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劳动实践报告

大学劳动实践报告

时间:2022-08-18 02:52: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劳动实践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劳动实践报告

第1篇

[关键词] 实践教学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本科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实践教学活动应是专业培养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环节,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从全国范围看,目前在该专业本科生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理论讲解比例过大、可操作性不强、理论与实际严重脱离等问题,这也是造成该专业毕业生供需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拟根据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探讨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将其分为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三个层次进行探讨,希图为制定与之相应的实践教学大纲、调整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提供思路。

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课堂实践教学

1.加强校内模拟仿真实验学习

可模拟社会保障登记、基数核定、缴费申报、社会保障费征缴及个人账户等业务运行模式。学生通过模拟操作,可以对社会保障理论有更为深入地理解,也为校外实习和将来就业打下基础。在《专业统计与信息系统》课程中可以引进社会保险电子申报系统软件进行模拟仿真实验教学。鉴于全国各地实用的申报系统软件不同,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可以使用全国性的“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也可介绍当地社会保障部门所使用的软件系统,作为校内模拟仿真实验课程来讲授。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使用的是“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单机版软件和网络版软件),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则引进济南市社会保险电子申报系统软件。

2.延伸现有专业理论课程中的实训课程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要进行一些调整,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如国家出台《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后,出现一系列新的问题需要劳动合同管理的人员去思考和掌握,如劳动力成本、解雇员工风险、不签劳动合同的风险等等,还有制定厂规厂纪、解雇员工等应当有一定的法律程序。在讲授《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规》这门课程时,除了要介绍《劳动合同法》的条款之外,还要将法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入“劳动全同管理软件”,注重实务操作内容。在讲解劳动争议等内容时,可以组织本专业学生在校内模拟法庭进行劳动争议、保险案例裁决,培养他们独立判断的能力。而《保险精算》课程可适当增加实训学时,《人事测评》课程可以介绍“人力素质测评软件”等。

3.努力不断优化研究方法类的课程

以《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管理定量分析》等为代表的课程群,包括从选题、文献评述、研究设计、问卷设计、抽样方案的制定,到调查访谈的实施,直至问卷录入、统计分析到最后撰写报告,应该让学生全程参与。通过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完成大量问卷调查和调研报告,选题可围绕劳动保障方面的问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可以得到提高。

在保证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前提下,压缩甚至淘汰演示性、验证性、模拟性的基本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

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校园实践教学

校园实践教学是指有教学计划、教师有明确要求的学生在校园从事的实践活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校园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习基地和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可将专业内容融入到如文艺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技能比武、校内科技服务、创业设计、公益活动和各种社团活动。各地和多个高校曾通过各种公开和内部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竞赛,极大地普及了相关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组织专业学生在校内向同学开展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学生就业劳动保障政策等咨询服务。

高校可将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作为完整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教育的一部分,通过培养体系进行要求和规定。科技竞赛也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展现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平台。科技竞赛特别是国家教育部等主办的学科竞赛,对于推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诸多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要积极倡导和鼓励学生参与校级大学生科研课题、“挑战杯”、“新苗计划”、校内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类科研比赛项目。

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社会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教学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和校园实践教学的指向,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形式。本专业社会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有:课程实习、暑期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1.实习与社会实践

实习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社会、接触实际,增长知识,增强劳动观念和责任感,培养独立工作能力。课程实习时间安排较短,可以采取参观、访问、调查研究、见习等形式,时间较长的还有阶段实习或短学期(也称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在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的两个暑假)和毕业实习。

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弱势群体的疾苦;也可以让学生在一周内按照当地领取最低生活补贴的标准生活一周,体会穷困家庭成员的感受;可以以学生的身份去参观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流程,也可以以客户的身份访问社会保障机构,谈对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的感受,并提出可以改进之处;还可以请学生去养老院等机构做义工,这些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加强对其所服务对象的认同感、树立服务民众的信念非常重要。大学生们利用暑期,结合专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大学生将来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要重视学生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业务实践,本专业应建立有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能够直接在社会相关机构进行实习,使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实习模式受到了严峻挑战,本专业毕业走向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应该及时调整培养方案,扩大实习基地建设范围,除了原来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厅(局)、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中心、企业事业单位外,还应该将民政局、慈善机构、社区服务中心、职业介绍中心等纳入进来。在实施手段上也要做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使实习逐渐由单纯教学实习向科研实习、就业实习转变。

另外,在实习模式上要灵活多样,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实习与教师的科研相结合、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相结合、专业实习与就业相结合。迫于就业压力,目前,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把毕业实习阶段甚至阶段实习阶段作为就业的试用期,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分散实习、与就业结合的实习是必要的。

2.毕业论文与实践的结合

毕业论文是实现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它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训练基本科研能力、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同时,毕业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搞好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提升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组织管理毕业论文工作中,可规定毕业论文选题应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要保证一人一题,切实做到选题要尽可能多地反映劳动和社会保障理论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热点问题,坚持“真题真做”并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学术性;鼓励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密切结合。选题,由学生确定或学生与指导教师共同商定。在保证基本训练、掌握本学科的基本功的基础上,尽可能安排做一些提高性、拓展性的研究专题,提升毕业论文总体质量。

在我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论文管理过程中,要求在学生选题确定后由指导教师下发毕业论文任务书,主要是对学生提出和规定毕业论文的各项工作任务,对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起引导、启发及规范的作用。任务书指明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大体上可从哪几个方面去研究和论述该主要问题的具体要求,计划进度,推荐的参考文献(5篇左右,含外文文献至少2篇)。学生通过查阅相关外文资料,进行外文资料翻译,了解选题的国外研究进展情况;通过检索和阅读大量相关国内刊物文献,撰写文献综述;开题报告、预答辩等环节,保证选题符合培养目标要求。建立有效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模式和监控制度。采取二次答辩、学校及教育厅两级论文抽检等举措,不断提高毕业论文的整体水平。

3.各实践环节可以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实习可以走出去,也可以请进来的方式,让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实际部门工作人员,结合某课程教学内容在课堂内进行讲授,使学生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层面上,也了解一些实际工作情况。可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环节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结合起来。

《管理定量分析》实验项目由操作性和综合设计性实训项目组成,综合设计性实训项目要求学生完成一项实验课题,主要目的是运用所学理论知识,针对劳动社保热点问题,设计问卷并进行统计分析。每学期的第1周布置下去,第15周上交,学生可自行组成小组,自行选择课题方向、设计问卷、发放和回收问卷并做统计分析,并撰写实验报告。笔者对本人指导的近几届毕业生,要求将《管理定量分析》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学年论文(第三学期)、毕业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写作中去,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论文普遍存在的空洞与摘抄的现象。

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看,有校级科研项目的同学,由于有科研项目任务,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要多于一般同学,且因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数据翔实,其所提问题和对策更有针对性,毕业论文质量普遍高于一般同学。如一名同学的学生课题是“浙江省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实证研究”,他组织其他学生作为小组成员,利用暑期从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的多个方面入手进行问卷调查,最终各位小组成员完成这个项目的子课题并分别作为各自毕业论文的选题,从而较为成功地将学生科研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结合起来了。

四、结语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实践教体系应由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条件体系和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等子体系构成,而开展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将有益于全面实现专业教学目标体系,并为教学条件和实践管理提供较为具体的科学指导。充分挖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扩展实践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使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相互补充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的整体,为学生的能力的拓展和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爱国: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创新的思考.经济研究导刊,2008.18

[2]张玉平等:浅谈研究型大学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3

[3]白凤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探索.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1

[4]郭水兰: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外延.广西社会科学,2004.10

第2篇

长期以来,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暑假我院团委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继续在全院同学中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现将总结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

