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校创新教育

高校创新教育

时间:2022-12-09 04:10: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创新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校创新教育

第1篇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21世纪的人才应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高等教育既有着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 也面临着从来未有的严峻挑战。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要把培养创新精神作为核心,改革大学课程结构,引导创新课程及教学评价体系,从而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培养跨世纪的现代化创新型高级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28-01

90年代初,国家教委领导就提出“以教育思想的改革为先导, 教育体制改革是关键, 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 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根本任务的高教改革思路”。通过几年来的改革, 高教宏观体制的改革已基本完成, 学校内部体制改革正在深人进行, 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果,我国高校的教学改革已经开始呈现深人发展的良好形势。随着全国范围的教育思想大讨论的开展, 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逐渐比较明确, 教学改革已成为高校的迫切要求和普遍关注的问题。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下, 开展了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试点工程, 推进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试验,推出了一批精品课程和数百部面向21世纪的高质量的教材, 已经形成了一个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的大气候。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高等教育既有着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 也面临着从未有过的严峻挑战: 要求它把培养创新精神作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使之贯穿于教改始终。必须在教育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方法手段等方面狠下大功夫, 实行根本变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大力培养跨世纪的现代化创新型高级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具体来说,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贯穿着创新精神的培养。

一、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 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在教学中切实发扬并实践改革创新精神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首先要为创新精神的典范。首先要树立教学相长的观念。因为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富有个性、朝气蓬勃的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意外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不断学习。教师只有彻底摒弃过去以权威自居的态度.与学生一起学习和探讨感兴趣的问题.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断用学生提出的新观点和新方法来丰富自己,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情况。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一体化”教学可增加学生临床实践机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在超声诊断课胆系疾病学习中,复习胆道解剖的时候,讲解胆总管分四段,第一段包括胆囊管与肝总管汇合至12指肠上缘,这一段位置较高,肠气干扰少,因此是影像学上超声测量的位置。第三段即胰腺段内径较窄,易发生结石嵌顿,且该段离胰头很近,胰头病变很易使该段发生梗阻,因此对肝外胆管扩张,疑胆管下端梗阻的病人,胰腺段胆管切面的观察是超声检查很重要的内容。这样就把解剖基础与临床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印象深刻。长期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强调的是以谋职为取向, 以学科专业教学为中心,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我国现有的各类高等教育, 往往“ 囿于书本” , 并受制于现存的工农业经济。这种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的各类人才, 讲求“适用性”, 多属“应用型”的。正如著名的科学家杨振宁教授一针见血地批评:“念书不应是学习的目的, 而应是创出新知识、新体系的一个手段。中国学生之所以囿于书本, 是由于分数与学生日后前程密切相关。这种以分数论英雄, 对特殊人才的压抑就更为可怕”。因此, 高校的领导者与教师, 当务之急是应切实摒弃那种陈旧、过时的教育思想观念, 自觉地确立面向21世纪的新教育观念。与此同时,还应清醒地认识到: 创新精神的教育培养, 不仅仅是一般教育方法的改革或教学内容的增减, 而是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 是带有全局性的、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价值追求。高教工作者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现代教育观,乘势而上,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坚持发扬改革、创新精神, 敢于弃旧重新, 才能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强烈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高级人才。否则,若一味恪守过时陈旧的教育陈规,将所谓的教学改革也是徒有形式。

二、紧密围绕培养创新型高级人才的要求,大力改革高校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课程教学又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多年来,高校的课程体系改革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仍然没有脱离原有的传统的框架,显得过于刻板、僵化,较难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灵活地进行自我调整, 缺少可持续发展性。课程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专业教育必然要落实到课程建设和课程发展上来。走进大学课堂,我们不难发现,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的照本宣科式的讲授。由于老师一般都是从大学到大学,很少有基础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因此在讲授理论的时候,不能把枯燥深奥的理论用生动、形象的事例加以阐释,即使联系实际,也多是些老套的例子,很难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一般是左耳进右耳出,收获甚少。在这种重教轻学的教学模式中,不仅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被调动,而且由于缺乏独立深人学习与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严重抑制,能力得不到较好的发展,素质得不到有效的提高,个性也得不到良好的塑造,特长也得不到很好的发挥。目前不少高校的公共课一般都是实行大班上课制,即把几个相同或不同专业的小班合并成混合大班来上课。由于班级规模过大或专业不同,学生受到教师直接指导的机会少,与教师交流的时间、次数也受到很大的限制,既不利于因材施教,也不利于班级组织的管理,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当前高校课程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主要还是以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为主,而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情况以及对学生知识的实际掌握程度,运用的水平,往往不大关注。任课老师会在期末考试之前划定考试范围和重点,这种做法使学生明白:只要在考试前花几天时问,临时抱佛脚,背一背考试范围内的条条杠杠,混个不好不坏的成绩不难。由于学生不是通过下功夫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是通过死记硬背来应付过关的,这种应试教育不能使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从学科建设到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最关键的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学科发展为专业建设提供的是理论基础和知识体系,而合理的课程体系,尤其是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是专业建设的核心。

三、科学地建立充分体现创新精神的教学评价体系, 是教学行为的指挥棒, 对教育发展起着导向作用

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原有的教学评估考核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创新形势的需要, 必须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多级教学评价体系。高校发展到今天,其功能在不断拓展,不仅要培养创新人才,还要在国家技术和知识刨新方面发挥作用、做出贡献。因此,高校必须保持经常处于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的前沿,为在这里工作和学习的人们提供一个求知和创新的环境。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既培养了学生,又锻炼和提高了教师。并使师生在共同研究、共同创造的氛围中逐步成为国家科技与技术创新的骨干和中坚。同时,高校能否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能否培养出具有现代意识和创新素质的教师。能否创造出一批高水平的技术成果,是学校“品牌效应”和“声誉”的具体体现,也是衡量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尺,除了政治思想素质外,反映在业务水平与专业技能上,主要是看其所培养的学生是否具有突出的创新能力。国外一些著名高校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对学生实行创新能力的强化训练,因而毕业走向社会后宛若灿烂群星,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较多,例如,美国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 剑桥大学等均是如此。

新世纪社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好的科学素养和科研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应转变只重教学的观念,加强对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培育出高素质学科人才开辟一条新的教育途径。

第2篇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高校的重要使命。地方本科高校是我国普及大众化教育的载体,是我国高等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而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因此,探讨地方本科高校创新教育问题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是亟待解决的一件大事。笔者针对地方本科高校创新教育的现状进行探究,对存在的问题展开剖析,以期能为同类地方本科高校的创新教育提供借鉴。

 

一、大学创新教育的内涵和目的

 

“创新”是指人们能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创新教育,就是依据创造学的理论、方法运用于教育实践,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和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的新型教育。大学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力或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岗位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特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创新教育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

 

二、地方本科高校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地方本科高校由于升本时间短,办本科专业的经验不足,在创新教育理念、教师的创新素质、创新教育投资、创新教育教学基本环节的管理制度保障、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创新教育成效、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等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影响了地方本科高校创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创新教育理念缺乏

 

大多数地方本科高校升本以后,盲目地以研究型大学为发展目标,缺乏创新教育理念。在课程设置上,求同求全,增加了较多的课程门数,即使是原专科已经开设的课程也增加了新的内容,学校忙于完成繁重的本科教学任务,忽视了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教学上,学校即使开展了创新教育,也没有把创新的重心落在教育上,只停留在开展和参与力所能及的创新活动的层面上。此外,从学生层面来看,学生的参与面不广,没有实现全覆盖。

 

(二)创新教育缺乏制度支撑

 

地方本科高校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联动的体系,创新教育的保障制度体系尚未健全。从创新教育的载体来看,没有相匹配的制度安排来保障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创新教育,而是笼统地把创新教育活动归于“第二课堂”。从课堂教学来看,课堂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激起学生兴趣和创新意识的新意;教学方法落后,大多数的课堂教学仍存在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与训练;课堂气氛沉闷,积极性钝化,思想活跃度不高,致使学生缺少质疑的品质,导致思维阻塞,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被削弱。从创新教育的投入来看,学校对创新实践教学投入相对,缺少教科研实验设备,尤其缺少高层次的科研实验设备,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需要。

