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等教育毕业论文

初等教育毕业论文

时间:2023-01-30 07:28: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等教育毕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等教育毕业论文

第1篇

一、立足生源地师资需求,开展课程教学改革

1. 构建立足现实,超越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

地方院校开展的公费师范生培养,其针对性较强,一般定位于服务农村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我院承担公费师范生培养的专业有两个,分别是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两个专业,负责为农村幼儿园和小学定向委托培养师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成功的关键,学校对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认真研究和修订。

(1)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时,认真调研生源地幼儿园师资需求实际,结合我院幼师培养的优良传统,对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掌握儿童发展规律和科学的教育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专业综合素质和自主发展能力的幼儿园教师,并把培养规格定为:掌握并能灵活应用学前教育理论的能力;具有组织高质量教育活动的能力;具有对幼儿发展与教育的观察能力;具有创设教育环境和拟定并实施教育方案的能力;具有创新幼教实践的能力。依据这一培养目标,确立学前教育专业的年级培养目标,并制定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方案体现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加强文化素养类课程,这些课程侧重个人修养及良好行为习惯方面,注重培养健全人格;第二,整合综合艺术类课程,在缩短艺术类课程课时、部分弱化艺术技能标准的同时,注重对这类课程内容的整合,把艺术类课程的定位调整到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上;第三,分化和加强学前教育类课程,把以往枯燥乏味的教育类课程分化成若干课程目标更加明确、操作性更强、更能体现应用性特点的课程。如把原来的学前教育学课程分化为学前教育原理、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幼儿游戏、幼儿园环境创设等课程,把学前心理学分化为心理学基础、幼儿学习与发展、儿童发展观察与评价等课程。

(2)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调查,了解到湖南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问题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结构性短缺问题,一些课改新设学科类师资和艺术、英语类师资通过社会招聘方式很难获得补充。二是农村小学面临着学校规模小、班额小、师资少,而年级与学科门类多,急需能从事多学科教学的师资。据此,学校将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能够承担小学各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基本具备从事小学教育、教研和管理的能力,具有一定的专业发展潜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小学教师”。围绕培养目标,对省教育厅统一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一是进行课程门类和时量的调整。在开齐所有文化学科、教育理论学科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增加方向选修模块的课时,在全学时中的比例由2.8%增加到4.7%,并对每一个方向选修模块进行重新设计,细化课程门类,确保“一门教学专长”培养目标的落实。二是结合生源地师资结构性缺失的实际,重构选修模块。将原来的音乐、美术、英语、体育与计算机五个选修模块中的音乐和美术合并为艺术模块,此外,为缓解小学科学教师严重匮乏的燃眉之急,增加了科学模块。同时,根据实际,引导2007级学生选择英语和音乐方向;对2008级学生,引导他们选择英语和计算机方向;对2009级学生,引导他们选择科学和体育方向。三是根据小学教师教育规律,建立实践教学体系。一般来说,初等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与教育实习属同一概念,局限于为期一个月的教育实习。在省教育厅颁布的《湖南省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课程方案(试行)》中,教育实习占全课时的比例增加到了16%左右,教育实习也由一次变为三次,即见习、小学教育心理调查、教育实习。但这些教育见习、实习是比较零乱、不成体系的。根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学校提出建立涵盖课堂内外,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这种实践教学体系,从培养目标入手,层层建立专业能力子项,确立各能力子项的实践教学时间、场所、内容、考核等因素,并分成课内和课外两个层次,课内的实践教学项目,在学科考核时一并进行;课外的实践教学项目,由系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组成专家考评小组,对各项能力进行统一的过关考核。