假期前,院团委向全院广大同学发出了《关于开展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并印发人手一份的社会实践活动登记表,各系学生会(分团委)积极响应、认真落实,根据自身专业特点,确定实践方,向,作好动员工作。广大同学都以认真的姿态对待这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热情的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从而锻炼了广大同学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了广大同学的综合能力。

二、紧密结合实际,多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今年我院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坚持以往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社会实践点的实际情况,各系因地制宜,根据实际需求开展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从组织形式上看,主要有两种形式:

1.分散活动。其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从区域划分,有农村的、有城市的、有内地、有沿海的;从内容上划分,有希望工程的,有金融保险的,有房地产开发的,有市场营销的,有厂矿、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的,有科技扶贫、文化教育的,有家教、生产劳动的等等。

2.集体组织。组成社会实践小分队,分赴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今年共派出6个小分队和1个大篷车,他们分别是桂林工学院党员大学生赴河池地区的\\"三个代表\\"实践服务团,电计系赴荔浦县社会实践小分队,旅游学院赴阳朔县社会调查小分队,资环系赴桂林柘木镇社会实践小分队,土木系赴兴安县白石村社会实践小分队,材料系赴三街村社会实践小分队以及由桂林工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的文艺大篷车。

(二)从社会实践的类型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开展便民服务。各小分队利用当地的圩日在市场上设立家电维修、单车修理、理发等便民服务点,尽己所能,不怕脏、不怕累,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当地群众的称赞和好评,同时也努力实践着青年志愿者的精神。

2.开展文化辅导活动或者是法律宣传与咨询活动。暑期不仅中小学放假,而且正是夏收农忙时节,中小学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之中,大学生们将这些学生集中起来,对他们进行文化辅导。

3.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如电计系赴荔浦县社会实践小组对荔浦县部分,镇、村产业现状进行了调查,来分析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写出几分调查报告。

4.开展义务劳动,帮助缺少劳动力的军烈属、五保户收割庄稼。下乡期间,正值夏收时节,许多军烈属和五保户因家里缺少劳力,庄稼熟在地里而无人收割,同学们积极帮助这类家庭,为他们解决了燃眉之急。

5.文艺下乡。由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文艺大蓬车到村镇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巡回演出,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6.开展大学生勤工俭学活动。不少假期未回家的同学在学院的组织下开展各种各样的勤工助学活动,一方面了解社会,另一方面也解决了自身的生活需要。

7.环境保护。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保护母亲河\\"行动,进行生态环境调查,宣传倡导环抱观念,治理环境污染,装扮母亲河。

8.考察实践。我院集中部分学生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组成\\"三个代表\\"服务团,赴河池地区开展考察实践活动,加强对党史、革命史的学习和教育,牢固树立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9.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今年全院共确定了大学生科研课题一百多项,为迎接11月份我院的科技活动周,提高我院科技学术水平,各个课题小组纷纷利用假期时间收集数据,抓紧实验。

总之,今年的社会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以提交报告的总体情况来看,今年暑期社会实践有几个特点:(1)社会热点问题调查;(2)结合专业进行社会实践。

三、总结经验,评比表彰

写经验总结、相互交流。提高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层次和水平。8月份院团委下发了关于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总结的通知。要求各系分团委、学生会在内部交流的基础上,对今年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方式、特点、规模、效果、存在的问题及对今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提交一分总结报告。同时,在全院将对表现突出的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评比表彰。并要求各系评选出优秀的社会实践报告,召开社会实践交流会,同时,全院共推荐出60多篇不同内容和形式,具有一定层次和水平的社会实践报告。

(四)经验和收获

1.学院各级领导的重视,广大同学的积极参与,是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多年来,学院党政领导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社会实践,并组成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展开,并把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形成制度加以保证。全院广大同学自觉把社会实践作为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投身改革、锻炼才干的重要渠道,积极深入生产第一线,体验生活。

第3篇

长期以来,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2001年暑假我院团委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继续在全院同学中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现将总结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假期前,院团委向全院广大同学发出了《关于开展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并印发人手一份的社会实践活动登记表,各系学生会(分团委)积极响应、认真落实,根据自身专业特点,确定实践方向,作好动员工作。广大同学都以认真的姿态对待这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热情的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从而锻炼了广大同学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了广大同学的综合能力。

二、 紧密结合实际,多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今年我院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坚持以往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社会实践点的实际情况,各系因地制宜,根据实际需求开展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 从组织形式上看,主要有两种形式:1.分散活动。其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从区域划分,有农村的、有城市的、有内地、有沿海的;从内容上划分,有希望工程的,有金融保险的,有房地产开发的,有市场营销的,有厂矿、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的,有科技扶贫、文化教育的,有家教、生产劳动的等等。2.集体组织。组成社会实践小分队,分赴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今年共派出6个小分队和1个大篷车,他们分别是桂林工学院党员大学生赴河池地区的"三个代表"实践服务团,电计系赴荔浦县社会实践小分队,旅游学院赴阳朔县社会调查小分队,资环系赴桂林柘木镇社会实践小分队,土木系赴兴安县白石村社会实践小分队,材料系赴三街村社会实践小分队以及由桂林工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的文艺大篷车。

(二)从社会实践的类型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开展便民服务。各小分队利用当地的圩日在市场上设立家电维修、单车修理、理发等便民服务点,尽己所能,不怕脏、不怕累,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当地群众的称赞和好评,同时也努力实践着青年志愿者的精神。 2.开展文化辅导活动或者是法律宣传与咨询活动。暑期不仅中小学放假,而且正是夏收农忙时节,中小学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之中,大学生们将这些学生集中起来,对他们进行文化辅导。 3.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如电计系赴荔浦县社会实践小组对荔浦县部分镇、村产业现状进行了调查,来分析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写出几分调查报告。 4.开展义务劳动,帮助缺少劳动力的军烈属、五保户收割庄稼。下乡期间,正值夏收时节,许多军烈属和五保户因家里缺少劳力,庄稼熟在地里而无人收割,同学们积极帮助这类家庭,为他们解决了燃眉之急。 5.文艺下乡。由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文艺大蓬车到村镇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巡回演出,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6.开展大学生勤工俭学活动。不少假期未回家的同学在学院的组织下开展各种各样的勤工助学活动,一方面了解社会,另一方面也解决了自身的生活需要。 7.环境保护。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保护母亲河"行动,进行生态环境调查,宣传倡导环抱观念,治理环境污染,装扮母亲河。 8.考察实践。我院集中部分学生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组成"三个代表"服务团,赴河池地区开展考察实践活动,加强对党史、革命史的学习和教育,牢固树立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9.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今年全院共确定了大学生科研课题一百多项,为迎接11月份我院的科技活动周,提高我院科技学术水平,各个课题小组纷纷利用假期时间收集数据,抓紧实验。总之,今年的社会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以提交报告的总体情况来看,今年暑期社会实践有几个特点:(1)社会热点问题调查;(2)结合专业进行社会实践。

三、 总结经验,评比表彰写经验总结、相互交流。

提高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层次和水平。8月份院团委下发了关于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总结的通知。要求各系分团委、学生会在内部交流的基础上,对今年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方式、特点、规模、效果、存在的问题及对今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提交一分总结报告。同时,在全院将对表现突出的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评比表彰。并要求各系评选出优秀的社会实践报告,召开社会实践交流会,同时,全院共推荐出60多篇不同内容和形式,具有一定层次和水平的社会实践报告。(四)经验和收获 1.学院各级领导的重视,广大同学的积极参与,是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多年来,学院党政领导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社会实践,并组成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展开,并把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形成制度加以保证。全院广大同学自觉把社会实践作为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投身改革、锻炼才干的重要渠道,积极深入生产第一线,体验生活。 2.各级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是社会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多年来,各级地方政府把接受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自身的一项重要工作,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支持。在食宿、安全及活动的开展方面尽量为大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保证了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学院注重社会实践的基地建设,与地方开展长期结对合作,把扶贫工作、科技服务、文艺下乡等活动与大学生接受锻炼、成长培养紧密结合在一起取得良好效果,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3.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通过深入农村,使不少同学真正认识到我国广大农村的落后状况和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认识到国有企业改革的艰巨性和帮助下岗职工解决再就业问题的必要性。虽然是短短的二十天,但是客观现实给同学们的教育却是课堂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实践使他们多了一份成熟,少了一份幻想和不现实。同学们在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运用于实际,提高了自身的工作能力,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 ??????????????????????????共青团桂林工学院委员会

第4篇

2021年大学生寒假.实践报告:教师教学实践精心整理了“2021年大学生寒假.实践报告:教师教学实践”,望给大家带来帮助!更多.实践报告,.实践心得体会,.实践报告范文,毛概.实践调查报告,大学生.实践报告,请关注.实践报告栏目!

