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时间:2022-12-12 10:36: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第1篇

1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建设取得的成效

1.1林下养鸡成为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助民增收产业的新亮点从2010年开始,都匀市在坝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探索发展林下养鸡产业,规划大力打造以坝固村为窗口、甲登村为基地的林下养鸡产业基地。目前全镇发展林下养鸡大户32户,年出栏林下土鸡10.0余万只,年产值750.0万元以上,按平均每户年出栏林下土鸡3000.0只,户均年养鸡毛收入可达22.5万元,户年养鸡纯收入9.0万元以上。

1.2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设施农业和经济型农业推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园区建设小水窖110口、沼液输送管道超过2000m。为了加快科技农业发展进程,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都匀市坝固镇以大棚蔬菜、大棚西瓜、辣椒地膜覆盖种植、烤烟规范化种植等重点内容,推进设施农业和科技农业发展。全镇发展大棚西瓜种植20hm2、钢架结构大棚蔬菜3hm2、地膜覆盖露天西瓜313hm2、地膜辣椒示范种植33hm2,蔬菜种植面积达533hm2,种植中药材53hm2。1.5合作社带动了产业发展目前,坝固农业示范园区已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各类专业合作社7家,社员140余人,其中养殖专业合作社2家、种植专业合作社4家、农业生产服务专业合作社1家,

2存在问题

2.1农业生产、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没有形成从产前、产中、产后及产品深加工等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的标准体系,并且标准体系完善的方向不明确,不完整的标准体系已不能满足市场流通、产品贸易、质量监控和提高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

2.2生产者对生态农业认识不清生产者只顾眼前利益,盲目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和使用国家禁止在某些作物上使用的高毒农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生产者缺乏科学田间管理经验,在病虫害发生较大年份由于管理不到位,造成大面积经济作物病害发生严重,发生无收现象。难以形成产业优势和抵御自然风险能力;2)生产者对生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不清,没有按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流程进行生产,造成生产农产品农残超标,销售问题难以解决。

3建议与对策

按照坝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布局,整合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努力建设园区农业配套基础设施,加快推进精品葡萄、生猪、优质土鸡三大农产品基地建设。提升科技含量,加强产业生产管理,打造无公害农产品乃至绿色食品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产品市场价格,增加产业经济效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工业带动农业,利用农产品加工企业拉动农业生产。引导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合作社外联市场、内联农户和基地的桥梁作用,加大农产品的宣传与批发销售力度,通过市场拉动产业发展。加强农村懂技术、懂管理的能人和致富带头人的培训和培养,建立农村人才库,强化人才储备,为园区农业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性技术保障。

作者:秦典兰单位:贵州省都匀市坝固镇农业服务中心

第2篇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突出科学布局,加快特色产业发展。一是坚持一园一品、多园一品,着力发挥主导产业优势。按照突出特色、一村一品、集中成园的产业发展模式,突破性发展优势产业。昭化园区建成猕猴桃核心示范园亩,无公害蔬菜核心园3000亩;石井新场园区建成生物发酵舍零排放生猪养殖园2个,标准化圈舍98幢,年出栏生猪2.5万头以上;平乐园区规划建设猕猴桃示范园3000亩,优质桑园3000亩。二是坚持因地制宜,着力发挥特色产业的“配套”效益。石井新场园区配套建设工业原料林3500亩,优质烤烟园1400亩;平乐园区建设大棚蔬菜园500亩,实现了生态循环、旅游观光、综合示范的目标。三是坚持龙头带动,着力发挥涉农企业“第一车间”的作用。依托广元福润公司建成生猪养殖园区78个,年出栏生猪可达60万头;依托三元茧丝绸公司建成蚕桑基地乡镇10个、蚕桑园区3个,面积达1万亩;依托区烟草公司建成优质烟叶生产园区3个,种烟规模达到2万亩,年产烟5万担;依托中新公司建成猕猴桃示范园区5个,面积达1.5万亩;依托升达木业和详和木业建成工业速生原料林园区3个,面积达10万亩;依托钏锬公司建成香葱和蔬菜园区4个,面积达4000亩,在加快产业发展的同时,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保障,实现了一、二产业互动发展。

(二)突出基础建设,完善产业功能配套。一是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完善基础设施。为加快生猪产业持续发展,先后投资余万元,建成沼气净化池3000立方米,大力推广生猪生物发酵舍零排放养殖技术,切实解决了养殖污染问题;围绕猕猴桃产业发展,建成山坪塘27口,新修渠系2万米,坡改梯规范调形1.5万亩;围绕无公害大棚蔬菜种植,安装喷灌设施200余套、管网7000余米;围绕蚕桑生产,建设标准化蚕房300间,实现了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配套,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快速发展。二是围绕便民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坚持“节省、实用、够用”原则,切实加快园区道路建设。累计修建入园道路13.7公里,园区作业便道300公里,入户路1.2万米,基本达到了进出畅通。三是围绕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完善基础设施。坚持“简朴、美观、大方”原则,采取“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项目帮扶、信贷支持”的方式,大力实施“户办工程”,对园区内民居进行风貌改造,改善园区人居环境。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000多万元,实施风貌改造838户,建庭院530户700余亩,改厨、改圈、改水面达95%以上,建星级农家乐12家。

(三)突出机制创新,增强园区发展后劲。一是创新园区投入机制。坚持以业主(企业)自建为主体,以项目资金投入为引导,合力推进园区建设。先后实现业主(企业)投入2亿余元,整合项目资金1.4亿元,部门帮扶98万元,有效保障了园区建设投入。二是创新园区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三方合作兴产业、五方联动建园区”的园区运行新路子,协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专合组织、金融机构三方签订合作协议,由龙头企业与专合组织签订农产品生产订单,金融机构贷款给专合组织,由专合组织负责贷款的统一分配、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及货款的回收,并按交货单分期支付贷款,保证了每个产业都有一个龙头企业带动,有效解决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实现了企业、协会、金融机构、农民、政府五方互惠共赢。三是创新园区产业风险防范机制。引导园区业主和农民积极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建立现代农业园区产业风险基金,实行龙头企业订单收购,切实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与市场风险的能力。目前,园区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积已达1.7万亩,猕猴桃、蚕桑等产业均实行了企业订单收购。

(四)突出土地流转,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一是着力搭建土地流转平台。整合区政务服务中心和惠民帮扶中心资源,成立了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依托乡镇农村经营管理机构,组建了乡镇农村土地管理服务中心和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站,制定了土地流转规范程序,有效地促进了我区土地有序流转。二是积极推进适度规模流转。引导农民通过转包、出租、置换、转让、入股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3.5万余亩,带动发展特色产业4万余亩。在昭化园区规模流转土地3000亩,发展香葱、猕猴桃和蔬菜等特色产业;在元坝园区流转土地1500亩,新建优质桑园1000亩,建成川北最大袋料地栽黑木耳基地500亩;拟在柳桥园区流转土地8200余亩,规划建成优质桑园1200亩、猕猴桃园区3000亩、蔬菜基地亩,形成“土地向业主、资金向园区、产品向企业、农民向产业工人”集中的格局,走出一条“让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让土地从农民手中流转出来,让农民非农化起来”的园区土地流转之路。三是加快产业化经营。坚持龙头企业建基地、引进业主和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建园创业,培 育养殖业业主90个、种植业业主171个,采取“公司+业主+基地”的形式,积极推进企业和业主集约经营土地,加快发展生猪、蚕桑、烤烟、猕猴桃、无公害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基地,有效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同时,农民通过收取土地租金、获得股金、取得薪金,有效增加了收入。

(五)突出督查督办,快速推进园区建设。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园区建设指挥部,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指挥长,区人大、政府、政协相关县级领导为副指挥长,实行分片负责,从相关区级部门抽调精干力量组建现场工作组,在建设一线协调解决园区建设工作中的问题,督促建设进度和把关工程质量。二是严格效能问责。将园区建设任务全部细化成项目,实行倒排工期,项目落实到每周,进度明确到每天,要求必须按进度完成任务,因特殊原因耽误工期的,必须加班赶上。无特殊原因延误进度的,实行责任倒查,诫免谈话,直至给予组织处理。三是定期督查督办。每周五以《园区建设落实动态》通报人员到位和进展情况,每周一区四大班子领导深入现场督办,在建设一线研究下一步工作推进措施。把园区建设纳入年度工作目标,与相关部门和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年终实行单项考核,确保园区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和土地流转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无经验可循,在体制机制创新上还需进一步探索完善。

