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2 23:37: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务员考试个人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意义;现状;基础理论;存在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K8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背景
1.1进行研究的意义
当前公务员报考人数年年增加,其竞争激烈程度史无前例,以国考为例,2003年,全国报考人数仅为8.7万,而从2007年开始逐年猛增。2008年为64万,比2007年增加12%;2009年报考人数突破百万,达到105万人,2010年、2011年连续2年突破140万;2012年较前两年略有下降,为133万。2013年公务员招考20839人,创历年最高,据预测报名人数可能接近200万,招录比例或达90:1,竞争强度也创历年之最。报考者中既有应届毕业学生,也有不少社会人员。很多人不惜花费数千元参加各种培训班,购买各种复习资料,很多人更是年年失败,年年参加,大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架势。更有许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为了“练手”,多次参加公务员考试。同时许多社会已在业人员也看中了这块蛋糕。因此,研究这一现象有利于了解青年人职业选择观;有利于促进合理的职业流动;有利于国家制定更为合理的公务员制度;有利于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建设。
1.2研究现状
随着“考公热”现象的出现,有大批学者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对学术期刊网的查询,从2008年至今,共有142篇文章对此现象进行了讨论和研究。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从人力资源开发角度,吕慧芳认为,高学历的人才加入公务员队伍有利于提升公务员群体的素质;毛寿龙通过对公务员的分析,认为从长远看公务员是金饭碗。吴天等人分析公务员热的原因,强调公务员热的社会文化因素。翁为先同多对我国公务员热的成因与现实影响的分析,认为过度的竞争源自于民族文化和经济利益多种因素。
以上文献多集中于对现象原因的分析,但没有对其深层次原因予以探寻,也鲜有解决之策,同时多数都比较关注学生考公热的动机、原因而忽视了在职或其他社会人员热衷公务员考试的原因探析。鉴于此,本文首先对公务员热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剖析,得出当前青年人的择业观,以期从政府宏观层面和家庭、个人微观层面缓解这一社会现象。
2基础理论
2.1概念界定(相关概念、主概念)
2.1.1公务员
公务员的概念有大有小,范围不尽一致,大致来说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小范围的,英国为其典型代表国家,这类公务员仅指中央政府中非选举产生和非政治任命的事务官,不包括由选举或政治任命产生的内阁成员及各部政务次官、政治秘书等政务官。第二种是中等范围的,中央人民政府的所有公职人员,包括政务官与事务官都称为公务员,但适用于国家公务员法规的只是事务官。美国基本属于这种类型。第三种是大范围的,把中央到地方政府机关的公职人员、国会除议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审判官、检察官、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统称为公务员,法国基本属于此种类型。
2.1.2公务员考试
中国古代官员制度的衍变始终是以官员选拔制度的衍变为中轴展开的,英国文官制度的确立也借鉴了我国的科举制。相对于各资本主义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确立,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较晚。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公务员考试,并于近年趋于成熟和稳定。分为国家公务员考试和地方国家公务员考试两种。
国家公务员考试是指,中央、国家机关以及中央国家行政机关派驻机构、垂直管理系统所属机构录用机关工作人员和国家公务员的考试,简称“国考”。地方的公务员考试是指,地方各级党政机关、社团等为招录机关工作人员和国家公务员而组织进行的各级地方性考试。中央和地方考试单独进行,不存在什么从属关系,考生根据自己要报考的政府机关部门选择要参加的考试,也可同时报考,相互之间不受影响。本文主要针对国考即国家公务员考试的现象进行研究。
2.2理论基础
有很多人运用职业发展理论对公务员热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职业发展理论实质上是理性决定论,认为职业选择是具有目的性的,它由自我概念的形成、转变和实现组成,也即职业选择是一种理性的决定过程。但是这种理论偏重个人的心理,其研究核心是放在个人心理发展的过程上,论证过于微观,对影响个人职业选择的社会结构因素(诸如社会、经济、文化等)论述不够。而且这一理论是由外国学者提出的,在我国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不能完全适用于我国。因此,本文运用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由我国学者提出的影响职业选择的综合性理论——社会-文化影响论,该理论把研究重点放在个人所不能控制的社会结构上。
3现存问题
3.1问题
公务员考试从在我国推行开始至今,有其显著的特点,以下是本人就这几年公务员报考中出现的几个现象的总结:
第一,报考人员中学生所占比例高,达到30%以上。最初是应届生热衷于考公务员,最近这种热度渗透到了大三、大二的学生中,甚至许多大一的学生也加入到考公一族中。有的人不惜冒险伪造信息骗取报考资格。很多学生知道自己进入不了面试环节,伪造毕业信息参加考试只为练笔,为毕业时报考公务员积累经验。
第二,岗位竞争比例严重不平衡。有的岗位是万里挑一,有的岗位却难以实现零突破,竞争激烈的岗位多为中央直属机关。并且,本次报考中,这种冷热不均、两极分化的程度进一步加剧,截止本日,2013年度公务员考试报名中,“国家统计局合川调查队业务科室科员”,竞争比已经达到9411:1,刷新历年国家公务员一个职位考录最高比例。紧随其后的“国家统计局南川调查队业务科室科员2”竞争比也超过了9000大关,目前为9175:1.而2012年的考录比最高的岗位仅为3619:1,今年排名第九的职位竞争比在去年能拍到第四。而有许多岗位无人问津,与去年不同,今年有的职位在备注中表明该职位并非“金饭碗”,令很多报考人员将其划出考虑范围。
第三,报考东西部不平衡。工作地点是影响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一些大城市的报考竞争激烈,而一些偏远地区几乎无人问津。上海2013年通过“国考”招录的岗位有147个,通过资格审查的人数却超过了5.2万人。与之相对,无人报考或报考比例低的岗位多数都是那些艰苦边远地区的职位,工作较为辛苦。
第四,报考限制是报考人员首先关注的项目。在招考说明中,报考人员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筛选,一般报考限制低的岗位,会引发高度激烈的竞争。例如今年的统计局的两个岗位,虽然工资低,也会经常到乡镇、街道出差,工作不轻松,却引发了高度激烈的竞争,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报考限制低,类似岗位在天津的报考要求必须为研究生,其他城市如北京、上海对外语会有所要求,而在合川和南川打破了专业限制。
3.2原因分析
首先,在现实生活中,在社会上流传久远、制约性较大的习惯势力,如习惯、传统、风尚制约着人们的择业行为。我国最初实行统包统配的就业政策,这种政策虽使青年人拥有了铁饭碗,却让其付出了丧失职业选择机会的代价。以来,就业政策的转变使青年人有权利自由选择岗位。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制度的变革,使用人单位获得了择人权,也让青年获得了择业权。但是,我国古代就有“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说法,通过政治资源获取其他社会资源的社会意识普遍存在,而政治资源的获得途径就是成为政府工作人员,显然公务员考试是许多途径中大多数人最容易选择的。
其次,政府工作人员的收入分配、福利待遇、劳动条件优于大多数其他组织的工作人员。公务员的工资稳定,工作稳定,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国家颁布的保护劳动者的法令政策在国家机关中较企业等其他组织更易于得到实施。公务员的培训、医疗、退休养老等方面的保障也是其他职业群体无法攀比的。
再次,家庭的意见在应届毕业生进行职业选择时的影响是其他任何因素都无法取代的。其中,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是影响个人职业志愿和期望的所有因素中最强有力的。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很多人希望通过成为公务员改变家族命运,光大门楣。
最后,我国的教育在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弊端。教师以书本为主,所授内容枯燥乏味又难以与时俱进,许多新兴学科诸如经贸、政法、公共管理等的讲授使学生难以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用人单位不愿接受无经验的学生,造成学生就业困难,把百万学子推向了一根独木桥——公务员考试。
3.3小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发现当前青年人的择业观有许多不良之处,首先,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之下,很多人避重就轻,公务员招考中相当多的职位对实践经验没有限制,比起企业求职,参加公务员考试使得青年人觉得更能保留自己的尊严。
其次,报考中两级分化的现象也体现出当前青年择业的极端功利性和盲目性。有些报考者不关注岗位职责,仅以工作条件、工作环境为首选因素。
最后,为了待遇、保障和权力而参加考试的报考者,也说明当今青年中有一部分人为了追逐经济资源和社会地位的择业观。
4措施
