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语文积累

语文积累

时间:2022-09-21 10:48: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文积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语文积累

第1篇

一、生活语言的积累可以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很多都是从生活经验中得来的,实践出真知。从某种意义上讲,阅读便是语言文字信息在生活中的积累运用,进而变成了文字再现和文字表象的一种活动。读书就是一边读,一边思考自己所经历的与其相类似的生活,或者是一边读,一边思考别人的生活有没有这样的事情。作文的来源是生活。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就要指导学生注意多多积累属于自己的语言,而且更要指导他们积累生活中的实际经验。生活的积累更为重要,毕竟现在的小学生生活经验并不多,家长的庇护使得他们很大程度上像温室里的小花朵,没经历过风吹日晒的洗礼,除了家庭和学校,他们很难接触一些事物,甚至在家都不会自己动手洗衣、做饭,因此,生活知识对他们来说尤为缺乏。这样的现状让他们对于有丰富内涵的文字材料难以理解,那些经过历史浪花沉淀下来的传统经典让他们难以消化,这样便影响了他们继续阅读的心情,淡化了他们积累知识的欲望,减弱了他们进行阅读的兴趣,当然也就大大影响了语文水平的提高。考虑到这些影响语文积累的因素,那么,教师要如何做呢?一定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多多用心去观察,观察生活中的点滴事情,观察自己以及他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丰富他们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及对生活的认识水平,通过这些来帮助学生积累生活语言是很重要的。

二、古典诗文积累的同时还要注重传授现代信息知识

现在的教学和旧时的私塾大有不同,这个区别作为教师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现在的学生接触的文化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古老的中国曾经一度是诗的国度,如果不学习《诗经》,那么都不知道怎么开口和别人交流。《诗经》是语言的精华,形象地说,也就是不学习语言的精华,不学习优秀的经典,就不能和别人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出口成章、落笔成诗是古时候的人们在无意识中相传下来的,知识分子要交友,要表达感情,要谈论时事政治,都离不开诗,他们或是自己创造或是引用经典,在这样的大环境中,熟读了唐诗三百首后,就会作诗吟诗。但是,现在的文化语境已经发生了改变,和古时候是根本不一样的,现在的大众传媒占据了很大的生活空间,如果教师不能正确地加以引导,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不加任何解释的话,效果肯定是远远达不到目标的,还有可能适得其反。所以,教师要在注重传统古典诗文教学的同时,一定不能忘记传授现代信息的知识,如果能够结合现代的生活,赋予古典诗文一些新的意思,那么,既联系了生活的实际又面向了未来,面向了世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传授这些现代的信息,可以反映出丰富和多彩的现代生活,能够让学生从中感悟阅读的意义,而且也使学生乐于表达,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地去阅读,大大开阔他们的视野,让他们能在潜移默化中积累知识素材。

三、注重积累的同时一定要注重知识的运用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平时积累的时候,提供的内容一定要切合实际,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这样能够让他们在读的时候会心一笑或者是怦然心动,而且还要他们真正理解那些名言和警句,只有学生真正领悟,而且将其实际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这样才会把积累的资料变成自己的知识。所以,要尽可能地创造语境,让学生自己主动运用所学的知识。只有通过实际运用,才有可能把所积累的知识变成自己的,而且在运用的时候,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语言积累,还可以吸取他人的语言精华,这样便形成了语言的再积累。比如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展现一些情境,让学生发表看法,讨论一下能够想到哪些名言警句;或者带他们到细雨蒙蒙中,或者是开满烂漫春花的公园中,让他们去讨论一下相关的诗词名句,这样活动的开展,要比单纯地死记硬背要有效许多。

作者:张淑青 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铜冶镇西良厢小学

第2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积累;语文能力

语文能力最简单的就是表现在交往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就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是完全统一的”。无论是口头说,还是平时写作文、演讲,无非是把自己大脑中储存的语文信息表达出来。同时,在聆听别人讲话时,能否听得懂或在朗读课文时抓得住文章的要点等,与我们平时储存在大脑中的语言基础有很大的关系。语言能力基础较好的学生,不用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听懂得别人讲话,在朗读时抓得住文章的要点;语言能力较差的学生就比较吃力,听不懂或抓不住要点。所以,一个对典故一无所知的人,是否能够真正读懂杜甫的诗、辛弃疾的词;一个对成语一窍不通的人,能否充分领略到魏巍、秦牧散文的魅力,都是令人怀疑的。

俗话说的好“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学生语文素质下降的关键,是缺少语言这“米”。虽然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把学生引导在课堂的“五大”环节(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轨道上,一点不漏,并且反复传授,学生也铭记在心,但仍然无法把这“米”做出熟饭来。

在语文的教学中,只有不断积累语言,不断熟悉语言,把那些值得我们储存的“米”――语言的精华,存放在大脑中进行“氧化”才能转变为自己语言能力的养料,不断提高语言素养。把语言积累作为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环节是势在必行的。正如古代荀子曾说“不记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要把教学的重点真正转移到引导学生多读点书,多背点范文,多写点文章上来,我们教师的观念变了,学生的意志就增强了,对祖国五千年的文化精髓进行积累,由少而多,聚滴水而成大海,为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学生如何有效地积累语言,提高自身语文能力呢?通过多年的实际教学,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多聆听,在听中积累语言

