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8 16:18: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方课程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问卷的对象和主要内容
不可否认,大众化背景下的中国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确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的问题,论文的质量有明显的下滑趋势。2007年12月,《中国青年报》组织了一次关于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在2243名受访者中,71.3%的人认为本科毕业生对毕业论文不重视,42.5%的人认为本科毕业论文应取消。[1]也有专家学者认为“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高,而且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倾向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让‘掺水’论文泛滥,不如取消本科毕业论文。”[2]
相对于重点高校而言,地方普通高校由于区域的劣势和办学经验的不足,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师资力量偏低,条件保障有限,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面临更大的困难,存在更多的问题。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本科毕业论文研究的成果是比较丰富的,但从某一层次或某一类型的角度对进行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见。尽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本科毕业论文存在诸多共性,但其差异性也十分明显。因此,我们把研究的对象定格为地方高校。准确说是地方普通高校,不含地方重点高校。考虑到对象的同质性和研究的可操作性,我们又将研究范围锁定在传统的“文学类”本科专业,包括语言文学类、新闻传播类、艺术类等专业。
为此,我们设计了“地方高校‘文学类’学士学位论文写作问卷调查”,在孝感学院和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两所地方院校展开调查,涉及汉语言文学、广告学、对外汉语、广播电视新闻学、英语、法语、美术学、艺术设计、工业设计、音乐学等十个本科专业。涵盖了这两所地方高校现有毕业生的所有“文学类”本科专业。
本次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关于毕业论文存废的调查”,设计了“您觉得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是否有必要?”、“有学者提出本科学业论文抄袭现象严重,建议取消毕业论文写作,您认为呢?”二是“关于毕业论文的写作的调查”,共设计了“您认为在论文写作前是否有必要开设专门的论文指导课?”、“您真正用于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累计多长?”等7个问题。三是“关于毕业论文指导的调查”,设计了“您认为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指导几位同学比较合适?”、“您愿意选择哪一种类型的老师指导自己的论文?”等 6个问题。四是“关于论文质量的调查”,也设计了 “您在写毕业设计(创作)或毕业论文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您对您的毕业论文的期望值是什么?”6个问题。
二、对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
2011年5、6月份,我们在孝感学院和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文学类”专业开展调查,利用2011届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进行的间隙进行问卷,共发下问卷750余份,收回574份,回收率76.5%。在回收的问卷中,孝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111份,孝感学院外国孝感学院语学院159份,孝感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102份,孝感学院音乐学院79份。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语言文学系123份。
在第一部分“关于本科毕业论文存废的调查”中,尽管社会上关于本科毕业论文存废之争轰轰烈烈,沸沸扬扬,但接受调查的大学生还是表现出应有的冷静和理智。在“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否必要?”的调查中,认为“没有必要”、“有必要”、“可有可无”的分别占12.89%、73%、14.11%;在“有学者提出本科学业论文抄袭现象严重,建议取消毕业论文写作,您的观点是( )”问卷中,认为“没有必要应该取消”、“不应该取消”、“无所谓”的分别占21.25%、63.59%、15.16%。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是认识到本科毕业论文的价值和重要性,认为应该保留毕业论文的声音还是比较强烈的,但不可否认,认为毕业论文没必要、无所谓、应该取消的也占有相当的比例。而在“有些艺术类专业坚持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并举,您认为( )”的调查中,认为“应该”、“可根据专业和学生实际任选其一”、“无所谓”分别占18.64%、72.82%、8.54%。
在第二部分“关于毕业论文的写作的调查”中,有78.28%的学生学习过论文写作方面的课程,有81.6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毕业论文写作前开设专门的论文指导课程。在“何时开始准备毕业论文”、“论文选题何时确定”的调查中,回答“第七学期”的分别为64.98%、64.57%,回答“第八学期”的也占17.68%、11.87%。而在“第七学期”以前的仅占20%左右。在“真正用于毕业论文写作时间”的调查中,回答“半月以内”、“一个月左右”、“一学期左右”、“ 一年左右”的分别为14.36%、50.26%、31.87%、3.5%,这充分说明,学生用于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是相当有限的,这在音乐学专业表现更加突出,在79份问卷中,半月以内完成的31人,一个月左右完成有33人,分别占39.24%、41.77%。
在第三部分“关于毕业论文指导的调查”中,在“是否认为学生与论文指导老师之间应双向选择”的问卷中,认为“是”的为80.28%,说明学生还是相当认可实行双向选择的;在涉及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论文数量多少为宜时,74.96%认为“5位以下”, 22.43%认为“6-10位”,仅有2.61%认同“11-15位”。在“愿意选择哪一种类型的老师指导自己的论文”的问卷中,选择“学术水平高、指导能力强、严格管理型”、“学术水平高、指导能力强、严格但不乏亲和力型”的分别占26.75%、66.61%,而选择“比较放任松散管理型”的仅为6.64%,这说明学生还是愿意水平高能力强的教师指导,但最受欢迎的是水平高能力强、管理严格由尊重学生的指导教师。在问及“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指导教师给予的帮助”时,80.8%的学生认为是“大”;在调查指导老师是否认真负责时,81.87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指导教师是“认真负责、有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这两项调查说明“文学类”专业学生对指导教师的指导是认可的,这也透露出地方高校“文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总体面是好的,是有责任心和责任感的。
在第四个方面“关于论文质量的调查”中,认为院系毕业论文管理“严格而应该”、“不严格”、“一般”分别为59.69%、7.85%、32.46%,这说明院系毕业论文管理还存在明显的问题,严格管理的只占60%。在问及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期望时,回答“能及格就行”、“真正反映大学四年的学习水平”、“希望达到优秀论文” 分别为26.31%、53.31%、20.38%,说明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期待是正常和正态的。在问卷中令人堪忧的是论文质量,在调查学生的写作态度,认为“比较认真”、“不认真”的分别为61.89%、14.34%,认为“认真”的只占23.79%;在问到是否存在抄袭时,认为“严重”、“一般”分别为16.26%、65.21%,而认为“不严重”只有18. 53%;这从侧面说明,本科毕业论文中相当多的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态度还是有问题的,也存在着较严重的抄袭现象。在调查中,还有一个问题是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在“您在写毕业设计(创作)或毕业论文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的问卷中,有39.77%的人认为“面临就业压力,无心写作”,15.14%的人认为“不知如何写作”,19.46%的认为“考研、实习与毕业论文相冲突”,9.15%的认为“找不到所需资料”。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认为“就业、考研、实习”是毕业论文写作中遇到最大困难的达59.23%,这说明就业、考研、实习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冲击是巨大的,也是当下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论文中碰到的最大难题,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保障就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三、建议和对策
通过以上“地方高校‘文学类’学士学位论文写作问卷调查”的分析,尽管我们只选取了2所学校,但这2所学校分别是地方高校二类本科和独立学院性质三类本科院校,目前,中国地方普通高校本科院校主要也是由这两类构成,窥斑见豹,从中不难看到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一些成绩和不足。
从以上的数据和分析可以看出,地方普通高校“文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这一层面而言,总体状况还是比较好的,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因此,只有创新机制,注重改革,加强引导,才能改变现状,保证质量。
首先是开好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与指导课程,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从问卷结果分析,地方普通高校相当一部分专业都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但也有些专业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在问卷中有21.72%的学生没有学习毕业论文写作方面的课程。即便是开设毕业论文写作课程的专业,大多在6-7学期,时间偏晚。为了提高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水平,我建议都必须将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课程纳入正常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而且最好在第5学期前完成。而且,毕业论文写作课程必须完成三项任务:让学生了解本科毕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认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和价值,消除在毕业论文上存在的错误认识和糊涂观念;让学生熟悉本科毕业论文的基本流程和主要构成,了解各环节的内涵和要求,掌握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习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规定,对社会上广泛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要有正确的认识,树立诚实守信的价值观。
其次,要加大本科毕业论文改革的力度。针对地方普通高校“文学类”本科专业的实际,对现行的毕业论文进行大胆改革。
一是对艺术类专业实行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表演)任选其一。由于新世纪持续高温的“艺考热”,导致了地方普通高校艺术专业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比较而言,艺术类专业的师资力量偏弱,物质保障也相对困难,加之艺术生的文化素养偏低,要在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创作)两线作战,其困难可想而知。还有艺术类专业传统的“重技轻文”,学生普遍选择以牺牲毕业论文而保全毕业设计(创作)。因此,为了保证毕业论文(设计或创作)质量,减轻学生的负担,建议艺术类专业改变目前普遍的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创作)并举的局面,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任选其一。
二是形成本科毕业论文的替代机制。设计科研学分替代毕业论文,学生在专业方面取得重大成绩的,可以用专业方面的成果代替毕业论文,如语言文学类专业的文学创作、翻译,音乐舞蹈类专业的艺术表演,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各类新闻报道,还有学生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发明专利等。达到规定的科研积分的学生,毕业论文经批准可以免做。
再次,化解毕业论文与就业、考研、实习之间的矛盾,为毕业论文提供必要的时间保证。
