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3 16:17: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企年度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继本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2001-2009)》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得到各方积极反馈和支持后,2010年,在总结上年报告研究的经验、结合2010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实际的基础上,本刊联合北京大学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和责扬天下(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对2009年报告评估体系做了修订和完善,形成了“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估体系2010”(简称GBEE-CRAS2010),基于“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估体系2010”,针对中国2010年前十个月的663份社会责任报告,从报告的结构参数、技术参数和主体参数等17个方面对报告进行定位和分类,从内容实质性、结构完整性、绩效可比性、报告可信性、报告可读性和报告创新性等6个维度对报告进行系统评估、核实、统计和研究,不断充实和完善中国社会责任报告数据库,完成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2010》(以下简称《2010报告研究》)。
《2010报告研究》着眼于为社会各界提供一个了解中国社会责任报告最新发展状况的窗口,着眼于发挥社会责任研究咨询机构的专业优势,帮助中国企业更好地发挥社会责任报告在传播理念、提升管理、树立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而达到通过报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2010报告研究》揭示了2010年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整体所呈现出来的五大主要特征,并为进一步推动企业更好履行社会职责、做好企业社会责任编制和提出了五大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现于此摘录《2010报告研究》精华部分,以飨读者。
2010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五大特征
《2010报告研究》显示,2010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呈现出了以下五大特征:
1 各地区各行业报告稳步发展,定期机制初步显现
2010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经过2009年“井喷”发展后,呈现稳步发展态势。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前十个月,中国的各类社会责任报告达663份,超过了2009全年数量总额,较去年同期的582份增长14%;预计保持全球报告总量15%左右的份额。
一是首次实现地区全面覆盖。2010年,随着奇正藏药股份有限公司首份社会责任报告,中国社会责任报告的地区覆盖了大陆所有省、直辖市、自治区,这成为中国社会责任报告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表明社会责任报告在中国将进入纵深推进的全新发展阶段。
二是金融保险、信息技术等行业异军突起。2010年报告数量较2009年同期增长13.9%,得益于部分行业报告数量的大幅增长。其中,制造业报告319份,较2009年增长17.3%,信息技术业报告28份,较2009年增长64.7%;金融、保险业64份,较2009年增长73.0%,除银行、保险等行业领军企业外,部分基金、证券等金融类企业加入报告的行列,推动了金融、保险业报告数量的快速增长。
三是东、中、西部地区同步增长。东部地区仍是我国社会责任报告最为集中的区域,报告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1.6个百分点,其中上海地区表现尤为突出,报告企业增加的绝对数量居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之首;中西部地区企业对社会责任报告也给予了相当重视,报告企业数量较2009年有所增长,内蒙古地区报告的企业数量由2009年的1家增加至2010年的4家,同比增幅居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之首。初步形成了“东部与中西部同步发展”的局面。
四是定期机制初步显现。研究显示,2010年,报告次数达两次及两次以上的企业占绝大多数,非年度报告比重呈现明显下降趋势。绝大多数企业在2009年报告后,能够在2010年继续,基本按照年度定期报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定期机制初步显现。
五是非企业组织积极社会责任报告。企业是社会责任报告的主体,但随着组织社会责任概念的发展,非企业类组织也积极加入到社会责任报告的行列。例如,贵州航天医院、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
2 报告整体水平有所提升,高质量报告大幅增加
总体而言,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整体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与上年相比,2010年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形式更加规范、可读性更强,披露的信息量增加、内容更加深入,国际化程度提高,报告整体水平有一定提升。
一是报告信息量有所增加。10页及以下篇幅的报告明显减少,51页及以上篇幅的报告显著增加,报告披露的信息量更大,内容更加充实。
二是信息质量有所提升。2010年报告总体质量较上年有一定程度提升,特别是报告的结构更加完整,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更加丰富、更具深度,同时报告形式更加友好,可读性更强。相对而言报告在可信性、可比性和创新性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三是高质量报告大幅增加。本次研究的报告中,涌现出了一批高质量的报告,属于“优秀”及“卓越”行列的报告达50份,较2009年同期增长85%。其中“卓越”行列的报告有16份,是2009年6份的2.67倍,数量显著增加;“优秀”行列的报告为34份,较2009年同期增长62%。处于“起步”与“发展”行列的报告所占比重较2009年同期降低6.4个百分点,其中处于“发展”行列的报告所占比重明显降低。
3 报告编制依据选取及信息披露等更加务实
中国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逐渐深入,在报告编制依据的选择、报告负面信息的披露、报告的外观设计等方面更加务实。
研究显示,在报告编制依据的选择方面,除了上级主管部门要求或推荐的编制依据以外,企业倾向于立足自身经营实际,以方便与利益相关方沟通为标准选择编制依据,中资企业选择国际通行的报告编制依据、外资企业选择中国研究机构的编制依据已经成为2010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一个新现象。
在报告信息的平衡性方面,绝大部分报告能够以中立、客观的态度披露企业的社会责任绩效,不再讳言披露负面信息、积极与利益相关方坦诚沟通的报告比2009年明显增加。
在报告的外观设计方面,企业在逐步认识到社会责任报告的价值后,在报告的版式设计、风格、色彩、信息定位等方面做出了努力,力求使报告与企业文化、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相匹配,以更好地起到应有的作用。
4 报告在主体,质量及关注议题等方面存在显著个体差异
研究发现,与去年情况相似,中国企业社会责任 报告在质量、主体、关注议题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
从报告主体来看,东部地区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制造业企业、上市公司以及成长型企业是报告的主力军。其中,东部地区了432份,占70.7%,是中、西部数量总和的2.65倍;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了448份,比重超过70%;制造业企业了319份,超过了其他所有行业的总和;上市公司了468份,占76.6%;成长型企业了437份,占71.5%。
从报告的质量来看,中央企业报告的质量远超过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平均水平。中央企业报告的平均得分为71.2分,比2009年高出儿,4%,是研究对象整体平均得分的1.7倍。在报告的基本结构、基本规范、可读性和实质内容等方面,中央企业报告的得分率都远高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平均水平。
从关注议题来看,一方面,报告普遍以利益相关方为专题进行披露。其中,报告对出资人、员工、客户、环境、社区、政府等6个利益相关方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披露的信息更加丰富,对同行、媒体、社会组织的重视程度较低。另一方面,行业特性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不同行业企业对不同利益相关方的重视程度差异显著,在披露具体社会责任议题方面存在明显区别,主要表现为:农林牧渔行业、传播与文化产业报告都识别出了出资人、员工、客户,但普遍没有识别出同行、社会组织和媒体;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等行业对供应商的关注程度明显高于其他行业;金融保险行业、农林牧渔业对监管机构的关注程度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建筑行业的报告对政府最为关注,传播与文化产业仅有25.0%的报告关注政府。
5 缺少社会责任系统管理,报告普遍采用“事后总结”方式编制
《2010报告研究》显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普遍采用“事后总结”的方式编制,对上一年度社会责任实践进行总结,事后工作总结成为报告编制的主要模式。这种方式难以充分体现社会责任报告在传播企业理念、提升企业管理、树立企业形象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研究还发现,在2010年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只有少数报告披露了企业制定有社会责任规划,绝大部分企业缺乏对社会责任工作的规划和计划。缺少社会责任系统管理,成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普遍采用“事后总结”方式编制的重要原因。
做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和的五大建议
基于本刊多年来对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研究和探索,结合对2010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综合分析和研究,为推动企业进一步做好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和,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深刻认识社会责任报告的重要价值
企业需要深化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理解,把握社会责任报告的丰富内涵,加深对社会责任报告的认知和认同,深刻认识到社会责任报告在传播理念、提升管理、树立形象方面的重要价值。首先,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对自身社会责任实践深入思考和系统分析的成果,也是向利益相关方系统披露履责实践的重要工具。其次,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推进社会管理的重要抓手,能够推动企业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及时了解日常管理中的不足,明确改进方向与重点,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企业可通过参与社会责任报告编制培训、报告编制经验交流会、社会责任报告集中等活动深化对社会责任报告的认识,学习和借鉴编制报告的先进经验,努力编制和高质量的社会责任报告。
