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工程管理实训总结

工程管理实训总结

时间:2022-08-06 15:03: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程管理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工程管理实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4-0274-02

一、工程管理专业与其培养目标

工程管理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设置的一个新专业。该专业整合了原专业目录中的工程管理、国际工程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物业管理等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专业覆盖范围。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二、实践教学的划分

实践实习体系分为四大块,即认识实习、教学实习、校外实习、毕业实习( 顶岗实习)。

1.认识实习。包括建筑施工图识图、参观施工现场等,了解建筑材料的使用和标准,建筑施工图的运用以及建筑施工的过程和质量控制,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有助于学好专业课,同时对后续专业课学习的重点有所了解。

2.教学实习。按照实践大纲和实习指导书的要求,通过图纸抄绘、建筑构造节点设计、建筑测量现场实习、施工技术现场操作以及工程预决算模拟实习,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能力进行全面的训练。在考核上尽可能与企业接轨,聘请企业专业学者,以企业用人的标准衡量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或者选用国家技能试题库的形式加以考核。

3.校外实习。是与已签订实习协议的企事业单位合作,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专业技能。要注意实习单位要有相对稳定的指导老师,学校要进行实习跟踪,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状况和对新知识、新问题的掌握情况。带队教师要善于总结,找出与企业标准的差距,以便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使之更加完善,更加可行。

4.毕业实习。是学生综合提高的关键环节。针对不同的学生按照其发展方向安排毕业实习的岗位,要学生带着任务出去,带着成果返校。并且要有专人负责、指导,为学生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三、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部分学校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没有从政策导向上和考核机制上对保障实践教学质量进行鼓励和引导,影响了教师指导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实践教学缺乏科研水平高或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参与,缺乏对实践教学系统性、开放性、动态性的设计,缺乏对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践教学的重视与指导。

2.课时分配过少。中国现行的土建类课程分为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必修课主要包括政治与德育课、公共基础课和自然科学基础课,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基础课;限选课为主辅修课群组课程;任选课为专业方向性课程或兴趣课程。在课程总体结构上,必修课程占据核心位置,实践教学所占比重明显少于理论教学。

3.培养目标弱化,缺乏专业特色。由于多数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是在原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所以目前工程管理专业的生产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大都参照土木工程进行,实践大纲的制定偏向专业技术训练,实践的安排缺少工程管理专业应有的特色,如计价管理、成本管理、招投标与合同谈判、采购管理等。另外,工程项目时间跨度通常在一年以上,而学生生产实践安排仅几周,只能了解工程施工现场的部分专业技术内容,缺乏对工程项目全过程、全方位管理的认识。

4.校外实习实践难度大、成本高,实践基地建设不稳定。由于施工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社会责任较重、风险过高,加之企业接收学生实习需要支付一定的培训、管理成本,学生在实习期间只带来麻烦不能带来效益,而学校实践教学经费又严重不足,不能给予企业一定的责任风险补偿,导致大多数企业不愿接收学生实习。即使部分项目接收了学生实践,但实际上也没有给学生分配任务,不能为学生做好现场专业指导,不能使学生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去。

5.对学生实践效果的考核评价缺乏柔性。多数院校对学生生产实践效果主要通过实践日记、实践报告、专题作业、实践单位评价意见、实践单位考勤记录、实践答辩几个方面评价,这其中能够真正反映学生实践效果的主要是实践答辩,其他几方面指标缺乏柔性,从而不易体现“软管理”的实践效果,特别是分散组织实践时,由于缺乏教师与学生实践场所的有效沟通,缺乏对学生实践全程的持续监督,容易出现学生抄袭或造假的情况,不能客观评价学生的实践效果。

6.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缺乏交流和总结。多数院校在生产实践结束后,没有适时对学生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学生进行沟通或组织答疑会。生产实践是检验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学生实习结束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总结或答疑会,认真听取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的课堂教学与工程实践存在的问题,教师根据这些问题更新、调整教学内容,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7.实践教学师资薄弱。在高校教师队伍中,承担实践教学的师资一直不受重视,实践教学普遍存在水平不高、待遇较差的现象,甚至部分课程的实验教学由理论课教师兼任,而理论课教师兼任实验教学的一个最大弊端是实验项目及要求往往由他们自己确定,一些难度较大、费时、费力的实验项目得不到落实,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考虑不多,实验室开放的要求更是难以实现。同时,实践教学人员中缺乏具备“双师型”素质的专、兼职实践教学师资力量,部分专职实践教学人员没有经历过系统的工程实践和技术应用锻炼。教师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没有经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缺乏科研实践,加之课务繁重,学历进修压力大,生产锻炼的时间严重缺乏,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

四、对策

1.明确学科定位。学科定位对专业发展至关重要,学校只有根据定位准确的学科定位与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和确定教学内容,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合格人才。中国工程管理学科定位应为:研究工程技术活动中所涉及的计划、组织、资源配置、指挥与控制等管理问题的学科。中国工程管理教育应走一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调实用性的道路。培养单位应“突出工程领域特色”不动摇,在充分体现工程管理专业“管工结合、工为基础、管为主干”的办学特色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国家政策、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

2.调整教学内容结构,适当增加实践课时。在课程设置上,要强调知识体系完整、协调与平衡,要协调工程技术与管理课程的比例以及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一方面,工程管理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应把工程技术内容和管理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工程技术与经济管理知识的融合;另一方面,工程技术是工程管理的基础,学以致用是教学的目的,所以强化工程技术与实践教学环节,适当增加实践课时。总之在课程结构上,要注意充实有关的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课程与实践性环节,压缩与工程管理无关的泛泛而谈的一般管理课程。

3.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根据专业建设规划,建立健全满足实践要求的实验室、实训室。对学生开放部分实验室,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另外,根据行业特点,不断更新试验设备,在设备配置方面体现高标准、高起点的特色。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当地建筑企业经过协商达成校企合作协议,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双方互派相关人员进行业务交流,开展多方面、深层次的学研合作,使专业教师与企业的技术人员紧密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在科研上从项目论证、市场调研到技术攻关不断进行交流,使校企双方的产学研工作真正达到一个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目标。

4.建立客观科学的生产实践考核方式。考核是衡量实践效果好坏的手段,以往的考核方式是实践结束后,教师主要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实践日记、实践报告或总结以及实践单位给学生的评语和实践答辩情况,按各项内容的所占比例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但在教学中发现这种以提交实习观摩资料为主的考核方式,易出现抄袭或造假现象。建立灵活机动、客观科学的考核评价方式,如在任务书中设计若干单项与综合训练任务,对实习结束后需提交的书面资料设计统一模板,细化需提交内容,保证深度及完整性要求,从而降低对书面资料的考核计分权重,加大现场机构对任务完成情况评价和对应的答辩考核权重,计分权重可达60%以上,并实行否决制,即通过答辩及相关材料印证,若发现提交资料存在造假情况,判定其实习成绩不及格。从而改变生产实习=实习日记+实习报告+专题作业这种考核模式,有效地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5.组织必要的生产实践交流与总结。实习结束后,工程人员与教师联合组织学生进行生产实践答疑会。教师应认真听取学生通过实习反映的意见和工程人员对课堂教学或实习提出的意见,甚至可以邀请工程管理人员参与教学大纲制定的优化,使其贴近工程实践,以实习促进教学。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为相关课程的案例教学建立典型案例素材库,加强对实践教学经验的储备与共享。

6.加强师资力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前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中一项迫切的任务。可以积极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较高理论水平的人员参与教学,改善师资结构;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校外专家进行案例分析教学;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支持教师到国内外参加有关课程的培训和研讨;鼓励教师从事与其教学有关的社会兼职;加强师资的实践认识提高实践经验;完善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建立工程管理类专业教师准入制度,对教师采取考核机制;促进教师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要建立教师的评价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工程管理;民办高校;专业素质;实践教学体系;ABC分类法

引言

许多的专家学者们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做了深入的探讨研究。如马辉提出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该实践教学体系形成“理论教学、课程实践、创新训练”三位一体的结构,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一体化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对工程项目进行总体把握[1]。但大部分的专家学者在理论层面的研究较多,而对实证方面研究较少,而且也没有把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区别分析,而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在某些地方又存在一定的差异。如相对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有着办学历史较短、经费短缺、生源差以及师资条件弱等劣势[2]。如果民办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过多地复制了公办高校的办学模式,如课程体系尤其是实践教学体系等,而没有把民办高校的体制优势发挥出来,就不能很好的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就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站好脚跟[3]。因此如何发挥福建省民办高校的优势,建立适合民办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课题对福建省建筑行业的现状进行调研,并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对学生、教师以及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得出福建省民办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课程体系中应重点开设的课程,以供参考。

一、福建省建筑行业现状调研

课题组首先对福建省建筑行业的目前状况进行了相关的调研。通过调研发现:许多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反映部分工程管理毕业生存在人际交往差、工程类的公文写作能力差、沟通协调能力弱、职业道德素养缺乏以及心理素质低等专业素质问题。究其原因,目前大多数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乃至课程实践体系主要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对学生上述专业素质很少有专门的培养,或者隐含在专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接受调研的建筑企业建议学校可开设相应的课程尤其是课程实践环节来针对性地进行专业综合素质培养训练,以解决上述问题。

二、初步拟定实践教学体系的调整课程

1.确定调整课程范围

为保证课程调整及人才培养的合理性,课题组在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和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框架中寻找可调整的课程范围,其建议的实践内容中有一个是“方向相关课程设计与实习”,建议周数是6周[4]。故课题组把“方向相关课程设计与实习”部分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调整部分,而其他部分保持不变。同时课题组将在该部分设置6门相应的课程,每门课程实践性环节的课时数为一周。根据企业对毕业生的专业综合能力需求,课题组进行总结综合拟定了涵盖人际交往差、工程类的公文写作能力差、沟通协调能力弱、职业道德素养等能力培养的12门相关课程,并以此清单为蓝本,展开课程的问卷调查。

2.确定调查对象及其权重

民办高校要想在竞争中取胜,除了有教学质量保证外,还要有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构建起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机制[2]。因此首先应该征求学生的意见,只有他们想学、爱学,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效的。其次,民办高校的竞争归根到底仍是教育人才资源的竞争,民办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关键在于教师人才[5]。因此也应该征求该专业教师的意见,只有他们想教、愿意教,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果的。最后,市场是民办高校办学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民办高校在办学过程应该始终以市场为导向[5]。因此也应该征求企业的意见,只有企业认可的课程才是最有用的课程。为此,课程组以上述拟开设的课程为基础编制调查问卷,分别对福建省内民办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教师以及企业进行问卷调查。他们分别代表该实践体系的受教育者、教育执行者以及教育成果评价者,他们的权重各占1/3。

