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态园林设计论文

生态园林设计论文

时间:2023-02-09 13:27: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态园林设计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态园林设计论文

第1篇

城市生态园林在设计过程中应该遵循城市本身的特点,在引进大量植物的时候,要考虑到园林植物配置的方法进行合理栽培。为了凸显民俗文化特点时可以将地方性的历史文化融入到园林的设计之中,给城市带来不一样的文化氛围。园林设计的成功不仅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同时还会吸引人才和促进投资。通过城市化园林配置,既显示出当地文化特点又向人们展示了城市本身的文化底蕴。为了进一步完善园林艺术,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合理选取植物,在降低城市污染的同时美化了城市。

2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不同方式

2.1天然式配置

2.1.1孤立种植。单个植物在园林中种植时,由于本身可以形成孤立的庇荫植物从而具有一定的观赏性。

2.1.2多种类种植。多种类种植是把各个种类的植物根据设计要求合理搭配种在一起。通过各种植物的合理搭配设计营造出一种新的美丽画面,从而营造出整体美的效果。这种配置方式在很多园林建设中都经常被应用。

2.2有规律式配置(1)行植,这种种植方式一般是在公路两边进行行距一样的种植。(2)正方形种植,在规划好方格以后再交叉点位置进行植物种植,同时植物间距保持一致。(3)三角式种植,在种植过程中一般是根据等边三角形或者是等腰三角形进行种植。(4)长方形种植方式,这种种植方式是在正方形种植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其特点是行距大于株距。(5)环形种植,通过把植物均等的种植组成一个圆或者是多个圆形。(6)带状种植方式,通过把植物进行线性种植形成带状分布,一般情况下在种植过程时都是把大、中、小乔木合理搭配种植。生态园林在建设过程中能够更加突出植物对于生态环境的作用,在进行城市绿化过程中通常要综合考虑每个植物的品种特性,根据科学的合理配置实现点、线、面的相互衔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扩大,绿化面积逐渐变小,绿化的形式也该适当改变,可以对建筑物进行藤木植物绿化。这样既增加了绿化面积也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实用面积。

3生态园林植物配置的效益探讨

第一,环形网络结构配置直接增加了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由于植物样式的增多能流、物流、信息流之间的传递更加安全快捷。第二,环网式结构的园林配置跟别的配置相比更加具有延续性,整个配置的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经济性和实用性。经济性给实用性做好了基础,然而整个设计配置直接影响到其经济费用,所以在进行设计过程中有必要考虑经济分析。

4总结

第2篇

关键词: 园林植物 园林设计 植物配置 营造技术

随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不断增强,生态学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并不断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这要求风景园林设计必须加强对生态学理论的探索和应用。

生态园林的研究范围既包括微观的植物群落、物种配置方式,又包括中观的相互联系的生态网络、组织结构,更涵盖了城市宏观系统生态功能的发挥及其运动机理;既有生物多样性的基因交流与适应、生物链的连锁与共轭,更有全系统能流、物流、信息流的良性循环和生态平衡。植物生态学是研究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包括植物个体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及环境对植物个体的影响;植物种群和群落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以及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中植物的作用。园林植物生态学特性是指植物种类对外界环境要求的特性,是植物各类生物学特性的一个方面。

一、生态学原理在植物配置中的应用

1.遵循生态适宜性原理,保护性地利用景观场地现有的自然资源生态适宜性是指经过长期的与环境的协同进化,生物对当地的光、热、温、水、土等生态环境产生了生态上的依赖性。生物长期生长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其本身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也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变异,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生存下来的这些植物对于环境有更高的适应性。

因此,在生态园林建设时,首先要调查恢复地区的自然生态条件,如土壤性状、光照特征、温湿度等,根据生态环境因子来选择适当的生物种类,使得生物种类与环境生态条件相适宜。在生态园林设计中,应用生态学适宜性原理进行设计,保护自然环境不受或尽量少受人类的干扰,现有场地往往经过很长时间,已经形成了新的动植物生态系统。在生态园林设计时,要充分保护利用场地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尊重场地原有自然环境的生态特征,尽可能将原有的有价值的自然生态要素保留下来并加以利用,组织到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去,同时,要对现有场地的生态演变有一个了解并对将来的生态演变做出说明,以作为后续的工程或管理参考。

(1)尊重场所自然演进过程。现代人的需要可能与历史上该场所中的人的需要不尽相同。因此,为场所而设计常常不会模仿和拘泥于传统的形式。但是从生态学理论来看,新的设计形式仍然应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依据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及能量等条件。设计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从而维护场所固有的生态环境健康。作为风景园林设计者应尽量保留原场所的自然特征,如泉水、溪流、造型树、已有地被及名树、古木、地形等,这是对自然的内在价值的认识和尊重,既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成本,又能避免为了过分追求形式的美感而对原有生态系统造成无法弥补的破坏。

(2)利用当地的乡土资源,做到适地适树。乡土植物是指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及物种演替后,对某一特定地区有高度生态适应性的自然植物区系成分的总称,是最能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植物群体。利用乡土植物造景,植物成活率高,管理和维护成本少,能促使场地环境自生更新、自我养护,而且能够形成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景观。所以,植物造景中乡土植物是最佳选择。另外,因为物种的消失已成为当代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所以保护和利用地带性物种也是时代对风景

园林师的伦理要求。

(3)土壤的设计。在园林设计中,植物是必不可少的要素,而土壤是植物生活的介质,因而在设计中选择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就显得特别重要。分析植物的生态习性,选择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类型、质地。特别是在园林的生态恢复设计中,土壤因子更为重要。一般都需要对当地的土壤情况进行分析测试,选择相应的对策。常规做法是将不适合或污染的土壤换走,或在上面直接覆盖好土以利于植被生长,或对已经受到污染的土壤进行全面技术处理。采用生物疗法,处理污染土壤,增加土壤的腐殖质,增加微生物的活动,种植能吸收有毒物质的植被,使土壤情况逐步改善。如美国西雅图油库公园,旧炼油厂的土壤毒性很高,以至于几乎不适宜作为任何用途。设计师哈格没有采用简单且常用的用无毒土壤置换有毒土壤的方法,而是利用细菌来净化土壤表面现存的烃类物质,这样既改良了土壤,又减少了投资。

(4)以循环为主的水的设计。在风景园林设计中,从生态因素方面对水的处理一般集中在水质的清洁、地表水循环、雨水收集、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水的动态流动以及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等方面。在生态园林设计中充分利用湿地中大型植物及其基质的自然净化能力净化污水,并在此过程中促进大型动植物生长,增加绿化面积和野生动物栖息地,有利于良性生态环境的建设。

2.根据生态位选择植物材料

植物群落并不是植物个体简单的拼凑,而是一个有规律的组合。生长在一起的植物之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既包括生存空间的竞争与相互依存,也包括各种植物对光能、土壤水分和矿物质等外部环境的利用和植物分泌物的相互影响等。生态位就是种群在群落中与其他种群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相对位置及关系。每种植物在群落中都占有一定的生态位,如果二个种在同一个稳定的生物群落中占据相同的生态位,终究有一个要退出该群落。因此,在构建生态园林植物群落时必须按照生态位原理来确定群落中优势树种、伴生树种的种类。优势树种多为乔木,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起着决定性作用,因而它在群落中的数量是占多数的。

根据生态位理论,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择配置植物种类,避免各个物种对空间和营养的争夺,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又能形成具有良好视觉效果的园林景观。根据各种植地不同的实际情况(如干旱、贫瘠、土壤密实、污染严重、病虫害严重等),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地选择植物种类,尤其是高大乔木优势种的选配,直接决定了园林生态效益的发挥程度。生态园林设计中要求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配置植物,充分利用空间、营养,各个种才能协调共生。

因此,在植物材料选择时,应该因地制宜,发挥不同植物的各自优势,最大限度地满足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生态条件,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进行相应的选择。

二、生物多样性理论对生态园林设计的指导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4个层次。在城市绿地这一特定环境中,与植物配置关系最为密切的是物种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1.物种多样性