2. 加强课程改革和教学资源建设

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我院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学院在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方面,为了使该专业更好地服务于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工作,在加强主干课程建设的同时,也积极开发特色课程,完善课程门类,相继开发了蒙台梭利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多元智力理论、感觉统合训练、亲子教育、婴儿教育等特色课程。根据儿童发展的多学科特点,建设了20多门应用性学科和交叉学科课程,包括“幼儿园课程”“幼儿音乐教育”“幼儿舞蹈教育”“幼儿美术教育”“幼儿语言教育”“幼儿科学教育”“幼儿社会教育”“幼儿健康教育”“幼儿双语教育”“幼儿综合艺术教育”“幼儿园教育技术”“漫画剧本创作”“动画美术设计”“儿童发展与玩具”等。坚持把课程建设作为提高学前教师教育质量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大力推进达标课程、校级精品课程、省级及以上精品课程三层次建设。学校已开设135门学前教育类专业课程,课程门类在全国学前师范院校中是最全的,并拥有3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和7门省级精品课程。此外,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团队联合全国高校的优秀教师组织编写了80余本学前教育专业专科教材,近两年已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等出版。初等教育专业也建成12门达标课程,为全省统编的所有主干课程教材编辑了配套的习题集和相关课程资源。

3. 遵循学段和课程特点,开展课程教学和管理改革

根据初招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课程内容体系,对五年学程进行了“二、三分段”,即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学习阶段(前二年)和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学习阶段(后三年)。针对这一特点,学院设立了师范预科部,负责管理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和初等教育专业的第一、二级学生,在学工管理方面,与高中管理模式接轨,逐渐过渡到大学管理模式;在课程教学管理方面,适应学生年龄特点,不强调大学教学模式,而以小步幅、高时频的教学模式逐渐推进。教学时,要求文化知识体系性强,环环相扣,强调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一般不容许教学有很大的跳跃性和伸缩性,同时还对学生进行“三笔字”、普通话、各类艺体课程的授课,培养师范生的职业技能。对教师教学的考评也注重与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挂钩。第三年,学生接受学校组织的中期检测,检测合格的学生,分别转到学前教育系和初等教育系学习,学工管理模式完全与高校管理接轨,课堂教学也明确要求采用大学模式,强调教学的大步幅、低时频,并且具有跳跃性和伸缩性。理论和实践教学均强调以课题为单位进行,以专业能力发展为核心,强调实践能力的训练,强调专业能力的应用性学习。对教师教学的考评也注重以学生的满意度和学生能力获得为主要依据。经过近几年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学院已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五年制免费师范生培养的管理体系和教学模式。

4. 开展立足于职业岗位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颁布后,学院开展了立足于职业岗位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学前教育专业构建了以幼儿教师教育技能为核心、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全学程实践教学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全学程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根据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层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技能分为艺术技能、运动技能、设计技能、教育技能、沟通技能、科研能力等几大方面,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迁移能力,通过系统的训练使学生达到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适应幼儿园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二是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全学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将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分为课程教学、模拟训练、幼儿园实践、课外活动、技能训练与竞赛、科研训练六大模块。三是“接触―介入―研究―应用”四步递进的全学程实践教学实施体系。第一步,专业接触。通过专业介绍、带学生观察了解幼儿,引导学生感知专业,形成初步的专业态度和情感。第二步,专业介入。通过多途径的专业介入,使学生全方位了解本专业特点,学习本专业基本技能,形成专业认同。第三步,专业研究。除开展学前儿童心理调查和幼儿园教育调查外,二年级起,学生分成幼儿数学、语言、科学、社会、艺术等学科研究小组,每组一位指导教师,每周下园1天,从事学科理论研究与实践。三年级上学期写作毕业论文。第四步,专业应用。除保育实习、一日生活与游戏实习、教育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创新性实习等传统实习项目外,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除实践技能的训练和教育实习见习之外,2012年下半年开始建设了儿童发展与教育实验中心,包括健康教育实验室、语言教育实验室、科学教育实验室、音乐教育实验室、美术教育实验室、建构游戏实验室、角色游戏实验室、蒙台梭利教学法实验室、陶艺教育实验室、基础心理实验室、儿童心理测评室、儿童行为观察室等16间,建立起了涵盖演示性、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验教学体系,并编写了与之配套的《儿童心理实验指导手册》《幼儿教育实验指导手册》。