三、拟开设课程的问卷调查

1.确定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

该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是:企业认为大部分的工程管理毕业生存在人际交往差、工程类的公文写作能力差、沟通协调能力弱、职业道德素养缺乏以及心理素质低等专业素质问题。为解决此问题,作为学生/教师/企业,您认为下列课程(建筑工程应用文写作、Office办公软件高级应用、商务礼仪、商务谈判、中国酒及酒文化概论、茶文化概论与茶艺实训、职场口才综合实训、职场为人处事、职业道德与工作价值观、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心理素质训练、生活中的心理学)中哪些课程应该列为重点开设的课程,哪些课程应该列为次要开设的课程。请按课程的重要性给分,0分代表不需要开设,100分代表最需要开设。调查组同时对上述12门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备注解释,以便以调查对象理解。

2.问卷调查的开展

调查组采用邮寄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对学校的学生、教师以及企业分别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组共发出学生类的调查问卷500份,最终收回有效份数483份;发出教师类的调查问卷100份,最终收回有效份数96份,发出企业类的调查问卷200份,最终收回有效份数182份。

3.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

分别对学生、教师及企业相关负责人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将该课程的得分与所有课程的总得分之比作为该课程的权重。对于受教育者学生们,他们认为商务谈判等沟通协调方面的课程更重要或更有学习兴趣,而对建筑工程应用文写作等知识应用方面的课程比较不重要;对于教师,他们认为心理素质训练等心理素质方面课程更重要,而知识应用方面的课程重要性次之;对于企业,他们对职业道德与工作价值观等专业素养方面的课程表现出较高的兴趣,而对知识应用方面的训练则要求不高。根据表2可以看出,商务礼仪、商务谈判、心理素质训练以及职业道德与工作价值观等10门课程的累计权重为84.75%,超过80%,所以应该作为工程管理专业开设的重点实践课程。又因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关于“方向相关课程设计与实习”建议周数是6周。因此可设置的课程数量最多为6门,则取前6门,也即取商务礼仪、商务谈判、心理素质训练、职业道德与工作价值观、职场为人处事以及职场口才综合实训作为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课程,其他重点开设的课程可以考虑安排其为选修课程。Office办公软件高级应用与建筑工程应用文写作应该作为工程管理专业开设的次要实践课程,民办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酌情开设。

四、结论与展望

1.虽然民办高校同公办高校相比有着很多的劣势,但也有对市场变化反应快速、灵活的体制等优点。民办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要在市场的竞争中取胜就应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灵活的体制,也即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对该专业课程体系的实践性教学体系进行调整。

2.从调查问卷的分析可以看出:实践体系课程构成应该加强学生沟通协调能力、心理素质以及专业素养方面的训练,而对知识应用方面的训练可以适当弱化。即商务礼仪、商务谈判、心理素质训练、职业道德与工作价值观、职场为人处事以及职场口才综合实训等课程或其相类似的课程作为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课程。其他课程民办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酌情开设。

3.本课题组的问卷调查的总有效样本仅为761份,样本数量略显不足,不能很有力地说明民办高校的学生、教师以及企业对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课程体系的建议,这是本文的不足之处。同时本文在学生、教师以及企业的权重系数的分配上仅进行平均分配,其合理性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对于上述缺陷,笔者将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期能使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课程体系的建设更为合理。

参考文献:

[1]马辉.工程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项目管理技术,2011,10(9):40-43.

[2]向磊.论我国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构建[D].四川师范大学,2008.

[3]李宏波.我国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

[4]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工程管理专业[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第3篇

关键词:沙盘模拟,项目管理,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 A

工程管理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1]。

近几年,用人单位对工程管理专业的综合项目管理能力要求逐年提高,根据施工单位对工程管理学生素质要求的调查问卷结果可以看出:首先,施工企业对

学生是否具备成本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的能力较为重视;其次,施工企业对学生是否掌握了施工技术、识图能力等施工过程中最基本的工具较为看重;最后,施工企业对能够掌握上述重要技能之外,还具备合同的编制与管理能力、又懂造价、又能运用现行法律法规的学生较为青睐。

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建筑市场输入有技术基础、较强的管理能力、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为目标下,目前很多高校项目管理教学中都存在以下难点:

如何使没有任何项目管理经验的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项目管理基本原理和方法,使理论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

2、如何让学生在学校范围内亲身经历工程建设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实践;

3、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竞争意识,使学生能更好适应毕业后的工作;

二、工程项目管理模拟沙盘的基本原理

传统的理论教学空洞乏味,案例教学又略显得概括化和单一化,学生没有亲身实践很难灵活深刻的掌握项目管理的原理与技巧。

为了更好的提高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很多高校引进了广联达沙盘项目管理模拟沙盘。通过直观而逼真的沙盘教具、角色扮演分工协作和配套的分析软件,让学生在“体验式”与“情景式”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2]

三、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手段的选择和素质培养

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实训,是借用直观的沙盘教具让项目负责人(项目经理)与项目的主要参与者(生产经理、采购经理、财务经理、经营经理)在项目决策与执行过程当中懂得人才开发、沟通管理、决策能力、更好的创新理解项目管理和经营的全流程的沙盘模拟形式。学生通过对项目经营的盘点与总结,反思决策成败,解析得失,梳理管理思路,暴露自身误区,并通过多次调整与改进的练习,切实提高综合管理素质。[3]

1、团队合作意识:与传统课堂形式不同,本实训课程把学生5个人分为一组,这样就形成了互帮互学的学习氛围。

2、竞争意识:一个工程结束后,根据各个小组完成的情况,评定出最佳团队奖和最佳经理奖,并发小礼品以资鼓励。每个小组之间由此会产生竞争意识,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讨的积极性。

3、全局决策意识:拿到一个工程,学生根据工程概况和承包合同首先要进行前期决策,会制定2-3个方案进行比选,经过软件分析最终选出利润最大化的方案执行,这就对学生全局意识要求较高。

4、风险意识:沙盘中风险事件触发以及紧急补救措施等规则,能大大提高学生的风险意识。

提高项目管理教学实效性措施

强调互动式教学、强化团队讨论

让每一个学员在课程中都有上台发言的机会,将有超过60%的时间用于讨论、练习及沙盘演练。为保证沙盘演练效果,每节课学生人数宜控制在25人以内。

理论与实践穿插教学

项目管理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学时比例1:2-1:4,在实践教学中根据实际操作情况补充相关理论知识讲解,如决策阶段横道图绘制知识的穿插讲解、材料使用方案选择中对于盈亏平衡原理知识的穿插讲解等。

在校内举行专业职能竞赛

每年6月份在全校范围内举行校级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大赛,用一天左右的时间,根据工程概况和市场要求等完成一个陌生的小型工程策划与执行。通过评委点评颁奖(获奖证书与奖品或奖金等),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鼓励,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

参加全国项目管理沙盘比赛

现在,全国项目管理沙盘竞赛已经举办了三届,越来越多的院校组织学生参加,这也是检验项目管理沙盘教学成果的方式之一。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更深刻的了解项目团队的组织结构及其各个部门的分工合作,从而了解到从事岗位工作所用到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增加校企合作或工程实习力度

目前,已经有很多职业院校选用这种方式来提高项目管理实践教学的实效性,除了学校与公司签定校企合作协议和学生实训基地协议外,部分学校已经主动引进公司进驻校园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能够促进企业发展,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学生就业率。

5、提高教师职业技能水平

技能是职业技术类院校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教师职业技能的提升是一个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 循环提升过程。具有项目管理实践经验的教师要注重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不具备实践经验的教师应借用寒暑假时间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提升个人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教师的综合职业技能提高了,学生在项目管理理论与实践学习中实效性也会相应得以提高。[4]

总结

通过采用这种沙盘模拟教学的方式以及研究企业在项目管理实践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对项目管理学习者进行实战训练。在课堂中使用具体实战案例,讨论实际项目中遇到的真实问题。通过一个贯穿始终的沙盘演练,进一步强化项目管理各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使学生有机会以一种标准化的过程操作一个具体的项目,使之对方法论产生具体的体会,同时锻炼在项目中灵活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及沟通与领导的技能。

总之,沙盘模拟实训这种集理论知识、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于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充分展示了互动教学的魅力,使学生能够以施工单位主要参与者的姿态来掌握施工从招投标到竣工验收全过程的管理与操作流程,从而让学生在快乐的实践学习中逐渐培养起岗位分工合作、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

参考文献:

1、曾栋.工程项目管理实践教学的探讨[J] 职业教育 2011(18)

2、吴慧.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实训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 时代经贸 2011(04)202

第4篇

作者简介:

张友志(1973-),男,江苏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工程管理和区域经济学研究, (E-mail) 。

摘要:

案例教学法被广泛运用于法学、医学和企业管理等专业的教学实践之中。文章重点研究了教学案例的选择及撰写、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案例教学效果评价等工程管理案例教学中的有关理论及实践问题。研究表明,案例教学法对于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工程管理; 案例教学法; 建构主义; 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TU71;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1-0122-05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教师、学生和学习内容的互动响应过程及结果,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三者互动的媒介,教学目标是三者互动所要达到的结果;因此,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包含教师、学生和学习内容三个方面,分别以强调教师积极作用的反省教学(reflective teaching)、强调学生知识建构学习过程的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和基于知识类型学的现代知识观为其典型代表[1]。案例教学法强调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师生互动和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旨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

1870 年哈佛法学院首先倡导案例教学法,1889年案例教学法成为哈佛法学院的教学特色并逐步被其他大学仿效采用,1984年“世界案例教学法研究与应用学会”的成立标志着案例教学法发展日趋成熟[2]。目前,案例教学法已被广泛应用于法律、经济、管理、医学、教育、建筑、机械等学科的专业教育活动[3-7]。

一、工程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法应用的必要性

工程管理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新设置的一个本科专业,该专业整合了原建筑管理工程、国际工程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等专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宽广的专业覆盖范围。根据《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

