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文精神论文

人文精神论文

时间:2022-07-16 03:20: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文精神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人文精神论文

第1篇

(一)回归教材,从教材中挖掘人文精神的突破点

人教版高中文科化学一共有2本教材,分别是《化学与生活》和《化学与社会》。纵观这2本教材我们可以将高中文科化学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内涵概括为三个方面:1.人与自然的关系;2.人与社会的关系;3.人与人的关系。1.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自然环境的负担日趋严重,大量工厂随意排放着不达标的废气和废水,造成臭氧层被破坏、河水重金属超标。因此,合理运用化学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够促进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由此,绿色化学的概念应运而生。2.人与社会的关系。化学教育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父母、对家庭的责任感,培养对祖国、对人民的责任感。3.人与人的关系。教育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化学与社会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和的一门课程。人类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地向自然索取资源,向社会索取利益,却很少对自己进行反思。而人文精神的主旨就是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引到人自身的问题上来。在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习惯。

(二)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培养其人文精神

由于不同的学生其成长环境不同、个人经历不同、对于知识的接收能力不同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出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文科生与理科生不同,其思维的逻辑性没有理科生强,在答题的过程中不能预先设计好答题的步骤,对于公式往往也是生搬硬套,不能很好地理解其中的意义。但是文科生的思维优势也不容忽视,他们的形象思维很强。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运用这一点。

(三)学科交叉,在不同学科的交叉点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现如今的高中文科生不仅需要学习文科的必修课程,还要学习带有理科性质的选修课程,例如物理、化学、生物。这些课程的安排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培养文科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需将一些化学知识点与其他学科相融合,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化学教材中的许多原理、定律都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这就是说,化学是研究物质的,但是它不仅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以及性质,更为关键的是还研究物质的变化规律。而在政治学科中,教师经常强调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不断发生变化的。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因此化学研究的范围也包括自然界、人类和社会。文科学生对于化学这门学科可能会感到陌生、排斥,但是对于政治的学部分人还是很感兴趣的。由此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可尽可能地将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相联系,以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文科生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借以培养文科生的人文精神。

《中庸》中强调,对于学问应该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就要求文科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而应该放宽眼界不断地汲取大量的知识充实自己。对于教师而言,在培养学生方面,不止要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对他们人文精神的培养也至关重要。

作者:赵淑梅吴蔚林红单位: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第2篇

一、体育教学思想崇尚多元化和个体差异、主张平等开放、勇于创新和超越自我精神

现代主义从一个新的视角指出教育研究发展的方向,学校教育追求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但并不是意味着每个受教育者同样的、模式化的、绝对的全面发展,在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后,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即符合学生自己的特质及其生活中的特殊性的人,符合当代社会道德规范的人,人的全面发展是在承认人的差异性、特殊性基础上的全面发展,是与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就是促进人的社会化,促进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使人在接受教育之后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中,更快地找到个人的社会位置,同时形成社会责任感;应试教育是为取得考试中的高分,学校机械地采用多种管理方法和手段,强调学生的绝对地服从,独立性和创造性被畸形的教育环境抑制。学生失去个性和创造力,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而是机械地按教学大纲要求把所有内容一股脑都教给学生;只注重考试科目的培养和考试内容的训练,没有注重人的综合发展。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应该是学习过程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热情帮助者和服务者,现代学生从各种现代化信息中得到自己喜欢的各种资料,他们会拿来和老师教的进行比较,从而产生疑惑或新的见解对老师提出质疑,教师要及时鼓励并加以探讨,用人文关怀思维评价学生,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更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教学过程充分贯彻“以学生为中心怕勺教育原则,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师生关系平等,培养学生学习和锻炼的自主性,注重锻炼的习惯养成,发挥体育教育在学生人格生成中的责任和价值。