遵从生物多样性原理,模拟自然群落的植物配置。生物多样性不仅反映了群落或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均匀度等,也反映了群落的动态结构与稳定性,以及不同的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物种多样性主要反映了群落和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均匀度、群落的动态与稳定性,以及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生态学家认为,群落结构愈复杂,系统也就愈稳定。因此,生态园林设计过程中,设计多物种组成的植物群落,比单物种群落更能有效利用资源,具有更大稳定性,即保持各物种多样性如动植物种资源多样性、各种文化特质多样性等,具有重要深远的生态环境意义。

2.景观多样性

景观生态学把景观要素划分为三个基本类型:一是斑块,指外貌与周围地区有所不同的非线性区域。二是廊道,即与基质有所区别的一道带状区域,如道路、河流等。三是基质,基质的结构、功能及变化直接影响着整个景观。斑块的尺度、树木、性状及位置对生物多样性有直接的影响。斑块尺度越大,物种多样性越丰富,而尺度小的斑块则是某些物种的避难所,因此,生态园林中必须有大面积的森林以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和维护城市生物多样性;还必须有小的植物群落来保护和发展一些特有或稀有物种。斑块的数量越多,物种受保护的程度越大,因此,在生态园林设计中,必须设计2个以上的大型斑块,以达到保护某种物种的目的。斑块形状理论表明,边缘不规则的斑块比规则的斑块生态功能性要好,因此,在设计生态园林边缘时,要进行适度的不规则处理。当一个斑块中的物种灭绝之后更有可能被来自相邻斑块同种个体所替代,从而使物种整体上得以延续。因此,对整个生态园林起决定性作用或具有重要意义的植物群落必须设计在园林最关键的位置。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景观多样性是通过物种多样性实现的。当然,在提倡景观多样性的同时,也应考虑到景观多样性过度会导致生态位的重叠,造成物种间的竞争。例如,在草坪上植树可增加景观多样性,但是如果在植树过多,不仅会破坏原有的景观美感,而且会造成树种之间的竞争,影响植物生长。

三、生物学理论在生态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是指植物生长发育、繁殖的特点和有关性状,如种子发芽,根、茎、叶的生长,花果种子发育、生育期、分蘖或分枝特性、开花习性、受精特点、各生育时期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等。必须了解植物的生物学特性,以便掌握植物的生长规律,进而进行植物配置。例如,根冠比是指植物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鲜重或干重的比值,它的大小反映了植物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相关性。这需要在植物苗期创造良好生长条件,促进根系生长,增大根冠比。

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是生态学特性的个性体现,充分了解植物的生物生理学特性,可以对生态学做出补充,如树木周围的地面铺装材料必须是透气的,这样可以保证植物的根系呼吸,才能使现有的植物景观维系和发展下去。因此,了解所用植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创造适宜植物生长的环境,如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中耕断根、蹲苗等措施;为了减少外界对植物本身的影响,防止植物动摇,要做好加固措施;减少使用不透水、不透气的铺装材料等。

四、景观营造技术

随着树种培育和栽植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营造有了更高的追求。景区与园林建设已经开始改变原有单一绿色植物结构,选择了多样性的色彩景观。由于彩叶树种具有色彩丰富、品种多样、成景较快、持续欣赏时间长,随季节变化形成不同景观的特点,所以彩叶树种逐渐成为景观布置的重要角色。景区和城市园林建设,通过彩叶树种景观规划营造出各具特色的植物景观,从审美视角和色彩视觉给游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因此彩叶树种的景观规划、营造、品种更新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

为了达到美好的森林景观效果,应根据地形走势和地理状况规划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间呈现的景观效果。彩叶树种应使用大苗,以加快景区和城区周边森林色彩化效果。不同的彩色树种有不同的生态习性和生物学特性,所以在规划设计和栽植时要遵循生态自然、适地适树、视觉审美、经济效益等原则进行规划、栽植。在管护过程中对树形修剪、高度控制、枝叶修整、林区密度调整,色彩期调控等进行技术性规划。对嫁接和萌生的林木及时除蘖、定株,避免砧木长势过旺影响接穗和萌生条的生长,产生退化或死亡现象。各种植物的叶色还会因为管理过程中施肥、浇水、光照、温度、湿度、有害生物侵蚀、树势修剪等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所以可以根据需要对彩叶树种的叶片颜色变色期利用技术手段进行调控。应根据需要,遵循植物的生态习性和生物学特性的原则选择不同的树种和地域进行栽植、更新。

整体规划设计兼顾生态与经济原则由于景区树种营造具有整体性,应从景区的风格和地域特色入手将所选树种合理搭配,在原有纯林中可采取带状、块状、株间混交的更新改造技术方式进行。不仅要形成叶色组成图案的搭配、树势规划搭配、远景近景搭配、树种之间搭配,整体与部分搭配、树种与景观搭配,而且还要兼顾景区的经济效益利用搭配、生态资源循环搭配等。从整体上进行规划与设计,将生态自然、园区景色、审美效果、经济价值相融合。

五、 结语

生态学是一个动态的连锁反应,人类是其中的一环,人类活动是环境变化的起点,同时也是变化的接受者和被影响者,人类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中各种因素如水、空气、温度的不断发展变化造成环境的变化,环境的变化导致环境中生态群落的变化,从而决定了这个群落的发展方向,最终决定这个环境的发展方向和人类在其中是否适宜生存。

风景园林对环境的美化和绿化最终目的是使环境适宜人类居住,因此,风景园林设计、施工中只有充分利用生态学和生物学的原理,对其中的环境进行生态学设计,这样的园林才能真正达到宜居的目的。在景观整体规划设计和环境美化升级、地方生态特色营造方面给彩叶树种的栽植、更新创造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欧静 .生态园林的植物配置 [ J ]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1,20(3):170-173.

第3篇

关键词:生态造景园林 植物配置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生态园林的产生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顺应时展和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生态园林的兴起,将园林从传统的游憩、观赏功能发展到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再现自然的高层次阶段。

1 中国生态园林的概念和科学内涵

中国生态园林是继承和发展传统园林的经验,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相联系的新秩序,达到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应用系统工程发展园林,使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实现良性循环,为人类创造清洁、优美、文明的生态环境。

2 中国生态园林的植物配置

2.1 统一与变化

植物景观设计时,树形、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显示多样性,但又要使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相似性,引起统一感,这佯既生动活泼,又和谐统一。

运用重复的方法最能体现植物景观的统一感。如:重庆市街道绿带中行道树绿带,用等距离配植同种。

2.2 协调和对比

植物景观设计时都要注意相互联系与配合,体现调和的原则,使人具有柔和、平静、舒适和愉悦的美感。相反地,用差异和变化可产生对比的效果,具有强烈的刺激感,形成兴奋、热烈和奔放的感受。因此,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常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主题或引人注目。

3中国生态园林植物的选择和配置

园林绿化观赏效果和艺术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林植物的选择和配置。如果不注意花色、花期、花叶、树型的搭配,随便栽上几株,就会显得杂乱无章,景观大为逊色。

3.1植物的选择原则

植物具有生命,不同的园林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态和形态特征。进行植物配置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首先,我们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配植的树种,特别是在经济和技术条件比较薄弱的地区,尤显重要。

其次,要根据当地的土壤环境条件配植的树种。

第三,要根据环保的要求进行配植的树种。在众多的树木之中,有许多不光具有一般绿化、美化环境的作用,而且还具有防风、固沙、防火、杀菌、隔音、吸滞粉尘、阻截有害气体和抗污染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作用。

3.2中国生态园林植物配置时的注意事项

3.2.1 观花和观叶植物相结合

观赏花木中有一类叶色漂亮、多变的植物,如叶色紫红的红叶李、红枫,秋季变红叶的槭树类,变黄叶的银杏等均很漂亮,和观花植物组合可延长观赏期,同时这些观叶树也可作为主景放在显要位置上。

3.2.2 注意层次

分层配置、色彩搭配是拼花艺术的重要方式。 不同的叶色、花色,不同高度的植物搭配,使色彩和层次更加丰富。如1米高的黄杨球、3米高的红叶李、5米高的桧柏和10米高的枫树进行配置,由低到高,四层排列,构成绿、红、黄等多层树丛。