传统教学方法难以实现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对一些学校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调查发现,不少学生对专业定位和就业去向的认识不清晰,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满意度和认可度也有待提高。提高教学效果,培养社会认可及符合职业需求的高级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迫在眉睫,案例教学法对于实现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关于工程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法的研究文献还比较少,相关文献主要涉及工程经济学、工程项目管理等少数几门主干课程的案例教学研究[8-13],很少从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角度系统地研究工程管理专业的案例教学法[14]。

一般地,工程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包括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教学案例选择与撰写、案例教学组织实施、案例教学效果评价等教学过程(图1)。为此,下文准备按照教学过程对工程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涉及的相关理论及实践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

二、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案例的选择原则与撰写要求

工程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的关键是选择并撰写恰当的教学案例(case materials)。从图1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学案例选择的基本原则要符合专业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并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除此之外,选择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案例时还必须注意如下一些问题[2]。

第一,教学案例应具有理论内涵。教学案例应当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知识及能力要求相吻合,并有明确的定义、概念、原理和理论框架,还应与教学时间、教学环境和教学媒介等教学条件相适应;因此,不是所有课程和全部教学内容都适合案例教学。

第二,教学案例应清楚、具有真实性。首先,教学案例内容清楚明确,案例叙述连贯并有整体性,避免过于琐碎的细节描述或含混不恰当的用语;其次,教学案例应满足真实性,教学案例主要来自真实的工程实践和工程管理案例,但可进行必要的修改加工和理论提炼。

第三,教学案例应规范、可读性强。教学案例主要包括标题、正文文本和附录三部分。正文文本至少包括主要概念及理论、主要事件和情节结构、主要问题及困境等基本要素,附录则应包括教学目标、启发性思考与讨论、可能的解决方案、教师评论等基本要素。教学案例应难度适当、不超过多数学生的理解能力,在不妨碍教学目标和学生理解的前提下增加案例可读性,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第四,教学案例应包括冲突元素。案例教学法的实质是通过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和学生的主动参与解决教学案例中预先设置或制造的工程管理实践困境,这种精心设置困境(dilemma)的情景教学形式有助于激发学生讨论、交流、思考和协作解决问题。好的教学案例应是开放性的,没有唯一的解决方案。

规范的教学案例对于成功实施工程管理案例教学至关重要。案例形式既可以是别人已经撰写的案例材料,如何伯洲编著的《工程建设法规与案例》中编辑了众多的建设法规案例,也可以是教师、甚至学生自主开发撰写的案例材料。案例内容可以是工程管理实践中有关工程技术的问题,但以

专业性质而言,工程管理教学案例应当以工程管理过程中有关工程经济、法律和管理的问题为主。案例有时来源于教师的科学研究活动,但更多的应来自于真实的工程实践,应以事实为依据,而不是虚构的。教学案例(case materials)不同于例题或举例(example),举例在多数情况下是虚构的,而且举例高度简化,缺乏必要的工程情境,学生难以进行知识迁移。教学案例也不等同于具体的工程案例,只有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要求对工程案例进行必要的概念总结和理论提炼后方能用于案例教学,例如:可将罗布革电站建设中有关索赔的事件改写成规范的工程索赔经典教学案例。

三、工程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模式及方法策略

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并不冲突。台湾的张民杰对师资培训教育中案例教学法的使用策略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的7种实施策略。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反对在整个学期都采用案例教学法讲授课程,多数学生赞成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特点交叉使用案例教学法和其他教学方法[2]。

同样地,在实施工程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时,需要根据学生情况、课程性质和教学要求等因素至少解决三个问题:一是确定适宜采用案例教学法的主干课程;二是确定主干课程中适宜采用案例教学法的教学内容;三是确定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模式。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主要有三种模式[15],可以单独采用,但多数情况下可以交叉综合采用。

其一,教师主导型。通常在教学时数比较紧张、低年级学生教学、课程刚开始或者教学内容理论性太强时采用,即:教师讲解理论—展示案例情境—教师分析问题—给出可能的解决方案—学生讨论质疑—教师总结评价。

其二,师生互动型。通常在教学时数比较宽裕、高年级学生教学、课程后半段或者教学内容理论难度适度时采用,即:教师布置案例—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启发和指导—学生提出解决方案—教师总结评价。

其三,学生主导型。通常在高年级学生、课程后半段或教学内容理论难度较低时采用,根据教学时数既可安排课堂时间,也可安排业余时间进行,即:教师布置案例并提出问题—学生以个人阅读、团队或学习小组等形式讨论解决问题—学生提出解决方案—质疑、点评学生方案—教师总结评价。

工程管理专业涵盖了工程实践中可能的技术、经济、法规和管理等问题。需要根据学生情况、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单独或者综合采用不同的案例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此方法通常适用于理论难度较大、有比较明显的争议和存在多种解决方案的工程管理案例。分组讨论时教师设置具体的工程管理实践情景,引导学生围绕一个具有理论意义的明确主题展开课堂讨论,讨论可以在小组内、小组间和全班进行。比如,在施工技术和组织课程中,给定具体的技术参数和施工条件,设计不同的施工方案供学生讨论,对比各施工方案的优缺点,最终选定或优化施工方案;又如,可设计几种工程投标策略供学生讨论。

质疑咨询。此方法通常事先设置工程管理情景,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由学生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在课余时间提出解决方案,撰写调查分析报告,然后在课堂上汇报解决方案,接受教师或其他学生的质疑咨询。比如,在工程经济学课程中,要求学生根据案例情境自行编制按揭贷款方案,并汇报自己的方案,接受教师和其他学生的质疑咨询。其整个教学过程分为汇报、质疑、答疑和存疑几个环节,遇到不同的、有争议的甚至错误的方案,不轻易否定而是采取存疑的态度。

分析启发。在一门课程或某一章节刚开始、教学内容理论难度较大以及学生还不具备必要的知识积累时,可由教师先进行概念讲解和理论分析,然后根据教学情况设置必要的案例情境,采用多种手段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独立解决案例中的问题。

实训操作。对于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环节,教师可以在理论分析、功能介绍和操作示范后,让学生独立或分组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工程项目管理软件课程中,教师先讲解演示工程项目网络图的绘制过程,然后由学生上机操作实践。

沙盘推演。工程管理实践中有各种角色,如甲方、乙方、监理,项目经理、采购经理、销售经理,招标人和投标人等等,他们的地位和职能不同,由此决定了同一事件或问题存在不同的解决方案。比如,在工程施工索赔案例教学中,让学生扮演甲方、乙方和监理等角色,根据案例情境提出索赔解决方案,并相互讨论质疑,锻炼学生的工作角色意识。又如,在工程建设法规课程中,让学生扮演建设法律关系中的不同当事人相互进行辩论。

教师的态度和作用对案例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应当营造自由、开放、和谐的课堂氛围,尽可能保持中立,尊重学生及其主体地位;关注和帮助学生的发展,让所有学生积极参与案例讨论,理解、宽容和接纳学生的不同观点甚至错误意见。教师应当认识到案例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循环,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持续地改进案例教学过程。

四、工程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效果评价

案例教学效果评价可分为教学前评价、教学过程中的跟踪评价和教学后评价。教学前评价旨在了解学生的知识及能力状况、课程情况和教学环境等,以便采取正确的案例教学策略和方法;跟踪评价则可实时监控教学进展、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偏差,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教学后评价可以完整地了解案例教学的成败,为改进教学积累经验、总结教训。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除了学校教学评估专家组等学校层次的第三方评估外,教学效果评价还包括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个方面。学生评价是学生向教师反馈案例学习感受,包括个人在学习小组中的表现;教师评价是教师对案例教学行为的反省和检讨。

案例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评价案例教学对完成课程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以持续改进案例教学活动,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1)评价教学案例的理论性、规范性和复杂性,判断教学案例是否适合学生、课程目标和教学环境要求;(2)评价学生的表现和学习成效,如学生的积极性、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沟通技巧、学习及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个人成长等;(3)评价教师案例教学组织效果,如班级气氛、教学计划与组织、教学方法与策略、讨论的连贯性、教师的作用和态度等。

案例教学法是对传统讲授教学方法的反思,因此改革教学评价方法势在必行。

首先,需要综合采用多种方法评价案例教学效果,如可以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反馈意见、学生的课堂表现、师生座谈会和讨论会、平时作业、课程测验、实验实践环节等。

其次,侧重教学过程的跟踪评价,兼顾教学后评价。工程管理案例教学法在本质上要求教师认真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知识建构和能力迁移过程中的表现,加强对学生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实验实践等环节的考查,适当降低测验考试所占权重。对部分高校的调查了解发现,多数高校在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时非常看重期末考试成绩,考试成绩占到了总评成绩的70%,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和出勤合计仅占30%。因此,可采取“三三制”方案,即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课题教学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期末成绩应低于50%。

最后,评价学生案例学习成效时,既要看学生的个体表现,也要看学生对团队协作的贡献,将学生个人成绩和团队成绩合计作为总评成绩。

五、结语

文中从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角度比较系统地讨论了工程管理专业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学案例的选择与撰写、案例教学的实施模式及方法策略、案例教学效果评估等重要问题。研究表明,选择生动典型的工程管理案例,通过组织实施有效的案例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专业教育过程中获得必要的工程训练,借此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对实现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案例教学效果的发挥不是无条件的,成功的工程管理专业案例教学需要建立在若干重要条件和教学实践基础之上。

首先,需要适当压缩课堂理论教学时间。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内容和时间大大压缩而“节省”下来的自我学习任务和自主时间将归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置的工程管理实践情境(或困境)中亲历体验和主动学习;因此,教学活动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教学活动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

其次,实行“双师型”专业教师体制,不断提高教师素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赋予特定的工程管理实践活动必要的理论内涵,并对工程案例进行理论加工进而形成规范的教学案例。这要求教师具有相当的理论素养和必要的工程实践背景,因此,在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理论素养的同时,鼓励本专业教师到工程一线和工程单位实践实训,鼓励教师取得多种工程师执业资格并到工程单位任职。

再次,建立工程管理专业案例资源库,组建案例教学研究室。工程管理案例资源形式多样,既包括工程资料、工程技术和管理技术规范、工程影像资料、工程管理文档等工程案例,也包括进行了理论加工的各种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案例。为提高案例资源库的利用效率,应尽可能实现案例资源的电子化和网络化,以利于师生间的教学互动和教师间的共享利用。

最后,案例教学法的成功实施应当建立在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优化的基础之上。专业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优化的基本原则是还原工程管理专业面向工程实践的本质属性,专业培养和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能够解决工程管理实践问题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即培养工程管理领域的“卓越工程师”。参考文献:

[1] 冯忠良. 教育心理学[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

[2] 张民杰.案例教学法[M].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06.

