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系统设计开题报告

系统设计开题报告

时间:2022-07-07 02:18:33

系统设计开题报告

第1篇

【编者按】:论文频道为您提供各类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1、开题报告的内容:

本系统是一款资源型管理软件,适用于普通高等教育学生的管理工作,具有丰富,完整,规范的内容和比较完善的功能.是一个适用于高等院校或各类专科学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的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它具备高校学生工作部门的学生管理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及各类数据的自动化处理功能.从学生的入学档案,学籍档案,学习成绩综合测评,奖学金管理,到学生毕业分配管理的全部业务功能.该系统能够自动地收集,存储,加工处理,查询检索和统计制表,方便有效地提高学生工作办公自动化管理的水平,解决了日常繁杂的数据,文件及历史资料的统计处理的重复性劳动.使过去许多只能定性管理的项目变为定量管理,使传统的由人工事务性管理模式转化为借助现代化技术和手段实现的科学化管理模式,不仅节省人力和物力,提高办公效率,而且使管理的方式从过程管理转变为目标管理,从数量管理转变为质量管理,有助于提高学生工作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本系统将采用vb6.0+sql server xx的模式进行开发.vb6.0开发一般应用模块,供管理人员在本地机上完成对数据库的各种修改工作.并且采用了数据访问技术ado,使之能更好地访问本地和远程的数据库;在数据环境方面,允许程序员可视化地创建和操作ado连接及命令等优点,因此,采用vb6.0作为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本地开发平台.sqlserver是一个数据库管理软件,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库访问功能,为数据库管理与分析带来灵活性,因此,采用sql server xx作为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后台数据管理工具.

本系统针对学生管理所涉及到的信息,数据及所需完成的各项操作,结合自身的技术水平而开发的学生管理系统(单机版).此系统将主要实现以下基本功能:学生档案管理:可以方便地对学生档案进行浏览,查询,添加,编辑,删除.以学号区别学生,并可以支持多个班级处理.(2) 学生成绩管理:可以自行设置学生所在的年级,科目,并且学生成绩与档案以学号为关键字相关联,有力的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 (3)课程管理:可以自行设置课程信息,年级课程开放等情况.(4)班级管理:通过此模块用户可以系统性的设置,修改,删除该班级的基本信息(班级名称,班级人数,班主任),班委任职情况.(5)系统管理:此模块分系统用户管理,系统注册码管理,系统日志管理,用户密码管理以及系统数据库备份和系统数据库还原的功能.对于不同的用户提供了不同的用户操作权限(6)报表功能:根据学生成绩自动生成成绩报表打印

此系统将具有:能提供的学生信息量大,用户界面友好,操作简便,快速等特点.

本页应按开题报告(实施计划)的基本内容要求填写, 填写不下可另附页.

2、开题申请理由:

21世纪全球信息电子化的潮流势不可挡,计算机渗入了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它的广泛应用给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在改变教育和学习的方式.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升学率普遍提高,各类大专院校规模不断扩大,对于学生管理工作的高效性和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信息管理,所涉及到的信息量之大,数据之繁琐,可以想像用手工对这些数据进行操作有多么的复杂与繁琐,因此自动化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应运而生.

而学生信息管理的工作量非常大,为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改善管理手段,有必要开发一套适合高等院校实际情况,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及时,准确的为管理人员提供学生,班级等各类信息,并提供标准化,查询,修改等管理功能.

为了能够为高校学生信息管理提供一种更加高效,实用的管理手段,为学生信息的存储,统计,分析,交流提供一种更加快捷,安全的信息平台.并且能够减少大量的人工操作,以及在人工操作中由于人为因素而引起的数据错误,保证学生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使学生管理人员能够轻松,正确无误地完成各项工作,结合自身的技术水平,特申请本课题开题.

第2篇

1、研究背景及意义

倒立摆系统的最初分析开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其控制方法和思路在处理一般工业过程中有广泛的用途,此外,其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在航天科技和机器人学习方面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如机器人行走过程中的平衡控制,火箭发射中的垂直度控制和卫星飞行中的姿态控制等,因此对倒立摆控制机理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但同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不稳定,多变量,带有强耦合特性的高阶机械系统。倒立摆系统存在严重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是系统的参数不确定性,一方面是系统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倒立摆系统具有成本低廉,结构简单,参数和结构易于调整的优点。作为控制理论研究中一种比较理想的实验手段,倒立摆系统为自动控制理论的教学、实验和科研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实验平台,以用来检验某控制理论或方法的典型案例,促进了控制系统新理论和新思想的发展。为解决倒立摆控制系统的超调和快速性之间的矛盾,各种干扰对其的影响,进而对控制器进行了设计,自抗扰控制方法可以克服这些缺点,因此要用ADRC来控制直线倒立摆系统。

2、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鉴于倒立摆的稳定控制研究的重要意义,国内外学者对此给予了广泛关注。国外在60年代就开始了对一级倒立摆系统的研究,在60年代后期,作为一个典型的不稳定、严重非线性例证提出了倒立摆的概念,并用其检验控制方法对不稳定、非线性和快速性系统的控制能力。

近年来,随着智能控制方法的研究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拟人智能控制、遗传算法和专家系统等越来越多的智能控制算法应用到倒立摆动系统的控制上。Charies W.Andorson在1988年应用自学习模糊神经网络成功控制一级摆;周建波等用基于B网络的规则控制也解决了单摆的稳定性控制问题;徐红兵等提出了基于变结构的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算法,实现了二级倒立摆系统的稳定性控制;1995年,张明廉等人应用拟人智能控制理论成功的解决了三级倒立摆这一控制界的世界性难题;2001年9月19日,北京师范大学李洪兴教授领导的复杂系统实时智能控制实验室采用变论域自适应模糊控制成功地实现了三级倒立摆实物系统控制,又于2002年8月11日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了四级倒立摆实物控制系统。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基于ADRC的倒立摆控制系统研究,并针对其动态响应和运行稳定性,主要。主要内容简述如下:

(1)建立倒立摆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设计自抗扰控制器,包括:TD,NLSEF,ESO。然后对各部分的参数进行设计和调整;

在Simulink 环境下建立系统仿真模型,验证基于自抗扰控制技术的倒立摆控制系统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三、研究方法

(1)查阅相关国内外文献资料(包括相关规范等),了解与该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分析研究当前相关设计的优秀方案,在学习的基础上添加在自己的创新元素。

(2)建立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分步骤的完成各项设计任务,在工作计划内按时完成相应的工作,包括自动配料系统的硬件框图、程序框图、设计仿真等。

(3)各元器件的选型及设计内容的整理,开始进行设计说明书的撰写。

(4)完成对设计内容的进一步修改,完善设计方案。整理、打印、装订设计说明书。完成答辩的准备工作。

四、国内外文献综述

倒立摆系统本身为多变量、非线性、强耦合的不稳定系统,由于以上特性,其精确控制对实现工业生产中复杂对象的控制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主要的控制方法有线性控制、预测和变结构控制、智能控制等。智能控制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控制方法,研究的热点,其主要理论来自于人的实践经验,不需要精确的数学模型。模糊控制有两种典型算法,其Mamdani算法最为常用,Sugeno型适合应用在动态非线性系统中。Mamdani算法中,分别对小车位置和摆杆角度进行控制,两个控制器形成串联结构,每个控制器只有二维,避开了四输入变量,这样免去了多输入变量时模糊规则爆炸的问题。这样免去了多输入变量时模糊规则爆炸的问题中PID控制的单级直线倒立摆,虽然能很好控制摆杆角度,但是对于小车位置控制存在一定的偏差,文中模糊控制的倒立摆系统虽然具有一定的抗扰能力,但是加入稍强的干扰就无法达到稳定的控制效果,而自抗扰控制(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ADRC)的主动抗扰特性可以削减和解决这些外扰因素,而达到稳定的控制效果。但是传统的自抗扰控制器只能稳定控制摆杆角度,并不能兼顾小车位置的控制,这就使倒立摆控制在现实中的运用上受到限制。

目前ADRC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纸幅张力控制,硬盘驱动控制,DC-DC变换器。它也可以解决执行机构的非线性问题,如压电陶瓷执行器的滞环问题。基于ADRC算法,一些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可以获得解耦控制,如微型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和连续搅拌槽式反应器(continuous stirred tank reactor)。ADRC的应用不只局限于控制领域,他也可以用来执行健康监视和故障诊断等任务。当下的ADRC理论基础相对完善,理论上所需要的仅是一些特殊情况下的稳定性证明。而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简化ADRC算法,完善单参数ADRC算法调节策略,将ADRC算法逐步替代PID算法,应用到工业界的各个领域,提高控制性能和效率。由于ADRC算法是一种基于控制的控制算法,因此其应用时也应遵循下图所示的过程,即理论>技术>应用>理论三者的循环补充。

五、研究方案及工作计划

1、研究方案

(1)查阅相关国内外文献资料(包括相关规范等),了解与该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分析研究当前相关设计的优秀方案,在学习的基础上添加在自己的创新元素。

(2)建立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分步骤的完成各项设计任务,在工作计划内按时完成相应的工作,包括自动配料系统的设计框图、程序框图、仿真设计等。

(3)各元器件的选型及设计内容的整理,开始进行设计说明书的撰写。

(4)完成对设计内容的进一步修改,完善设计方案。整理、打印、装订设计说明书。完成答辩的准备工作。

2、工作计划

第1周:根据设计任务书要求选择合适合理的方案设计直线倒立摆控制系统系统的课题。

第2周:根据确定方案,比较、选择设计适合的研究方案等。

第3周:根据题目要求,设计软件框图,并进一步优化改进。

第4-5周:完成整体电路设计,画出原理图并验证其可行性。

第6-8周:根据课题要求和电路原理图编写程序。

第9周:对软件进行仿真调试,优化软件设计使之符合要求。

第10周:结合软件进行调试、修改,并使最终方案满足设计要求。

第11-12周:撰写毕业论文。

第13周:修订毕业设计论文、完善毕业设计。

第14周:提交正式设计论文。

第15周:准备参加毕业答辩。

第16周:参加答辩,整理毕业设计材料提交。

六、参考文献

[1]黄坚.自动控制原理及其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孙德宝.自动控制原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3]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周伯敏.自动控制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5]夏德钤,翁贻芳.自动控制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6]刘时鹏. MATLAB环境下直线单级倒立摆系统实时控制实验的研究与设计[D].重庆大学,2004.

