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律所实习自我

大学生律所实习自我

时间:2023-01-13 22:35: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律所实习自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律所实习自我

第1篇

关键词:酒店管理;大学生毕业实习;权益受损现状

近年来,由于国内国外经济形势变化多端,我国酒店行业面临严峻形势,并且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变化性导致高校所开设酒店管理专业与酒店的供求不完全匹配,引发当今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难”与酒店企业”高层管理人才稀缺”矛盾冲突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酒店管理高校越来越重视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大学生也更期望通过毕业实习熟悉酒店环境,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专业素养,以适应当今日益变化的人才需求。

一、我国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毕业实习期间权益受损现状

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毕业实习是酒店管理高校管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酒店人才培养的必要环节,通过毕业实习,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在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为适应今后从事酒店管理工作做好准备。尤其对于这类实操性较强的大学生来说,毕业实习环节更是熟悉酒店环境、学习一线操作技能、提高综合素质、迈向预期职业生涯的重要教育过程。然而,由于酒店管理专业参加毕业实习的大学生身份特殊,既是学生,又是“劳动者”,实习期间来回往返于校园、社会之间,在毕业实习中所从事的又是一线岗位,如餐饮、客房、前厅等,工作时间长、工作任务繁重,发生工伤、意外的机率较大,尽管不少高校有毕业实习管理相关规定,但多为对学生毕业实习期间的行政和教学管理,学校的权利往往大于义务,对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发生工伤、意外时的保护并没有明确的责任承担主体。与此同时,国家和地方先后出台了不少关于工伤、保险的权益保护条例和行政法规,但几乎都没有明确大学毕业实习生的身份归属、实习报酬、实习权益等具体问题,也没有明晰学校、实习单位的责任与义务,由于不具备“劳动者”的身份,不能与实习酒店签订劳动合同,纵使与酒店员工同工同劳,毕业实习生们在权益受损的情况下,也无法得到劳动相关法律的保护,在毕业实习期间,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一旦发生工伤,并不能找到有力的法律,有力的途径,捍卫自己的权益,争取自己的民主,在毕业实习期间几乎处于未被保护状态。然而事实上,大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也是像真正的劳动者一样在劳动,一样在付出,却没有得到真正应有的公平的权益保障。因此,分析我国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毕业实习期间权益保障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国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毕业实习期间权益受损表现

面临着”毕业即失业”严峻就业形势的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们,满怀着憧憬与期待地盼望着酒店毕业实习期的到来,希望在毕业实习期间能够将大学中所学习的、所知道的酒店专业知识,专业素养与酒店实际相结合,提高自身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由于毕业实习生身份的特殊,劳动力市场的不成熟、大学生毕业实习期间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体系的不健全等,使得大学生遭受侵权现象屡屡发生,严重损害了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也更严重挫伤了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毕业实习的激情与热情。我国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毕业实习期间权益受损表现如下:

1.毕业实习期间劳动报酬得不到保证,往往同工但不能同酬

由于酒店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生并不能与酒店方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在法律上,酒店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生的身份属性不明,因此,有的酒店借此压低酒店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生的劳动报酬,将毕业实习生视为廉价劳动力。为了顺利通过毕业实习,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往往向酒店方妥协,接受酒店各种巧立名目的变相压榨。由于目前我国并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大学生毕业实习期间的合法权益,参加毕业实习的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与正式员工即使在同一岗位,同样工作时长,同样劳动强度,却与正式员工在薪酬待遇及福利待遇上相差甚远,严重损害了毕业实习生的合法权益。

2.毕业实习期变成“盘剥期”,超时工作,安排高强度工作,实习生心理压力大

在酒店毕业实习过程中,有的酒店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变相压榨学生,让其超长时间工作,且拒付加班薪酬,安排高强度的工作,给毕业实习生带来沉重的实习压力。而酒店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们为了顺利拿到毕业实习证,为了拿到优秀毕业实习生的荣誉称号,往往忍气吞声被迫加班,心理压力巨大。

3.劳动保障协议书无法签订,发生工伤、医疗等事故,合法权益无法保障

毕业实习期间的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在法律上的身份属性不明,无法与酒店签订劳动保障协议。同时,部分酒店管理高校管理者尚未意识到大学生毕业实习合法权益保障的重要性,相关配套的学校管理措施和文件法规尚未健全,这些致使大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一旦出现工伤、医疗等事故时没有相关的法律可依,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三、我国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毕业实习期间权益受损原因分析

1.酒店劳动力市场原因

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不少酒店为了在这严峻形势下存活下来,采取裁员措施来应对这一挑战,甚至有的酒店未能经受住这一考验,纷纷倒闭,劳动需求由此减少。而近些年来,酒店管理专业在各高校也不断开设,使得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就业压力逐渐增大。而由此便带来的酒店劳动力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态势,这就成为酒店对大学生吹毛求疵的客观原因。

2.企业原因

有的酒店为了追求成本最低化,实现利润最大化,他们仅仅把毕业实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提供高强度的工作,变向加班,并且不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有的甚至故意以种种理由克扣毕业实习生工资或者抵押金,想尽一切办法利用毕业实习生为企业创利创惠。

3.酒店管理高校原因

虽然我国各高校基本上都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出台了各自的《实习管理条例》及《实施细则》,但不少高校的制度规定中学校的权力往往大于学校责任和义务的承担。据调查统计,目前像笔者所在高校有专门的《毕业实习管理条例》和相关《细则》的并不多,而有些高校即使有相关政策措施,但学校给学生的约束和义务往往大于其权力,笔者所在高校的相关政策和制度也是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积累才逐步完善的,但更多的高校却欠缺这一点。

4.当前法律、法规体系原因

目前,我国并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大学生毕业实习期间的合法权益,大学生的毕业实习问题属于法律管理的“真空地带”。尽管国家和地方先后出台了不少关于工伤、保险的权益保护条例和行政法规,但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大学生毕业实习期间的劳动者身份没有得到明确界定,也没有明确地表示在大学生毕业实习期间学校与酒店应对其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使得大学生毕业实习期间的合法权益的维护存在一定困难。《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中对学生的权利也只有原则性的规定,缺乏具体的解释和实施办法,劳动法的相关法系及其实施办法中对大学毕业实习生的劳动者身份多是模糊或者回避,酒店管理高校对毕业实习生的管理细则中也更多的是学生应履行的义务和学校行使的权力,企业对毕业实习生的管理细则中也更多的是权力大于义务。这使得酒店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的权益得不到法律上有力的保障。

5.学生自身原因

面对僧多粥少就业形势,毫无工作经验的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而多变的,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深感焦虑。酒店管理专业是一门实操性比较强的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更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酒店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焦虑和急躁。有的学生为了有更高的毕业实习补助,盲目寻找毕业实习单位、轻信中介机构,而结果却往往是得不偿失。加之大学生缺乏自我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由于没有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毕业实习期间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与酒店的相比处于劣势地位,一部分毕业实学生在受到侵害后,碍于学位担忧,碍于金钱不足,不愿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

参考文献:

[1]赵金霞,徐卫萍,蔡玉红.酒店实习管理案例精选解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任渝婉.我国大学生毕业实习期间相关主体权利义务关系现状分析[J].管理学家,2014(10).

[3]吴义太,邓有莲.大学生实习期间权益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0(4).

第2篇

【关键词】 大学生;实习;存在的问题;对策

一、大学生实习现状及分析

(一)僧多粥少,一“职”难求

近来,智联招聘网对5296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46.3%的大学生认为实习对于未来就业是非常重要的,47.7%的大学生则认为比较重要。也就是说超过90%的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了实习的重要性。

这些参加调查的同学中34%的大学生会到意向单位实习,33%的大学生会选择兼职打工,这说明会有超过六成的大学生利用暑假参加社会实践,提前体会工作状态。同时杂志对国内企业的一项调查表明:超过70%的企业已经开始不愿意接收实习生,认为实习生不方便企业管理的有63%,有81%的企业不会为实习生安排补贴。

面对对这样的矛盾,大学生实习形势严峻。造成大学生找实习岗位如此之难的原因有:

1.从企业而言。为了了解企业对于大学生实习的态度,对武汉统一公司人力资源部主管人员招聘的主任阮涛进行了一个访谈。在访谈中,阮主任称企业不愿意招收实习生源于以下方面。首先涉及到管理问题。许多单位鉴于技术和管理的保密性,担心学生会泄露。其次虽说许多学生都说可以不要工资实习,由于学生实习时间短,对于工作只能是一个熟悉的过程,既不能从事一线生产工作,又不能承担办公室的工作的责任。公司对实习人员的培训也要浪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还有可能影响正常的工作,无法给企业带来良好的效益。最后许多大学生自持过高又吃不了苦,许多细小的操作性的工作不愿去完成。当问及许多大的公司如保洁,通用等为什么愿意招收实习生时,阮主任认为,这种大型公司,人员流动快,招收实习生相当于招聘新员工的序曲,是为其下一年度的招聘做准备。

2.从学生的角度而言。部分同学眼高手低,都把眼光放在名企的实习上,忽视了身边的一些实习岗位。出现了不少公司被热捧,不少公司遭到冷遇的情况。少数同学获得了好的实习机会,大多数学生则错失良机。除此之外,许多同学准备不充分,没有很好的留意身边的实习信息,临到暑假才匆匆上阵寻找实习机会,自然手忙脚乱,无法找到理想的实习岗位。

3.从学校的角度而言。不仅是实习问题,包括就业问题都成为许多高校的一个重大难题。市场经济时期,不仅是学生之间,就是高校之间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作为高校,实习经费有限,无法安排统一的实习,大多数的做法都是发给同学补贴,让同学自行安排实习或者借助老师的社会关系让各院老师搞“承包”等治标不治本的方式。部分高校实习前的动员工作和准备工作也不充分:没有建立良好的实习信息平台;实习时间过短或者不合理;没有组织有效的实习指导等,使得同学们在对实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态度和期望。大多数高校几乎在同一时间安排实习,这与实习单位的工作安排发生冲突,实习单位需要人时学校又没有人实习。这些都影响了同学们寻找实习机会。

4.实习资源的分配不均。在实习岗位本来有限的情形之下,实习资源还面临着严重的分配不均问题。主要表现在:由于学校的地域不同,学生的籍贯不同,实习的资源也不同。观察身边的同学发现,南方的同学尤其是沿海的同学比较容易找到实习岗位。许多分布在沿海地区的大型企业,思想开放,理念先进,乐于招收实习学生,内陆的许多企业则相对保守,对实习生的招收限制颇多。受到地域的影响,同学们到异地实习面临着经济、安全等众多因素的制约。实习资源不能得到很好的流动和配置。