[3] 张剑峰.管理类案例教学与案例分析方法探讨[J].辽宁教育研究,2007(2):127.

[4] 程宏.法学案例教学的方法与运用[J].湖北社会科学,2008(11):150-153.

[5] 陈耀,张亚维.经管类案例教学实施的组织规划[J].江苏高教,2003(1):128-129.

[6] 张玉英,李向东.经济类课程案例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7(22):119.

[7] 马治国,孔彦.教育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J].教育科学,2006(2):24-27.

[8] 崔武文,韩红霞,王喜燕.案例教学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07(5):51-52.

[9] 刘祖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探析[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3(6):285-287.

[10] 余剑英.建筑工程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初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S1):156-158.

[11] 王永生.工程案例教学:让科研走进本科生课堂[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3):94-96.

[12] 安蓉,王梅.基于问题解决的工程案例教学[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1):133-135.

[13] 何崟,邓晓梅.案例教学法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的应用与评价探索[J].项目管理技术, 2010(10): 89-92.

[14] 李明.案例教学法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3): 99-102.

[15] 韩利红,陈爱祖,齐会宁.基于自主开发的案例教学研究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12):49-51.

Implementation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on case teaching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pecialty

ZHANG You-zhi, GU Hong-chun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jiang 212003, P. R. China)

Abstract:

第5篇

收稿日期:2012-07-10

基金项目:浙江理工大学校级教改项目;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教改重点项目

作者简介:刘勇(1980-),男,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工程管理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工程管理研究,(E-mail) 。

摘要:分析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定位与特点,归纳与总结目前该课程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在人才培养计划、教学计划、授课方式、理论和实践课教学模式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研究结果应用于浙江理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3-0078-04 土木工程施工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主干课,课程涵盖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两大部分,内容庞杂繁多且章节跨度大,具有模块化、专业化的特征。该课程实践性强,“以教师为主体、书本为中心,单纯进行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工程管理专业教学需求。另外,传统的“重施工技术、轻施工组织”的教学结构体系安排不能反映工程管理专业技术与组织、管理并重,“土木工程+管理” 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定位。因此,在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技术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的双轨制培养模式下,研究探索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为学生构筑更为坚实的专业技术平台,具有较大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文章分析了现行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的种种问题,在系统识别与阐述工程管理专业定位和相关特点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进行一定范围的改革和探讨,以期有效解决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强化工程管理专业技术平台,契合建筑行业对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技术过硬、管理突出”的人才需求,提高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力。

一、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定位及特色

随着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建筑行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特别是知识结构合理、技术与经济管理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据统计,近5年59%的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居学校前列[1],工程管理专业日益成为各大高校的热门专业。 对于普通高校工科教育定位,教育界一直存在争议。学术界在参照发达国家的基础上,认为工程科技人才除精通本专业外,还必须具备深厚的工学基础知识,并对相邻学科有所了解;业界则认为,高校专业设置范围广,重点不够突出,毕业生缺乏相应的专业实践能力,进入企业之后需要重新学习才能胜任工作要求。据笔者了解,一些实践性强的行业(如工程造价行业等)甚至更青睐高职高专学生。

培养模式的争议长期困扰高等学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生。对实践性极强的工程管理专业而言,冲突尤其严重。一方面,专业化、复合型的专业知识结构是其职业规划与未来成长的基础;另一方面,对社会和岗位的适应能力以及在其所从事的工作中是否可以尽快独当一面,是其顺利就业的关键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土木工程施工作为实践性极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其地位尤其重要。统计表明,虽然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分布广泛,涵盖施工、监理、咨询、房地产等诸多行业,但其就业重心仍然集中在施工领域[1-2]。以浙江理工大学2007级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为例,超过70%的毕业生毕业之后从事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相关工作。因此,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定位及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必须予以重视。

土木工程施工是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目的是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建筑施工技术、组织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组织与管理问题的初步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知识和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基础。从课程目标中可以看出,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在强调施工技术的同时,也注重施工组织与管理,要求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根据施工技术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施工方案,这不同于一般的土木工程本科专业。与开设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高职高专的建筑工程管理、工程监理等专业相比,本科专业的属性又决定了其不可能根据实际岗位问题进行课程组织,也不可能弱化学科知识逻辑体系而强调具体岗位技术或技能的熟练操作。

因此,对比土木工程专业和一般高职高专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具备如下特点。

(1)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并重。工程管理专业的“土木工程+管理”的专业特色决定了工程管理专业必须同时注重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以及土木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的教学与实践工作。这一点在课程学时分配上体现较为明显。通常,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教学大纲中,土木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的学时占总学时数的35%以上,这一点迥异于土木工程专业。

(2)注重章节之间的联系。除了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工艺、施工技术等局部性规律外,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注重章节之间的联系,努力研究土木工程施工的全局性规律,着眼解决建筑施工过程中不同分部分项工程的组织与部署、施工方案选择等问题。

(3)“行业能力导向”特征明显。不同于高职高专的岗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专业将“职业岗位”扩展至“行业领域”。也就是说,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不仅是为施工岗位设置,而是为建筑行业设置,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初步具备在建筑行业不同岗位(如工程估价、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工程监理、施工技术、施工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4)与其他经济、管理课程联系更紧密。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要求学生初步具备技术经济、项目管理等基础知识,能够在施工方案设计、施工部署、施工组织过程中熟练应用其相关原理。

二、当前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课堂讲述,学生课后复习,课程结束后再通过对应的课程设计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在教学实践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课程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脱节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综合性、实践性极强。对操作性强的施工工艺、施工机械或技术,单纯的课堂理论学习远远不能达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的目的,以讲述、投影、幻灯片为教学手段不如在施工现场的教学效果。然而,目前中国本科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本科院校的学生不能像高职高专学生一样通过顶岗实习等手段获取施工过程的感性认识。因此,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脱节成为土建类专业亟待破解的一大难题。

2.课程学时偏少,不足以涵盖完整的项目工艺与组织程序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内容庞杂繁多,涵盖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两大部分共计16章,且每章节内容均不可或缺。以知识层面而言,课程知识结构涵盖力学、材料、测量、施工技术、网络技术、施工组织等多个方面。为满足教学要求,提升教学效果,必须科学组织教学内容,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据分析,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合理学时(包含实践)应为80学时以上。然而,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中,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多为4学分,64学时[3],课程学时偏少,难以涵盖完整的项目工艺与组织程序。

3.重施工技术、轻施工组织与管理

长期以来,国内高校土建类专业的教学体系多以土木工程技术为主,存在重技术、轻管理的人才培养误区,工程管理专业亦不例外。具体到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课程本身所具备的工科特性使其“重施工技术,轻施工组织与管理”。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多数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中施工组织与管理模块课时在16学时以下,有些甚至只有6个学时。究其原因,一方面,国内建筑行业长时间处于粗放式的增长模式下,建筑行业的快速增长导致行业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迫切,进而影响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就业率的光环下,工程管理专业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并重的复合型培养模式进展缓慢。另一方面,我国高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师大部分出身于土建类工科专业,如土木工程等,专业教师的学缘结构也导致工程管理专业教学“重施工技术,轻施工组织与管理”。

4.不同模块之间脱节严重,相互关联少

与基础课不同,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章节之间跨度大、联系少,具有模块化、专业化的特点。例如,土方工程与混凝土工程之间几乎没有知识上的联系。然而,工程建设的复杂性特征使这些原本毫无关联的知识被放到同一课堂进行讲授。因此,传统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同模块之间联系较少,脱节现象严重。然而,工程管理专业的复合型、全局性培养目标使学生必须注重不同施工工艺或者分部分项工程之间的联系,进而统筹安排,达到建设项目“质量一流,工期、成本合理”的目标。

三、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针对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所在团队申报了2011年度浙江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并获得了校内立项和科研经费支持。经过课题组一年多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改革措施,并应用于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初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与时俱进,合理优化专业培养计划

随着建筑业的国际化,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土木工程+管理”的培养模式,复合型的知识体系日益成为相关企业引进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以2012版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为契机,经过广泛调研,积极修改、优化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一方面,增加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学时,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设计)共计96学时(理论学时64,实践学时2周、2学分),基本涵盖该课程的所有章节与内容;另一方面,调整部分实践课程的授课方式,使其易于进行模块化、专业化教学改革与实践,如分散课程设计教学环节(课程设计)等。

2. 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并重,凸显专业管理特色

为凸显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在优化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的基础上,通过修改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大纲,调整了章节、模块之间的学时分配,做到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并重。首先,在学时分配上,经过调整,工程技术模块共计40学时,施工组织与管理模块共计24学时,实践模块2周,在学时上保证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的教学效果。其次,在施工技术教学模块,穿行相关的施工组织与管理类相关知识的教学与实践,由点到面,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在实践环节(课程设计)中,除传统的施工专项方案制定,要求学生进行施工组织与施工部署,按照要求进行流水施工组织与进度计划编制,设定相应的边界条件,引导学生进行施工组织优化与施工平面图布置,最终按小组完成完整的施工组织设计。例如,将两个班60位学生分成10个课程设计小组,每个课程设计小组负责编制一个建设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包含4个施工专项方案,施工总平面图、单位工程施工进度计划表等6项主要任务,分别对应6位学生)。每位学生的课程考核成绩由团体成绩和个人成绩两部分组成,团体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施工组织设计质量给出,个人成绩由课程设计小组成员讨论后投票确定。最后,将课程实践环节(课程设计)分散在理论教学中,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理论教学伊始,指导教师同步下发课程设计任务书,组织学生开始进行课程设计,并定期进行课程设计的指导与点评工作。分散课程设计的初衷有三:一是避开学期末实践性教学的高峰,避免因为课程时间冲突而导致课程设计质量下降,确保课程设计教学时间;二是与理论教学同步,便于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三是利用团队作业(团队设计)的思想,利用课程设计小组促使学生进行交流、合作,进而加强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

3.以案例为主线,实训为手段,进行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为适应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知识点零散、跨度大等模块化特点,课题组以实际工程案例为主线,借助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实训为手段,进行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与实践。通过讨论,课题组首先按照课程内容将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分解为土方与基础工程等六大模块。其次,以一个施工工程案例为主线,分别针对上述六大模块设计课程实践环节,模拟案例项目施工组织与管理的全过程,通过施工方案设计、施工组织、施工部署等实训任务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经过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学生反响强烈,效果较为显著。

4.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实践环节一直是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建设的薄弱环节。一方面,教师“粉笔+黑板”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难以适应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另一方面,集中式走马观花的实践性教学模式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基于此,课题组构建了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根据上述模块化划分,分散完成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实践性课程,即在完成某一模块理论教学之后,立刻安排专题训练、现场参观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教学内容和实际工程的紧密结合,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四、结语

土木工程施工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主干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因此,提高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掌握更多的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是目前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黄鲁成,苗红,罗亚非.我国工程管理本科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大学教育, 2007(3):46-49.