4.1完善公务员制度。《公务员法》实施填补了中国法律体系的一个空白,对贯彻依法治国战略,健全干部人事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但是其还有许多地方以待完善,对公务员的权力、义务和待遇应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定位,不宜权力和权利不分,更不应待遇过高,破除公务员职业的特殊性——铁饭碗、金饭碗。
4.2 重视在校生、应届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完善新兴学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塑造其职业观,不贪图享受,不追名逐利。现在很多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以联系用人单位,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为重点工作,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4.3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社会保障立法进程。营建公平、正义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各行各业的福利实现提供法制保障,为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实现创建一个公平、正义的宏观环境。
4.4 拓宽就业渠道,鼓励自主创业。通过政策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为其提供咨询渠道,资金资助,减免税收,进行定向培训。与此同时,支持学生的灵活就业,拓宽就业渠道,如支教、支农和扶贫等。
实际上,“公务员热”有利有弊,众多优秀人员参加考试,对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有不可争议的益处,但其也能够折射出一些社会弊病,影响青年人进行职业选择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没有一个单独的因素能够决定劳动者一生的职业选择,随着公务员制度的完善,社会文明的进步青年人会逐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建立科学的择业观。
五、参考文献
成功个案
陈晓晨 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
陈晓晨是毕业于东北大学软件学院01届计算机系的毕业生,他参加去年公务员考试,并被成功录取为辽宁省某厅公务员。
“说服”差距:提前准备
小陈在充分复习后顺利通过了笔试,开始积极准备面试。“当时我记得我的笔试成绩和排名第一的人相差7分,我知道只有通过面试这短短的30分钟来缩短或超越这7分的差距。”小陈在接到面试通知后及时的调整心态,对自身的外观进行了刻意的包装,并从网上了解了公务员面试中要考查的几个方面的能力和常见题型。在接到面试通知到面试期间,他没有熬夜背书,而是保持正常的饮食起居规律,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以最饱满的精神迎接面试。
“说服”考官:不光装备
面试当天,小陈一身打眼的西装、洁白的衬衫和深色领带相得益彰;饱满的精神加上满脸的笑意更给他增添了几分自信。面对考官的问题也能应对如流:
问:如果你遇到了挫折,怎么办 谈谈你过去的经历中有过挫折和失败吗 你是如何对待的
答:首先看看挫折的程度是多大。我有没有能力克服,如果不能,那么我会在挫折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下一次成功积累经验;还要从别人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中吸取经验,避免自己走不必要的弯路;寻求周围朋友的帮助,在哪跌倒在哪爬起,争取渡过难关。最后小陈还简洁又不失生动的举了一个自己上高中时的例子……
在场的考官无不纷纷点头表示认同。最后公布成绩时他发现,在面试环节后他竟然超过了第一名5分之多。
小陈总结自己的面试经验就是:心态平和,自信但不自负,考前充分复习,考时仔细分析,了解出题者目的,语速不宜过快,抓住问题的突出点,条理清晰的表述问题。
准备活动
三步走带着自信面试去
第一步:树立信心,自信最重要
刚刚通过了笔试,在接到面试通知书时应试者是不是感到忧心忡忡、或者是得意忘形 孙老师建议:一定要及时的调整好心态,回到笔试前积极备考的状态中来。要一直保持一种略微兴奋的心情到面试当天,这种兴奋的心态也能带给应试者强大的信心,而自信又是成功面试至关重要的一环。第二步:全面包装个人形象
外观形象在面试中也属于重要的一个环节,一个好的应试者应该在对个人外观上的包装狠下功夫。公务员本身属于政府职能工作,庄重的着装体现了政府尊敬服务对象的精神。服务意识越强越需要规范展示自己的形象,规范着装形成的良好氛围使公务员容易进入工作状态,所以公务员的着装应该是从头到脚、从发型到袜子、从西装到领带各个方面都一丝不苟。
应试者作为即将有机会成为公务员队伍中的一员,同样应该按照公务员的着装标准参加面试,给考官以做好从事公务员工作准备的感觉。男性应以深色西装、白衬衫、单色领带、皮鞋为主,切记西装、领带和皮鞋的色调要统一;女性则以职业套装、白衬衫、高跟鞋为主。无论男女着装后都应显得庄重得体、朴素大方,让着装和应试者的肤色、气质、体形达到和谐统一。
第三步:准备工作做充分
在面试某一家单位的公务员之前,应先对该单位的工作性质及特点进行深入了解,衡量自己与所面试职位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是否符合。考官通常会针对单位工作性质的不同而提问一些突发的问题,了解这两点对于应试者在面对这些突发问题时常常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千万别学
乔秋红 原来面试能改变运程
乔秋红(化名)毕业于湘潭大学中文系,因为所学专业的关系,他本身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就进行了大量的知识储备,自认为笔试通过,面试肯定万无一失的他却因为面试这一环节马失前蹄。自信:笔试分咱最高
乔秋红毕业后随着女朋友的脚步来到了沈阳,做了沈阳人的女婿,本身所具备的优势让他参加了辽宁省民政厅的公务员考试,同他一起参加的还有自己的女朋友林某和同学常某。仓促准备后参加了笔试,却很意外的名列前茅,超过了女友和同学10多分,这不禁让他得意起来。自负:面试不在眼里
小乔懊悔的说:“当时我特别得意,还向他们炫耀说公务员考试的知识全在平时积累,像他们那样临阵磨枪起不到作用。没成想就因为我轻视了面试这一环节,而失去了考上公务员的机会。”小乔说,他在接到面试通知后着实高兴了几天,还特意坐飞机回了一趟广东佛山的老家邀功,根本就没想过关于面试的问题。自问:那天我说啥啦
面试当天同样是一身西装革履的打扮,却因为几天的舟车劳顿略显疲惫,而没有试前准备的他揣测不透考官们在考查他哪一个方面的素质,问题回答的没有针对性更让他慌了手脚。为了能够表述的更清楚,他的回答冗长拖沓,仅一个自我简历介绍就进行了近10分钟,考官们不耐烦的神情让他心先凉半截,后半段的答题更是驴唇不对马嘴。他形容自己面试后连自己都不清楚自己说过些什么,自然与公务员无缘。
帮你忙活
缺点一个不少,优点三个嫌多
孙老师向我们提供了一些往年公务员面试时的常见题型和讲解:
根据公务员招考面试测评要素和往年的出题规律进行总结、分析,可以对以下几项常见问题进行准备:
(1)叙述个人简历:个人简历是体现一个人生平事迹最主要的依据,叙述个人简历时应学会避重就轻,突出亮点,切忌语言冗长拖沓,要言简意赅的将自己从前的经历表述出来。
每年的11月底12月初,是中央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的时间,有志于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成为公务员的群体,此段时间是备考的黄金时间。国家公务员考试主要考察两个课程:《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和《申论》,其中《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的内容包括五大内容:常识判断、言语理解、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很多准备国考的人认为,《行测》中的数量关系和资料分析最难,面对此类题目往往放弃,如何有效提高数运算和资料分析能力,成为备考中的重点难点。
改变对考题的误解
误区一:数量关系和资料分析需要强大的数学基础。很多考生认为自己的数学一直都不好,上学时数学成绩就不理想,碰见数学就头疼,数学干脆放弃。其实,数量关系的知识点90%以上都是来自于小学奥数,对于知识基础来说,初中的数学能力差不多即能应对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数量关系的全部要求。在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大纲中,有明确的说明,“数量关系,主要测查报考者理解、把握事物间量化关系和解决数量关系问题的能力,主要涉及数据关系的分析、推理、判断、运算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分析、推理、判断是排在前面的,在此基础上才进行相应的运算,也就是说运算能力只是考察要素其中的一项而已。
以2012、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为例,数量关系都是15道题除了排列组合是高中学习的内容,其他问题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初中知识点、小学知识点。
解题需要的方法也都是小学和初中所涉及的方法,以2012国考《行测》第68题为例:
某儿童艺术培训中心有5名钢琴教师和6名拉丁舞教师,培训中心将所有的钢琴学员和拉丁舞学员共76人分别平均地分给各个老师带领,刚好能够分完,且每位老师所带的学生数量都是质数。后来由于学生人数减少,培训中心只保留了4名钢琴教师和3名拉丁舞教师,但每名教师所带的学生数量不变,那么目前培训中心还剩下学员多少人? ( )
A. 36 B. 37 C. 39 D. 41
【解析】此题的正确率按照考生们估分时反馈的估分统计,只达到31%,其实只要扣住质数和各个数字的奇偶性质就可以判断出答案。假设原来每位钢琴教师所带学员为a人,每位拉丁舞教师带学员b人,则有76=5a+6b,因为76和6b为偶数,所以5a也为偶数,而a为质数,则只能a=2,所以b=11。因此目前培训中心剩4×2+3×11=41名学员。选D。在逻辑清晰,能看懂题目的情况下,小学知识就可以将此难题解决。
误区二:数学的题目少,分值少,干脆放弃。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数量关系一共有15题,资料分析常规情况下是20题,每题的分值经过华图教育的测算,每年的数学总分值至少都在1/3的总分值,细分来说,每题数量关系大概在1分左右,每题的资料分析在0.9分左右。这里笔者重点强调一点,有很多的数量关系和资料分析题目都是秒杀性质的题目,也就是在读完题目后的30秒钟之内,观察到规律就可选出答案。