[7]Liu B,Hong J,Wang L.Linear inverted pendulum control based on improved ADRC[J]. Systems Science & Control Engineering An Open Access Journal,2019,7(3):1-12.

[8]刘金琨.先进PID控制及其MATLAB仿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9]陶永华.新型PID控制及其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0]Katsuhiko Ogata,卢伯英等译.现代控制工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11]薛定宇.控制系统仿真与计算机辅助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12]张晓华.控制系统数字仿真与CAD[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13]原菊梅.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数字PID控制器参数整定的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2(4),40-42.

[14]韩京清.自抗扰控制技术[J].前沿科学,2007(01):25-32.

[15]韩京清.自抗扰控制器及其应用[J].控制与决策,1998(001):19-23.

指导教师审核意见

该论文《基于ADRC的一级直线倒立摆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选题与专业结合较紧密,选题的范围比较适中。该选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内容安排合理,逻辑关系清晰,紧扣论文主题。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整个论文按时完成的可行性较大。该开题报告符合要求,同意该同学开题,并进入下一阶段的论文写作。

指 导 教 师(签名):年 月日

教研室负责人批阅意见

第3篇

多数院校的学生毕业设计从第七学期中期开始,从实际操作上考虑可以划分为以下七个阶段。

1.开始阶段,学院教务办进行时间节点管理,确定如提交题目、学生选题、提交开题报告、中期答辩抽签、学生提交论文、指导教师评分等重要阶段的时间节点,并以公告形式给出立题通知、立题阶段的流程,校外做毕业设计学生需准备的材料等,并对系统进行必要的维护工作。

2.资格审核阶段,学院教务办审核毕业生的答辩资格,并导入相应的数据库。学院同时确定具有资格的指导教师队伍。

3.出题审题阶段,指导教师在指定的时间节点内给出题目及课题介绍、题目类型等的相应说明。系统提供功能,查询三年之内的重复题目。系统还提供手动审核功能,确定题目是否适合。在教师立题环节中,系统限定网上提交题目的数量、时间,教师提交的题目需要进行三级审核且都合格,才能作为有效题目在学生网上选题时被开放或公开。立题的时间节点为两周左右。

4.选题阶段,学生网上选题采取互动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选择,每人只能选一题,但可以选择多次。如果所选题被指导教师确认同意,则无权再选择其他题目。学生还可以自报题目,申请在校外做毕业设计课题。师生双向选择结束后,对未竞选上的学生学院负责人进行调剂。选题工作结束后网上公布选题结果,同时公示在选题结束至开题之间要做的主要工作内容。系统要提供各类信息的汇总、下载等。

5.开题阶段,指导教师在确定所指导的学生后,要给学生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包括要完成的任务、基本要求等。指导教师审阅开题报告并填写评语,不合格的重新提交。答辩组最后提交学生的开题分数,对前期工作做得不到位的教师或学生,中期作为重点考察对象。校外选题要求必须在返校后统一开题。至此,前期工作全部结束。

6.中期检查阶段,学生填写中期报告提交指导教师审核,指导教师审核中期报告,并给出分数。学生网上抽签,学院分组进行中期检查。指导教师在评阅中期报告时,要对设计的工作进度、工作态度、完成质量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重点考核。毕业设计中期检查答辩组重点检查内容包括:设计内容是否与毕业设计题目相符,是否出现偏离题目的情况;学生对设计内容有没有充分理解;学生对设计的概念、技术等是否完全掌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进度是否符合毕业设计开题的计划,是否有拖后的情况;已完成的设计部分的工作质量是否达标;课题难度与学生能力是否相符,是否有可能出现无法完成毕业设计的情况;教师和学生是否做到按时在固定地点进行答疑。

7.毕业设计答辩阶段,学生提交论文,指导教师审核论文并提交给答辩小组,同时给出论文最后的分数和评语,答辩小组抽阅论文组织答辩并评定成绩。开题和中期的分数记入到最后的总成绩。答辩后毕业论文、题目等各种资料归档。

毕业设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

构建基于Web的信息化系统,旨在对于毕业设计的全流程提供支持,以解决教师、管理人员所面临的工作流程复杂、工作量大的问题。系统从教务员、主管领导、指导教师和学生等四个用户角色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业务范畴出发,根据各自在毕业设计立题、选题、开题答辩、中期检查、答辩以及公共信息管理方面的工作流程,通过开发与之相对应的系统功能来实现网上业务,辅助完成整个毕业设计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提高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

1.系统功能设计。根据毕业设计管理系统流程要实现的业务的管理要求,该系统从信息管理、时间节点管理、立题管理、选题管理、开题管理、中期管理、答辩管理等功能模块来完成整个系统的功能目标,系统的功能框架如图1所示。立题管理模块包括的主要子功能有维护课题、评阅课题、基层审核、领导小组审核、课题信息汇总、专家给教师留言等。选题管理模块包括的子功能有选题学生、分配课题、选题信息汇总、我给学生留言、我的历史留言、学生给我的留言等。开题管理模块包括的子功能有下达任务书、评阅任务书、审核任务书、开题准备检查、开题时间地点、评阅开题报告、基层审核开题报告、导出开题报告、查看专家留言等。中期管理模块包含的子功能有评阅学生中期报告、中期答辩时间地点、随机抽取中期答辩学生、下载学生中期答辩资料、查看中期答辩成绩、录入成绩等。答辩管理模块包含的子功能有答辩时间地点管理、审核论文、填写评语及打分、下载学生答辩资料、指导教师评分表管理、论文抽查、答辩信息汇总等。

2.数据库设计。数据库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对于本系统,采用SQLServer2000作为数据库服务器。经过对需求的研究,下面给出数据库的逻辑结构的设计。其中包含管理员信息表、教师信息表、学生信息表、毕业设计题目表、历史题目信息表、题目分配表等12张表。其中毕业设计题目表的部分数据项有ID号、教师姓名、教师编号、题目名称、学生人数、题目要求、题目是否符合要求标志等。题目分配表的数据项有学号、姓名、题目名称、指导教师编号、指导教师姓名、学生电话、学生邮箱、年级、是否校外做毕业设计标记、开题成绩、中期成绩、答辩成绩、指导教师成绩等。教师信息表存放教师的信息,基本信息从人事部门提取,学生信息表存放学生的基本信息。历史题目信息表存放每年答辩后的全部毕业学生的毕业设计信息,其余表的信息存放任务书、中期报告、开题报告、资讯、通知等相关资料信息在此不再赘述。

第4篇

关键词:实验报告;无纸化管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8012302

基金项目:贵州财经学院教改课题

作者简介:刘文江(1982-),男,贵州财经大学讲师、实验实践教学管理科科长,研究方向为智能控制、信息化建设。

0引言

实验教学是学生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学生实验报告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实验教学的质量,实验报告管理水平也反映了实验教学管理水平。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学生所提交的实验报告大多还停留在以纸为介质的方式上,这将严重制约着实验教学的开展。首先,很多课程的实验结果在纸质实验报告中不能表现或不能完全表现,如《多媒体课件与制作》等设计性强的课程;其次纸质实验报告的批改和分析也是实验授课教师的一个很重负担,如何提高学生实验报告的表象能力,提高教师批改实验报告的效率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实验报告中存在的问题是许多课程实验授课教师所面对的一个难题。本文从改善学生实验报告的表象力和提高教师批改实验报告效率的角度加以研究,利用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开发基于校园网络的无纸化实验报告管理系统,这对规范实验教学管理、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实验教学的开展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1系统总体设计

基于此系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以使用预先制定好实验报告模板,将实验结果直接填在实验报告电子文档里。学生完成实验报告简便、规范,能够将纸质实验报告不易表现的内容以截图和附件的方式方便地添加到电子实验报告文档中。教师可以在网上直接查阅实验报告,将评阅意见、成绩和批阅后的实验报告提交、保存在数据库中,方便管理。根据分析,系统的用户分为3类,各类用户的业务如下:

学生用户:可以对学生本人信息进行查询和密码修改;选择授课教师及课程,并对教师的实验项目及要求进行查询,填写并提交实验报告;能够在教师评定成绩之后查看自己的成绩、评语和实验报告的批注,并可借助网上答疑向老师提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用户:可以对教师本人信息进行查询和密码修改;可以管理选择课程的学生名单;可以注册课程、实验项目,并对其的实验项目进行管理;可以对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进行成绩的评定,查看学生的成绩数据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在线回答学生的问题。

管理员用户:添加和删除教师和课程信息;备份实验报告及其相关数据。

2系统数据库设计

该系统主要包括:学生信息表、教师信息表、课程表、实验项目表、实验报告表等数据库表。它们分别包含的主要字段为:

学生信息表:学号、密码、姓名、班级、分院、专业、邮箱等;

