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线上教育扶贫总结

线上教育扶贫总结

时间:2022-08-05 08:21: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线上教育扶贫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线上教育扶贫总结

第1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精准化

[FL(K2][KG2]教育公平是社公平的起点,不断完善国家助学制度,保障每一个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是推进教育公平的一项重要措施。2014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2015年3月,在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与代表们商议扶贫大计时,他指出,“坚持精准扶贫,不能‘手榴弹炸跳蚤’”,“扶贫先扶智,绝不能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坚决阻止贫困代际传递”。2014年9月,总理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制度,决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也决不让一个家庭因为孩子上学而陷入困境。”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国家总体资助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尚存在诸多不足,影响资助工作的开展。鉴于此,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应不断探索创新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破解影响资助工作开展的[JP+1]疑难杂症,着力提升资助工作水平和效率,努力开创学生资助工作新局

第一层,通用职业基础能力学习领域。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打好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职业技能的基础。

第二层,专业核心能力学习领域。以燃气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设计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情境,把知识与技能融为一体,将专业素质、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技能融为一体,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掌握燃气工程典型工作任务处理办法。

[LL]第三层,职业能力拓展学习领域。编写岗位职业标准和实训指导书,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学习,由教师和企业人员指导完成实训项目,培养岗位操作技能。

第四层,顶岗实习。学生在订单企业的安排下顶岗实习,订单企业为每位实习生配备正式员工为指导教师,具体负责学生岗位教育培训。采取“企业指导教师为主,学院指导教师为辅”的管理模式,顶岗实习结束后,企业指导教师写出实习鉴定,学生提交实习日记、总结、鉴定等,并回校参加毕业答辩。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其针对性强、适用性好和就业率高深受企业、学校、学生及家长的欢迎,我院“订单式”人才培养已取得初步成果,应用成效显著。能够使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为高职教育注入了活力,为校企合作找到了最佳途径,形成了先进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为进一步将“订单式”人才培养更进一步完善,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发现问题并研讨解决问题,推进“订单式”培养模式的改革,构建全程式、全面合作的订单培养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苗金明,杨明亮.基于“订单式”校企深度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5,9(3):21-33

第2篇

一、活动主题

参与消费扶贫,助力脱贫决胜。

二、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视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关于开展消费扶贫行动的重要批示要求,认真落实中央、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安排部署,以动员各界参与消费扶贫、促进扶贫产品稳定销售、巩固脱贫成果为目标,以建成运营消费扶贫专柜专馆专区及地方馆、用好“扶贫832”销售平台等为主要载体,以拓展八项消费扶贫行动为重要抓手,坚持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政策支持与市场运作相促进、线上平台与线下渠道相统一,统筹全社会各方面资源,积极购买和帮助销售扶贫产品,营造全力参与消费扶贫、购买扶贫产品的浓厚氛围。

三、活动时间

2020年9月1日至30日

四、组织领导

县政府成立由分管领导同志任主任,县发改局、扶贫办主要负责同志任副主任,各有关部门分管负责同志参加的组委会,组织领导我县消费扶贫月活动(组委会组成人员名单附后)。

组委会下设办公室,负责组织指导协调有关部门、乡镇开展消费扶贫月活动。办公室主任由县扶贫办主要负责同志兼任。办公室日常工作由县消费扶贫活动月工作专班承担。

五、活动内容及分工

统筹开展7项主要活动:

1.布放运营30台消费扶贫专柜。结合实际确定专柜布放规划,明确布放点位资源、规模等,通过落实优质点位、免除租金费用等方式,支持专柜布放运营。专柜重点布放在县、镇的学校、医疗机构、小区、交通站点、商业中心、机关、广场、社区等场所及中省直单位。按照省、市活动方案要求,2020年全市布放运营专柜200台,其中县布放30台。(牵头部门:县扶贫办。配合部门:机关事务服务中心、交通运输局、发改局、宣传部、教育局、商务局、卫健局、工商联、网信部门等)

2.规范设立1-2家消费扶贫专馆。在县内选择1-2家具有一定规模的村级电商服务场所,规范完善为消费扶贫专馆。运用政府支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办法,建设本地的消费扶贫专馆,集中展销推介我县扶贫产品。(牵头部门:商务局。配合部门:组织部、发改局、扶贫办、机关事务服务中心、供销部门等)

3.新开辟2个消费扶贫专区。在全县选择大型商超企业设立易于辨识的消费扶贫专区,精选运营商,集中宣传、展示和销售扶贫产品,全县开辟不少于2个商超扶贫专区。(牵头部门:商务局。配合部门:发改局、扶贫办、组织部、市监局、农业农村局、团县委、工商联等)

4.对接中国社会扶贫网。按照省里统一安排,配合做好全省消费扶贫网络平台与中国社会扶贫网有效对接,实现数据共享,丰富完善消费扶贫数据统计。组织符合条件的扶贫产品供应商登录中国社会扶贫网,开展企业宣传和扶贫展示,集中推介扶贫产品。(牵头部门:扶贫办。配合部门:抚发集团、发改局、宣传部、网信部门等)

5.用好“扶贫832”销售平台。发挥好“扶贫832”销售平台作用,推动扶贫产品及其供应商加快入驻。定期调度各级各类预算单位扶贫产品采购完成情况,动员鼓励加大采购力度。(牵头部门:扶贫办。配合部门:财政局、发改局、供销部门等)

6.开展扶贫产品认定。按照《省扶贫产品认定管理办法》要求,进行扶贫产品认定,切实扩大扶贫产品来源和认定范围,提升各地各方面参与消费扶贫能动性。把质量好、价格优、特色强、带贫多的扶贫产品,优选引进“三专”平台,推向更广阔市场。(牵头部门:发改局。配合部门:农业农村局、市监局、乡镇政府)

7.开展消费扶贫主题日、采购日活动。深化推进消费扶贫七项行动,以乡镇、部门为单位,于9月30日之前结合本乡镇、本部门实际,分类开展扶贫产品展、消费扶贫主题日、采购日等特色活动至少一次。切实采购和帮扶销售扶贫产品,在全县上下掀起消费扶贫热潮。(牵头部门:发改局。配合部门:扶贫办、组织部、宣传部、教育局、卫健局、商务局、市监局、农业农村局、机关事务服务中心、网信部门、工会、团委、妇联、工商联等)

六、实施步骤

整体活动分3个阶段:

1.组织发动阶段(9月初)。按照省市活动方案要求,制定《县2020年消费扶贫月活动方案》,并组织召开全县消费扶贫月活动部署协调会,明确分工,共同发力,确保消费扶贫活动顺利开展。

2.组织实施阶段(9月)。全县各乡镇、部门按照本方案组织开展各项活动,结合实际开展各具特色的区域性和行业性活动。

3.总结阶段(10月上旬)。全县各乡镇、部门对消费扶贫月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形成总结报告,电子版和纸质版(加盖公章)于10月12日前报送县扶贫办,邮箱:。联系电话。

七、有关要求

1.高度重视,建立顺畅的联动机制。开展消费扶贫月活动是中央、省促进消费扶贫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消费扶贫成果是今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请各乡镇、部门高度重视消费扶贫月活动,加强统筹协调、情况调度和总结报告,为活动开展提供有力组织保障。

2.狠抓落实,加大活动的支持力度。要加大对消费扶贫月活动的支持力度,特别对专柜专馆专区,要落实优质点位,减免租金费用,把支持扶持措施落到实处。切实支持扶贫产品的生产、储存、运输、销售等,拓宽扶贫产品销售渠道。政府相关部门要对开展消费扶贫月活动,提供必要的政策、资金等支持。

3.强化监管,发挥全面的监督作用。坚持平等自愿原则,尊重市场规律,不搞行政摊派,不许强迫命令,严禁弄虚作假,切实加强监督管理,确保扶贫产品质量合格、价格公道。12317扶贫监督举报电话将接受群众投诉举报,加强社会监督。

第3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媚儿”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文化和旅游局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文化和旅游局工作总结

1.高质量通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验收

2020年,重点完善提升15个镇街综合文化站和图书馆文化馆分馆、664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52个贫困村文化设施,打造了73个村级图书馆文化馆服务点。新建3处城市书房和10处城市书吧,目前全区共有7处城市书房,与区图书馆一卡通用,方便读者就近借阅。大力进行创建宣传,在报纸、电视、广播及新媒体平台,进行深度报道,形成宣传声势;在公共文化活动场所以及主要街道、商超、车站、机场、宾馆、酒店、银行等场所,设置宣传标语,形成人人了解创建、参与创建的良好局面。深化城市文化内涵,全区先后重点建设了19个红色文化展馆、打造了29个“文登学”文化展馆,命名了12处红色主题公园。

2.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不断提高

在严格执行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时,加大走访调研和群众文化活动力度,线上线下共同发力,满足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2020年,培训基层文化管理员、文艺骨干5批次,送戏下乡活动遍及每个村,每村至少5场演出,公益电影放映7233场次,各类公益文艺辅导上万场次,文艺爱好者利用自家闲置场所改建“文化活动点”超过500个,全区形成部门带动城乡文化联动、民间剧团覆盖各片区、小文艺队覆盖各村居的多层次文化活动阵地。2020年上半年威海市文体生活群众满意度调查中,文登区排名第二;11月份,威海市公共文化建设的满意度暗访评估中,文登区排名第一。