5. 开展过程性教学评价改革

“过程评价”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为了解动态过程的效果,及时反馈信息、及时调节,以顺利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评价,注重对每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检测和控制。为了激励公费师范生学习积极性,学校开展教学评价改革,具体措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五年学程,两次阶段检测。两次阶段检测中的第一次是指前二年学程结束时,对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等基础文化课进行中期检测,并纳入学籍管理范畴;第二次是指在五年学程结束时,通过毕业论文和教育实习,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进行综合检测,成绩纳入学籍管理范畴。第二,每学期均设置文化知识考核和技能过关考核。这是常规性的,涵盖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学期考核,是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评价的主体。文化知识考核纳入学院考试管理,技能过关考核由系部组织实施,每一门课程结业,课程内所包含的显性技能必须通过课程组代表系部组织的过关检测,毕业时,如果学生所持的职业技能过关手册中有项目没有过关,须补考过关后方可领取毕业证。第三,平时考核成绩必须占学期考核成绩的30%。在学期考核中,明确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布置平时作业,进行辅导和评价,前二年的学习中,每个单元必须进行单元测验,这些平时考核成绩在期末汇总后,占期评成绩的30%。

二、顶层设计与课程教学并重,改革成效显著

近几年,我院在公费定向学前师资和小教师资培养过程中,发挥百年师范优势,立足现实,超越传统,精心进行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加强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 构建了较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相应的课程体系和各类保障性制度

比如形成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五年制)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大纲》《学前教育专业(五年制)教育实习手册》《学前教育专业(五年制)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五年制)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大纲》《初等教育专业(五年制)教育实习手册》《初等教育专业(五年制)实践教学体系》。

2. 建立了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资源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学前教育专业已经建设了3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7门省级精品课程、初等教育专业也建成了12门达标课程。承担公费定向培养任务的学前教育专业和初等教育专业所有核心课程均建设了相关课程资源,并上传至学校网络课程平台供全体教师共享,课程资源建设基本满足公费定向培养的要求。

3. 根据需要,梳理、编写了专业核心课程中的部分教材

学前教育专业根据专业实际需要组织省内外的专家教师编辑出版了一套系统教材,涵盖整个课程体系中80本教材,并推广到其他兄弟院校。初等教育专业由省教育厅统筹,组织省内专家学者,编写了专门针对五年制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的系列教材,本校在使用的过程中,又根据需要对教材进行了一些调整,组织编写了《语文》《应用文写作》《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实用教程》《阅读与写作》《小学教师师德修养》等教材,并出版发行。此外,还为“数学”“小学生心理学”“小学教育心理学”“英语”“科学”等课程编写了配套的习题集和相应的课程资源。

4. 公费定向师范生能力素质成绩喜人

一是职业技能过关率高。以初等教育专业2007级为例,12项教师职业技能中8项一次性过关率达85%以上,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过关率达到90%以上。

二是教育实践表现优秀。学院认真组织教育见习与实习,实习园所和学校对学生的实习评价合格率达96%,优秀率达到86%。各实习园所和学校领导对我院的实习生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另外,和农村幼儿园教师置换研修项目结合,将学前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派往需置换的园所进行顶岗实习,既填补了幼儿园教师脱产研修出现的岗位空缺,又给毕业生提供了实习的场所。在实习中,免费师范生敬业务实的工作态度和较高的职业能力素养受到园所领导、老师的一致好评。

三是本科自考参考率、过关率高。早几年,学院与湖南师大成教办联系,建立了本科自考辅导点。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参考率达98.71%,过关率达95%,也就是说95%的公费定向师范生能在毕业时拿到全日制专科文凭和自考本科文凭。学校升本后,学前教育专业也开始自主举办本科自考,公费定向师范生结合专科学程开展自考学科的修习,参考积极性更高,通过自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三、边实践边提高,积累人才培养经验

在近几年的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工作中,学前教育专业和初等教育专业在发扬师范教育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因循守旧,超越传统,加强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积累了宝贵经验。

第一,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必须制定立足生源地师资需求的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是组织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依据。公费定向教师培养工作意味着由政府出资,为特定地区即生源地地区定向培养教师,其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立足生源地师资需求。近几年的公费定向教师培养工作实际也证明,人才培养方案符合生源地师资的实际需求,培养的人才就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立足于生源地师资需求。