以2011年国考第69题为例:
某公司去年有员工830人,今年男员工人数比去年减少6%,女员工人数比去年增加5%,员工总数比去年增加3人,问今年男员工有多少人?( )
A.329 B.350 C.371 D.504
【解析】今年男员工人数比去年减少6%,今年男员工/去年男员工=94%=47/50。也就是说今年男员工人数是47的倍数,去年男员工人数是50的倍数。只有A选项329是47的倍数,选A。
备注:此题如果考察命题人的思维,可以在10秒内选出答案,注意员工总数比去年增加3人,今年员工总数就是830+3=833人,A选项和C选项加在一起329+504=833,故AC中必有一个是今年男员工,又易见男员工人数较少,选A为正确答案。
误区三:数学能力的提高就是大量的做题。很多考生利用题海战术来提高自己的考试能力,这样固然会有一些效果,但是这样短期的提高会带来很大的疲乏感,而且经常会发生重复性错误和重复性练习的恶性循环,效率不高。数学能力的提高需要在思维能力方面,知识能力方面,题目的理解能力方面提高的基础上才能根本的提高,需要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来提高。笔者在一些国内知名教育机构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公务员考试成功的学员,大部分集中在有自己学习规划的考生,备考时间在40-90天的考生的入围成功率最高,平均为27%,超过自然通过率1.6%近20倍。而且有很多的题目是无法通过做题来提高,需要更灵活的思维来解决问题。
合理的复习策略是关键
一般来说,需要三步来巩固数量关系和资料分析的应试技巧,分别是:扎实基础、弱项提高、模拟冲刺。
扎实基础。此阶段重点复习《行测》近几年来常考的各个知识点,把每个知识点涉及的基础知识和速算方法进行全面的学习和深度记忆。一般来说数量关系和资料分析的常考知识点,从细节划分来说,超过60个,是所有《行测》内容中知识点最多的一个模块。这就需要在扎实基础的阶段,多花一些时间来对这些知识进行巩固,一般需要10-30天,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把握。
弱项提高。在第一阶段的学习中,考生会接触到不同的数量关系和资料分析的知识点,有些知识点易学易懂,如空瓶换水问题、溶液问题;有些虽然知识点很难,但是通过公式记忆之后就会变得简单,如牛吃草问题、容斥原理问题等;有些知识点内容多,重点多,需要重点关注,如行程问题、几何问题等;有些知识点非常难,需要基础知识和速算技巧都很扎实,如排列组合问题、最值问题。考生最好对不同类的问题进行归类,根据自己的弱项科目和弱项模块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和提高,把练习与总结相结合。解决弱项问题需要考生针对自己的问题有目的地训练至正确率达到90%,此阶段一般需要10-20天。
关键词:国考热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027
近些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在我国异常火热,势头足已超过“高考”和“研考”成为名副其实的“国考”。据统计,2001年,“国考”报名人数3万多人,2004年猛增至18.2万人,2005年31万人,2006年54万人,到了2010年达到144万人,6年年均递增41.2%。虽然2011年稍有回落,但也达到了141万多人,十年间猛增近42倍。再看同期招录比例,2004年6.67%,2005年2.86%,除了2008年象征性增添外,该比例稳步下降,到了2010年降至1.69%,6年招录比例年均递减20.5%。面对着如此之大的报考与录用比例反差,除了少数幸运儿外,更多人充当了公务员考试的“分母”,他们自嘲是“国考炮灰”。然而,为什么每年都有这么多人愿意充当“炮灰”呢?高校如何更好地对应届毕业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本文就此进行了探讨。
1 主客观因素相互交织使得百万人争过“独木桥”
“国考”是国家部、委、署、总局招考在中央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的一种方式,招考条件相对比较苛刻,一般均要求全日制本科应届、历届毕业生,部分职位还要求硕士研究生和英语四级、计算机二级等。虽然条件严格,但是还是吸引众多报考者趋之若鹜,欲罢不能。由此可知,“国考热”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而是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制度、文化以及价值观等主客观因素影响下的必然现象。
1.1 客观因素
1.1.1 就业形势严峻
近年来的“国考热”,凸显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境。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大学生数量陡增,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大学生早已不是用人单位眼中抢手的香饽饽,往往更多地会用挑剔而审视的眼光挑选需要的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在很多人看来,公务员头顶的光环更是熠熠生辉。
1.1.2 公务员社会地位高,职业稳定性强,福利待遇优厚,社会保障相对完善
最近一项调查显示,65%的受调查者认为报考公务员是因为工作稳定,52%是因为福利待遇好,34%的人认为公务员社会地位高。不必讳言,当下公务员的“幸福时光”仍是吸引众多报考者恋恋不舍的主要动因,从中也能折射出社会价值取向对公务员这一职业的普遍认知。
1.1.3 公务员招考制度相对公平
除特殊职位外,公务员招考职位的资格条件中不得有性别、身高、体重、外形、婚姻状况、毕业院校等方面限制,打破了原来的身份地域户籍限制等。这些放宽了的报考条件吸引了更为广泛的社会群体来参与报考公务员。
1.2 主观因素
1.2.1 个人价值观的功利性和虚荣心理
中南财经大学教授乔新生认为:“在当代中国,当官无疑是最优选择,因为资源大多数仍掌握在官员手中,30年的改革中,资源的配置方式仍旧是政府为主,市场为辅。比如一个大学教授,既有学术成果又有社会地位,还受到人们的尊重,是不是比当官更好?其实一个教授想要拿到研究课题,而这些课题80%来自于政府,如果没有人际关系,很可能就拿不到课题。前些年还出现过30多个教授竞聘1个处长岗位的事情!”“公务员热的背后,一方面是官本位的思想仍旧严重,另一方面则反映的是我们的资源配置方式。”在很多人的头脑中形成了固有的认知模式,那就是只要获得了理想的公务员岗位,就等于进了保险箱,衣食无忧并且能通过这个岗位不断上行,得到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尊重。
1.2.2 创业激情的减退
创业值得倡导,难以创业也是现实,并非每个人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梦想天地,面对社会现实,更多的人望而却步,选择逃离。在公务员招考相对公平公正的条件下,更多的人愿意选择通过考试这一没有硝烟的战场进行角逐,体现自身的价值。
大学生群体早已不是高校围墙中的金丝鸟,他们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和对社会事物的认识。面对当今发达普及的网络信息,他们很容易接收到社会大众的普遍价值观,并受其影响。事实上就现在的大学生报考现状来说,很多报考者并未理性对待公考,只是盲目跟风,其中有人为求公职,不惜放弃自己的专业,并没有考虑到自己是否适合走从政的路,这些人中有些有很好的专业背景,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如果在企业发展或许更能发挥个人价值。
2 从“国考热”中透析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在他的微博中曾这样写道:“老师一句话能改变孩子一辈子的命运。老师要给孩子梦想,不管碰到什么样落后的孩子,都应该鼓励他,老师可以用纪律约束学生,严格要求学生,但不能侮辱他,把他看得一无是处。在我生命中最喜欢的老师就是能够鼓励我、推动我前行的老师。不管在什么状态上,你都受到鼓励,这样的老师是了不起的。” 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教师的作用不可低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对其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有效规划的教育活动。
在任何国家,公务员都是受人尊敬的职业,选择公务员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好的人生规划,莘莘学子为“国考”孜孜不倦,在社会框架下追求小我理想,为社会进献才智,增强了社会的内聚力。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公务员考试很火热就片面地认为参加公务员考试是不好的,是随波逐流的。最重要的是,教师要通过大学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认识公务员岗位的工作性质,认识自我,并且应该把成为国家公务员当作一种为人民服务,展示个人能力和才华的手段,而不是作为功成名就的目的。
同时,“国考热”也透露出高校毕业生的职业困境,吐露出青年人的职业倾向与高等教育的结构性矛盾。黑格尔说,“凡是现实存在的,都是合乎理性的”。科举作为千年存在,无疑有其科学性,适合那时的社会结构和官制特点。然而融入民族道德教育的儒家思想中的“人伦”、“五常”思想,“忠孝”文化,“官本位”思想,“中庸”之道及“大一统”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形成,理想信念的树立以及效率、竞争意识的形成,却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而缺乏专业化和高水平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队伍已成为制约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发展的瓶颈,教师与学生的数量存在较大差异,人员比例严重失调。
3 对我国职业生涯教育的几点建议
3.1 以发展本土理论为重心,参考国外相关理论,逐步发展和形成我国职业生涯的理论体系
