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1 11:25: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实习生个人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师范教育 “定向生”顶岗实习 问题与对策
培养和输送合格的适应农村基础教育的师资,解决农村基础教育的师资队伍质量不高、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青黄不接等问题是不少省份出台师范教育定向生政策的初衷,也是承担定向生培养院校的培养目标。定向生的顶岗实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定向生顶岗实习,就是改变常规教育实习的做法,让高年级定向生到教师缺编或贫困农村小学进行为期一年或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同时置换出实习学校的教师离岗接受高师院校的培训。有的亦称“顶岗教育实习”“顶岗实习支教”“顶岗支教实习”“顶岗置换实习”。实施这种顶岗实习制深化和拓展了地方师范院校的服务功能,使之同时担负起培养合格中小学教师与培训在职中小学教师的双重任务。当前,定向生顶岗实习尚存在亟待解决的一些现实问题,积极探索与创新,提出适合各地实际情况的定向生顶岗实习的实践模式,是师范教育改革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师范“定向生”顶岗实习工作存在问题及因素分析
定向生顶岗实习模式还处在一个摸索阶段,没有固定的培养模式可以套用,也没有固定的经验可以照搬。通过调研和座谈,我们也发现,定向生顶岗实习工作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我们共同改进和提高。
1.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存在的问题。地方政府还没有相应的政策、经费和制度用于保障和指导定向生顶岗实习活动, 制度的缺失制约了定向生顶岗实习活动的有效开展。如同一个市,由于缺乏定向生实习待遇统一标准,各个县区政府给予定向实习生的生活补贴不一,有的县区甚至不给,实习生相互之间进行比较,结果导致待遇低或没有待遇的实习生心理失衡,情绪容易波动,对实习工作开展有一定消极影响。同时在定向生培养院校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定向生实习指导教师与实习学校的关系方面缺乏得力的沟通和协调,未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这都对定向生顶岗实习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2.定向生实习学校存在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定向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存在两种不利于定向生顶岗实习开展的问题。一方面是不少实习学校教师和领导观念与认识是制约顶岗实习活动的“瓶颈”。他们担心定向生实习会影响学校成绩和教学秩序,不信任学生的执教能力,不敢放手让定向生参与实际教学活动,因而定向生得不到实际锻炼,教育教学的技能难以提高。在这项工作中,也有不少实习学校由于对待定向生顶岗实习工作不够重视,没有充分做好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导致部分家长对定向实习生的工作能力持怀疑态度,不愿意自己子女班上有定向实习教师存在,甚至还发生部分家长无缘无故辱骂定向实习生的现象。这对定向实习生健康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一方面是有部分县区由于教师比较紧缺,顶岗实习的定向生,被安排一人一校或几人包校,使得定向实习生缺乏优秀教师指导,缺乏优秀教师作为效仿对象。这种对定向实习生全部放手,让定向实习生完全独当一面的现象,实际上是对定向实习生揠苗助长,不利于定向实习生健康成长。
3. 定向生培养院校存在的问题。一是定向生培养院校还存在着重专业理论知识轻教育实践的问题,定向生实习前的教育实践准备还远远不够。虽然定向生培养院校利用了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了岗前培训,但受时间紧的制约,以及缺乏小学课堂实战的锻炼(毕竟仿真课堂不是实际课堂),部分定向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由学生向教师角色转换的过程较慢,甚至有部分定向生在面对人生的第一堂课时有胆怯心理。此外,班级管理也是定向生顶岗实习的一项重要工作,但由于定向生在培养院校期间缺乏这方面的实践锻炼,导致部分定向实习生班级管理能力欠缺,包括课堂上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或维持良好纪律的技能以及单独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有不少定向实习生为了短期内获得某些学生的喜爱或认可,对于违反纪律的学生或者纵容或者放任不管。有不少定向实习生因为管理能力欠缺,在课堂上经常被学生气得直掉眼泪。二是师范院校在顶岗实习方面受管理体制的影响,缺少与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沟通与联系的主动性。在问卷调查中,还发现培养院校中有部分指导教师,只挂名,不开展任何指导工作,定向生实习期间连指导教师身影都没有见过,甚至连电话、邮件之类的联系也缺乏,这样一来,导致部分定向生的顶岗实习工作变成了“放羊式”实习,对定向生的成长非常不利。同时也有部分指导教师虽然开展了实习指导工作,但却缺乏与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或实习学校沟通与联系,导致相关实习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反馈和解决。三是培养院校对于定向实习生返校后工作经验的总结、共性问题的解决和提高等问题,大多数是以简单的实结形式草草了结。四是经费不足仍是制约顶岗实习活动,乃至于成为培养院校实践教学瓶颈环节最为重要的因素。
4.定向实习生个人存在的问题。小部分定向实习生受市场经济影响,其职业理想很大程度上受利益取向的制约,对职业的报酬、福利、社会声望、经济待遇和实际利益的考虑往往居于首位。对自己将来要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前景比较悲观,他们觉得教师职业不能很好地促进自我发展,或者经受有关挫折时,思想上就会产生激烈的矛盾斗争,经常处于相互矛盾的自我困扰之中,进而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和发展某些新的职业意向,导致定向实习生在进行顶岗实习过程中,缺乏敬业精神,屡屡出现因个人原因而违反实习学校教学纪律的情况。
二、强化师范教育“定向生”顶岗实习工作的对策
1.加强定向实习生的岗前培训。在顶岗实习前,根据中小学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方面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对顶岗实习生进行培训,以帮助他们快速适应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培养院校至少要提前一个月对顶岗实习生进行强化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可以采用中小学名师示范、历届实习汇报课视频材料展示、微格教室训练、教学法教师指导等,走“模仿学习―亲身实践―诊断指导”的路子,逐步提高学生备课、授课、班级管理的能力和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适应能力。同时,实习学校应当在定向实习生到校后,开展1至2周的岗前集中培训,安排优秀教师进行“1+1”式指导,通过指导备课、听课、评课、上示范课等多种方式,帮助实习生尽快实现角色转换。同时指定一名优秀教师后期对其进行跟踪指导,避免完全放手让实习生独当一面的情况出现。
2.建立和完善顶岗实习各项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要确保顶岗实习工作的有序性,就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一是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相关制度,从管理、经费的资助及评价等方面对顶岗实习工作给予保障和规范,并把接收定向生在学校顶岗实习作为对中小学学校评价的重要内容;二是中小学制度建设,中小学是接收定向生顶岗实习的单位,因此中小学应加强对顶岗实习工作的制度建设,完善对顶岗实习的定向生的培养、教育及相应的管理制度。三是定向生培养院校制度建设,作为培养院校在顶岗实习活动方面,要不断完善顶岗实习的组织实施制度,实习期间定向生的教育、安全及学业管理制度,减少定向生顾虑,增加定向生顶岗实习的信心。
3.加强定向生顶岗实习工作的管理。在顶岗实习活动中,一是地方政府应加强对顶岗实习活动的宏观管理和指导,确保顶岗实习活动有序进行。具体而言,就是要加强经费使用的管理、顶岗实习实施的管理,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二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顶岗实习学校的管理,确保顶岗实习学校对定向实习生的培养与教育。如条件许可,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制定出台实习生生活补助或津贴标准,以激励实习生努力工作,高质量完成实习任务。同时对在顶岗实习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定向实习生可以在各类评奖、评优和毕业后工作安排予以优先考虑。三是实习学校要加强对顶岗实习学生的培养与教育,精心安排好实习生所教课程,做到主要课程和次要课程合理搭配,避免主要课程上不到,次要课程全归你的现象出现,要给予实习生一定的课余空间,让其有时间进行学习、反思和总结。要采取必要措施确保定向实习生的安全,防止一些不良分子对定向实习生的骚扰,以保证定向实习生安心、顺心、开心从事顶岗实习工作。支持顶岗实习生拒绝参加不合理应酬活动的诉求,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实习学校要做好学生家长的工作,对定向生顶岗实习工作多理解和支持,以帮助他们慢慢成长。四是师范院校也应加强管理,做好顶岗实习学生的培养、组织实施、检查、监督与当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沟通、联系、反馈等各项管理工作。科学安排好实习生返校时间,尽量减少定向实习生返校次数,避免影响实习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
总之,顶岗实习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打通了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养成的通道,强化了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特色。同时为疲于应付繁重教学任务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提供了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为构建职前和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搭建了一座桥梁。解决好顶岗实习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不仅有利于培养院校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也有利于实习生地快速成长,更有利于地方基础教育发展,拉近城乡师资不均衡的距离,确是一个培养院校、实习学生、地方教育三赢的最佳方式。
参考文献:
[1]梁海波.广西高师院校开展顶岗支教实习的思考[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2).
[2]刘茗,王鑫.顶岗实习支教――师范生成长的必由之路[J].辽宁教育研究,2008(10).
[3]易连云,卜越威.探索与实施“顶岗实习支教”模式促进农村中小学师资更新[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4]郭建耀,闫祯.师范生顶岗支教实习的现实意义与存在的问题[J].当代教师教育,2009(04).
