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感恩教师论文

感恩教师论文

时间:2022-12-07 15:19:00

感恩教师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感恩教育;感恩文化;双向沟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56-02

一、大学感恩文化的建设意义

大学感恩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关于感恩的历史沉淀、创新品格和价值取向的一种特殊文化形式,并以潜移默化的“能动”方式形成的一致价值判断体系。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师生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大学感恩文化包括感恩文化内循环和外循环。所谓感恩文化内循环是利用校园各种载体和平台培养感恩意识,提倡感恩行为,经过不断积累形成感恩文化的循环,时刻影响着师生,它体现了大学的历史文化传统。所谓感恩文化外循环是社会与学校、师生“互动”中影响大学感恩文化,经过时间沉淀,成为大学感恩文化的一部分,它体现了大学的社会文化背景。大学感恩文化将感恩融入大学文化予以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大学感恩文化,以文化的传承推进师生感恩知行观的提升,有助于强调责任意识,注重养成教育,增进师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营造互帮互助、和谐友爱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全面进步。

二、大学师生对感恩的认知与参与

我们对上海大学部分学生及老师发放调查问卷。调查涵盖理、工、文、经、艺术五大类,共发放问卷300份,其中学生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50份;教师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50份,有效率100%。问卷是对师生感恩意识和行为的调查。

1.高校师生对感恩的认知。根据调查的数据显示,98.2%的学生和100%的教师认为应该具备感恩意识,说明大学师生已具备正确的感恩认知,对于他人、学校、社会、国家的付出能够产生积极的感恩情感和报恩冲动。

2.大学师生对感恩的参与。①大学生对报恩行为的认识有偏差,报恩方式较为单一。调查结果显示:有81%的学生“会向父母表示感谢”,86%的学生“在教师节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向老师表达过谢意”,78%的学生帮助过朋友,92%的同学曾参与捐款、捐血,84%的学生曾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或环境保护工作。这说明大部分学生有感恩行为,他们认识到父母、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并开始身体力行感恩图报。但调查也表明:76%的学生同意向父母报恩的方式就是努力学习,54%的学生同意“现在能力所限还不能报恩”,72%的学生同意“因害羞或者胆怯,经常不愿表达内心感激之情”,75%的学生同意“等功成名就后报答帮助过我的人”。这说明他们认为报恩只是物质上的回报,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真诚的沟通。②大学教师对于学生报恩行为的影响略显不足,缺乏情感引导。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的各项感恩行为数据都远高于学生,感恩形式也丰富,但教师的职责决定了他们不仅要成为一个感恩图报的人,更要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成为一个感恩图报的人。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是感恩教育的重要影响因素,俗话说“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方能信其道”。在大学生的情感调查部分显示:虽然有72%的学生与教师谈过心,但只有41%的学生把教师当做自己的知心朋友,这会降低教师对学生在感恩教育中的情感引导。

三、大学感恩文化建设思考

1.大学感恩文化内循环的建设思考。①将感恩教育纳入学校长期规划,建立师生的感恩闭环。感恩教育,不仅要开展主题活动,还要渗透进大学教育的各个学科、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各个环节,形成全校育人的良好氛围。一方面,学校制定培养感恩意识和行为的制度,针对大学的迎新季、成长季和毕业季开展感恩教育,利用仪式教育与日常教育营造感恩氛围;另一方面,学校总结感恩教育的阶段性特点,针对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学生的个性特点不断改进,经过时间的沉淀,形成大学感恩文化,使之在稳定中发展,在发展中优化。学生怀着感恩之心报答老师和学校,学校和老师带着感恩之心教育学生,逐步形成师生的感恩闭环。②将感恩教育与校训精神结合,建立各具特色的大学感恩文化。将校训精神融入感恩文化建设,有三种实现途径:其一,开设校友讲堂,将用实际行动回报母校的校友请回学校讲述校训精神以及他们与学校的故事,营造良好的感恩氛围;其二,开展校园感动人物评选;其三,推行高年级学生的“同辈导师”制度。③因人、因材、因时开展有针对性地感恩教育。实施这一策略要把握三个方面:其一,感恩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要适合大学生的年龄层次;其二,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现有感恩认知水平;其三,考虑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

2.大学感恩文化外循环的建设思考。①与社会联动,营造感恩教育的社会氛围。在与社会的联动过程中,“学”与“做”同样重要。一方面,教师可以选取国家主流媒体宣传和报道的感恩事迹和人物,比如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等评选作为教学资源开展讨论、演讲与采访等系列感恩教育。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组织和参加“携爱进社区”“环保节能从我做起”等志愿服务和环保行动,为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为自然环境做些力所能及的实事,在情境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如何施恩、报恩。②把握时代脉搏,创建感恩教育的网络宣传阵地。在互联网时代,可从“引”、“领”两方面建设感恩教育的网络宣传阵地:一方面,建设志愿服务家园和环保家园等主页,让大学生在网络上能用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人、提供服务、保护环境,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另一方面,教师可在大学生“扎堆”的社交网站注册个人主页,对社会现象、热点事件、身边人物,贯彻感恩教育的理念及时撰写日志、心情或微博等,以朴实的话语表达做人的道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感恩教学效果。③同家长互动,建立感恩教育家校联动机制。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只有与家长联动起来,形成合力,才能发挥最佳效果。首先,利用家访、电话、家长学校、书信等方式与家长“双向沟通”——向家长了解孩子的成长经历,让家长了解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意义,开展有针对性的感恩教育。其次,邀请家长参加以“感恩”为主题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家长既是聆听者也是参与者,可以请家长用自己的人生经历诠释对感恩的理解,或邀请家长与学生共同体验感恩行动。最后,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的感恩行为,与家长联动教学,共同见证学生的品德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立德树人”系列·第三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岳春峰.名校校园文化构建力[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孙庆珠.高校文化概论[M].山东: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4]关成华.北京大学校园文化(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汤梅丽,吴玉明.感恩的困境与社会主义感恩文化构建[J].政法论坛,2010,(6).

第2篇

一、课题的提出

1.社会现状的需要

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古训。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来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美德被淡忘和受到一定冲击,“感恩”一词在有些人看来已过时了。随着独生子女学生越来越多,相应的“小公主”、“小皇帝”也越来越多,长辈对他们有求必应,可谓溺爱,社会、学校对其关怀备至,造成当前不少中学生“以我为中心”的习气。他们只知“我该怎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怎样”,不知“要我怎样”。这对于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来说,是十分危险的。如何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成为目前一个热点话题。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工作中加强感恩教育,也成为了我们的研究重点。

2.学校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对中学生而言,“感恩”他人的能力有限,但是感恩意识却要从小树立。因此,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手段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让他们懂得感谢家庭、学校、社会;感恩教师、亲戚、朋友的关怀与帮助,常怀感恩之心,自然而然地成为我们现代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感恩教育的定义及其意义

1.感恩教育的定义

感恩,《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个舶来词,牛津字典给出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知恩”于心,就是对世间所有人所有事情能给予自己的帮助表示感激,铭记在心;“感恩”于行,就是在知恩、感恩的基础上,能够懂得施恩于他人,将心中的感知具体化,行为化形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对生命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

2.感恩教育的理论价值

感恩是“感”和“恩”的两个过程,“感”是感知、感受,也就是知恩的阶段,是报恩和施恩的前提和基础。感恩教育将深化主体性教育理论和孝道教育理论,扎根于主体性教育理论和孝道教育基础之上,联系德育教育工作的有关要求,结合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取得相应的研究成果,必将又反过来深化和发展初中语文教学中感恩教育的有关理论。

3.感恩教育的实践意义

(1)对于个人而言,感恩教育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感恩并以实际行动来报答他人和社会恩情的话,那他就不是一个人格完整的、心灵健康的人。感恩有时并非人的天性,需要感恩教育的点拨。感恩教育在教育活动中对于人们内心价值秩序的建立、师生间关系的重建以及学生的生命观、自然观、人际交往观等观念的树立,都能起到重要作用,使他们走向谦逊、谨慎、幽默、敬爱、自尊、感恩。

(2)感恩教育有利于形成学校、家庭良性互动的社会德育氛围。通过系列感恩活动,让学生的心灵不断撞击感激的区域,告诉学生要学会感恩——感谢父母的哺育,感谢自然的恩赐,感谢社会的关爱,感谢别人的鞭策……只有这样具有极强可塑性的学生才能“心会跟爱一起走”,并以爱心来回报这个充满阳光的世界。

三、语文教学感恩教育研究的目标及过程

1.语文教学感恩教育研究的目标

(1)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学会一定的感恩方式,养成感恩习惯。

(2)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深入挖掘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有关各种感恩话题的课文和话题作文,逐步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品质;感激教师的培育之恩,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良好品质;感激他人的帮助之恩,在生活和学习中互相帮助,乐于助人;感激自然的赐予之恩。

(3)在语文教学中,向中学生渗透感恩意识,教会他们如何感恩,通过何种方式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如何感谢教师的培育之恩,怎样感谢他人的帮助之恩。