二是资金整合难度较大,园区建设发展的投入瓶颈依然存在。

三是土地流转规模较小,农业资源市场化配置不充分,集约化经营程度不高。

三、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围绕“提速加快、又好又快”的主基调,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因地制宜搞好土地流转,全面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一是要突出园区产业培育、基础配套重点。切实把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与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农业产业成为园区发展的主要支撑;加快园区电、路、池、渠系等基础配套建设,完善园区功能,提高园区档次。

二是要全力以赴抓好平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全力推进园区道路、河堤、土地调形等基础建设和猕猴桃、生猪、蚕桑、无公害蔬菜等产业发展,确保园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全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现场会的召开。

第3篇

一、肯定成绩,坚定信心,坚持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不动摇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继续强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成效,实现了新突破,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总体上已经由探索起步阶段进展到持续发展阶段,呈现竞相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最近,全市灾后恢复重建现场会参观了、、、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与会领导、代表对园区建设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展现的强大生命力得到干部群众的泛认可,赢得了普遍赞誉。经过三年来的探索,我市初步走出了一条山区、贫困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子,树立了一批“可看、可学、有效益”的典型。毫不夸张地说,我市农业园区的建设和实践,已经在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探索了适应山区特点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土地零散、环境不一、地貌多样、资源分散一直是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障碍,我市客观分析农业发展面临的自然约束和资源约束,顺应自然,整合资源,确立了适应山区特点的“建园区带基地、兴产业促增收”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发展路子,探索了“多园一业、块状覆盖”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模式。这一路子和模式,既适合山区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差异明显,土地、资金、技术等农业资源集中度低的特点,又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合理构建企业、专合组织、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企业赢利三者统一。这一路子是多年来我市农业工作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市农业发展思路、理念的大转变,是农业增长方式的大转变,是抓农村工作方式、方法的大转变。

(二)推进了农业基础设施和城乡环境面貌的逐步改善。农业园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基础设施改善。通过几年的发展,各类农业园区通过对田、林、路、渠、库等的综合治理,把一大批农田建成了“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渠相连、土肥沃、生态环境优良”的标准化农田,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由于在推进园区建设中,把产业发展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新村建设、观光旅游相结合,促进了城乡环境面貌大改观。按照“一个园区就是一个观光景区”的建设理念,各地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成为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观光农业示范区。部分县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按AAA级景区打造,园区建设有效拓展了农业功能,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

(三)加大了对农业的资金整合投入力度。现代化的园区必须有多元化的投入相配套。全市各地为加快农业园区建设,一是千方百计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把土地整理、农综开发、以工代赈、扶贫、新村建设、乡村道路建设等国家项目打捆使用,集中投入园区,激励了企业投入,带动了农户投入,形成了以国家项目资金为导向,企业、业主和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改变了过去因投入分散造成的有投入,投入不大,有效果,效果不好的状况。核心示范区按照亩平投入不低于1万元,其中国家项目投入不低于5000元的标准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启动建设的31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整合各类项目资金13.2亿元,整合社会资金15亿元。市县两级财政投入2.8亿元。

(四)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农业园区的成败关键在于先进科技的武装程度,在于高科技农业产业的发育水平。各地把高新技术与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应用结合起来,寻求科技对生产和产业的支撑,园区联合大专院校开展科技研发、推。目前全市大多数农业园区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研发推体系,试验、引进、示范了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配套、组装、集成了一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川农大、省自然科学研究院、中茶所等分别在猕猴桃、茶叶、食用菌、蔬菜等产业园区建立了专家大院、科研所。已建的31个园区引进、示范、推新品种200多个,新技术50多项。先进农业科技在园区的推应用,有效地促进了农科教结合,提高了农民素质和科技应用能力,从而使园区逐步成为现代科技的孵化器、建设现代农业的样板区、培育现代农民的主阵地。

(五)初步建立了市场化运作机制。园区的生命力,取决于能否按照市场的要求,运用管理工业的先进理念,实现企业化运作。各地按照政府扶持、部门支持、企业运作的思路,积极探索园区的经营管理方法和模式,构筑市场化运行机制。全市园区基本形成了“集中流转,多元经营,股份合作,风险保障”的生产经营机制,形成了“大园区+小业主,大基地+小庭园”的园区带动农民增收机制。各地不断创新“企业+专合组织+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县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以股份合作的形式联办园区机制。区建立区、镇、村三级土地流转中心(站),建立土地流转基金,有效保障农户和经营业主双方利益。各县区积极探索产业发展风险保障机制,政府和企业(业主)共同出资建立产业发展风险调节基金,降低农民发展产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目前,全市各级财政和龙头企业已筹集产业发展风险调节基金3100余万元。

(六)打造了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样板工程。农业示范园区是一扇窗口,把现代农业的科学技术、经营观念、管理方式及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展示在人们面前,提供了可看、可学、可推的现实样板,从而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和进步。、,,、,、,、,、,、等园区分别带动了猕猴桃、茶叶、烟叶、食用菌、蔬菜等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在全市灾后恢复重建现场会上,我点评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时指出,该园区可以用“一大、二高、三好”六个字概括。一是大气魄、大面积、大规模;二是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三是示范效果好、推动力好,领导称好,群众叫好。园区有三点值得其它园区学习,一是高起点规划,高水平的建设,把产业、新村、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和城乡环境打造统筹规划、统一建设;二是强力整合,大力投入,利用园区建设平台,整合所有资源和项目,以整合的理念,解决了农村、农业发展的投入问题;三是不断创新机制,特别是采取“龙头企业+基地+专合组织+农户”发展模式,探索循环农业发展、低碳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当然,每个县区都有这样的好典型,昭化、园区结合旅游资源优势,培育旅游龙头企业开发旅游业,大力推动农产品入超市;园区充分利用城市近郊区的优势,着力将园区打造成为城市蔬菜供应基地、科技示范普及基地和市民休闲观光景区,形成了“服务城市,致富农户”的园区建设新模式。在全市农业示范园区的带动下,建成猕猴桃产业基地14万亩,茶叶产业基地26万亩,核桃产业基地50万亩,烟叶产业基地9万亩,青川黑木耳产业基地3000万棒(袋),油橄榄产业基地14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带动了我市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规模扩大,质量提升,效益增加。

总之,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推进,给生产经营带来了全新的理念,给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创造了新的亮点,促进了全市农村大发展、农业大提升和农民大增收。能够形成这样好的局面,得益于:一是加强领导,强力持续推进;二是科学规划,统筹安排;三是整合资源,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四是不断创新发展的理念和思路,探索新的机制和模式;五是强化督查督办,逗硬考核。

在总结农业园区建设经验、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正视存在的困难和不足。一是既要看到园区在基础设施改造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也要看到有的园区规模小、带动力不强,特别是个别县区谋划迟、启动晚、推进慢、上半年等、下半年赶等问题;二是既要看到企业化经营对园区建设的推动作用,也要看到园区运作机制需进一步探索,责权利关系、投资主体和收益分配等有待进一步明晰,生产者和经营者缺乏积极性等问题;三是既要看到园区产业化经营快速推进的效果,也要看到个别园区目标定位不明确,优势特色不明显,主导产业不突出,经济效益还不高等现实。全市园区建设不是一年、二年,一蹴而就能够完成的,离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需不断提升、巩固完善,实现新的更大的发展。为此,要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提升产业层次,完善发展机制,提高经济效益,努力实现质的提高和量的扩张的互促互动。

二、加快进度,提升质量,全面完成今年园区建设目标任务

从总体规划来看,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年为探索起步阶段,2010-2012年为持续发展阶段,2013年-2020年为全面提升阶段。今年到2012年,是我市园区建设持续发展时期,是完成50个万亩园区建设目标的关键时期。在去年12月27日召开的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生态小康新村建设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上,提出了建设农业示范园区的“六强化、六提升”的工作思路(即强化规划引导,提升园区生命力;强化产业基础,提升园区竞争力;强化资源整合,提升园区承载力;强化农民主体,提升园区带动力,强化统筹结合,提升园区集聚力),得到市政府马华市长高度认可,要求按照这样的工作思路不折不扣的落实,希望各地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继续参考执行。关于园区建设,今天我主要强调五个方面。