我国的职业生涯教育起步较晚,主要集中于对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理论探索,发展模式还很粗浅,结合社会发展不够深入。而国外职业生涯理论经历了从人职匹配的职业指导阶段到关注全人发展和终生发展的生涯指导阶段,产生了类型学、发展性社会学习以及认知信息加工等理论。例如,美国教材《Career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A Comprehensive Approach》中以认知为基础的“认知信息加工金字塔模型”就是一个很好的借鉴蓝本。因此,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外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在此基础上,还需立足我国本土的具体国情,创建适合我国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涯理论体系,从深度与广度上加强研究,提高就业认识和指导水平。
3.2 建立以提高就业率为短期目标,以完善一生职业规划为终极目标的生涯教育理念
职业生涯规划的终极目标是在人的一生中,始终能将个人放在适合发展的位置上,让个人的能量和能力能够更加充分地得到释放和发挥。因此,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学生入校一开始就必须系统地灌输终身职业规划的理念,不能将一时的就业作为终点。为此,高校从事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师和学生个人就需要从多方面考虑,甚至是一对一地进行量体裁衣。比如:个人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家庭背景等,还需要深入了解国家的政策、经济发展状况、文化观念等。只有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步伐统一起来,提前了解,统筹规划,重点分析,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让学生在规划自己的同时,更加了解自我,完善自我,受益终生。
3.3 提高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质量,注重加强专业教师的培养
由于我国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时间不长、重视程度不足等原因,我国学校教育中从事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相关授课教师,一般是各院系的党总支副书记、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等,他们并不是专门从事此项工作的教师,对专业背景、理论不了解,不熟悉,实践经验缺乏,加之教师还有很多学生管理等事务性的工作,无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一对一地进行辅导。导致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时质量会有所下降。与我国情况不同的是,美国高校职业生涯辅导与就业指导人员均经过专门的培训,有相关专业的教育背景,获得生涯辅导的职业认证,并经过考试达标才能上岗。所选取美国教材的作者均有较长时间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他们既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授课教师,也是理论的创建者。由此,国家教育部门和地方应该结合具体情况,推动我国职业生涯和就业指导的教育水平。
3.4 高校应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提供全程式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与服务
根据不同院校各自发展模式的不同,高校应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贯穿在整个本科教育中,比如:一年级时开设相关课程;二、三年级时根据不同学生个体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设置导师负责制的职业规划教育与指导;四年级时进行就业策略指导,协助大学生掌握合适的求职策略等。期间,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一对一地谈话指导,解疑释惑,满足不同需求。帮助学生真正建立起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更好地促进就业,促进个人发展。
总之,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发展,要以树立终生生涯规划理念为先导,以加强理论研究为基石,在借鉴国外相关理论同时,建立根植于本土发展的职业生涯理论体系。同时,加强师资建设,在大学阶段进行全程式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不断提升职业生涯教育教师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段尊群.试析儒家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人格建构的负面影响[J].学习月刊,2006,(18).
[2]杨小菊,温志强.公务员国考热透析中国市场[J].中国市场,2010,(1-2).
[3]王莎佳,钱文彬.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兴起、发展与挑战[J].教育与职业,2011,(8).
[4]籍敏.中美两国大学本科生“职业生涯教育”教材的比较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0,(23).
[5]李迎春.对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J].江苏高教,2011,(1).
[6]汪晓芳,张春琴,蔡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24).
20__年县残联人才工作总结
县残联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理事长总负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办公室具体做好人才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在此基础上,坚持不定期专项研究人才工作,解决人才培养、使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人才工作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一、做好《公务员法》宣传教育工作。采取集中学习、宣传橱窗、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学习宣传公务员法,特别是公务员考试录用、考核、奖励、辞职辞退、职务升降、调任、转任、培训、非领导职务设置等单项法规规定的学习培训
二、加强公务员作风建设。严格对公务员的管理,抓住实施公务员法的有利契机,着力解决对在公务员管理中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提高公务员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大力培育和弘扬公务员精神,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
三、开展公务员培训工作,提高公务员队伍的履职能力。按照县委组织部的要求,我们把公务员培训教育工作作为优化服务环境、加强作风建设、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形象的重要环节,着眼于建设一支适应新形势要求的高素质公务员队伍,不断开拓教育培训工作新局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在培训内容上我们注重把政治理论、思想道德、语言文字、公文写作、法律知识、大讨论大实践活动、网络信息、党风廉政建设等内容充实到公务员培训中,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了公务员队伍的岗位适应能力。在方法上我们采取了集中辅导、个人自学,督查考核。坚持机关学习日制度,按计划要求遂一抓落实,按照五五普法纲要,在公务员队伍中大规模开展法律法规培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公务员队伍中有14人多次参加了县人事局组织的公务员公共管理基础课程培训,有3名公务员分别参加了市残联举办的康复人才学习班;以突出提高理论素养、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训。
四、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一是坚持和完善相关学习制度,改进学习方法,不断更新学习内容,加强对党的新方针政策和残疾人法律法规的学习,对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思考,不断提高机关干部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个人的学习记录,建立工作笔记、学习记录。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结合业务工作,加强调查研究,努力把学习的成果转化为工作成果。二是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兢兢业业地做好各项工作,树立强烈的时间观念、效率观念、质量观念。三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认真研究外贸政策,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开展各类有针对性的专题调研,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当好参谋。
县残联
20__年12月2日
极值问题
极值问题的提问方式经常为:“最多”、“至少”、“最少”等,是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出题频率最高的题型之一。
一、本类试题基本解题思路如下:
1.根据题目条件,设计解题方案;
2.结合解题方案,确定最后数量;
二、常见设计解题方案原则如下:
(一)和固定