3.3 树木配置方式

3.3.1孤植:单株树孤立种植,孤植树在园林中,一是作为园林中独立的庇荫树,也作观赏用。二是单纯为了构图艺术上需要。

3.3.2丛植:一个树丛由三五株同种或异种树木至八九株树木不等距离的种植在一起成一整体,是园林中普遍应用的方式,可用作主景或配景用作背景或隔离措施。

3.3.3群植:一两种乔木为主体,与数种乔木和灌木搭配,组成较大面积的树木群体。树木的数量较多,以表现群体为主,具有“成林”。

3.3.4带植:林带组合原则与树群一样,以带状形式栽种数量很多的各种乔木、灌木。多应用于街道、公路的两旁。

3.3.5行植:在规则式道路、广场上或围墙边沿,呈单行或多行的,株距与行距相等的种植方法,叫作行植。

4生态园林植物造景的色彩艺术

色彩的不同运用会造成不同的园林风格:西方园林色彩浓重艳丽,园林风格热烈奔放;东方园林色彩朴素合宜,园林风恬淡雅宜,含蓄隽永。本论文中以红色和黄色为例说明。

红色:是血与火的颜色,充满刺激性,令人振奋。它意味着热情、奔放、喜悦、活力,给人以艳丽、芬芳、甘美、成熟、青春和富有生命力的感觉。在我国红色被视为喜庆、美满、吉祥和尊严,礼仪、庆典和各种民俗文化中多用红色和红花。

黄色:最为明亮,象征太阳的光源,所以给人以光明、辉煌、柔和、纯净、活跃和轻快的感受。黄色又具有崇高、神秘、华贵、尊严等超然物外的感觉,因此,帝王、宗教系统都以黄色作宫殿、家具、服饰等的装饰色。

5 园林植物造景的生态观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在城市园林绿地中,园林植物既是园林构成的主体因素,同时又是为人所用的客体对象。因此,园林植物配置的生态观,不仅指植物与植物、植物与环境(包括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要协调稳定,更要协调植物与人的关系。 5.1 尊重自然

园林植物配置如果不尊重植物的这些生态特性和生长规律,就生长不好甚至不能生长。如垂柳好水湿,有下垂的枝条、嫩绿的叶色、修长的叶形,适宜栽植在水边;红枫弱阳性、耐半阴,枝条婆娑,阳光下红叶似火,但是夏季孤植于阳光直射处易遭日灼之害,故易植于高大乔木的林缘区域;桃叶珊瑚的耐阴性较强,喜温暖湿润气候和肥沃湿润土壤,与香樟的生长环境条件相一致,是香樟林下配置的良好绿化树种,如果配置在郁闭度较低的棕榈林下就生长不良。

5.2 生物多样性的原则

城市具有人口密度高,自然地貌单一,立地条件较差的特点,而城市中的植物配置由于地理条件因素的制约,物种种类较少,植物群落结构单调,缺少自然地带性植被特色。

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植物配置为了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轻易放弃了许多优良的物种,否定某些不能达到设计效果的植物,否定慢生树种,抛弃小规格苗木都是不尽合理的配置方法。落叶树可以打破常绿树一统天下(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局面,为秋天增添丰富的色相,为冬天增添阳光,为春天增添嫩绿的新叶,为夏天增添荫凉。6 植物造景在中国生态园林中的影响

6.1 景观方面

多层次的植物群落,扩大了绿量,提高了透视率,创造了优美的林冠线和自然的林缘线,比零星点缀的植物个体具有更高的观赏价值。园林中的植物群落与山坡、建筑、水体、草坪等搭配及易形成主景,山坡上的植物群落可以衬托地形的变化,使山坡变的郁郁葱葱,创作出优美的森林景观;建筑物旁的植物群落对建筑物起到很好的遮挡和装饰作用,城市建筑也因掩映于充满生机的植物群落而充满活力;以草坪为背景和基调营造的植物群落能够丰富草坪的层次和色彩,提高草坪和植物群落的观赏价值。

6.2 生态方面

城市绿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是通过园林植物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所产生的生态效益来实现的植物群落增加了单位面积上的植物层次与数量,所以单位面积上的叶面积指数高,光合能力增强,对生态系统的作用比单层树木大,例如乔灌草结合的群落产生的生态效益比草坪高4倍。植物群落结构复杂,稳定性强,防风、防尘、降低噪音、吸收有害气体也明显增强。

6.3 社会文化方面

生态园林的社会效益,不仅仅是开展各项有益的社会文体活动,以吸引游客为主,更重要的是按照生态园林绿地的观点,把园林办成人们走向自然的第一课堂,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启示人们应与自然和谐共处,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和睦相处;生产型植物群落告诉人们绿色植物是生存之本;观赏植物群落将激发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总结:通过学习我觉得中国生态园林的植物配置,都是离不开生态学和美学,园林本身就是一门交叉的学科,涉及许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因此,我们做园林设计时要与农业、林业、水产养殖等行业,互相依存、共同发展。因此,我们还要继续认真学习研究中国园林的精髓,继承和发扬中国园林的艺术手法,把生态学理论与园林景观艺术相结合在一起,创造一个生态协调稳定、景观优美的游憩地,极大地改善、丰富、调节人们的精神生活。

参 考 文 献

[1] 苏雪痕.《植物造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 过元炯.《园林艺术》.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5(2000.5 重印 )

[3] 赵世伟, 张佐双.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与营造》.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 王祥荣. 《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 中国园林.2007

[5] 中国装修论坛网. /

第4篇

关键词:现代设计理论园林设计应用

一直以来,园林设计大师对于如何将现代设计理念、手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来设计具有中国特色的典型的园林,是当代设计从业者一直在探讨的重点。现代园林设计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在对现代主义和现代设计了解的基础上,因此,一个成功的园林设计应该对现代设计的应用更应如此。现代设计理论与园林设计相融合的过程就是现代园林设计的发展过程。我们只有了解现代设计在园林设计中的发展过程,才能更好地将其融入到我们自己的设计中来,同时思考和指导我国园林设计的发展。

1现代园林设计的相关概述

1.1现代园林设计注重自然与生态的协调

园林设计者要努力把生态理念落实在一些具体的设计方法上。生态学的本意,是要求风景园林设计师要更多地了解生物,认识到所有生物互相依赖的生存方式,将各个生物的生存环境彼此连接在一起。这实际上要求我们具有整体的意识,小心谨慎地对待生物、环境,反对孤立的、盲目的整治行为。在设计中对生态的追求已经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时甚至超越了后两者,占据了首要位置。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并且保留当地的文化特点。

1.2扩大功能需求

现代园林景观还应该要满足社会与人的需要,是为了人的使用,这是它的功能主义目标。虽然为各种各样的目的而设计,但园林景观设计最终是为了人类的使用而创造室外场所。为普通人提供实用、舒适、精良的设计应该是景观设计师追求的境界。景观的社会性是第一位的,日常生活的需要是景观设计的重要出发点。设计师总是把对舒适和适用的追求放在首位,设计不追求表面的形式,不追求前卫、精英化与视觉冲击效果,而是着眼于追求内在的价值和使用功能。例如南京市山西路广场就塑造了功能与形式结合的很好的园林空间,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各得其所、怡然自恰。

1.3丰富景观要素

现代主义园林相对传统园林,在设计形式与要素上都更为新颖和丰富,因此就要求我们新一代的园林设计师要具有创新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科技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层出不穷,因而现代主义园林设计师采用新颖的建筑或装饰材料来进行现代环境的营造,使设计达到特殊的质感、色彩、透明度、光影等特征。如玻璃、不锈钢等材料对光线具有反射、折射等特性的表现,在使用中能体现出传统园林素材不曾有的精美效果。

1.4重视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注重人的情感需求,在设计整个园林布局的时候,更多考虑到的是人的感受和情绪。宋代画家郭熙的《林泉高致》中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这句话本来体现了中国文人在绘画中对“理想自然山水”的追求,后来被挪植到园林营造中,成为中国园林修建的基本思想。和西方相比,中国园林的设计思想不止于给人们创造一个生活的空间,更重视给人提供满足各方面需求的可能性。