(二)廉价劳动力,收获不大

当历经艰心找到实习岗位后,许多大学生发现理想和现实差的很远。

前程无优网的调查现实,在评价自己的实习经历时,32.3%的大学生说是“机械体力劳动”,比如文件装订、打字等。26.3%从事的是“无法完成的销售”,比如卖月饼票、电话推销等。20.4%称“廉价劳动力”,比如餐饮小时工、送外卖等。大学生认为,实习期间最大的苦恼是所学不能为之所用,实习的意义似乎也就不那么大了。造成这种效果差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许多企业并没有像保洁等企业认识到人才储备的重要性,没有建立健全的实习制度更没有为实习生提供必要的培训。对大多数企业而言,对实习生进行培训实际是成本的一种额外的支出。许多企业为了防止重要资料的泄露,因实习生的过错而造成的损失,也不会将重要的工作交给实习生来完成。许多企业就算接受了实习生,也只是安排一些“打杂”的工作。另一方面大学生平时着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实际动手能力较差,并不能较好的完成实习单位的工作。更有大学生责任感差,吃苦精神不足,不能脚踏实地工作,也影响了用人单位的信任。

(三)合法权益无制度保障

根据上海交通大学关于大学生实习打工状况的调查显示:将近40%的大学生在实习打工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其自身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即使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选择各种途径维权的也仅占13.9%,选择忍气吞声的占86.1%。实习生的身份还是学校的学生,不是单位的员工,因此,实习生与实习单位不签订劳动保障协议,发生工伤、医疗等事故权责不清。根据劳动关系的标准判断,实习生与实习单位之间不存在劳动关系,不能适用《劳动法》处理,无法通过工伤赔偿制度来获得赔偿。企业与学生之间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雇佣关系,也不能按照雇佣关系来获得人身损害赔偿。除了大学生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很难有制度上的保障。

以上这些,仅仅是大学生实习过程中普遍面临的共性问题。在现实的实习过程中,大学生还面临着诸如经济上的,就业上的,身处异地等等压力。为了更好的帮助大学生解决这样一些问题,走出实习的瓶颈,提出以下建议。

二、大学生实习对策研究

1.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关鼓励性政策,鼓励企业和事业单位招收实习生,为广大学生建立广阔的平台。一方面应该加强学生实习的宣传,使社会各界能够关注和关心我们大学生的实习问题。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支持学生实习,支持教育事业的企业给予政策、税收、财政等方面的优惠。使企业感到支持学生实习不再是企业的额外负担,而是能使企业获益的且体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再者相关部门还应制定相关法律以保障大学生实习权益。使得大学生的权益在受到侵害时能够充分维权。

2.企业一方面应转变观念:第一,正确认识学生实习问题,从战略人力资源的角度建立人才储蓄观,将学生实习作为企业招聘高素质人才的一个有效的途径。现实表明,许多积极支持大学生实习的企业往往在学生中享有良好口碑,也是优秀大学生毕业后争相进入地方。第二,企业应将接受大学生实习作为一种社会责任,是支持教育事业的表现。优秀的实习生制度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和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第三,企业应认识到现代大学生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很强的职业意识,他们年轻,充满活力,富有创新意识,而这些正式许多企业所没有的也是现代竞争所需要的。第四,企业应该健全实习制度,应将大学生实习工作作为人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个部分进行统筹规划。建立完善的招聘、培训、测评系统同时建立人才档案。这样当企业需要合适的员工时就不必大海捞针似的寻找,而是可以利用手边的资源寻求最合适的员工。

3.高校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学生实习提供良好的环境。(1)为学生实习建立信息平台,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实习信息,提早为实习做准备。虽然很多高校为学生建立了就业信息平台,然而真正在实习方面建立健全的信息平台的高校并不是很多,高校并未将实习和工作放在一个等同的地位。实习又确实是工作的一个序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高校加强对实习的重视十分重要。(2)加强实习的动员工作,正确的引导学生实习,帮助学生明确实习目的,明确实习期望,以及寻求正确的实习方式。真正的实习动员不是在某一时刻,应该渗透在平时,老师应多向学生贯穿实习的重要性,学校应多举办一些交流会,让找到好的实习岗位的学生介绍他们的实习经验等等。不仅如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学校应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打下基础。(3)学校应针对学生的需求,调整实习时间,使学生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如有必要学校应分散学生的实习,避免资源的冲突和浪费。(4)利用好现有资源,将实习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阶段。比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力资源专业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并设置了专门的实训课程。实训课程中,涉及到了ERP的企业模拟运营操作,这套系统不仅使学生从宏观上了解企业的运作流程,同时还可以看到自己所学专业在企业中的作用和需要协调的部门。这种模拟实战实际上是高校避开校外实习,多渠道的利用资源的一个很好代表。(5)学校应建立自己的实习基地,主动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经调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税学院的学生发现,该院为大多数学生安排了实习,其实习单位多是各个地级或市级的财税部门。这就是积极主动和地方政府较强合作,充分利用政府资源的一个很好的范例。

4.大学生应该意识到,社会、企业、学校的作用都只是外因。真正能使我们实现目标的还是我们自己。作为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1)切勿眼高手低,正确定位,珍惜身边的机会。在寻找实习岗位时要早做准备,要有大致的方向和目标,积极收集相关的信息,利用身边可以利用的人际关系以寻求适合自己的实习机会。(2)在平时的学习中,除了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外,要多注重实践,培养一些技能,比如人际交往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等,为工作和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3)要树立良好的心态,对于实习要有正确的期望,始终抱着学习的态度,在实习中积极主动的工作,多问、多思、多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自己为自己创造锻炼的机会从而检验所学。不仅如此,在实习过程中应不断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总结,通过实习报告或实习日记的形式,将每天的得失记录下来。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虽然在实习的道路上历经艰辛,但既然已经踏上这条道路,任何东西都不应该妨碍我们走下去。对于一个有本领的人,哪有过重的负担;对于一个有决心的人,哪里有过远的路程。相信经过各方的努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能够找到理想的实习岗位,越来越多的企业也能从学生实习中获益,大学生实习的大环境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刘会军.《大学生教学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2]周娜,杨韬.《高校学生实习工作遇到的问题及对策》.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7(1)

第3篇

高职教育早期发展历程中的某些特点形成的刻板印象。一是办学条件简陋。1980年全国第一所高等职业教育院校———金陵职业大学创立,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诞生。从1980年到1992年这一时期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普遍规模偏小,办学条件较差。首先是发展不平衡。高职院校在校生最多的达4200人,最少的在校生仅仅为30人。118所短期职业大学在校生总计63535人,校平均538人,这样的办学现状很难让社会认可。其次是办学条件较差,教育资源不充足。教学场地、图书馆、实验室均齐备的只有61所院校,与根深叶茂的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给人们留下的第一印象是简陋。二是分配方式、工作待遇不平等。当时职业学院的招生是纳入国家计划的,但分配却没有纳入国家计划,出现了职业学院的分配与国家干部人事制度计划体制的矛盾,导致职业学院毕业生所需的增干指标没有保证。在分配方式上,普通高校乃至中专、技校都是列入国家计划的,职业学院的毕业生只能听凭社会的择优录用,使职业学院的大学生感到自己是“三等公民”。故形成了高等职业学院的生源只能是拾遗捡漏,整体素质较差,这就更加佐证了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质疑。对高学历教育的社会期望。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上大学”几乎成为每个父母对孩子的期待。高等职业教育的出现,无疑给与“大学”擦肩而过的考生再一次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最高学历是专科。在美国,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一样设有硕士、博士学位)。四年制高职教育的开办,则为高等职业教育学历的晋升增加了可能性,进而有益于改变社会对“高职教育不如普通高等教育”的偏见,对提高考生的报考率,增强高职生的自我认同感,降低就业歧视,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等方面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开办四年制高职教育顺应了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需求

1.成人前期正是生理和认知能力的巅峰时期。18岁~35岁左右的男女,生理发育已经成熟并呈现稳定状态。个体内部的各种机能良好,抵抗力强,体力和精力均处于“鼎盛”期,能承担较繁重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与生理成熟同步,成人前期的智力也发展到“鼎盛”时期。高职大学生在学阶段正处在生理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期,适当延长学制,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也将有助于大学生的专业发展。

2.“自我”意识和评价的强烈需求。由于成人前期生理及其功能发育的成熟,由此产生一种强烈的指向个人内部的“自我”意识和评价,开始思考个人的生活追求和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也正是因为生理与心理上的成熟,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不足,甚至是歧视,将会直接影响到高职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院校的归属感和心理健康水平。高职院校的大学生通常被称作“低学业成就者”,他们在学业上或多或少的失败经历对其学习行为乃至整个生活会产生广泛、深刻的影响。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表明,高职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和职业自我效能感都不高,且都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高职大学生的归属感也普遍较低,应引起院校和社会及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学制是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一个显著区别。高职教育的学制一般为两年,四年制高职教育的开设,则可从印象管理角度一改高职教育比本科教育“缩水”的直观印象,进而提高高职大学生的自我印象与评价,并由高职大学生的自身印象与评价带动和改变社会对高职大学生的负面印象。

3.职业成熟度有待提高。大学生处于职业发展阶段的探索时期,这一年龄段通常在15岁-25岁,主要是了解自己和职业,在可供考虑的职业中选择最好的一个,并能够在所选定的职业领域开始工作。然而,目前对高职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研究发现,高职男、女大学生不论年龄高低,其职业成熟度的发展水平并不理想。生涯指导课程的开设在提高大学生职业成熟度方面有一定的效果,研究发现,在职业目标明晰度方面上过职业指导课的大学生显著高于没有上过职业指导课的大学生。上过职业指导课的大学生不管是对自我了解,还是对职业了解都强于没上过职业指导课的大学生,因此他们较容易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更有研究表明,职业生涯教育的开展对提升就业软实力有直接影响。由于高职教育学制短,专业课、实践课多,还要有半年到一年的顶岗实习时间,职业生涯课程很难贯穿大学三年的整个阶段,四年制高职教育的开办将在时间上为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实现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提高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