题目给出几个数的和,求“极值”,解题方案为:如果求“最大值”,则:假设其余数均为最小,用和减去其余数,即为所求;如果求“最小值”,则:假设其余数均为最大,用和减去其余数,即为所求。
真题一:2014年国考第118题
100人参加7项活动,已知每人只参加一项活动,而且每项活动参加的人数都不一样,那么,参加人数第四多的活动最多有几个人参加?()
A.22
B.21
C.24
D.23
【解析】A。这是一道“至多”问题。若要参加人数第四多的活动的人最多,则前三组的人数必须为1,2,3,并且后三组与第四多的人数必须依次相差最少。设第四多的人数为x,则后三组人数依次是x+1,x+2,x+3,则1+2+3+x+x+1+x+2+x+3=100,解得x=22。
真题二:2014年国考第50题
现有21朵鲜花分给5人,若每个人分得的鲜花数各不相同,则分得鲜花最多的人至少分得()朵鲜花。
A.7
B.8
C.9
D.10
【解析】A。题目问“分得鲜花最多的人至少”可以分多少朵,则可以假设分得鲜花最少的到最多的依次为:x、x+1、x+2、x+3、x+m(其中:x+m是分得鲜花数最多的,但是只比前四个人多一点,即m﹥3),则列方程为:
x+x+1+x+2+x+3+x+m=21,得:5x=15-m
因为m﹥3,故m=5,所以x=2,
因此这5个人分得鲜花数可以为:2、3、4、5、7,故分得鲜花最多的人至少分7朵,也就是不能再少了
真题三:2014年国考第40题
假设五个相异正整数的平均数是15,中位数是18,则此五个正整数中的最大数的最大值可能为()。
A.24
B.32
C.35
D.40
【解析】C。设五个相异的正整数从大至小依次为a,b,18,c,d,则得=15,即a+b+c+d=75-18=57。a最大,b、c、d取最小,分别为19,2,1。则d=57-19-2-1=35,故选C。
(二)保证
题目中会有“保证”这样的字眼,解此类问题利用“最不利原则(最不凑巧原则)”,假设问题的解决过程是最不希望看到的,在这种情况下求解。
真题四:2014年国考第56题
共有100人参加招聘考试,考试内容有5道,1—5题分别有80人、92人、86人、78人和74人答对,答对3道以上的人通过考试,问至少多少人通过考试?()
A.30
B.55
C.70
D.74
【解答】C。回答这类“至少”型题目,通常需要关注最不可能的情况。考虑未被答对的题目的总数有:(100-80)+(100-92)+(100-86)+(100-78)+(100-74)=90,由于必须错误3道或3道以上才能不通过考试,最不凑巧的情况就是90道刚好是30个人,每人错3道,所以入选的是70人。
真题五:2014年国考第49题
从一副完整的扑克牌中,至少抽出()张牌,才能保证至少6张牌的花色相同。
A.21
B.22
C.23
D.24
【解答】C。利用最不凑巧原则,假设这个人连续抽了5张黑桃的,如果再抽取一张黑桃就满足6张同色的了,但是很不凑巧,他又连续抽了5张红桃,接着连续抽了5张方块,最后连续抽了5张梅花,又抽取了1张大王、1张小王,这是最不凑巧的情况,这时候他再抽取1张,就可以保证有6张牌花色相同了,故答案为:4×5+1+1+1=23(张)。
真题六:2014年国考第43题
有关部门要连续审核30个科研课题方案,如果要求每天安排审核的课题个数互不相等且不为零,则审核完这些课题最多需要()。
A.7天
B.8天
C.9天
D.10天
【解答】A。利用最不凑巧原则,要想审核的时间最长,假设每天审核的课题数尽可能的少,才能增加审核天数,即第一天审1个,第二天审2个,依此类推,审到第六天时,共审了21个课题,第七天需审9个,如果拖到第八天,则一定会出现两天审核的课题数量相同的情况。
真题七:2014年国考第39题
有面值为8分、1角和2角的三种纪念邮票若干张,总价值为1元2角2分,则邮票至少有()。
A.7张
B.8张
C.9张
D.10张
【解答】C。要使邮票最少,则应尽量多地使用大面额的邮票,因为总价值中含有2分,故推出至少有4张8分值的邮票。则1元2角2分-8分×4=3角2分后,还剩9角。故应再使用4张2角和1张1角面额的邮票即可,这时候所用邮票数最少,最少为9张。
真题八:2014年国考第48题
有红、黄、蓝、白珠子各10粒,装在一只袋子里,为了保证摸出的珠子有两粒颜色相同,应至少摸出几粒?()
A.3
B.4
C.5
近三年来,本人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政治立场坚定,工作兢兢业业,生活作风严谨。出色完成了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已连续两年在公务员年度测评中被确定为优秀等次,年还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政法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现将近年来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首先,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了特色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积极参加局里组织的各种政治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从政治思想上同局党组保持高度一致。同时,加强了业务知识及文化知识的学习,为了适应工作需要,我报考了省委党校举办的法律本科班,利用业余时间自修了全部课程,现已毕业。同时,按照上级要求,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认真学习了司法行政系统公务员基本素质教育考试的全部内容。并在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公务员考试中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并被评为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公务员基本素质教育考试考核组织工作先进个人。另外,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认真学习了“六五”普法相关的法律知识,为更好的开展工作打下了基础。
二、勤勤恳恳,扎实做好本职工作
1、全面掌握全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情况,做好各阶段工作总结,并撰写有关材料。宣教科是普法和依法治区的办事机构,上接区委、人大、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下连各个基层单位,作为宣教科副科长,我充当了全区普法工作第一联络员的角色。几年来,我在自己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按照领导的安排撰写好各类文字材料,做好上传下达及各类典型经验的推广。每年撰写的各种材料都在40篇以上,确保了普法工作的顺利开展。
2、管理文件、资料,做好分类、登记和建档工作,并按上级要求,及时、准确填报各种报表。由于普法工作涉及的各种文件、资料不仅量大,而且比较繁杂,我除平时认真作好各种文件、资料的及时处理外,在“六五”普法验收准备期间在科里其他同志协助下,按照省、市验收小组的统一要求,对“六五”普法五年来的文件、资料进行了重新装订、整理,共装订档案60余卷。确保了验收工作的顺利进行,并受到市考核组领导的一致好评。
3、按照局领导的安排,抓好全区普法培训工作。按照省市统一部署及局领导安排,自法培中心成立以来,本人一直负责起草年度及各阶段培训计划,并负责培训班大纲、资料、通知、试卷、课程设置等的准备及起草工作,确保了各类培训班的顺利进行。成功举办了各类培训班100多期,不仅赢得了社会效益,也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促进了普法工作的全面开展。
近年来,本人虽然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许多不足,比较突出的是工作上不够主动、大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克服自身不足,发扬成绩,争取在工作中取得更加突出的成绩。
【关键词】公务员;激励机制;完善
经过二十年的探索与总结,我国公务员制度正在走向成熟,公务员激励机制的设计和运行也在逐步完善。但是,由于我国推行公务员制度的时间短,社会又正处于体制转型时期,公务员激励机制在某些地方、某些领域还存在许多问题,或多或少地限制了激励机制的效力,阻碍了激励机制的运行,影响了激励机制的创新。因此,探索完善公务员激励机制的路径和方法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我国现行公务员激励机制存在问题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是上个世纪的90年代,因而在很多方面很不完善,作为激励制度,在这方面我国与外国相比差距很大,在激励制度这方面我国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国公务员激励制度在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以后究竟如何呢?在现实运行过程中我国公务员激励制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薪酬激励机制的缺陷:适当水平的薪酬能保障公务员的生活,体现公务员的地位,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公务员的工作效率。自1997 年以来,我国对公务员主要采取普遍加薪的手段进行激励,其薪酬水平已处于社会平均水平之上,使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从我国公务员目前的薪酬体制来看,问题主要表现为当前薪酬设计过于死板,业绩性薪酬在总薪酬中比重较低;不同级别公务员之间的薪酬差异小,不能反映各种级别、职位人员的劳动价值含量;公共部门内部科技型人员与普通型人员、政务类与事务类人员的薪酬差距也未拉开。种种形式上的公平造成了实质上的不公平,导致公务员的价值和社会地位得不到体现,难以激发其工作积极性。
1.2 考核激励机制的缺陷:在我国对公务员的考核大多只是做作样子,岗位目标设定不够明确,职责分工的不够详细,考核指标的难以量化,政府部门与党政部门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部门内不同岗位之间的考核内容和标准无法统一,考核结果的可比性并不强。同时,年终考核评比中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不平衡,物质激励往往是象征性的,缺乏物质的刺激性,因而,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出现优秀等次“轮流坐庄”的现象。现实的考核评比结果大多比较温和,不称职或基本职称的人几乎没有。如,绍兴市二万多名公务员在近两年的考核中,被确定为基本称职或不称职的也就二十多位,约占总数的1‰。可见,考核激励机制对多数公务员而言并没有多大的约束性和激励性考核激励是对公务员的工作业绩通过量化方式进行全面的评价,涉及到公务员的薪酬调整、奖金发放和职务升迁等诸多切身利益。