[2]倪国栋,鄢晓非,宁德春.工程管理专业建筑施工类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2, 21(1):54-58.

[3] 李立军,杨秋学.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 2011, 20(1):83-85.

Teaching reform of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tion course for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peciatly

LIU Yong, XU Sen, ZHANG Li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Zhe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P. R. China)

第6篇

按企业的标准和流程来实现高校软件工程实训课程的目标,让企业的要求、企业的模式、企业的技术走进软件工程实训课堂。在企业实际的需求和项目开发模式基础上,使学生建立软件工程意识、提高软件工程素质、增强软件项目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的合作精神,以培养能适应社会和企业需要的IT技术人才为目标,引导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组织模式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为软件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提供充足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在企业化实施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企业实践的特色,实训指导老师要在软件企业开展调研,了解企业对软件工程人才专业技能和管理技能的要求;了解企业不同项目开发的平台;了解企业项目团队的组织结构;收集企业允许公开的组织过程资产。在调研的基础上,制订软件工程实训的课程大纲、课程章程、教师和学生的组织结构、平台和文档的定义、软件开发过程和工具的选择、项目管理的实施等。为达到实训课企业化的目的,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在调研的基础上,以企业的标准进行实验室软硬件平台的构建,包括应用软件企业的实际开发环境、项目管理环境、版本控制环境。

2)规范软件工程过程和项目管理过程。以PMBOK为指导,严格按照项目的启动、计划、执行、监控、收尾过程进行,规范学生在开发过程中的软件工程思想。

3)校企合作,团队合作。在指导教师层面,采用团队合作的模式,构建了由企业导师、项目管理人员、开发人员、有测试专长的老师组成的PMO,实时为各小组进行远程和现场技术支持;在学生层面,以学生的能力和性格为参考,任命各小组的项目经理,并且赋予项目经理一定的权限。

4)激励机制。将实训课程提升到项目的级别,定义实训课程的里程碑,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定期开展项目的绩效评估,公布绩效信息,公平公正地给予团队和成员奖励,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软件工程实训课程企业化实施方案的实施流程

实训课程在企业实施的内容上要具有可行性,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注重实训内容与理论的有机结合,避免成为单纯的技能培训。实训教师除了按企业项目的标准和流程要求指导学生,还必须在实践的过程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技术,不断进行分析和总结,制订一套适合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实训课程企业化实施的最佳方案,将探索的中心定位在如下几点。

1)探索如何在实际的软件项目中应用软件工程方法论。软件工程课程是软件工程实训课程的先行课,学生对软件工程概念、思想、方法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止步于感性的认识,在不同类型的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如何灵活应用软件工程的方法论是值得探索的。

2)探索如何在学校实验室构建软件企业项目开发的平台。学校实验室的软硬件环境是以教学和科研为出发点构建的,如何在实验室的环境下,搭建可以同时支持不同规模和类型项目开发的平台,保证学生在实训中掌握软件企业项目开发的平台,也是值得探索的。

3)探索如何在实际的软件项目中应用项目管理方法。随着软件产业的发展,规范的项目管理是软件项目成功的保障,因此,国内外的软件企业越来越重视员工项目管理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学生每学期都有实践课程,由于课程类型和时间等多方面的限制,学生很少在实践课程中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和技术。软件工程实训有不少于四周的时间,教师如何在实训中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意识和应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是值得探索的。

4)探索软件工程实训教师队伍及学生的组织结构。任何的项目开发都是建立在团队合作的基础上,为了达到实训按企业化的模式进行,不能简单的靠一个校内指导教师全程负责,学生也不能简单的分几个小组。因此,如何构建企业指导和校内指导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如何根据学生的类型成立团队是值得探索的。

5)探索软件工程实训期间需要的项目文档,构建团队的组织过程资产。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项目文档,软件项目的国家标准就对软件项目开发所需要的文档进行了定义。如何在实际的项目中进行对国标规定文档的裁剪是值得探索的。

基于以上五个探索要点,实训指导老师可制订如下的项目实施流程。

1)启动过程:制订实训章程,至少包括制订基本准则和确定实训项目。其中,基本准则包括如下几点:

(1)遵守实训基地的规章制度;

(2)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各项目组组长负责该组成员的出勤管理,组长每周五将汇总情况上报指导教师;

(3)各项目组必须保证每天有半个小时的项目例会时间(可以采用网络的方式),组长指定相关人员做好例会记录,因特殊情况而缺席的人员,必须有辅导员签字的请假条;

(4)每天课程结束之前,项目组组长将团队版本库上传给指导教师。实训项目指在深入软件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和企业指导教师互相配合,将企业实际项目裁剪到120人/天的规模,根据实训人数确定可选项目的数量。

2)规划过程:制订实训的管理计划、人员计划、进度计划、质量计划、验收计划等。管理计划指实训指导教师对实训过程中项目范围的变更处理、人员变更、时间管理、风险管理等作详细的管理计划。人员计划指为了有效地进行资源共享、团队合作以及公平的绩效和考评,我们给所有参与实训的企业指导老师、学校指导老师、学生分配不同的权限和责任,形成由PMO项目管理办公室(学校和企业老师)、指导老师、团队经理、团队成员构成的四级项目人员结构。进度计划指将四周的实训时间,根据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验收五个过程制定里程碑,各里程碑要进行评审验收。质量计划指确定要验收的项目文档和评审的节点等。项目文档指确定各团队要提交的项目文档,至少包含项目合同、项目的需求管理计划、需求文件和需求跟踪矩阵;项目范围基准;项目进度管理计划、项目进度基准;项目质量计划;项目配置计划;项目风险管理计划、风险应对计划、风险清单;项目沟通计划、设计报告、变更记录、例会记录、用户手册、项目总结报告。评审节点指结合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验收五个过程制订相应的评审节点,给出评审结果和相应的调整措施。验收计划指给出实训考核的标准和方法流程。总的原则是面向过程的考核,以团队为单位进行绩效考核,根据每个同学在团队中的角色进行任务的分配和考核。

3)执行与监控过程:按照规划阶段制订的计划,指导各团队的项目执行,在质量评审基础上给出各团队的调整措施,确保各团队所做项目的质量和效果。

4)收尾过程:完成各团队的考核工作,进行实训组织过程资产的归档及实训总结。按照上面的实施流程,不断总结和优化软件工程实训企业化实施的最佳方案。

结语

第7篇

关键词:“校企”联合 应用型 工程管理 人才培养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4.029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冲击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结构调整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职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岗位变换已成为常态。企业越来越需要职业素质高、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社会的发展也对地方高等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作为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人才基地,却又面临着培养的学生就业难等问题,其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已不再适应当前科技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培养出适应于当前企业所需要的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地方高校和企业实现“双赢”目标亟须解决的共同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高等学校要“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并明确指出:“要开展办学模式改革试点,以政府统筹、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为重点,探索部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开展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试点;开展工学结合、弹性学制、模块化教学试点。”

但是,我国很多地方院校虽然非常重视教师的学历,大多数教师也都出身于硕士和博士,但普遍缺乏必要的工程经验。大学工科教师大都是从校门到校门,从学专业到教专业,不仅缺乏工程实践知识、经验,而且缺乏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此外,由于目前我国高校与企业缺乏相互合作的长效机制和足够动力,也没有强力的政策支持,因此企业与高校联系并不十分密切。企业缺乏合作的主动意识,学校也难于根据自身的培养计划来要求企业给予配合。在许多情况下,校企联合培养工程师还是形式大于内容,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待于大力推行。在这种情况下,工科学生的工程理念、实践意识、工程素质就会受到不利影响。高等教育层面机制也不够完善,工程教育缺乏制度保障。

一、“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创新模式构建的意义和必要性

综上分析可知,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通过利用校企双方的彼此优势,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与产品开发能力强的技术人才,是高校与企业双赢的创新之举。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可直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为其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动力;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专业优势和企业的生产优势,把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为主的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接触到企业实际的生产环境,感受企业工作的职业氛围,了解企业的文化,加强自身对职业的体验和理解,从而更好地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处、学会生存,为其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条件。同时,借助于企业这个有效的实践平台,可以使教师队伍的实践水平大大提高,是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双能型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而反过来,双能型教师队伍又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基本保障,教师质量决定教学质量,教师水平又决定教学水平。

二、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指从地方上的师范专科学校、教育学院、广播电视大学、教师进修学校、中等师范学校、职业学校等,通过合并、组建、升格而来的高等院校,其特点在于它们办学时间短、名气不大以及在基础设施、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学术研究、技术创新等方面都难以与部属重点高校和省属老牌高校相比,同时,还具有高职高专的办学历史。积累了一定的实用人才培养的经验,并与地方政府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等特点。

1.校企联合培养。即指高等院校与企业紧密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及教育资源,把学习与实践的结合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以培养适应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培养模式。

2.应用型人才。即指能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实践的人才类型。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是应用能力强,熟练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第一线的生产或工作,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三、新建本科院校“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模式构建

地方本科院校是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基地,而企业是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去向和发挥作用的主要单位,因此,企业应该加强与地方本科院校的合作,共同担负起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任,以培养出适于企业技术需求的工程科技人才。但是,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与工程领域对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相脱节的矛盾,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更是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国外成功经验,本文特提出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创新模式的构建,以使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发展。

(一)研究适合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方案

通过调查,分析当前企业工程管理专业技术人员构成及人才梯队建设状况,总结确定现有企业工程管理专业技术人员为有效信任工程实际要求应具有的主要技术优势及存在的技术不足,重点凝练出当前工程企业对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技术需求,并根据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优势与特色,研究制定符合地方工程管理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方案。