 

(三)教师创新素质不高

 

对于地方本科高校来说,由于高校师资力量匮乏,繁重的第一课堂的教学任务使每个教师都承担超负荷的教学工作量,很少或根本没有时间搞教学研究和科学技术研究。大多数教师的创新素质令人堪忧,主要表现为:创新意识不强,创新精神不足,创新能力不高,创新人格不健全。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基本上是以学习成绩来评判学生的优劣,教学始终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始终处于聆听的位置,使师生关系表现为控制者和被控制者的关系。尤其是缺乏具有产业背景和行业经验的师资力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十分有限,毕业生不适应社会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本科高校在为社会提供应用型人才支撑方面的作用。

 

(四)大学生自我创新意识不足

 

创新,是国家与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如何能在饱和的市场竞争中挖掘资源,这就需要创新意识。高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发展人才的重要场所,应主动承担并开展创新教育,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然而从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现状来看,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学理念的影响,我国大学培养的都是应试能手。在应试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学以分数为本,为了追求高分数,做大量习题练习,使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势,扼杀了学生的奇思妙想,影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好奇心强,但创新意识贫乏;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思维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想法,但缺乏创新技能;有创新的热情,但创新精神不佳。

 

(五)创新教育活动形式单一,创新性不足

 

地方本科高校创新教育活动需要依托于一定的创新教育活动载体,对于载体的选择与组织需要结合地方本科院校自身的特点,有效整合资源,并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提高创新教育活动的质量与成效。目前地方本科高校的创新教育没有结合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和目标,去探索符合新时期大学生身心特点和能力诉求所需要的新内容。创新教育活动缺乏特色,创新性不足。倾向于开展难度较低、易于操作的理论宣讲、社会调查、文化服务等活动,创新教育内容与大学生专业结合不紧密,使大学生不能学以致用。专业特色体现不明显,供需脱节,把组织学生听各类讲座、参加各种会议作为创新教育活动内容,忽视创新教育与专业知识的对接,忽视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容与专业理论的联系。

 

近年来大多数地方本科高校不断探索通过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开展创新教育,主要围绕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电子设计大赛进行。但在科技竞赛活动的组织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问题,有的临时组队参加,无法取得理想成绩;有时候学生从相关渠道获得竞赛活动信息,要求参加,但学校不够重视,无法开展组织活动,甚至不愿组织。组织工作不得力影响或压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六)考评机制不完善,实效性不高

 

良好的考核评价是对地方本科高校创新教育的有效互动,对于改进与促进高校的创新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而,构建较为完善的地方本科高校考核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很多地方本科高校对创新教育活动的评定和考核模式还很单一,虽然强化了创新学分管理模式,但由于缺乏必要的考核细则,无法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参与热情。创新学分与在校期间学生学习成绩、奖学金评定、入党、评优等都没有直接联系,对学生缺乏制约力和激励作用。同时,由于上级主管部门对创新教育没有刚性要求,不少地方本科高校对创新教育重形式轻实效。

 

三、地方本科高校创新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更新创新教育理念

 

地方本科高校应转变教育理念,以树立创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目标,改变过去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构建新型教育体系,将创新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摆脱传统培养模式的束缚,实现由“承传型”“标准件型”教育观念向“创新型”教育观念转变;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由偏重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向重视学生情感与协调发展转变;由“师道尊严”向“师生民主平等”转变;由重视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向重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转变。同时,逐步建立起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创新教育体系,以“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理念为指导,使创新教育更贴近大学生的实际,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紧密与地方产业结构相结合,为地方本科高校学生创新实践搭建平台。

 

(二)构建创新教育制度体系

 

地方本科高校应着力建设创新教育的制度体系,推进大学生创新教育,不断统筹规划学校创新教育、整合各类平台和资源。一是统筹规划。建设集课程平台、训练平台、竞赛平台和管理平台等多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系。二是扩大参与面和受益面。面向所有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教育;使20%-30%的学生能够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使10%-20%的学生成为创新意识好,创新能力强,拥有较高水平创新成果的优秀学生。三是提升学生创新水平。不断明确目标,通过创新教育使学生在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发明专利、等活动中取得明显进步,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明显增强。四是提供经费保障。学校可以增设创新教育专项,对创新教育建设给予重点扶持,增加创新教育课程建设、平台建设、学生创新立项及各类竞赛等经费,以保障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开展。

 

(三)不断提升教师创新能力与素质

 

地方本科高校可以通过三个途径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一是激发教师对教学创新的积极性。通过组织校内外专家的听课与评估,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教育工作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其业绩相挂钩,激发教师开展创新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二是对教师进行创新教育教学的课程培训,组织广大教师参加由主要从事创新教育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主讲的培训会议,了解教师创新教学的过程,增强教师的创新教学能力。三是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学研结合,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让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直接从生产一线获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

 

(四)完善创新教育特色活动

 

地方本科高校要建设完善学生参加竞赛的平台,从组织上为学生参加竞赛活动提供便利,提高学生为校争光的积极性。各院系根据自身学科特点查询、联系全国性、全省性的大型竞赛活动,与各竞赛组委会建立联系。各院系汇总后将竞赛活动的参与可行性上报学校主管部门,确定后,列为工作计划和任务,以学校名义下发通知,统一组织报名参赛,各具体培训、组队由相关院系单独或合作完成。这样,可以扩大赛事的影响力,规范学校对赛事的管理,为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提供强大的组织保证。地方本科高校还可以通过学生处、团委、教务处、科研处以及学生社团等开展各种各样的特色创新教育活动。创新活动与教师科研密切结合,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设计、制作、调试,并学习如何撰写立项申报书、学术论文,如何申报专利和成果鉴定,不断激发学生参与创新教育活动的热情与积极性。

 

(五)健全创新教育考核评价机制

 

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制度保障。首先,在教育评价上,要改变以往把一次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考核方式,建立一套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能力都纳入评价体系中,进行综合衡量。其次,在激励机制上,一方面学校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教学中创新成果的转化。再次,学校应建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效特别突出的教师实行专项奖励,并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的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此外,为保证大学生创新教育扎实有效开展,学校可以设置创新教育学分制,所有学生只有取得规定的学分才能毕业,同时也将教师的指导工作计入工作量。

 

总之,地方本科高校的创新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高校不断去推进、完善,使创新教育切实在地方高校开展起来。

第3篇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区别于传统的一元智力理论的智力评价理论。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产品的能力。他提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9个范畴,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和存在智能。9种相对独立的智能以不同方式和程度有机组合在一起,即便同一种智能,表现形式也不一定相同,很难找到适用于任何人的统一评价的标准。加德纳认为,个体在处理自身面临的困难或创造新产品时,很难仅仅依靠一种智能来解决问题或完成创新。任何有经验的成年人在解决问题时,都会运用多种智能的组合。一个人可能没有特殊的天赋,但如果他能将所拥有的各种智能巧妙地组合并加以合理地运用,就可能在担任某一个角色时会很出色。学校教育必须承认并帮助受教育者开发多种智能,帮助学生发现其智能的特点和业余爱好,促进其发展。如果我们能调动起受教育者的所有智能,他们就不仅仅是更有能力或对自己更有信心,而且会更积极、更投入地为整个团队乃至整个社会的利益工作。

二、成人高校为什么要开展创新教育

所谓“创新教育”是将创造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在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传授和引导学生掌握创新所应具有的知识的教育。它强调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引导其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鼓励他们找出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成人高校开展创新教育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具体要求,是新时期成人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大课题,更是为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德能兼备”创新创业人才的必经之路。

(一)开展创新教育是成人高校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具体要求党的十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部署,国务院办公厅也于2015年5月下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会需要大量有创新创业基础的相关专业人才,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根据官方统计,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每年招生近300万人,在校生规模近700万人,其中在职人员超过70%,在职人员都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如果让他们掌握一定的创新创业技能,这将对提升在职职工的整体素质水平,进而使得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强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开展创新教育是新时期成人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大课题成人高等教育曾一度被认为是“学历补偿教育”,随着高校扩招、生源减少,成人高校已经逐步完成了“学历补偿”的历史使命,从规模扩张迈入内涵发展时期。当前形势下,成人高校只有走内涵发展道路才能重新赢得发展机遇,才能顺应时展的要求。何谓内涵式发展?成人高校当下应如何进行内涵建设?笔者认为,所谓内涵式发展就是提升质量,尤其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优质的人力资源保障。这就需要成人高校改革创新,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评价模式,尤其是创新专业建设、优化课程教材体系、形成积极的教育观和学生观,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校的内涵,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