1.3 晋升激励机制的缺陷:职务晋升是公务员个人成就的集中体现。在轻视物质激励的年代,晋升激励机制作为精神激励的主要方式发挥过重要作用。在现实社会关系中,我国传统的亲缘、血缘关系构成了晋升激励机制的最大障碍,其破坏性主要表现在权力交接的集团垄断性导致权力配置中的近亲繁殖现象,影响公共管理效率的提高。在我国子袭父职、裙带关系、帮派之分古已有之,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晋升都是添加了人为的因素。
1.4 竞争激励机制的缺陷:在我国公务员的职业一方面稳定性高,采用终身雇佣制,无外界劳动力市场的压力,一旦进入公务员队伍就无异于进了保险箱;另一方面竞争过程暗箱操作,人才选拔上论资排辈、任人唯亲,缺乏公开、透明的竞争机制。并且鉴于公共部门的特殊性,对公务员的激励必须按国家的统一条文执行,激励方式缺乏灵活性等,诸多因素都削弱了竞争激励机制的有效性。
1.5 监督激励机制的缺陷:虽然我国公共部门的权力监督主体已相当全面,但监督意识淡薄、监督动力缺乏;各监督机构职责交叉;专门的监督机关难以发挥监督职能;法、检两院的监督职权不能真正独立行使等原因导致监督不力,这些因素应该是不能有效遏制权力腐败的根本原因。在我国监督不是件容易的事,如“三鹿奶粉”事件,如江苏省某市公安局长公然要挟监督人等等,使得我国的监督只是摆设。
2 完善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的路径
2.1 通过完善考核体系来完善激励制度:首先,应该制定出一个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考核制度。对公务员的考核要从德、能、勤、绩这四个方面进行考核的基础上,把定量与定性结合起来,制定评估实施细则和测评表,把德、能、勤、绩这四项细化,这样的考核制度才可以管理者容易实施,对公务员的评价才能公平公正,才能使他们得到真正的激励。其次,确立合理科学的评估标准,建立量化的指标体系。改变我国以前考核中之划分“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的考核方法,对每一项每一个进行打分量化,进行区别,通过这样才能使考核不流于形式,才能真正评定出一个公务员到底什么地方好,什么地方还不足,对不足的方面进行加强,考核制度也才能真正的发挥它的作用。再次,健全、完善评估方法。在我国考核主要是上级对下级的考核,评估方法单一,使得下级的升迁、嘉奖全掌握在上司手中,随之而产生的便是行贿受贿。因而,在评估中我们应该坚持领导考核与群众考核相结合,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评估方法,,如图表示评估方法、排列式评估方法、强制性选择的评估法、述职评估法、目标评估法等。同时我们还应建立独立的评估机构,比如英国它们成立了专门的评估部门-国家审计办公室,同时还启用大量的私人顾问在广泛的公共服务领域深入市民中进行评估,我们可以以此为参考建立这样的独立机构,相信这样的评估才会是公开、公正、有说服力的。
2.2 优化晋升制度,完善我国公务员激励制度:首先,要增加公务员的职务晋升的竞争性。我国应该建立竞争性考试考核制度,推行竞争上岗、公开选拔等方式,对于内部低级职务的公务员如想升到高级职务,应该进行公务员考试考核来确定是否升迁,对于一个岗位通过对社会全面开放的竞争性考试来录取,努力避免“少数人选人”和“在少数人中选人”的现象,让机关全员参与竞争上岗。其次,增加公务员的级别设置。在我国,高级职务是有限的,而公务员对高级职务的需求是无限的,对每一职务我们的公务员相对应的级别设置比较少,这就使得很多公务员对晋升心灰意冷失去斗志。我们应该在慎重考虑部门、岗位的特殊性之后,结合我国的国情适当的增加某一职务的级别使受到客观因素限制得不到晋升的公务员得到晋升,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再次,优化公务员队伍。我们应该从公务员结构上进行改变,首先,要对不同的岗位又不同的规定,不同的职务进行年龄、性别、专业和文化水平的限制,同时积极疏通与“下”的途径,健全试用期制、免职、降职和引咎辞职等制度,实行最高任职年龄限制,强化领导责任追究制度,大胆提拔和选用那些成绩突出的年轻公务员,使公务员不在受年龄的限制,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3 从监督制度入手,完善我国公务员激励制度:首先,公务员的奖励应该公开,加强奖励监督。目前法律法规对公务员奖励的事中监督,即评奖过程的监督没有做出规定。虽然法律规定了奖励撤销制度,明确了撤销情形,但是仅仅从受奖者可能违法的角度进行规范,而对于授奖者的违法行为没有进行法律规制。同时对于撤销奖励只规定了撤销机关、撤销后果,没有进一步规定撤销时限、撤销方式、如何监督撤销权的行使过程等内容。为了保证奖励的公正性,我们应该赋予其他竞争者和社会公众异议权,评奖中应当条件公开,名额公开,程序公开,事迹公开来让竞争者和公众监督,在评奖中,要有专人负责监督,处理公众的 反馈信息,对于有决定权的人要严格监督,让他成为公众和舆论监督的焦点不 敢贪污受贿,是公务员的公平感增加,从而增加公务吉利的效果。其次,调整监督思路,深化竞争监督制度。公务员的竞争是一个系统性的活动,在我国公务员的竞争监督多是在竞争中进行,而对于竞争的前期控制,后期控制以及全程反馈很少甚至是不监督,使得竞争监督漏洞百出。因此,为了增加对公务员的竞争监督,我们应该做好竞争的前期控制、事中控制、后期控制和全程反馈这四个环节的任何一个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我们可以在竞争监督中引入先进的仪器,保证监督手段的科学,制度的透明、公开,同时充分发挥公众和新闻舆论部门和竞争者的作用,赋予他们广泛的监督权,对公开的内容、方式、时间、程序以及接受监督的方式也应当明确,只有通过这些方法才能使公务员在公开、公正的环境里竞争,才能使他们得到真正的竞争激励,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黄晶梅,周鹤.公务员制度中激励制度的现状分析.长白学刊,2008(2):65-67
[2] 董丽君.我国公务员奖励制度的困境及其对策分析.湖南社会科学,2008(2):47-51
下面就国考常见的面试问题以及应答技巧给大家做一个详细的总结。首先是关于个人情况的题目。
“万事开头难”,面试中“出场”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个人情况介绍通常会被分解为以下问题:
谈谈你的优点以及胜任这份工作的理由。
解答技巧:
第一,仔细分析自己所报职位的要求,突出谈与这个职位相关的优点,而且关联性越大越自然为好。
第二,要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你的优点,突出你在学识、性格品质、个人能力等方面都能胜任这个工作。
第三,其他个性品质中的优点也要自然突出:比如认准一个奋斗目标后,能够执著地努力,从不轻易放弃;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善于与人打交道,组织协调能力强等。
第四,举1到2个事例说明这些优点如何帮助你获得成功的,而且是越具体越好。
谈谈你的缺点或者需要改进提升之处。
解答技巧:
仔细分析自己所报职位,跟职位要求不匹配的缺点不要谈。
应届毕业生和较年轻的考生可以从自己的工作经验、为人处事经验不足方面来谈。年长一些的可以从自己的性格方面来谈,比如待人接物比较温柔,不够泼辣;缺乏主见等。
简单触及这些产生这些缺点的原因。比如年龄还小,刚刚离开校门,原来的工作生活环境比较简单等。
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
解答技巧:
两三年之内,自己的目标就是完成好本职工作(就是国考中自己所报的这个职位的工作),自食其力,自强自立。
长远的目标可以从不断提升个人职场能力和工作能力,当好一名公务员,脚踏实地地为老百姓服务等角度来谈。
关键词:毕业班;工科专业课程;“空巢”现象;专业认同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1-0142-02
大学最后一年是专业课学习的黄金时期和关键时期,这一时间段内,本专业课程的学习质量和效果影响到本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对学生的人生轨迹可能会产生关键的影响。如,就业行业及就业单位的定位,未来深造学术领域的选择,甚至是未来人生长期规划的制订,都可能会受到这一年专业课程学习的影响。但就目前来看,高校毕业班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这一关键时期内的学习态度消极,学习质量较差,使得在这一黄金时间段安排的学习内容并不能够充分体现其功能和价值。从长远来看,更是浪费了国家的教育资源,影响了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专业课程学习现状
(一)毕业班课堂“空巢现象”严重
高校毕业班学生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临近毕业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下降,学习态度大打折扣,课堂上出勤率骤减。对本校特别是本院毕业班专业课授课老师进行的调查获得了以下数据信息,第七学期上半学期的专业理论课出勤率能够达到50%以上,而下半学期仅仅有20%左右;相应时间段的实践课出勤率平均分别为95%和80%以上;闭卷考试的理论课的出勤率往往能保持在50%左右,而开卷考试的课程来上课的学生屈指可数,对于不考试的选修课甚至可能出现没有一个学生来上课的情况。
总结以上情况我们不难发现,专业课的“空巢”现象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第七学期上半学期的课堂出勤率远高于下半学期的课堂出勤率。(2)出勤率与课程考核方式有关,往往是闭卷考核高于开卷考核,考试考核方式高于考查考核方式。(3)实践课程类的出勤率远高于理论课程类。(4)专业必修课的出勤率远高于选修课。
(二)专业课程学习效率低
除了上述“空巢”现象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之外,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知识基础也严重影响了对专业课的学习。很多学生表示专业课“太难”、“太深奥”、“听不懂”,来听课的学生往往也都心不在焉。从上课过程中的师生互动观察发现,往往第一节绪论课情绪高昂、兴致满满,上完5、6次课之后,认真听课的同学便会骤减,原因就是“跟不上,听不懂”。能够保证认真听课的都是知识基础比较好的,成绩比较拔尖的同学。