2.本校语文教学感恩教育研究的过程

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这期间,需要一步一步地来做。在研究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具体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营造感恩教育的语文教学环境

在语文教学中展开感恩教育,并想取得成效,需要有良好的感恩教育气氛和校园环境建设;需要校园的物化和人文环境的建设营造感恩氛围。物质文化环境是无声的老师。文化环境的精心设置会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使语文教学真正起到“无声润物三春雨,有心护花二月风”的良好效果。

(2)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第3篇

一、与大学生感恩教育有关的专著研究

感恩作为一种伟大的人文精神,在人类历史上源远流长,在宗教、伦理、文学、教育等领域都可见到感恩思想之光。但对于感恩及感恩教育的专门论述却非常零散,专著稀少。在我国古代,感恩与感恩教育主要以“孝”和“孝道”的表现形式散见于《四书》《五经》、古代诗词、名人家训等中,孝的意义与孝德的培养是主要内容。在当代出现了一些从伦理学方面对感恩进行论述的专著。到目前为止,笔者主要收集了《中学生感恩故事全集》《学会感恩》和《感恩》,主要以伦理故事、哲理小品的形式来诠释感恩;2006年中国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感恩教育与德育管理手册》一书,详细介绍了感恩教育。

在国外,早期感恩研究主要体现在宗教当中,因为感恩是信教徒宗教活动的主题和宗教生活形式之一。到了近代,亚当・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感论》中涉及到了感恩,这是对感恩的世俗研究的开始。他主要分析了感恩的社会意义和感恩产生的社会心理因素。在现代,感恩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心理学家从不同的理论基础出发,提出了感恩的认知情绪理论、情感体验理论、道德情感理论等,阐述了对感恩心理的认识,包括感恩的实质、感恩产生所依赖的条件、感恩的作用等。这些内容在刘建岭的硕士学位论文《感戴: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中也有所体现。

二、与大学生感恩教育有关的论文研究

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专门研究是近几年才开始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为期刊论文,硕士论文具有代表性的几篇文章是:华中师范大学何莉的《大学生感恩教育探讨》,西南大学郝大勇的《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河南大学李秋娟的《论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华东师范大学范志英的《感恩教育的实践探索――以上海市德州中学为例》,哈尔滨工程大学吴殿峰的《大学生感恩教育理论与实践探讨》,华东师范大学法政学院陈秀兰的《感恩的缺失与感恩教育的策略》,山东师范大学戚哲民的《当前感恩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等;期刊论文具有代表性的几篇文章是:烟台大学任现品博士的《略论儒家文化的感恩意识》,该文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感恩理论进行了归纳整理。河南大学的杜建政教授发表了《感戴的道德情感理论》、《感戴研究综述》,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喻文德的《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当代青年研究》2005年第8期)、胡虹霞的《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年第5期)、丰根凤和刘家桂的《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6期)、梁勤儒等的《丛飞事件的反思从学生工作的角度谈高校的感恩教育》(《青年研究》2006年第2期)等。这些研究大多数停留在研究者对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内容主要聚焦于大学生感恩教育实践的宏观操作部分,对感恩教育的理论基础部分探讨不多。同时实践方面的研究也不够全面、系统,侧重于对宏观策略的研究且表述很笼统,对具体操作的研究较少,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目标不够明朗,对大学生感恩教育内容的探讨不够深入。

三、与大学生感恩教育有关的实践研究

在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的前提下,济南大学信息学院在全院学生中开展了“寄一张明信片,打一个问候电话,发一个祝福短信,做一件报恩事,表一份感恩情”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师生参与以及家校互动等多种途径,借助校园环境建设和校本课程开发等手段,对学校感恩教育新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以求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通过教育活动切实将知恩、感恩、报恩内化为稳定的行为习惯和人生品格,自觉做到常惜知恩之遇,常怀感恩之心,常为报恩之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也发起“一封家书”活动,让学生家长用最传统的书信方式,提笔给孩子写一封家书,算一笔求学账,诉一段人生经历,寄一份殷切希望。活动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让更多的学生、家长投入到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来,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重要性,明白一个人一定要知恩言谢,对给予自己帮助和关爱的人时时怀有感激之心。同时要让教师也深深地体会感恩的必要性,努力地将社会的爱心转化为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团委还进行了《在学校集体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感恩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该课题以班级生活和集体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学会感恩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以学校、社区、家庭为三大环境背景,开展相应的探讨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健全学生的人格。

四、高校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以上对感恩教育的研究、实践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使其学会一定的感恩方式,养成感恩的良好习惯。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理论及实践经验,但仍存在许多不足:

1.对感恩教育的重要性虽有所认识,但重视程度不够

多年来,我们的学校教育更多地是在关注分数、升学率和就业率。中学教育沦为考试工具,大学教育沦为就业工具,社会教育沦为欲望和功利的工具。高校的功能包括教育、科研与服务社会,其中教育是基础,而德育在教育中又处于首要地位。但是一些高校对感恩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感恩教育的实施力度较小,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未形成“学会感恩”的良好氛围。学生感恩意识缺乏,导致情感冷漠,责任心与协作精神匮乏的现象对于“学校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2.感恩教育活动化,缺乏系统性

感恩教育的形式应该是丰富多样的,但是教育者往往把感恩教育片面地等同于搞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盲目地顺应潮流、“追赶时髦”,让感恩教育沦为“一日曝之,十日寒之”的作秀表演,如许多学校不约而同地让学生给家长写“感恩信”,以给父母洗一次脚作为家庭作业等等。教育者在没有讲清感恩活动的精神内涵的情况下盲目让学生“活动”,收不到应有的成效。许多家长甚至感到莫名其妙,认为不过是学校一时心血来潮,使活动的真正意义消解。而学校管理者在总结、评价学校的德育工作时,往往罗列学校搞了哪些感恩教育的活动,这暴露出感恩教育中的短视行为。举办活动不是目的,而应成为教育的手段和渠道之一。在实际情形中,很少有学校把感恩教育活动系统化、序列化并纳入长期规划的,这势必使感恩教育缺乏系统性和长远眼光,削弱了感恩教育在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过程中的作用。

3.感恩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备

对大学生感恩教育尚未建立起有效的评价体系,致使感恩教育难以落到实处。有的学生本来有较高的道德内省意识,在思想上认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是当他们看到忘恩负义的人并没有受到相应的惩罚时,原有的道德意识就会发生动摇,进而放弃了对他人感恩。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将使学生的道德水平处于失范状态,使感恩教育很难在大学生的心灵中引起震撼。

4.感恩教育流于形式

第4篇

一、感恩教育现状调查和结果分析

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本研究针对在校高职生随机性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其中有效回收284份,回收率95%。通过问题的设定,本调查主要从感恩教育的必要性、感恩意识现状、感恩表达途径、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等四方面了解高职学生的现实情况,调查结果及分析如下。

1.学生具有感恩意识及回报社会的意愿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93%的同学有过感恩社会(学校)的想法或行动;95%的同学认为应该在教师节向教师表达祝福及感激;97%的同学在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都会有感恩之心。通过以上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当前大部分高职学生是心存感恩意识的。近来很多文章通过反面案例以及部分社会反面现象,认为新一代大学生情感淡薄,感恩意识缺乏。笔者认为这样草率的结论并不科学。

2.缺少表达感恩的信心和行之有效的感恩表达方式

调查发现,94%的学生认为最感激的人是父母,而仅有55%的学生会经常与父母联系,更让我们惊讶的是,调查中,仅有44%的学生联系家人是为了问候家人。从这个数据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学生虽然非常感激父母的养育、培育之恩,但大部分学生更多的是将这种感恩隐藏在内心深处。他们或者是在表达感恩之心时显得信心不足,觉得表达这样的情感有些难为情,因而选择回避这样的问题;或者是不知道应该通过何种方式去表达内心的感恩之情,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去感恩。40%的学生有过感恩社会的想法,但却未实践过;70%的学生偶尔会或认为应该在教师节向教师表达祝福,但却未能采取行动。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我们的学生具有感恩意识,但在采取行动中,显得缺乏信心和方式方法。

3.学生对感恩教育具有一定的理性认识

在对感恩教育的必要性调查中,9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对当前高职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53%的学生认为当前高职大学生欠缺感恩意识,73%的学生认为当前大学生虽然不缺乏感恩之心,但应该通过感恩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由此可见,当前的高职学生对于感恩教育的认识是非常理性的,他们希望通过更多的德育教育,提升大学生群体的人文素养、内在品质,在“以人为本”的理论指导下,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4.部分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多元化,学校教育至关重要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76%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教育形式、有无感恩教育内容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59%的学生认为家庭、父母的溺爱,是导致感恩意识缺失的重要原因;41%的学生认为个人素质也是导致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的教育形式、素质教育的内容对学生德育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随着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加,学校的应试教育、考证教育、就业指标给学生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素质教育往往只是表面教育、应付性教育,甚至被忽略。因此,大力加强高校的德育教育内容,开展正确的教育方法,对提升当代高职大学生的德育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感恩教育方法思考

