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几何教学论文

几何教学论文

时间:2022-11-19 15:03: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几何教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几何教学论文

第1篇

立体几何的典型特点就在于其“立体”,即三维。在学习平面几何时,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平面的点、线以及相关的公理来证明和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但是在立体几何学习过程中,如果仍仅仅依靠这样的判断是不够的,还需要增加空间想象能力。初学立体几何时,很多学生难以适应,其主要原因是难以从二维平面中感知到三维图像,也就是说,学习立体几何除了相关的公理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空间想象能力,这是立体几何的特点所决定的。

二、实现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的有效性

相应的,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的教学,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恰恰相反,由于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加上立体几何教学过程本身就十分繁琐,因此,对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的有效性的实现,需要采取众多策略。

1.通过画图来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

立体几何学习的难度,不仅仅在于通过二维空间表现三维空间的特点,还在于通过文字来表现三维空间,而后者则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文字的描述,进行图画的创造。其实,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来解答题目,还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比如在讲授面面垂直这一基本公理时,首先学生应该明白证明面A与面B垂直,只需要证明面A中的一条直线m与面B垂直,而要证明直线m垂直于面B,只需要证明直线m与面B中的两条相交的直线n和h垂直即可,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就可以画出相应的图画。虽然学生在解答立体几何题目中,题干中往往会给出特定的图像,但是教师在对学生的日常训练中,要引导学生自主画图像,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2.通过多媒体的运用来提高学习效果

多媒体教学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可以通过模拟的方式,来解决学生通过想象不能理解的问题。其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可以加深学生对立体几何知识的理解。前面提到过,学生学习立体几何最大的难点,就是需要通过空间想象能力来实现二维平面向三位空间的转换,而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向学生直观地展现三维的立体空间,以彻底打开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第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多是静态的,如果牵扯到动态图像,多数学生都将陷入到枯燥的冥想之中,但是多媒体教学,通过一些程序的设定,可以将一些图形变换的动态图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眼睛来学习其大脑不能呈现的图像,从而感受其中的神奇,以调动其学习的兴趣。如学生在学面角时,教师在讲解时,往往会给学生提供众多的解体方法,如三垂线法等,一般学生在解答比较简单的二面角问题时,可以轻松解答,但是当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学生往往难以理解,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现立体的图像,这对学生加深对此题目以及二面角的定义都有积极作用。

3.通过模型法来提高学习效果

数学来源于生活,其最终的宿命也将回归到生活,如果在高中立体几何教学过程中,脱离了生活,那么即使学生的分数线上去了,其教学也是失败的。因此,将立体几何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是立体结合教学的必然选择,而模型法的使用,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所谓模型法,就是在教授立体几何知识时,从现实中寻找物体,来进行比对,一方面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有效培养学生将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除了运用一些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现动态图像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向学生展现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三、总结

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数学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定位

第一,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为目标。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必须要充分结合初中生的特点来促进学生的原上草教学论文自主学习。因为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真正主体,而且教学成果的评价也是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基准的,所以,一切教学模式的改进和优化都应该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重要目标。

教师需要认识到,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师讲解初中数学知识的重要工具,同样是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崭新方法,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科学建构教学情境、提供学习资源等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之下实现自主学习。

第二,以彰显数学思维特点为标准。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必须原上草教学论文要充分考虑数学课程的思维特点。数学学科的思维模式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更加强调理论的概括性、知识的抽象性以及逻辑展开的缜密性,并且数学知识当中大量使用各种符号化、形式化的语言,让习惯于形象思维模式的初中学生很难适应。

所以,在常规教学模式下学习数学知识比较艰难,而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利用非常生动的视觉形象来向学生展现比较原上草教学论文抽象的数学公式,揭示思维过程、描述求解流程等,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觉得具体可感,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领悟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呈现形式的活泼新颖,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就是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主体地位。同时新《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换言之,数学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索学习。应用“几何画板”、“POWERPOINT演示文稿”、“FLASH”等多媒体工具,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进行自主探索,亲自去体验,更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更全面、更方便地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实现“意义建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如在教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我们可以借助于多媒体工具,演示两圆相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的运动变化规律,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来表现几何关系,那么通过学生自主探索,观察就发现了原来两个圆运动会产生这么多的可能情况,他也就更容易的理解和接受,最后可根据圆心距和半径的关系对两圆的位置关系进行验证,从而实现了对知识意义的构建。

三、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发现式学习。

信息技术很大程度来源于网络教学,网络中有很多初中数学教学中所需要的资源,因此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例如,为了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做一次这样的数学实验;在该实验中,学生可通过任意改变线段的长短和通过鼠标拖动端点来观察两个三角形的形态变化,从中学生可以直观而自然地概括出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并不需要由教师象传统教学中那样作滔滔不绝的讲解,而学生对该定理的理解与掌握反而比传统教学要系统得多,全面得多,深刻得多。再如“探究性活动:镶嵌”,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料,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启引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特别一提的是,教师提供了边长相等的3―24边正多边形,配上不同颜色,鼓励学生设计一、二个地板的平面镶嵌图,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外,很有创意。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发现式学习能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第3篇

1、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2、论文摘要和关键词。

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而不应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摘要以500字左右为宜。有时还需附上英文的论文摘要。

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

3、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

4、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5、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

6、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

7、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而参考文献是人们长忽略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

8、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份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数学工具、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

毕业论文标准格式:格式及排版

1、论文份数:一式三份。一律要求打印。论文的封面由学校统一提供。纸张型号:A4纸。A4210×297毫米。页边距:天头(上)20mm,地角(下)15mm,订口(左)25mm,翻口(右)20mm。统一使用汉语:小五号宋体。分割线为3磅双线。

2、论文格式的字体:各类标题(包括“参考文献”标题)用粗宋体;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摘要、关键词、图表名、参考文献内容用楷体;正文、图表、页眉、页脚中的文字用宋体;英文用TimesNewRoman字体。

3、字体要求:

(1)论文标题2号黑体加粗、居中。

(2)论文副标题小2号字,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

(3)填写姓名、专业、学号等项目时用3号楷体。

(4)内容提要3号黑体,居中上下各空一行,内容为小4号楷体。

(5)关键词4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黑体。

(6)目录另起页,3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仿宋,并列出页码。

(7)正文文字另起页,论文标题用3号黑体,正文文字一般用小4号宋体,每段首起空两个格,单倍行距。

(8)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4号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与正文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三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四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五级标题:标题序号为“①”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9)注释: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0)附录: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1)参考文献:另起页,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2)页眉用小五号字体打印“XX大学XX学院XX级XX专业学年论文”字样,并左对齐。

幼儿园教学论文范例欣赏:

在幼儿园开展的各种教学活动中,传统的教育思想往往只注重于教师的教,而较少考虑到幼儿的学。在教的过程中又更多地考虑怎样教幼儿学会而较少考虑到怎样教幼儿会学。“学会”和“会学”虽然只是两个字的颠倒,却是两种不同教育观的反映。教幼儿学会是着眼于当前,着眼于孩子具体的认知结果;如学会了多少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技巧。成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往往十分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儿童自身的学,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使幼儿失去了主动探索发现的机会,不利于幼儿知识、智力的重新建构。

教幼儿会学,则着眼于孩子的未来,即教师引导幼儿去发现、去观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探究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在幼儿学习中怎样变教幼儿“学会”到教幼儿“会学”呢?为此,我结合数学教育活动作了一些探索,我的主要体会是:

一.引导幼儿大胆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挥幼儿的主体能动作用。

鼓励幼儿去探索,去发现并非提倡以幼儿为中心,只是让幼儿去动手、动脑、动口,再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最后达到教学的目的。如大班数学活动《6的组成》,教师课前为幼儿准备人手一份几何图形学具卡片,绿色的小梯形两个,绿色小圆片两个,绿色大梯形一个,红色大圆片一个,再准备数学卡片,“6”的分和式一套,首先让幼儿尝试说出图形的不同点,接着再让幼儿根据图形的不同点把他们分成两份,看看有几种分法?幼儿都能很快地说出:“图形的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也不同。”这时候,引导幼儿把颜色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边,不同的放在另一边,同时让幼儿用“6”的分合式来表示。就这样,幼儿通过操作发现规律,通过操作练习,不仅培养了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探索精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不是体现在把结果教给幼儿,而是鼓励幼儿走在前面,大胆探索、发现、提问,发挥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变单纯的灌输与模仿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

师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能弥补教师灌输的不足也能弥补幼儿单一的模仿教法的不足,变“学会”为“会学”。如学习区别“宽窄”时,我为幼儿准备了许多尝试材料,如宽窄不同的纸、带子、木片、树叶等,把它们分别放在每人的小盘里。开始,我让幼儿试着从盘子里任意找两样东西比宽窄,然后回答问题。通过教师引导说出是看出来的或是用重叠方法比出来的。然后请幼儿比比教室里钢琴和黑板哪个宽,哪个窄,又是用什么方法测量的。这时再让幼儿动手尝试测量,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幼儿用带子测量,有的幼儿使用尺子等测量工具,有的测量方法正确,有的测量方法不正确,有的将钢琴的宽度与黑板的长度进行比较。幼儿的大胆尝试,不管是好是坏,教师都加以鼓励和引导。这不仅扩大了幼儿的知识面,而且还培养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能力,真是一箭双雕。

