与情境中,人与人之间精神体验的一种道德法则,进入彼此的内心世界,人格得以升华。”王菊吾也深刻地阐述道“人文关怀是一种以保护与促进人类健康,倡导人类尊严为目的道德观念。”贾启艾概括出人文关怀的核心是关心患者的需求,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尊严与权利;王斌全豫在文章中将人文关怀界定为关心人之为人的精神问题,注重自我与他人的精神发展。然而,拥有这一理念对护士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有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更要具有:人道主义-利他的价值观念或职业道德观念;能鼓起患者生命的信心与希望;能协助患者恢复健康并获得自护能力;能促进患者生成“坚信自身生命具有存在价值”的精神力量。可见,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是患者从失望走向希望的力量源泉,也是护士专业素质的核心体现,更是护理人文关怀行动的灵魂所在。

4.3表达护士的关爱情感

加拿大护理理论家RoachS认为人文关怀是人的基本需要,是人类的一种存在模式(C耐ngisthehumanmodeofbeing),是一种自然情感的表达方式。当人遇到某种特定的痛苦境况时,就会自觉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之间存在着某种无形的联结,牵动着内心而主动自觉地关心他人,这种情感超过了关心自己。这一观点与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所言”孺子入井而生恻隐之心“的事例不谋而合,人有天赋的同情弱者的善性。我国护理学者刘玉馥也深有体会地讲”护理人文关怀是护士将获得的知识内化后,自觉给与患者的情感付出;学者马芳也曾阐述到护理人文关怀的实质是一种充满爱心的人际互动㈨。由此,人的本性中这种同情情感的表达也是护理人文关怀者必备的素质特征:Roach认为护士应具备5大素质,即同情(comp船sion)、良心(conscience)、责任(com—mitIrIent)、信心(co血dence)与胜任(competence)’圳,胜任中包括专业的知识、能力与经验;英国护理理论家Brown还特别提出护士要分别具备个人与职业两种情感素质,并将职业素质进行了具体描述,体现在观察病情、展示知识、提供信息与实际帮助上;我国学者苏菊芬总结经验概括出护士的五心特征:即爱心、关心、耐心、细心与责任心汹]。由此,自然情感的表达是护理人文关怀行动产生的内在动力,是护士体现专业素质的充分且必要条件,另外,Roach强调这种自然情感的本质还是来源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价值观的尊重。

4.4协调患者的人际关系

这一观点的代表是美国护理理论家Benner和Wmbel,她们于1982年提出了人际关系应对理论,核心思想体现在帮助患者提高人际应对能力,护患双方共同努力达到人际协调跚。

关于这一点,也是Watson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她特别强调人是一个相互联结的整体,每个人都是其中的能量场,只有在人际互动中才能产生能量,当人际关系达到协调一致时,能量才能释放出来,双方价值才有实现的可能。

提出”人文关怀必须在特定的时空与情景中产生互动,建立起一种秉持尊重原则的护患关系。“然而,达到这种协调关系需要双方思想、行为及感情的融洽,尤其是作为人文关怀者的护士必须具备注意、关心与尊重的个性特征;Watson还着重说明护士要具有人际沟通的艺术:对自己及他人要有关怀敏感性;要能建立一种帮助信赖的关系;能促进与接受患者正性与负性情绪的表达;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能为患者营造一个维护、改善与支持其健康的环境。由此可见,人际关系的协调是人文关怀的本质,是护理人文关怀实践的基础,是护士体现专业素质的前提条件。

4.5满足患者的个性需要

美国护理理论家Boykin和Schoenhofer于1993年在她们的人文关怀理论中表述了这一中心思想,她们认为护士在实施关怀行动之前首先要努力了解患者的需要,根据患者所需要的东西给予有目的的真诚帮助,让每个具有独特个性的患者在他需要某种帮助的时候恰倒好处地得到应有的支持、鼓励与肯定。究其原因,每个人对关怀的认识不同、需要不同,不理解他人需要的给予是达不到关怀效果的,有时会给人带来烦恼汹]。所以,给予一定是他所需要而又缺少的东西,才能达到人文关怀的终极目的。另外,人是一个整体,不能只考虑某一段时间的需要,要了解整体人的经历与体验,因此,关怀无时无处不在,所有人都在关怀(allpersonsarecaring)。这就要求护士能在任何时刻都保持与护理对象的互动,尊重他们,主动交流㈣;学者Autllier提到护士要把自己关怀他人的思想展现出来(caringisaboutbeingpresent),如:一起分享彼此的认识、情感、经历、体验与时间等;学者FelgenJ啪1进一步说明人文关怀要在互动中实现,如维持患者的生存信念、了解患者的处境、和患者处在一起、帮助患者做事、提供一些信息等等。从上得知,只有满足个体需要的对称帮助,护理人文关怀才具有现实意义,护士专业素质才赋有了艺术性,才能得到患者的认同,进而证实护士的职业价值。

