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7 09:01: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研究生年度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我院规范化培训工作首届规培生顺利结业
今年首届规培生共**名参加了考试,其中本院培养的**名,外单位协作培训**名,共**名考生通过了省卫计委组织的结业考核,加上去年已通过**名首届社会规培生,合格率达到**%,超全省平均值**个百分点。
二、住培平台正式投入使用,初步实现住培工作信息化管理
今年上半年,经专家认证考察、省机电招投标、软件安装调试等程序,我院住培平台于今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从而实现了我院近千名规培生(含专硕并轨研究生)信息化管理。目前我院的住培工作已向着“线上登记-线下培训-临床轮转-模拟考核-评估反馈”等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稳步推进。
三、新招录规培学员112名,并完成入职教育工作
今年4~6月,按照省卫计统一部署,我院完成了112名新一批规培生中招录工作。此次招录对象涉及人员层次较广。其中既有已参加工作,积累了一定临床经验的临床医生,又不乏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硕士、博士,绝大多数为今年刚刚本科毕业的应届毕业生。此次招录还体现了两大特点:第一,从招录专业看,在保持原有中医科专业招收规模的基础上,同时新增了社会招录的中医全科规培对象**余名,人数和专业方向都创历年新高;第二,今年是规培结业考核参加全国统考的第一年,许多考生已经意识到规培阶段对一个临床医生成才的重要性,故纷纷主动前来报名。如****医学院等全国知名医学高校的毕业生来报名参加考试。
四、在培人员实现临床技能(模拟)考核常态化
今年上半年,我院针对不同年级学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全院范围内各类考核6次,基本实现了科科有出科考,季季有技能考的情况。目前所有技能考核都已实现了OSCE化(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即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下半年的8月17日,我院将在中国医师协会指导下,统一参加全国住培生年度理论考核测试。目前,我院综合运用各种考核手段,科学评估反馈住培学员的评估效果,稳步提升我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和管理水平。
五、我院隆重举办2017年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表彰大会
关键词: 理工科 设计艺术 研究生管理
1.现状分析
201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要求高度重视工业设计的发展,这说明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设计的重要性。设计艺术类的人才需求,特别是高端人才的需求近几年明显提高,这为高校设计艺术类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更好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同学校对设计艺术类研究生的教育管理模式有所不同,其中理工科背景下设计艺术类研究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设计艺术类学生由于其专业特点,平时往往表现为个性较强、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由散漫以及具有较大的随意性,集体观念、团队意识淡薄、对学校及班级活动缺乏热情等现象。学习生活中他们喜欢独来独往,作风懒散,课堂上迟到、早退等现象经常出现,与理工科院校的讲求规范严谨的固化教育模式存在矛盾。设计艺术类研究生的管理工作在理工科背景下呈现出特殊性和复杂性,这也给理工类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考验。
2.理工科背景下设计艺术类研究生特点
2.1性格多样化,成熟性中带有可塑性
研究生入学年龄一般在22周岁以上,部分工作后再继续深造的研究生年龄多在25周岁以上。年龄的成熟使研究生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性格特点,阅历的不同使得这些特点表现出明显地多样化特征。心智的成熟已经让学生有了较为明确的奋斗目标,学生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另一方面,对于大部分尚未步入职场的学生而言,在校期间仍需花大量的时间进行专业技能和交际能力的培养,所以又呈现出一定的可塑性。
2.2个性突出而自律性差
设计艺术类专业学生高中时期普遍在社会上的美术培训班进行过美术高考培训,而目前美术培训班大多缺乏相应的培训资质,培训人员更是鱼龙混杂。培训班中学生学习水平、生活方式、性格特点也都相差较大,在这样环境中学生的个性多表现为张扬而不受拘束。
在培训班中时常会出现专业能力强却对自己放松约束的老师或学长,而此时的学生处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反面例子的学习模仿导致他们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不受约束和控制,忽视自身道德素质与修养的培养与提高,对学校的一些管理规章抵触情绪比较高。研究生阶段此种特性的学生虽有很大程度的改观,但仍然遗留较多问题。
2.3性格差异大,张扬与自闭并存
理工科院校中,理科生多具有理性、讲究规则和秩序、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等特点。文科生性格则多呈现为感性,活泼直爽。而设计艺术类研究生个体性格差异比较明显,大多数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感官敏锐、善于发现和思考问题,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很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且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意识。设计艺术类研究生普遍比较重感情,喜欢结交朋友;也有一部分人则不善言辞,显得孤傲、特立独行或很另类;还有少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常表现出情绪化或矛盾心理的状态。
2.4较强的自身优越感而集体意识弱
研究生群体作为国家培养的高学历人才,受到过高等的文化教育,未来事业起点也相对较高,因此他们在心理上比同龄人具有较强的优越感。研究生大多已成年,普遍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还有些学生经常随同导师出差,在校外、企业实习,从而导致了其对集体的依赖感减弱,造成组织纪律松散、集体观念淡化等现象,而使得学校及班级活动不能顺利开展,学生参与率较低。
3.理工科背景下设计艺术类研究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3.1学校管理形式单一
设计艺术类研究生普遍个性突出,由于专业求新求特的特点,学生不断追求标新立异和个性张扬。而理工类院校大的管理背景则是对学生全方位严格化管理,加上理工类院校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老师多是工科出身,有较刻板的理性思维,不善于和个性突出的学生交流,甚至出现一些抵触情绪,从而造成管理按部就班没有弹性,这就使得学生与管理老师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因此理工科院校实行的规章制度,在新的时代需要有新的注解。
3.2专业教育资源不足,学生能力被束缚
一般情况下,理工科院校对文科专业的教育场所、设备以及教育经费相对不足,而艺术类专业问题更为凸显。有相当一部分理工科大学还不具备专业的供设计教学的教室,设计课程也没有相对正规独立的教室,专用设备、器材还有待加强。学生的学术活动在学校的年度教育经费预算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与保障。教学设施资源的不足导致教育教学的开展不能顺利进行。以至于学生认为学校不重视本专业发展,没有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从而感到被束缚而才能无法施展。
3.3应试教育盛行影响学术氛围提升
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理工科大学中,应试教育思想仍占主导地位。对理工类学生专业能力的认定存在着明确的等级划分,研究成果的价值评定标准明确而单一。设计艺术类研究成果则表现出极强的个性,讲求创新和多元化,由于评定标准的主观性因素,一些有价值的研究内容甚至经过长时间争议才能得到认可。由此可见,在学校的教育管理中,不能简单地将考核理工类学生学术成果的评价方式套用在设计艺术类学生评价体系中,应试的思想和中规中矩的评判模式将限制设计类学生学术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从而影响了整个设计类学生学术氛围的提升。
3.4工作理念缺乏创新,工作机制缺乏韧性
当前我国很多理工科背景的院校管理体制大多仍是老套而缺乏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模式,缺乏对学生的全面关怀,偏重于共性素质的要求,忽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管理者在工作中,总是强加于学生各种任务,让学生被动地服从安排并完成各项下达的指标,缺少对学生情绪的思考;工作思路的创新只是停留在对基本工作层面上的修改完善。另外管理缺少人性化,甚至有些管理者与学生形成了对立状态,缺少感情教育,工作机制缺乏韧性。
4.管理措施
4.1创新管理观念,进行人性化多重管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研究生教育管理不能总是停留在按部就班执行学校管理制度的层面上,出发点应是提高研究生的学习工作效率,为其成长成才服务,而不是完全限制研究生的个人自由。多重管理的效率与学院、研究生导师、教研室的管理水平有关,也与研究生个人觉悟有关。要注重管理者之间的密切配合,加强沟通协作,形成全校齐抓共管的局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1)提升管理艺术,偏重情感教育
鉴于设计艺术类研究生的特点,学校对其管理要有具有针对性的规章制度。制度的规定要有一定的弹性,在不违背学校大的管理背景下可作人性化的调整,使学生感受到学校对自身的关注。另外,对设计艺术类的研究生更应加强情感教育。特别是对于直接的管理服务者——研究生辅导员而言,应该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在管理工作中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让学生体会到管理者的人情味。把握好设计艺术类研究生重感情的特点经常与其谈心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发现学生的错误和缺点后应采取易于接受的方式指出,并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帮助和激励,做到真正为学生办实事、办好事。
(2)提高研究生导师对学生管理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
研究生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更要成为学生的人生向导。导师的言行会对研究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一个好的导师会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熏陶,学生从而受益终生。然而就目前情况看,大部分高校研究生导师参与学生教育管理的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有些学生甚至一学期也见不到导师几次。针对这种情况研究生辅导员需要及时与导师沟通学生情况,学院应制定导师参与学生德育教育机制,采取多种措施拓宽导师参与学生管理的途径,有意识地为导师与学生的充分交流创造条件和机会,树立导师对学生的认同感与责任感,从而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全面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3)发挥教研室作用,参与研究生管理
教研室作为研究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要积极参与研究生教育管理。教研室要做好学生的情况调查,了解研究生的成长背景、知识、志向、专业兴趣等。教研室参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应充分考虑其成长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安排科研课题。同时,在分配团队研讨环境、指导时尽可能以研究方向为核心进行。教研室老师和学生骨干应多了解学生科研情况,组织研究活动,师生在协作的过程中形成团队归属感、依赖感和师生情谊,满足研究生高层次的情感需求。同时教研室要定期与学院进行学生情况交流,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科研学术的正常顺利开展。
4.2构建网络平台,促进学生交流
设计艺术类研究生在校期间往往分散在各个教研室、工作室,学生活动往往以小团体的形式出现,而这样的形式是不利于班级整体的交流与团结。因此需构建其他平台促进同学之间的沟通,增强集体意识。互联网已经普及到每一位学生,可以依托于互联网络,建立飞信群、QQ群、小站等网络交流平台。班级所有通知在各个群组及时发送,确保每一个人都至少被一种渠道通知到。同学间也可通过网络平台就一些感兴趣的资料进行讨论沟通,实现资源共享。另外,可从各教研室、工作室选择学生作为联络人,负责学校班级事务在其所负责的教研室传达,保证信息及时畅通,促进学生交流。
4.3建立自主教育管理模式,营造学术氛围
针对研究生的成熟性可加强其自主教育管理,这需构建一定的载体进行体验和感受从而达到融通。在设计艺术类研究生不断发展自我的同时推进班级建设、教研室建设,让学生成为管理者、设计者,在这样一个空间进行自我发展、自我创造。研究生自主教育管理是学生追求自己成长的合理需要,而不是外在强加的束缚,从而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正确的合乎时代要求的自主管理教育。同时根据自身需要自发组织学术交流活动,而不是学校硬性的任务委派,注重自身发展需求,不盲目应试考级,这样学生就能加强自主学习的实效性,营造成良好的学术氛围。
4.4创造有利环境,争取教学资源
首先要呼吁理工科院校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理工科院校应借鉴和吸取文科类、艺术类院校在艺术教育中的先进理念和成熟经验,加强学校艺术资源的配备。在行政管理、教学活动、教师队伍、设备器材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保障,从而提高理工科院校的人文气息和艺术氛围,帮助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另外设计艺术类师生要主动参与全校范围内的艺术教育和建设,通过自身努力做出一定成绩,在理工科院校产生积极影响;营造艺术气息,从而反作用于学校对艺术教育的决策,加强各方面的保障,形成良性循环。
5.结语
现阶段设计艺术类研究生的教育管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教育管理工作的改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当下设计产业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学生思想意识也在发生变化,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在加大。跟踪研究学生的个性发展,了解其需求,采取合适的方式及渠道,克服老观念老传统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不断探索针对设计艺术类研究生的管理方法,帮助其塑造良好的人格,确保设计艺术类研究生的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高朝晖,刘明柱,高存功,高磊.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J].北京:中国高等教育,2007.