从问卷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就业对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影响巨大,而考研和实习也对毕业论文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主要是由于这四项工作在时间上高度重合,其重要性上各不相同:就业是大学生的终极目标,考研是提升自身实力的重要手段,毕业论文和实习是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影响学生能否顺利毕业和拿学位的关键性因子。从目前的实际看,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大多集中在毕业年级,而考研和就业也贯穿这一年的始终,复习备考――考试――面试――录取环环相扣,而准备就业材料――跑人才招聘会――面试――试用――上班也是不断循环。加之中国高校普遍存在的“大四综合症”,因此,学生在本科毕业论文方面的精力投入是相当有限的,论文时间难以保证,论文质量自然受到严重的影响。
本科毕业论文与就业、考研、实习的冲突由来已久,它是地方普通高校面临的一个难题。虽然这一问题早已显现,但长期以来未得到根本解决。有些专业尽管也采取了一些应对之策,但限于种种因素的制约,也没有从根本上缓解这一矛盾。从目前的现状分析,化解这一矛盾无外乎朝着两个不同的向度发展:一是如前所述的改革,改变毕业论文的现有模式,以改革促发展;一是将毕业论文提前至第6学期进行,实行“错峰”,提前尽管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但可以基本上消除现行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加强管理,注重引导,实行奖惩并举。
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论文下滑,除了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和指导教师等方面的原因外,管理的不科学不到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子。要改变地方普通高校的现状,要解决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扭转论文下滑的趋势,就必须加强对毕业论文的管理,增强管理的科学性和人性化,为毕业论文营造良好的氛围。
首先是加强管理的科学性。要改革以往管理中不合时宜的政策,管理中心要下移,要赋予教学院系更大的自主权和灵活度。要实行分级管理,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检查和监督,院系的主要任务是落实和推动,指导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形成上下齐动,共同推进的局面。
论文关键词:地方特色,英语翻译,课程建设
1.引言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外语界存在着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之区别,前者仅指外语教学中以翻译促进外语的掌握,翻译仅是外语学习中的部分目标,而后者则特指英语翻译专业教学,即翻译本身就是外语学习的最终目标之一。[1]本论文中取翻译侧重于前者,但兼顾后者,即把翻译教学当作英语专业中贯穿始终的语言学习活动(包括其中的翻译课程)来看待。
长期以来,翻译只是被看作外语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训练方法或者一般意义上的实用技术,而翻译教学也通常是一些经验之谈和技巧的传授教育管理论文,类似于师傅对徒弟进行“传帮带”的形式。在中国,翻译真正作为一种专业来进行系统化的培养还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当然,相关的翻译教学实践及其研究也是近年来才真正兴起。然而,翻译教学对于英语语言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既是语言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之一,也是借以训练与提高目标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
2.传统英语翻译教学
传统的英语翻译教学曾经在英语教学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有学者就指出了当前英语翻译教材存在着“知识老化,题材、体裁单一”,“缺乏真实语境”等问题。[2][3]
简单概括而言,传统的主流英语翻译教学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2.1 以文学、会议、旅游等翻译内容为主,一般实行通用内容翻译教学。因为英语专业属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其翻译教学也基本采用文学、语言学内容为主,早期翻译教材里选用较多翻译材料便是杨宪益和戴乃迭先生的红楼梦以及早期英语小说的汉译;另外占比较多比例的是一些会议发言,通常是政府机关会议报告;再有一些就涉及到各地的旅游,一般是中国的名胜景点等。[4][5][6]这些翻译材料显然是翻译的经典,加以认真研究和反复揣摩对于任何一个翻译学习者都将受益非浅。然而,当前翻译市场的主流却并非这类文学作品或者重要会议的报告和重要名胜的介绍。因为这些内容通常已经由专业人士完成,并形成较固定的译法,在翻译人员的选择方面也已经稳定在特定高校毕业生当中,并不会考虑一般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2.2 翻译练习以虚拟化场景为主。传统的翻译教学一般选择虚拟内容进行练习,较少触及现实翻译教育管理论文,离学生现实较远。这主要表现在翻译素材的选择上,没有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选择练习。比如要我们江西省赣州地区的学生翻译与北京故宫相关的语言材料,或者要求他们去翻译国家重要会议报告。这些内容与译者目前乃至未来的生活都相距甚远,无法激发学生的翻译热情。
3.当代英语翻译教学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的进步,在翻译市场的强劲推动下,加上目前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国的翻译教学开始逐渐与市场对接,并在教学方式上日益注重信息技术使用。其特征表现如下:
3.1 实用化。国内的翻译教学开始走向实用化,教学内容不断增加翻译市场中经常出现的材料,尤其是公司技术材料、法律文本(合同类)、企业对外宣传等方面的内容。
3.2 信息化。主要表现为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的广泛使用和翻译语料的收集整理,也包括翻译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高程度依赖(文档编辑、翻译材料收发、资料查找、信息收集等)。
3.3 专业化。这里的专业化是指翻译领域的专业化。由于不同领域所涉及的具体专业知识差别,不能期望每个译者都能进行全部领域的专业翻译。掌握一定的语言基础,学好一定的翻译技巧,然后结合自身情况,深入发展某一领域的翻译能力将是未来翻译教学发展的方向。
4.基于地方特色翻译教学课程建设的意义
4.1 顺应了英语翻译领域专业化发展要求
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各个领域之间的知识差异变得益加巨大,任何一个译者也无法通晓所有领域的翻译。采用针对地方特色内容的翻译教学使英语翻译的培养在翻译领域上朝专业化方向发展。同时,精深一个领域的翻译,也为日后往其它领域扩展打下坚实的语言及翻译技巧基础。
4.2 可以强化英语翻译教学的现实针对性
因为集中于训练基于地方特色内容的翻译,其教学比较具体可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操练热情。学生对于涉及本地的内容一般容易产生亲近感教育管理论文,不至于疏远与抵触翻译教学活动。同时,在适当的条件下,这些翻译教学及相关练习还能直接满足翻译市场的需求,使翻译教学与市场直接关联起来。
4.3 有助于服务地方对外经济建设与文化宣传
通过开发地方特色翻译课程的教学,培养出的人才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对外宣传。由于地域差异,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训练,一般的英语专业人才很难胜任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经济发展相关材料的翻译。根据以往的经验,不少招商宣传翻译材料都表现出对原文主旨的偏离、曲解,原因主要还不是外语能力,而是缺乏对本地区经济状况的系统掌握及相关的翻译知识。地方特色英语翻译课程的建设也能起到对外宣传地方特色文化的作用,比如江西省赣南地区的文化发展源远流长,历代有不少名人留驻此地,有丰富的客家文化、苏维埃革命史等等。另外,有不少针对赣南地区的研究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比如客家文化相关的人类学研究、一些有色金属的开采加工研究等。这些都需要有更为准确得体的对外翻译,以更好地让世界了解赣南文化。
4.4 促进学科交叉研究,创新外语教学模式
地方特色翻译教学涉及到其它学科,如历史学、人类文化学、工业技术等知识,这种尝试有利于推动外语教学模式的创新,也可以丰富翻译教学的研究,为探索翻译教学中的翻译领域专业化发展模式作出积极贡献。
5.基于地方特色翻译教学课程建设
5.1 英语翻译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首先是确定课程性质(含教学目标等)教育管理论文,其次教学内容设置(包括教学大纲,教材编写或选择等),然后考虑教学条件创建(涉及信息化技术设备支持及教师队伍培养等)。
5.2 课程性质。
地方特色英语翻译教学课程是一门针对地方特色内容的专业领域翻译教学课程。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该接受过较为系统的英语语言基本功训练,能阅读中等程度的英语材料,满足一般的听说及写作要求。以《赣南英语翻译教学》课程为例,其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赣南地方特色产业、文化及科技等内容的翻译,做到能较流畅地翻译相关内容,满足一般的应用要求。
5.3 教学内容设置。
基于地方特色英语翻译课程主要强调与本地相关内容的翻译教学及实践,具体表现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以地方材料为主。下面以赣南英语翻译教学课程的内容为例,说明地方特色英语翻译课程内容的设置。
5.3.1 翻译基本技巧。
这部分内容与其它翻译课程的内容相似,主要是用于引导学生进入翻译课程,包括翻译的基本理论、一般的翻译技巧、辅助翻译工具及书籍的使用等。
5.3.2 地方特色相关材料阅读。
这里主要选择一些与地方特色内容相关的典型材料供学生进行学习,包括英语和中文材料,让学生熟悉特色材料的表达和描述。同时配以相关领域的专业常识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相关领域知识,为翻译做准备。还可以提供相关专业参考书籍、重要网站链接等信息。就赣南地方英语翻译课程而言,涉及的内容包括赣州地理概况、赣南红色革命历史、赣南历史名人生平事迹介绍、赣南政治、教育及社会建设现状及远景规划、有色金属矿业发展现状、赣南脐橙等特色农产品、赣南客家文化、采茶戏、兴国山歌,还有赣南旅游景点如通天岩、郁孤台、八境公园、龙南客家围屋等。
5.3.3 英译汉实践。
通过翻译一些与地方特色相关的英语材料来进行英汉翻译研究讨论。可以从China Daily里选取一些与赣南相关的新闻进行汉译训练,或者从英文Wikipedia里选择一些相关的赣南历史事件或者人物、地理或者民间文化等内容进行翻译,或者从有色金属矿业技术的入门性英语原著中摘取适当的内容进行翻译。
5.3.4 汉译英实践。
有了前面的学习与训练,就可以开始汉译英训练教育管理论文,将一些地方汉语材料翻译成英语。可以选取翻译市场上常见的翻译内容作为翻译实践与研讨的材料。比如本地经济形势介绍、交通及市场状况描述、特色产业的发展形势、地方文化的对外宣传描述等内容。就赣南而言,可以针对赣南的交通、有色金属采矿及加工发展情况、赣南脐橙的产业化运作、赣南客家文化在中国及世界的地位、以及一些旅游景点如崇义县阳岭国家森林公园等等材料进行翻译。
5.3.5 地方特色相关材料的翻译练习题目及参考译文。
提供足量的练习材料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翻译训练材料可以根据教学进度由学生自行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翻译练习。教材附有相应的参考译文,以供学生揣摩语言组织、语义处理技巧,不断提高翻译水平。
5.4 教学形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翻译教学形式在不断更新,由于地方特色翻译教学属于具有市场针对性的专门课程,其教学形式需要深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范例。课程的开发涉及到教学大纲的制定,其中包括教学目标、课程性质、教学课时分配、课堂组织形式等具体操作细节,而这些细节必须要体现出与普通翻译课程不一样的特色。赣南地方特色英语翻译课程建设在教学形式上主要考虑了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5.4.1 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
目前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上的应用已经得到较多学者的认可。[7][8][9]因为地方翻译材料相对比较专业化,其内容比较固定,翻译的重复利用率高,可以考虑针对赣南地方特色的翻译材料进行语料库建设,形成一个翻译记忆库,在教学中通过共享翻译记忆库来辅助学生进行翻译训练,同时,将这些学生的翻译训练译文加入系统,反过来又可以进一步充实原有的共享记忆库。国内目前较为通行的塔多斯(Trados)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可以方便地实现翻译记忆与共享。目前外语系(部、学院)大多已经建立网络自主学习系统,在这个系统的基础上安装机助翻译系统极其方便,成本也低廉,可操作性强。[10]
5.4.2 结合田野调查教育管理论文,展开翻译训练。
地方特色翻译主要涉及当地相关内容,可以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使翻译内容变得具体可感,既可加深学生对所译内容的理解,也可激发学生的翻译热情。比如涉及赣南客家文化的内容,可以到客家文化城或者客家相关历史文化景点进行实地考察;若涉及有色金属产业的内容,则可联系相关企业,深入企业生产工地展开调查研究。
6.结语
本论文以赣南地方特色英语翻译课程开发与建设为例,主要从理论上探讨了地方特色英语翻译教学课程的建设,论证了课程开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还研究了课程性质、内容设置、教学形式等关键内容。基于地方特色英语翻译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有其重要意义,它可以进一步推动英语翻译课程的多样化与专业化发展。由于各种限制,本研究还没有开展专门的教学实践,然后根据教学效果进行教学评估,从而得出较为客观的课程建设结论。这部分实验教学论证环节将由后续研究来完成。
[参考文献]
[1]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 中国翻译,2002,4.
[2]姜秋霞,曹进.翻译专业建设现状:分析与建议[J]. 中国翻译,2006,5.
