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古典园林论文

古典园林论文

时间:2023-02-18 06:18: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古典园林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古典园林论文

第1篇

中国造园艺术源远流长,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朝上林苑的营建。在魏晋南北时期频繁起始的更朝换代,统治阶级争夺激烈交替的社会状态下,士大夫阶层为逃避现实中的困惑,崇尚放荡不羁的行事风格,思想处于一种活跃暴发的状态,大多纵情于山水或避祸离世过着隐居生活。在这种社会大风气的影响下,文人墨客开始活跃起来,文学艺术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世,以描写自然野趣的田园诗歌和山水画随之兴起,在文学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这种对自然情趣的审美观有力地推动了造园艺术的发展。

2古典园林造园艺术

2.1意境的追求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源于文人墨客及士大夫阶层对于世事的感悟与态度,避世及享乐的意识促使这2个阶层热衷于构筑“不出世既赏世”的园林形式。阶层的态度导致其意识领域的开放,使其十分重视意境及韵味,对诗画意境的追求也体现在造园态度上,追求“多方胜境,咫尺山林”般的境界。中国文人画作的特点在于写意,与西方写实相比,更多地表达了一种超脱原貌的精神,这种“开高轩以临山,列绮窗而瞰江”的情怀在园林中的体现,成为了中国园林的特点——源于自然,高于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通过各种身心的感受营造整体环境,来更进一步感受这种自然之美,如拙政园中的留听阁(取意留得残荷听雨声)和听雨轩(取意雨打芭蕉),留园中的雪香云蔚亭(来源于味觉的感受)等。

2.2形式的表达中国古典园林的一大魅力在于其独立性及不可复制性,留存至今的不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有其各自的特点,根据造园的目的、造园人的心性及造园立意的不同,各自拥有独一无二的风格特色。如网师园精巧幽深、典雅隐逸的宋代园林;拙政园平淡疏朗、旷远明瑟的明代风格;留园布置精巧、奇石众多的清代风格。

2.3空间的利用园林中的不同空间布局与利用呈现出园林之间迥然不同的风格。如同借由空间的丰富组成形式,在园林整体环境构成中产生引导的作用,廊的运用常具有明显的引导意味,将人们引致某个特定景物的所在地。又如利用地形的起伏,在整体垂直立面空间中增强韵律感,亭、廊和榭在立面空间中此起彼伏,再利用建筑本身的轮廓线造成水平面上视觉的叠加,极富变化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再者景物虚与实使得空间渗透效果十分显著。利用障景、漏景,隔景等手段进行分隔空间的处理,在分隔的同时又使其相互连接和渗透。在密集的景物中产生丰富的变化,曲折幽深却又不显闭塞

3古典园林建筑类型

随着园林的逐渐发展兴起,人们对于建筑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住房,在这样的形式下产生了类型丰富的建筑,如堂、厅、楼、阁、馆、轩、斋、榭、舫、亭、廊、桥等。人们赋予了每一种建筑形式不同的内容加以区分各自的功能。例如,堂,一般是一家之长的居住地,也可作为家庭举行庆典的场所;楼,一般用作卧室、书房或用来观赏风景,本身也可作一景;榭,一般都是在水边筑平台,用以观赏为主,又可作休息的场所;亭,体积小巧,造型别致,供人休息、避雨。屋顶的形式多变、类型丰富是古典园林建筑的一大特色,各种屋顶运用不同,表现的效果也不同。例如,庑殿顶因其造型大气和装饰精巧多见于皇家及寺观园林;歇山顶因其屋脊灵巧富于变化在园林建筑中最为常见;硬山顶样式简单,是人字形屋顶的一种;悬山顶形式较为多变,也是人字形屋顶的一种;卷棚顶线条较为平缓,缓和建筑的耸立感;攒尖顶因其灵活轻巧多用于体量较小的建筑,平面形式多样。在这些屋顶形式的基础上,造园者又在屋顶上加盖一层,形成重檐,较于单檐屋顶更显庄重大气,二者的组合搭配提升了建筑的可观性。

4现代园林中对古典元素的运用

现今的园林建设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广,但不论在哪种形式的园林形式中,古典园林的应用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住宅区、公园及街道绿化中,几乎都可以看到其中包含的中国古典园林元素,如仿古建的亭台、牌坊等,但在这些古典元素的运用中很大一部分没有美感和协调感。

4.1“疏忽”的意境中国古典园林对于国人的吸引力在于古人的风骨情操和对意境的追求,园林不仅仅是庭院和建筑,更是一种处世的态度和对情感的抒发。现代园林中的古典园林要素仅留于表面形式,疏于空间格局规划布置,遗漏园林建筑的的构造技艺。造园者的意图已经不再以景喻情、思境相偕,更多的是迎合实际住宿和游玩的美观需求。这种本因精神与自然欲求而产生的古典园林,现在已经仅仅成为人们对古人安逸生活的猜测和向往,在现代园林中的出现也只是一种祭奠和怀念。

第2篇

(一)散点透视与动态连续风景布局

透视是处理空间景物的方法,会对所描绘的对象产生直接的影响。在中国山水画构图设计中,对景物的观察是从一点到另一点的散点透视法则,这有别于西方绘画的透视法则。散点透视法则没有固定的焦点,是根据对象高度、深度或者远近变化,从观察者的感受和观察方向的变化进行选择刻画。山水画散点透视的方法是把不同的时空间景物融合到一个画面中,画家的创作有很强的主观性。如龚贤的《溪山无尽图卷》由十二幅山水图合成一幅,表现了“山有本支而水有源委”的画理;梅清的《山水十条屏》也是此意。散点透视的构图设计理论,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景观元素的组织、四时造景季相变化的运用有重要的价值。

(二)中国山水画与古典园林的透视法则与构图

山水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著作中,总结提出了山水画散点透视的理论,比欧洲的成角透视学要早很多年,但两种理论有很大的区别。画家们为了集中表现大自然的本质特征,反映空间无限延伸关系,摒弃了“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的成角透视理论,采用视点运动的画法,缩千里于尺幅之中。园林景观设计强调时间与空间的结合,其设计过程是连续的、动态的。因为园林一般由多个观赏层面和角度不同的景区或者景点构成,作为园林设计师,要把这些景区、景点之间的空间位置安排好,展现最佳的观赏面和角度,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园林中的某一景点,当人们停留下来感受景色与空间时,与静态构图的绘画形式是基本相同的;而当行走观赏时,则形成了运动延伸的空间关系。园林景观设计所追求的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示无限的自然之美,这与中国山水画散点透视构图形式所产生的效果是基本一致的。山水画的构图设计有开始和结束的处理方法,能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园林的经营布局与此相同,也有起始、发展、、结尾等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阶段,能使人们在观赏过程中,随着行走路径的变化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感受。山水画的构图法则多样,宗炳提出了“远映法”,宋代郭熙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平远、高远、深远的“三远法”构图,一直影响至今。我国古代山水画中深远的构图形式较少,平远、高远构图则颇为常见。而在中国的园林设计中,为了增加空间的纵深关系也多采用平远、高远、深远的手法,比如亭台楼榭等关键景面使用隔水望山的手法,提升空间意境之美。在设置假山时,设计师也注意控制空间的位置关系,采用高远的构图形式,以产生高大的感觉。在园林空间处理上,古人讲究在同一画面或者同一个园林空间中,要有开阔视野的远景,满足极目远眺以欣赏远处美景的要求;也需要有封闭近景设计,停下脚步细心赏玩,或独处一隅孤芳自赏,满足静谧的需要。二者共同存在于同一景区中,能提高园林空间的艺术情趣。

(三)中国山水画与古典园林的写意表现

中国山水画与古典造园艺术都具有借助作品性质来表达和唤起人们情感共鸣和对意境空间联想的作用,主要以“写意”抒发表达为主。总的来说,写意包括抽象、概括创作手段和立意手法。中国园林对自然的态度是取其局部的景观来加以提炼升华,满足造景的需要。“一拳代石”“一勺代水”是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而常用于园林设计的通用手法,也是中国园林对自然的表现中最有力的手法之一。人们在造园活动中会不自然地融入自身的思想感情和理念,且园林是山水画的物化形态,也是中国山水文化思想的体现。但由于园林受所在城市环境的限制,要想搜尽奇峰融入小空间之中,就需要将自然的精粹高度概括提炼,突出特色。园林设计可以借鉴山水画写意的手法达到移天缩地的目的,置景于方圆之间,再灵活运用“借景”手法来延伸空间。在园林设计中,采用什么样的手法来营造景观,产生怎样的意境,设计者从山水画中找到了设计的源泉,形成园林立意构思。如把一块奇石象征山峰,小溪象征河流,用一片枯叶代表秋天意味。写意手法的运用代表了中国传统的艺术思想,也是园林造景手法之一。

