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视新闻频道论文

电视新闻频道论文

时间:2022-06-03 15:26: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视新闻频道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电视新闻频道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仪式传播;电视新闻;共同体;国家认同

电视新闻频道作为中央电视台的王牌电视节目,自2006年正式开播以来,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覆盖率和收视率较高、影响较大的电视新闻节目。它全天24小时播出,以最权威的视角、最快的速度向观众提供第一手的国内国际新闻资讯,突出时效性和信息量,实现滚动、递进、更新式报道,成为国民生活中重要的“了解世界的窗口”。它“对内代表党和政府,对外代表中华民族,它以最新、最权威的时政新闻,使得新闻联播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中国政局和经济运行环境变化的‘传感器’,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普通人窥探权力阶层的窗口,又是当下处境中的中国人在公共场合表达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学习范本”[1]。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国家政治权威与秩序象征的电视新闻频道,已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仪式”。它在整合社会意识、确立权威秩序、构建民族国家认同、动员和组织社会政治生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仪式传播功能。

电视新闻:仪式传播与象征秩序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中,电视媒介每天通过大量重复化、标准化、程式化、仪式化的节目生产和传播,从新闻到电视剧,从各种娱乐节目到体育竞赛,从国内新闻到国外新闻等,不断维系和巩固民众对现有国家的合法性认同,加强着共同体的团结。而电视新闻频道的诞生及大量电视新闻的传播无疑对政治秩序的维护与确立有着重要的仪式意义和仪式价值。按照文化社会学的定义,仪式“是一种象征性的和富于表现性的行动,一种制度化的创造特殊时空的手段,个体在其中可以体验到自己是这个共同体中的一分子”[2]。从某种意义上说,电视新闻频道正是一个仪式传播媒介,它象征着一个国家的政治秩序,为我们“构建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3]9。

可以说,无论在世界上哪个国家,新闻尤其是电视新闻都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是举足轻重的新闻”。在《至关重要的新闻――电视与美国民意》一书中,学者研究发现,“在美国人看来,只有电视――而不是杂志、广播和报纸――才能对公共事件做最深入、最全面、最公正的报道”,不仅如此,“因为广泛的到达率和较高的可信性,很明显,电视新闻具有左右美国舆论的潜力”[4]3。事实上,“电视新闻不仅是一个无人能敌的信息提供者,而且无可争辩地影响着人们对政治生活的看法。因为电视新闻有力地影响着观众对何为国家大事的判断――只要在电视网的新闻中得到最优先的报道,那么它们就会成为观众心目中最重要的国家大事”[4]7。可以说,“全世界的公众可以通过媒体获取带有普遍性的信息,这是他们采取政治和文化行动时所依据的相当重要的资源。电视新闻节目可以形成和强化观众对一个问题是不是国家最重要的问题的判断”[4]340。无疑,电视新闻的重要性和重要地位在我国也同样如此,电视新闻频道每天的各种栏目、节目,如《朝日新闻》、《新闻直播间》、《新闻联播》、《新闻1+1》等,不但是我们日常生活行动的指南针,也是我们政治生活的晴雨表,更是国家秩序安全的风向标。

不过,上述认识大体是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新闻,如果从仪式的角度看,会发现新闻频道的生产与播出“是一个仪式化的行为,更是一种戏剧化的行为,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并不是单纯的信息,而是对这个尔虞我诈的世界的描述”,因此,“从仪式的角度看,新闻不是信息,而是戏剧。它并不是对世界的记述,而是描绘戏剧性力量与行动的舞台;它只存在于历史性的时间中,在我们假定的、常常是替代式的社会角色的基础上,邀请我们参与其中”[3]9。同时,新闻“作为世界的替代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存在,它是社会共同体所创造的理想的投影”,“是一种对现实的呈现,它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整体的形式、秩序和调子”[3]9。可以说,新闻是一种仪式传播观并不仅仅是美国学者凯瑞的发现,英国著名学者罗杰・西尔费斯通也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他认为作为日常生活的替代,电视新闻为我们的本体安全、为日常秩序提供了重要的支撑。这种支撑既是无意识的,也是我们能清楚感知到的,因为本体安全的维系要靠连续性、稳定性、熟悉性及日常象征符号支撑,在主体与客体、现实与想象、信心与承诺、焦虑与安全之间进行转换、调节。因为“新闻是让人上瘾的,世界越混乱,它就越容易让人上瘾。在调节人们受到的威胁、冒险的行为及危险中,新闻是一种关键性的机制”[5]24。因此,新闻成为一个转换器、安全阀,它提供的仪式惯例为我们生活的安全和秩序提供了保障,作出了贡献。“每天晚上看新闻其实是一种仪式,我们沉浸在它的机械性重复中――更重要的是,它播出了我们熟悉的和陌生的事物,使人安心的事物和使人感到威胁的事物。”[6]317它能缓解我们的焦虑和恐惧,“就像医生在手术前后详细地把治疗过程告诉患者一样,信息(关于灾难或与灾难有关的信息)也提供了治疗,像是祈祷者或唱赞美诗的仪式一样。在认知的范围内,这是一种要求了解的愿望,它能抚慰我们的焦虑,保护我们远离恐惧。这样,信息――这是新闻报道存在的理由――就成为一个故事、一剂治疗剂、一个集体仪式”[5]32。

爱德华・希尔斯指出,一个社会必须建立一个权威的规范,即“奇理斯玛”规范,以便对社会进行有效的控制。可以说,作为一种国家政治秩序象征的电视新闻频道所建立的既是“奇理斯玛”权威秩序(它是符号秩序中心),也是信仰和价值的中心。“作为一个物体:电视屏幕为日常生活提供了一个焦点并为有限度的超越提供了一个框架――它暂时消除了人们的不信任――它让我们从日常单调的世俗惯例中抽身出来,进入到一个由节目表与节目组成的神圣惯例中。作为一种媒介,电视延伸了信息世界中的触及面和安全感,它把我们锁在一个时空网络中――这个网络既是当地的,也是全球性的;既是家庭的,也是国家的――它有覆盖我们的危险,但也为我们想成为一个社群或邻里关系中的一员打下了基础。作为一个娱乐者和信息提供者,电视以它的体裁与叙述方式刺激并打扰我们,当然也让我们安宁。”[5]28