1.积极营造浓厚的校园感恩文化氛围

(1)广泛宣传,树立典型。学校应该在平时的工作中加强感恩教育内容的宣传,广泛收集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从正面教育学生牢牢树立感恩之心。学校应该通过校报、校园广播、宣传板、校园BBS等各种宣传媒介,大力宣传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在感恩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事例,通过典型事例的榜样示范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浓厚的校园感恩氛围。

(2)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与感恩文化相融合。学校应充分利用大学校园学生活动丰富多彩、内容积极向上的优势,将感恩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形成一系列带有感恩主题的特色学生活动,例如感恩讨论班会、感恩学生晚会以及以感恩为主题的各种作品创作大赛等。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既增强了学生的感恩之心,又在无形中教会了学生正确使用感恩的方法。

(3)发挥学生组织、社团的积极作用,让学生自己体会到感恩活动的快乐。

学校应通过利用学生组织、社团的自我教育功能,指导学生组织、社团开展内部感恩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施恩于社会给自己带来的身心愉悦感,增强学生参加感恩活动的积极性,然后在学生干部的带动下,引领其他同学积极参与到感恩活动之中。

2.努力发挥思想政治课、德育课的育人作用,加强感恩教育的理论指导

学校要充分发挥“两课”的育人功能,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以专题形式系统地融入感恩内容,从理论上加强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指导,解开学生思想难题,从而引导他们使用正确方法表达内心的感恩之情。

3.加强学生工作队伍的实效性引导

学生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工作环境贴近学生,对学生的状况比较熟悉,工作内容比较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可以通过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渗透感恩教育,提升学生感恩之心,指导学生采取正确的感恩行动。

4.在实践中培养感恩表达方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感恩教育的内在意义。学校应通过积极引导,将学生的感恩意识转化成实际行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表达方法。学校应帮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小事开始,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活动。学校要编订完善的学生感恩手册,并将其纳入学生素质考核当中,综合全面地对学生进行年度考核。

5.发挥全体教师的力量,努力做好感恩教育工作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所谓之“道”,指的是伦理道德,即一个人的品质,传道,指的就是传授思想道德,教会学生如何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可见,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责任。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通过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在实际生活中处处教导学生常怀感恩之心。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

[2]李光富.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研究[J].科教文汇,2011(1).

第5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高职大学生;感恩;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248-02

感恩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们祖先的坚定信仰,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稳定剂。它能规范人们的行为,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培养人们博大的胸怀,它应当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优秀品质。这种美德我们应当世代传承。但是,当前一些大学生存在着极端自我,情感冷漠,不懂感恩、不会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将父母的无私付出和他人的帮助视为理所应当等问题。特别是在高职大学生中,由于其整体素质偏低,成绩不理想,普遍存在着感恩意识淡薄的现象,因此,加强高职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高职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

1.加强高职大学生感恩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现代社会的发展对高职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不容忽视的一个事实是正处于个体成长关键时期的高职大学生普遍缺乏感恩意识,考虑问题往往以自我为中心,重索取而轻奉献,权利意识较强但责任意识相对较弱,这与大学生全面协调健康发展显然是不相适应的。而根据近年来高职大学生自主择业和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整体素质在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用人单位选聘人才的标准往往不是智力因素,而是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因此,根据以人为本和高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加强培养学生以感恩为基础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而促进学生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实践创新素质等全面协调发展,是当代高职大学生顺利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2.加强高职大学生感恩教育,有利于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教高[2004]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职院校要始终坚持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为根本目标。这是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高职院校发展状况明确提出的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不是单纯的职业培训机构,只有根据新时期对高职大学生的需求标准,加强对高职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才能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故此,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承担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也承担着培养良好道德素质人才的重任。

3.加强高职大学生感恩教育,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高职院校,开展感恩教育,培养出既具有职业技能又具有感恩之心、回报社会的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对于确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因此,作为德育教育重要内容之一的感恩教育应当引起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高职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在高等教育中占据半壁江山,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我国正面临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正处于青春期的高职大学生思想很容易动摇而产生混乱和错位,因此,为了克服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高度重视和促进高职大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这将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高职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当今社会上存在着急功近利等不良社会风气,感恩社会的奉献者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和尊重,甚至在现实中屡屡发生好心救人者反被诬陷,英雄“流血又流泪”的事例,这给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高职大学生在不良社会风气的消极影响下,逐渐变得情感冷漠,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感恩他人、感恩社会。

2.学校教育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的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就业率,学习成绩成为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唯一追求,甚至决定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一些高职院校过于看重学生的专业成绩和就业单位,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优评先和推荐入党的衡量标准,却忽视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对感恩教育的重视不够,从而导致高职大学生情感冷漠,感恩意识淡薄。

3.家庭教育的缺失。今天的高职大学生多数是“90后”独生子女,父母和社会对他们倾注了过多的关爱和期望,很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孩子提供了养尊处优、众星捧月的生活条件和氛围。父母对孩子一厢情愿的付出,不求回报,尤其注重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但是却很少和子女进行精神的交流与沟通,对孩子内心的情感世界缺少了解,忽视了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家长的过分溺爱使孩子成了不会感动、不懂感谢、不会感恩的“冷漠一代”。

三、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感恩教育的方法

感恩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教育的引导和点拨,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作为一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我从课堂教学环节来探讨对高职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方法,将感恩教育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结合起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学生感恩教育中的作用,进一步提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1.言传身教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言传身教,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性作用对高职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教师优秀的品德是强大而无形的教育力量。这种优秀的品德是通过一言一行来表现的,因而,教师要注意以身作则,以其人格的魅力来感染影响学生。在感恩教育中,教师对学生所要求的,自己必须首先要做到而且要做好,真正做好学生感恩的榜样。

2.案例教学法。高职大一学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两门公共课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经常引用一些经典案例进行讲解,以启发高职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例如,我在讲到《概论》课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时,我会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改革开放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发生的巨大变化,从学生自己家庭的变化,到我们自身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到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进而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热情,从而提升高职大学生的精神境界。

3.情境体验法。感恩教育注重情感的交流与互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找出适合感恩教育的素材,以此作为切入点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同时,教师要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同现代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设计感恩情境,借助情境体验法,达到以情感人,情理交融的教学效果,最终使学生真正树立起感恩意识并付诸行动。例如,在《基础》课第一章第二节中,当我讲到认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时,我会首先同学生交流责任的话题,结合一些蕴含人生哲理的小故事,让学生去体会感恩,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在社会中生活,必须要承担各种各样的责任。作为在校学生,要勤奋好学;作为子女,要孝顺父母;作为伙伴,要互帮互助;作为公民,要爱国守法。这种情境体验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直观感悟法。直观感悟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恰当地使用图片、影像资料、实物展示等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选用一些有代表性、具有深刻道德教育寓意的影像资料,像《感动中国》、《抗震救灾文艺晚会》、《复兴之路》等。爱国与美德,伟大与平凡,瞬间与永恒,真实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教师以此为契机营造氛围开展感恩教育,让学生最终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总之,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立足高职学生特点,在教学环节中积极探索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感恩教育的方法途径,引导高职学生增强感恩意识,使高职大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这将有利于高职大学生人格的完善、生活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20(4):9-12.

[2]赵淑.高职院校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探讨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0,(7):270.

[3]万平.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加强感恩教育的几点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5):105-108.

第6篇

[论文摘要]中国古代历来重视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优秀的传统文化,用传统的道德教育审视当前的未成年人感恩教育现状,通过孝教育、尊师道、修身律己的传统思想加强和提升当代未成年人感恩意识。

中华民族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文化沉淀,根深蒂固的优良文化传统依然是道德教育,重视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作为一切社会活动的主要目的和行为方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道德即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的基本问题是利益问题,即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社会利益的关系问题。在我国古代,所谓“德”就是对他人有利,这样才称得上是有道德。不仅在我国古代要求是如此,当代社会,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传承优秀的传统道德教育,与当代的社会现实相结合,作用于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的感恩教育,把他们也培育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一、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