“听”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所获得的知识,其中60%来自视觉,20%来自听觉,15%来自触觉,3%来自味觉。”听的作用仅次于看,它是汲取知识,积累口语材料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听话时,主体必须在一瞬间利用强化记忆储存信息并依靠快捷灵敏的直觉思维活动,才能在接收言语声波的同时理解语意并评判话语。由此,要有效运用各种手段让学生多听。在课堂上,我们都能做到让学生带着疑问聆听教师的讲解、范读等,使其边聆听边思索,边领悟边积累。但对于课外的聆听、思索则为我们平时所忽视。俗话说:身边的一切皆学问。平时,让学生收听广播,看电视,听别人争辩等,都能促进其边听边思考,并能从中有收获,不断提高语文能力。如有一名初中生在家听见别人在辩论百家姓中的“仇”一字多音读法是否正确,于是就利用工具书查字典,消除自己的疑惑。这位学生的语文认识能力就得到巩固、提高。所以,要重视教导学生边聆听边思考身边的一切“声音”的习惯,从中获得提高自己语文能力的信息平台。

二、熟读多诵,在读诵中积累语言

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教学中有课内、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是基础、是先导,课外阅读是继续、是扩大。在课内应该训练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课外语文学习提供举一反三的规律性指导。 阅读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学生在进行阅读时,有时逐个破译每个文字符号代码,而利用直觉思维密切相关的预见、猜测、期待等手段简化阅览过程,从而迅速敏锐地把握作品实质。跳读、翻读、猜读、倒读等往往是预见、猜测、期待的外在表现,可以活跃学生的直觉思维。有了速读做基础,广览也就好办了。广泛浏览能拓展学生阅读范围,扩大其视野,丰富其感知对象,增加其词汇、句式的储备,丰厚其语感图式。从而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创建语感基础。

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阅览相比,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间对语言那种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

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时,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鲁迅先生曾有过形象的描述:“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样才能酿出蜜来。倘若盯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的确,只有广泛涉猎,遨游于书山学海之中,才能使储备充盈丰富,使见识广博而深刻,真正达到“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三、勤练笔,在写作中积累语言

第3篇

【关键词】语文积累

说简单一些,语文积累的本质就是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什么是语文素养呢?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基本内涵是语文基本知识和语文能力。语文基本知识包括文字词汇、语法修辞、表达方式、写作方法、文学常识等基本的语文学习内容,语文能力是指在语文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语文素养以语文知识为基础,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审美情趣、思想道德、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融合。因此,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的所谓积累,应该是以阅读为主要习得途径的、不断储备和积淀语文知识、不断增强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内在综合修养的过程,它是语文学习内容、语文学习过程、语文学习态度、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学习结果的综合,其内容核心是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准确地应该称之为“语文素养积累”,简称为“语文积累”。

中国历代教育理论中有关积累的意义的论述不少。我国第一部教育学著作《学记》里说“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就体现了重视积累、循序渐进的思想。孟子曰“不盈科不行”,意思是说流水遇到坎坷时,得蓄满之后才能继续前行,“蓄”,就是积累。《中庸》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1],其中“博学之”即是指积累。中国古代学习论认为“积渐成学”是读书学习之规律,如孔子主张“博学于文”[2];荀子论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3];先哲们精辟的话语,深刻揭示了积累的重要意义。古代没有积累一词,而有“积学”可做积累的同义词,《文心雕龙》有“积学以储宝”的说法,形象地将“积学”比喻为“储宝”,体现出对积累的意义的深刻认识。

具体来说,积累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谈:[4]

一、语文积累是培养语言素养的基础

近现代的学习理论研究揭示,心智技能的学习与形成有赖于积累。语言的学习需要学习主体对其理解和内化,即感悟,从而形成一种面对特定环境中的话语或文字不经过逻辑推理,直接迅速地整体地感知和把握,这就是语感,又叫语言心理直觉。朱熹说:“看文字,且自用功夫……久之自得,盖蓄积多者,忽然爆开,便自然通。”[5]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这些说的就是积累对语感及语言素养初步生成的重要影响。这样积累既多,语感不断得以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形成。“词源笔下三千牍,武库胸中十万兵”(宋?尤袤《送吴待制守襄阳》),任何技能的形成都必然依赖于反复的训练和经验的不断积累,语言素养的培养也必须以大量的阅读和积累为基础与前提,才能使语文学习者说话时妙语连珠,出口成章,写作时文思源涌,妙笔生花。

二、语文积累是改善学习状态的重要策略

学生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一大顽症,在实施“减负”中有一个误区,即不少语文教师让学生只把精力集中到教科书的学习上,减少学生的阅读量、学习量。其实应该正好相反。教育家们研究的结论是减轻负担、使学习变得轻松的根本性解决办法之一是使学生大量阅读,增加积累。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曾试过用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6]他还指出,如果一个学生只读教科书,把全部时间都花费在准备必修课上去,那么学习对他来说就会变成不堪忍受的负担,并由此产生许多的灾难,因为学习要在一种多方面的、丰富的精神生活广阔背景下进行,这是一条规律。这一点可以从许多心理学理论上去阐释。如法国的赫尔巴特的学习“统觉说”,这种学习观认为,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旧的意识观念对新观念的同化,即统觉过程。统觉能否成功、困难与否在于新旧观念的调和性,因此,教学的任务就是使目前的适当经验或某一观念与知识背景结合起来。教育和教学要选择正确的材料去形成学生们的知识背景或统觉团。教师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开始,然后扩大和丰富这些经验。苏霍姆林斯基还告诫我们:“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 [7]可见,让学生广泛地阅读,在一个宽阔背景下学习语文,是一种更简便快捷的方法,它减轻了学生的精神负担,改善了学习状态,因而是更科学有效的方法。