(三)开展创新教育是成人高校培养“德能兼备”创新人才的必经之路在知识经济时代下,成人高校想要发展,就必须强练“内功”,能够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多样化的学习服务。办学目的也要从以往的学历补偿转向培养成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使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学校要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重视开展素质教育,并以创造力的培养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创造性思维,从而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最终,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德能兼备”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成人高校开展创新教育的启示

(一)建立积极的教育观和学生观传统教育主要侧重对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方面的训练、开发和评价,对于学生其他方面的智能关注不够。尤其是目前情况下,成人高校的生源大多以“三校生”为主,经常听到成人教育工作者抱怨学校生源素质低,认为成人高校学生是学习的“失败者、差生(生源素质差、水平低、学习能力弱等)”,认为他们是“朽木不可雕也”。试想在如此消极的教育观和学生观的指导下,学校如何能够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人才?多元智能理论超越了以语言和数学逻辑为依据的传统智能理论框架,拓宽了人们对智能的认识,为教育工作者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身的智能和兴趣目标,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成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转变以往消极的教育观和学生观,用赏识和发现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改变以往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标准,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并相信每一个学生可以实现自己的潜能。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智能长处,更胜任自己的职业或工作。

(二)实行多种形式的入学考试针对社会上所说的录取分数低、学生质量差的说法,要换个角度来看。我们目前沿用的成人高考科目还是参照普通高考的模式,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成人高校要开展创新教育必须要调整现有的全部理论知识考试的形式和科目,在入学考试中加入职业能力测试、职业资格审查、工作业绩考核、学习风格测试等形式,真正考查出学生的多元智能水平,并判断出学生是否适合所报考的专业。成人高校应实行低门槛入学,入学考试并非为了选拔,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智能特长,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专业,更好地开发其自身的潜能。

(三)构建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多元智能理论要求在教学模式上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教学、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提升学生的各项智能。因此,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成人高校应变革以讲授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建立起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服务者和促进者;课堂不应再是教师讲授教材的地方,而应该变成教师帮助学生建立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联系的场所,提倡和鼓励质疑和争论,鼓励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针对成人学员,在传授他们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和帮助他们不断开拓思路,训练创新意识,从而使其能够真正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为完成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成人高校需要辅之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例如:问题式教学、研究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并结合现有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如微课教学、网络教学等,使得教学超越时空的局限,为学生提供更便利的教学服务。

(四)设计更加适合成人学生的教学内容以往,成人教育所使用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很多是从普通高校翻版过来的,稍作调整甚至不作调整就用在成人教学上。虽然同属高等教育类型,但是由于受教育对象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偏好等方面的不同,成人高等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该是有区别的。成人高校的学生在文化基础知识方面具有一定的弱势,但是这些学生也有自身的优点,如动手能力比较强、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思维比较活跃等等。因此,笔者认为成人高校实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必须因材施教,按照成人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断将各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及时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将创新思维和能力转化为创新成果;开拓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挖掘现有学科中的创新性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并进行开发训练。通过上述各种途径,让学生在现有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并能用所学内容创造性地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

第4篇

目前,全球的大学越来越强调创新创业教育,全球大学的教育体系也正面临着转型和升级。

有学者称,全球的大学正从单纯的专业主义教育,转向叠加创新创业人才复合型教育;从独立架构的教育范式向网络式架构教育范式的转变,更多的院校希望打破原有的边界,进行跨校之间的合作,甚至跨国、跨专业的合作来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而从教育内容上看,学校过去重点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现在转向以体验和知识相结合。创新创业的培养模式也越来越强调能力和人格的双重培养。

就在不久前,北京城市学院与英国华威大学合作建立了“中国制造工程技术创新中心”。这将成为中国高校力推创新创业教育转型和升级的范本之一。

9月4日至9月6日期间,英国上院议员、著名科学家、华威大学制造工程学院和创建人库玛·巴塔查亚勋爵率团来北京城市学院访问,并签署了合作备忘录。至此,两所学校共同合作建立了“中国制造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此举意在联合培养制造工程研究生,培训技能型高级人才,并进行产学研开发。

据有关专家评估,这将是我国高校在制造工程专业领域与国外高校最高水平的合作项目。这是集产学研用于一体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模式,具有重要创新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华威大学创新中心是由私人机构资助建立起来的。该校制造工程学院是欧洲最大规模的制造工程教学、科研、工业发展及顾问中心。这所学校自成立以来,一直与产业界有着紧密的联系,被众多欧洲媒体誉为“产业与教育相结合的榜样”。

而此次合作的达成,也得益于库玛勋爵对中国的特殊情结,他长期致力于对华友好合作,并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近日,《中关村》记者有幸采访了库玛勋爵,并就创新教育问题与其进行了深入探讨。

选择与北京城市学院比翼

9月3日,国务委员刘延东、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会见了库玛·巴塔查亚勋爵。袁贵仁希望,北京城市学院与华威大学制造工程学院的合作能为中国民办高校参与国际合作树立典范。

“他提出,未来中国也会推进学科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做法,中国也会有华威大学这样的研发中心。”此次与教育部长的谈话,让库玛感到很欣慰。

一直以来,华威大学崇尚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将企业家所具有的创新和经营理念用于办学之中。在短短的40年时间里,学校成为世界知名大学,极大地冲击和改变了传统的大学办学理念,为中国大学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启示。

而北京城市学院与华威大学在办学理念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库玛认为,两所学校都很年轻,都很喜欢大胆的创新,并且注重实践对学生技能的培养。

而这些特质也为北京城市学院成为北京民办高校的领头羊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2011年,包括北京城市学院在内的全国五所民办高校获批了招收硕士研究生资格。不同于一般的公办院校办学方法,北京城市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与行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研究、合作就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编写教材。学生入学后,每人不仅拥有学术导师,还拥有社会导师。学生在“双导师”的带领下,一入学就将进入社会工作、工作的项目组,参与司法社工、社区管理、社会组织管理、等诸多项目的实施,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将直接影响其能否顺利毕业和拿到学位。这一做法也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此次合作中,北京城市学院试图通过创新教育理念、推进民办院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而华威大学经过几十年的办校历程,已经在创新教育层面形成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模式。这些经验将为双方的合作办学以及北京城市学院的教育办学提供丰富的实践和理论内容。

这样的合作办学方式,也使国家民办教育制度创新成为可能,同时也亟待国家制度创新的跟进和升华。而创新国家教育制度,是为了促进我国教育更好、更快、更健康地发展,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为什么不选择与中国顶尖公办院校合作?库玛认为,很多中国传统的、历史悠久的大学拒绝改变,不愿面对新的尝试和挑战,这并非能力有限,因为和产业界合作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产业界希望从中找到价值、得到回报,而大多数传统大学专注于做世界顶尖的科研项目,希望通过学术创新与世界大学比肩,与产业界合作进行企业培训的思维对学校治理者来说是很困难的。”术业有专攻,他认为这些学校没必要改变,应该继续重点钻研于理论研究。

科教与产业相结合大有可为

在中国,开展创新教育和合作办学,从微观层面讲,学生将有广阔的就业空间;从宏观层面讲,它已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密不可分。

“每个地方的政府都在关注人才技能培训和科研的产业化应用。这些都会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很多的助推作用。”

在中国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也强调了教育科技对社会经济的重要作用。两所学校开展合作办学,建立“中国制造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将教育、研发与产业结合起来,已经加入到科教创新的先锋队列。

就在不久前,库玛勋爵还拜会了北京市教委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示范区的相关领导。“他们都表示,未来会在北京和中关村建立这样的创新中心。”

到了9月13日,北京市科技创新大会召开。在会上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强调,北京发展必须紧紧依靠创新驱动,别无他路。

第5篇

加强创新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是要培养其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有效的把握大学课堂教学环节,因为课堂教学占据大学生的主要时间。本文分析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改革的构想,从专业学科的整合、虚拟第三学期的开设和多因子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方面系统的阐述了新型课堂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