三.充分运用讨论的方法,培养幼儿自己会学的能力。

皮亚杰的研究说明:儿童的头脑不是“白板”一块,他们是有思维能力的人,经过培养,逐步发展,接近成人。而且,由于儿童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凡事有疑必问,常常能提出种种天真却不失哲理的问题。特别在大众传媒发达、普及的今天,儿童在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同时,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还能获得大量的知识经验。在这种背景下,给幼儿大脑以足够的、合理的、丰富的、能激起他们兴趣的刺激,完全有可能把他们的创造性发挥到最大限度。因此数学活动中教师应提倡民主、自主、营造良好讨论环境,让幼儿在讨论中修正,讨论中辨析,讨论中提高。讨论时应注意让每个幼儿陈述不同的操作体验,通过提出各种合乎情理的用求异的方式解决了问题,扩展了思路,大大提高了讨论活动的质量。如:大班数学活动――“等分”,活动一开始即营造讨论的环境,请幼儿观察教师头发的变化(扎两个辫子),讨论“只有一根绸带,怎样才能扎两根小辫呢?”等充分表达意见后,教师边讲解边演示,使幼儿感知二等分的含义。再如:把6个苹果等分后讨论:“你把苹果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个?”让幼儿说出不同的等分方法。这样,幼儿便从讨论中获得了三种不同的等分方法,丰富了知识经验。

四.适时迁移,事半功倍

第4篇

一、强化教改意识,转变教育观念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前提

教育的改革首先是对教育观念和教育意识的改革。要迅速“实行对教育的两个根本性转变”,摆脱“应试教育”的羁绊,建立与知识经济进化相适应的教育观。传统的教育一向只注重单纯传授知识,期望学生个个学富五车、通文识理,教育的作用也仅仅是对知识的机械“翻版”。随着知R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发展的速度以几何极速加快,人类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复杂,如果教师仅仅充当学生现实生活的领路人,仍抱住书本和注入式传统教育模式不放,学生接受的教育必将是过时的教育,也就不可能具备驾驶生活和适应未来的能力。贝斯特说得好:“真正的教育应是智慧的训练,经过训练的智慧乃是力量的源泉。”因此,摆在我们教育者面前的任务就是要尽快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教育观念,科学推进素质教育向前发展。

二、加强专业培训,重视论文撰写,改进教学结构是完善教育素质的有效途径

1.加强专业培训

实践表明,教师具备丰富系统的专业理论是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把握重点、攻克难点、解释疑点的基础。教师只有通过专业培训,不断地给自己进行知识的“充电”,才能适应专业培训,才能适应信息更新、高考改革的形式发展需要,才能使自己的教学空间始终保持“明亮、宽敞”。

2.重视论文撰写

论文是教育研究和教学经验的结晶,是实践的结果。教师要写出有见地的文章,既要在教学实践的同时加强思考和探索,又要紧跟教育发展的潮流,运用先进的理论方法,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去不断实践、总结、再实践……因此,可以说:教学论文的撰写过程,既是经验归纳、积累的过程,又是教师教育水平提高和个人素质完善的过程。

3.改进教学结构

可重点落实在三个方面:(1)教学目标素质化。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以“技能训练、兴趣激发、品质培养”为中心,充分体现新课改教的现代化教育思想。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水平和高度是教育者育人水平和高度的体现。(2)教学主体学生化。应精心设计和上好每堂课,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切实立足于学生的“会思、会问、会练”,继而“会学”的能力培养。赞科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知识,只有当他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知识本来是“死”的,经过“积极的思维”这条必经之路,才能成为“活”的知识。对于“会问”,爱因斯坦说得好:“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引导学生选择、设计习题,培养“自主式”训练习惯,学会自己设计练的程序、自行尝试答案、查阅资料、自我评价、自我提高。逐步掌握“会练”的基本技巧,才能真正让他们从题海中解脱出来,练得轻松、高效。学生的思、问、练能力得到了培养,就会逐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继而掌握自学的基本方法。(3)教学手段实用化。革新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的重教轻学、重知轻能、重记轻思的传统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逐步使自己的教学手段多样化、实用化,乃是目前提高我们教师素质的捷径。

三、恪守师德信念,塑造师表形象是发展教师素质的基本保证

教育道德信念是教师对其职业道德义务的强烈责任感和对教师职业道德理想的坚定信仰,它是深刻的教育道德认识、炽热的教师职业感情和顽固的教师职业道德的有机统一。道德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教师道德信念就是教师的精神支柱。对于人民教师来说,只有确立了牢固的教育道德信念,才能以强烈的道德责任感,自觉地按照教师职业规范要求去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去追求和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从而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实践证明,成功的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高素质的教育又不能没有坚定的教育道德信念。

第5篇

1.课题的核心概念

“课堂三导教学”课题研究的核心理念是“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以教促学”。这一课题的研究主要通过“导学、导疑、导练”三个教学环节,促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主动提出问题并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同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当堂有效训练与评价,进而创建紧张、有序、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

2.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课程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能力发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课堂着重于师生的有效教学行为,以此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在下校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还比较传统,出现“满堂灌”的现象,学生只是接收知识的“容器”,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致使许多教学内容在课堂内无法完成,老师只得课内损失课外补,校内损失校外补,靠多布置课外作业来提高教学成绩,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羁绊了素质教育的推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能不能找到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或策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高效率的学习,使师生在课堂上高效完成教学任务,课后不布置或少布置作业,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这一问题已经是目前我们课堂教学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进一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的瓶颈,从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入手,激活课堂、构建高效课堂,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而我们进行的“课堂三导教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正是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良方,它研究的是课堂教学行为的问题,解决的是学生学习效率、能力培养的问题,它与新课改的精神、目标和任务是相一致的。

二、研究内容

探索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好奇心,发挥学生主动精神,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为此,我们确立了“课堂三导教学”的核心理念: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以教促学。即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引导为本、学校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为立足点,在课堂上通过灵活交替运用“导学、导疑、导练”三个教学理念开展教学活动,来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改革形式,既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目标、途径、方法,又能对学生自主学习效果进行检测,并通过检测暴露出学生存在的问题,经过教师的点拨解惑,落实学生的学习目标,促使学生学会主动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并对所学知识进行当堂有效训练与评价,从而达到人人达标的目标。

三、研究方法

为了使本课题研究更具有针对性,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并灵活使用个案分析、调查研究、区域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研中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总结并推广可行性经验和做法,使课题目标得以真正的落实。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方法是:

1.通过理论与实践培训,进一步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在区级培训的基础上,邀请省、市专家来我区作报告、开示范课、与教师座谈,强化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让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确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组织全员培训

(1)利用期初小学校长会、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导主任会,分别对学校领导进行培训,确保认识到位,统一思想。

(2)组织我区全体实验教师参加培训,抓典型实验学校,培养优秀实验教师队伍。

3.典型学校带动

第一、确立典型实验学校若干所;第二、利用典型实验学校优秀教师的教学资源,通过开放周、片际研讨、共同体等活动传递给全区实验教师,以此带动、辐射、引领全区课题实验研究。

(1)开展区域性课题专题教学研讨活动,及时总结经验,好的经验和做法加以推广,进一步促进课题实验的稳步发展。

(2)组织全区性的教师竞赛,促进教师自觉参加实验。每年定期开展各式各样的“课堂三导教学”观摩评比活动,不断提高教师课题研究的能力。

(3)开展区名师工作室“送教送培”及城乡共同体教学研讨活动。以研带培,以培促研,研培结合,促进了城乡之间教育教学的均衡发展。

(4)编写导学材料,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保障。由小学教研室牵头,组织一线优秀教师编写四―六年级学生学习活动材料,并在网络上,为实验教师的上课提供方便,同时为课题实验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总之,课题的实验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同时辅以实验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确保本课题得以顺利实施。

四、研究成果

(一)教师方面

1.转变观念,增强教研意识

一切先进的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理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改革的困难都是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所以,要想推进课题实验的发展,观念的转变是先导。课题实验开始,我们把教师的培训作为“重中之重”来抓,组织实验教师进行培训,学习有关“课堂三导教学”理论,还经常组织老师们积极参加了省内外的教学观摩研讨和培训活动,听取优质课、专题讲座、优秀案例分析等,要求老师回来后要在本校或全区里上一节汇报课或开一场讲座,把先进的理念传播给老师们,推广运用好的经验和做法;还聘请省内外专家来我区讲座、上示范课,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注重抓校本培训,坚持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专题研讨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教学反思与论坛相结合。老师们认真研读教育教学理论的有关知识、课程标准以及报刊杂志的有关文章,人人写学习笔记、心得体会。达到在培训研讨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在提高中成长,增强教师课题研究的教研意识。

2.开展研讨,提高教研水平

课题实施的推进,研究是关键。面对课题实验的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抓住对“尝试”、“有效”两个词的理解。如何有效的进行“课堂三导教学”课题的研究?只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1)开展课题调研活动。每学期我们教研室都要组织教研员到课题实验校进行调研,听课、评课、交流,了解一线教师在课题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为实验教师指明课题研究的方向。

(2)举办课题专题研讨活动。每个学期课题实验校轮流开展一次课题专题教学研讨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专题研讨课、评课交流、经验介绍、讲座、阶段小结、论文汇编等。共举办了7次课题专题研讨活动,每次活动都有教学论文或阶段小结等共汇编5册,取得较好的成效。

(3)开展优质课评比活动。实施课题实验以来,曾举办了三次区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评优活动,主要以开展“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等领域的内容进行教学专题研讨。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三导”教学的“先学后教,少教多学”的核心理念,“先学”就是让学生进行独学、对学、群学,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小老师”的作用,运用“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评价机制,发挥团队精神,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后教”就是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难之处进行点拨、指导,教师少讲、精讲,学生会的不教,学生说明白的不重复,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才讲。力求达到:“一节课我们关注的不在于教师讲得多么的精彩,而在于关注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学习状态;一节课我们不但要关注学生获取了哪些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取知识”的最高境界。