教师信息表:教师工号、姓名、密码、电话、办公室地址、职称、学院、邮箱等;

课程表:课程号、课程名、课程类别、课程简介、学分、总学时数、实验学时数等;

实验项目表:实验项目号、实验项目名称、课程代号、实验内容、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实验学时、实验类型、班级代号,教师工号等;

实验报告表:学号、实验课程、实验项目名称、实验指导教师姓名、实验日期、实验地点、实验报告批阅教师姓名、成绩、评语、评阅日期等。

系统的ER图如图1所示。

图1系统ER图

3系统功能实现

3.1系统架构

因B/S模式的软件系统具有易于安装部署、使用简单、维护方便、负担小等优点,本系统采用基于.NET平台,采用B/ S模式的4层体系架构(如图2),包括页面表现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和后台数据库。页面表现层即用户界面层,主要处理所有的信息表现和用户的交互行为;业务逻辑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当用户发出请求后,通过调用业务逻辑层中的相应方法来完成相应操作;对数据访问层来说,它是动作的发起者,由它来直接与数据库通讯,最终将数据库的数据展现、更新,并返回给页面逻辑层,数据访问层主要完成数据库的直接操作,如添加、删除、插入和更新等。

图2系统架构

3.2服务器的选择

Web服务器采用Windows 2003 Sever+IIS6. 0,它为网络应用服务器的管理提供了许多新的特性,包括实用性、可靠性、安全性与可扩展性,提供了一整套可靠、高效、连接的一体化网络应用解决方案。

数据库服务器采用SQL Sever 2005,SQL Sever 2005与SQL Sever2000相比,在性能、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有很大的优越性。

3.3系统关键技术

本系统采用当前网络开发主流技术,结合 、 SQL Server2005、JavaScript、WebOffice等技术,设计并开发了一个基于B/S模式的无纸化实验报告管理系统。运用 + SQL Server2005这个组合进行开发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稳定和数据的安全。界面设计采用的是,它能显示动态的页面,能够根据用户不同的请求,通过对数据库数据的提取得到结果。并在开发中采用了页面复用,使用了一个模板框架将不同的页面整合到一个页面中,使整个页面看起来更有逻辑性。另外,在网页的界面里嵌入Word文档,使无纸化的办公更加方便、规范。

4结语

高校实验教学信息化管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本文介绍的无纸化实验报告管理系统既改善了学生实验报告的表象力,又提高了教师批阅实验报告的效率,并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且对实验报告文档的保存也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这将方便实验教学的评估。

经过近两年的试运行,系统工作稳定。基于此系统提交的实验报告所附带的材料有计算机实验程序、测试实验数据及多媒体作品等,解决了传统纸质实验报告难以达到的学生实验成果积累的效果,对我校实验教学的开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彭辉.高等学校实验室及实验教学改革模式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

\[2\]方利伟.基于WEB的通用实验报告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远程教育,2006(1).

\[3\]徐贲,沈为民,张艳.基于Web的开放型实验教学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增刊).

第5篇

【关键词】:林地可行性报告;问题;建议

1、设计原则与方法

1.1设计原则

该系统开发的主要原则为数据采集、数据加工处理、数据更新、报表统计的标准化;充分考虑使用林地设计管理的业务实际和用户需求,在系统实施全过程中,以服务为本;系统对用户开放,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格式能够与其他主流软件兼容;设计时应考虑各方面因素,在数据编码和系统功能设计方面留有余地和功能接口,系统具有开放性。

1.2设计方法

该系统基于国家林业局最新的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编制规范要求进行开发。在分析项目使用单位当地林地资源数据特点和使用林地设计管理需求基础上,本系统按照使用林地设计工作顺序,即:制作外业调查基础数据、外业调查、内业统计整理、成图、出卷、数据更新的步骤进行设计。同时,依据当地森林资源数据库,结合外业调查数据,通过数据下载、数据录入、数据编辑处理、数据检查汇总等环节,以一年为周期实现当地使用林地数据的更新。

2、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2.1内容缺失

根据作者统计,由甲级和乙级资质单位编写的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章节基本完全,符合国家林业局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编写规范;由丙级和丁级资质单位编写的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或使用林地现状调查报告多出现章节不全的现象,缺失的章节主要为“综合评价”、“保障措施”与“相关说明”。综合评价:一般包括项目使用林地必要性、迫切性评价;项目建设条件、使用林地和采取保护措施评价;使用林地环境影响及相关技术措施评价;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评价等。只有做好以上各项评价,才能对项目占用征收林地产生的各种影响进行研究,才可以确定项目使用林地是否可行。

2.2附表、附图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笔者通过实际工作发现,有些资质单位编写的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附图与附表组成不全,或者相互矛盾。主要表现在:小班因子登记表与使用林地现状图不一致,图上划分小班个数与表上不同;其次是表中的面积、地类、林种等主要因子与现状图不一致,有时两者面积误差较大。小班因子调查表是实地调查林地与否的证明和重要记录表,与使用林地现状图相对应,两者间不可缺失或矛盾。

3建议

3.1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主要是分年度、分项目对每年所做的项目进行管理。因每个项目内容不同,地址不同,需要设定不同的补偿标准和计算公式。项目管理内容主要包括增加项目、修改项目、删除项目、数据导入、项目完整性检查、移动数据逻辑检查、前期数据处理、外业数据处理等功能。项目设定后,首先需要导入项目外业调查用数据。主要为dwg格式的红线数据和shp格式的森林资源数据。当导入该项使用林地项目所涉及区域的林保数据和建设方提供的红线数据后,首先需要对这两项数据进行前期处理,制作外业采集设备(平板电脑)可以使用的外业调查用数据。

3.2外业数据采集

使用林地设计需要大量的外业调查工作,在准确测量调绘使用林地小班界线的基础上,还需要通过标准地调查或全林检尺的方式对林木株数、蓄积等林木因子进行详细调查,需要填写的调查表格繁多,工作量巨大。该系统针对使用林地设计外业调查工作研发了智能平板采集软件,内置各类数据字典,可自动求算小班面积、蓄积、株数等因子,自动生成使用林地小班调查因子表,实现了无纸化采集外业数据,并能与内业管理系统无接,减轻了外业调查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也提高了外业调查工作的效率。

3.3数据处理

该系统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对外业数据进行处理,包括数据表管理和空间地理数据库管理。数据表管理的内容包括:修改数据表的结构、重新命名数据表、删除数据表。它是系统数据库的中心枢纽,实现对系统所有基础表和报表的管理。通过它能实现对系统基础表和报表的增删修改。同时图层的创建、统计表的数据来源及报表结果表的生成,都是依赖于它及其对应的“数据表模式”。空间地理数据库管理的内容包括:地理数据库创建、附加、删除、压缩等。此模块是整个系统运行的基础所在,系统的创新点之一―版本管理在此被充分应用,对各类数据进行录入、提取、编辑、检查和保存。基本操作功能包括外业数据导入、小班录入、属性查看、图形定位、删除、补偿标准、导出成果、报告生成、生成图件等。

3.4系统特点

该系统从实际需求出发,根据国家林业局的最新技术规程,将使用林地设计和管理中制作外业调查数据、内业处理系统与外业采集软件无缝对接、内置补偿标准并可与项目对接、生成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等现阶段急需解决而又具有技术难度的工作纳入信息系y中,实现了数据采集和成果的智能化、信息化。该系统外业采集客户端基于安卓系统开发,以智能平板电脑作为调查手段,人机对话方式进行操作,易学易操作,替代了手动记录;采用C+、Java等编程语言实现系统开发,程序结构精巧,利于基层单位进行二次开发。

结束语:

使用林地设计管理系统是根据国家林业局最新的政策文件和技术标准研发,系统根据用户需要内置当地森林资源规划设计数据字典库和使用林地补偿费用标准,可适用于各级林业部门使用林地设计管理工作。该系统实现了使用林地设计外业工作无纸化,将以往使用林地设计管理工作中小班外业调查因子记录、标准地每木检尺记录、小班图形编辑、各类统计表汇总、补偿费用计算统计、可行性报告编写、现场查验表录入、专题图制作输出等一系列难点工作实现了智能化和自动化,在大大提高外业调查、内业数据处理统计工作效率的同时,提高了工作质量,更缩短了使用林地项目审核审批时间。同时,由于基层林业工作的复杂性,使得开发一个完善的使用林地设计管理系统难度较大,本系统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在以后的实践应用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管理信息系统 课程考核 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0.019

Research on Curriculum Assessment Reform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HOU Zhiping

(School of Management,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541004)

Abstract Curriculum assessment must be adapted to the needs of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personnel training, but university course examination has some problems such as single form of assessment, highlight the theory and light the practice and other issues. This paper takes th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cours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put forward two reform ideas: to replace the final summary of the examination by the whole assessment, ability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rientation. Finally, the paper design a set of curriculum assessment reform implementation plan, the aim is to explore the new methods of th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curriculum assessment reform.