工作总结,以年终总结、半年总结和季度总结最为常见和多用。就其内容而言,工作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总分析、总研究,并分析成绩的不足,从而得出引以为戒的经验。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学校学生年度工作总结报告范文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学校学生年度工作报告1在学生会工作一年的时间,准确的说一年不到,在这段时间内和非学生会成员相比我所失去的自由时间相对的要多一点,但是学会的相对要多一些。比如说接触的人和事相对就要多一点了,接触的人和事多了,既锻炼处理事情的潜力也能更多的交友,光这些就很值得我在学生会继续工作下去了,当然我所得到的当然不止这些。
在学生会工作的这段时间,有不少人问过我是否值得再继续干下去,用他们的观点就是与其在学生会这样吃力不讨好的干下去,还不如自己在大学多留点时间玩玩。有这样的想法很正常,学生会的事情并不是说只有特定的人能干的好,就看个人的看法,只要你有想法,你能够认真对待。那么,你就必须能干的好。不去计较那些花在值班室里的时间、不去计较那些日常工作的繁琐,那么你就能够充分的胜任学生会的工作了,正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人各有志,大家的想法不同,那么所做的事情也各不相同,我在学生会期间,得到的是对我人际交往潜力的锻炼,还有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潜力,我要的就是锻炼自己,在锻炼自己的同时为广大同学做好必要的服务工作。
在工作期间最不能要的想法就是把自己和非学生会成员做比较,为什么别人在操场闲逛的时候我们在值班室值班为怎样别人上床睡觉了,我们还要查房没有任何借口,理由很简单,你参加了学生会。也有很多中途退出的人,他们的想法是否这样我不太清楚,我明白如果我这样想,那么,我退出是迟早的事。
在学生会工作期间,我的提升是循序渐进的,很难看出短期内有什么变化,但是和刚开始相比,我的提升还是很明显的。
对于工作的认识和工作的看法:我个人是在办公室工作的,办公室的事情能够说是所有部门中最为繁琐的,而且也是最没有规律的。本部门的工作最主要的是日常周量化表的制作等,无一不是需要其他部门来配合工作。其他部门的事情我多少也有过一些了解,大体都是一些制作周表,分工不同,但是所做出来的数据和系里对班级以及个人的考评挂钩,这样就有一些人对考评的数据产生怀疑,来找我们投诉,这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在遇到这些状况的时候,我们最先要做的就是安抚投诉者的情绪,充分拿出耐心,和他们解释,并在此同时自我批评,因为无风不起浪,既然有人投诉,就说明我们必须存在问题。
总之,我个人觉得我们的工作态度就应尽量放的平和一点,语气多以商量为主,这样,别人在配合我们工作的时候才不会出现厌恶感,下次再有这样的事情时,大家都是会十分愿意配合我们工作的。对于学生会的事情要上心。慢慢的我们在工作中也能改变自己的性格与处世方式。才能在将学生会工作做好的同时自己得到长足的进步!
学校学生年度工作报告2大一上学期即将结束,我在这一学年体育部的工作中收获到了很多宝贵的东西,经过这一个学期的锻炼,我从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成长为一个较为有经验的干事,能够清楚的了解各项活动开展的整个流程以及处理和应付活动开展过程中突发状况。以下是我这一学年的工作总结和心得体会:
首先,在体育部干事招新以及体育部团队建设过程中,我觉得我能够很快的融入集体,能够清楚的了解自己的角色,干事招新的时候让我学到了在一个团队当中,最需要的并不是一个演讲者,有时候更需要一个懂得倾听,能够完美的执行的人。在团队建设过程中我学到了如何迅速拉近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把部门真正意义上得建立成一个大家庭,能够让每一个干事感受到温馨。
其次,在“新生杯”篮球赛,运动会以及广播操比赛几项由体育部承办的活动中,我了解到了一项活动由策划到结束整个流程的各个环节如何去处理和准备。尽管我在写策划书方面还有很大的问题,但是我会不断的修改甚至重写直至过关为止。
第三,作为院学生会的一名干事,在竞赛活动中要保证比赛的公平性以及学生会的权威性,不能带有个人的思想感情办事。
第四,在每次活动结束后,我都会回顾整个活动的各个环节,确保下次活动开展的时候我能够驾轻就熟,并且思考活动的各个环节能否进行改进,将活动举办的更好。
第五,院学生会各部门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和隔绝的,院学生会承办的各项活动都是由整个学生会的成员来完成的,所以,在参加其他部门承办的活动当中,我应该积极协助,例如“十佳歌手大赛”,晚点名工作以及即将举办的“法商之夜”活动,作为体育部的一名干事,要有足够的能力完成其他部门安排的工作,要具有很强的执行力。
以上就是我大一一年在体育部工作的总结与心得,我将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以更好的完成接下来的工作。
学校学生年度工作报告3时光荏苒,春去冬来。转眼间,这学年的工作即将结束。透视过去的一学期,是服务的一学期,是锻炼的一学期,是收获的一学期,是进步的一学期。经历了__月中旬的新干事竞争上位,宣传部又一次注入了新鲜血液,壮大了部门。经过一段对宣传部日常工作的适应和各个成员的磨合。宣传部的工作也井然有序地开展开来。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面对过困难,经历了各种挑战。同时我部的全体成员从中得到了锻炼,工作能力也有了较大提高,在工作上取得长足进步。在系领导、团总支、学生会对宣传部的正确引导和兄弟部门的关心与支持下,我们创造出了自己的成绩。
一、认真负责,搞好日常工作
1、出海报,通知这一块,通过与其他部门的部长的交流,我们采用了劳动责任承包制,每次活动的海报由一个组负责包下来,由他们联系其他部内人员做帮手完成工作任务.由来我们把工作表现与评优评干联系在一起,这样一来就很大的提高了部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既给了部员表现锻炼的机会,同时部门内又形成了一种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就是加强了部员间的联系,促进了部员间的了解,使整个门更加团结有力!
2、对宣传栏的管理,我们分派个组(同样要做其他的宣传工作)。
每个组对宣传栏都要进行日常管理,发现过期的海报、通知及时下栏,有发现广告及时去除。这样使得宣传栏充分发挥了上传下达的作用。
3、黑板报评比工作我们也分派人负责,工作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有的些班级出黑板报不认真,很随意的画一下就算完事了.为了充分调动各系各班对学院文艺工作宣传的积极性,我们部门提议以后的黑板报评比中能用相机保存优秀期刊,以便下届新生入学后对宣传委员和相关宣传工作的培训,培训中用上届各系各班保存下来的东西,也是一种不错的鼓励方式。
二、提高部门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加强内部的管理建设
本年度,我部加强了成员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在团总支和学生会的关心和指导下开展了“部门成员交流会”,第一,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第二,加强与兄弟部门的沟通与交流;第三,在开展各项工作中,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第四,正确处理好工作和学习的关系;第五,在以上四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干部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进一步从本质上提高成员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加强部门内部的管理建设。
三、大胆突破,敢于创新
在首届信息系迎新联欢晚会上学生会宣传部除了为各部种活动提供人力资源外,主要负责晚会的相关宣传活动,如背景的制作、晚会的布置、张贴海报等。在这次的晚会中,新一届宣传部的成员小露锋芒,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件工作并高效高质地完成了,得到了各个部门的肯定。
在校第____届田径运动会中,____级部门成员积极参与各项活动策划,大胆创新,勇于开拓进取,摒弃了往常的布置方案,采用了多种新的宣传手法,如展架喷绘,KT板+POP绘画,为系大本营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部门的工作不仅得到了同学们的好评,还得到了赵平副院长的嘉奖。
四、开展活动,扩大宣传部影响
我们积极总结上届干部的工作经验,充分发挥宣传部对外窗口的作用,认真探索一条能将学生思想教育、课外活动、专业知识融为一体的工作新路子,展现我系富有创造力的学生风采。
结合我系实际情况,大胆创新与两委办公室、外联部联合举办了首届“______校园感动瞬间”校园摄影大赛。在部门成员努力下,在各班积极配合下,此次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由于我部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宣传方法与手段还不成熟,因此宣传力度非常有限。
除此之外,我们还协助其他部门开展了一些活动,配合他们完成工作。
五、经验与不足
回顾这一学年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其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在理论学习上,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掌握上,与时展的要求和建设高水平大学需要相比,都还存在着很大差距;二是在具体工作上,总感觉对部门成员关心不够,安排任务又多,听取意见少;严格要求多,生活关心少。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克服,同时,部门成员在以后的工作中除一如既往地对部门的工作给予支持之外,也能互相监督、帮助,以便把工作做得更好。本学期我们在工作中可以说是尽心尽力,始终坚持以服务他人超越自我为宗旨.这也赢得了其他部门的尊敬和支持。相信有了前车之鉴及团总支、学生会、其他兄弟部门的监督和指导下我部的工作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六、展望未来
宣传部所取得的成绩只能代表过去,经验和教训让同学们在挫折和成功总不断前进,更加坚强更加成熟的面对工作。宣传部铭记着之所以能取得各方面优异的成绩是离不开各位领导不断栽培,离不开广大干事的努力,更离不开全系师生和各兄弟部门的支持和鼓励。在成功的道路上,需要的是磨练,需要的是在磨练中学到经验,使自己更加成熟。在新的一学年中,我们将继续加强宣传部内部的管理建设,繁荣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宣传部的学习风气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与贡献,进一步的完善宣传部内部的建设。相信在不断的学习和努力中,我们能够做到更完美。
学校学生年度工作报告420____年__月,根据____学院____学院的统一安排,我承担了20____级____班36名学生的学业导师工作。在一年的导师工作实践中,逐渐地真正体会到了导师工作的重要性,逐渐与学生建立起了感情,并从导师工作的实践中意识到要真正做好导师工作,履行好导师职责并非是一件易事。一年过去了,现在将有关工作内容汇报如下:
一、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针对“大一”学生在适应大学生活、专业学习、就业等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和困惑,通过面谈、电话等方式进行多次交与流沟通,发现学生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下:
1.对大学生活没有完全适应。
结束中学学习阶段进入大学校园,一切都很新鲜,有些同学甚至还没有从高考后的休息期转变过来,感觉上了大学管自己的人少了,很自由,但同时又感到很失落,不知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和安排大量课余时间。
2.学习目标不够明确。
学生有求知欲望,但由于缺乏正确引导,致使学习目标无法明确定位。很多同学甚至还停留在,上了大学,只要考试及格就行了的状态。
3.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
大学教师的授课方法和方式与中学教师完全不同,大学讲授的课程门数较多;每堂课讲授的内容和知识点也比较多;有些课程有作业,有些课程没有作业,平时又没有考试,学生们无法适应,不知道如何学习,等第一学期考试时,才发现自己稀里糊涂,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
4.对专业目标和专业知识感到非常茫然。
由于进校后,这一年里学的主要是基础课,无法接触到与本专业有关的知识,很茫然,非常想知道本专业的一些情况。
5.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
我所指导的这个班级,36名同学均为大庆学籍,而且入学成绩相对于其他班级也是存在差距的。所以,学生的基础不同。
二、指导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和学习目标
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在与同学交流的时候,就对同学说过,学业是大学生立身之本,是大学生应当集中精力努力掌握的知识、能力、素质体系。具备和拥有好的学业,才会有好的就业、好的职业。
1.要求同学对自己大学四年的学习进行总体规划
站在大学校园门口,同学们必须思考自己的学业。进入大学后,我们究竟应该干什么?还是那句老话:大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大学是学习的天堂。人生也许很长,但只有大学这几年是可以让人充分、自由学习的时期,过了这个阶段就再也难找了。参加工作后,要么有心情没时间,要么有时间没心情。因此,决不可以为学的东西暂时没有发挥作用,或者自己不喜欢这个专业而不去学习。
同学们要根据社会需要、社会发展趋势和个人的兴趣、特长及所学专业等确立自己大学期间努力的目标。并根据确立的目标,做好切实可行的生涯规划。然后根据制定的规划,及早准备,付诸行动。为此,我要求全班同学每人都要对自己的学业进行规划,并上交学业规划。
从学生上交的学业规划来看,有些同学给自己制定了每学年的计划,有些同学甚至制定了每天的学业计划,不管同学们是如何规划自己的学业,最起码让同学们知道了在大学应该学什么、怎么学、什么时候学等问题,目的是确保自身顺利完成学业,为成功实现就业或开辟事业打好基础,提高素质优势,才有可能在将来激烈的竞争中把握住机会,获得成功。
2.对学生分类指导
针对学生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将学生分为两类,一类是准备考研究生,一类是准备毕业后马上找工作。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对考研的学生要求他们在大一和大二必须学好基础课程,例如数学、英语、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在大三和大四,必须学好专业课程;同时在大学期间必须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对准备找工作的学生,要求他们在学习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同时还要培养自己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能力,要求至少考到英语四级、计算机二级等,为以后找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3.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教学经历,传授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方法。
针对学生们对数学、英语、基础化学的学习普遍感到困难这一现象,传授一些学习方法,同时鼓励他们与高年级的同学接触,从他们那里了解一些学习方法。
4.指导学生如何选报选修课程。
将学院列出来可以选修的课程一一进行介绍,分析每门课主要讲述的内容和特点,结合已经学习过的课程,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
三、和学生交朋友,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刚刚步入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对大学校园的一切都很陌生,在学习和生活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困难和茫然。在与学生第一次见面时,首先和同学们说的是,我们之间既是师生更重要的是朋友的关系。同时,以我多年的学习、教学和生活经历去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学习和生活;作为朋友,我们可以互相交流和学习。
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关心爱护学生,全面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
由于所知道班级同学都来自____,家庭条件相对比较优越,但个别学生上了大学就觉得轻松了,拿着父母的钱,开始娱乐并陶醉于网络游戏,请同学吃饭,攀比穿用,每天想着吃喝玩乐,对学习一点儿也不上心。面对这些现象,我就和同学们讲,父母的钱是他们辛苦赚来的,要懂得珍惜,懂得感恩,学会生活,人生要有追求,将来要靠自己的能力去赚钱。
上大学不是目的,这只是人生万里的起点,怎样掌握好专业知识,最终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讲了这些之后,对一部分同学还是很有用的。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经常和学生干部及学生辅导员沟通,随时掌握,对于有进步的学生给予表扬,对于落后的学生,分析并找出落后原因,多鼓励。
五、分析专业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树立专业思想