中国的重德传统一直传承下来,在整个封建社会,统治者都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各朝各代的教育政策都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西周国学就以“一日孝行,以享父母;二日友行,以尊贤良;三日顺行,以事师长。为主要教育内容。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历代的思想家都十分重视道德教育,最具典型代表的是孔子,其关于道德教育的内容是最为丰富和最具影响力的,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仁”的教育,“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仁”是“道”的具体体现,按照“仁”的要求去做,就是实践了“道”,反之便是违背“道”。如何实现这个“仁”,孔子及其弟子在讨论中得出,“仁”者“爱人”。因此,“爱人”无疑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爱人是仁的基本含义,也是待人处事的前提。儒家另一思想家孟子提出“性善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论证了实施道德教育的可能性。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也,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热,泉之始达”。即人性中的这“四端”,故可以通过道德教育“扩而充之”,使之成为仁、义、礼、智四德。荀子特别重视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荀子从“性恶说”的思想角度出发,论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道德教育的作用就在于要“化性起伪”,重视对学生的道德知识教育的培养,主张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的环境加强对道德教育的认识和学习。西汉的董仲舒也比较重视道德教育,他把德治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道德教育在培养人才、发展人性、社会教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董仲舒的道德教育思想对中国的德育思想的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宋代的教育家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派重视道德教育的思想,提出了学校教育必须坚持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学生有了较高的道德修养,才能发挥其作用,对社会和国家有用。朱熹认为道德教育应该从两个方面发展,即“存天理,灭人欲”,让学生懂得道理,自觉行动,遵循社会道德规范。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就道德教育有很多的阐述,对后世有很深的影响和作用,尤其在当前未成年人道德滑坡、感恩意识淡薄严重的社会,我们应当借鉴古代道德教育的精髓,加强和提升当前未成年人的感恩教育。

二、当前未成年感恩教育的现状简述

《现代汉语词典》把“感恩”界定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对感恩教育主要的解释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它的本质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价值观的转变等导致未成年的道德品质出现很多问题,尤其我国现在的未成年多是独生子女,大多只懂得享受,缺乏自觉的道德修养,从而养成自私、冷漠、忘恩等性格。未成年的种种不良表现正是由于感恩品质缺失,具体表现首先在家庭中,他们对父母的不孝顺,叛逆父母,社会中多有未成年人为了上网玩游戏与父母发生争执而离家出走,也常和父母顶嘴,甚者有挥刀拭母等事件的发生。我们从古代传统的道德教育中首先学到一点就是孝,对父母的孝,对长者的孝。父母带给我们生命,倾其所有培育我们,报答父母的恩情是我们必须履行的义务,而在当前的现实社会中,尤其是未成年这种意识越来越淡漠,甚至在调查中发现很多的未成年人认为这种恩情是理所应当自己该获得的。其二表现为在校对老师的不尊敬。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梯”,即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在学校里,要尊敬师长。尊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当前很多的中小学生已经淡忘了这一古训,缺失了对老师的这份感恩之情,表现为路上碰见老师就当不认识,横冲之;课堂上全无敬和尊,不认真听讲,和老师顶嘴,也有当面辱骂老师等现象发生。其三,个人的修养不够,在社会中则表现为没有责任心和道德感。很多未成年人是独生子女,他们缺少宽容和分享的心态,往往在处事中表现较为狭隘,不懂得体恤别人的辛劳以及珍惜其劳动成果,唯我独尊,不懂得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教师给予他们的一切。

当前未成年人正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时候,加上社会上的种种不良的行为的影响,不加以正确的疏导和灌输,未成年人很容易走向歧途,导致形成感恩缺失现象。在造成未成年人感恩意识缺乏的种种主客观原因中,当今社会对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的摒弃也是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应该重拾古代道德教育的精华,从而指导当前未成年人的感恩教育,认识感恩教育对他们的重要性。

三、以传统的孝道教育为主线,加强未成年的感恩意识

中国古代历来重视孝的教育,把“孝”放在教学首位,认为“百善孝为先”。《孝经》中有“孝者德之本”之语,是说孝敬父母是一切社会道德的根本。川所谓孝梯,是指孝顺父母和敬爱兄长。[8](P32,孔子认为孝梯是根本的道德规范,“为仁之本”,孔子把“敬”作为孝的主要内容,即尊敬父母是很重要的,看的比养还重要,只有把尊敬和供养想结合的行为,才能称之为孝。孔子的“孝”还要求子女在做人行事上严格要求自己,品德高尚,这样父母才能对子女放心。子女之所以要孝敬父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应当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父母辛苦养大儿女,最希望的也是儿女能知恩图报,善待父母。故常说:“人之行,莫大于孝”,这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墨子认为孝,就是利亲也,为人子必孝,把父母的事要作为自己分内的事而又有能力为父母谋利益,这是墨子对君子提出的孝的要求。《孝经》中认为孝有五等之孝,庶民之孝则是“谨慎节用,以养父母”,要求敬养父母。北魏孝文帝时主张孝治,通过奖用孝梯,推动人们崇敬践行孝道,要敬老并严惩不孝。因此汉以孝而治天下。中国传统文化是重视伦理道德的文化,也以孝梯教育为家庭和学校的主要教育。对于当代的未成年人,加强未成年人的感恩教育,从传统的孝教育出发从小培养青年的孝心,要养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良好品质,做一个有孝、知恩、有义的青年人。未成年人现在进行孝教育,从身边的家人做起,孝敬父母,才能让其渐渐学会照顾他人,关心别人,学会以感恩的心态对待身边的人和物,最终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四、继承传统的尊师道精神,提升未成年的感思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重视尊师道精神,这在《学记》中就能体现,尊师是其主要特点,认为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要由教师来严格教育,“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在先秦诸子中,荀子是最为提倡尊师的,“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可见荀子将师的地位与天地先祖相比,与君师并称,并把尊师与否与国家的衰亡相联系,提倡国家要重视教育,社会上要尊敬教师。在教学中,荀子更是强调学生对老师的尊敬,“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战国末期产生的杂家的尊师思想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教师教育人,培养人的作用很重要,能够影响国家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学生应该做到“事师之犹事父”,“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师说》是唐代著名的教育家韩愈论师道的主要的著作,认为“人非生而知之者”,“学者必有师”,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要尊敬教师,即“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学问,学生应该认真的听从教师的教诲,才能学有所长。古代尚且如此,今天的学生更应该传承这种尊师的思想,尤其是未成年,从小就应学习古戎的尊师教育,认识到教师对我们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倾之心血给学生传授其所知之事,相应的学生要怀有感恩情怀,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知教师的辛苦,尊敬老师。

五、通过修身律己强调未成年的感恩教育

第7篇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 感恩教育 措施

感恩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孕育的优良传统和美德,是社会和谐发展一个重要方面,但现阶段不少大学生一定程度的存在功利观念,情感冷漠,感恩意识淡化,不利用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感恩教育的强化势在必行。那末如何具体实施,就是本文要论述的关键。

一、营造文明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

“感恩教育的内涵人不仅是生物人,更是一个社会人,但是人获得这种社会性的过程是通过学习群体文化、承担社会角色、掌握社会规范,以使自己的行为能够符合社会规范的过程,也就是“社会化”的过程。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个人社会关系网络的维持上,各种情感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恩情便是其中之一。“恩情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一个良好的纽带,更是连接大到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小到家庭与家庭、人与人,进而支撑起一个社会[1]”因此,从社会角度来说,感恩教育的基础是良好的社会环境。而就感恩教育的社会环境的营造来讲,可以与弘扬中外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一方面是在社会上大力提倡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让学生在学习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中感受中国历来的尊老爱幼、和睦相处、互相提携的优良传统;如我国的春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本身就是唤醒人们思念、怀旧、感念和珍惜家庭和亲朋情谊等感情的节日,应不断还原和恢复其本有的优良传统,这是组成对青年一代和大学生感恩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利用和借鉴国外有些的传统节日营造感恩的社会氛围。在这一方面方面,美国人“感恩节”很是成功。自1863年林肯总统宣布感恩节为国家节日两百多年以来,感恩节成为一个充满感谢和爱的节日。美国人欢聚一堂,进行一次特殊的祈祷,感谢、颂扬上苍在过去一年里的仁慈和恩惠。非但如此,它更成为一种社会活动,超市门口放个大筐,让人们留下一份食品给那些食不果腹的穷人;政府机关、学校和教堂准备大量的食物,敞开大门,分发给一些无家可归的人。更可贵的,平时里无忧无虑的孩子在这一天极其认真地挨家挨户敲开邻居的家门,募集食品。感恩节培养了孩子树立爱心和帮助被人的意识。由此可见,只有人人怀有感恩的心,处处生感恩之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会拉近,世界也因此会多一份阳光少一份冷漠,我们对大学的感恩教育才会有效。

二、培育高校感恩文化和道德教育环境。

1、把感恩纳入大学道德专题课程,发挥主阵地作用,进行感恩教育。

日本在的感恩教育方面做得很好。在日本,各级学校都狠抓感恩教育,把感恩教育纳入德育课程。日本学校的德育课程主要有道德课、生活科、社会科和公民科。小学主要是生活科,初中阶段主要是社会科,高中阶段设置公民科来代替社会科,大学阶段进行主题教育,每周设定一个大多为人生价值、感恩意识的主题,师生一起讨论,进行感恩主题教育。我国高校需要补上中小学缺失的感恩教育这一课。把“学会感恩”列入大学生守则规范,并从大学生进校的第一学期就将“感恩教育”安排进他们的德育课程中,从而更好地发挥这些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作用,让大学生学会感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自然和社会的生存之恩。

2、营造校园感恩精神文化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基础,对学生的各种思想和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包括感恩意识。校园文化以直接的、直观的、感官的、形态的方法和方式,对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形成学生对文化环境的丰富感知。因此,校园感恩文化的氛围的营造首先要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入手,因为教师是大学生的精神楷模。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在学生面前。教师就是一本无字德育书,学生时刻都在阅读。教师是立校之本,而师德师风则是教育之魂。著名教育家斯霞也曾说过:“要使学生的品德高尚,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感恩教育也不例外。其次,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在真个校园里从教学楼的标语、图片,到宣传橱窗里张贴的展版,都紧紧围绕“感恩”这个主题精心设计,使“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述说着感恩”的话题。如利用历史典故,伟人故事对教室、走廊、板报和展板等进行布置。

3、开展主题丰富的感恩教育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因此,,要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品德,践行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利用“母亲节”“父亲节”学校要求学生做一件感恩父母的事情,如为父母买礼品、做饭、洗衣和制作祝福贺卡等,以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在教师节,开展“师恩难忘”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对学生历史知识和故事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感恩国家和社会之情;通过开展环境教育和体验活动让学生懂得感谢自然给予的生存之恩

参考文献:

[1]刘洪.高校感恩教育的内涵及实施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 2008,011.