1.5注重历史文脉

尊重场地、因地制宜,寻求与场地和周边环境密切联系、形成整体的设计理念,已成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风景园林师的作用并非在于刻意创新,更多的在于发现,在于用专业的眼光去观察、去认识场地原有的特性,发现它积极的方面并加以引导。其中,发现与认识的过程也是设计的过程。因此说,最好的设计看上去就像没有经过设计一样,只是对场地景观资源的充分发掘、利用而已。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对场地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场地的最大特性,以此作为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所谓“地域性”景观,就是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总和,包括它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和人们的各种活动、行为方式等等。我们所看到的景物或景观类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与其周围区域的发展演变相联系的。园林景观设计应针对大到一个区域、小到场地周围的景观类型和人文条件,营建具有当地特色的园林景观类型和满足当地人们活动需求的空间场所

2现代设计理论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以某校园的园林设计为例,校园绿化同时有别于公园、居住区以及广场绿化。它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即是文化内涵。学校的文化主题应该积极向上,催人奋进,因此在做设计时绿化主题定为绿色摇篮。绿色是生命的颜色,表明这里的园林将以植物造景为主,绿色象征这青春和活力;摇篮是新生命成长的地方,寓意同学们在学校里能安心读书,为将来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1设计构思

在设计时将校园的生态环境与功能因素放在首要位置予以考虑,在满足这 2 点的基础上追求现代园林的简洁设计,时代性和形式美。为了使各功能区联系成为一个整体,设计时采用基调树种,使色彩上统一;从造园立意上,使个功能区景点都反映一个主题;通过道路、透景线将各个景点和功能区联系成一个整体。在各个功能区设计是,从分析人的需要出发,满足人心理上和生理上的需求为落脚点,将生态学、环境心理学、人体功能学和园林专业的知识结合起来,科学建园。

2.2景点设置

1)信息广场。在横穿的人行道上设置一条绿廊,在空间上将中心广场做一个空间上的分隔,同时也是空间的渗透,加强了广场的景深。广场以大草坪为主,至夏炎热,绿廊正起到遮荫的作用,下面的座椅也是人们休憩的好地方。纵贯的轴线上布置着校徽模纹、绿廊、喷泉和国旗台构成了景观序列,丰富了广场的内容。2)静谧书廊。亭廊花架以简洁流畅的线条构成,体现了现代园林的特征,运用现代材料同样为这里增添不少时代感。这里的环境优雅,绿树成荫,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创造出树木树人的意境。3)金叶碧水。在道路布局上就不能以直线和折线布置了,宜以曲线设置道路,即为自然式布置。我国传统园林中理水造园的手法非常丰富,我们就在此处将传统的造园手法运用进来,结合现代的手法设计此处景点。在大的部分设置一湖心岛,湖心岛上有一个荷花亭,岛以小桥与路面相通,并以网状栈桥伸向水面使得同学们有机会体验涉水的乐趣,满足人们亲水的愿望。4)田园小居。植物配置以花卉和小乔木为主,其东侧、游泳池南和运动区以西种植高大棕榈,与学生生活区相分隔。色彩上以绿色为主,在儿童游乐区多设欢快的,亮的色调。如铺地以红黄搭配,植物多选无刺的和芳香的花卉。河堤从此处经过,因此设计中将园内水体和河堤水体相联系,构成一个水系,水体曲折,使人想起曲水流觞的典故。水体中设置礁石、汀步,使人可亲水,流水与石头撞击溅起的水花也是美的。由于场地的限制,水体不宽过 5m,保障交通顺畅。

第5篇

关键词 优良乡土树种;城乡园林绿化;探讨

中图分类号 S6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316-(2014)06-0069-4

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一般来说,园林的规模有大有小,但都包括着土地、水体、植物和建筑四种基本要素,士地和水体是园林的地貌基础[1],而植物要素已成为现代园林的主体,因而植物材料在园林中的地位作用尤显突出和重要。

作为园林中一个有生命的要素,植物有着严格的自然规律来遵行,运用时只有遵行它们的自然规律,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研究一个地方的优良乡土树种在园林上的应用,对于丰富当地的园林植物材料,增加园林景观的季相性和丰富城市园林植物的多样性,对创造优美的城市自然环境和游憩场所,满足生态园林城市培育中植物多样性、生态多样性的需要:满足人们对游息、观赏的新的需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基本情况

1.1寻甸县自然气候概况

寻甸县位于云南省东部,东经102°42"-103°33",北纬25°20",--26°01",,地处滇东高原中部,乌蒙山贯穿全县,受构造、断层及侵蚀、剥蚀作用的控制,山脉由东北向西南延伸,具有比较典型的高原湖盆地貌特征,高原面貌保持较完整,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呈阶梯状倾斜,东南部受断层、侵蚀、剥蚀及溶蚀影响,低中山匠原及宽窄不等的各类湖盆交错展布。北部地形破碎,断块抬升隆起。多高山峡谷,泥石流活动较频繁。中部褶皱发育山峰隆起,抬升后的高原面呈较大的块状分布,构成县境高山、中山、低中山、高原湖盆及岩溶地貌景观[2]。境内大部分地域海拔在1800―2600m之间,县城所在地海拔1886m。

寻甸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由于受地形、太阳辐射和季风环流等因素的影响,小区域气候比较复杂,立体气候极为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冷雨成冬”“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便是寻甸县气候的缩影,由于地处低纬度地区,终年太阳辐射强,因此光照充足,热量热源丰富。年日照时数2088.612,日照百分率为47%,年均温14.5℃,极端最高温度34.6℃,极端最低温-13.9℃,≥10℃的活动积温4356.6℃,全年无霜期229天,降水充沛,年降雨量1045mm,干湿季节分明,冬春少雨,夏秋多雨。[2]

1.2寻甸县主要优良乡土树种概况

寻甸县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植物资源,据初拟《寻甸县植物名录》全县载有种子植物153科416属800余种[3]。根据其用途,结合其观赏性、美学性、适应性及习性,初步评价筛选,全县具有城乡园林开发应用潜力的优良乡土树种大约有36科60余种,其中:

1.2.1 乔木树种有

云南松、华山松、滇油杉、化香、黄连木、滇朴、清香木:滇青冈、麻栎、栓皮栎、滇楸、红果树、滇合欢、君迁子、构树、滇山楂、四照花、旱冬瓜、香椿、盐肤木、马樱花、银叶木荷、云南樟、滇润楠、多花素馨花、红素馨、紫薇、棕榈、石楠、大叶女贞、山樱花、无患子、 垂丝海棠。

1.2.2 灌木树种有

山茶、云南含笑、厚皮香、金丝桃、碎米花杜鹃、爆仗花杜鹃、小雀花、火棘、小叶苟子、金花小檗、荚谜、马桑、老鸦泡、矮杨梅、胡秃子(羊)、马挂木、小铁子、野八角、小金竹、大白花杜鹃、杭子稍、芒种花、雀舌黄杨、厚叶旬子等。

2 优良乡土树种在园林上的应用意义

不同的气候,士壤生长着不同的植物。优良乡土树种是经当地长年累月气候的滋润和土壤不断变化逐渐适宜而生长的[4]树种,它们在长期的生长进化过程中,已经对周围环境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作为城乡生态园林的建设,绿化设计只有以乔木、灌木作为主材,林下配以小灌木及地被植物、草坪,才能形成多层次葱茏馥郁的生态环境。而乔灌木的选择只有遵循实地适树的原则,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乡土树种以适应性强、抗性好、投资少、绿化效果好等优点必然成为城乡园林的首选树种。它在丰富城镇自然景观、维护生态、体现城镇个性方面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1 乡土树种文化底蕴丰富,是体现地方特色的要素。