(4)开展名师工作室“送教送培”和城乡共同体活动。每个学期开展或组织一到二次区小学数学林爱村名师工作室“送教送培”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工作室成员的研讨课、经验总结、专题讲座、评课交流等等;还组织开展了城乡共同体教学研讨活动,每次活动都能围绕“课堂三导教学”课题研究的主题,组织课题实验学校的优秀老师到农村及薄弱学校进行“送教送培”,充分发挥了名师工作室成员及课题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带动辐射的作用,让优秀的课堂教学成果在教师的心中生根、开花、结果,不仅促进了教师教学教研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且促进了城乡之间教育教学的均衡发展。

3.提升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通过课题的实验研究,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从尝试中来,走促进自己专业成长之路,其综合能力普遍得到提高,也培养锻炼了一批中青年教师。一是教师合理设计教案的能力明显提高。二是在刻苦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热情明显增强。课题实验以来,全区教师自撰了10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或优秀案例分析分别在CN、省级等刊物上发表;30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分别在市、区级刊物上发表。参加市级以上优质课评比20人次获奖(其中国家级1人次、省级13人次、市级6人次);参加区级优质课评比有40多人次分别获一、二等奖。多位教师参加市教师技能大赛获得好名次,还有老师被邀请承担市级以上骨干教师的培训任务。由此可见,通过课题实验的研究,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力地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学生方面

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多种,可以是教师指导,学生领悟;也可以是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引导。不同的学习方式,代表着不同的教育理念。通过课题实验,我们发现学生最大的变化是:教师在课堂中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自学,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开始由“厌学”转向“乐学”。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中品尝成功之乐,在合作交流中分享学习的快乐,敢于展现与众不同的想象与创造,展示自己的个性。一位六年级的学生在问卷中写到:“我会通过自学课本获取知识、理解知识,我们这样学习感到学得很轻松。我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整节课处于紧张的状态,但我们还是学得很愉快!”还有的学生说:“我们很喜欢这样的数学课堂,老师都是让我们自己学,不懂的知识老师才讲,我们真正学到了知识”等等,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1)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不断增强。由于教师采用“先学后教、少教多学”的理念进行教学,在课堂中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的成果,老师利用多元化的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形成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不仅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积累了大量的基本活动经验,掌握了学习数学知识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

(2)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养成。通过课题的研究,实验老师对学生经过精心的培训、辅导,严格要求,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不断的养成。如:倾听的习惯、勤思的习惯、敢说的习惯、善问的习惯等。

(3)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逐步形成。实验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了“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同时运用“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评价机制,让学生通过“兵教兵”、“一帮一”等活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把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2.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通过三年多的课题实验,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特别是有些学校学生的学习成绩进步很大。如:某实验教师从四年级跟班到了六年级,原来这个班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是比较差的,到六年级毕业抽检中学生的成绩在全区名列前茅;还有一位实验教师他所执教的班级有好几位学生由原来的学困生转化为中等生,中等生转化为好生,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乐学、爱学数学。

(三)努力实践,推进课题发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课题实验开展以来,教师能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充分了解学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教学,并根据导学材料进行个人的增加或删减,在课堂中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每一个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探索、学会质疑、学会与人合作,并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爱学、乐学数学。

课题实验校先后承办了多次课题专题研讨活动,教研员与一线老师一起研究了无数的课例,通过“备课―公开研讨课―听课―评课―反思”的基本案例研究模式,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经过比较分析,形成了“课堂三导教学”模式的一般流程。

1.导学目标

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将以往的“教学目标”变成学生的“学习目标”。把抽象的数学知识改造成学生具体的学习任务,通俗易懂,一目了然。目的是让学生一开始上课就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本节课我们要学什么?使学生学习有了方向,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自学诊断

让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课本的内容,边自学边完成诊断练习。学生对自学过程中碰到自己没办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教师可灵活采取以下四种形式:一是让学生自我重点研读;二是小组讨论;三是向老师求教;四是引导学生通过“兵教兵”、“一帮一”的形式,解决在独立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3.合作探究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己搜集的信息,进行总结性精讲点拨,解答疑问,对有些问题进行规范性界定,也可以让已掌握知识点的学生进行讲评,教师补充。合作探究可以包括:

(1)预设的问题。

(2)学生在自学诊断练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3)生成的问题。

(4)教师重点讲解和辅导,解决疑难问题。

4.展示交流

是“自学诊断”和“合作探究”的升华,主要是解决本节课知识的巩固、检测、提升的过程。通过组际展示,交流各小组在“自学诊断,合作探究”中取得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展示学习效果就是让学生表现自我,感动同伴,学会倾听,学会欣赏,进而在为自己为同伴自豪的同时增强学习自信心,完善自我,形成能力的重要环节。即当堂训练,巩固提升。展示交流部分的练习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完成的,如果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请教小组的成员,或者老师重点辅导,让好生帮助差生,并且要求他们做完练习后进行及时的批改或者让学生上台展示,进行集体的批改,这样也可以减轻老师批改作业的时间。老师应采用一些评价的激励机制,促使学生抓紧时间完成作业。

5.归纳总结

(1)全课总结,归纳、概括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2)渗透学习方法。即课堂总结体现两个方面:一是概括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强化难点,总结规律,使学生对全课的内容和知识要点留下明确清晰的印象;二是总结提升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和条理化,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第6篇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过多地强调学生识字、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口语交际教学因为不属于书面考试范围而备受冷落和忽视,造成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普遍较差。但是社会的发展对人的交际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因此就要求将教育与社会实际相融合,从学生抓起,从小学抓起,小学语文教育则是重要的环节。近年来,小学语文的开放性教学理念的一步步深化为小学语文教育的实用型增强,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学变得更轻松更务实。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嘴,使他们能谈;给以空间,使他们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给孩子以时间,使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这就要求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语文论文去读课本、自己去提问、自己去感悟、自己去说、自己去评价。而教师则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激励,起一个引导者的作用。

对于小学语文教育而言,开放性教学的核心是开放性阅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实施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加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实行开放型教学,通过改革传统教学中束缚学生思维的因素,激励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语文规律,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一、开放性阅读的基本原理

首先,“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自己读、分组读、齐读、个别读等多种形式,能做到认真读文、大胆提问、勤于思考、用心感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其次,“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使学生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在读的过程中,一方面是课文的丰富的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一方面是学生以自己的全部经验对课文作出的多元反应,培养了语言的想象力,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再次,“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是以尊重学生为前提的阅读训练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他们的智慧、潜力和创造力。学生在回答相互提出的疑问时,要采取开放式的补充回答方式,不要拘泥于单一的答案;最后,“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法使教师从刻板、僵化的教学模式中挣脱出来,接触到更多、更新的教学观念,能创造性地组织、策划教学,有了更多发挥能力的机会,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因此,“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发挥他们的个性,形成开放性思维、积累语言知识等都有很大作用;对饱受讲读式教学之“苦”的教师,也是一个值得推广和探讨的好教法。它使教变得宽松,使学变得愉快,是一种快乐教学法。

二、开放性阅读的实施方法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一些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教学活动中,要始终坚持把学习方法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并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掌握运用、提炼总结。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学习方法迁移运用到其他内容的学习中去,使语文教学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开放教学目标,突出个性。发展要改革语文阅读课堂教学,首先必须紧密联系新教材,改革传统教学中过于狭隘的教学目标,使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朝多元化方向拓展,强化语文观念,增强语文应用意识,把着力点放在解决问题语文教育的策略性、创造性及问题解决过程的体验等方面;其次,开放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创新意识。使用新教材教学,必须开放课堂教学环境,创设一种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空间,开放型的师生关系和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气氛。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敢于求新求异,大胆表明自己的想法,从而有效激发其创新意识,张扬学生阅读的个性;再次,开放教学内容,扩展创新空间。新教材内容的选用上,给予教师更多的选择余地,教师可选择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供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新欲。实践证明,如果实施“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是可以实现快乐教学的。

三、开放性阅读的积极意义

学习是一个人终生面临的重要任务。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信息量成几何级数增长,知识更新的速度也更快。一个人学习仅靠“苦”是行不通的,还得讲究有效地学习,讲究学习方法,变“学海无涯苦作舟”为“学海无涯法作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培养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的能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正如著名心理学家诺曼所说的那样:“期望学生学习但不教给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有的教师虽然有学法指导,却流于形式。其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学法指导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阅读教学承载着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项教学目标,所以,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不可能是机械地、独立地灌输,只能是自然地渗透,而这个过程是学生参与语言训练的过程,是学生展示思维的过程,是学生感知的过程。其次,提炼在学生初步感知某一学习方法的基础上,由教师或者由教师与学生的问答交谈,运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这一学习方法的精神实质提炼出来,使学生能抓得住。总结是理性的反思过程,是认识过程的又一次飞跃,也是学法形成的必要途径。再次,实践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这些学法去自觉地参与阅读实践,经过反复的阅读实践实现。从而形成可以延续一生的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以及处世办法,这对于人的一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7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整合 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和焦点。新高中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采取综合化、多样化的信息技术应用模式,发挥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呈现工具、情景创设工具、个别学习支持工具、交流合作工具、研究工具的作用,创设教师――学生――信息技术――教学资源有机融合的学习环境,尽量为不同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工具,帮助和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问题解决、交流协作等。