二、中国山水画和古典园林叠山与皴法的处理

勾、皴、点、染、擦是画山水画的五个步骤,是山水画技法的高度概括。皴法在山水画中用于表现山石结构肌理,把描绘对象作了分类,在现实、抽象、美学之间寻求折中的方法并达到平衡。与山水画的皴法相对应,在中国古典园林营造中,叠山理水所占空间比例较大,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结合山石画法的技法论,使得山水画和造园过程中对山石的处理表现几乎一致。除此之外,山水画中山石表现技法对园林中的置石形式也产生了极其明显的影响,台湾建筑学者汉宝德指出,范宽的一峰居中画法,夏圭的一峰直立以近景表现,对园林中石艺的影响最为显著。特别是宋以后,由于写意山水画地位的逐渐提高,山水画描写山石质感的皴法逐渐统一,画山如画石,文人画家们普遍接受以山为石的思想,表现山和石的方式日趋一致,使得人们更容易接受园林中叠石为山的概念。宋代山水画家米芾提出了“瘦漏透”的品石观,树立了对山石审美艺术的标准。山水画论《画鉴》中也提出了“漏则体肥而若瘦”的论述。“瘦、漏、透、丑”的山石审美原则来源于中国山水画的皴法,影响了造园叠山的选材范围,体现了历史文化价值所积累的审美理念在不同对象上的表现形式。

三、二者在色彩表现上的相似之处

第3篇

塔本为佛教中的墓塔,传入中国后逐渐演变成高层观景建筑和宗教标志建筑。“亭者,停也”,是供人驻足休息的一种小型建筑。亭是我国古代园林建筑中的形式美之精华,有很高的观赏性与实用性。亭和塔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体系中,既是观景建筑,也是点景建筑。亭和塔一般成为激发山水意境或建筑意境的点睛之处,它们作为主要空间因素,虽然是意境中、视觉上的“画框”的中心,但却与欧洲集中式建筑有很大的不同。它们在环境中不能独立地构成景观,一般从属于既定的环境之中,联系植物山石和周围建筑共同构建景观,成为景观结构的枢纽———“点”。亭和塔的空间意境从建筑本身结构到环境空间的结合都体现出“动静相映、虚实相生”的意境。首先是空间的虚实交错,由于亭和塔经常是空间的中心,甚至可以认为是空间中的“点”的垂直拉伸,因此常常被作为“实景”。但亭本身有着通透的视觉感受,空间分割感不强,使空间虚实变化丰富。其次是动静结合,作为在线性上和空间形态中的连接元素,亭和塔可以和环境中的道路、植物、风雨等多样元素共同构成动静结合的诗文意境,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2轩和榭的建筑意境分析

同样是景观结构的枢纽的“点”元素———轩和榭,它们的建筑意境的构成形式是不同的。榭一般临水而筑,为单层的建筑;轩,《园冶》中说“类车”,“取轩—轩欲举之意,宜置高敞,以助胜则称。”把建筑置于高而空旷之处,可以增加观景效果。轩这种园林建筑,形式很美,但是规模上比厅堂小,而且在位置上也比较随意,不像厅堂那样讲究中轴对称布局。轩但相对来说总是比较轻快,不太拘束。轩与榭是建筑和水面的进一步融合,更加容易营造动静结合的意境。从建筑空间的角度上来说,由于轩与榭本身具有空间开敞性和自由性,所以它们不仅是相对独立的建筑空间元素,更是空间上的过渡和承接。

3古典园林建筑意境的空间构成分析

3.1景观中融入中国传统艺术和思想文化,营造出园林意境的情

中国古典园林与诗词书画相生共同生长,同步发展,追求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古典园林造景从自然山水中提取元素,突破狭隘的空间的局限,模拟大自然的景色,经过概括、提炼和艺术加工,给人以“小中见大”、“咫尺山林”的体验感受。

3.2充分运用中国建筑艺术的空间构成手法,表现园林意境的景

作为“景”的建筑并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与空间中其他元素相互之间的联系来表现自身的存在,形成中国园林意境。用富有性格特征的园林建筑与山水花木巧妙地结合,营造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

3.3运用联想和比拟等手法,创造情景交融的景观

第4篇

通过多次对浮梁县古县衙的考察及查阅历史文献,明确了浮梁县古县衙在景德镇历史上的地位,如何将不同种类的植物搭配营造出不同的意境。也认识到现状的不足,如周边环境,细腻景观的雕琢都是有待完善的,本论文将对这几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深入研究,为以后的园林工作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古县衙,文化,植物寓意 浮梁县古县衙的历史及多元文化

浮梁古县衙景区位于景德镇的北部,是一座保存较为完好的中国四大古县衙之一,素有“江南第一衙”之称。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古县衙的建筑具有徽派与赣派相结合的特点,内有景点如千年红塔、五品古县衙及千年瓷坛等。这些繁华都代表着古代浮梁汉族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和伟大成就的象征。经过多朝的文化洗礼,建国以来的多次修缮,在保留原有植物配置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修补美化,使其更具观赏性、文化性。

二、 浮梁县古县衙的植物种类

为了更好的浮梁县古县衙的植物配置,研究其特性,园林观赏价值,寓意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调查古县衙植物种类有:

表一 浮梁县古县衙植物名录

名称

学名

园林用途

青冈栎

Cyclobalanopsis glauca(Thunb.) Oerst.

亭前处绿化,孤植

孝顺竹

Bambusa multiplex

亭前处绿化,片植(丛)

蜡梅

Chimonanthus praecox

亭前处绿化,孤植

马褂木

Musa basjoo

亭前处绿化,孤植

红枫

Acer palmatum

浮梁历史文化景观长廊,对植

广玉兰

magnolia grandiflora

红塔处,散植,庭荫树,园林造景

桂花

Osmanthus fragrans

古县衙院内,孤植,1200年桂花

香樟

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

千年瓷坛,对植,庭荫树

三、 浮梁县古县衙植物的配置手法及特色

经过对浮梁县古县衙的四次考察,对其及其周围环境和植物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其一,其地理位置特殊,所有景点围绕红塔及五品古县衙呈发状,其二,占地面积较大,配置的植物具有规则性及多变性。其三,有着悠久历史,多元文化的融合。浮梁县古县衙的植物配置运用了乡土树种,结合其文化又相对运用红枫等名贵观赏树种,配以低矮多层次灌木,其特色体现为以下几点。

1、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2、层次分明,主题突出

3、得意志象,物我交融

第5篇

关键词:园林植物,建筑小品,配置

 

一、园林建筑小品的分类与作用

园林建筑小品是在园林绿地中为市民提供服务功能,方便绿化管理的,用作装饰、展示、照明、休息等的小型建筑设施。它的特征是体量较小、造型丰富、功能多样、富有特色。按照功能来分,园林建筑小品可分为四种类型:

(1)服务小品:供游人休息、遮阳用的亭、廊架、座椅,为游人服务的电话亭、洗手池等,为保持环境卫生的废物箱等。

(2)装饰小品:各类绿地中的雕塑、铺装、景墙、窗、门、栏杆等,有的也兼具其他功能。

(3)展示小品:各种布告栏、导游图、指路标牌、说明牌等,起到一定的宣传、指示、教育的功能。

(4)照明小品:以草坪灯、广场灯、景观灯、庭院灯、射灯等为主的灯饰小品。科技论文,建筑小品。

二、园林植物与建筑小品的配置的方法

建筑小品与植物一起配置,处理得当,不仅可以获得和谐优美的景观,而且还可突出单体达不到的功能效果。园林植物与建筑小品配置的方法有以下几种。科技论文,建筑小品。科技论文,建筑小品。

2.1植物配置突出建筑小品的主题

在园林绿地中,许多建筑小品都是具备特定文化和精神内涵的功能实体,如装饰性小品中的雕塑物、景墙、铺地,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表达了特殊的作用和意义。科技论文,建筑小品。在古典园林中,漏窗、月洞门和植物相得益彰地配置,其包涵的意境就更加丰富了。科技论文,建筑小品。这里的植物配置,应该要通过选择合适的物种和配置方式来突出、衬托或者烘托小品本身的主旨和精神内涵。例如,冰裂纹铺地象征冬天的到来,在铺装周围的绿地区域中选择冬季季相特征的植物种植能够呼应小品的象征意义,如冬季开花的蜡梅、挂红果的南天竹、常青的松柏类、竹类植物,与冰裂纹铺地一起可以起到彼此呼应、相互融合体现景观所要表现的主题。又如纪念革命烈士为主题的雕塑物以色叶树丛作为背景,一到秋天,色叶树的金色和红色把庄严凝重的纪念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