三、是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条件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型人才需要优化的知识智能品质结构,没有知识或知识贫乏是无从谈创造的,甚至连问题也不能发现。所以创造型人才首先就是要获取知识,丰富积累。宽阔的知识背景才能使人思维敏锐,不为琐碎而直观的现象所迷惑或束缚,在思考问题上具有灵活性、主动性、创造性。其次,想象力是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发展想象力的重要方法更是积累。美国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格拉肖说过:“涉猎多方面的学问可以开阔思路,多抽时间读读小说、逛逛动物园都有好处,可以帮助提高想象,这同理解力和记忆力一样重要。”[8]第三,灵感也是创造力的组成部分,灵感思维表现为一种爆发式的一下子把握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顿悟过程。但其产生的机制是在丰厚的积累之上,经过殚精竭虑甚至如痴如狂的思考,然后在“意料之外”的情况下,突然产生对问题解决的顿悟。如瓦特发明蒸汽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灵感,如果没有丰厚的知识积累是不可能产生的。

鉴于以上认识,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务必应着眼于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不为各种花哨的教学手段所迷惑而迷失了正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孟子》第167页,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2]《四书五经》第192页,北京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

[3]《荀子》第16页,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第2版。

[4]熊生贵:《加强学生阅读积累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9期。

[5]李培月:《语感培养的“轻”与“重” 》,《小学语文教学》1995年3月,第16―17页。

第4篇

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还是要帮学生找“鱼”——积累语言信息。作为教师,先要解放思想,摒弃那些不着边际的讲述,删除那些繁琐的课堂训练,为学生创设多种获得语言信息的渠道,引导学生不断地积累语言信息,从而为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在强化诵读中积累语言信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使自己运用语言文字得心应手,必须将语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复,才能使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信息在大脑中固定下来,使大脑皮层形成丰富、牢固的语言信息系统。这种积累语言的方式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一条成功之道。因此,多熟读、多背诵语文课本中的范文佳作,将古今名著的语言信息化为己有,是积累语言信息的有效途径。

二、在扩大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信息

只有广泛“博览”,才能使大脑皮层形成多层次的语言信息刺激,强化已有的语言信息。开展课外阅读讲座,推荐富有时代气息的短小佳作。组织读报和课外阅读信息交流等,都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扩展获取语言信息的时间和空间,扩大语言信息的储存量。

三、在加大写作密度中积累语言信息

“操前曲而后晓声。”写作训练,是不断调动大脑中已有的语言信息,进行回忆、筛选、处理、加工,从而达到运用语言信息的目的。它是更高层次的语言信息积累。目前的写作教学,宜采取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相结合,开放式作文与统一式作文相结合,片断与整体写作相结合,大、小作文相搭配,教师评改与学生评改相配合等方式,加大写作训练密度。这既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又能激活学生大脑中固有的语言信息。

四、在多听中积累语言信息

国外研究结果表明:信息交流花在“听”上的时间大约超过60%。其余的时间才用在交谈、阅读和写作上。特别是在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倚重于言语而不是文字,听力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要提高语文素质,就必须强化听力训练。多听新闻,多听范读,多听电台名人主持的节目,实行听力测试,开展听力游戏和竞赛等,都能有效地拓展语言信息源,提高学生快速、准确地获取各种语言信息的能力。

第5篇

刘勰曾说"披文以入情",我想,这简单的几句话已经诠释了语文所拥有的内涵,也就是说,它是以语言为对象的思维过程,以理智为导向的情感过程,因此说,情思的训练和言语的练习与语文素养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于语文教学,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追根溯源,即是生活,所以,教学语文首要的是树立一个将语文与生活相结合的观念。而本文,我主要想从积累的角度谈谈。

1.因为语言最能把人与人的心连锁起来,所以我要说的第一个角度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表达

简单干枯的生活里,一切不能着手,趣味的生活里才可找到一切的泉源,举几个例子来说:若听一个家庭里母亲柔和地对孩子说:"我欢喜你,像太阳的欢喜一切的花草。"又听孩子娇婉地乞求着说:"妈妈,我同你好,我要贴一贴你的脸。"这样的对话,给人的感觉是深切的感动,说不出的舒适。再比如,一个学生因学习不适应产生焦虑、忧心忡忡地问老师:"老师,我还是好学生吗?"老师在日记本上给学生留下这样的评语:"沐浴着七色光,你在健康成长,游泳、田径、绘画、朗诵多方面的爱好,良好的技能,养成你热情活泼的性格,不甘落后的个性。在课余活动中,你有不凡的实力,令人羡慕。学文化知识,同样需要付出努力和汗水,这也是一道方程式。"很显然,这样的对话同样给人的感觉是深切的感动,说不出的舒适。

语文正是这样,要走进生活,不只叫学生开口去说,而且要为他们特地设计,怎样给予暗示、怎样加以指导,务必在达到真个练习说话的目的,这样的训练其实就是要迫使学生内面有所产生,合理而丰富地产生,换句话说,就是要他们磨练思想,培养情感。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它每时每刻都在激荡着我们的心,只是因此,关于美的那些教诲才具有实际的力量,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引领学生走进自然,如霞光、傍晚、草原、田野、河流、潺潺、闪烁、轰鸣等,只有在自然之中才具有实际的意义。走进自然,蒲公英都具有它的意义:一棵蒲公英在绿草丛中突然盛开出一朵像太阳般鲜艳的蒲公英花。所有的绿色小草都注意上了它,并说:这是什么花呀?它怎么这样美呀?蒲公英骄傲地说:"我是世界上最美的、唯一美的花。"就在这时其他成百上千朵鲜艳的小花也突然盛开了,小草们个个都去欣赏身边盛开的那些小花,而把第一个开花的蒲公英给忘了。孩子们听到并感受到这个童话故事之后,都在思考着一个问题:真正的美是与谦虚、高尚品格分不开的。