我国园林充分发挥5000多年的文化底蕴,形成了许多传统手法的独到之处。历代园林都很注意使用乡土植物营造景观,寓意造景,选用植物常寓意深刻。如竹“未曾出土先有节,纵使凌云也虚心,被喻为有节气的君子”。松柏,孔子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把松柏耐寒的精神特征,比喻于君子的坚强性格[5]。还常常利用植物的形态和季相变化,表达感情或形容意境,如“夜雨芭蕉,刻画一片宁静的气氛[6]。中国园林植物造景还深受历代山水诗、画、哲学思想乃至生活习俗的影响。在植物选择上十分重视“品格”,形式上注重色、香、韵,不仅仅为了绿化,而且还力求要有画意,意境上求深远‘内秀’。情景交融,寓意于景,以景抒情,喜欢“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精巧玲珑的景点布置,偏爱“曲径通幽”[7]。一方水土养一方物”,因而一个地方的乡土植物就具有该地方的地域性,乡土树种的使用,就可借助植物的地域性来展示景观的地域性。

2.2乡土树种适应性、抗逆性强,能满足城镇脆弱生态环境的需要。

在不同的地理区域,不同的气候带,不同的土质、水质上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它是地方环境特色的有机组成成分之一。适地适树是园林造景中植物选择的基本原则,优良乡土树种是随当地长年累月气候的滋润和土壤不断变化逐渐适应而生长的,它们在长期的生长进化过程中,已经对周围环境有了高度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因此,乡士树种对当地来说是最适宜生长的,所以它理所当然成为城镇绿化的主要来源,乡土树种还能维持城市的长久稳定,免遭自然气候变化及病虫害的严重损害,另外由于城市生态立地环境相对较差,生态脆弱,这就要求造景植物抗性强,适应性强,便于管理,而乡土树种本身就具有这些特性。

2.3优良乡土树种栽培经验丰富,能更好地体现园林景观作用。

城镇经多次改建破坏了土壤自然良好的结构,限制了树木的生长发育,增加了植物管养的难度。“三分栽,七分管”,说明了园林植物养护管理的重要性,园林植物栽植后能否存活,成活后能否枝繁叶茂,形态优美,关系到植物造景的艺术效果,好的植物景观的形成,既靠园林设计又靠养护管理,因栽植管护原因而造成植物死亡,必将导致设计的失败,因此园林植物的栽植技术,后期管理也是决定园林创意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乡土树种适生性好、抗性强,栽培经验丰富,栽后的后期管理相对容易。

2.4乡土树种价格便宜,生态效益高。

大部分优良树种是经过长期的栽培得以肯定的,抗逆性强,栽培技术简单,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只要通过科学的配置,适当的养护,就能营造出繁花似锦的美化效果。乡土树种育苗技术成熟,苗木价格和管理成本都较低[6],大量运用可以降低绿化成本。所以乡土树种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大部分优良乡土树种成活后生长快,枝繁叶茂,生态效益高。

3.优良乡土树种在寻甸城乡园林绿化中的应用现状

3.1调查研究方法

采用重点调查方法,在重点绿化地段进行实地调查。通过对寻甸县城区文苑路、过境公路、中轴大街、市民休闲广场,街心花园、县委机关的绿化树种,进行实地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调查从我县绿化最早的街道(文苑路)到现在中轴大街,包括了我县的主要绿化类型―公共绿地、街道(人行道)、庭院绿化,涵盖了县城区70%的绿化面积。

3.2优良乡土树种在城乡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情况

3.2.1目前在我县城乡园林绿化使用的优良乡土树种

通过实地调查,获得我县城市绿化目前使用的树种有54种,具体树种使用情况见(寻甸县城市园林绿化树种统计表),其中乔木41种,灌木13种。乡土树种有23种,其中乔木21种,主要是华山松、栎、黄连木、清香木、山樱桃、山楂、柳、柳杉、圆柏、桂花、香樟、滇润楠、石楠、四照花、马樱花(大树杜鹃)、女贞、棕榈、滇合欢、石榴、茶花:灌木6种,主要是杜鹃,迎春、小叶女贞、紫叶小蘖、金丝桃、金竹。

3.2.2优良乡土树种在寻甸城乡园林绿化中使用方式

根据优良乡土树种在我县园林上的不同应用,目前主要有:

行道树类:干形挺拔、枝叶繁茂、树冠浓密扩展,可形成较大面积的绿荫[8]的树种如香樟、大叶女贞,大量应用于我县县城街道人行道绿化。

园景树类:具有不同高度,不同形状的树冠,不同姿态的树形(如挺拔雄伟、端庄、展枝优雅等)或具有美丽的花朵与果实。在园林配置中可创造出美丽的、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意境[9],如寻甸市民休闲广场种植的滇朴、四照花、清香木、山楂、棕榈等。

树丛:由2一10株乔木或灌术组合种植而成的种植类型[10]。如:中轴大街中间绿化带,用3―7株石榴与3―7株紫叶李组合种植,构成不同的景观。

花灌木类:用花灌木种植在道路两边、公园等,用于美化装饰道路、车带、分割空间,配置不同色块、色带,起点缀装饰作用。如:文苑路中间段用紫叶小蘖、小叶女贞交替绿化,县委机关用金丝桃、杜鹃组成不同形状的绿化形式,给人以新奇的感觉。

绿篱类:用具有丛生密集的茎,耐修剪,萌生性强的树种,栽植使之形成墙垣,以分隔空间、范围场地,遮挡视线,衬托景物,美化环境及防护作用。如过境公路快车道与慢车道之间的迎春柳、小叶女贞栽植成绿篱。

3.3优良乡土树种在我县城乡园林绿化中的应用特点

3.3.1乡土树种使用品种单一,数量少。具有地方特色的树种使用就更少。

目前,在我县园林绿化中使用的树种有54种,而乡土树种仅有27种,仅占50%,而在调查的3201株树种中,真正为乡土树种的有1857株占59%,且大部分为最近3年以来种植的,有的树种仅使用1株,如华山松、滇合欢。有地方特色的树种如四照花、滇朴、云南松、野八角等应用较少或几乎没有使用。

3.3.2乡土树种在城乡园林绿化中使用频率不高

针对所调查的8个地点中优良乡土树种进行应用频率的分析。乡土树种使用频率较低,除常用树种香樟、女贞类外大部分树种仅使用1次,有的还是改造剩下的,如柳。而使用频率较高的树种则较少,仅有四照花、大叶女贞,这反映出我县目前优良乡土树种常用数量较少,部分树种出现率高,易造成园林绿化树种景观单调的现象。

3.3.3优良乡土树种在园林上使用较晚,在新的园林绿化工程中有增加趋势。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我县优良乡土树种在城乡园林绿化中应用起步较晚,大部分树种的应用是最近5年才开始使用,即在修建寻甸县市民休闲广场时开始使用,在以后的绿化工程中逐渐应用如滇朴、四照花、山楂、清香木、黄连木等。据调查,在河滨公园绿化中,乡土树种的使用,不论从品种和数量上都有较大的增加,在河滨公园绿化中规划的树种有66个,乡土树种就有29个,占44%,乡土树种株数6283株占总树种株数10869的58%。

3.4优良乡土树种在我县城乡园林绿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3.4.1使用品种单一

目前,在城乡园林绿化中使用的优良乡士树种较少,而且大部分为阔叶树及高大乔木,而针叶树、花灌木应用较少,许多优良野生品种还未开发利用,如:云南松、野八角、小雀花、金丝桃等,因而造成乡土树种使用缺少丰富的组合和变化,季相性差,景观单调的现象,难以满足人们游憩观光需要。

3.4.2苗木准备不足,造成乱挖现象严重。

我县培育园林绿化用苗木的苗圃较少,培育大规格乡土树种苗木苗圃更是几乎没有,因而近几年使用的乡土树种,苗木不是从外地调入,就是到野外山林或乡村乱挖,后者破坏了当地的自然景观及生态环境,林业部门屡禁不止,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3.4.3乡土树种的栽植成活率低