2.2植物配置协调建筑小品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建筑小品因造型、尺度、色彩等原因与周围绿地环境不相称时,可以用植物来缓和或者消除这种矛盾。如以照明功能为主的灯饰,在园林中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但是由于它分布较广、数量较多,在选择位置上如果不考虑与其他园林要素结合,那将会影响绿地的整体景观效果,所以利用植物配置和灯饰的结合设计可以解决这个矛盾。将草坪灯、景观灯、庭院灯、射灯等设计在低矮的灌木植物丛中、高大的乔木下或者植物群落的边缘位置,既起到了隐蔽作用又不影响灯光的夜间照明。另外,园林中还有些功能性的设施小品如垃圾桶、厕所等,假如设置的位置不合适也会影响到景观,也可以借助植物配置来处理和改变这些问题。

此外,植物配置不仅可以解决客观存在的问题,而且也可以配合建筑小品使园林中的景观和环境显得更为和谐、优美。如休息亭以浓郁、成片的树林为背景或以常绿树丛隐亭其中,比单独放在一片草坪或者硬地上,在景观上要显得更加自然、不突兀,对于游人来说这样的休息亭也更易靠近、更具有安全感。

2.3植物配置丰富建筑小品的艺术构图

一般来说,建筑小品特别是体量较大的休息亭、长方形的坐凳、景墙等的轮廓线都比较生硬、平直,而植物以其优美的姿态、柔和的枝叶、丰富的自然颜色、多变的季相景观可以软化建筑小品的边界,丰富艺术构图,增添建筑小品的自然美,从而使整体环境显得和谐有序、动静皆宜。特别是建筑小品的角隅,通过植物配置进行缓和柔化最为有效,宜选择观花、观叶、观果类的灌木和地被、草本植物成丛种植,也可略作地形,高处增添一至几株浓荫乔木组成相对稳定持久的景观。

景墙、栏杆、道牙主要起到分隔和装饰的作用,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常种植爬藤类、低矮地被植物使其自然攀援,这样不仅柔化、覆盖、遮挡了建筑小品硬质的棱角线条,而且也美化了环境,为游人增添了亲近自然之趣。在道路台阶边缘可用蔓长春花、扶芳藤等地被植物;在栏杆、景墙、围墙边上可以种植像金银花、常春藤、紫藤等垂挂类的爬藤植物。

另外,建筑小品一般为淡色、灰色系列居多,而绿色的、色叶类的、带有各种花色和季相变化的植物和建筑小品的结合,可以弥补它们单调的色彩,为建筑小品的功能和内涵表现增添另一种语言的表达。

2.4植物配置完善建筑小品的功能

好的植物配置不仅起到美化建筑小品的作用,而且还可以通过配置更加完善建筑小品本身的功能。如指示小品(导游图、指路标牌)旁的几棵特别的树可以起到指示导游的作用;在廊架上以攀援类植物栽植,更加完善了廊架蔽荫的效果和功能。

座椅是园林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小品,其主要功能是为游人休息、赏景提供停歇处。从功能完善的角度来设计,座椅边的植物配置应该要做到夏可蔽荫、冬不蔽日。所以座椅设在落叶大乔木下不仅可以带来荫凉,植物高大的树冠也可以作为赏景的“遮光罩”,使透视远景更加明快清晰,使休息者感到空间更加开阔。科技论文,建筑小品。

三、结论

“好花还需绿叶配”,建筑小品与园林植物通过合理的配置,可取得相得益彰,彼此互借、相衬的效果。在园林设计与施工中,要注重园林植物做为配景与点景的功能,并根据其植物学特性,与其表现的景观效果,将其恰当,灵活地与建筑小品相配置。

第6篇

论文摘要:本文以成都古典园林为例,分析了城市民风民俗文化对园林文化的影响,从民风民俗在城市古典园林中的体现可以看出:城市民风民俗文化对于园林的形成、发展以及园林的文化内涵有着较强的作用。

中国的古典园林并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自然与人工物质的结合产物,园林自初创之日起,就是人类意识中理想王国的形象模式,也是各文明民族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理念的艺术模式,它是中国人把自然人化和把人自然化的艺术方式,这也就是中国园林最基本的文化内涵。因此,除了经济、地理自然环境等物质层面的因素以外,对园林文化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另一个方面就是精神层面。本文拟从成都和扬州园林的具体情况出发,以两座城市精神层面中的民风民俗文化为主,分析它们对各自城市古典园林所产生的影响。

从民俗的集合来看,它本身形成了一个文化系统,与宫廷文化和文人文化三驾齐驱,互相矛盾、影响、渗透,推动着社会文化向前发展。而民间风景园林景观,实际上就是这个文化系统的外化。

1 成都的园林概况

成都在历史上有数次城市发展的高峰期,经济、文化发达,地理条件优越,加之多年来,成都始终是所在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市,唐宋时有“扬一益二”的称谓,因此园林发展所需要的各项条件有了很好的保障,同时也使园林文化的发展在整个历史过程中保持了相对的连续性。成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景观特色在我国古典园林中有着相当高的评价。成都园林在其园林发展过程中是中国园林重要的一个分支。园林学者刘天华认为:我国园林按地区分类,有所谓江南园林、岭南园林、北方园林和蜀中园林的称谓,成都园林则是蜀中园林最典型的代表。无论是建筑、山水、花木植物,还是园林中众多的人文景观、楹联匾额,成都的园林都有着中国传统园林所共有的特征,也体现着本土风貌。园林风格既有北方园林空间开阔,布局严谨,气势宏伟的特点,又具有江南园林小巧玲珑,灵活多变,风光明媚的优势,融南北园林特色于一身,并具有地方文化艺术特色,在中国的城市园林中可谓独树一帜。直至今天,城市园林仍然是成都最主要的城市景观和旅游景点,可以看出园林在成都城市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 成都的民俗文化

成都地区“秦豳同咏,故有夏声”,在中国的文化区域的分类中属于巴蜀文化区,其中成都是蜀文化区的中心城市。自秦以后,一直都是关中腹地后方,民俗大体与中原相同。由于成都是一座以农业、手工业以及农副产品贸易为主的城市,所以民俗受农业传统思维的影响,乡土气息浓厚,民众的性格淳朴,审美情趣崇尚自然、古朴典雅,粗犷大方,这种民俗风气深深地影响着当地民众的审美观。成都当地民居的风格大致有三个特点,一是建筑布局自由敞朗,还有许多布局注意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二是建筑造型轻巧,多青瓦屋面,外墙用竹编白粉墙体;三是色彩淡雅,成都四季常青,自然色彩丰富,因此建筑色彩就较为朴素。此外,成都民俗特色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喜好在园林举办的游乐活动。记载宋代成都民间游乐风俗的著作《岁华纪丽谱》中说:“成都游赏之盛,甲于西蜀,盖地大物繁而俗好娱乐。”这是因为成都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民众与世无争,生活悠闲,到了唐宋时期,成都经济空前繁荣,文化发达,人才辈出,当时的成都“列肆云罗,珠贝萤煌于三市;居人栉比,尤豪繁盛于五陵。俗尚嬉游,家多宴乐。犬子扬雄之故里,文翁石室以犹存,所以时有才名,好藏文籍。劝分务樯,俗久返于淳和;说礼敦诗,门竟成于邻鲁。既富且庶,役寡赋轻,古为奥区,今尤壮观。”城市的繁荣造成了当时社会游乐风气的盛行,从正月元旦开始直到冬至,各种节庆游赏活动连续不断,当地“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七宝市,八月桂市,九月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而上元节的灯会、二月踏青节和四月浣花日百花潭游江、三月三日游览学射山和泛舟万岁池等也都是当时全民同乐的传统习俗。这种乐观向上、享受生活、好吃好玩的生活方式,古往今来,成都人概莫能外。

3 成都民俗文化对古典园林的影响

成都的民俗文化中通过民间审美观、民居风格和民众游赏风俗传统这三个方面在成都的园林中得到非常直接的体现。

3.1 民间审美观

一般来说,园林的主人不可能是普通民众,造园的整体思路和要求必然出于园主或造园者的自身需要来考虑,成都的园林主人多为平民类,即与政治关系并不紧密的退休官僚、士大夫等,由于成都与中国的政治中心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所以园林主人对皇家官府并没有多少迎合奉承的需要。除此之外,即使园林主人在当时所处的社会地位较高,但他的生活背景和环境也始终无法完全脱离当地的民风风俗,或者二者之间互相影响,如成都本土的质朴民俗与成都园林的朴素风格。因此在以上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园林主人和建筑师建造园林时,从园林的整体风格到局部装饰风格,都不可避免地会从基本的民间审美角度去考虑如何打造园林的风格特色,所以成都园林简朴淡雅的风格与当地民间审美观颇为相似。