关键词 教育实习 师范生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0.015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eaching Reflection of
Normal Students in Teaching Practice
WANG Yajing
(Faculty of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8)
Abstract Teaching reflec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for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in the pedagogical practice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futur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rom three aspects: training school, practice school and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Keywords: education practice; normal students; teaching reflection
师范教育工作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整个教育工作,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兴衰。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整个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民族素质,就必须花大力气办好师范教育。 教育实习是提高师范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育实习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师范生的引导和培训。
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主体,其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其教育教学专业素养,从而进一步提高整个教育工作的质量。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断提高师范生的教学反思能力,为师范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这个背景下研究师范生的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 教学反思的概念
多数国内研究者认为,教学反思主要是对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反思。 林崇德教授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教学监控能力”这一概念,并做了如下界定:所谓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这一概念实际上对教学反思能力做了界定,具体说来如下:教师不仅是教学反思过程的主体,也是教学反思过程的客体,要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监控和调整。作为教学反思的主体,教师具有主观能动性,教师的知识构成、思想观念以及环境等因素都会对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产生影响,因此教学反思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2 教育实习中师范生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
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获得了教学经验,但对经验的反思分析不足,在培养反思能力方面效果有限。 通过和师范生的交流,了解到师范生在教学反思中存在如下问题:
(1)工作量太大,自由支配的时间太少。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要进行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活动,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系统的反思。这可以说是制约师范生教学反思的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因素。
(2)教学反思理论知识薄弱。由于师范生的教学经验不足,有关教学反思的系统性知识缺乏,理论知识的薄弱必然会导致反思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师范生即使意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但由于没有良好的教学反思技能与方法,自身进行的教学反思只是表面化的反思,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反思时往往不能抓住主要问题。
(3)没有良好的反思习惯。许多师范生对于反思的认识不够,认为教学反思可有可无。对教学反思有足够的认识是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基础。师范生由于教学经验比较少,很多时候不知道该反思什么,在教学效果比较理想,学生课堂表现较好的情况下,一般就不去反思,只有在课堂教学不顺利时才去反思。因此,师范生往往总结提炼不出自己的成功之处,不能把好的经验应用到后续的教学实践中去。
(4)没有足够的反思能力。许多师范生可以意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也有意识的去反思,但是由于有关教学反思知识的匮乏,再加上教学经验的缺乏,往往不知道该反思什么,怎么反思,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师范生的教学反思。
(5)学校的管理环境不能够很好的促进教学反思的展开。学校对教学反思整体重视程度不高,很少组织教师进行交流,也很少对教学反思进行指导,教研小组只是摆设,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且外在的管理只能促进表面工作,不能真正促进师范生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还有一些学校管理不民主,教师被安排着,自主性低,没有时间进行教学反思。
(6)同事影响。同事是否进行教学反思对师范生的影响很大,同事听课时对师范生的建议也有利于师范生进行教学反思。但在实际工作中,同事更倾向于指出师范生好的一面,且建议比较笼统,对师范生的作用不是很大。
3 师范生教学反思能力提升的策略
3.1 培养学校方面
(1)为师范生提供与教学反思相关的理论课程。在实习之前,师范类院校或具有师范类专业的院校一般会进行实习前的相关培训工作,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实习的相关要求、教学常规工作、教育实习工作的流程等。许多培养学校,在实习之前,甚至还组织师范生进行了备课、试讲、评课,但是由于时间或者别的其他原因,教学反思的相关理论并没有过多的涉及,造成学生不知道该反思什么,怎么反思。学校可适当延长培训时间,在实习之前,学校的指导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与教学反思相关的教学理论,让学生掌握系统的教学反思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理论,把教学反思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师范生的教学反思能力。
(2)为师范生提供教学反思实践的机会。在师范生进行正式的课堂教学之前,培养学校应为师范生提供两周的教育见习。在教育见习的第一周,培养学校可以向师范生介绍有关实习学校的相关情况,去听优秀教师的课程,然后有组织的对优秀教师的课程进行点评,有意识的促使实习生去反思自身教学存在的问题。在见习的第二周,培养学校可以组织实习生去小学见习,听优秀小学教师的课,让师范生发现优秀教师的优缺点并进行交流讨论,从而为今后自己反思提供经验与借鉴。如果没有教育见习,师范生会措手无错,虽然学习了有关教育教学的理论课程,但教育并不是只需要理论就可以做好的,必须通过现场的观摩和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相关技能。优秀教师的示范与指导无疑为师范生提供了实践榜样!
3.2 实习学校方面
(1)合理分配教学任务。在教育实习这一环节,上课给师范生提供了真实的教学情境,师范生都得到了实际课堂教学的锻炼机会,提高了师范生的课堂教学技能。作为一名新教师,不仅要全面分析教材,准备教学设计,全面了解学生,批改作业等,面对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师范生往往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实习学校在分配教学任务时,可以适当的照顾师范生,给师范生安排适量的工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范生学会反思自己的教学,成长为反思型教师。
(2)健全组织管理工作。实习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是否欢迎实习生,是否配合培养学校进行有效的组织安排等都会影响师范生的教育教学积极性。如果一个师范生在实习期间得不到一个有经验的优秀教师的指导,那么他一般就不能取得良好的实习效果,更不用说教学反思了。实习学校应为师范生配备优秀的指导老师对师范生进行指导,让学生在优秀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反思自己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寻找解决策略。
(3)优化管理环境。实习学校应提高对教学反思整体的重视程度。教育教学要严谨认真,教研小组要发挥真正的作用,每周的教学研讨都应对本周的教学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促使师范生学会思考,勇于思考。学校管理也应当民主,师范生有主人翁地位,敢于表达,乐于表达,从而提高教学反思自觉性和积极性。
3.3 师范生个人
作为教育实习主体的师范生,每个人内在主观能动性与外在客观环境因素共同影响师范生的教学反思效果。培养学校与实习学校应为师范生提供良好的客观条件,师范生个人也要提高自身的积极性,通过思考和实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专业素养,促进其教学反思能力的发展。
(1)合理安排反思时间。在实习中,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或者其他较为重要的事情,师范生往往就选择舍弃教学反思时间。师范生要意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合理安排自己的教学反思时间,至少每天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简短反思,一周内对本周的教学工作进行系统的教学反思。
(2)形成正确的反思意识。部分师范生缺乏反思意识,认为教学反思是可有可无的,对其教学没有促进作用。师范生个人应形成正确的教学反思意识,认识到教学反思对其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3)强化学习与教学反思相关的理论。在学校学习中,师范生往往更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对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可量化测验的学科较为重视,而对于教学反思这种较难观测的知识较为轻视,在今后的学习中,师范生要重视教学反思,不断的学习有关教学反思的理论,了解教学反思的内涵、方法、内容等。
(4)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良好教学反思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一个认识与实践循序渐进的过程。 师范生往往是在面对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堂氛围较差,教学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对于教学效果较好的课程往往不进行反思,这就忽略了很多教学优点,实习生也应该对教学效果比较好的课程进行反思,可以通过反思日记来总结自己的教学优缺点,扬长避短,真正促进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由此可见,教学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了解到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掌握程度,对学情的分析正确与否,对课堂的掌控是否有效。教育实习作为师范生走向工作岗位的第一步,对今后的教育教学生涯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要系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相关的知识,掌握教学反思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丰富自己的教学实践,逐渐成长为一名反思型教师。
注释
叶立群.师范教育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罗晓杰,牟金江.反馈促进新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发展的行动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6(1):96-102.
申继亮,辛涛.论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提高的方法和途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35-42.