2 加强社会责任实践的系统性
企业应将社会责任作为其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运营的各个方面反映社会责任的内涵,加强社会责任实践的系统性。一是将社会责任融入决策之中。企业在制定决策时,要综合考虑自身运营对社会及环境产生的影响,尽量增加正面影响,减少负面影响;二是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运营全过程。企业应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发展战略,与企业运营全过程和日常管理相结合,制定明确的社会责任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社会责任实践;三是企业应建立和完善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德量企业社会责任绩效,及时发现不足,持续改进社会责任绩效。
3 进一步提升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
2010年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整体质量有所提高,但多数报告仍处在起步阶段,报告质量有待持续改进。在内容实质性方面,结合企业运营实际,明确界定自身的利益相关方,加强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发现其合理要求和期望,在社会责任报告中努力回应利益相关方关注的议题,增加指标披露的广度和深度。要深入剖析对利益相关方的责任理念和方针,采取切实可行的履责措施,持续提升社会责任绩效。在结构完整性方面,增加报告编制规范的内容,增强报告的规范性;进一步加大社会责任管理、风险机遇分析和企业社会责任规划等内容的披露,增强报告的完整性。在绩效可比性方面,建立、健全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既要加强纵向可比性,包括跨年度的绩效对比和绩效实现程度的描述;同时也要加强行业内乃至跨行业的可比性。既要重视历史绩效指标,也要加强绩效指标预测和承诺,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在报告可读性方面,继续完善报告设计,合理利用图片、表格等简洁的方式表达更丰富的内容。在报告可信性方面,积极采用利益相关方评论、第三方评价或审验、数据来源声明等方式,增强报告的可信性。在报告创新性方面,从理念、结构、形式三方面进发掘报告创新的潜力,增强报告的创新性。
4 创造条件支持利益相关方参与报告编制
企业需要积极创造条件,多措并举,支持利益相关方采取多种方式参与到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过程中。
一是建立和完善日常沟通机制,实现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规范化、程序化,建立信任和增进了解;二是主动与利益相关方探讨关注的社会责任议题,明确报告的重点内容和核心议题;三是主动了解和回应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和要求,提升报告内容针对性和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四是有条件的企业可在报告编制过程中引入利益相关方代表,增强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度。
5 创新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模式
摘 要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在每个经营年度终了后的5个月内完成,其具体工作较为复杂,存在不小的涉税风险,我们一定要充分了解这些风险,并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必要的规避。本文首先从分析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的基本概况入手,探讨了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常见的涉税风险,进而对如何采取措施规避风险,避免出现税务问题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企业所得税 汇算清缴 风险规避
所谓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就是指纳税人在经营年度终了后的5个月内,根据税收相关法律法规及其他企业所得税的相关规定,自行计算企业全年应纳税所得额与应纳所得税额,对比月度或季度预交的所得税数额,最终确定该年度应补还是应退,及其具体数额,并填写年度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向企业主管税务机关提供要求提供的各项相关资料,做年度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结清全年企业所得税税款。本文将就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可能面临的风险及如何规避浅谈几点看法。
一、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常见风险
目前,我国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常见的风险有以下几种:
(一)未及时全面的掌握税收政策。我国企业所得税方面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等,其相关习惯配套的法规不断更新,陆续出台,企业的财务人员如果未及时全面的掌握这些最新的税收政策法规,就容易导致汇算清缴涉税风险。
(二)纳税申报表的填报不规范。企业所得税法较为复杂,申报表的类型不一,如居民企业与非居民企业就要分别填报不同的纳税申报表,预缴与年终汇算清缴的纳税申报表也有所不同,查账征收与核定征收的汇算清缴填补报表也不尽相同。汇算清缴表格较多,表与表之间逻辑关系较为紧密,也充分体现了税收政策,如果纳税企业选用了不当的报表极有可能带来涉税风险。
(三)不规范的税收程序。所得税法中有三新费用、外资企业三免两减半、福利人员加计扣除等很多优惠政策,企业都想充分利用这些优惠政策,但是却缺乏必要的税收程序规范性常识,导致很多应该履行备案或者报批的相关程序未履行或不符合规范。
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风险的规避思路
具体的,我国企业如何规避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风险的思路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掌握最新税收政策变化,加强报表逻辑审核。我们要及时全面的掌握最新与企业所得税相关的法律法规,按照最新出台的相关要求填制汇算清缴报表,特别注意敏感问题的处理,不断规范各项报表的填报,加强对诸如如业务招待费的计算基数变化、跨年提前收取的租金收入、企业股权投资损失扣除数、可弥补以前年度亏损数额、票据变化情况等报表内容的逻辑审核,加强对年度纳税申报表及其附表的表内数据之间的逻辑审核,加强对年度纳税申报表及其附表与会计报表之间关联数据的审核等,确保各项上报数据符合涉税法规。
(二)要及时确认企业的收入,做好纳税调整工作。企业所得税纳税调整的项目名目繁杂,包括工资薪金及福利、业务招待费用、捐赠支出、利息支出等。纳税人要及时确认企业收入,方便汇算清缴时按照税收的法律法规与企业所得税的相关规定准确的进行纳税调整。如企业中提取的各项准备金,因为税法中明确规定仅允许坏账准备的税前列支,且比例应为年末应收款余额的千分之五,因此其余的各项准备金就要作纳税调整。
(三)企业要及时做好账目的处理与上报审批,确保能享受到应得优惠。企业应该及时办理所得税减免的相关报批与备案手续,企业能享受优惠政策的部分,要及时对主管税务机关提出相关的减免抵税申请,如获利年度的确认、可依法享受到的定期减免税、特定产业的减低税率、地方所得税相关减免等。同时,企业也要及时的调整各项免税项目,避免多缴税款和税款的重复缴纳;对于按规定对应计未计扣除的项目进行及时的账务处理,如各类应计未计的费用、应提未提的折旧等,在年度所得税申报期结束前要及时的进行账务调整;及时做好账务与纳税事项的调整,调整主要表现账务调整和纳税调整两个方面,企业既要针对违反会计制度规定所做账务处理进行及时的调整,也要在申报表内针对会计和税法的差异进行调整;及时做好时间上的差异与以前年度亏损方面的调整,对于可以弥补的以前年度损益等及时进行调整。
(四)要建立健全企业相应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税收筹划的本质在于税制约束,我们要建立健全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对企业的税务风险进行全面专业的管理,在企业内部加强对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视,建立一个健全的税务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设置相关的税务管理机构与岗位,及时检测和评估企业内部的税务风险,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可能存在的税务风险及时得到控制和分解。当然,企业也可以借助税务中介机构去规避风险,税务中介机构的专业性较强,经验丰富,企业可以选取信誉较好的中介机构委托其代办汇算清缴工作,减少纳税错误,降低企业的税务风险,少受或免受经济损失。
(五)加强与税务机关的沟通和协调。企业应该与主管税务机关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以及时获取税收政策与其相关的执行口径,必要时得到及时的纳税指导。如果遇到一些税法无规定患者规定模糊的涉税问题,要先与主管的税务机关进行沟通,商议解决办法,在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的纳税成本的基础上,规避涉税风险。同时,企业也要了解清楚需要向主管税务机关备案的项目,保存好有关的文件与原始证据,建立起企业所得税的备查账,以便今后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周念丽,黄芸芸,方俊明.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税务事项衔接问题的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10(09).
[2]苏敏,刘华.我国物流企业所得税成本及纳税筹划浅析.中国财务与会计.2008(03).
[3]李文泽,黄秋力,赵亚夫.论如何规避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税务风险.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讯)2月4日,“首届企业公益前沿论坛”暨《企业公益蓝皮书(2015)》会在京举办。本届论坛由中国社科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办。
蓝皮书指出,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以1,464,800万元捐赠排名第一。其中,马云单人捐赠占总体捐赠的88.46%。捐赠排名前十的企业家总捐赠额1,615,662万元,占比97.57%。
值得一提的是,蓝皮书指出,马云的财富总额为1450亿元,其捐赠总额占其财富总额的10.1%。这一指数被蓝皮书称为“慷慨度”,蓝皮书称,在有捐赠行为的企业家中,慷慨度排名第一位的是马云,是最慷慨的企业家。
蓝皮书提到,2014年度,中国财富排名前100位的企业家中,只有26位有明确的年度捐赠数额,有74位富豪企业家未有捐赠行为。26位企业家捐赠总额为165.59亿元,平均每位企业家捐赠6.37亿元。
蓝皮书分析发现,各个行业中,互联网行业捐赠数额最多,达1,469,030万元,占比88.72%。
据了解,蓝皮书以中国财富排名前100位的企业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捐赠额、慷慨度以及公益指数的分析,归纳总结中国企业家公益行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源:新京报;文/贾世煜)
比往年略晚,1月15日至16日,国务院国资委在京召开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总结2015年和“十二五”工作,提出“十三五”工作思路,部署2016年工作。
央企负责人会议,历来被视为央企这艘巨舰下一年度的航向标。会议公布的指导思想、工作要求,一直被外界视为为未来一年央企改革定下的基调。
颇有意味的是,2015年召开央企负责人会议时,央企总数还是112家,如今已变成106家。而12年前国资委第一次召开央企负责人会议时,这一数据是196家。
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央企利坡、国企改革深化之际的2016年,央企该怎么干?