第8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A-0006-02

当今小学生由于多数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很强,普遍缺乏感恩意识,只求索取、不知回报的现象普遍存在。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将感恩教育与学科教育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促进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及内容

1感恩教育的内涵。感恩的含义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投我以琼瑶,报之以桃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些经典诗句集中反映了人们的感恩情怀。

2感恩教育的内容。感恩教育内容丰富,主要包括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师长的教诲之恩,感谢旁人的救助之恩,以及感谢祖国、社会的关爱和大自然的赐予之恩等,其中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是小学生感恩教育的重点。

二、实施感恩教育的途径

有经验的班主任都会抓住中队活动课这个德育教育主阵地,通过不同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熏陶和培养。然而,不少的德育活动课,让人在感叹课堂的气氛活跃、形式活泼、学生多才多艺之余,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德育课堂:一套少先队仪式后,辅导员老师例行表态“活动按原计划进行”,接下来是学生完全按既定的程序自主活动,教师则在活动结束后对活动的意义、同学们的表现作个简要总结。在这样的德育课套路下实施感恩教育,恐怕很难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笔者认为,感恩教育课型应该选择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素材,让学生打开思维,有话可说。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即要求设疑多向度;另一方面,要看学生质疑的兴趣和寻找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的问题是不是多向度。多向度越多,说明学生的思维越广。如果学生能把眼前的素材与万事万物联系起来,就容易把感性与理性思维方式很好地结合起来。其中,实施感恩教育应经历这样两个阶段。

过渡阶段:在筛选问题阶段主要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主要看学生民主参与的意识和对问题的分辨能力、筛选能力,同时也看教师的课堂调控水平。

群体探究、主题扩张、立论与思辨阶段:主要观察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听说能力、交往说服力、敏捷力、顿悟力、批判和被批判的能力、发散细微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领悟知识能力,以及群体讨论技巧、答辩的艺术技巧和批判精神、团队精神、自信心、意志力、世界观、方法论等。

感恩教育的实施,可以有以下途径:

(一)感恩教育从小事做起

学生的品德往往是通过言行加以体现。感恩教育,要回归现实生活,首先要让小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爱护身边的人做起,在生活的实践中感恩。为此,教师要鼓励小学生勇于实践,真诚地去报答身边的人。

1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哀哀父母,生我够劳”,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要教育小学生对自己的父母感恩。因为父母不仅赐予我们生命,更把我们养育成人。感激父母是最起码的要求,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爱老师、爱同学、爱社会?教育小学生报答父母之恩,可从下面小事做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养成独立自理的好习惯,让父母省心;在双休日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扫地、叠被、洗碗、拖地板、烧饭、做菜等;自觉完成作业,努力学习,不让父母操心;适逢母亲节、父亲节,给父母过节,向父母说一声谢谢,道一声辛苦了,或为父母送上自己亲手制作的小礼物,让父母享受一份感动。

2感谢教师的培育之恩。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人。正是教师们春风化雨式的教育解开了小学生成长路上的心结。因此,学生要学会对自己的老师感恩,因为老师教给了我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是我们人生路上的领路人。

3感谢他人的帮助之恩。同学是孩子们心中最纯也是最真的朋友,这是因为同学不仅在每一个人的人生旅途中陪伴着自己度过了十多个春夏秋冬,更是自己生活和学习中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安慰的好伙伴。朝夕相处,心有感激,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感谢同学,学会表达对同学的感谢之情。

4感谢社会的关爱之恩。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生,不断地接受着祖国、社会、个人的关心和帮助,为此,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为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为他人有贡献的人,教育学生爱社会、爱祖国、爱人类,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

5感谢大自然的赐予之恩。大自然给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富饶的土地给予我们丰富的资源。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爱护身边的一花一草一木,保护大自然,节约能源,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我校的感恩教育活动,志在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家长与教师的良苦用心,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立志回报社会。活动自开展以来,受到了学生家长及教师们的普遍好评。学生回家之后不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是真正体会到家长的不易,主动帮助家长做事,改变了独生子女唯我独尊的心理状态。教师们也发现学生比以往更听话、更有礼貌,变得乐于助人,关心同学了。

(二)感恩教育从文明礼仪做起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要让小学生知道,从父母、亲人、教师、他人、社会那里得到的恩惠,当以更大的诚意和实际行动给予回报。这种回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包括感情世界的回报;要让学生明白:并非报大恩大德的大举动才叫报恩,有时就是一声简单的道谢也能给施恩者带来特别愉快的心情。所以,“感恩”当从语言上的感谢做起,从文明礼仪做起。这就要求学校善于创设语言环境,如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写上文明礼貌用语,让小学生眼里、心里都时刻装着“你好”“再见”“谢谢”“对不起”等文明用语。

(三)结合各种节日,通过班会等方式开展感恩教育

母亲节、父亲节、端午节、重阳节、教师节……这些节日都是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良好时机,教师要设计相应的感恩主题开展班会活动,让小学生接受感恩教育。如在教师节,让学生当着老师的面,说上一段发自内心的感谢老师的话,送上写有祝福语的自制卡片给老师;“母亲节”,让学生给妈妈一句关心体贴的问候、递上一杯饱含真情的热茶、写一张感人至深的贺卡,使亲情的温暖在学生心中弥漫;“重阳节”,组织孩子们用自己的歌声、舞蹈为老人们送去欢乐和祝福,让老人们感受到节日的气氛。结合各种节日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可升华小学生的感恩思想,提升全体学生的精神面貌。

第9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 感恩教育 感恩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1-0124-01

所谓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利用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进行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简单地讲,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逐渐产生感恩的心态与习惯,让感恩能够成为学生自觉的思维意识与行为习惯,作为学生个人品质中恒久的组成部分,让学生能够对社会、对自然、对他人抱有感激之心。

一 对初中生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感恩的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后期的教育和引导才能逐渐形成的。因此,教师需要在平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感恩意识,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感恩意识与责任感,进而让学生能够将感恩行为付诸实践。从当前的社会环境来看,很有必要对初中生进行感恩教育。首先,感恩是整个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流传的美德,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重要基础,是一种良好的品德,知恩图报是值得我们进行继承与发扬的。其次,感恩教育的开展,将有助于学校实现其德育教育目标,让学校的德育教育实效能得到提高。再次,在当前有部分的中学生已经在潜意识中形成了“人认为我”的思维定势,而在地区曾发生过的事件,也在学生心中埋下了阴影,面对这样的情况更有必要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们看到这个社会光明的一面。最后,通过感恩教育有助于构建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与高尚的思想品德,能够改善学生的和谐文化素质,最终为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二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感恩教育

1.对教材中的感恩教育内容进行挖掘,适时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表现出“恩”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其中包含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例如在《珍爱生命》中,就是让学生学会关爱自己、珍惜生命。而教育学生珍爱自己的生命,就是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和社会的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一个人来到世间,生命只有一次,珍爱生命就是给大自然的一种回报;父母养育我们,希望我们能够长大成人,平安一生,而珍爱生命就是对父母的回报;祖国与社会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天然土壤,珍爱生命就是对祖国与社会的回报。

2.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感恩情境的设计和利用

感恩情境的来源相当广泛,主要来自于各种人际互动情境以及社会生活情境,这些都能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感恩情境主要包括:说明情境,如富有生活哲理与感恩情节的各种寓言故事、童话以及伟人故事等;体验情境,可以更好地说明感恩的重要意义,但却更加隐蔽,能让学生获得某种感恩的直接体验。通过对感恩教育情境的设计,让学生对感恩的重要意义有切身的体会。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配合先进的教育手段创设情境。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提供多种信息源,营造出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如在教学《我知我师 我爱我师》时,在课前让学生去搜集关于老师的名言名句或事迹。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老师被称为“春蚕”“红烛”,是因为教师所具有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接着通过各种图片与事迹营造情境,让学生能够理解到教师们的良苦用心,并能从内心对教师的教诲之恩进行感激,用行动去感恩。