一是在项目实施上要加快进度。今年,市上提出了新建园区扩规模,已建园区增效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工作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的工作目标。目前,离年终仅2个月时间,各地要增强紧迫感、责任感,抢时间,抢进度,又好又快推进园区建设,力争今年新建的10个园区早见成效,已建园区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园区运行管理机制更加完善,农民持续增加收入,全面完成园区建设目标任务。已实施的项目,要加快工程进度,严格工程质量,保证资金投入;个别未启动的项目,要加快启动。要继续坚持项目责任制度,把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头。要继续坚持督查督办制度,坚持县区已经形成的周例会、周通报好的做法。

二是在特色产业上要做大做强。特色是构筑差异性竞争的必备条件,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七绝”是市委、市政府在深入分析农业资源状况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突出特色,遴选的一批具有独特优势的农产品,受到农业专家的高度赞誉和市场的热烈反应,各地一定要在明确园区定位的前提下,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坚持“多园一业、块状覆盖”的建设模式,特别注重与“七绝”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专业化的规模优势,区域化的特色优势。

三是在设施装备上要提升水平。先进设施装备是园区先进性特征之一。要完善农田基础设施。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加强排灌设施、机耕道路、电网库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园区道路畅通、排灌方便、用电便捷,进一步改善园区生产条件和防灾减灾能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结合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等工程,采取工程、农艺等多种措施,加大园区耕地地力培育。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扩大钢架大棚、喷微灌、温湿调控设施的应用,提高生产设施化、精准化生产,集中建设一批设施农业示范点,加快设施栽培技术的推。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一步拓宽补贴范围,加大主导产业先进适用机械的应用,提高园区生产作业机械化水平。同时,要加快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和冷链运输,完善产后配套服务设施,全面提高园区的设施装备水平。

四是在科技运用上要加大力度。要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不断开展试验示范,总结筛选出适合当地的设施农业技术、安全农产品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与控制技术、新型种植模式等,着力提高科技应用水平。要以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为切入点,开发利用农业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进行农业资源管理和动态监测、决策咨询,进一步提升园区的整体实力。深入推进农科教合作,大力推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技术,加强现代农业职业农民、创业农民培训,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发展质量效益。

五是在机制创新上要力争突破。突出加大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的机制创新力度,积极探索农户土地入股、股份合作的农民参与园区建设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继续完善园区投融资机制、风险保障机制、科技创新推机制、运行管理机制,增添促进园区可持续发展活力。

三、高度重视,科学统筹,做好年园区建设规划

年以来,全市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规划、统筹规划的原则,组织大学、院所编制完成了《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总体规划》和已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全市园区建设规划体系基本形成,园区建设规划编制评审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实践证明,科学编制园区建设规划,以规划统领园区建设,可以确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持续性,解决长期以来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低水平和随意性,是我市用工业化理念、现代农业理念抓农业发展的集中体现,是我市自然农业向工程农业转变的标志,对推进我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是要早谋划,早确定。尽快确定年新建园区。市园区办要加大园区选址、产业的指导力度,各县区要根据园区建设总体规划,科学论证,慎重决策,根据“三沿三有”的原则(“三沿”,即:沿江、沿路、沿城,“三有”,即:有基础,有产业,有项目),确定出年新建园区。二是务必继续坚持“市上统筹,县区主体,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依托院校,专业规划,统一评审,批准实施”的规划编制评审制度,精心组织,加大投入,加快编制进程,不断提升规划质量和水平。目前,还有少数县区没有确定年的园区建设规划编制单位,这些县区要于近期及早确定,力争今年11月底完成县区年园区建设规划的编制初评工作,月进行全市统一评审,年1月全面启动新建园区项目。三是进一步加强园区建设规划的组织管理,加强规划培训和交流,健全园区建设规划编制评审机制,完善规划编制评审标准、程序,确保、2012年园区建设规划顺利进行。四是要进一步提升规划理念,突出特色、突出重点,明确思路目标。园区规划要与“十二五”发展规划,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相衔接,紧紧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把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园区建设有机结合,实现统筹规划。同时,要提出“十二五”园区建设规划,促进园区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严格标准,精心组织,认真做好园区建设年度考核工作

第4篇

围绕打造“中国知名、第一”生态农业的目标,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区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意义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现代经营形式组织建设、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物质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对提升我区农业综合竞争力,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为发展现代农业树立新样板。通过集聚各种资源,综合运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程度较高的生产示范基地,为农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示范样板,实行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有利于推动优势特色产业上规模、上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有利于集成示范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为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搭建新平台。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推进农业科研、教学、推广、企业、合作组织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实行农科教、产学研结合,有利于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引进、吸收、集成、创新步伐,培育发展种子种苗、科技服务、农产品精深加工等现代农业产业,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三)有利于探索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开辟新途径。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充分发挥园区产业效益较高的优势,引导农民合法、自愿、有序流转土地,是推进土地集中经营的有效途径。通过引导农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科研推广机构等到园区创业,采取土地、资金、技术等入股的形式,有利于探索建立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机制,推进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二、工作要求

(一)突出重点,强化特色。重点围绕蔬菜园艺产业和生态循环农业,科学规划,精心布局,培植典型,示范带动,重点培育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引领区域现代农业发展。

(二)科技先导,机制创新。把握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突出科技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质量品牌化、服务社会化,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

(三)整合资源,集成服务。区乡(镇)村三级联动,协同推进,鼓励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村级组织、龙头企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等各类主体广泛参与、共同推进,确保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快速推进。

三、建设目标

实施“138”工程,即建成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3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8个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具体任务是:南蔡乡、罗圩乡、埠子镇按照省相关文件要求,共同建设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埠子镇、龙河镇、中扬镇3个乡镇各建成1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其余8个乡镇各建成1个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四、推进措施

(一)加强领导。区政府成立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农林局,负责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督导、检查考核等工作。各乡镇要切实加强对活动的组织领导,相应成立领导和实施机构,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创建举措,建立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

(二)定点指导。区农口部门组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指导服务团,为每个乡镇明确一位园区建设业务指导员、一位技术指导专家,为全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和服务。

(三)项目倾斜。将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列入区级财政补贴项目规划区,对于进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设施农业项目优先享受区财政扶持政策。市级以上高效农业、现代农业项目优先安排给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范围内的项目。

第5篇

[关键词] 农业园区 建设措施 黔东南

[中图分类号] S1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065-01

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着力打造100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并制定了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力争到2017年将园区建成规划设计科学、产业特色鲜明、基础设施配套、生产要素集聚、科技含量高、经营机制完善、产品商品率高、综合效益显著,成为做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水平、促进农民增收、推动经济发展的“推进器”和“发动机”。黔东南州地处贵州省东南部,是一个以少数民族聚集为主的边远贫困山区,同时也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州;开展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20个,其中:蔬菜类园区3个、精品水果类园区6个、特色畜禽类园区3个、茶叶类园区2个、休闲观光类园区2个、中药材类园区2个、杂稻制种类园区1个、油茶类园区1个。笔者按照国家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要求,结合黔东南州情实际、扶贫开发工作的特点,在调研的基础上,就如何抓好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建设提出几点思考,与同仁商榷。

一、狠抓组织领导

组织领导是现代高效农业园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的保证。要将加快农业园区建设工作纳入政府行为,做到领导精力到位、宣传发动到位、力量调配到位、资金落实到位、推进措施到位,用工业园区理念来抓农业园区建设,落实专门机构和人员,切实做好园区建设的组织协调,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土地流转、基础建设、项目推进等工作,保障园区建设顺利推进。

二、狠抓规划编制

规划是龙头,是指导农业园区建设的重要依据。编制园区建设规划,要围绕主导产业,结合当地实际科学编制,确保规划高起点、高标准、上水平,并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一是突出主导产业。立足农业结构调整方向,选准2—3个具有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市场需求高的产业来作为主导产业,合理安排配套产业,实现产业互促互动;二是突出规模生产。园区建设要相对集中连片,并达到一定的建设规模,通过规模化带动产业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形成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三是突出功能配套。农业园区是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复合体,要根据实际需要,从优化品种、提升品质、打造品牌上,合理规划从生产到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建设内容,使园区的功能满足商品化生产的需要;四是突出综合效益。要提高园区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园区内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种养大户要实行产加销联动,保证农产品有稳定的销售市场和销售利润,带动园区发展和农民增收。

三、狠抓基础建设

加快推进园区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建设,围绕园区主导产业的发展,大力推广应用现代设施和先进适用技术,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及产品质量等检验检测管理服务设施,提高生产水平、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同时创新培训机制,提高园区从业人员科技素质;积极配套市场流通设施,提升园区农产品的商品化处理能力。

四、狠抓主体培育

建立健全园区投入机制,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强化园区经营主体培育,充分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等现代经营主体的作用,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配置和投资建设,全面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强力推进产业化经营,激发园区发展内生动力,做大园区蛋糕。

五、狠抓资金投入

农业园区建设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但财政资金投入很是有限,主要依靠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入为主。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对于有限的财政资金,重点投向支持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导工商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注入园区建设,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确保农业园区建设见成效。

六、狠抓社会化服务

要完善园区配套产业体系,推进园区产业与现代加工业、物流业、生态观光业等有机结合,积极开展农资经营、农机作业、病虫防治、疫病防控、产品营销行装化服务,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最终实现园区建设与减贫脱贫“双赢”。

参考文献

[1]吴亚荣,邱明强,王成兵.关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20:329-330.