由于低年级学生还没有进入到专业课的学习,对专业认识了解得还很少。针这种情况,向学生讲明本专业将要学习哪些知识,这些知识之间有什么关系,对于今后走向社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等,以便同学们有目标地学习每门课程。对于立志考研的学生,帮助他们认清哪些课程在考研及今后参加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专业思想,让学生所学知所用,目的明确。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态度才能端正,学习才有方向,才能更好地学习。
六、渐进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学习知识内容的领域广泛决定了大学学习具有较大的挑战性。如何合理地计划好四年的学习生活,对于将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层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一年级新生刚从高中艰苦的学习状态走出,又踏进了一个令人神往而又一无所知的新环境,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遵循渐进式的指导原则,引导学生们对于学习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各个击破,达到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
如在这一年学年的第一学期的工作中,我的指导计划是这样安排的。第一次,在简单地相互认识之后,就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大学的目标和计划,然后共同探讨这些论题;第二次,向学生们讲解丰富多采的大学生活,并将之与高中的学习生活相区别;第三次,与学生们共同探讨如何学好经济学基础专业课和公共课,并陈述各自的利弊;第四次,向学生们简单介绍英语、计算机和数学的学习经验,并告诉他们这些科目的学习对于将来的继续深造和就业都具有重要影响;第五次,讲解如何进行期末考试复习等。
总之,在一年多的学业导师工作中,自己学到了许多的新东西,也深感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和教师认真履行职责的必要性。在本学年里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要求开展了一些活动并进行了一些必要的指导,但由于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比较繁重,我的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如20____-20____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中,我所带班级的同学,有19人次《____》不及格,16人次《____》不及格,有22人次《____》不及格;很多同学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听课效果差;上自习期间,学习效果差等。这些问题我在以后的指导过程中将逐渐改进和完善。
学校学生年度工作报告520____年,南港中心校在县教育局和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以“十”精神为指引,紧紧围绕争先进位三年行动目标和本年度工作任务,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各项工作扎实有序,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绩,现就20____年中心校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以“建廉洁教育,展园丁风采”活动为契机,强化队伍建设
1、抓好班子队伍建设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效能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制订了南港中心校公务用车、公务接待等有关规定,严格控制超标准开支,招待费、用车费得到有效控制。认真做好廉政风险排查与防控,积极抓好中心校“廉政文化进校园”示范点争创工作。
坚持领导班子周一学习议事制度。通过学习讨论,查找不足,提高领导班子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群众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管理服务水平。集体议事,集体决策,提高办事透明度。完善教代会制度,实行校务公开和民主监督。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对照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加大了对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管理力度,严控教师无序流动,确保教师队伍的稳定。认真做好在编不在岗以及违规领取财政资金的专项清理工作。严禁小病大养,无故不上班现象发生。
认真贯彻落实全县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有关精神,加大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工作力度。重点整顿了违规办班、违规补课、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有偿家教以及乱订教辅资料等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进一步巩固了师德建设成果。
紧紧围绕“建廉洁教育,展园丁风采”这一主题,在各中小学、幼儿园中广泛开展“修师德,提师能,强师艺,铸师魂”活动。通过举办教师职业道德演讲、评选“师德标兵”、“模范教师”等一系列活动,树标杆、立典型,弘扬正能量。本片有三位老师被评为县优秀教师,张蓝木老师被评为县师德标兵。
全面实施教师业务水平提升工程。在认真抓好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同时,鼓励广大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类教学大赛、优质课评选、观摩展示和演讲活动。认真安排好特岗教师的工作与生活。
二、以安全工作为重点,合力打造平安校园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中心校始终把安全工作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
1、落实好安全工作责任制。
中心校与各校校长以及校本部班主任签订了安全工作责任书,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校长负总责,做到安全工作有专人抓,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2、全面排查,重点防控。
定期进行校园安全大检查,对学校危房、用电、饮食卫生、防盗等一系列涉及安全问题进行全面排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在全面排查的基础上,还重点做好四项工作:一是防溺水。进入夏季,要求在学生中广泛开展防溺水教育。二是卫生应急工作。要求各校制定预案,安排专人主抓,广泛开展卫生健康知识宣传。三是加强对接送学生车辆管理。各校对乘车上学的学生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摸底,发放了《致车主一封信》、《致乘车学生家长一封信》、召开了乘车学生会议以及车主和驾驶员会议,加强交通安全宣传与教育,同时配合相关部门对接送学生的车辆进行了整治。四是加强了寝室和食堂管理。寝室安排了专人管理,住宿条件得到了改善,为住宿生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在食堂监管上注重“四”抓:一抓环境卫生,二抓饭菜质量,三抓硬件配套,四抓“三证”齐全和食品留样。
3、加强了安保设施的配套。
各校配备了钢叉,规模大的学校安装了监控设备,中心校还增配了灭火器材。
4、进一步加强门卫管理,落实门卫职责,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和出入登记制度;
三、以教学质量为核心,致力做好教学教研工作
加强中小学教学工作常规管理,全面落实教学工作“十”字要求,即:备课要“深”、上课要“实”、作业要“精”、教学要“活”、手段要“新”、活动要“勤”、考核要“严”、辅导要“细”、负担要“轻”、质量要“高”。
加强过程管理,认真组织教学检查和教学检测工作。一是各校坚持常规教育教学检查,二是组织开展小学五、六年级质量检测工作;三是配合教研室做好小学质量抽检和初中质量抽检工作;四是组织人员对沙埂小学进行了教育教学视导。
重视毕业班工作。制订好毕业班工作计划,认真抓好毕业班后阶段复习工作。20____年中考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大力推进课改进程,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县举办的各类教材培训、通识培训。切实抓好校本培训工作,组织初中教师参加暑期集中培训,组织开展好小学教师集中培训工作。
积极开展有效课堂教学活动。深入开展课堂大练兵,认真开展好教师业务技能竞赛活动。制定好教研计划,开展好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说课等教学活动。鼓励教师积极撰写论文,努力提高业务理论水平。
大力发展素质教育。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搭建能力展示的平台,明德小学被授予“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
注重骨干教师的培养。安排部分学科教师、班主任参加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业务进修、培训,着力培养一批业务骨干。
四、以学校标准化建设为平台,努力提升办学水平
在明德小学、落凤岗小学、前进小学实施了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今年沙埂中学、金星小学、过湾小学也启动了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准化建设的学校图书资料得到了补充,实验条件得到改善,实现了“班班通”,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提升。
认真抓好沙中、藕塘、前进三所学校的围墙改造,厕所重建、维修以及金星小学围墙、门楼改造工程。
切实做好中心校本部操场排水、围墙加固,综合楼防盗,新教学楼楼道维修、封闭,校园路灯安装等工作。
完成了明德小学教学楼征地、图纸设计等工作;新建明德小学食堂;以明德小学为依托建好了南港镇少年宫,少年宫现已投入使用。
进一步完善了“三室”资料建设,加强了学生的信息管理。
五、以中心园建设为基础,大力发展幼儿教育
牢固树立初等教育与学前教育同步发展的意识,把学前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之中。制定了《南港中心校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组织人员走上街头,设置宣传咨询台,发放宣传材料,加强对学前教育的宣传与引导。
坚持以幼教法规为准绳,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管理,像对待公办学校一样对待民办园,规范民办幼儿园办学行为,提高幼儿保教质量。
建好公办中心幼儿园。在教育主管部门和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占地5、31亩,投入三百多万元的公办中心幼儿园如期开工,现教学楼主体框架已竣工,中心校在严把质量关的同时,督促施工方加快工程建设进度,确保明年秋学期投入使用。届时,南港幼儿教育将出现公办民办并举的良好局面。
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坚持“德育为首、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狠抓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完善并执行好学生一日常规。
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主题活动,如开展“童心向党”歌唱活动和经典诵读比赛,举办道德讲堂。利用广播、专栏等宣传阵地,加强德育宣传。中学建立好班级团支部,发展好新团员,组织好入团宣誓活动,上好团课;小学开展好“美德少年”和优秀队员评选活动。
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延伸,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网络。通过召开家长会、家访以及办家长学校等形式,加强沟通与联络,明德小学被授予省家教名校,中心校被授予市家教名校。
加强“留守儿童之家”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留守儿童之家”的教育功能,让更多的“留守儿童”通过“留守儿童之家”得到关爱。
进一步加强环境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做好校园绿化、文化、亮化工作,开展“文明餐桌”行动,以良好的育人环境熏陶人。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开展文明班级和文明学生评选活动。
加强学生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上好法制课,建立和完善学生德育评价体系,坚持每学期举办一次法制教育报告会。每年举办一次运动会。
七、以执行规范为抓手,加强后勤财务管理。
从把好每一张报销票据开始,进一步规范经费使用,管好、用好公用经费。每学期组织人员对学校收支情况进行稽核,同时及时做好报帐工作。
执行好政府采购相关规定,学校基建维修,大宗采购事先集体研究,需备案备案,需招标招标,需议标议标,需审计审计。
严格执行收费规定,严禁任何形式的乱收费,实行收费公示、财务公开。财务管理严格规范,按章办事,受到财务检查领导的充分肯定,学校被评为财务管理先进单位。
努力做好教师办公条件的改善和学生课桌凳的添置工作。
依规做好贫困寄宿生的摸排、登记、上报以及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发放工作。按要求做好唐忠英奖学金评选发放工作。
做好校产登记,建立好校产信息数据库,管好用好校产。
继续做好部分课本的回收工作,切实提高教科书的利用率。
回顾总结过去的一年,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我们的办学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学校管理方面还有许多亟待改进和提高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益。
二、在创特色、出名师和培养特长生方面还需加大力度,寻求方法,力求抓出成效。
三、在教研教改以及如何针对当前学生的思想、行为状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等方面,仍然缺乏积极主动的探索意识。
大学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优质后备军,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其切身相关利益一直以来都备受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从研究现状看,目前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大病医疗保障”方面的研究不足,或是在有关大学生的医疗保险研究中有所涉及,或是对大学生大病医疗救助的研究。鉴于此,项目组对上海市大学生大病医疗保障进行了调研,旨在揭示其实施现状及存在问题,并试图为完善大学生大病医疗保障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研究背景
这里主要透过上海市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的变迁,总结上海市大学生大病医疗保障相关政策的变化和发展。
1.上海市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的变迁
1953年1月,卫生部的《关于公费医疗的几项规定》将大学及专科学生纳入公费医疗预防的范围,这表明大学生开始享受公费医疗制度。
大学生公费医疗制度下,受益大学生群体有限,且实行高校自管的办法,各高校学生实际享受的医疗待遇差别较大,大学生一旦患大病重病社会共济能力较弱。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上海于2007年出台了《关于完善本市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医疗保障制度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2007年《完善意见》)。一方面,实现了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对全市大学生的全覆盖;另一方面,促使大学生医疗保障由学校保障到社会保障的转型。
为了进一步统筹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国务院办公厅于2008年10月25日印发了《关于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国务院《指导意见》)。根据国务院《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2011年7月20日,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医疗保险办公室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等六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将本市大学生纳入本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通知》,这意味着大学生的医疗保障被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2.上海市大学生大病医疗保障相关政策的变化