二、四年制高职教育的开办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能力

虽然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高等职业教育锁定了“应用型”、“技能”、“能力本位”等关键点。但在具体教学安排上与普通高等专科教育相比,似乎没有什么突出表现。四年制高职教育的开办,会在一定程度上突出高职教育的“修补”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热情。高职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强”是吸引用人单位的亮点,大学生也希望能够尽快到企业顶岗实习。由于三年制高职教育时间较紧,课程安排较多,大学生学了一年的理论知识,但还没有见过未来的工作设备和工作场所,不知道学的东西怎样在实践中落实,这或多或少地降低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实习热情。四年制高职教育恰恰可以弥补大学生实践时间不足的缺陷,使他们能比较扎实地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

2.给毕业生提供了再修正和再提高的机会。学习是一个在“上下求索”中掌握新知识、获得新技能的过程。大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从实践中获得直接体验,这是三年制高职教育安排高职大学生实习的初衷。但当他们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知识上的欠缺和技术上的不足后,却再也没有机会回到课堂弥补了,而这一环节恰恰是职业技能提升的关键阶段。四年制高职教育的开办则会为大学生职业技能提高的关键期提供时间和资源上的保障,使他们有条件再回到课堂弥补知识和技能上的欠缺,这对高职大学生无疑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最好安排。

本文作者:刘萍工作单位: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

第4篇

1对顶岗实习的认识

高职院校毕业学生的顶岗实习,是学校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优先满足基层第一线的高等实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理论和技能的检验和综合运用,也是面对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和职业岗位群的需求。根据目前用人单位的招聘情况,可将顶岗实习分为就业型和实习型两种,校企双方所承担的管理责任也有所不同。

就业型顶岗实习。目前大部分用人单位均招收就业型顶岗实习学生,这类学生在校学习两年或两年半后,由企业直接招聘上班。对于企业来讲,虽然学生还要经过试用期或培训期,但学生已经在为企业劳动,事实上学生已经成为企业的职工,顶岗实习等同于就业。对于学校来讲,学生虽然已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但由于学生并未真正毕业,也未颁发毕业证,因此仍是学校的学生。所以,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既是企业职工,又是学校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因为企业在实习前已经办理招工手续,学生已成为企业的一名职工,学生也按照企业的分工和要求顶岗劳动,所以,在对学生管理上,企业负有直接责任,学校负有间接责任。这是因为,在这个时期,学生虽然还具有在校生的身份,但学生的全日生活全在企业,已完全融人企业的工作、生活环境中去,在对学生的日常管理理所应当负有主要责任。而学校只是负次要责任,积极协助和配合企业的管理,另外,学校也负有跟踪调查学生的表现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责任,负有对于有问题的学生进行疏导教育和配合企业进行严格管理的责任。

实习型顶岗实习。目前有少数用人单位招收实习型顶岗实习学生,这类学生到企业实习前,企业并没有确定安排就业,只是考虑安排顶岗实习,至于说学生顶岗实习期满后是否留用,将视具体的情况,一般情况是企业只留用极少部分优秀的学生。学生在这个时期只具有在校生一种身份。虽然学生的日常生活都在企业,也必须要遵守企业的有关规章制度和规定,但由于学生毕竟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职工,企业对学生的约束是有限的。所以,企业只在实习生产过程中及在安全生产方面对学生负有管理责任,而对学生的其他一切管理均由校方负责。这是因为学生还不是企业职工,还只是一种学生身份,平时的管理当然要靠校方直接参与甚至主导。对于企业来讲,主要是按照与学校事先协商的要求安排好顶岗实习,而对学校来讲,主要是配合好企业完成实习任务。

实习型顶岗实习一般均是由学校联系的,与企业均有实习协议,其实质是职业院校多年以来驾轻就熟的生产实习,而就业型顶岗实习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生事物,从政府、学校、企业来讲都还处在探索阶段,因而以下主要讨论就业型顶岗实习。

2顶岗实习存在问题及原因

2.1管理难度大

到用人单位进行顶岗实习的毕业生有两种,一种是由学院统一推荐的即推荐就业,另一种是学生自己联系即自主择业。

对自主择业进行顶岗实习的学生,由于用人单位和学校双方对对方均不了解,用人单位和学生一般都不会主动与学校联系,一般学生也不反馈顶岗实习的情况,学校基本上无从管理或者说是失去了管理,而一旦学生在用人单位顶岗实习期间或因某些原因离开了用人单位后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因为其身份仍是学校的学生,学校将难辞其究。

对学校集中推荐进行顶岗实习的,学校与用人单位双方对对方均有一定的了解和交往,而且一般均要签订“顶岗实习协议书”,明确双方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管理职责。但由于学生实习岗位远离学校,实习时间长、人员分散,而且实习企业的基地多、面积大、岗位种类多,有些实习岗位还具有流动性大的特点,要让每个学生得到学校及时有效的管理和指导,往往难度较大。学校受人员数量和资金制约,管理教师往往只能起到巡视、监督、信息反馈的作用,学校对学生的整体管理和指导功能弱化,学生在生活、学习、与企业的关系、面临的种种困难无法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习的质量。

2.2稳定性差

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开展顶岗实习后,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会有一些学生不能坚持到实习期满就离开用人单位而不知去向,据调查发现,这类学生为数不少。一方面,用人单位的用工是有计划的,而且从招聘到培训,用人单位均要产生成本,学生一旦辞工,用人单位必将产生经济损失,也必将影响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合作。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在学生离校至用人单位顶岗实习之前,理论教学、主要的校内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均已完成,学生离开用人单位后一般不愿意再回到学校,而是另谋出路,有的甚至上当受骗参加传销等。而同样,一旦学生在此期间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因为其身份仍是学校的学生,学校将难辞其究。学校在此问题上忧心仲仲,如履薄冰,有苦难言。

导致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稳定性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的就业心态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不足。高职学生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培养的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要求必须到第一线工作和锻炼,但很多学生自认为自己是大学生,是“天之骄子”,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薪待遇,对第一线的工作估计不足,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较大,难以承受第一线的艰苦工作,有的学生甚至工作不到一天就要求辞工或逃离用人单位。其次,用人单位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给学生提供的工作、生活条件和待遇较差,甚至利用学生的实习期工资待遇(包括加班工资)低的特点“盘剥”学生,学生在无法承受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自动辞职。第三,由于学校在管理上难以到位,一些学生在工作、生活中的思想问题及种种困难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引发辞职。

2.3学生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目前,大部分用人单位不愿意跟实习生签订劳动保障协议,甚至不愿意签订教育部统一印制的一式三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而往往只是给学校发“接收函”,如果学校或学生不同意就不接收毕业生。这种情况导致学校,特别是学生在维护学生的权益上都处于弱势地位。顶岗实习期间的学生,一旦出现工资、工伤、保险等方面权益受损,用人单位认为实习生不是单位正式员工而不负责任,司法系统因为没有相关的劳动协议保障难以受理,劳动部门因为没有相关的明文规定而无法界定。

同样,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其次,企业管理者为获取利益,不择手段降低成本。为了追求利益,节约开支,占领市场,有的用人单位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们仅仅把实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而不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有的甚至故意以种种理由克扣实习生工资或者抵押金,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利用实习生为企业创利创惠。第三,劳动力市场呈现供过于求的态势。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高校的扩张致使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就业压力逐渐增大,这就成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吹毛求疵的客观原因。第四,学生求职心理压力过大,求职心切。为了找到工作,他们不惜一切代价,这种急切的求职心理成为部分实习生被用人单位利用的直接原因。第五,学生缺乏自我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由于没有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实习期间学生在与用人单位的交涉中处于劣势,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在受到侵害后,不愿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实际上,尽管法律上大多数大学生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但在心理上,他们却依旧是个孩子,远离了父母,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和心理素质去应对各种突发事件,自我维权意识缺乏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这些都是学生实习期间合法权益受损的主观原因。

3如何做好顶岗实习工作初探

3.1.加大对顶岗实习的宣传和对学生的教育力度

做好实施顶岗实习的宣传、动员工作,让用人单位、学校管理人员及教师、学生及家长都能理解,实施“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有效环节,让他们在思想上、行动上积极配合,让学生明白要做什么,应当怎么做,准确给自己定位,为有序地落实方案和各项措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3.2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还没有正式出台有关大学生实习期间的法律法规,这是制约大学生实习期间合法权益受损却无法有效维护的重要瓶颈。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一旦与用人单位发生纠纷,一般不能通过劳动监察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只能通过民事诉讼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保障制度,学生权利的救济程序缺失,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有权利必有救济”是现代法治国家的基本原则。然而,我们的教育立法却很少有关于学生权利救济程序的规定,因此,尽快出台大学生实习合法权益保障法规是一项事关重要的紧迫任务。学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相关法律部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并使之尽快完善,使实习期间学生的权益保障问题有法可依,使他们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笔者认为,解决此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要得到有效的制度保障,把实习期间的大学生纳入法律制度的调整范围,或者出台更为明确的为实习期间大学生服务的法律条文,切实降低大学生因实习期间权益受损而维权的成本,保障大学生合法权益。

3.3加大政府监管力度

政府应该加大监管力度,必要时把签订实习保障协议纳入实习生进入市场实习的规则之中,制定详细的就业市场准入规则,不断规范就业市场,相关职能部门也应该通过培训或签定责任书等方式,督促部分单位遵守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切实加强政府在该方面的调控与监管力度,为学生的顶岗实习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3.4完善顶岗实习的规章制度,加强管理力度

第5篇

据世界酒店组织预测,到2020 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酒店业发展最快的第一大国,巨大的市场决定了对人才旺盛的需求。由于酒店属于资金和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企业,科技含量较低,长久以来酒店从业人员的学历普遍偏低,具有本科学历的员工并不多见。酒店对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大学生具有很高的期望,认为他们在各个岗位上都应该出类拔萃,然而当被录用的本科生开始实际工作后,酒店发现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差,几乎完全需要从新培训,而且又没有技术特长,如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远不如英语或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突出。而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大学生也因为在酒店工作均要从基层开始,从事的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等原因,在酒店工作待的时间较短,离职现象普遍,致使酒店留不住本科学历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因此在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社会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日趋增长的大好形势下,却出现酒店管理专业本科人才与旅游企业供需两旺,但成交不高的供需错位现象。因此,提升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研究开始受到高校和社会的关注,培养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已成为当下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意义

( 一) 社会和酒店市场的需要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对高生活品质居住空间和饮食需求日趋强烈。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为中国高、中、低档酒店业市场提供更广大的发展空间和舞台,需要更多的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高的服务行业专门人才,也为我国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时代需要的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应是一种具有高知识水平的实用型的人才,需要建立融合专业基础知识、横跨多个知识门类、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学科实践平台,在培养高素质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系统和专门化训练,实现提升实践技能的目的,满足社会和市场多元化、多层次的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人才需求。