就像芬兰人一样,对许多中国人来说,“关注新闻只是一种仪式,一种划分日常生活节奏的方法和一种疏离的表现――很多人接触新闻是因为他们把新闻看做是与外面世界联系的方式或者生活中的一种固定方式――然而新闻的内容对他们来说无关紧要。因此新闻节目并没有完成传送信息的功能;它们为完全不同的目的服务,观众关注新闻节目已经成为一种仪式和习惯,从而维持一种安全感”[6]295。的确,作为“国家在场”的电视新闻频道,不在于你看不看它(电视),而在于它是否存在。试想,假如有一天我们的生活中看不到电视新闻,没有电视的播出,那么我们一定会认为这个国家出现了问题。因此,虽然我们会常常抱怨电视节目呈现的世界充满了战争、骚乱、自然灾害、犯罪等,但作为“视听界的主人”和“沙发上的帝国者”,在家里观看电视的我们还是会庆幸我们的安然无恙和平静无忧,而这正是电视的魅力和“新闻的力量”。

电视时间:日常收看与社会整合

可以说,时间是社会赖以存在的媒介,更为重要的是,时间的特殊组织模式也是构建各种不同社会形态的至关重要的层面。那么,时间与媒介,电视与日常收看,仪式与社会整合有着怎样的关系,电视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占据什么样的位置,许多媒介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如英国学者罗杰・西尔费斯通在《电视与日常生活》中发现的“电视已经殖民到了社会现实的基本层面”,融入了日常生活的结构中,构成了我们本体的安全支撑。“它既是一个打扰者,也是一个抚慰者,这是它的情感意义;它既告诉我们信息,也会误传信息,这是它的认知意义;它扎根在我们的日常轨道中,这是它在空间与时间上的意义。――它的政治意义在于它是现代国家的一个核心机制。”[5]5总之,“电视不再是孤立的媒介技术,它迅速地嵌入到技术与媒介正在会合的文化之中”,而其中电视媒介的时间性对于社会整合及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以时间作为媒介的广播电视已深刻地蕴涵于现代社会的时间节奏之中,其意义远远超越了任何意识形态和再现等因素所扮演的角色。他们的首要任务是对现代性的传递、对社会领域的标准化和对私人领域的社会化。同时,广播和电视在个体语境、人际语境以及制度语境中,维持了我们在平时生活中视之为理所当然的以及每天都要做的那些事情”[6]306。的确,“时间的问题不可避免地涉及了权力问题,到底谁有权力界定时间,这是谁有权力将一个标准的或全国性时间强加给他人的问题,也是时间与传播模式之间关系的问题”[6]312。我们可以看到,“在电视机前,时间飞逝。以前由日历上安排好的计划,现在由电视节目预告代劳。在每一次我们参与的事件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从一种日常生活空间进入另一种日常生活空间,跨越一道界限或门槛,进入有着清晰标志的仪式空间中,日常生活极端的平常性由一种不同类型的极端――高度象征化的极端所取代。在这些仪式性空间里,日常生活的文化得到强化”[5]250。

无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电视重新构建了我们的时间,将我们整合到一个社会中,同时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也参与了电视的实践,一种构建和再构建的过程。有人说,电视是国家呈现在客厅内的面孔,普通的客厅绝不是一个单纯的私人领域,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冲突发生的场所。“如果我们想要理解那些共同体或民族这类抽象概念的构成性动因,那么客厅正是我们的切入点。如果关注传播在这些概念的形成、维持、重新创造和变化中所扮演的角色,那么,我们特别应当从研究客厅入手。”[6]336的确,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国家是由家庭组成的,在这类广播电视节目里,核心家庭是诸多节目话语中未言明的前提;不仅这种节目是面向“家庭受众”的,而且这种对家庭的重视也决定了节目内容和表现风格。从这个意义上说,“广播电视不仅使人们获得只有亲身到场的人才能获得的体验。除此之外,在增进象征意义上的国家的统一,将个人及其家庭与国家核心生活联系起来,赋予受众一个自我的国家的形象这些方面广播电视技术的‘神奇地毯’已经发挥了根本作用,这里的国家是个可认知的社会群体,是超越了日常狭隘成长的更广阔、公共的世界,是这些技术给予了通向它的象征性路径[7]。”的确,正因为有了电视媒介,现代人已不再亲身参加公共典礼,而是在家中通过电视媒体收看,专注一个象征性的核心,如观看“两会”、“感动中国”、“嫦娥六号”升空等,因此应该“把看电视理解为是一种仪式,其功能是构建家庭生活,并且提供参与到民族共同体中的符号模式以及消费和生产的行动模式中去”[6]327。

虽然也有学者指出,“在当今已经世俗化的工业社会里,仪式感的东西比过去逊色许多。由于工业化社会的规模及本质的缘故,其中所有的公民根本无法相识”,但“因此就必须制造一种持久性的集体认同感,仪式也就成为一种把共同体联系起来的模式”[6]337。

很明显,电视新闻频道的设立正是制度性仪式实践与生产的典范。它将公共与私人、神圣与世俗、国家与个人、信念与行动、民族与共同体、全球化与本土性等有效地连接起来,构筑着我们的生活和情感,也维护着我们的信念和安全。围绕着新闻频道的仪式性生产及制度性认同实践,构成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空间和基本的文化价值系统,也构成了国人日常生活本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种“涵化”和“主流化”效果也正是电视新闻传播的主要功能。

电视空间:共同体与国家认同

有学者指出:“传播的政治学已经和空间及地域的政治学交会在一起;有关传播的问题也是关于共同体的本质与范围的问题。”[6]320当前,中国正面临着全球化、数字化、市场化的巨大冲击,同时又处在一个从“礼俗社会”转向“法理社会”,从“机械团结”转向“有机团结”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在这样一个多元而又快速变动的社会中,原有的认同消失了,人们需用新的认同构筑自己,人们需用文化来构筑界线把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来,通过共享的文化象征符号,如语言、宗教、神话、信仰、价值体系等将人们整合到民族国家共同体当中,从而保持民族认同的凝聚性。而电视媒介是一种构建国家共同体及认同的重要工具。有学者指出:“无线电广播和稍后出现的电视是制造‘我们感’的强有力工具。它们直接向受众传播发生在整个国家范围的各种事件和仪式、各种形象和符号,从而使国家这一观念变得真实可感。”[8]392通过电视,国家成为每一个成员都可以了解的共同体。如同社会生活的坐标,“电视以默默无闻的方式成为国家文化的‘最中心’;年复一年、循环往复地再生产,系统而又有规律地展开各种活动进程――节日、典礼和仪式,不分大小,也不论凡俗和神圣”[8]393。