将新课程教学实验研究进行反思,整理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想,将自己在这些年的教学工作中的好的做法,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的课堂教学或实践活动进行总结。以下是和大家分享的学校实习生个人教学计划资料,仅提供参考,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的阅读。
学校实习生个人教学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学要求:
1、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充分认识到自己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断提高自己全面的素质。
2、认真学习、领会《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地理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调查、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等基本方法、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探究能力,同时掌握好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3、以教材中的“活动”部分内容为突破口,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继承以往教学活动的长处,并不断深化、创新、拓展,形成多种多样的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4、注意建立过程式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发展,给在实施新课程中的每一位学生建立成绩档案,用来记录该学生的地理学习情况,作好整理工作。
5、将新课程教学实验研究进行反思,整理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想,将自己在这些年的教学工作中的好的做法,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的课堂教学或实践活动进行总结、提炼,继续发扬光大,并把它们记录下来,写成教案、活动案例、论文、实验报告等,积累经验,验证《新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本学期世界地理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知道有关世界海陆分布、气候和海洋的基础知识,以及世界人口、人种和国家等概况。
2.使学生知道世界各大洲概况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象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学会画简单的世界、大洲、国家的地理略图,学会阅读地理景观图和地理统计图表。
4.使学生懂得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必须共同保护环境;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养全球观念。
四、具体实施
1.教学中要改变传统地理课程重知识轻方法、重结论轻过程的观念。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和自身经验出发,观察、发现、了解和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并善于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
3.引导学生关心现代社会的发展,关注世界的变化,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要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作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千姿百态的地理事象、千差万别的地理空间、千变万化的地理演化过程。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促进地理学习的革命,为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地理创造良好的环境。
4.初一每个班级都有个别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这些学生他们或者自身努力但学习比较困难,或者智商不低但学习不努力,或者对老师的教育有反感情绪,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对这类学生给予特别的"关照",生活中要关爱他们,学习中要特别关注他们的一言一行,要从基础抓起,从良好的学习习惯抓起,不放弃每一位学生。
5、教学活动应该是由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应注重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重视学生学习的经历和经验,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强调地理同生活实际的联系,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引导学生把课堂中的地理知识和方法运用于生活实际中去。
学校实习生个人教学计划二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教育局相关文件精神,实施素质教育,以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高度负责的态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争创特色,强化管理,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水平,办好群众满意的学校。
二、具体要求:
(一)师资队伍建设:
1、着重在师德、文化素养、教学技能和信息技术能力上下功夫;通过师德考核、班主任工作评议、一日常规检查评比、校本培训、信息技术能力的实践运用等方面来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2、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坚持例会制度,发挥例会制度的决策功能,各部门对本周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对下周工作进行安排和布置;班子成员分工明确,责任落实;每学期进行民主测评;要求班子成员深入课堂,听课、评课,指导教学,了解、掌握教情、学情,在所任的教学中起到骨干示范作用。
3、坚持每周五全体教师会议,及时传达和正确解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政府的各种政策,布置落实每周工作。
4、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为教师提供练兵和展示才能的机会,开展教师基本功比赛;积极参加市教师业务大练兵活动,争取成绩。
(二)狠抓常规管理:
1、严格制度管理,对照《中小学管理规范》和教师规范,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学习教育,检查考核和评优评先,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有序、规范进行。
2、坚持做好每月认真检查工作,定期听随堂课、跟踪课,进行指导评课;教导处做好学科单元测试分析验收和综合质量测评;开展校本培训,针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精心设计作业,单周进行语文、数学、英语的学习、研讨、集体备课,双周进行开课、评课活动;积极参加市教育局教师基本功比赛,认真实施市“_”立项课题研究工作,撰写有质量的论文。
3、实施“三项规定”精神,结合校情,制定以静为主的素质教育综合活动计划,做到内容、人员、时间、场地落实,对活动情况纳入一日常规检查内容,期末举行成果展示,举办“各年级赛诗会”“优秀作品展示”“集体健美操表演”等,并与学期考绩挂钩。
4、继续做好科学、劳动和文体卫生、体育、艺术学科的教学。认真上好每门课,迎接市教育局的综合质量调研。卫生工作有专人负责,每周进行个人卫生检查,每月一次卫生知识讲座,每期黑板报有专题卫生知识宣传角,每月评比卫生先进班级;做好流行病的防控工作,建立流行病的报告制度。体育工作做到三认真,认真上好每堂课,做好广播操和眼保健操,确保两课两操质量,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开展田径运动培训,提高学生的体育达标率,合格率与优秀率。
(三)加强德育工作:
1、注重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利用晨会、班会、、校内外活动等途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行为养成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2、结合学校实际工作计划,积极开展“学雷锋”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少先队员到社区服务,开展红领巾“敬老爱老,扶贫助残”服务岗;“三八”妇女节开展“我向妈妈学一招”班级交流活动;结合“一元钱工程”,开展爱心献给身边的小伙伴;每个月围绕一个主题开展广播讲座、社区宣传、行为养成等思想教育。
3、继续开展“教师家访”活动,教师深入到学生家庭中去,把握学生思想脉膊,并把心理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防止学生违规、违法现象的发生,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4、各年级着重对学生尤其是外来人员子女在:懂礼貌、爱干净、能静心、讲节约、会宽容、保安全等方面下功夫,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抓出成效,抓出典型,并把班风建设作为考核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5、做好班主任工作,定期开展工作交流、学习培训,进行班主任工作评议,表彰先进,激励大家。
6、继续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板报、画廊有专人负责。班级板报每两周一期,有检查,有评比,保质量;校园宣传标语醒目,使文化气息更浓,给学生以薰陶与教育。
(四)做好安全保障:
1、学校利用集体晨会、专题广播讲座、黑板报、宣传栏等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把安全工作作为学校日常的重点工作,[免费]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养成安全习惯。围绕防火、防骗、防中毒、防传染病、交通、校园保卫、等内容进行教育。培养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救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2、学校安全领导小组,统一实施学校安全工作,明确各部门的具体职责和责任人,签定安全责任书,并实行责任追究和责任考核制度,使学校安全管理覆盖到校园的每一个区域,每一个角落。
3、学校在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安全防范意识的基础上,每天进行包括安全在内的“一日常规检查”,每一个月由后勤部门对学校各处进行安全大检查,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和潜在的矛盾,并做出相应的对策,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学校实习生个人教学计划三
一、课标对本学科的要求。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9.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10.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关键词:课堂观察;学生回答;互动
1.前言
本次研究运用课堂观察,对课堂上学生问题回答进行观察、记录以及分析,对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形成学校合作文化等都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期探究学生回答问题的有效性,掌握课堂教学的规律,增强教师教学能力,帮助提高师生互动以及生生互动,并且加强课堂的效率。
2.国内外背景
随着新课标的落实,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已成为新的教育理念,学生活动不论从时间上还是从内容上,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生个体带动课堂,影响课堂,引领课堂便显得越来越突出。因此我们要掌握课堂教学的规律,就必须了解学生课上活动的质量,而学生回答问题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并体现着课堂教学的实效,并且学生回答问题是检验教育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而现有对课堂提问的研究都是从教师的行为入手,并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看待问题的有效性。所以本次研究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情况,从另一个角度分析问题的设置。
3.研究步骤
3.1 观察对象
本研究采用的是录像观察法,采用的是本校实习生的录像。观察对象主要是围绕学生展开。观察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类型以及水平,并进行记录。分别是3个观察维度,17个观察点。也适当观察教师对学生回答完成后的评价,以此来判断学生回答的水平。
3.2 观察记录工具
经过相关资料的梳理及整合过程,设计相关的学生问题回答有效性的观察量表供课堂观察时使用。
3.3 观察程序
一是查找相关资料,设计观察量表。二是从指导老师提供的网站中,筛选出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实习视频。选择出课堂上教师提问次数较多,便于观察的视频。并且剔除画面及音质较差的视频。三是将观察量表进行调整,打印成纸质稿。四是对本校实习生的实习录像《细胞的增殖》进行了课堂观察。结合之前设计的表格进行及时的记录;最后将纸质稿上的数据输入到excel中,并对结果进行相应的分析。
3.4 观察数据资料
3.观察结果和分析
3.1 学生问题回答方式
集体整齐应答所占比例最高,而根据粗略统计通常都是正确的回答。极个别情况是所以同学都回答错误,出现理解偏差。在集体回答是大家容易各抒己见,比较活跃。坐在座位上自由回答所占比例较多,说明同学们思维开阔,回答情况各异。而学生自己举手回答的情况只占了4% ,可以看出学生积极性不是特别高,也可能是由于不自信,害怕在大家面前发言。而讨论后个人回答以及讨论后集体回答的情况都为零,教师没有让同学们讨论后进行回答,缺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没有回答的数目也为零,说明学生的参与度还是极高的,师生互动比较成功。
3.2 学生回答类型
由结果分析可知,认知、记忆性的回答所占比重最多,说明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掌握的较为牢固。理解、推理性回答所占比例也较多,学生可以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吸收、理解并进行一定的延伸。但是创新性的回答却为零,教师启发学生的力度不够,学生没有进行开拓性的思考。
3.3 学生回答水平
从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大致都是正确的并且表达很完整。但也有学生回答虽然正确,但是表述不够完整,考虑不周到。错误回答中知识性表达错误所占比重最大,说明这几个问题是设置较难。因此,此执教者的问题设置分布较为合理,大多数问题设置都可供学生回答。
4.思考与建议
4.1 在学生回答后进行表扬和鼓励
适度的激励、针对性的表扬,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回答正确的同学进行赞扬,激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开动脑筋,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4.2 提问过程中注意对学生的启发、诱导,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启发式的问题较少,学生回答较多的次数是认知、记忆性回答。教师应该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探索,自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打开学生的思路,有助于对生物问题的理解。
4.3 学生回答次数较多,但是教师需要对问题进行精简,以达到提问的效果
学生与老师的互动频繁,学生较多的是以集体应答的方式回答。这样可能真正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较少,更多的是随声附和。没有达到借助问题来调动思考的目的。而课堂互动要少而精,具有代表性,避免偏离课堂教学中心。生物教学中的提问艺术,就是要善于选准提问时机,不时变换提问方式,精心组织提问语言。故教师应当适量减少集体回答次数,增加学生独立回答的机会,使学生真正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有效思考。
参考文献:
[1]邵炳起. 学生回答问题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不可忽视的因素[J]. 学术研究, 2011(1).