[2]杨永.关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建设,2008,12.

第6篇

刚才听了专家们的意见,我很受教育和启发。作为政府主要负责人,作为“三农”工作以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主要责任人,我对干好工作充满信心和决心。决心来源于认识。中央为什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因为农业是一个基础性产业,是一个历史性产业,是一个战略性产业。最简单的道理就是四川发生大地震后,那些从废墟里幸存下来的人必须考虑的问题就是吃饭喝水,所谓的恩格尔系数在这时候没有一点意义!农业的本质、农业的重要性就体现得非常明显。所以中央把农业作为基础性的产业、战略性的产业,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是有历史背景的,也是有现实意义的。下面,就抓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我讲几点意见。

一、规划要注重结合。现代农业园区是综合性的园区,不是简单的传统农业或传统耕种的概念。我们首先要考虑如何与农业产业化结合,其次要考虑如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第三还要考虑如何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结合。

二、规划要着眼长远。农业不如其他产业见效快。比如房地产业,上半年开始修建,下半年就能够有成果;搞工业建设,今年投入,明年就会有产出。而农业投入可能需要三年、五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真正体现出效益。因此规划必须有长远打算,投资者也必须有长远的打算,否则,就不要在农业领域考虑投资。

三、规划要处理各种关系。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有许多关系需要我们认真思考。首先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哪些是理论里有而实践中没有的,哪些是理论里有而实践中可以去推进的,哪些是理论里没有而实践中可以去创造的等等,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第二是产业和建设的关系。刚才专家讲到,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的关系就是“三有三无”的关系。其实两种农业还有一种差异,那就是传统农业是自然状态下的耕种,而现代农业必须融入建设的理念,只有这样,各种各样的建设才会在园区中体现出来。第三是形象和效益的关系。现代农业园区必须要有形象,但同时必须体现效益。效益分两个方面,其一是农民的效益,如果农民的收入不能够增加,那我们的工作就是徒劳;其二是投资者的效益,如果投资者不能得到效益,农业园区的建设同样无法推进。第四是示范与推广的关系。我们是要把现代农业园区做成示范园区还是在全市乃至全国都能够推广的园区,大家必须认真考虑。第五是政策与创新的关系。作为幅员面积200多平方公里的现代农业园区,必须有相应的政策保障。有些政策是中央或重庆特别规定的,我们既要保持政策的延续性,同时还要有所创新。比如资金问题,建设这么大一个园区必须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政府一下也筹不了这么多钱,可否划出一块土地用于建设来筹集资金,就牵涉到政策中“四规合一”的问题,因为只有在城市才有相对应的土地利用规划,才有城市建设用地,那我们怎么创新,怎么去推进这些工作,需要大家多想办法。

四、关于加快推进的问题。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要推进,如果只停留在规划层面,没有任何意义。首先是规划的结合。当然,作为投资者来讲,他们也有自己的发展规划,如何使他们的发展规划与园区整体规划结合起来十分重要。第二是如何把规划变为现实。只有变成现实的东西才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否则就是空洞的,就是形式主义。要把规划变成现实有两个问题:其一是政府要尽快启动基础设施建设。既然是建设现代农业园区,那就要参照工业园区的模式,这是有规律可遵循的。如果工业园区基础设施不到位,水电气等配套不全面,项目就无法落地,现代农业园区也一样,如果没有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就不能取得成效。其二是要提供金融服务。不管是政府投资还是业主投资,金融服务是关键,这也是政府要认真研究的问题。第三是建立政策保障机制。现代农业园区的政策必须要顾及多方面的利益,既有政府的,也有业主的,还有农民的,这些都必须统筹考虑。第四是争取上级支持。第五是政府和业主必须互动。这也是推进园区建设的核心问题。2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如果没有大项目进驻,园区的发展就很缓慢,因此招商引资是政府必须抓好的工作。政府要及时对接项目,要了解投资方的项目是什么,政府该怎么做,具体怎样去对接。政府还要提高效率,大量工作的展开会遇到很多问题,而考验政府水平,检验政府执政能力的核心就是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那业主应该做什么呢?首先应该确定发展规划,其次要明确核心产业,其三要研究如何投入。光有政府的积极性,没有业主的积极性,没有农民的积极性是不行的。

总的来讲,经过半年多的时间,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已经完成,希望通过我们的推进,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成为既有形象,又有效益,既能够示范,又能够推广,既能够得到领导的肯定,又能够得到群众认可的现代化的农业园区。

第7篇

温岭市自1996年下半年开始实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试点以来,农业园区建设不断地得到发展,目前全市巳建或正在建的农业园区有12个,其中粮食型9个、水果型2个、蔬菜型1个,规划实施总面积11600亩。概括起来,这些园区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特点:1.发展规模扩大,发展态势看好。巳初步形成“田成方、路成网、林成行、渠相连”的现代农业新格局。2.行业领域拓宽。建设成为集经济特产、旅游观光、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特色农业区。3.科技含量提高。各地把农业园区建设作为科技兴农的重要措施来抓,走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的路子,并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4.经营机制灵活。各地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调动各方的力量,宜股则股、宜包则包,不拘一格地推进农业园区建设。从实践来看,由镇、村集体、股份合作、独资等组建。以技术入股、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实行“统一规划、连片开发、承包经营、按股分红”办法,具有一定的生机和活力。5.自然环境改观。在建设中,各地都邀请林业部门规划设计,对各种花草树木统一布局、合理搭配、优化组合,形成了林带整齐、层次分明、美观大方、错落有致,衬托出园区的新景色,生态环境得到改观。

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初步效果

现代农业园区经过承建单位大胆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对整个农业、农村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1.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在农业园区建设中,各地加大对田、林、路、沟、渠、塘、埠、桥等基础设施进行全面综合建设,建造五面光、七面光、地下排灌等防渗渠道,修建路桥,扩建机埠泵房,平整、改造、复垦,增加耕地面积868亩,路旁植树17.3万株,扰灾能力明显增强,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农业效益不断提高。乡村面貌得到彻底改变。

2.加快了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全市农业园区内,拥有联合收割机23台,以及烘干机、抛秧机、开沟机、拖拉机等农业机械设备,大大提高了农机化水平。在农业科技示范方面,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品种,良种夜盖率达到100%,水稻抛秧栽培5650亩、三高一稳、配方施肥、病虫综合防治、化学除草等新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和应用,提高了科学种田水平。农业园区还成为各级农技部门的科研、示范、推广基地。

3.加强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园区内,各种服务组织应运而生,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横峰镇祝家洋村,以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建立起村级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司,由7名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责任心强,群众中有威信的人员组成。实行集体领导、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有偿服务。公司下设机械作业队、植保队、排灌队,对全村540亩农田实行统一育秧、统一机耕、统一排灌、统一植保、统一收割等“五统一”服务.深受广大农户欢迎。

4.加大了农业投入力度。据初步统计,全市园区已投入1593万元,其中乡村投入1147万元,市财政补助446万元,投入劳动积累工10.31万工。香环镇高橙园区经济基础相对比较贫困,但仍充分发挥劳动力的优势,投入劳动积累工3900多工,开发种植130多亩高橙,使该园区得到顺利建设。

5.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各地以农业园区建设为契机,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相应提高。泽国镇陈家村是全市第一个农业园区试点,也是省级首批试点园区,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目标,通过旧村改造,建立了集聚功能齐全的民营工业区,完成了卫生改厕,户户建造三格式化粪池,村建造2座公共厕所和2个储粪池,建造了4个小花园,实现房前屋后、主道路、机耕路、田埂全面硬化和绿化,创办了村文化活动中心,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横峰镇屯田村,按照农村现代化的要求,进行统一规划,将全村划分成四个区。共有228亩耕地以土地股份制的形式建立了现代农业园区;安排51亩土地建成现代工业园区,把分散的80多家企业分三期集中搬入;在现有42套住宅的基础上,再安排100套,建立“小康型”居民住宅区;还把村部、保健室、幼儿园、小卖部、文化娱乐中心等集中建立公共设施服务区。达到道路硬化、环境绿化、村貌美化、夜间亮化。