2007年《完善意见》的实施细则规定,大学生门诊大病包括重症尿毒症门诊透析,恶性肿瘤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同位素抗肿瘤治疗、介入抗肿瘤治疗、中医药抗肿瘤治疗以及必要的相关检查,精神病以及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的门诊治疗。2011年《关于将本市大学生纳入本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通知》沿用该大学生门诊大病范围。
通过2007年和2011年的改革,上海市大学生大病医疗保障有以下改进:一是,覆盖面扩大。公费医疗制度只覆盖公办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本专科大学生(含研究生)。2007年《完善意见》出台以后,扩展到包括民办高校、系统行业办高校的本专科生以及各高校的高职生。二是,设立专门的大病统筹资金。在公费医疗制度下,不同公立高校之间缺乏大病统筹,一旦出现大病重病学生,高校负担较重。2007年《完善意见》实施以后,设立了专门的住院及门诊大病医疗统筹资金,并实行全市集中统筹管理。大学生因门诊大病发生的符合本市大学生医疗保障有关规定的医疗费用,全部由市财政划拨的统筹资金支付。2011年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以后,改为由居民医保基金支付。三是,简化了大学生大病就医和结算流程。公费医疗保障制度下,大学生需对治疗大病发生的费用先行垫付,回校后凭医院收据和医疗费用明细账单经审核后报销。2007年《完善意见》实施以后,大学生大病治疗发生的符合本市大学生医疗保障有关规定的住院和门诊大病医疗费用,由定点医院记账后,向所在区县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申报结算,免去了大学生垫付大病治疗费用再进行报销的程序。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前者的结果主要进行定量分析,后者的结果主要进行定性分析。
问卷调查以松江大学城七所高校和杨浦大学城四所高校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根据这11所高校的实际人数,按比例选取800名大学生为样本,发放问卷800份。 经过对问卷的后期检查,发现部分问卷基本信息不明或答题不符合规范予以剔除,最终实际有效问卷796份,实际有效率99.5%。在有效样本中,性别比例基本均衡,男生占46.36%,女生占53.64%;层次分别合理,本科生占48.35%,研究生占36.02%,博士占15.63%。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大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健康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大学生对门诊大病待遇政策了解程度和信心,商业保险参保意愿,校园大病捐助等。
深度访谈以校医务室负责人、学工办工作人员、患大病的大学生和医疗保障中心工作人员为访谈对象,采用半结构型的访谈方式进行。访谈的内容主要包括患大病学生人数统计、各类大病病种患病人数,门诊大病就医与结算政策,大学生参加商业保险情况,大病救助基金及对患大病学生的救助额度。
三、上海市大学生大病医疗保障问题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上海市大学生大病医疗保障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高校宣传工作存在不足,大学生对门诊大病待遇政策的了解少
高校是连接大学生和国家的纽带,在向大学生传达国家大病医保政策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却普遍存在着宣传不足的问题。学校的宣传工作主要集中在基本医疗保险和健康常识方面,对大病的相关宣传较少。虽然校医务室会在走廊张贴有关大病报销程序和定点医院的海报,但并不全面。
由于了解渠道有限和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大学生对门诊大病待遇政策的了解程度不荣乐观。例如,一患恶性肿瘤的同学在自己被确诊以后,才问清门诊大病待遇和报销程序。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79.9%的大学生不知道到校医务室开具住院及门诊大病结算凭证所需证件及材料;12.5%的大学生只是知道所需的部分证件及材料;只有7.6%的大学生清楚知道所需证件及材料。
2.大学生抵御大病风险能力较弱,参加商业保险的积极性不高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月生活费用在500元以下的占1%,在500元~1000元的占33.8%,在1000元~1500元的最多,占到38.2%,1500元以上的占18%,其中75.6%的被调查者的主要经济来源来自父母及亲属。68.78%学生的家庭人均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这样的经济承受能力基本可以支撑大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但难以抵抗大病风险。大学生一旦发生大病,不仅阻碍其顺利完成学业,也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
虽然大学生抵御大病风险能力较弱,但是大学生群体普遍身体素质较好、患大病机率小的特征,致使参加商业保险的积极性不高。统计结果显示,69%的大学生就医频率在2次以下,21.3%的大学生年就医频率在3—5次之间,只有4.7%的大学生年就医频率在5次以上,5%的大学生记不清楚。大学生患病的种类主要集中在感冒、发烧等日常小病。这表明大学生群体身体素质较好,患大病机率小。但这也使大部分大学生心存侥幸,认为大病离自己很遥远,因而参加商业保险的积极性不高。(如表1所示)
3.缺乏有效的大病救助机制,大病医疗保障体系间缺乏有效衔接
被调查者中有高达93.97%的学生碰到过为患严重疾病学生募捐,这表明大病医疗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当询问如果碰到为患严重疾病学生募捐的情况,有87.9%的学生表示会为募捐对象募捐。这一数字说明,学生中的互助意识还是强的。然而,通过以往案例发现,校园募捐到的资金对患大病学生而言可谓杯水车薪。加之校园募捐具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因此不能作为长久之计。这也说明建立一个有效的大学生大病救助机制势在必行。
目前大学生的大病医疗保障体系主要以医疗保险为主体,以医疗救助和商业保险为补充。在实际运行中,大学生大病医疗保障体系间相互独立,缺乏有效的衔接:发生的符合医疗保险门诊大病医疗费用由定点医疗机构负责记账和报销;患大病大学生若购买了商业保险,需出院后携带相关凭证到学校负责商业保险的相关部门进行商业理赔,例如,华东政法大学是由学生事务中心负责,复旦大学是研工部、学工部负责;经济困难的患大病学生则需到所在学校、上海红十字会或民政部门申请医疗救助。
4.享受门诊大病待遇须以个人缴费为前提,大病报销范围有限
患大病大学生享受门诊大病待遇需以个人缴费为前提,即患大病大学生若不缴费,就不能享受大病待遇。即使补缴,属于零星缴费的范畴,设置等待期,等待期满后方可享受居民门诊大病医保待遇。
重大疾病在一定程度上与遗传基因和生活习惯有关,且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因此,大病医疗保障须强调预防又治止于蔓延。然而,根据2007年《完善意见》的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大学生医疗保险门诊大病范围主要包括重症尿毒症门诊透析,恶性肿瘤化学治疗,精神病以及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重大疾病的门诊治疗。有些花费较大的病种不在门诊大病的可报销范围,例如,良性肿瘤、结肠炎、乙肝等就被排除在外。
5.大病就医可选择的定点医院有限,转诊就医手续繁琐
通过统计分析各高校患大病学生人数和各类大病病种患病人数发现,大学生所患大病病种主要集中在恶性肿瘤和精神疾病。事实上,各高校选定的定点医院虽然包括了各级医疗机构,但多为综合类医院,专业性不强,医疗设备和服务水平不能完全满足患大病大学生的治疗需求,且数额有限。
大学生需门诊大病治疗的,需由医院出具大病医疗证明,然后学生在校医院办理大病结算凭证在指定医院就诊。除此之外,大病具有治疗时间长的特点,然而门诊大病结算凭证有效期仅为6个月,超过有效期后需要继续医疗或在6个月内需要转诊的,应重新开具门诊大病凭证。具体转诊就医程序如图1所示。
四、对策
根据前文关于大学生大病医疗保障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以下改进的建议。
1.高校做好大病的宣传工作,大学生提升自我预防的意识
针对学校大病宣传工作存在的不足,建议学校加强对大病预防及大病医疗保障的宣传工作。例如,在医务室走廊放置宣传手册、宣传页,在墙壁上张贴宣传海报,内容应包括大病病种和如何发现及预防,学校开具门诊大病结算凭证所需材料,报销程序及需要注意的事项等;同时在学校网页上公示相关内容。更重要的是,大学生需提高大学生的自我预防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应主动去了解相关的信息,包括相关的政策文件、各种宣传资料等。不能只有在遇到问题时,再去了解,这样只会误人误事。除此之外大学生应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经常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和抵抗力,远离疾病的侵害。
2.健全大病医疗保障体系,加强各层次间的衔接
正所谓“一人得大病,全家陷入困境”。针对大部分学生抵抗大病风险能力弱、参加商业保险积极性不高和缺乏有效大病救助机制,建议高校在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根据本校近几年患大病学生的平均人数购买商业大病保险,并建立专门的大病医疗救助基金。政府对于超出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大病待遇的报销限额,依然没有经济能力继续医治的大学生,承担资金兜底的责任,以全方位减轻患大病学生治疗的经济负担。关于商业大病保险和大病医疗救助的资金来源问题,学校可以在校友捐赠中划出一部分,同时鼓励民间组织、企业家多向高校捐助。
大病具有病情严重、病期较长、费用高昂三大特征,对于患者来说需要相应的绿色通道,以便获得及时的诊疗。因此,针对大病医疗保障体系间缺乏有效衔接,建议协同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商业保险和医疗救助等支付方式的改革,例如建立大病商业保险和大病医疗救助与定点医疗机构的理赔、救助合作关系,以切实为大学生提供温馨、便捷的服务。
3.取消门诊大病待遇的“门槛”,适当增加大病报销范围
2011年,上海市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后,大学生实行个人缴费,大学生住院和门诊大病医疗纳入居民医保,其政府补助按原标准(2007年《完善意见》,住院及门诊大病医疗统筹基金由市财政按每生每年度50元的标准划拨至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核拨至居民医保基金统筹使用。在实际操作中,患大病大学生享受门诊大病待遇需以个人缴费为前提,即使补缴,也需等待3个月,才可享受居民医保待遇。笔者认为市政府已针对大学生住院和门诊大病医疗缴费进行了补助,解决了大病医疗统筹资金的来源问题,因此,建议取消享受门诊大病待遇的“门槛”,以切实保障大学生的大病医保权益。
针对大病报销范围有限的问题,建议根据大学生普通门诊费用的结余,适当扩大大学生大病报销范围,将有些花费较大的病种纳入门诊大病的可报销范围,例如良性肿瘤,乙肝,急性肺炎,肾炎和急性阑尾炎等。
4.合理选定和增加定点医院,优化报销程序
针对各高校规定的定点医院有限、专业性不强的问题,建议各高校在选定定点医院时根据近几年患大病学生的患病病种和人数确定,或者通过征求患大病学生意见确定,而不是直接划定比较好的综合类医院。除此之外,可以借鉴所在区选定的定点医院,适当增加定点医院的数量和范围。
针对结算凭证有效期短的问题,建议适当延长结算凭证的有效期,例如,将结算凭证有效期延长为一年。针对报销程序繁琐的问题,建议借鉴城镇居民的就医办法,为大学生办理医疗保险卡,实现网络转入和转出医保定点医疗机构。
注释:
①11所高校样本分配如下:华东政法大学(80份)、上海外国语大学(75份)、上海工程技术大学(85份)、上海东华大学(105份)、上海视觉艺术学院(30份)、上海立信会计学院(50份)和上海对外贸易学院(40份)、复旦大学(105份)、同济大学(100份)、上海财经大学(70份)、上海理工大学(60份)。
参考文献:
[1]仇雨临.医疗保险[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2]陈文辉.我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发展模式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3]虞文嫣.我国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2
[4]赵永生、尹阳娜、李雯雯等.北京市大学生医疗保险现状调查及政策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6(09)
[5]李恒全,孙泽华,安晴. 大学生大病救助现状的调查与研究——以湖南省长沙市五所高校为例[J].管理观察,2008(17)
注:本文章系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社会调研项目成果
作者简介:
路聪(1989—),女,汉族,河南开封,华东政法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
万璐(1988—),女,汉族,山东青岛,华东政法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
关键词: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开放与发展
GATS 规定了教育服务贸易提供的四种方式: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我国加入WTO近10年来,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在这四种提供方式上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在当前我国正着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之际,对“入世”后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进行回顾与反思显得尤为必要。
一、跨国高等教育提供的制度与政策日臻完善
中国作为少数承诺开放教育服务贸易的国家之一,面临着高等教育市场国际化的机遇与挑战,在被动与主动中探索与GATS 规则相接轨,出国留学、来华留学、优秀出国留学人员引进、中外合作办学和教师流动等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政策更加健全。
1、出国留学政策
扩大国家公派留学。2006年制定并开始实施“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自2007年开始每年选派5000名博士生赴国外高水平大学学习,努力实现“选派一流的学生,到国外一流的院校(专业),师从一流的导师”的工作目标。
鼓励自费出国留学。中国政府于2002年11月取消了大专以上学历出国留学人员毕业后必须为国家服务五年的限制。并于2003年10月设立了“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项目,鼓励自费出国留学。为保护自费出国留学人员的合法权益,中国教育部于1999年颁布了《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管理规定》、《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管理规定实施细则》,于2002年成立了“教育涉外监管机构”,对各类教育涉外活动加大政府方面的监管力度。2004年4月教育部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了《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委托合同(示范文本)》,而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的服务和监控系统,有效地规范市场秩序。
我国的出国留学教育政策在经历一系列调整和演变后,最终形成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工作方针,这标志着我国的出国留学政策逐步完善。
2、来华留学政策
200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关于实施中国政府奖学金年度评审制度的通知》、2000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实施中国政府奖学金年度评审制度的通知》和《中国政府奖学金年度评审办法》。2001年颁发了《关于改革外国留学生学历证书管理办法的通知》,修订了《中国政府奖学金生招生指南》。2004年9月,在全国启用来华留学信息管理系统。实施“走出去”战略,指导教育部直属外事单位到国外举办中国教育展暨来华留学说明会,开拓来华留学新渠道。2005年,教育部与有关企业合作,共同设立来华留学奖学金。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来华留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3、优秀出国留学人员引进政策
为了鼓励、吸引留学人员,特别是优秀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为国服务,我国政府先后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政策和措施。教育部设立了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等项目,成立“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开办“中国留学网”和申请留学回国科研启动费等全方位、多功能的留学回国服务体系。
2000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设立“春晖计划”海外留学人才学术休假回国工作项目的通知》,2001年教育部联合各部印发《关于鼓励海外留学人员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的若干意见》 的通知。2002年为加大吸引优秀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的力度,印发了《关于办理高层次人才身份证明的通知》;成立留学回国工作办公室等。