转眼间大学第一学期已将结束,大家都归心似箭,希望赶快回家,同时各自也在为自己制定这的寒假的实践活动,随着假期的到来,束缚已久的身心终于可以迎来自由自在的天空,呼吸着冬天特有的味道,去享受体会属于自己的假期。寒假是学生充实自我、增加阅历、了解.的重要阶段。作为.中思想最活跃的群体,大学生都有着自己精彩的假期计划:打假期工,是一种身心的磨练,在赚取生活费用的同时,又可以亲身感受.这个熔炉;有人抓紧机会去进修,参加雅思、托福、考研等培训班,让自己的知识得到更完善的补充;有人则准备跋山涉水,去游历神州各个地方,扩大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阅历„„

而卧则是希望能够深入校园,融入学生的群体中,所以我选择了教师实践这项活动。

假期实践能够锻炼我们的能力,但不是朋友一拉、老师一说参加实践有这样那样的好处,脑袋一热就上了,一定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去面对。在持有正确的态度,向有经验的老师和同学咨询,然后真正的全身心的投入到其中。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更深入的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毕竟大学生大多是来自于农村,最后也要服务于农村,及早深入.有助于大学生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做更充分的准备。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要积极探索实践教学与“生产、研究、学习”相结合的办法,才能培养具有求是创新精神人才。实践教学目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大学生对于.、国情和学科专业背景的了解;通过实地动手、思考解决现实问题,使其开阔视野、巩固理论知识、增强创新意识、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增强劳动观念,激励学生创新和创业精神。

下面就讲讲我的大学生教学实践经历吧,很令人难忘的回忆,它是我大学以来的第一次教学实践,从中我觉得自己成熟了,因为我要照顾比我更小的学生,看到他们纯真的眼神,我觉得自己有义务担负起教育他们传授给他们只是得责任。目前各大高校都有着各自与学校专业相互挂钩的教学实践基地,这更有利于针对性地将学生所学专业与实际生产相联系。当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不能只是在实践中观察老师前辈们怎么做,更多的是要亲身尝试。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还要定期书写实践报告或心得,这样才能很好的总结实践经验,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一开始我先较快的了解整个班级的学生情况。记得刚开始和小同学相处时,我急着找潭老师了解班级情况。但潭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我,而是让我自己去发现、去了解。可能当初我有点不理解。但后来想一想潭老师并没有做错。我应该用自己的眼睛用心去观察了解这个班级,了解学生,毕竟我面对的还是学生,这也是对我的一个考验。接下来我就通过班干了解了班级的一些日常工作以及班委的一些工作。其次,我再熟悉和掌握学生的情况。为了能和学生打成一片,我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和他们接触交流。除了上课时间,我一直是跟班的。刚开始几天,学生都不怎么和我说话,都非常被动。我发现自己好象很难融入这个班级,原因是彼此不了解,这时我采取主动,通过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慢慢的和他们交流。通过自己的主动以及对他们的关心,学生也逐渐放开来了,都愿意主动找我交流了。师生之间就应该多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学生。

编辑推荐:

.实践报告大全

第5篇

1.缺少契约意识,大学生就业存在一定的违约现象。部分大学生在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后,仍然存在“骑驴找马”的现象,当找到觉得更适合自己工作的时候,就会放弃之前的选择。这种做法会对学生的信用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会影响一个学校或一个学院的声誉。在违约的过程中,大学生并没有觉得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不良的影响,认为违约与否只是个人的选择,与学校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注重学生“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使大学生树立权利义务观念。

2.缺少主体意识,存在一定的“被就业”现象。一些高校,为了自己所谓的“就业率”,使学生的就业协议与毕业证相联系,使学生为了顺利地拿到毕业证而无奈地“被就业”。殊不知,这种做法已经侵犯了学生的权利。此外,一但“被就业”的单位若是真实存在的,也有可能会对学生产生不利的影响。

3.部分大学生不能够正确地区分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致使其工作后无法维权。有的同学认为与单位签订的就业协议就是劳动合同。其实不然,就业协议体现的只是双方的就业意愿,在协议中只是规定了双方的违约责任,并没有涉及到今后工作中的一些实质性内容。如,实习期间的工资、各项保险;正式工作中的劳动时问、休息时间以及相关的工伤赔偿等等。因此,当到用人单位报到后,学生应积极主动地与单位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通过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便于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4.口头劳动合同导致的法律问题。在合同的签订过程中,既存在口头的劳动合同又存在书面的劳动合同,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一定要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口头的劳动合同存在一定的弊端,如果发生纠纷,取证将是一个非常困难的环节,就会导致大学生很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5.大学生创业导致的法律问题。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国家大力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并且在创业之初为其提供小额的贷款。与此同时,国家还有一系列的鼓励政策和措施。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人抱有侥幸心理,存在“冒名顶替”创业的,也存在游走在法律边缘创业的。

二、大学生就业中法律问题的成因探析

1.高校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法制教育内容。高校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想要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学校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开设相关的课程。但是,目前尚没有形成统一完善的法制教育内容体系。一些学校开设法律课程具有很强的随意性,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法律知识的掌握、法律情感的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形成都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应制定详细的法制教育内容体系,至少应在毕业阶段普及合同法、劳动法、丁伤保险条例、刑法、行政法以及一些诉讼法知识。

2.在教学的过程中教育手段、方式较为单一。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即使掌握了相关的法律知识,熟悉相应的法律条文,如果没有经过实践的历练也很难将法律知识与条文运用自如。而现在在法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最典型的问题是缺少实践环节。因此应加强法学教育的实践环节,如在学校建立模拟法庭、到法院参加庭审的旁听或者可以与法院合作,把一些案件的审理搬到学校等。这种直观的教育,会大大增强法学教育的实效性,使广大学生能够深深感受到法律的权威,有利于法律情感的培养,法律信仰的树立。

3.法制教育是一个综合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法制教育是一个综合工程,法制本身就是极为复杂的,它体现在法的运行过程中。法的运行要有立法者、执法者、司法者以及守法者等才能够充分得以体现。我国的法制体制还在不断的进步和完善之中。因此,法制教育需要的是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

三、高校就业法制教育“335”模式

“335”即是指三级主体贯彻三个理念,三个过程结合三类内容,五大载体支撑立体教育形式。“335”模式是围绕着大学生就业法制教育的主体、理念、步骤、内容、教学形式等内容展开的,是针对现有的就业法制教育的弊端构建的框架式结构。