五、小结

第7篇

1.1一般资料

以我校2011级高职护生220人为研究对象。其中2班、4班110人为观察组,5班、6班110人为对照组。两组护生年龄、性别、成绩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调查前向护生介绍研究目的,取得同意后进行调查。由专人向其发放自制调查问卷,护生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填写。问卷包括三部分:①一般资料,包括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成绩、兴趣爱好等对教学有影响的因素。②自制学习兴趣量表,包括5个维度20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5分制评分,“非常不感兴趣”计1分,“不感兴趣”计2分,“一般”计3分,“感兴趣”计4分,“非常感兴趣”计5分。③教学质量评价表,参照普通高职护理院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紧紧围绕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拟定教学质量评价表,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氛围及教学效果5个维度10个条目,每个条目分为10分、8分、6分、4分4个等级,计分范围为60分~96分。

1.2.2试卷测验法

结合高职外科护理课堂标准制定单元测试卷,授课结束后发放试卷进行测试,试卷总分100分。

1.2.3教学方法

针对教学目标以及临床实际操作技能制作手术病人护理微视频,并研究手术病人护理微视频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优势。观察组利用翻转课堂模式对微视频内容进行学习,同时在课堂上对微视频进行分解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1.2.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建立数据库,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护生操作技能成绩90分以上49人,81分~90分52人,71分~80分9人;理论测试成绩90分以上33人,81分~90分45人,71分~80分28人,70分以下4人。

3讨论

3.1手术病人护理微视频库的建设

3.1.1手术病人护理微视频库的建设原因

外科护理学教学中虽然也采用案例式、启发式及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但内容、形式相对简单,外科疾病案例不够生动,缺乏多元化教学手段的融合,缺乏对外科疾病及手术前后治疗的感官认识。因此,微视频教学便起到了重要作用。网络流行的外科手术病人护理内容的微视频版本颇多,医院使用不同教材使得视频多样化,护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混淆情况。护生思维活跃,自主性差,传统教学模式很难带动其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教师面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从教学内容、方法、步骤、策略,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微视频是依据教学规律制作的供学习者自控学习步调,自主去学习、实践,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视频片段,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通过感观来加深印象,并且发散思维。

3.1.2手术病人护理微视频库的建设

笔者首先从《外科护理》手术病人护理中挑选出建设内容:外科刷手、外科手消毒、器械传递、穿脱无菌手术衣、术前铺巾、器械护士配合、巡回护士配合、术前呼吸道准备、引流管护理、外科换药等。其次,结合临床护理操作技能标准将内容拍摄成微视频,删除繁杂多余陈旧的片段,形成一套更系统、更实用、针对高职护生的微视频库。

3.1.3手术病人护理微视频库的应用

运用翻转课堂模式课前发放微视频,护生课前针对性学习,在课前观看视频,记录观看视频的收获和疑问,同时完成教师布置的针对性课前学习任务。课堂中逐步对视频内容进行分解讲授,护生们接受起来更简便容易。

3.2手术病人护理微视频库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3.2.1有效提高护生的理论、技能成绩

应用微视频教学,护生在课前观看微视频,提前学习微视频内容,寻找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减少了传统教学的乏味和枯燥。同时,护生在不断重复观看微视频的过程中巩固学习效果,使专业技能、理论水平得以提升。

3.2.2增强护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有很大影响。古今中外凡有成就者无不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着浓厚的兴趣。笔者研究发现,护生在课前观看教学微视频后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普遍提高。

3.2.3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将微视频教学资源应用于课程教学中,把传统讲授和数字化视频学习两种模式的优势结合起来,教学效果更易达到,护生对教学设计的满意度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也普遍得以提升。