在从古希腊的和谐发展的体育文化思想和近代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可以了解到,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带给学生的应是愉‘说的情绪情感体验,使人体在接受较为适宜的运动负荷和强度的刺激后,使体质和健康水平得到发展,但是不能否认,单调而枯燥的体育教学、训练虽然暂时能在某种程度上增强学生体质,但学生在感受上是乏味的甚至是痛苦的,当他们失去学校体育教育这种锻炼环境后,积极的体育活动意识将在快节奏的现实生活中消失。而体育教学为学生终身体育服务的教育意义也就失去。因此,体育教育中应时刻注重对人本身的精神世界的强化,关注人的全面的健康观,使人在身心、精神和人格修养方面都到合理的锻炼。在体育教学中,教学思想、手段和方法的运用要有利于学生体态、技能和人格等美的培养,使学生从外及内,都能朝向和谐的境界的发展;重视学生的理想、情感和意志的培养,使体能和情感统一协调发展,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完整的人格。

二、体育教学要有人文精神,只有教育有了人文精神教师才能更好地执行人文精神

教师也要有人文精神,只有自己具备人文精神才能从自我内心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更好地融入学生中。体育具有维持、增强和改造人体机能、形态和精神状态的功能,提升人的健康水平,它注重的是对人的改造和发展,因此,人文教育思想应该成为体育实践的基础,如果体育没了人文思想则体育也失去独有魅力。在教育过程中,不关心学生精神感受那么教育也就失去了内涵和意义。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注重人的发展,注重“以人为本”,同样教育必须贯彻人文教育,没有人文的教育,体育教师只能机械式地教学,对体育技能进行填鸭式的教学,从而使体育教师失去活力、亲和力,体育活动失去理性和公平。为了充分把体育的人文精神传授给学生,充分利用各种体育运动资源,发掘其中的内涵,强化人文的关怀、教育和训练,让学生在轻松、’偷快的环境中,体会回归生活,回归自然的感受,学生不断克种种困难、超越自我,发挥个性,留下欢笑,带走健康和快乐等。人文精神是体育这一人类劳动文明成果的内涵的拓展,同时,现代体育是现代人文不断发展的产物,我们应顺应人类、社会和历史的发展,在体育教学中树立人文教育思想。

三、结语

通过分析和理解现代主义和现代教育的辩证关系,进一步明确了人文教育思想在体育教育中的基础地位。体育教育要充分体现体育人文精神,人是第一要素,建立融洽师生关系,师生相互学习。将人文思想贯彻到体育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使其有个性和健康的心灵。坚定不移执行人文体育,始终保持人文体育在学校体育课堂中的基础地位。

作者:刘风雷 单位:江苏省郑梁梅高级中学

第3篇

一、地理人文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

地理教材对人文意识的挖掘和渗透不够地理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与人文精神有关的地理知识,地理教师要善于挖掘,加强地理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此外,发掘教材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对学生人文意识的渗透。而在现实中这方面做的不足:教师对教材研究的深度还停留在表面;对学生人文意识的渗透培养意识较弱。如以我国森林覆盖率的变化时代变化4000年前远古时代2200年前战国时期1100年前唐代1840年前后民国时期建国初期现今覆盖率<60%46%33%17%8.6%12.51%16.55%资料来源:中国木业资源。我国森林总面积世界第5位,但人均森林面积仅占世界第119位;我国森林总蓄积量占世界第8位,但每公顷平均蓄积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果按人均计算人均蓄积量更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世界人均森林蓄积量为71.8立方米,而我国的人均森林蓄积量仅为8.6立方米。我国森林覆盖率低,引起大量土地沙化、荒漠化,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的恶化。这些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森林的减少对我国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等的影响。这样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3]。

二、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途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得以空前提高,世界经济也得以快速的发展和高度的繁荣,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但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由过去的崇拜自然到改造自然甚至征服自然,人地关系也由和谐到不断地恶化,大自然在赋予我们生命、给于我们资源的同时却得不到我们应有的尊重和呵护。大自然也以它特有的方式在给人类敲警钟,森林资源、水资源不断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等环境问题不断增多,洪涝、干旱、台风、海啸、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不断加剧。从这个角度看,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不仅是发展问题,也是道德伦理问题。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更是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将中学地理人文精神教育作为地理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归宿点。

三、小结

人文精神培育是一件持续性工作,不可能通过一次教学改革或几篇文章一跳而就。现实中人文精神的培育比较滞后,已经体现出它的不足之处,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了自身更好的发展,我们应该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校园氛围、教师人格、课内外结合等方面都要不断加以努力和创新。地理作为一门科目,而如今的地理教育迫切地需要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如今资源越来越少、人口越来越多的现实之下,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才能走的更远、更好。