目前,由于县内缺苗,园林上使用苗木外调的运距较远,取苗后不能及时栽植,水分损失多,且外调苗木对我县土壤气候不一定适适应,野外乱挖的,由于缺少相关手续及技术指导,挖苗者大都悄悄进行,仓促抢挖,准备不充分,对苗木根系伤害过大,运输中损伤严重。因而,栽植成活率低,如:街心花园使用的四照花,栽4株死3株,中轴大街从蒙白调入的石榴大苗,死亡的株数也较多,成活率还不到70%。

3.4.4乡土树种配置体现四季如春特色不明显

我县是一个植物资源极其丰富的地区,但在城区绿化中,乡士树种的配置季相变化却未充分体现四季如春的景色,一些既有很高观赏价值义有地方特色的树种,如:可增添不同季节景色的夏花植物,冬花树种应用较少。

总之,目前,我县优良乡土树种在城乡园林绿化上应用数量较少,品种单一,很多优良的园林应用价值较高的乡土树种还未开发利用。

4.优良乡土树种在我县城乡园林绿化应用较少的成因

4.1寻甸县城园林绿化工程启动较晚

我县是一个山区贫困县,又是一个农业大县,县财力差,难以承担城区绿化费用,因而我县的城乡园林绿化工程启动较晚,真正的城区街道绿化从94年才开始起步,94年首先绿化了新大街(文苑路)、街心花园后,开始有了过境公路、风梧路等的绿化,市民休闲广场这种公共绿地的建设则使于2004年。小区、庭院绿化也是最近几年的事,以前只有效益较好的单位如供销社等绿化好一点。由于没有园林绿化的需要,也就没有了乡土树种在园林上的应用。

4.2 种苗供应不足,制约了使用。

由于我县没有乡土树种的(园林用)大苗苗木的培育,仅有常规造林用苗(苗木小)的培育,从而使园林绿化乡土树种大苗无货供应,使工程施工部门难以找到苗木,而制约了乡土树种在园林绿化上的使用。

4.3现阶段移植成活率偏低,障碍了优良乡土树种的使用。

目前,由于县内园林绿化用大苗准备(贮备)不足,所需乡土树种苗木大多外调或乱挖、偷运,苗木损伤严重,水分损失较多,造成成活率较差,因而,阻碍了乡土树种的使用。

5提高优良乡土树种在我县园林中应用的建议

植物群落是生态园林的主体,也是生态园林发挥其生态作用的基础。园林绿地的结构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园林绿地系统就越稳定。只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才能形成缤纷多彩的群落景观,减少因城镇的拥挤及建筑物的高大、单调所带来的压抑感,也才能构筑具有不同生态功能的植物群落,改善城乡生态环境[11]。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多种生命资源的总体。近年来,城乡园林绿化的兴起,将城乡园林从传统的游憩、观赏功能发展到维持城镇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再现自然的高层次阶段[12]为城镇生物多样性的创造迎来了机会。同时城镇生物多样性是城市生态园林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整个城镇环境质量的标准。乡土树种在园林上的大量应用是丰富城镇物种多样性,维护园林绿地系统的稳定和加强景观地域特色的有效途径。如提高优良乡十树种在园林绿化上的应用,是城镇园林建设者不可忽视的问题,下面结合我县实际谈点个人浅见。

5.1以科研为纽带,以项目为龙头,做好引种驯化和应用栽培试验。

寻甸县优良的野生园林植物资源丰富,分布面广,是巨大的自然财富,开发培育新的栽培观赏植物种类的重要来源。应以科研为纽带,以项目为龙头,做好引种驯化和园林应用栽培试验及推广使用工作,带动乡土树种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仅可丰富城乡园林植物资源,而且可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5.2 加大宣传,调动人们在绿化工程中应用乡土树种的积极性

优良乡土树种在城乡园林上使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加强优良乡土树种使用的宣传,只有让人们充分了解其重要意义,才能自觉在园林绿化工程中加以运用。

5.3 规划设计部门,合理规划使用。

城乡园林绿化作为项目施工管理,讲究的是按设计施工和验收。因此,只有设计部门因地制宜的设计使用优良乡土树种,施工部门也才会使用,才能促进优良乡土树种在城市园林上的应用。

5.4 培育充足的大规格乡土树种苗木,满足城乡园林绿化之需。

苗木是绿化的物质基础,没有质量优良,数量充足的园林绿化用乡土树种就不能满足其在城乡园林绿化应用上的需要。因此,苗木培育经营单位应多培育乡土树种的大规格苗木,这样,不仅可以满足乡士树种在园林绿化应用上的需要而且也是改变我县目前在苗木生产中小规格苗木过剩,大规格苗术不足的现状,增加苗木经营者的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

6 优良乡土树种在我县园林应用中应加以注意的问题。

寻甸优良乡土树种能在园林上应用的树种资源丰富,有的已成为栽培品种,有的仍为野生树种,且我县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因此,乡土树种在园林应用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6.1以生态学为基础,适地适树。

园林树种选择是园林景观构建的基本工作。在园林建设中应将树种的选择和配置放在首要位置。首先,必须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以当地植物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调查为基础,从树种生物学、生态学的特性出发,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根据不同立地类型选择能够与功能区相适应的绿化乡土树种,除了应达到景观要求和色彩效果外,尤其应考虑其生态习性是否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13],不能为提高乡土树种使用率而盲目乱用。

6.2 科学地引种栽培。

虽说优良乡土树种适应性强,但由于我县立体气候明显,树种的区域特征显著,因此,野生植物引种到园林绿化中,必须尊重科学。首先要调查了解该植物的生态习性及生物学特性,特别是主导生态因子满足原则及其对土壤、温度、湿度、光照等的要求;其次是引种栽培到有不同生态因子的试验地,观察该树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再次是选择适应性强的种类在部分园林中试种,然后是对引种成功的树种进行推广使用。

6.3 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相结合。

乡土树种对本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适应性强,易于管护,还可体现地方特色,此外,适当引进外来景观树种,可以满足不同空间,不同立地条件的需要,但数量上应以乡土树种为主,外来树种为辅,以实现地带性景观与异域景观的和谐统一[14]。

6.4 营造优美景观,兼顾生态效益。

城乡园林绿化为公众提供优美的景观,因此,树种选择时还需从森林美学角度出发,着重优美树形、冠形、花型、花色等指标,强调树种的可观赏性。树种合理配置是形成优美景观的关键,在实际应作中应遵循以下原则:乔、灌、草结合;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结合:群落多样性树种和特色基调树种相结合;短期景观树种与长期群落景观树种相结合;绿化、美化、香化与季相景观相结合[15]。通过这些原则,体现园林绿化的景观美,并可发挥较好的生态效益。

6.5 防止滥挖乱采现象的发生。

优良乡土树种在今后的应用中,应高度重视,防止滥挖乱采现象发生。我们都知道,近儿年悄然新起的大树进城现象,一度形成乡村、山区乡土树种滥挖偷运情况,由于采挖移植措施不力,造成移进城里的树木大部分死亡,而乡村,山区的自然景观、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因此,今后应用中应引起重视,尽量使用林场、苗圃培育的乡土树种大苗造园。如有特殊需要必须到野外或乡村移植乡土树种,应到林业主管部门办理相关手续,通过工程技术人员规划设计后,在不影响当地景观,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移植,制定移植树木保护措施,确保移植树木成活。做到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

后记

本篇论文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得到了寻甸县城乡园林绿化委员会、县林业局及其他部门和本单位同事大力支持,提供了有用的资料和指导。在此深表感激。寻甸县适宜园林应用的优良乡土树种资源丰富,其种类仅根据现有资料统计,还有许多未被发现的观赏价值较高的树种,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树栋,马晓燕.园林建筑学气象出版社2004年8月

[2]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报告

[3]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总体设计专业调查报告 1991年

[4]江桂湘乡土树种在城市绿化中的作用(J),工程建设与档案2001(1):11―11、14

[5]秦庆秀唐岱.建水文庙植物景观探讨 林业调查规划2006.3 1(2):24―26

[6]周旱弘乡土树种造景的优势、困境与对策[J]江西林业科技2005(2):24--26

[7]程利霞浅谈乡土树种在昆明城市绿化中的应用.安宁科普网

[8]侯碧清刘克旺王海峰著.湖南野生观赏植物及其园林应用林业调查规划2006.31 (2):140―145

[9]孙晓佳,唐岱,杨秋,等.昆明市岩溶地貌园林植物资源调查及评价云南:林业调查规划2006.3 1(6):47―5 1

[10]许桂芳吴铁明张朝阳.抗污染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运用云南:林业调查规划2006・31・(2)146―148