2016年央企头号任务:提质增效
――2015年,央企利润总额同比下降5.6%
“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成为会议要求2016年央企做好的头号任务。
“2015年是金融危机以来稳增长形势最严峻、情况最复杂、任务最艰巨的一年。”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毅在总结2015年工作时称,由于国内经济下行的压力比较大,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断崖式下跌,2015年全国国资委系统监管企业效益同比下降6.1%。
据媒体公开报道,央企利润大幅下滑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央企的效益降幅由2015年1到2月的32.4%收窄到年底的6.9%。全年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2%,上缴国家财政收入同比增长4.7%,106家央企中有99家实现盈利。
尽管绝大多数央企都交出了盈利的成绩单,但整体来看,央企经营业绩下滑是不争的事实。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1―12月央企利润总额同比下降5.6%。
总理在2015年12月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已明确指出,企业工作要以提高效益为中心。总理指出,央企首先是企业,效益下降已经成为央企当前的突出问题。这其中原因很复杂,不能一概而论,而要做具体深入研究。
从2015年央企负责人会议提出的“全力以赴保增长”到今年的“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对于央企头号任务的变化,国资委研究中心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部部长王志刚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解读道:“不是盲目追求效益,而是追求有质量的效益、有水平的效益。”
提质增效的抓手在哪里?此次央企负责人会议也提出,2016年央企要从做好增量、盘活存量、管理提升三个方面要效益。从已经召开年度工作会议的央企来看,几乎都将提升效益放在突出位置。如中国电信提出持续强化精确管理,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国建材集团提出稳价报价增效、降低成本增效、利用新增长点增效、开辟“一带一路”市场增效。
处置“僵尸企业”明确“大限”
――用今天的“小震”化解未来“大震”
会议披露的信息显示,国资委目前正在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僵尸企业”处置主体任务,到2020年前全面完成各项工作。
国资委主任张毅的讲话中对处置“僵尸企业”的措辞堪称严厉,他提出,“要以攻坚克难、动真碰硬的精神积极推进”。 张毅表示,(处置“僵尸企业”)是绕不过的坎,是必须做的手术。会引起一些震动,领导干部要勇于担当、敢于碰硬,按要求把工作做好,用今天的“小震”化解未来的“大震”。
对处置“僵尸企业”的措辞如此严厉,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认为,(处置“僵尸企业”)是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的供给侧改革的具体体现,随着各项改革的纵深推进和落地实施,足以表明国企改革与发展从“关键之年”进入到“阵痛之年”。
对于具体落实,国资委明确集团公司是处置“僵尸企业”的责任主体,要建立主要负责人牵头的工作机制,指定专门机构,组织精干力量,积极开展工作。按照务实管用、可操作、可检查的基本要求,一企一策具体确定处置“僵尸企业”工作方案。
王志刚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实操时一方面要敢于断臂,一方面招数要想得细一些,风险要想得足一些。”
国资委首次明确提出 “自身改革”
――该管的绝不缺位,不该管的绝不越位
在国企改革1+N的顶层设计陆续出台的背景下,外界普遍分析认为,2016年国资国企改革已进入实质破题阶段,将直触利益调整,挑战堪称巨大。
此次央企负责人会议上,国资委首次明确提出“自身改革”的表述,这意味着国企改革的操盘者国资委将对自己“开刀”提上日程。国资委主任张毅表示,要进一步明确履职边界,该管的要科学管理、绝不缺位,不该管的要依法放权、绝不越位。
多位央企人士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去行政化”是他们对改革现行国资监管体制的主要期待。如何才能去行政化?在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看来,国资委自身变革涉及四个方面:“定职能,国资委的职能是管资本而不是管经营;定边界,明确自己的履职边界,不能越位;定权力,明确自己的权力有多大,该管什么;定编制,从与政府机关类似的机构设置,转变为依据职能制定机构设置。”
此外,加快推进股权多元化改革、加快完善企业公司治理机制、加快解决国有企业办社会负担和历史遗留问题等工作部署在2015年涉及国企改革的一系列文件中都有提及,在此次会议上再次提及并不意外。
记者从国资委内部获悉,此前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明确的国有企业改革“十项试点”:落实董事会职权试点、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者试点、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试点、企业薪酬分配差异化改革试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中央企业兼并重组试点、部分重要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试点、国有企业信息公开工作试点、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试点,在2016年有望在相关企业趟出一条可推广可复制的路子。
一位参会央企人士对记者表示:国资委明确要求我们大胆探索,积极推进,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
强化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经营性国资集中统一监管
对于颇为敏感的防范国资流失的问题,此次会议给出的“药方”是:进一步提升监管能力、充分发挥外派监事会监督作用、切实增强监督协同性、稳步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
早在2015年12月9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总理在听取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对央企监督检查情况汇报时指出,对发现问题要抓紧处置、整改落实,对违规经营和不作为的要严肃问责,确保国资安全和效益提升,使央企更好地服务国计民生。
此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提出18条意见,要求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坚持出资人管理和监督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加强出资人监督。健全国有企业规划投资、改制重组、产权管理、财务评价、业绩考核、选人用人、薪酬分配等规范国有资本运作、防止流失的制度。
西部某省国资委负责人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坦言,地方政府以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将把防范国有资产流失作为2016年工作的重要内容。
长期关注国企改革的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王学秀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国有资产囿于目前传统体制可能产生“流失”问题的风险在于:一是对现有资产评估的问题,二是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确立怎样的股份制公司创建原则,三是缺乏专门有效的外部监管机构及科学的监管方式,四是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如何发挥员工层的作用。
对此,财政部财科所公共资产研究中心主任文宗瑜建议:“在整个国企国资改革中,防范国有资产流失需要坚持公开透明、符合程序的原则,而要做到公开透明、程序完整,需要通过证券交易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完成运作,利用公开市场可以避免非公开交易。”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首次列入年度重点工作
本次央企负责人会议强调要推动“双创”平台建设。“搭建创业创新孵化平台和服务平台,完善技术创新信息平台,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创新平台和专业化众创空间。” 将“双创”工作列入央企年度重点工作,也属首次。
创新创业并不是小微企业的专利,《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过去一年采访过的多家央企一直致力于通过内部营造创业生态迸发生产力,尤以科技类央企居多。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为例,航天科工研究制定了鼓励和扶持“双创”的政策措施,开辟线上、线下“双创”园区,数百个“双创”团队活跃在集团内外若干技术创新领域。
据航天科工董事长高红卫在央企负责人会议上介绍,目前航天科工正在密切协助国资委、工信部、国防科工局等政府机构推动智能制造、中国工业互联网标准验证及推广、互联网+行业产业,以及建设央企“双创”平台和清理“僵尸企业”等公共服务业务。
2013年7月31日,华衍水务集团了《2012年企业公民社会责任报告》,此为华衍水务集团的第二份社会责任履责报告。自2011年7月引入ISO 26000体系以来。华衍水务整合旗下合资公司资源、营造责任文化氛围、鼓励每位员工身体力行、更倡议志同道合的企业机构共同加入到社会责任履责实践中来。
在累积了2年社会责任履责实践后,此份社会责任报告,系统总结了201 2年度华衍水务及旗下各合资公司的社会责任实践,形象地向利益相关方展示出华衍水务的ISO 26000履责历程。
2012年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元年,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进入到社会责任管理发展的里程碑年。社会责任管理也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在同一起跑线上发展新型经营管理之道的难得机遇。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很多中国企业正在积极探索,从华衍水务的这份报告中看到了他们的努力。
报告展示出华衍水务正在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的战略性管理。华衍水务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提高责任竞争力、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构建了三级社会责任推进组织架构,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视角审视公司发展战略、经营模式和业务流程,将对利益相关方的责任纳入管理系统,积极探索社会责任与企业运营的有效融合。
报告展示出华衍水务主动回应社会关注和公众期望的积极态度。作为一个公用事业企业,华衍水务通过主动披露利益相关方关注的实质性议题,在确保将优质可靠的饮用水输送到千家万户,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的同时,注重提高员工价值创造能力,帮助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与此同时,对环境保护、社区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视和积极参与,则以实际行动诠释服务社会、回馈社会的理念和追求。