(二)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通过调查,分析地方本科院校对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总结确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在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方面存在的不足,重点凝练出“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基本要求,并有效借助青年教师脱产、半脱产到企业挂职顶岗,青年教师参与企业科研项目,从企业选派有实践经验的技术员为学校兼职教师等方式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学团队。

(三)搭建校企共育平台

校企共育平台建设是实施工学交替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建设好校企共育平台,才能保证“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方案的深入实施。校企共育平台的建设主要包括校内、外教学环境的软硬件建设。校内教学环境主要是校内实验室、校内外实习(训)基地的建设,实训基地应具有规模性、仿真性、系统性、技术先进性等特点。而校外企业教学环境建设关键是找准双方的利益共同点,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根本目标,选择合作的企业应满足生产技术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社会声誉好,生产任务饱和,能提供学生实现技能训练的操作岗位,能提供学生生活、学习等相应条件,能全面配合学校的学生培养工作。

(四)构建和优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把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培养阶段。根据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校内学习阶段以及一年的企业顶岗学习阶段的培养要求和培养模式,并根据学生的就业目标和发展方向及企业的实际特点,探索“一对一师徒制式”模式、“顶岗实习”模式、“产、学、研结合”模式等的优劣及适用性,研究确定适于当地企业和高校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本文针对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工程领域的人才需求脱节,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学队伍缺乏等问题,通过调查分析地方企业对于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技术需求,分析确定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在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技术优势与不足,以及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的培养能力不足等问题,从研究制定适合于地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方案、“双师型”教学团队构建、“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方案深入实施的校企共育平台共建等方面,提出了一套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模式。该研究成果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德彪.地方高校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科教结合,2010(7):36-37.

[2]熊燕.基于区域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校企联动教育平台建构[J].中国电力教育,2012(27):54-55.

[3]赵恒志.关于我国工程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9):259-262.

[4]江国奋.“双元制”培养模式下校企深度合作的改革与实践[J].职教研究,2010:

12-14.

[5]曹志勇,付铁链,陈晨.“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我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为例[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11-15.

[6]阎玉秀,毛雯,楼丽娟等.本科人才培养现状调查及校企合作SWOT分析――基于浙江理工大学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2(6):915-918.

[7]袁慧彬.“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外教育研究,2012(9):82-83.

[8]张玉山.“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信息工程专业的应用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6):153-154.

基金项目:2013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湖南科技学院“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作者简介:

第8篇

【关键词】技能;实训;实战;模型

【中图分类号】F407.9【文献标识码】B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在建筑工程施工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中较之其它专业课而言,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要求学生必须在掌握了基础性专业课的有关知识后才能有效地学习,职校学生本身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就有待提高,平常积累的知识并不充分,这给计量与计价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但不管如何,让学生较好地掌握预算技能并能进行实际操作是教学的关键,实现技能训练与职业能力之间的有效“对接”。

基于职校学生学习情况的特殊性,教学中借助建筑实体模型应始终贯穿其中,尤其在后期的实训过程中可大大提高学生技能的应用能力、实践的操作水平。

一、实训强化技能,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中把一栋建筑的土建可分解为地基与基础工程、主体工程、屋面与防水工程、装饰工程等四大块,每讲解完一大块便进行图纸的实战练习。

具体做法是在用图纸实训前,先结合利用学校实训基地中的建筑模型,开展如土石方工程、基础工程、梁板柱工程、墙体工程、门窗工程及抹灰工程等实际建筑构件的预算编制。在这些分部的教学实践中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工程对施工图预算造价的影响是最大的,它占总造价的30-40%。尤其是其中的钢筋工程量的计算是最难的,由于中职生学习能力的现状,一般的认识、读懂图纸都需一段时间,何况现在结构图纸都采用了“平面整体表示法”进行标注,其知识点是最难理解、最难想象、最难巩固和最抽象的。我校实训基地中柱、梁、板的钢筋绑扎实体模型很好地帮助解决这一教学难题,使学生有更深的感性认识,通过测量到绘图到实际操纵再到最后的工程量计算、查定额一系列中提高了识读图、测量、施工技术、预算等的综合能力。

教学上采用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学习者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它适用于学习各类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从教师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任务的确定、完成、对完成任务情况的评估成为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由传统的“主角”转变为“配角”,学生也不再把学习当任务,而是根据任务需求来学习,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寻求知识。

因为“平面整体表示法”教学教材上一直以来是空缺,所以教师首先应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把知识点化难为易。以下是用项目教学法在实训基地开展钢筋工程的工程量计算教学的一个案例。

二、理论知识的学习、讲解

KZ钢筋的构造连接知识点讲解是按施工顺序由下往上从基础层的钢筋制作、绑扎、锚固开始,到中间层,再到顶层逐步进行。

第一部分基础层

(一)柱主筋

基础插筋=基础底板厚度-保护层+伸入上层的钢筋长度+Max{10D,200mm}

保护层取值:有垫层时一般取40mm,无垫层时一般取70mm。

(二)基础内箍筋

基础内箍筋的作用仅起一个稳固作用,也可以说是防止钢筋在浇注时受到挠动。一般是按2根进行计算。

第二部分中间层

(一)柱纵筋

KZ中间层的纵向钢筋=层高-当前层伸出地面的高度+上一层伸出楼地面的高度。

(二)柱箍筋

KZ中间层的箍筋根数=N个加密区/加密区间距+N+非加密区/非加密区间距-1,按图集03G101-1中关于柱箍筋的加密区的规定教学。

第三部分顶层

顶层KZ因其所处位置不同,分为角柱、边柱和中柱,也因此各种柱纵筋的顶层锚固各不相同。

三、实训基地参观模型

在黑板上讲授理论知识、提出问题,让学生有初步印象带着问题到实训基地现场。

分组带学生围着柱子钢筋绑扎模型进行讲解,进一步让他们熟悉其中的每根钢筋的构造与相应的理论计算公式;

四、实际丈量、按图施工操作

准备好安全帽、卷尺、下料钢筋、铁丝、笔和纸等分组进行实际丈量,将每组的丈量结果公布于黑板上,取统一准确值(有实际的施工图纸作参考),然后绘出图样;在绘出的图样基础上(下工地)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绑扎钢筋。

五、计算应用

有了前面的理论学习加实践技能操作作铺垫,学生技能的综合能力尤其在预算的理解、应用能力方面较以前有明显的提高。

算出每一分项的工程量,查、套定额;求出每项直接费,把所有的结果汇总;

六、归纳、总结

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选一组员畅谈感想。学生在此基础上计算实际工程图纸中的内容就相对容易理解多了。

七、实战总练习。

在学生进行了实际建筑构件的预算编制后,将已经准备好了的实际施工图纸拿到教室让学生分组练习。

在实训基地上课认真的基本上已能按图纸算出钢筋的用量,但如何带动落后面?采取措施:将全班分组、分块、座位打乱,让不会的围着会的一起算、一起讨论,老师就主要负责把关,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此实践后大部分人接触到工程实际图纸后不用紧张,也能较轻松地应用。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下特点:

教学对象学生的主体性。让我们摆脱了“一支粉笔”、“满堂灌”、“填鸭式”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培养脱节的教学方法,教师从课前准备、教学过程的组织安排到最后答疑解惑、归纳总结,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从分组讨论、接受任务、分工合作、完成任务到分析得失、提出困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过程实现做学合一,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课堂直观、情景化。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了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的见,摸得到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对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而言,既要多利用现成的建筑如柱、梁、门、窗等作为最直观教学参考之用,同时更要应用实训基地的建筑模型如基础、钢筋、模板等帮助我们解决“直观”上的问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学习成果明显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分小组从量尺寸到现场制作、绑扎都离不开同学间的团结、互助、沟通交流的能力;另外这一教学任务的完成不仅掌握了计量与计价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巩固落实了制图、测量、材料、施工技术等的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洁,顾泠沅.《行动教育-教师在职学习的范式革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9篇

一、理论与实践并重,加强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1.重组课程结构,实行课程综合化”。在能力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在实践中根据能力培养要求将课程形成三化:技术基础课“系列化”、专业方向课模块化”、实践课程体系化”。同时,还把计算机应用、外语教学更好地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实践课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外语阅读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2.整合课程内容,建立能力课程观”。专业方向课中均安排相应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彻底打破学科体系的束缚,完善以开展能力课程研宄为目标的5个课程组:建筑基础课程组,测量课程组,施工技术课程组,工程管理课程组和建筑结构课程组。重点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的整合,树立新的能力课程教学原则,理论教学注重实践性,实践教学以能力培养为中心。适当调整理论和实践教学学时,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之比为1:1,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

3.开发新课程,以便适应能力培养的要求。针对施工技术和工程管理能力培养分别开设建筑施工工艺实训、建筑材料质量检验和建筑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实训课程,研宄制定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大纲、课程实施方案和指导书,编写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实践教学教材。

1.适当调整理论和实践教学学时。在教学计划中,《钢筋砼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三门课程合为一门课《建筑结构》,学时由原来的151学时减为125学时;同时;《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三门课程合为一门课程建筑力学》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

2.开展理论课的现场教学。这样可以将理论课教学场所由教室向试验室、实训室、生产现场过渡。部分课程可安排一定学时的现场教学,学生在现场可以直接参与、观摩,进行互动教学。

3.依据能力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对课程考试方式方法进行改革,注重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要改革成绩评定办法,对专业方向课进行能力考核,能力成绩”由各模块课程成绩和集中实践环节成绩组成,各模块成绩又由理论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和实践课成绩综合评定。同时,结合各课程特点改革考试方法,大量采用面试、总结报告、答辩、技能操作、论文等形式,考核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成绩真正反映出学生掌握专业能力的水平,促使学生对知识消化进行自我检测。

二、技术与人文融通,构建职业能力训练体系

1.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对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深入分析,探寻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为宗旨的整合策略和方法,对教学目标、内容、条件、组织、评价等方面进行整体研宄,逐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为此,我们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实践教学相对理论教学在形式上独立,这有利于对实践教学的组织、督导、检查和考核;二是在实践性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等方面,保持与理论教学的紧密联系,实施以能力课程建设为核心,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实现技术与人文的融通,形成七环节一制度”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七环节”指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实习教学、设计教学、技能训练、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等七个教学环节;‘一制度”指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2.构建职业能力训练体系。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成应用”为主旨构建职业能力训练体系。在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时,根据市场需求,确立培养目标;围绕培养目标,确立主干课程,形成教学计划;加强课程建设,精心选编和自编教材;按照岗位群所要求的职业能力,规划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同时,还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社会实践,跟踪分析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断完善职业能力训练体系。此外,以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实习教学、设计教学、技能训练、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等七个教学环节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来保障职业能力训练体系的顺利实施。