3.精品旅游有序健康发展

梳理全区文旅资源,发掘了167个有特色、有故事的优质景观和历史遗迹,推出慈口观、顾家、梧桐庵、六度寺等10个主题民宿及一批网红打卡地;利用3年时间,打造18个精品旅游特色村,今年,慈口观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制定自驾旅游整体规划,培育文化体验游、红色教育游、康体养生游、乡村民宿游等融合业态,推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10月,新增天福山红色旅游景区和威海回龙山李龙文化民俗园2个3A级旅游景区。在威海市政协组织的精品旅游视察中,文登区在8个市区中排名第四,取得历年最好成绩。

4.激活文化旅游消费市场

全面落实上级系列减税降费政策,为9家旅行社退保证金84万元,为3035家文化体育、住宿餐饮、旅游娱乐等企业减免税费4520万元。加强线上线下节会的营销推介,从第二季度疫情防控形势稳定后开始,坚持月月有节庆,举办了蒲公英文化节、樱桃节、金鸡菊文化节、西洋参文化节等,线上助力文登特产销售,实现“富民”产业与精品旅游的深度融合。5月—10月广泛组织商户参加威海市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活动,整个活动期间,参与项目7个,交易笔数1490笔。提振冬季旅游市场,自12月1日至明年2月底,开展A级景区免门票惠民活动。

5.文旅项目集中落地

全区新上了15个文旅产业项目,其中,启动续建呼雷汤温泉,郁竹苑田园综合体、莲花城田园综合体、新农创春分小镇、听风观海文化旅游项目等精品旅游项目已有部分设施投入使用。“双包双促”有效落实,全局78名干部包促文旅企业,重点帮促解决问题35件,受到企业的好评。

6.改革创新工作不断推进

(1)行业精准扶贫经验为国际旅游减贫事业提供参考。2020年,区文旅局推荐的米山镇西山后村生态旅游开发扶贫案例,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100”,是威海市唯一被收录的案例。

(2)文登音乐厅启动省市县三级联合购买文化惠民演出试点工作,这是省委制度创新的重点任务,全年上演了11场精品剧目,“花小钱、看大戏”的惠民举措,深得观众好评。

(3)文登图书馆荣获威海地区唯一的省级“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试点单位”。

(4)文化馆“艺彩龙乡”志愿服务队被评为山东省2019年度志愿服务“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第4篇

根据《市非洲猪瘟防控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关于报送夏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目标考核相关资料的通知》,按照上级关于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相关要求,市扶贫局认真开展自查工作,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

非洲猪瘟今年8月传入我国境内后,市扶贫局高度重视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及时召开会议传达上级会议精神,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体系。局领导要求全体干部职工深入移民乡镇和联系村收集整理最新非洲猪瘟疫情动态及相关信息,及时监控,及时防控。严格应急值班制度,确保防控期间信息畅通。

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疫情防控认识

一是加强对移民群众和贫困户从事生猪养殖人员的宣传教育,增强自主防范意识。二是局全体帮扶干部深入移民乡镇、联系村就非洲猪瘟防控知识、全面禁止泔水喂猪、全面禁止生猪放养、加强日常消毒和监测及市委市政府相关工作要求等方面进行宣传,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到全市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当中。三是加强对移民养殖户的关心,及时将移民养殖稳定情况向农业农村局沟通和汇报。四是形式多样宣传。进村入户对养猪户进行宣传,给群众发放宣传单,提高群众对非洲猪瘟的防控认识。并通过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微信、政务微博进行多次宣传。

三、严格落实值班值守

做到24小时专人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保证指挥体系有效运转,确保一旦发生疫情,能够迅速处理,及时上报。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加强疫情防控。加强组织领导,健全非洲猪瘟疫病防控,根据疫病流行规律,始终坚持抓早、抓紧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采取各项积极的防控措施,有效控制非洲猪瘟疫病的发生。

(二)加大非洲猪瘟防控宣传及排查工作。创新宣传方式,从思想上更加重视,提高群众对非洲猪瘟的防控意识,消除群众的恐慌心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从而使开展此项工作形成良好的共识。从行动上采取更加有效举措,动员全员参与,按照非洲猪瘟防控工作要求,共同防控,确保非洲猪瘟防控措施知识宣传到位,实现群防群控的工作局面。

第5篇

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热烈庆祝第十八个教师节,命名表彰“彭州名师”、“彭州市示范学校”以及一年来在教育战线上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在此,我首先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全市余名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向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祝贺!

在过去的一个学年里,彭州教育取得了可喜成就:办学条件得到新改善,“两基”、“普高”取得新成效,办学体制引进新形式,用人制度有了新突破,普通高考再创新佳绩。老师们、同志们、全市的教育工作者们,是你们用心血和汗水浇灌了满园的芬芳桃李,是你们的辛勤劳动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你们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党和政府感谢你们,人民和社会感谢你们,学生和家长感谢你们!

教育是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教育兴,则百业兴。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说过这样一句话:“要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帮助他们培养一个大学生”。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城市也是如此。彭州要实现新跨越,要实现强市富民的目标,就必须夯实教育这个基础,抓住教育这个先导,想方设法提高教育质量,千方百计促进教育现代化。借此机会,我提几点希望与老师们、同志们共勉。

一、树立忧患意识,增强发展紧迫感

目前,彭州教育面临一系列的挑战:一是农村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还比较薄弱,“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二是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展开,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投入保障机制还不健全;三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仍然面临巨大困难;四是师资队伍,特别是名师队伍的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五是教育质量,特别是高中教育质量还应在“保住低段,稳定中段,提升高段”上有新突破。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如果没有改变现状的创新意识和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就很难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为彭州教育注入生机和活力。广大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树立忧患意识,增强紧迫感,在工作中思变,在实践中创新。我们大家都要加强学习,不断完善自我,做到工作不息,学习不止,使自己学习的速度高于外界变化的速度,自己学习的强度高于外界学习的强度,自己学习的质量高于外界学习的质量,以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干部、职工还要更新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一要树立务实的作风,扎扎实实抓工作,全心全意育人才。二要树立求实的作风,在工作中既要总结成绩,也要找出差距;既要看到困难,更要奋勇争先。三要树立乐于思考的作风,要善于思考问题,针对变化的情况和出现的问题,出新招,创实绩,求发展。四要树立平等民主的作风,凝聚人气,改善管理。

二、树立效益意识,增强发展的实力

实践证明,只有树立质量意识和效益意识,才能促进发展,才能在工作上取得突破。当前,我们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高质量、高水平”巩固“两基”成果,决不能出现因管理体制的改变而导致“普九”质量的滑坡;二是要切实加强过程管理,大力提高教育质量,铸造教育品牌,推出教育亮点;三是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尽快适应、熟悉、掌握新的课程体系;四是要全力以赴,加紧准备,力保明年“普高”第二阶段目标的完成。

三、树立开放意识,增强发展的动力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改革。不改革,教育就缺乏生机和活力。面对当前的困难和机遇,我们要创造条件,进一步放开对教育的计划控制,主动开拓教育市场,开发各种潜在的教育资源。我们一定要树立开放意识,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把民办教育事业作为我市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引进资金,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民办公助、股份制等不同体制的学校,形成政府办学为主、多种形式办学并存的新格局。招商引资办学校,有利于缓解就学压力,有利于优化我市教育结构,有利于提高我市教育普及程度,有利于满足市民高质量的教育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同志,要舍得下功夫招商引资办教育,要舍得拿出优质的教育资源吸引外来投资者,争取在招商引资办学上有一个大的突破。在招商引资办学的同时,教育部门也要积极引进其他项目和资金,这也是教育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重要体现。

四、树立全局意识,增强发展的合力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心与支持。各乡镇、各部门要树立全局意识,确立教育优先的观念,把办好教育作为为官一任的首要政绩。要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明确职责,落实责任,促进基础教育健康发展。乡镇人民政府要继续在改造中小学危房、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各乡镇、市级各部门要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保障按时足额到位。全社会要积极参加“帮寒门学子入学,助贫困家庭脱贫”的“扶贫助学”活动,努力构建完整的教育扶贫网络,不断增加、扩大助学对象、范围,形成政府、社会团体和市民个人多方面参与的格局,使适龄青少年人人能上学,个个有书读。

第6篇

一、主要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和区委关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总体部署要求,通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弘扬党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践行党的初心使命、根本宗旨,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着力推动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人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重点任务

(一)聚焦主业出实招,确保全区就业大局稳定

1.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把稳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落实好企业用工服务专员制度,健全常态化督导机制,全力援企稳岗扩就业,保障重点企业和项目用工;拓展就业路径,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确保全年完成以工代训600人以上,实现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250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257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2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

2.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实施高校毕业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加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和精准服务,引导高校毕业生通过市场吸纳、创业引领、基层成长、见习推进等渠道实现就业或自主创业。全方位推进就业公共服务,持续组织开展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活动,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脱贫人员、退捕渔民、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服务工作,落实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服务专员制度,开展精准就业帮扶,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3.鼓励支持创业带动就业。加大创业担保贷款和一次性创业补贴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全力提升创业孵化能力,全年计划完成创业贷款2600万。探索建立潼船创业资源共享合作交流机制,建立“潼南·”创业专家导师库,组织开展船潼两地创业大赛、创业项目推荐会、联合招聘会等活动,推动两地就业创业就业资源共建共享。

4.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针对企业职工和就业重点群体,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大力推广线上线下融合培训。特别要围绕乡村振兴,加大对农村地区劳动力的培训力度。计划全年完成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460人次。