3.3本研究的局限性

由于微视频教学需要护生主动对视频内容进行学习,因此教学效果受到护生学习主动性的影响。本研究主要针对2011级高职护生,未针对本科院校护生和中职护生进行研究。有研究证明,年龄、学历影响护生的主动性。因此,年龄和学历均有可能影响微视频教学的质量。

4小结

第8篇

1.1一般资料

对照组中60例患者中,男30例,年龄32~45岁,平均年龄(40.5±8.5)岁。女30例,年龄28~48岁,平均年龄(35.5±7.8)岁。心内科患者23例,呼吸内科患者12例,骨科患者20例,泌尿外科患者5例。实验组中60例患者中,男32例,年龄38~47岁,平均年龄(42.9±6.1)岁。女28例,年龄33~48岁,平均年龄(36.5±5.5)岁。眼科患者5例,妇产科患者23例,心内科患者12例,儿科患者10例。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普通管理,实验组采用人性化管理。一年后,通过采用调查问卷方式,比较分析护理人员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和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人性化管理其中包括以下:①为护理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②采用激励或晋升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③提供良好的福利政策。④注意护理人员的心情变化,释放紧张的工作情绪。

2结果

2.1护理人员对工作的满意程度

采用人性化管理,护理人员流失率降低,护理人员对工作的满意程度提高。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了人性化管理的应用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从而发挥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工作效率。

2.2患者对护理的满意情况

实验组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说明了人性化管理的应用,使护理工作顺利开展,大大提高了患者对护理人员及医院的满意程度。

3讨论

现代管理的“以人为本”理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明确提出的。“人性化”管理在管理的应用中,大体要求做好对人的情感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人才管理和文化管理等层次。建设组织文化,培养组织精神等内容。在护理管理中,首先要实行民主管理,要在拟定护理管理计划和进行重要决策时,多方面听取意见。加强贯彻执行计划的责任心。同时。由于护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工作的特殊环境,对护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日益增强。提高现有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进行智力开发。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这是现代管理发展趋势的要求及护理专业的要求。另外,需增加感情投入,注意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注意建设健康向上的护理人群文化氛围,培养一个凝聚力强的团队。同时也要注意医院是一个大系统。摆正自己的位置,为全局服务。以提高管理效能。另外注意,出院后的人文关怀。其目的是使患者出院后能继续接受健康教育。及时了解疾病的最新诊断技术,掌握控制疾病的方法,降低住院率。护理要适应护理与多专业集体协同的要求。要适应护理人员与人员交际广泛性的要求。要适应对护士素质修养的伦理要求。人性化护理管理可以通过护理人员辛勤工作,可以为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准备足够的医疗物资。可以加强预防保健工作。

4结语

第9篇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

2000年3月,全院32个病区,777位出院病人,作为调查对象。

1.2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在病人出院时填写,病人无法完成则由家属填写,最后一个问题用文字形式表示,项目完成不全则以实际例数计算。

2.结果:问卷从6个方面,共设立18条问题进行调查,(1)作息时间(2)病区环境(3)文化氛围;(4)病人权利;(5)注射技术;(6)评价护士;(7)

3.讨论:

2.1以病人为中心,改变作息时间,从每天早晨开始。

99年6月上海市卫生局为保证病人充足的休息睡眠时间,要求全市医院晨间护理在6:00以后进行,扭转了晨间护理越做越早的局面。我院曾率先执行,获得病人好评。以后随着天气转热,早起床病人增多,但护士仍坚持6:00后进病房,病人对此项措施究竟持何种意见?通过调查证明88.3%的病人持赞同意见,11.6%的病人认为还太早,只有一位病人认为太晚,由此证明,6:00后进病房做晨间护理得到绝大多数病人的赞同,晨间护理宁晚勿早。