可以说,国家本身就是一个政治共同体,我们可以看到关于国家各种各样的界定中都强调了这一点。英国学者安德鲁・海伍德认为:“国家是在确定的领土边界内建立最高管辖权,并通过一套永久性机构行使权威的政治结合体。”它有5个关键特征:国家是至高无上的;国家机构被认为是“公共性”的;国家的活动是合法的;国家是统治的工具;国家是一个领土单位。[9]著名的美国国际政治学家亚历山大・温特强调,国家是一个有意图的行为体,国家具有自我意识,即“国家也是人”,换言之“国家的指涉客体应该被概化为一种组织行为体,这一组织行为体与国家凭借政治权威结构所统治的社会有着内在的联系”。而民族主义者安德森对民族―国家的界定更赢得了广泛认同,他认为“民族国家是一个想象的政治共同体,是一种现代的文化的人造物”,但他并不认为这个“人造物”是“虚假意识”的产物,而是一种与历史文化变迁相关,根植于人类深层意识的心理的构建。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其实是一个综合的共同体,它是建立在每个民族―国家之上的基于共同利益的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意识形态共同体。而在全球化时代,置身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重建”的语境中,“民族国家是而且仍将是世界事务中最重要的因素,但它们的利益、联合和冲突日益受到文化和文明因素的影响”[10],因此构建民族国家认同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了。

世界上不管哪个国家,新闻传播中遵循的最高价值原则,都是以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为首要的和最根本的价值取向的。因此,新闻必须与它的共同体共有一种情感,一套兴趣、品位和价值观。因为在一个民族国家中,人不仅是个体的,而且也一定是民族的、国家的。每个人总要根据自己所属的国家来确定自己的身份,从自己的国家中获得一种力量,表达对自己所属国家的忠诚,找到一种归属感、安全感、意义感。美国学者甘斯在《什么在决定新闻》一书中指出:“新闻的首要目的源自新闻从业者作为国家与社会构建者与符号场域的管理者等功能。因此,新闻最重要的目的是为符号场域与公民阶层提供有关国家与社会的全面的、典型的图像(或构建)。”[11]

可以说,传播和共同体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一个最普通、最广泛、最日常的大众媒介,电视跨越了时空,抹平了差异,它每天持续不断地播出,不但将大量信息带到我们眼前,同时也让民族、国家这些离我们非常遥远的抽象的政治概念转化成我们每天可见、触手可及的形象,它让我们在面对灾难时“同呼吸,共命运”,如“汶川地震”时刻;它让我们在面对敌对势力时,同心同德,众志成城,如奥运会传递火炬受挫时。这也清醒地提示我们,“作为公民,就意味着在空间上与同时代的关系:这是一种超乎阶层与血缘的关系,所有人一视同仁,都是政治这顶华盖下地位相同的公民;……与分享同一遗产的祖辈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广泛而深远”[3]28。

无疑,作为反映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象征话语体系的电视新闻,代表了一个民族―国家的意志、利益和尊严,展示了一个国家共同体的价值体系和意义结构,确认了国家的合法性、价值目标和行动方向,也构成了一个民族国家公民认同、意义、信心和希望的来源。通过时间和空间的构建,通过每一条新闻、每一次播报,电视新闻使我们成为一个“想象的政治共同体”的一员,它构建了我们对国家的认同,也为国民提供其强烈的归属感、身份感、安全感和团结感。它不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着重要的向心力、凝聚力作用,同时也为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强有力的价值支持和信念支持,而这也正是它的仪式传播意义和价值之所在。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电视媒介仪式与文化传播》(项目批准号:09BC029)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艾红红.《新闻联播》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1.

[2]约翰・R・霍尔.文化:社会学的视野[M].周晓虹,徐彬,译.商务印书馆,2002:98.

[3]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译.华夏出版社,2005.

[4]仙托・艾英戈,唐纳德・R・金德.至关重要的新闻[M].刘海龙,译.新华出版社,2004.

[5]罗杰・西尔费斯通.电视与日常生活[M].陶庆梅,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6]戴维・莫利.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M].史安斌,主译.新华出版社,2005.

[7]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M].司艳,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89.

[8]奥利弗・博尹德等编.媒介研究的进路[M].新华出版社,2004.

[9]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M].张立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08.

[10]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译.新华出版社,1999:18.

[11]赫伯特・甘斯.什么在决定新闻[M].石琳,李洪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96.

第2篇

5月27日,中国报业协会第四届三次理事会议暨中国报业经营管理高峰论坛召开,论坛对中国报业经营管理创新成果奖和中国报业经营管理优秀论文奖的获奖者进行了表彰。

本次会议由中国报业协会主办,无锡日报报业集团和中国报业杂志社承办,来自全国党报、地市报、行业报、都市报以及地方报协的理事、代表近300人参加了会议,是中国报协历届理事大会中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中国报业经营管理创新成果奖和中国报业经营管理优秀论文奖的评选重点是考察各报社在推行创新管理体制下,管理水平、办报质量、经营效益、发展速度等方面的成果,从全国经营管理较高水平的报社中择优评出。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成立

传媒集团有限公司5月28日在拉萨举行成立及揭牌仪式。作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首家国有文化试点单位,传媒集团的成立标志着文化体制改革发展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2012年1月,自治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正式批复同意成立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经过近5个月的紧张筹备,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完成了公司注册、人员架构等前期工作。

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整合了报社的经营资源,优化了经营部门,组建了广告传媒公司、物流发行公司、网络科技公司和文化旅游公司,公司业务将覆盖报纸广告经营、物流发行、报亭运营、信息传播和文化旅游等领域。