报告传递出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强烈意愿。华衍水务重视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有效性,逐步建立完善的报告制度,还通过内刊、官方网站等企业自有媒体和企业外部公共媒体等多种途径及时披露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提升运营透明度;报告编制更加规范,参照国内外主要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标准,积极披露履行社会责任的核心指标;以简洁、易懂、直白的语言和亲和的形式呈现报告内容,增强报告的可读性。
总体上而言,这是一份优秀的企业公民报告。希望华衍水务进一步探索以社会责任报告编制促进社会责任管理水平的提升,成为公用事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率。
2020年我们围绕集团总体工作安排,按照2020年度的主要工作任务和生产、业务和工程计划表,紧扣“清廉国企”建设主线,以“聚人心、抓基础、精管理、拓思路”为工作重点,推进安全生产持续稳定,深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创建惠民服务优质品牌,全面提升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水平,2020年是我们****的管理巩固年,现将上半年有要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程建设施工进展情况
1、续建主要工程项目建设情况:
2、新建主要工程项目建设情况:
二、安全生产管理
1、除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落实施工质量终身负责制,三级安全教育,对于施工单位来说,主要还是要加强现场安全检查力度,从工程管理员到总经理,从上到下,每天进行常态化安全生产隐患排查。
2、加强施工现场安全防护设施的配置,将原先的围护水马全部改用夹芯彩钢板,围挡绿色环保、牢固整洁美观、彻底杜绝了“围而不美”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公司文明施工、绿色施工形象。
三、完善健全了材料物资采购供应、及工程项目施工规范化管理。
1、上半年对全部材料物资的供应商按相关制度、流程进行了评审,确定合格供应商名录,规范了材料物资采购的正规化、科学化,确保在供水管网应急抢修和施工建设上做到保质保量保及时。
2、出台了工程项目劳务分包管理办法,招标领导小组通过企业资质、人员结构、施工设备配置、工程业绩等多方面综合评价,确定19年度合格劳务分包队伍。同时,根据施工项目特点,结合施工班组的专业特长,邀请参与工程招标。以合理区间、抽签招标方式来确定中标劳务分包单位,完全体现公平公正透明的施工招标程序,强化施工管理水平。
五、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汇报
1、规范党支部建设,制定《2020年度党建工作要点》、《2020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计划》,细化责任清单,制定《党员积分制管理实施细则》,开展“先锋积分,攻坚夺榜”活动。
2、开展以“不忘初心使命,勇于奉献担当”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了“廉政文化进校园”、“传承红色基因、践行红船精神”、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等主题党日活动;加强党风廉政警示教育,党员干部填写廉洁自律承诺卡等。
2008年度最佳聚焦
“2008欧洲年度客车”评判委员会是由来自欧洲15个国家的领先新闻记者组成,所参选车辆要在瑞典经过为期3天的路试,最后由国际评审团投票推举。今年参选的6款车型有德国尼奥普兰Cityliner HD、德国奔驰Ourismo M、瑞典沃尔沃9700、荷兰VDL集团JSD 140-460、西班牙NogeTitanium及法国Irisbus Magelys。最终沃尔沃9700以综合比分最高胜出。今年的评判委员对沃尔沃9700在乘客舒适度上的高水平给予了中肯的回应,并褒奖其为“Super Bus”。
在评委会眼里,沃尔沃9700之所以能赢得这项殊荣是因为它为运营商提供了最佳的盈利解决方案。在总结中,评委会列举了一长串这辆客车的优点并特别强调了客车为乘客考虑的积极性。比如:倾斜的剧场造型的地板和能保证无论乘客坐在哪都能享受风景的大窗户等。据试乘评委会称,安装了三点式安全带的座椅不仅能够提供极好的舒适度,而且上路的表现也极为平稳。评委会的观点是:“这是一辆旅行者的客车。”沃尔沃客车总裁Hakan Karlsson则表示:“我们非常高兴沃尔沃9700被评委会授予2008最佳客车,这是对我们正确实现目标的一种认可!”
强劲动力,优雅内饰
沃尔沃9700的内饰座椅线条柔和。行李架、扶手、控制台和内顶板都被设计为增强客车宽敞的总体效果。车内有多种的颜色配置,包括匹配的车顶、车壁、地板、窗帘和车内装潢。值得一提的是评委会对这辆车里驾驶者的视角印象深刻。参评记者们甚至认为“第二代I-shift变速器是完美无暇的,变速器和发动机的同步极为出色。”对此Hakan Karlsson则王婆卖瓜:”这是个极好的驾驶工具,你不得不对它印象深刻。”
沃尔沃9700安装了公司最新一代6缸柴油发动机。这款自动控制的12L发动机,其最大特点是采用4阀科技,每个汽缸有一个高架的凸轮轴和一个分离的喷油器。发动机配有4种类型:1700N・m、1850N・m、2000N・m和2200N・m。
此外9700采用了SCR技术,使其发动机的排放非常低。其中2个版本的发动机253kW型和313kW型不仅能满足欧Ⅳ标准,也能满足在2009年实施的更为严厉的欧Ⅴ标准。
沃尔沃集团采用SCR技术的一个最重要原因是它能使发动机的油耗比前几代更低,考虑到今天的高油价,这是一个重要的特征。另外,SCR技术简单、可靠也成为了沃尔沃选择它的理由之一。当然,并不仅仅靠节油型的发动机就能降低油耗,找到发动机、变速器和后轴之间的完美结合也是非常重要的。沃尔沃9700有4种变速器可选,其中,沃尔沃I-shift便是最受欢迎的。这个智能转换系统结合了手动变速器的强劲性、可靠性和自动变速器的平稳性、省力性。由于其精确的转换和低能耗,沃尔沃I-shift最适合安装在高节能的系统上。这使得新一代的I-shift比前代的更轻、更紧凑也更安静。
安全至上
沃尔沃总是把“安全”放在首位,在9700上你不难发现,这一点又更进了一步。安全设备的名单上包括:自动控制的制动系统(EBS),电子稳定系统(ESP)、装备BiXenon的强劲前灯、大的高位制动灯、驾驶员乘客的安全带以及为儿童准备的安全调节软垫。
两年前,沃尔沃客车便是行业里首家引入“前撞击保护(FIP)”系统的企业。这个加强的系统在受到撞击的时候可以保护驾驶员。2006年,沃尔沃也是第一个安装“前下置保护装置(FUPS)”的企业,它可以保护汽车在遭受前沿撞击的时候避免被楔入。而今,这些技术毫无保留用在了9700上。此外加强的驾驶员保护系统也被引进,在靠近驾驶舵的控制面板,其结构被设计成撞击驾驶员的膝盖时可以吸收一部分能量,以此降低受严重伤害的风险。
坚强的后盾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自愿性披露 利益相关者
一、引言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最早由英国学者谢尔顿提出,此后,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讨论便此起彼伏。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国际上,联合国于2000年正式启动了“全球契约”计划。该计划号召各公司遵守在人权、劳工标准、 环境及反贪污方面的十项基本原则。国际标准化组织于2004年启动了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26000的制定工作,2010年11月1日,该标准正式对外。相比其他社会责任国际指南与标准而言,ISO26000的内容体系更加全面,更接近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十项原则”的要求。一些跨国公司纷纷制订社会责任生产守则,社会责任报告,出现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全球性新趋势。根据权威的全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网站Corporate Register 的统计,1992年全球只有26家企业披露社会责任报告,截止到2011年1月,该网站已经收集了全球范围内31600份社会责任报告。
我国也越来越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公司法》第五条明确要求“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2008年1月4日,国资委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第一次通过系统性、纲领性文件对我国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出要求,提出了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领域。2008年5月,上交所也了《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承担工作暨的通知》。鼓励公司根据《证券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及时披露公司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特色做法及取得的成绩,并在披露公司年度报告的同时在本所网站上披露公司的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国资委的《指导意见》和上交所的《通知》至今已有四年,我国企业目前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如何?在披露年度报告的同时是否都公布了了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
宋献中(1992)提出了三种社会责任信息报告模式:简单模式、中级模式和高级模式。简单模式主要包括叙述性反映、在现有报表中添加新项目和附注,中级模式主要包括污染报告、社会责任年度报告和环境交易报告,高级模式主要包括社会收益表、社会-经济营运表、综合社会效益-成本模型、增值表和社会资产负债表。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主要通过财务会计体系,采取企业自愿的原则进行披露,披露内容零散分布于企业财务报告内。因此,国内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研究大多是以企业年报中的信息为基础,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研究相对较少。宋献中、李诗田(2009)以2005年至2007年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作为研究样本,对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行业、时间、形式等进行统计分析,总结了我国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相关规律。温素斌等(2009)对当今世界最具代表性的四种社会责任报告模式进行了比较,认为全球报告倡议(GRI)是最合理并且易于执行的社会责任报告模式。孟晨(2009)分析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现状,指出了我国企业在编制、披露社会责任报告时应注意的问题。俞震、姜子叶(2009)对14家上市银行2008年社会责任报告进行了研究,发现我国上市银行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整体良好,主动社会责任报告的银行履行情况明显优于首次应规的银行。崔秀梅(2009)以2008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346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影响因素。许家林等(2010)以125家央企为研究对象,对其2006年到2010年间公开披露的100份社会责任报告进行了详细分析。何丽梅、朱明(2011)以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2008年、2009年的社会责任报告为样本,对其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高文亮、张正勇(2011)通过对中国石油和壳牌石油2006年至2009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在形式和内容上的比较,分析了中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异同之处。周晓惠(2011)以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房地产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指数法对其在2007年到2009年间公布的社会责任报告进行研究,发现该行业充分披露的整体水平较低。