3.2在争创文明医院过程中,十分重视医院文化建设,其中为保证病房舒适化,做到病区环境顺序良好、整洁、安静、舒适,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病人及其家属是否能接受?如床边桌台面只能放3样以下物品,并放置有序,生活用品必须定位放置,控制陪客,查房时间家属不得进入病区,病情内不准晾衣服,通过调查,显示大部分病人及家属表示很好或可以接受。其中9.7%和3.1%的病人对桌面放3样以下物品和要求放置物品认为不方便,27.5%的病人家属要求开放陪客,8%的病人认为查房时间家属不得进入病房不放心,6.9%的家属对病区内不准晾衣服表示不能接受,60.2%的家属表示接受衣服集中由洗衣房收费服务(详见表1)。数据说明大多数病人对病房环境要求表示赞同接受,体现出病人对病房整体环境舒适、安静、整洁的重视程度,当然,这样会对卧床、活动受阻的病人带来不便。因此,护理必须以高品质的服务满足病人的需求,加强巡回,力求做到服务于开口病人之前,让病人称心,让家属放心。

3.3医院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即要重视、尊重病人的各项权利。病人入院后,在整个医疗服务中,病人享有被尊重的权利,如对病情的了解程度,各项检查的目的、检查结果、治疗方案等等。调查结果尚有14.6%的病人对病人对化验结果不了解,18.2%的病人没有得到完整的健康教育,4.8%的病人对检查目的不了解,2.2%的病人对病情不了解,可能与保护性医疗措施有关(详见表3),在用文字表达项目表中,病人要求了解病情\u25163手术效果\u26816检查结果及出院后的健康指导等心情十分迫切。

3.4在医院服务文化中,除保证病房环境安静、舒适、安全外,还应充分重视病人的精神需求文化氛围,在调查中病人对病区内提供一定数量的报刊、杂志、宣传资料,表示非常需要,希望及时了解时事新闻,增加文化娱乐。另外医疗设施、仪器设备,病房生活设施的完好,直接关系到病人住院期间正常医疗秩序及生活质量调查证实,病房设施、设备完好率达64%,由此可见,后勤保障同样贯穿于整个医疗服务之中,对保障医疗工作惯性运行有重要作用,也是医院物态服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调查中,病人对护士静脉注射的技术的评价,一次穿刺成功率达83.6%,其中包括长期住院的血液、免疫、肿瘤病人。由此说明,护士必须加强训练熟练掌握穿刺技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轻病人的痛苦。(详见表1、2、5)

4.体会

4.1重视尊重病人的各项权利。在研究医院服务文化过程中,尊重病人在就医过程中的各项权利,必须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病人在医疗过程中,享有以下权利:(1)维持生命,享受医疗的权利;(2)自主同意的权利;(3)监督自己医疗权利实现的权利;(4)获得有关信息的权利;(5)要求保护隐私的权利;(6)因病免除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权利。在医疗过程中,通常医务人员处于主导地位,而病人则处于被动地位。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病人不仅需要高超的医术、舒适的环境,更需要被理解、被关心、被尊重。[2]有位病人要求每天能与护士作3-5分钟的交谈、沟通,及时了解病情,了解病区和医院的情况。可见病人除了关心自己的病情外,还十分关心医院的整体水平。医院的服务对象是人,一切应“以人为本”,如何注重了解病人的心理,理解、关心、尊重病人,如何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品质,重视维护病人的权力,已成了当务之急,因此,首先必须在医务人员中加强宣传,广泛开展尊重病人权利的教育,其次,设立图文并茂的宣传资料,让病人了解应享有的权利,医患护患间相互尊重,营造良好的就医氛围,提高护理服务品质。

4、2提供优质、特色的护理服务

护理服务在构建医院服务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是医院服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院护理部开展研究医院护理服务文化,两年多年,取得显著效果。此次调查对护士总体评价满意率达100%。有位病人是这样写道“护理小姐甜甜的微笑,柔柔的声音,让病人听了倍感亲切,也让重病中的我感到欣慰”。还有位病人写道“最希望院领导对护士小姐们给予表扬,因为她们太热情、工作态度太好,使我们很快恢复”。从中也充分说明,护士的态度、护士的微笑对病人是多么重要。因此开展有情服务、微笑服务、超前服务、细微服务,服务于病人开口之前,给病人家的感觉…已成为每位护理工作者为之奋斗终生的目标。在开展特色护理的研究中,护理部组织各科开展特色护理及规范化,健康教育的研究,以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扩展和完善。