国际传媒

《华盛顿邮报》陷入空前困境

据美国《福布斯》网站报道,华盛顿邮报公司公布了其第一季度的收入情况,来自报纸部分的收入形势最为严峻。这一部分在该季度损失了2260;5美元,较之以前下降了8%;特别是在印刷广告方面,总收入降了17%。

与此同时,报纸发行量下降:周日版邮报销售量下降了52%,平日版则FN了近10%。

同时,数据显示,《华盛顿邮报》的Social Reader的月平均用户(MAU)从1740万下降到920万。这是邮报吸引Facebook用户从邮报上阅读和推荐文章的一个应用软件。这个应用程序是公司最有前途的新产品之一,是公司吸引新的年轻用户而实行的一种特殊经营方式。

电子版推动美国报纸发行总量增长

5月1日,根据美国报纸发行审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上六个月的时间里,与去年同期相比,全国报纸的读者数量都有所增长。从全国范围内看,在618类报纸报告中显示,电子版及印刷版报刊的平日发行量上升了68%;同时,在532类报纸报告中,周日发行量上升了5%。

平均来说,目前电子版报刊的发行量占各类报纸发行总量的14.2%。据《纽约时报》报告显示,其发行量升幅73%,而其中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子版发行量上升的推动。事实上,在《纽约时报》的平日订阅者数量上,电子版用户已经超过了印刷版订阅者。

趋势苗头

传统媒体一季度广告市场创近5年新低

来自央视市场研究(CTR)的调查显示,受经济大环境影响,2012年第一季度中国市场传统媒体刊例广告同比增长仅为1.4%,创近5来新低。

电视媒体在第一季度虽然仍保持着强势传统媒体的态势,但广告刊例花费增幅较去年同期增长17%大幅回落,仅为1.9%。

电台媒体虽以同比增幅9.9%继续领涨传统媒体,但较去年同期39%的迅猛增速也呈现出大幅回落的态势。报纸方面,受广告资源量减少侣%及地产、交通行业广告投放低迷等因素的影响,报纸广告较去年同期跌幅达6.3%。但在互联网品牌、电信运营商的高增长带动下,邮电通讯业整体快速增长,该行业进入报纸广告投放TOP5榜单。而杂志广告投放增幅最快的仍是个人用品行业。

北京地区电视开机率降至30%

曾经作为主导客厅娱乐生活的电视现在却沦为摆设,行业机构艾瑞咨询获得的数据显示,北京地区电视机开机率从三年前的70%下降至30%。面对个人PC、互联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冲击,北京地区电视的开机率仅仅为30%,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电视,电视已经成为客厅的一个摆设。而电视观看人群的年龄结构也开始“老龄化”,40岁以上的消费者成为收看电视的主流人群。

彩电制造商一致认为,当前首要任务就是把消费者重新拉回到电视旁边。对于如何实现这一目标,TCL集团品牌管理中心市场总监陈冰峰表示,云电视的出现会重新吸引年轻消费者,然而事实上情况并不乐观。

CNN收视率跌至近十年以来最低水平

据美国《纽约时报》5月3日报道,根据尼尔森收视率调查的结果显示,去年对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来说注定是失败的一年。2012年4月CNN的收视率是近十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2011年4月的数据显示,CNN在任意时段内拥有平均451,000名观看者,远多于同为有线电视新闻频道的MSNBC(微软全国广播公司)的428,000名。但今年四月份,平均观看人数下跌至357,000,这是自2001年以来的最低收看人数。

CNN全球范围的大半财政收入源于它的收视费。根据SNL Kagan的媒体分析家德里克一贝恩(Derek Baine)的分析,他怀疑收视率的降低会导致CNN收视费将自今年开始出现减少。

地方传媒动态

江苏新华报业和台湾旺旺中时签署合作协议

近日,江苏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与台湾旺旺中时媒体集团就开展友好交流签署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从今年7月起,台湾旺旺中时媒体集团旗下的《中国时报》《旺报》将每周报道一次江苏新闻,其内容由《新华日报》和《扬子晚报》提供。双方今后还将互派记者进行经常性访问交流,并互派记者报道两岸重大活动。

台湾报业公会理事长、《中国时报》总监林圣芬说,由于工商业交流活跃,台湾与江苏有着特别的渊源,苏台媒体人也有着紧密的关系。台湾民众对江苏信息有很大的需求,两大集团的合作将促进信息在量和质方面的提升。(王晓映叶明生)

第3篇

一、对待工作充满热情、严肃认真。

现在,我每天负责对《新闻联播》《xx新闻》以及《xx新闻》等新闻进行分条切割,从中挑选出反映国家经济、政治动态的热点新闻,放到政务网上,以便能让更多的人及时地了解到他们所关心的政策资讯,力争能为领导的工作和计划提供参考。现在我已经制作、整理视频新闻6000多条,光盘240张,并针对每条新闻做了详细的文字记录,为中心日后建立大型资源库作准备。此外,我还对各位领导的出镜新闻进行分类,定期作出《领导专供》更好的为领导服务。

同时,我还承担了中心各项活动和重大任务以及全市重大活动时的一些拍摄和制作任务。例如,南京市应急指挥系统和南京市政务网的开通仪式、第四次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和2003年中国南京金秋经贸洽谈会等,任务的完成都让我的业务技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由于以前都是学习的书本知识,实践机会少,当我真正拿起机器的时候,才知道自己还有许多欠缺。比如,在不同的环境中,光线的调节,色彩的对比,对镜头捕捉的敏感性,这都需要我在实践中进一步去摸索和学习。在这一方面,我还要向老同志学习,力争每一份成品出来,都达到我们所能达到的最好水平,让自己满意,让领导满意。

另外,我还负责维护好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和凤凰卫视直播测试的正常运作,后台服务器上信息的及时整理和删除,并积极参与部门晚间的视频值班工作。视频工作的纷繁复杂让我充分体会到了工作中所需要的细心和耐心。

二、 政治上坚持以党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由于我的日常工作需要我对众多的新闻事件进行挑选和编辑,这就要求我必须在工作中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和敏锐的新闻嗅觉,始终要与党的指导方针和思想路线保持高度一致,把握新闻的主线,了解社会的动态,为大家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所以我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通过书籍和图像等资料,积极学习党的三个代表思想和十六大精神。而我在这学习过程中,也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热情帮助。他们经常帮助我分析一些社会现象和焦点新闻,并介绍给我许多优秀的新闻网站,使我对许多新闻事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提高了我的政治素质和对热点问题的分析能力,有助于我更好的开展工作。