[2]徐丽娜. 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提问的现状调查、分析及其策略研究[D]. 鲁东大学, 2012:
[3]沈毅, 崔允.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4]赵伟丽. 课堂教学录像研究:一种新的课堂观察策略[D]. 山东:曲阜师范大学, 2009:
关键词:高师教育实践课程;问题;价值取向;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9-0035-03
教育课程是高师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师院校为培养合格教师而开设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论、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课程,它包含教育认同与信念、教育知识与技能、教育实践与体验等丰富的课程目标领域。高师教育课程中理论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策略,所论者颇多 [1]~[3],而对于教育实践课程的内涵、价值、实施、评价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厘清。
一、教育实践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目前高师课程体系是20世纪50年代初学习苏联高师教育模式建立起来的。按课程的结构层次,可以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教育课程三大类。就课程比例而言,教育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不到10%,这与发达国家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教育课程学分所占比例相差甚远。如美国占到了总学分的33%,日本占到了17%[4]。在不到10%的教育课程中,教育实践课程存在内涵窄化、课时不足、内容单一、管理失范、考核不严、实施环境欠佳等问题,影响了高师教育水平和职前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近年来,高师院校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也进行了相应的课程改革,但大多数改革是做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修修补补的事,做点带有敷衍、应景式的“改革”,“真正能拿得出称得上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设计,既能为学生着想,又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学方案的高校确实不多”[5] 。
1.课程内涵窄化
在传统高师课程体系中,一般只是把教育实习视为教育实践课程,把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课程视为纯粹的教育理论课程,把教育见习、教学试讲、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调查等视为一种活动,而不是一门课程,缺乏必要的规范、管理与考核措施,造成教育实践课程内涵窄化。就课时量而言,教育实习一般为8周,占本科生四年总学时的4%左右,除去第一周的熟悉环境和听课,最后一周的整理实习材料和总结,大致只剩下6周的上课时间。学生在短暂的实习时间内根本不可能参与教育的全过程,毕业后进入教育教学工作岗位,需要很长的适应时间,甚至是从头开始学习。
2.课程目的不明确
目前的师范生教育实习主要是感受性、模仿性的实践,在内容上偏重教学技能的训练,忽视了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实践性知识获得与实践能力提高的过程,更没有把教育实习当做教学反思行为养成、专业能力发展和专业情意培养的重要途径。因为教育实践课程目的不明确,加之实习时间短、次数少,实习的内容仅限于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学生难以把教育理论与实际有机联系,无法将显性教育知识转化为隐性教育知识,无法及时发现自身智能结构的优劣,无法尽快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技巧,很难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3.课程安排不合理
教育实践课程太少,甚至在一些学校被当成可有可无的课程被削减掉。在课程安排上,也显得极不合理。实习时间过于集中,本科一般集中安排在第七学期进行,但本科生的就业工作一般在第七学期开始启动,学生在实习期间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寻找工作单位上,对实习精力投入不够,实习效果受到影响。在实习地点的选择上,分散实习由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集中实习由学校统一安排到实习基地学校实习,两种实习形式共同的特点是学生只能在一所实习基地学校进行实习,不利于多元教学方法、教育风格的学习。比较而言,集中实习比分散实习管理规范、指导有力、效果较好,但高校扩招后,师范生的人数不断增加,实习基地接受实习生的压力逐渐增大,实习安排困难,有些高校只得动员学生分散实习。
4.课程考核不严格
教育实习虽然有相应的管理规范,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考核不严的现象,特别是学生分散实习,即便不参加实习,学生随意找一个学校,只要能签上等级,盖上公章,也就可以蒙混过关。教育见习、教学试讲、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调查等,因为没纳入教育实践课程进行管理,所以只是鼓励、倡导学生参与,无法进行考核。即便有些学校规定了教育见习时数、教学试讲过关及技能训练达标等,但因为没有与学分挂钩,所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实施困难,效果较差,最后都不了了之。
5.课程实施环境欠佳
实施环境欠佳是教育课程存在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是师范生的教育实践缺乏政策支持。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没有中小学校参与高师教育的相关政策规定,中小学校接受学生实习、见习的责任意识和主动意识不强,高师院校教育见习实习基地建设难度较大。二是受中小学校现实状况的制约。我国中小学校班额普遍较大,升学竞争激烈,中小学校觉得接待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会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大多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点,能推则推,实在推不掉,多是应付了事。三是高师院校联系中小学校、社区的主动性不强。高师院校很少能充分利用其人力资源,主动走进社区、中小学校,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服务,建立经常性的联系与合作,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为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支持性环境。
高师教育实践课程存在的问题,导致了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缺乏,教育教学能力不强,专业情意淡薄,工作适应期延长,影响了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教育实践课程的价值取向
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涉及到师范生对教育的信念与情感、对中学学科知识的理解、对中学生心理的把握、对教育方法的掌握与运用、对班级管理及人际交往的策略掌握以及对于自己的认知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6] 。
1.教育实践课程是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获得的重要途径
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知识结构,国内外许多专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林崇德先生从教师知识功能的角度把教师的知识结构分为四部分:一是本体性知识,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二是文化知识;三是条件性知识,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四是实践性知识,指教师将理论知识运用于教育实践、培养教师的职业技能、全面提高教师的从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体实践智慧[7]。实践性知识的研究者认为,教师的知识从根本上不同于科学知识或者技术知识——具有系统性、严密性和客观性的特点,而是经验性的、情境性的、带有教师个人的风格和特征的整合性知识[8]。在教师教育过程中,依靠单纯的理论教学难以将显性教育知识转化为缄默教育知识,而通过实施教育实践课程,能紧密联系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密切关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情况,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和解决教育问题的实践智慧。
2.教育实践课程是职前教师专业情意提升的有效保障
教师教育不仅能使学生获得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而且能发展学生的专业情意。专业情意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理解、职业认同、职业信念等。职前教师专业情意的培养需要在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个体实践活动中实现。教育实践性课程能够使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教师、了解学生、了解教育,对自己未来的工作充满神圣的使命感、高度的责任感和崇高的自豪感。这一理论在国外的教育实践课程实施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法国将教育实践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时间约占总课时的25%,在师范生进入高校学习前,通过讲座、参观等方式,进行为期两周的职业见习,了解教育系统的运作和未来的工作环境,增强职业感受[9]。教育实践课程有效地实现了高师学生“知情意行”及教师人格的和谐统一发展。
3.教育实践课程是职前教师专业化实现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人们对教师专业化的关注逐渐从教师能否成为一种专业、要不要专业化转向如何实现教师专业化。对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发达国家率先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试图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的、同继续教育紧密结合的新的职前教育模式,对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教育理论对于实现教师专业化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这一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否则,教育理论仅仅是空中楼阁。过分强调理论知识,就会造成学生的生活世界被遗忘,作为生命个体的个性发展被忽视。因此,教育实践课程不仅应以学生的独立个性发展和个体理论形成为目标,而且还应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生活世界和个体经验加以关注与反思,成为具有反思精神与行动能力的研究者与实践者,进而提高专业化水平。
三、教育实践课程改革的路径选择
1.构建科学的教育实践课程目标体系
要解决教育实践课程存在的问题,首要的问题是构建科学具体的教育实践课程目标体系,并以课程目标统整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课程实施等环节。
知识技能、智力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其基本关系是:借助知识技能,经过程方法,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三维目标统一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和素质形成、提升的过程中[10]。高师教育实践课程的总体目标应该是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和教育教学策略性知识,掌握基本的教师技能;具有初步的批判反思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表达、组织协调、交流合作等人际交往能力;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和初步的专业情意,愿意从事教育职业;形成自我专业特长等。在此基础上,确定每学期、每学年的具体目标。一、二年级侧重教学技能训练,参与教学观摩,增强职业感受等;二、三年级侧重课堂教学和班队工作技能训练,把握教学基本环节等;三、四年级侧重教育科研、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课程目标的设置要把专业情意培养贯穿始终,专业情意是其专业素质的核心成分,浓厚的专业情意是优秀中小学教师必备的素质。这种专业情意的培养主要不是靠说教,而是靠主体的观察与亲历,否则不可能真正培养出我们所期待的专业情意[11]。
2.构建合理的教育实践课程内容体系