5.持续巩固就业扶贫成果。切实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一步加强易地搬迁户劳动技能培训,提升脱贫人口就业能力。大力实施农民工服务保障“五大专项行动”和春节前后服务农民工“十个一”系列活动。完善农民工基本信息数据库,加大农民工返乡创业回引力度,实施优秀农民工回引培养计划,为乡村振兴培养储备本地人才资源。强化东西部劳务协作,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和转移输出就业,力争全年农民工转移输出就业稳定在6.5万人以上。

(二)实施社会保障行动,夯实民生底板

6.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以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为目标,健全全民参保系统,完善数据共享机制,加强数据分析应用,实施精准扩面。积极推进中小微企业、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等群体持续参保缴费。严格落实长江流域退捕渔民缴费补贴,继续落实好三类人员(低保户、特困户、重度残疾)养老保险代缴工作。持续推进建筑施工单位按工程建设项目参保工伤保险,确保新开工的建设项目工伤保险参保率达到100%。

7.按时足额发放社保待遇。实现全区6.89万名符合待遇领取条件的人员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政策落实,实现退休“中人”待遇计发工作常态化兑现。落实养老保险调整机制,确保待遇调整按时足额发放。深化潼船两地社保领域合作,推进以“信息比对为主、自助认证和社会化服务认证相结合”的待遇领取资格认证模式,提升两地社保待遇领取人员同城化服务水平。

8.切实保障农民工权益。深入开展根治失薪工作,全面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健全企业负责人的约谈制度,依法查处欠薪案件,推进“智慧监察”建设,加强工程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全过程监管。完善企业用工指导和服务。进一步规范劳务派遣用工流程,重点加强新就业群体的权益保障力度。健全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制,完成仲裁院标准化建设,优化完善调解仲裁程序规范。

(三)推进“温暖人社”建设,持续优化公共服务

9.实施通办服务行动。依托一化化政务服务平台,动态调整人社政务服务事项清单,统一服务事项要素信息,并同步向社会公开。大力推进人社服务“一网通办”和人社服务快办行动,进一步优化服务事项流程,提升服务效能。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全面推行证明事项承诺告知制度。深入推进综合柜员制经办服务,加强“社银一体化”合作,建立以人社自主经办为主体、合作机构代办服务为补充的网点和服务格局。按照“应下尽下”的原则,推动人社公共服务事项下沉到乡镇(街道)和社区基层服务平台,打造“就近办”人社服务圈,全面提高人社公共服务便捷度。

10.实施智慧服务行动。提升便民服务信息化程度,实现人社领域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才人事、劳动关系等信息全数据共享,实现业务办理中部门内外数据信息协同比对核验,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工程,将社会保障卡作为人社业务的有效身份凭证和待遇发放载体,在人社领域实现认证用卡、缴费凭证、待遇进卡、持卡结算、线上线下“全业务用卡”。积极探索“互联网+人社政务服务”,实现主动服务、个、不见面服务和精准监管。

11.实施优质服务行动。大力开展人社系统练兵比武活动,建立健全人员全覆盖、业务全包括、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大练兵机制,打造专业化业务经办队伍,提升人社服务质效。积极推进人社服务进社区、进企业、进大厅,不断创新预约服务、代办服务、上门服务、延时服务等形式,对高龄、空巢、失能、留守、残疾等重点群体开通绿色通道,及时提供便民服务。充分运用媒体、网站、公众号等渠道,广泛开展人社政策宣传解读,让人社政策“看得懂算得清”。全面落实“好差评”制度,强化问题查处整改,推动系统行风持续向好。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主要领导要亲自部署,各责任领导抓好落实。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带头下基层听意见,带头出实招办实事,利用实地走访、集体座谈、民意调查和热线等方式,找准查实基层和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切实保证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第7篇

(一)依法治县委员会办公室职能发挥充分。制定印发了《关于成立县执行工作部门协作联动领导小组的通知》《关于依法防控病毒感染肺炎、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实施方案》、年度普法依法治理要点,转发了《市法治建设群众满意度调查报告》,并在政府门户网站上进行了公布。6月16日召开了县委全面依法治县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2020年依法治县工作要点、2020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要点、《县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印发了全县第二批县级国家机关普法责任清单,牵头组织开展了全县法治建设暨“七五”普法工作检查验收。向依法治市办上报了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保护民营企业发展专项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回头看”情况汇报、依法治国办对法治政府建设实地督查反馈问题县整改报告和法治建设调研报告。邀请省委党校教授以民法典为内容对全县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专题辅导讲座。联合县融媒体中心制作了《疫情防控攻坚、方言神曲》微视频,得到上级部门认可,被省委依法治省办采用并报送至中央依法治国办。

(二)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推进。县政府常务会议学法3次。协助县编办对拟赋予乡镇和街道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事项和县档案馆、社保中心等21个涉改参公事业单位重新认定进行法制审核。对县机要和保密局、档案局、交警大队、派出所、消防救援大队等16个部门和单位的执法主体资格进行了审查。制定下发《县全面开展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工作实施方案》,对全面开展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公布第一批13个单位46项、第二批10个单位38项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清单。研究制定《关于加强和规范行政裁决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行政裁决有关事项的通知》,各部门对照省上公布的行政裁决清单,及时梳理行政裁决事项。完善政府重大决策前法律咨询审核机制,审核《关于全面加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7份、通告6份、协议3份。严格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对水务局、财政局、农业农村局等单位拟定的《县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办法(试行)》《城市居住证暂行办法》等11份文件进行了合法性审查。组织各部门全面清理不符合《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现行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印发《关于做好2020年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工作的通知》,明确评查范围、标准、方式、步骤及时限要求,对案卷评查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疫情期间,《关于疫情防控期间行政复议应诉工作有关事项的公告》,就疫情防控期间我县行政复议应诉工作有关事项进行了要求,并将联系电话、邮寄地址进行了公布。开展行政复议调研,下发《关于做好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前期准备工作的通知》,为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截止目前,收到行政复议申请1份。对各部门、单位2019年行政执法案件进行了统计,并督促在行政执法公示系统公布2019年度数据及行政执法案件信息,制定《县行政执法信息公示办法》《县行政执法案例指导办法》等4个办法,对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进行制度规范,召开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学习推进会议,对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工作进一步安排部署。公告,明确行政执法监督投诉受理范围、不予受理情形,并对全县投诉受理部门及联系方式进行了公布,全面接受社会各界监督。6月12日圆满完成省2019年法治政府建设单项示范创建项目评审。

(三)“七五”普法扎实开展。以“法律八进”为主渠道,广泛开展各类普法学习宣传活动。印发了《关于在肺炎疫情防控中做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县“七五”普法攻坚年活动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开展普法赶集活动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开展普法星期五活动的通知》,开展了覆盖8个乡镇、65个部门单位的全县法治建设暨“七五”普法工作检查验收工作,拍摄“七五”普法专题片一部。6月16日成功迎接了全市“七五”普法终期检查验收。通过组织集中学习、发挥“司法”公众平台作用等形式,充分利用“学雷锋志愿服务月”“国家安全教育日”“进村入户走访帮扶”“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活动,广泛开展了宪法、疫情防控、宗教事务条例以及行政执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宣传,参加了6月5日全县举行的环保集中宣传活动,印发《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单行本5000册。至目前,共组织法治宣传教育活动30余次,设立法律咨询点70多个,现场接受群众法律咨询100多人(次),印发疫情防控宣传资料20000余份,其他各类宣传资料7000余份,在“司法”微信公众平台各类信息、资讯240余篇,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在育才中学新建法治文化走廊1处,设立了法治文化奇石9块、法治宣传牌和法治展板23块。

(四)人民调解工作有序开展。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结合疫情防控工作,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百日攻坚专项行动,紧盯“四个突出”,积极化解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住宿餐饮、农业农村、复工复产等重点领域、重点人群中存在的矛盾纠纷。结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开展法治扶贫专项行动,深入贫困村、贫困户摸排矛盾纠纷。按照“普法+调解”的模式,积极化解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矛盾纠纷。截止目前,共受理矛盾纠纷562件,成功调处544件,调解成功率96.8%。

(五)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深化基层社会治理“三中心一网格”建设实施意见》,制定下发了《县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整合资源,升级改造建成了集公共法律服务、乡镇便民服务事项为一体的综合性、一站式公共法律便民服务中心,实现让群众只进“一扇门”、办理“所有事”的目标。持续推进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下大力气解决了清泉、陈户、大马营司法所的办公用房问题,为司法所改善了办公环境,统一了标识和内部设置,司法所规范化标准进一步提高。进一步加大法律援助力度,积极为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截止目前,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88件,挽回经济损失130余万元,接待来访来电法律咨询310人次,提供法律意见210余条。

(六)特殊人群管控得力。充分发挥社区矫正监管中心职能,及时督促各司法所落实“双八任务”,提升了对社区矫正对象教育矫治和帮扶成效。强化社区矫正对象电子监管,实现了在册列管90名社区矫正对象手机定位、1名社区矫正对象“手机+腕带定位”,1名精神病患者社区矫正对象未进行电子监管。利用“法律八进”等载体,大力开展《社区矫正法》宣传工作,发放《社区矫正法》宣传彩页1000份。积极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学习《社区矫正法》10场次,实现了社区矫正对象学习全覆盖。今年以来,共接收社区矫正对象58名,解除社区矫正对象35人,撤销缓刑1人。严格落实“七回访”制度,多方面多渠道了解刑满释放人员动向,实现了疫情防控期间刑满释放人员摸排全覆盖,真正做到了情况明、底数清。2020年以来,共接收刑满释放人员74人。