创新思维;课堂教学体系;改革

“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是同志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途径。加强创新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创新教育改革,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一旦形成这种思维,学生就会在学习和生活中用创造性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参与创新改革活动的主动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关键是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环节。传统的教学模式自身存在着弊端,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潜在创新能力,只有解决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使有生命力的教学模式焕发青春。

一、传统课堂教学体系的弊端

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其日渐显著的弊端在信息化和网络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暴露无遗,尤其是在大力倡导“智慧型校园”建设及“互联网+”等新型教学理念的背景下,仅靠传统的“填鸭式”、“保姆式”的教学手段很难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1.计划设置不当,挤占学生时间。

教学计划就是学生在每一个学期所要学习的课程科目的设置,计划设计不当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目前,许多高校在教学计划编制上存在科目过多,密度过大等问题。有些高校的排课,从周一到周五全时间段覆盖,甚至还占用周末的时间上课。设计这种密度极大的教学计划,无法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消化的时间,致使最基本的概念难以掌握,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被挤占。

2.授课时间固定,限制学生学习。

首先,传统的课堂教学上课时间比较固定,学生受时间的限制,如果课堂听课状态不佳,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听课质量,同时也无助于创新灵感的激发。其次,传统课堂的授课氛围总体上不活跃,学生听课状态比较散漫,教师有时为了调动气氛会设置一些讨论和互动的环节,但是受课时因素的制约,这种互动的时间往往会被压缩甚至省略,将原本属于学生自由发挥的环节变成教师一人的“单口秀”,学生的接受效果自然不理想。因此,灵活的授课时间和良好的授课气氛,对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是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3.教学手段单一,遏制学生创新。

传统的课程教学手段基本就等同于“满堂灌”。另外,教师往往将一套教学方法适用于所有学生,一般很少会根据讲授对象的特点进行调整。这样就会造成学生“死学硬背”的学习习惯。传统课堂并没有提供给学生这样一种探索创新的学习环境,而是一种被动的接受,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教与学”本末倒置、越俎代庖,导致学生的亦步亦趋、囫囵吞枣,最后摧毁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二、新型课程体系的构建

基于以上分析,高等院校对于大学课程体系的建设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去对待,变换思路,改革创新,冲破传统课堂形式一统天下的桎梏,多角度多层次的构建新型的课程体系,真正改变学生不良的听课状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不断挖掘出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关于如何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体系,我从以下几个角度阐释。

1.调整教学计划,提高授课质量

针对部分高校教学计划编排不合理的情况,有效的整合和调整教学计划,减少不必要的专业课程设置是新型课程体系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教学科目的设立和教学计划的调整上争取达到“不教则已,教必透彻”的标准,提高传统课堂的授课质量和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减少教师“重复性教学”、学生“混学分”等不良效果。缩减教学计划可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理解和消化知识的时间,这也是符合教育学规律的。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提供最佳的教学并给以足够的时间,多数学习者能获得优良的学习成绩。”基于以上考虑,学校可以在个别专业设立实验班,实验班的教学科目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有所缩减,教师根据新的教学计划重新组织课堂教学,转变课堂授课手段,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一个学期之后,将学生反馈的成绩与对照班(依照原教学计划授课的班级)进行比较,从中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合理更有效的向其他专业推广。

2.增设多途径教学资源,尝试“虚拟第三学期”建设

高校精简学科调整教学计划之后,可能会导致学生所摄取的知识减少,知识体系不丰富等问题。解决上述矛盾可以增设多途径教学资源,尝试“虚拟第三学期”。所谓多途径教学资源就是指除了传统意义上的“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模式外,各高校可以增设各种课堂外的媒体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打造网络课堂环境。教师可以利用国内外丰富的“慕课”平台搜集专业最优秀最前沿的课程供学生选择;也可以通过自己录制“微课”的方式,让学生有针对性的补充学习,弥补课时上的不足。由于网络课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可以重复性学习,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科目学习。教师可以从讲台上重复讲授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这种学习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安排时间的能力。“虚拟第三学期”开设的目的是要将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以学分的形式做出有效的评价和考核。打破传统意义上的一个学年两个学期的概念,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就好比是在“第三学期”完成。教师可以根据有些网络课程自带的检测系统进行检测或者通过自己录制考核题目的方式上传到网络平台,它会作为学生在校学习成绩的一部分记录学分。开始实施时,可以将这部分的学分比例控制在总学分的20%左右,根据学生的适应情况,酌情增加“第三学期”课程的学分比例。高校教师在对学生选择课外学习资源的质量上把好关,筛选出一批优秀的可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课程,供学生挑选。

3.改变单一教学方法,施行多因子教学手段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所谓“多因子”教学手段就是除了传统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手段外,融入了多种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首先,角色转换。传统课堂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很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热情。角色转换就是让学生来做“小老师”,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教师起到辅助作用。教师可以在开课时,根据课程的特点选择出合适的内容留给学生讲授,提前将任务布置下去,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时间。学生讲授的形式可自由发挥,结束之后,可先由其他同学打分,再由教师做出最终评价。这种角色转换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其次,翻转课堂。翻转的目的是要将传统的课堂时间解放出来,学生课下时间学习教师提前录制好的视频教学内容,而课堂时间是在掌握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和反馈,从交流中发现问题,提出创新性的观点并进行讨论和解决。这无疑是将传统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内容升华,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对问题的探索和解决的能力。最后,校企互动。近几年,很多高校在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将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等教学理念引入进来,打破了传统的“空对空”的理论教学模式,让人才培养的目标更明确,培养计划更贴近现实。改革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把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的创造性思考。高校应该聘请企业人员,额外给学生增开一门关于职场实践与职业创新的课程,建立起创业亲历者参与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

作者:商明蕊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

参考文献:

[1]孙雨生,程亚南,朱礼军.基于MOOC的高校教学模式构建舰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5,8.

[2]盛群力,钟丽佳,张玉梅.大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知多少?——高校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调查[J].开放教育研究,2015,3.

[3]刘锐,王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和实践.现代教育术,2014,8.

第6篇

创新意指推陈出新,是一种建立在新思维引导下的发明与创造,通过对事物内部结构的优化与更新,来确保事物在遵循客观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健康持久的发展.创新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行为方式,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而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基本目标的教育,是创新行为应用于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一种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其创新潜能、提高其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新型教育形式.创新教育彰显人文思想的重要内涵,通过凸显与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来促进与保障学生个体在思维、个性理念、能力以及行为方式等诸多方面的规范、和谐与健康的发展.对于创新教育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字表含义,而是应对其深邃的内涵与重要的社会价值进行深层次的把握与认知,不应将其视为一种具体的教学模式,而是要将其理解为一种意义深远的教学思想.创新教育的形成基础在于素质教育理念的感召以及人文思想的浸透,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流形式对于教育领域提出的全新需求.相对于高校体育教学而言,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与发展,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已从传统的技能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传统的教学形式与学习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不仅是适应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同时,更为拓展高校体育教学社会职能、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

2.1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满足学生体育学习的需求

高校体育教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关联最为密切的环节,高校学生在校期间所掌握的体育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需要在社会体育的实践活动中加以检验.因此,要求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取向应以满足社会体育的发展需求为第一要旨.尤其是在全民健身运动日益普及的社会背景下,对于具有较高综合体育素质能力的人才需求愈加迫切.而高校学生通过系统的体育学习,能够构建起较为完善的体育素质能力体系,使之具有成为社会体育所需人才的突出优势.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应摒弃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蕴含着深邃的创新理念,因而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由此可见,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不仅能够有效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同时,对于学生自身素质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更突显出重要促进作用的现实意义.