[3]庄智象.我国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6]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7]王立非,王金铨.计算机辅助翻译研究方法及应用[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5.
[8]罗选民,刘彬.关于开放型语料库翻译教学的思考[J]. 外语教学,2009,6.
[9]徐彬.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设计与实施[J]. 上海翻译,2010,4.
[10]隋然.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翻译教学[J].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2,1.
Abstrac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bject have many practice links. Graduation thesis and design have hardware requirements. While for newly established local universities' all aspects shortcomings. The quality of graduation thesis anddesign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 is low. It is point out that fast and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is to do soft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such as perfectingthe system and doing well the topic selection,enhanc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eaching reform,do the existing contingent of teachers and guidance modes. It was hoped that this paper can give the reference to the university and other universities to improv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hesis (design)quality.
关键词: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理工科毕业论文(设计);措施;软环境
Key words: new local colleges;science thesis (design);measures;soft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5-0195-02
1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特点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多为专升本的院校[1],其基本上本专科教育并存,多数以专科教育为主,定位是培养大量下得去、 留得住、 用得上,富有实干精神和开拓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它通过升本的机遇大量引进优秀人才,加强实验室建设,使学校科研工作得以快速发展。其功能和以往相比,除了教学以外,加大了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即立足于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在为地方培养人才的同时,利用自身在科研上的优势,通过参与社会经济技术活动,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2]。随着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扩张,它们已成为中小型企业发展的人才库和技术革新的思想库[3]。
2理工科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
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是大学本科教学计划中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科研工作的初步训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本科生毕业和授予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4]。而理工科类专业主要培养科学型、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其实践环节多,毕业论文多有硬件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因地理位置的制约,在生源质量、经验交流等方面处于劣势,学生综合素质偏低。再加上历史原因,和老牌本科院校相比难免存在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教学条件有限、师资力量缺乏、学生重视不够和管理制度不健全,教学计划不完善,就业与考研复试冲击,学生普遍存在论文基本攻薄弱等因素[5-8],这些不仅制约着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而且还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不高。
3提高毕业论文的措施
硬件的改善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而要解决当前的困难,更有效的方法是做好软件建设。
3.1 加强动员,完善制度,提高学生的认识和论文效率加强动员,提高学生的认识。让学生知道撰写毕业论文是人才培养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是本科阶段必须完成的一门必修课,是与毕业直接关联,获得学位、求职或继续深造的先决条件;让他们明确撰写论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一个人才培养过程,是科研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文献资料查阅能力等的形成和提高过程。学校和系部统一思想,对不合格的论文决不手软,只有确定了明确的标准并能够得到严格的执行,才能够使学生打消侥幸心理,有压力去完成。学生重视,基本功扎实,可以提高实验(设计)数据的准确性,进而提高论文写作质量,减轻老师指导的难度。
3.2 通过合适的选题来弥补硬件的不足优化选题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提高毕业论文质量除了在选题方面严把质量关,做到难易适宜外,还可以通过合适的选题来弥补硬件的不足。
3.2.1 与地方企业联合,利用企业的经济优势共同研究和开发科研课题,为学生毕业论文提供素材。论文(设计)命题一直或部分时间到科研合作单位、实习单位或有工作意向的单位进行,完成后由学校进行考核。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自行在企业中得到锻炼,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避免从书本到书本的纸上谈兵,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通过毕业论文的训练得到锻炼,学到实际本领,提高创新能力,同时也解决学生在就业和学习方面的矛盾冲突。
3.2.2 加强与资深的科研院所合作,实现两类院所师生的“双赢”。很多资深的科研院所高级职称和博士较多、科研力量雄厚,仪器设备先进而充足,很多对新升本科院校来讲很难申报的前沿课题,但对省重点高校或更高层次的高校老师手中往往有两个或更多的项目却课题组人手不够,这正是新升本科院校的缺口。因此可以通过不同渠道,加强与这些高校或研究所联系,利用他们的课题和资源优势解决自己课题方向老套、脱离实际、仪器设备不足等问题,为新升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和科研工作的开展注入一定的活力,让更多学生有进行科研工作同时完成毕业论文的机会,实现两类院校师生的“双赢”。
3.2.3 做设计类课题。现在的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有个人电脑,可选择应用计算机进行毕业设计。调查发现历届理工科毕业生,无论是在工厂从事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在公司从事经营贸易,还是在政府机关就职,几乎都需要使用计算机。作为培养掌握最新科技人才的高等院校,当然应该顺应这个潮流。
3.2.4 选题时间提前、内容放开,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完成论文(设计)。一方面可以鼓励教师让学生参与到自己或学校立项的科研课题或实验室建设课题中。一方面毕业论文(设计)与贯穿于整个本科教育过程结合起来。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对某一问题的质疑、改进或推广,只要能够体现学生科研能力,都可以作为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教学实践中的综合性或创新型实验,只要能够体现水平的,也可以作为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教师可以不定期的向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结合,鼓励学生自己选题,利用兴趣这一强大动力提高论文质量。
3.3 加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调整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处理好实习、考研、就业与论文写作之间的冲突,同时通过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提高基本功。狠抓教学质量,使学生牢固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做好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准备。开设专业文献检索、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训练方面的课程,使其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提高外语与计算机水平,对于论文有关文献的查阅以及日后论文的撰写、排版、定稿都大有帮助。改革实践教学,强化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构建由简单到综合,由单一到复杂,循序渐进的系列化实践教学体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老师适当引导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范文,从内容到形式,反复揣摩,以便能够有效地借鉴它、模拟它。同时,老师可每学期给学生布置一两个与其专业相关的写作任务,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评语有针性的攻克自己写作的弱点,争取每写一次论文就能进步一点。课程实习、学年实习和毕业实习都有总结报告和社会实践报告,这些写作都可以较早地培养学生的论文意识,对于毕业论文的写作有着素材储备、技能准备等多方面的作用。
3.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指导模式改革
3.4.1 现有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指导老师科研能力培养,鼓励其勇挑科研重担,提高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为提高论文(设计)质量提供有效的保障。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指导学生实习、参与工程项目设计等,组织指导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深入生产和工程实际,在实践中总结和积累经验,为指导论文(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指导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加强指导教师的师德修养,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可适度聘请外校教师或企业高工参与到论文指导中来。
3.4.2 论文指导模式改革首先可采用教师团队指导方式,即以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为组长,在充分考虑老师的专业特长与教龄基础上,组建毕业论文指导团队,对学生进行指导,这种方式将发挥教师在各个领域的知识优势和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更全面的掌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可以较好的完成论文指导任务,同时也培养了青年教师论文指导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其次可采用双导师制。对于校内课题,青年教师可以作为副导师、高职称教师的助手身份参与指导论文。因为教授经验丰富,但是指导学生时间相对较少,而青年教师精力充足,时间多,但是科研能力相对薄弱,需要不断提高。每个学生都配有导师和副导师,可以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这种联合指导方式,真正体现了教授“传、帮、带”的学科带头作用,加速了具有知识创新和科研攻坚能力的学术人才的形成,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将大大提高,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课题来自企业的采用校企双导师指导制,这样做可以将学校的理论知识更好地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学生尽快的融入企业文化。
综上所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硬件的改善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要提高理工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可以从完善制度,合理选题,做好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及现有教师队伍建设和指导模式改革等软件建设着手。
参考文献:
[1]辛彦怀,王红生.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现状及发展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2005,(5):31-34.
[2]刘海林.关于新建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思考——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0,10(3):89-92.
[3]陈蕾.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特点及发展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9-10.
[4]李小红.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0(5):213-214.
[5]吴平.新建本科院校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和教学环节对应性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12):194-196.
[6]刘正远,段玉玺,呼汉卫等.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32,(3):301-305.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创新能力;地方院校;培养措施
作者简介:崔海亭(1964-),男,河北蠡县人,河北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彭培英(1966-),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河北 石家庄 05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10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022-02
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学校特别是普通院校在研究生教育质量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招生、研究生培养质量等方面,这样就必然导致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出的研究生缺乏创新能力,培养质量不高,创造能力不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问题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和担忧。因此,切实通过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改进研究生课程设置,强化科研训练和实践教学,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氛围等措施改进和加强研究生教育,促进普通院校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对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对于本科学生而言,研究生教育仅仅停留在基础课程、专业课知识的巩固、论文的写作方面是不够的,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其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在完成了本专科教育以后,已具备了进行科研方面和创新能力培养所必备的专业素养。与重点大学相比,普通院校研究生的培养通常更加注重研究生小论文和大论文的完成情况及就业问题,专业知识和前沿科技水平更新速度较慢,特别是学生做大项目和实际课题机会很少,大部分研究生只是在实验室里用计算机软件模拟比较虚的研究,一些研究生只是简单分析别人已有的成果或者用软件验证已有的结果,因而也造成有水平的学术成果太少,学生创新能力得不到较好的锻炼。[1-5]
一、阻碍地方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1.研究生课程设置
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单位大部分都是利用一年的时间完成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和非学位课学位课的学习,用剩余一年半的时间完成毕业论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历来是重理论、轻实践,过分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部分地方院校基础学科授课时数达到45%以上,专业学位课程只占35%~45%,而且大多数专业课程缺乏与实践结合的教学环节。
2.研究生导师存在的问题
导师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最关键的外部因素,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直接受导师素质的影响。研究生导师只有站在学科的前沿,掌握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才能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研究生。近几年随着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数量越来越多,致使导师队伍严重缺乏。一些普通院校降低了研究生导师队伍的门槛。另外,个别研究生导师的科研项目偏少,科研经费明显不足,导致很多学生并没有直接参加科研课题,只是纸上谈兵,缺少真正进行科研的机会,不能将理论知识和科研实践结合起来。也有个别导师虽然自身学术能力很强,但只顾忙于自己的社会活动和科研课题,对学生的培养缺乏责任心,对所带的学生采取放任的方式。这样必然会造成所培养的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研究生招生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以一定的速度增长。另外,我国研究生招生以考试为主,且只考数学、英语和政治。至于专业课,一些学校考题的重复率很高,并不是考查考生的研究能力。在面试阶段由于时间有限很难判断其研究能力,并且部分院校招生困难,生源不足,报考地方院校的往往是本校中等的学生或本三的学生。还有一些跨专业的考生只匆匆学习了很少两门考研的专业课,基础知识可想而知,根本没有创新的基石。这样的学生,其创新能力可想而知。