(七)基层法律服务和律师工作监管得力。规范对律师事务所及其律师执业活动的监督管理,组织律师依法依规参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格落实《律师事务所和律师办理涉黑涉恶案件五项制度》。积极开展疫情防控期间法律服务活动,组织企业律师服务团为民营企业开展了一次免费全面法治体检,举办法治讲座1场/次,提供复工复产提供法律意见建议18条,为企业职工提供免费法律咨询61人/次,办理案件2件。深入县矿山企业、工业企业、农牧企业、交通运输企业、快递企业开展农民工劳动合同普查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农民工劳动合同普查和体检档案,并帮助用工企业修改、完善劳动合同10余份。深入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落实,充分发挥法律服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在全县117个村实现了“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全覆盖,建立了126个公共法律服务微信群,推送消息200余条。2020年以来,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共办理案件585件,解答法律咨询860人次。

(八)公证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进一步强化疫情防控期间公证社会服务能力,及时公布《关于县公证处暂时停止现场业务办理的通告》,引导群众通过电话、微信、QQ等“不见面”方式咨询、预约公证业务,确定专人负责解答咨询,及时开通公证云在线申办系统,让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申请办理公证。开通公证快速办理绿色通道,对与疫情防控有关的事项以及医务人员、防疫人员、军人、武警官兵、企业等的紧急需求,为其优先办理。助力脱贫攻坚,办理精准扶贫合同公证,为小微企业及时申请精准扶贫贷款提供便利。强力推进赋强公证办理,与人民法院、各商业银行多次召开联席会议,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减轻法院受案压力。为破解银行催收难题,为农业银行甘州支行和民乐县支行办理了送达公证。截止目前,已办理公证案件423件,办理公证事项涉及金额1.2亿元,解答法律咨询1500人次,为经济困难群众减免办理公证33件,电话预约服务284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公共法律服务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二是法治政府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社区矫正工作管理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四是法律服务规范化服务水平不高。

第8篇

是谁,愿做红烛为后代点燃智慧之火 、化甘霖育桃李浇开理想之花?

划一根火柴,闪亮一下,就熄灭了,但倘若用一根火柴去点燃一堆火,却可以散放出比一根火柴大十倍、百倍、千倍,乃至无数倍的热量。有人说教师就是那一根根火柴,在瞬间的闪亮中创造着千倍、万倍的热量,传承着人类文明的薪火。有人这样赞美教师“你用澎湃的激情,耕耘温馨的沃野;你用执着的热情,开垦冷漠的荒原;你像清澈透明的甘泉,浇灌干涸的土地;你像润物无声的细雨,滋润焦渴的心田。你能把愚昧变成文明,你能让愁眉化为笑颜。”是的,教师就是这样的一个职业,他们在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塑造精英的平凡而神圣的事业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时光荏苒,历经百年沧桑,长春市第七中学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几代辛勤的教育开拓者用他们的汗水培育着社会栋梁,学校从默默无闻中走来,在一步步中不断成长。怀着一种憧憬,一种好奇,一种惊喜,我们走进了这所拥有百年历史的高中,去破解成长背后的奥秘、品尝别有味道的教育大餐。

当迈进七中校门的时候,映入眼帘的是整洁的校园,一种亲切的感觉油然而生。怀着这样的心情我们见到了今天的采访对象--刘元学校长,一位在教育战线上奋斗了多年的教育工作者,倾听刘校长介绍七中的办学理念和发展规划,领略刘校长独特的育人之道,感悟那份教书育人背后的幸福……

长春市第七中学历史悠久,至今已走过90多个春秋。90载春秋雨浇风铸,90载夏冬缔造明天。自1915年成立至今,七中经历几番转折最终“尘埃落定”。1915年至1949年的30多年里,学校由最初的两个教学班发展到初具规模的学校,并在东北三省名噪一时。1955年8月在自强学校的旧址正式成立了长春市第七中学,2006年七中将校址迁到长春市西二条13号,开始了新的征程。作为吉林省重点高中,吉林省电化教育示范校,长春市第七中学曾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可谓学子遍九州,桃李满天下。长期以来,七中一直受到市委、市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学校在以刘元学为校长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积极进取,求真务实,率领全校教职工更新办学理念,调整教学目标,为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培养励精图治,厉兵秣马。

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的安康幸福勾勒了一幅美好的蓝图。和谐校园的建设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建设好和谐校园的意义深远。和谐校园的建设,首先需要一个和谐的领导团队和教师队伍。刘元学校长崇尚民主,提倡民主,并积极推行民主化管理。“一所好的学校,必须有一个精诚团结、崇尚民主的领导班子”刘元学校长这样说的,也是按照这样的标准实施的。七中的领导班子分工明确,权责分明。在班主任的调整任免、任课老师的安排、后勤保障工作等具体工作的落实上都分工明确,各尽其责,保障学校可以合理、有效的稳步发展。在七中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校领导的决策必须是在尊重教师的前提下作出,为教师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校领导经常深入到教师当中听课,了解教师在工作和教学中遇到的困难,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正是在这样的关怀下,七中的教师没有后顾之忧,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师资队伍建设中,七中始终把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放在第一位。在七中,师德已成为一项常抓不懈的工程。他们经常组织教师开展师德讨论,观看全国师德标兵呕心沥血教书育人的感人事迹,使广大教师的心灵受到震撼。刘元学校长十分注意在日常教学中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加强岗位练兵和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由他倡导校内分配体制改革,在高一新生中创建美术班;进行年级组、教研组并存的管理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同时,刘元学校长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目标立在大纲上,眼睛盯在质量上,功夫花在备课上,点子出在课堂上,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人们常说有备无患,七中紧抓备课环节,每周一进行教师集体备课,中层以上的领导必须参加,在确保时间、人数的情况下,备课制度得以全面开展。凝集集体智慧的备课制度,提高了备课质量和效率,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使班主任能够及时的掌握各科任教教师的情况和学生的情况。学校还实行抽听课制、领导评课制和听课研讨制。每次抽听课后,由校长、年级主任、同科教师参加评课,尤其侧重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评议,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为促进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学校每年都聘请东北师大、吉林省教育学院等院校的著名专家、学者到学校做“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换”、“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等专题辅导。同时,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市教育部门组织的计算机、外语等各项业务培训,利用假期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选派教师到发达地区、先进学校进行考察和学习,使广大教师更新理念,开阔了视野,在教学中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知识的补充。 此外,学校每学期通过开展“探究、合作、创新”等主题教育开放月活动,既锻炼了教师队伍,又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通过“创新杯”教学竞赛活动,培养了教师努力钻研新教材、探索新时期教学模式的创新精神。为了提高年轻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施教能力,学校在教师队伍内部开展师徒结对子活动,如今已逐步形成规范化、系列化和制度化,活动有章程、有仪式、有计划、有总结、有验收。进入新时期,学校又前瞻性地提出“一、二、三、四、五名师工程”,即让教师一年进入角色,二年熟悉工作,三年胜任工作。四年成为校级骨干教师,五年成为市级骨干教师。就这样,新促老,老带新,很快使一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教学骨干,一些“徒弟”在省级、市级综合竞赛中获学科“十佳”省级教学“新秀”的称号。

《爱的教育》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七中的每位教师都在用心“做”教育,爱学生如子女。 七中是一个大家庭,构建和谐校园是培养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七中这个和谐的大家庭中每位学生都沐浴着爱的雨露。

为了真正了解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七中以班主任为中心,课任老师、学年组长和校领导一同参与对学生的鉴定,包括学习毅力、学习成绩、思想状况、家庭状况。同时进行不同层次的家访,对学生实行分层教学,班主任和课任老师互相通报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反馈及时。坚持不懈地进行分层教学、学情分析、教情分析活动,使学生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真正实现了“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培养目标。

对于不同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学校开设了各类兴趣班和特长班,为学生创设了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和舞台。这些特长班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如今已成为长春七中办学一大特色。

对于家庭特殊困难的学生,七中更是格外的关注。2003年,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开展“扶贫助学播洒阳光”活动,举行了捐献仪式,共结成30多对师生扶贫对子,让那些家庭贫困的学生感到家一般的温暖,激发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2003年9月,七中的王守艳和陈旭同学因家庭困难,几天没来上学,学校得知后,由校长刘元学、副校长何泉旗亲自带队,为他们送去钱款和衣物,使他们又重新返回校园。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这是七中教育的最大特点。即使是基础再差的学生他们也不放弃。正如有的家长所说:“七中不论是好学生,还是基础差的同学他们都管,都能管好。每个学生在这里都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近几年,七中高考成绩喜人。2004年,整体升学率达99%。为此,七中获得2004年长春市高考质量评比B组一等奖:有3科单科平均分列市直同类校第一:文、理科平均分综合排名列同类校第一;2005年、2006年高考也取得了喜人的成果,远远地超过了预计指标。2009届高三毕业生是在七中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他们是七中迁入新址后完整三年的一届,是实行新课改前的最后一届,也是七中截止目前招生最多的一届。面对这一届高三毕业生,七中将秉承“迎难而上,自加压力,为生存而战;竭力而为,团结拼搏,力争创佳绩”的精神,树立忧患意识,明确目标,坚定不移抓教学质量,积极营造比实干、比实绩、比实效的浓厚氛围。相信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七中必将迎来辉煌的篇章。