(1)教育理论课程实践化
从整体上考虑教育理论课程与教育实践课程的联系,改革教育理论课程的内容。如教育学课程中介绍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涉及国际国内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新成果;心理学课程中要介绍中小学生生理、心理的一般特点,介绍问题学生的心理及教育对策;学科教学论既要讲述教学论的理论知识,又要让学生掌握常用的教学方法、熟悉中小学学科教学内容体系、了解基础教育领域中学科教学改革的最新趋向,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达到很好的融通。
(2)教师技能训练类课程规范化
配合高师院校目前已经开设的普通话与教师口语、书法等课程,根据专业特点,拟订各专业的素质拓展训练阶段计划。以小学教育专业为例,一、二年级侧重于普通话和三笔字训练,要求学生每周完成一定数量的三笔字,并通过书法、普通话考级;三、四年级侧重于口语表达以及音乐、美术、手工等与小学教育相关的技能训练,规定学生弹唱儿歌、讲童话故事、编排舞蹈的数量。
(3)落实教育见习实习类课程
加强并规范教育见习与实习环节,缩短高师学生到教师的适应期。1)教育见习。改变学生实习前集中见习的惯例,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规定学生1~4年级都必须参加教育见习,学期见习时间不少于8学时。一年
级的见习主要侧重于职业认知和对教学的直观感受,二、三年级的见习要求熟悉教学的各个环节,四年级的见习则侧重于教育教学研究及反思。2)模拟实践。学生在三年级开设学科教学论课程,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要注意职前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教材处理能力、教学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培养可以分阶段按步骤有序地进行。第一阶段利用微格教学,通过讲课、观摩、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环节,肯定成绩,查找不足,提出改进措施。第二阶段通过反复试讲,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能力。3)教育实习。教育实习是对师范生的知识、能力、技能、技巧的全面考查和检验。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师范生全面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在实习时间的安排上,应该适当延长到14~16周左右,也可以探索学生顶岗实习这一有效途径。
(4)增设教育研究类课程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将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更是教与学的研究者。新课程的实施,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教师要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必须进行教育教学研究。除了给学生开设教育科研方法、教育测量评价等教育理论课程外,还可以开设一些教育研究类实践课程,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1)教育调查。师范生在每个寒暑假都要进行教育调查,内容应该涉及到中小学教育现状、青少年的教育问题等,并完成相应的调查报告。2)教学反思。学生参加教育实习结束后,并不意味着教育实践课程已经结束。实际上,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会遇到很多困难、问题,有很多的思考。实习返校后,除了必要的实习鉴定、总结、表彰之外,开设“课堂教学反思”课程,由教师引导学生对教育教学实习中的问题进行反思与总结。3)教学研究。通过规范学生的学科论文、毕业论文等,提高学生的实际研究能力。
教育实践课程的内涵十分丰富,内容也非常宽泛,不同学校、不同专业还可以根据各自的办学特色或专业特点,开设适宜的教育实践课程。
3.构建多样的教育实践课程评价体系
传统课程评价观表现为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单一、评价标准统一等特点,而这些评价理念显然无法适应教育实践课程目标多维性、内容丰富性、实施灵活性的要求,传统的评价体系只能束缚教育实践课程的手脚,并最终影响其实施效果。因此,构建多样的教育实践课程评价体系显得非常必要。
(1)评价主体多元化
改变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采取社区评鉴、学校评价、家长评说、学生评估、同学评议相结合的办法,重视所有评价主体的话语权,收集来自方方面面的评价意见,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与合理性。
(2)评价内容综合化
教育实践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其中每一个部分都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在评价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又要关注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积极情感体验的形成;既要有统一考评标准,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
(3)评价过程动态化
在评价过程中,注重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之间的互动,强化信息交流与反馈环节,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使评价成为指导教师、管理人员、学生、家长等主体之间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4.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实践课程实施保障措施
(1)赋予教育实践课程合法化的课程地位
由于受传统课程观重理论轻实践的影响,在目前高师专业教学计划中,除将教育实习视为一门课程、给定相应的学分外,教育见习、教学试讲、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调查等实践课程没有取得合法化的课程地位,没有相应的学分,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和规范的考评措施。学校应该根据实践课程每32~36学时1个学分的计算办法,给定相应的实践课程学分,纳入课程总学分,并制定科学、具体的教学评价标准,作为学生实践教学成绩评定的依据,每学期定期考核,如实践课程学分达不到规定的标准,就不能毕业。只有解决了教育实践课程的地位问题,才能确保这一课程的合理开设与顺利实施。
(2)采用多样化的教育实践课程实施方式
教育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不同,在课程形式、时间安排上,要注重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校制定规范统一但方式灵活的考核标准。比如学生技能中的普通话学习,除普通话课程考试外,要求学生必须通过课外训练,达到二级甲等标准,学生如果达到这一标准,则获得相应的教育实践课程学分。延长学生的教育实习时间并将其适度分散,第四学年集中安排8周实习,其余6~8周实习平均放到前三年的每个学期中,使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触真实的教育环境,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感知教师这一职业的意义和魅力。
(3)创设良好的教育实践课程支持环境
学校要加大投入,增加微格教室、手工室、美术室、演艺厅等,改善校内教育实践课程实施环境。要强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社区、中小学校在高师教育实践课程实施中的责任,加强与社区、中小学校的密切合作,在共享、互赢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教育见习实习基地。如借鉴英美等国家的经验,由政府进行必要的干预,把接纳教育实习工作作为中小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必要时可以与评选优秀学校、示范性学校挂钩,建立融教师职前培养、在职进修于一体的教师培养模式[12]。通过多样化的合作,推动高师教育实践课程顺利、有效、深入地实施。
参考文献:
[1]王强.走向融合的教师教育课程[J]. 全球教育展望,2006(6).
[2]余文森.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J]. 教育评论,2007(5).
[3]杜静.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向 [J]. 教育研究,2007(9).
[4]乔桂英.论高师教育实践课程的整体观[J]. 太原师范学院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7(2).
[5]王义遒.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中的“博通”与“专精”[J]. 新华文 摘,2008(17).
[6]周晓静.教师教育实践课程改革与思考[J]. 中国教育学刊,2011(7).
[7]朱晓民,等.近二十年来教师知识结构研究述评[J]. 山西师范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2).
[8]韩继伟,等.西方国家教师知识研究的演变与启示[J].教育研究,2008(1).
[9]高洪源,等.关于强化与创新高师教育实习的构想[J]. 高等师 范教育研究,2000(3).
[10]潘洪建,王传金.关注过程毋忘知识[J]. 当代教育科学,2005 (10).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近年来,多元智能理论在我国的艺术教育、特殊教育领域得到了传播与推广,并逐渐渗透至普通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而高校本科层次的酒店管理专业具有突出的应用性特征,旨在为酒店行业培养符合其需求的中高级管理人才。然而,各高校虽然在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甚至师资队伍的建设等诸多方面探索出了新的路径,但收效甚微,专业人才的就业仍局限于基层服务岗位。因此,笔者旨在以多元智能理论的视角探讨现行的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期从中发现新的路径,为本科层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真正实现启发思路。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多元智能理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哈佛大学的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在此项理论诞生前,单一智力构成理论曾长时间的占据着主导性的地位,意即人类的智力是由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整合构成的,最终反映出人类的聪明程度。虽在此之后,有众多学者探索着二维、三维等多重智力构成的相关理论,但霍华德•加德纳教授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在一个或多个文化背景中被认为是有价值的、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1]。并在界定该定义的基础上,于1983年《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正式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即人至少具有七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1]。至此,多元化的人类智能的构成理论和实践检验成果逐渐展现在学者和教育者面前,在各层次的教育学领域中不断发挥着独具影响力的作用。我国教育学界于20世纪80年代初识多元智能理论至今,在艺术教育领域、特殊教育领域都进行了研究与实践。随之,在普通教育领域的中、小学教育中推动了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今天,针对高等教育的探讨越来越多,多元智能理论也渐渐作用于专业人才培养的探讨与研究范畴中。
二、现行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与运行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构成
各类高校设置的酒店管理本科专业旨在为酒店行业培养符合其岗位需求、具有成熟的基层服务经验的中、高层管理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虽强调本科层次的理论性,但用以积累基层经验的实践教学必不可少。通过设计不同类别的实践性课程,使之共同构成酒店管理专业由局部到整体、由课堂至课余的完整实践教学体系。如表1所示,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由纯粹实践性的专业课程、理论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和课余的第二课堂实践环节三部分构成,其中,以前两个类别所占的比例较大,第二课堂实践环节由于受到教学理念、场地、设施设备等条件的限制与差异的影响,在本科类院校中所占比例尤其少些。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运行现状