第二,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必须招收优质生源。在培养工作中,学校也招收了少量自费非定向生源,相对公费定向来说,这些学生入校门槛相对较低,学习能力、毕业时的职业素养整体来说也比较低。在毕业生的追踪调查中,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公费定向培养的师资敬业精神、能力水平较高,社会反响好。结果证明,湖南省开展的基于优质生源的公费定向培养农村幼儿园和小学教师计划是成功的,促进了湖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其关键之处是公费定向机制为优质生源提供了保障。

第三,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工作必须多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由于公费定向师范生前途已定,部分学生动力不足,针对这种情况,我院通过多种途径激励学生学习动机。一方面,进行过程性教学评价改革,各类考核对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进行全学程、全方位覆盖,使学生对不同阶段、不同内容的学习都有相应的目标定位,并能受到及时评价,及时反馈,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参加本科自考,自考的压力促进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展自主学习,提升自己,同时,不断的考试通过,能让学生获得成功感,从而增强学习动机。

第2篇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改革;教学

H193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国学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也随之受到更多的瞩目,这一切都将成为大学里古代文学教育改革的助推力。而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学生来说,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更是课程设置的重中之重,不管是立足于当代中国日趋重视国学的现状,还是着眼于该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上,这一点都毋庸置疑。然而近些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安排却出现了种种弊端,严重影响了本学科的健康发展,因此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审视问题的根源出现的所在,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我校的本学科课程上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课程设置中时间的拓展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中国古代文学是其他学科研究的基础,文学史是一个时代积累的过程。基础的牢固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整个本科时期的学习状况,而很多学校对本学科的课时安排相对较少,不少学生在接触该学科之先,明显力不从心,无所适从,甚至抓不住正确的学习方法。

由于中国古代文学的课堂时间毕竟有限的,那么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另外的补充课堂时间,例如专题讲座,选修课等形式。可以鼓励教师根据教师自己的兴趣或者研究特长开设专题课程,这样既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能力,同时又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上升空间。

二、学生专业意识的加强

当代社会的浮躁气氛也影响到大学生,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很强,在这些学生眼里,学习追求速成,而忽略专业基础的积累,学生甚至对每学一门课发问:学这门课将来有什么用?他们急于在短时间内获得极高的专业技能,而对于中国古代文W来说,欲速则不达。中国古代文学,乃至整个中文专业注重的是一种文化的熏陶与继承,这一点却鲜有人注意。当然这不能简单的把问题归结于学生,我们也要注意到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本身所处的现状:在教学中,教师很容易割裂古代文学与当代社会现状的密切关联,使得两者之间发生断裂,甚至让有些学生认为古代文学已经不适合我们当代的社会了。所以在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改革中,应该让该专业立足于当代,让古代文学的教学跟上时代脚步,化古为今,古为今用。

根据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特点,教师可以课堂导入中引用古人的历史典故或者逸闻趣事,这样的方式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也就为课堂的顺利开展奠定下良好的基础。教师找对课堂切入点,拉进跟学生的心理距离,才能找到学生听课时的兴趣点,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和谐的课堂氛围,师生才能配合的更加完美,从而更能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三、学生科研意识的培养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教学模式,属于灌输式,教师大多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中国古代文学的知识,而缺少了对学生科研意识的培养。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刻板的接受知识,掌握不了合理的学习方法,更没有科研意识,这就导致学生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无从下手,很难写出高质量的学位论文。而正确的教学模式应该启发学生的科研能力,教师应该致力于挖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科研兴趣。

为了克服学生科研意识缺乏的弱点,教师应该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在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可以出一些启发性的题目,有时候并非学生能力不足,而是没有得到教师合适的启发。再如:在课堂上教授的时候,拓展一些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并给学生分析学术界常用的研究方式。教师们应该改良传统所使用的“作家传记加作品述评”的方法,采用其他的教学方式作为辅助,例如采用体裁教学,即按照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诗词、小说、散文等体裁的历展演变状况。这种方法能让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形成整体架构的建立。同时,也可以采用题材教学,如才子佳人、游子思乡、怀才不遇等题材,以启发学生进行归类研究。这样教学方法能够启迪学生归类对比作品的能力,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笔者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经验中,见过不少对学术界的成果很感兴趣的学生,甚至有学生大一的时候就自己尝试写论文,而且很有自己个人独特的见解。笔者认为这种方法是很可取的,这不仅为他们将来的毕业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也有利于他们毕业后进一步在学术界深造。