如今的长春七中,不仅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教学环境也得到极大改善。新校区是原市实验中学的旧址。建筑面积达到25000平方米,标准化的体育馆,规范的学生寝室,标准化理化生实验室10个,微机室、语音室4个,还有舞蹈厅、音美教室、会议室、图书资料室等,安装了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电子备课室和远程教育网络,班级还有多媒体教学系统平台,硬件设备已具备了一类学校的标准。

第9篇

今年,静宁县高考又一次取得了大面积丰收:高考考生8265人,重本上线485人,二本线上线1876人,艺术类联考及单考单招104人,共计1980人,上线率达24%,实现了本科上线、重本上线、应届生本科上线、重点高中本科上线、高分段人数和音体美上线人数等六个方面的新突破。自1997年以来,考核高考质量的重要指标多次获平凉市第一名,近10年来高考质量始终在周边县(区)保持领先地位,成为享誉陇上的全省高考状元县。

领导决策篇

静宁是国扶贫困县之一,每年财政收入仅四、五千万,但静宁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投入放在第一位。静宁县教师工资每年一个多亿,仅2003年以来,招聘引进教师1618多名,相当于每年净增2000多万元的财政支出。这对县级财政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但静宁每年坚持这一做法。在国家部委明令普通高中贷款扩建之前,静宁县已基本完成高中改扩建任务,充分说明静宁县委、县政府超前发展教育的远见卓识。

2003年,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确立了“尊重规律、强化职能、提高质量、服务社会”的办大教育的思路。在整合教育资源上,提出“加强小学,巩固初中,扩大高中,规范职中”的工作主线。特别是针对人民群众对高中教育需求旺盛,但高中教育基础设施差,规模较小,“上高中比上大学难”的实际,县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了“立足现状、挖潜改造、扩大规模、内涵发展”和“一扩(扩大校园面积)二建(建教学实验楼、建学生公寓楼)三配套(校园、设备、师资三配套)”和“一扩(扩大规模)二分(高、初中分离或分部教学)三独立(办成独立高中)”的“三步走”的发展思路。2005年,静宁县制定了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巩固两基,实现“三基”的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远景目标。即到2010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实现中小学校舍标准化。

理念创新篇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系统工程,最终目的是提高全民素质,必须有全新的理念进行引导。静宁人创造性地将果园管理技术运用于发展教育事业,提出了“高位嫁接”、消除“大小年现象”、“单果管理”新理念,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静宁一直把教育作为首要的、超前的品牌来抓。通过教育,让静宁的孩子走出大山,走向大城市,走向世界;同时通过教育提升静宁的知名度,促进静宁的发展。静宁每年专科及高职上线4000多人,假如有3000多人在外地就业,静宁将来要少修3000道院;按一家4口人计算,4年之后,静宁少增加人口12000人;以每人2亩的口粮田来算,就为在静宁生存的人挤出24000亩耕地的生存空间。静宁高考一年可向外输送4到5个自然村的人口。

科学管理篇

多年来,静宁县各级党委、政府自觉把发展教育作为基础性工程,纳入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强化正确的舆论导向,创造教育发展的和谐环境,坚持和完善目标责任和竞争激励机制。

县教育主管部门狠抓落实,不断修订完善责任目标制度,强化竞争激励机制,全县教育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管理格局。为了实施“高中带动战略”,2003年,召开了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研讨会,提出了“规律、规模、规范、规格”的高中教育管理思路,采取“一校一策”的方式,从师资配备、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强薄弱学校建设,促进高中教育均衡发展,开创了全县高中“整体推进,校校开花”的发展格局。2004年,乡(镇)中心小学校长实行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所在乡(镇)政府双重管理,以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主的管理体制,强化了乡(镇)中心小学在小学教育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完善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

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静宁县建立了民主推荐、异地任职、岗位培训、激励考核的校长队伍建设机制,坚持按照思想好、作风正、懂教育、善管理的标准选拔校长,制定了校长工作常规。县教育局要求校长必须带课、带好课,成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静宁县各级各类学校的校长是按照教学骨干―教研组长(年级主任)―教导副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的路子走过来的。

设施建设篇

面对经济拮据,建设经费严重不足的现状,静宁县建立了争取项目、县上配套、学校自筹、银行贷款、工队垫资、个人投资的筹资机制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学校为主体设计、招标、建设,教育部门协调、服务、监督的新机制,加快高中建设步伐。2002年以来,在静宁一中、成纪中学等7所高中全面实施改扩建工程,使高中规模翻了一番多,全县办学基础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

为了合理布局,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静宁县将学校建设与城市改革、农村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统一规划,整体推进。据统计,2001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排危建校资金1.45亿元,新建改建校舍建筑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建成标准化小学124所,使标准化小学达到191所,占全县完全小学总数的56%。初中基本实现了标准化,为静宁教育的全面提升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007年,县上投资500万元,在东城区特教学校的基础上,拓展校园,建成东城区小学及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实现三位一体、特普联办、资源共享,进一步优化城区学校布局结构。

今年5.12大地震,共造成全县163所学校1399间校舍不同程度损坏,总面积43695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312.9万元。县上当天连夜召开紧急应对会议,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紧急通知》,特别要求县教育局会同乡镇迅速查明校舍灾情。随后,全县校舍灾后重建工作启动,县委、政府果断做出了“不等不靠,自力更生,万众一心,迅速重建”的决定,提出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合资源、一步到位”的建设思路,明确了重建目标、任务、原则和实施步骤。下发了关于全县校舍灾后重建工作的紧急通知,下拨建设经费827万元。省、市领导先后深入乡镇学校检查灾后维修与重建工作,并对静宁校舍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

队伍建设篇

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县上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始终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新时期加强师德建设,既要不断唤起和激发教师内心的道德自律,也要着力构建有利于师德持续发展的机制,把时代对师德的要求转化为教师内在的、长久的自觉行为;既要有明确的建设目标与任务、内容和要求,也要有一套完善的师德建设运行机制和评估、检测体系,切实落实师德建设的责任制、追究制和自上而下完整的管理体制。

静宁县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不断锤炼“以人为本,敬业奉献”的高尚师德,出台了教师队伍管理办法,下发了学校各类事故责任追究试行办法,对有各种违规违法行为的教师年度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按照“面向农村,加强薄弱,突出重点,合理配置”的思路,将新分配的教师集中倾斜到边远乡村,促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了签约急需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将小学、初中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按照需要调配到独立初中和完全中学的激励机制,有效地解决了高中教师的短缺问题。

教育科研篇

解读静宁教育取得的成绩,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有人将其总结为“四苦精神”,即领导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家长苦供。静宁人以“苦”为基础,更注重于“抬头看路”。尊重规律,加强教研,研究方法,“苦”“巧”结合。

静宁教育学会选派各学科理事长参加高层次的研讨会,选派骨干教师到教育发达地区考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到静宁举办专题讲座,各学科标兵深入乡校现身说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上挂下延,外引内联”,使静宁教育科研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

第10篇

一、树立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管理

(一)教学管理思想的变革

当前社会正逐渐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这是一种本质性的社会变革,对教育教学所带来的冲击也是非常大的。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培养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人才,体现在具体工作中,就是改革与人才培养有关的各教学环节,构建一个适宜新型人才培养和成长的新的教学体系。在教学改革中,需要突破旧的教学观念、教学组织形式、驾轻就熟的教学流程、甚至一些干百年来约定俗成的教学法则。所以,从广义上说,教学改革包含了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改革必然触动教学管理思想的变化,各类内容的教学改革需要以对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作为保障。所以开展教学改革就必须改革教学管理思想和教学管理制度,把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思想转化为教学管理的思想,形成新的教学质量观、新的人才质量观、新的管理职能观,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创造宽松优良的学习环境。“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通过改革最终形成一种充满活力的、对培养新型人才发挥保障作用的、丰富多彩的教学管理机制。当然,教学改革会促进教学管理的配套改革,另一方面,教学管理改革不能滞后而应该超前于教学改革的进程,只有这样,教学管理才可以发挥对整体教学改革的保障和推动作用。

(二)教学管理环境的改善

开展教育教学改革需要打破原来的教学格局,探索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大到整个教学体系,具体到各个教学环节、每门课程的设置都可能发生变化,这些必然同已经长期与旧的教学体系运转相配套的教学管理机制发生冲突。特别是有的教学改革是探索性和尝试性的,可能与常规的思路相去甚远,也很可能会出现失败,对此,教学管理措施就显得非常重要,是鼓励还是限制,是创造条件还是放任自流,结果会截然不同。因为整体教学改革虽然是大势所趋,但是具体的教学改革探索又是极其脆弱的,非常需要一个宽松、适宜的改革环境,包括政策、气氛、机制等环境,其中教学管理环境尤其重要。所以在具体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各种政策措施要顺乎当前教学改革的总体要求,要从宏观上引导改革方向,也要解决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为改革创造软硬件条件。