从闭卷考试的专业课程首次通过率的调查发现,对于数学基础和理论知识依赖性较强的专业课程的通过率最低,应用性相对较强的课程通过率较高,而实践类课程不通过的同学较为鲜见。从卷面成绩分布来看,记忆性的内容得分率相对较高,原理性、计算类的大题得分率较低,而综合运用类的内容有些同学根本无从下手。
可以看出,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本身就比较吃力,而专业课的目的就是扩展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但是目前的效果很不理想。
二、学生情况调查
(一)毕业班学生逃课因素多
据调查并结合历史数据发现:毕业班学生逃课主要原因是为了找工作,包括准备简历、准备面试及参加招聘会和面试等,往往占到50%的学生比例;另外,有一部分学生忙于准备考研,有的选择了新的专业和更高层次的高校,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这一部分的学生大概占到25%左右;少量学生默默备战公务员考试,约占5%;当然这其中也不乏一部分同学本来就不求上进,缺乏学习热情和自觉性,在宿舍睡觉、娱乐、玩游戏等,比例高达15%。而坚守课堂的这部分同学中,有一些是少量的免试研究生同学,他们一方面对于未来规划的压力较小,另一方面本身的上进心和自觉性也较强。
(二)学习态度消极
找工作、考研及考公务员等,只是一方面原因,更深层的原因是现代大学生的求知欲和自觉性有所降低,学习倦怠。大一学习倦怠程度最低,与其他年级存在显著差异;而大二、大三、大四之间差异不显著。但进入大四之后,更易产生消极情绪[7]。如由于学业、情感等挫折失败而产生的失落、抑郁心态,很多学生面临就业或深造的种种选择时发现自己力不从心,面对困难与挫折感到沮丧无助;巨大的就业压力带来的紧张、焦虑心态,抉择时内心冲突、焦躁,患得患失,或是盲从,对学习生活造成障碍;对现实的不满,怨天尤人,产生逆反心理带来不屑和懒散心态等。有一些同学厌倦学习,甚至是长期厌恶自己所学专业,不满意所在学校,长期以来都是被动教育,到了大四更是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懒散、惰性甚至是求解放心理愈演愈烈。
(三)部分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度低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专业认同度的高低会严重影响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积极性和投入,并进一步影响学习效率和效果,直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甚至从根本上影响人生关键时刻的抉择及职业发展轨迹。工科专业的学生,因为校园学习、知识积累的限制,对于专业的深度及广度都不能够有一个较好的认识,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掌握也不够扎实。不了解自己的专业,不能够掌握足够的知识,就不可能对本专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不了解专业相关行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便无法对本专业产生较高的认可度;对本领域的企业单位不了解,对本专业的未来就业没有美好的憧憬,不可能激发学生在本领域学习和继续深造的动力。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过程,可能直接导致学生在关键时刻放弃本专业,转而进入一个他认可的,但是缺乏知识积累的陌生领域,对其职业发展和未来规划十分不利。
三、客观原因分析
(一)就业政策和就业压力
随着大学的逐步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而同时就业制度却由“统一分配”发展为“双向选择”。就业制度进步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校园生活导致学生们对社会的不了解,从而引起信息不对称,学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就业信息。而就业政策上,在坚持自主择业的前提下,另一方面却有一定的计划性。学生在每年4月下旬必须回报落实单位情况,学校要据此制定和报送毕业生就业计划,此外就业协议书的签订也有时间要求,促使学生和学校必须提前半年甚至一年着手准备,从而扰乱了毕业班的正常教学秩序,严重影响了毕业班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
(二)考研、公务员考试及各类等级考试
毕业班学生处于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下,继续深造是对未来收入的有效投资,因此很多学生将考研和升学作为未来规划的重要选择。另外,很多行业及职业均有特殊要求,比如公务员必须经过公务员考试的筛选,某些企事业单位也需要应聘者持有相关等级考试资格证等。这些促使很多学生放弃与考研或者考证无关的课程,全力备考。甚至对于来上课的学生,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三)学校及院系管理不到位
自从高校扩招以来,经过连续多年的扩招,全国毕业大学生人数逐年攀升。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把大学生一次就业率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这一导向下,学校对请假找工作的学生不但不控制,甚至通融鼓励。另一方面,考研升学率也成了衡量高校、学院衡量院系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学校和院系对考研和升学缺课的学生常常听之任之,这就更加助长了考研和升学学生缺课的风气。
(四)课程本身及授课教师的问题
现在的教学管理和教学体质也存在一定问题。由于职称评定对科研成果要求过多,很多大学都存在重研轻教现象。教师对教学重视不够,没有合适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去调动其积极性,因此教学上的精力投入欠缺,专业课的教学水平上不去。学分制政策下,选课系统和课程设置完善度还不够,学生盲目选课,主观能动性无法调动。很多课程重复开设,课程内容陈旧,实用性差,与现实脱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挫,逃避学习。
除此之外,任课老师也存在不少值得改进之处。比如,教学方法陈旧,不懂学生心理,缺乏教学艺术;或是师生间互动较少,沟通欠缺,学生对老师不信任,心生反感,产生逃课甚至是“隐性逃课”现象。
四、结论
高校工科专业毕业班学生专业课程学习质量差的直接原因是专业课“空巢”现象严重,学习效率低下。该现象与很多因素有关,于学生本身来说,找工作、考研及各种考证成为其“有说服力的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现在的大学生求知欲低,长期学习态度消极,到毕业前夕更甚;还有一些学生长期对自己专业的认同感较低,缺乏学习热情。客观大环境更是影响巨大,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对学历及各类技能的高要求等。而同时,对于这一相对特殊的学生群体,学校及院系没有及时采取合理合适的管理措施,或是制定适应性政策等。面对毕业班学生,授课教师往往也是消极怠工,未能起到在关键时刻“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专业课程学习质量差,直接导致了教育资源浪费,本科专业教育质量降低,同时也影响了就业率,使得人才可持续发展性严重受挫。
参考文献:
[1]李声.高校毕业班“空巢”现象分析及解决对策[J].新西部:理论版,2008,(2):206-206.
[2]赵海波.高校毕业班“空巢现象”调查与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下,2010,(2):186-187.
[3]王成,徐汇.高校毕业班“空巢”现象探析[J].科教导刊,2012,(10):79-79.
——女公务员查性病才能录用引发争议
近期,一则女公务员录用查性病的消息引起了网络热议。因为根据中国《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规定,女性公务员体检须检查淋病、梅毒等性病,并搜集体检者的月经史。部分体检者对此表示不满,认为隐私被侵犯,质疑检查意义。
中山大学性别教育论坛负责人、副教授柯倩婷表示,很多女性在体检中感受到身体的不适,觉得隐私得不到尊重。因此,修改或删除公务员考试中的妇科检查很有意义。因为公务员体检的标准应体现“男女平等”的国策,并与国际公约的精神相吻合。
而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吴明江认为,全面细致的检查是为了检验体检者的身体情况能否胜任工作,并不存在深入了解个人隐私的可能。但他也表示,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健康概念的认识、维权意识的提高,体检标准也需与时俱进。
“算算你的媳妇值多少钱”引争议
——女网友称很愤怒
近日,在某论坛上,一个名为“算算你的媳妇值多少钱”的帖子引起了网友的关注。帖子中,首先设定了每个媳妇的底价都是1000元,并列出了40多项评价标准,如身高、体重、头发的长短、会不会唱歌跳舞、会不会做饭、化妆等,这些标准中,有的是加钱的,有的是减钱的。帖子的最后写道:“1500元以下的女人就别要了, 2500元到3500元的是精品……”
女网友大多对这个帖子表示愤怒,一些已经成婚的女网友表示,自己为家庭付出了那么多,难道就要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吗?而不少男网友看到帖子后,已经按照上面的标准核算了自己老婆的价值。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杨晓红说:“幸福是属于自己的,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所以衡量的标准也不一样,在婚姻中,要懂得和学会珍惜自己的幸福。幸福并没有一定的标准,夫妻关系不能用金钱来衡量。”
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虚拟养老院”让养老服务社会化
在兰州市城关区,有一座由政府投资建设并管理的“虚拟养老院”,当老年人有服务需要时,拨一个电话给呼叫指挥中心,中心就会按照老年人所需要的服务生成工单,并通过与70多家加盟企业联网的网络平台,选择最近的企业发出服务派工单,由企业派出工作人员上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同时对服务质量进行监督。这样,老年人坐在家里便能享受到便捷的上门服务,服务标准也很详实,加上有政府的社会化管理和监督,老人从心理上完全能够接受,更具安全感,人性尊严也得到了保障。