4.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的问题
在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国外多采用宽进严出,如美国博士生的淘汰率为30%~40%,日本大约为45%,而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和国外研究生教育正好相反,属于“严进宽出”型,研究生学位答辩通过率在95%以上。[6]我国研究生在攻读学位过程中都需经过“开题报告―中期考查―论文答辩”几道关。对于不负责任的导师来讲,这些过程明显存在着“走过场”的问题。真正对论文质量进行公正评价的是盲审制度,但需盲审的研究生所占比例太小。一部分研究生为了应付学校的要求,在写作论文时根据能找到的资料盲目堆砌或四处剽窃别人的研究成果。有的干脆直接移用别人的论文,更有甚者直接高薪聘请“”代劳。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7-9]
二、提高地方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1.调整和改进研究生课程
研究生教育应重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发展个性提供足够空间。要鼓励和支持导师与研究生任课教学老师在创新意识培养方面的新模式、新方法、新思路和新途径。为了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素质和能力,要根据专业的特点设置课程,设置的原则是基本体现基础课程的前沿性和专业课程的适用性,增设跨学科课程,增加一些专题课程,以利于培养学生的探讨、分析和研究能力。特别是鼓励学生针对感兴趣的内容自己备课、给同学讲一次课,老师给予补充和更正。对部分有特殊才能和专长的研究生,培养计划可适当改变,实行个性化培养和个性化处理。比如我专业开设了强化传热技术、化工设备流场仿真分析及应用、化工设备有限元分析及应用、化工设备现代设计、流体机械结构创新设计等课程,使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2.强化导师队伍建设
研究生导师研究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为此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为了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能力,研究生指导教师的遴选和聘任要坚持标准,保证质量,严格控制研究生导师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导师必须有一定的科研经费,并要求导师在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课程选择、培养过程等方面要特别重视,激发研究生掌握知识、提高素质、培养能力和为社会服务的热情、科研欲望。采取措施激励优秀导师脱颖而出,比如只要获得国家级项目就直接被聘为研究生导师。同时,对研究生导师进行定期考核,考核不合格的导师不能再担任研究生导师。
3.改革研究生招生和质量管理方法
(1)改革研究生面试制度,加大研究生面试成绩比例,延长面试时间,以重点选拔具有创新潜力的人才。
(2)为保证课程体系的完善和落实,在选用国内优秀教材的同时还要引进部分国外原版的优秀教材,对于我国研究生的培养教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定期举办学术报告讲座。在研究生课题进行过程中,研究生要定期向课题组汇报研究进展,所有研究生要参加并且提出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获取他人工作的指导。
(4)为了保证评阅的公正性,所有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均采用盲审评阅。
4.建设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和实践平台
为不断满足新形势下企业发展对技术创新、人才素质提高的要求,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提高我校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变封闭式培养为产学研联培养模式,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话动,我专业和河北阳煤正元化工集团、河北博宇节能设备有限公司、石家庄东方石油化工机械厂等企业签订了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和实践平台,为我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中试研究、技术服务等工作提供便利条件。研究生要积极参与指导教师和学校的科研课题,成为导师的助手和研究合作者,提高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让研究生负责整个课题或子课题的实施,以便更好地激发科研兴趣,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研究生论文结合这些企业的实际问题进行阐述,提高了研究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是研究生参加科研实践锻炼的一个很好的机会,为研究生建立了创新平台,营造了创新氛围,逐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5.营造培养创新能力的氛围
创新能力的提高、培养离不开必要的外部条件和良好的学术氛围,鼓励研究生多参加学术交流,建立研究生信息和学术交流论坛,举办各种形式的论坛、校内外专家学者的学术讲座。设置优秀研究生论文奖、优秀学位论文奖等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开拓创新的课外科技活动,资助优秀硕士生参加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研究生在参加上述活动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将所学知识与实践密切结合,这必然会使得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三、结语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直接影响到研究生以后的工作能力和对社会的贡献。高校研究生培养如何改革创新以适应现代化经济、科技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当前研究生教育所面临的紧迫而重大的研究课题。各地应当从实际出发,努力探究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采取多种措施在各个方面促使地方院校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崔海亭,郭彦书.强化工程实际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2):13-15.
[2]彭培英,崔海亭,韦玉堂.以科研促教学 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8):14-16.
[3]夏登峰,江宁,刘宏建.浅谈研究生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1,(5):146-147.
[4]钱存阳.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障碍与对策分析[J].高教探索,2004,(1):51-53.
[5]郑冬梅,王悦.构建研究生实验教学体系,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5):146-148.
[6]李孝红,崔文国,翁杰,等.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与改革[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0,11(4):76-79.
[7]李福华.实行开放式研究性教学,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5):18-20.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毕业论文(设计)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9.015
Applied Undergraduate Thesis (design) Teaching Reform
ZHAO Zhenkuan
(School of Management Science,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Guizhou 550025)
Abstract The writing ability has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ability in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t pres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and reasons of the thesis (design) writing, propose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working ability oriented teaching reform strategy of thesis (design) guidance course.
Key words applied undergraduate; thesis (design); course; teaching reform
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在教师指导下本科毕业生进行四年学习与实践成果的总结,也是对本科毕业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项综合考察,同时又是培养应用型本科毕业生从业能力的一项重要手段。但是,目前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均出现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严重下滑的客观事实。笔者多年来一直在从事应用型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在论文(设计)指导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提出了以提升学生从业能力为导向的毕业生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策略:一是,强调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二是,明确论文(设计)学生选题的实践价值;三是,设计合理的论文(设计)教学内容;最后,采取适合论文(设计)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市场经济新常态下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需要。
1 目前毕业论文(设计)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学术不端问题。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学术不端问题经常出现,有些学生进行网上抄袭或者使用百度百科等网络文章拼凑成论文;也有的学生找人论文;还有的学生直接改用本专业往届学长的合格毕业论文上交等。这些做法,论文(设计)指导老师都很难左右。有些情况可以通过论文检验出来,有些则很难查出。但是,这些学术不端行为会败坏了学术风气,使得学校安排学生写作毕业论文(设计)的培养计划失去了应该发挥的作用和意义。
二是,选题问题:有些学生所选题目陈旧过时,有些题目范围过大或过小不利于论文写作,或者学生所选题目的写作可行性较差。学生思想惰性强,所选题目陈旧过时,远离时代,缺乏现实应用价值。应用型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要求学生选题新颖,要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尤其是对于以往反复研究过的题目,要从新的视角挖掘出独特的观点和见解。但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重要意义,而是挑选以前学长写过的题目来写,认为可以照着别人的写法来模仿完成。
也有些学生认为,选择较大题目会有的可写,也容易写够字数。实际上,题目过大,在写作过程中难以驾驭和把握。当然,还有些学生认为,选择较小题目会容易写具体,但是所选题目过小,在写作过程中只能写一些具体操作流程,无法形成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选题要确定合理的范围,学生尽量选择与学过的课程相关,写作熟悉一些的内容,能够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再者就是所选题目是否具备写作的可行性问题,由于一些学生缺少写作经验,在选题时没有注意到题目内涵及外延,以及自己是否能够搜集到足够的论据及写作素材,导致学生论文写作过程出现无法继续或中途更换论文题目的问题。
三是,论文(设计)出现逻辑结构不合理及写作不规范问题。从历届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稿件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逻辑上出现前后矛盾、条理不清、缺乏科学的论证方法、研究方法不规范、创新点不明确、语言表达不清楚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甚至于影响学生能否顺利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2 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
一是,学生对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没有正确的认识。一方面,由于教师在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中对学术不端现象的后果强调不足,导致学生对这个问题没有清楚的认识。另一方面,一些学生毕业了忙于找工作或毕业实习,对论文(设计)写作不够重视,应付了事;还有一些学生在网上找几篇文章随便拼凑一下了事,或是请人完成应付交差。这些做法都形成了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出现的学术不端问题,最终影响到学生能否如期毕业。
二是,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不够,学生缺乏有效的写作指导,导致出现选题偏差。教师在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中,由于课时量问题,没有足够强调学生与指导教师对选题沟通的重要性,更没有进行足够的选题指导实践训练;同时,在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指导实践中,指导教师往往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科研和教学上,对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方向重视不够。开题并进入初稿写作过程以后,才发现要么由于指导老师的专业背景和学生论文方向差距较大而无力指导,要么学生选题问题较大而无法继续写作。
三是,由于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导致对学生写作帮助不大。由于学校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不能够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论文与设计的写作区别、论文(设计)的写作要求、写作规范,以及开题报告、文献综述的写作要点以及定量、定性研究方法的使用等内容。最终导致一些学生出现论文逻辑结构问题及写作不规范等问题。
3 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应用型本科学生毕业后大多数要进入各行业从事具体工作岗位的实践活动,因而高校对学生从业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大学生应具备的从业能力应包括: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及责任感;较高水平的分析能力;较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具备一定的创造和学习能力等等。①可以看到,严格的毕业生论文(设计)写作训练能够起到综合训练和提升学生未来从业能力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应建立以提升学生从业能力为导向的毕业生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策略:一是,强调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二是,明确论文(设计)学生选题的实践价值;三是,设计合理的论文(设计)教学内容;四是,采取适合论文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
首先,强调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教学、科研、服务诸方面都以应用为导向,坚持为地方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面向行业、面向人才市场需求来建设专业。②应用型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过程,既是检验本科生综合运用本学科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同时又是一项培养学生逻辑写作能力的实践教学过程。因此,必须强调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过程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应该让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和自己的实习实践并与指导教师进行充分沟通来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及后续写作。
必须坚决杜绝学生采取的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如在网上找几篇文章随便拼凑一下了事、请人完成应付交差等行为。在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学校处理过的学术不端案例来教育学生,使其对学术不端的后果有清醒的认识,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术不端做法对学业以及将来职业发展的巨大危害性。
第二,明确论文(设计)学生选题的实践价值导向。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必须首先让学生能够区分论文与设计的不同标准和要求,明确论文(设计)选题的实践价值导向。应按各学院按专业建立各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授课导师组,采用竞争机制选择授课教师,使得论文(设计)课程中师生能够就讲解的案例做到专业上的充分沟通,使学生接受针对性较强的专业写作训练,以保证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具有较强实践性。
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应以知识、能力和技能是否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相适应为评价标准。③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在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方面强调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能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进行系统的写作训练,使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顺利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达到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人才的教学目标。因此,最好强调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反复沟通,结合学生实习实践背景,在老师研究方向范围内进行毕业论文选题。这样,既可以最大限度保证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合理性,又能够使得指导教师能够有效参与到学生的写作过程之中结合学生实习实践经验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第三,设计合理的论文(设计)教学内容。采用专题讲解来讲授撰写论文(设计)过程,要在教学目标中重点讲授如何选题、如何收集资料、如何选用适合的研究方法,如何掌控好写作进度,如何做好写作过程中的师生沟通,怎样避免学术不端的做法等方面。 授课过程中要明确论文(设计)指导授课教师职责,依照学校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手册要求将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的每一步骤内容分解到每课时的教学任务中,包括:论文(设计)选题、拟定论文(设计)提纲、开题报告、文献使用、研究方法选用、初稿要求、论文修改、及论文(设计)修改要求、定稿要求及学术写作规范等内容。