三、发展温岭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对策思路

近几年来,农业园区建设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起步迟、时间短,经验缺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思想认识、规划制订、资金筹集,工作进展不平衡等问题,因而在今后实施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1.制订规划,科学论证。搞好总体规划的制订是农业园区建设的关键。各地在制订规划时,要按照省、市农业园区建设的标准要求,把农业园区建设规划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有机的结合起来,立足长远,着眼当前,体现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要求,既要强调科学性、超前性,又要讲究实用性和推广性,做到“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稳定推进”。对农业园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组织机构、建设项目、效益分析等,一定要在农技、水利、农机、土管、林业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各级领导和农民代表进行讨论酝酿、科学分析、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制订,力求布局合理、方向对头、建设规范、美观经济,避免片面性和盲目性。已制订规划的园区,要根据当前的新形势、新情况、新特点,作必要的修改调整和完善提高,保证规划更贴近实际可操作,使农业园区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领导地进行。

2.健全机制,增加投入。建设农业园区一般每亩需投入4000元左右,光靠国家投入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克服“等、靠、要”的思想,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拓宽思路,广辟渠道,筹集资金。在确保国家财政中农业投入不断增长的同时,建立和完善农业发展基金、劳动积累工和农业承包款上交制度;积极鼓励乡镇企业以工补农、以工建农、反哺农业;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参与农业园区建设;制订优惠政策,开展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外资投向农业。同时,对农业综合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粮食自给工程、防渗渠道建设等资金与农业园区建设做到集中运用,发挥资金的综合使用效益。总之,要建立起以国家财政和信贷资金投入为导向、乡村集体投入为主体、其它资金投入为补充等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新机制,确保农业园区建设资金的到位,使农业园区持续、有序地开展。

第8篇

关键词:济南;都市农业园区;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1.24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1-0152-03

自2009年开始,按照“面上提升、点上突破、分类建设、梯次推进”的原则,济南市都市农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有力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向企业化、产业化和现代化转变,带动了园区周边农民收入的提高。但随着都市农业园区的快速发展,一些实际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本文从都市农业园区的概念及基本功能出发,结合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都市农业园区的策略,为济南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都市农业的概念、特点及功能

11概念

都市农业于20世纪50~60年代由日本经济学家首先提出,是指在都市化地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人们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换言之,都市农业是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功能结合于一体的产业。

12特点

都市农业为都市化地区与周边间隙地带的农业,不同于一般城郊型农业,它在空间布局、体制结构、功能结构、建设理念、产业结构、技术体系、投入重点等方面都较城郊型农业有显著提升。都市农业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农业的空间布局和结构安排,首先要服从城市的需要并为此服务。 另外,都市农业不仅是经济功能的开发,还要进行生态、社会等功能的开发,采用高度集约化的经营方式,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因此都市农业具有高度的农业发展形态和为都市服务的特殊功能。

13功能

生产功能:通过发展都市地区生态、高效和可持续农业,为都市居民提供新鲜、优质、安全的农产品,以满足城市居民食物消费及发展需要;

生态功能:农业作为绿色植物产业,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组织部分,对保育自然生态、涵养水源、调节微气候、改善人们生存环境起重要作用;

生活功能:通过农业活动提供市民与农民之间的社会交往,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如观光休闲农业和农耕文化与民俗文化旅游等;

示范功能:都市农业具有“窗口农业”的作用,由于现代化程度高,对其它地区起到样板、示范作用,还具备科普教育的功能。

2济南都市农业园区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济南市都市农业园区建设紧紧围绕强基础、创品牌、拓功能、建机制、展示推进,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和前景。农业主管部门按照“近抓园区、远抓基地”的“两型”农业发展总体思路和“十个一”的建设要求,以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突破口,园区建设如火如荼,园区接待能力不断增强,2010年全市农业园区共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1亿元。

21园区规划建设标准高、规模大

园区在规划、定位、功能、文化、特色等方面创意和策划标准进一步提高,在功能定位、产业特色等方面更趋明显。全市园区规划编制费用达到3 000余万元,形成了市中区元白山现代农业产业园、历城区凤凰谷葡萄庄园、章丘市百脉泉农业生态区等一批规划特色鲜明的园区。

园区规模明显增大,园区数量大幅增长。目前已建成70家,2011年完成投资超过6亿元。总规划面积1万公顷,实现土地流转面积05万公顷,其中2011年新流转1 200公顷。土地流转67公顷以上的达到24家,涌现出平陵现代农业示范园、济阳胜源、仲宫月亮湾等一批过300公顷的规模化园区。

22设施农业技术含量明显提高

发挥现代农业生产设施在抵御自然风险、提高土地利用率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平陵城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的蔬菜立体垂直创意园工程,能够实现整个栽培管理过程全部信息自动化、立体栽培,大量节省土地资源,提升土地利用率;朱家峪现代农业示范园充分利用原山东省林木良种研究繁育中心(南区)186公顷土地,建设“鲁氏”生态大棚10座,总面积4 000平方米;白云湖大樱桃园、党家百果观光园新建10 000平方米高架联栋恒温温室全部配备控温无线电传感器,实现智能化控制管理。

2011年高档设施栽培规划总面积近667公顷,其中智能温室53公顷,高标准冬暖棚和大拱棚各133公顷。生态循环农业成为亮点,沼气池达到了137万立方米,喷滴灌面积达到733公顷,防虫网等病虫害防控面积达667公顷。

23园区综合能力明显增强

目前济南市都市园区已形成20余个农产品品牌,大力发展农产品配送、订单生产等业务,龙头带动作用逐步显现。休闲观光功能明显拓展,休闲内容更加丰富。园区积极开发休闲观光产品,美化生态环境,完备接待场所,游客参与性、体验性项目日益增多,2011年上半年园区参观游览人数达到77万余人,经营收入近16亿元,是2010年的三倍。同时园区建设强调文化内涵,突出园区创意性,为园区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3存在的主要问题

31运行及管理机制落后

运行机制滞后主要表现在投融资机制、经营机制、人才管理机制不健全,造成园区融资渠道不畅、经营管理呆板、人才流动困难。管理滞后主要体现在少数园区缺乏管理主体, 园区申报成功后少有人问津,更谈不上管理;不少园区缺乏技术型、管理型、市场开发型人才,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不配套。还有一些农业园区管理者综合素质较低,观念陈旧,思想保守,开拓精神有待提高。对同一区域、同类产业的新品种、新技术研发推广、标准化生产、产品加工、营销等缺乏统筹规划与管理。32产业化水平较低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通过农产品深、精加工,实施贸工农一体化,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但据不完全调查,在许多都市农业园区中并没有成套的农产品加工设施, 园区的产品仅作为初级原料销售,而少数几个拥有加工企业的园区中,也主要是农产品的粗加工,因此加工增值率较低。此外,尽管绝大多数园区都注册了商标,但真正发挥作用的只有部分园区。在“园区+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形式上,真正与农户建立起紧密利益关系的园区并不多,这不仅限制了园区自身的产业拓展、产品增值和竞争力培育,也制约了园区示范带动功能的发挥。

33园区功能及特色需明确及改善

都市农业园区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基础的观光旅游上,而与之紧密相连且经济效益更高的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科普农业尚未发展成熟。园区主导产业挖掘不够鲜明,产品品种和农业经营形式缺乏特色,没有形成有一定知名度且稳定的特色产品,具有地域性的名、优、珍、稀品种没有充分挖掘。有的园区建设过于分散,缺乏科学规划及整体布局。

4发展对策

41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延伸产业化链条

各园区应围绕全市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茶叶、蔬菜、水产、水果、蚕桑、中药材加工;大力发展无公害优质鱼、虾、蟹、甲鱼精深加工;稳步发展鲜干果品保鲜储藏及精深加工;积极探索农产品深层次加工开发。

通过技术改造提升加工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培育大型加工龙头企业。有实力的园区要及时掌握国际同行业技术水平,积极引进加工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高起点发展,高水平竞争,力争成为省内乃至国内行业龙头。

在企业运作上,通过深加工带动、产业化经营、集团化运作、品牌化营销,构筑园区产业化的新平台。既要加强园区农业产前、产中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又要注意产后加工、储运、包装技术的推广应用,延长农业生产链条。