四、多元知识的链接

任何专业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中国古代文学更是如此。而目前中文专业的学生在知识的链接上面很欠缺。大多数的学生仅仅埋头于某一专业课的学习,缺少知识范围的扩充,很难在专业课中有所建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边缘课程的合理链接,如历史知识、哲学知识等。在此方面,笔者认为需要进行以下改革: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合理的插入相关历史知识,因为任何文学都是在其所处的时代绽放出来的花朵,文学和历史的结合,很有利于学生提起对文学的兴趣,更有利于教师教学提高趣味性。

总而言之,笔者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所得出来的一些思考,认为需要分别从课程设置中时间的拓展、学生专业意识的加强、教师科研意识的培养与多元知识的链接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旨在此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余胜全、张建伟,教育技术理论导读―――信息时代的教学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刘纪艳,浅谈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学生德育教育[J],阜新:阜新高专师范部.2006

[3] 李新宇,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反思[J],大同: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09

[4] 覃问秋,浅析高师初等教育专业古代文学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太原:新课程学习,2010

[5] 乌云其其格,浅谈《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通辽: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

第3篇

关键词:里昂高等师范学院;教育全球化;信息化;实践和探索

一、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和实践

《世界教育信息》:里昂高等师范学院自创建以来就有敢于创新、不断突破和进取的传统。请问,里昂高等师范学院保持蓬勃创造力的秘诀是什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弗朗索瓦・皮恩顿:第一,我们鼓励学生适当减少课堂学习时间,投入更多时间去和科研人员合作,参与研究工作。也就是说,学生需要更多地走出课堂去实践,而不只是待在教室里被动地听教师讲授知识。学生不应该被当成知识的存储器,而应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方面,我认为美国教育学家约翰・杜威的理论“从做中学”非常重要。

第二,留给学生更多探索的时间。虽然时间是很宝贵的,但学生应该学会“浪费”时间――让自己沉醉在某件事情当中,花时间去探索。在探索的路上,他们可能会犯很多错误,但是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犯错误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件好事。

第三,里昂高等师范学院并不打算走大众化、规模化的道路。我们将坚持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以小而精为特色,让学生充分享受一流的教学资源。

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评价

《世界教育信息》:在中国,大学教师往往因评职称等原因,将很多时间花在科研上,而在教学上有时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请问,法国在这方面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让・弗朗索瓦・皮恩顿:和中国一样,我们在教师评价体系方面面临着相似的问题和挑战。在法国,我们主要依据科研成果来评价教师,而教学水平在评价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较小。因此,许多教师将更多时间花在科研上,而在教学上所花的时间相对较少。我认为,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就应建立一个囊括学生意见的教师评价系统。比如,每一门课程都由学生来评价打分,让教师知道学生是否乐于接受他们的授课方式。

在法国,学生无需支付高昂的学费就能上公立大学。因此,学生的“消费”意识不强,教师的“服务”意识也不强。在英国和美国,大学学费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如果学生不去上课,学校就面临很大的生源问题,教师可能因此具有更强的“服务”意识。

总之,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多地鼓励学生参与到对教师的评价中来。

三、不断提升在全球教育市场的优势

《世界教育信息》:我们正快速地步入全球化时代,在教育国际化竞争中,里昂高等师范学院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吸引人才?