三、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现状分析
(一)样本选取 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众多学者都考虑了行业因素对信息披露的影响。Cowen等(1987)的研究表明,公司所属的行业会影响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某些行业披露的信息明显多于其他行业。Wood和Jones(1995)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Hackston 和Milne(1996)发现对公司形象要求比较高的行业更倾向于高的社会责任披露。Gray(2001)认为公司所属行业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是显著相关的。Deegan和Gordon(1996)、Bewley和Li(2000)指出受关注程度越高的行业更倾向于高的环境信息披露。所以本研究将重点关注于单个行业,以强调研究的内部有效性。本文以在上海证交易所上市的制造业中的金属、非金属行业为对象,选取公司的2007年至2010年社会责任报告为研究样本,分析其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情况。截至2011年8月,上海证券交易所金属、非金属行业上市公司共有70家。按照中国证监会的行业分类,金属、非金属行业包括黑色金属、有色金属、水泥三大板块。这类行业属于高风险高污染行业,在经营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对环境影响较大,如废气废水、粉尘污染、噪音污染等,因而社会公众更期待他们能切实履行好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报告电子版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公司网站以及百度搜索引擎。
(二)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分析
本文从以下方面分析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披露情况
(1)社会责任报告年份分布。2007年至2010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情况见表(1),可以看出,2007年至2010年,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逐渐增多。2007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有3 家,2008年增加到24家。截至2011年5月,70家上市公司中有29家了2010年社会责任报告,其中28家了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1家将社会责任报告作为年报的附件与年报同时。从时间序列上来看,与2007年相比,2008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出现了大幅度的增加,2008年前后样本公司的披露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可见,2008年国资委颁布实施的《指导意见》和上交所的《通知》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推动了上市公司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
(2)社会责任报告依据及结构。2007年至2010年,金属、非金属行业共81份社会责任报告,其中只有22份报告明确提出编制的依据,编制的依据包括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编制指引》、《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全球报告倡议组织颁布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社会责任国际标准颁布的ISO26000。在分析中发现,有些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的依据并非以一种指引为依据,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编制指引》,有18家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以此为依据编制。
学术界一般将社会责任报告模式分为三种:第一种,利益相关者模式,如2006年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社会指引》,该指引把社会责任分为股东与债权人权益保护、职工权益保护、供应商、客户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公共关系和社会公益事业。第二种,GRI模式,全球报告倡议组织2006年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被认为是全球使用范围最广的社会责任报告标准,该指南认为社会责任报告应包括战略概括、管理流程和业绩,而业绩则分为经济业绩、环境业绩和社会业绩。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编制指引》规定公司在编制社会责任报告时,应至少关注促进社会、环境及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等三个方面,该指引也可以归入GRI模式。第三种,其他模式,有些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没有固定模式,没有确定的规律,且缺乏科学性、清晰性和准确性。从社会责任报告的具体结构来看,我国绝大部分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是按照第三种模式披露的,结构多样,内容可比性差。
(3)上市公司的特征比较。按照是否公布社会责任报告将所有样本公司分为两组,比较这两组公司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当年在规模、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负债率等特征方面有无显著的差异。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公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以总资产表示的规模显著大于没有公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但在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负债率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四、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意识淡薄
从披露数量上看,金属、非金属行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比例还是有些偏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意识淡薄。尽管从时间分布上看,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在2008年上证所《通知》出台后有了明显改善,独立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明显增加,但总体而言,企业披露情况有待改善,70家上市公司仅有29家了2010年的社会责任报告。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并没有通过法律要求强制性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因此无论是在国内还是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大都属于自愿性披露。可见,在没有强制性披露要求的情况下,企业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积极性比较低,年报成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主要途径。由于年报内容比较零散,信息使用者需要在企业年度报告的不同部分(如董事会报告、财务报表、报表附注等部分)进行查找,不利于信息的使用。同时Dan Dhaliwal等(2010)认为,与年报相比,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包含的内容更加的全面具体,并且包括更多的重要细节。
(二)社会责任报告多是积极信息并非客观反映 从信息披露的质量上看,报告的内容大多是积极的信息,很少有公司对负面信息进行披露,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报告的可信度。如2010年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只有厦门钨业、福耀玻璃、福建水泥三家公司在报告结尾披露了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待加强的地方,但基本上也是一些远景目标的描述,缺乏对自身不利信息的详细披露。公司在报告中都披露企业除了对股东负责外,还积极履行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包括对员工、客户、供应商、债权人、社区等的责任,向社会公众展示了一个积极的企业形象。特别是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每个企业都花大笔墨来描述自己如何加强能源管理,节能降耗,如何加强环境治理,改善环境质量,而对企业自身不利的信息只字不提。同时,企业披露的大多是绝对数,如污染物的排放量、浓度,缺乏对比数据,如行业平均水平,这显然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对企业作出一个客观的评价。