Key word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curriculum assessment; reform practice

管理信息系统(MIS)是一门由多学科紧密相连综合交叉的学科,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①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信息及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了解信息技术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理解并掌握信息系统开发的过程和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应用中的组织、规划和设计的能力。课程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管理理论知识与信息技术能力,具有很强的实践导向性。②

1 课程现状与考核改革的必要性

在本校管理学院的课程体系中,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电子商务、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企业管理硕士生和工商管理硕士(MBA)的一门核心课程,课程涉及2500多名本科生和200多名硕士研究生,课程涉及面广、影响大。然而,在传统成绩考核方式下,教师对学生成绩的考核往往只关注期末测试,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忽视了学生的技能与知识应用能力。在这种不合理的成绩考核机制的引导下,期末考试前教师大多会给学生圈定考试范围,以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复习,导致期末考试流于形式,变成了考学生的记忆能力,背得好即可以得高分,结果就是学生不再关注平时的学习,只关注于期末考试前的范围圈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作为知识性与实践性结合的课程,传统成绩考核方式存在着十分显著的成绩与知识技能相偏离的现象,与本课程强调学生知识运用与技能训练的教学目标不符。因此,改革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考核方式,有利于更科学地评价人才培养质量。

2 课程考核改革的基本思路

2.1 以全程化考核代替期末总结性考试

全程化考核强调将考核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在课程教学全过程中均体现考核的思想,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引导与监督,以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通过学生的平时学习来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并以此促进对学生成绩的客观公正评价,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应试考试所带来的高分低能问题。在全程化考核过程中,应将期末考试与平时测试有机结合,以体现考核过程的全程化与连续性,期末考核作为阶段性考试,是平时测试的综合和总结,主要测试学生对平时知识的积累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平时测试则主要包括平时作业、系统分析报告、阶段性测试等多种形式。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报告一般由教师根据所学内容确定题目或者由学生自选题目,学生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和实践调查分析,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教师的要求完成。通过系统分析报告的写作,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理解掌握课堂知识和教学内容,拓宽知识面。

2.2 强调能力本位与实践应用导向

职业能力导向是能力本位的基本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可按职业能力本身的结构方式来组织教学,如职业分析、工作分析等,重视通过能力本位的教学过程获取职业能力,强调获取与职业能相关的科学知识,不强调系统获得。职业能力是指个体在职业工作中的综合能力,具体表现在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技能以及方法等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本位不强调全面、系统的获取学科知识,并不表示削弱了知识的基础地位,而是对知识的另一种重视,认为职业知识和实践知识更为重要,强调的是知识的效用。就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而言,能力本位强调学生的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能运用基本知识与方法解决企业管理中的实践应用问题,是将学生的一般素质与具体工作情境结合起来,强调培养的能力是的学生综合应用知识技能和态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应用导向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以实际需求为依据,培养学生具备相关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强调课程教学与考核中应注重学生综合技术实践意识与能力的培养。③“实践应用导向”的内涵可从两个应用层面来理解,一个是在课程所属学科范围内的应用,另一个是在课程服务领域内的应用,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与本课程相关的基础理论与方法,解决学科专业问题与实际需求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实践应用导向与能力本位是互为关联的两个部分。反映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上,教学与考核过程中的实践应用导向,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与实施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去分析企业实践应用,并提出解决方案与对策。

3 课程考核改革实施方案设计

3.1 考核体系设计

确立以检测能力、实践应用为主体的考核目标,从“考知识”为主向“考能力”为主转变。构建任务引领型全程化课程考核体系,创设实际工作情景,以管理信息系统“工作项目”为考核主线进行全程化考核,设计考核体系为:平时作业+系统分析报告+系统设计报告+阶段性测试+期末汇报的形式。

平时作业:根据学科最新的研究主题,设计2次左右的平时作业,平时作业以课程论文的形式布置,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学科的最新发展方向,如大数据与信息管理、知识图谱与信息管理、电子商务中的信息管理问题等。

系统分析报告、系统设计报告:分小组作业,每小组3~4人,要求根据一个实际的管理案例展开信息化分析,系统分析报告和系统设计报告的作业进度与课程进度保持一致,贯穿于整个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在课程期末时将2份报告合并形成课程作业报告。在撰写系统分析报告与系统设计报告时,需明确告知学生报告中应涉及到的具体内容,以便于学生对照执行。

阶段性测试:根据课程进度,设计1~2次的课程测试,课程测试主要用于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阶段性测试可采取随堂进行的形式,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进行网络测试。

期末汇报:汇报小组完成的课程报告(系统分析报告+系统设计报告),要求学生制作汇报PPT。同时,为了防止小组中部分学生的“搭便车”行为,采取随机抽取学生汇报的形式,而不只限于该学生所完成的那部分内容。

3.2 成绩评分方法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成绩评分方法分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为授课教师评分,另一方面为课程作业小组组长评分,权重分别为教师评分占80%、小组组长评分占20%,两项评分均为100分,乘以各自的权重即为最终成绩得分。在制定评分标准时,尽可能详细列出各自的评分项,以达到相对准确的评价。教师评分方法及标准包括学习表现(10%)、平时作业(10%)、系统分析报告与系统设计报告(30%)、阶段性测试(30%)、期末汇报(20%),小组评分则包括项目参与度(10%)、项目成果贡献(30%)、作业质量(30%)、资料完整度(10%)、团队合作(20%)几个方面。

4 考核效果分析

以本校电子商务专业2012级学生作为考核对象,采用本考核方法进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考核,达到了如下效果:

(1)实践应用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在考核过程中,各小组从实践问题出发,完成一份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报告,将枯燥难懂的课程知识点有机串联在一起,学生较好地掌握平时课程不易理解的问题,如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范式设计、E-R图等,能熟练将信息技术和先进管理思路相结合,解决各行业中实际信息化问题,学生总体反映能显著提升对课程的理解,并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2)自主学习意识明显提高。在考核过程中,各小组需针对一个具体问题的展开分析以完成一份课程作业报告,一般情况下,一份报告知识点与知识块达十几个,报告内容多达30~50页,而且每个小组选择的实践问题并不相同,相互之间借鉴的可能性也较小,因此,需要学生小组内部展开分析,自己以来解决问题,这样将盲目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自觉主动地去理解教学内容,而且,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接触前沿的科学知识和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3)学生成绩得到显著提升。对学生进行全程化考核,更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大部分学生能达到课程考核目标,课程优秀率达到20%以上,良好率达到50%以上,平均分达到82分。相比传统考核方式,成绩有了显著提升,且能更好地反映学生学习效果。

注释

① 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第7篇

关键词:论文管理 UML B/S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8-0158-01

毕业设计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环节,是检验学生能否将理论知识与工作中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也一定程度反映了高职学院的学生培养质量,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存在对学生通知、管理困难、教师与学生交流困难等缺点,因此,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并建立了一个基于Internet的毕业生论文管理系统。

1 系统设计

提出基于B/S(Browser/Server)模式的毕业生论文管理系统,用于实现组建学生论文库、实现毕业生论文电子化,实现对毕业设计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以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保障毕业设计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该系统在开发环境方面,选用了如下的操作系统和硬件: Windows2003操作系统、数据库SQL SERVER2008、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8开发平台、编程语言Visual C#。

毕业生论文管理系统共分为用户管理模块、论文管理模块、查询管理模块、信息交流管理模块四部分。

1.1 用户管理模块

该功能主要实现管理员管理用户账号,添加、删除、修改用户账号及指定用户账号的权限,学生、教师等修改自己的个人信息。

1.2 论文管理模块

该功能主要实现教师能将论文题目按子学院、专业上传到该系统中供学生选择,教师能下载学生上传的论文文档,学生能上传自己的开题报告、实习计划书、毕业论文等内容。

1.3 查询管理模块

该功能主要实现教师、辅导员查询学生开题报告、毕业论文等内容的提交情况、学生查询自己开题报告、实习计划书等内容的审批情况,学生查询指导教师联系方式、答辩时间、地点等内容。

1.4 信息交流管理模块

该功能主要实现新增、编辑、删除公告、接收公告,实现查看、修改学生与教师和辅导员的交流信息、学生与教师和辅导员的留言信息、邮件信息。

2 毕业生论文管理系统建模

利用UML对毕业生论文管理系统建模,有助于详细分析需求、优化设计,使开发的系统能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系统建模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核心部分。

2.1 确定参与者

在UML中,用例图分为两部分:参与者和用例。参与者代表直接作用于系统的一个角色。根据对毕业生论文管理系统需求的分析,在该系统中,主要存在以下参与者:学生、指导教师、专职辅导员、系统管理员。

2.2 识别用例

在UML中,使用用例是进行系统需求的最好方法,在确定参与者后,根据毕业生论文管理系统的需求找出全部的用例,然后从活动者角度给出事件流。通过对毕业生论文管理系统的分析,可以确定该系统中有如下用例存在,本系统的用例图如图1所示。

2.3 用例事件流描述

以登录系统为例,参与者为学生、指导教师、辅导员和管理员,描述为提供了用户如何登录到毕业生论文管理系统中的功能,后置条件为如果用例成功,则进入到该系统中,否则,系统状态不变。事件流程为首先系统提示用户输入账号信息,用户(学生、指导教师、辅导员和管理员)输入完账号信息后提交,系统对用户的输入进行验证,如验证成功,则登录成功,启动系统,否则系统弹出提示信息,要求用户重新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或终止用例。

以上传论文资料为例,参与者为学生,描述为提供了学生上传开题报告、实习计划、毕业论文的功能,前置条件为用户需上传论文等资料时,必须先登录系统,后置条件为如果用例成功,在系统中存储上传文件。事件流程为用户首先输入账号信息登录系统,如登录成功,打开资料上传界面,然后选择上传资料的类别(开题报告、实习计划、毕业论文)和选择对应资料文件,检查无误后提交。

3 结语

为了解决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中存在的诸如通知学生困难,指导教师与学生沟通困难,学生因得不到及时指导难以写出质量较高的毕业论文的问题,开发了基于B/S结构的毕业生论文管理系统。该系统功能完善,有利于学生论文题目的及时申报、有利于学生及时获知答辩时间、地点,更有利于毕业设计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了真正意义的无纸化、大大节约了学校教育资源,减少了人力、财力等的消耗。

参考文献

[1]阎琦.基于UML的高校调串课系统的建模研究[J].信息技术,2013,(2).