( 二) 国家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导向的需要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战略主题中提出的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以及《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强化实践育人环节中强调应以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 学时) 。当前国家这些政策导向无不提醒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在改革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当以能力培养和提升为中心,制定适宜的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计划、优化实践教学体系、重组实践教学内容,构建实践教学模式,完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培养适应时展所需的高级实用型人才。

三、国外酒店管理本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经验纵观

国外酒店管理本科专业排名数一数二的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和美国康奈尔酒店管理学院,以及作为后起之秀的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各大学开办的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它们本科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很大程度得益于他们实践教学的特点: 将实习纳入了日常的课程设置,即实习技能的锻炼己经渗透在了实践教学的各种形式中,其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占据比重较大。

它们实践能力提升的策略主要有:

( 一) 理论、实践课程均倡导重视实践教学。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教学特色是强调理论联系实践,教学方式是书本知识的教授与实际操作的指导相结合,学院在课程设置、师资选择、教材编写和学生管理上都十分重视这一原则。

( 二) 实践设备完善,依托酒店实体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以提升实践能力。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和康奈尔酒店管理学院都拥有一所真正的酒店,内设饭店、会议厅、宴会厅、客房等部门,酒店和教学区相邻,学生不仅作为客人住在酒店内,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员工或主管或经理经营管理着酒店,这样学生们就有机会接触到全功能的酒店,这些身份角色的转换使得学生在获得管理理论知识外,获得实践操作经验,提高实践技能。

( 三) 师资力量强大,职业经理人授课居多。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老师都经过严格的选拔,洛桑教师的职业运行模式教师酒店教师模式,绝大多数有在酒店工作的经历和丰富的职业经验,不少人甚至担任过酒店总经理等高级职务。美国康奈尔酒店管理学院的教师绝大多数都是在酒店部门或酒店相关企业任职以及曾经任过职的人员,他们可以把行业中的新发展、新动态、新问题、新观点带进课堂,通过案例教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四、国内酒店管理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 实践能力培养教学内容的组成

目前国内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为了巩固理论知识而进行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活动,如课堂实验、课后参观、毕业论文设计等; 一类是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具体运用在实践中,如专业认知实习、专业生产实习,使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并最终向就业靠近; 另一类是社会实践项目,包括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等,旨在锻炼学生探索创新、全面发展的能力。

( 二) 实践能力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内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和其他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的研究较多,关于具体的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在: 学者蔡平、罗清德在2005 年提主要从基本能力、业务能力、社会能力、创造能力四个方面分析了酒店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结构。但是当时酒店管理专业没有成为教育部一个本科专业名目,其主要是从酒店管理专科学生层次提出实践能力的结构。在2010 年,酒店管理本科专业恢复独立招生后,学者龚敏等2010 年简单比较中瑞酒店管理本科实践教学情况后从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教学条件方面提出提升酒店管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改革对策。2011 年杨樨从科学管理角度提出构建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议从实践的目的、内容、管理和评估的四个方面实现提升酒店管理大学生实践能力。2013 年于荀、李秀彦把握实践教学规律基础上,强调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培养原则对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改革,提出抓好基础课与专业理论课教学模块,校内实训基地教学模块,校外实训基地教学模块这三大模块建设,提高各教学环节的整体质量,提升实践能力。

( 三) 酒店管理本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生方面

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学生总体来说,实践能力培养意识有待增强。国内学者吴志华、傅维利研究认为要想把握实践能力的内涵,首先要明确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实践是哲学上的研究内容,哲学上说,实践是一个主体改变客体的过程,它的表现在一个人通过认识指导行为。在实践能力培养和提升过程中,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目前缺少了自我培养的意识,缺少了主动在生活、学习、实习过程中自我增强实践能力培养的意识和实践,那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空间会大大缩小,也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实践能力培养提升的效果。

2. 学校教方面

总体来说,酒店管理本科专业是2010 年重新恢复招生的本科专业,经过多年的专科专业教学的实践之后,在酒店管理本科专业教学过程中强化的是理论知识的教学,有意无意的疏忽了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在酒店管理本科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设计中,往往存在实践教学内容设计较少、实践教学内容模块有待优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有待完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有待构建等现实问题,这也直接影响了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同时,很多本科院校在开展酒店管理本科中,受教师招聘条件的限制,很多教师有了学历和学位,往往缺少在酒店工作的实践经验,实践教学能力较弱,老师往往在课堂教学、服务技能操作实习等方面帮助学生培养和提升实践能力作用发挥较小。

3. 实习单位方面

长期以来,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单位都安排在高星级的酒店,主要在前厅、客房、餐厅等前台服务部门从事对客服务工作,小部分同学安排在人力资源部、工程部、销售部等后台服务部门工作。酒店虽然欢迎实习生,大部分酒店在酒店实习生的管理、使用方面缺少长期规划,很多酒店把大学生当成廉价劳动随意使用,管理不规范; 现在大学生普遍都是独生子女,在酒店工作期间往往有个心理适应期,受本科实践教学时间的限制,一般都在20 周到6 个月之间,大学生调整好了心理,刚适应了实习岗位要求,来不及感受酒店工作的魅力,思考酒店工作的规律和要求,实习就结束了,致使他们在实践能力的提升有限。

五、酒店管理本科大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对策

( 一) 厘清就业市场需求,激发学生内生学习动力当今酒店就业市场不再是仅仅需要掌握服务技能的就业者,更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学习能力强兼具创新能力的员工。学校要厘清就业市场需求动态变化,帮助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大学生要好好把握市场就业需求,通过一些系列的教学活动、实践安排、酒店高层讲座、模拟招聘、校外兼职、生产实习等活动尽早的让学生体验、感受、参与到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越早让本科专业学生见识到真实社会的就业需求,就越早能提高他们的紧迫感,从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激发学生内在学习的动力,让他们能够从自身增加学习的驱动力,增加提高实践能力的意识,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进步。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自助式;管理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063-02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年年新高。在我国,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的群体,大学毕业生能否充分就业,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这是一个影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广大公众安居乐业的战略问题。对此,学者们纷纷针对大学生就业方面的问题提出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帮扶的主体

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大多数学者认为:大学生就业应该由政府、高校、企业以及个人共同承担责任。

政府方面做出的就业援助主要表现在进行宏观调控。政府通过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在就业的每个节点上释放出强劲的政策手段,促使各个就业关节能互相协调和依托。高校的就业援助主要表现在具体执行政策。学校一方面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就业质量的信心和力度,拓宽学校就业渠道;另一方面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的素质,使毕业生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企业的就业援助主要表现在提供实习岗位,加强校企合作,完善顶岗实习制度,提供真实的岗位环境,帮助毕业生提高实践能力。然而,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唤起毕业生的自助意识,人人讲就业,讲职业指导,自己来帮助自己,才是解决就业难的根本之道。

二、自助式就业的含义

大学生就业自助是指大学生为了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在就业方面所做出的主观努力,包括就业信息的主动获取,就业信息的斟酌和挑选,就业岗位的主动体验等。相对于大学生受到的来自社会、学校等方面的外部帮助而言,自助涵盖了大学生从进入大学到毕业、直至寻找到自己理想职业的过程中所作的一切努力。我们所说的“就业自助”,并不是说我们什么都不要做了,一切都由学生自己去解决。显然,“就业自助”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我们千方百计去搭建就业自助平台,给学生提供有效信息和真实的岗位体验,提高学生认知自我和工作的能力,从而能够对职业做出明智的选择和行动。

三、高校就业自助平台开发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自助式职业管理常应用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能真正引入自助式就业管理的高校并不多,同样,研究高校中就业自助平台的学者和文章也比较少。我们认为,就业自助平台在高校就业工作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必要性。

1.从学生角度来看,就业自助平台是学生就业、成才,实现最高就业满意度的需要。学生进入高校学习就是为了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获得更好的工作能力和就业机会。一方面,就业自助平台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规划、职业技能、性格特点及兴趣方向等,明确个人志向。另一方面,就业自助平台中有当前产业形势、各种专业岗位职业介绍、实习岗位的招聘等信息,能够督促学生清醒地认识到社会的需要和个人能力的强弱方面,从而在个人的就业道路上少走弯路。

2.从学校角度来看,就业自助平台是高等院校高效发展的需要。高校中就业困难的毕业生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学生都是具有就业自助能力的。只要给学生提供有效的信息和真实的岗位体验,提高学生认知自我和工作的能力,毕业生就能够对职业做出明智的选择和行动。自助平台的使用,避免了高校无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行为,防止了资源的占用,有利于学校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学校高效发展。

3.从家庭角度来看,就业自助平台促进学生就业已经成为民生建设的一部分。就业是民生之本,有时候一名学生的就业行为涉及到该学生家庭的“拼爹”能力,一人就业,全家出动,劳心劳力。就业自助平台的建设能够帮助学生前瞻性地规划自身职业与未来,从容就业,使忧心忡忡却无能为力的家长们看到希望。

4.从国家角度来看,就业自助平台促进大学生就业是顺应当今时代高速变化的需要。目前,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数量和与日俱增的毕业生数量始终不能成比例。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如何对这些数以千万计的大学生,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导服务呢?努力唤起他们的自助,是一个明智的策略。“自助”意味着个体面对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宜的改变,它强调理智弹性地回应环境,而不是被动地消极适应。

四、就业自助式平台的开发建设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并且要在精神生活的所有领域内进行自我教育”。[1]笔者认为,开发建设就业自助式平台,可以促使大学生自主进行职业探索和实践,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达到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的目的。

1.学校提供自助“菜单”。所谓“菜单”,就如顾客到饭店吃饭,饭店提供菜单,吃什么由顾客决定,饭店只有建议权。由于顾客拥有点菜的绝对支配权,因而可以吃到最合适自己口味的饭菜。[2]高校应该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的需求,多方整合资源,尽可能地丰富“菜单”内容,创新“菜单”形式,为学生提供自助的环境。第一,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毕业生登陆该系统,可以借助科学的职业能力测评工具完成对自己的性格、兴趣、价值观、技能等方面的测试,增加学生对自己能力所处的阶段及差距的认识,更好地评估自己的优缺点。通过就业信息系统,学生还可以根据条件设置筛选符合自己期望值的就业单位来进行岗位应聘。第二,指导学生成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协会”、“创业协会”等专业社团。本着帮助在校大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目的,协会针对不同年级分阶段开展各类活动,从活动的策划到执行全部都由学生自己完成,使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活动的尝试来思考和探索职业选择问题。第三,搭建与校友、企业合作的桥梁,为学生提供走出校园进行体验式就业的机会。建立校友资源库,让优秀校友成为在校生了解职场的一个窗口。比起教师的教导,师哥、师姐们的传授更能起到一个榜样的示范作用。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到企业实习,与企业家座谈等活动,畅通学生了解企业、行业和岗位的渠道。