42完善运行及管理机制,提升园区科技创新能力

各园区应建立起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市场导向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富有活力的企业经营机制,切实做到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成本核算。可以采用工业化的理念管理农业园区,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融资机制;建立灵活、有序的人才管理机制,采用多种形式吸引国内外农业科研和应用推广的优秀人才共同参与都市农业园区建设。鼓励科技人员以科研成果或关键技术入股,使园区与科技人员建立起长期、互惠、共存的协作关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继续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把园区建成科技成果的孵化基地。部分园区已成为种苗种畜种禽的培育繁殖中心,要继续做大做强这些种源基地。除加强设施栽培、穴盘育苗、无土栽培、节水灌溉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外,还应加强生物组培、信息网络等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对经过太空育种、辐射诱变等方式处理过的繁殖材料的示范推广也应予以足够重视。

43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

园区应结合自身特点,建立易操作的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和产品可追溯体系。如章丘平陵城现代农业示范园建立了主要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流程,制定并申报了6项山东省无公害中药种植技术标准,在已流转土地上实现产品可追溯。锦屏山生态休闲农业公园内农产品生产严格采用农业标准化技术,15个品种通过绿色或有机食品质量认证。

相关部门应结合全市优势特色产业,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控系统,对各优势特色产业带内的土壤、地表灌溉水、地下水、大气状况进行重点监控。同时应在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农产品质量快速检测室,对进入市场的每种产品随时进行抽样检测,并在合格的农产品上加贴市场准入标志;定期检查园区有机或绿色产品标签是否规范到位,为农业园区的产品质量及百姓安全消费提供保障。

44发展循环农业,优化生态环境和发展环境

重视园区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土地资源保护。要加强土壤综合治理,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推广使用有机肥、生物肥,控制和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不断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强园区周边环境整治,改善村容村貌。要倡导在园区使用循环生产模式,使废弃物得到合理利用,进一步净化环境。积极推广沼气池建设,充分利用沼气、沼液和沼渣,提升园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除此之外,在继续实施原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完善都市农业园区的投资、技改和税费优惠政策。建议财政加大对都市农业园区建设奖励及补助的资金数额,适当减免都市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值税,或将返还地方的增值税部分退还给园区企业。免去都市农业园区其它不合理的收费项目。继续加强宣传,重点推介都市农业园区及其特色农产品,加强本市相关产业的信息交流、贸易流通,培育园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参考文献:

[1]索玉华农业科技园区特征与运行机制初探[J]农业经济,2004,5:46-47

[2]朱清海,李崇光农业科技园区产业集群优势效益分析与策略[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4:190-193

[3]朱明芬,陈随军试论都市农业园区功能及其强化对策[J]浙江农业学报,2005, 18(1):7-11

[4]李维生,程爱华,李萌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服务济南都市农业发展[J]山东农业科学,2006,5:4-7

[5]魏德功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J]改革与战略,2005,10:12-16

[6]朱明芬,陈随军,邓红宁,等 杭州都市农业园区现状与发展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05,4:241-242

[7]李瑾试论都市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建设的总体思路[J]天津农业科学,2003,9:44-49

[8]王树进农业科技园区经营亏损原因探析[J]科技与经济,2003,1:38-40

[9]魏德功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J]改革与战略,2005,10:12-16

第9篇

1蔬菜示范园区建设定位问题

蔬菜示范园区建设要以开发区的思路、工业化的理念,按照“政府搭台、市场运作、多方参与、农民受益”的原则,科学规划、大胆创新、有序推进,高起点、高标准建设蔬菜示范园区,使之成为农业科技展示区、循环农业先行区、机制创新试验区、涉农项目集聚区、对外农业合作区。

2蔬菜示范园区建设标准问题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八化”建设为目标:

一是基地标准化。蔬菜示范园区内及周围无废气、废渣、废水污染。园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富含有机物,排灌条件良好,基地集中成片。根据基地规模、地形和地貌等条件设置合理的道路系统,包括主道、支道、作业道。园区内架设三相电,满足机械用电,全面架设喷灌或滴灌设施。

二是经营规模化。要以培育法人农业为目标,蔬菜示范园区经营性土地实现充分流转,承包权与经营权彻底分离,农民一手拿租金,一手拿薪金,全部实行规模化经营。

三是产业集群化。要按照“突出主导品种、配套先进技术、生态优质高效”的产业发展思路,瞄准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形成产供销、生态休闲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四是产品高端化。要突出一个“精”字,运用先进的农业科技,针对性地培育特色,重点发展抗逆能力强、商品性好、产量效益高的高档蔬菜。

五是技术现代化。频振式杀虫灯、防虫网覆盖技术、硝酸盐污染控制技术、黄板诱杀技术、“三避”栽培防病技术、设施内控湿防病技术、生物农药施用技术等首先在蔬菜示范园区推广,使其成为先进技术示范区、现代农业样板区。

六是生产生态化。以有机肥为主,控氮、稳磷、增钾,针对性施用微肥,提倡施用蔬菜专用肥、生物肥和复合肥。重施基肥,少施、早施追肥,收获前20 d不施用氮肥。禁止使用未经国家或省级农业部门登记的化肥或生物肥料、硝态氮肥、重金属含量超标的有机或无机肥、未腐熟的有机肥。商品蔬菜在收获期不允许使用粪水追肥。以健身栽培为基础,优先使用生物农药,协调利用物理防治,科学应用化学防治,使园区内蔬菜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

七是管理企业化。要在蔬菜示范园区建设上引入市场机制,按照企业化管理模式运作,各项政策项目公开透明。对入园区主体实行公开公平招商,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八是服务社会化。要整合农业科技服务力量,创新农业服务形态,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各环节全程社会化服务。努力做到“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统一结算”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科技到位率。

第10篇

十月的金秋,硕果飘香。2012年10月29日,富平县文化活动中心广场上彩球高悬,人头攒动,50多家农产品展示台上更是玲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为期两天的富平县首届农产品包装暨品牌化建设展示竞赛活动在此举行。

举办此次活动,主要目的是为了展示富平现代农业建设成果,增强全县各级的农产品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品牌意识,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此次活动的开展,是推进农业品牌化建设的创新之举,既是一个展示、竞赛、宣传的平台,更是一个交流、学习、提升的平台,必将成为富平县农业品牌化建设新的里程碑。

富平全县52家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95种农产品、200余种农产品包装参与了展示竞赛。通过评委现场评比打分,评出33家参展单位产品。富平县拿出100万元,对33家获奖单位和20家2012年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取得著名商标、驰名商标等品牌化建设先进龙头企业及合作社进行表彰奖励。

富平,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县,近年来,富平县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立足资源优势,实施“一镇一园”战略,做强做优品牌,强力推进柿子集约加工示范区、苹果高新技术推广示范区、奶山羊养殖核心示范区和设施蔬菜集中示范区四大产业核心示范区建设,推动了全县粮食、柿子、特色苹果、奶畜、瓜菜等产业迅猛发展,走出了一条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之路。

2012年,富平县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农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果业建设果业强县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农产品品牌化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和优惠政策,县财政列支2400万元资金用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奖补,整合各类涉农项目5000余万元投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成立了由县园区办牵总的品牌化建设工作机构,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和工作任务。抓好“三品一标”产品认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等工作,鼓励涉农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加快申报、认证,增强品牌核心竞争力。今年7月,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整县环评,标志着富平县17个镇、7个管区,337个村,2105个村民小组,耕地8.2万公顷,其中大田作物5.1万公顷,瓜菜(包括西甜瓜)1.05万公顷,果树2.03万公顷,包含粮、棉、油、瓜、果、菜六大类;畜禽263万头(只),其中奶山羊35万余只,生猪25万余头,奶牛2万余头,鸡200万余只,全部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检测认证标准。

此外,富平县还出台了《农业品牌化建设奖励办法》从园区建设资金中列支100万元,用于品牌化建设奖补。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新的突破:被确定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整县环评;重点园区取得明显成效,一镇一园成为该县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截至目前,富平县已注册各类农产品商标205个,获得市级著名商标15个,省级著名商标10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渭南特色农产品4个,陕西名牌产品2个,中国名牌产品1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8个,绿色食品2个,有机食品1个,地理标志2项,使用地理标志的企业已达7家。另有7家专业合作社5大类8种农产品已通过无公害农产品检测,待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涉及种植面积5.6万亩;正在积极申报“富平大尖柿”地理保护标志产品。