3.多利用班会、多媒体、课外活动等平台,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可以定期召开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在班会中对“感恩教育”的内容与意义进行渗透。同时在思想政治课可以坚持组织学生每一周都讲一个感恩的故事,每一个月都为学生放一部关于感恩的电影。同时还要为学生推荐感恩的诗篇。通过为学生塑造出一个良好的“感恩”环境,使学生能在学校中时刻受到“感恩教育”的熏陶。同时,还可以定期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与辩论会,道理只有越辩越明,通过这两种活动让学生对感恩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进一步深化感恩教育。与此同时,还需要做好家校沟通,一起做好感恩教育,对学生在感恩方面的变化进行观察和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正确的引导。

三 结束语

人是群体性的,而要能够在群体中更好的生存,就需要学会感恩,对生活、父母、师长、祖国、社会进行感恩,才能够更好地去热爱生命,关爱他人,并快乐地生活下去。而只有牢记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才能够更好地对中华民族的美德进行弘扬。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感恩教育;培养策略

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应该让学生对感恩意识有充分的理解,理解感恩的本质内容,作为教师需要在正式上课之前,让学生了解感恩的含义,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一、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重要意义

感恩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环节,学校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场所,它在传播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学生感恩教育的培养,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与道德习惯。同时,从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来讲,感恩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典范,一句谢谢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个感恩的眼神可以消除彼此之间的矛盾。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真诚、保持信任,互相之间心存感恩,社会发展会更加的和谐、稳定,如果彼此之间的关系比较冷漠,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碰瓷现象,扶不扶的问题,都是感恩意识淡薄造成的,学生正处于教育中,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感恩意识,培养学生感恩的心,减少社会冷漠的现象。从我近些年来的教学实践来看,有许多感恩教育培养的案例,但是印象最深的是以下要说的这个事情,我所在的班级原来有一个学生叫齐振涵,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一直是非常厌学的状态,逃学、旷课的现象时有发生,但是我一直没有放弃他,对他进行爱的教育,一直鼓励他、鼓舞他,让他坚持完成了小学学业,虽然上初中之后也一直厌学,不到一年就被学校开除了,但是他的内心有了感恩意识,在辍学后,先是去酒店打工半年,然后又去学习开地铁,现在开开心心的生活,对身边的人,对社会一直存有感恩之心,特别是对我,他一直说,我对他的不离不弃的教育,让他内心产生温暖,产生感恩,现在对其他人,对社会,都有感恩之心,所以每次回家都会来看我,感谢我。我所经历的这个事例,就是感恩教育意义的重要体现。

二、感恩谁

1.感恩亲人。亲情是沙漠中的绿洲,是夜空中的繁星,是大海中的航灯,给人们希望、温暖与力量,家、亲人是人们避风的港湾,目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不知疲惫、从不索取,母爱是最无私的爱,同样父亲也是值得爱戴的人,要教会学生学会感恩亲人,对父母说声谢谢,谢谢亲人给了我们最美好的东西,我们要用行动报答他们的恩情。

2.感恩朋友。“谁能划船不用浆,谁能够杨帆没有风向,谁能够离开好朋友没有赶上”人的一生不能够没有朋友,老师,同学都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学会感谢他们,老师教给人们知识,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帮助我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我们要学会感恩。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是小朋友帮助解决,在合作学习的时候,我们一起讨论,兴致勃勃,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周围的朋友,我们要对他们说声感谢。

3.感恩他人。对于不认识的人,我们也要心存感恩,不要认为陌生人就是没有关系的人,我们一起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彼此之间有着牵扯不断的关系,我们的课桌,需要有人制作,我们的看书,需要专家和前人的智慧,这些都是我们本来不相关的人为我们服务,我们要默默的感谢他们。

三、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1.在教育教学中渗透感恩。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渠道,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抓住教学中的一切时机与关键进行感恩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学生的意志。在感恩教育的培养中,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些小故事,例如有一个小朋友叫小明,在他过生日那天,妈妈买了一个玩具熊给他,可小明从没有见过妈妈们过生日,于是小明将熊给了妈妈说将自己的生日借给妈妈,让妈妈也过一回生日,这是一个值得大家学习的好例子,教师可以问问学生,你们都知道自己的生日,你们知道父母的生日么?父母为了给你们过生日,买蛋糕、做礼物,你们过得非常开心,但是这一天却是妈妈最难过的一天,你们有什么想对妈妈说的么?由此呼吁学生为妈妈过一次生日,激发学生内心感激的情绪,这就是教育中的渗透感恩教育的作用。在课后学习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小故事,带动学生的感恩之情,在学生学习到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

2.举办主题活动,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意识,还没有办法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因此教师可以举办一些专门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例如可以举办一些班会、演讲、感恩作文比赛,组织这些活动,让学生深刻的体会亲人、朋友、老师给与自己的无限帮助,体会到自己感受的无私的爱,引导学生将自己内心上的情感表达出来,将一些美好的记忆印刻在学生的心中,美化学生的心灵,在学生内心上强化感恩的意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在实践中运用感恩。只是学习感恩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教师还要举办一些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例如,在教师节来临之际,问问学生有没有想要对教师说的话?你们想要对老师说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进一步表达自己内心的爱;在国庆节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走过的艰难道路,让孩子了解到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帮助父母打扫房间或者做一些社会实践互动,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只有将感恩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感恩教育才有了现实意义,也有了归宿。因此,必须将感恩教育与实际的生活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树立正确的感恩行为。

羔羊跪乳、乌鸦反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感恩是一门复杂的哲学,是生活中的智慧,更是非常好的道德品质,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能了解幸福的意义,才能笑对人生的各种困难,才能在社会上承担自己的责任,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第11篇

【关 键 词】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综述

德育是五育之首,而感恩教育又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懂得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目前我国小学生的一些行为让人担忧。情感冷漠、以自我为中心在中国孩子身上表现突出:不懂得父母家人的辛苦,想要什么马上就要得到;浪费食物、乱扔垃圾,缺乏规范意识。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有学校方面的,也有家庭和社会方面的。对小学生实施感恩教育,不仅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和感恩行为的发展,最终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

一、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相关概念界定

感恩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意思是得到恩惠、使人愉快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将感恩解释为:感激别人对自己的恩德。《牛津字典》对感恩的解释为: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并且回馈于他人。有学者认为,“感恩”是个体感知到外界给予自身的恩惠,在内心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情绪体验。

关于感恩教育的概念,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同的是学者陶志琼的观点: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与感恩、报恩和施恩有关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以德报德的教育。

小学生感恩教育是指在小学阶段,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对小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的感恩人文教育。王律言认为,小学生感恩教育是指在小学阶段,通过创设适宜的环境、条件,开展合适的活动,让小学生与父母、教师、同伴、集体、社会以及大自然等充分接触,引导学生体验、感悟来自父母、教师、同伴、集体、社会的恩情和来自大自然的恩泽,并自觉将内在体验转化为感恩行为,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逐步帮助学生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学生自觉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的一个教育过程。

综上所述,感恩是个体感知到周围的人和事物给自己带来的方便和恩惠,并且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意欲回馈的一种心理活动。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做人的基本修养,是每个人都应坚守的基本道德准则。

在本研究中,小学生感恩教育是指在小学阶段,以学校为主,家庭、社会互相配合,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意识、感恩能力、感恩行为的教育,培养小学生对父母、老师、同学、集体、社会以及自然的感恩情怀,并将感恩付诸实践的教育活动过程。

二、当前小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及问题

研读相关文献之后发现,目前小学生感恩教育主要存在两大问题:学校感恩教育低效,小学生感恩意识与感恩行为之间存在差距。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不断向纵深发展,重智轻德的现状有所改变,但学校感恩教育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小学生感恩意识不强,感恩能力不高。

(一)学校感恩教育低效

有学者将小学生感恩教育的低效性总结为以下几方面:在学校道德教育中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德育团队,班主任承担了较多的责任,其他任课老师尤其是德育老师承担的责任较少,并且教师在平时的活动中培养学生感恩品质的意识不强;小学进行感恩教育的形式多为“念课本”,其次是讲故事和由学生查资料发言,学校的感恩实践活动少,形式单一。

感恩教育的常规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写感想、表决心、立壮志,每逢节假日会组织学生进行孝敬父母、感恩老师的相关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将课堂上学习的价值观念付诸实践。但是一些感恩行动有些变味,教师节成了“教师劫”,家长认为不给教师送礼,教师可能会对自己的孩子有不同的对待。因此,有些家长尽管心里有意见,但不敢表达出来,敢怒而不敢言。学校组织的“感恩”活动虽然不在少数,但一些活动流于形式,热起来的时候很热,一旦冷下去了就很难再热起来,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值得思考。