(三)社会责任报告的名称、内容及详细程度差异较大 从信息披露的模式来看,社会责任报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不便于同行比较。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及详细程度差异较大,如宝钢集团有限公司2009年社会责任报告名为“这是我们的责任”,页数有80页。该报告是境内企业第一份主题式社会责任报告,阐述了宝钢股份与经济、环境、社会的关系,系统总结了宝钢股份2009 年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了较为充分地披露。而最短的社会责任报告只有3页,笼统地阐述了企业对员工、客户、供应商等的责任,多为定性描述,定量指标较少。在已公开披露的的81份社会责任报告中,只有15份报告按照《编制指引》的要求提供了公司每股社会贡献值。自愿报告由于缺乏统一的报告模式和要求,因此很难判断一个公司是否比另一个公司更有社会责任感或在社会责任方面履行地更好。此外,从报告名称来看,名称各不相同, 有环境报告、公司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如2010年的报告中,有27家公司名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有2家公司名为可持续发展报告。
(四)社会责任审计缺失
从第三方审计来看,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审计缺失。由于我国目前没有相关的审计准则,因此只有个别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经过了第三方审计,显然,这些报告的可靠性和相关性难以让公众信服。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通过对金属、非金属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总体而言,金属、非金属行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数量还是比较少的,70家上市公司中仅有29家了2010年社会责任报告。从时间分布来看,独立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数量在2008年有了明显增加,说明国资委颁布实施的《指导意见》和上交所的《通知》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规模明显大于未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但本文只进行了相关描述性分析,并不能因此认为企业规模是影响社会责任披露的决定因素之一,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统计分析来验证。社会责任报告没有统一模式,信息缺乏可比性。由于现行社会责任报告缺乏强制性的第三方审计制度,报告内容可信度偏低。
(二)建议
本文建议,政府应进一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方式、详细程度等进行规范。关于政府是否应当强制要求企业披露社会责任报告一直存在争议。由于编制社会责任报告需要投入包括人力物力在内的各种资源,增加企业成本,因此,强制性披露受到了一定的抵制。但正如前文所言,由于没有强制披露的要求,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比较随意,信息可比性较差。因此,政府应加强规范要求,可以先在高污染行业进行试点,要求强制性披露,然后逐步展开。2008年上海证券交易所要求所有纳入“上证公司治理板块”的样本公司、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的公司及金融类公司,在披露年度报告的同时,必须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定期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同时,为了加强社会责任报告的可信度,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审计标准来规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审计,从而提高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质量。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立项资助课题“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项目编号:Y201018147)和校重点课程建设项目“财务案例分析”(项目编号:zdkc201102)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宋献中:《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
[2]李正、向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计量方法和现状研究》,《会计研究》2007年第7期。
[3]俞震、姜子叶:《我国上市银行社会责任履行现状分析――基于上市银行社会责任报告的研究》,《上海金融》2009年第11期。
[4]许家林、刘海英:《我国央企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研究――基于2006-2010年间100份社会责任报告的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关键词】国有企业 绩效管理 问题与对策
苏联解体以来,世界各国经济交往不断深化,一体化趋势明显加快并不断整合,中国加入WTO后,外贸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经济国际化的格局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体化和国际化已经导致国内外企业之间产品和市场的竞争进一步白热化,而人力资源效率的高低则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体现,对企业能否在国际化下生存及不断发展极其重要。如何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作用,对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保持并扩大优势至关重要。此文简要就国企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存在比较普遍的问题展开了探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具体对策。
一、国企绩效管理概念简述
国企绩效管理一般是指,国有企业的领导层及广大员工为了实现所在国企的战略目标,共同制定绩效计划、开展绩效沟通以及绩效考评和考核结果运用、不断持续改进和提升目标的管理过程。一般可从两个方面来说明企业绩效管理:一是在绩效过程方面,认为绩效管理贯穿整个工作流程,主要目的是更好地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团队工作成效;二是在绩效成果方面,员工工作的成果与绩效管理的开展情况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显而易见绩效管理结果更加注重于员工工作目标的实现程度和是否秉承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因此,就如何才能准确理解国企绩效管理概念的问题,本人认为应从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充分考虑两方面之间的相互融合,正确认识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通过以上概念的理解及分析,进一步阐明了企业推行绩效管理是为了促进企业效益的不断提高,而实施绩效管理,对于国企生产经营管理的组织和高效运转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突出作用。
二、绩效管理对国企的作用及意义
作为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绩效管理对国企提高效益和持续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由于绩效管理事实上能很大地影响甚至是左右员工的工作效率,影响员工的团队协同意识和集体归属感、荣誉感。因此,国企应积极把绩效管理融入企业的文化建设之中,经过精心组织实施和不断培育,达到员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效果,建成以员工提供高效率劳动、企业获得高效益产出、经营成果共享为目标的绩效文化。
中船工业集团检修工厂是一家有60多年厂龄的老工厂,2006年以来该厂在轮船检修部试行了绩效考核工作,通过对比分析轮船检修部实施绩效考核前后的工作效果,结果表明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绩效管理制度使该厂轮船检修部取得了以下方面明显的进步:一是经济效益较大幅度的增长;二是单位产值的提升和检修维修工艺的创新;三是促进了轮船检修部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再如,中国机车公司充分高度重视绩效管理工作,公司成立伊始就从战略高度着眼及开展绩效管理工作。在推行绩效管理过程中,该司将绩效考核目标层层分解,跟踪关注部门、班组、员工绩效的完成进度和提升情况,使员工工资待遇及职务升迁与公司的成长紧密联系起来,触动员工实实在在的利益,让员工充分感受和共享企业发展壮大带来的好处。同时,该司还特别强调部门之间及部门内部上下级员工之间的协作伙伴关系,从而使绩效管理得于顺利的开展,达到了预期的管理目标。
通过分析对以上案例取得的效果,说明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引入行之有效的绩效管理制度,可以促使员工的心态、观念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提高工作积极性和大幅提升效率。在国有企业中引入绩效管理并通过不断的完善,能够给国有企业带来更多的优势: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促进工作效率和业绩的提高;促进了员工团队意识和归宿感的增强、大大减少了员工流失比率;通过领导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协同合作完成绩效任务,改善了上下级和同事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国企长期人才管理策略的稳定实施,从而促进各项管理工作的提升等等。总之,行之有效的绩效管理有利于国企的生存和发展壮大,对国企综合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正面的作用和积极的意义。
三、国有企业的绩效管理问题
在市场竞争国际化的在背景下,绩效管理对于国企的生存和发展壮大具有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但在当前,我国国企的绩效管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国企人员存在对绩效管理的认识偏差
把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相互混淆,是当前国企中对绩效管理认识偏差较为普遍的问题,不乏国企领导错误地以为绩效管理意味着在年度考核时提交工作总结及填写考评表。然而,绩效管理包含了绩效计划、分析、考核、沟通与改进等多个工作环节,而绩效考核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正是因为对国有企业开展绩效管理的目的和过程理解不充分,导致领导容易忽视其它环节,而直接考核结果作为企业员工升职加酬的主要依据,影响了绩效管理其他环节的工作,从而对绩效管理的整体效果和组织目标的完成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二)薪酬管理规定及绩效评价指标不够科学合理
薪酬管理规定包括薪酬结构、水平、考核兑现等方面的有关规定,也是国企达到引进、使用、发挥人才作用的重要手段。总体而言,现在的国有企业的薪酬管理规定不够科学合理,往往生过于疆化,过于注重公平性,没有很好地体现效率原则,没能做到在确保员工的基本生活要求的前提下,将薪酬与员工工作数量与质量相关联,及与总体效率等经营指标挂钩,无法有效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
部门及员工之间的绩效管理评价指标设置缺乏科学性及合理性,横向之间做不到各有侧重、协调统一,考核指标与生产经营经济效益指标存在偏差,即使员工评价指标完成情况良好,也无法在企业经济效益上得到直接体现。