三、 在学习上孜孜不倦,虚心请教。

对于刚从学校中走出来的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怎样才能将自己所学的专业与实际工作更好的联系起来。因为在工作中有许多问题是我们无法预料和想象的,这就要求我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虚心向老同志学习,学会在实践中动脑筋摸索,体会那些在书本中不能学习到的窍门和技巧,提高自己在遇到困难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我正在努力学好视频软件,同时尽可能的熟悉photoshop、3DMAX等其它软件,希望能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最好。同时,我利用平时的时间抓紧学习英语并利用采编新闻的机会,学习新闻上的出现的英语标题,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平时我也在各种媒体网站上,搜集许多名家论文,了解目前国内外政务网与网络新闻的发展动态和方向,力争改进目前简单机械的采编工作,将新闻通过自己的编辑和思考再放到网上,从而带给别人参考和思索,使我们的工作更加有意义。

四、 对今后工作的打算。.

第4篇

    【论文摘 要】地铁是现代城市的一个重要标志,地铁不仅每天给广大的市民带来便捷的出行服务,还给城市节能减排做出巨大的贡献。随着国内城市地铁建设的不断扩大,地铁电视的传播价值也在不断地增加,其传播影响力在特定的范围内也将超过传统电视,在新媒体中具有强有力的生命力。

    北京目前开通运营的地铁线路已经达到了9条,日均客流量已经突破500万人次。目前负责运营北京地铁电视的主要是有北广传媒对节目进行提供,华视传媒对广告业务进行运营。在传输技术上主要是通过无线传输和定期更新两种。通过对乘客的观察显示,目前地铁电视所播放的内容与乘客的期望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试图从北京地铁电视节目内容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北京地铁电视内容的优化进行探讨,以达到提升地铁电视传播效力的目的。

    1 地铁电视受众群体分析

    来自央视市场研究公司CTR数据显示地铁人群以公司白领、政府机关干部、私营企业主等为主体;地铁人群年龄跨度主要集中在18岁到45岁,其中26至35岁占据最大比例;地铁人群大专以上学历占71%,其中硕士学历占地铁总体人群2.8%;地铁人群拥有较高的收入,白领占到41%,2000元以上的收入人群占地铁总体人群67%,收入3000元以上的人群占地铁总体人群的36%;地铁人群大多又有固定的乘坐习惯,较高的乘坐频次。面对如此庞大的一个受众消费群体,如何将流动的乘客转化为有效的购买力是在商业定位中需要给予高度关注的内容。对于这个转化提升地铁商业价值的重任,地铁电视在信息传播中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央视市场研究公司 (CTR) 在2009年完成对数码媒体集团 (DMG) 地铁视频媒体上海、南京、天津、重庆、深圳5个城市的大规模专项地铁乘客习惯调查结果显示:在地铁环境中,地铁视频媒体到达率96%以上,最高达到100%,乘客明确表示喜欢这个媒体,平均留意观看达到74%,最高达到97%,而同环境中其它媒体留意观看平均为16%,最高只有33%,同时,表示愿意接受地铁视频上播放广告的人数超过50%,成为最受欢迎的媒体。

    2 北京地铁电视内容现状分析

    目前北京地铁电视节目内容主要由北广传媒进行提供;华视传媒对广告业务进行运营;地铁公司对播放的内容进行监管。

    由于所采取的电视传输方式的差异,以及2009年华视传媒并购数码媒体集团(DMG)的影响,北京地铁线路所播放的内容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就目前播放的内容来看,通过无线自动传输技术的线路,目前接收的信号是与公交移动电视相同的节目,在节目内容的多样性上还是比较丰富的,但是节目内容的吸引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通过半自动传输的地铁线路,由于沿袭数码媒体集团节目的风格,在节目内容的吸引力以及时尚型都占有比较大的优势,但是在节目内容的量上要比无线自动传输的线路要差一些。当地铁乘客在一定的时间内对这些电视内容不是太喜欢以及在一周之内节目内容更新不满意的情况下产生逆反心理是必然的。这样对地铁电视的传播价值将大打折扣。

    在地铁电视广告方面,由于华视传媒构建了广告联播网,拥有北京地铁公交电视的广告权,并且运营北京地铁所有线路的广告权,所以在广告方面不做太多的分析,主要还是在广告档次方面华视传媒自身进行把关。

    3 地铁电视节目内容的重要性

    地铁电视作为移动新媒体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传播影响力上将在市民生活中起到越来远大的作用。地铁电视将以是政府的公共信息平台、城市的应急服务平台以及百姓的生活资讯平台。地铁电视要扮演好这三个角色,充分发挥该媒体的作用,就必须加强地铁电视内容的建设与创新。

    地铁电视与传统的电视不同,在车厢内没有选择频道的余地,属于被动接收移动电视节目,在这种电视接收状态下,如果不能很好的保证收视效果,那么乘客就会对地铁电视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对于地铁电视广告运营商以及广告主无疑是巨大的损失;不仅如此,地铁电视的传播效力也会受到巨大的影响。因此,只有提供优质的电视节目,让广大的地铁乘客对地铁电视的认可,才能顺利实现地铁电视媒体的真正价值。另外地铁电视广告运营商在对广告的选择上不仅仅是广告主是“上帝”,更重要的是地铁电视受众才是广告主的“衣食父母”。

    4 地铁电视内容改进重点分析

    4.1 电视内容的创新

    具有生命力的媒体在对节目的选题与创作一定是有所创新的。特别是在一个具有高到达率的地铁电视这样一个新媒体,要让更多的受众去喜欢这个媒体并且接受这个媒体每天带来的咨询,对于媒体运营者以及节目内容制作者不能说是一个挑战。为了要做好这个工作对节目制作者的要求也是相当高。