4、中外合作办学政策
由于中外合作办学涉及到我国的教育主权问题,所以,在吸引国外企业和机构到中国来办学的同时,我国相继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以规范和约束中外合作办学,保障我国的教育主权。1993年颁布《关于境外机构和个人来华合作办学问题的通知》、1995年出台《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1996年颁布《关于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活动中学位授予管理的通知》。教育部于2002年12月《高等学校境外办学暂行管理办法》,国务院于2003年3月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它是指导中外合作办学的法律文本,标志着我国中外合作办学走上了法制化轨道。为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实施,教育部于2004年6月签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此外,教育部还分别于2004年8月、2006年2月、2007年4月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做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复核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秩序的通知》,对中外合作办学相关问题进行了进一步规范。
5、教师流动政策
我国政府一直鼓励高校引进优秀的师资。2003年启动“外国汉学研究学者短期访华计划”。2004年“面向21世纪振兴行动计划”子项目“聘请世界知名学者项目”全部完成。2007年5月,教育部、国家外专局联合实施了“海外名师引进计划”。有关外籍文教专家引进的法规包括:《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聘请外籍专业人员管理办法》、《宗教院校聘用外籍专业人员办法》、《聘用已在华任职的外国文教专家和外籍工作人员的暂行规定》、《聘请外国文教专家单位资格认可办法》等。
加WTO 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在与国际规则接轨的压力下,相关政策措施更趋完善。通过对以上五方面政策措施演变的梳理,可以发现出国留学与来华留学政策完善度较高,为鼓励学生接受国外教育及吸引外国留学生提供了政策保障。对各类高层次人才的强烈需求,使优秀出国留学人才引进举措不断创新。鉴于中外合作办学与教师流动的敏感性,各项规范性的措施日益增多,对其的限制也增加。
二、高等教育服务“输出”与“输入”发展的回溯比较
(一)跨境交付初露端倪,发展迟缓
在跨境交付方面,高等教育服务跨境提供主要有远程教育、网上大学等形式。我国在WTO框架下做出的教育服务贸易的承诺中,对跨境交付方式采取不做承诺的态度。在远程教育方面,我国更多的是从国外“输入”,但由于教育主权、资格互认等因素的限制,远程教育的输入仍是发展迟缓,而我国远程教育的输出尚处于探索中。因此,远程教育的跨境提供在进出口两端仅是发展的原初阶段。
1、远程教育“输入”
当前,高等教育的跨境交付方式在我国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由于境外的办学机构五花八门,其中有些文凭是不被我国教育部认可的。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国外远程教育各种监管措施的施行,这种“非设立的”商业存在形式在我国逐渐增多。如由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10所大学组成的全球大学联盟(GUA)正瞄准中国的教育市场。2006年11月我国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与日本立命馆大学文学系和韩国东西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正式开展跨国远程教育课程。
2、远程教育“输出”
近年来,我国也在积极探索远程教育跨境提供的各种渠道。借助推广汉语国际化以及推进孔子学院国际化的进程,我国开始开发并“出口”网上汉语教育,在向国外提供远程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国家汉办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建设的汉语远程学院已有128个国家和地区的4300名学生注册学习,是目前国内外最大的汉语学习网站。2005年8月1日,我国首条跨国汉语远程网络——福建师范大学与菲律宾国际科技学院合作的现代汉语远程教育网正式开通,福建师大开始向菲律宾高校学会所属的52个成员校开展汉语远程网络教育。
总之,虽然远程教育的跨国提供尚处于探索与起步阶段,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潮流的推动下,“未来的趋势将是跨境的远程教育服务的增长,尤其是以电子学习方式提供的远程教育服务”。因此,在政府相关部门对国外远程教育加强审核与认证的基础上,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跨境交付形式在我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二)境外消费持续快速增长,留学生教育进出口国别及层次尚存差距
1、出国留学规模稳步扩大,留学目的国更趋广泛
留学生境外消费是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最主要的形式,我国在教育服务承诺中对境外消费的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方面未作任何限制,这说明政府高度鼓励人才的出国留学、进修、培训等。在“支持留学,鼓励出国,来去自由”留学方针的指导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境外消费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1)加入WTO后自费出国留学生急剧增加
我国的出国留学主要包括国家公派、单位公派和自费出国留学三部分。国家公派留学和单位公派留学仅占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较低的比例。“入世”后,我国的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市场更加开放,由1997-2007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变化图(图1)可以发现,我国自费出国留学人数自2001年后获得急剧增加,所占出国留学生总数的比例维持在90%左右,2007年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4.45万人。
(2)境外留学人员国别分布更趋多元
近十年来,我国境外留学热门国家不断增加,留学国别扩充。2007年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项目共录取各类留学人员12402人,其中研究生5093人,访问学者(含博士后)和其他类别7309人。留学国别分布较之以前更加广泛,分布在80个国家。由图2可以看出,传统的留学热门国家热度仍然不减,国家公派留学主要派往西方高等教育强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三国占到总数的60%以上。
2、来华留学生增速加快,学历生数量、层次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1)“入世”后来华留学生增速显著
通过对1998-2008年中国教育年鉴的统计,我国来华留学生的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1997年至2008年来华留学生数一直呈上升趋势,从1997年的4.37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19.55万人,10年间增长了近4倍。我国加入WTO后,2002-2007年来华留学生的人数较之1997-2001年呈明显的增长趋势。1997-2001年的来华留学生年均增长率约为15%,2002-2008年的年均增长率约为18。
(2)来华留学生以亚洲国家生源为主
各洲占来华留学生总体的比例上,亚洲维持在70以上,欧洲12左右,美洲10%左右,非洲3左右,大洋洲1左右。我国加入WTO后,各洲来华留学生有了较快的增长,亚洲的增长最为明显。如表2所示,在来华留学国家前五名中,大部分来自于韩国、日本、印尼、越南、泰国等亚洲国家,而西方国家只有美国,德国。
(3)来华留学生仍以非学历生居多,自费生成为主体
就来华留学生的学历类型而言,非学历生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二左右。2004年之前非学历生一度达到留学生总数的70以上,2005年后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学历生则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1998-2001年间,学历生增加了5288人,在2002-2007年5年间,来华留学学历生则增加了47158人。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开始调整外国留学生的政策,逐步改变了过去那种以对外无偿援助为主来吸引留学生的方式,标志着传统的教育国际交流的重点将由援助和合作逐步转向重视教育服务贸易的方向。相应地,我国也由从单纯的以交流和援助为主转向注重吸引自费留学生来华留学,拓展高等教育服务贸易。2007年我国高校通过各种国际交流渠道及个人申请方式,共接收了183个国家和地区的18.5万自费留学生,2008年接收20.9万自费留学生,占全年国际学生总数的93.95,同比增长13.29%。如下图所示,2007年自费留学生约占全年国际学生总数的95,其中短期生约占28%,长期生占72%。2007年来华自费留学生中学历生约有6.16万人,本专科生约占到了总数的90%,而博士生和硕士生高层次留学生仅占11%。
(4)来华留学生偏于语言学习,学科特色优势未凸显
来华留学生首选的前五位的学科为:文科、医科(含西医和中医)、经济、管理和工科。其中文科类中主要以学习汉语类专业为主,如2007年文科13.5万人中,汉语类占11.9万,艺术类仅占0.2万。 转贴于
(三)商业存在成为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重要构成,进出口两端均获得一定程度发展
1、中外合作办学规模扩大,层次提高,模式趋于多样化
基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稀缺的现状,中外合作办学借助引进国外资金、优质师资、教材、教法等资源,既能够补充国内对高等教育的强劲需求,又能实现中外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
(1)中外合作办学的规模进一步增长
根据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公布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其项目名单,(截至到2009年10月23日,本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共32个,合作项目共350个。硕士以上教育与国外合作的机构数相对较少,仅有6所。
(2)中外合作办学覆盖省份更加广泛,部分省(市)优势未发挥
通过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在各省份分布的统计,我们发现各省本科及以上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总数中占前5位的是:黑龙江(136)、上海(61)、河南(37)、辽宁(25)、浙江(23)。而北京(11)仅仅排到第7位。
(3)合作办学倾向于与欧美高等教育强国合作
在中外合作办学的机构及项目中,我国与不同国家间的合作机构及项目总数是不均衡的。排在前四位的国家分别为: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机构和项目主要集中于高等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和美国。这符合我国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吸引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及国际竞争力的初衷。相比而言,俄罗斯的高等教育并不比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国的教育质量高,然而其与我国的合作机构和项目数却排在澳大利亚、美国之前,分析其原因这可能是由我国和俄罗斯之间相互比邻的地缘优势而造成的。
(4)中外合作办学多分布于一般性院校,重点高校参与度不够
通过对我国教育部公布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的统计,我们得出,国外与我国进行中外合作办学的机构及项目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一般性院校。而在我国所有参与中外合作办学的机构及项目中,本科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中“211”高校仅有39所,“985”高校有21所。
(5)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设置侧重于应用性及语言类学科
根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中外合作办学基本情况,从合作专业分布看,偏重于经管类、工科类。开设工商管理类专业(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机构和项目居多,共255个;外国语言文学类(如英语、德语、法语、俄语、日语)132个;电气信息类(如计算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94个;经济学类(如国际经济、国际贸易、财政学、金融学)74个;艺术类(如艺术设计、戏剧影视文学)37个;教育学类19个;其他类101个。
2、孔子学院国外推广及海外分校与合作项目在境外探索设立
孔子学院(Confucius Inst itute)旨在开展中外教育、文化及汉语教学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截至2009年11月,全球已建立282所孔子学院和272个孔子课堂,共计554所,分布在88个国家(地区)。孔子学院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亚洲。其中,亚洲27国70所,欧洲29国94所,美洲11国87所,他们约占总数的90。孔子课堂主要设在美洲,美洲6国有205个,占到总数的75%。
近年来,我国还致力于开办海外分校和拓展境外办学项目。2002年10月30日,上海交通大学新加坡研究生院在新加坡理工大学正式成立,这是我国高校首个海外研究生院。2008年3月31日中国成都中医药大学葡萄牙宝德分校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举行揭牌仪式,该校是经中国教育部批准的中国高校在海外的第一所分校,也是我国中医药教育领域首次在海外开展本科学士学位教育。到2008年12月,全国24所高等学校共设立海外分校或举办境外办学项目达到42个。
(四)自然人流动形成双向互动机制
1、外籍教师引进稳步增长
我国在教育服务贸易承诺中对自然人流动做了较为明确的规定。近十年来,我国对文教专家的引进经历了从以语言教师为主到以理工农医专家为主、以长期教学为主到以短期讲学、科研合作、填补空白学科需求为主的过程。2007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共聘请长、短期外籍教师22049人次;用于聘请外籍教师的总经费4.42亿元人民币。由于数据来源限制,未能获得1997-2003年我国外籍长、短期教师的聘任情况,如图8所示,我国自2004年至2007年外籍教师聘任处于上升趋势,2006年起超过两万人。这与我国加强引智工作,吸引国外优秀教员的努力是一致的。
2、国家公派汉语教师逐步增加
目前,国家公派教师岗位共计244个,遍布美洲、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2007年国家公派教师分布在世界90个国家和地区,国外总岗位数达306个,全年教育部派出教师267人;其他部委和地方以及校际交流派出的汉语教师达1256人。2007年共向全球42个国家和地区派出汉语教师志愿者1426名。
三、结论
加入WTO后,高等教育成为一项服务贸易,高等教育公益性受到产业性的冲击,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由被动适应到主动开放的转变,这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为了更好的与高等教育服务跨境提供的国际规则相接轨,我国高等教育服务的各项政策日益完善。就四种教育服务提供方式而言,境外消费持续快速增长,发展为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最主要形式;商业存在获得一定发展,渐成为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重要构成;自然人流动实现双向互动,双向交流逐渐增多;跨境交付刚刚起步,发展潜力受服务承诺制约。
“入世”后近1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在获得较快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其发展进程中存在的软肋。借鉴世界现代高等教育强国发展路径,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有利于高等教育优势地位的确立。通过对10年来发展经验的回顾总结,以及对相关问题的改进和战略调整,扩大高等教育开放,它有可能为我国加速成长为高等教育强国提供一条捷径。
参考文献
[1]周满生.WTO框架下的教育输入与输出和中国政府的教育立法与政策调整[J].集美大学学报,2006(2):8-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基本情况[EB/OL].(2003-4-4) [2010-31].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 ename=701《infoid=5440.