3.2 民居的建筑风格

在我国传统建筑中,住宅是各类建筑构成与形象表现的一种原型。无论是庙宇、祠堂、庄园、宅第、城镇,其格局都基本遵循了住宅的范型,通过轴线而渐次延伸展开,等级秩序分明。传统住宅及居住环境对于传统文化、艺术创作和百姓的精神生活,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成都园林建筑的庄重典雅,不好奢侈,体量不大,色彩淡雅,建筑外檐多层次的装饰手法都深受成都当地民居建筑的特色影响,因此也创造出以天然景观为主、人工景观为辅的园林环境。成都园林因在使用功能上多属纪念名人性的公园,且看重与自然风景尤其是水景的结合,无须考虑园主的生活方便与否,所以多分布在当时的城郊一带。由成都民居与园林的关系,可知在建筑和布局上园林受民居的影响比较深远。说到底,园林只是为园居者全部生活艺术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自然环境条件,离开了园居者的生活,它不过是一个没有生命的外壳。

3.3 民间的游赏风俗

唐宋两朝由于成都经济的发展,使得游乐渐成气候,后来更成习俗,加上地方行政长官的倡导,以浣花溪、大慈寺为代表的一些园林成为了新兴的商业区及游玩区。由于民众喜好游乐,加之成都园林的历史名人纪念性意义较强,相关的民俗活动众多,如都江堰的放水节、人日游草堂、踏青节的游江等,因此园林作为官民同乐的主要场地,在风格布局上必然需要一定程度的开放度,在景观的设置上也尽量以自然景色为主,所以成都园林的地势和园内的景点设计使得园林对周围的环境呈开放性和半开放性,如在桂湖的古城墙上以及古城墙上所建的观稼亭上可以登高一望川西平原的田畴风烟;杜甫草堂前的浣花溪就是行船、捕鱼、耕作的一派田园野渡风光。总的来说,成都民众的休闲娱乐喜好一直推动着城市园林的建设和发展。

4 结 论

成都作为蜀文化的代表城市,其城市民俗深刻地体现在城市园林中。虽然在当时的社会中,园林属于政府或者私人而不是大多数民众所有,但是园林的规划和建造却离不开园林所在城市民俗文化的特性,它对园林的风格特色、布局和景观设置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通过成都传统民风民俗对其城市园林文化影响的研究,可以看到成都的城市园林在总体的风格特色、意境的塑造、整体和局部的布局、景观的设置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成都传统民俗的深刻影响;而传统的城市民俗又因为园林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得到了体现和传承。

参考文献

[1]金柏苓.理解园林文化[J].中国园林,2003,(04):51.

[2]沈福煦.风景园林徜徉录[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2:128.

[3]刘天华.华夏园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0.

[4]马正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427-439.

[5]常璩.《华阳国志》卷3《蜀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6]张步天.中国历史文化地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157.

[7]袁镜身.成都建筑、园林的特色[J].建筑与建设,2000(10):39-40.

[8]费著.《岁华纪丽谱》,《蜀中广记》卷55.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第7篇

关键词:山石景观,园林,艺术

 

古人云“园林之胜,唯是山与水二物”,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造园艺术源远流长。园林效法自然,凿池开山,栽种花木,用人工仿造自然山水风景,常以假山、漏窗为屏障分割视线,有移步换景之妙。显而易见,在古代园林中,山石景观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现代园林中,山石景观也有广泛的应用。

一、山石景观在园林环境中的作用

1、山石景观作为艺术造景,供人们观赏游憩。论文大全。现代社会人们想回到自然中去,由于条件限制等诸多因素,故在城市绿地中叠山置石,通过艺术加工,营造山林景色,供人们观赏、游憩。

2、山石景观作为园林环境局部的主景乃至景观主题序列和构建地形骨架。周围的配景置石陪衬主题的作用,并营造局部环境地形骨架,使主景突出,相得益彰。

3、山石景观在园林空间组合中起着重要的分隔、穿插、连接、导向及扩张空间的作用。

4、石材的纹理、轮廓、造型、色彩、意蕴在环境中可起到点睛作用。

5、运用山石小品点缀园林空间,常见的有:指路石、驳岸、挡土墙、踏步、花台,既造景又具实用功能;也可以作为室外自然式的器设,如石屏风、石桌、石凳、石栏、或掏空形成种植容器、蓄水器等,都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又可结合造景,使园林空间充满自然气息;

6、山石景观与园林建筑相结合,陪衬建筑物,可在某种程度上打破建筑物的呆板、僵硬,使其趋于自然、曲折,常见的花架、回廊转折处的廊间山石小品,门洞透景石,云梯。另外山石还可作为园林建筑的台基、支墩、护栏和镶嵌门窗、装点建筑物入口等等。

二、山石景观的艺术再现

景石的布置和山石景观的营造,应遵循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原则。在山石景观艺术创作过程中,不能牵强附会,不能无中生有,应和谐有序,有感而发,认识和掌握山石自然特征与环境协调关系。根据山石不同特征营造不同形式的山石景观艺术类型。

1、自然地貌式山石景观

自然地貌景观丰富而奇特。岩性的不同,地质构造不同,地理条件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地貌景观。即使是同一座山、山林也是处处不同。置身其中,常使人惊叹于自然的变幻与无限,像云南的石林自然风景区。论文大全。论文大全。但再现自然时,对于山川之美,应有取舍。对于岩石地貌的取材,首先是发现自然的美,然后是搜取值得借鉴的岩石地貌景观素材(地貌形态类型特点),形态的组合规律、色彩、纹理等。取舍的依据有三:一是山石景观的周边环境条件;二是艺术创作主题;三是岩石地貌景观的特征。

2、艺术造型式山石景观

现实生活虽然生动、丰富,却替代不了艺术美。从生活到艺术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按客观的规律和自己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去创作,包括造型和造境。探索空间捕捉形式,靠形象的魅力感染观者。对自然山石景观的概括、提炼甚至取舍、重组,在这一过程中,客观形体的特征被典型化,甚至通过夸张、变形处理,使其特点更加突出并根据创作意图及环境条件,把山体的各局部形态进行重组,使营造的山石景观既不拘泥于客观形体的具体特征,又不是凭空捏造,无中生有。同时,把自然的山石气质、灵性表现出来,使观者在直观的艺术感受中得到强烈的印象。

3、意境式山石景观或称散点式山石景观

“片山有致,寸石生情”,“一卷代山、一勺代水”,山石的自然特征往往给人以抽象的意境,被注入情感启迪观者的联想。在环境营造艺术中,有时一块石或一组石足以引起人们的无穷的遐想,溪流、海滩、山峦、丘壑……任人神游。例如昆明世博园名花艺石园等。

4、抽象山水式山石景观

中国园林假山,无论是现存的古典假山还是现代假山,虽然是对自然的概括和提炼,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但造型却多数是具象的,通常还有一种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经过抽象山水造型从具体的形态逐步过渡到反映设计者主观意识的高度形式化、概念化的形态,不再具有客观对象的具体属性和细部,但同具象造型一样,表达了所反映的物象的内在气质及个性。抽象是一种科学和艺术的综合凝炼,是相对具象而深入人心灵深处的艺术表现。抽象山水的创作,大多是出于与人工硬质环境的协调,同时又创造了别具一格、富有时代气息的山水景观。

三、现代园林山石的风格与特点及发展趋势

1、现代园林山石的风格与特点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城市迅速扩大,大量人工环境的建成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已给人类带来了生存危机,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对城市本身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历史发展到今天,现代园林正大力提倡以生态为主的园林。园林空间造景讲究生态效益,注意结合立地生态条件,提倡以植物造景为主,尽量少用硬质景观。

山石是没有生命的建材,在现代园林中它并不是必不可少的物质要素,但由于山石组景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和精神享受。因此,它在现代园林中也具有重要的构景作用。所以,山石也应适应现代园林发展的趋势,以创造有生态效益的环境为目的,进行“生态”山石。

山石常结合植物、水体、建筑、道路与广场、地形组成各种园林景观。创造有生态效益的环境,体现城市文化历史和推进新技术应用为目的进行置石。现代园林山石一些共同的风格与特点:追求与环境谐调,注重表现自然野趣和朴实的审美效果。用石简洁,择要处而置,提倡以少胜多,以简胜繁。置石形式“置”多于“叠”,石组配置多做水平方向的列、布,少做竖向的叠、垒。山石追求神似,也擅于拟形象物,增添情趣与活力。在空间上表现简洁、明朗,注重景观效果与使用功能的结合。注重意蕴和情调的表现。常在大范围、大面积的植物造景或以植物造型为主的环境中点缀置石,创建“片石多致,寸石生情、小中见大”的自然景观。因地制宜的采石、置石,建造有地方特色的山石作品。