1.三级主体贯彻三个理念。这三级主体是指从宏观到微观的高校就业法制服务体系。一级主体是指校级的就业指导中心。全面协调与用人单位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各种法律关系,切实保障毕业生的获取就业信息权、被推荐权、就业选择权、公平待遇权及违约求偿权等。二级主体是就业法律服务办公室。既要组织报告、讲座等形式的就业相关法律专题教育,也要提供个别法律咨询,帮助毕业生制订维权方案;既要按部就班地开展惠及全体学生的就业法律常识宣传和社团实践活动,又要重点突出地集中指导毕业生的依法就业和平稳就业。三级主体是“专、兼、聘”结合的师资团队。师资团队要有量有质。聘任教师要专家化,应当包括学科前沿的知名学者和教授,通晓劳动纠纷和人事争议法律实务的法官和专职律师,拥有丰富人事管理经验的人力资源部门高管和政府官员等。如果说,三级主体是就业法制教育的中枢,那么,三个理念是其“灵魂”。具体指:一是提前介入、重在预防、贯穿全程的原则。就业指导,不能够在学生即将找工作的时候,才开始给予他们一定的指导,而是应该循序渐进,从进入大学开始,就要为他们今后找T作奠定一定的法律知识基础,形成一定的法律意识。要用正反两面的经典案例教育和引导学生,在对镜、反思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求职观念。二是法律素养教育与法律知识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法律素养是人们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法律素养一般包括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i个方面。法律素养的的高低,是以法律知识为基础、以其行为为体现的一种能力。在高校法制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强法律知识的教育,只有掌握一定的知识才能够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才能够使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形成法律信仰,在H常生活和丁作中才能够在任何条件下都以法律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三是法制教育与基础文明活动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法制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基础文明教育具有共同的特征,即具有极强的内隐性。因此,认清一个人的法律素质达到什么程度只有在其遇到法律问题的时候才能够体现出来。法制教育不是独立的、孤立的环节,应与基础文明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水融、共同推进。

第6篇

一、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

调查时间为XX年年2月10日,在我的高中同学的帮助下,对汕大未返乡过年的50名非法学本科专业的外地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方式是无记名填写调查问卷,人工进行调查结果分析,从而得出调查结论。

二、 调查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了基本了解,调查情况如下:

⑴、你生长在( )

a、农村 74% b、城市 26%

⑵、在你所有的经历中,曾经运用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吗?( )

a、有 18% b、没有 82%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大学生并不拥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当其政党权益受到侵犯时,都没有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而是存在“算了”、“算自己倒霉”等等之类的想法。而在生长在农村的大学生中这一现象较为明显。

⑶、你能区分违法和犯罪吗?( )

a、能 24% b、不一定能 14% c、大部分能 62%

⑷、你认为你目前法律学习中的主要问题是( )?

a、懂得法律知识但不会实际运用 32%

b、缺乏法律知识 40%

c、能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并解决现实问题 28%

⑸、你是否关注国家的立法活动或是法律报告?( )

a、经常 12% b、偶尔 74% c、从不 14%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只有12%,即6个人(调查对象为50人)会经常关注国家立法活动或是法律报告,还有14%,即7个人表示自己从不去关注,这表明了大学生对法律的重视程度是非常不够的,其认为自己只要守法不违法,法律是离自己很遥远的。

⑹、你知道《劳动法》里规定的试用期最长时限是( )?

a、三个月 22% b、六个月 48% c、一年 30%

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试用期最长期限不得超过六个月,而在调查中发现,有52%的大学生不知道,这一问题与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相关,可见大学生对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了解并不多。

⑺、你认为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是( )?

a、 很重要,是维护权益的有效手段 32%

b、 比较重要,有时试图用法律解决问题 42%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工作 难点分析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01-01

同志曾经明确指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实现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关键都在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为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提供了充实与进步的机会,表明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然而,伴随高等教育发展所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在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1.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关于当前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分析报告》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城乡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矛盾继续持续,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明显加大,劳动者素质不适应问题更加突出;就业难和招工难的矛盾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短期内难以消除。[1]大学生就业与社会、学校及学生自身等因素均有密切联系,要探索适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就业指导方法,就要先对大学生的就业现状进行分析。

1.1社会环境的转变

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在发生着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社会需求出现“供不应求”向“供大于求”的转变;用人单位出现 “重学历”向“重能力”的转变;就业方式出现“统一分配”向“双向选择”的转变。

1.2高校方面的不足

第一,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尚需完善。目前高校的就业工作偏重职业介绍,忽略了就业指导与服务,使得就业工作趋于表面化、形式化。

第二,高校人才培养应与社会需求相适应。高校在培养人才的模式上,要力争实现“理论与实践并重”,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对毕业生的“学历与能力并重”的要求。

第三,高校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尚需加强。很多用人单位不给应届毕业生提供就业的机会,是导致就业率低的一大原因。高校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为毕业生谋得更多实习、就业的机会。

1.3大学毕业生自身存在的不足

第一,就业期望过大。

第二,自身素质不符合就业单位的用人要求。

第三,应届毕业生毁约率增高。

2.大学生就业难的应对策略

2.1政府的支持

2.1.1合理控制高校的扩招规模

阿瑟・刘易斯提到,“没有一个广阔的劳动力市场,那么这个国家就会有过多的各学科大学毕业生,他们不得不去从事任何他们所能得到的工作,而且,他们极端不满现实,是引起政治动荡的一流人选,因为他们无法得到他们认为自己的良好教育所应当得到的薪水或社会地位。”[3]因此,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同社会需求相适应,在就读人数适当增加的同时,更要注重提高育人的质量,才能从根本上发挥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促进作用。

2.1.2为大学生的就业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进一步完善人事、户籍、社会保险等制度的改革,实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切实保护大学生的权益。

2.1.3加强对高校的宏观调控

政府应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管理,指导并协助高校实现学科体系建设的科学化、合理化,避免出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偏离。

2.2高校的改革

2.2.1 合理设置专业,提高育人质量

高校在政府提供宏观指导的前提下,结合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及供给,对专业设置及招生人数进行适当调整,减少毕业生在专业上的结构性矛盾。对人才的培养要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一方面要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加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增强综合素质。

2.2.2 加强就业指导

高校要积极打造专职、兼职相结合的就业指导队伍,挖掘多样化的就业指导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充实自己,符合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赢得更多的就业机会。专业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工学结合”,即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适应职业岗位要求打下坚实基础。院系要聘请本专业的行业专家深入课堂,讲解行业要求、规章制度及岗位职责等情况,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专职的就业指导人员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用人单位信息,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

2.3 大学生自身的提高

2.3.1 转变就业观念,避免“眼高手低”

缺少工作经验是应届毕业生的劣势之一,因此很多用人单位不愿为其提供工作岗位。针对这一点,应届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要降低期望值,勇于从基层做起,做到“先就业,后择业”,实现厚积薄发。

2.3.2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吴雅杰等分析指出,以下几类人员的社会需求较大:掌握高新技术设备使用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在软件、网络等新型产业从事实际操作的人员;现代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以专业知识和高科技应用为特点,包括金融保险、咨询服务行业及中介机构等。[5]大学生要充分利用在校期间便利的学习条件,朝着“一专多能”的方向打造自己,将课堂与实践相结合,结合自己的专业、自身发展的方向和具有潜力的市场行业来有针对性地参加社会实践,[6]并加强自己计算机、英语等基本技术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力求在求职中占有优势。

2.3.3注重职业规划

大学生应该进校就想毕业事,让职业规划从入学第一天就开始。[7]通过有效的职业规划,可以明确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及从业范围,同时对自身的能力及特点进行客观分析,从而确定不同阶段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每个阶段目标制定行之有效的行动计划,有助于增强自我认知和学习的能力,明确努力的方向。

大学生就业工作具有长期性、全局性及系统性,需要社会、高校及大学生共同的不懈努力。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高校的教学、管理都要随之与时俱进,不断为大学生的就业发掘新的对策与途径。

参考文献:

[1]劳动保障部专题小组报告[J].中国劳动保障,2007,(8).