授课教师还要向学生强调遵守学校要求的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进度,即从选定导师、确定选题、列出写作提纲、完成开题报告、再到初稿写作、论文修改、定稿等这样一个完整的论文写作过程。授课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指导经验,向学生强调论文(设计)写作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需要与指导老师主动沟通的要点以及没有做好这些沟通工作容易出现的问题,以确保整个论文(设计)的高质量完成。
第四,采取适合论文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通过图片展示、视频讲解,让学生结成小组共同进行案例讨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论文(设计)的综合写作能力,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及创新精神。在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充分利用中国知网、百度学术等网络资源和图书馆等进行查找和使用期刊等文献,学会文献综述写作,培养学生结合专业实践背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从业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培养应用型实践人才必须进行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尤其要遵循以提升学生从业能力为导向的毕业生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即强调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明确论文(设计)学生选题的实践价值,设计合理的论文(设计)教学内容,采取适合论文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最终,通过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训练,提高应用型本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级应用型实践人才。
注释
① 王均平.基于用人单位需求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从业能力的选择与设计[J].高等教育研究,2013(5):72-75.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是对本科生学业水平和研究能力的综合检验。完成大学本科毕业论文通常包括论文选题、查阅文献、论文开题、撰写论文、修改论文、定稿结题、论文答辩等阶段。而论文选题是完成毕业论文的首要环节本科毕业论文。目前各高校毕业生选题部分来源于教师科研课题、结合毕业实习选题、结合课程学生自选。往往课程设置是毕业论文选题的前提和基础,导师在论文选题中起到关键作用;目前许多选题逐渐倾向于“小题大做”、“难易恰当”。当然,也有学生和教师对毕业论文选题重视不够,或多或少存在着诸于对选题重要性认识不够、与专业方向的结合不够紧密、题目过大或过小、选题自由度不大等问题。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九江学院是2012年由九江师专、九江医专、九江财专、九江教育学院四所地方专科学校合并而成的。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成立于1994年,2003年开始招收旅游管理本科。本研究以 2007-2016届九江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为例,分析其选题的特点、原因和变化趋势。通过实际查阅的方法,对论文题目和内容逐一分析和分类,调查毕业论文共计727本,其中2007届90本,2008届78本,2009届89本,2010届76本,2011届70本,2012届70本,2013届53本,2014届65本,2015 届90本,2016届46本。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论文选题方向分析
从论文选题方向来看,2007-2016届旅游管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基本是围绕本专业的特色来开展研究,其选题有旅游管理与开发、酒店管理和文化旅游、游客与市场四个方向比较集中(图 1)。
调查表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向有两个特点:第一,从总量上看,旅游规划与开发类占比例30以上,第二是结合旅游发展趋势,旅游转型、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等方面。在选题方向上之所以产生这两个特点的原因有:第一,学生在论文选题上习惯趋易避难。对于选择在哪个研究方向上撰写论文,学生一般选择自己在实习和课堂教师提到的方向,也有跟随指导老师的兴趣爱好、研究方向进行选择,也喜欢选择自己熟悉的地方多、撰写论文容易的方向进行选题。第二,随着旅游发展,尤其是江西提出建设旅游强省的目标,提出江西风景独好的宣传口号,各地把旅游产业作为重要支柱性产业、绿色产业来发展,也为学生自主选题提供了素材和案例。
(二)论文选题来源分析
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来源体现了学生选题的主动性与被动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论文选题来源基本上共四种来源:教师指定内容、结合实习内容、结合教师科研课题内容和学生结合课程自拟内容。
调查表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向的特点有:第一,在教师指定内容选题是学生论文的主要选题来源;第二,结合实习选题内容是新的增长点。由于地方本科院校教师获得省级及以上课题不多,加上本科生没有经过科研的训练,尽管也有学生喜欢跟老师做科研课题,但大部分学生只知道按指导教师的要求去做,根本不愿独立思考。所以,课题选题前些年从要是老师指定题目为主,近些年随着老师的课题也多起来,比例也逐渐增大;尤其学院从2007年开始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本科生实践教学比例达到30%以上,除了毕业实习,还有课内实训、校内实训、6个月的教学定岗实习等。学生能够结合实习遇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选题,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意义。
(三)研究区域的界定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有针对大尺度如中国、省域,也有中观尺度的市域、县域,甚至有小尺度的村庄、公园、景区等。从表2可知,学生选题还是倾向于小范围的研究区域,以县域及以下为研究范围的比例最高为 45.5%,但近年来全国区域及省域研究论文的数量和比例变化不大。主要原因是学生在选题上往往落入题目越大越好写,并认为论文题目选大一点,资料也好搜集;选择小的题目,研究成果相对少,可参考的资料少,考察调研花的时间多,写作难度相对大。
三、以问题为导向选题的建议
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应该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创新思维应从问题开始,问题的起点是“疑”。所以选题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唤起学生自觉学习,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发现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的重要方式。
(一)问题导向的论文选题,有利于促进学生多思考、多动脑
问题导向的论文选题通过以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为主的教学实习,对锻炼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有益处。如学生在酒店实习,发现人员流动比较大,留不住专业人才的现象。经过思考和积极讨论,很快就能够理解和找到其中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
(二)问题导向的论文选题,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培养
问题导向的论文选题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选题方式,老师的角色是设计问题,组织讨论,进而启迪学生的心智,激发学生的潜能,更好完成论文。如庐山好汉坡下的乡村农家乐规范经营的问题,首先带学生到研究点进行调研,让他们感受到为何要规范?从哪些方面来规范?有何好的建议与对策。
(三)问题导向的论文选题,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的欲望
学生的未来是要学会解决问题,而解决未来实践中问题的关键就是要让他们主动探讨、求得解决问题方法。在庐山景区在旅游转型、全域旅游等态势下,如何进行升级转型?旅游形象如何定位?旅游新业态如何塑造?旅游产品如何升级?需要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探究。
关键词:联合培养研究生 学分管理 成绩管理 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192-02
联合培养研究生是一种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要求的全新研究生教育模式,在这种双方或者多方一起参与的教育模式中,使得受教育者能接受到多方面的、知识面也更宽泛的教育。我国在这种联合培养研究生教育模式中,参与方中一般必有一方是国内高校,另一方或多方可以是国内另一高校,或国外某合作高校,或科研院所,或企业。
联合培养研究生可以更好地培养符合时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使所培养的研究生具有广阔的多元化视角、敏锐的思辨能力,不断涌现出创新思维,有利于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崛起等区域的发展[1],有利于国家经济、科技等综合竞争能力的持续提高。
本文在简介我国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历史沿革和叙述联合培养研究生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管理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提出了保证联合培养研究生质量、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的初步设想和具体解决方案。
1 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历史沿革
国外大约是20世纪40年代开始出现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模式,而我国则是经济从计划模式向市场模式转型的20世纪80年代,产学研合作才开始萌芽,出现诸如“产学研结合、产学研联合、产学研联盟”等多种名称虽然不同[2],但核心内容不变的合作研发活动―― 企事业单位(“产”)、高等学校(“学”)、研究机构(“研”)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或其他中介机构的协助下,按一定规则为达成共同目标而联合在一起进行合作研究开发活动。
1990年3月,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市高等教育研究所等17家单位由教育部高教司召集,在京举行了全国第一次合作教育研讨会。产学合作教育协会则在1991年3月于上海,同时创办了会刊《产学合作教育通讯》。自此,产学研合作教育进入正式发展阶段。
联合培养研究生担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应用型、理论型、复合型高级人才的任务。2004年,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了“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3];2005年,又颁布了“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2012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下达201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中强调了对西部地区地方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具体政策支持。
2 我国联合培养研究生现状
联合培养研究生是两方或多方参与的研究生培养模式[4],参与方中一般必有一方是国内高校,另一方或多方可以是国内另一高校,或国外某合作高校,或科研院所,或企业。
国内高校之间联合培养研究生,使国内高校之间的师资、研究生、教学设备等资源可以得到充分的交流利用。高校可以共同承担一些大型的、有难度的课题,研究生也可以参与其中,以培养研究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增强信息收集能力和处理技巧、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内高校与国外合作高校之间联合培养研究生,一般需要中方导师和外国导师根据研究生的情况共同制定联合培养方案,共同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相关研究。研究生的理论学习、基础实验和部分课题研究在国内实验室进行,课题中的难点和国内无法测试的数据则利用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来完成。通过课题组内定期的学术交流,不同课题阶段进展交流等,为研究生创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和创新精神。
国内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可以是学校接纳科研院所选送的人员,为科研院所培养研究生;也可以是学校统招的研究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到科研院所参加相关课题研究以完成学位论文,再回到学校进行论文答辩。目前,这种联合培养方式的特点是培养计划主要由高等学校单方面制定的。当前,国家着重鼓励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成立相关学科的培养联合体,统一命题,统一招生,统一培养,联合教学,共同指导;科研院所具有相对独立的录取权,录取的研究生可以取得高等学校的学籍。如能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双方的人力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共享率,推动学科建设的发展。
国内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类似于高校―― 科研院所的联合培养模式,研究生入学后由所在学科点和企业商讨安排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学校导师负责制定培养计划,并与企业导师充分协商,为研究生选定学位论文题目。国内高校与科研院和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通常通过“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实施,但并无统一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定义。有些将与高校签订联合培养协议的企业叫做联合培养基地,也有将企业高校共同建立的实验室或联合培养平台叫做联合培养基地。
3 联合培养研究生管理方式
由前节介绍可知,目前我国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方式多种多样。从参与方的双方或多方的角度看,主导方往往是某一高校,如图1所示的高校A,依据另一方的不同,研究生联合培养的主要方式可归为三类。
(1)校校联合:这时,高校A一般是师资力量较弱的高校,如地方,西部院校,高校B则为师资力量较强的名校,研究生的招收录取由高校A负责,部分课程学习、毕业论文的关键实验在高校B完成,学位授予一般仍由高校A负责。
(2)合作交流:这时,高校A可以是任一家国内高校,一般在中国政府与相关外国政府签署文化交流协议后启动。在北京,第1期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于2007年10月正式启动,目前北京已有12个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培养基地,它们位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贸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首都医科学大学。基地经费来源有四:①导师课题费;②国外院校;③联合培养经费;④研究生个人。高校A负责招生,部分课程和授予学位,国外一般提供课题参与机会和指导论文相关研究。
(3)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高校A一般是理工科院校,另一方可能是企业,或科研院所,或两者;高校A提供课程理论学习机会,论题的选择、论题实验研究一般与企业或科研院所的实际研发问题相结合,招生可能是高校A、企业、或科研院所之一或共同协商,授予学位则由高校A负责。
从研究生录取到学位授予的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工作可分为五大部分:①研究生导师的遴选,不同专业的培养方案以及其它后续管理;②研究生的录取:研究生入学前的基础数据管理,初试成绩管理,复试考试、面试与成绩管理,研究领域与推荐导师;③课程学习管理:课程与教材管理,上课管理,成绩管理;④研究进行中的小论文与毕业论文管理: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毕业论文;⑤学位授予管理:答辩安排,答辩过程,答辩结果,毕业论文存档与上传,毕业后首份工作去向也可归为此部分的工作。对应于这五大部分管理工作的典型研究生培养过程可用图2表示。
从图2所示的典型研究生培养过程流程图可知,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两方或多方“联合”一般发生在:(1)录取入学;(2)课程学习;(3)研究与论文三个阶段之一或同时两个或三个阶段。目前我国的研究生管理还处于半人工管理状态,即一个或多个信息系统并存加人工管理,特别是对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情况,更偏向于人工管理,还存在着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4 亟待解决问题
研究生管理工作信息系统化是今后的大势所趋,传统的单方培养研究生的管理信息系统尚在试用阶段,在现有的研究生的管理信息系统中,缺乏对联合培养研究生流程中的信息支持。为保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质量,尤其需要在联合培养可能发生的三个阶段的后两个阶段:“课程学习”和“研究与论文”规范化管理工作[5,6]。
为了规范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和研究与论文两个阶段的管理工作,需要建立如下几类信息表。
(1)依据各专业各培养方案,建立不同专业的必修课、选修课和可能替代选修课信息表:课程名称,课程教材与参考文献,教学方式,教学时数,课程学分[8,10],任课教师。
(2)各联合培养单位的任课教师信息表:教师个人基本信息(姓名,性别,职称,学位,身份证号码等),教师声誉,教师打分习惯等。
(3)学生行为结果信息表: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姓名,性别,以前学习经历,以前学位,身份证号码等),学生业余爱好和习惯行为,学生所参与的课题,学生发表的期刊或会议论文,毕业论文,毕业后首签单位信息等。
这三类信息表的建立,就是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了该问题,我们就可以更公平更客观地评价联合培养的研究生的实际状况和培养质量。具体实现时,每类信息表可能对应于多个数据表,相关数据项中有些项目是偏主观的,需要更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下达201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R].