    提到节目的创新,不仅仅需要考虑的是节目制作的成本以及与广告收入之间的比例,毕竟广告的收入在一个媒体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是相当可观的。那么要做好广告与节目内容之间的权衡关系,让节目在播放的过程中受众能够更好的接受广告似乎是一个很矛盾的难题。在对地铁乘客的受众心理进行研究之后,通过创新的形式将广告和节目结合在一起,推出全新的节目广告模式。在这个过程中电视节目内容的创作者得到的不仅仅是广告主实现其产品宣传目的,同时受众在看到这些节目之后同样也能够很好接受。而这一模式DMG在其运营地铁电视期间,先后推出的三部地铁媒体短剧《背着你跳舞》、《晴天日记》、《星光依旧灿烂》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由于地铁电视与传统电视所处的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处于对地铁运营的安全、地铁乘客触及地铁时间以及广告时间的权衡考虑:地铁是一个人流量巨大的城市交通出行工具,巨大的人流量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的疏散是对于公共安全最好的措施;地铁乘客在触及地铁的平均时间根据各个城市的实际情况有差异,但是平均触及时间一般都能达到25分钟;地铁电视要在25分钟内将资讯得到有效的传播,实现信息的价值,这就要求地铁电视内容要短小精悍的特点。而这几点则要求地铁电视内容在制作和选择题材的时候具有吸引乘客的声音、具备乘客感兴趣的节目内容以及能够让乘客感觉舒服的电视画面。

    在对地铁电视节目内容的创新需求上,DMG实际已经点亮了一盏路灯。

    4.2 地铁节目内容的设置

    地铁电视节目内容合理设置的前提还是需要对地铁电视的受众群体进行精准的分析。根据央视市场研究公司提供的调查数据显示,地铁乘客具有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的特点,这一受众群体在对信息的选择上根据个人兴趣以及职业的差异不尽相同,但是在新闻时事资讯的选择上都具有较强的认同。其次是天气资讯的选择,目前北京地铁电视在这一资讯具有很大的完善空间,同时对于天气资讯的完善对于北京地铁电视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根据北京地铁电视的规划以及北京地铁站点的设置,涵盖了北京四大铁路客运站点,每天运送到全国各地的旅客数量是相当可观的,为此,在对天气资讯节目的时候可以选择部分全国主要城市的天气情况进行播报;在地铁电视实现天气资讯类节目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起到提高地铁电视美誉度的目的。在18—45岁这个年龄段的男性对体育类节目关注度一直都比较高,特别是在北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的大环境下,体育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制作体育类节目的应该包括最新的体育赛事结果、预告、精彩看点回放等内容,节目时长控制在2分钟左右。时尚消费类节目也是地铁乘客关注度比较高的,这类节目在节目制作的成本可以与相关的产品或者服务进行分担。流行时尚类节目可以给广大的乘客带来海外以及港澳正在流行或者即将盛行的时尚风格,可以让地铁电视成为流行风向标的最佳传播途径。而最新最热的唯美的音乐MTV,将会给广大的地铁乘客在听到动听的音乐的同时欣赏到唯美MTV,这将为流行乐坛最新音乐专辑的起到很好的宣传传播作用。最新娱乐资讯的填充,不仅仅能够让广大的乘客了解最新的音乐影坛电视最新动态,还能够为最新最热的电影起到宣传造势的作用,这些话题也将成为地铁乘客在工作之余的热点话题。例如在电影《杜拉拉升职记》在北京地铁的宣传就与平面广告以及传统电视宣传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设置互动类节目将有助于让地铁乘客参与到地铁节目中来,目前在地铁电视播放的《精彩在途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地铁乘客通过UUTUU网站将自己在旅行中拍摄的照片上传到网上,节目制作人员在进行甄选之后选择比较优秀的照片制作成节目供大家在分享。CCTV移动传媒也进行过乘客互动类节目的尝试,在2009年春节期间,CCTV移动传媒推出《祝福直通车》,通过街上随机采访,给亲人好友在镜头前说出祝福的话,另外广大的乘客也可以登录央视网在制定板块进行留言,在节目制作的过程中将随机采访画面与网站留言相结合。在该节目播出后,央视网在节目播出期间点击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且给广大的电视受众提供了一个参与到电视节目的机会。

    随着国家对电视节目内容“制播分离”制度的不断深化,在一定程度上给地铁电视节目制作者减轻了一些压力。例如在北京地铁电视播出的广为大家熟知的《绿豆蛙》,广大的乘客在看了《绿豆蛙》在笑过之后也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中央电视台电视指南频道播出的《数字飙榜》节目,通过简单的包装制作也是很适合作为休闲娱乐类节目在地铁电视播出的。另外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频道中正点之前一分半钟的《新闻地图》栏目,是新闻的表现形式是一个很好的创新。《数字飙榜》和《新闻地图》相对于地铁乘客来说,很难在传统电视的播放时间看到。如果能够通过地铁电视进行二次传播,不仅能够提高节目的知名度还可以提升地铁电视平台的关注度。

    另外在这些节目的制作过程中,节目制作者可以根据节目内容的实际情况,适时适量加入合适的流行音乐元素,也将为节目的有效达到起到促进作用。

第5篇

贾宁,男,播音指导。天津师范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系主任、教授,主要从事播音主持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播音主持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播音主持委员会常务理事。1974年起在天津人民广播电台任播音员、主持人、播音组长,获得首届十佳播音员主持人的荣誉,播音作品及论文多次获全国一等奖。2003年正式调至天津师范大学任专职教师,著有《播音员主持人稿件表达方法与技巧》等教材及论文。多年间为中央和地方广播电视系统以及文化事业培养了很多人才,毕业生中有多人获得全国“金话筒”奖。贾宁教授在教学工作的同时,完善教学规范,加强教学系统。学风朴实严谨,学术造诣深厚,为人谦逊诚恳。他的影响力、敬业精神和专业水平获得了多方赞誉。

本期专栏介绍贾宁教授关于播音主持研究的学术论文三篇,以期在业界、学界起到借鉴作用,为我国播音主持研究及实践水平的提升发挥一定的作用。

播音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新途径

摘 要:2008年9月,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天津电台成立电话广播工作室,为省级正规媒体与大学相关专业实践全面、稳定、深层次合作的实践形式提供了借鉴经验。新课程围绕电话广播备稿、播音、录制、制作进行,形成教师学生互动、播音系与社团各负其责的制度化运作格局,成为建在校内的“校外”实习基地,实践教学转化为生产力,实现教学实践活动“真正”的专业水平,为建立学生自己的网络媒体提供了条件,是电话广播经验的启示。