一、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数学教学现状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主要发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大量的数学教学论文资料和课堂教学录像的分析研究发现,当前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使用多停留于形式,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例如,绝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时,常常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教学内容。但是,许多教师却将情境的创设泛化,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使得技术的运用适得其反,没有体现整合的效果。种种问题说明,教师对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整合的认识不足。很多时候,信息技术并没有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也没有成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教学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次数远远多于学生使用的次数。也就是说,统治我们各级各类学校的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在这种结构下,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作为辅助教师教,即用于演示重点和难点的直观教具。

我们先后经历了8次课改,多数只注重了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而忽视教学结构的改革。只有较好地认识、理解学科的本质并寻找到技术与学科的结合点,信息技术的优势才能体现,才能深化我国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

二、新课改条件下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教学模式探讨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的和内容,而建立起来的教学结构和活动程序,是一套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1.实验教学模式。此模式主要适用于抽象复杂的数学概念、几何定理的研究和利用几何知识解决问题教学,要求师生都熟练使用几何画板和Word等工具。具体实施如下:

(1)情景导入,明确目的。创设现实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明确数学实验的重点。

(2)做”数学实验”,自主探索。学生明确了课堂目的后,让学生用几何画板做数学实验,独立探索,发现数学概念包含的本质特征、规律形成的原理。

(3)讨论总结,提出规律。学生将探索获得的概念属性或规律与学习伙伴进行讨论,在教师的帮助、引导下提出正确的概念或规律。

(4)概念/规律应用。将所获得的概念或规律应用于解决一些问题,可以是进行一些练习,也可以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此时学生独立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实验。

(5)反思。用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讨论如何获得概念、发现规律的,用“数学实验”进行学习对自己解决问题有什么启示等。

2.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此模式目标在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难点,化抽象为形象,主要适用于一些难于理解的数学知识的教学,运用此模式进行教学的前提是教师要能够熟练使用Flash、Authorware、几何画板等工具软件。

3.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此模式主要适用于与生活有关的计算机公式、规则的复杂应用教学,如统计计算,要求具有多媒体教学环境,要求师生都熟练使用Word、Excel等工具。

4.协作研究教学模式。此模式主要适用于有关程序设计的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求具有计算机教学环境,学生具有一定的程序设计操作基础。

三、案例研究

基于信息技术网络教学模式进行的高中数学第一册(下)《函数y=Asin(wx+φ)的图像》内容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根据该课时特点,采用支架式教学,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分解为三个教学目标,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各种相关图像,使学生从感官上意识到A,w,φ可能对图像有影响。

(2)利用Mathematica软件的作图功能,学生对A,w,φ取不同值,观察相应图像,了解A,w,φ对图像变换所起的作用,如A决定振幅变换,w决定周期变换,φ决定相位变换。

(3)以小组的形式,调用在Mathematica软件环境下开发的函数,研究y=sinx的图像到y=Asin(wx+φ)的正向变换过程及逆向变换过程。

3.情境创设。给学生一组图片,让学生对其观察,使学生意识到A,w,φ可能对y=Asin(wx+φ)的图像有影响,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怎么验证无影响?如果有影响,有哪些影响?从而将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使学生形成由“教数学”到“做数学”的转变。

(1)将所提问题,Mathematica软件的使用说明等相关教学资源发不在网上,学生可进入相关网站进行查询。

(2)协同合作。

4.信息资源设计。除了准备完成教学目标的相关问题外,还要准备一些具有发散性的题目以供进度快的学生继续研究。另外,准备相应典型习题,对网络教学的教学效果进行巩固与提高。这些信息在指定网站,学生可以通过Internet进行查询。

5.自主学习设计。第二个与第三个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实际上是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过程,要求学生自己设定研究计划,根据A,m,φ所取的不同数值来研究其对图象的影响;在调用函数研究图象的变换过程中,也需要学生观察图象的动态变换过程,总结出其相应的变换规律。

6.教学实践点评:

(1)学生对Mathematica的作图功能掌握较好,在考察A,w,φ对图象变换有哪些影响时,有的同学发现了当A取负值时的图象与A取正值时的图象关于x轴对称的情况,对函数的对称性进行了探讨,并在此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取负值时对图象有哪些影响的新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在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下,有的学生根据函数的奇偶性对其进行了解答,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都得到了质的飞跃。

(2)部分学生调用软件包中的函数不是很熟练,这要求教师在第一课时作好示范工作:还有部分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习不够专心,在网络环境下做与教学无关的事,这要求学习小组的组长作好监督工作,这也在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协同学习的重要性。

四、总结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加速了现代社会数学化的进程。信息时代就是一个“数字化的时代”,它不仅要求人们掌握电脑的简单操作,而且要求人们有自觉地数学意识、灵活的数学头脑。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渗透计算机意识,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第8篇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在今秋这收获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自己的节日——第24个教师节,我荣幸地被评为市中区优秀教师,感谢领导和老师们对我的鼓励。当杜校长安排我教师节会上发言时,我当时欣然答应了,但是,当我准备发言稿时,我又犹豫了,那是因为我的工作太平凡,我所做的大家都做到了,甚至比我做的还好。与各位领导相比,我的敬业精神还不够强;漫长的暑假,值班老师总会看到几位校长和张主任的身影,他们为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忘记了节假日,为了学校这个大家庭,丢弃了自己的小家庭,才有了我们今天这优美的育人环境;与各位班主任相比,我的工作没有你们做的细致周到,特别是低年级的班主任就像孩子的“全职保姆”,经常是刚到办公时喝口水想歇一歇,就有学生来报告情况;与常年带病坚持上班的老姐姐相比,我的病痛比他们少;与离家远的教师比,我方便得多;与带孩子上班的年轻的“爸爸妈妈们”比,我比他们的困难少……是他们身上体现了我们建设路小学教师团队的团结奋进和锐意进取精神,他们才应该是当之无愧的先进!我所取得的点滴成绩是微不足道的,今天我之所以有勇气在这里,那是因为我愿意和大家交流近几年来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收获、失败和感悟。

加强政治学习,提高个人修养。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在业务上强人一筹,才能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平时工作中,严格按师德八条要求自己。向抗震救灾中英雄的教师群体学习,增强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200×年市中区教育局开展了“塑阳光心态,做幸福教师”活动,我及时调整心态,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不迟到、不早退,出满勤,干满点,甚至有时把工作带回家里做,也要圆满地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任务,争取“做好在职的每一天”。

躬耕不辍园丁路,以人为本育花朵。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作为一名富有经验的教师,我没有在过去的成绩面前停滞不前,而是高标准严要求对待自己。从细节做起,在教学上认真备课、上课,及时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对学生严而有度,与他们真诚相处,用爱与学生沟通。同学们都认为我是值得信赖的教师,又是亲密的好朋友、值得尊敬的长者。因为有了爱和喜欢,同学们总是喜欢上我的课,所以,我所带班的学生在每次考试中均名列前茅,由于教学成绩突出,我多次实绩考核优秀,连年被评为建设路小学优秀教师,200×和200×年师德考评和年终量化均为优秀。同时,我所带的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数学竞赛荣获集体一等奖。

积极开展教科研,改革学习谋发展。充分发挥教研组作用开展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面对陌生的新教材,我们只有课前多交流备课心得和课后反思,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少走弯路。200×年5月我参加了×省的实验课题《在小学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积极投入到课改实验中去;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面对新教材和新课标,作为学校一名老教师,我深感自己的知识匮乏。利用工作之余,多方搜集材料,阅读报刊,转变教育观念,了解课改的新动向。几年来,我持之以恒地主动学习课改理论,阅读了大量的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书籍,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多篇教育教学论文获奖。平时,我还喜欢从网络上下载教学名家的录像课,边学习边反思。

在反思中前行,在积累中收获。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个教师如能坚持在教后将自己的教学得失、教学机智、教学偶得和各种学习所悟,及时整理并记录下来,天长日久,不仅能防止许多经验和教训流失,更能在聚沙成塔般的积累中,收获喜悦。

在困惑中思变,在挫折中成长。我们使用北师版教材的数学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那就是:教材知识的衔接方面有些欠缺,布局有些零乱,每个课题都像蜻蜓点水似的了结,没有做到循序渐进;书中的作业量不足,尤其是计算题少,学生的计算技能难以提高。所以,我每学期都给学生设计“计算天天练(包括口算、笔算与简便计算)”,帮助学生提高计算能力。课改实验工作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曾上演了一幕“东施效颦”的闹剧。记得200×年3月,我们去参观了市中区××小学的课堂教学,认为他们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很成功,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自从红旗学习回来,我们两个班帅先拉开了桌子,8人一组或10人一群围在一起,开始了小组合作探究。令我们意外的是:小组同学围坐在一起,课堂纪律难以控制。由于大部分同学的眼神不与教师交流,仅凭听觉,一些没有良好倾听习惯的学生很容易走神,精力不集中在学习上,甚至开小差做小动作;由于课堂秩序混乱,降低了教师引领的作用,学困生的收获甚微,学生成绩两极分化。在挫折面前,我们没有气馁,及时的总结经验,认为没有哪一个经验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小组合作学习也有它的局限性,现在我们计算教学学生还是传统的坐法,但学生依然经历尝试计算——订正——再板演——再订正的二次反思过程的新的教学模式;而统计教学和几何教学则采取分组实验教学。

不同的人对教师工作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贪图享受的人说:教师工作风不打头,雨不打脸,一年有两个假期,还有休息日,工资也不低。而责任心强的人却说:教师工作的特点是没有节假日和星期天。是啊,在假期里我们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那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好动的群体,会发生一些突如其来的状况。就在前两天,开学刚一周,我班刘猛就丢了两本作业,刘猛说本子发到位子上,一会工夫就不见了,难道本子真的长上翅膀飞了,我能够相信他的话吗?到底是班级出现了小偷,还是本人厌学故意把本子藏起来……不管走在放学的路上还是回到家里,我不停的在思考这些问题,这些孩子小小脑袋瓜里整天装着什么呀?看来,教学工作必须从严、细、实、恒抓起。