2.2打破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实现教学理念的更新

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致使“唯成绩论”思想泛滥,通过达标测试成为高校体育教学首要的目标,并成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以及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依据.因此,为了获取理想的达标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采取强制性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机型体育理论的灌输与传授.而学生只能在被动的条件下进行接受式学习,对教师的示范动作进行反复的模仿与复印.因此,学生最终的学习效果仅仅是掌握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动作组合或套路,而对于相关的运动机理、实用价值缺乏足够的认知,自身的操作与运用能力极为低下.这与社会体育的发展需求间存在着极大的差距.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学理念的陈旧以及学生自主意识的缺失.而创新教育的重要特征在于以人文思想为导向,凸显学生的主体精神,用以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由此可见,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对于打破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促进教学理念的更新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3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其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强调对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在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体系中,创新能力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学生实现自我发展、体现自身价值以及彰显自我发展取向的重要基础.因此,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全新的社会发展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因而,基于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以及学生未来的发展取向,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创新教育的开展,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促使学生针对自身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弊端与偏失进行及时的调整与修正,并对传统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创新,这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凸显出重要的促进作用;其次,创新能力的提高,使得学生的自我发展拥有了强大的助推与保障,使其综合素质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第三,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角,使其体育学习的价值取向不再仅仅局限于对达标测验的满足,而是致力于自身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因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4拓展高校体育教学的社会职能,提高体育教学的社会实用价值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对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尤其是在全民健身运动的促进下,要求高校体育教学在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上实现全面的改革与创新,由此为高校体育教学社会职能的拓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契机.目前,群众性体育运动所表现出的蓬勃发展态势与社会体育实用型人才匮乏之间的矛盾愈加凸显,这种矛盾的存在已成为影响与制约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其创新意识、促进其创新思维的自主生成、确保其创新能力的的有效发展,对于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确保高校学生对自身体育素质能力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进而发展成为推动我国社会体育未来发展的生力军.这不仅有助于确保高校体育教学社会职能的有机拓展,同时,更有助于高校体育教学社会实用价值的全面提高.

3创新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开展途径

3.1培养高校体育教师的求异思维,注重其求知探索能力培养与发展

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组织者,其自身素质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具体走向与实际效果.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是基于对社会发展形势的适应与满足而实施的创新行为,为了确保创新教育的实际效果,对于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应打破僵化的教学思想的束缚,摒弃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强化对自身求异思维的培养.求异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是打破“固步自封”教学观的束缚,实现视角拓展、理念升华的重要基础.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应在严格遵循素质教育理念引导与规范的基础上,针对体育教学现存的弊端,大胆创新,“敢想敢做”,锐意进取,结合社会发展的趋势,积极探求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新路,全面提高自身的求知探索能力,进而有效地满足创新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发展需求.

3.2实现师生间的地位移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有机生成

第7篇

关键词: 创新教育 高校教学管理 管理现状

教学管理是高校各项管理的中心,是院校培养人才的基本保障。在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学生虽然专业基础扎实,但创新能力比较低下,这在当代社会和国家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是不利的。创新教育是如今高校教育的主题,高校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必须对传统教学管理做出改革。

一、创新教育概述

创新教育指对人才进行高素质的创新培养。创新教育是在继承传统教育的优势基础上,更注重对现状的突破和面向未来的教育。创新教育内容是:对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1]。

创新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方针能贯彻实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高,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爱好学习。

二、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在办学和管理方面不断探索,高校之间各自探索出了不同的管理制度和方案。这些教学管理总体来说比较符合当时实际与发展,有效保证了高校教学有秩序并且良好地运转。目前大部分高校采取的教学管理政策主要是学分制。学分制能够促进高校学科专业的发展和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民主化大大降低了以往管理者凭经验办事的刻板性和随意性[2]。

在肯定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取得不错佳绩的同时,还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随着知识经济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过去教学管理思想、教学方式很多地方已经不能满足新型人才的培养,教学管理观念保守、管理体制不合理、教育考核与评价方式死板、管理环境松散、管理手段落后。

三、高职院校的创新教学管理

创新教育理念的提出,对我国僵化的教育体系改变奠定了思想基础。这个理念在时间过程中对各大高职院校产生了一些影响。各大高校逐渐重新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改变学校的课程编制,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针对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目前教学管理体制,我作为一名在职教师,提出创新教育背景下关于我校的教学管理策略:

(一)转变传统教学的思想观念

与传统教学对比,创新教育注重自身潜力发掘。这种创新教学不是说制订一系列加了“创新”的计划和方案的条例就可以了,除了利用新的科学技术和手段进行创新教学实践外,最重要的是教学观念一定要创新。传统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方式控制得比较严谨,所以,通过高校教育教学中控制的具体情况分析,应当对教学控制内的部分思想进行创新[3]。这部分控制内容的创新要注意把握好尺度,方向要明确,与时俱进,否则就会出现“换汤不换药”的情况。

(二)革新完善课程管理

传统课程设置往往是严格按照学科和专业划分的,各学科专业之间跨界交流合作的机会少之又少,容易致使学生的知识构造单一,思维狭隘。不符合当代创新教育的要求。创新教育要求各专业学科的课程设置能综合化、多元化。近年来新课程革新就比较完善地做到了这一点。不仅完整地、及时地把现代科学、技术、文化成果表明折射在教学课程中,而且把人文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相互融合。各学科专业之间的综合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通过跨界学习找到知识的共通点。学校要扩充和调整选修课,选修课要符合创新教育标准,提高选修课的学分和教学质量[4]。创新教育就是把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校园、生活、社会,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三)加强师生教学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师生平等观念。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引导者,而且是教学的服务者,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教师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权衡好师生关系的处理,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等是创新教学成功实施的关键。

(四)建立质量评价体系

制订一套针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测评的评价方案。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包括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操作能力、创造性思维的运用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等方面;针对教师的评价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评价制度的实施能更好地保证创新教学管理持之有效地运行。

四、结语

教学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很强且复杂的管理工作。目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很多高职院校都曾借鉴甚至照抄过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但是,由于每个院校面临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高职院校必须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寻求更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方案,适应新时代背景下创新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文静.创新教育背景下师范类院校教学管理问题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33(9):12-13.

[2]石金叶.创新教育视角下的教务员队伍建设――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34(20):15-16.

第8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高校;声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230-01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越来越受大家的关注,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备受家长的关注,挑选好学校,才能把学生放心地送到学校去,一所学校所关注的地方就是如何提高教学水准,培养更多的优秀的人才。教学的水准如何就是看就业情况是怎样,教学环境以及教师的水准都是家长们非常关注的,而如今作为一名时代骄子,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而如何激发同学们的创新能力,如何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就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指引。

一、提高学生兴趣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无论是做什么事情,只要是拥有良好的兴趣,就能够做好,作为学习来说,学生们首先会有抵触心理,所以作为教师,就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生动的讲解,课后布置好课后作业,主要进行实践教学,让同学多实践,过去的教学过于粗糙,同学们往往对课堂很厌倦,所以课堂的生动性和多实践是非常重要的。

(二)多媒体教学。利用好现代化教学方式,让同学们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示范,通过视觉和听觉为自己的记忆首先产生印象,利用好互联网的优势,在互联网上创建交流群或是微博的交流论坛的交流,同学之间,教师与同学之间也可以对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及时的交流,同学们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对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进行搜索和学习。

(三)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学习成果的良好办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之后,学生必须亲生实践,才会真正的进行所学知识的理解,光靠听或者看是行不通的,所以实践在教学当中是必须要关注的,尤其是声乐教学,必须靠长时间的学习才会产生效果。

(四)音乐鉴赏。各大高校近年来都开展了音乐鉴赏课程,重视了音乐教学方面的研究,希望从中挖掘出更多的音乐价值,供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交流,这门课程的开展很大程度的丰富了同学们的学习交流空间和认知能力的提升,音乐教学包含着很多方面,不仅仅是平常的教学课程,还需要挖掘同学们的思维空间,让同学们拥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不拘一格,通过一种格式自己分析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激发同学们的创作水准。

二、创新教育视域中的高校声乐教学

(一)高校声乐教学创新的必要性。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传统的教学目标与实际的教学目标相背离。在时代的车轮下,高校的声乐教学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步伐,不断注入新鲜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大纲的改进,旧的教学模式有哪些地方需要进行改进,国外有哪些优秀的教学方法,人们的接受能力和感知能力都越来越强,如何更加完美的为同学们进行一堂生动的课程,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完善,教学设施的完备,教学气氛的熏陶等等。

(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传统模式的教学方法只是灌输教学思想和教学目标,学生的个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些都是新时期需要进行注意的,新时期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应该是对同学们进行兴趣的激发,让同学们对声乐产生兴趣,并能源源不断的激发创作和灵感,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无穷无限的,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引。

(三)有待解决的问题。师资水平不完善,很多学校的教师的水准并不高,所以学校应该注重教师的素质的提升,定期进行学习,学校的教学硬件不齐全,这就需要及时的进行更新,不断的进行完善,好的教学设施和教学器材才能让学生们更好的进行体验和学习。学生对学习的倦怠,学生对学习声乐并不积极,没有高的情绪,所以就需要教师对学生正确的进行指引和兴趣的激发,才能够让课堂的质量提高。

学校的水平,往往看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如何,所以实践课程一定要抓。声乐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艺术实践活动在声乐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水平、学生的学习热情决定了学习结果,学习热情上涨之后,学生的创新能力自然而然就挖掘出来了,声乐是一门艺术,需要有好的师资水平,好的教学环境,缺了哪一个,教学成果都不会太好,一个优秀的教师更会为一个学生带来人生的转折点。

参考文献;

[1]孙伟.艺术实践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0.