三个不同的构成要素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而推动着实践教学体系循序渐进地运转,这一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各本科层次高校中的运行方式为:第一,通过所开设的专业理论课程中实践环节的设计,实现每一门课程的模块式实践教学,帮助学生们逐步形成对酒店管理的整体框架及主要构成要素的分解性实践体验;第二,通过第二课堂实践环节提升学生的专项实践应用能力,并伴随着主题内容的专业化、深入化,逐步将单一实践转变为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与锻炼;第三,通过不同形式的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将之前的零散模块整合起来,在见习和实习体验中,融合过往不同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中涉及的酒店服务与管理的各项目活动经验,最终构成完整的实践体会,并在此过程中积累行业经验、熟悉行业运行模式、明确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实现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应用性终极目标。
三、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问题
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虽因不同本科院校教学理念、实践教学具体开展形式的差异会有所不同,但该体系中的内容、模式经过多年的探索已基本趋于成熟稳定,并在运行过程中逐步体现出实践性与创新性,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实践意识,将本科层次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宽泛化,使之更加能够准确地满足酒店行业的用人需求。但是,“培养中高级管理人才”的目标却迟迟不能实现,以多元智能理论的视角审视现行的实践教学体系,能够发现以下问题:
(一)教学目标的狭隘性影响管理意识的引导
尽管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我国逐渐确立了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且这些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均有明确要求,但无论是宏观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或是微观的某一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在设置时会更多的强调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将学会什么技能、学会理论如何应用于实践作为重要的学习目标,因而引导学生们进入被动学习的误区,欠缺主动发现、质疑、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事实上,在酒店管理、尤其是中高级的管理工作中,主动发现问题而非被动地被宾客投诉,才能实现前馈控制,将可能出现的问题预先解决,不断编织出完整的管理网络。
(二)课程设置的单一性影响对学生不同角度管理能力的发掘
尽管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必不可少,但完成实践教学目标所依托的课程却较为局限。专业见习与专业实习成为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实践教学体系下薄弱的两门“专职”课程,且在部分院校中仅有的两门课程教学还流于形式。这与多元智能理论中的多元化智能表现的理念刚好背道而驰,通过简单的两门课程、甚至是缺少精心设计的形式化课程,能够表现出的每个学生的亮点极为有限,因而不仅会影响酒店企业对学生的判断,更加会因片面认识削弱学生对酒店行业的积极性,相当于在酒店行业与专业人才的双向选择通道上设置了障碍。以笔者在2014年进行的一项内蒙古高校本科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心理与行为调查中的相关数据表明,影响学生初次就业选择的个人因素中,实习经验以27.06%的比例位居第二,仅次于占44.70%的个人兴趣因素。由此可见,仅以形式单一的一、两门实践课程作为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势必会影响实践的效果。
(三)教学形式的大众化影响个性化管理特质的培养
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时代使得高校的教学现状都呈现出集中化、大班型,这也必然导致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少停留、满堂灌现象,真正能够将酒店管理专业理论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分配至每一个学生的可能性少之又少。因此,无论学生的特点、潜质如何,同样的课程,不同的班级、年级,在开展实践教学时都以相同的形式,泛泛而谈。突显出了那些语言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表现力较好的学生群体,而具有其余特质的学生却不能在形式相同的若干门课程的实践中准确地表现自己,在见习、实习活动中,亦是如此。
(四)教学过程的浅表性制约学生对管理层次的探索
课程设计,是教师对待课程的态度、能力、创新性的直接体现。只是一味地通过单向灌输的方式完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不讲究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仅实现了目标的三分之一。本科层次的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如果仅达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目标,学生们达到的亦仅为基层服务岗位的专业水平,始终无法在毕业后的短时间内达到中高层管理岗位的要求。以专业见习为例,本科层次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开展此课程时,仅带领学生进行浅表性的行业参观,走马观花式地了解酒店基层服务岗位的工作状态,学生对行业的认知也就只能停留在片面的对客服务印象上,无论对下一个模块的实践,还是对日后整体的专业实习都会带来狭隘的理解和影响。
(五)教学评价的局限性削弱了实践教学的创新作用
因为实践教学形式的大众化,过多的个体在同一形式下开展实践活动,首先导致了教学评价的大众化局限;其次,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过于传统,导致只有按照指定的时间、地点、标准与要求顺利完成教学实践,才有可能在课程评价中获得优秀的评定,无形之中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后,就事论事式的教学评价,从客观上打击了学生展现综合智能的积极性,缺少对实践教学中对联想式学习模式的鼓励,实际上就是对多元智能理论的否定。以专业实习为例,只有在实习中遵守纪律、勤劳刻苦、顺利完成岗位既定工作才会在此门课程的评价中获得肯定,相反,利用专业实习中的观察与思考,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却并不能在任何一门课程的评价中获得优势,甚至利用专业实习中的经验积累实现自主创业,甚至会被扣上不务正业的“头衔”,进而影响专业实习课程的评价成绩。因此,教学评价的局限性无形之中削弱了实践教学能够激发的潜在管理者的创新意识,阻碍了学生对管理能力提升的初步尝试。
四、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途径
在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下,在确保完成基本的知识、技能目标的基础上,为了能够更加准确地实现“酒店行业中、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如图1所示,本科层次的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有必要进行优化调整。
(一)教学目标的设置应多元化
实践教学也应同理论课程一样,形成多元化的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的掌握是基础,将掌握的知识技能转化为专业能力是核心,职业道德与素养的培养是保障。其中不仅包含了酒店行业基层服务岗位对于人才的需求要素,更能够通过专业能力与素养的提升,挖掘不同学生个体的智能特质、创新才能,更加有利于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展现个性化。
(二)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多维度
1.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将原有的三部分实践类课程的内容进一步优化,使实践课程的设置渗透至四年的教学中。例如在大学一年级的酒店管理概论等入门课程中设置见习实践环节,带领学生们初识酒店行业,形成感性认识;大学二年级通过设置关于前厅或餐饮等核心运营部门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引导学生们熟练掌握酒店主体运营部门的岗位实践;大学三年级设置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和管理岗位专业见习,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和学习酒店二线运营部门和部分管理岗位的岗位实践;大学四年级安排专业实习,并将之分解成服务岗位实习与管理岗位实习两个阶段,准确引导学生将之前的零散模块整合化。2.注重课程群式的实践课程设置。运用系统化的理念,将本科层次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解成若干其所必备的能力与素养并进行逐条罗列,围绕每一条要素设置一个课程群,当每一个课程群的课程修读完毕后,学生必然掌握某一类技能或某一类管理模式,若干个课程群全部修读完毕后,人才培养目标即能够实现。同时,学生也可在选修课程中根据自身智能特点扬长避短或取长补短,有针对性地集中修读某几个课程群内的课程,也能为职业规划的实现做好课程支撑。
(三)教学过程与教学形式的设计应在逐层深入
中关注个性化在实践课程体系完善的基础上,围绕每个课程群实现多重教学目标循序渐进、逐个击破的教学过程设计,将专业实践从基层服务岗位拓展至管理岗位、从一线拓展至二线,为学生在行业内的中高层管理岗位就业积累实践经验;同时,通过由浅入深的教学过程渗透,更加有助于每个学生主体在基本智能要素的发展,并且更加有针对性的发挥个人所长。而为了实现教学过程设计的效果,实践课程或环节的教学形式应基于学生情况注重创新。1.项目化教学法的运用。将各实践教学环节或任务以项目管理的思路组建学生项目团队,开展项目活动,贯穿项目管理,确保项目目标的实现。以团队协作的形式、项目管理的方式开展实践教学更加有助于学生准确地认知自我,找到自身的不足,亦能在团队中发挥出个性化的优势。且这种团队工作状态在酒店行业中尤为常见和推崇,因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职业素养。2.能力本位教学法的应用。能力本位教学实质上是能力的整合简称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是以胜任岗位要求为出发点的教学体系[2]。它强调某一岗位工作能力目标的实现,并在这一理念下,主张课上课下的情景教学训练,将情景模拟的全过程交由学生进行,教师仅负责情景的设定、任务的分配,以及效果的评价。在这样不同的情景设定中,或在同一情景的不同学生演绎中,学生可充分展现个体或团队特点,也能够达到同一工作岗位多重能力提升的目标。(四)教学评价的设计应具备广泛性实践教学本就属于灵活的教学体系范畴,因而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就不宜过于呆板。评价的标准可结合实践效果、创新性、团队协作与管理、实践总结的深入程度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评价主体除了在校的任课教师外,实习和见习的酒店企业相关管理人员也应成为重要的评价团队组成部分;而评价方法也应在注重定性评价的同时将以上标准细分量化,既保证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又易于帮助学生发现个人和团队的不足之处,进而确定日后努力完善的方向。同时,实践教学评价的结果应与学生的奖惩体系挂钩,尤其侧重激励措施,例如将评定的优秀实习生与学生的就业岗位提升相挂钩,鼓励了优秀的学生选择在行业内就业,也为其就业岗位的层次提升奠定了基础。
总之,实践教学体系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本科层次的专业人才培养能否更加准确地实现培养目标———培养中高级管理人才,扮演着尤其重要的角色。在酒店业转型且加速发展的今天,除了酒店企业的管理者们需要思考如何能够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作为肩负着社会责任的各高校,更应主动顺应社会及行业需求,为长久困扰着供求双方的、酒店中高级管理人才培养的难题寻找多角度的解决办法。多元智能理论的视角,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开辟了新的思路,也希望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解决现存问题。
作者:包永宏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新华出版社,1999:245.
[2]李艳.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旅游高等教育研究[J].时代人物.2008(10).
[关键词]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
Abstract:Basedontherelevantliteratureofteachingefficiencyofforeignteachers,thispapersumsupandcombsthebasicconnotations,mainfeatures,generalcontents,maintheories,hinderingfactorsandimprovingstrategiesoftheteachingefficiencyofteachers.Italsopointsoutthemaincontributionsandcontradictionsofthepreviousstudies,andputsforwardtheemphasisofthisstudyinthefuture.