[2] 卜洁.北京地区高校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优化模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
[3] 田露.北京高校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政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
[4] 高兴武,胡涌.北京市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校研究,2010(11):42-46.
[5] 陈闻,余勇.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模式的探索―― 以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2):41-45.
[6] 李军伟,贾运锋,梁士楚,等.地方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2):18.
[7] 梁子娟,赵蔚,段红.终身教育背景下“学分银行”的设立[J].远程教育,2012(1):78-80.
[8] 杨立峰,滕丽莎.终身教育学分认定与转换的对策研究[J].云南电大学报,2011,13(1):28-31.
关键词: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化学教学;改革
近几年,我国相关部门不断出台文件促进我国高校教育进行教学改革。而地方本科高校如何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教育模式,满足地方市场的人才需求,成为我国本科高校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工作内容。
一、当前地方本科高校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比较落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老旧
由于我高校的教学活动长时间受传统教学理论的影响,在我国地方本科高校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往往重视化学理论课程,忽视了实践课程。除此之外,很多化学教师在设置教学大纲时存在问题,教学和考试大纲的设置只是简单地依据书本教材的内容,没有把课程之间的联系挖掘出来。在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下,地方型本科高校的教师教学方法非常单一,没有根据不同的课程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传统重理论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也无法完成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培养的任务。
2.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普遍存在主动学习意识不足的现象,在化学学习中没能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由于传统教学方法下的课堂比较沉闷,导致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在学习化学知识的时候常常敷衍了事。因此,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往往是被动参加,导致无法深入理解化学知识与化学实验之间的联系,使自身的实践能力和思维方式都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和锻炼。
3.考核评分标准不够规范,成绩评定不够科学
在对本科高校中的化学学习进行考核的时候,教师缺乏一套完善的考核标准和考核体系。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实践要比化学理论更加重要,所以要把对实践能力的考核作为化学考核的重点。但是,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在进行实践教学考核时,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很多化学教师往往直接把学生的实践报告、实践态度和参加实践课程的次数作为学生实践课程的评定标准。在这样的考核标准下,很多学生的实际水平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体现,同时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地方本科高校化学教学改革的措施
1.改变化学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完善教学结构
在对我国地方本科高校的化学教学进行改革的时候,首先要对化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进行改变。只有改变化学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才能使用合理、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完善化学教学结构,使化学理论课程与化学实验课程的设置更加合理,加强化学理论与化学实验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更系统地学习化学知识。
2.建设高素质的化学教学团队
地方本科院校的化学教师有一部分是学校新招聘的教师,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缺少足够的教学经验,知识面相对较窄。因此,高校要加强对化学教师的到岗培训,组织化学教师到相关企业或学校进行学习。这样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还能让年轻的化学教师深入了解化学教学的重要性,使其在化学教学中严格要求自己。高校通过相关培训和学习,能够完善化学教学团队的素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3.抓好毕业论文环节,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本科高校的化学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毕业论文,这是对学生化学知识掌握情况和综合能力的集中反映,也是全面提高和训练学生化学专业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师应重视毕业论文环节,首先要设定合理的毕业课题;然后在学生开展课题的时候,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使其顺利地完成毕业论文。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能够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和利用知识的能力,对学生未来就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化学是我国地方本科院校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因此,教师应在当前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对化学教学进行改革,完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金利.地方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2]彭娜,李红山,彭梦侠,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本科院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8):312-314.
本人____________(姓名),学号:____________。于______年考入______,攻读______专业学术型硕士学位,学习期限______年。在学习期间,本人顺利完成了《硕士英语》等3门公共课、______等______门学位必修课、《中国文化史专题》等______门选修课程的学习及考核,获得总学分______分,学位课学分______分,符合____________ 专业的硕士培养要求。
此外,本人跟随导师,从事______课题的研究调查,在课题组中担任了______ 的研究任务,并完成了______的研究成果。结合研究调查成果,撰写了硕士学位论文《____________》。现提交硕士学位申请,请予以批准!
申请人签名:________
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硕士学位申请报告(2)
研究生学院:
我是_____大学________级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习的学科、专业为__________,主要的研究方向为__________。
在研期间,本人按照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了一年半理论知识学习,并参加了相关必修及选修课的考试,修完了____门课程,成绩均合格,累计获得____个学分(其中学位课____门,共____个学分,平均成绩____分;选修课____门,共____个学分,平均成绩____分);________年____月通过全国英语六级考试,成绩________分;在国家公开刊物上已发表____篇论文(其中第一作者____篇,第二作者____篇);经过一年半的研究本人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题名为“________________”。
根据学校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有关文件规定,本人已满足了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的条件,特向研究生学院提出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的申请,请予批准!
申请人:_________
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硕士学位申请报告(3)
本人20___年毕业于________,同年考入____大学________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妇幼卫生项目评价/信息管理。
硕士就读期间以优秀的成绩顺利完成学位所设置的专业课程,获得______大学研究生奖助学金。熟练掌握了各种基本统计分析方法与多种统计分析软件;担任了实习助教的工作认真负责;参与多项临床试验统计分析工作等。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内核心刊物上2篇。英语水平达到大学英语六级水平,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
硕士毕业论文《________》对________方法作了深入探讨,并将其运用到医学分类数据领域,取得了良好结果。本研究具有较强地方法学参考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根据学校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有关文件规定,本人已满足了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的条件,特向研究生学院提出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的申请,请予批准!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体系
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建立起了严谨的、科学的并符合校情的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体系及运行机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专业建设评估体系、课程建设评估体系、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及质量评估体系、实验室评估体系、生产实习评估体系、课程设计评估体系、课堂教学评估体系与运行机制等。建立、健全了教学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和教学工作相关规范性管理文件。针对地方院校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当前应用型人才实践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重点研究了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建立,采用了线性权重法将三级指标(二级指标)转化为一级指标,权重的选取主要通过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得到,同时充分考虑到每项指标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和学生的实际。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全员性”,体系涉及到相关领导、教师和学生全员参与;二是“全过程”,体系涉及到重要教学建设、主要教学环节的全过程;三是“全方位”,体系以与重要教学建设、主要教学环节有关的各部门的工作质量来保证教学质量;四是“针对性”,体系指标的设置充分考虑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学生的实际;五是保证和提高重要教学建设、主要教学环节质量贯穿始终。
开展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
评估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对过程进行检查,进行学风和教风检查,掌握各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开题、进度和工作情况;第二阶段:深入毕业答辩现场,跟踪答辩过程;第三阶段:各教学单位组织专业进行自评,同时,学校聘请校内外同行专家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审阅;第四阶段:专家组进行复评(逐个专业进行实地考察),总结成绩,查找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反馈交换意见,评出等级,结果向全校公布。通过毕业设计评估,规范了毕业设计工作管理,保证和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学校每年都聘请校内外专家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抽检评审,结果表明:我校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结合实际程度高,学生专业知识扎实、运用知识能力强,设计(论文)质量好。近几年,学生结合毕业设计(论文)公开200余篇,部分毕业设计(论文)对厂矿企业起到较大作用。学校定期开展实验室评估、生产实习评估和课程设计评估。实验室评估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专家组深入实验室随机听课;第二阶段:各教学单位组织实验室自评;第三阶段:专家组实地考察实验室,得出评估结论,反馈交换意见。生产实习评估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专家组深入生产实习现场进行实地抽查,掌握实习的真实情况;第二阶段:专家组逐个单位考察,评出专业等级,反馈交换意见。课程设计评估专家组深入到单位进行检查,检查内容主要是教学文件、指导教师、课程设计选题、课程设计质量四个方面。通过开展实验室、生产实习、课程设计评估,保证了实践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学生在全国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制作、铸造工艺设计、航模等竞赛中屡获佳奖。毕业生以实践动手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公认,几年来,我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居黑龙江省高校前列。
学校常年开展课堂教学评估,实施教学督导制度和学生评教,形成了以校、院两级管理的“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校每年都开展教师教学质量建设系列活动,包括“多媒体课件大赛”、“名师示范教学”、“专家讲座”、“十佳教案评比”、“实践教学大赛”、“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及获奖多媒体课件、教案观摩展等活动。在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极大地提高了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学校在我省进行的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估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教师的课堂教学得到了专家组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教师在省内其他教学大赛中屡获佳绩。学校以专业、课程建设评估体系为导向,实施专业、课程项目制建设,以三年为周期进行滚动建设。2011年依据评估体系对59项专业建设项目、40项课程建设项目进行了考核评估,得出了考核结论,对项目组成员进行了考查,反馈交换了意见,有效地推进了专业、课程建设,专业服务企业、课程服务专业的转型实践成效明显。截止目前,学校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省重点专业10个,学校本科专业数量达到51个;建成国家级精品课1门,省级精品课14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1项;省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1项;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