对自然界美的感受,积极去创造美的东西,是对青少年心灵一种极重要的训练,是使人力求看到人的美及其心灵美,力求去确立人自身那种美的东西并蔑视懦弱、畏缩、意志薄弱不可缺少的东西,这是对学生情思训练的最好的方式。

2.口头语言的积累之外,我们就要谈到"文"了,应用语言学家皮特・科德说:"语言学习必须同时对世界的学习与了解结合起来。"

首先,就是"读文",阅读经典,应该是阅读的第一步,"经典"是大浪淘沙,经过历史和时间的甄别的作品,它们具有特异的影响力,他们不可能从头脑中清除,它们潜藏在大脑的记忆层中,读经典常听人说的是"我在重读……"而不是"我在阅读……"。通过阅读经典,我们会感到它们远比传闻中所想象的更新鲜、更出乎预料、更不可思议。阅读的另一个内容是读有关哲学的书籍,哲学一词的本义是爱智慧,通俗地说,就是不愿糊里糊涂地活着,要活得明白。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就是这个意思。而要活得明白,就必须用自己的头脑去想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哲学就是世界观和人生观。严格地说,哲学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种思考的状态。哲学到了中学阶段就可以开始正式学习了,这样的年龄正是他们的心灵最适宜播下哲学种子的肥土的时候,这方面有两本书值得推荐,一是罗素的《西方的智慧》,另一是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第三,阅读不能缺少的内容就是传记、纪实和诗歌类的,读传记是体验不同人生的最好方法,看传记不是看人生的一帆风顺,而恰恰是看传记中的人物在苦难面前是如何走过的,人生最关键的几步又是如何定夺的;而从纪实文学中,读到的总是一种内心的忧患,打动人心的纪实作品都拥有一种或悲壮或让人忧患的内在风格;诗歌是最为浓缩的文学作品,与其说它是由笔写成的,不如说是由诗人们的血和泪浓缩而成的,读诗便能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心灵碰撞,读诗的时候,血是热的,也因此,诗歌多属于青春岁月。第四,读一些时事政治类的书籍也是必不可少的。

读书的真意义,于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咏性情,修持道德。一盏孤灯、一杯香茶、一把软椅、一个平和的心境,加上一本好书,是一种特别的幸福,一个默想人生、领悟世界的境界。

第6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广泛阅读 有效积累 灵活运用

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累能力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所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和习惯,对小学语文学科的学习同样如此。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如何指导学生懂得积累、善于积累语文知识,是小学语文学科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点出发促进小学生语文积累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一、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广泛开展阅读是培养小学生语言积累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如此学生在大量的阅读过程中获得素材积累和情感体验,从而实现语文积累能力的基础――素材积累。素材是小学语文积累能力的主要对象,也是重要来源。在小学阶段,语文素材的积累来源很多,儿歌、古诗、散文等都是理想的选择。教师在培养小学生语文积累能力时,应当有选择性、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促使其不断累积素材,为积累能力的培养奠定物质基础。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用词准确、优美的句子和段落,可以用笔摘抄下来,并背诵和仿写。对于古诗中的名言佳句,更应当有效积累,熟悉掌握这些诗句的出处、涵义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适合的语境下做到活学活用。“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久而久之,学生在素材的不断积累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获得一定的积累经验,形成语言积累能力。当然,除了好词好句的积累外,教师在教学课堂中还应当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背后隐含的信息,包括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信息、写作技巧等,让学生知晓主题内容和表达,熟悉文章作者的成文背景和写作风格,懂得语言文字的最佳表达效果等,以此指导小学生更好地获取语文知识。

二、指导学生有效积累

由于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学习基础,其对积累能力的掌握水平存在高低差异,因此教师在培养小学生语文积累能力时,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不同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创造性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有差异性、层次性地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积累能力。实现的途径很多,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设置不同的积累能力培养目标,最大限度、最优化地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提升和发展。比如对那些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积累”培养其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养成语文学习积累的良好习惯。对于那些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的学生,教师可通过培养其“积累能力”不断提高其语文积累效率。二是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方法,采取多媒体教学、生活化教学、问题式教学等行之有效且新颖独特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积累能力。比如笔者培养学生的积累能力时,就时常将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手段有机结合。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多媒体等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工具手段,是一座连接语文教材、学生和老师的桥梁,对促进学生多种语文能力的培养十分有益。三是强化朗诵的作用。这里所说的“强化朗诵”并不意味着“死记硬背”,毫无章法可循的“死记硬背”在任何学科教学中都不提倡,但有针对性且富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却是传统语文教学留下的宝贵经验。学生在朗诵过程中可以对所朗诵的内容知识获得最直接、最强烈的接触与感受,加深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并将其不断内化成自身的语言能力,实现对素材的积累和对知识的吸收。四是重视生活的积累。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任何学科都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语文学科也不例外。语言既来自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丰富小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方面,生活是最大的“源泉”,丰富生活,也就是在积累语言。因此,教师在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积累能力的过程中,应当引导他们到大千世界中去,关注现实生活,获得语文知识与生活体验的双重积累。

三、鼓励学生灵活运用

学生在提高语文积累能力之后,要将这一能力服务于实际运用中。只有将学生对语文的积累能力切实转化为对实际的运用能力,才算真正达到语文积累的最终目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当有针对性地创造语言知识的运用语境,比如设计一些活动,展示一些场景,鼓励学生将所积累的素材灵活运用,满足现实需要,进而增强语文运用能力。

综上所述,语文积累能力的培养是促进小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语文积累能力的培养,并使之为小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夏正江.试论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层级结构及其培养.课程・教材・教法,2001-02.