(二)小学生感恩行为与感恩意识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从付荣、王律言、杜丛颖、万娟等人的研究可以看出:小学生的感恩意识总体是积极向上的,大多数学生都有感恩意识,对父母的付出、老师的关照、同伴的帮助从内心是认同的,但在感恩国家、感恩社会、感恩自然父母表现还不尽如人意。小学生感恩父母、教师的行为有:父母心情不好时会安慰父母,帮父母干家务活;努力学习考出好成绩;送礼物给教师表达祝福;同学之间互相交换小礼物表示友好。小学生对自己得到的恩惠也有一定认知和体验,也有回报的愿望。但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与感恩行为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往往在学校设定的活动中会表现出感恩行为,但感恩的自觉性不够,不能把感恩举动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还缺乏责任感。

(三)小学生感恩教育学校层面的问题梳理

学校是小学生感恩教育的主阵地,但目前学校的感恩教育在实践层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教育体制的顽疾和应试教育的片面性导致一些教育者片面理解学校教育的使命,致使学校重智轻德,忽视了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

其次,不少教师的感恩教育意识不强,在平时教育工作中班主任承担的责任较多,其他任课教师承担责任较少。

第三,道德教育教材逻辑体系不完整,感恩教育内容不系统,感恩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

第四,小学生的感恩意识和品德培养更多通过课程来实现,只要学生记住了相关知识,考试得了高分,似乎就认为达到了教育目标,对感恩教育的实效没有更多的关注。

第五,感恩教育所辐射的层面过于单一,只是在学校有所体现,但学校的感恩教育很多时候又流于形式,不少人认为感恩教育就是搞各种各样的活动,没有将感恩教育活动落实到实际生活中;作为青少年德育启蒙之初的家庭,没有把感恩教育落实到孩子的日常生活当中。

第六,校园文化建设中,缺少感恩教育的氛围营造和潜移默化的熏陶。

第七,感恩评价机制缺乏。在学校教育中,没有建立一个恰当的评价体系来评价学生的感恩意识与行为,而且本身这种评价机制的建立也是目前一个很大的难题,很难确定一个具体的参照标准。

三、小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和问题的原因分析

小学生感恩行动与感恩意识之间有差距,学校所进行的感恩教育工作低效的原因来自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小学生自身。

(一)社会层面的原因

在当今社会多元文化背景下,尚未形成完整、系统、科学的道德价值规范体系,个人私欲、动机、本能肆意膨胀,社会极端个人主义与自私自利行为无形中影响到了感恩教育的实施;同时社会上的一些负面报道也起到了负面效应:善良、同情他人会让自己惹上麻烦,帮助别人有可能换来无尽的麻烦和误解,这些现象对人们的道德价值取向造成了极大冲击。李晓平认为,不良社会风气导致小学生感恩品质缺失。万娟认为,在信息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我们原有的传统文化、传统道德观念正在经受着与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碰撞的考验,这对外界刺激缺乏足够辨别经验的孩子来说,足以让他们形成另类的道德判断标准;家庭经济条件的差距,也日益成为显著的不良社会因素;感恩教育缺乏榜样的树立与宣传。

(二)学校层面的原因

杜丛颖认为,导致学校感恩教育低效的原因有:学校层面对德育工作不够重视,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团队,班主任对德育工作理解有偏差,教师缺乏感恩教育的有关知识;学校中感恩实践活动较少,对校园文化环境的教育作用重视不足;缺乏系统的感恩教育体系。万娟认为,传统应试教育已经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付荣认为,小学对感恩教育的忽视,教师感恩教育的目标不明确,孝文化下的感恩教育资源缺乏开发和整合,感恩教育的方法不重实效等。

(三)家庭层面的原因

有学者提出: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过分呵护与溺爱,错误的人才培养观念,即过分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忽视感恩品质的培养;家校合作不足。王律言分析到:首先,家长偏重孩子智育的发展;其次,现代家庭中“4+2+1”的结构已成为普遍模式,这种家庭结构导致家庭成为一个没有“儿童世界”的家庭。再次,由于生活条件日益优越,以及家庭结构简单导致孩子受到的关爱比较集中,从而使孩子只知道享受,不懂得奉献和付出。付荣认为,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结构消解了孩子的感恩情怀,家长偏重学习成绩的期望误导了孩子的感恩方式。李晓平认为,很多父母缺乏对家庭教育的正确理解。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许多父母的教育理念还停留在分数至上的层面,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都不重视。

家庭教育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小学生的感恩教育不仅需要学校高度重视,同时也需要家庭与学校的密切配合,目标统一,做好榜样示范作用,才能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四)小学生自身道德发展水平的局限

小学生对感恩知识的理解从比较肤浅、表面发展到比较全面、深入的理解。对感恩品质的评价,从只注意行为的结果发展到能综合考虑动机和结果的统一。对感恩原则的掌握从受外部情境因素的制约逐步发展到受内部道德原则和信念的制约。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从他律向自律发展,这个过程发生在八九岁以后,发展到自律阶段的儿童已不再无条件服从权威,而开始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其主体性日趋显现。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以成功父母为攀比的参照体系,导致小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由于道德是由他律向自律发展的一个过程,小学生由于自身道德发展的局限性,缺少对事物全面深刻的判断,所以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做出错误的决定。

四、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策略

将付荣、王养娟、汪依桃、李少平、程娟等人关于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策略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学校层面、家庭层面、社会环境层面。

(一)学校应重视感恩教育

李晓平提出,学校教育应正确定位:重视人格培养和习惯养成,将感恩教育活动常态化,并体现在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学校应开发系统的感恩教育校本课程,分年龄、分学段,定期给学生开设感恩教育课程。利用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三八妇女节、重阳节等相关节日,组织学生开展系列感恩教育活动,以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提升其感恩行为和感恩能力。

(二)教师应提高感恩教育意识,做好榜样示范

李小平说:“教师应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以身作则。”付荣提出:“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内化为自己的教育信念:为学生树立感恩的道德榜样;有效开发并整合孝文化中的感恩教育资源,挖掘课程中的感恩教育资源;开展丰富的以感恩父母、感恩教师、感恩学校、感恩社会、感恩国家、感恩地球、感恩生命等为主题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价值观。”

(三)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渗透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的渗透模式主要表现在通过学科教学、班级管理活动、集体活动和学校生活进行感恩意识的渗透;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是实施感恩教育的主渠道。

除此之外,汪依桃还提出三种感恩教育模式:情境教育模式,辨析式教育模式和实践教育模式。情境教育模式中的感恩情境包括说明情境和体验情境;辨析式教育模式主要是通过在学生的学习生活、日常交往中运用辩论、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反思意识,澄清错误的感恩认识,抵制消极的感恩现象,在自我否定和自我升华中形成正确、合理的感恩意识。实践教育模式,是指应将感恩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为培养社会群体的感恩情怀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苑玉华、祝琼提出,捕捉时机,实施感恩教育:在情感朗读中体验,在思维训练中深化,并付诸实际行动。

(四)创造校园感恩文化氛围

常少玲提出,营造和谐的校园风气,增强小学生的感恩情怀,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丰富感恩教育资源,完善感恩教育内容,搭建感恩教育平台,多种形式开展感恩教育。主题教育是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有效手段,课外活动是小学生接受感恩教育的重要途径。王养娟提出,应创设感恩氛围,唤起学生感恩之心,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学会感恩:开展感恩启蒙教育活动,举办感恩互动庆典活动,开展感恩实践活动,充分挖掘感恩教育资源。

感恩教育活动形式主要有:利用升旗仪式、广播、橱窗、黑板报、手抄报等形式大力宣传感恩;在班级开展各种形式的具有感恩教育性质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写感恩日记做起,教会学生用适当的方式表达感恩。

因此,针对小学生的感恩教育策略,学者以及一线教师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学校层面,提出许多具体可行的策略。比如,学校重视营造感恩氛围,教师重视加强感恩教育意识,将感恩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将儿童比喻为大理石,他说要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这六位雕塑家就是:家庭、学校、儿童所在集体、儿童本人、书籍以及偶然因素。当然,对儿童的感恩教育,学校是主阵地,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是唯一的雕塑家。家长、社会同样是很重要的塑造儿童的雕塑家。只有学校、家长、社会这些因素形成合力,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在给学校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的同时,对家庭和社会环境也应该集中更多的注意力。

(五)家庭是伴随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

首先,家长要创造和谐的家庭文化环境,家庭成员之间要形成和谐友好、相互尊重体谅的关系;其次,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应是民主的,而不是过分宠爱或者暴力的,给孩子爱的同时也教会孩子去爱别人;再次,家长应抽时间陪孩子亲近自然,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培养感恩自然的情感;最后,家长发挥榜样的作用,言传不如身教,应用自己的实际行为教会孩子如何去感恩。

(六)社会应形成对感恩行为的保护和支持系统

社会环境的各方面都会影响到小学生的成长。在相关报道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出于好心扶起摔倒在地的老人而被其家人告上法庭的案例,这样的报道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家长教育孩子不要轻易去帮助别人,否则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因此,社会应加强对感恩行为的保护和支持,使好的行为能得到好的结果。首先,应充分挖掘、开发我国的传统道德教育资源,组织专家学者开发感恩教育资源,形成系统的感恩教育内(下转52页)(上接76页)容体系。其次,充分发挥媒体网络的传播效应,加强对正面、积极的感恩事例的宣传,让小学生多看感恩故事,多听感恩报道,把感恩作为积极向上的思维方式和谦卑的人生态度,当作幸福的情感体验和一种能使自己努力上进的动力源泉。

总之,感恩教育是小学生道德教育的诉求,是培养孩子责任感和良好自我意识的重要途径。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应该齐心协力,做感恩教育的有心人,让感恩教育走入校园,融入生活,走进社会,这样感恩的氛围才会更加浓厚,社会才会更加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加友好。

参考文献:

[1]常少玲.浅谈小学生感恩教育实施方法[J].新课程学习(下),2014,7.