在教学组织和学生学习方面建成两体系一环境”,即:实践教学体系、职业能力训练体系和仿真的职业环境。在能力培养方面形成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搭建土木工程基础知识平台,让学生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完成技术基础理论的学习,辅之以基本技能培训,开展系列化”的技术基础理论课程学习;第二层面,进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一年时间内完成建筑工程专业主要单项技能训练和其必需的理论知识,使学生通过工艺实训和施工实习,在仿真的职业环境和施工现场中进行岗前训练,使专业能力培养课程形成模块化”;第三层面,通过毕业实践,安排学生顶岗锻炼,让学生直接在工地现场技术员的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从而形成综合实践能力,达到毕业就能上岗的要求。

在实际教学中采取阶段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即将实践教学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本专业单工种的基本操作技能训练,这是实践教学的初级阶段;第二阶段是专业技能训练,称为中级阶段;第三阶段是综合能力实训,包括毕业综合实践,称为高级阶段。通过这三个阶段,最终完成职业培训。

三、加强师资队伍和实践基地建设,保障职业能力训练的顺利开展

    1.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是培养和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双师型”教师,形成一支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师德高尚、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我们采取各种措施,如选拔部分教师到相关的企事业单位锻炼、顶岗;通过一对一”帮带,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从生产一线引进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承担教学工作任务;通过以上措施,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2.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根据专业建设规划,建立健全满足专业实践要求的实验室、实训室。对学生开放部分试验室,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达到规定要求。此外,根据行业特点,不断更新试验设备,在设备配置方面体现高标准、高起点的特色。

3.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建设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同时,积极寻求校外合作伙伴,加大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与当地建筑企业经过协商达成校企合作协议,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双方互派相关人员进行业务交流,开展多方面、深层次的学研合作,使专业教师与企业的技术人员紧密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在科研上从项目论证、市场调研到技术攻关不断进行交流,使校企双方的产学研工作真正达到了一个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目标。

第10篇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教学改革

Project Management Sand Table Simulation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LIU Wei-xing SHAO Xiao-shuang ZHANG You-jia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Northeast Dianli University, Jilin Jilin 132012,China)

【Abstract】The experience of sand table simulation is a new type teaching mode, in view of the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cours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and table simulation teaching model, sand table simulation for project management teaching organization and teaching content of system design, combining with teaching practice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f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Project management;Sand table simulation;Teaching reform

工程项目管理是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不仅涉及到工程管理专业土木技术、管理、经济、法律四个平台的学科基础知识,同时还与工程项目从立项、招标到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的建设周期各个环节紧密相关。为了适应现代工程项目对管理人才的要求,教学中不仅需要注重工程项目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介绍,还需要在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加强培养。传统教学模式下,主要采用通过老师教、学生记的方式来学习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作为授课老师,在理论和观念上也许驾轻就熟,但由于缺乏工程实践经验,所讲的内容很难涉及具体的操作层面,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感到枯燥乏味,难以学以致用。案例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多数案例分析只是侧重工程项目实施某一阶段,或仅仅涉及个别知识点的应用,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不利于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本文引入沙盘模拟方式,通过体验式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改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1 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教学特点

沙盘模拟是20世纪50年代由军事沙盘演化而来,是一种突出直接参与及体验式的教学方式[1]。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教学的特点是运用沙盘推演的方式,模拟工程管理从立项到组织实施到竣工验收各阶段,不同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和任务。相比于传统的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模式,沙盘模拟教学方式具有以下特点[2]:

1.1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沙盘模拟通过模拟项目立项、招投标、合同签订、项目实施、项目验收等各不同阶段的决策和实施过程,学生作为项目主体,依照角色参与到工作分解、制定计划、材料采购、劳务安排、组织施工和财务结算、合同管理等一系列业务中,真正体会工程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结合具体问题主动思考,极大的激发了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2 注重知识综合和能力培养

沙盘模拟涵盖工程项目管理的整个过程,内容涉及多门专业课程专业知识,包括建筑工程项目生产管理、采购管理、财务管理等多方面内容。学生在模拟决策过程中,需要将以前多门学科的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到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基础上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且站在工程决策者的角度来系统思考,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1.3 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工程项目管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不同部门相互配合,沙盘模拟过程中学生扮演着不同角色,当工程中出现矛盾和分歧时,需要项目成员间相互配合,通过沟通和团队协作来解决问题,实现项目目标。沙盘模拟方式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又使其在意见从分歧到统一的过程中学习到团队协作精神。

2 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教学模式设计

2.1 沙盘模拟教学组织

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教学组织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教学准备、实施模拟教学及模拟结果评价[3]。

2.1.1 教学准备阶段

教学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是人员分组和任务描述,通常情况下,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小组5人左右。每个学生在模拟中扮演不同角色,每人都有各自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范围,成员间通过信息交流,协作配合来共同完成给定任务。要做好沙盘模拟,需要提前设计好模拟任务及背景,模拟任务应贯穿整个项目建设过程。如立项阶段要在沙盘中给定立项所需的资源、地质条件、气候等信息,为了发挥学生主动性,还可以让学生自主收集部分信息,提前布置给学生来完成。通过适当分组,合理设计沙盘模拟的任务,为后序的模拟竞争做好铺垫。

2.1.2 实施模拟教学

按照给定的项目任务,各个小组模拟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立项、设计、招投标、施工和竣工验收五个阶段的不同任务,小组成员相互协作,以阶段成果为载体,提出合理的决策方案。如施工阶段,小组成员可以分成项目经理、财务经理、经营经理、生产经理和采购经理,依据施工图纸签订施工合同、准备所需物资、施工平面图,遇到问题及时沟通,真实体验工程项目管理者在市场中的决策过程。为了提高模拟效果,教师在模拟过程中可以扮演立项审批部门、招标方、银行、业主等外部角色,并根据项目实施情况变更外部参数或环境,为项目小组提出新的问题。

2.1.3 模拟结果评价

根据不同项目小组在沙盘模拟中的表现给出评价,每个小组先要对本组模拟中的表现进行总结,认真领会如何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专业实践中。教师对小组的策划和执行结果进行点评,重点是考察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的表现,对于学生表现突出的地方,应及时给予肯定,对于表现不理想的地方,也应以鼓励方式为主,并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找到问题根源。通过沙盘模拟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探索和学习专业知识。

2.2 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教学内容系统设计

沙盘模拟为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的实训内容,因此模拟内容要紧密联系课程教学,由于该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相关的前期课程包括工程施工、工程概预算、工程合同管理等,考虑到我校工程项目管理侧重为输电工程项目,因此将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放在第7学期来开设,共56学时,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内容系统设计如表1所示。沙盘模拟的内容包括项目立项、设计、招投标、施工和竣工验收五个阶段内容[4],每个阶段的沙盘模拟教学2~4学时,从教学目标上看每个阶段的模拟都涉及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每个阶段的成果体现了策划和结果。沙盘模拟中学生需要考虑如何保证项目质量、进度和成本目标,如何协调业主、承包商、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材料供应商等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解决这些在现实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最终加深学生对与理论知识如何实践应用的理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目的。

表1 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内容系统设计

3 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实施与建议

依据上述项目管理沙盘模拟的系统设计,在我校工程管理专业近两届学生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实践,采用设计好的沙盘教具,以及梦龙项目管理软件、广联达电力工程造价软件,开展了沙盘模拟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从学生反馈信息来看,此类实践性的教学方式使本专业在校学生初步掌握了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知识和管理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动手能力,促进在校学生尽早的进入职业角色。由于这种学习方式是通过管理互动的方式进行,具有创新性、趣味性、综合性及相应的挑战性,深受学生欢迎。总结近两年的教学实践,还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3.1 改进沙盘教学设施

一方面丰富现有案例资源,包括沙盘模拟中所需的工程图纸、定额、设计标准和规范等,尤其是更新典型的电力工程资料(变电工程和输电线路工程),以保证与当前的实际工程相一致;另一方面,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包括计算机、投影仪、网络设备,及时升级广联达沙盘模拟软件,采用BIM信息门户技术构建沙盘模拟平台。

3.2 注重师资培养和建设

实施沙盘模拟教学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指导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还需对整个模拟过程能进行全方位的把握,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看出,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沙盘模拟教学的重要保障。

3.3 加强校企合作

沙盘模拟的核心意义在于为学生提供项目管理的虚拟环境,为今后走向工程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全国高等院校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大赛已举办了四届,广联达公司与各高校的合作不断加深,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4 结语

沙盘模拟实践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实战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充分展示了体验式教学的魅力。本文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沙盘教学组织和教学内容进行了系统设计,结合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为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教学改革提出了建议。

【参考文献】

[1]毛鹏.沙盘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03):89-93.

[2]洪伟民.沙盘模拟与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J].广西教育,2009,36:37-38.