作者:王杰华单位:江苏省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

第4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高校体育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概念进行分析。之后,文章阐述高校体育教育中人文关怀设置的重要性和途径。

马克思社会唯物主义指出,社会物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的发展必须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必须是实用主义和人文文化的比翼双飞。因此,人类在开展教学实践时既要注重传授科学技术、增强体魄,同时也要加强培养受教者的人文素质。然而,在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只重体魄锻炼,忽视体育人文关怀的现象。在这种背景下,如何理解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关怀设置的课题就成为当今教育界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

一、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关怀的概念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关怀是指通过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环境、教化和实践等途径,使受教者的个性得到解放,对受教者的人性和人的价值得到肯定。这种人文关怀最终内化于受教者的心灵,外化为受教者的行动,体现为经过较强的身体活动和实践来启发受教者对人生意义进行正确的思考和评价,对生命持尊重和关爱的态度,对人的尊严和价值实施积极的维护。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关怀主要包括团队关怀、个体差异关怀、人的价值实现关怀和审美情操关怀等四个方面。

二、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关怀设置的重要性

在21世纪的今天,体育教学承担着为国家培养身体强健、人格完整的生力军,为社会输送具有良好人文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重任。因此,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设置人文关怀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性。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关怀的设置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与我国“以人为本”的民族传统和时代精神相符合。我国孔子等古代教育学家以及当代教育学者都认为,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是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的核心要素。体育教学是众多教学门类中的一种,当然也符合上述认识。因此,普通高校在体育教学中,始终贯穿人文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以人为本”的民族传统和时代精神的具体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和维持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与锻炼中,体验体育的乐趣,使之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第二,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性直接体现为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普通高校的学生在具有人文素质关怀下的体育教学中,能够产生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兴趣,甚至能够呼唤出学生内心中“体育,我爱你”的心声。学生对体育学习所产生的这种“有兴趣”的良好心态,有助于他们持续而专心致志地完成体育训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使之心甘情愿地进行体魄锻炼。

第三,普通高校的生源特点及其教学目标进一步强调了体育教学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性。普通高校的学生多为文化课考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的教育中形成了一种只重文化学习,忽视体育锻炼的错误认识。他们往往身体综合素质低下,体育知识匮乏,没有良好的锻炼习惯。而新世纪普通高校的教学目标恰恰要求我们,不能把学生培养成只具有单一专业知识的个体,而是要把他们塑造成为一个有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一个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人。所以,必须重视和加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关怀的设置,使大学生们的体育人文知识、体育人文精神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国家的需求。

三、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关怀设置的途径

基于上述认识,我认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人文关怀设置。

第一,全面更新体育教育观念。随着奥运会的成功召开,我国人民的体育观念得到巨大的更新,体育教育也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理念已成为新世纪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新的体育教育思想重视人的和谐发展,强调把体育作为强身健体的终身运动,而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竞技活动。对此,普通高校的体育工作者要全面而及时地进行更新,更好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第二,在体育教学组织上,以“活泼、自由、愉快”为主调,教材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活动的具体安排以及技术语言的运用上要考虑趣味性的因素;主张严密的课堂纪律与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相结合;强调信息的多向交流与环境的优化,重视学生的合理要求和兴趣;引导学生增加体育意识和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

第三,建设一支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教师队伍。教师的人文关怀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表现。因此,要加强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教师人文知识的进修和学习;有效措施吸纳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师到体育专业任教,完善和优化体育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和完善体育专业的管理干部,做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及全体员工的人文关怀工作,为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保障。

第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拓宽人文关怀的空间。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使学生在高品位的文化熏陶下,潜移默化,养成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和文明的行为举止。体育在高校的总课时不多,单靠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是难以收到实效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为体育课时提供了补充时间。体育教师可积极参加到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去,融人文关怀于指导学生体育活动之中。

综上所述,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离不开人文关怀的设置。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体育教学不能再单单是体魄锻炼的体育教学了,而应该是进行人文关怀的神圣载体。我坚信,我国普通高校未来的体育教学将会越来越重视人文关怀的设置,也将会培养出更多的有素质、有理想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孙晓利.论人文关怀.光明日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