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深感辛苦并快乐着。我欣慰,因为我付出了,努力了,也收获了;我收获了领导的支持,同事的帮助,家长的信任和学生的爱。在此,我要真诚地感谢学校领导给我们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感谢老师们给我的帮助;感谢家长对我工作的支持;更应该感谢我的学生,是他们给了我耕耘与收获的沃土,在那里我找到了实现我人生价值的坐标,我会把这些当作我人生的财富,化作我工作的动力和源泉。

最后,祝领导和老师们节日愉快,万事如意

第9篇

高效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各项数学能力以适应社会对数学人才的需求。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师生互动活动。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空间和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必须改变传统、单一的知识传输教学模式,用多种方式方法引导、帮助每一个学生掌握有用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实践证明,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资源丰富、形象直观、化静为动等优势,有利于改变传统的“师讲生练”的单一教学模式和方法,能让学生在有趣的教学情景中积极主动的学习数学知识,培养数学学习能力,有效实现课堂教学高效化。

1.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资源丰富的优势编制高质量的教学设计和教师导学案。

打造数学高效课堂,关键在于教师的课前备课,编制高质量的教学设计和导学案,是有效实现课堂教学高效化的基础。多媒体资源库中的教学实录、教学设计、说课材料、教学论文、包括与教材配套的素材库、实验装置、课改等教育方面的最新信息等,都为教师备课提供了丰富的拓展资料。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方面一般都是以教师运用为主。而高效课堂的教学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只起点拨作用。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应用是照搬照抄,所以教学效果甚微。而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资源丰富的优势,在熟悉资源的内容前提下,教师大胆地对原有资源重新编辑、改造、升华,形成更符合实际教学的高质量的教学设计和导学案、更能激发学生们的探索精神及求知欲,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编制高质量的教学设计和导学案,教师必须考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直观形象的优势,创设一种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获得丰富生动的感性知识,突破训练难点,克服思维障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所提供的资源丰富,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多运用合作式学习的策略和主动研究策略,改变传统教师单一传授,知识有限,参观局限的方式,实现了以实践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方式;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促进双方共同学习。帮助学生时刻监测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

2.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形象、直观、生动的优势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高效课堂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自学为主,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尤为重要。根据初中学生心理特征和思维发展的不平衡性,将数学课本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变化过程、形态各异的运动,通过多媒体对课本、图形、图像、动态和声音等进行综合处理与控制,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调动学生的眼、耳、脑等器官,让他们兴奋起来,创造一个使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特别是传统的几何教学中很难体现出情境创设中的悬疑性、惊诧性和疑虑效果,不能给学生留下难忘印象而引起学生的注意。而多媒体教学就可以使创设的情境更生动逼真接近生活,使原本抽象的几何概念,更接近实际,更能体现几何概念的实用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所以,教师在实施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应十分注重利用图形、音乐和动画等多种信息来补充刺激学生的多种器官,使教学内容真实化、趣味化和多样化,唤起学生的注意,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课件:屏幕出现了在美丽清晰的地平线上,太阳开始露出了可爱的笑脸。将这一美丽的景物形象地比喻为直线和圆的关系;在舒缓、优美的《日光曲》音乐的伴奏下,一首“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散文诗轻轻诵来……组合成一个巨大的、诱人的“探索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悟”出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变化示意图,明白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在公共点个数方面存在的本质特征。这时教师提示学生去发现直线和圆有几个公共点?位置关系可分为几种类型?分类的标准是什么?能否象判定点和圆的位置关系那样,通过数量关系来判定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样,使学生学会运用联想、化归、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去探索问题实质,以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兴趣。又如在教学七年级几何第二册“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就可以应用多媒体的鲜艳色彩、优美图案,直观形象地再现事物,给学生以如见其物的感受。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计出多幅图案,如等腰三角形、汽车标志、贴画等,让学生观察。图像显示模拟逼真,渲染气氛,创造意境,使学生很快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和巩固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性。

3.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化静为动的优势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

《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教师要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积极的学习探究。在教师实施高效课堂的过程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形象反映客观事物,形、声、色、光、动、静于一体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充分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主动学习。例如;八年级教学内容“平移”和“旋转”,单靠学生的空间想象和老师的说教,学生无法真实的体会这两种图形变换的性质,利用多媒体展示动态的变换过程,如人乘坐电梯时的运动、螺旋桨的转动等等,让学生很快理解了它们的变换过程,很快总结出了它们的性质。同时,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为课堂教学创造立体化环境,使学生各种感官协调参与学习,调动大脑左右半球活动的积极性,拓宽信息传递的渠道,提高传递的质量。例如圆柱、圆锥的侧面积推导,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在以前的教学中,常用一张纸片和实物模型演示,一会儿是平面图形,一会儿是立体图形,教师讲得吃力,学生学的模糊,立体感差的学生根本不知从何处展开思维。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利用课件把圆柱侧面沿高剪开,旋转,并保留运动轨迹,其动态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了思维的空间,更能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更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上网快速地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料,有利于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能达到厚积知识,破难解疑,方法优化,能力提高,学习高效的境界。

另外,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就是全部的教学工具。而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投入使用,更有利于改变教学方式,构建探索和发展以自主学习为主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例如前面在教学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通过课件展示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自己归纳总结直线和圆的几种位置关系,并探究在几种不同位置关系中,圆的半径和圆心距之间的关系,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可以更好的引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第10篇

近几年,学校已获得全国高效课堂先进学校、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等国家级荣誉4项;江苏省示范初中、江苏省平安校园等省级荣誉7项;无锡市教育现代化学校、无锡市管理规范先进学校等市级荣誉13项。成绩的获得彰显出这所典型农村中学创新发展的奋斗历程。

一、以先进理念引领学校的内涵发展

规模设施上台阶后,如果缺少自觉的、丰厚的内涵发展为支撑,那么学校的发展就有可能流于浅表。近几年,硕放中学以先进理念引领学校的发展,着力提升学校的“软实力”。

(一)积淀学校发展理念,引领师生的态度和行为

经过多年努力,学校发展有了一定的优势和基础,尤其是近几年的飞速发展,学校逐步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学校通过多次合并,汲取了不同文化的精髓。在整合传统文化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全体师生共同恪守的硕中精神―“做最好的自己”、校训―“修德 达智 健体”和核心办学理念―“让每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让每位教师获得最佳发展”的核心精神。“做最好的自己”,体现硕中人不断追求、不断进取的精神面貌;“修德、达智、健体”,训导硕中人尚德至善,成就智慧,强健体魄;“让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到每个教育对象,也体现了办好现代学校与培育现代新人的完美融合,更体现了教育满足人的成长幸福。从横向看,教育要满足所有学生,即所有学生的成长需求,从纵向上看,学校要提供学生发展的健康快乐的成长营养,以学生为本,以成长为基,以健康为要,以快乐为上。“让每位教师获得最佳发展”,教师也应该是一个不断丰富、全面发展、逐步走向成功的情智载体。学校不仅是学生发展的场所,还应当具备教师发展的功能。具有这种功能的学校才是“真正的学校”,这样的学校才能使所有参与其教育过程的每个人都得到发展。

(二)创新学校管理方式,形成师生的共识和观念

学校践行优质教育对学校管理的要求,完善学校制度,建立一个章程、两大方案、三套流程、多种考评机制,形成脉络清晰、职责分明、奖惩有度、信息通畅的管理体系,着力打造科学、规范、高效的学校管理。一个章程,指《无锡市硕放中学章程》;两大方案,指《人事聘任方案》《绩效考核分配方案》;三套流程,指德育、教务、后勤三大流程;多种考评机制,主要有自评、教师互评、学生对教师评价、领导专家对教师评价以及家长对教师评价。

学校在教师管理上积极探索,不断尝试,形成了目标引领、精神引领、价值引领、专业引领和科研引领五层次引领法,在制度约束人的同时,开拓创新,注重精神的引导。目标引领―目标是成功的希望、圆梦的基石。要梦想成真,我们首先引领每个教师去寻找目标,然后坚持不懈地努力进取,直至成功。用个人终极目标引领,促进教师个人发展。精神引领―教育是人类崇高的事业,师德是教育事业的灵魂。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帮助教师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不断追求“上善若水,大象无形;水无常态,大爱无声”的人生最高境界。倡导“书卷气是一个人最好的品格”,鼓励教师全面阅读,勤于摘记,构建丰富的心灵家园。价值引领―教师的教育工作影响深远,其精神融入了学生的心灵,学生的成长就是教师价值的实现、生命的肯定。我们用这种价值观引领教师发展,持之以恒地把教师发展作为学校的发展目标,让师生共同成长。专业引领―我们注重从专业上加以引领,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我校与洋思中学结对,聘请洋思中学校长来校传授经验,组织骨干教师利用假期远赴洋思实地考察、学习;我们与澳大利亚朵思中学缔结为姐妹学校,通过交流开拓视野。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学习,自我提升。一批批教师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成长。许美华老师、闫超伟老师、诸锡昌老师等十几位老师被评为市、区级优秀教育工作者,华晓明老师、邹萌菁老师等近十位老师被评为市区级教学能手、骨干教师、教学新秀。近两年来,顾青老师、杨晓奇老师等近30位老师在省市级说课赛课比赛中获奖。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不断提升,专业素养逐步增强,优秀教师的队伍越来越庞大,为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科研引领―积极组织引导教师参与各级各类课题研究,提升专业理论素养。“十一五“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创新研究》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新课程改革中动机设计策略研究》掀起了全校教师课堂教学改革探究的热潮,形成了专题带动、方式创新、教师广泛参与、具有实效的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在《城市化转型期中学生思想现状的调差与教育策略研究》的探索中,初步了解掌握了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动态,为教师教育对症下药提供依据。并在此基础上,依托“十二五”课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研究》继续深入研究,获得了部分物化成果。科研与教学齐抓,加深了教师思想的深度,提高了教师教学的能力。最近三年,全校有近150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或获奖。邹黎明的论文《从一道几何试题谈起》、何碧峰老师的论文《运用多种方法,优化物理教学》等多篇高质量的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均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三)整合学校文化资源,满足师生的需求和发展