2.学生按需“点菜”。学生根据兴趣、爱好、性格、价值观自助“点菜”。建立自助式就业平台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能力的提升需要一定程度的强化,营造群体就业压力氛围能够强化学生的就业自助意识。所谓群体压力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一种影响力。作为群体的一个成员,肯定渴望被群体所接受,这样,个人就会倾向于按照群体的规范做事。高校可以利用群体压力强化或改变学生的就业理念和行为。如果学校的整个就业氛围都是助人自助的规则,学生个人将更能较好地接受并遵守它,实现人人讲就业,人人谋就业的局面。

3.学校提供必要的引导。学校学生越来越多,就业指导教师很难实现一对一就业指导。为了保证学生的就业自助行为能在有序的环境中进行,学校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必要的引导。第一种方式是团体辅导方式。团体辅导是指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过程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每个就业团体由7~10名学生组成,配一名导师辅导,定期开展与就业相关的活动。小组活动可以开展职业探索的讨论,或者开展岗位调查,或者通过模拟面试、角色扮演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职业决策能力和求职能力。通过这样的团队活动深入地推动每一位学生积极关注、探索自己的职业生涯,为将来的求职择业做好充分的准备。第二种方式是记分卡。学校可以给每个“就业菜单”设置分值,要求学生每个学期都至少要达到一定分值才算合格,以此督促学生积极地参加“点菜”活动。

五、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工作的展望

1.存在的问题。在我国,高校的就业自助式平台的研究已经有了一些成绩,但是同时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①实习、兼职的安全责任问题。一方面,许多学生都有外出实习、兼职的需求,许多企业也很欢迎学生顶岗实习,但是学生的身份决定他们不是一个完全的职业人,在实习和兼职中如果出现安全问题,学校和企业都很难承担责任。这一原因导致学校并不是很积极地给学生提供实习和兼职单位。②由于涉及的学校相关部门较多,其权利和义务的划分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建立一套与就业自助平台相匹配的机制尤为重要。③就业指导教师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和学习,就业理论和技能方面仍有待提高。

2.相关工作的展望。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全民关注的问题,相对于就业困难群体来说,对自助式就业平台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对高校自助式就业平台的研究,扩展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形式和内容的空间,具有一定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在高校搭建自助式就业平台,将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求职就业的主动性和潜能,提高学生的就业满意度,有益于其职业生涯的发展,也有益于高等院校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

自1998年高校扩招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大,高校的招生规模和招生人数持续上升。据统计,2001年毕业的大学生为115万人,2002年为145万,2003年为212万人,2005年为338万人,2007年为495万人,2008年为660万,2009年为610万人,2010年为630万人,2011年更达到了历史性的66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在近年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膨胀的形势下,就业的难题变得更加严峻和突出。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10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1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我国2011年的毕业生人数65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1政府就业制度尚不完善,经济产业结构有待合理调整

我国的经济形势正面临着多方的考验,经济和产业结构还不是很合理。目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期,各方还在不断地深入调整,加之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缺乏实力,岗位需求与大学生毕业规模不相符。

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进行拉动,而就我国来说投资的主要项目是那些资本比较密集、投资规模比较大的项目,但是这些项目针对大学生提供的岗位却不是很多。一方面投资规模比较大的项目主要集中于房地产等基础设施比较大的行业,而这些行业对大学生的专业要求相对而言比较高,对于符合专业要求的大学生,就业率还能够有所保证,这也是近两年建筑和机械专业方面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好的一个原因。但是这只是针对一部分专业的毕业生,就大体上来讲,整体就业率还是不高。另一方面,投资规模比较大的项目是资本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行业的特点就是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较大,技术含量较低,薪金待遇相对来说不是很高,而这些特点主要面向的劳动力市场却是农村等广大基层,而很多大学生因为各种因素的限制却不愿意从事这些简单劳动,于是出现一些企业“用工荒”和众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局面。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保障的加强,针对大学生就业每年都出台相关专门的政策和文件,使得就业机制也在进一步地完善,应聘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都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但是,究其细节,还有不尽如人意的环节。目前我国的就业市场的发育尚不充分、制度尚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不高,供求双方在相互选择时,不能充分了解对方信息,信息不对称造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相互选择时沟通成本加大,导致大学生就业率不高的人事、户籍制度等因素相对滞后,毕业生就业市场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不健全,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充分流动,导致高校毕业生在更大范围的自主择业。

2高校专业结构失调,就业指导教育发展滞后

高等院校是毕业生就业各个环节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但就当前就业形势下,一部分高校培养模式仍然偏重于理论教育,在毕业生就业机构和专业指导队伍的建设上明显滞后,这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对社会需求变化时的应对比较滞后。高校重理论偏实际,忽略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同时也忽略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培养的教育,其结果是学生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先天不足,还缺乏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应用能力,整体素质水平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复合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导致毕业大学生不能充分地就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高校专业设置结构性失调,学校在专业设置、招生问题上与市场需求相脱轨,具体表现为很多学校所使用的教材陈旧,教育教学内容跟不上新技术新需求的发展变化,教学手段过于单调,教学模式一成不变,在学校期间学习的知识没有很好地和实际应用相结合,没有很好的和毕业以后的相关岗位需求相对接。

其次,高校就业服务手段落后、信息渠道单一,很多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仍在沿用传统模式。另外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单一,教程过于模式化,就业指导老师也没有专业的就业指导能力,对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并没有起到积极和促进的作用。

再次,很多高校不注重毕业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没有与高校相联系的实践基地。据调查统计,95%的大学生都有参加专业实习的愿望,但只有36%的大学生能够如愿。由于多数大学生没有专业实习的机会,实际工作能力偏低,往往在用人单位招聘时就被拒之门外。

3毕业生自身素质不高和就业观念落后

首先,从大学生自身而言,不少大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很难让用人单位满意和认可。个人综合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社会阅历经验、专业基础知识、实际动手能力、道德修养、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及心理素质等。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积累,大学生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认知系统和作业习惯。但在实践操作能力方面却很欠缺,这与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要求相差甚远,这种鲜明的差异造成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过程更加艰难。

其次,在就业心理和就业观念方面,很多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过分追求专业对口,人为地缩小了可选择的行业和领域。很多毕业生过于看重起步薪酬和盲目设定地域限制。近年来,高等教育成本不断提高,大学生普遍期待毕业后能够获得比较理想的薪酬,以尽快补偿家庭对于自身接受高等教育所给予的高额投入。这些落后的就业观念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

再次,毕业生创业意识淡薄。由于创业教育氛围的缺失,我国目前具备创业意识并切实走上创业主路的大学生寥寥无几。在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部分大学毕业生还在坚守签约一个用人单位才是就业的传统观念。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第一,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社会就业岗位共同发展。一是采取区域协调政策以平衡区域经济的发展。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和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二是要推广农村城镇化建设,加强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扶持力度以提高就业总量。只有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和城镇发展起来了,大学生在得到相对同等的生活待遇后,大学生就业才不会集中到东部沿海和大城市。三是要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服务业,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以提高就业岗位总量。

第二,完善就业市场、健全就业机制。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力市场是通过市场体制来实现劳动资源合理配置的一种有效途径,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的竞争性、积极性、创造性。我国的人才市场招聘和网络招聘近年来有了很大地发展,但我国劳动力就业市场体系还很不健全,所以政府要把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有机地结合起来,畅通大学生就业渠道,完善就业市场,加强和规范就业市场中介组织建设,努力搭建起职业介绍服务体系,加强就业市场的法制建设,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健全社会保障。

第三,鼓励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通过政策积极引导、扶持,鼓励到基层就业。同时降低创业门槛、创业成本。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同时,相关部门应给予更多地政策支持,使创业行动落到实处。

2发挥学校的教育“主阵地”作用

第一,合理调整专业结构,有效配置教育资源。将侧重点从改善外部就业环境转移到重视教育内涵建设上来。高校要针对社会需求,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专业结构,注重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第二,完善大学生实习和毕业生见习制度。高等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一批高校毕业生实习、创业基地,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在企业和用人单位实习,增强大学生自身就业创业能力,高职院校要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尽可能把课堂搬到企业生产线上去,这样才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第三,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的主导作用。通过就业指导课的开设,帮助学生运用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我进行客观、全面地分析,明确就业目标,合理规划自己。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指导,加强择业方法和择业技巧的指导,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帮助他们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3充分发挥大学生就业的主体作用

第一,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大众化教育的时代,大学生必须认清当前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观。要破除旧的“精英化”就业观念,树立“大众化”就业观;打破旧的“当国家干部”和“铁饭碗”就业观,树立起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就业观;从被动的就业观转向主动的就业观;从静态的就业观转向动态的就业观。要树立自主就业和多元化的就业和择业,摒弃从众、博弈、攀比、依靠等心理。要从自身情况出发,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准确地给自己定位,客观地看待自己,要有勇于放下“身份”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去工作的心理。要到祖国最需要的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去工作,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理念。

第二,加强自身综合素质锻炼,努力提高就业竞争力。随着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的不平衡,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这种情况,大学生在校期间,在努力学好自己专业的同时,还要积极地参加学校和社团组织的各种活动,努力培养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这些都是企业对人才要求的必备条件。

第三,自觉树立创业思想,争取成功创业。随着我国产品市场不断扩大,产品更新周期缩短。这就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创业机会。创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就业选择,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检验与选择。所以,大学生应当树立创业思想,主动学习管理、财务、金融、税收、法律等创业知识。努力培养良好的创业素质,磨炼坚强的意志,调节自己的行动和精神状态,克服困难,战胜挫折,为今后的成功创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唐士奇,王小雨,邱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就业,2008,(04).

[2]钱宁,刘剑霞,苏向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9,(S1).