第8篇

    论文摘要:回顾IS审计的发展历程,进而披露IS审计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剖析,最后对如何构建完善的Is审计模型提出解决策略。

    Is审计,是指Informationsystemauditing,即信息系统审计,它是指审计组织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组织计划审计项目,实施审计的全过程,以判断该信息系统是否安全、可靠和有效,并对信息系统对财务报告的影响做出判断或单独提出信息系统审计报告的全过程。以确认审计风险或评价企业信息战略、优化组织运营为目标,对组织营运所依赖的信息系统进行独立、客观确认和咨询活动。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所开展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即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CAAT);二是指审计部门以组织的信息系统为对象,以风险评估或内部控制检查为手段,对该系统所产生的会计信息系统的真实性、合法性做出确认或通过优化企业信息管理,增加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即信息系统的审计或EDP审计。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ISACA成立于1969年,最初称为EDP审计师联合会,总部在美国的芝加哥。目前该组织在世界上100多个国家设有160多个分会,现有会员两万多人。是信息系统审计的专业人员唯一的国际性组织,CISA(CertiifedInformationSystemAuditor)也是这一领域的唯一职业资格。该组织通过制定和颁布信息系统审计准则、实务指南等专业标准来规范和指导信息系统审计师的工作;它还设立了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基金会,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以使该组织的成员能够享用其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在世界各地举办各种形式的研讨会、培训班等活动,增进国际间同业人员的交流。ISACA每年还举办CISA资格考试,通过考试的人员可以申请CISA资格,符合ISACA规定的工作经验及其他相关要求的申请人会被授予CISA资格。

    1 IS审计发展历程回顾

    在信息系统审计的萌芽阶段,人们称之为电子数据处理审计(electronicdataprocessingauditing)或计算机审计,它是作为传统审计业务的扩展发展起来的。早期的计算机应用比较简单,相应地,计算机审计业务主要关注对被审计单位电子数据的取得、分析、计算等数据处理业务,还称不上信息系统审计。从财务报表审计的角度来看,这一阶段的主要业务内容是对交易金额和账户、报表余额进行检查,属于审计程序中的实质性测试环节。此时,它只是传统财务审计业务的一种辅助工具,对客户的电子化会计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为财务报表审计人员提供服务。

    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展,计算机对被审计单位各个业务环节的影响越来越大,计算机审计所关注的内容也从单纯的对电子的处理延伸到对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进行了解和评价。在制度基础审计的模式下,计算机审计的业务内容已经扩展到了符合性测试领域。风险基础的审计模式的采用以及信息技术在被审计单位的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与其所服务的组织所面临的各种风险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并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在这种情况下,对被审计单位风险的评估必须将计算机信息系统纳入考虑范围。发展到这一阶段,计算机审计的业务范围已经覆盖了一项审计业务的全过程,计算机审计这一概念已经不能反映这一业务的全部内涵,信息系统审计的概念随之出现。

    1.1在建立信息系统审计制度,开展信息系统审计研究方面,美国走在前面

    早在计算机进入实用阶段时,美国就开始提出系统审计(SYSTEMAUDIT)。1969年在洛杉矶成立了电子数据处理审计师协会(EDPAA),1994年该协会更名为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INFORMATIONSYSTEM AUDITANDCONTROLASSOCIATION)即ISACA。美国是首先对网上财务信息的审计直接颁布指导性文件的国家。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为指导其会计师事务所成员,于1997年1月颁布了名为《互联网上的财务报告》(FinnacialStatementsontheIntemet)的指导性文件。该文件于1999年8月15日更新,是现阶段的最新版本。该指导性文件详细表明了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和鉴证组成员的立场。他们指出网上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不同于传统印刷版财务报告的使用者,网上披露财务信息只是一种营销手段,网络为企业提供了时常更新其信息的可能性。

    1.2 2001年1月,英国审计职业委员会(APB)颁布了

    《网上发布审计报告公告》(ElectmnicPublicationofAuditorsReports)该公告主要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1).检查电子版财务信息的生成。(2).审计报告的用词。在对应印刷版财务报表的审计报告中,审计报告往往通过页码范围来确认已审计的财务报表。然而在网站上所发布的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中,使用页码范围已不合时宜,因此APB建议直接使用财务报表名称来取代页码范围;同时需要在审计报告中指出所使用的通用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的国籍。(3).信息间的链接。APB非常关注已审计信息和未审计信息之间使用超链接的问题。APB建议审计师应要求“在信息使用者通过超链接从已审计信息跳到非审计信息时,网站应能向使用者发出警告信息”。

    13澳大利亚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AustralianAuditnadAssurnaceStnadardBoard,AASB)AASB是最先对网上财务信息审计作出指导的审计准则制定者。AASB于1999年颁布了审计指导声明(AGS)1050《与电子方式呈报财务报告相关的审计问题》。AGS1050的目的在于“当公司利用信息技术在公共网络如互联网上发布已审计财务信息时,就一些问题为审计师提供一定的指导”。AASB在AGS1050中重述了审计的基本准则,并强调“电子方式发布财务报告并没有改变管理当局和审计师的责任”,即财务报告的主要责任仍在管理当局。

    1.4日本的系统审计是从八十年代开始,1983年通产省公开发表了《系统审计标准》,并在全国软件水平考试中增加了“系统审计师”一级的考试,着手培养从事信息系统审计的骨干队伍

    2 IS审计在我国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剖析

    近年来,我国审计信息化建设在纳入国家信息化建设(即:金审工程)范围后,有了较快发展。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方面逐渐形成体系,审计业务软件开发应用中也有了较快发展。但审计信息化建设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妥善解决将影响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进程。

    2.1审计人员对信息系统审计理解偏差,信息系统审计水平匮乏

    在注册会计师的行业,由于我国CPA的市场化建设及推行较晚,现行的CPA的素质较低。同时在CPA的考试中也没有计算机方面的要求,因此绝大多数的CPA运用计算机的水平很低。CPA的审计工作仍然是传统的手工审计。计算机仅仅用作文字处理或者基本不用。有些单位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只占在职人员总数的5%左右,与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还有较大差距;同时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知识更新培训的不足,许多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及相关技能无法得到同步提高,计算机应用仍停留在较低水平上,计算机功能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主要体现在应用意识不强,操作技能还不熟练。因而审计系统计算机人材缺乏的问题,也是制约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因素之一。

    2.2信息系统审计理论研究几乎是空白

    信息系统审计工作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成型的专业规范理论结构。会计、审计界所进行的一些信息系统审计的探索和尝试以及开发的一些信息系统审计软件,还大都停留在对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进行处理的阶段。

    2.3信息系统审计硬件条件严重不足

    2.4信息系统审计软件条件严重欠缺

    虽然我国的网络财务软件较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大,但是由于推出较晚,目前使用面还不广。同时网络财务软件的设计没有考虑审计软件设计的需要,使得审计软件的数据收集以及其功能的发挥受到很大的制约。

    2.5 IS审计信息化建设效益低

    2.6 IS审计成本不断攀升

    2.7 IS审计业务水平不满足信息化发展的的要求

    2.8 IS审计准则及专业规范不到位

    我国的信息系统审计工作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成形的专业规范。目前我国会计审计界所进行的一些计算机审计的探索和尝试以及开发的一些计算机审计软件还大都停留在对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进行处理的阶段。

    运用传统的会计审计知识已经不能对这样的客户进行风险评估、内控测试与评价,从而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风险基础模式”的审计业务,影响我国会计师行业审计业务质量。这一现状使得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在与国外大型会计公司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3基于新经济时代的完善的IS审计模型的构建策略

    新经济是建立在网络经济和技术创新基础上的一种经济形态,以信息网络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正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发达国家飞速发展。因此,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关系到我国审计事业的兴衰,体现着我国审计事业发展水平。为此,构建完善的Is审计模式成为当务之急:

第9篇

科技档案是指在自然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基本建设等活动中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图纸、图表、文字材料、计算材料、照片、影片、录像、录音带等科技文件材料。2010年以前,由于信息传播速度、信息量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普及都落后于今天,全国各地的科技情报研究所都是使用人工的手段从科技档案中收集情报,然后再对数据进行筛选、去重、统计,这种方法既费时又费力。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数字档案平台、科技报告系统的兴起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科技情报研究部门对信息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人工检索数据、筛选数据的方法必将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利用算机技术自动地对数据进行检索、处理和分析。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完全用计算机代替科技情报研究人员进行情报分析工作是不现实的,因为很多情报的判读需要科技情报研究人员常年累积的经验,计算机可以做的是在最大限度上用计算机代替人工做重复性的工作。此外,情报领域与计算机领域有一定距离,情报研究人员往往不懂计算机技术,甚至对软件的使用都感到棘手。针对上述实际需求,需要开发一个无监督的系统,该系统可以按照需要自动采集数据,并可以对数据进行去重、分析。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计划在钱学森提出的综合集成研讨方法指导下,基于数字档案平台、科技报告系统等数据库设计建立一套以人为主,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综合集成,高度智能化的人机结合智慧情报系统,从系统的物理构成来看,包括三部分:一是由参与情报解读的专家组成的专家体系;二是由为情报工作人员和专家提供各种信息服务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组成的机器体系;三是由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组成的知识体系。从情报分析过程来看,该系统包括三部分:一是基于专家体系经验判读的定性情报综合集成系统;二是基于数据采集处理工具的定量情报分析综合集成系统;三是从定性情报到定量情报的综合集成系统。总之,该系统的建设不仅需要建立由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专家组成,具有能面对复杂巨系统问题所需要的合理知识结构的专家体系,而且还需要设计开发能够有效处理海量数据的工具,实现信息的高效采集与精确分析。从技术构成分析,归类能力、关联性分析能力、辅助解读能力、报告辅助生成能力是该系统应具备的几大核心能力。