[2]顾亚琴,曹雅琴.课外阅读与学生语文积累能力提高实践研究.教育科研论坛,2006-06.

[3]关文信,马宝元,张向葵.学习策略与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现代中小学教育,1998-02.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积累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1;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0-0054-01

在古代,大家已经认识到积累的重要作用,因而有了“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句子。在新课标中,对于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语言也有明确的规定,这样的做法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积累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实现提升语文学习能力的目标。

一、角色体验,激发积累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爱上积累,就要想法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学生对新鲜的事物非常感兴趣,而且性格活泼好动,喜欢表演。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让学生在角色体验的过程中感悟文本,进而积累相关语言知识,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负荆请罪》一课,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角色体验的方法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这篇文章,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文本中的主人公性格特点鲜明,学生们对此也有极大的兴趣。于是,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选择一个喜欢的角度,谈一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然后,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知文本,选用了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将课文中的情境形象生动并且立体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经过说和演的过程,学生对文本中的语言有了更深的感悟和印象,演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积累了语言文字,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角色体验,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教学方式,这样的方式灵活生动,满足了学生的表演欲望。在角色体验的过程中,学生主动积累语言,获得知识,效果良好。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可以多使用这样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解读文本,积累语言,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语言结构。

二、学以致用,提升表达能力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学以致用,积累语言的目的也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最直接的就是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应用积累的语言写出属于自己的好文章,或者是让自己的语言表达通顺有文采,写出精彩的作文。例如教学《美丽的南沙群岛》这篇课文时,教师重点引导学生鉴赏文本中优美的语句。在作者笔下,南沙群岛美丽的风景和丰富的物产让人流连忘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找出文本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进行背诵,体会文本中语言的准确及精妙,体会文本中蕴含的作者对于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之情。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在这篇文章中哪些词语或者哪个句子是你最喜欢的。这样开放性的提问,让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词语进行写话训练,或者仿照文本中的句式进行仿写,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学生手中掌握大量的好词、好句以及精彩的语段,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并且学以致用,这样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三、举一反三,享受积累乐趣

语言的积累不仅在课内,还要拓宽眼界,注意到课外。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在课堂之外还有很多精彩的语言。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相关的书籍,积累好词好句,并且做到举一反三。这样的拓展延伸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例如《最大的麦穗》这篇课文,在文本中有这样的内容:苏格拉底的弟子在大片金黄的麦田中寻找最大的麦穗,但是最后却两手空空地回来了,不仅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甚至是一无所获。面对这样的内容,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内涵,鼓励学生用一句话来形容当时那些弟子心中的所思所想。有些同学想到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样的句子,都是同学们日常学习中积累的,这时使用起来却得心应手,十分贴切。但是,教师并没有满足,而是进一步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写一写自己的格言。于是,“谁生下来也不是天才,只有付出努力,才能成为天才”“坚持,才能帮助你走向成功”等句子就从学生笔下流淌出来。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阅读量有一定的要求,学生的阅读量大,语言积累就会非常丰富,这样潜移默化中学生的读写能力也会逐渐提高,同时让学生享受阅读积累的乐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最好的情况就是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不仅自己积累语言知识,而且还在积累的过程中获得灵感,创作出自己的精彩句段。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语言积累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必须引起所有语文教师以及学生的重视。教师要注重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积累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积累的能力,让学生享受积累的乐趣,并且学以致用,将自己的积累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这样才能实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爱琴.培养小学生语文积累能力点滴谈[J].黑河教育.2014(08).

第8篇

关键词:培养兴趣;指导方法;语言积累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4-0063-01

在义务教育阶段,加强语言积累是一个主要目标。语文教学的特点就是“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为语文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长期的积累,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写作中,这个“米”指的就是语言材料。缺少这个“米”,就很难形成好的文章。积累语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语言积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活动的驱动力。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能实现“要我学”为“我要学”的情感转化。教师可以要求每一位学生备有积累本,要定期举行积累本展示活动,及时小结奖励。还要利用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形成共识,促进课外阅读的积累,达到课内外同步积累,让积累成为学生自觉自愿的行为,形成习惯。

阅读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体会语言的魅力,以激发积累语言的兴趣。如《长城》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指导学生阅读时,我设计如下的问题:删掉“多少”“才”后,与原句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体会原文遣词造句之精妙。《荷花》中有“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又设计了以下问题:这个“冒”字可以换上哪些词?怎样的“长”才算是“冒”?换上后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观潮》中“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飞奔而来……”指导学生阅读这段时,我引导学生图文对照,展开丰富的想象,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体会意境之美和音韵之美。

二、指导学生掌握积累语言的方法

重视语言积累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在实践中积极探索语言积累的有效途径,教给学生语言积累的基本方法,使学生拥有较丰富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多读书。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知识和经验的一个重要途径。只有多读书,才可达到“胸有成竹”,下笔才能“如有神”。鲁迅先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盯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只有广泛涉猎,遨游于书山学海之中,才能使储备充盈丰盛,使见识广博而深刻。

(2)背诵。《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提出:“背诵是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材料的好方法。”所以积累语言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背诵。教师应教给学生最基本的背诵方法。如指导学生背诵那些篇幅较长的课文,采用列提纲背诵的方法背诵。课文中的一些好词好句、诗歌、名言警句,也要背诵下来。小语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一、二年级要求学生能熟读、背诵60首简单的古诗,三至五年级能再背诵60首古诗词。这大大丰富了古诗词的积累。