Keywords:teacher;teachingaction;teachingefficiency
一、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界定
直接定义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概念几乎没有,但相关概念相当多。如Raspberry(1993)的“有效教师”(effectiveteacher);DonaldRCruickshank等(1999)的“有效教学”(effectiveteaching);HarveyDaniels等的“最佳课堂教学”;KathrynCastle(2006)的“自治的教师”(Autonomyteacher);RobertJ.Marzano等的“有效课堂”(Classroominstructionthatworks)。所有这些说法,几乎都没有对自身的概念给予清晰的界定,似乎只是使人意识到“优秀的”、“不错的”、“时髦的”、“主流的”这类含义。实际上,国外对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定义,大多是对其特征进行描述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一是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理念特征。KathrynCastle(2006)认为,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取决于教师是否把教学作为教育学的取向;是否把教学作为科学研究的取向;是否把教学作为教师自治行动的取向;是否把教师作为教学研究者的取向等理念[1](P1094)。
二是教学行为有效性的个体素质特征。W.C.Bably认为,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取决于教师的10项个性品质:同情心(sympathy);仪表(personalappearance);谈吐(address);诚恳(sincerity);乐观(optimism);热心(enthusiasm);好学(scholarship);活力(physicalvitality);公正(fairness);严谨(reserveanddignity)[2]。DonaldRCruickshank,DeborahL.Bainer,KimK.Metcalf(1999)则认为,教学行为有效性的个人性格特征包括热情、热心、幽默、可信任、对成功抱有很高的期望、激励、支持、有条理、灵活、适应性强、博学等方面[3](P299)。
三是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教学过程特征。StanleyJ.Zehnand,JeffreyA.Kottler(1993)从3个方面论述了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教学过程特征:(1)一名人际关系的专家(arelationshipspecialist)。具有真实的、无偏见的、同情的和乐于接受学生的态度;注意用眼神接触,用人体语言表达的非语言行为;支持性的、显示同情的、用心理解的、关注学生的策略。(2)营造真诚关心的气氛。有效的班级交往规划;促进全体学生有效交往;规范有效交往的实践。(3)一名帮助者(ahelper):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同情学生[4]。
以上这些都是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所应该具备的行为特征,但并非就是教师行为有效性本身。
二、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内容
关于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内容的描述,笔者根据收集的资料,主要从教师教学行为的专业表现、教学过程结构和教学技能技巧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教学专业表现。波士顿学校委员会(BostonSchoolCommittee)(2006)提出了教师教学行为的8个维度:(1)公平和高期望;(2)职业主义(Professionalism):主要指模式化的职业行为,包括工作职能、区域政策的理解、工作程序以及在多样性的社区里的工作目标;(3)安全、尊重、文化敏感性和负责任的学习共同体;(4)学校、家庭与社区的伙伴关系;(5)指导学生学习的计划和策略;(6)实质性知识:具有广泛前沿性知识,关键概念、事实、相关的研究、质疑的方法,具体到各自学科的交流风格等;(7)发展性过程的监控与评估;(8)反思、合作和个体成长[5]。
二是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教学过程结构。CharlotteDanielson(1996)认为,教学的重要目标是要创造出学习者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使学生能够从事重要内容的学习,并使所有师生感觉到尊严和荣耀。一般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教学过程结构体系有4个板块,每一板块标志着教学的不同侧面。(1)教学计划和备课。包括选择教学目标;展现教学内容、资源知识、教学法的知识;展现内在教学设计、学习评价等内容;(2)课堂环境。包括创建尊重与和睦的课堂环境,形成学习的文化氛围,课堂程序管理、学生行为管理、具体环境布置等内容;(3)课堂教学。包括清晰而准确的交流、提问和讨论技术,使学生认真学习,给予学生反馈、灵活性和反应性;(4)专业职责。包括教学反思、保持精确记录、家庭交流、对学校和学区的贡献、专业成长和发展、专业主义展示等方面[6]。
三是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教学技能技巧。Cruicshank(1990)从教学技巧的角度涉及到了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内容。包括“创设环境;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指导时间最优化;提问题;提供清晰的指导;注意学生的进步;提供反馈和强化”等7个方面[3](P318)。HarveyDaniels,MarilynBizar(1998)提出了最佳课堂教学的6种教学行为技能:整合性单元;小组活动;呈现式学习;课堂工作室;真实体验;反思性评估等等。它有助于创建最佳课堂教学[7](P7)。
三、区分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与无效性的标准
教师怎样的教学行为才具有效性或无效性?HarveyDaniels,MarilynBizar(1998)关于课堂教学应该增加和减少的因素的研究,对于提高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或减少无效性,具有一定的研究参考价值。
课堂教学应该尽量增加的因素:(1)体验性、引导性、操作性的学习;(2)课堂上活跃的学习气氛;(3)强调学生更高级的思维,学习某领域中的关键概念和原理;(4)选择为数不多的几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使学生掌握研究该领域的方法;(5)让学生花时间去阅读那些具有完整性、原创性和真实性的书籍;(6)培养学生对待工作的责任感,帮助他们完成设定目标、记录、管理和评估的任务;(7)为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让他们自主决定书籍、写作主题、学习伙伴和研究项目;(8)在学校建立并运用民主原则;(9)关注学生个体不同的认知风格和情感风格;(10)组织合作性活动,将教室建设成为一个相互依赖的社团;(11)将学生进行异质分组,通过个性化的活动不把学生分别孤立起来;(12)在常规课堂上给学生以特殊的帮助;(13)教师要扮演多样性、合作性角色;(14)依靠教师对学生发展所进行的描述性评价[7](P3)。
课堂教学应该尽量减少的因素:(1)面向全班进行的教学指导,如演讲;(2)学生被动活动,包括静坐、聆听、接受和吸收信息;(3)对教室里的安静状态给予表扬和奖励;(4)要求学生将课间时间用来完成工作表、练习册、或者仍然坐着,做其它功课;(5)对覆盖每个领域中的大量材料作蜻蜓点水的介绍;(6)死记硬背事实和细节;(7)强调学生分数和学生之间的竞争;(8)将学生进行能力分组;(9)采用某些特殊方案对学生进行筛选;(10)采用并依赖标准化测验[7](P4)。
虽然这一研究不是直接论述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与无效性的,但对于我们区分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和无效性有一定参考价值。
四、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基础理论
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是如何发生的?或者说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及内部机理是什么?除了上面所述的教师个体素质、课程结构与教学技巧等影响因素以外,还有以下方面的理论成果:
一是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形成过程的本质。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形成过程的实质是教师学习教学的过程。FredKorthagen,JohnLoughran,TomRussell(2006)通过对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教师教育的研究,指出了提高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7个基本原理:(1)学习教学是一个充满冲突和竞争的过程;(2)学习教学要求认为知识是有待于创造的学科而不是一个已经创造的科目;(3)学习教学要求从关注课程转向关注学习者;(4)学习教学是在师生共同探讨中进行并得以促进和加强的;(5)学习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与同伴合作;(6)学习教学要求中小学,大学和实习生之间的有意义的联系;(7)学习教学要求教师教育家在自己提倡的教学项目中实践自己的教学方法,并且在示范作用中得到强化[8]。这7个原理可以说是对教师行为有效性形成过程本质的恰当描述。
二是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形成的思想变量。不同的思想对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具有不同的影响。佐藤正夫(1987)从教学史论的角度,认为必须扬弃与统一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学过程思想,提出了“学习课题系列学习”的思想,主要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1)提出问题与课题,使学生直面矛盾与障碍,引起学习动机;(2)使学生分析问题与课题的目标与条件,抓住真正意义上的问题;(3)使学生探讨适当的解决原理、方法与手段,计划解决活动;(4)实施解决活动的计划,实现问题与课题目标;(5)检验、评价、总结学习结果,使学生进一步练习与应用[9]。虽然这一思想对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学过程的思想有所超越,但仍然带有传统教育中的程式化习惯和明显的杜威教学过程思想的痕迹。
当前比较流行、且大家比较接受的当属建构主义。JacquelineGrennonBrooks,MartinG.Brooks(1999)提出了建构主义的指导原则,包括:(1)提出与学生相关的问题;(2)围绕基本概念组织学习活动,探究问题的本质;(3)寻求并重视学生的观点;(4)课程设置要适于学生提出假设;(5)在教学背景下评价学生的学习[10](P43-103)。在建构主义看来,教学过程的核心就是创设一种环境。
三是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形成的环境变量。许多人认为,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受教学环境的制约。KennethM.Tyler,A.WadeBoykin,TiaR.Walton(2006)通过欧洲与非洲文化差异在课堂学生学业成绩的表现的研究,得到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与文化环境具有高相关性的结论,并强调“个人主义与竞争能力”的欧洲文化与强调“合作与活力”的非洲文化相比,前者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比后者的更具有突出表现[11]。因此,随着教育的国际化与开放化程度越来越高,离开文化考量谈老师教学行为有效性是没有意义的。CliveHarber,JeffSerf(2006)则从民主政治的角度探讨了教师教学有效性的问题。他们以英国与南非两个国家为对比,主要通过两国文学、其它证据和(大学生)实习教师的面试等手段,得出教师教学有效性与民主政治有密切关系的结论[12],并且指出现代教育结构、教育实践与教育的民主要求存在矛盾。CareyE.Andrzejewski,HeatherA.Davis(2006)探讨了课堂中的人类学接触(Humancontact)问题,发现教师将与学生的接触作为他们教学的自然过程。这种接触沿着两个轴心进行:第一个轴心表示参与者的教师是如何认识背景及背景是如何促进或限制人们的联系的。第二个轴心表示有关人类接触的谈话显示在教学中是如何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的[13]。这个研究对于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具有理论价值。