[2]谢连华.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理性思考.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21):244-245.

[3]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上海三联书店.1990.

[4]刘颂.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12(4):18-19.

[5]吴雅杰,满福玺.大学生“回炉”折射就业市场供求矛盾[J].中国劳动保障,2007,(2).

第8篇

文章来源:山东理工大学 作者:佚名 点击量: “深入实践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为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作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华,近日,山东理工大学校团委下发通知,对XX年寒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出安排部署。

今年寒假,学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将以“信念 信心 就业 创业”为主题,在继续实行面对全体学生、开展分层次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五个一”实践活动、就业创业实践活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调研等活动。其中“五个一”是指“一种经历、一个访谈、一次参观考察、一项调研、一份报告”。

一种经历就是要求学生有一种基层生产劳动的工作经历,一个访谈就是要求学生针对不同类别的社会基层人士开展一次对话与交流,一次参观考察就是要求学生到农村社区、厂矿企业、教育基地等场所开展一次实地考察活动,一项调研就是要求学生针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建设,国家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举措和效果以及其他学生关心关注的热点焦点等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开展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一份报告就是要求学生在深刻思考自己的实践经历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撰写一份实践报告。

就业创业实践活动方面将按照分类分层实施的思想,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关注就业创业,深入了解专业前景、社会需求和有关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科学规划职业发展方向。

针对毕业班学生,组织学生开展“走百县、访千企”毕业生就业实践活动;针对非毕业班学生,结合学校创业教育的实施,着重开展创业方面的实践活动。

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当前,整个社会都异常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就业率被看做衡量大学生就业情况的重要依据。但由于当代大学生个性突出,他们的就业需求已由“我要工作”的生存型就业转变为“我要好工作”的发展型就业,因此仅仅依据就业率的高低是无法全面、客观衡量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近些年,部分高校也已逐步走出,单纯执着于就业率高低的状态,转而更加重视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本文将从大学生就业质量概念、现状、影响因素和对策研究等五个方面对大学生就业质量这一热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1]

一、大学生就业质量概念

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陆续有一些与就业质量相关的概念或提法出现,比如工作生活质量(Quality of Work Life)、工作质量(Quality in Job)、体面劳动(Decent Work)、高质量就业(High-quality Employment)等。就业质量最早由国际劳工组织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它是一个涉及多方满意程度的综合概念。[1]

国内诸多学者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概念、内涵及评价指标进行了探讨。但关于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定义及内涵尚未形成统一的界定,大多数研究者都将就业质量认定为综合性概念。大学生就业质量从宏观上是指大学生与生产资料结合并获得全职有酬工作具体状况的优劣程度;从微观上涉及大学生首次全职就业的准备、求职、签约及获得就业机会后产生稳定主观感受全过程的一个综合概念。

本文中就业质量具体定义为基于意愿就业的情况下,以个人满意度为核心,反映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心理体验,以及生产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的优劣程度。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2013年6月9日《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正式,时逢中国大学毕业生,史上最难就业年而备受关注。该报告基于麦可思研究院对2012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调查研究,以及对2009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的跟踪调查研究。调查数据显示:2012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909%)比2011届(902%)略有上升。在就业满意度方面调查数据显示:在就业的2012届毕业生中,55%对就业现状满意;在就业的2009届大学毕业生中,36%对毕业三年后就业现状满意,另外有38%的 2009 届大学毕业生在工作半年内离职,其中近九成是主动离职。[2]

当前,就业率是全社会公认的衡量高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参照指标,高校也一直给毕业生灌输“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努力提高就业数量。但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能够保持在90%左右,但作为就业质量重要评价指标的“就业满意度”表现却持续低迷。大学生就业半年后的满意度只有五成,三年后的就业满意度更低至不到四成。频繁跳槽,工作满意度低,这都说明大学生就业现状在高就业率的背后所隐藏着的是亟待提高的就业质量。可见,盲目追求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数量并不能真正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这不仅造成了社会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还会带来一定的社会隐患。

三、国内外研究进展

国内外学者自 20 世纪 90 年代后,开始集中研究就业质量内涵及结构,还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例如,1998 年,马维亚代表国际劳工组织提出,体面劳动,并编制了一套衡量各国,体面劳动,的主要指标体系,其核心即为就业质量,包括就业机会、不可接受的工作、足够的收入和生产性的工作、合理的工作时间、工作的稳定性、社会公平待遇、劳动安全、社会保障、工作与家庭生活、社会对话与劳动关系、经济和社会因素 11 项内容;欧盟委员会提出了“工作质量”指标,欧洲基金会则构建了“工作和就业质量”指标。2005 年―2010 年,上述 3 个国际组织整合建立的就业质量指标体系已在加拿大、芬兰、法国、德国等多个国家使用。[3]

国内学者对于就业质量的相关研究对开展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基础,如赖德胜等在《2011年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中提出我国各地区的就业质量指标应包括就业环境、就业能力、就业状态、劳动报酬、社会保障、社会关系等 6 个大维度,20 个二级指标,50 个三级指标。在如何评价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上,李全林(2005)指出就业质量应包括就业层次(客观性指标)和毕业生的主体指标(如满意程度等)两大方面的内容。程惠娜(2007)等则专门针对高校毕业生群体,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衡量指标和评价体系进行了初步研究。

四、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为了解大学生就业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我们选取广州某高校毕业生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

(一)调查基本情况

在己有文献研究结论、预调查和访谈基础上,我们首先提炼出可能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个体因素,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并向大学毕业生发放问卷以展开调查,了解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影响原因,从而尝试寻找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有效对策。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和“影响因素分析”两部分,具体为大学生个人特征、社会资源、专业技能、社会实践能力、职业认知能力、就业满意度、工作环境、部门单位、个人岗位、发展空间、薪酬福利等测量指标。

此次调查对象为近三年毕业于广州某高校的毕业生,问卷通过电子邮箱、QQ、微信、飞信等方式发送,共回收问卷337份,其中有效问卷321份,有效率为9522%。

(二)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1、大学生个体特征与其就业质量的关系

调查数据显示:在个人特征方面,大学毕业生的政治面貌和专业科属显著影响其就业质量,而性别、入学前户藉地、是否独生子女等因素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不明显。

2、大学生社会资源与其就业质量的关系

调查数据显示:大学毕业生的亲属关系、社会关系、校友关系,及其保持联系的社会人士或校友的数目均显著影响其就业质量;同时,父母文化程度、职业类别等因素对大学生就业质量无明显影响。

3、大学生专业技能与其就业质量的关系

调查数据显示:在专业技能方面,大学生学习成绩的班级排名、英语水平及其是否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因素均显著影响其就业质量,大学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越高,其就业质量水平也越高。而是否公开发表过专业论文、是否拥有其它专业技能证书等因素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不明显。

4、大学生实践活动能力与其就业质量的关系

在实践活动和能力方面,大学生在校期间有无担任学生干部及担任的类型、从事学生工作的时间、是否参加文艺或学术竞赛、是否在竞赛中获奖、是否有其他荣誉证书、是否做过兼职工作、是否在企事业单位做过就业实习等多个因素均对其就业质量有影响。

没做过学生干部的学生,就业质量最低,随着其参与学生工作级别的上升,其就业质量也随之提高;而参与学生工作时间的长短也与其就业质量水平的高低成正比,时间越长,就业质量水平越高。对于是否参加文艺或学术竞赛、是否在竞赛中获奖、以及是否参与兼职工作的回答给予肯定答案的学生,其就业质量明显高于给予否定回答的学生。