包装塑造品牌,品牌创造价值。富平率先举行的这次品牌展示竞赛活动,必将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和广大农民朋友的品牌意识,树立品牌兴农观念,加快全县农业品牌化建设步伐,全面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挖掘更大市场潜力和增效空间,促进农民增收。

第11篇

今年紧紧围绕农业转型升级这一主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对照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新要求新任务,以实施现代农业园区创建“212”工程和区委“三个年”活动为抓手,着力在农业产业规模化、设施化、科技化、生态化、标准化上作文章,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安全农业。通过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全区一季度农业经济运行良好。据农经预测,全区农业总产值5.39亿元,同比增长4.6%。其中:种植业0.74亿元,增长6.8%;渔业1.035亿元,增长7.64%;畜牧业2.97亿元,减少7.48%;农林牧渔服务业0.64亿元。今年一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606元(其中工资性收入2796元、家庭经营收入2171元、财产性收入345元、转移性收入为294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6%。

一、一季度农业经济运行情况

1、油菜、春粮预计减产,果蔬生产基本稳定。由于20*年油菜籽收购价格下跌,种植效益下降,农户种油菜积极性受挫,全区油菜种植面积8.6万亩,同比减少8.1%。在油菜生育期间,遇到灾害性天气较突出,预计今年油菜平均亩产148公斤,比去年减产12.5%。春粮种植面积5.76万亩,同比增加4.7%。其中大麦0.27万亩,小麦2.82万亩,蚕豌豆1.76万亩,马铃薯0.91万亩。预计大小麦平均亩产280公斤,比去年减产20公斤。瓜果蔬菜种植面积3.9万亩,与去年基本持平,其中冬季设施栽培面积0.6万亩。蔬菜价格由于受前期阴雨天气的影响,生育期推迟,但价格普遍较高。

2、渔业生产实现双增,市场价格形势良好。全区水产养殖面积16.8万亩,基本稳定。一季度渔业产量、产值实现双增,水产品总产量6340吨,同比增长5.91%;产值10350万元,同比增长7.64%。水产品价格升多降少,除白鱼、鲢鱼、黑鱼、青鱼价格略有下降外,草鱼、青虾、加州鲈鱼、黄颡鱼、甲鱼价格均比去年同期上涨,其中加州鲈鱼价格由去年的17元/公斤涨到22元/公斤,涨幅最大,单从涨价因素来看,一季度加州鲈鱼可增加产值1806万元。8770亩的老鱼塘改造工程全部启动,目前已完成工程量的40%。

3、畜禽生产稳定增长,养殖效益逐步趋好。一季度肉类总产量14844吨,禽蛋产量8769吨,同比分别增加16.59%、减0.96%。从生产情况来看,畜禽饲养量总体保持稳定增长。其中生猪出栏11.42万头,同比增加33.41%;湖羊出栏3.56万头,同比增加10.22%;家禽出栏416.59万羽,同比增加2.64%;兔出栏9.28万只,同比减少50%。从价格形势来看,一季度为湖羊消费旺季,平均价格为17.92元/公斤,同比增加28.57%;生猪价格持续下滑,一季度外三元生猪平均价格为11.67元/公斤,同比下跌11.39%;苗鸭平均价格0.98元/羽,同比下降44%。但从市场走势来分析,畜禽养殖除种禽外总体效益趋好,湖羊、肉禽、獭兔养殖效益稳中有升,近期生猪价格也将回升,预计二季度将上升至12元/公斤以上,总体趋势看好。

4、春蚕补种全面展开,桑园改造有序推进。2010年春夏蚕种共订种60102张,与上年增800张,其中春蚕59793张,比上年实发蚕种减6500张左右。目前春蚕种补种工作正在全区各乡镇全面展开,通过发动补种,预计今年发放春蚕种66000张(包括外来蚕种)。继续开展桑园规模小区建设,今年计划建设面积783亩。截止目前,已向园区组织供应“农桑14”等良种桑苗约15万株,完成面积240亩。

二、主要工作

1、着手进行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在省、市各级政府的引导下,从2010年起,我区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农业转型升级的主抓手,全面实施园区建设“212”工程,力争用3年时间,建成2个省级农业综合园区、10个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以及20个省级特色农业精品园。目前已完成浔练现代农业综合区和菱和现代农业综合区两个综合区的规划编制工作,并通过专家论证,向上申报。基本完成了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业精品园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其次着手实施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今年启动建设粮食功能区2个,分别在石淙镇石淙村和千金镇里浩村、东驿达村,核心区建设面积分别为1505亩、1068亩,辐射带动面积1万亩以上。目前已完成工程招投标,进入施工阶段。

2、加快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今年我区力争培育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三五企业”3家。目前已确定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对象1家(申浩)、省级培育对象2家(新雅、源丰),市级培育对象6家。今年1-3月已新增投资额100万元以上的区级以上企业11家,新增投资1.6亿元,其中投入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5家。全区农业龙头企业1-3月销售收入约9.72亿元,同比增长21%。今年力争争创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市级4家,目前已确定省级培育对象5家,市级6家。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大。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渐消除,通过编制招商项目、实行网上招商等工作,一季度实到农业外资125.7万美元,同比增长83.2%;实到内资2310万元,同比增长49%。

3、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通过领导联系服务、农技干部跟踪服务,进一步推进农业重点项目建设。产业化项目持续推进。湖州*新雅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开展二期厂房项目,主要包括2000m3冷库的建设以及4800m2配送厂房的建设及装修。目前配送厂房已造好,冷库及装修启动中,已完成投资80%。浙江申浩实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兔毛加工厂和研发彩色长毛兔。同时发展种植业,已在现种兔场周围建设蔬菜园区400亩。温氏肉鸡屠宰加工项目一期年屠宰量将达到1500万羽。目前,该项目已通过集团总部审批,图纸规划等前期工作正在进行中。双低油菜项目启动建设。“双低”油菜基地建设项目经过前期各项准备,极力克服前阶段持续阴雨低温天气的不利影响,推进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40%左右,整个工程预计在5月底前完成。

4、扎实开展农业安全助世博行动。根据今年全省“助世博、保安全”工作的要求,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一是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为确保“第五届中国•*魅力古镇旅游文化节”、“上海世博会”等重要时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组织人员对全区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检查,共出动执法人员12人次,检查农业生产经营单位60家次,检查各种农资产品160余种,查改隐患3个,并进一步健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台帐工作。对全区33家供沪农产品种养殖基地(企业)进行调查摸底并建档立册,排定年度检查计划,突出加强对供沪农产品种养殖基地的监管,严格执行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确保世博会期间供沪农产品质量安全。一季度来,全区新增无公害农产品7只。二是强化动物防疫工作。通过组织开展“冬季集中免疫周”、春防等行动,确保全区不发生重大动物疫病。目前,全区口蹄疫免疫9.22万头,免疫率99.32%;羊痘免疫8.86万头,亚洲I型口蹄疫免疫8.37万头,应免率分别达到了100%和99.64%。4月中旬前将全面完成春季集中防控任务。

5、全面启动森林*创建活动。按照“水都绿城”建设规划的要求,为积极营造兴林富民氛围、全面推进森林*创建,我区相继开展了“生态*•魅力水乡——创建森林*”启动仪式、送苗下乡等系列义务植树活动,据统计,全区有近6000余人参加植树活动,共植树5.3万株。防护林工程快速推进。为确保防护林建设项目任务的完成,我们严把“协调关、设计关、招标关”。经过全区广大林业工作者和绿化施工队员的积极努力,到目前,项目完成营林面积10507亩,完成下达任务的96.8%。积极开展森林城镇创建活动,以“确保创成市级、力争达到省级”的目标,今年*、和孚两镇积极开展森林城镇创建活动。目前*镇已完成植树面积1870亩,植树12.9万株;和孚镇完成植树面积1756.7亩,植树8.4万株。其中*镇还发动当地的木业企业参与森林绿化事业,启动了3条森林大道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森林城镇创建投入保障机制。

6、组织开展农业三服务活动。按照干部素质提升年的活动要求,组织开展农业“三服务”活动,努力形成为农服务、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一是助农增收专题服务。由局领导班子带领首席专家、农技指导员分成四个组,以政策宣传、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推介、农资保障、信息交流等为主要内容开展服务。二是创园区推项目专项服务。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212”工程以及今年列入区级的重点农业项目,建立领导联系制度和定期汇报制度,建立服务联系卡。三是森林*结对服务。由局机关事业10名中层干部服务联系10家木业企业,2名领导干部服务联系2个重点项目,3名林技人员服务联系3家花卉苗木基地,开展结对服务,推进森林*创建,力争完成今年全区绿化覆盖率提高1个百分点的目标任务。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当前,我区农业主导产业竞争力还不强,企业规模小、经营水平较低,产业链短、品牌少,建设新型现代农业园区有一定难度。