4、3创造良好的医院环境

在研究医院服务文化建设中,必须充分重视硬件设施的改造,打破长期延续的模式化。如(1)背景音乐,播放优美、舒畅的轻音乐营造一种宁静、优雅的氛围。我院在浦东分院建设中充分重视并设立了全院背景音乐系统,以提高医院文化建设的品位。(2)为解决外地病人洗衣、晾衣的困难。医院可设立洗衣房,开设承接病人衣裤洗涤项目,确保病房环境整洁,保证病人住院期间的生活方便。(3)在病房家具设计中,尽量达到合理、便捷、安全。如多功能盐水架,床边可移式迷你电视,全自动、多角度防褥疮床,一次性可充气加热被等等。创造舒适、方便温馨的住院环境。

5.小结

第10篇

【摘要】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病人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能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医疗健康知识水平的提高,法律意识的增强,医疗护理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护士是医嘱的具体执行者,承担着疾病护理、病情观察、健康教育等重要职责,每天与病人接触的时间最长,担负着重大的风险,因此,护理人员的素质对护理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护理人员素质对护理安全的影响分析

1.1职业道德、思想素质

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工作责任感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前提。护理人员每天面对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担负着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的任务,有着特殊的职业道德规范,如果护理人员缺乏职业道德修养,不遵循医德规范和规章制度进行工作,疏忽大意,就会给患者带来痛苦和损害。常常表现为:责任心不强、观察患者不细致、病情记录不详细、不及时汇报病情、延误病情、查对不严格、不坚守岗位、、有章不循、工作态度不严谨、违反制度或技术操作常规、交接班不认真、服务态度差、缺少同情心等,这些都极易造成护理不安全,引发护患纠纷。

1.2业务素质

良好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是保障护理安全的重要基础。患者病种各异,病情多样复杂,需要护士具有较为全面的理论知识、技术操作水平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及时果断地采取相应措施,实施准确的护理。一些护士由于业务知识缺乏,经验不足,护理技术水平不高或不熟练,操作失误或错误,观察不到位,对潜在并发症预见不足,不能及时判断处理,均可给患者造成不良的后果,导致患者失去最佳治疗时机,或额外增加患者痛苦,引发护理纠纷。有些护士缺乏沟通的艺术和技巧,护理过程中态度生硬,造成护患间沟通不良,引起患者及家属的不满。

1.3法律意识

护理安全与法律法规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护理人员法制观念淡薄而发生的护理缺陷或纠纷时有发生。如进行治疗和护理时没有注意遮盖患者的隐私部位或随意议论患者的隐私;漏记、错记临床护理记录单;在做护理、治疗前未充分做好解释工作,征得患者同意,这些都可能侵犯了患者的权利,为医疗护理纠纷埋下隐患。可见在护理工作中一些不在意的小事情都会隐含了法律的问题,护士若对护理行为缺乏足够的法律认识,工作中侵犯了患者的权利,就可能引起护理纠纷。

1.4身体、心理素质

发生护理安全事故除了与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业务素质差、法律意识不强的因素有关外,还与护理人员的身体状况和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目前很多医院普遍存在护理人员少,工作任务繁重的情况,护士是一个多元化、多角色的个体,多重角色的担任及超负荷的工作,使护士身心疲惫,产生厌烦心理,有畏难情绪。造成工作中责任心不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一旦不能很好地应对,即严重影响护理安全。

二、对策

2.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护理人员高尚的职业道德是护理服务的首要前提。很多护理纠纷是由于护理人员在服务过程中缺乏职业道德修养及服务态度欠佳而引起的。医院要利用报告会、政治学习、观看电影、录像等各种形式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护理人员的道德信念和慎独精神,增加责任心,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遵循病人至上的宗旨,敬业爱岗,认真负责,工作严谨、细致,对患者关爱、同情和理解,才能很好地完成护理工作,不出差错。

2.2加强在职培训,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质

护理人员良好的业务素质是保障护理安全的基础,护士必须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熟悉各项护理常规和专科护理,并善于总结经验,才能更好地观察和判断病情变化,制定正确的护理对策与措施。因此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技术性护理缺陷的发生,促进护理安全工作的落实。护理管理工作者应鼓励护士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拓宽护士的知识面,获得国内新知识、新观念、新动态,强化“三基”训练和考核,可通过组织护士业务学习、护理查房、护理竞赛等活动提高护理人员业务水平和积极性。对新毕业的护士要加强岗前培训,实行专人带教,加强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护理人员自身也要刻苦钻研,勤学苦练,努力提高业务水平,还要有侧重地学习心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提高沟通技巧和能力,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3加强护理安全性教育,提高护理人员法律意识