另外,学生获得的其他各类级别的荣誉证书也会帮助其提高就业质量,证书等级的高低与其就业质量的高低成正比。

5、大学生职业认知水平与其就业质量的关系

大学毕业生是否接受过职业或就业辅导、是否有明确的求职目标、是否有明确的职业规划等因素,均显著影响其就业质量。点差数据分析显示:接受过职业或就业辅导的学生,其就业质量高于没有接受过指导的人;求职前有明确目标的学生,就业质量状况好于那些找工作时漫无目的的人;有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其就业质量高于在这方面欠缺的人。

综上所述,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个体特征等因素均对大学生就业质量无太大影响,而社会资源、专业技能、成绩排名和英语水平、实践活动能力、参与学生工作的时间、是否在文艺或学术竞赛中获奖、是否参与过就业实习以及是否有明确的求职目标、是否有职业生涯规划等因素,均对其就业质量产生了显著正向的影响。

五、 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对策与建议

大学生就业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系统问题,需要政府、用人单位等社会力量与高校、学生自身共同努力,力求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

(一)学生角度

根据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大学生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为提高自身就业质量努力:

1、客观分析形势,坚定信念,不怕挫折

培养大学生在校期间养成关注就业形势、就业信息、国家相关政策的习惯,树立自强、自立的信念,结合自身的优势、劣势,理性、客观地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做到既不盲目乐观,也不盲目焦虑,提前做好面对挫折的准备,以积极地心态在竞争中锻炼自我。

2、夯实专业知识,锻炼专业技能,提高学习能力

大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这不仅需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特别是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同时,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综合化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参加学术讲座、专业社团活动、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等多种方式来获取新知识,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并在活动中注重知识的运用和转化,自觉地把课内外所学各种知识进行加工整理、融会贯通,提高自我的综合学习能力。

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实践能力,积累社会资源

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既能锻炼实践能力,也能积累社会资源。转变,等、靠、要,等消极、被动的做事态度,加强亲属间的联系和沟通,注重同乡联谊,与同学、师长、同事良性互动,相互扶持。大学生应该在这种人际网络建设中更加积极主动,把握机会,积极开发社会资源。[4]

4、正确认识自我,确认职业目标,做好职业规划

有效的职业规划是以正确的自我认识为的基础的,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要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探索、自我剖析,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和价值观,找准职业锚,在充分了解信息和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合理选择职业目标,做出择业决策,真正实现,人职匹配,实现大学生由择业、就业逐步到职业、事业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角度

对于高校而言,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提升大学生初次就业的质量是其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根据研究结果,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以市场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接轨。大学生就业己步入了市场化的进程,高校也必须借助市场化的手段和策略创新和发展人才教育培养方式,以应对市场的变化和挑战。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前景可行性调研和预测,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将招生规模、专业设置、学生培养与就业挂钩,根据市场需求适当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形成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在培养模式上,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加强学风建设,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树立高校人才品牌。同时,高校还要与企业建立长效互动的关系营销,大力推进校企合作,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使人才能力结构与企业岗位要求无缝对接,真正实现企业、高校、毕业生的共赢。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

职业规划的目的是要塑造一个完善的人,它不是把人作为、职业搜寻的工具,而加以培养和对待的,它的目的是要指导个体追求全面人生幸福成功就业,只是低层次的目标,而最终目标是要达到、人职匹配,实现充分的个人发展和个人价值的体现,因此职业规划教育不仅要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而且要贯穿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全过程。从学生一入校就进行职业规划启蒙教育,对学生由灌输性指导转变为内需性指导,由功利性指导转变为发展性指导。加强职业规划课程体系建设和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探索构建本土化的高校系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体系。

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专业课教师也要在专业教育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使学生以自身的职业目标为指导致力于培养其未来职业岗位技能与能力的学习,形成专业知识学习、职业规划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营造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社会角度

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在毕业前,通过自身和学校所获得的准确、有效的就业信息是极为有限,他们只能在信息不对称的劳动力市场上到处乱碰,因此,政府应该构筑统一、高效的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给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充足的就业信息,帮助其顺利就业。[5]

1、逐步建立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全国统一的就业市场信息网络,便于所有用人单位和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传媒在全国范围内自由地获得招聘、求职、工资价位、劳动法律法规等信息,并可通过互联网获得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

2、大力培养和发展信息人员队伍,完善信息采集、流通、分析的制度和机制,构建现代化信息系统。

3、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监测分析制度,各有关部门要共同对全国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网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并定期向社会公开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分析报告。,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以保证所获信息的准确性,

4、规范就业市场行为。包括加强就业信息网络的监管力度,避免虚假、欺诈就业信息充斥网络;运用政府政策引导、社会舆论监督等手段来规范用人单位的用人行为,用科学人才观指导大学生聘用工作,构建大学生聘用公平竞争机制。

[参考文献]

[1]刘素华就业质量:概念内容及其对就业数量的影响[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5,(07):29―31

[2]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就业蓝皮书: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陈韶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系统的建设[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9―12

[4]冯永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2):141―142

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

1999年,国际劳工组织提出了以就业质量为主要内容的“体面劳动”理念。2004年“中国就业论坛”上,我国首次提出将提高就业质量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目标。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2013年11月,教育部首次要求各高校编制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就业质量成了国家和个人普遍关注的问题。

而就业质量是一个大而泛的概念,高校希望通过它来检验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人才培养及就业服务的针对性,用人单位希望通过它看到某个群体的就业期待和特征,在校生也希望以此把握自己的努力方向。而究竟何为就业质量?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如何?如何有效提升就业质量?

一、就业质量的内涵及其评价

就业质量是一个主客观相结合、涵盖宏微观层面的范畴。就业质量的研究始于微观层面的个体劳动者,从微观来讲,重点关注劳动者个体就业状况相关的内容要素。而从宏观来讲,就业质量的内涵体现为劳动力市场供求、公共就业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等。就业质量的客观方面反映劳动者就业状况的客观现状,主观方面反映劳动者对就业状况的主观判断。

关于就业质量的评价,杨河清等人将工作条件要素和劳动关系要素、社会保障要素具体操作化,以此来设定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杨河清,李佳,2007)。秦建国提出就业质量指标体系的建构应当从4个角度入手:就业前的主客观前提指标、就业岗位质量指标、就业满意度指标、就业宏观表现指标(秦建国2007)。

柯羽从客观性指标和主观性指标出发,主要使用就业地区流向、就业单位性质、薪金水平、人职匹配度、就业满意度、职业发展前景六个指标,来对大学生的就业质量进行分析(柯羽,2010)。谭卫伟从国家建设需要的宏观角度,探讨了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评价体系(谭卫伟,2011)。刘素华(2005)、周平(2005)、程蹊(2003)也分别从宏观的角度探讨了就业质量与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等的关系和作用。2013年6月,中国就业促进会会长张小建提出就业质量的七个核心要素:就业环境的改善、就业公平的实现、就业能力的提升、就业结构的优化、劳动报酬的提高、社会保障的享有、劳动关系的和谐,对就业质量的内容有了进一步明确。

在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内容的选择上,忽略一些宏观层面的因素,如就业环境的改善、就业结构的优化、就业公平的实现等,主要从微观的层面来考量就业质量的情况,具体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考虑。

二、调查分析的开展及数据获取

为探索大学生初次就业质量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就业质量调查研究小组于2015年5月―9月开展了“广州市大学生初次就业质量研究的的社会调查,调查内容涉及毕业生就业质量、大学生人力资本存量相关情况、求职途径与信息、等信息。由于劳动者职业生涯的发展有阶段性和长期性,就业质量也随着劳动者职业生涯的发展而变化,为此,本次调查主要界定为“大学生的初次就业质量”的调查,即“大学生走出校门后获得的第一份有报酬性工作的优劣程度及其满意度”。调查对象主要立足于广州本地,且毕业三年内的大学毕业生。