[3]国家汉办.孔子学院[EB/OL].(2009-10-30)[2010-2-6].hanb an.edu.cn/content.php? id=325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中外合作办学政策法规[EB/OL].[2010-4-22].crs.jsj.edu.cn/article_lis t.php?sortid=10.
[5]中国教育新闻网.学历不被认可跨国远程教育选择要慎之又慎[N/OL].[2006-11-14][2010-4-20].jyb.cn/lx/lxsc/lxs q/t20061114_48926.htm.
[6]邓幸涛.远程教育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应用[EB/OL].[2002-2-20][2010-4-21].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w ww.edu.cn/20020220/3020739.shtml.
[7]张宪生.中日韩跨国远程教育与研究生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7):42-45.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教育年鉴2003[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48.
[9]刘美桢.我国首条跨国汉语远程教育网络开通[N/OL].福建日报(2005)[2010-3-5].cmr.com.cn/websitedm/elearning/guest /magazine/paperpre.asp?PaperID=2214.
[10]韦吉特,斯里萨安.变革世界中的远程教育[J].开放发展研究,2003(6):27-28.
[11]2008年数据来源于教育部网站.介绍2008年中国教育对外开放总体情况及出国留学、来华留学事业发展情况[EB/OL].(2009-3-25)[2010-39].moe.edu.cn/edoas/website18/88/info1237355830877588.htm.
[12]教育部网站.介绍2008年中国教育对外开放总体情况及出国留学、来华留学事业发展情况[EB/OL].(2009-3-25) [2010-3-9].moe.edu.cn/edoas/website18/88/info1237355830877588.htm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教育年鉴2008[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456.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含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名单[E B/OL].[2010-4-21].ht tp://w w w.crs.jsj.edu.cn/art icle_read.php? id= 12-19700101-59.
[15]新华网.我国高校首个海外研究生院在新加坡成立[EB/OL].(2002-10-30)[2010-320].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10/30/content_613465.htm.
[16]童炳强.中国成都中医药大学葡萄牙宝德分校正式揭牌[N/OL].新华网.(2008-4-1)[2010-2-3].gaojiao.jyb.cn /world/zwyj/200804/t20080401_152208.html.
[17]教育部网站.介绍2008年中国教育对外开放总体情况及出国留学、来华留学事业发展情况[EB/OL].(2009-3-25) [2010-3-9].moe.edu.cn/edoas/website18/88/info1237355830877588.htm.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教育年鉴2008[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460.
[19]国家汉办.国家公派教师项目介绍[EB/OL].(2007-1-3)[2010-3-1].hanban.edu.cn/content.php?id=1951.
彭局长:自2006年1月我市成立“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克拉玛依项目组”以来,全市26所学校,257个教学班,10311名学生,416名学校主管语文教学的领导和教师参加了该项课题的实践研究。通过课题研究与课改,提高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习作水平,更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三年来,学生习作共投稿8133篇,被《作文个性化平台》等全国性刊物刊发的有183篇;教师论文共516篇,被《作文个性化课题通讯》等全国性刊物刊发的有26篇;另有几十篇论文、课例、教学设计被总课题组分别评为一、二、三等奖。课题评价组对我市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我市的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项目组被授予2007~2008年度“科研先进集体奖”,我个人也被授予“教育科研管理特别荣誉奖”。
克拉玛依市教育教学的基础条件很好。在拥有高水平教育硬件装备的条件下,如何提高软件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应该是下一阶段我市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
这次克拉玛依市的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与课改成果在全国同类地区名列前茅。我希望子课题项目在第一阶段科研和课改成果的基础上,将下阶段的“中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实验研究”发展到全市的初中、高中,形成一条龙的科研体系和课程改革,在扎根中华民族语文教育沃土的基础上,认真学习、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教育理论,认真转变我们的教育观、教师观、人才观、教学观和学生观,转变我们的教学理念,为探索和创造出适合中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的新范式而不懈努力!
记者:克拉玛依市自1997年通过自治区“两基”验收以来,基础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巩固提高“两基”方面,克拉玛依市将进行怎样的安排和部署呢?
彭局长:2009年下半年,国家教育督导团将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两基”工作进行督导检查,这是对自治区“两基”工作的一次整体验收和全面评估,也是对全疆各地教育工作的一次考验,更是我们加大教育工作力度,关注民生,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一个重大契机。
首先,明确“两基”巩固提高迎国检动员大会的目的。这次会议的目的就是要深入贯彻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两基”攻坚和巩固提高工作迎接国家“两基”督导检查的意见》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切实做好“两基”巩固提高迎国检的各项准备工作,增强积极推进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优异的成绩迎接自治区和国家教育督导团对我市“两基”工作的检查、验收。
其次,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我市“两基”巩固提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两基”业务档案建设、经费统计的梳理等方面的工作。要求各区、各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认真贯彻会议精神,加强协作,精心安排部署,明确职责、目标、任务和要求,切实做好各项工作。
记者:和谐家庭是教育成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008年,您们启动了“克拉玛依市中小学和谐家庭教育工程”,能否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该工程的实施情况?
彭局长:家庭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教育机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只有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次“克拉玛依市中小学和谐家庭教育工程”主要提出了以下具体措施。
一方面,关注民生,提高认识。市教育局特邀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市终身教育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家庭教育网和中国家庭教育指导师网首席专家顾晓鸣为近千名教师、家长作了题为《教育孩子首先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的讲座。引导大家要充分认识到做好新形势下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家庭教育现代化纳入教育现代化整体布局,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饱满的热情,积极参与家庭教育,加快构建家庭教育体系,努力营造人人关心、支持家庭教育工作的浓厚氛围,为全面实现我市教育优质、均衡、高效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另一方面,成立了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全面推进区域家庭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来自各区教育局的主管领导,各中小学的校长书记、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班主任、心理教师,各幼儿园园长,试点社区及学校首批家庭教育指导师共300余人分别接受了不同层次的家庭教育培训。
市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成立后,各区教育部门将成立家庭教育研究指导办公室,各幼儿园、中小学、社区将成立研究指导站,配备多名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指导师。通过讲座、家长理论知识培训、团体训练、个体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家长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和处理家庭教育矛盾的能力,解决学生、家长在实际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在各学校、社区的家庭教育研究指导站内,将成立“家长俱乐部”、“学生俱乐部”,并通过网络建立家长群、学生群等,方便家长、指导师、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探讨。我市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科学教育体系正在形成。
记者:在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今天,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不是很乐观,您觉得如何才能促进克拉玛依市教育的公平?
彭局长:克拉玛依市教育局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并且积极组织带领各族教职工开展了大量工作。
第一,关注弱势群体,妥善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克拉玛依市委、市政府和各级教育部门多次召开专门会议进行研究,制定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办法。各级各类学校努力挖掘教育资源,最终将近1万名农民工子女全部安排入学,而且使农民工子女与克拉玛依市市民子女享受同等教育。
第二,把隶属克拉玛依市农牧区的学生安排到市区学校就读,努力促进教育公平。为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和加强少数民族儿童学前教育,市政府于2008年初出台了对贫困家庭的儿童实行入园费用全免或减半的优惠政策。从2004年起,市委、市政府和教育部门共同作出决定:把该区的中学生全部安排到市区和白碱滩区有关学校寄宿就读。2007年9月10日,又把距市区70公里的小拐乡的61名农牧民子女安排到市第二小学寄宿就读。并划拨专款给予补贴。
第三,开办区内初中班。2004年8月,克拉玛依市开办了区内初中班。到2008年8月底,先后在和田、博州等边远农牧区招录了5批小学毕业生,并安排在市三中和十中就读。为此,市政府先后投入了1亿多元。预计到今年年底,区内初中班的学生将达到2250名。
第四,坚持实施扶贫助学工程,为贫困生铺平求学之路。2008年,克拉玛依市首次对考入国家大中专院校的贫困学生进行学费全额救助。各中小学校还经常组织教职工开展为贫困学生“献爱心,送
温暖”的活动。2005年12月至2006年1月,市教育局机关和直属单位的1470名教职工,两次捐款总额达13.31万元。市慈善总会从2000年起就开展了“慈善助学”工作,仅2007年就发放助学金152万元,救助贫困生706人次。
第五。加强国际化交流与合作。2008年6月17日下午,新西兰Rotorura国际语言学校校长克里斯・莱克女士一行来我市交流、参观与考察。双方就今后互派教师进行教育教学交流和学习以及组织克拉玛依市优秀中学生赴新西兰参加寒暑期夏令营活动等教育合作达成多个意向。克拉玛依市的教育开始走向国际化。
记者:一流的教育需要一流的教师队伍,请问您们如何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又是从哪些方面来发展教师继续教育的?