二是现代农业投入机制不够完善。除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之外,吸引工商资本等社会化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力度还不强,农业企业争取信贷支持的门槛还比较高。

三是基层农技队伍老化。全区农技推广队伍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

四、下一步工作重点

2010年的目标任务是:实现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8%;农业增加值比上年增加4%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8%以上。

下一步我们要认真贯彻各级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十二五”期间现代农业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明晰发展思路,创新工作方法,落实具体举措,力争现代农业工作取得新成绩。

1、建立园区运行管理机制。在完成浔练、菱和两大综合区规划编制的基础上,下一步要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制。一是成立园区领导小组。经过协商和意见征求,区将成立由区委分管副书记任组长,区政府分管领导任常务副组长,区委农办、区发改、财政、农林、科技、水利、国土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主要研究制定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划,明确建设目标与标准、考核办法、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二是成立综合区建设管理委员会。两个综合区分别成立综合区建设管理委员会(简称管委会),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管委会主任,区农林局主要负责人、综合区所在镇镇长任副主任,成员由区农林局、综合区所在镇等分管领导组成。主要制定园区建设序时推进计划,落实各项措施,加强对园区建设的指导,定期检查,定期通报,及时解决园区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有序推进综合区建设。三是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合作社)主体,农民参与、市场运作”的思路和要求,根据“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主要运用企业主办式、农民合作式等管理模式,形成综合区建设以国家投入为导向、企业(合作社)投入为主体,政府扶持为补充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引导整合农、水、电等项目资金向园区倾斜,制定扶持政策,进行以奖代补,支持园区建设。

2、推进项目建设与招商。一是推进项目建设进度。下一步对进度慢的项目要加强督促,查摆问题,做好协调或指导工作,打通节点,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确保二季度全面完成老鱼塘改造和规模桑园小区建设,双低油菜基地建设项目加快推进,温氏肉鸡屠宰加工等新建项目启动建设。继续推进林业项目,加快和孚漾湿地公园启动以及森林城镇创建。二是强化项目设计与推介。结合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规划和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的实施方案,抓住种子育苗、设施农业及配套技术、农产品深加工、保鲜冷藏、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等重点内容进行项目设计,主动为企业、专业合作社搭建招商平台,提高项目招商的成功率。三是推进农业接轨上海工作。认真组织区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全市农业上海推介会、着手“浙北临沪名特优农产品营销配送中心”建设的筹备工作。

第12篇

1畜禽规模养殖概况

资阳市是以生猪为主导、山羊为特色的畜牧生产大市,畜禽养殖主体呈现以大中型养殖场为代表的集约化、标准化养殖,以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为代表的专业化适度规模养殖和以散养农户为代表的粗放式养殖并存的格局。

2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现状

全市畜禽粪污常年产生量约470万吨。90%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均配套有粪污前端处理设施,50%的规模养殖场初步实现了种养结合就地利用,并建成了现代种养循环园区17个,面积2万余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初步形成了以下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2.1就地利用主要是种养结合的园区采取该模式,实行干粪直接还田,沼气用作能源,沼液用于作物追肥。该模式中,种植和养殖为同一主体的效果较好,不同主体的效果次之,协议消纳的效果较差,上下游间几乎无利益联结。

2.2异地利用主要是针对大中型养殖场产生的、自身不能充分利用的干粪,种植业主采取远距离运输用于高效种植,少数实现了商品化。有些养殖场把干粪收集装袋,以每袋5元的价格销售给果蔬种植大户,将资源转化为效益。该模式运输成本高、劳动强度大,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

2.3林下养殖主要是利用林下资源开展肉禽养殖,采取禽-粪-草-禽的立体生态养殖方式,实现粪肥“零排放”。该模式投资小、成本低,养殖效益非常显著。

3粪污循环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3.1产业规划布局不合理长期以来,种植业和养殖业规划未充分考虑环境承载能力,统筹兼顾高效种植与生态养殖有机结合,种养严重脱节,未将种养循环园区作为现代农业规划重点。畜禽粪污尤其是沼液,处于种植业想用却用不上,养殖业想排无处排的窘境,导致种植业化肥过度施用、农产品品质不优、经济效益不高,养殖业治污成本高企、面源污染犹存、循环利用不畅。同时,养殖业选址布局随意性大,养殖业主重场内的生产性投入、轻环保成本性投入,治污设施不配套,循环利用不充分,场内是亮点、场外是污点。加之,养殖业内部结构也不合理,未突出自身优势,着眼市场,走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路子,以低水平同质化方式生产。

3.2政策项目支持力度不够规模养殖粪肥收集、处理环保设施投资占建场投资三成以上,田间利用所需的土地整理、机电提灌、沼液储存、排灌管网、道路渠系投资巨大,单靠种养企业自身投入无力承担。加之,种养分属不同主体,相互间无利益联结,养殖场建设,种植户受益,存在建而不管、有而不用的现象,既影响养殖业的积极性,又制约种植业的发展。目前,国家对养殖粪污无害化处理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支持项目有限。资阳市区域化、专业化粪肥加工和社会化、市场化的服务体系建设与现代农业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绿色发展的要求差距较大。

3.3人才技术支撑能力不足目前国内尚无成熟的种养结合循环利用模式和规范标准,而资阳市循环园区建设起步晚、规模小、水平低、模式制度创新不够,需要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支撑,而现阶段资阳市循环农业的专业技术和人才较为缺乏。全市区域化、专业化粪肥加工和社会化、市场化服务的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体系尚未形成,至今全市未建成一家生物有机肥厂和废弃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

4促进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建议

4.1规划先行、种养协调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为重点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作为现代农业转型发展提质增效的重要内容,修订完善《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做到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种养业规划相融合,与成都都市农业相对接。合理布局优势特色种养业,按照场区微循环、园区内循环、区域大循环的理念,科学规划适度规模养殖、大中型规模养殖场和专业化有机肥生产。把建设种养一体的生态循环农业园区作为重中之重,围绕生态养殖布局高效种植,围绕高效种植布局生态养殖。加快发展集废弃动物无害化处理于一体的区域性现代生物质产业,大力培育跨区域性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社会化服务组织。形成种养结合、农牧互动、循环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带、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加大对乐至县创建国家级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的规划指导与服务,在特色产业发展、循环园区建设、生物质产业培育、制度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

4.2创新模式、促进循环在深入持续推进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整治的同时,不断探索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新途径、新模式,配套完善生态循环利用相关设施。

4.2.1对治污设施不配套、循环利用不充分的园区,实行种养结合、就地利用,打造绿色生态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重点完善前端的雨污分流、干湿分离,中端的干粪堆放、沼液处理以及后端的沼液提灌、田间排灌等设施设备。

4.2.2对治污能力不足、消纳土地不够、不能循环利用的大中型养殖场和专业大户,围绕资阳市百万亩柠檬、蜜柑、蔬菜等优势产区,实行二次转运、就近利用,打造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养殖场配套沼液暂存和处理等设施,种植基地建设田间储存、施用道路和肥水输送等设施,鼓励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社会化服务。

4.2.3对利用畜粪、秸秆、废弃动物等农业废弃物,建设区域性、专业化的生物有机肥加工项目,构建农业区域大循环的发展格局,要落实用地指标,重点支持原料收集、转运、加工、包装等成套设施设备。探索创新“谁使用谁建设、谁所有谁管护、谁受益谁付费”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新模式,建立种养业上下游之间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4.3政策引导、加大投入市、县(区)政府每年要从农业发展资金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循环园区建设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重点支持粪肥收集、处理、利用、转运、加工等环节。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政策支持、有效监管的机制,采取“政府补一点、种植方出一点、养殖方付一点”的方式,通过招标,向社会购买服务,重点支持服务组织购置沼液转运设备和补贴运输费用。招引和支持有实力、有资质、有技术、有市场的大型企业投资建设集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废弃动物资源化利用于一体的区域化、专业化的生物有机肥厂,制定有机肥生产和使用的扶持政策,重点支持项目用地、废弃物收储,在企业用电和税收方面予以优惠,同时对种植基地施用有机肥予以补助,并探索用秸秆换肥料、畜粪资源参股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