[2]汪媛媛.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7).

[3]段颖.声乐教学中艺术实践的作用[J].音乐大观,2013(12).

第9篇

关键词:高校;创新教育;就业能力;第二课堂

0引言

201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49万人,比2014年再增加22万人,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供过于求的局面也将长期存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作为培养社会栋梁之才的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和提升具有责无旁贷的职责。根据2010年国家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的精神,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人才是高等教育新形势下首要的任务。目前,国内各高等学校已纷纷根据自身学校的特点,有针对地锻炼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以促进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1创新教育与就业能力的关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都要靠不断创新,而创新就要靠人才。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大学生就业亦发生深刻变化。用人单位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创新顾客服务的理念,提升产品的科技人文内涵。这使得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更加注重应聘者的创新意识[1]。为此,创新教育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首先,创新教育有利于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现在的大学生虽然身处大众化时代,但很多人就业时仍有较重的“等、靠、要”的思想,主动性和危机感不足,限制了自身就业潜能的发挥[2]。创新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增强社会实践阅历,拓展就业视野,提升精神境界和理想追求,甚至部分学生在这过程中激发创业意识,从而主动更新就业观念,端正就业心态,不等、不靠、不怨、敢想、敢干,敢追求,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或创业,自觉主动把握就业机会,以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其次,创新教育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提供了实践机会;大学生就业能力需要在实践中发展和接受考验,但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以获取理论知识为主。而创新教育更强调从教学实践中学习知识,强化实训,尤其是在参加实践实训活动中培养大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创新知识、积累经验、提升技能等方面的能力,使得大学生在就业能力的智力因素方面得到锻炼,同时也在理想信念、意志力、毅力等非智力因素上得到培养,为毕业后能在就业竞争中获得更大主动。

2问题的提出

2.1大学生毕业生就业需求看高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阶段走向大众化阶段的今天,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良莠不齐,且独生子女的比重越来越大,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越发看高。笔者对自己所就职的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2014届和2015届毕业生展开就业意向调查,其中毕业生择业去向调查表明(按重要顺序依次排序):第一位:不愿意去经济落后的地区,尤其是农村;第二位:不愿意到西部;第三位:去发达城市尤其是“沿海地区”;第四位:就学所在地;第五位:出国;第六位:生源地工作。上述情况表明,大学生认知有偏差,认为大学毕业就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事情,在找工作的时候,过分注重地理位置、薪酬待遇、公司名气等外在条件,对一些小企业单位根本无心关注,因此导致结构上的不对称,好单位很多人挤,小单位无人问津。在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占据了企业总数的99%,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但令人失望的是,大学生毕业生更热衷于进机关、国企、事业单位和知名企业,这点从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2014届和2015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可以得到证实。

2.2高校就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高校虽然都设置了就业指导课程,但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把就业教育放置在学生即将毕业的那一年,缺乏系统性、阶段性和全程化的指导,个别学校甚至通过举办一两次讲座,应付了事。在师资队伍上,就业教育的任务基本上是落在辅导员或负责就业的专员老师身上,很多时候,他们都忙于应付日常工作,腾不出时间和精力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更有一些辅导员和就业专员自身专业与学生专业并不吻合,对学生的就业方向指导较为含糊,这些问题都导致大学生的就业教育效果无法得以保证。其次,在时间安排上,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仅仅局限于应届毕业生,忽视了对低年级同学的系统就业指导和培训。学生的就业教育工作没有贯穿到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却片面地追求高就业率。第三,在形式上,目前多数高校均采用课堂讲授、专家报告等灌输式为主的就业教育,形式较为单一,多数停留在政策的解析和外在表象的模仿,没有突出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主体性,也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和个性化的指导,就业教育效果较差[3]。

2.3高校学生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高校已深刻认识到大学生创新教育与就业能力提升的密切相关性,也极力开展多元化的创新教育,其中表现最突出的就是重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当前,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已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也受到了高校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但由于教育模式、体制束缚和资金限制等问题依然存在一些不可回避问题[4],如: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一般是个别部门的小打小闹,辅导老师因辅导学生没有纳入其工作考核之中,导致辅导老师积极性不高,许多科技活动变成学生的自发课外活动,并未纳入学术活动之中,缺乏管理也缺乏指导;学校对科技类活动的经费支持有限,导致很多科技项目没有资金和设备的投入,尤其是自然科学和科技发明领域,投入大、风险高、见效慢,使得学生们“敬而远之”;参与科技创新的学生人数还是相当有限,很多高校更多注重第一课堂的建设,对各类科技竞赛的组织、安排都相对比较滞后和散漫。除了科技创新培育外,依托第二课堂开展的其他活动也是进行大学生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但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5]:①第二课堂领导重视不够,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经费投入不足,活动开展困难,影响学生的积极性;②第二课堂内容不能满足学生创新意识的需要,如内容单一、科技含量低、活动多而杂等问题;③第二课堂没有纳入教学计划,使得第二课堂活动往往与课堂教学发生时间和场所上的冲突,学生不能合理安排课堂学习和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受到严重影响;④很多高校的第二课堂还处于“管理相对空白”的运行状态,缺乏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效果比较与评价机制,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很少有跟踪、调查、反馈。以上情况都制约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从而影响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3强化高校创新教育,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高校创新教育是高校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由传统型教育向创新型教育转变过程中,高校创新教育担负着推动教育理念创新、师资队伍创新、学校制度创新等重要任务。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丰富第二课堂内容,以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3.1观念变革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

观念是人们对问题的认识和看法。高校应与时俱进,积极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视为己任,通过理论讲授和实践训练等方式挖掘学生创新才能;学生也应积极发挥自身主动性,变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接受教育,这才是当今教育的真谛。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教育的首要目标就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为此,转变观念,将教育从原有的传授、灌输为主的教育模式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才能的教育模式,这是新形势下高校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和要求[6]。笔者认为: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应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即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培养人为目标,教师队伍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贯彻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主体的原则,充分调动师生双方活动的积极性,发挥人的积极因素,把“教什么,怎样教”还给教师,把“课堂和教室”还给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使师生之间互动、学生之间互动,充分开发个体的智能,使其将来能够在复杂、多变、竞争激励的就业环境中脱颖而出。其次,作为创新教育的执行者,不管是学校领导还是教师,必须具有勇于创新的品质,打破“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教学模式,不断探索新方法,使教学活动成为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创造的过程。为此,转变教学模式,将自己从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探求知识的引路人,这是新形势下对高校教师的新要求。

3.2科学设计第二课堂,强化创新教育

第二课堂是高校育人系统中一个担负着特定育人功能的子系统,是对第一课堂的补充和深化,更是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它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丰富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许多不可替代的优势。近年来,各高校在探索创新教育的基础上,纷纷搭建了多种第二课堂平台,有效启迪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以笔者所就职的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为例,目前学校从科技创新教育、实验室建设、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经费保障等方面均采取一定措施,取得明显成效。