加强学校环境文化建设,创建具有独特品质魅力的学校文化,是提升教育内涵的重要方面。

1.抓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用环境熏陶人。

校园环境文化是一部无字的教科书,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因素。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环境文化能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在制度文化和教师文化建设的同时,重点营造自主和谐、全面发展的学生文化。如标语牌和宣传展板、班级名片、校园十景,走廊文化、餐厅文化、运动文化等,这些文化设施以其独特的神韵召唤激励着学生,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等活动以及20多个学生社团,定期开展活动,不仅活跃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愉悦了他们的身心,让学生在各种富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创造性的活动中,认识自己的价值,释放潜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学校精心选择了十个有内涵有特色的地方,形成校园十景:校训石、腾飞雕塑、乐台、百年紫藤、行知农场、馨香亭、感恩石、石语、清溪、品香苑,并对校园十景进行深度解读,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2.抓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用人文培养人。

大多数教师都追求美好的人生和事业,都希望自己过得有价值、有意义。走进我校校园,宣传橱窗里展示的学校办学思想和目标、师生荣誉、各种活动图片等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我校在各项工作中及时地了解教师有什么要求,困难、意见和建议;把群众的困难看成是自己的困难,把群众的要求看成是自己的要求;不断地改变自己的工作方法,善于深入群众,善于做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善于发挥自己的表率作用,得到了群众的信任、支持和拥护。

我校积极创造条件帮助每位教师进行科学的人生规划,激励教师努力奋斗,展示自我,超越自我,体验成功的快乐,实现人生的价值,把学校建成温馨的精神家园。要营造和培养教师敢于争先的进取意识、爱岗敬业的师德风范、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和教育教师,为青年教师的学习、成长、发展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优秀的教师在各种活动中显现出来。

抓精神文化建设注重干群之间的联系、交流与沟通,及时了解教师的思想,解决他们的困惑,消除误会和隔阂,在领导和教师之间建立起一种朋友似的人际关系。学校积极倡导读书活动,营造书香校园,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读书活动。学校专门购置了《做最好的老师》一书,人手一本,学校图书室、阅览室等教学资源,定期向教师、学生开放。学校行政会议理论学习宣讲等制度的实行,为我校营造了书香校园的氛围。

二、以创新精神提升课堂教学品质

学校注重课堂建设,确立了教育是为了一切人的发展的理念,树立了对学生全面评价,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观念,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素养、具有社会意识、具有综合素质技能的现代公民。

(一)打造高质量的课堂

1.向教学科研要质量。

学校善于学习借鉴先进理念和经验,把握“学”与“教”的辩证关系,以此为抓手,开展教学研究。开展“同课异构”活动,课后及时进行评课,既能肯定长处,又能指出不足。加强学科资源建设,建立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智慧共享”。强调集体备课制度。发挥教研组的引领作用,在课堂教学的技巧、方式方法、学生自主性的调动等方面,进行策略性的引领和指导;备课组活动加强集体研究和集体备课,关注教学进度、达成度、明确教学重点、难点,重视教学例题的选择,统一各层次学生的作业。重视专题研讨。有计划地开展各种层次、各种规模的教学会诊,帮助教师自觉放大有效教学的亮点,排除各种无效教学的行为,坚持为“学”而“教”的理念不动摇,全面优化课堂教学,着力向高效课堂要质量。

2.向过程管理要质量。

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以教学“五认真”为抓手,完善制度,细化要求,常态化地开展随堂公开课、中层领导推门听课、学生座谈、问卷等活动。加强作业管理。各备课组精选习题,统一作业,通过完成情况分析找出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度。完善各种评价制度。坚持多方位评价教师,自评、互评、专家评、领导评、家长评,全面听取各方意见形成综合评价。

3.向高效教学要质量。

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标”,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科学性。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向科研要质量,向45分钟要效率。在不断尝试中,学校总结归纳出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五步法”:低起点、小步子、高密度、快反馈、勤辅导。分类指导,整体提高。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采取分类指导措施,加强对尖子生的培养。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了,面向全体学生,整体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普及与提高两不误。布置分层作业,在分类指导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个体的学习情况,分层布置AB作业,因材施教,共同进步。

(二)打造生命化的课堂

努力转变教师角色,以学生的生命体验为重点。更新教师理念,转变教师角色。传统的课堂教学的“一个声音”已经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各抒己见”;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的“主体地位”已经发生动摇,取而代之的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地位高低之分。在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就能主动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智慧,表达他们的内心体验,表达他们的情感,且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和生命的价值,并时刻体味到人格的自主性和尊严。教师也能找准自己的“心理位置”,重新调整心态,充分展示他们的教育智慧,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实施开放式教学,为课堂注入生命活水。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生物课带领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数学课指导学生到操场测量旗杆的高度,美术课引导学生用画笔展现校园的美景……课堂教学一旦结合了生活,就有了丰富的内涵,就会牵动学生的心灵,就注进了充实的活力。

关注学生每一点发现或者进步,充分尊重学生,适时鼓励学生,将学生作为一个成长的个体来对待,这是对生命的尊重,是对教育的尊重。

在全体教师多年来的努力下,学校在新区教培研中心组织的教学评价中,学生的优秀率、全科合格率、毕业率、均分等多项考核中,始终保持前三位。

三、以生为本服务学生的健康成长

课程引领师生共成长、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发展。我校的课程建设,立足于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与众不同的“唯一”;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发展,让每一位教师成为一个令人尊敬的、德才兼备的“专家”。最充分地为学生设计“菜单”,最充分地为学生提供差别化“菜单”是我校课程建设最大的特色,也是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的有力抓手。给学生创造多元的舞台,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我,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自主地选择校本课程,从多元的角度审视自我、挖掘自我,找到自身的特长,捕捉成功的机遇,提升自己的素养。

(一)精心设计,开发适合学生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选择和设计,始终坚持结合学校及地方特色为原则,遵循学生兴趣、爱好、个性发展需求。

1.航模。

学校依托毗邻苏南国际机场的优势,着力培养学生对航模的兴趣爱好,设计了航模课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国防意识,同时提升学生的家乡自豪感。

2.双语。

无锡新区正大力实施教育国际化,打造国际教育先导区。硕放中学处于对外交流展示的前沿,为了提高学生在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等多方面素养,积极开拓双语阵地。英语沙龙、英语角、双语课、口语大赛……各项系列活动丰富多彩。聘请外国教师来校交流讲课,安排教师出国进修学习,组织学生到新加坡韩国等国修学培训……一次次的国际交流,极大地拓宽了师生的国际视野。

3.禅绕画。

这是一种心灵治愈的绘画活动,在作画的同时,心灵呈现冥想状态,进而达到自在、心静的效果。在画禅绕画的过程中,需要用九种最简单的几何图形,结合思维的冥想,去释放压力,创作有趣的作品。既能帮助人放松心情,也能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所以许多学生在接触和尝试了禅绕艺术之后,都会深深爱上禅绕画。通过各种形式来享受禅绕艺术带来的美好感受。我们相信,生命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形式。禅绕艺术,是对生命艺术的一种非常优美的诠释方式。

除此之外,学校还精心选择了硕放乡土历史、晨钟文学社、监测站、地球小卫士、篮球、乒乓球、乐队、泥人、脸谱等多种多样的校本课程供每一位学生选择,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一技之长。

(二)载体拓展,创造满足学生的自我展示

1.细心指导,发展特长。

学校在开设校本课程超市的同时,还会细心指导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课程。陆铭屺的笛子小学有基础,如今已达十级,我们就建议他参加乐队课程,并以他为主组建一个小型乐队;周舜的二胡已达十级,学校就以他为中心,聚集一批学过二胡或者喜欢二胡的学生,组成二胡的社团,展开活动。

2.创造平台,展示自我。

学校通过节日文化活动:体育节、校园文化艺术节、读书节和科技节,为学生搭建平台。不论是手工还是舞蹈,不论是绘画还是书法,只要有一技之长都能在学校的舞台上崭露头角,绽放异彩。

四、以德育为先提升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我校秉持“让每个学生快乐健康成长”的办学理念,在德育教育创建工作中确立德育特色的外显管理模式―学生自主管理,深化至学生品德自我教育,提升学生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当前的初中生拥有自己的特点。他们自主、独立和平等地迫切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支持和循循善诱的启示激励。

1.自主设计,生涯规划。

根据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特长,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共同引导学生规划最适合自身发展的生涯发展计划。把“自我经营的能力、规划与行动的能力、利用时间的能力、处世和交往能力、对周围环境主动适应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必备的专业知识能力”作为学生个人生涯规划中能力发展的7项指标,使学生的自我发展志向明确,目标清晰。

2.自主管理,自我监督。

学生是学校的主人,有责任有义务成为学校管理的一部分。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还能锻炼学生的能力。因此,学校尽可能放手让学生自我管理。升旗仪式由学生主持,广播操打分由学生进行,五项常规评比由学生自主打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的独特作用,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校、班级的管理中来,以“值日班长轮流负责制”、“团队文明礼仪岗”、“学生督导队”、“诚信考场”等系列形式,来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

自我管理的成效是显著的,硕中的学生都以学校的主人自居,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多年来未有违法事件发生,违纪事件也是极少数。

3.开展“潜能生”工程。

第11篇

教学目标:

1.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并初步定量表达.