[11]陆杰植物多样性与生态园林建设[J]安徽林业2001(1):25

[12]刘扬建设国家园林城市走生态园林之路云南:林业调查规划2006.31(2):132―134

[13]韩铁,高润宏,刘子龙,等.北方城市森林绿地植物群落的树种选择与配置[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4.25(3):9―13

第6篇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居环境问题逐渐凸显,越来越多的规划设计者开始认识到生态学在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未来生态规划设计无疑会成为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主流方向。20世纪70年代,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中确立了生态规划设计的准则,我国最初由李嘉乐先生首先提出园林生态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的,而20世纪80年代“园林生态学”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在北京林业大学开设,现在许多院校景观园林专业相继开设了本课程。笔者多年来从事“园林生态学”课程的教学,根据人才培养方向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旨在提高“园林生态学”教学质量及学生实践能力。

1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教学的目的

2011年风景园林学科正式成为国家一级学科,与建筑学、城市规划构成“三位一体”的人居环境科学主导专业体系,而生态学的研究,成为了探索和谐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课程担负着将生态学的理论、原理、方法以及技术应用于专业实践中的责任,其研究及应用领域主要包括4个方面:园林生态效益研究、园林生物与环境研究、人的需求与行为研究、生态学规划与生态管理研究。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就业以园林规划设计及园林工程为主,因此园林生态学的学习,可为景观生态规划、园林生态施工打下基础。

2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园林生态学”是随着园林发展中“生态园林”的提出而兴起的多学科交叉学科,发展时间短,在课程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实践环节、教学方法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2.1 "园林生态学”理论体系还需要完善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学科综合理论还相对匮乏,生态学相关理论基础知识与景观园林专业融会贯通还需要一定的实践研究,这种现象明显体现在教材编写中,现在“园林生态学”常用教材主要有冷平生(2001,2003)、刘长福(2003)、温国胜(2007)、廖飞勇(2010)主编的教材,教材内容凸显多学科内容的机械组合,个体生态学部分的园林植物生态习性及生态效应理论与专业实践联系紧密,而种群、群落、生态系统部分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案例讲解多来自普通生态学和植物生态学,教学内容理论性强,难以满足景观园林专业需求,教材尤其缺乏园林生态设计和生态工程的特色。

2.2 “园林生态学”在后继设计类课程中应用不足

随着园林学由原来的造园阶段发展到大地景观阶段,生态学的理念也体现在景观园林专业的各门专业

课程中,但多是理性要求,定性评价,教师在讲授园林相关设计类课程时也引入生态学理念,但在实践环节,如毕业设计、课程作业,项目设计中多以合理性、艺术性评论,而忽略了生态学设计指导。因此学生对于“园林生态学”的学习多是停留在理论上,后期实践得不到应用,影响了学生学习“园林生态学”的效果。

2.3实践教学环节不足,教学模式单一

“园林生态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及实习环节。多数院校“园林生态学”课程安排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多为实验课程,只有北京农学院、北京林业大学等少数院校安排了3-7天实习w,而对于景观园林专业,实习教学环节尤为重要,应该适当增加实习教学。同时适宜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材缺乏,实践教学模式单一,主要是教师指导,学生机械式操作,影响了实践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调查表明,一般院校“园林生态学”课程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设置在3~5学期开课,而园林设计、种植设计、园林工程等课程是“园林生态学”生态规划及工程部分教学的基础,但是这类专业课程开课时间设置在“园林生态学”之后,因此也会使“园林生态学”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产生一定的困难。

2.4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尚待完善

虽然“园林生态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但由于“园林生态学”课程理论体系不完善,实践应用成果较少,因此,多数院校教学内容以课本为主,偏重理论,对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关注不够,而有针对性的专业实践教学相对更少。现在多数院校教学方法多采用传统多媒体授课,教师讲,学生听,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

3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教学改革探讨

学以致用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根本,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优化教学内容,探讨适宜的教学方法,提高“园林生态学”教学效果。

       3.1丰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根据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精炼教学内容,对“园林生态学”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简化一些理论性过重的基础知识,如种群生态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删除部分内容,例如在中学阶段就有较深讲解的生态系统、个体生态学、种间关系等部分理论。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查阅文献资料,结合教材,把一些成熟的园林生态学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补充该学科最前沿的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根据专业特色优化教学内容,使学生听而不烦,学而不厌。

3.2采用适宜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兴趣

根据教学内容,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兴趣,能更好的传授知识,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改革及探索是摆在一线教师面前永远的课题园林生态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多有描述,但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教学方法的研究鲜有报道,笔者在传统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研究了案例教学、课后文献与课堂讨论、专题讲座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模式。

3.2.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在很多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其中生态学案例教学也多有研究。案例教学的素材,一是来源于文献参考资料,教师需要阅读相关研究文献,精心选择教学案例,例如在讲解园林植物滞尘杀菌作用时选择“上海市交通绿化带植物配置对空气颗粒物的净化研究”及“光华大道西沿线温江段绿化景观工程方案设计”中的植物种植规划为例;二是来源于科研项目,选择相关研究课题,结合生态学理论,从项目的立意、国内外发展现状、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等进行讲解,注重生态学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淮北地区北美红杉引种驯化技术研究”、“薰衣草引繁技术研究及旅游观光园建设”等项目主要侧重讲解植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及不同立地条件对园林植物影响;“徐州地区珍稀植物调查及保护技术研究”、“淮北地区园林植物群落优化技术研究”主要侧重园林植物种群、群落的研究;“生态园规划”、“湖泊大型水生植物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等项目主要是讲解园林生态规划的相关知识。

3.2.2课后文献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基于教学相当的原则,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环节,在“园林生态学”应用部分教学时,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查阅相关文献,组织材料,分组制作PPT上台讲解,并组织提问、讨论。通过这种方式的锻炼,学生不仅了解生态学在园林中的应用,而且能了解国内外最新园林生态学的研究动态,获得较新的知识信息。如“生态因子在园林植物引种中的应用”、“园林种植设计中植物群落构建中的要素”、“园林设计中适地适树的理解”、“人工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方法”等。

3.2.3专题讲座教学

       “园林生态学”首先在北京林业大学开设,采取专题讲座的教学方法。而随着“园林生态学”教材的出版及理论体系的相对完善园林生态学”多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理论体系与风景园林专业实践研究成果日新月异,但多不能被教材及时编人,因此安排一定的专题讲座,更有利于“园林生态学”教学内容的丰富。专题讲座可以邀请工作在园林一线的专业人士,也可以邀请本学院的教师参与,讲授内容包括研究课题、园林工程项目、学科前沿等。

   3.2.4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是把课堂搬到现场,现场解决问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根据教学内容安排现场教学,能弥补实践环节的不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园林生态学”实践性强,笔者在植物生态特性、园林群落生态位理论、群落多样性、园林生态管理等教学中都安排过现场教学,取得较好效果。现场教学要求教师精心选择教学现场,最好设在校园内或校园附近,教学内容事先以作业的形式布置,要求学生查阅文献进行预习,现场分组讨论,教师补充讲解,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加强实践教学改革

在实验教学中,提倡以学生为主,指导老师确定实验项目名称,要求学生查阅文献,编写实验指导书,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分析等,指导教师根据科学性与合理性,批改实验指导书。在实验实施期间,学生遇到各种问题,就会通过相互交流、资料查阅、咨询指导老师等途径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例如“生态因子对园林植物的影响”实验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种或多种园林生态因子(温度、光照、水分、土壤质地、湿度等),研究其对植物(自选)的影响。通过这种实践教学,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责任心,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课程实习在景观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教学中尤为重要,但基于本课程在教学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实习时间滞后,待其他设计类课程授课结束,综合实习时集中安排,配合其他教师,把生态学原理运用到园林规划设计中。

4“园林生态学”教学改革效果

通过多年来“园林生态学”的教学改革实践,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改善了“园林生态学”重理论而轻实践,学而不能用、不会用的现状,提高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4.1课程教学效果改善

“园林生态学”教学改革以来,由于教学中增加了与专业相关的案例及实践的讲解,学生积极性提高,听课效果明显改善,对于教师留的拓展性作业能积极完成,上课发言也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师生间能形成良好的互动。由于学生对本课程的认可,重视程度增加,也促进教师教学积极性提高,更好地准备材料,组织上课,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

4.2实践应用能力提高

第7篇

关键词:湿地 植物 生态 景观 营造

中图分类号: S34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follow the "respect for nature, and return to natural" principle, this paper, from the plant their own botany properties and plant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etland, based on several points to analyze the level of artificial wetland landscape plants build, research how to comprehensive landscape aesthetics and landscape ecological achieve science and beautiful landscape plants build the effect.