文章将主要运用信息智能检索、数据统一结构化、信息抽取、机器学习、自然语言理解等前沿的数据挖掘分析技术,对各数据库的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文本进行处理,实现对海量信息的数据挖掘,完成数据的关键词输入、引文爬取、数据解析分析、统计。最终形成关于学术专题情报报告雏形。

二、学术专题档案情报快速辅助生成系统功能需求分析与系统设计

大数据时代的数据特征为情报服务过程中数据采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档案数据库和科技报告数据库等结构化信息异构、重复,质量参差不齐,时效性不强,使数据整合成为基础数据资源建设的难点;其次是是如何通过大数据时代高度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充分利用人际网络获得一手数据,并与网络、文献和数据库信息进行整合,也成为大数据环境下数据采集的难点。与此同时,无论何种数据来源,由于数据的价值密度低,数据筛选技术都是关键的技术难题。

本系统通过利用网络环境下的搜索引擎技术、本体库、SVM分类算法、聚类算法和信息筛选技术,构建面向大数据的档案数据库数据、科技报告数据库数据、人际网络数据和信息筛选的大数据采集与筛选工具,为情报服务的数据资源建设提供工具。

(一)系统需求分析

1.搜索需求:互联网数据库信息是情报服务的主要数据来源之一,搜索引擎技术的发展为互联网数据的获取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工具,但是由于算法本身局限性,普通搜索引擎只能采集到约10-30%的信息,只能完成情报大概情况的收集,不能满足情报检索中查全率的要求,对于查准率也只能满足部分要求,这种现状对于情报服务来说,是对互联网信息资源的浪费。本系统需要在普通搜索引擎的基础上通过重点、互动、专业垂直搜索,完成深入的、交互式的、专业的科技情报搜索。本部分的科技情报专用搜索工具是由元搜索系统、重点搜索系统、互动搜索系统、垂直搜索系统和深网接口系统封装在一起构成。

2.大数据筛选:数据库数据具有数据价值密度低的特点,因此,数据的筛选对于情报服务的质量尤为重要。数据来源的广泛性使得大数据难以根据同一标准进行筛选,因而计算机难以独立完成筛选工作。本系统根据研究内容设定采集数据的范围,将采集得到的数据去噪、剔除相似数据后,根据领域词汇距离、情报点关键词录、情报报告关键词录摘录出较具情报价值的信息,力争把以十万计的海量信息压缩到600条以内,同时保存足够的核心信息,并采用人机结合的工作方式,提供专家判读的界面,为数据筛选的准确性提供保障。

3.动态情报跟踪与基于科技主体的社会网络情报需求。搜索引擎完成的是面向互联网数据库数据的静态数据获取工作,然而对于情报服务来说,动态跟踪能够展现情报研究对象的活动轨迹,对于情报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根据社会网络理论,完成科技主体(单位和个人)相互关系的表达,从而确定某一主题下各个科技主体的特征,以使我们能从中找到适合进行情报分析判读的行业专家。本系统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情报采集技术,创新情报采集模式,全面采集由情报所所内人员、行业专家、专业情报员,通过科技情报生产的规范化流程、规范化方法,依照科技情报质量控制体系,在情报分析模型方法库和情报分析方法工具包的协助下,完成情报的分析流程。

(二)系统模块设计

本系统根据关键词并行进行科技报告系统网页爬取与数字档案馆中的科技档案爬取,获取有效的网页信息与档案信息,去重、去噪后得到需要的网页信息与档案信息。对数据进行特定的处理,采用特定的算法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生成需要的图表格式并得出结论。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按照档案情报流程节点的不同,该学术专题情报快速辅助生成系统可以细分为几个大模块:搜索大模块,控制大模块,整理大模块,分析大模块及结论生成大模块。大模块下又可细分为几个小模块。学术专题情报快速辅助生成系统模块划分如图2所示

1.搜索模块:搜索大模块主要有科技报告系统网页搜索模块和数字档案搜索模块两大模块。网页搜索模块致力于在科技报告系统网络上搜索与关键字相关的网页集合,为后续的操作提供初始的科技报告系统网页信息材料来源。数字档案搜索模块是在制定好的数字档案馆中搜索与关键字相关的档案集合,得到与关键字有密切关系的档案集合,为之后的整理分析等工作提供初始的材料来源。

2.控制大模块:控制大模块主要有两个小模块:内存控制模K和线程控制模块。无论是从网页中获取信息还是从档案库中获取信息,系统在获取信息过程中获取的信息容量比较大,所以需要内存控制模块来高效的非配运行此系统的计算机的内存,以提高系统运行效率。由于要获取的信息内容十分多,因此采用并行技术进行获取信息的操作。

3.整理大模块:整理大模块主要有科技报告系统网页内容整理模块和档案库内容整理模块两大模块。科技报告系统网页内容整理模块只要是对获取到的网页进行去重,去噪等处理,得到干净、整齐的网页内容。档案内容整理模块是对已经获取到的档案集合进行去重,去噪等处理,获取格式整齐的档案内容,以便进行后续工作。

4.分析大模块:分析大模块主要有科技报告系统网页内容分析模块和档案内容分析模块两大模块。科技报告系统网页内容分析模块是对前边已经处理过的网页信息采用分类,对比等特定分析方法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以帮助后边的模块得到想要的结果。档案内容分析模块是针对之前通过搜索,处理得到的整齐的档案信息内容采用特定的分类,对比等分析方法对档案内容进行分析,得到分析的结果。

5.结论生成大模块:结论生成大模块主要有科技报告系统网页生成结论模块和档案生成结论模块两大模块。科技报告系统网页生成结论模块使用通过关键词筛选出的网页信息经整理、分析得出的结果采用表格,图表等方式展现给用户,让用户对结论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档案生成模块使用通过关键词帅选出的论文信息经过整理、分析得到的记过采用与网页生成结论模块基本相同的样式,如表格、柱状图、饼图等方式向用户展示该关键词搜索的内容的结果。便于用户进行相关的决策等。

(三)系统架构设计

系统结构共包括元搜索模块、垂直搜索模块、URL调度器、数据存储器、多线程控制器、源码解析器和数据分析模块,其中元搜素模块主要是对科技报告系统网页数据进行检索;垂直搜索模块主要是对档案数据库进行检索。由于网页数据与档案库的格式差异较大,故本系统开发两个软件分别对网页数据和档案数据进行处理。从系统结构上来说,除了信息采集模块外,两个软件的结构基本一致,都是通过上述模块进行相互协调控制。用户在系统运行初始化时对相关参数进行设置,如检索的最大页数、检索的时间间隔等,然后输入关键词,系统结合上述功能模块就可以脱离人工自动对数据进行检索和处理,最终实现无监督的信息采集工作。

系统的基本流程:在传统网络爬虫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对网页信息进行抽取,将下载下来的数据保存到内存中,与之前的一级链接相同,当内存中的数据超过一个阈值时,将它们输出到本地文件中。

当全部数据抓取下来后,数据被分为网页数据与档案数据,由于档案数据是标准的结构化数据,并且科技档案技术方案的重复率并极低,也不存在大量噪声数据,因此可以通过系统的数据分析模块对档案数据进行分析。

三、学术专题档案情报快速辅助生成系统的功能实现

文章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使用本系统进行实验,验证本系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一是本系统可以实现对档案数据库、科技报告数据库的中文数据采集搜索,可以自动实现对档案、科技报告相关词库的搜索,对相关文献详细信息(包标题、摘要、完成人、完成单位、完成时间、项目名称等)进行搜索采集,对相关文献内高频词汇进行统计分析。二是系统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归类、去噪、去重处理,筛选出较具情报价值的信息,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筛选完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形成清晰的档案文献相关信息统计分析表格。三是系统可以用来搜索某学术领域相关机构、相关专家,还可以对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专家之间的合作关系、专家学术研究点之间的关系进行可视化展示。

第10篇

【关键词】 电网 二次安全 防护

一、现状调查

对2013年第四季度电网二次安全防护系统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了统计。其中因IDS误报漏报、设备宕机、网络故障、电源故障和其他原因导致的维护总时间分别为189.5、44.5、13.5、2.0和4.5小时,累计维护时间为189.5、234.0、247.5、249.5和254.0,累计比例分别为74.60%、92.13%、97.44%、98.23%和100%。

2013年,电网二次安全防护系统累计维护时间254小时,而电网二次安全防护系统的可用率不高于86.31%,低于《开封电网调度自动化运行管理规程》和《电力调度技术标准汇编》中单机系统可用率不小于95%的要求。

而从表中我们可以对比得出,影响电网二次安全防护系统实用性的最主要问题是:IDS误报漏报。因此,只要消除IDS误报漏报这一问题,就可以大幅度提高电网二次安全防护系统的实用性。

二、原因分析

依据现状调查表,从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着手,利用鱼刺图追本溯源,对IDS误报漏报率的原因进行分析,寻找出7条末端原因:系统规则、策略不完善;经验不足;责任心不强;人力缺乏;数据源存在后门和;误操作;系统存在漏洞和开放端口。

三、解决措施

实施1:完善系统监测规则和策略

①过滤误报。对系统产生的告警,根据所监控的具体网络环境可以判断为明显误报时,可以设置为不告警。比如:某个机器被告警有木马,而这个机器肯定没有开放相应端口或者没有被种植木马;或者是某些特定应用引起的某种类型报警,这时对于只是针对某个系统的情况,设置对此系统IP不告警、不记入数据库。