关键词:电话广播;教学实践;专业水平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8-0147-03

电话广播是由传统媒体广播电台、传统通讯渠道电话与现代网络、数字技术有机结合产生的新兴媒体。由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和联通天津分公司(原天津市网通集团)共同努力联合创建。固定电话用户(听众)每月只要支付很少费用就可以通过电话机自由选择收听特制广播节目。

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经与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友好协商,在天津师范大学挂牌成立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电话广播工作室,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作为这一合作的积极倡导者和积极实践者,不断探索、积极推进、完善规范,使电话广播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深入感悟体验和理解消化理论知识点、提高播音主持实际水平的重要实践阵地,提高了播音主持的实战技能水平,使播音与主持教学实践与社会需求有机接轨,突出了教学实践活动的真实性。

一、电话广播的背景

2008年9月,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李英华亲手将“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电话广播”的牌匾交到了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王延文手里。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电话广播工作室在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落户。这在全国高校播音与主持专业中开了先河。

天津人民广播电台、联通天津分公司(原天津市网通集团)合作创建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电话广播并将工作室设在高校,先期总共投资近100万元,其中包括录音系统、编辑系统设备以及两条光缆线路分别流量为100兆和10兆,分别连接电台与联通公司、天津师范大学和电台,使之形成流畅的信息传递网络。目前,电话广播拥有实验型录音室5 间,录音设备5 台(套),必要时同时利用教学用播音教室和学生练习用播音室,并建立起较为完善规范的编辑、剪辑、传送体系,连续三年持续稳定运转并规范化运作。为省级正规媒体与大学相关专业实现全面、稳定、深层次的具有产学研合作性质的实践形式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二、电话广播实践课程发展的几个阶段

(一)草创、起步阶段

2008年5月至电话广播在天津师范大学挂牌的9月,电话广播的《天天读报》栏目已经开始试播。在电台新媒体开发部老师和专业教师带领下,由部分学生志愿者(主要是原学院社团广播站和朗艺团部分成员)开始进行节目编辑、播音、录制、制作、上传的试验,摸索节目运作流程。

电话广播播音室就直接设在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经改装、由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提供了部分播音设备并重新装修的原先的学生自主练习播音室(学生自主练习播音室择地另建),并可利用教学用播音室和学生练习用播音室。由于录音地点临近上课地点,创建初期,保证了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见缝插针地参与节目编辑、播音、录制、制作、上传,参与人数较多,积极性较高,还吸引了一部分其他专业的学生积极参加,有了一个好的开端。但实践中也发现有制作节目规格不统一、质量不稳定、传输不及时等问题。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及时与新闻传播学院沟通,提出了从教学体制上实现规范化,以保证电话广播工作持久化的设想。

为使电话广播工作持续坚持下去,成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实践教学的“看家”内容和品牌内容,同时提高电话广播实践的专业水准,提升其在整个教学系统中的地位,2008年9月电话广播工作室挂牌后,播音与主持艺术系报学院和校教务处批准,撤销原专业必修课《科学研究方法》,设立新的课程《广播播音与主持实践》课,纳入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专业必修课范畴,34学时,记学分2分。

(二)探索、布局阶段

2008年10月,《广播播音与主持》作为必修课正式运作,专业课程主要内容就是围绕电话广播的《天天读报》的备稿、播音、录制、制作进行。在老师指导和部分学生骨干协助下,由参与实践课的三年级全体学生轮流参加,在每周一学时《广播播音与主持》课程的基础上,选派学生自主完成电话广播部分时段的编辑、播音、录制、剪裁、制作全过程(其规模与参与程度为全国空前)。而节目的编辑、上传及管理工作,由部分毕业班学生带领部分院社团广播站和朗艺团学生运作。通过此项实践活动,巩固了本专业学生播音主持、广播文稿编辑、音频编辑制作的实践能力与技能。

具体的做法是:由播音系指定7位专业教师分别从周一到周日带班。将2006级的全体学生分成7个专业小组,每天分别由一个小组值班。早晨6点30分全组同学到电话广播编辑部签到,由专业教师担任领班,分派稿件和分配录音间,要求学生在7点45分之前上交录制完成的节目,统一进行剪辑和审听,挑选符合播出标准的节目发送到电话广播网络,成为听众可以随时选择收听的新型的广播节目。

带班的教师将每个组学生的新闻节目录音集中起来,每次都进行评判、打分,从吐字发声到对稿件的理解表达,逐一进行评判,最终给每一个学生在电话广播中的表现做出整体评价。

(三)完善组织阶段

2009年,原学院社团广播站经调整、充实,组建新社团“声线传媒”工作室,以二、三年级为主的学生成为电话广播工作室的实际运作实体,全面组织这项工作。配合专业课《广播播音与主持实践》进行技术操作,完成上传节目、与电台总部接洽、协调等工作,形成了教师学生互动、播音系与社团各负其责的制度化运作的格局。

声线传媒工作室逐步完善广播节目的制作流程,制定了详细的管理规章制度和业务量考核标准,严格管理节目播出流程,保证了节目的质量,使电话广播成为“正规的媒体”。

声线传媒工作室定期请辅导老师讲解节目的选稿、编辑、流程等知识,请电台在职编辑、记者和台领导进行讲座。声线传媒工作室继承了学校优秀社团原学院学生广播站的传统,在新媒体的运作中日益发展壮大,2010年成为学校十佳社团,是所有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中与专业联系最紧密的,这个经历使社团成员成为本专业学生中最早的“广播工作者”。

(四)发展、开拓阶段

2009~2010学年,《广播播音与主持实践》课调整到晚间课后进行,而且将1个学时的时间改为集体上课,研究以往播出节目或分析当期稿件,之后选择出表现较好的学生进行节目录制。节目上传时间也改为晚间,截稿时间更加充裕,有利于节目质量提高和制作精致,也适应老师、学生以及声线传媒工作室的时间安排和节目播出的流畅。