2、现代园林山石发展趋势

随着近几年现代园林山石的发展,园林山石越来越适应现代人亲近自然的心理特征,以生态效益为目的,利用新材料、新技术创造富有时代气息的山石作品,与其他物质要素紧密结合,以求共同建造优美的富于生机的自然景观,创造清新宁静的生态环境。新材料、新技术正广泛应用于现代园林山石中。利用水泥、灰泥、混凝土、玻璃钢、有机树脂、低碱度玻璃纤维水泥作材料,进行“塑石”,正在现代园林中兴起。塑石的优点是造型随意、多变,体量可大可小,色彩可多变,重量轻,节省石材,节省开支。特别适用于施工条件受限制或承重条件受限制的地方,如屋顶花园。缺点是寿命短,人工味较浓。解决这个缺点,可用少量天然石材与塑石配合进行造型设计,用植物进行修饰,真中含假,假中有真,既节省石材,又减少了塑石的人工味,不失为一种良策。随着科技日益进步,塑石材料、技术亦会大有改进,塑石定会更加贴近天然山石本色,达到“假”石宛如“真”石的境界。

综上可见,在现代园林环境中,山石景观从内容到形式到环境空间也都能呈现出多样发展和多向渗透,结合现代技术和材料,展现在公共绿地、游乐区、风景区、城市广场、居住小区等多种空间,表现出了石在环境中较强的造型能力,成为创造个性空间的一个重要手段,并以其独特的形态和自然的气息为人们生活环境增添了无限的情趣和遐想。在今后的园林设计发展中,我们要多对山石景观进行研究探索,这样山石景观艺术必将展示出它更为广阔的远景。

参考文献:

[1]封云. 试论中国园林的山石之美. 中国园林[J],1996

[2]章怡维. 园林中的假山. 园林[J],2000

[3]陈自新. 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中国园林[J],1998

[4]过元炯. 园林艺术[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第8篇

论文摘要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要注重园林景观的艺术性、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并突出园林规划设计的前卫性,重视园林景观的人性化设计及生态性设计等基本理念。同时,在设计中要考虑经济合理性的原则,以最少的投入创造出宜人的的景观环境。

园林景观的美学功能和艺术性是园林规划设计的目的之一。当景观设计解决了园林景观的技术课题与使用功能,艺术便成为其永无止境的追求。当园林景观在其功能基本一致时,园林景观的艺术设计风格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这种园林景观就能受到人们的欢迎,通过人们在心理上对这种设计形式的接受,以便实现设计师在经济、道德、大众审美等方面的影响,强化所设计园林景观的社会认同感。因此,在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中,强调基本理念在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性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1园林规划设计的艺术性

园林规划设计是从审美的角度出发,以实用功能为目的再创造。艺术形式层出不穷,纯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艺术家们吸取了电影、电视、戏剧、音乐、建筑、自然景观等的创作手法,创造了媒体艺术、行为艺术、光效应艺术、大地艺术等一系列新的艺术形式,而这些反过来又给其他艺术行业的从业者以很大的启发[1]。现代园林规划设计,从一开始就从现代艺术中吸取了丰富的形式语言。而对园林规划设计中影响最大而且稳定不变的主观因素是人类的感官对园林景观的感觉。因此,自然景观也好,文学绘画也罢,对于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以三维空间为主的园林景观视觉毕竟是其核心基础。从现代艺术早期的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派、构成主义,到后来的极简艺术,每一种艺术思潮和艺术形式都为设计师提供了可借鉴的艺术思想和形式语言。因此,园林规划设计既要考虑园林景观的使用功能,同时还要考虑园林景观的艺术性,我国园林规划设计艺术正是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综合。

2园林规划设计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扬弃

园林规划设计离不开生活,并与历史和文化相联系[2]。一个国家园林规划设计的发展都是以本国的民族文化底蕴作为背景的。对于园林景观的艺术创作,如果没有传统的、历史的、文化的、人文的东西,就不可能成功。中国园林是世界三大古典园林之一,对世界园林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我们还要接受现代园林的设计理念,结合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进行创造,以促进中国具有世界性、有中华民族艺术特色的园林规划设计学科的迅速形成。

3园林规划设计的前卫性与多变性

园林规划设计既然是艺术,就要有一定的时代性。在最近的半个世纪中,艺术设计从一开始就扮演着前卫的角色。园林规划设计发展至今,无论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城市的发展,园林规划设计都起着先锋的作用[3]。因此,作为园林规划设计师,必须把握住那些相对稳定而不变的园林规划设计元素,并能接受新的设计元素,包括新理念、新材料,紧跟时代的发展。事实上,要设计一个好的园林景观,不管其形式有多么新颖,如果没有传统的精华,没有未来的展现,就很难能成为打动人心的艺术珍品。

4园林规划设计的意境创造

园林规划设计的意境美是指通过园林景观的结构、图案和文字所反映的情意使消费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园林景观的意境产生于园林景观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客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当然,不是所有园林景观都具备意境,更不是随时随地都具备意境,然而有意境更令人耐看寻味、引兴成趣和深刻怀念。所以意境是我国多年来园林规划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中国园林景观外形设计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4]。通过这种意境的创造,在空间物质化的表现与无限的联想之间,以空间、形体、文化、寓意所呈现出的信息载体,它涉及这样一种理念:即存在着一种超越个人理解力并能借助于一种中间媒介达到的群体共通的普遍的状态。挖空心思,想尽办法,来寻求、创造、组织、表现这些中间媒介,这是工业规划设计中最为基本而重要的工作。

5人性化设计理念

人性化设计理念就是以人为中心,设计师从关注园林景观转移到关注到园林景观的使用者上来,以设计出更人性化、使用更便利、使人愉悦的园林景观为重要目标的设计思想。使人愉悦是人性化设计的审美原则,使用过程中使用者感受到设计的精巧而产生愉悦感,同时,将这种愉悦感升华为一种审美意象,从而真正体现出设计为人、以人为本为中心的人性化设计思想。园林规划设计其主题是人本身,设计的使用者和设计者也是人本身,人是园林规划设计的中心和尺度。因此,把心理学、行为艺术等学科引入到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研究设计的目的与人的行为在不同人、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的互补关系,扩展园林规划设计的内涵。分析现代成功的园林规划设计实例,不管无心还是有意,所有的设计大都取自人们对于大自然的印象,取自历史上由于完全不同的社会原因创造出来的园林景观。6生态性设计

由于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生态环境逐渐恶劣,席卷全球的生态主义浪潮促使人们站在科学的视角上重新审视景观行业,景观设计师们也开始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思想贯穿于景观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人本身来自于大自然、属于大自然,只不过是由于生活和工作将其强行分开。人是需要回归自然来放飞心情、解除疲惫、张扬个性的,户外园林景观是居住环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只有可参与性的景观才能让环境与居住最大限度的融为一体。因此,充分考虑到园林景观环境对人心情的影响力,注重实用、生态、功能、观赏性紧密联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5]。正如斯坦利•怀特所阐述的那样,“如果我们的设计能含纳草地、森林和山,那我们能占据的景观将富含原土地之奥妙。景观特征应被加强而不是被削弱,而最终和谐应存在于一个复合体上,这些人为化的景观是最动人、最可爱的,只要景观的结构和灵魂能被保留,我们就会感到快乐和兴奋。”

因此,园林规划设计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和项目条件,把所设计的园林景观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与当地的民族信仰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并恰当地融入现代元素,同时注重成本,从而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优美动人的园林景观。

7参考文献

[1]张冰,王小平.浅谈园林艺术民族风格的形成[J].新疆职业技术教育,2006(3):78-80.

[2]周武忠.中西古典园林艺术风格比较[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90-94.

[3]朱建宁.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意义[J].广东园林,2005,28(2):6-13.