2.经历“猜测―试验并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活动过程,体会不确定事件发生的频率的稳定性,理解概率的意义.

3.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和感兴趣的游戏中,丰富对概率背景的认识,发展用数学的意识.在合作完成试验、交流对试验结果的分析与看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概率的意义.

教学难点:

1.位置:通过试验体会频率的稳定性.

2.成因诊断:

(1)通过试验体会频率的稳定性是建立在大量重复试验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比对,与学伴交流逐渐得出结论,在试验中需要学生投入较多的精力,不厌其烦地操作、收集、分析、综合,需要全体同学都参与,集中大家的结果.这种学习的方式需要足够的耐心与细心,这与七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自制力差的心理特点很不协调.

(2)学生零星的生活经验(例赢了一次游戏,中了一次奖等)中的错误积累排斥正确随机观念的建立.

3.破解对策:让学生动手操作,反复试验,亲身经历“猜测-试验并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活动过程,揣摩感悟,结合生活经验,逐步体会频率的稳定性,形成概率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一)小明和小雨都想去观看一场足球比赛,但只有一张门票.你能想一个公平的办法,来决定谁去观看吗?

思考:这类趣味浓厚且有挑战意味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常作为教材编写或教师引入的首选.问题很简单,学生的经验积累中会有很多办法,因此很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这样的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和已有的知识储存,容易触动情感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成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学生会想出很多办法,比如抓阄,抽签,“石头、剪子、布”,猜有或无,掷硬币等,无论他们深思熟虑还是突发奇想,教师都不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只要公平合理,就予以肯定.在征集汇总的基础上,让学生比较、筛选,选定用“掷硬币”的方法裁决.

(二)小丽主张用“掷硬币”的方法,“抛一枚1元硬币,正面(数字)朝上小明去,正面朝下小雨去.”大家认为公平吗?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主观上对这个方法的公平性不会质疑,至于理由,还有点颇费心思.他们会说,“硬币正面朝上、正面朝下的可能性一样”,“我看到世界杯比赛前选场地就是掷硬币的方法,肯定是公平的.”还有些学生索性找了枚硬币当场试验以求佐证,但难免出现连掷几次都正面朝上,于是开始怀疑,主观愿望与客观事实的矛盾引起认知上的冲突,他们探求欲望更为强烈.

二、做掷硬币试验,体会频率的稳定性

(一)小明和小雨谁能得门票,我们通过研讨已达成一致意见:掷一枚硬币,正面朝上则小明去,正面朝下则小雨去.可刚才部分同学连掷几次发现正面朝上、朝下不均等,于是怀疑这个办法不公平,你怎么看?

思考:学生可能想,“一掷定胜负,何必掷第二次、第三次呢?”这时,教师必须点拨,我们追求的是规则的公平性,否则这个办法就站不住脚,这取决于掷硬币正面朝上、朝下是否均等,事件发生是否等可能,决非一、两个人,一、两次试验就能认定的.因势利导,让学生投入“掷硬币”试验中来. (二)

同桌两个做20次掷硬币游戏,将正面朝上、正面朝下的次数记下来,并计算正面朝上的频率((四)根据表中数据,完成下面的折线统计图

[TPlxj-1.tif,BP] (五)观察你描绘的折线图,发现了什么规律?

思考:试验是随机的,先统计哪两个学生的结果也是随机的,因此不可能有预设的结果,事先没法模拟.描图一开始,被统计的次数较少,折线上下摆动,看不出什么规律,随着试验次数增加,折线趋于平缓、集中,最后差不多稳定在图中频率为0.5的虚线处,规律就显现出来了.一气呵成,让学生试着把发现的规律说给同学听,互相听取别人的意见,在小组内讨论遴选,能形成这样一种表述:当掷硬币次数足够大时,正面朝上的可能性与正面朝下的可能性均等,都差不多是50%或.因此,上面用掷硬币裁决小明和小雨谁得门票的规则是公平的.这既圆满解决了一开始的门票之争,又丰富了学生经历“猜测―试验并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数学活动经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为下面学习概率的定义与简单计算奠定了基础.

知识链接:

1.读一读:本表提供了历史上一些数学家所做掷硬币试验的数据,会支持你们发现的规律.(见教材)

2.试一试:用“z+z智能教育平台”做掷硬币试验.在掷硬币试验中,你佩服那些历史上数学家的耐心和毅力吧!他们做了成千上万次试验,当时迫于条件所限,只能手工操作,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用计算机进行模拟试验.

掷硬币是“z+z智能教育平台”应用于数学新课程常用的模拟仿真试验.你设定抛掷的次数20为一组,共进行20组(可以任意增加)试验,启动后系统自动快速完成,并显示每次试验的结果.你还可以用“z+z智能教育平台”做一个统计表,含有正面朝上的次数和频率,观察按组逐次累计的数据的变化趋势,z+z试验逼真且速度快,计算准确,根据需要能加大次数,相信会帮助你们理解“正面朝上和正面朝下发生的可能性相同,都是

三、做转盘游戏,丰富概率的背景体验,理解概率的意义

(一)做游戏.课前布置学生用硬纸片和图钉制作一个可以自由转动的转盘,每个转盘被分成6个全等的扇形,同桌甲、乙两人分别按下图A、B标记数字,然后做一个比赛游戏.

[TPlxj-2.tif,BP]

(1)甲自由转动转盘A,同时乙自由转动转盘B;

(2)转盘停止后,指针指向几就顺时针走几格,得到一个数字(如在转盘A中,如果指针指向3,就按顺时针方向走3格,得到数字6).如果得到的数字是偶数就得1分,否则不得分.

(3)转动10次,记录每次得分的结果,得分高的同学获胜.

(4)这个游戏对甲、乙双方公平吗?说说你的理由.

思考:转盘虽粗糙但毕竟亲手制作,转动再走格子的好奇和比赛的刺激,同桌两人都抱有获胜的信心,很快转动10次,甚至更多.当在一张表上分别填写得分时,乙偶尔的得分渐渐被甲每次都得分所压倒,不服输的天性引发他们想探个究竟.

我的建议:教师勤于巡视,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掌握试验与讨论的火候,捕捉时机,引发思考,“这个游戏公平吗?”,让学生理性的分析,探究这个问题.

游戏规则不公平.因为对于转盘A,每次转动、走格得到的都是偶数,每次都能得1分;而转盘B得到的数字可能是3,4,3,6,5,6,奇偶数各一半.

建议:结论是隐含的,多次转动、交换试验、交流看法才能使正确的认识浮现出来.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操作、填表、交流,成功或失败的经历都能使他们找出原由,豁然开朗.

教学时,也可以先让学生猜测游戏是否公平,再进行试验,分析数据,验证自己的猜测.学生可以从试验数据中发现这个游戏不公平.我们强调试验的作用,是因为亲身经历试验是学生体会不确定现象的特点、感受不确定进而建立随机观念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定量描述

议一议:(1)对于转盘A,“最终得到的数字是偶数”是必然的、不可能的还是不确定的?“最终得到的数字是奇数”呢?

结论:最终得偶数是必然事件,100%的把握;得奇数是不可能事件,希望是0.

(2)对于转盘B,“最终得到的数字是偶数”是必然的、不可能的还是不确定的?“最终得到的数字是奇数”呢?

结论:最终得偶数、奇数都是不确定的,各有50%的可能.

(3)请合理的描述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的可能性.

我的观点:判断事件是必然的、不确定的还是不可能的,学生已积累了大量的感性认识,从他们的描述词“100%的把握”,“0%的希望”得到初显.教师应一蹴而就,让学生读懂、记住教材的概念:

我们把刻画事件A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数值,称为事件A发生的概率,记为P(A).

(三)理解概率

想一想:事件A发生的概率的取值范围是什么?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是多少?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又是多少?

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概率是0与1之间的一个常数.

向学生介绍用数轴上0―1段表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随后,让学生在来回答教材“议一议”的问题,会简洁而准确.这样一是加深对结论的理解,二是成功的体验会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

建议:学习概率还不能一味让学生探究、概括,只要学生通过认真读教材,能够理解概念表达的意义,与已有的认知结构顺畅的同化、接纳,也就能达成学习目标.

四、随堂练习,巩固提高

(一)甲、乙两人做“掷骰子”游戏,规则是:若朝上的数字是6,则甲获胜;若朝上的数字不是6,则乙获胜.

(1)你认为这个游戏公平吗?谁获胜的可能性大?

学生易答出:游戏不公平,乙获胜的可能性比甲大得多.

(2)规则改为:若朝上的数字是奇数,则甲获胜;若朝上的数字是偶数,则乙获胜.你认为这样公平吗?说说理由.

稍加思考,学生回答:公平,因为出现奇数朝上和偶数朝上是等可能的,都为

(3)若使甲获胜的可能性为1,可如何设定游戏规则?

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方法很多,应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同学交流,后在小组发言.各组推荐一种方法在全班交流.

(二)完成教材上的随堂练习

五、课堂小结

学生回顾所学,谈收获,谈体会,重温成功探索的喜悦,引发对细致刻画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概率的学习愿望.