同时,将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中的双语播音、主持艺术方向与采编播一体化主持方向三个小组的同学安排到《电视播音与主持实践》课程学习,主要进行电视节目采制、编辑、主持、制作等内容的实践,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五个组的同学仍从事电话广播实践(2011~2012学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方向和双语播音与主持、采编播一体化主持方向的学生按学期轮换参加电话广播和电视节目实践),由声线传媒工作室负责节假日和寒暑假期间节目的制作、播出任务。至此,进一步扩大了学生的实践领域,《广播播音与主持实践》、《电视播音与主持实践》课布局基本完善。

2010年起,学生社团声线传媒工作室除做好电话广播工作外,还开拓了广播节目直播体系,在校园广播开设新闻、娱乐、服务等类型的节目,并利用学校英语教学考试的听力专用调频广播频率在非考试期开辟了日播广播主持节目娱乐主持节目,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中择优选拔部分学生,充实到节目中。目前,在天津市高校广播联盟的支持下,收听范围已扩大到天津市十余所高校及其周边社区。

三、电话广播实践课程的意义

(一)把校外实践基地搬到校内,实现“产学研”结合的效果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从1993建立至今,陆续建立校外实习基地10多处,其中有些已经签署协议的实习单位因不能保证实习学生实习后的就业,不能吸引足够多的学生前去实习;而有些尚未签署实习协议的单位却因为地处学校所在城市、以往学生就业情况良好,而成为实际上很稳定的实习单位。建立什么样的校外实习基地?如何建立?成为一个难题。

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电话广播工作室建在校内,借助媒体的政策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将学生的人力优势和学校的科研优势转化为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现实产品,电话广播工作室成为建在校内的“校外”实习基地,学生的专业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实习。

2008年至今,只从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电话广播《天天读报》栏目播出的节目累计就达1500多组,近30000分钟,收听人次100多万。2008年至今,参加过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电话广播《天天读报》栏目播出的学生累计600多人,其中参与较多的200多人,电台颁发实习证书200多份。2008年至今,在电话广播工作室有过“媒体经验”的学生进入电台、电视台工作的毕业生都从电话广播实践中获益。2005级学生李大卫在电话广播初创的2008年就是首批积极参与者,2009年初以“寻找男主播”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进入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道;2006级黄钊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广播;田翔、于杨进入天津人民广播电台; “声线传媒”负责人张昱,进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工作;2007级张健就职于山东教育电视台;王一如进入杭州西湖之声台,都迅速成为业务骨干。电话广播成为其正式工作前的很好实践。

(二)把专业教学课堂搬到“电台”,实现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真实效果

2008~200年起,设立专业必修课《广播播音与主持实践》课,通过电话广播为核心的课程实践,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全部核心课程的体系得以在实践中完整体现和最终实现。从大一至大三学习的大多数专业课讲述的概念、理论、方法,在这里得到真实的实践。训练体系中以《播音与主持艺术概论》、《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新闻理论》、《传播学概论》、《播音创作基础》、《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广播音频编辑》、《播音作品鉴赏》等内容体现的基础实训,在播音室环境下得以形象化体现。以《播音文体与语体》、《节目主持艺术》、《文艺作品演播》、《广播播音与主持》等内容构成的综合实训,在以电话广播形式出现的《广播播音与主持实践》课上得到综合体现。而在这一实践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创办的带有社区广播性质的调频82.6广播、带有网络电视台性质的院学生电视台、带有社区文化性质的包括馨韵朗诵大赛、主持人大赛、学院庆典、专业庆典演出、专业汇报演出等,在专业展示的同时,也是学生策划、组织、经营、操作能力的体现,成为创新实践的一部分。以往我们倡导的“仿真” 训练转变为训练中的真实,使实践教学转化为生产力,从潜能向现实转变,使学校培养的播音主持人才从“半成品”向“准产品”转变。实践教学不再是奢望和空话,而成为一种现实的存在。

例如,在实训课程中,师生共同努力,积极就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细致的观察和研究,努力寻求解决方法。其中,初期在广泛录制节目后“挑选节目”环节的设立,后期在课堂指导课后“挑选人员”环节的设置,就都是为了形成一种竞争的意识和危机意识。以此为起点,使学生在整个播音的把握过程中有一个明确的职业状态导向,这就是如果不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随时就会被淘汰,在现今的社会状态下,竞争几乎无处不在,竞争也是如此的残酷,必须积极面对。这个真实的一线播音主持环境为将要从事这个职业的学生提供了绝好的感受和理解职业状态的机会。作为电话广播最早参与者之一的2005级学生张剑同学,在2009年毕业前以电话广播为内容撰写的论文《电话广播——脱胎于传统的新媒体》(指导教师贾宁)获得了校级优秀论文奖。

(三)总结实践教学成果,探索实践教学规律

2008年电话广播开办初期,是由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每天专送的《天津日报》、《每日新报》等纸质报纸上选稿、修改、编辑,播音室直接读报纸稿件,事后保留音频和稿件。因为当时人员不固定,制度要求不明确,稿件和音频整理、保存不及时,多有流失。2009年起,新成立的声线传媒工作室健全了管理制度,同时播音稿件改为在网上电子报上下载稿件、编辑修改,播音以读屏形式实现,之后的设备更新也保证了电脑容量的提高,每天播音的电子稿件和电子音频都能做到分类保存、方便搜索。这些资料的保存,和其他专业实训课的课堂练习、专业会诊、期末口试等的音频、视频资料一样,成为宝贵的实践教学资料。由于现在专业教学分散在不同播音室、演播室,课上的录音也缺乏整理,相比之下,电话广播的音频资料是最完整的。这也为其他专业课实训音频资料的管理提供了经验。播音与主持艺术系计划将教学实践的所有电子设施用网络连接起来,分别建立音频和视频两个局域网,资料统一管理,分级别进入,资源共享,有些资料与互联网连接,社会共享,并为建立学生自己的网络媒体提供条件。这应该是电话广播经验的启示。

电话广播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实践设备不足,其中包括广播播出设备和剪辑设备、播音间空调设施和通风设施不完善等,需要在实验室建设中进一步完善。另外,进一步完善各种管理制度,节目的设置更多与一线节目相融合,增加更多节目品种,使节目真实度和可听性更高,使学生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为将来到广播电视传媒部分工作提供更坚实的业务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

[2] 李元授.新闻传播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3] 吴缦,曹璐.新闻广播研究[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4] 娄雷.高校校园媒体的资源融合与发展[J].扬州大学学报, 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