②过滤不关心告警。入侵检测系统可以报告很多类型告警事件,比如登录成功、登录失败及探测扫描等。有些事件对于事后分析非常有帮助,但日常监控界面上大量的这些事件有时会影响对主要事件的关注,因此需要标注那些不关心的事件让其不显示,但仍然记录进数据库。

③定制关心的安全事件。通过查询系统我们发现,安全厂商仅仅通过定义规则来检测常见的应用、系统攻击事件,而针对具体应用系统的攻击行为和网管人员自身关心的事件可能没有涉及。因此我们针对这一特点,寻求厂商的支持,添加对应规则。

④正确判断误报。根据网络环境进行判断,具体判断过程中会有迹象可寻。常见的误报通常会导致大量报警,这样在入侵检测系统运行一段时候后,使用日志分析工具对所有告警进行一个统计分析,选取告警数据前10位的告警,通过对这些告警进行分析,协助进行判断,从而达到减少误报漏报才来的影响。

实施1完成后,大大较少了维护人员对二次安全防护系统的维护工作量,提高了二次安全防护系统的实用性。同时,也从侧面减轻了人力缺乏对系统稳定运行带来的影响。

实施2:修补系统漏洞,关闭系统业务无关的端口及服务

对IDS系统的系统漏洞进行了检测,并及时修补相关补丁。同时,经过和厂商相关技术人员的交流,及对电网调度自动化相关业务的统计和其所使用服务、端口的分析,关闭与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无关的业务端口及服务。同时,还将修补漏洞工作写入班组日常工作内容,以达到及时修补新发现漏洞的目的。

实施2完成后,使电网二次安全防护系统的实用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从而能够有效的保障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

实施3:开展技能培训

邀请科技公司的安全工程师向调度自动化班的全体成员讲解了电网二次安全防护系统的整体结构、联接关系、维护方法以及故障处理等过程。培训后,工作人员对电网二次安全防护系统的故障预判、处理及分析能力大大提高,各项工作能力均得到了显著提升。

四、效果检查

对2014年第四季度,电网二次安全防护系统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了再次统计。

第11篇

普通物理实验数据采集处理系统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一、引言

现代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强劲动力,推动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以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迅速取代传统的“工业经济”。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参与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和直接。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潮流、大趋势,信息技术与社会生产的结合大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社会的生产效率。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到教学中改变教学支撑环境,可以极大地缩短教学时间,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二、系统概述

普通物理实验数据采集、处理系统主要是针对高校普通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数据处理进行开发;该系统针对各项实验设计专用的数据处理函数,每个函数应用范围虽窄但针对性强,当然,用户可以自主扩充函数库以扩展系统功能;该系统既能实现实验数据的处理又能提供实验报告编写、批阅、成绩统计等功能。

总体来看,高校普通物理实验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在以下几方面体现出通用型数据处理软件不具备的特点:

1.操作简单

高校普通物理实验数据采集、处理系统的使用就像日常的文档编辑和网页浏览一样简单明了,只要懂得操作计算机就可以正常使用,对用户要求极低。

2.针对性强

高校普通物理实验数据采集、处理系统是专门为了解决高校普通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开发的。该系统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大学低年级普通物理实验中的数据采集处理问题,适用范围虽窄但针对性强。

3.支持网络应用

该系统的网络应用方面的功能,能够实现网络信息的共享,能够为广大师生提供相对自由的使用空间。

三、系统分析

1.主要目标

(1)满足学生利用系统进行物理实验数据采集、处理及编写物理实验报告。

(2)满足教师利用系统进行物理实验报告的批阅。

(3)满足系统管理员对用户的管理,对物理实验项目的管理及对系统数据的管理。

(4)能够实现方便的扩展,以便将来系统能够支持自定义实验项目。

2.功能需求

基于高校普通物理实验的需求分析,高校普通物理实验数据采集、处理系统要实现以下基本功能:用户身份验证、数据采集、数据筛选、数据处理、实验报告管理、系统管理。

(1)用户身份验证。该功能实现对使用系统用户的身份验证。

(2)数据采集。该功能实现各项物理实验中实验测量数据的输入,系统提供两种数据采集的方式:手工录入和自动采集。

(3)数据筛选。数据筛选模块负责对录入数据进行筛选,或对数据进行环境修正。

(4)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模块负责对数据进行函数计算或绘出反映数据规律的曲线。

(5)实验报告管理。实验报告管理模块包括:实验报告编写、实验报告提交、实验报告评阅、实验报告查阅、实验报告打印、实验成绩查询、实验成绩统计等七个子模块。

(6)系统管理。根据业务需求,系统管理模块负责实现用户管理、实验项目管理、函数管理和数据库管理的功能。此功能只限于具有系统管理员权限的用户使用(图略)。

四、系统设计

1.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系统采取流行的多层体系结构进行设计。采用多层次结构进行设计,可以极大地方便后续的修改和调整。由于每个层次间是相互独立的,层与层之间通过统一的接口进行交互,当某一层内部需要进行修改和调整时,仅影响到本层的内部,而不会对其它的层次产生干扰。

(1)系统结构层次包。根据系统分层设计的思想我们设计时将系统划分为五个包:用户界面、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数据持久层、数据源层。

(2)系统结构层次组件。根据业务需求系统的业务逻辑层次组件设计包含权限管理、数据采集、文件处理、数据筛选、环境修正、数据处理、模板管理、流程管理、函数管理、查询、统计等11个组件。

(3)系统顶层抽象类。通过对系统的分析,我们抽象出五个顶层的类,它们是用户界面类、业务类、权限管理类、数据对象访问类和实体类。

2.数据库设计

鉴于ODBC是用于数据库访问的应用最广泛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它允许应用程序使用相同的代码访问不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本系统采用ODBC的方式访问数据库。

成绩表通过实验编号字段与实验项目表产生关联、通过学号字段与学生用户表产生关联;实验数据对象表通过实验编号字段与实验项目表和实验文档模板产生关联、通过学号字段与学生用户表产生关联;学生用户表通过班级编号与实验班级表产生关联;实验报告表通过学号与学生用户表产生关联,通过教师编号与教师用户表产生关联;教师用户表通过班级名称与实验班级表产生关联;实验文档模板表通过实验编号与实验项目表产生关联,通过函数编号同函数表产生关联,数据库设计满足第三范式要求。

五、总结

根据高校普通物理实验教学环节中存在的数据采集、处理问题,笔者针对性地提出了用计算机系统完成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解决方案。本文中笔者完成了大学物理数据采集、处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工作。对系统的分析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工作:

1.通过对高校普通物理实验过程的调查研究,并与物理实验教师的交流讨论拟定了系统的主要目标;通过研究物理实验各环节的应用情况分析出了系统的功能需求,并在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建立了系统用例模型。

2.通过对系统需求的分析采用分层结构的思想规划了系统的总体结构;通过对系统事件及工作流程的分析划分了系统的功能模块,完成了用户身份验证、数据采集、数据筛选、数据处理、实验报告管理、系统管理功能模块的结构分析及体系结构设计。

3.通过对系统各功能模块的分析,抽象出了登录、用户注册等15个边界类;身份验证、权限管理等23个控制类;学生用户、教师用户等9个实体类。完成了各个类的详细设计,建立了类间的相互关联,并且在实体类的基础上完成了系统数据库设计。

高校普通物理实验数据的自动采集、处理问题是广大高校物理实验教学中面临的普遍困难,高校普通物理实验数据采集、处理系统为高校普通物理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构建了一个良好的支持平台。

参考文献:

[1]苏福才.院士谈教育教学改革.教学与教材研究,1995,(2).

[2]张攀,朱肖平,曾光群.用Visual Basic编制物理实验数据处理及评价软件.高校普通物理实验.

第12篇

论文摘要:回顾IS审计的发展历程,进而披露IS审计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剖析,最后对如何构建完善的Is审计模型提出解决策略。

Is审计,是指Informationsystemauditing,即信息系统审计,它是指审计组织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组织计划审计项目,实施审计的全过程,以判断该信息系统是否安全、可靠和有效,并对信息系统对财务报告的影响做出判断或单独提出信息系统审计报告的全过程。以确认审计风险或评价企业信息战略、优化组织运营为目标,对组织营运所依赖的信息系统进行独立、客观确认和咨询活动。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所开展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即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CAAT);二是指审计部门以组织的信息系统为对象,以风险评估或内部控制检查为手段,对该系统所产生的会计信息系统的真实性、合法性做出确认或通过优化企业信息管理,增加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即信息系统的审计或EDP审计。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ISACA成立于1969年,最初称为EDP审计师联合会,总部在美国的芝加哥。目前该组织在世界上100多个国家设有160多个分会,现有会员两万多人。是信息系统审计的专业人员唯一的国际性组织,CISA(CertiifedInformationSystemAuditor)也是这一领域的唯一职业资格。该组织通过制定和颁布信息系统审计准则、实务指南等专业标准来规范和指导信息系统审计师的工作;它还设立了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基金会,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以使该组织的成员能够享用其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在世界各地举办各种形式的研讨会、培训班等活动,增进国际间同业人员的交流。ISACA每年还举办CISA资格考试,通过考试的人员可以申请CISA资格,符合ISACA规定的工作经验及其他相关要求的申请人会被授予CISA资格。