让・弗朗索瓦・皮恩顿:我们将国际竞争看作提升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如全球大学排名,我们需要通过竞争保持和提升现有的全球排名。那么,我们在全球教育市场中的优势是什么呢?第一,我们拥有很高的师生比,学生可以参与多种多样的课程,与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专家交流。第二,在保证优质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我们还为学生提供覆盖多个领域和主题的培训,并赋予学生一定的自由选择的权利,这也是一种很有竞争力的优势。第三,高水平的研究。学生在里昂高等师范学院的实验室里能与在不同领域享有盛誉的世界顶尖科学家接触,有机会融入优秀的专家团队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优势。第四,里昂高等师范学院积极接纳和帮助国际学生。最近,我校建立了一个新的组织,专门负责处理国际学生的各项事务。例如,帮助他们准备毕业论文、申请工作签证等,并开展一系列让国际学生融入法国文化的活动。第五,里昂这座城市富有独特魅力,它拥有悠久的历史,有很多古建筑,同时充满着现代气息。在里昂,你可以看到古罗马剧场遗址,也可以看到非常现代化的工业基地。因此,里昂高等师范学院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

四、集中力量做精已有国际合作项目

《世界教育信息》:里昂高等师范学院与包括华东师范大学在内的中国高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比如联合培养等项目。您如何看待贵校与中国高校的合作交流?在未来,又有什么计划?

让・弗朗索瓦・皮恩顿:能够在多个领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对里昂高等师范学院来说非常重要。但是如我所说,里昂高等师范学院的规模不大,因此,这样的合作项目也不会无限增加。在中国,我们将重点发展在上海的项目,如与华东师范大学的合作项目。将来,我们还会开展一些和其他中国高校的合作项目,以及少量其他有针对性的合作交流。目前,我们更愿意集中力量把已有的项目做好、做精。

《世界教育信息》:里昂高等师范学院除了是四大高师集团的成员之一,还是里昂大学的成员学校之一。请您向我们介绍一下的里昂大学的概况。

让・弗朗索瓦・皮恩顿:里昂大学是由十多所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组成的大学和机构联盟,目前在校生约13万人。在这里,人们非常用心地从事基础科学的研究。

我们认为,里昂大学的建立意义重大,她能够让各高校和科研机构更好地协作,提升整体影响力和大学排名,从而吸引更多优秀学生。里昂高等师范学院是里昂大学中一个关键的组成部分。

五、慕课是传统教学方式的有益补充

《世界教育信息》:如今,人们对一些新潮的教育方式很感兴趣,如慕课。里昂高等师范学院很早就开设了网络课程,可以称为教育领域数字技术应用的先驱者和引领者,能否请您谈一下对慕课的看法?

让・弗朗索瓦・皮恩顿:我认为,慕课是一种有益的教与学工具。通过慕课,学生可以根据个人需要在任何时间或地点获取知识。这样,你就不必为了上课而在早上6点钟起床,匆匆忙忙赶到教室。从这种意义上讲,慕课是一种先进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手段。此外,面对众多学科,通过对慕课课程的预先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自己是否真正对某一领域感兴趣,如建筑、电脑技术、语言等。而且,慕课还可以极大地开阔学生的视野。

我认为,慕课最大的优势在于它能够为学生提供世界一流大学的课程。然而,它不可能取代能和学生面对面互动的教授。里昂高等师范学院目前已经开始推广慕课,但规模并不是很大,我们希望做到“小而精,小而美”。我们把慕课视作一种新型工具,是传统教学方法的一种十分有益的补充。但是,它不会取代传统课堂,我们不会完全依靠慕课来教学。

六、以长远眼光看待教育的投资与回报

《世界教育信息》:作为里昂高等师范学院的院长,您认为,在自己的任期内遇到的最大的挑战会是什么?

让・弗朗索瓦・皮恩顿:现在,整个欧洲的经济形势都不尽如人意。我认为,目前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让我们的政府和决策者相信,在教育研究上的投入是值得的。

对于教育研究而言,我们大概要花5到10年的时间才有可能看到成果,而政府往往希望在6个月到2年之内看到进展或成果。因此,我们需要说服政府和决策者,并向他们解释相应的理论,以期他们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耐心来检验我们所从事的事业的价值。