Keywords: wetland plant landscap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引言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生存环境和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之一。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改善气候、控制污染,美化环境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有其它系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文明的发源地”和“物种的基因库”。因而在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研究意义:对人工湿地的研究,国内大部分都停留在其净化污水的研究领域,本文从景观设计师的角度出发,探讨其景观植物构成和特性,进一步认识人工湿地及其所展现的景观美,进而更好地认识自然及自然景观美。

1、相关基本概念

1.1 人工湿地

湿地(wetland)的英文原意是过度湿润的土地。由于湿地和水域、陆地之间没有明显边界,加上不同学科对湿地的研究重点不同,造成湿地的定义一直存在分歧。湿地(wetland)这一概念在狭义上一般被认为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广义上则被定义为“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湿地的研究活动则往往采用狭义定义。

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将污水、污泥有控制的投配到经人工建造的湿地上,污水与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其作用机理包括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植物遮蔽、残留物积累、蒸腾水分和养分吸收及各类动物的作用。

1.2植物景观营造

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之一,植物景观不仅可以净化、美化环境,植物景观本身也具有独特的魅力,如形体、姿态、花果、色彩等方面的展示,在植物景观设计营造中,巧妙地运用线条、空间感、质感、颜色、风格等美学原理,客观条件的理性分析与设计师主观的感性认识营造具有美学欣赏价值又能反映当地自然条件和地域景观特征的植物群落,尤其着重展示植物群落的自然分布特点和整体景观的美感。成功的植物景观营造不仅是静态景观的协调、统一,也应该是一种符合生态植物群落的动态可持续发展的植物景观。

2.人工湿地景观的特性

2.1生态性

人工湿地具有净化水质、维持区域水平衡、生产可利用的资源、保护物种多样性等生态功能。通过对人工湿地生态景观的营建,可有效地改善城市内过于单一化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促进城市良性生态环境的建设,从而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一定规模的人工湿地还可以成为鸟类和其他湿地生物的栖息地。所有的这些使得人工湿地景观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生态性。

2.2自然性

人工湿地虽为人为设计的,但其在形态和结构上都尽量模拟自然形态,以适应湿地生物系统的形态和生物分布格局,利用人工方式艺术化地表现自然美,于是便自然而然地具备了一定的自然性。

此外,存在于人工湿地中的各种生态要素,包括湿地动植物、自然气候气象因素等,都使得人工湿地景观具备了一定的自然性。特别是人工湿地中的水域、动植物等都是自然景观的体现。

2.3主题性

主题性主要是指人工湿地的景观建设要充分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不同地方的人,关于环境的知识和理解是乡土经验的有机衍生和积淀。一个成功的人工湿地景观必然是适宜于乡土并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景观,必然结合考虑当地人或是传统文化给予的启示。

此外,主题性还体现在针对具体水质指标所选用的主题植物材料以及系列特色植物材料和特色园林小品景观的应用上。在选择湿地植物时,乡土植物应该具有天然的优势,它们具有天然的优势,它们具有成活率高、维护费用低的特点,同时又较能体现地方特色,而这种地方特色往往又是现代城市所缺少和越发注重的。

2.4特殊性

以往进行的园林设计多以陆地为主,兼以部分的水域部分,而人工湿地景观设计则是以水面及水滨环境为主,辅以部分的陆地。人工湿地景观构成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动植物景观构成方面,湿地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是一个能够基本维持自身平衡的生态系统,无论是动物或植物种类都是自然状态下存在的,应尽量遵守湿地原有动物的食物链平衡法则以及植物群落的稳定性,不要随意引进外来物种,否则会造成湿地生态系统失衡。

3.人工湿地景观植物营造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考虑与生态环境和周边景色的相容性

人工湿地植物景观营建时,无论是认为改造还是营造一个全新的植物景观,都应从整体群落出发,不能单纯地从某个物种考虑,突出植物群里美,强调远观,成带状或大片栽植,比如在营造水港沿岸的植物景观时,可以采用采用早园竹大面积片植,充分展示其群体美,形成优良景观。湿地植物营造强调对群落中关键物种的保留,在引入非本地品种时也应慎重。不仅考虑植物景观与生态环境的相容性,还要考虑与周边景色的相容性,利用远山、水面、地被等各种处于不同空间层次的景观元素,以不损害原境生态和景观为前提,营造出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比如西溪湿地历史上有大片芦苇荡和梅林,以及众多人文历史胜迹,由于时过境迁,整个生态环境发生了改变, 不可能全部恢复,否则必然与现有景色格格不入或造成既有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人工湿地景观营造时要考虑过去、现在和将来,应以现有生态环境为基础,通过规划设计将三者联系起来。

3.2营造多样的湿地环境

湿地植物景观营造中包括了一些生长在水中和湿生土壤中的水生植物,还包括在水池和湖泊边缘生长的植物。在进行各种植物搭配时,还应考虑植物的季相变化和色彩的搭配。同一区域的水面植物盛花期应该有所不同。同一花期的植物,其色彩也应该不同,保持四季景象丰富,层次丰富多样。

3.3不能追求立杆见影的效果

采用自然生态恢复的方式来营造湿地植物景观需要经历生物演替的过程,而这是一个缓慢的自然过程,任何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最有效而便捷的途径就是顺应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进行。通过适当的人为干预,按照自然状况下的顶级群落营造,往往可以使该区域的生态系统较快达到稳定状态,缩短营建时间。但达到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仍需要时间的雕琢。在演替的过程中我们依然能看到变化的植物景观,直到形成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实现最终效果。

3.4特色植物景观营造

每个城市都有其特色和个性,在植物景观营造时,应根据原有植被现状,结合该场地的历史、文化内涵,营造出一个真正属于该地区的城市湿地景观,发现、选择该城市湿地景观最具地方特色植物景观作为重点营造。在营造特色植物景观时,想象力十分重要,需要靠设计者对场地特色进行挖掘,并通过设计进行强化,同时也要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创新,摆脱次序、规则的束缚,反对无原则的拷贝和移植。在设计中张扬个性才能营造有特色的湿地植物景观,才能营造有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特色湿地植物景观。通过色差、形状等的对比避免人工湿地植物景观的单调感,如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中的早园竹、芦苇芦荻和芒草群落,形成了很美的意境。

结语

人工湿地景观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园林形式,随着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步伐的日益加快,作为城市绿地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人工湿地景观,不仅极大丰富了城市绿地类型,而且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人工湿地营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植物景观,是一项综合了诸多学科领域知识和技术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地深入研究和实践,既要考虑到湿地的保护,有要满足景观功能上的要求,包括游憩、观赏和教育等,人工湿地景观植物营造时应根据原有植被现状,结合该场地的历史、文化内涵,发现、选择该场地内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观作为重点来营建,营造出一个具有该地区特色的湿地景观。

参考文献:

郭晓瑜 城市居住区人工湿地景观设计【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

杨晓冬,王芳 植物在园林造景中的作用【J】林业科技情报,2006(2):91-92

陈小娟 论园林植物造景艺术【J】西北林学院学报,1995,10,(1):8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