第9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园林设计,分析探究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低碳经济是采取超低能耗,很低的污染量,很低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等指标来衡量现代经济发展的一种绿色发展理念。是人类自从工业发展繁荣以来,面临着严重的能源短缺问题和高负荷的环境污染问题的背景下一次经济发展理念的重要转变,是思想领域的一次变革。

低碳经济下园林的设计的核心是采用先进的能源技术和技能减排技术,从对城市园林的设计,材质,结构等方面实现重要转变,通过对园林设计材料,园林施工工艺,设备的选择,减少使用甚至是不使用石化能源,材料的消耗,从根本上降低能耗,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相对于传统的园林设计,在低碳经济下的园林设计将会从园林整体的规划,园林施工材料,材质的的选择等一系列程序上,围绕以最少能耗,最低二氧化碳的低碳核心,最大程度的实现园林设计的生态环保功能和经济社会效益。

二.低碳园林设计的原则

1.尊重场地

尊重场地是园林设计中更好演绎区域特色的基础,要在综合考虑到整个园林区域场地的特征,经济,文化,历史等各方面的地域因素,从而在设计时候可以营造出良好的地域特色,创造出强烈的地区认同和归属园林文化,如此,在低碳经济背景下,进行园林设计时候,可以让原有的一些建筑物和花木得以保存,加强对一些乡土植被的采用,使得整个园林设计彰显出地域特色。

2.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自然做功

在低碳经济条件下,在园林设计过程中,要在遵守大自然规律和生态平衡的基础上,使得整个园林工程工期缩短,建筑物更加稳固,长久。实施符合自然规律的巧妙设计,充分利用自然的自我修复功能,比如,在进行园林设计过程中,在建造园林水闸时,可以利用水流的方向和冲击力,将闸孔正对水流,如此,既可以保证水流能够正常从闸口流出,又可以大大减少水流对水闸地基的冲击力,有助于减少园林安全隐患,同时,有助于水闸质量的稳定,减少维修的费用。比如,可以利用水流的自然流动,通过一些细微的改动,让水流自然形成一定的瀑布,流泉等。

3.景观异质和因地制宜

景观的异质性是整个园林工程设计的重要性质,主要是强调园林设计过程中,园林景观在时空分布,变异程度,景观类型等方面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在低碳经济环境下,要据园林的不同功能,不同的风格特色而采取不同的设计方式,即使是同一种景观构成因素,也可以因为园林类型的不同,功能的不同而采取差异化设计,如此可以让园林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符合景观飞异质性,如此既可以满足居民求新求异的观赏心理,又可以促进整个园林设计的创新。

4.彰显自然,生态和谐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最重要目的之一便是要促进整个城市的生态平衡。在进行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要在尊重原有自然风貌的基础上,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对各种景观进行规划,科学处理建筑,人,绿化植被之间的关系,设计施工不得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绿化苗木选择应按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来设计,乔、灌、花草复式栽植,设计施工中应模拟自然生态进行布置,讲究乔、灌、草的科学搭配,创造“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景观效果。保持整个绿化生态系统的平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维护区域生态的平衡。

三.低碳园林设计的方法

1.雨水储蓄利用

保持和修复自然界的水循环将成为低碳园林设计的重要目的之一。一方面,大量的雨水随着市政管网白白流失;另一方面,大量的景观用水来自于洁净的自来水。建立区域性的雨水利用设施,实现“就地滞洪蓄水”是解决城市雨水供求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也解决了园林景观与植物灌溉用水问题。园林构筑物可以通过形式的巧妙构思达到增汇的目的。园林建筑采用半地下、地下或底层架空的设计,以及墙面、屋顶立体绿化,增加绿化面积或绿地面积,同时提供多种建筑设计风格,为人们提供不同的观景视角,形成独特的园林风格。地下与半地下园林建筑也使建筑在冬夏季的能源消耗减少,达到减排效果。

2. 污水净化循环

城市污水净化循环问题亦可以通过园林景观的设计,借助自然的力量予以解决。具有净化功能的人工湿地系统可以设计成污水处理地。将城市污水排人湿地系统,配合植物根系以减缓水流速度,利用多层异质土壤对悬浮物进行拦截沉降,促使杂质的沉淀和排除,并在湿地中种植具有净化功能的植物,如芦苇、千屈菜、小香蒲、花叶芦竹等,以有效地吸收过滤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

3. 选择建造材料

降低碳排放量的最直接方法就是通过选择碳成本低、耐久度高、后期维护少以及可以进行循环利用的材料进行园林建设。选择本地或就近材料,通过降低运输成本来减少碳排放。尽量采用木材、竹藤等“低碳”材料,少用钢材、玻璃、水泥等“高碳”材料,减少园林建设中的碳成本。

4. 植物增汇措施

增加碳汇措施包括2个方面:①增加绿地容积率(绿量/单位面积)。绿量是指所有生长植物中茎叶所占据的空间体积,是单位面积上绿色植物的总量。具体措施是提高绿地面积、建设屋顶花园、发展立体绿化,如种植绿墙、藤架种植、悬挂种植等。②注重不同植物的固碳能力,通过合理配植提高绿地容量,创造多样性的景观,提高植物群落的整体固碳能力,营建低碳园林。据试验,不同类型单位土地面积上固碳释氧能力表现为:常绿灌木>落叶乔木>常绿乔木>落叶灌木;速生树种高于慢生树种;低龄树高于老龄树。

四.结束语

在低碳经济条件下,对城市园林进行科学规划设计,是促进我国城市化建设朝着规划化方向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提高居住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提升生活品位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节能减排,降低能耗,减少生态环境破坏,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在低碳经济条件下,加强对园林景观的科学规划设计,从整体出发,重视细节,因地制宜,本着生态和谐,自然归真的原则,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平面到立体等多视角设计,实现既追求设计规划的新颖独特,又具有地方特色,既满足人们需求,同时也符合低碳经济趋势,促进生态的和谐。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骆国文 浅谈低碳经济下园林设计 [期刊论文] 《现代园艺》 -2012年6期

[2]郭文河 论小区园林设计对人居低碳生活的重要作用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15期

[3]杨柳 探究中国古典园林石景艺术的现代意义 [学位论文]2006 - 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

[4]张丽梅 基于文化特色的公园绿地夜景照明研究 [学位论文]2010 - 山东农业大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5]李香龙 刘双军 浅谈多功能城市园的林绿化与施工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1年15期

第10篇

1开放的教学需要教师保持和学生平等、互相学习的精神,充分利用开放的资源

开放式教学,需要解放教学思路上的禁锢,对学生的一些新的学习方法和兴趣用正确的方式加以引导。对于现在的大学生,往往已经是九零后的一代,既有着年轻人特有的属于这个年龄上的求知、好奇,同时他们是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尤其是随着信息化的加速,网络和通讯对教学传统模式产生了很大改变。

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发现学生会使用手机查阅一些资料,无疑这样会对课堂的听课质量产生一定的干扰,但是如何利用学生对互联网知识的热情,用引导而不是一味的硬性禁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网络上的资料覆盖面广、查阅方便、知识更新快且杂这些快餐式的特点非常符合年轻人的心理需求。

我们就在课后布置一些研讨性的开放命题,将课堂的学习延伸至课外,例如调研花园街一带旧有建筑风貌保护,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现场调研,从一个小的课题引申出多个知识点。这样课下的功夫已经做到,学生自然不需要再在课堂上分心,同时对于老师提到的知识点又有事先的查阅和了解,大大增加了课堂知识的吸收。

2开放式的教学环境需要联想、启迪等教学方法相适应

开放的教学课堂,需要能带动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的开放性思维。问答式、启发式、联想式教学都可以创造出更活泼、开放的教学环境。梁思成先生在课堂上就非常注重教学的直观性,他曾经用自己补牙来比喻古建筑修复上的“修旧如旧”,这种比喻既直观又生动,使得学生记忆深刻,而且又一下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开放式的课堂,是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位置,而不是培养专一型的人才。建筑专业本身,就是既有专业性,也具有大众化的一面,教学中和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是极其必要的。在建筑艺术赏析的课堂上,就可以利用学生对其他学科的认识和了解加深对建筑的印象。

中国古典建筑,本身与诗词、绘画关系密切。中国古典的造园手法中的“借景”是非常重要,明代著名的造园家计成在他的《园冶》中就提到“构园无格,借景有因”,可见在面积有限的园林重要体现出无限的意境是很难的。课堂上结合古典诗词“窗含西岭前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为什么被称为“文人园”的深刻意境。还有古典园林中的月门、瓶门,都是利用联想的方式达到建筑上的目的,这些建筑中的象征和隐喻手法必然要和其他学科相互联系贯通。而学生能把新学到的知识和自己以前的了解相挂钩,学习兴趣也必然大大提高。

3开放式的教学需要开放多元的考核方式测试学生的多层次能力

打破传统封闭教学思维上的禁锢,改变过去与实践相脱钩的教学目的。如何能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是开放式教学的目的之一。建筑艺术与赏析,本身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过去曾经试验过采用论文方式、试卷方式作为考核,但是结果不是十分理想,不是演变成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知识点,就是有时会出现论文借鉴部分过多而失去想要学生自我思考的意义。