五、提升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之策略
关于提升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大致有如下几方面成果:
一是认知改变策略。MiekeLunenberg,FredKorthagen,AnjaSwennen(2006)研究了通过教师教育者,改变未来教师的理念与行为的理论模型,提出了与传统教师教育方法不同的5个维度:(1)变通的、灵活的和非固定背景下的专业报告,而不是复述详细精确的事实及固定背景中技术的精确运用;(2)学习中的调节作用而不是向学生传递信息;(3)学生是认知网络活动中的积极建构者而不是信息的接受者;(4)关注明确的问题及其多样性解决方法,而不是着眼于运算程序的应用和单一的正确答案;(5)关注社会环境的重要性,在此环境中,失败是学习的一部分,赞赏自我调节的学习,其他的学生也是学习的来源[14]。可见,这些观点与传统观点相比,无疑具有革命性意义。
二是学习合作策略。GeorgeaM.Langer,ArmyB.Colton,LorettaS.Goff(2003)提出了学生学习合作分析,即CASL(CollaborativeAnalysisofStudentLearning)。CASL是一种促进教师发展的教师教育体系。它围绕学生学业标准目标,帮助教师形成一种合作探究文化,加深理解教与学之间的内在联系。该体系由4个要素组成:(1)反思探究的框架;(2)合作探究的文化;(3)CASL的探究阶段;(4)促进、领导和支持CASL,如制度安排、行政支持等[15]。可见,合作成为教学过程或者教学过程就是合作的具体教学形式,这不仅是提高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也是师生教学相长的实现途径。
三是反思、建构性策略。JenniferHarrison,SueDymoke,TonyPell(2006)提出教师教学行为发展系统包括教师的经验、反思、学习结果和进一步的实证研究[16]。因此,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提高需要强有力的学校环境的支持,学校政策要对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提高注入具有挑战性与冒险性的要素。JacquelineGrennonBrooks,MartinG.Brooks(1999)提出的建构主义策略是:(1)鼓励和接纳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2)运用原始的、主要的以及可操作的、互相作用的材料;(3)运用诸如分类、分析、预测和创见之类的认知术语;(4)根据学生的反应实施课程与教学策略;(5)先了解学生对即将交流概念的看法;(6)鼓励学生参与到与教师和同伴的对话中;(7)激发学生研究的手段是提出富有创见、开放的问题;(8)注意学生最初的详细阐述;(9)使学生参与到与其最初假设相矛盾的活动中,继而鼓励他们讨论;(10)提出问题之后为学生留出等待时间;(11)为学生提供建构联系及隐喻的时间;(12)频繁使用学习循环模式,培养学生好奇心[10](P125-145)。总之,教师经常反思自身行为,考量不同教学行为、假设、信念和观点,沉稳深邃地考察教学环境、随机应变地把握教学局势并采取相应策略是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必须坚守的重要思想。
四是课堂实践策略。JosephCiaccio(2004)提出了“完全积极策略”。意谓使教师明显地看到教学的积极方面,避免或消除消极方面。具体内容包括满足彼此的需求;改变起反作用的情绪;结束行为问题;帮助后进生;运用积极学习策略等5个方面[17]。KathrynCastle(2006)研究了新手教师如何作为一个教学研究者,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教学自动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7个自治的主题:(1)对错误问题的察觉;(2)质疑;(3)从他人那里寻求答案;(4)冒险;(5)反思到自信;(6)增强对学生理解的理解;(7)采取行动[1](P1094-1103)。RobertJ.Marzano,DebraJ.pickering,JaneE.Polloch(2000)提出了9种有效课堂教学指导策略:(1)鉴别相似性和相异性;(2)总结和笔记;(3)提倡努力和给予认可;(4)家庭作业和练习;(5)非语言表征;(6)合作学习;(7)建立目标和提供反馈;(8)产生假设和检验假设;(9)问题、线索和先行组织者[18]。StephenD.Brookfield,StephenPreskill归纳了实现民主课堂的主要技巧,包括热情倾听、积极参与、高度注意、谦逊、相互性、共同商议、正确评价、信心、及自治(autonomy)等方面[19]。由此可以看出,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标准相比,最近的研究强调课堂教学更具有反思、建构与批判的韵味。
五是教师教学档案袋策略。CatherineDeRijdt,EvaTiquet,FilipDochy,MauriceDevolder(2006)研究了高等教育背景下教学档案对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影响,还检测了教师对于教学档案的态度。研究表明,教学档案是一种能够带来重要积极影响的工具。它能够激发教师去反思他们的教学行为,寻求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内容,改善课程材料[20]。
综上所述,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对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具有参考价值:(1)关于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特征、内容体系及实现策略的研究成果,对本课题的进一步研究具有指导意义。(2)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必须以一定的专业实践体系及其标准为基础,否则教师专业化就无法与医生、会计、律师、建筑师等职业的专业化相提并论。(3)教学行为有效性不只是依赖于教学理性思维的规则的按部就班的操作性程序,它具有复杂性。这种复杂性表现不只限于教师与医生、会计、律师、建筑师等职业有相似之处,更在于它与其它许多职业如政治家、人类学家、公共关系者、演艺者等也有相似之处。所以,虽然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必须要求教学行为遵循一些公共教学准则,以使自身行为具有本行业的特殊标准,但是,标准与准则在多样性文化、政治与生活环境中很难发挥作用,应变思维才是教师教学行为更为需要的。KennethM.Tyler等(2006)课堂的文化差异研究,CliveHarber等(2006)的课堂民主政治研究,CareyE.Andrzejewski等(2006)的课堂人类学研究等都说明了这一问题。
以上研究也存在突出的矛盾:一方面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行为具有自身专业的不可替代性质,教师教学有效性取决于我们必须坚持教师教学的现代性理性设计,需要有一定规则性知识与程序结构,以此完成教师行为的专业化要求。也就是说,教师教学行为需要一定的模式化与自动化;另一方面教学活动的复杂性需要我们采用更多的反思性与建构性思维与策略,以应对变动不拘的教学环境的要求。由此,教师教学行为已经超越课堂时空范围而导致教师专业化特征的淡化。以上两方面构成了教师行为有效性研究的矛盾性。
本课题今后努力的方向是:一是关于哲学思想与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关系及相关策略研究,以此应对未来变动不拘的教学与外部环境。因为随着教学环境的国际化与文化多元化,任何一种模式化的教学行为研究成果对实践的指导都显得蹩脚。对教师个体来说,一种在自身教学哲学指导下的应变性教学显得非常必要。二是关于拟像背景下教师特别是大学教师行为及其有效性的研究,以此保持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的时代性与未来指导性。因为以往的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是在课堂教学背景下进行研究的,而课堂教学是在工业时代背景下的教学组织形式,随着人类进入拟像时代,教师教学范式及其行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如果我们的研究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也许我们的研究成果会成为拟像时代下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提高的桎梏。因此,从以上两个方面可以解决前述矛盾性。
[参考文献]
[1]KathrynCastle,Autonomythroughpedagogicalresearch[J].TeachingandTeacherEducation,2006,(22).
[2]王连生.教育概念[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8.276.
[3]DonaldRCruickshank,DeborahL.Bainer,KimK.Metcalf.教学行为指导[M].时绮,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4]StanleyJ.ZehmandJeffreyA.Koggler,OnBeingaTeacher,CorwinPress,INC,1993.
[5]Adoptedbythebostonschoolcommittee.February1,2006.
[6]CharlotteDanielson.教学框架——一个新教学体系的作用[M].张新立,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48-52.
[7]HarveyDaniels,MarilynBizar.最佳课堂教学案例——六种模式的总结与应用[M].余艳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7.
[8]FredKorthagena,JohnLoughranb,TomRussellc.Developingfundamentalprinciplesforteachereducationprogramsandpractices[J].TeachingandTeacherEducation,2006,(22):1020-1041.
[9]佐藤正夫.教学论原理[M].钟启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18.
[10]JacquelineGrennonBrooks,MartinG.Brooks.建构主义课堂教学同案例[M].范玮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11]KennethM.Tylera,A.WadeBoykinb,TiaR.Waltonb.Culturalconsiderationsinteachers’perceptionsofstudentclassroombehaviorandachievement.TeachingandTeacherEducation,2006,(22):998-1005.
[12]CliveHarbera,JeffSerfb.TeachereducationforademocraticsocietyinEnglandandSouthAfrica[J].TeachingandTeacherEducation,2006,(22):986-997.
[13]CareyE.Andrzejewski,HeatherA.Davis.Humancontactintheclassroom:Exploringhowteacherstalkaboutandnegotiatetouchingstudents[J].TeachingandTeacherEducation,2006.1-12.
[14]MiekeLunenberg,FredKorthagen,AnjaSwennen.Theteachereducatorasarolemodel[J].TeachingandTeacherEducation,2007,(23):586-601.
[15]GeorgeaM.Langer,ArmyB.Colton,LorettaS.Goff.学生学习合作分析[M].方彤,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3-14.
[16]JenniferHarrison,SueDymoke,TonyPell.Mentoringbeginningteachersinsecondaryschools:Ananalysisofpractice[J].TeachingandTeacherEducation,2006,(22):1055-1067.
[17]JosephCiaccio.完全积极的教学——激励师生的五种策略[M].郑莉,闫慧敏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4.
[18]RobertJ.Marzano,DebraJ.pickering,JaneE.Polloch.有效课堂——提高学生成绩的实用策略[M].张新立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