第8篇

高校在创业教育中进行社会实践的实施形式主要有:1.社会调研。大学生深入人才市场、企业,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习他人成功的经历。社会调研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与企业家、优秀毕业生等榜样建立联系,有效的激励学生成长成才。2.模拟实践。有计划性的进行全程模拟,包括前期设计、调研市场、宣传产品、展销产品、后期调研等环节,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等,从而更全面地帮助学生。3.志愿服务。以大学生社团为依托,组织、鼓励学生深入基层、深入社区,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现状,并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动手能力的锻炼平台。

(一)社会实践教育模式更新颖。

高等学校与社会沟通,建立了具有不同特色的校内外实践基地,并以此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高校将针对学生专业联系企业,建立科研、实习基地,使教学与实习相结合、实习与生产相结合,生产与研究相结合,让学生在基地学习中实践专业知识,了解社会生产的主流发展方向和企业现状。同时,高等学校与政府部门、社区、社会爱心团体积极联系,组织大学生走入空巢老人家庭、农民工子弟学校等需要志愿服务的场所,将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帮助解决当今社会存在的社会问题,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

(二)社会实践仍存在很多问题。

从当代大学生角度来看,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的思想认识不足、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范围相对较低。当今社会正在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总体上社会存在的机遇大于挑战,如何能够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对当代大学生具有深刻的意义,社会实践是重要途径。但是许多大学生把社会实践当作一种“休闲娱乐”或者是具有较强的抵触情绪,随意应付,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而非主动地深入社会,深入基层,把握时代脉搏。从高校角度来看,主要问题表现在部分院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深刻,没有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学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高校由于资金不足,不能够提供支持和保障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所需的资金。部分高校组织社会实践内容单一乏味,缺乏与社会的联系,难以调动大学生兴趣;部分高校开展社会实践对象只针对少数优秀学生,而非全员社会实践。同时,对社会实践的考核机制缺乏合理研究。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主要问题表现在部分企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投入和支持力度不足,基于对企业利益的考虑,部分企业甚至拒绝接受大学生到企业内部进行社会实践。对企业而言,高校安排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内容及结果难以满足其需求,导致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完善存在困难。

二、社会实践的作用分析

(一)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

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在不断的实践中锻炼形成的。同时思想道德规范也是在社会上具体化和个性化的重要体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感知社会、认识社会、参与社会,能够近距离的体验社会的最好方式。社会实践活动也为大学生走出校门搭建了更加良好的桥梁。在参与社会实践中,让当今的大学生了解到中国的科技实力、经济实力等,在目前中国一些发达城市与欠发达城市之间的差距,使他们更加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并通过正确的理论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使他们明白什么是自立、自强和艰苦奋斗,体会劳动带来的愉悦,从而真正的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

(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更加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我国各高校所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目前还是以学校安排的日常教学和学生自主进行实践相结合,大学生在实践中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实施。在实践中,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以提升和改变,如在团队的合作中,原本独来独往的同学学会了团结写作完成共同的项目;在遇到新问题新困难的时候,学生更加意识到了从他人那里获取协助,并组织协调完成,形成了一种自我完善、自我调整、合作进步的精神。进而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社会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等等。通过这些能力进而实现了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型期,大大的缩短了适应社会的适应期。从而为大学生就业等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三)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水平

第9篇

关键词: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涉农专业 女大学生 就业现状 对策

2012年2月1日,中央1号文件,其中“农业科技”是最重要的关键词,并提出坚持科教兴农,振兴发展农业教育,推进部部共建、省部共建高等农业院校,办好一批涉农学科专业。由农业类高等院校的招生情况可见,涉农专业招收的女大学生比例已经很高,如表1所示,近几年,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招生比例中,女生比例已经接近50%。就业质量是高等院校教育好坏的重要指标,如何促进高等院校涉农专业女大学生优质就业就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表1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2007-2011年招生情况

一、高等农业院校涉农专业女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企业招聘涉农职位时对女生存在偏见。

涉农的工作较多是在基层,条件比较艰苦,甚至有些工作需要一定的体力,并且社会大众普遍认为女性综合素质不如男性,所以在招聘时对女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偏见。据统计,2010年10月-2011年6月,不同企业在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招聘涉农职位585个,其中明确要求招聘男性或者男性优先的职位有82个,占14.02%,而要求招聘女性的职位只有5个,比例不到1%。

(二)涉农专业的女大学生就业质量较差。

有不少涉农专业的女大学生毕业后就业的岗位“取代性高”、“技术含量低”、“工资低”、“发展前景小”,就业质量较差。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2011届毕业生中,女性就业的岗位有不少是“企业行政助理”、“农资销售助理”、“组培技术员”等,平均工资2000元左右,相比男性就业的岗位“农艺培训生”、“技术员”、“业务代表”等技术含量较低、工资较少、发展前景不好。

(三)当代女大学生自强上进,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就业竞争力强。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大学生认识到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在校期间,自强上进,能利用各种平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就业竞争力不断增强。由表2可知,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近5年获奖学金的人数比例,女生获奖比例都在50%左右,最高达到60.85%,学生成绩女生已经与男生持平甚至高于男生。担任学生干部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由表3可知,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近4年担任团委、学生会学生干部女生比例都在50%以上。参加科技创新项目可以提高学生的科研和实践能力。由表4可知,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近几年申请的科技创新项目中,女生担任项目负责人的比例都在50%左右。

表2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2006-2011年奖学金女生比例

表3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近4年学生干部女生比例

表4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近4年科技创新项目负责人女生比例

(四)女性自身特点会对就业造成影响。

首先由于女性身体素质较弱、体力较小的生理特点,易产生胆怯退让、依赖自卑的心理特点,以及女性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结婚、生育、照顾家庭等),现行劳动法要求用人单位对女性承担的额外成本,导致女性在就业时处于劣势。其次女性相比男性具有更强的语言能力、更强的操作能力,普遍心灵手巧、普遍性情温和,以上特质使女性在某些岗位上处于优势,如商品推销、工程项目和科研项目的横向联系、签订合同等工作。[1]

二、从学校层面出发,对促进涉农专业女大学生优质就业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校企合作,增加实习机会,消除学校和女性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随着现代产业结构的演进,知识经济的兴起,农业行业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知识与技术密集型的就业岗位,这些新兴岗位弱化了对体力的要求,而是强调智力与知识的储备。现在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女性工作能力不如男性,而女大学生认为涉农职位需要大量的体力,忽略了新兴发展的一些智力型职位。构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让大学生在毕业之前进入企业实习,通过实习,消除企业和女大学生之间的信息部对称。创建企业名人加入学校教育的平台,使企业充分认识到当代女大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的现实。

(二)全程开展系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强化细化就业指导教育。

全程开展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强化细化就业指导教育,可以让女大学生客观评价自我,早日确定职业方向,有充足的时间来做好知识和技能的储备;让女大学生客观分析就业形势和政策,调整就业心态,掌握求职技巧。学校要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从学生入学开始到大四毕业,全程开展系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便在大学四年中更加明确学习方向。大学一年级应该针对专业认识和自我认识方面进行教育,大学二年级学校应该提供足够的平台,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针对性地提高综合素质,取长补短,为自己的职业方向做好知识和技能的准备。大学三年级学校应该提供一些专业知识应用的平台,如涉农专业可以让学生到农资企业实习参观,提供一些科技创新实验的机会,通过实习、参观、实践等方式深入了解自己的未来职业,检查自己所具备的能力与社会要求的距离,有目的地提高自己的技能。大学四年级是就业工作的最后阶段,学校应该做好岗位收集,做好就业形势分析,及时开展学生就业技巧培训整等工作。

第10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我鉴定是个人在一个时期、一个年度、一个阶段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的一个自我总结。个人自我鉴定可以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学习,展望未来,发扬成绩,克服不足,指导今后工作。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大学生自我鉴定五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大学生自我鉴定1大学四年是我人生最珍贵的时光。在这四年内,我遵守校纪校规,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政治上要求进步;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钻研专业知识。学习勤奋刻苦,成绩优秀;班委工作认真负责,关心同学,热爱集体。有奉献精神,诚实守信,热心待人,勇于挑战自我。不足是专业知识需要更进一步提高,应该更广泛地扩展知识面。今后我一定发扬刻苦耐劳精神,克服不足,努力工作努力学习,争取更大进步。

大学校园生活和社会实践生活,有渴望、有追求、有成功也有失败,我孜孜不倦,不断地挑战自我,改正错误,弥补不足,充实自己,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对自我鉴定如下:

一、在学习上

我热爱自己的专业,还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国际贸易方面的知识,使我能对经济贸易和工商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原理由一定的了解。在专业知识方面精益求精,曾获过”三好学生荣誉称号”,在专业学习和体育运动方面都获得优秀成绩。英语、日语,电脑、普通话等方面的等级考试已达标。身为学生的我在修好学业的同时也注重于社会实践。本着学以致用,理论结合实践的原则,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大学四年来,我一直在学校勤工俭学,并且帮助学院老师管理计算机房,提高了专业知识。并且,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更好的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建立共赢、换位沟通、集思广益的优良习惯,我相信会有更大提高。

二、在工作上

对工作热情,任劳任怨,责任心强,具有良好的组织交际能力,和同学团结一致,注重配合其他学生干部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促进了团队沟通与合作,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三、在生活上

我的特点是诚实守信,热心待人,勇于挑战自我,时间观念强,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派作风。我崇尚质朴的生活。平易近人待人友好,所以一直以来与人相处甚是融洽。敢于拼搏,刻苦耐劳将伴随我迎接未来新挑战。

四年的大学生活,使自己的知识水平、思想境界、工作能力等方面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这即将挥手告别美好大学生活、踏上社会征途的时候,我整军待发,将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心、高度的责任感去迎接新的挑战,攀登新的高峰。

大学生自我鉴定2光阴荏荏,时光如梭,在师大的学习生活即将临近尾声,此刻我的心情很激动,这一路走来经历了很多事,也遇到了很多朋友,让我备感珍惜。在菁菁校园中,老师孜孜不倦的教诲,同学之间的友爱互助,课堂的温馨和暖意,以及来自各方面的熏陶,使我在获得知识储备的同时,也懂得了许多人生的道理,可以说这段经历让我受益非浅,也注定将是我人生道路上又一个深刻的转折点。

学习期间,我始终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自我的全面发展作为努力的方向,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同时,一直秉承以刻苦的学习态度,和扎实的学风来完成全部学业,并注重点滴积累,并努力实践,逐渐将理论知识转化,并牢固掌握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锻炼自身,完善己身,开阔眼界,用更多的金融知识来武装自己,让自己拥有理性的头脑,使得所学可以更好的所用,成为一门实用的技能。