作者:谭平
关键词:实践教学;创新教育;办学特色;名牌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6-0066-04
收稿日期:2007-01-24
基金项目: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05JG106)
作者简介:赵德利(1955-),男,山东莱西人,教授,从事文艺民俗美学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孟改正(1978-)男,陕西周至人,讲师,从事审美教育研究。地方性高等师范院校因其办学条件、科研实力的限制,尤其是学生毕业时的中等师范任教特性,要求地方高师院校必须根据专业性质,因材施教,决不能追求理论的普遍性和体系的宏大严密。因此,重实践,抓创新,彰特色,是地方高师院校在新世纪高校比拼中创建区别于研究型大学的名牌专业的明智之举。
一、实践教学:化理论为能力和方法
实践性教学是指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将课堂理论通过实践操作转化为动手能力,从而实现科学精神与创新精神相统一的教学过程。实践性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理论知识向能力技能的转化,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社会实践的基本方法与技能,最终达到综合能力的提高。
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也是一个完整的实践理论体系。它包括课程作业、课程实践、社会调查、各类实习、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等内容。学生经过完整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将会成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根据构建实践教学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原则和要求,实践性教学应当重视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制定实践性教学大纲和编写辅助教材
实践性教学大纲是对院系开展实践性教学的总体规划与要求。它具体体现了大纲制定者对学生应该具有的实践技能的认识,明确规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目标、任务,并按实践项目分层次地规定出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方法、要求及考核办法等。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要在保证学生扎实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重塑以实践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加强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训练与考核,以自读、背诵、写作为重点,狠抓检查评估。实践性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验证和展开,在教学中,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同一性和教育的人文性,在理论教学中注重实践性,在实践教学中融汇理论性,使实践教学真正成为理论的支撑和应用的平台。
实践性教学的教材是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检验。编写实践性教材要在实践性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体现课程理论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辅导教材要与课程理论教材互为支撑,详细阐述学生应掌握的本专业本课程的知识要点、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和作业。例如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教师自编的《写作辅导教程》,就是依据写作教材,针对学生自学自练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将范文讲解与摹写练习、理论知识与思考练习、内容分析与方法习得结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教材可以实践练习,“无师”自通,这样就使实践教学有了依据,教学质量有了标准。
(二)抓好课程理论学习、课程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
课程理论学习、课程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它们在教学活动中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有机统一。在教学中,要根据其相关性安排好课程展开的时间顺序。课程理论学习是学生了解掌握本专业本课程的内容和作用,增加感性认识,形成理论体系的必要前提。课程实习是在学习相关课程内容后所做的实践性作业。例如写作课进行的社会采风写作训练,广告CI课进行的市场调查和设计等,都是课程实习必不可少的内容。它有助于学生将课堂所学内容转化为实际动手能力。专业实习也可称作专业初期实习,一般在二年级进行。例如广告专业和新闻专业在二年级暑期进行的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其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具备本专业的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高年级学习打下坚实的实践和认识基础。毕业实习是学生毕业前进行的综合训练,它要求学生全面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进一步将其转化为方法和技能,为毕业后进入社会工作岗位预先接轨。
(三)推行背、读、写、听、看和“两字一话”达标活动
针对许多大学生写字难看、错字不断、文理混乱、嘴巴生涩、实习困难等实际情况,在本科生中有针对性地推行背诵诗文、阅读名篇、写作文章和检测钢笔字、粉笔字、普通话的活动,并对考核和评价合格者辅以相应的证书奖励证明,以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应用能力,胜任日后的教学工作。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自2003年以来,就在本科生中推行以背、读、写、听、看为核心的“211111”系列训练和“两字一话”达标活动。即在校期间,背诵200篇诗文,写作100篇文章,阅读100部名著,听唱100首名歌名曲,看(欣赏)100部影视名片和100幅书画作品,并研究出一套训练、考核与评价指标体系。对于“两字一话”的训练,其中钢笔字、粉笔字,由系内考核,达标者发给证书。普通话须通过国家水平测试。对以上两项未达标者,由系实践教学研究中心专门负责培训、考核和管理,逐人逐项过关。几年的实践经验表明,这种实践性教学活动,有力地配合了课程理论的教学,使教学真正落到了实处,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四)探索三级论文写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教学活动。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课程内容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围绕此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在高师院校专业课程教改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结构,通过课程小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三级科研实践训练程序,增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学生参加研究性实践活动,通过收集资料、确定选题、制定提纲、撰写论文等研究性过程,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增强创新素质。
二、创新教育:名牌专业建设的旨归
创新教育是以开发人的创造力为宗旨、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综合性教育。创新教育体现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承担素质教育的重点任务,反映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创新教育的实施包括教育模式的创新、教育内容的创新、教育方法的创新、教育评价的创新和教育教学制度的创新。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领域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完成。中文专业作为古老的人文学科专业,在理论知识日新月异的21世纪,更应该推崇创新教育,使古老的专业再获活力。
(一)问题意识:创新精神的切入点
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对客观存在的矛盾的敏锐感知和认识,并在心理上形成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觉意识。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科学创新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创新教育教学活动来说,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提出新问题,或者从新的角度去思考老问题,往往会有新的发现与突破,它标志着科学的真正再生与发展。
更新观念,开发积极理性,摒弃消极理性,培育创新意识。古老的中文学科在经验主义和消极理性的人士眼中,已是一个被前人无数次地开采和发掘过的领域。许多教师成十遍二十遍地教授一门课,只是重复同一教案,把已有的普遍认识视为真理矢志不移,就是一种典型的消极理性的表现。面对消极理性和经验主义,我们显然需要开发积极理性,以积极理性的批判力量,超越习惯,拓展认识的新领域。所谓积极的理性是其“相对于人的习惯而言,是一种对外部世界及对象进行否定和超越的能力”。[1]显然,开发积极的理性,对于人文社会学学科(包括中文专业)具有积极的意义,它通过批判已有的认识,能重新校正认识方向,选择新的价值视点,开启新的创造性思维。这种认识,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具有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的认知场价值。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问题意识的养成,需要一种情境启迪。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恰当地运用问题材料,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问题情境中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通过对消极理性和经验主义的批判,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探索和发现新的认识领域,把学生培养成为敢于创新、勇于挑战的高素质人才。在创设问题情境中,设置具有新异难度的问题,并运用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唤起学生参与对问题的质疑和索解的心理兴奋和愉悦,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素质教育:培育具有人文精神的创新人才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题。创新是以渊博的知识和综合的能力为基础,以良好的个人整体素质为条件,具有超乎寻常的挑战性和艰巨性。创新人才的培养,对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有很高的要求,这正是大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素质教育是依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的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中文专业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在进行素质教育时,尤其应重视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是以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以人文科学知识传授和实践能力训练为手段,以激发人自觉追求真善美的理想价值为目的,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可以说,学会做人和培养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核心。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人文关怀的情怀和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要达到这个目标,在因材施教中必须掌握以下几个原则:
1.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相结合。素质教育从内容上讲,包括科学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旨在弘扬科学精神,培育科学素养,开发人的科学思维能力,掌握理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其目的是促进物质财富的增长和经济社会的繁荣,加速社会的发展。而人文素质教育则标举的是一种主体价值尺度,重在培养人文精神,通过人文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激发人自觉追求真善美的理想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与实行,将会有效克服由于狭窄的教育专门化所造成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分离,改变各专门人才的单一向度的发展倾向。
2.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如果说,人文素质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和创新精神的人的话,那么,专业教育就是科学素质教育的主要体现,旨在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两者的结合,将会更好地把做有益于社会的人与创造财富统一起来。尤其是中文专业具有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独特优势。不仅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中文系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本身就包蕴和渗透着人文素质的教育与培养,而且教师在专业知识传授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的人文熏陶,引导学生感受、领悟、思考作品中的人文思想,可谓既教书又育人,既授业又传道,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自觉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人文精神。
3.人文素质教育与实践性教学相结合。素质教育还必须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人的素质形成的规律看,理论课程教学活动与实践课程教学活动对人的培育发展各有侧重。一般来说,理论教学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开发学生的符号记忆、逻辑演绎能力,但不及实践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特别是个性、社会交往和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创造力的发展。实践性教学以其鲜明的实践特色成为落实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把理论研究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实践探索的操作性和创新性相互融合,有机统一,是素质教育中二者良性互动和深入发展的根本保证。
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的素质教育就非常看重理论的探索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中文专业中的《写作》、《中学语文教学法》等课程,课程小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三级研究性实践训练、辅修式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以及第二课堂的许多活动(如科技论文大赛),都成为训练和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好课堂。《写作》教学中鼓励学生仔细观察,深入体验社会和认识自我,从而用文字作自由表达,对现实中的假恶丑等不良现象敢于质疑和批评。《中学语文教学法》中对课堂内容的创意设计、班级工作的人性化管理,可以挖掘学生自我实现的潜能,充分发展个性,培养创造性人才。与专业课相配套,辅修式人文素质教育开设的一些课程,很注重实践活动及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民俗文化学、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选修课因“识”利导,带领学生下田野,做庙会和村落的调查,较为有效地实现了把理论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三、培养特色: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我国现有高校上千所,各校之间办学竞争异常激烈。作为地方高师院校要想在研究型大学和异军突起的民办高校夹击下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打造自己的办学特色,使之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以鲜明的地方性、应用型和边缘性特色赢得竞争中的主动。