七、全球化的思维与视野

有助于解决人们面临的问题

第4篇

一是会计文化教育的必要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转型和社会环境的变迁,会计文化也受到强烈冲击。会计行业中官本位、和为贵、重情轻法等文化糟粕依然存在,信念动摇,价值观扭曲,职业道德下滑等不良现象在会计界有所抬头。在会计文化结构中,会计精神文化处于核心地位。而在这些会计精神文化之中,会计教育是培育的源头。美国会计学会认为,会计教育不仅要传授必需的技巧和知识,而且要灌输道德标准和敬业精神。然而,目前会计文化教育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会计教育功利色彩浓重,普遍存在重技能轻文化的错误倾向。因此,如何通过教育手段,在会计行业培育起以价值观、道德、社会责任感等为主要元素的会计文化,解决会计文化断层问题,发挥会计文化的柔性约束机制,弥补会计“法制”式刚性管理不足,是我国会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是会计文化教育的对象和内容。 (1)会计文化教育的对象。会计文化来源于会计工作,是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的经验积累和理性提炼。因此,会计文化教育的对象是现有会计从业人员和将要成为会计从业人员的会计专业学习者。 (2)会计文化教育的内容。会计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文化体系的一个分支,涉及哲学、经济学、历史学、行为学等多个领域。广义的会计文化包括会计物质文化、会计制度文化和会计精神文化三个层次。狭义的会计文化仅指会计精神文化,是会计职业群体的精神财富。会计精神文化是会计文化的观念形态,是会计文化的核心即最高层。本文采用狭义概念。会计文化教育应属于会计教育的范畴,也是会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具体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会计人员要树立正确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坚持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客观地看待和处理会计工作中的现实问题,坚持真理。同时,树立正确的苦乐观、荣辱观,正确对待工作中的困难和挫折,勇于承担,乐于奉献。还应具备广泛健康的职业兴趣、坚定的职业信念和远大的职业理想。第二,职业道德教育。会计人员除了应自觉遵守一般社会公德外,还应自觉遵守会计职业道德,主要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和强化服务等内容。第三,会计伦理教育。通过讲述伦理理论、会计伦理规范,促使会计人科学伦理观和良好人格的形成,使会计人伦关系向着健康、和谐、完善的方向发展。第四,会计史教育。讲述中外会计发展的起源、重要事件、杰出人物,不同历史会计发展水平及职能,会计职业岗位的演化,探索会计职业发展规律,总结会计精神,瞻望美好职业前景。使广大会计人对会计职业有更加深刻、全面的了解,认知会计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感受会计历史文化,培养会计职业信心和职业理想。第五,创新精神教育。创新精神教育重在培养会计人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勇于改革,追求真知的精神。

三是会计文化教育的目标。会计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宏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一面镜子。会计文化教育应以会计文化中的核心要素“诚信、专业、勤勉、公正、廉洁、创新”作为最终目标。(1)诚信。诚信是会计文化的精髓。要求会计人员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不欺上瞒下,信守诺言,保守秘密。(2)专业。专业是会计文化的基石。要求会计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胜任能力和敏锐的职业判断力,以专业作为安身立命的资本和基础。(3)勤勉。要求会计人员热爱会计工作,任劳任怨,戒懒、戒惰、戒拖;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忠于职守,尽职尽责。(4)公正。公正要求会计人员端正态度,依法办事,保持应有的独立性。(5)廉洁。廉洁要求会计人员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坚持原则,公私分明、不贪不占,自觉抵制行业不正之风。(6)创新。要求会计人员敢于摒弃官本位、和为贵、重情轻法等封建文化糟粕,与时俱进,在会计工作中,发挥会计职能,大胆尝试,在会计实务、会计理论、会计管理等方面勇于探索与革新。