在求学生涯里,我始终保持“勤奋,刻苦,用心,真诚”的生活和学习原则,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获得过优秀学生干部的荣誉,我积极投身到知识这个浩瀚的海洋里,工学结合,纲举目张,不耻下问,珍惜时间,切实的让自己学习到更多的技能,并勤于思考,注重方法,与人为善,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互帮互助,克服难关,彼此之间缔结了很深厚的友情,也开启了自己的人脉关系,为将来的发展打下了一个扎实而坚定的基础。

随着学习的进步和深入,我觉得自己不止是学到了公共基础学科知识和很多专业知识,我自身的心智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我能够比较快速的掌握一种新的技术知识,并从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也因此提高了自己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同时升华了自己的理论政策水平和分析能力。

作为一名即将离开校园的学生,我所拥有的是年轻和知识。年轻也许意味着欠缺经验,但是年轻也意味着热情和活力,我自信能凭自己的能力和学识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和追求的目标。

大学生自我鉴定3时光荏苒,即将告别生活了三年的大学。在大学期间,我一直在努力提高自我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交能力,以自我的全面发展为努力奋斗的方向,树立正确的三观,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有专业的功底、完善的知识结构、较强的适应能力、有团体协作和团结友爱精神的青年,为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打下基础。

在学习上,增强了自己的学习态度,改正了自己所有有缺点的地方,同时,向老师和同学们学习到了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思路与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三年来,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外,通过对在图书馆借的课外书的阅读,扩展了自己专业以外的知识。在校期间,也参加过很多次的考试,期末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等级考试,通过考试,使我更加明白了自己哪些地方不足,也发现了学习中存在的新问题,这让我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更有目的性,可以有的放矢的学习。

在思想上,在课余时间看了许多的名人传记,使我树立了正确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更明确的判断是非能力。思想上的进步让我在学习和平常的生活上能做到自律、自学、自省。因此始终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生活的态度。

在生活中,大学时期的校园生活是丰富多采的。在大一刚进校的时候,我也积极参加了系学生会的招聘,并有幸成为系学生会的成员,而系学生会的经历大大锻炼了我的工作和交际能力,开阔自己的视野。在校期间参加了校里面的唱歌比赛,并获得了校”十佳歌星”的称号,比起名次更重要的是我收获了许多精神上的东西,让自己在做事情的时候比以往多了份从容。如果说大学生活给了我什么的话,那就是友谊和经历。友谊让我有了很多新的朋友,经历让我的思维灵活,可以从多种角度考虑问题。为以后的人生道路做了铺垫。

大学生活学习的经历对我受益非浅。所以,我会深深地感激我的同学和老师他们对我的帮助,更要感谢我的母校,感激他给我的这一切。

大学生自我鉴定4我叫ax,20a日毕业于a学院中文系班。回首自己的大学生活,是在学校领导老师们悉心栽培下渡过的,通过自己艰辛的努力,我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农家孩子成长为一名有理想有抱负的社会青年。转眼即逝日子里,过许多的事情,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又存在着大大小小的缺陷,现将有关情况总结:

一、个人学习方面

在大学几年学习时间里,说长就长,说短就短,我失去的是少了更多的娱乐和无聊,得到的是在政治思想道、专业学习、实践能力等方面,获得了长足的提高。我一直重视自己的专业学习,每一学期每一门课程,认真做好笔记,通过自己的努力,我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并取得了汉语言文学大学本科学历,获得了学士学位。尤其是a年上学期,为了更高提高自己的知识,在完成了教育管理大专的学习任务基础上,考入本院中文系,进行专升本学历的学习。

在大专(a实验学校)和大本(ax)的实习期间,为了将自己所学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查阅资料,虚心请教实习指导老师和所在授课实习班级指导老师,认真做好每一堂实习课准备,爱护自己的学生,与他们交朋友,搞好班级管理。在实习过程中学以致用,使自己的工作能力大大提高,为自己从学生角色转变为社会人打下较好基础,并得到了实习学校和导师的表扬。在a年x月,为了更好适应社会的需要,自己联系到武陵区华南实验中学进行代课,十分紧张地与学生和同事们融洽地度过一个月,不但更加促进自己的适应能力,学生学习成绩也有较大进步。

二、工作能力方面

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学校接受了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学习与培训,能较熟练的使用等软件。课余时间,我还阅读了许多名人传记,从伟人的经历中获取养分,更进一步地充实自己。我也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提高了自己鉴赏水平。并在这其间,学习到了为人处世伦理哲学,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虽然我没担任过学生干部职务,但我积极参加班级、院系组织各类公益活动和社会活动,并在活动中积极工作,使我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办事经验,从而大大提高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交际能力和处事应变能力,如开展的学雷峰倡议活动、福利院开展慰问活动、院系各类主题征文活动、大学生假期三下乡活动等。我认为尤其是在接受一项重大工作任务时,要成功圆满去完成,团队协作的作用要大于个人英雄主义;要听取各种意见,集思广义;要谦虚谨慎,虚心请教;要认真负责,细心大胆地开展工作,并在工作中细心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才会不断进步直到成功。

总之,我充实地完成了自己的学生生涯,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日子中,我一定得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改正缺点,不断努力,不断进步。

大学生自我鉴定5我的生活准则是: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工作。我的特点是:勇于拚搏,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在实际工作中,更重要的是牢固树立了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团队精神。朝夕耕耘,图春华秋实;十年寒窗,求学有所用。

四年的大学生活似弹指一挥间,从刚跨入该校时的失落和迷茫,到现在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从容、坦然。我知道,这又是我们人生中的一大挑战,角色的转换。这除了有较强的适应力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外,更重要的是得益于大学四年的学习积累和技能的培养。

我自认为无愧于大学四年,刚入学时,我曾为身为一名普通本科院校的学子而沮丧过。但很快,我选择了坦然面对。因为我深信,是金子在任何地方都会发光。所以我确信,普通本科生的前途也会有光明、辉煌的一天。

第11篇

关键词:龙煤精神;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

在网络时代,如何更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形成,培养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素养的专业技术人才是目前摆在高校职业道德素养培育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试图从黑龙江龙煤控股集团在艰难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的龙煤精神出发,提出以龙煤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形成。

一、龙煤精神的内涵

龙煤精神就是指黑龙江龙煤控股集团的广大员工几十年来在东北黑土地上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团结奋进、燃烧自我的精神。龙煤精神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不畏艰难、埋头苦干的吃苦精神。想当年,龙煤人不但常年工作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不畏艰难、埋头苦干,而且提出了“宁让汗水浮起船,不让国家缺少煤”的感人至深的口号。也正是因为龙煤人的这种特别能吃苦的精神,才铸就了黑龙江龙煤控股集团今天的辉煌。二是顽强拼搏、不断奋斗的战斗精神。几十年来,龙煤人不断地克服了安全生产和煤炭市场的双重压力,顽强拼搏、不断奋斗。正是龙煤人这种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帮助企业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前进中遇到的难关,克服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种种挑战,不断地开启黑龙江龙煤控股集团发展的新篇章。三是团结奋进、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黑龙江龙煤控股集团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发展和壮大,离不开全体龙煤人的团结奋进与面对艰难险阻时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正是这种团结奋进、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下,才是黑龙江龙煤控股集团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动力,鼓舞了和正在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龙煤人。四是燃烧自我、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

二、以龙煤精神促进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形成的重要意义

以龙煤精神促进当代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形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极强的示范效应和高效的激励作用。

1.以龙煤精神促进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形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高校传统教学中的职业道德精神相比较,龙煤精神具有不可比拟的现实性。它能直观且真实地呈现在当代大学生的面前,用事实说话、用身边的真实故事感染和教育了每一名大学生,极大地克服了高校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空洞说教。

2.以龙煤精神促进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形成具有极强的示范效应。龙煤精神的示范效应体现在它本身蕴含着的平凡中的伟大。龙煤精神不需要特殊的环境来衬托和显示自我的光辉形象。恰恰相反,它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每一个主体都可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践行这一不平凡的精神。

3.以龙煤精神促进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形成具有高效的激励作用。与人们传统的职业道德精神想比较,龙煤精神所具有的现实性的特点,使得它在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形成中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让大学生相信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确有并且需要这样的良好精神品质,并且在实践中能不断地取得成功。

三、以龙煤精神促进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形成的方法与措施

以龙煤精神促进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形成首先就应该对龙煤精神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广泛的学习和宣传、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去感受龙煤精神,深刻地反思龙煤人在带给我们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的同时,也丰富和完善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1.系统研究是龙煤精神促进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形成的理论基础。理论永远是实践的先导,要想使得龙煤精神在促进当代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形成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有所成效。首先就要求必须对龙煤精神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研究。探究如何能更好地把龙煤精神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地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它们之间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使得龙煤精神更容易更广泛地为广大青年学生所接受。

2.扩大宣传是龙煤精神促进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形成的必要手段。龙煤人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团结奋进、燃烧自我的精神是劳动人民的骄傲,是我们这个社会迫切需要宣传的正能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应该大力的宣传这种吃苦的精神、战斗的精神、乐观的精神、奉献的精神。让这中健康、积极、乐观的正能量传递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3.深入实践是龙煤精神促进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形成的关键环节。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意思就是说,从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的感受和体会毕竟是比较浅薄的,要想彻底透彻地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发展及其本质规律,还必须自己亲身去实践。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就是这个道理。这就自然要求高校当前应该组织大学生深入煤矿企业生产的第一线,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才能真正体会到龙煤精神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那是每一名龙煤人用辛勤的汗水乃至生命谱写的生命之歌。

4.反思总结是龙煤精神促进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形成的必经阶段。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社会的实践,但千万不要以为仅仅到煤矿企业参观访问、实习实训上几天,完成了学校安排的社会实践科目,就以为我们实践的目的达到了,这显然是不对的。在深入煤矿企业的实际生产工作中,不同的大学生肯定会有不同的感悟和体会,这就要求高校在大学生实习结束后,组织大学生互相交流,深刻反思,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当代大学生对龙煤精神有更加全面、科学的认识。

5.付诸行动是龙煤精神促进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形成的最终目的。龙煤人几十年来在黑土地上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团结奋进、燃烧自我的精神更多地不是在于它说起来有多么的好听,而是在于每一位龙煤人用实际行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践行着龙煤精神,这才是龙煤人和龙煤精神最可贵最值得我们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2] 王伯庆.2009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37.