1IS审计发展历程回顾

在信息系统审计的萌芽阶段,人们称之为电子数据处理审计(electronicdataprocessingauditing)或计算机审计,它是作为传统审计业务的扩展发展起来的。早期的计算机应用比较简单,相应地,计算机审计业务主要关注对被审计单位电子数据的取得、分析、计算等数据处理业务,还称不上信息系统审计。从财务报表审计的角度来看,这一阶段的主要业务内容是对交易金额和账户、报表余额进行检查,属于审计程序中的实质性测试环节。此时,它只是传统财务审计业务的一种辅助工具,对客户的电子化会计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为财务报表审计人员提供服务。

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展,计算机对被审计单位各个业务环节的影响越来越大,计算机审计所关注的内容也从单纯的对电子的处理延伸到对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进行了解和评价。在制度基础审计的模式下,计算机审计的业务内容已经扩展到了符合性测试领域。风险基础的审计模式的采用以及信息技术在被审计单位的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与其所服务的组织所面临的各种风险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并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在这种情况下,对被审计单位风险的评估必须将计算机信息系统纳入考虑范围。发展到这一阶段,计算机审计的业务范围已经覆盖了一项审计业务的全过程,计算机审计这一概念已经不能反映这一业务的全部内涵,信息系统审计的概念随之出现。

1.1在建立信息系统审计制度,开展信息系统审计研究方面,美国走在前面

早在计算机进入实用阶段时,美国就开始提出系统审计(SYSTEMAUDIT)。1969年在洛杉矶成立了电子数据处理审计师协会(EDPAA),1994年该协会更名为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INFORMATIONSYSTEMAUDITANDCONTROLASSOCIATION)即ISACA。美国是首先对网上财务信息的审计直接颁布指导性文件的国家。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为指导其会计师事务所成员,于1997年1月颁布了名为《互联网上的财务报告》(FinnacialStatementsontheIntemet)的指导性文件。该文件于1999年8月15日更新,是现阶段的最新版本。该指导性文件详细表明了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和鉴证组成员的立场。他们指出网上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不同于传统印刷版财务报告的使用者,网上披露财务信息只是一种营销手段,网络为企业提供了时常更新其信息的可能性。

1.22001年1月,英国审计职业委员会(APB)颁布了

《网上审计报告公告》(ElectmnicPublicationofAuditorsReports)该公告主要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1).检查电子版财务信息的生成。(2).审计报告的用词。在对应印刷版财务报表的审计报告中,审计报告往往通过页码范围来确认已审计的财务报表。然而在网站上所的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中,使用页码范围已不合时宜,因此APB建议直接使用财务报表名称来取代页码范围;同时需要在审计报告中指出所使用的通用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的国籍。(3).信息间的链接。APB非常关注已审计信息和未审计信息之间使用超链接的问题。APB建议审计师应要求“在信息使用者通过超链接从已审计信息跳到非审计信息时,网站应能向使用者发出警告信息”。

13澳大利亚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AustralianAuditnadAssurnaceStnadardBoard,AASB)AASB是最先对网上财务信息审计作出指导的审计准则制定者。AASB于1999年颁布了审计指导声明(AGS)1050《与电子方式呈报财务报告相关的审计问题》。AGS1050的目的在于“当公司利用信息技术在公共网络如互联网上已审计财务信息时,就一些问题为审计师提供一定的指导”。AASB在AGS1050中重述了审计的基本准则,并强调“电子方式财务报告并没有改变管理当局和审计师的责任”,即财务报告的主要责任仍在管理当局。

1.4日本的系统审计是从八十年代开始,1983年通产省公开发表了《系统审计标准》,并在全国软件水平考试中增加了“系统审计师”一级的考试,着手培养从事信息系统审计的骨干队伍

2IS审计在我国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剖析

近年来,我国审计信息化建设在纳入国家信息化建设(即:金审工程)范围后,有了较快发展。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方面逐渐形成体系,审计业务软件开发应用中也有了较快发展。但审计信息化建设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妥善解决将影响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进程。

2.1审计人员对信息系统审计理解偏差,信息系统审计水平匮乏论文下载

在注册会计师的行业,由于我国CPA的市场化建设及推行较晚,现行的CPA的素质较低。同时在CPA的考试中也没有计算机方面的要求,因此绝大多数的CPA运用计算机的水平很低。CPA的审计工作仍然是传统的手工审计。计算机仅仅用作文字处理或者基本不用。有些单位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只占在职人员总数的5%左右,与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还有较大差距;同时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知识更新培训的不足,许多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及相关技能无法得到同步提高,计算机应用仍停留在较低水平上,计算机功能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主要体现在应用意识不强,操作技能还不熟练。因而审计系统计算机人材缺乏的问题,也是制约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因素之一。

2.2信息系统审计理论研究几乎是空白

信息系统审计工作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成型的专业规范理论结构。会计、审计界所进行的一些信息系统审计的探索和尝试以及开发的一些信息系统审计软件,还大都停留在对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进行处理的阶段。

2.3信息系统审计硬件条件严重不足

2.4信息系统审计软件条件严重欠缺

虽然我国的网络财务软件较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大,但是由于推出较晚,目前使用面还不广。同时网络财务软件的设计没有考虑审计软件设计的需要,使得审计软件的数据收集以及其功能的发挥受到很大的制约。

2.5IS审计信息化建设效益低

2.6IS审计成本不断攀升

2.7IS审计业务水平不满足信息化发展的的要求

2.8IS审计准则及专业规范不到位

我国的信息系统审计工作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成形的专业规范。目前我国会计审计界所进行的一些计算机审计的探索和尝试以及开发的一些计算机审计软件还大都停留在对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进行处理的阶段。

运用传统的会计审计知识已经不能对这样的客户进行风险评估、内控测试与评价,从而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风险基础模式”的审计业务,影响我国会计师行业审计业务质量。这一现状使得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在与国外大型会计公司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3基于新经济时代的完善的IS审计模型的构建策略

新经济是建立在网络经济和技术创新基础上的一种经济形态,以信息网络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正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发达国家飞速发展。因此,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关系到我国审计事业的兴衰,体现着我国审计事业发展水平。为此,构建完善的Is审计模式成为当务之急:

31构建完善的Is审计准则体系

目前,我国的Is审计准则比较分散,不统一,执行起来具有很大难度。现有审计准则既有审计署和国务院办公厅的,又有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的,而且只有一般性原则和指导意见,缺乏具体的实务公告和行业指南。并且《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方法》只是涵盖了审计工作的一部分,针对我国目前审计实务界的现状,广泛采用的仍是系统打印出来的数据进行手工审计,即绕过计算机审计,如何对其进行规范,目前还没有相应的准则。因此,我国可以借鉴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颁布的有关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准则。因为这套准则既有一般性的原则和指导,又有具体的准则和实务公告,从独立微机到联机系统,再到数据库系统的审计和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内容比较全面并且结构性强。

3.2构建完善的Is审计实施体系

信息系统审计实施体系是指由IT和审计相关的学科为理论基础,以传统审计为实践基础,以审计指南为指导,以审计工具为辅助,以审计业务为核心的有机整体。构建信息系统审计实施体系的目的在于全面了解信息系统审计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有助于该领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也可更加有效地指导实际的审计工作。完善的Is审计实施体系如图所示:

3.3构建全面的联网审计系统

联网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进行网络互连后,在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管理相关信息系统进行测评和高效率的数据采集与分析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实时、远程检查监督的行为。随着近年来一些地方联网审计试点的开展,有数据显示,在2003年,审计署对中国工商银行进行了联网审计,和1999年相比,全部参审人员仅为1999年人工现场审计的1.1%,人均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却是1999年的38倍。

联网审计正悄悄改变着延续了100多年的传统审计模式。联网审计是顺应信息化发展的产物,不论在亚洲还是在欧洲、美洲,联网审计都处在试点阶段。据悉,2005年《中央部门预算执行联网审计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正式完成。《工作方案》规定,审计重点是国家工商总局等四大中央部门,将首批执行联网审计。该方案根据《审计署2005年度统一组织审计项目计划》、(2004至2007年审计信息化发展规划》、《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和(2005年财政审计应用计算机技术工作意见》制定。审计人员坐在办公室内就能动态甚至实时跟踪、查看被审计单位预算资金动态,从资产负债变动、预算经费收支、大额支出、预算指标执行、行政性收费等多个角度进行数据分析,发现疑点或异常后及时通知被审计单位,努力把腐败消灭在萌芽状态;在对具体项目审计中,大量的审前调查在自己的办公室内完成,进驻被审计单位前已经确定了审计重点和审计实施方案等,审计员在被审计单位的主要工作不再是查账找问题,而调查取证联网审计发现的疑点。

但联网审计,包括其试点活动都在近三年内才开始启动,联网审计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一些法律、技术、规范等多方面的难题。

(1)法律盲区是联网审计的主要障碍之一。比如,按照现有审计法规,审计机关能否具有与被审计单位联网取得数据的权力,有没有随时获取被审计单位数据并进行审计的权力,在发现问题后有没有及时通知被审计单位的权力,被审计单位有没有相对应的义务等。

(2)信息系统审计技术急需跟进。在开展联网审计前,应首先对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进行审计;要探索适用范围更广的公网传输机制;要研究数据库技术、联机分析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在联网审计中的应用;要通过与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联网,建立审计数据中心,为审计业务提供支持。

3.4运用信息技术支撑审计管理的科学化

通过审计项目管理系统,审计人员可获得自己所需要的项目信息或上报自己的审计情况;审计组长可对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协调,并掌握审计进度情况;专职复核人员和业务部门负责人可对审计项目进行监督复核;本级审计机关领导对审计项目进行查询、指导和监督。

3.5尽快弥补我国注册会计师的知识结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