第11篇

【关键词】项目导向;教学模式;课程改革;教学实践

1 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体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探索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新型的教学模式。通过课程改革实验,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科研能力,提升学校的专业建设水平和办学水平。

2 课程性质、目标及特点

2.1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建筑工程管理系工程造价等专业的必修课程。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揭示了建筑工程市场的一般规律;明确了招投标工作的程序和应遵循的原则及招标、投标与合同管理的内在联系;总结了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方法。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是学生今后从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作必备的知识。

2.2 课程目标

2.2.1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建筑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熟悉和掌握招标、投标的程序;掌握招标文件与投标文件的编制;了解国际工程招投标的概况;熟悉工程建设过程中合同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2.2.2 能力目标

(1)能完成某些特定工程的招标文件的编制、投标文件的编制、合同文件的签订;

(2)通过建设项目工程实践的训练,具备初步工程谈判、案例分析和工程索赔的能力;

(3)结合工程造价知识的学习,能灵活运用投标决策和投标报价技巧等技能;

2.2.3 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熟悉招投标管理行业岗位规范和职业道德标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2)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与合作协调能力;

2.3 课程特点

本门课程学习过程中涉及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知识,除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外,还必须让学生接受编制招标文件,编制工程标底、组织招投标、编制投标文件等实际工作的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招投标应用及合同管理能力。

3 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本课程建设可坚持以下理念:(1)以工程项目为导向,任务为载体,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2)在招投标的各阶段中,用工作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 (3)以行业企业、学院实训基地为依托,用真实的工作环境实训,使学生掌握招标、投标全过程及相关文件的内容,体验招投标过程中的实际场景;(4)在任务的训练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积极引导,营造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学氛围; (5)根据市场动态,及时与行业企业研讨,调整、更新相关教学内容。

4 教学内容

4.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4.1.1 按照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岗位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要求制定课程标准;

4.1.2 教学上以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岗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设计教学内容,以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4.1.3 课程内容与岗位要求接轨,并融入全国统一造价员、广东省预算员等岗位证书(资格证书)考试内容;

4.1.4 与相关企业共同设计基于招投标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聘请企业人员参与教学全过程;

4.1.5 毕业设计采用模拟招投标的形式,以本校在建的真实工程为题目,布置设计任务,给学生分配不同的角色,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训练中体验真实的工作场景。

4.2 教学内容的组织

本课程采用项目导向法进行课程教学。项目导向教学推崇以项目导向或任务驱动课堂教学过程,突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4.2.1 项目一:对建筑市场的认识。

4.2.2 项目二:招标方的工作

4.2.3 项目三:投标方的工作

4.2.4 项目四: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工作。

2.4.3 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

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使实践内容与课堂教学互动,突出体现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实施三大模块、二阶段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设计。三模块分为:课堂教学模块、单项技能训练模块、综合实践训练模块。

第一阶段:课堂教学模块与单项技能训练模块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按照实践岗位能力的需要融入单项技能训练。

第二阶段:把各单项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进行综合实践训练。综合实践训练环节有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毕业设计采用模拟招投标的形式。

5 教学模式方法与手段

5.1 教学模式的改革

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新工程造价专业的培养模式,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5.2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上通过使用演示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多媒体教学、软件实训以及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5.2.1 在招标过程的训练中,先演示历史工程的招标公告、资审文件、招标文件,教师还要先准备好问题,启发学生归纳,让学生学习后总结各种文件的主要内容,并提出其中的成功和失败之处,教师点评、总结。

5.2.2 布置学生仿写各种文件,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完成教、学、做的全过程。

5.2.3 仿真实训,以真实工程为背景模拟工程招投标各环节,让学生参与全过程模拟招投标,学生自行组织整个模拟过程,各自分别充当不同的角色,同时要求学生用软件完成招投标的全部工作。

5.2.4 毕业实习到校外企业顶岗实训,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并对学生的工作进行跟踪评价。

5.3 举办招投标大赛

建立起一种竞争机制,用招投标模拟大赛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从头到尾熟练掌握整个流程,并且对优胜者颁发技能证书,提升学生与社会接轨的能力。

6 实训基地建设

6.1 校内实训设备与实训环境

建成校内实训基地,可以采用模拟企业真实情境的方法进行建设,学生可使用实际工程图纸编制工程造价,并能够利用该实验室为项目办和设计院编制标底,审核结算。

6.2 现场教学基地

为使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有机结合,课程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要去现场教学,到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等单位现场教学,讲授真实的过程,同时也让学生初步体验环境。

7 师资队伍建设

选聘一定比例的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又有一定教学能力的企业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毕业环节,真正实现学生实习岗位与学生就业的“零距离”。

参考文献

[1]郑丽辉.建设工程竣工结算审核工作常见问题及对策[J].工程,2010,3.

[2]王崇保.高校基建工程竣工结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8.

[3]胡婷婷,郜文.把握建设工程工程结算审计中的关键问题[J].科技广场2009.10

[4]黄菊.工程结算审计中应注意的问题[J].工程与建设, 2007,21.

第12篇

[关键词]实践能力 建造师执业资格 培养模式

一、前言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建筑业市场的开放和行业界限的打破,土木工程施工、监理等企业已由过去靠某一行业的单一经营模式,开始向面向市场的综合经营模式方向发展,项目管理与国际接轨,使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土木工程行业迫切需要懂技术、会管理、适应性强、具有良好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土木工程实践教学效果,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探索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成为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的重点工作。

二、土木工程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土木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土木工程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工程设计与施工、加强实践应用能力训练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1]。实践教学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以实际工程为背景、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因此,在实践教学体系中要注重基本技能、创新能力训练和基本素质的培养,使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都能充分体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理念。

三、建造师执业资格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随着建筑业向国际化、规范化发展,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已经成为行业发展和国际化的必然趋势。根据《建筑法》中的规定:从事建筑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并在执业资格证书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建筑活动[2]。我国执业资格认证制度在不断完善,土建行业工程技术人员不但需要精通专业知识和技术,还需要取得必要的执业资格证书。执业资格准入制度是国际化的要求,反映在土木工程教育中的要求为:学生一方面要学好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按照执业规范化的要求来严格要求自己,最终达到专业资格要求。这就要求土木工程(施工及工程管理方向)专业教育要更好的与执业资格制度挂钩,使该专业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很快地适应社会需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尽快成长为具备一定应用与创新能力的专业工程师,并与执业资格对人才培养要求相衔接。

四、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与建造师执业资格要求的差距

(1)建造师执业资格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

建造师是懂管理、懂技术、懂经济、懂法规,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既要有专业理论知识,也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很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在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指导方针下,以企业对人才素质能力要求为导向,以执业资格综合素质为重点是实践能力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首先,建造师的四大模块中体现了管理、技术、经济和法规等方面不同层次的实践能力,只有通过不同形式和层面的实践活动,才能让学生了解和体会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其次,随着北京建筑行业的不断成熟,特别是金融危机以后,企业越来越希望大学毕业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基本知识扎实,上手快,能够到单位后马上进入工作角色,这就需要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拥有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技术知识。作为建造师,沟通与合作的团队精神也很重要,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同时又具备工程项目管理、绿色建筑施工、文明安全生产管理等良好素质,毕业后能够从事国内外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施工、经营管理、科技开发和科学研究等工作。

(2)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培养方案,土木工程专业(施工与工程管理方向)的培养目标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土木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结合这一培养目标,全国各个高校以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四大知识平台课程的建设为基础,展开了针对土木工程专业(施工与工程管理方向)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与课程体系的建设与研究。通过调研国内部分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施工与工程管理方向)课程的情况分析,可以看出目前课程体系缺乏完整统一的教学指导,平台课程的知识体系不系统,特别是在教育部提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后,工程管理人才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问题更加突出。目前,实践教学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缺乏自主性、创新性及针对性;传统实践教学环节基本上可由一个学生单独完成,缺少必须靠一个团队来完成的教学形式,使学生缺少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的训练;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相对滞后,院校与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导致实践性教育严重缺位[3]。因此,充分利用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机会,搭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建造师执业资格相衔接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五、以建造师执业资格为导向的实践能力培养

(1)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计划修订

我院在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指导方针下,根据教育部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以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为导向,以建造师执业资格综合素质为重点制定土木工程专业(施工与工程管理方向)的培养方案,其中,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为了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需要的、与建造师执业资格相衔接的、具有创新精神、工程实践能力、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我院认真分析建造师执业资格四大支撑模块知识点与实践教学的联系,在课程设置、专业知识体系构建、学生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等方面突出与建造师执业资格相衔接,满足建造师执业资格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行了实践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如表1所示,实践教学中的课程设置体现了建造师执业资格的四大知识模块及相应能力培养。

表1:实践教学中的课程设置

其中,原教学计划中弱化了化学课程,而学生在学习建筑材料的相关课程和在工作中接触到材料的化学性能时明显缺乏必备的化学知识。其次,施工管理中缺乏污染控制方面的内容,从建筑材料的选择到施工过程的污染控制,从建设过程到投入使用后室内环境的控制,无一不需要具备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专业知识的施工技术人员,各个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中,对学生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管理方面的训练不足。另一方面,我国新建筑的建造高峰后,对原有建筑的检测、评估和维修加固将成为建筑业的一个重要发展领域,近年来新兴的无损检测新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融入并加强无损检测技术成为我院在专业建设中考虑的重点。并且,制图与识图是土木工程技术人员表达设计意图、交流技术、指导生产施工等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从业人员不但有建筑施工制图、识图的基本技能,而且还必须熟悉国家的相关标准规范。根据以上的专业调研和行业发展趋势的分析论证,结合建造师执业资格的能力要求,我院在实践教学培养计划中体现出以下特色:①开设《工科化学与应用》、《建筑结构施工图识读》、《无损检测技术》、《建筑节能技术》课程以及相应的课程试验和课程设计;②开设“建筑污染控制与管理”专业选修模块,将施工中的环境污染控制和安全管理融入专业教学中;③综合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土木工程施工综合设计。

(2)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建造师执业资格要求相衔接

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学生在完成专业基础和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安排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进行专业系统实践,是很有必要的。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主要包括校内和校外实践基地,校内实践基地主要面向学生和教师开放,针对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开展实践工作,着重体现了建造师执业资格中技术模块的能力要求。校外实践基地主要是采取校企联合的形式,将学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以及毕业实习中的一部分安排在建筑施工企业进行。为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培养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中基本实践和创新能力,探索与建造师执业资格相衔接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我院与北京怀建集团、麒芳建筑职业培训学校合作进行实践教学。由于学生就业后将直接面向实际工程,而学生所学的知识是分散在每门课程里面,对一个学科来讲是完整的,但对一个工程来讲是局部的,使学生无法真正了解和掌握整个工程的完成过程,缺乏整体工程概念和团队合作意识。因此,我院在实践基地进行的教学过程中,以某个实际工程为背景,由学生组建项目部,按照培训学校提供的实训场地、实施方案、授课计划等学习建筑施工过程中部分工序的操作方法、工程项目管理内容以及相关法规知识,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全面总结、融会贯通,并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应用和理解,充分体现了建造师执业资格各个知识模块的能力要求。

六、结语

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需要改变实践教学的传统思想和观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深入研究和探索,开辟新思路,构建适应新形势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建造师执业资格为导向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将重点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认真分析建造师执业资格四大支撑模块知识点与实践教学之间联系的基础上,通过课程设置、专业知识体系构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突出与建造师执业资格相衔接,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基金项目:北京工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ER2011-B37)

[参考文献]

[1]夏建中,吴建华.卓越土木工程师培养的实践环节教学研究[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0(5).

[2]肖艳.执业资格准入制度与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J].高等建筑教育,2006,1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