第12篇

【关键词】法学本科生 实习基地 专业实习

从学生就业角度分析,法学专业实习是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最好手段之一,是促进学生就业的最好途径,能够满足市场多元化的就业需求。可见,实习是就业的前提,就业是实习的最终目标。但实习与就业之间需一个联结载体,这就是实习基地。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是学生了解社会、连接司法实践的桥梁,也是实现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因此,基地建设的好坏直接决定专业实习的成败。

一、法学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现状

(一)法律院校实习基地建设概况

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实习教学基地建设。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高职实训基地。可见,教育部已将实习教学基地的建设作为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各法律院校都建设了一定数量的实习基地。从总体上看,全国高校都重视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普遍采取校内外相结合、以校外为主的建设模式。校内实习基地主要由模拟法庭、法律诊所、大学生法律援助社等组成。校外实习教学基地一般为高校所在地的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在实习模式上一般采取集中式和分散式;大部分法律院校与合作单位签订了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协议书;实习基地也给予法律院校较大支持。同时,实习在就业中已显现其作用。

(二)海南大学法学院实习基地建设情况

海南大学法学院充分利用地域优势,与海南司法部门共同建立实习基地,共同培养海南法治建设人才。自1988年,法学院乘建省办特区的东风,建设一批稳定的实习基地,经过25年的努力,在海南司法系统中建立了43个实习基地,其中海口市25个,其他市县18个。实习基地类别多样化,不仅涵盖了法院、检察院,而且还有仲裁委、律师事务所、政府机关。在实习基地的建设方面,主要有以下的一些做法。

“多层次、多元化”实习基地建设规划。历届学院领导非常重视实习工作,根据法学专业的特点,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实习基地。“多层次”是指建设实习基地是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建设;“多元化”是指针对法学专业学生不仅在法院、检察院等司法部门实习,而且根据法学专业学生的需求情况,扩宽实习基地的覆盖范围。

重视建立基层法检实习基地。基层法院、检察院案件比较多、业务量大,工作人员相对紧缺。因此,实习生参与办案的机会多,得受到法官、检察官指导的机会也多,有利于提高实习生法律事务能力。如,学生可以参加合议庭讨论案件。据统计,在43个实习基地中,基层法院、检察院就38个。

建立健全实习教学管理制度。目前已制定的规章制度有《海南大学法学院本科生毕业实习指导书》等10个,既包括关于实习教学的管理规定,也包含督促实习的相关制度建设:实习生的管理制度及考核评价体系;统一集中安排实习,法学院指派带队老师带领学生参加实习,指导老师“一对一”地指导实习生。

加强与实习基地合作。法学院与实习基地本着“互惠原则”,实现双赢。法学院利用实习基地的人力、物力资源进行实践教学,狠抓实习质量,实习结束举办“实结表彰暨研讨会”,与实习单位加强沟通,促进实习工作;同时在培训、科研等方面给予实习基地大力支持,帮助实习基地培养人才、疑难案件研究等,从而促进法学院和实习基地共同发展。

就法律院校实习基地建设而言,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促进法学教育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二、法学专业实习之问题剖析

(一)实习基地建设不规范

据了解,各高等法律院校在共建法学实习基地不规范:其一,实习合作协议内容形式化。有的挂了实习基地牌,也签了合作协议,但协议流于形式,双方权利义务不够明确,如怎样选派指导教师、解决实习生住宿等都没有具体规定。其二,合作后续工作滞后。后续共建工作滞后,导致学生不能获得真正专业实习机会。一些实习基地建设是依靠法律院校和合作单位领导层的私人情感维系,如人动,实习基地便难以为继,进而严重影响实习基地的稳定性。其三,实习基地建设内容形式单一,如学生只实习。

(二)实习教学管理不规范

实习前期培训不充分。大部分实习生开始实习显得“笨手笨脚”,如送达文书也不会填写。实习生法律实务能力离实际需要还有较大差距,导致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其原因是法律院校在实习前未对学生进行充分培训。

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法学专业实习为期1~2个月。这显然过短,学生无法全程参与处理一宗案件,实习效果打折扣。因为一般民事案件的审理少则需要3个月;刑事案件亦如此。另外,在时间点上,很多学校把实习时间安排在学生写毕业论文前几个月,导致撰写毕业论文、考研复试、考公务员、就业相冲突,学生无法兼顾,也无法保证实习教学质量。

实习考核不规范。我国法律院校还未建立起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指标和评分标准。由于对学生实习全程缺乏了解,只依据学生实结及实习单位评语做出判断,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实习情况。特别是放羊式实习,学校更无法掌握实习情况,考核流于形式。

(三)就业形势影响实习

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给毕业实习的正常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很多学生在学校规定的实习期间内把主要精力都用在找工作上,而很多学校为了提高本校毕业生的就业率,默认学生的行为,“专业实习”变成了“毕业实习”。同时,公务员等许多考试也在此时进行,都同毕业实习发生冲突。从现实出发,很多学生都花很大的心思与时间应对“三考”,不能认真实习,影响了实习效果。

(四)学生认识不到位

在实习中,学生普遍认为,专业实习是为实习单位“打杂”,忽略了对自身能力尤其是专业能力的提高,也未意识到实习是最好的职场模拟训练,也是就业的另一途径。因此,出现消极怠工、无故旷课等,降低了实习质量。

三、法学专业实习的基本思路

教育部等部门要求:支持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社会有关部门合作共建,形成一批高等学校共享共用的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应该:

(一)实习与就业相结合

就业率是一个高校的命脉。为了提高就业率,学校应采取措施来保障学生的就业,如对学生有就业意向的单位,又有足够的师资和条件可以保障学生完成实习,经学生申请,学校可优先安排学生习,创造学生就业机会。另外,实习是大学生初涉职场,也是开始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据专家介绍,HR对实习经历的提问一般是:你在实习中具体做了那些事情?你是如何完成工作中的任务的?实习给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你是否对你职业生涯做过规划?因此,大学生实习不但提高专业能力,而且能够深度认知自我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做到人职匹配。因此,高等学校应积极探索毕业生就业的新途径,最终达到实习、就业的目的。

(二)建立就业信息共享制度

为了学生的实习与就业,我们可以考虑,通过签订合作实习基地协议,与实习单位建立就业信息共享制度。对于“凡进必考”的法检部门,法律院校要主动上门,收集实习基地的招录信息;同时,作为共同培养法律人才的实习单位有义务向实习生提供就业信息。如今年本实习基地将招考名额或招聘多少辅助人员,告知实习生提前做好准备,确实做到“近水楼台先得月”。另外,对于仲裁委、律师事务所等实习单位,学校也应收集就业信息。如我们可以为这些实习专场招聘会,不仅方便用人单位选聘人才,而且有利于毕业生顺利就业,一举两得。

(三)建设多样化实习基地

科学选择实习基地。鉴于法学本科生就业选择受到司法资源的限制,于是,笔者认为,法学实习基地应选择与建立以法、检、仲裁、律师事务所为主,政府机关、企业涉法部门或法律服务机构为辅的模式。所以,法学专业实习基地既可以选择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机关、政府机关设法部门,也可以选择公证机构、仲裁机构、知名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中心、世界500企业公司的法务部等。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其未来职业选择来选择实习基地,这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实习积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而且提高了法律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就业率。

扩大实习基地内涵建设。我认为法律院校与实习基地,应双方本着互利共赢原则,建立稳固的兼顾教学、科研、实习、就业的多功能专业实习基地,深化实习基地内涵建设。对于条件优越的实习基地,在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实习单位对实习生就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良好表现,促使其做出留人用人的决定。在此基础上,逐步使就业朝着基地化的方向发展,将实习基地逐步升级为实习就业基地。如西南政法大学与司法行政部门联合对其刑事执行专业学生实行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即在学生招生、培养、实习和就业等环节与用人单位密切合作,特别是实习环节,该专业全体学生统一到基地进行集中实习,经过系统的狱政管理实践学习,学生毕业时通过公务员考试即可进入狱政系统工作。

(四)合理安排实习时间

实习时间应包含两个方面,即何时安排实习和实习多少时间。基于实习与就业的关系,我认为,实习应安排在第七学期。理由有四:一是学生已经掌握了完整的法学知识体系;二是实习基地的工作任务最繁重,学生实习机会较多、也可缓解单位的工作压力;三是每年国家司法考试结束后,学生已无后顾之忧,可全身心实习;四是用人单位招聘与面试一般为每年2月到6月,实习恰好可避开这个时段。这样,既解决实习和就业之间的矛盾,又错开学生的就业高峰期,减少实习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实习和就业都能保持正常进行,又能推进实习与就业的紧密结合。

至于实习多少时间,我认为至少3个月或从国家司法考试后至第七学期期末。理由是一宗民事案件的处理至少需3个月,多则6个月;刑事案件更是这样。另外,实习时间加长,实习生有更多的锻炼机会,有利于学生提高就业能力。

(五)强化实习前期集中培训

实习前期集中培训应包含3个方面,一是实习动员,二是实习岗前培训,三是就业指导。实习动员大会一般由法律院校负责实施,实习管理部门组织落实,通过动员使学生明确实习态度、实习目标、实习内容、实习纪律、实习要求、实习考核、实习安全等内容,在思想上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并就以上动员内容,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学生能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实习岗前培训主要由法律院校与实习基地联合开展,主要使学生了解实习单位工作纪律及保密等相关制度。实习前期集中培训,其目的解决学生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实习,以及提高实习质量的问题。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而且极大满足了用人单位的需求。因为实习是“职场模拟训练”。在动员时,应对学生的实习态度、角色转换、职业生涯规划等加以指导,适应职场需求。

(六)建立实习质量监控体系

建立“法学专业实习质量监控体系”,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来:法学院校与实习基地建立实习协调小组,负责领导实习工作;双方共同建立相关制度,规范实习管理;3.建立专业实习的考核标准,以学生的实习态度、纪律、出勤及实习报告、案例分析、实习日记的质量,为主要考核对象,评定实习成绩;4.实习基地指导老师、学院实习带队老师做评语及评定等级;5.学院根据学生、指导老师和带队老师进行综合评定成绩,并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记载。6.双方共同召开实结表彰研讨会,进一步总结经验,巩固成果,提高实习质量,促进学生就业。

我们相信,认真探索与实践我国法学教育的实践教学有效途径,满足法律院校、实习基地和实习生三方之间的需求,达到共赢。这对培养国家法治建设是有所裨益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