彭局长:2008年以来,市教育局将“加强教师队伍培训”列入“关注民生年”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邀请内地专家、名师前来现场讲学、授课和外派教师进行培训、研修等方式,持续开展了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工作。同时,不断创新培训模式,拓宽培训渠道,拓展培训内容,强化培训管理,全方位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截至7月中旬,各级各类培训共计3695人次,包括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骨干教师培训、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挂职培训、少数民族中小学各类“双语”教师培训、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远程培训、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普通高中教师新课程远程培训、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培训等多项内容。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在前期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使得培训井然有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培训内容如下。
第一,骨干教师培训。4~6月,组织38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去上海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挂职培训;7月10~19日,聘请全国知名专家6人,在市教育局报告厅开展了近100人参加的为期10天的首期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结业培训。
第二,骨干班主任培训。1月21~25日,选派2名教师参加了自治区哈语言骨干班主任的培训;5月19~30日,组织我市中小学教师参加了自治区举办的2008年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7月6~10日,外聘南京5名专家在我市第六中学报告厅完成了374人参加的为期5天的中小学德育干部及骨干班主任培训。
第三,第三期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挂职培训。3~4月,组织第三期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34人去南京挂职培训,其中中学校长15人,小学校长19人(其中少数民族8人)。
第四,少数民族中小学各类“双语”教师培训。2月份,选派6名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参加了2008年自治区教育厅举办的春季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班:3~6月,组织101名少数民族中学教师参加了“双语”教师教材教法培训,组织11名少数民族中学教师参加了第三期少数民族双语教师专业知能提高培训;7月10~14日,聘请自治区教科所三位专家,在我市第二中学举办了近100人参加的为期5天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师、双语教师和学校领导参加的汉文化知识拓展培训。
第五,教育信息技术培训。4~6月,组织举办了200人参加的为期2个月的首期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远程培训,并完成了一期25人的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
第六,高中教师新课程远程培训。6月24日~7月29日,组织全市普通高中民汉教师800余名进行了高中新课程远程培训。同步参加了自治区举办的各学科为期3天的高中新课程远程集中培训f汉、维、哈三种语言同步授课1和教育部为期10天的汉语言网络互动式培训。
教和学分离的客观存在造成了远程教育中的理论困境,学习支持的设计和提高因此缺乏理论依据。为了深入理解这一问题,本研究从探索远程教育的基本环境因素入手,重点研究了学习支持与学生需求之间的契合度。研究发现:教学提供方对于学生学习经历的认识只是冰山一角,在学生对于远程学习特性的认知度、学习能力和认知方式、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由此产生的心理动态、认知效能等方面都不是非常了解的,而且有时候学生所经历的很多问题并不是通过互动可以解决的,互动学习反而对一些学生来说是多余的负担。因此本文建议,教育学的应用要考虑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学习情境,并以了解所涉及的学生群体为前提,所选案例中以支持互动学习为主导的做法有待修正。远程教育对教育质量的诉求必须通过恰当的理论依据来实现,而已有理论的使用和新理论的构成都要基于对学生学习经历的深度研究。
【关键词】学习支持;教育理论;互动学习;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9―458x(2014)04―0019―06
一、文献回顾
远程教育中如何为学生提高恰当的学习支持对于学习效果至关重要。这里的远程教育指的是笼统的学习者和施教者在空间地理位置上分开的教育形式。有相当数量的学者认同学习支持对提高学习成果起着关键的作用(Haihuie, 2006; Duhaney & Duhaney, 2006; Nanda, 2006; Parakh, 2006)。学习支持被定义为“在学习之前、其中和之后的整个过程中用以了解学生或学生群体的所有因素”(Thorpe 2002, p.108),学习支持的设计要考虑其对于学生需求的有效性、学习策略和认知技能的重要性、组织质量和技能、互动等 (Simpson, 2002; Dzakiria 2008)。那么,对于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需求的了解对于用什么方法提供什么样的支持更是必不可少的,而已有研究却把远程教育中学生的学习经历简单地归结为独立学习和互动学习两大类。
独立学习体验和远程教育的特性有关。相比于在校生,远程学习者缺乏面对面的辅导、精心安排的时间表和在同一学习环境中的同伴支持,完全靠自己来学习,从准备入学直到毕业,他们需要面对许多不同的问题 (Simpson, 2002)。专家认为远程学习者可以接受这种学习上的自由并知道如何在这种状况下开展学习(Moore, 1977),他们是自己调整节奏、个性化的、在目标选择上提供自由度的(Wedemeyer,1973);不再是“教育引导、影响、效果和义务的对象,而是自我学习的主体 (Peters, 1998, p.48)”。也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远程学习者为自己高度负责,自主管理和调整学习过程 (Keegan, 1996),这在研究中被称作学习自治或者自主学习。元认知、自我引导、自我规范是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Garrison,1997)。
和自主学习相对应的互动学习则是指在远程教育环境中两个主要因素之间的互动。例如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内容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屏幕的互动等(Moore, 1989;Anderson and Garrison, 1998)。在早期的研究中,互动被认为是远程学习获得成功的关键 (Palloff and Pratt, 1999),一些学者相信加强互动可以提高有效学习、学生满意度和学习收获(Zhang and Fulford, 1994; Zirkin and Sumler, 1995)。但是,实验性的研究发现互动和学习收获之间的联系是不明确的,一些学生并不像所期望的那样喜欢互动,有些学生并没有通过互动平台受益(Rekkedal,2009),互动的有效性缺乏实验证据,这种学习形式也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Su, et al.,2005)。 远程教育的设计和发送要考虑独立学习和互动学习的有机结合 (Daniel and Marquis, 1979),二者的合理融合需要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Anderson, 2003),“合理地结合将带来学习的提升和新的教育机会;不合理地混合将价格昂贵、排他性强和持续投入多” (Anderson and Kuskis, 2007, p.305)。
学习支持如何引导互动学习和独立学习的结合呢?远程学习者具有极大个体差异性的群体,这些个体差异性对于学习体验的影响已在许多实证研究中被关注,比如年龄、性别、语言、文化背景和地理位置的差异(例如:Simpson,2002和 Jegede et al,1999);学习方式、学习节奏、工作经验和测评方法的取向等学习因素的不同(Methrotra et al,2001);社会因素对学习者的情绪和认知效果的影响(Moore & Kearsley, 2005);等等。针对不可见的学习行为和多样性极强的学生群体,如何有效设计学习支持,使自主学习和互动学习达到满意的学习效果呢?这不可避免地要诉求于正确的理论引导。
Anderson and Dron (2011) 对于在远程教育领域实施的教育学理论做了一个系统回顾,他们认为这个领域的教育学在发展上可以分为三个时代:行为认知主义、社会结构主义和连接主义。其中行为认知主义的形式是教学理论的体现,这个流派看重的是如何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照顾到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激励水平、元认知水平等;社会结构主义体现的是学习的理论。社会结构学家相信学习是一个社会活动过程,学生作为其中的主要介质,其个人体验和个体控制度会在这个过程中受到影响 (Brockbank and McGill, 2007),因此学习要注重所在的宽泛的社会、文化、历史的氛围和个体在这些背景下的相互交流 (Mclnerney, 2010,P.20);连接主义者则认为知识和信息的传递可以在一个学习社区内完成 (Boitshwarelo, 2011),当然这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功能来完成的。学习社区的活动依赖于电子信息和人与人之间的连接(Steeples et al., 2002)。Anderson and Dron (2011)主张的是根据每一代教育理论的基本功能,在实践中将不同的理论结合起来,以达到符合实际的最佳效果。
但是我们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各种理论流派只代表不同的思想,如何在实践中用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是教育学理论存在的根本意义。而“因材施教”的基本教育思想要求教学单位对于自己的施教对象要有所了解,要明确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如何开展学习,明确其行为和需求。但是,远程学习者在学习上的体验和心理上的变化对于施教方来说是不可见的。这样,教育理论的选择和应用以及在应用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存在的问题就无法得到正确的评估。这个理论需求和信息缺乏同时存在的现象在本文中被定义为是远程教育的理论困境(如图1所示)。
图1远程教育的理论困境
本研究的关注点是如何打破远程教育的理论困境来提高学习支持的有效性。研究问题被指定为:远程教育中的学习支持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以到达其面对不同学生的整体有效性?
二、方法论
远程教育的存在和发送方式在实践中形式各异,不同形式的远程教育发送者需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来思考理论指导和理论应用。对于教育理论的思考需要观察具体教育环境中的学习行为,只有获得对教学环境的全面认知,才有可能思考在远程学习的环境中如何达到最佳的教和学的效果。要回答已指定的研究问题,研究者首先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全面了解一个远程教育项目,研究其所依据的基本教育原则和在此原则指导下的教育支持的实际表现。不可否认的是,不同的教育机构所遵循的原则会各有差异,但学生的群体差异性和受教育的经历在不同的教学单位里是有其相似性的。所以,在选定的教学单位中全面了解学生对学习支持的体验,并根据良性体验对学习支持的要求来分析评估被研究单位在实践中的差距,最后得出的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所需要参照的指导理论建议将在一定意义具有普遍性。案例研究作为对一个选定单位进行全面认识的研究方法(Yin, 2003),因此在这里成为首选。
所选案例是英国一个传统大学的远程教育项目(所谓的双核教育),为了尊重所选案例对于保密性的要求,本报告用字母A来代表该项目。案例A在所在的教育领域已经存在了35年,在读的大学和研究生层次的学生有2000多名。本调研关注的是其从2006年开始所推行的远程教育项目。对于案例A的研究即从教学角度调查了学习支持的设计和提供情况,也从学生的多种学习体验着眼,用大量详细的数据分析了学习支持的有效性。多种研究方法在此案例中被采纳:对于项目设计的调研通过对项目相关文件的研究和对关键工作人员的采访来进行;对于学生学习体验的调研采用的是二手数据分析和小组讨论;同时,为了了解用于沟通和互动的信息科技的使用情况,不参与观察被作为一种比较合适的研究方法所采用;另外,为了对学生在使用学习支持上的主观认识有所了解,该项目中所收集到的学生反馈信息表被认真分析了一遍。简言之,用于本案例学习的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文件学习、统计数据分析、采访、小组讨论。这些在图2中都有明确地展示,具体的数据收集方法将在下面逐一解释。
图2研究策略和方法选用
1. 文件学习和统计分析
在案例研究初期,文件学习方法被用来搜集关于案例A的解释性数据以对其提供的整体学习环境有所了解,被选用的文件包括“项目报告”、“学生手册”、“学生反馈表”。由项目主管起草的年度报告可以帮助我们了解A在设计和实施时所依据的理论原则,学生手册则详细地阐述了项目中所设定的教师的作用、可为学生所用的支持系统和本项目所采用的信息技术,这些已有文件被用来学习和理解在A中所建构的学习环境。同时,在案例A中,有关人员每年在学生中做一次问卷调查,这些学生的反馈信息提供了他们在学习上的正反两方面的经历和看法、具体需求和对于项目改进的建议。这些原始的问卷在搜集的时候是不记名的,经过学生对于本研究的参与认可,这些信息在本报告的分析中被借鉴。另外,由系统在线平台自动产生的统计数据被用来分析线上学习行为,包括网页的各个分栏在不同时间段的总点击量,被用来分析的统计数据包括“在线访问频率”在IT系统中自动产生于2011年1月至6月之间的数据。这样做的基本目的是分析学生在线学习的学习习惯。被分析的统计数据还包括网络系统自动产生的学生“在线学习的次数”、“参与讨论的频繁程度”、“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形式和次数的记录”等。这些数据主要是用来分析学生在互动学习中的参与程度,比如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和在线课程之间的互动。
2. 采访
对于员工的采访是半架构式的,也就是说主要围绕既定的主题并在具体问题上保持灵活机动,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对访谈中随时出现的有用信息进行追踪。采访前设定的主题包括:被访人员在案例A中的职责、项目进展中有待解决的问题、为支持学生者的有效学习所采用的策略、经验和教训。样本的采集用的是滚雪球式的选取法。七名被选择参与此次调研的工作人员中包括一名策略制定者,一名执行主管、一名支持系统的设计者、 两名行政人员和三名课程导师,七名受访者在责任上存在着等级不同。策划者和项目主管从一开始就在该项目中,他们具备关于项目设计、执行和发展的相应知识,其他的受访者则具有关于项目进展的经验,所有的受访样本对于回答研究问题来说是合适的。
3.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法被用来调查学生在远程教育中遇到的困难和积累的经验,因为这个方法可以用来探查参与者之间由于什么原因而持特定观点(Bryman, 2004, p.347),并“在不确定性和模棱两可的情况下获得数据 ”(Bloor, 2001, p.4)。 为了避免小组讨论的方向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受到干扰,讨论的主题和目的被清晰地展示在小组讨论的指导文件中并在讨论之前发给学生,同时记录表格被用来降低信息的流失。这一系列方式保证了把可能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被疏忽或干扰的大量数据搜集起来。各小组有七到八位成员组成,小组讨论的重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经历的困难和有益的可值得推广的经验。
三、研究发现
1. 理论与实践:学习支持的设计和完善
案例A 的研究生项目在2010与2011学年包含212名在读学生。这些学生来源于28个不同的国家,在6个不同的课程里学习,学生年龄从23岁到60岁不等,也就是说在这些同时学习的学生中存在着37年的年龄差距。案例A的前期设计采纳了社会结构主义的理论,整个学习支持系统在设计时的指导思想是鼓励并帮助互动学习,目的在于降低学生的孤独感和由课程导师监督指导学习过程。具体的做法如:教师在课程发送后要参与到留言板的互动中,教学秘书、课程导师和信息技术共同为各种互动服务。学习支持系统的设计还考虑到了认知形式、学习技巧、学习策略,并在这些方面为学生提供了相应支持。这些支持包括: ① 对阅读和理解教学内容的支持,比如重点标注、阅读引导和自我测试等;② 使用为拓展阅读所提供的图书馆和网络资源;③ 计划、设置和检查学习目标并建议用来维持学习动力;④ 为了寻求帮助、较少孤独感和加大深度学习,项目团队建议学生要“和其他同学交谈、和导师交谈、和朋友、工作中的同事和家庭成员交谈”(学生手册)。该案例中对于学习支持的改善主要依赖于对学生学习体验的分析,相关数据由发放学生反馈表来搜集。案例A所设置的远程教育的整体学习环境被展示在下图3中。
图3案例A中的远程学习环境示例
研究发现,虽然案例A定期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并且根据学生评语进行改善。但是,学生对于项目设置的意见每年都在发生变化(员工访谈),因此教学者并不能不确定到底什么是正确的做法。就像一个课程导师所说的:“我并不真的认为我们可以了解学生们在想什么。”学习支持的改善因此受制于距离的存在。
2. 用于对自主学习进行支持的教学材料在质量和长度上影响着学习行为和学生心理