开放式的考核方式,需要能全方位的考核的不仅仅是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更重要是学生学习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对于学生日后进入社会工作的成长非常重要。基于这些考虑,加大了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约占百分之四十。在平时成绩的考核上,我们采取多种方式并重,例如讲到中国古代施工中土堆亭的时候,组织学生课下分组讨论、研究,并绘制施工方法的示意图;另外要求学生动手组装实验室的斗拱模型,从而加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对古建筑结构形式的理解;讲到折衷主义建筑风格时候,组织学生调研哈尔滨的这种建筑的分布,产生以及现状。而在期末的考核上增大开放性试题的比重,不强调单一答案,更注重学生对于命题的理解与深度。这些方法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意识,避免“平日作业基本靠抄,期末考试基本靠背,高分低能”的现象。而且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还鼓励了创新精神。

作者:王宇单位:哈尔滨学院

第11篇

关键词:轴线;文化;景观;差异

一、 概述

16-18世纪中国处于皇家园林的繁荣发展时期,而欧洲国家则兴起了乐诺特尔式园林,中西方的帝王园林更是分别代表了中西方当时造园艺术的最高成就,因此本文主要以16―18世纪的具有典型特征的园林中轴线做法作为参考。

中轴线在中国及欧洲出现有其共同原因,但基于文化影响上的差距,他们又以不同的形式表现。本论文则从文化视角分析了基于中西古典园林轴线差异的深层原因。提出当今全球化的景观规划设计轴线设计趋同的问题,并呼吁文化识别性在规划中的重要性。

二、 中西文化比较对轴线的影响

1 地理背景影响下的轴线差异

从地理区位上来说,中国地大物博,属大陆文化,而西方临近地中海,是海洋文化。大陆文化因受山岭江河阻隔而造成狭隘性与封闭性,因对土地的私人占有而产生封疆与世袭观念,又因土地占有的面积大小与山岳的高低形成等级制度。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轴线多以封闭院落形式组构而成,而轴线上的建筑高低起伏象征着等级制度。

海洋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天风海涛,最能启迪人们想象与幻想;而险恶的风波,又能培养人们的冒险精神,使航海成为勇敢者的事业。海洋是流动的,变化的,宽容的,有较大自由度,较少狭隘观念与保守思想。因此,西方的轴线往往更为宽敞开放,像一幅平面的图案,有较大自由度,常见各种地毯式花坛,非常壮丽1。

2社会心理引起的生活方式不同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轴线中我们常见到那种院落围合而成的轴线,园林以静幽取胜,而西方园林中的轴线形式则非常张扬,体现西方人外向的特征。

中国人生活方式有明显内向的特征,不是向外探索自然界规律,而是向内探索人的心灵世界,重视人格修养,追求道德意识的完善。修身养性成为知识分子读书人独特的生活方式。这不同于西方人外向型的认知取向,向外探索自然物的结构成因,追求纯知识是基本特点。在对于自然之物的探索,中国人不是追求对自然界纯规律性的认识,而是用自然界的规律来说明人身道德意义和做人的道理。这些都表明了一些内倾的取向。这些内倾的取向在园林中就要求达到两点要求――启迪人心与赏心悦目。而西方人把宇宙自然看作是对立面,人要认识宇宙,征服自然。因而西方17到18世纪的轴线变现的极为理性。

3思维模式

密西根大学研究小组通过心理学实验科学证明,西方人在观察物体时,专注于中心物体,而中国人会用更多的时间观察背景,透过环境看物体。西方人把事件看作具体动因的结果,而中国人则把事件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之下。研究人员表示:东亚人生活在相对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中,有固定的角色关系,因此关注背景对有效的职能运作非常重要。相比之下,西方人的社会约束较少,强调独立性,他们较少关注环境。西方人虽也讲究关系,但西方整个社会建构在法律和契约之上,个体的发展与其出身背景和社会关系的相关性已相对降低。

中国依环境设置轴线,注重轴线与周边环境的联系,中轴线上注重于周边山水环境的关系,轴线更虚,而通过点景物联系,这是在欧洲园林轴线布置中所没有的。而规划中功能分区的理念也是由西方传入中国。

4伦理道德

在人情与契约上,中国人重人情,人情是维系中国人际关系的主要纽带,而西方则是以自我为中心,强调独立、自由,契约也就成了西方人际关系的基础;在罪感与耻感上,“耻”为中国的基本道德底线,因而中国人强调内心的自律,而西方文化则是一种“罪”感文化,强调由外向内寻求解释,以实现对“道”的追求。

在园林轴线中的表现,中国有着严密的宗法礼教制度,中轴线上的建筑及空间的错落布置表现了等级秩序,尊卑有序,表现了中国人重人情及复杂的人际关系。而西方轴线则以主体建筑为中心,没有其他建筑与其构成错落有致的尊卑秩序,表现了西方以自我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观念2。

5审美情趣

中国人总是努力把美直感化、直觉化、使之融入生活、融入自然、尤其是融入自我。相反,西方美学从古希腊的柏拉图时代开始,就一直与哲学、科学密不可分。西方美学家倾向于让科学意识统摄生命意识。因此,中西方美学从本质上就不同。

中国文化以和谐、含蓄、体悟与综合为其主旋律,并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审美观的独特性――模糊性。西方的审美思维更注重个体性和精确性,是一种解析性思维,习惯于从个体上把握描述对象,长于对整体中各个细节的精密分析,能比较深入的观察事物本质,却少了一种朦胧美感,少了一丝含蓄,多了一种直白。

中国式轴线不拘泥于形式,更加自由,但注重的轴线上各点之间的含蓄的联系,更临近自然,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西方的轴线逻辑性强,强调理性的秩序,西方常通过大水渠作为轴线、几何的水池及有规律的喷泉、雕塑或修剪整齐的花坛作为轴线上的视觉焦点,这些元素都是人类对自然界理性的创造。

6传统价值观念

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重风水思想,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如我国的寺庙园林,深山藏古寺,安徽休宁县的寺庙园林太素宫为江南的道教名山之一,中轴线上的建筑群左、右、后三面群山环抱,山势前低后高,前缓后陡。山门、真武殿以及对面的香炉峰刚好形成中轴线4。体现了中国人的风水思想及天人合一的观点。

三、 对当今规划的启示

从我国的世纪大道的建设与法国香榭丽大道的规划对比可以看出,香榭丽舍大道的历史比较久远,其演变同巴黎的市政发展紧密相连。三百多年来这条街道见证了法国的许多历史时刻早已成为巴黎最具景观效应和人文内涵的街道。巴黎香榭丽舍大道这条轴线既传承了历史,又憧憬了美好的未来。而世纪大道较为年轻,由法国事务所规划,规划初期就有很高的定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规划,当规划建成后,毫无历史积淀及文化传承,不符合人性化的需求,破坏了城市原有肌理。西方的那种宽大恢宏的尺度不适应民主化时代要求,西方的那种对轴线直白的表现手法更不符合我国的文化体系,在规划中不顾本国文化历史及市民的需求而刻意模仿将国外的轴线形式将导致文化认同感及归属感的缺失,该场地将最终成为城市的失落的空间。

四、 结语

中国人的老祖宗在每个中国人出生前,就把这种“炎黄基因”的大部分覆制传递到中国人身上,就是说,还没出生,中国人就不由自主地成为特定意义上的“中国人”。而德国人,或者说欧洲的那些西方人,也一样,也只能将他们祖先的基因传承下去。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的根之所在,设计师应努力将中国魂通过轴线展示给世界。

参考文献

1 (日)针之谷钟吉.邹洪灿译.西方造园变迁史――从伊甸园到天然公园[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159.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二版,1999:8-9.