医院应对护理人员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教育,教育应注意与规章制度学习、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使护理人员认识到护理安全的重要性,增强做好护理安全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加强法制学习,特别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等与护理人员关系较密切的法律、规章制度,使护理人员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增强护理人员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认识到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上均有可能涉及各种潜在的法律问题。让护士认识到违法的后果,加强责任心,自觉地以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的言行,在工作中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其次,还要懂得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即使发生了纠纷,处理时才会从容不迫,有理有节。

2.4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减轻职业压力

护理人员配备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国际护士会将2006年护士节的主题确定为“保证安全的护士配置,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其内涵在于强调临床护士的数量配置及专业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和身体康复,强调世界各国要共同努力解决临床护士的短缺和护士超负荷工作问题。护理人员编制、配备应以满足临床需要、保证病人安全为前提。护理管理者要根据每个科室的具体情况,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保证临床一线护士的数量和素质,并注意结合学历、职称、年资及实际能力等综合能力,对护士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分层次使用护士,倡导弹性排班,定期为护士进行体检,为护士身心健康提供保障,避免超负荷的工作,减少护理人员疲劳、疾病的发生。

护士职业压力问题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近年来,一些医院引入员工援助计划(EAP)服务,对护士进行职业压力和情绪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缓解了护士职业压力,提高了工作积极性、适应性,使护士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医院护理管理者要加强与护士的交流,了解她们的生活、工作和思想动态,为其解决实际问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聘请专业人员对护理人员进行行为、心理的辅导和学习,培养其良好的行为和心理素质,提高护理人员自我控制和应变的能力,学会科学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以稳定的情绪和轻松的心态面对病人,才能保证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349.

[2]阎成美,翁庐英,李妮.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7):547.

[3]邓健,李成琳.从潜在性护理法律问题看护理管理法制化[J].现代护理,2001,7(2):59.

第11篇

1.1一般资料

我中心在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将人本位思想作为社区管理方式的核心思想,我中心有社区服务中心1个,服务站点8个,中心医护人员共137名,其中护士62名,年龄22~54岁,平均(31±7)岁;包括主管护师10名,普通护师22名,护士30名,均为护理学校毕业生,具有较踏实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

1.2方法

1.2.1确定社区护理管理体制

按照社区护理工作需求设定护理人员岗位,包括治疗护士、轮班护士、责任护士、办公室护士等,护理人员依据个人能力、发展目标及爱好等向中心管理部门提出岗位申请;管理部门每年依据年度和日常考核成绩、岗位竞聘成绩等安排护士的具体岗位,依照人本位思想达到人员和岗位的最佳匹配,使护理人员拥有足够的工作热情进行护理工作。根据社区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按门诊管理、出诊管理和感染管理等多个方面,由中心管理部门以及护理部管理科和社区各站点护士长共同确定综合考核标准,并由上述部门组成监督管理小组,以定期或不定期方式检查或抽查各中心及站点的护理工作,对发现的不良行为进行批评并提出整改建议;每月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技能、护理风险的培训,对上门服务及家庭病床护理项目施行知情书、协议书等方法,保证患者的事先知情权,防止医患纠纷的产生。

1.2.2建护理服务体系

在中心和各服务站开展人本位思想的护理服务,突出以患者为中心,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包括对患者进行心理、日常生活、基础、专科等方面的护理及健康教育指导。社区护理服务由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护士进行,要求这些护士具有全面、专业的护理知识和操作技能,在对患者日常治疗负责的同时,为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和制订康复计划;日常进行社区走访以增进医患之间的沟通,及时掌握患者的第一手资料,建立社区患者的资料库,并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督促患者及时且正确用药。护理人员要不断总结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以人本位思想不断改进服务,让社区患者及家属放心。

1.3考核方法

对采用人本位思想进行服务管理前后进行考核。考核对象为9个社区服务点的62名护士,考核内容有护理的基础理论及临床技能,以操作实践考试和理论考试来实现,并在9个社区服务点的400例患者展开满意度调查工作。

1.4观察指标

比较实施人本位思想前后,护理人员的理论水平、操作水平及患者护理满意度。

1.5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践和理论成绩比较

实施人本位思想后护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及实践水平与实施人本位思想前相比,均有明显的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2患者满意度比较