思考:及时对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可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有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

习题“知识技能”布置为家庭作业,“数学理解”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教学反思:

1.教学过程需要设计,课堂活动也需要预测,这是教学的前提,教师备课的主项,但切忌给学生做任何预设的“圈套”,牵着他们鼻子走.我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作了充分估计,并制定相应的对策,但也难免出现意外,比如学生对“掷硬币裁决小明和小雨门票之争”的质疑,正是这样的“意外”,促进我们更深入的探究,“淘尽黄沙始见金”.教学中因场合不同,学生不同,出现变数在所难免,这需要教师“运用之妙,存乎于心”,发挥教学机智,化解问题,润物无声.

第12篇

关键词:教学设计;兴趣;课堂模式;思想方法;教科书;个性差异

教学设计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事先筹划,是对学生达成教学目标、表现出学业进步的条件和情境作出的精心安排。可以这样说,没有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不可能保证持续的教学效果和质量,这就像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全面的质量规划和管理,就不会有优质的产品一样。经过几年的新课程数学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以下的几点意见: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产生参与的动机,才能学好数学。没有兴趣,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低效的。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的,也是数学优化思维教学的前提。卢仲衡教授把“强动机、浓兴趣”作为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顾泠沅也把“情景原理”作为教学原则之一,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又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动力源泉。

教学设计,要创设有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具有强烈求知欲望的情景中进行学习。

1.激发兴趣。挖掘教材,设置悬念,选择教法,引发求知欲。

2.巩固兴趣。指导学法,适时点拨,创设成功教学情境,激发成功欲望。

3.发展兴趣。寓杂诮蹋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学生优秀的非智力品质。

以《勾股定理》为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用数学家的故事来引入。先操作投影仪,讲述毕达哥拉斯的故事,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发现问题,激发兴趣。然后,通过教师提问,引导开展师生双边活动,以巩固兴趣。最后,引导探究勾股定理,得出结论,肯定学生的课堂活动,发展兴趣。最后,引导探究勾股定理,得出结论,肯定学生的课堂活动,发展兴趣。

一切思维活动都是由问题开始的,但实践证明,并不是任何问题都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必须把问题精心设计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有疑之处,注意变换问题的角度,而且问题设计要有计划,问题与问题之间要互相衔接,层层递进,才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凝聚起注意力,激发起学习兴趣,引发出创造力。

二、数学教学设计中,优化课堂教学的模式是关键

优化课堂教学的模式是数学教学设计的关键,也是数学优化思维教学的关键。数学教学设计要从优化课堂教学的模式入手,把揭示数学思维过程作为数学教学的根本原则,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加强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教学,引导学生在获得和运用知识过程中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优化数学思维品质,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展现数学思维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探究一般是根据一定的数学事实,通过观察、联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必要的逻辑推理,归纳或猜想出某一数学结构。从思维策略来看,探究过程主要是回想、联想、猜想。从思维形式上看,探究活动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引导学生思索某一数学问题;

(2)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借助于观察、试验、类比、归纳及概括,使事实具体化或抽象化,形成猜想或假说;

(3)在已经掌握的概念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演绎出问题的结论,从中获得新的概念,丰富原有的知识体系;

(4)通过新概念和知识的应用,巩固尝试探究的结果。

例如,在《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教学中,我就采用了引导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领会和掌握“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的思想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由教师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再让学生通过画图、测量、判断、找规律、猜想、探究,得出一般性的结论;最后,让学生能灵活地运用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根据已知条件求多边形的边数,内角度数。使学生自始至终参与,体验,尝试到知识的生成过程,并品尝成功带来的乐趣。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如何启迪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使学生“会学习”“会创造”(前者就是能够很快地接收和掌握信息与知识;后者就是能够运用知识和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尽快地输出新的信息,发展新的认识。)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相应的教学模式。

根据不同的学段、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生、乃至不同的地域特点,构建了一批以优化思维品质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如引导探究模式、自学辅导模式、问题解决模式、启导模式、六步教学模式、五环三段教学模式和三维教学模式等。

引导探究模式:设疑激趣――探究启思――变式创新――反馈释疑――归纳提高

自学辅导模式:引导自学――教师精讲――变式训练――归纳提高

问题解决模式:提出问题――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得出结论――检验结论

启导模式:问题――启导――演算――归纳

六步教学模式:创设导向――引导探索――逻辑论证――变式训练――反馈信息――归纳深化

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课型,还初步形成了以下课型模式。

概念课:读――议――讲――练

定理公式课:提出问题――诱导证明――变式练习

练习课:题组练习――碰壁激活――教师点拨――巩固练习

复习课:知识辨析――方法探索――总结规律――反馈练习

三、数学教学设计中,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也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增强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中学数学的思想,主要有方程思想、函数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化归(转化)思想等。

现行中学数学教材,是按照知识体系编排的,许多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教材中并未明确提出,而是蕴含于知识内容之中,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提炼和发掘。同时,数学思想方法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它的形成难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除了要遵循通常的数学教学原则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教学对象,纳入教学目的,写到教案之中,使之明朗化。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既要以一定的数学知识为载体,又要把隐于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清楚、明确地揭示出来。

例如,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讲述,在新教材中就是充分运用了数形结合和归纳推理的方法,较旧教材中注重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推理降低了难度而又不失科学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揭示这两种基本而又常用的思想方法。

又如,转化是数学研究问题的重要的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因此,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种指导思想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渗透、介绍、强调等不同方式,让学生体验、学习这一思想方法。在基本运算中,将减法化成加法,除法化成乘法;在方程中,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是解方程和方程组的基本思想,具体表现为把“多元”变成“一元”,“高次”变为“低次”,分式方程变为整式方程,无理方程变为有理方程;在平面几何中,把复杂图形变为平面内的基本图形,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或特殊四边形。在化归的思想指导下,还必须掌握一些具体的数学方法,如消元法、换元法、配方法,等等。

其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应当循序渐进,与知识教学、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按照反复孕育渗透、初步形成、应用发展、系统整理的顺序逐步完成。

教材是按知识的逻辑体系编排的,而数学思想方法植根与知识的发生、发现、发展之中,有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某一个阶段就能达到掌握、领悟的程度,如消元法、换元法、配方法、待定系数法等一些基本的数学方法,有的数学思想方法从初一到初三贯穿始终。以化归思想方法为例,初一年级,要使学生知道在一定条件下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新知识化归为已掌握的知识来解决的思想方法;初二年级,就应充分发挥化归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思维导向功能,并能根据一定的模式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初三年级,学生能运用已经形成的化归的思想方法去独立探索新的知识。

又如,初中数学中的重要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教学内容中,按照多次孕育、初步形成、应用发展三个阶段,曲线螺旋上升的方式来呈现。首先,在有理数的意义,绝对值,有理数大小的比较,平面内点的位置与坐标,二元一次方程的图象,用图解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的解集,单项式乘法以及正比例的图象和性质的教学内容,都孕育着数形结合的思想。其次,在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教学内容中,就是数形结合的方法的形成阶段。最后,勾股定理及其应用,列方程解应用题,方差与标准差,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等教学内容中,都属于数学结合的方法的应用阶段。

第三,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过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作为数学知识精髓的思想方法,重在思辨操作,只有让学生置身于具体的教学过程,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领悟、理解和掌握。

四、数学教学设计中,要重视教科书的使用

学生获得数学知识,除了通过听讲和完成一定的练习外,主要依靠阅读教科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科书的使用,教会学生会读会用教科书,从而掌握使用教材的本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指以独立性为核心,多种较优的心理机能参与的主动掌握知识获取技能的多层次的综合能力。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习惯,使其提高“普通语言”与“数学语言”的转译能力。学会记笔记和查找有关资料,通过自学不断充实自己,依靠已有的知识获取更多的知识,走上成功之路。

重视教科书的作用,决不意味着照本宣科,应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对于初中生来说,可以先指导预习,课堂上可有选择地阅读,边读边讲,课后再复习地阅读。同时指导阅读方法:阅读概念,要联系实际,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阅读定理,要分清条件和结论,明了定理的证明思路和方法;阅读公式,要弄清公式的应用范围,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阅读例题,要理解例题的解题方法和它的作用等。

重视教科书的使用,对于高年级来说,教师应指导学生钻研教科书的方法,使他们不仅能初步了解教科书的内容,还能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推广或引申后发生的变化,研究定理或例题的其他更好的解法,研究进行自我归纳的方法。此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利用教学参考书,以便从课外阅读中,吸取知识,提高能力。

五、数学教学设计中,应尊重个体差异,促进全体学生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设计中,对于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要尽可能地让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参与,不能歧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是启发思维的主要方式,也是教学艺术的具体体现。如果运用恰当,对于引导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发现、理解新知识,启迪思维,培养能力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教师要注意因材施“问”,根据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回答的形式与提问的对象。什么问题适宜学生集体回答,什么问题适宜于个别问答,什么问题适宜于“成绩较好的学生”,什么问题适宜于“成绩较差的学生”,什么问题适宜于学生经过讨论后回答等,教师都必须事先考虑,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练习设置要有适度的层次性。学生存在着个别差异,练习设置太容易,对优秀的学生――“吃不饱”,反之太难,对较差的学生――“吃不了”。在新课程理论下练习设置要体现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有适度的层次性,可以设置从“基础――拓展――综合”的练习,也可以设置多种答案或解题策略多样的开放型练习。让学生全面参与,发挥学生的所长,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本文系饶平县2009年中小学教学论文评选一等奖。

参考书目:

[1]赵振威,章士藻.中学数学教材教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