第12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现代景观;古典园林;生态

中图分类号:TU98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8-0067-02

一、从装饰到人本的20世纪前西方园林景观

(一)古典西方园林设计的发展

人类创造景观环境的历史十分悠久,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埃及。15世纪初,欧洲园林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发展的阶段。由于工商业发展而产生的巨商富贾不受传统的束缚,追求哲学和文化上的新思想追求田园趣味。在意大利,开始涌现出了大规模的园林庄园,在托斯卡那、佛罗伦萨、罗马等地留下了众多的郊区花园,著名的有郎特花园、法尔尼斯花园等。其景观主要追求在自然中体现装饰的美感。

16世纪下半叶,文艺复兴园林开始追求活泼的线形、戏剧性和透视效果,表现出巴洛克艺术的趣味性。17世纪,园林史上出现了以为开创法国乃至欧洲造园新风格的杰出人物――勒・诺特。他在吸收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特点的基础上,追求严谨的几何秩序和均衡和谐的美感。沿宫殿建筑群落的轴线,大花坛、林荫道、水池、喷泉、雕像,修剪成各种造型的植物分置两侧并延伸至远处的森林。同时自然森林与人工园林之间还穿插布置一些小花园,风格迥异而别致,使得园林既宁静开阔,又在统一中富有变化,其代表作之一就是著名的维康府邸。

17世纪和18世纪,受绘画、文学和中国园林的影响,英国出现了在几何形态规则化的园林中加入自然元素和完全遵从自然形态的风景园。到1800年后,纯净的自然风景园盛行并涌现出大批经典作品。

(二)20世纪前的探索时期――多种风格的交替并存

自19世纪开始,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初,是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探索时期,资本主义大工业革命诱发出现代景观的艺术和科学两条线索。

艺术和科学始终是20世纪西方景观设计发展的主体,只是表现在不同的设计作品中,二者的比重不一。较小尺度的景观设计更侧重艺术的发展和创新,而较大尺度的景观规划设计更侧重科学的分析和实践。所以在这期间,在强调景观装饰性外,科学、实用的以人为本的概念,慢慢体现出来。

随着“工业美术运动”的进行,其特征同样反映在景观设计之中。这一时期景观的风格还处在规则式和自然式的争论中。美国景观设计事业的创始人奥姆斯特德的设计理想就是自然主义。19世纪末,景观收到艺术和建筑向简洁方向发展,走向净化的风格。更多的设计师用规则式园林来协调建筑和环境的关系,景观设计逐渐转向注重功能、以人为本的时代。1857年奥姆斯特德与弗克斯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开始了美国城市公园运动。19世纪60年代奥姆斯特德与约翰・缪赫等人提出需要保护一些重要景观的思想,并创立了美国第一个国家公园――约斯迈特公园。

园艺家杰基尔与建筑师鲁特恩斯合作设计的景观,提倡从大自然中汲取设计源泉,用规则式结构以及自然植物为风格经杰基尔和路特恩斯的大力推广之后,成为当时景观设计时尚并且影响到后来欧洲大陆的花园设计。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发生的“新艺术运动”是一次大众化的艺术实践活动。新艺术运动追求曲线风格:从自然界中归纳出基本的线条并用它来进行设计,强调曲线装饰,特别是花卉图案、阿拉伯式团或富有韵律、相互缠绕的曲线。西班牙天才建筑师高迪的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曲线风格,他用装饰线条的流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

新艺术运动中的景观设计以家庭花园设计为主,而公园这类面积较大的园林设计不多,起到积极推动新艺术思想作用的展览会园林在展览展览结束后又多被拆除,所以完整保留至今的新艺术园林已经很少了。但无法否认,新艺术运动中的园林设计,无论哪种风格都对后来的园林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二、从古典到现代的西方园林探索

(一)20世纪初至六七十年代的现代主义盛行期――以人为本的实用景观设计的发展

现代主义设计认为,功能应当是设计的起点,以人为本的观念应与设计相结合,这一理念对景观设计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现代景观设计从而摆脱了某种美丽的图案或风景画式的先验主义。得以与场地和时代的现状相适应,赋予建筑适用的理性和更大的创作自由。

1、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对景观设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勒・柯布西耶是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对景观设计的发展也有很大的贡献。他提倡现代花园中民主的设计思想,认为采用阳光、空气、植被及新型钢架和混凝土的建造形式,能够体现自由、平等的理念。

2、英国现代景观的功能化设计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的景观设计师开始将抽象的现代艺术与历史上规则式或自然式的园林结合起来,建造了一下现代园林,但很少有人从理论上探讨在现代环境下设计园林的方法。英国的唐纳德于1983年完成的《现代景观中的园林》一书,填补了这一空白。他在书中提出了现代景观设计的三个方面,即功能的、移情的和艺术的。唐纳德认为,三个方面首要的是功能,功能是现代主义景观设计最基本的考虑因素。功能主义能够满足人的理性需求,如休息和消遣等,同时也使景观设计从感情主义和浪漫主义中解脱出来,达到以人为本的基本需求。

三、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的成熟期――生态与人本的结合

(一)生态主义

70年代开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建筑学教授麦克哈格提出了将景观作为一个由地质、地形、水文、土地利用、植物、野生动物和气候等决定性要素组成的相互联系的整体来看待的观点,强调景观规划应该遵从自然固有的价值和自然过程,完善了以因子分层分析和地图叠加技术为核心的生态主义规划方法并称之为“千层饼模式”。其理论与方法赋予了景观建筑学以某种程度上的科学性质,使景观规划成为了可以经受种种客观分析和归纳的、有着清晰界定的科学。麦克哈格的研究范畴集中于大尺度的景观与环境规划上,但对于任何尺度的景观建筑实践而言,都意味着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景观出了一个美学系统以外,还是一个生态系统,与那些只是艺术化地布置植物和地形的设计方法相比,更为周详的设计思想应体现环境伦理观念。

虽然在多元化的景观建筑实践中,自然决定论的观念只是一种假设而已,但是当环境处于脆弱的临界状态的时候,麦克哈格及宾州学派的出现就显示出重要的意义。其理论促进了作为景观建筑学意识形态基础的职业工作准绳的新生,其广阔的信息为景观设计者思维的潜在结构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对于现代主义景观设计师而言,环境伦理的观念告诉他们,除了人与人的社会联系之外,所有人都天生的与地球的生态系统紧紧相连。他们遵循生命的规律,反映生物的区域性;顺应基本的自然条件,合理利用土壤、植被和其他自然资源;依靠可再生能源,同分利用阳光、自然通风和降水;选用当地的材料,特别注重乡土植物的运用;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建立;发挥自然自身的能动性,建立和发展良性循环生态系统;体现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减少人工的痕迹。这些表现形式是多发面的,但具体到每个设计可能只体现了一个或几个方面。通常,只要一个设计或多或少地应用了这些原则,都有可能被称作“生态设计”。

(二)大地艺术

克拉默是瑞士乃至欧洲著名的景观设计师。1959年,在瑞士苏黎世园林展上,克拉默设计了一个名为“诗人的花园”的展园,草地金字塔和圆锥有韵律地分布于平静的水池周围。作者的意图是将现代几何的诗意运用到园林中去,其结果是三位抽象几何形体构成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空间感受。在“诗人的花园”中通过时,对它的感觉与其说是园林,不如说是大地的雕塑。

当今的景观设计行业中,越来越多的环境设计师受到大地艺术的启发和影响,许多作品表现出明显的大地艺术的倾向。现任哈弗大学景观设计系主任的美国景观设计师哈格里夫斯就是其中之一,它的设计经常在生态过程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大地艺术的手段形成生态与艺术的综合体。他的思想和实践在美国乃至世界范围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被公认为当代景观设计的领导者之一。

大地艺术使得景观设计的思想和手段更加丰富。大地艺术并不是景观的新公式,它的重要性也不在于给景观设计师提供一种答案,而是在于对景观的再思考。许多景观设计师都借鉴了大地艺术的手法,他们的设计或是非常巧妙的利用各种材料,与自然变化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丰富的景观空间;或追求简单清晰的结构、质朴感人的景观;也有一些作品表现出非持久性和变化性的特征,等等。总之,人们在这样的景观空间中有了非同以往的体验。

(三)后现代主义

最早使用“后现代”一词的是英国画家约翰・瓦特金斯・钱普曼,他在1870年用“后现代绘画”一词来评价比法国印象派更前卫的绘画方法,由此决定了“后现代”一词在它使用之初就表现出具有超越和否定的意义。用“后现代”来描述建筑的新形式出现于20世纪40、50年代,至20 世纪70、80年代西方建筑界对现代建筑风格全盛期的纯粹性和形式主义表现出强烈的反感情绪。

当大尺度的景观规划转向理想的生态方法时,小尺度的景观设计受到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环境艺术的影响以及后现代主义的激励,对艺术与景观的联系问题做了大量新的探索。新一代的景观设计师彼得・沃克综合了极简主义、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创造了独特的极简主义景观。在其充满神秘感的景观设计作品中,沃克运用简单的形体以及重复、几何化的结构,带来一种新结构中产生新意味的视觉综合体验。大自然谜一般的特征、人与自然的联系被一种有着神秘气氛的艺术景象隐喻了出来,景观建筑在功能和美观的基础上被赋予了意味深长的艺术气质。

现代景观的概念已极其广阔,从传统的花园、庭院、公园,到城市广场、街道、街头绿化、大学和公司园区,再到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甚至整个大地,都是景观规划设计师的工作范畴。今天的景观设计呈现一种多元化的趋势,但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和保护地球环境的生态主义仍是主要的设计元素,在此基础上,景观设计不断地发展,使其更加好的为人类、为社会、为生态环境服务。

参考文献:

[1]丁园.景观设计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刘蔓.景观艺术设计[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