(三)绩效指标沟通与考核结果反馈机制尚待完善
国有企业应要求员工积极加入到制定绩效指标过程中,把握好部门与每个员工绩效指标的相关性及与组织目标的一致性,从而使所制定绩效指标更加合理和科学。但是,目前在绩效指标的制定时,员工很少参与其中,基本上是上级领导依据管理要求及销售额等需要直接下达。为了让员工能及时了解自己考核目标的完成情况,企业应及时向员工反馈绩效考核结果,可是,国有企业往往忽视绩效沟通及反馈工作,绩效目标主要是通过上级安排或下达给部门或班组,考核目标责任主体不明确,员工经常是在发工资时才知道绩效完成情况,造成员工不能及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改进,生产经营管理的积极性也就无法得到有效激发,甚至是挫伤了其责任心及上进心。
四、解决当前国企绩效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国企领导层需真正领悟绩效管理的精髓
国企领导层应高度重视绩效管理工作,组织管理者进行学习,确保他们能正确领悟绩效管理的丰富内涵和掌握必要的方法,通过积极推进绩效管理工作,促进员工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达到员工个人绩效与企业效益平稳同步提升的目的。
国企领导层应避免将绩效管理视作人力部门的事情,也要避免以绩效考核简单代替绩效管理的误区,而应将绩效管理作为国企管理过程中的普遍适用的方法,它不仅贯穿国企的生产经营过程,而且涉及到企业的战略、文化等层面。
国企应充分认识到绩效管理具有长期性,是一项具有复杂关联性、系统性的管理工作。国有企业绩效管理应明确管理所要达到的目的,并加大企业内部宣传解释说明的力度,打造团结协作的团队及部门、班组之间的良性竞争氛围,实施针对性强、富有弹性和吸引力的激励制度,转变疆化的国企员工观念、促进员工工作效率的提升,达到通过实施绩效管理,把经营搞活的目的。
(二)制定人性化合理化的薪酬管理规定
薪酬体系构成应基本满足员工的基本生活要求,并将员工薪酬多少与工作数量和质量及企业总体效益等经济指标挂钩,确保薪酬规定符合公平和效率原则,确保员工队伍的稳定性并能有效激发员工工作热情。为此,国企薪酬体系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一是需充分考虑国企员工基本的生存需要;二是企业内部横向之间应相对公平合理;三是适当考虑各岗位各工种待遇的个人需要;四是薪酬水平应与市场同类岗位待遇大体上相适应。
在员工薪酬与工作数量和质量挂钩管理规定方面,长春汽车总公司关于非惩罚性处分的规定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非惩罚性处分的主要思想是,将每个员工视作遵循社会公德、负责、理性的人,强调公理和尊重的处分,取消传统的警告、严重警告、无薪停班等处分,注重强调员工承担工作担当和去留决择。最后该公司还进行了非同常理的尝试,引入了的新方法带薪停班处分。
非惩罚性处分规定,如果员工的工作数量和质量欠佳,主管应首先与员工非正式会谈。如果会谈不能达到积极的效果,则进入下一个正式环节“首次提醒”。“首次提醒”属于第一环节的正式处分,这一环节需要明确指出员工存在的问题,要求员工承担达到公司标准的责任,并提醒员工必须取得公司认可的成效。若问题得仍不到妥善处理,上级将进行第二环节正式处分措施即“再次提醒”,再次与员工会谈要求员工必须解决问题,并将提醒内容编写成正式会谈记录,企业及员工各持一份。“提醒”与“警告”或“严重警告”有明显的语调区别,“提醒”主要是提请员工注意其存在的问题:首先,提醒员工所完成工作情况和绩效指标存在的落差;其次,提醒员工应当做好岗位职责内的每项具体工作。
如果正式处分措施仍解决不了员工的绩效问题,就坚决采取最后的环节带薪停班。该处分通知员工次日开始将被正式停班,员工须在停班到期前做出去留决择,要么积极妥善处理目前存在的问题且保证将来能圆满完成绩效目标,否则让其另谋出路。公司以最大的诚意希望员工改正和继续为企业服务,不扣发停班期间的工资,是去是留由员工自己决择,但是如果员工屡教不改或无法完成绩效目标,则将会被企业淘汰。该公司的薪酬考核管理办法和谐地处理了企业与员工在薪酬考核管理问题上的矛盾,基本上解决了员工消极怠工问题。
(三)设定规范合理的绩效管理考核指标
绩效管理是实现国企战略目标的重要管理手段,企业对各部门、各岗位、各层次的员工应科学合理设定协调统一、各有侧重且具体明确便于考核管理的评价指标。同时,企业应根据战略目标制定年度经营计划及绩效指标,把战略目标在各级组织、职能部门及个人之间进行分解,并依据员工岗位工作的性质内容及个人年度的工作目标,明确各岗位绩效考核内容,结合组织关系及部门职责、员工个人工作任务、确定企业各岗位绩效指标。
(四)完善并强化绩效考核监督及结果反馈机制
国企应当完善并强化员工认可的绩效考核监督和结果反馈机制,包括完善考核结果公示和疑问申诉制度建设。其中:员工可以通过正式的公示途径及时获知绩效考核结果,有利于增加绩效考核的公信力;申诉制度则可让员工主张自己的合理诉求,能防止考核出现重大偏差。绩效反馈则可通过上级管理者与被考核员工的沟通,引导和促进员工工作成效的持续改进。在绩效管理制度运行过程中,随着各种环境及内部情况的不断发展变化,可能产生一些非客观与不公正的考核评价结果,为此,构建沟通顺畅的考核结果监督和反馈机制,是国企促进绩效管理工作不断提高的内在要求。
五、结束语
总之, 绩效管理工作是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国企为实现战略目标而开展的一项必要工作。虽然国企绩效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众所周知,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因此,面对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国企管理应不断加强及充分发挥绩效管理这个工作抓手的作用,不断探索和完善绩效管理体系,并使其不断科学化和合理化,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的创造力与活力,确保国企稳健蓬勃发展,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健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昌元.浅谈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攀登,2006,04.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税前补亏期限;税额抵免;直接抵免;间接抵免
企业所得税新法体系日趋完善,征管规范日趋细化,纳税人及其会计亟待省时节力地透彻领悟相关规定、探寻合法纳税操作空间、合法纳税节税。企业所得税汇算明晰化研究,实务力呼之。本文拟结合企业所得税法有关规定,聚焦汇算调增调减课题,揭示企业所得税“五年限制”之奥秘。助推税收征纳和谐化进程。
会税人士均习惯企业所得税“五年限制”:一成不变的税前补亏期限;专用设备投资额税额抵免;境外已纳所得税抵免税额……。如何在惯性思维里求发现、关注“老树发新芽”式规定,研究结论能有力指导实践,乃文章的立意所在。
一、一成不变的税前补亏期跟――有金可掘
《企业所得税法》第十八条规定:“企业纳税年度发生的亏损,准予向以后年度结转,用以后年度的所得弥补,但结转年限最长不得超过五年。”其实质含义如图1。
实务里,纳税人之管理层及会计务必注意:如果资产负债表上之盈余公积不为零。则应先用盈余公积弥补以前年度亏损,不要先用当年按税法计算的盈利补亏;否则,可供分配给股东的利润就会因补亏顺序颠倒而人为减少、损害投资者利益,从而影响会计声誉和饭碗。然而,恰恰很多会计因忽视系统地领悟《公司法》而频发重大业务失误。
鉴于此,有必要思考并深入研究《公司法》有关规定。《公司法》第一百六十七条明确规定:“……公司的法定公积金不足以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的,在依照前款规定提取法定公积金之前,应当先用当年利润弥补亏损。……”其实质含义如图2。
显然,盈余公积之法定公积金弥补以前年度亏损顺序在先,法定公积金不够时才需要动用当年按税法计算的盈利补亏;正确的补亏顺序能增加可供分配利润,让股东落袋为安成为可能。值此经济危机之时,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会计本可以有所贡献,只需要会计别对经济法条款“视而不见”即可。
上述研究证明,即使是一成不变的税前补亏期限,也有金可掘:仅需不孤立地看待企业所得税法,能想到其实施的基础――公司法律即可。实务里切记:五年税前补亏期内。每年须看盈余公积有余额否。
二、专用设备投费额税额抵免――含金度高
寻遍企业所得税新法体系,什么事项可以合法地不在税基(应纳税所得额)上调减而干脆直接减少应纳税额?仅有两例:特定专用设备投资额(条款称“税额抵免”)、境外已纳所得税款(条款称“抵免税额”)。境外已纳所得税款在后面专题分析,本部分聚焦特定专用设备投资额问题。
《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四条明确规定:“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以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其实质含义如图3。
综合分析企业所得税新法体系之规定,税收优惠力度最大的莫过于免税和税额抵免(或称抵免税额),干脆不征、绕过应纳税所得额。这是因为,应纳税所得额乘以适用税率后税收优惠力度就会大打折扣。实务里切记:无论是税额抵免,还是抵免税额,其实质是一样的:税收优惠不打折。
当然,细节决定成败。纳税人管理层和会计务必注意:特定专用设备投资额税额抵免政策的细节所在。论项目不论企业:不论是谁、不论是否居民企业;论设备不论国货:不再论是否国产设备、进口的已一视同仁;论自用不论自买:买而又卖、买而复租、想钻空子的没门。最后,勿忘五年限制:太大的投资企业自己也分担着点,国家财力有限。不要你五年的企业所得税,设备投资的10%都抵免不完……
三、境外已纳所得税抵免限额一间接纳“金”
实务里,纳税人之管理层及会计应重视抵免税额的节税作用。为直观起见,且看,《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乘以适用税率,减除依照本法关于税收优惠的规定减免和抵免的税额后的余额。为应纳税额。”其实质含义如图4。
正如前述所言,本部分聚焦境外已纳所得税款问题。企业所得税新法体系不再拘泥于直接抵免,拓展至间接抵免。直接抵免涉及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之非预提税情形,间接抵免仅涉及居民企业;直接抵免适用于直接的境外所得,间接抵免适用于境外投资分回的股息、红利所得。现分述之。
(一)直接抵免
《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三条明确规定:“企业取得的下列所得已在境外缴纳的所得税税额,可以从其当期应纳税额中抵免,抵免限额为该项所得依照本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额;超过抵免限额的部分,可以在以后五个年度内,用每年度抵免限额抵免当年应抵税额后的余额进行抵补:一是居民企业来源于中国境外的应税所得;二是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取得发生在中国境外但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应税所得。”其实质含义如图5。
(二)间接抵免
《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四条明确规定:“居民企业从其直接或者间接控制的外国企业分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外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外国企业在境外实际缴纳的所得税税额中属于该项所得负担的部分,可以作为该居民企业的可抵免境外所得税税额,在本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的抵免限额内抵免。”其实质含义如图6。
四、结论与启迪
兹将本文论证之“五年限制”之含金政策列表总结如表1所示,希望切实帮助普及税法知识,按税法规则节税,于国于民于会计自身,均和谐之利莫大焉。
10年前,中国第一家管理咨询公司的创业者中隐隐闪现着王璞的身影;
10年后,王璞带领着中国本土最大的管理咨询公司,自称战战兢兢却又游刃有余。
他的团队90%以上为名校MBA,号称“300名员工里有200名硕士100名博士”。
他坐着中国头牌咨询公司老总的交椅,却不断地为咨询业的同行们进行“业务普及”,甚至出版了系列《管理咨询实务》的丛书!