(三)教学管理者素质的提高

教学改革无疑给每个教学管理工作者带来了新的课题。首先,与教学改革相伴的是一次教育观的革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提出背后蕴涵了丰富的教育理念,每个教学管理工作者都必须深刻研究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研究教育发展的背景、教育功能和价值观念的变化,正确解读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其次,教学改革将逐渐改变原来的教学格局,教学管理的内容和方式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为此,教学管理工作者必须了解教学改革的实质、内容和过程,研究适应新的教学体系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教学管理者素质的提高是发挥教学管理对教学改革保障作用的基本前提。因此,保持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政治方向正确,工作方法恰当,有奉献精神,作风扎实,思虑周全,善于总结,勇于改革,能着力将教学管理与教育学术研究相结合的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是必不可少的。

二、强化教学常规管理,提升教学质量

(一)加强教师常规管理是落实教学计划的根本保证

每学期开学初,将教学计划在全校教师会上进行通过,然后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及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月查,要求检查组成员,及时检查、及时反馈、及时量化,教务处将每次月查情况在教师例会上进行反馈小结,并公布每位教师本月完成教学量化的分数。这一做法,有力地督促了教师工作的松散现象,促进了教学秩序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抓管理,明目标,办特色

目标是管理工作的方向。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流动教育,一切以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办学理念,我们以教育质量和教学质量进行办学,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习惯养成教育、环境育人为办学特色,以“知识丰富、内心完美、身体健康、性格阳光”为学生的培养目标。有了明确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这样各项工作有的放矢,在各项教学中突出办学特色。按师资队伍、办学条件、后勤保障分为三类,每一类的综合条件是相同的,制定的目标也是一样的,这样都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公平的竞争。这样,大家都有了自己的努力目标,有了干好工作的激情,大家都在千方百计地搞好教学,有力地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教育教学质量突飞猛进,对教育布局进行了调整,办出特色。在教学上,强调语、数教学的趣味性与扎实性,突出英语教学的快乐与运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逐步实行小班化教学,形成了教学方式多样化、评价方式多元化、德育全程化、生活管理规范化的办学特色。积极倡导学习方式改革,努力使每位学生成为会学习、会生活的一代新人。积极开展各项竞赛活动,创造性地开展了“古诗文背默比赛”、“数学口算心算比赛”、“英语常用口语比赛”、“作文比赛”、“讲故事比赛”、“手抄报比赛”、“书画比赛”、“大型的六一文艺汇演”等。通过以上一系列竞赛活动,培养了一批具有一定特长的学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狠抓校本教研工作,推进教研创新

第11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贫困;扶贫策略

中途分类号:D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内蒙古在《自治区农村牧区扶贫开发实施方案(2013-2017)》中提出,要“到2017年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力争全区贫困人口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两番,达到6000元;266.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并明确了具体的工作措施和政策保障。显然,扶贫开发工作是个系统性工程,特别是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民族地区,由于少数民族固有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属性决定其贫困问题与其他相对发达地区或非民族地区有较大的差异性和特殊性。于是,少数民族人口的脱贫致富问题成为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之一。内蒙古境内有49个少数民族,全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0.46%,而且其分布区域相对集中,从事农牧业人口较多。全区近3/4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在东四盟市,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超过30%的27个旗县中88.9%的旗县属于以农牧业为主的旗县①。因此,对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地区进行详尽的经济社会调查,了解和掌握少数民族贫困人口的基本状况、规模、特点及其贫困程度,进而对其扶贫开发提供应有的决策参考显得尤为重要。

一、内蒙古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及其贫困概况

少数民族与贫困之间并不一定有必然的关系[1]P67,然而当少数民族人口与其他致贫因素复合时,如低效农牧业、资源匮乏、就业不充分、疾病困扰、地域差别、制度安排等,其贫困发生率往往高于非少数民族人口。对内蒙古而言,贫困人口不完全是少数民族,但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中的比重比非少数民族或非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要高。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泛指少数民族人口占其总人口的比重超过某特定值的地区。在此暂且以30%为特定值②,把我区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达到或超过30%的旗县(区)称之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全区101个旗县(区)中有27个旗县(区)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均超过当地总人口的30%以上,其中兴安盟科右中旗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为84.88%。该27个旗县(区)土地面积约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3.53%,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23.67%,其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8.85%。然而,在该27个旗县(区)中,13个旗县(区)属于国家级贫困县,8个旗县(区)属于自治区级贫困旗县,两者相加占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总数的近80%③。于是,贫困与少数民族及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间产生了很强的关联性,特别是其贫困面之广、贫困程度之深、返贫程度之高,使得两者关系不得不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据统计,被划入国家级及自治区级贫困县的21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均属于农牧业旗县,分布在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及锡林郭勒盟等5个盟市,土地面积约27.97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23.64%;2011年末人口总数约490.56万,占全区总人口的19.77%。2011年度,该21个旗县(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08.54亿元,仅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9.8%,远低于其土地面积比重和人口比重;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8712.51元,不到全区人均GDP的50%。同年,实现一般预算收入282.35亿元,仅为全区地方财政收入的2.07%,在101个旗县一般性预算收入排序列表中,鄂温克族自治旗排名最靠前,为第41名。从全区各旗县(区)按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排序看,少数民族聚居地区18个旗县(区)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排在全区后50名之列,有15个旗县(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年全区平均水平。

以少数民族比例最高的兴安盟科右中旗为例。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兴安盟科右中旗总人口为25.1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21.34万人,比例高达84.88%。然而,从总体经济看,2011年该旗实现地方生产总值383540万元,排全区101个旗县之第94位;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4885元,仅为全区平均水平的1/4;实现一般预算收入12608万元,排全区101个旗县之第88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13元,排全区统计有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96个旗县之第92位,各项指标均处在全区后列。另据统计,2012年年底科右中旗农村牧区贫困人口仍有8.23万人,占其农村牧区人口的44%(农村牧区人口月18.6万人)④,其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好腰苏木镇、巴彦淖尔苏木、巴彦茫哈苏木等南部地区(简称南三苏木)。

当然,近年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狠抓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然而,少数民族脱贫人口的经济、社会脆弱性决定其返贫概率远高于其他人群。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多属传统农牧业地区,人多地少,土地贫瘠,植被严重退化,基础建设滞后,信息闭塞且不善于沟通,一旦遇到自然灾害、疾病、市场价格波动、政策变动等人为无法控制或当地农牧民无法预知的事件,脱贫人口却很容易返贫。如,2007年赤峰市因受旱灾、雪灾、早霜冻等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全市返贫致贫人口达到30.5万人⑤;兴安盟、通辽两个盟市因灾返贫约占贫困人口的60%以上⑥;通辽市科左中旗珠日河牧场因16000余亩草场被非法开垦致使众多牧民出现返贫现象⑦。

二、内蒙古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贫困案例分析

为了更详尽了解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贫困状况,我们在锡林郭勒盟、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以及鄂尔多斯市、包头市的16个旗县,40个苏木,对130余名干部、工商户和农牧民进行入户访谈调研,收回了近千份问卷调查。限于篇幅,现对其中3份典型嘎查案例予以分析。

案例1: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D嘎查

D嘎查隶属阿鲁科尔沁旗中部巴彦花镇。原属典型的半农半牧区,但因土地纠纷嘎查一部分土地被划入临近嘎查,现已无草牧场,成为有实无名的农业区。D嘎查土地面积约270公顷,除宅基地,均为耕地。嘎查有218户,700余人⑧,90%以上为蒙古族。

嘎查人均耕地约5亩,其中包括已退耕还林的耕地。当地主要种植小米、玉米、高梁和荞麦,基本实现机械化,但因土地贫瘠,无浇灌条件,农田产能较低(亩产玉米600~1000斤)。多数农牧户饲养少许牲畜,但收益甚小。农畜产品主要卖给流动商贩(二道贩子),交易中往往买方占优势。农牧业劳动力多数为40~60岁中老年人,25岁以下青年极少。为解决嘎查农牧民在市场交易中失利问题,2009年嘎查长联合16户农民注册建立了“绿色谷荞合作社”,但因各种原因合作社一直没能真正开展工作,结果入社农民因无利可图而对合作社失去信心。全嘎查每年约有200人外出务工,但真正能够向农业回流资金或帮扶家人的相对少,多数为维持自身消费。

据嘎查长介绍,全嘎查90%户都有不同额度的农村信用社贷款和民间高利贷。2012年全嘎查贷款总额200余万,户均贷款约10000元,其中一些农户因当期不能还贷(高利贷)而致贫,甚至成为恶性循环。据初步统计,嘎查30%~40%的农牧户仍处在温饱线上。嘎查长认为嘎查人均土地面积小、资源贫瘠,供读学生较多,以及农牧民流动资金短缺、贷款压力较大是导致农户贫困的最直接因素。

案例2:兴安盟科右前旗W嘎查

W嘎查隶属科右前旗中南部阿力得尔苏木,处于大兴安岭南麓,归流河畔,是较典型的半农半牧嘎查。由5个艾里、7个生产队组成,居住着近500户,2400余人,其中90%以上为蒙古族,其生活水平在阿力得尔苏木处在中等程度。

W嘎查约有11000亩耕地,人均不足5亩,山坡、梁地较多,土地贫瘠,地形复杂。当地主要种植玉米、黄豆。由于无霜期短,高产玉米成熟不了,于是只能种植普通玉米,但其亩产量只有700~800斤,效益甚微。另外,嘎查大多为山坡地,春季易受旱灾,夏季则易遭洪水灾害。近几年,W嘎查得到自治区及科右前旗扶贫开发资助,先后实施了农牧业产业化、小河治理及黑土地整理等项目,正在努力解决春季缺水、夏季洪水冲田等问题。