高校办学特色是指高校在一定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特优质和富有开创性的个性风貌。特色不是由人闭门造车造出来的。纵观国内外著名大学办学特色的成功经验,可以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发挥优势,服务社会,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所以,特色意味着独到而先进的办学理念,特色意味着教学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特色意味着学科专业的优势和影响力,特色意味着实力。可以说,有特色就会有发展,就会有竞争力,就可能立于不败之地。对于地方高师院校来说,由于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等限制,创建特色应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加大投入。
(一)办学理念独具特色
办学理念是大学办学的内在规定,是大学精神的重要内容和体现。一所大学的理念是这所大学的思想、精神和灵魂,它决定这所大学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向。办学理念虽然可以被文字表述出来,但它绝非是一个学校的几个“笔杆子”写出来的,它实则是学校领导和学科带头人对办出有本校特色的大学的理性认识,或者说它是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以校风、学风为主要形式的大学精神与独特的公众形象。从这个意义说,办学理念不是在大学内部孤立自生的,而是在与社会的交往与实践中获得其定义内涵的。因此,办学理念不是一种纯粹的思维抽象,也不是赶时髦的舶来品,只有将自己的办学理念融入时代的文明召唤,并以敢于创新的勇气大胆地进行实践,不断地满足并适应发展着的社会需要才能获得和形成。
地方高师院校是高等学校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当然应该具备现代大学所共有的基本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但地方高师院校又有别于研究型大学,即它既不是“部办”的重点大学,又非“211”工程的大学,而具有办在地方、地方投资、地方管理的办学特点,这就要求它理应“服务地方”。地方的基础教育以及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就是地方高校的办学方向。因此,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应优先满足地方需要,坚定不移地为地方教育、生产、管理的第一线培养应用型、职业型人才。总之,要探索和建设一所具有办学特色的地方高校,应该坚持“人才培养以地方为本,科学研究以地方为源,服务社会以地方为终”的办学理念。
(二)学科研究的特色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办学出特色的核心要素。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虽然可以有多样性,如办学思想的特色,学校环境的特色,教学和科研的特色,服务的特色,管理的特色等,但最根本的还是办学中的学科特色。因为,学科专业教育是高等学校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持续发展的龙头,不仅科学研究的特色取决于学科建设和学科特色,而且教学特色的形成也离不开学科建设的支持,人才培养的模式和特色也与学科建设水平直接相关,不以学科建设和学科特色为核心就失去了高等学校办出特色的意义。因此,抓住学科特色的建设就抓住了办学特色的核心和根本。
地方高师院校在学科研究上应该突出地方性和边缘性特色。研究型大学因其雄厚的科研实力在科学研究上敢于追踪社会和科学研究的热点难点问题,其学科建设具有前瞻性和普遍性价值。与研究型大学相区别,地方高师院校学科建设的重点应该避重就轻,扬长避短,以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研究特色,立足高等教育战线,形成自己的学科特色。实践证明,高校根据自己的独特(地域)优势发展某些重点学科,使之成为优势学科,并在自己的优势学科领域为社会发展作出成绩,是大学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切入点。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的学科建设立足陕西,在理论研究上,以文艺、民俗、美学及其民间文化批评为重点,坚持走边缘交叉学科研究的特色之路,使其文艺、民俗理论研究在全国领先。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中文专业又选择了陕西方言和陕西文学为应用性研究的突破口,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获得2个国家社科项目,3个省级社科项目的资助,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了有关陕西方言、陕西文学、关中民间文化的研究论文,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形成了自己较为鲜明的学科研究与建设的特色。
(三)人才培养的特色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特色是高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该法为高校人才培养规定了明确的目标,只要人才培养目标符合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与本校的历史沿革、学科优势相统一,就可能形成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面对21世纪高校间的强势竞争,面对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综合素质的高要求,地方高师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必须与学校定位、办学理念相一致,严格管理,打好基础,重视实践教学和综合素质的培育。
严格的教学管理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前提。教师是学生的导师,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影响很大,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有为人楷模的教师,才可能有出类拔萃的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督察,是形成良好教风和学风的重要环节。管理出效益,管理出人才。从教师备课上课、学生自习作业到各个教学环节的制度规范和严格检查,是人才培养形成特色的基本要求。
打好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基础,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高等学校学生学习专业、服务社会必须具备的。无论从创新还是实践的角度讲,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就无法从事其他的一切。从专业人才研究的问题、认知程序、所探求的意义和相互补充性上看,各学科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具有内在的相似性。学生掌握了学科的基本理论方法,符合科学技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且以综合为主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育是人才培养特色的保证。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除了低年级的社会调查、课程实践以外,高年级的研究型学习也是有效开拓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育,除了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结合外,加强文理渗透,加大跨学科专业的公共选修课的比重,使理工科学生增强人文素质,文科学生增强科学思维,了解科学方法,并与课外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这将会有效启迪其思维,拓展其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翻译;翻译软件;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
【Abstract】The author analyses the researches from three foreign language class core journals(2012-2016),including quantity variance and research contents.Based on the analysis the author summarized the points that could be improved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 in China.
【Key words】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Translation software;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 teaching
0 引言
随着移动网络,计算机设备的高速发展与普及,全世界已进入大数据时代。而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作为国与国不同语言沟通之间的桥梁,翻译行为在中国以及全世界的地位愈发重要。传统的借助纸笔词典的翻译早已成为过去式,面对迅猛增长的翻译需求,如何在短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大规模翻译任务成为当下译者普遍讨论的话题。现在的翻译工作已进入自己的新时代,“体现出新的特征:全球化,信息化,技术化,本地化,职业化,项目化”(傅敬民,谢莎2015:37)。借助计算机辅助翻译(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缩写MAT)的翻译协作,是现在翻译行业的主流模式。
1 研究方法
借b南京大学关于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目录,译者选出更能代表翻译类研究的3个核心期刊,在中国知网以“计算机辅助翻译”为选项,分别搜索符合条件的篇名,摘要和关键词,选出近五年(2012-2016)的有关论文20余篇,筛选掉因包含“计算机”,“翻译”等单独关键词实际内容与MAT无关的论文数篇,最终得到15篇符合所有条件的论文(表1),并组建成本次分析的自建论文数据库。
2 3种核心期刊发表的关于计算机辅助翻译论文现状分析
2.1 数量及变化
整体来看,3种期刊所刊登的计算机辅助翻译相关论文数量都不多,与外语类或者翻译类其他研究内容相比更是少之又少。这与计算机辅助翻译这一较新概念发展时间尤其是在中国国内还较短有很大关系。其中,作为翻译类论文最权威刊物《中国翻译》的论文数量要明显多于另两种。而《外语电化教学》又比《外语教学》论文数量稍多,不难看出与《外语电化教学》办刊宗旨有关:探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外语教学与外语研究。且期刊常年设有,国外机助教学动态等先进的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栏目。
2.2 基于计算机辅助翻译的论文研究分类。
笔者将这15篇论文按照计算机辅助翻译相关软件研究实践和高校计算机辅助专业研究进行了分类。对软件研究的论文有6篇,占论文总量的40%;MAT专业教学的有9篇,占总量60%。
3 计算机辅助翻译的主要研究内容
3.1 计算机辅助翻译相关软件研究实践
研究软件实践的论文一共6篇,其中,两篇为国内常见的翻译软件探究比较,两篇为CAT软件真实项目实践,两篇有关CAT软件的完善应用。
现在国内翻译行业见得较多的CAT软件主要有国外的SDL Trados、Déjà Vu、Wordfast、 Memo Q,以及国内的雅信,传神等。2008年北京大学计算机辅助专业候晓琛等关于中国翻译行业CAT工具使用情况报告中显示,国内约有66%译员使用CAT工具,其中86%译员使用Trados,30%译员使用雅信,26%译员使用Déjà Vu,21%译员使用的Wordfast(朱玉彬等,2013:69)。而高校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教学中,“一般的做法是主讲市场占有率最高的SDL Trados,略讲Déjà Vu,Wordfast”(周兴华,2013:91)。同时每个软件各自优缺点也很明显:使用最广泛的Trados功能最全面,几乎支持所有格式的文件,单人翻译以及团队项目,自带语料库术语库处理插件,价钱也是最昂贵一款;Déjà Vu术语和翻译记忆添加功能很方便,而且可以分享记忆库术语库,有利于团队翻译项目的术语统一,并兼容SDL Trados的术语以及记忆库;Wordfast经典版依附于Word,作为一个插件使用下载安装很方便,Wordfast Anywhere则在有网络情况下便可随时随地免费在线翻译;国内CAT软件起步晚,但借鉴国外发展成熟的经验,在各方面性能虽不出色但也都照顾到,且大部分自带术语库,原始中文界面更适合中国译者,尤其是CAT新手及高校学生使用。
市场上的CAT软件越来越多,却没有一套完善的测评系统,《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测评框架初探》(高志军,2013:70)初步构建了一套对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测评的框架。关于CAT一直有一种说法是只能应用于工程技术文本,文学翻译不能应用。徐彬等借助真实翻译案例及平行文本比较阐述了CAT技术也可应用于非技术文本的观点。
3.2 高校计算机辅助课程的教学思考
现如今,如何提升大规模项目的翻译效率是翻译界最关注的问题,行业的转变也必然会引起翻译教学的转变。对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的探索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的教学。
国内从事翻译人员多数仍由高校翻译专业输送,因此在校通过课程掌握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学生更具备行业竞争力。同时,通过开展各高校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有利于彼此之间信息交流,答疑解惑,促进国内CAT大环境的发展。通过使用计算机及网络辅助翻译,不仅包括基础的文档格式处理,文字排版,还有CAT软件,桌面排版等。
2)高校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的实践。
计算机辅助课程不同于其他理论性课程,其重点在于实践和操作。纵观各高校CAT课程的课时安排,均是占用较少课时的理论开篇,后续重点为教师讲解软件以及学生的实践操作,最好还能讲演结合,边听边操练。在掌握一定操作基础后,更要有完整的翻译项目让学生去实践,深化所学。
3)提升高校硬件及教师自身素养。
CAT软件大多造价较高,许多高校因觉察不到行业变化改革或是自身资金不足,忽视硬件设备的配备。因此很多CAT软件开展的有对应的高校合作计划,学校可以较低的资金投入或是学校网站首页广告,取得非商业但功能同等的软件试用。这对高校的教学开展以及软件公司的推广都有促进作用。
4 对计算机辅助翻译研究的不足及发展方向
通过此次研究总结,笔者发展国内计算机辅助翻译研究正朝着越来越完善的深层次探索行进,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1)总体数量偏少,计算机辅助翻译的需求仍未引起整个业界的关注和投资;2)作为一项需要大量实践的技术,教学之外的真实项目实践研究偏少;3)过去的文本实践多集中在信息类,科技类等工程技术文本,对此之外的文学文本等相关实践较少。综上所述,不管是高校,学生或是译者,应加强对计算机辅助翻译的重视,完善高校课程的不足,从业者们还应加强计算机辅助翻译对各类型文本的实践应用,广泛发掘其适应性和功能性,使计算机o助翻译技术流畅地地广泛地为译者所用。
随着高校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的完善,计算机辅助翻译研究的深入,我国的计算机辅助翻译研究及实践定会追上世界先进水平,实践出自己的特色,更好地为翻译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Bowker,puter-aided Translation Technology:A Practical Introduction[M]. Ottawa:University of Ottawa Press,2002.
[2]崔启亮.高校MTI翻译与本地化课程教学实践[J].中国翻译,2012(1):29-34.
[3]傅敬民,谢莎.翻译技术的发展与翻译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15(166):37-41.
[4]高志军.计算机翻译工具测评框架初探[J].中国翻译,2013(5):70-76.
[5]陶李春.道技融合,学以为用:《计算机辅助翻译》评介[J].外语教学,2016(5)111-113。
[6]徐彬,郭红梅,国晓立.21世纪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J].山东外语教学,2007(1):67-70.
[7]徐彬,郭红梅.基于计算机翻译技术的非技术文本翻译实践[J].中国翻译,2015(1):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