(3)勤记笔记。“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积累语言需要做到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动手要先把搜集的资料记在本子上;动口是用诵读的方法把资料记到脑海中;动脑是要边读边思考,筛选有价值的材料。每学期让学生每人准备两本摘录本,一本用来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另一本则用来摘抄课外阅读中的好词好句。我们生活在现实中,每天都跟周围的人、事、物接触,每天都接受到众多的语言信息,尤其是老百姓的口头语言,有一部分是语言中的精华,如俗语、歇后语、谚语。一些电视广告,餐厅标语中的优秀语言,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让我们做得更好”“用我们的爱心,托起明天的太阳”等等,也值得我们去积累学习。

(4)剪贴。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把自己需要的、喜欢的内容或图画剪下来,贴到札记本上,想怎么贴就怎么贴。旁边可以配上用彩笔自画的插图,学生经常进行翻阅、传看,在某个时间里可以集体展览,让学生互相观摩学习和借鉴,取长补短,这也是一种积累的好方法,可以让学生多做做,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锻炼和提高,学生在读、剪、贴、画、看中获取了知识,积累了语言,增加了知识。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就会在实践中乐此不疲,进行广泛地阅读和摘录。

(5)运用。积累语言为的是运用,叶圣陶说:“学语文是为用,即所谓学以致用。”防止遗忘,只有让学生积累的东西尽可能地去用过了,才有可能转化为他们自己的东西。鼓励学生在习作中大胆地运用所积累的语言和好的写作方法,在批改作文时,给以恰当的评价。还可通过一些活动,展示一些场景,让学生说说联想到的警句名言。组织分组竞赛,看哪组写出相应的词语多。 如写出表示看的字词,表示人物心情的成语。表示春、夏、秋、冬的成语,带有动物名称的成语,数字开头的成语等等。通过一系列活动,既巩固所积累的词语,又激发学生积累词语的兴趣。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积累语言的有利条件,不断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相信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做生活的有心人,坚持多看、多记、多用,语言积累丰富了,学生写作文时就会厚积薄发,言而有物。

参考文献:

第9篇

一、语言积累

作为语文素养的语言积累,其内容绝不是历代圣人立言的四书五经之类僵化不变的教条,而是作为汉语在实际生活中鲜活实用的语言精华。从基础教育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项:

1.字的积累。现代汉语常用字2500个,次常用字1000个,掌握了这3500个汉字,就可以认识97.8%的汉语读物。学生一旦突破了识字关,就像鱼儿游进大海,语言感受能力无可限量。

2.语汇的积累。语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也是思维的基本元件。掌握丰富的语汇有利于思维发展,有利于分析理解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去指导学生积累:

A.以基础知识的训练为手段,通过近义的比较、辨析、成语接龙、词类活用、具体语境的本义和转义的转换等方式,增加学生的词汇量。

B.多次造句:同一个词造不同的句型(单句、复句、主动句、排比句)和放在主谓宾不同的位置造句。

C.口述课文,制作词语卡片,指导学生分门别类,摘抄优美词汇、成语、熟语和歇后语。

3.锦言佳句的积累。句子是表达的基本单位,每一个句子都是方块字的奇妙组合。如果说语文是工具,句子就是工具的最基本的模具;如果说语文是文化的载体,句子就是文化的最基本的细胞。千百年来,那些脍炙人口的锦言佳句,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语言、情感、思想和价值取向。教师可通过以下措施去促进学生积累锦言佳句:

A.在黑板一侧开辟“今日锦句”栏,每天一句,学生边摘录边领悟;

B.每期在黑板报上办一期“锦言佳句”专栏;

C.指导学生将摘抄本上的佳言分类,可分为立志篇、理想篇、时间篇、人生篇、情感篇、勤奋篇。运用时,随时查阅,事半功倍。

二、文化积累

语文学科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学科,其教学内容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语文的工具性告诉我们应语言积累,而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育中应该融入人文教育――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文教育是可以通过浸润渐染熏陶体验来实现的。典范、精美的诗文,不仅朗朗上口,而且符合文学欣赏整体性的审美原则,这正是高级的文化积累。学生可以诵读古人的诗词歌赋,也可以积累今人的诗文随笔,哪怕是当代的流行歌词,电视剧的对白台词,都可以摘抄,体验,感悟。

教师在课前三分钟开辟一个“诗文欣赏”的课堂模式或在手抄报上办一个“诗文选粹”专栏,一次诗文朗诵比赛的主题班会,都会激起学生文化积累的兴致。

三、生活积累

生活犹如万花筒,五彩缤纷,又如一出戏,上演得失成败,让人体验喜怒哀乐。语文的工具性要求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紧密相联,必须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语文即生活”的大语文教育观念正逐步深入人心。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涉世不深,对生活的认识极其肤浅,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形成,所以要想让学生谈得头头是道,写得精辟深刻,情感复杂丰富,这真是难为他们,“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大他们生活积累的力度,多角度、多层次地让他们关心生活,投入生活;“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教师可引导学生订阅报刊杂志,收看电视新闻,观察人情世态,体验人生情感,在日记本上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涂抹人生的成功与困惑,让学生在积累中体验,在茫然中顿悟,在凝思中创造。

四、心理积累

学生个体在以上三方面的积累实践过程中,并非单一的感知器官去完成,而是个体感知觉和思维的联合互动。学生个体在积累过程中,感受到大量的感性材料,通过自身的判断、分析、综合和与原有知识的对比,从而达到了认识、情感、观念的深化,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体验、反思、比对的过程,这就是心理积累。

心理积累是一个内省的过程,是一个知识重建过程。它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才会有结果,才会建立某些情感、态度观念。虽如此,老师仍可指导学生将这种领悟,内省的思维过程,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做法如下:

A.课外阅读时,引导学生在原文中圈点批注,记下点滴感悟。

B.在笔记本里开辟“人生凝思”、“灵感火花”、“读书心得”栏目,以随笔、小诗等形式写出自己的体验。

C.“日记本是最忠实的朋友”,让学生记下自己的心路历程,写上人生的酸甜苦辣,会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心理积累,让学生反思、体验、自悟,进而更快、更早地促其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10篇

摘 要:课堂教学是语言积累的重要的一大途径。小学语文课本就是最好的语言的范例,又包含着大量语言材料和语言知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掌握好这些课文,这将是学生语言积累的坚实基础。

关键词:课堂;语言;积累

于漪老师说:“头脑里‘仓库’充实,表达才会厚实,质地好。‘仓库’靠坚持不懈的储存。一是生活素材的积累,二是从阅读中积累。”如此,进行有效的积累,语文课堂才会有效。课堂教学是语言积累的重要的一大途径。小学语文课本就是最好的语言的范例,又包含着大量语言材料和语言知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掌握好这些课文,这将是学生语言积累的坚实基础。

一、充分诵读,积累语言

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下笔如有神”。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读有所值,读有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

如《荷花》这篇课文的第四小节是全文的重点段落:“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风吹来,我就迎风舞蹈,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文章写得优美,教学时教师通过音乐的渲染,与展示的图画结合,在教师语言的支配下,使学生获得真切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想,表示看得时间长、表示看得很专心、或者表示看时显出爱荷花的神情的词有哪些?这时语言的储蓄库被打开了,他们说:“我(久久地)看”“我(默默地)看”“我(出神地)看”“我(目不转睛地)看”“我(凝神)看”“我(深情地)看”“我(全神贯注地)看”……之后,教师请学生“久久”“凝神”“深情”地看着荷花,想想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看后说:“我觉得荷花变活了。”“我仿佛看到荷花突然长高了。”“我自己好像也摇摆起来。”“我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朵荷花,心里美滋滋的。”在此,教师及时引导,课文中“我”爱荷花,因为荷花非常之美,语言文字也写得美。现在,就让我们深情地诵读课文并背诵。学生此时诵读得有滋有味,将自己融入到优美文字之中,背诵得也快,在诵读中顺理成章地积累了语言。

二、理解品析,积累语言

学完每篇课文后,要鼓励学生一是把富有表达力的词语。如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词语,描写山川河流,自然百态的词语,还有成语、谚语、歇后语等,诸如此类的词语摘抄下来。二是关注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如细节描写具体生动的句子。积累这类语言,不仅能使学生积累语言,学习表达,还能使学生学习如何观察。三是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如排比句、拟人句、比喻句等句子。积累这样的词句,不仅能使学生领悟语言的表达方式,还能使学生从中学习怎样进行联想和想象。如课文二年级上册《秋天的图画》中好多句子运用了这些修辞手法,在学习课文时,我先请学生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再把这些句子摘录在本子上。学生们摘下了很多:“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又如三年级下册《荷花》一文中,“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一句句话语,简直就是一首首诗。不仅给人于美的感受,还会激起学生的灵感。

三、表达运用,积累语言

李吉林老师曾经说过:“小学生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色彩鲜艳的图片,夸张的画面能激发他们的智慧火花。”这更是低年级儿童的特点,作为老师不能忽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合理时机,设计灵活形式,让学生练习说话,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并沉淀积累。找准文中的空白来想象。在我们的很多教材中,会留有令人思考的空白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行创作补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体验,充分地想象,在说话、写话中积累了语言。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既要敏锐地觉察学生的精彩之处,又要注意发言中暴露出的语言缺陷或思维混乱,不放过语言积累训练的有利时机。学生在课堂发言中表现出来的知识、语言的缺陷也是一种课程资源,根据学生的语言缺陷进行训练,对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具有特殊的意义。捕捉迁移的练习点来运用。“语文课程标准”的各学段目标中也都提到:“在写话习作中,运用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学生有意识地在运用自己已有的积累语言,是深化积累的最佳方法,因此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成功片段,是深化语言积累的有效方法。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运用迁移的练习点,指导学生有机积累语言,沉淀语言素材。在习题评析时,对选材新颖、用词准确、词汇丰富的学生进行及时表扬,调动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内动力。

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要善于挖掘文本隐藏着的语言特色、表达特色,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引导学生利用、模仿文本的语言进行交流、运用,达到新语言结构的同化。再加上课外适量的阅读补充,必要的社会言语实践,学生的语文素养定能得到提高。

第11篇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呢?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它要求学生大量接触语言材料并化为己有,在学习上重感受、领悟和积累。要实现“根本任务”,就必须注重三种积累。

一、语言积累

学习语言,就是要直接吸收和积累,这是儿童学习语言和传统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只有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头脑中有个语言库,在语言实际运用中才会有取之不尽的语言材料。

学生的语言积累有三方面内容。一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如掌握最基本的文字,大量的词汇等。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二是语言规律的积累。它不同于语法修辞等学习。这是小学生在长期模仿学习、语言实践中积累的近乎于模糊直觉的对于语言规律的敏感。这是语言发展的关键;三是语言典范的积累。如记忆古今中外精彩的语段、篇章等。语言典范往往包蕴着丰富的语汇。深刻的思想、美好的情思,还有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规律的成功范例等。积累语言典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修养,是促进语言发展的重要手段。

那么,怎样进行语言积累呢?语言积累的途径很多。主要的语言积累来自于规范的教材选文。通过先对语言材料的整体感受,再对作者遣词造句之妙的领悟,然后对那些文道统一、内容与形式统一的成块语言的积累,最终积累了富有生命的词汇,也积累了情感,更积累了语感。同时,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电影电视、社会交际都是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有效途径。