本次调查采用网络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由于大学毕业生离校后工作岗位遍布各地,同时他们对网络的方式颇为接受,于是一种调查方式采用问卷星的在线问卷调查模式,另一种方式是结构化的问卷调查,采用与网络调查一样的问卷,根据其内容进行现场访谈。本次共发放问卷460份,回收问卷454份,有效回收率达98.7%。

三、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现状

(一)就业质量的主观表现

1.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有待提升

从就业质量的内涵来看,就业满意度是衡量就业质量最重要的主观评价指标,它是毕业生对现有工作的主观心理感受或满足程度,也是衡量就业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调查显示,6.1%的毕业生表示“非常满意”,64.63%的毕业生表示“比较满意”,“不满意”为29.26%。

2.人职匹配程度偏低

人职匹配理论认为,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而每一种职业由于其工作性质、环境、条件、方式的不同,对工作者的能力、知识、技能等均有不同的要求,人职匹配是个体职业发展的一种理想状态。人职匹配程度,是人的特质与职业环境的适应性,是反映就业主体主观意愿的尊重性指标。人职匹配主要体现为工作符合自身职业规划及发展、所学专业能应用于实际工作当中。

调查中,当问及“现在工作是否符合职业规划及发展”时,36.24%的毕业生表示“符合”,9.61%的毕业生表示“不符合”,54.15%的毕业生表示“一般”。同时,34.06%的毕业生表示目前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27.51%毕业生表示“有一定联系,要用到专业知识”,关系甚微或者毫无关系的占38.42%。以上结果显示,毕业生自身的职业规划及发展与所从事工作主观匹配度低,工作与专业的匹配度也不甚理想,综合体现为人职匹配程度偏低。

3.毕业生重视职业发展前景

职业发展是组织用来帮助员工获取目前及将来工作所需的技能、知识的一种规划,是组织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的知识、能力和技术的发展性培训、教育等一系列活动。职业发展前景是毕业生选择职业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就业质量的重要方面。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毕业生而言,企业最具有吸引力的前三项分别是:薪酬与福利(65.94%)、企业文化与氛围(50.66%)、发展前景(44.54%),职业发展前景成为企业最具有吸引力的地方之一。

在对毕业3年内的毕业生进行调查中发现,27.95%的毕业生表示所在岗位有很大的“向上职业发展通道”,55.02%的毕业生表示“一般”,17.03%的毕业生表示所在岗位没有向上的职业发展通道。工作一年即加薪或职位晋升的占40.17%,半年即加薪或职位晋升的占20.09%。另外,这些毕业生中,从未调换过工作的毕业生占60.26%,39.74%的毕业生调换过工作,其中三分之一的毕业生调换过两次以上的工作,而他们调换工作的最主要原因便是个人发展空间有限。

(二)就业质量的客观表现

1.毕业生的薪酬水平尚需提高

现阶段最能集中反映就业质量客观状况、同时也最为劳动者重视的就业质量指标当属薪酬水平。在对毕业3年内毕业生的调查中,发现其薪酬水平分布如下:

调查显示,薪酬水平多数集中在3001-4000元,这在毕业3年内珠三角地区属于偏低的水平。

2.毕业生的社会保障水平尚需提高

社会保障是解除劳动者后顾之忧并提升其安全预期的不可替代的手段,也是反映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内容。毕业生的社会保障情况如下:90.39%的毕业生单位提供了五险(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75.11%的毕业生单位提供了公积金,67.69%毕业生单位提供了带薪假期,62.01%毕业生单位提供了年终奖金,4978%的毕业生单位提供了免费的培训,有交通补助的31%,有额外住房津贴的27.51%,还有30.57%的毕业生单位提供了其他保险(除五险之外的)。

由于现行的《劳动合同法》对五险有一定的限定,用人单位应当给劳动者办理失业、养老、医疗、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绝大部分的毕业生都能享用到五险,但仍有近10%的毕业生不能享用到这项国家法律规定的社会保障。

3.毕业生劳动关系状况有待改善

劳动关系是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结成的社会经济利益关系,劳动关系与就业质量的联系,表现为劳动关系是劳动者和劳动力使用者对就业质量状态等的行为反应。

调查发现,23.14%的毕业生单位有工会组织,并发挥了很大作用;基本不发挥作用33.19%的毕业生单位尽管有工会组织,但基本不发挥作用;24.45%的毕业生单位是没有工会组织的。48.47%的毕业生表示所在单位的工作氛围很和谐,47.6%的毕业生表示一般,3.93%的毕业生表示不和谐。

4.大部分毕业生民(私)营企就业

不同性质单位的单位环境和薪酬福利各有不同,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也反映了就业质量的差异,调查显示,26.64%毕业生就职于国有企业,13.1%就职于事业单位(含政府机关),41.05%d毕业生就职于民(私)营企业,外资企业8.3%,其他10.92%。民(私)营企业是毕业生就业最多的单位类型,这与该类型雇主的大量活跃于需求增长有极大的关系。

四、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路径

(一)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即“可雇用性”,是指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在调查“求职过程中最困扰的问题”时,最主要的三个因素是“工作经验缺乏”(51.09%),个人能力不足(38.86%),求职技巧及准备欠缺(38.86%),而这些能力的欠缺是影响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是毕业生满足用人单位需求,提高就业质量的关键。就业能力偏低会导致毕业生不能如愿找到心仪的工作和岗位。

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一方面需加大人才培养改革的力度,将就业能力的具体要素培养嵌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使学校教育能够跟上社会对人才知识技能水平的实际需求。同时,毕业生加强自身的学习和能力的构建,通过多种途径持续提升职业能力,以满足社会和岗位对知识技能不断提升的需要。在调查中,毕业生认为 求职过程中遇到的与自身能力相关的最主要问题不是专业能力,而是自我表达能力(58.95%)和人际交往能力(51.09%)。

另一方面,将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作为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部分。从表面上看,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表现为知识、技能等显性要素,但从内在来看,意识和素养等隐形要素更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能促进个体在组织里发挥更好的作用。

(二)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1.充分发挥就业指导教师的作用。就业指导教师由于专业从事该职业,对就业形势与政策、就业能力培养,就业心理调适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学习和积累,他们能给学生更细致有效的指导,然而在调查中,毕业生认为在求职中对他们提供最大帮助的是亲戚或朋友(占48.91%),而具有专业知识和素养的就业指导老师却排在靠后的位置(仅占6.11%),这无疑是一种浪费。

发挥就业指导教师的作用,一方面加强教师自身职业和素养的提升,加强与行业的紧密联系,了解特定职业、行业对从业人员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另一方面利用好教学和课程平台,切实了解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开设有意义的就业指导课程。

2.通过实践平台加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调查中,毕业生一致认为,在学校教育中,对就业影响最大的环节是实习实践(66.38%),而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最重要的是面试技巧(68.12%),实习实践(51.97%),其次是就业心理调适(40.17%)。课件对毕业生而言,实习实践对就业质量提升的重要作用。

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和实习机制,将实习与就业指导相结合,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满足学生的真实需求。

(三)健全用人单位劳动关系与社会保障体系

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与劳动关系的改善,影响员工的稳定性及其积极性的发挥。用人单位应按照国家劳动法律法规的要求,健全自身的社会保障与劳动关系体系,改善劳动环境,从劳动力需求方的角度来提升就业质量。

改善社会保障和劳动关系,一方面需加大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积极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减少劳动争议。另一方面健全劳动关系协商机制,建立和完善工会组织体系,发挥工作组织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作用,增强劳动者民主参与意识。