在当地,畜牧业与农业处在同等重要的位置。W嘎查有50000亩草牧场,人均近30亩。主要饲养土种牲畜,饲养量约20000头只,其中大畜近7000头。由于农牧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牲畜品种不适应舍饲、养畜成本过高等原因,虽要求全年禁牧但一直没能彻底禁牧,只是季节性休牧。W嘎查每年近300名青年劳动力外出短期打工,收入可观。

据当地农牧民反映,W嘎查在阿力得尔苏木属于中等生活水平的嘎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约2000余元,相当于全区农牧民平均人均纯收入的1/3。嘎查书记认为,在嘎查整体贫困状态下,还有近100户农牧民生活处在十分贫困的程度,其中半数为疾病所困或供读学生所致。当地农牧民表示,没有畜牧业收入当地农牧民生活会更加糟糕,农业收入根本满足不了子女上学、看病治病之需,如果今后进行全年禁牧,可能生活会更加窘迫。

案例3:锡林郭勒盟镶黄旗DS嘎查

DS嘎查隶属镶黄旗北部翁贡乌拉苏木,是典型的纯牧业嘎查。DS嘎查有10个浩特,64户,241人,嘎查牧民全部为当地蒙古族。土地面积约为6680公顷。

由于嘎查草牧场面积相对狭小,当地牧民经济底子薄,生活拮据。1984年承包草牧场时,除嘎查集体预留2000余亩机动地外,牧民人均承包草牧场仅为430亩。目前,只有37户牧民在本嘎查草场上经营畜牧业,其余27户均外出务工。2011年年底,DS嘎查牲畜存栏约3000头只,户均不足50头只,牲畜结构以绵羊为主。近年,因草牧场面积有限,并受干旱及政策影响,DS嘎查畜牧业生产基本没有很大发展。无奈,嘎查27户牧民常年外出打工,其草场基本在嘎查内部流转。外出的27户中,只有3户在旗所在地做些小买卖,相对稳定,其余则在建筑、饭馆等地方打零工、小工,维持生活。

人均草牧场面积狭小却不断退化是当地牧民面临最大的困境。据嘎查牧民介绍,本世纪初的使当地牧民损失惨重,而2003~2009年间实施的春季休牧制度也进一步加重了牧民负担。在此期间国家前后投入几千万,搞围栏、种树木,然而除沙地,草牧场生态恶化依然,反倒增加了牧民养畜成本。虽然国家给了补贴,但与牧民因休牧而增加的成本相比,可谓杯水车薪。2011年,嘎查上报牧民人均纯收入为3600元。牧民反映,在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中,把当地草畜平衡标准定为50亩养一只羊单位,即人均养养规模不能超过9只。显然,在现有条件下通过养畜很难达到改善生计的目的。

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贫困之原因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贫困既是区域性贫困,也是民族贫困、家庭贫困。至于区域性贫困,既有其先天不足,如自然资源禀赋不足、区位优势不明显等,也有其后天原因,如人口众多、制度失效、经济失衡、思想落后、社会浮躁等等,需从宏观层面去讨论和研究;而民族贫困,特别是家庭贫困的原因,则更多的从中观、或微观层面去观测在某特定区域的平均水平下,少数民族家庭的生活习惯、生产特点,寻找其根源,在此我们更倾向于后者。

1.人多地少,却灾害连年。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人口相对集中,却土地面积狭小且相对贫瘠。被划入国贫、区贫旗县的21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中,除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新巴尔虎左旗、阿巴嘎旗,其余牧业旗人口密度均超过5人/平方公里,一些农业、半农半牧旗县人口密度则远远超过全区平均水平(20.88人/平方公里),有的甚至96.15人/平方公里(喀喇沁旗)。在第二、第三产业相对滞后的情况下⑨,人口高密度和土地贫瘠是这些地区相对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以农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简陋的基础设施和贫瘠的土地生态,决定其很容易遭受各种自然灾害,常有发生因灾致贫者。

2.家庭承包制下传统农牧业的承载力无法提升。人均耕地或草牧场面积狭小又贫瘠,再加之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农牧户生产变成了数万计小而全的生产单位。很多地方为了体现公平,把有限的土地划分等级,承包给农牧户不同等级的数块耕地或草牧场。于是,耕地或草牧场土壤改良、人工种草、水利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更无法推进土体平整、大型灌溉、划区轮牧、土地整合等合理有效的土地利用机制。结果,现有的制度设计限制了传统农牧业的承载力的再度提升。

3.没有农牧业的扩大再生产。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因语言、习惯、能力问题,外出务工者相对较少,而更多的人仍滞留在农牧业生产上。于是,通过内部流转扩大耕地或草牧场规模的可能性极小,进而影响农牧业规模经营的进度。同时,农资价格的不断攀升、农业的小规模机械化及农畜产品流通环节不畅通导致农牧民现金收入增幅不大,流动资金严重短缺,农牧业再投资不足。而农村金融服务滞后及民间高利贷的泛滥进一步降低了农牧民扩大再生产的可能性。结果,农牧业生产始终徘徊在最初的土地、资金和技术水平上,农牧民生计改善甚微。

4.收入结构单一却生产上无特色。纵观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地区,多数为传统农牧业生产区域,农牧民主要收入仍然来源于农牧业,但近几年其增长速度明显放慢。而二、三产业,即便在本地区经济总量中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对农牧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不显著⑩。而且,从少数民族聚的贫困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状况看,地区间没有明显的差异,大同小异的产业类型、生产技术和劳动力配置使地区间没有形成相对优势,唯独人均土地面积和外部投入的大小成为了相互间的绝对优势。

5.生产性成本普遍增加,使贫困者难以脱贫。近些年,农牧业生产资料支出的增长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草牧场退化和耕地“三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之前,无论是生产资料的种类,还是其购买总量,仍处在只增不减的状态。于是,农牧户如果不能逐年增加生产性支出,其生产规模或生产效益就不能提高,甚至相对下降。因此,对于贫困家庭而言,因严重缺乏流动资金,逐年增加生产性支出的压力很大。然而,贫困家庭因曾经有不良信用记录,或找不到规定的担保人,很难得到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贷款支持,却被拖入无穷无尽的还民间高利贷利息的漩涡,因而其相对贫困状态不易于改变,甚至有些农牧户因增加生产性支出的努力失效而沦为绝对贫困户。

6.生活成本增加,特别是疾病和攻读学生压力,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致贫的一个主要原因。随着农畜产品商品率逐年提高,农牧业生产不再是传统的自然经济,农牧民生活必需品基本都从市场上购置。因此,物价的上涨,特别是食品价格的不断上涨,对贫困家庭或低收入家庭的影响远远超过普通家庭。同时,部分家庭的盲目消费、攀比消费等非理性消费行为也是其致贫或无法脱贫的重要原因。

而疾病和供读学生一直被认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致贫的重要原因。在鄂尔多斯市所做的265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195位被调查者认为攻读学生是致贫的一个直接原因,而163位被调查者认为疾病是导致贫困的另一个主要原因。疾病对于普通农牧民家庭而言,既带来精神和财物上的双重压力,也引起农牧业生产中劳动力的缺失。而医药改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不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的诊断和治疗条件有限,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然困扰着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农牧民。

而因供读学生生活困难或致贫者,也不在少数。2012年自治区在全国省市中率先实现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减轻了农牧民家庭经济负担,保障高中阶段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然而,一方面中小学教育资源的不合理分布,或过度集中,滋生选校、陪读、交通等名目繁多的支出;另一方面随着物价上涨、社会发展,供读一名大学生、大专生的费用也是水涨船高,对普通农牧民家庭,特别是对东部区农牧民家庭成为较大经济压力。

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扶贫策略

为顺利推进我区扶贫开发工作,自治区已出台《农村牧区扶贫开发实施方案》,提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培育扶贫主导产业、大力实施扶贫开发三项重点工程、积极推进社会扶贫等四个方面详尽而具体的工作措施,并列出相应的政策保障和组织领导方案,对今后一段时间的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而作为全区贫困问题之特殊成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既要全面落实《方案》,积极开展全方位的扶贫开发工作,也要体现其特殊性,给予一定的特殊政策并制定更加灵活的扶贫策略。

其一,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工业化不能简单重复和复制,也不能无条件接纳发达地区、相对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而必须要结合自身自然和人文优势进行适应性选择。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地区在矿产资源和经济区位上无明显优势,不具备大力发展工矿企业的条件,而在生态类新型产业和农畜产品开发及产业化方面应进一步加强。

其二,解决少数民族聚居贫困地区的“信息贫困”问题。在信息时代,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地区经济社会相对落后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大部分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地区缺乏畅通的信息传播通道和适当的信息传播工具。因此,进一步强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强制性使用制度,以及信息公开制度。鼓励和支持各媒体以民族语言文字传播信息,多制作信息类、解释类、解答类、监督类专题节目。加强基层电信网络建设,做到政府信息的全覆盖。

其三,扶持龙头企业与小微企业并齐抓发展。在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打造知名品牌的过程中,注重现有龙头企业的重组、整合,鼓励其做大做强。同时,重视小微企业的扶持和发展。在贫困地区,能让龙头企业直接带动的,并非贫困主体,他们往往是间接被带动的。而小微企业正是龙头企业与贫困主体之间最主要的桥梁和纽带。小微企业门槛低、规模小、精深程度低,所以无论从农畜产品的出售,还是贫困者从事非农产业,小微企业更接近他们。然而,小微企业融资难、监管凌乱、用工难、税费较高、信息不对称等使目前很多创业者举步艰难,需要有关各方的鼓励和扶持。