解读王璞,就等于解读中国知识服务业的发展与成长。
从中国第一到中国最大
1996年,北大纵横的前途似乎一片光明:300万元的注册资金、北大的名气、国内声名显赫的经济学家顾问。更重要的是,在点子公司纷纷倒闭的时候,北大纵横是以“国内第一家管理咨询公司”的形象闪亮登场的。
然而,先行者往往意味着有更多的弯路要走:没有人知道管理咨询,人们甚至将之与臭名昭著的“点子公司”相提并论;客户不认可,刚从象牙塔走向残酷市场的创业者们更是沉醉于先进的理念,沉迷于埋头闭门造车。
4年的惨淡经营导致军心动摇,北大纵横一度成为各大名校的“MBA后流动站”。
2000年5月,王璞被无可奈何地逼到了北大纵横总裁的高位上。
高处不胜寒,但多年顾问的经历,使王璞旁观者清,上任伊始即掷地有声地提出了“三不靠”政策:不靠学校、不靠老师、不靠关系。市场化的企业只能靠市场!在具体的操作上,精心打造适应市场的专职团队,在项目联系、谈判以及后来的具体咨询运作等一条线服务上完全实现专业化。这个阶段被他称为二次创业,特点是活得累,每周工作100个小时;成果是树立了品牌,打造了一支团队,积累了100多个案例。
自己专业了,还得要市场、客户跟着成熟。王璞于是做了一件让同事、领导和同行们都看不懂的事情:在媒体上作了52期的专栏,对企业面临的各种实际管理问题进行仔细剖析,甚至将自己通过深入思考获得的咨询业发展规律集结成系列丛书,包括《管理咨询实务》丛书、《在中国做管理咨询》……
对此,王璞有着自己更长远的思考:正所谓在同一平台上才好对话,北大纵横做管理咨询项目的根本是为了中国企业的成长,客户的管理意识越强,管理水平越高,对真正的管理咨询的需求也就越高。市场培育不仅不会影响市场,反而会大大促进客户寻求咨询支持的愿望。
2000年下半年,上任仅半年的王璞,使北大纵横实现了比上半年高出5倍的咨询收入。而2001年又实现了平均300%的增长,管理咨询收入迅速迈上了7位数台阶。
至此,北大纵横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从中国第一家管理咨询公司迅速奔向中国最大的管理咨询公司的征程。
打造财智团队
咨询服务业是个高知人群打堆的地方。而北大纵横拥有200多个顾问,90%以上是北大清华等名校的MBA,奇怪的是,却少有人离职,更不用说集体出走闹分家了。
作为首届MBA,加上多年顾问的经历,王璞自有一套“驾驭”本领:用平等的文化团结人,用全新的体制回报人,用务实的管理模式成就人。
优秀的人通常都有自己的野心、欲望,谁也不服谁。所以,王璞在各个细节上体现平等。他没有独立的办公室,办公桌和其他同事的连在一起,没有司机,至于会议桌,不论大小都是圆形的,只因为圆形体现了平等。
公司有30多位股东,王璞的原则是:决不让他们吃亏!因为资本创造财富,同样知识也在创造财富。股东的贡献除了资本,同样也有知识的付出。所以,数10万元的年薪让股东们乐于做凤尾。
同时,针对合伙人和顾问的不同,王璞采取了更务实有效的管理模式。顾问部分采取专一小组,专一经营,驻厂式工作,这样的工作确实非常辛苦,但是下了项目就可以弹性办公,充分休息,养精蓄锐,照顾家庭,就像教授一样,上两个月休息一个月。
从2004年7月到现在,北大纵横进入了发展的第三个阶段,王璞说这个阶段首先是队伍的沉淀,“我们要达到50位合伙人,500名顾问,平均每5位合伙人管理一家上市公司的话,也就是我们有接管10家上市公司的人才队伍。”
本土竞争力
北大纵横的成功,除了王璞在技术层面的精心运作之外,更本质的一点在于,对中国企业、中国市场经济的深层次思考,使北大纵横拥有了超越麦肯锡等国际咨询巨头的利器:本土价值观。
多年市场的打拼,加上深厚的理论功底、对中国企业的深入观察研究,使王璞得以对症下药地总结出中国企业发展的“新三架马车理论”,即当前中国企业走出发展低谷,迎接世界竞争所必须具备的3个元素――战略、人本、企业文化。
中国企业要有追求,一定得走过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他们靠某种独特的能力,把企业带入生存。紧接着,创业者要成为一个管理者,通过打造团队、建章立制,使自己的企业成为一个有规模、有规范的“企业”。但企业要继续发展壮大,就必须全面认真考虑企业的战略和文化,企业家要成为传教士、布道者,并使自己员工都同样成为传教士、布道者,这样的企业就是优秀的企业,这样的企业家就是优秀的企业家。
王璞把企业发展比喻成爬一个三面体的金字塔:一面坡是战略,另一面是人本,再一面是文化,3点上一个重合的组成的圈,部分交叉,在山顶上重合。管理者要做的工作就是让组织里的更多的同志有价值观,有使命,有愿景。当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一致的价值观、使命、愿景的时候,就成了企业的价值观、使命、愿景。而这又将反过来指导企业的战略、指导企业的资源,指导企业的文化,这样的企业一定是常青的企业。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走出去
一、关于企业走出去理论概述
对外直接投资起源于发达国家,主要为发达国家探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决定因素以及行为决策等。 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 Hymer)1970年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一项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提出的垄断优势理论。海默认为一国企业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具有其独特的垄断优势,即独占性的生产要素优势,否则由于高额的成本很难与当地企业进行竞争。
英国经济学家拉奥提出“技术地方化理论”。这种理论要求发展中国家在引入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后不是简单的模仿、生产、应用而是再经过本国科学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生产出另一种产品或功能更加健全的产品以后再进行推广,也叫技术再创新。这样经过再创新的产品在国际上就会有竞争力,从而促进企业“走出去”。
二、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机遇
现在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在自身的努力和国家政策的扶植下已经渐渐的步入正轨,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恢复期也已经过去,现在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正在朝着符合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趋势的方向上发展,这正是新一轮改革中带来的机遇。
(一)贸易壁垒、贸易摩擦促进对外直接投资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贸易保护主义在发达国家越演越烈,特别是欧洲国家,如2005年欧洲各地的制鞋业者抗议中国进口的皮鞋而导致的中欧制鞋业争端,中美知识产权争端,中美钢铁业争端,中日纺织品业争端等等。在这种形势下,李猛和于津平通过利用中国与90个国家之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东道国对中国实施57年的非关税壁垒会显著影响当期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二)人民币升值对对外直接投资带来了机遇
近几年,中国贸易顺差过大给别国带来严重的贸易逆差,以美国为首的几个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出口采取了非关税贸易壁垒等措施来减少中国产品的出口,人民币被迫升值,由开始的八块多升为现在的六块多,人民币升值导致我国产品出口受阻,但同时也给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带来了机遇。正如王凤丽利用协整分析技术和误差修正模型得出我国企业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可以将传统制造业企业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这样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而且可以带动国内一些相关设备和零部件出口。
三、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挑战
(一)对外直接投资结构不合理
通过近几年对外投资行业投资额可以看出,在对外直接投资所占行业中,主要集中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采矿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这四个行业,这四个行业总的投资总额占2012年对外直接投资额的72%。而高技术行业对外直接投资占比较小,在2012年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等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占年度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3.1%左右,可见在对外直接投资结构上还是存在着很大的不协调,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滞后于经济发展阶段
如果采用GDP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话,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3年公布的全球各国GDP总量来看,中国以GDP总量9.1814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而按照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的《公报》显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全球排名第11位。薛求知、朱吉庆运用实证分析得出中国现阶段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实际情况与理论预期还存在较大差距,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阶段滞后于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四、总结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国企业“走出去”,也正积极的进行改革以促进企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我们要继续深化改革,加快培育中国的跨国公司,打造出具有世界核心竞争力的海外企业,提高全民自主创新精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品设计、研发能力,增强市场营销和跨国经营能力,逐步形成自己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Hymer,S:“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Cambridge,MIT Press,1976
[2]Buckley P J. Casson M. The Future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M].the Macmillan Press,second edition.1991
[3]Louis T. Wells.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Firms from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in Tamir among and CharlesP. Kindleberger(ed). Multinationals From Small Countries,Cambridge Mass,MIT Press 1976:35
[4]Sanaya Lall(1983).The New Multinationals:the Spread of Third World Enterprises. New York:John Wiley&Sons,pp.250268
[5]李猛,于津平.贸易摩擦、贸易壁垒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