[2]程娟.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4,7.

[3]戴小媛,侯永新,梁媛.小学生感恩意识现状调查及应对策略思考[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4,2.

[4]杜丛颖.小学生感恩教育现状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5.

[5]付荣.学会感恩――孝文化影响下我国中小学生感恩教育问题之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6.

[6]李晓平.从小学生感恩行为现状中投射出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4,9.

[7]李云喜.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感恩教育[J].学园,2014,6.

[8]毛燕.小学生感恩教育实施的实践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6.

[9]彭丽君,王德兴.浅析当代小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3,7.

[10]秦忠利.也谈小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4,1.

[11]热依拉・依布拉音.小学生实施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青春岁月,2012,12.

[12]田琼瑶.刍议小学生的感恩教育[J].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2010,7.

[13]万娟.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培养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3.

[14]王连福.小学生道德课程校本教材内容体系构建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5.

[15]王律言.小学感恩教育实践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3.

[16]王养娟.小学生感恩教育初探[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3,3.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1-0037-02

当今,由于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加之生活逐渐富足,很多家长对孩子越来越溺爱,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会觉得长辈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天经地义的,于是逐渐变得自私、不懂得关心他人,所以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刻不容缓。

培养学生感恩之心应该成为各学科共同担负的责任。《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使其形成健康的人生观”。那么,如何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在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渗透感恩教育?

一、循循善诱,让学生知恩

认知是情感产生的主导性因素,人通过认知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揭示客观事物对人的意义。在学习八年级下册Section D Heahhv Eating时,当教师问及有谁经常对做早餐的母亲表示感谢时,大部分学生的表情茫然,好像母亲就应该这样做。结合教材内容,教师因势利导地给学生讲这样一个传说:在一个村子里,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准备吃饭,老母亲端上来的却是一盆稻草,全家都很奇怪,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母亲说:“我给你们做了一辈子的饭,你们从来没有说过一句感谢的话,称赞一下饭菜的好吃,这和吃稻草有什么区别呢?”听到这里,学生似乎有所醒悟。然后,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讨论与反思自己对亲人的态度,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做家务也是~种重要的贡献。

二、捕捉契机,让学生学会感恩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学生不必在每个具体情况下知道老师是在教育他,教育意图要隐藏在友好与无拘束的相互气氛中。”在接受教育的时候,那种“醉翁之意不在酒”、“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更容易被他们所接受。当前,我们所使用的初中英语教材中有很多章节或课文都蕴含着做人要学会感恩的道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站在育人的高度解读教材,把教材作为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塑造学生人格的材料,恰如其分地利用书中的有关内容,捕捉人格塑造的时机,适当加以引申,启迪学生懂得感恩。

如有一次过教师节,笔者所带的班正举办“老师,我想对你说”英语主题班会,每个同学都争先恐后地发言。这时,突然传来一声大喊:“老师,我想为您做碗手擀面。”班里顿时安静下来,紧接着就是一阵哄笑。原来说话的是班里最不起眼的学生,只见她脸涨得红红的,眼睛里布满了泪水,带着哭腔说:“我妈妈最爱吃手擀面,她生病的时候,几次想让我亲手为她做一碗手擀面,可我贪玩,懒得去做,总是找借口推脱,想着来日方长,以后再做,可是有一天,她却永远地走了,我再也没有机会了……老师,请允许我给您做碗手擀面吧,因为您最像我的妈妈。”班里响起热烈的掌声,很多同学感动地哭了。笔者这时才回想起曾在课堂上无意中给她的微笑;作业本上为她画的一个个可爱的笑脸;回想起下课时,走过她身边时对她小脑袋的轻抚……可见,感恩和施恩一样都是美德。

(一)在课文教学中培养感恩意识

借助初中英语课本里的内容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比如,在讲到七年级下册Unit 5 The Birthday Party时,在谈论问题What is your present for your friend’sbirthday?中希望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要做到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时,教师讲了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个盲女在妈妈的生日时送给妈妈一份礼物,那是一点一点扎在生日贺卡上的盲文。妈妈看不懂,请别人给解释,没想到那段盲文竞让妈妈泪流满面,并视为她一生中收到的最为珍贵的礼物。那段盲文是:“妈妈,谢谢您把我养大l虽然您没给我眼睛,但谢谢您给了我生命;虽然我看不见您,但我永远爱您。谢谢您。”听完故事,大家都沉默了,随之而来是更热烈的掌声献给了这位盲女。这时,笔者和学生讨论了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什么是最好的礼物。笔者还顺势指出学生还是一个纯消费者,不能因为自己的虚荣心没有得到满足,就对家长耿耿于怀,甚至产生怨恨情绪。通过这次讨论,还通过换位思考让学生懂得了感恩首先是情义,其次才是物质。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缺乏真情实意的假惺惺的感恩,无论形式多么感人,载体多么贵重,也是徒劳无益的。

九年级(下)Unit 6 Topic 3 I will remember our friendshipforever讲的是毕业典礼,这个话题非常接近学生的生活和当时的感受。在本课教学中,笔者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根据他们要谈论的主题,自由地组成School life Group,Classmates’Group,Teachers’Group等等,用多媒体展示记录着他们成长过程的照片,谈论三年来他们在学校和老师、同学一起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

(二)在语法教学中培养感恩意识

语法是英语学习的难点,教师应善于利用交际法,即在师生交流互动中进行语法教学,并注意感恩教育的渗透。以九年级上册Unit4 Amazing Science为例,在学完虚拟语气的句子:I wish I could go into space some day后I教师随机在多媒体上打出了一个问题,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had a million dollars?让学生回答,然后师生进行以下对话:

T:Bill Gates is a very rich man in the world,He has given a lot of his money to charity,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had a million dollars?

SI:I’d give it to medical research

S2:I would buy a big house for my family

S3:I would build new dormitories for our school……

然后教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带学生到市福利院,开展“手拉手”活动,在生活实践中渗透感恩教育,引导他们关心他人,热心从事公益事业。

(三)在作业中渗透感恩意识

1.让学生给一个扭转了自己或他人命运的人写一封英文感谢信或生日晚宴的致辞。在信中要做出三个以上与报恩相关的提议,在此过程中可以教学生掌握beyond ex-pression,put one’s heart at rest,whenever等词语的用法。

2.以“The Torch of Gratitude Has Been Passed to a New Generation”为题,组织学生讨论“How to Pass Down Kind-ness Coming From Strangers”等议题。

3.带领学生一起翻译一些关于感恩或施恩的名句。例如,“赠人以言,胜于珠玉;伤人以言,甚于刀剑”(参考译文:Good suggestions。mottts and sincere wishes are more valuable than jewelry;backbite or harsh words may be more destructive than swords)。

4.让学生用英语讨论自己最希望他人用什么方式对自己感恩,通过这种换位思考的方式启迪学生洞悉应该怎样去报答他人的恩情。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得出类似“I hope they are willing t0 be loyal to me”“I hope they respect me and put their feet in my shoes”的结论。

三、教学艺术,让学生感悟感恩

在讲到关于环境保护的话题《All These Problems are Very Serious》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的衣食住行有多少是来源于大自然的馈赠,7学生可列举他们经常使用的纸张、铅笔、一次性筷子等学习用具及日用品,发现我们的衣食住行几乎样样离不开自然。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视频,从树木被砍伐、自然环境被污染到资源浪费、生态环境被破坏,整个过程令人触目惊心。紧接着,教师利用关键短语many treescut down treesforests gonewash the earth awaychanged into desertsandstorms come into being引导,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下收集相关图片,感悟大自然被人为破坏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需要做任何的讲解,这并不是对知识的“舍弃”,而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因为通过让学生体验、对比,学生自然能够认识到,自然给予我们这么多的恩惠,而我们是多么的不懂感恩——人们为了单纯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和生活的方便,不惜破坏自然,把她弄得遍体鳞伤。这样,通过本课教学,能使学生决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