其四,降低或取消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地区财政配套资金政策。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不仅表现为农牧户个体的贫困,也表现为地区整体贫困。如果国家和自治区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始终要求配套资金政策,可能引起该地区项目型贫困问题。显然,提高地方积极性,配套资金政策并非是唯一途径。当配套资金制度必要时,应因地制宜、因项目而异,并做到上级配套资金、政策的按时到位和积极兑现。

其五,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扶贫移民要慎重。扶贫移民的移入地要具备持续的产业支撑、岗位需求等经济上的吸纳能力,也应具备民族人口的语言、文字、文化、教育等一系列要素的社会接纳能力。同时,也要充分考虑移民人口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问题。当然,从现有的生态移民试点经验看,移出地的有效管理也是稳定移民人口的重要保障之一。总之,在民族聚居地区实施扶贫移民必须慎重,民族固有的文化心理、生活习惯、生计策略,在新的生存条件下必然会产生新的变化,这对民族本身也是一次变迁。

注释:

① 民族人口比例超过30%的旗县(区)包括科右中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科左中旗、科左后旗、库伦旗、西乌珠穆沁旗、苏尼特左旗、镶黄旗、东乌珠穆沁旗、科右前旗、阿巴嘎旗、扎鲁特旗、喀喇沁旗、陈巴尔虎旗、巴林右旗、正蓝旗、扎赉特旗、科尔沁区、阿鲁科尔沁旗、霍林郭勒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奈曼旗、巴林左旗、乌拉浩特市、正镶白旗、苏尼特右旗等。

② 参考国务院《关于建立民族乡问题的通知》(1983年12月29日),人民网法律法规库。在其他规范性文件中均未找到相关规定或要求,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③人民政府办公厅,《国家和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旗县调整方案》内政办法(2011)91号。

④ 科右中旗人民政府办公室,科尔沁右翼中旗概况,2013-4-3。

⑤ 赤峰市2006扶贫开发工作总结和2007年工作初步安排意见,赤峰市扶贫办,2006-11-8。

⑥ 民族和宗教委员会的发言――加快兴安盟和通辽市少数民族聚居区域扶贫开发工作,政协内蒙古十届五次会议文件。

⑦ 通辽万亩草场遭非法开垦面临彻底沙化,中国草原,2013-2-2。

⑧D嘎查原为D苏木所在地,撤乡并镇改革中原苏木被撤,因此现在除本嘎查人口外,嘎查土地上还居住着原苏木所在地个体户或具有城镇户口的人员约180户,300余人。

⑨ 2011年21个贫困旗一产产值占地方总产值比重为20.05%,远高于全区9.10%的平均水平,其中排在前五位的是:兴安盟扎赉特旗高达48.80%、科右前旗45.86%、科右中旗36.63%、通辽市库伦旗为27.13%、科左中旗为26.27%。

⑩仅以苏尼特右旗为例,2012年该地区二、三产业产值占其地区经济总量的90.9%,但其对牧民总收入的贡献仅为1.66%。

参考文献:

[1]夏营.贫困与发展[M].人民出版社,1995.

[2]孙学历.内蒙古的反贫困[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3]内蒙古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第12篇

关键词:贫二代;代际传递;社会保障体系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也是社会矛盾凸显期。改革开放 30年的发展,使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与此同时,社会中的贫富差距问题也日益明显。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迅速扩大使得城市贫困问题持续发展,城市贫困阶层的规模也逐渐扩大,城市低收入群体的贫困可能由其父代进一步延续到他们的子代,形成贫困的代际传递。因此,以河南城市为例研究贫困阶层的二代趋势发展,对于解决河南城市二代贫困制定扶贫有效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引言

贫困,是人们生活、收入差距的一个相对概念。在当今世界,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绝对贫困,也称极度贫困,是指难以生存的问题。一类是相对贫困,是指当一部分人或家庭的收入比社会平均收入水平低到一定程度时所维持的生活状况,即不公平的问题。

二代贫困即贫困的待机传递。最早是美国的经济学家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 “贫困代际传递”(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Poverty)概念。贫困代际传递是指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家庭内部由父母传递给子女,使子女在成年后重复父母的境遇,继承父母的贫困和不利发展因素并将贫困和不利发展因素传递给后代这样一种恶性循环。

二、河南城市低收入群体二代贫困概况

(一)河南城市低收入群体特征

根据抽样调查郑州市低保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成员发现,性别构成为男性占样本的 489%,女性占 511%;年龄构成为 40 岁及以下占 50%,41 ~50 岁占 468%,51 ~60 岁占36 0%,60 岁以上占 122%;文化程度构成为小学及以下占 109%,初中占 420%,高中或中专占 377%,大学及以上占 94%。

通过调查数据显示出郑州市低收入人群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发生贫困的个体具有阶层属性,在贫困格局中,发生贫困的个体阶层多为社会中低阶层。二是贫困者多文化程度较低,据典型调查,户主为大专及以大学学历的贫困家庭只占全省贫困家庭的9%左右,大部分的贫困家庭是由文盲、小学、初中的户主家庭组成。三是贫困人口具有年龄倾向性。

(二)河南城市低收入人群概况

第一,城市低收入群体向上流动意识不足。第二,城市低收入群体代际收入流动固化。第三,城市低收入群体代际职业流动固化。

三、河南城市低收入群体二代贫困原因解析

(一)家庭成员子代与父代职业继承原因

现代社会与社会流动关系最为密切的制度有三个,它们是:就业制度、收入分配制度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教育制度。就业和收入分配制度与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社会流动的联系是直接的,不同的职业性质可以从几个方面影响一个家庭收入、生活质量、子女教育、抵御年老和疾病等风险的能力、人际网络、社会地位。父辈职业的弱势限制着子女的就业选择,使得他们缺少与同龄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就业岗位、参与经济活动的机会。

(二)家庭成员子代与父代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原因

受教育水平是社会流动理论中所谓的自致性因素,它的提高可以弥补先赋性因素的不足,是实现社会垂直流动、提升社会地位的基本要素。在就业环境日益严峻的今天,教育水平的高低以及是否掌握职业技能成为职业获得与否的关键。在社会流动自由性日益增强的今天,凝结在就业者身上的人力资本价值在劳动力市场上愈发受到重视。因此,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状况是职业获得和社会地位提升的条件,也是影响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因素。

(三)家庭成员子代与父代社会资源原因

作为社会资本缺失的“贫二代”,相比较普通人群缺少了包括经济资本、政治资本和教育资源的社会资本。首先,社会资本是一种可以吸取的某种资源的、持续性的社会网络关系;其次,这种网络关系不是那种依靠亲属关系和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自然关系,是通过某种制度性的关系来加强的。再次,社会资本具有潜在性和现实性,当这种网络被调动时,即产生他就是现实的社会资本;最后,作为一种网络资源,社会资本受益程度依每个人的实践能力大小而有所区别。

四、河南城市“二代贫困”社会治理方案

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二代贫困既是以往城市贫困问题的延续,同时又具有新的城市贫困问题的特征。因此,对于城市低收入群体二代贫困的治理,就需要从保障体系、教育公平、就业促进、救助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生育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五大内容。实现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即在教育、居住、医疗、养老保险和生育等方面实现人们占有的均等化,必须及时强化和优化劳动力输入地各级政府的属地管理责任,根据常住人口合理配置各种公共资源。

(二)提高城市低收入群体家庭子女受教育程度。对于教育要创造公平的教育环境,将教育公平问题作为与效率同样重要的价值目标,继续普及义务教育到每一个角落,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教育机会均等。要想消除或弱化贫困代际传递现象,最直接有效的策略是完善国家对公民的教育保障政策。同时,使人人平等地享受高质量的义务教育,追求教育质量公平。

(三)促进城市低收入群体子女的就业。对于就业政策方面,要帮助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子代获得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实施城市低收入群体二代的就业援助。就业援助是指政府对城市低收入群体二代就业实行专项援助以帮助他们实现就业的政策或制度。

(四)对于救助政策方面。虽然我国现阶段已经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是关于城市贫困问题解决的基本的保障政策方面仍有不足,面临着制度不完善或缺失的问题。要根据城市低收入群体不同的特点和致贫原因,实施分类救助。(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规划课题“城市低收入群体阶层地位代际传承模式研究”(12YJA840009)

参考文献:

[1] 何汇江,曹亚星.城市低收入群体二代贫困研究述评[J].当代经济.2015(22):96-99.

[2] 何汇江,曹亚星.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二代贫困与援助政策研究述评[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7):

[3] 辜胜阻,李睿,杨艺贤.切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全国同步小康的对策思考[J].社会科学家.2015(4):63-67.

[4] 陈全功,程蹊.生命历程视角下的贫困代际传递及阻断对策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101-106.

[5] 刘林平,沈宫阁.“贫二代”现象及其发生机制实证分析[J].人民论坛.2014(2):18-19,256.

[6] 姜耀东.“知识无力”的背后,是贫困的代际传递[J].云南教育(视界).2015(4):1.

[7] 段慧丹.我国城市贫困代际传递问题分析:基于社会流动理论视角[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4):53-56.

[8] 祝建华.城市贫困家庭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因素及政策干预[J].团结.2014(3):38-41.

[9] 林闽钢.缓解城市贫困家庭代际传递的政策体系[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