在这个大的环境中,多种形式的教学材料被发送给学生,例如课本、课程文件和线上资源等。阅读和学习主要由课程文件来引导。一个10学分的课程将有10个课件。对于20学分的课程,将有20个“学生手册”课件 文件学习。 学习材料在每个课程开始时或者每四周发送一次。课件在设计上要求学生完整阅读并做适当扩展,每个课件建议至少用8个小时来阅读,学生们还应该参与到课程讨论中并及时上交作业 (员工采访)。但是,部分学生提出教师所建议的阅读时间是不够用的,实际需要的时间要长很多,很难完成对于整个课件的阅读。部分学生的学习只限于作业和考试准备,这和教师的期望不符。另外,学生对于课件质量的期望值有很大的差异,满意度不高的课件使其学习的积极性受挫;反之好的课件则促进了学习的积极性。
3. 对于互动学习的支持有效性不明显
首先,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对学习并没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每一门课程都由一个课程导师来负责完成以下职责:准备出用来传送知识和技能的课件;通过互动来提高学生的知识和理解力;通过论坛促进学生与其他同学共同学习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开展自我测评;测评该课程的学习成果。从学生的反馈信息来看,部分教师的评语对于学习进展是非常有帮助的,这样的教师评语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激励水平。但有的学生提出他们从来没有接到过教师的评语,发表在论坛上的问题也没有得到及时地回答,这样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情绪并挫伤了其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频率不高的学生对学生的互动与学习内容关系不大。论坛被用来支持学生对学生的互动,每个课程导师可以另行选择用来实现互动的信息技术。在这些支持下,学生被鼓励要积极参与互动以达到有效的学习效果。但实际上,项目中所采用的技术很少被使用,只有不到10%的学生参与论坛活动,论坛被认为是冷漠而没有隐私的,学生比较倾向于进行非正式的交流,例如与在校集中学习时认识的个人通过邮件来往。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参与互动的主要目的是向同伴、教师、同事寻求帮助。这些帮助包括心理的、认知的或者组织方面的问题(例如孤独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对于所参与的项目上的问题等)。另外,学生对于不熟悉的教师也很少主动打电话。
4. 自主学习中的困难体验和个体差异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经历了多种困难。 首先,与课程发送方式有关的困难包括:在线资源的访问不够顺畅、学习过程缺乏交流、太多的课件、多种信息技术增加造成的使用难度。其次是个人生活的干扰,如生活琐事、财务问题、网络信号不足、疾病、工作职责等。 另外,远程教育的特性带来的孤独感和缺乏交流使学生觉得没有办法与其他学习者保持定期的沟通,从而缺乏激情。这些困难所带来的负面情绪打击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加大了思想压力,致使其效率低下,甚至进一步导致的是心烦意乱、倦怠和厌倦。这些消极的感受“降低了对于学习材料的消化吸收并丧失阅读兴趣”(一个参与调研的学生)。通常来讲,学生会利用自己的学习策略来应对各种局面,这种面对困难的反应在个体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电脑的使用水平、学习技巧、对于情绪的控制和学习策略的应用上。有的学生心态比较乐观,通过各种学习策略克服困难,最后在学习技能上有所进步;而有的学生则被消极情绪所困扰,无法正常学习,并产生退学的念头。
四、分析和讨论
调研结果说明了学生在独立学习过程中的经历远远超出了支持团队对学生体验的认识。一些学习行为对于教育者来说是可以知晓的,比如在线互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但是,学生所经历的困难和压力、情绪对于学习的影响、学习策略的选择和使用等都是无法观察的。可以说在远程教育中,施教方关于学生学习体验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导致施教方在设计和提供支持服务时缺乏依据,并最终导致不良学习体验的持续存在。这在本案例中表现为对互动支持的过度强调。支持学生的互动学习是案例A在设计学习者支持时的基本的指导思想。研究发现互动需要学生的主观意愿和行动,也就是说当学生在学生过程中需要互动的时候,他们需要通过自己行动来让它实现,否则互动就不会产生。从这一点来看,互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学习行为。而相对来说,大量的自主学习和认知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说,在远程学习中过度强调互动的作用并以此为提供支持的重要理论依据是不可取的。本研究对于学生独立学习经验的调研发现了学习中的一些关键因素,例如学生对于远程教育的本质的认识、对于自我学习能力的认知、学习技能的掌握、电脑技术的使用、学习策略的发展和使用以及自我评价等。如果我们能在关键的学习行为中对这些个人学习中的重点问题作以研究,那么所获得的信息将为我们提供打破教育理论两难困境的知识。
对案例A的研究结果证实了远程教育的理论困境的存在,这个困境导致了远程教育在设计发送和学生学习体验的错位。我们在本文开始的部分讨论过恰当的指导理论需要结合各代教育学理论的思想。基于本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和对于学生学习行为的分析,本报告建议远程教育的实施要在不同的阶段借鉴不同的理论。比如学习内容和课件的设计准备需要根据受教方的构成从行为认知的角度来考虑合理的方案;电脑技术的采用要考虑目标学生群体,在种类繁多的电脑技术中选用或调整适合自己学生的互动交流技术、知识填充技术或者自学支持技术。总之,脱离对于学习者的了解不可能知道哪种方法更合适。认知行为主义、社会结构主义和连接主义的教育理论要根据学生的学习体验经过辨证分析来选用。
五、总结
概括来讲,案例A中所采用的社会结构主义的理论被用来指导学习者支持的设计。这些支持具体体现在教学内容和课件的设计、教师的辅助作用、电脑技术的应用等方面。这些支持如何可以在实践中逐步改善、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是项目人员无法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否定了过分强调互动学习的做法,提出远程教育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经验更需要被关注。施教方对于学生特点和他们的学习经历的认知只是冰山一角,我们需要来构建一个远程学习体验的框架,用来提取学习经历中的关键点,并以此为基础来发展具有普遍意义的可以用来指导实践的远程教育理论。如果一个全新的学生学习体验的框架可以被设计和验证,将来的教育学在远程教育中的发展将会有了新的依据。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案例学习已有它自身的局限性,本案例选择的是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在这个层次上学生通常比较成熟,学习形式和其需求有其特殊性。读者在审视本研究的发现和观点时需要注意这一点。
[参考文献]
[1] Anderson, T. (2003) 'Getting the Mix Right Again: An updated and theoretical rationale for interactio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4 (2), pp. 2-14.
[2] Anderson, T. & Dron, J. (2011) 'Three generations of distance education pedagogy',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12 (3), pp. 80-97.
[3] Anderson, T. & Garrison, D. R. (1998) 'Learning in a networked world: New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in Gibson, C. C. (ed.) Distance learners in higher education. Madison, WI: Atwood, pp. 97-112.
[4] Anderson, T. & Kuskis, A. (2007) 'Modes of interaction', in Moore, M. G. (ed.)Handbook of Distance Education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Publishers, pp. 295-309.
[5] Bloor, M. (2001) Focus groups in social research. London: SAGE, Introducing qualitative methods.
[6] Boitshwarelo, B. (2011) 'Proposing an Integrated Resaerch Framework for Connectivism: Utilising Theoretical Synergie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12 (3), pp. 161-179.
[7] Brockbank, A. & McGill, I. (2007) Facilitating Refle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2edn. Maidenhead 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 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8] Bryman, A. (2004)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2nd ed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9] Daniel, J. & Marquis, C. (1979) 'Interaction and independence: getting the mixture right', Teaching at a distance, 15, pp. 25-44.
[10] Duhaney, D. & Duhaney, B. (2006) 'Blended leaning: rethinking educational delivery for development', the Fourth Pan Commonweralth Forum on Open Learning: Acheiving Development Goals: Innovation, Learning, Collaboration & Foundation. Ocho Rios, Jamaica.
[11] Dzakiria, H. (2008) 'Students' accounts of the need for continuous support in a distance learning programme', Open learning: the Journal of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23 (2), pp. 103-111.
[12] Garrison, D. R. (1997) 'Self-directed learning: toward a comprehensive model',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48 (1), pp. 18-33.
[13] Jegede, O., Taplin, M., Fan, Y. K., Chan, S. C. & Yum, J. (1999) 'Differences between low and high achieving distance learners in locus of control and metacognition', Distance Education, 20 (2), pp. 255-273.
[14] Haihuie, S. (2006) 'Pedagogy and technology: Is it the art and science of teaching or is it the media of transmission that enhances distance learning? ', the Fourth Pan Commonwealth Forum on Open Learning: Achieving Development Goals: Innovation, Learning, Collaboration & Foundations. Ocho Rios, Jamaica.
[15] Keegan, D. (1996) Foundations of distance education. 3rd edn. London: Routledge.
[16] Mclnerney (2010) 'Educational psychology - theory, research and teaching ', in Wheldall, K. (ed.)Developments 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London: Routledge.
[17] Methrotra, C. M., Hollister, C. D. & McGahey, L. (2001) Distance Learning: Principles for Effective Design, Delivery and Evaluation.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8] Moore, M. (1977) On a theory of independent study. Hagen: Fern University (16).
[19] Moore, M. (1989) 'Editorial: Three types of interac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3 (2), pp. 1-6.
[20] Moore, M. G. & Kearsley, G. (2005) Distance education: A system view. Belmont, CA: Thomson Wadsworth.
[21] Nanda, B. (2006) 'Connecting community with knowledge: An ICT mission', the Fourth Pan Commonwealth Forum on Open Learning: Achieving Development Goals: Innovation, Learning, Collaboration & Foundations. Ocho Rios, Jamaica.
[22] Palloff, R. M. & Pratt, K. (1999) Building learning communities in cyberspace.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23] Parakh, J. (2006) 'Teacher as distance teacher: A case study of ODL system in India. ', the Fourth Pan Commonwealth Forum on Open Learning: Achieving Development Goals: Innovation, Learning, Collaboration & Foundations. Ocha Rios, Jamaica.
[24] Peters, O. (1998)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Distance Education. London: Kogan Page.
[25] Steeples, C., Jones, C. & Goodyear, P. (2002) 'Beyond e-learning: A future for networked learning ', in Steeples, C. & Jones, C. (eds.)Newworked learning: Perspectives and Issues London: Springer pp. 323-342.
[26] Simpson, O. (2002) Supporting students in online,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2nd edn. London: Kogan Page,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series.
[27] Su, B., Bonk, C. J., Magjuka, R. J., Liu, X. J. & Lee, S.-h. (2005) 'The importance of interaction in web-based education: a program-level case study of online MBA courses', Journal of interactive online learning, 4 (1).
[28] Thorpe, M. (2002 ) 'Rethinking Learner Support: the chanllenge of collaborative learning ', Open learning, 17 (2).
[29] Yin, R. K. (2003)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London: SAGE.
[30] Wedemeyer, C. (1973) 'The use of correspondence education for postsecretary education', in Kabwasa, A. & Kaunda, M. (eds.)Correspondence Education in Africa.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31] Zhang, S. & Fulford, C. P. (1994) 'Are interaction time and psychological interactivity the same thing in the distance learning classroom?', Education Technology, 34 (6), pp. 58-64.
[32] Zirkin, B. G. & Sumler, D. E. (1995) 'Interactive or non-interactive? That is the question!!!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10 (1), pp. 9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