3.2.1构建开放性实验室培养模式,树立先进的创新教育理念

开放性实验室是一种新型的学生实操教学模式,它在承担正常实验课之外,在时间、空间、教学内容上完全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自身所学的知识,自行设计产品。当然开放性实验室并不是简单地将实验室资源开放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形成有利于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机制[7]。以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创新实验室为例,该实验室自成立以来,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变学生为主体,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并提出了塔式人才培养体系,即:依据不同年级层次的学生来区分培养的层次,分为基础普及层,提高层、研究创新层,每个层面都蕴含了创新的元素。基础普及层:根据大一学生学习电子电路基本知识的情况,从中挑选有爱好兴趣学生进行暑假基础实操培训,培训结束进行相关考核。通过培训使学生具备基础工程素质,基本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重点强调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实践素质。提高层:根据基础层选拔的情况进行分析,由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和专长,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提高方向,后借助学校科技文化节、学院电信文化节等活动平台,举办校内电子设计竞赛,通过不同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综合电子系统设计能力。研究创新层:通过基础层、综合提高层的培养,选拔出优秀的学生参加省部级以上各种电子类竞赛,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全国智能车设计竞赛等,同时鼓励学生积极申报省和学校的创新训练项目。研究创新层的学生还有机会和企业对接,了解最前沿技术,并和企业共同开发设计产品。目前该实验室已和广东佛山易居物联科技有限公司、粤嵌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协议,使得学生在这个平台的自主设计能力、团队的合作精神、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得到充分发挥。与此同时,实验室将开展的一些实训课程纳入学生的素质拓展选修课程,这一改革优化了课程设置,促进了教学改革,大大提高了学生实践创新的兴趣和实操能力。学校基于开放性实验室的平台上,与相关企业建立产学研创新创业基地,在师资培训、职业技术巡讲、毕业生实习就业等方面给予帮助,推动了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促进了学生就业。目前该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经过实验室培养的学生实现了100%就业,且所签约公司均为较好的高新技术公司。

3.2.2利用团学平台,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竞赛

“教育是在环境中进行的。”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是在环境中培养起来的。作为高校团委,对校园创新环境的营造责无旁贷。美国卡内基曾说:大学本科教育是否成功与校园生活的质量有直接关系。”所以,高校团委应积极围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总之,开展诸如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等相关活动,以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团委借助校园文化节、科技文化节等平台,积极开展适合学院学子创新培育活动,如:电信文化节、电子技能竞赛。同时,引进优秀校友和企业高管进学校,举办专业类讲座,积极营造创新氛围,并取得良好成效。笔者认为:团委老师应着手实施以下两项工作:一是与学院开设创新教育素质拓展课的老师联系,寻求配合,通过其在素质拓展课上传播创新知识理念,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探索;二是与校外多方专家学者企业联系,要求其来学院为学生举办讲座,熏陶其创新意识,指导各类科技活动,对学生在创业创新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给予技术性的辅导。其次,高校团委应积极发挥基层团组织作用,组织开展人人参与的科技创新活动。高校团委有计划,有针对地将各项活动下放至各基层团委、团支部,各基层团委和团支部可根据自身学科的特点和专长,开展符合自己专业特色的各项实践或创新活动。同时,高校团委可以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鼓励基层团组织和团支部依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如:心理协会学生可开展心理辅导活动、电信学生可开展家电维修、手机检修等服务下乡活动、计算机学生可参与软件制作和程序设计等等,体现了各自专业特色,形成了人人参与创新的良好氛围。第三,高校团委应积极为大学生创新科研平台,对学生的科研与创新活动提供经费支持,同时积极鼓励学生申报课题,对可行有意义的课题给予立项。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每年为学生提供的各项创新创业项目,如学生SRP、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都很好地锻炼学生创新能力。此外,设立奖励机制和积极反馈机制,让优秀的科技创新学生脱颖而出。学校对学生的各种创新行为和成果给予评判、激励、辅以奖励手段,并以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同时对在创新教育方面做出的贡献的教师给予奖励和肯定,使得整个创新能力培养工作行程一个完整的良性激励制度体系,大大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3.2.3通过校企合作,强化学生社会实践,提升就业能力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创新的一大重要举措,它契合了时代的发展和需要,众多的高校纷纷对此进行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一定成绩。目前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与企业合作主要采用以下模式:一是和企业合作办学模式,该校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NC教育管理中心联合办学,实行“2+2”模式,即学生前两年的基础课程由学校完成,后两年由企业指派项目经验丰富的中兴通讯讲师授课,校企共定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企业全程参与应用型通信技术人才培养;二是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和就业实习基地,截止到今天学校共建270余个校外实训和就业实习基地,联合培养学生人数达2万余人;三是共建校内实训基地,该校机械工程学院与广东文灿压铸有限公司联合建立“文灿压铸校企合作工作室”并聘请文灿公司总经理为该校兼职教授,参与文灿公司为期一年的实习学生可以在毕业后选择进入到文灿压铸公司工作。这些校企合作模式均取得良好成效。笔者认为:作高校首先应充分认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环境下的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努力寻求创新教育与现有状况的融合之处,并以此为切入点来开展创新教育。其次,高校应围绕学生就业素质提升,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以校企合作为契机,建立校企双方共建共管共教的“双向型”专业教学模式,根据市场和社会的实际用人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课程和教学计划,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通过教学改革和实践,提高学生就业技能;第三,高校要加强“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借助校企合作平台,选派部分青年教师到企业参加专项技能培训等锻炼,积累企业生产经验,优化自身知识结构,丰富教学科研方法,从而为学生的科研实践指导提供保障。此外,企业也可选派部分具有实践经验和指导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科研实践指导,亦可承担部分教学任务,在相互促进中不断充实和增强教师队伍力量。最后,学校应积极促进校企合作间的文化交流,通过“校友分享会”、“企业名师讲堂”“、创业精英会”等平台,引入企业优秀人才、优秀文化、优秀校友进校园,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多元文化的熏陶,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4结语

在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的今天,社会需要的是在专业技术等智力因素较为突出,且在创造力、意志力、耐力等非智力因素也均衡发展的复合型大学生。由于从事传统意义上稳定工作的人越来越少,工作岗位的变动也更加频繁,因此具有创新意识和良好的个人品质的大学毕业生将倍受欢迎。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应认真研究第二课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相关性,强化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构成要素与第二课堂活动模块的有效对接。不仅要以第一课堂为基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创新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还必须重视第二课堂这一高校育人的重要渠道,主动对接和延伸第一课堂内容,通过开展创新教育活动、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校企合作等第二课堂活动,系统地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身心调适能力、团队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孟国忠,蒋理.创新教育模式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1):37-40.

[2]刘艳丰.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研究,2014,155-156.

[3]宇文彩,刘立园.开发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的路径探究———基于高校就业教育视角[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7(3):53-56.

[4]丁珠玉,樊利,周胜灵.以科技竞赛为载体培养工科学生创新能力[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7(4):205-208.

[5]李航.高校第二课堂教育探究与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5,33:145-146.

[6]李湘玲.转变教育观念实施创新教育[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3):229-230.

第10篇

1.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冲击着传统教育管理工作。当今,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普及到平民百姓之中,互联网在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便捷学习途径的同时也对部分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还没有形成稳定与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导致一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被一些错误思想所引导,为一些违法犯罪分子所利用,这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学生管理的难度也进一步加大。

2.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导致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扩招,高职院校数量和学生人数都在不断增长,各个年龄层次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努力,以高考的方式参与高等教育,这就导致了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的良莠不齐。在当前社会多元文化背景和多元价值观念的影响下,高职院校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个体差异,如何创造出一种多元而又统一的教育管理体系来管理这些良莠不齐的高职院校学生就成为教育管理人员所面临的的重要问题。

3.教育和管理工作衔接不够紧密,存在脱节现象。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量大、工作内容复杂,需要全员的配合和参与。但当前,高职院校中的很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很多教师认为自己主要的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至于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则是辅导员和学校其他行政机关与党委的责任。而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人员大部分仅仅强调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他方面的教育却只字不提,这就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在专业课教育与管理工作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纰漏,两者不能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久而久之造成了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效果的底下,很难形成教育与管理的合力。