在实施人本位思想后,400例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7.2%(389例),明显高于实施前的64.0%(25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第12篇

为适应国内外医疗市场的需求,我国自1985年起开始创建英语护理专业,至今开设英语护理专业的院校已达百所。时代的进步对全方位、多技能、高学历护理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全国很多省(市)卫生学校并、转为大专或职业学院,但各省(市)卫生学院英语护理专业并未停办,相反,其英语护理专业的招生事业蓬勃发展。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有相当一部分中国英语护理专业的学生无法达到国际化护理市场的人才要求,学生参加国外护士执业考试过关率低,专业教育的目标和渠道不够完善等问题日渐突出。近几年一些高校虽然做了许多努力,但英语护理专业陈旧的培养模式并未出现根本变化。相关教育专家,一线教师及研究人员研究总结得出,要促进英语护理专业的改革与发展关键在于,学校和教育者要结合时代背景,更新教育理念,了解我国近20年英护教育的历程,积极探索和认真研究英护专业教育的新特点、新问题,与时俱进得创新,改革以求发展。

2.护理教育理念的转变与发展

在教育理念方面,我国英护专业教育理念相对传统,甚至滞后,多数相关院校的培养更重视学生医学知识的教育,忽略了人文素质的培养,造成我国护士护理理念和人文情感上的严重欠缺。研究表明,我国英护专业毕业生在医学基础知识、护理理论和操作技能上,决不低于国外护士,但是在跨文化交际技巧,人文关怀方面,中国的护理人才却显得尤为薄弱。因此英语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与改革要从彻底转变教育理念入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渗入人文关怀理念,深刻理解人与人,人与环境,环境与健康的关系,而不是传统的将护理观念集中在人和疾病上。确定新型英语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指导思想,暨在疾病的处置过程中,护士处于助手地位;在健康教育、指导及管理等工作方面,护士与医生地位平等,是同事、是协作者。其次,英语护理专业人才教育观念应突出国际人文特色,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本专业教育理念的一大核心还包括对不同国家人文、伦理、护理理念、工作标准的知识传授,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3.人才培养过程的改革与发展

3.1新型英语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英语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为培养高素质国际型护理人才,使护理人才具备到国外医疗卫生机构和国内涉外医疗机构工作的能力。因此,英语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扎实的外语应用能力,能满足国际护理对象的需求,提供整体护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的能力;应具备从事预防保健及家庭护理的能力;应具备从事护理教育、科研、管理工作的能力;是既熟悉本国文化又了解国外文化,具有跨文化的理解和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护理人才。

3.2改革培养环节,强调知识、能力、素质并重

原有的护理模式存在以下几点不足:第一,“先基础、后临床、再实习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第二,课程设置不合理,护理医学理论知识偏多偏重,而实践应用课程偏少,外语能力训练课程不足,忽视了专业的特殊性和实践性。第三,人文素质教学缺失,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不足。与之相对,我们应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一是打破传统的“三段式”模式,实行边理论边实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二是精简护理医学基础理论课,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动手实习的过程中,自主发现学习;三是重视英语课程,适量增加外语听说能力训练,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程,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及人文关怀素养。

3.3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优良的师资队伍是新型英语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发展的保障。首先要注重教师教育理念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使教师团队充满德艺双馨的优良骨干,引导教师团队卓越发展,将优良品行渗透到教育过程中。其次,该专业教师应具备当今国际护理理念,把握护士角色国际化、多元化发展趋势,同时要需具备较强的专业英语能力。第三,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该专业需要护理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都相对过硬的教师。多组织挑选相关专业教师出国进修培训,提高专业语言能力。也可采用兄弟院校、合作院校间教师的合作交流,促进英护专业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

3.4加快教材建设改革与发展

随着全球对护士市场的重视度关注度日益提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人才与文化的交流频繁,国际护士市场对涉外护理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英语护理专业必须以时代为背景,跟上时展变化,面向世界,跟上时代的步伐。英语护理专业的教材不仅要适合国情,还必须与国际护理教育接轨。要不断更新完善相关教学教材,积极借鉴国内外护理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更要重视外语教材的更新,提高外语听、说、读、写综合应用能力。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