目前,虚拟养老院可为全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心理慰藉、法律咨询、家政便民、娱乐学习、日常陪护、饮食服务等8大类220余项服务,有7万多老年人自愿加入其中。这种虚拟养老服务模式,有效弥补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不足,是我国养老事业发展的“破题之举”。
男女鼻子功能不同
——由女性的天性决定
德国研究者对208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80%的女大学生都承认,当自己的男友不在身边时,她们会嗅男友的衣服,甚至穿着男友的衣服睡觉。这一现象表明,心爱的人身上的气味对女性来说意义重大。而与女性相比,男性对女友的气味却并不重视,因为在通常情况下,男性都不会通过爱人的气味获得安慰。
研究者表示,这种现象事实上是由女性的天性来决定的。女性天生就是母亲,她们需要拥有更加敏感的嗅觉来分辨哪些食物的气味对自己的孩子不利。对于女性来说,和温柔与爱情和性的关系远比男性想象中的更加密切。研究者还称,女性总是通过嗅觉将爱人的印象留在自己的意识中,并在需要时通过思维来唤起与爱人的亲密感,而男性嗅自己女友的内衣时,只会感觉它“好闻”。
不过,研究还发现,女性和男性也有一致的地方,那就是爱人的气味总是能给他或她带来幸福、满足和亲密的感觉。
谁在影响女性的情绪
——冲动消费或因雌激素变化
每个月总是有一段时间情绪不稳定,这种类似的经历在女性中十分普遍。若是问原因,多数人的答案是“因为月经的影响”。对此,专家给出一个答案:雌激素影响女性情绪变化。
除了脾气突变外,多数女性在月经来潮前10天左右,开始冲动消费的情况也较为常见。一项研究指出,月经来潮之前的雌激素变化可能导致女性产生负面情绪,而冲动消费可能是对这种情绪做出的反应——以购物来缓解压抑和消沉的情绪。
雌激素是一种女性激素,具有维护女性生殖系统的功能,还有促进发育、产生等作用。此外,人体内很多组织器官都需要雌激素的帮助,正是雌激素的“魔力”让女人更“女人”。
有统计结果表明:在青春期后,女性患上焦虑症和抑郁症的比例是男性的两倍,而女性患上抑郁症的最大风险期是在青春期开始至55岁之间——这正好与女性体内雌激素的变化相呼应。
幸福家庭的秘诀
——最新研究称两个女儿的家庭最幸福
研究人员要求数千名孩子不到16岁的父母总结家庭幸福和睦的秘诀。那些有两个女儿的父母得出以下结论:她们的孩子更听话、爱帮助父母做家务,而且她们彼此相处得很融洽。
研究人员认为,两个女儿打架的可能性更小,很少吵闹父母,而且她们更安静,很少忽视对方,会更信任她们的父母。但是女儿的数量增倍对一个家庭来说将是一场灾难,因为有4个女儿的父母表示,他们的家庭内部平均每天会发生4次战争。
除了两个个女儿以外,一个女孩和一个男孩是更好的结合方式,86%的父母表示,他们的儿子和女儿是真正的好朋友。
世界上最贵的高跟鞋——英国展出了一双造价14万英镑(约合23万美元)的高跟鞋。这双鞋用黄金打造,纯手工制作,上面镶嵌着2000多颗明亮式切割钻石,总重量达到30克拉。设计师说:“这双鞋是可以穿在脚上的珠宝。我们承诺保修1000年。”
世界最小的咖啡店——一名28岁的男子在英国林肯市开了一间面积仅有2平米的“迷你”咖啡店,店里只有两个凳子,最多能同时容纳4人。
世界最大的鱼缸——摩洛哥新建了一个呈倒圆锥形的特大水族箱,高9米多,内有3000条鱼,是世界上最大的圆锥形水族箱。游客不仅能欣赏美丽的珊瑚礁,还能在鱼缸里看到鲨鱼。
“试婚”男女分手麻烦多
——财产分配成善后难题
近年来,婚前同居或“试婚”,在未婚男女尤其是年轻人中间悄然流行,小明和小丽就是其中一对。“试婚”期间,双方都有收入,并以按揭贷款的方式购买了一套住房,登记在双方名下。
然而,激情消磨殆尽之后,矛盾重重的两人不欢而散。由于“试婚”期间两人的经济一直处于混同状态,财产分配成了善后难题。无奈之下,两人只好诉诸法律。
一段时间来,决策层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屡有表态,和民间“加速户籍改革”的愿望相呼应。事实上,多年来舆论呼吁不断,政策层面也作出了渐进式的调整。现在最应关注的问题,不是该不该加速,而是如何加速。
从剥离“附着利益”入手
目前的户籍制度,主要是行政审批人口迁移的“户口迁移调控制度”。它是计划经济体制外加给中国户籍制度的,而不是古今中外各国户籍制度所普遍固有的。因此,亟待改革的不是户籍制度本身,而是社会管理各领域滥用户籍制度配置社会资源、分配社会权益的诸多计划经济制度遗存。这些遗存,尽管因30年改革而使范围大幅缩小,但其负而作用也许更大,更成为当今中国社会不公平、不安定的最大宿主。
要全面加速和谐社会建设,让全体公民有尊严地生存、公平地发展,就必须全面加速迁移调控制度变革,顺便解放户籍制度,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地“改革户籍制度”。
不少探讨者说,涉及户籍的诸多不公平始于1958年的《户口登记条例》,这是一个历史的误会。规定公民迁移应当登记并没有错,及时登记住址等基本信息才能有效支撑公民的生产和生活、社会的服务与管理;规定迁移登记需要凭劳动、人事、教育等部门相应证件也没错,因为以职业等决定居留资格是古今中外各国通行的做法。
涉及户口的社会问题,产生于1953年4月17日政务院的《关于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该指示把未经政府招工而自流进城的农民认作“盲流”而多方阻拦,从而拉开了政府以行政手段单方向疏散人口的“限制城市化”政策。随后的“统购统销”计划经济制度,依据居民户口是农业户还是非农业户等属性来分配生产、生活资料,形成了“户口捆绑权益”的特殊格局。
真正的户籍制度,是依法搜集、确认、提供本国住户居民的身份、住址、亲属等人口基本信息的国家行政制度。户籍制度是古今中外各国都有的基础行政制度,它所管理的住户人口基本信息,是个人生活、群体生产、社会服务、行政管理、刑事司法的前提与基础,但其本身并不具有经济价值,也不具有决定人们经济、文化甚至政治权益的功能。
据户籍身份分配社会资源和社会权益的“捆绑销售”,才是涉及户口的一系列不公平社会现象的产生根源。不剥离捆绑在户口上的利益关系而进行所谓的“户籍改革”,或者是隔靴挠痒,或者是舍本逐末,甚至是饮鸩止渴。公共财政改革是核心
与户口相关的社会不公平现象一度很多。1988年有人撰文总结说,与城镇居民相比,中国农民在六个方面48个项目上处于不平等地位。改革30年之后,这类现象的数量大幅度减少,目前主要存在于文教卫生、劳动人事、住房领域和包括养老、救济、抚恤等方面的社会保障领域。
因此,类似“休克疗法”“等待发展”“打包出售”等户籍改革思路并不能真正缓和矛盾,建议采取“分进合击”的思路进行改革。
具体而言,首先应整体筹划,抓住“给不同户口捆绑不同利益”的总病根,用“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方式进行改革;其次,设计分头实施的路线图,不再找户口“算总账”,而是推动躲藏在户口背后的各个领域直接改革,微观上满足公民的合法需求,宏观上实现消除地域歧视的法律规范;第三,制定稳步推进的时间表,尊重群众呼声,存在涉及户口的社会不公的各领域,都应规划好具体改革步骤。
与此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公众、媒体、学界、政界四方面的合力,以民主政治、依法治国的方式,力促尽快实现建成和谐社会的总目标。
一些关注甚至探讨户籍改革的人,喜欢把改革相对迟缓的原因归结为“既得利益者”阻挠改革,这其实是雾里看花所形成的误会。至今捆绑在户口上的这些利益,确实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但改革进程并不决定于相关部门、单位、人员是否勤政、廉政,而决定于如何合理处理这些利益关系,也就是公共财政民主化、科学化的问题。
任何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变革,只要不变革公共财政制度,就不可能成功。具体如何改,可以涉及户口的教育不公为例说明。
首先,应依法规范公共财政支付与公众自身支付的关系。例如,某个中小学生某年读书全部支出中,公共财政支出多少、学生家庭缴纳多少,财政制度并没有明确规定。按理,某学生从一个学校转入另一个学校读书,这两部分费用自动转移到该校是公平且可行的。但现实正相反,由于不区分政府支出与公众自身支出,我们经常读错“国际惯例”,例如把“国民义务教育”错读为“国民义务”而忘了“国家义务”,再如把“就近入学”错读为“禁止择校”,而忘了“为公民提供就近入学的条件”的政府责任。
其次,应科学范定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关系。例如,甲省学生到乙省上中小学,现实中,在两地教育资源均紧缺的情况下,教育资源重新分配困难重重。这一问题应当用科学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来解决,即把中央财政应当拨付给该生的全部教育经费,从甲省转移到乙省,绝不应限制学生的就学自由。
第三,应科学范定本地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例如,中原某城市搞“户籍改革”,才一两年便新增了几十万中小学生,这些学生及其陪同家长在该市生活,肯定是直接刺激了该市经济、增加了该市收入的。由此便可科学计算然后依法规定,把替政府收钱的部门所多收的钱转移到教育部门,作为相应增加的教育经费,减少教育部门因开支增加而带来的压力,避免因此让户籍改革“卡壳”。
加速“公共服务均等化”
现实中,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不同,居民享有的社会资源、社会权益自然也就不同,涉及户口的“地区差别”“城乡差别”等不公平似乎不可避免。拿北京与四川比,四川的中学生之所以千方百计到北京读高中,最关键问题是在北京考人较好大学的几率比四川大。高考移民这样的难题真的就很难解决甚至无法解决?答案是否定的。
最近有全国“两会”代表提出议案,要求国家禁止各地自行出卷组织高考,那就回到了以往全国一张卷状态,其实大可不必。可以考虑用均衡各个大学的录取率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如果能做到按考生比例来确定录取率,做到高考资源分配的公平,客观上也能减轻户籍的压力。
从表面看,从教育到就业,从医疗到抚恤,从吃饭到住房,几乎所有公共服务领域,都存在着涉及户口的不公平。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源于对人口进行“分层、分类计划管理”的方式导致的公共服务不均等。
例如,全国人口被分成农民、市民、工人、干部、高级干部五个层级,各自享受不同的公共财政、公共服务,技校毕业只能当工人,工人工资最高也不过一个正科级公务员的水平。那么,谁还愿意读职业技术学院?
又如,公务员很难考,但进门之后就不会有企事业单位职工那样多的绩效考核和高淘汰率,谁不想考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