二、创新教育管理模式是传统管理模式向先进的科学管理模式进化的必然要求

教育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的创新和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从目前来看,大部分高校和中小学校都在积极改革创新教育管理模式,高职院校理应顺流而上,积极创新,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并非与当代教育格格不入,要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原则的基础之上,因势利导,合理借鉴,推陈出新。现有的教育制度正在经历改革阶段,现有的教育制度要实现多样化,要变硬性管理为弹性管理。同时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需要新的教育理念,不能一味地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也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要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育学生优良的品质,为社会输送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高质量人才。因此要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就必须变革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创新教育理念。

三、创新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方式

1.电力企业强化现代教育管理理念。要想创新教育管理模式必须先要转变传统教育管理理念。首先,管理者要转变传统教育管理思维方式,实现从单向思维向多向思维的转变,管理思维不应再是封闭式的而应当是开放性的新型管理方式。其次,要不断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学生作为教育管理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让整个教育管理与整体的服务体系相融合。三是要加强院校的精神文化建设,院校精神并不是短期内形成的,院校精神集中展示了所有师生之间的意志和心态,表现着院校的整体风貌,学校要不断加强精神文化建设,让学校形成良好的教风、管风、学风,让学校真正成为学生赖以成长成才的理想摇篮。

2.整合教育机构与管理机构,形成教育与管理协调推进的管理格局。高职院校教育与管理机构职能的过于明确和分离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积极有效开展依赖于高职院校教职工的全面努力和共同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将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当前,高职院校的部门间合作一般是由某一部门组织牵头,其他部分在牵头部分的领导下相互合作,但这种合作方式过于松散,部门之间配合不默契,工作成效不显著。如果要解决更为复杂的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教育与行为规范问题,促进学生专业技能与思想素质的全面发展就需要各个部门更为紧密的合作和联系,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优势,共同推进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

3.改革思政课教学方式和内容,形成主题明确的思政教育体系。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各个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重点确定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教学内容应当与学生各个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保持协调一致。在教学方式上要创新教学管理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技术与手段,增加课堂的趣味性,鼓励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加强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结合,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教育考核方面,建立量化指标,将日常考核、期末考核和实践考核的综合评价得分作为学生的思想政治考核评分,最终使思想政治课的教育真正落实。

4.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专业技能进入社会不仅仅是要为自身发展谋福利,更重要的是要推动社会发展,要具有社会责任感。因此高职院校应当为学生开设更多的人文选修课及相关认为修养方面的讲座。首先应当开设人文基础课程,纳入学校选修课程教育体系之中,为学生讲述人文学科的基础性知识理论,增强学生的人文学科知识。其次学校可以建立人文素质小组,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的实践性,实现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最后,要将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学校的一项系统工程,长远规划,科学设计,保证人文素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四、结语

第11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理念高校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8-0247-01

一、高校的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

在高校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教育管理有关工作也初见成效,负责高校管理的有关机构在相關制度上也进行了设置,但是由于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高校制定的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没有跟随时代的发展进行及时更新,这样的管理效果必然差强人意,特别是在学生管理方面,硬性的管理制度不利于不同学生的发展,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影响着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的效果[1]。

(二)教育管理方式单一

在高校的教育管理上,其管效果是由管理方式决定的,目前,我国高校的管理方式单一化,对其管理效果产生消极的影响,而且过于简化的管理方法对学生的发展也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不利于学生提高的综合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上也应该将科学技术的力量进行引入,利用多样化的管理方式实现高校的教育管理,但是实际上,大部分高校依然应用传统的管理方式,没有与时俱进,所以高校在教学质量以及管理效果上不理想。

(三)教育管理内容落后

目前高校的教育管理内容主要是通过一些硬性的学校管理条例,没有以学生为主体,展开个性化的管理方式。因为时代在不断发展,但是高校的教学管理内容依然如旧,采用原有的管理方式,导致高校不能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的全方位培养,这样学生在毕业之后达不到社会的要求,因此,高校的教学管理没有体现出其意义。

二、基于创新教育理念的高校教育管理分析

(一)完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

对于高校教育的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可通过以下两方面进行完善:第一,在行政管理制度上进行完善及创新,要明确该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本质,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以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主要目的,进而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进而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第二,在教学管理上进行制度的完善及创新,因为学生是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点对象,为实现学生更加高效的学习,学校可建立科研方面的学分制度,这样可以激励学生投身到科研活动中。

(二)创建多样化的管理方式

在新的教育理念的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高校的管理方式也要从单一的模式逐渐发展成多样化的模式,将教育的内涵作为出发点,设立高校的办学模式和教育目标。利用科学的管理方式,为高校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进而实现多样化的管理方式。高校可引入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在进行教育管理之时,以人为出发点,尊重每个教师和学生的不同特点,真正做到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最大的支持。在管理方式上,应将对教师的管理放在重要的位置,并且建立奖励机制,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确保教师更加负责的进行教学工作,利于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中形成良好的管理氛围。

(三)改变教育管理理念

第12篇

中国高等动画教育模式的发展是在受动漫热潮的影响之下迅速膨胀发展起来的,特别是近几年,各大高校分分开设动画专业,目前,开设动画专业的高校已经超过450所,超过1300所大学的院系开办涉及动漫专业方向的课程,中国高校动画专业的过度膨胀所带来的后果则是,每年中国高校动画毕业生超过10万,据麦可思公司的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10大就业困难专业中,动画专业以“本科毕业生半年后22.5%的失业率、平均月薪2359元”高居榜首。自2008年以来,动画专业已是二度进入“失业率最高专业的前10名”。因此,我们必须改变动画教育的“”,学习国外动画教育经验,从理念上转变高校动画教育的思路,探索出新的教育模式。

一、高校动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高校动画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多媒体、影视动画、三维技术等产业发展迅速,带动了企业对影视动画人才的需求。但是,我国动漫人才的培养却远远跟不上动画产业发展的需求。虽然国内三百余所高校开设了动画专业,形成了繁荣的竞争局面。但很多院校教育定位模糊,不了解动画行业及人才需求情况。盲目克隆照搬动画教学计划。缺乏对动画实用人才的市场定位。因此,动画教育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应建立一整套与动画行业岗位相衔接的、有效的科学动画教学体系,为动画产业的发展提供优秀的实用型人才资源。面向动画企业从创意策划到具体技术环节和人才岗位需求的动画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国内动画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意义探索。

(二)高校课程设置落后,市场定位模糊

目前高校动画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分为两种,一类是由工科院校,另一类则是艺术院校,如传媒大学和各大美术学院。虽然工科院校在计算机动画上有着明显的优势,但这些学校缺乏接受过动漫专业的系统学习培养的老师,既缺乏动画专业的理论基础,也缺乏动漫行业尤其是新媒体动漫行业的实践经验,难以把握动漫教育本质及发展态势,鲜有自身特色的动画教育模式和体系,非常滑稽的是有些学校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给动画专业学生开设高等数学等计算机课程,导致人才培养模糊不清。而其他的艺术院校,他们注重设计,编导,培养导向期望过高,举例来说,一个动画专业本科班有35名学生,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35名动画高端人才,比如导演,但实际动画公司并无法吸收这35名导演,而这些公司真正需求的是能熟练操作的技术人员,这就造成高校动画毕业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三)教学和实验条件较差

缺少动画设计制作的设备和器材。很多高校连最基本的动画台、线拍仪、定位尺都没有;而动画设计制作的大型专业设备,如集群渲染系统、动画制作系统、动画仿真动态捕捉系统、动画模拟信息采集系统等专业设备或由于价格昂贵,或由于现有教学观念陈旧等原因,在国内高校的动画实验室里更是凤毛麟角,难以见到。

二、高校动画教学的新思路与新模式

(一)高校联合打造新平台

发挥各自高校的优势,回避各自的教育瓶颈,开拓新的教育模式。以各种动漫节,影视动画作品评选为依托,由高校老师带队,本科生为主组建创作团队,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还能逐步形成高校独立的品牌,达到教育,产出,科研一体化。

(二)引入外部力量,打造专业创作团队

目前社会上有很多动画教育培训机构,这些机构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上接近大多社会动画公司,游戏公司,传媒公司等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参训人数年年增高,就业形式可观。因此,实现高校与培训机构合作,创办动画教育基地。每年派老师进入机构系统的学习动画高新技术和创作理念,并以教育基地为平台,为机构输送优秀且符合机构要求的人才,达到与社会接轨,学有所有,学能就业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