四是会计文化教育的原则。(1)目标性原则。坚持将培养会计人员的“诚信、专业、勤勉、公正、廉洁、创新”精神作为会计文化教育的目标,来设计教育内容,开展教育活动,以提高教育的效果。(2)主体性原则。坚持主体性教育原则,就是要重视会计人员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教育者应加强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实现主体性互动,营造积极活跃的教育氛围。(3)实效性原则。会计文化教育要讲求实效,避免流于形式。要注意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选择会计人员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以提高教育效果。(4)实践性原则。会计文化教育要与会计技能教育相结合让会计人员在学习会计技能的同时,感受领悟会计文化,以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与行业结合。会计文化教育要政府为主导,行业为依托,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专业、资源优势和纽带作用,实现会计文化教育与会计行业管理相结合,会计文化建设与会计行业协调发展。(6)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新时期我国会计行业文化教育指明了大方向,会计文化教育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为依据,进一步细化教育内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五是会计文化教育的措施与手段。(1)发挥社会文化教育的潜移默化功能。会计的文化决定论认为,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的选择、对各种会计现象的认识和解释、会计模式的形成以及会计实务的发展方向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会计所处的文化环境决定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会计制度形成中的重要决定因素。(2)重视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在我国只有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才开设会计专业,所以这里着重指学校会计专业教育。加强学校会计文化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完善会计文化教育内容。应在现行会计课程体系中,适当加入会计史、会计职业道德、会计伦理等教学内容。第二,加强会计专业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会计专家进课堂、会计专业实习、会计模拟实训、毕业论文撰写等多样化手段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自觉将会计文化内容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同时通过财税知识大赛、会计文化节、会计学术讲座、会计文化专题讲座、会计知识竞赛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培养、感悟会计文化的真谛。第三,加强的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广播、报纸、墙报、板报、宣传栏等媒体,宣扬会计人的职业精神、职业品格及人格魅力,传播和弘扬会计文化,塑造准会计人健全的职业品格。同时加强会计文化教育的硬件环境建设,通过在校园内树立会计名人雕像、会计符号标志,在教室、实验室、教学楼走廊等处张贴或悬挂会计文化标语以及名言警句等标识,能形成浓郁的会计文化氛围,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3)加强后续教育。第一,发挥会计领导者的模范带头作用。一方面,会计领导者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亲自组织开展各项文化教育活动;另一方面,会计领导者要率先垂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下属诠释会计文化的精髓。第二,加强基层岗位教育。在健全的内部控制环境下,会计人员“诚信、专业、勤勉、公正、廉洁、创新”精神会互相产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第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坚持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重要内容,考虑在不同层次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加入会计文化教育内容;并由各级会计主管部门、会计行业组织,甚至个体单位,结合会计工作实际,发挥自身优势,经常性开展有针对性的丰富多彩的会计职业道德主题教育活动,使会计人经常接受会计文化的熏陶,形成群体行为效应,形成自觉遵守职业道德的良好习惯。第四,加大优秀会计文化的宣传教育。首先,创新会计文化载体。通过设立“全国会计日”、“会计文化宣传周”、评选“中国会计榜样”等模范人物等形式,使会计文化宣传活动成为一种制度性活动。并利用这些活动,广泛宣传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国计民生的重要影响,以唤醒社会大众重视会计工作,尊重会计人才,学习会计文化的良好意识,为广大会计人营造更加宽松、和谐的文化环境。并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建立以会计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专业网站,或在会计专业报刊开辟会计文化教育专栏,积极宣传会计文化,让广大会计人自觉创建维护会计人的精神家园。通过实物、网络、数字等形式传播会计文化,为会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有效的平台。其次,要发挥会计模范人物的激励示范作用。会计模范人物是广大会计人的优秀代表和学习榜样,模范人物的精神是会计文化的集中体现,代表了广大会计人的基本理想和追求,有极强的引导力和说服力。积极宣传会计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使会计文化通过模范人物的行为而形象化、具体化,增强会计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4)重视会计文化研究。一是建立政府主导、行业引领、单位参与的会计文化研究机构,将会计教育界与会计实务界、民间组织与政府机构等力量整合起来,形成政府监管部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大专院校相关会计人员积极参与的动力机制,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会计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会计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发展模式的创造力、影响力与感召力重要体现。如何在扬弃中外会计文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先进会计文化?如何发挥会计文化柔性约束机制作用,服务会计事业发展?不断丰富和拓展会计文化教育的内容都是值得会计界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三是会计文化的特点,决定了会计文化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应加强会计文化教育方法和手段、教育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以提高教育效果。

[本文系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小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研究(编号:2011GGJS-295)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