语言积累必须防止几种倾向。一是理解简单化。不要认为积累就是抄抄写写,就是死背词语,把积累变成孤立、机械的记忆活动。积累不是机械的累加和堆积。积累需要理解、感悟、品评、揣摩。只有在强调“悟”的基础上,才能使积累富有生命,有可持续的发展力;二是片面追求实用化。不要认为写作文时有用的才有价值;三是忽视自主积累意识和习惯的培养。培养自主积累意识和习惯比纯粹积累内容更重要。学生应该建立浓厚的积累的意识,知道积累什么,什么地方积累,怎么积累等。

二、文化积累

语言本身是一种文化,语言反映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文化,语文学习就是语言文化的学习。丰富文化积累既是语文学习的内容,又是促进语言发展的手段。因为语言是民族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基础,而文化的发展也促使语言更加丰富和精细。

文化积累的内容和途径很丰富。包括了解一定的文化常识,阅读欣赏一些优秀的人文作品,感悟优秀的文化精神,领会科学的人文研究方法等。

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时,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教材中的课文当作语言材料的堆积,而去机械地训练,也不能简单地认为“教材无非是例子”而去忽视其特有的人文教育价值,更不能认为仅仅捧着一本语文书就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同时,我们也要用带批判与创新的眼光去传承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

三、生活积累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一方面,语文学习需要一定的生活积累。只有了解一定的生活常识,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情操,形成高尚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感受,语文学习才有基础。阅读理解得深,需要这样的积累,作文表达得好,更需要这样的积累。另一方面,语文又是生活的工具,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认识生活、参与生活、改造生活。

生活是语文的源泉。要想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应注重他们的生活实践活动,想方设法扩展他们的生活外延。一般来说,一要加强与各门课程的沟通,使各门课程的学习同样成为语文学习的一种资源;二是营造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这不但可愉悦身心,也可为语文学习提供实践的机会;三要充分利用家庭的语文教育条件,如电脑、电视、家庭藏书、家庭成员的交流等等,进一步沟通课堂内外的联系;四要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和使用语文,如大街上看到的、听到的,以及社会交际等,都是语文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第12篇

一、激发初中生积累基础知识的兴趣

1.教师自身注重积累

语文教师要注意增加自身的知识积累,不断汲取新的信息,方能与时俱进。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我们生活在知识不断更新的年代,新的知识、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不断涌现,我们唯有加强进修和教研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上行下效,教师不断积累能带动学生一起积累。

教学过程中注重自身积累,以个人魅力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教师语言风趣、幽默,出口成章,抑扬顿挫。有时娓娓道来似小溪潺潺,滋润学生心田;有时运用排比、夸张,铿锵有力,犹如排山倒海,振奋人心,引起强烈共鸣;有时运用比喻,深入浅出,化解学生的疑惑。古诗、成语、格言等张口就来,教育、引导学生引经据典,让学生受到感染而潜心积累。

2.让学生乐于接受所需积累的基础知识

国学经典凝缩着中华文化之精髓,其思想智慧成为传之千古的结晶。古诗文绵延流传了千百年,是中国人传统的思想情感、审美和智慧的积淀,更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经典。然而,初中生掌握的词语很有限,对于这些经典的理解比较困难,教师要把这些经典深入浅出地剖析给学生听,以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乐于接受,以歌谣的形式让学生易于记忆。

3.让学生展示积累体会乐趣

课堂上教师固然要自我展示,但更多的时间要留给学生,让他们也有充分展示的机会。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在回答教师的提问中、在各种形式的课堂活动中,让学生展示他们已经积累的基础知识;课外开展故事会、读书报告会、辩论会等,让学生把他们听到的、看到的讲出来,同时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利用手抄报、黑板报、学习园地等形式,让学生展示他们积累基础知识的成果,锻炼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通过展示让学生体会到积累带来的乐趣,分享他们的知识积累。

二、通过多种渠道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不断积累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形成自己的语言库,还要进行一些隐性积累,如思想、方法、情感、生活经验等。

1.课内学习

字词、词组、成语、歇后语、警句、格言等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材料,教学中首先要千方百计地促进学生积累,必要时辅以检查。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家的精华篇章和许多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目,具有很高的思想性、艺术性和社会性。鼓励学生朗读和背诵其中的精彩片段,积累词汇、写作方法和技巧,形成语感,在教师的教育、引导、帮助下,深刻理解文章所渗透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注意课文的延伸,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后,选择莫怀戚的《散步》、三毛的《背影》、肖复兴的《母亲》、李森祥的《台阶》几篇文章,让学生阅读,从中感悟父爱和母爱之大,体会白描的手法。

2.课外阅读

阅读是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是继承祖国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课内固然要组织阅读、反复体会那些经典课文,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课外坚持阅读,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推荐优秀的课外书目,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教会学生对积累的语言、材料等进行梳理归类,建立与旧知识的联系,实现新知识的构建;告诉学生阅读要融入自己的思考,才能真正实现与作者的对话,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读完一本感人至深的书,要掩卷沉思,细细体味,慢慢咀嚼作者那巧妙的布局、生动的描述以及独到的人生感受,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下读后感。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时进行适度的背诵。

3.关注生活

诗人艾青说:“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的确,生活就是一本活书,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引导学生用一双充满情感的眼睛关注生活中的事物,感受生活中的变化,结合自身的经历和已有的经验,对所见所闻进行思考感悟。带领学生观看影视作品,开展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兴趣,锻炼学生对社会敏感问题的关注能力、分析能力,切实增加学生的生活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