(四)鼓励企业为员工设计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通道

职业发展通道是组织中员工职业发展和职业晋升的路线,是员工获得工作满意,并实现职业理想和达到职业生涯目标的主要途径,合理的职业发展通道可以增强毕业生的职业愿景,提高其就业稳定性和归属感。做好职业发展通道中的岗位分析和设计,各岗位的评价与考核,完善相匹配的薪酬管理体系和转岗升迁路径,确立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培训体系,关注和尊重员工个人能力的发展,这是就业质量提升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刘素华,孔燕然.当前我国就业质量问题的新动向与道德、制度因应[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2]赵迎华.高校职业指导的实践探索.教育与职业,2013(10)

[3]柯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4]赖德胜,石丹淅.我国就业质量状况研究:基于问卷数据的分析[J].中国经济问题,2013(9)

[5]张志增,刘娜.黄炎培职业指导理论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11)

[6]孟大虎,苏丽锋,李璐.人力资本与大学生的就业实现和就业质量――基于问卷数据的实证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2(3)

[7]刘素华.建立我国就业质量量化评价体系的步骤与方法[J].人口与经济,2005(6)

[8]钟云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大学毕业生求职[J].高教探索,2011(3)

[9]吴晓义.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高校职业指导的创新[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7(09)

[10]麦可思研究院.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11]刘素华.再论就业质量[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1)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4广东省思政课题《微观层面的大学生初次就业质量研究》研究成果(批准号:2014YK062);2015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青年课题:《人力资本对广州市大学生初次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批准号:15Q22)

第11篇

一.寒假计划

自从考完一级,整个人都松懈下来了。结果考试都应付过去了。直到知道自己一级成绩,居然没过。一下子泄了气,所以想着要在下学期要好好努力,争取把一级过掉。

我知道自己的薄弱点是听力,这或许是学习外语的所有人的通病。之前也是想着每天要抽出时间练习,但因为没有计划,又没有恒心,所以到头来还是没有提高,所以过不了自己的瓶颈。

计划主要是多上一些日语网站,进行听写训练,希望自己在实践后有所提高。但贵在实施和坚持。

二.实践报告

我这次寒假的社会调查对象是xxxx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我于二月二十日走访了这家公司,这家公司主要是提供教育培训和职业培训。通过这家公司我了解了一些xx人力方面的有关信息。

2011年下半年开始xx劳动力市场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的需工量明显萎缩,甚至部分企业出现了裁员现象。2011年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渐消退,xx的经济出现回暖,企业已经逐步走出萧条期,用工需求“来势汹汹”,特别是在去年金融危机时期受影响比较大的机械电子、纺织服装、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2011年度,xx人力资源市场共举办现场招聘洽谈会160场,其中,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出国务工人员、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残疾人、退役士兵等不同群体举办的大型、专场招聘活动16场。

从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文化程度的要求来看,约90.1%的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文化程度有要求。要求高中、中专(含职高、技校)文化程度的用人需求占总体需求的37.16%,其中中专(含职高、技校)的用人需求占13.02%;对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比重为37.05%;对大专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比重为13.87%;对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比重为2.01%。从求职者的文化程度来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者是劳动力市场的求职主体,占全部求职者的50.41%;31.39%的求职者是高中、中专(含职高、技校)文化程度;大专文化程度的求职者比重为14.79%;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求职者比重为3.4%。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体验;实习实训

一、职场体验的目的

组织学生参加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旨在培养社会需要的德、智、体、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同学们在学校学习掌握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实际工作的职业技能,让学生更多的去了解工厂的组织架构、生产管理、生产工艺及工艺流程、产品物流、规章制度以及生活等方面的知识。了解社会,丰富社会阅历,增加社会经历,培养实际工作经验。

实际工作经验是所有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要求,也是我们走入社会必须具备的条件。今天我们到工厂去实习,就是为明天走向社会奠定基础。我们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在学校与社会之间,从学生到职业人,应该有一个适应过程,否则强烈的温差会让一个人感到头晕目眩不能适应,实习就是这样的一个适应过程。

二、职场体验的意义

1.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

学生通过职场体验,可以对职业有初步认知,了解职业的具体要求,熟知工作的内容和内涵,建立对职业的认知;在工作中,面对各类人群,要思考如何处理人际关系,通过这样的锻炼,可以改变以前的生活习性,立德修能,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坚定信念,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将来更好融入企业文化做准备。

2.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职场体验可以为他们打开一扇窗口,通过职场体验,在工作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地感染和体验,从现实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发,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加强。

3.正确认识自己自我

通过职场体验,能让学生看到自己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比较客观地去重新认识、评价自我,逐渐摆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人民群众的位置。同时会产生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使他们能够潜心思考自身的发展问题,不断地去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专业面窄,社会适应性差,综合能力不强的人才在市场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职场体验能使大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不断地参与社会生活,在工作中不断动手、动脑、动嘴,直接和社会各阶层、各部门的人员打交道,培养和锻炼实际的工作能力,并且在工作中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和提高,使之更新知识结构,获取新的知识信息,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5.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学生以课堂学习为主要接受方式,而课堂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基本上都是间接的、系统的理论知识。通过职场体验,可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和许多有价值的新知识,同时使他们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比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减少就业的适应期

通过职场体验,大学生对职业、工作都有相当的了解和整体把握,心理素质和职业成熟度大幅度提高,理论和实践结合较好,大学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相应的工作岗位工作,减少用人单位的培训成本,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缩短社会劳动力的成熟时间,提高社会生产率。

三、职场体验注意事项

学校与社会是完全不一样的,外出实习首先要强调的是安全,安全靠的是什么?是以纪律来保障它。凡外出实习的同学必须服从带队老师的统一管理,遵守所在单位的劳动纪律和操作规则,必须做到有事请假。

(1)认真学习《职场体验计划书及任务书》,了解职场体验要求。

(2)认真做好学习笔记、日记,并及时进行资料整理,收集的资料要真实、客观。

(3)必须服从带队老师和班干部指挥,不得擅自行动。

(4)职场体验过程中,要求注意安全,并自觉遵守工厂规章制度。

(5)为人要谦虚、好学,遵纪守法,不做有损学校和自身的形象的事。

四、考核

考核方式及评分办法或标准如下:

(1)实习报告50%

实习报告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对企业管理状况的分析,在理论上进一步综合与概括。

另一部分是通过职场体验,自身获得的感受及对自己未来的规划。

(2)实习表现30%

①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服从指导教师的安排,实习期间一般不得请假。 如有特殊情况,需经指导教师批准,并办好请假手续。

②参观企业时,虚心向师傅学习,服从实习单位和指导教师的安排。遵守操作规程,确保生产安全。

③遵纪守法,文明礼貌,不做有损校誉的事情。

(3)体验汇报20%

体验报告在职场体验结束后完成,交指导教师批改,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汇报答辩,最后开展经验交流会。

具体成绩评定标准如下:

①优秀:能全面完成职场体验任务,日记完整,报告不少于3000字,完成有独到见解的职场体验报告,遵守纪律,服从安排。

②良好:完成规定的职场体验任务,日记完整,完成职场体验报告,有一定的自学能力,遵守纪律,服从安排。

③中等:完成规定的职场体验任务,日记基本完整,基本完成职场体验报告,遵守纪律,服从安排。

④及格:尚能完成规定的职场体验任务,有日记、报告,服从规定。

⑤不及格:凡具备以下三者之一均评为不及格:没有完成规定的职场体验任务;没有完成日记和报告;不服从规定或出现严重违纪现象。

五、总结

外出需同学们严格要求自己,这也是个人素质的体现,随时注意安全,为我们的父母着想,对个人负责,以学校的声誉为重,我们才能有效的完成职场体验实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