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物流成本核算论文

物流成本核算论文

时间:2022-10-21 05:58: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物流成本核算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物流成本核算论文

第1篇

1.1运用传统成本核算法计算物流成本的缺陷

传统成本制度存在以下弊端,如:无法提供相关物流成本的准确信息,传统成本核算主要以计算产品成本为目的把物流成分进行分解,导致不容易看到其真实面目,因此不能为现代企业物流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具体情况如下:

①物流核算范围不够全面。现阶段,企业日常物流核算主要涉及采购、销售环节,忽略其他物流环节的核算。从现代物流的角度来说,物流主要涉及供应、生产、销售、退货等环节,其相应的物流费用也是种类繁杂。从核算的内容来说,部分企业把支付给外部的、比较明显的外部运输、仓储企业的费用归纳到专项成本中。而企业内部的物流费用经常与企业所用的生产费用等各项混在一起,极易遭到忽视,多数企业并未把其列入成本核算内。从而导致物流成本出现低估或模糊的情况,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不利于有关利益者或企业内部管理者进行决策。

②物流信息与其它成本相互混杂。根据物流信息的披露情况来说,因物流活动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始终,把有关物流费用核算整理归纳至产品成本核算中,和其他成本费用相互混杂。这种把物流信息与其他信息混杂起来,导致物流信息需要从有关会计信息中进行归纳,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其信息时效性太差,严重影响物流管理和效绩评价效果。

1.2借助作业成本法进行物流核算的优势

作业成本法不只是企业成本分配和计算的方法,也是根据因果关系对资源流动情况进行分配,便于合理控制成本。使用作业成本法先以市场的信息决定选择那些产品,判断生产所需产品必须辅助哪些作业及数量,随之对进行这些作业所需的哪些资源展开分析。物流活动及其它很多费用并不单单出现在一个部门,过去企业进行成本计算的方法是把各种物流活动与其它费用混合在一起,归集成租金或工资等形式出现,这种成本核算方法无法明确划分运作责任,严重影响生产经营评价效果。作业成本法可以有效弥补上述不足之处,作业成本法的分配标准更符合客观情况,能有效提升物流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同时,能有效对不同物流作业成本展开汇总,不用在大量的会计账目内找寻物流活动形成的费用,可以快速计算出物流成本。作业成本预测法是把作业成本库为依据,以成本动因为预测变量,在一定程度上缩小成本预测的范围,加大预测变量的相关性,确保预测更加明晰、客观,提升预测的准确性。

2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核算的步骤

作业成本法(ABC)就是以作业成本核算的方法为基础,根据作业动因理论,随之对作业展开动态追踪、认证和计量来评价作业业绩和资源利用情况。因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是具有一致性,但是TBABC具有程序简单,节省ABC中分配资源费用到作业的某些步骤,依照测定单位作业所需的时间把资源动因与作业动因进行合理融合,从而把资源成本合理分配给成本对象。把ABC内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合理融合起来,以时间为统一的度量工具,合理分摊成本,从而保障物流成本计算更加简单,更容易进行推广,具体步骤如下:

①大胆估计总作业时间。某些部门的具体产能是员工或设备实际工作的时间,管理人员根据长时间的工作经验展开估算,通常认为资源能力的提供量占据理论提供量的80%~85%左右,以实际提供量为理论提供量的80%进行计算,如此能快速估算出有效作业所需的时间。随之对单位时间成本进行计算,必须注意,单位时间成本是为总成本除去有效总作业时间。

②明确资源动因。资源动因是指资源被各作业消耗的方式和原因。资源消耗是完成某项作业需要消耗资源的总量,作业影响着资源消耗量,资源动因与资源和作业相互联系,明确资源动因的专属和共同消耗,若某项资源消耗只属于某项作业,可以直接计入某项作业成本库内。若某项资源消耗是因多项作业引发的,这是要选择最佳的量化依据把资源分解至各类作业中,这里的量化依据就是需求的资源动因。

③估算单位作业耗费时间。单位时间需要的时间是通过经验丰富的作业经理进行认真的观察和推测获取。得到单位作业耗费的时间,计算出单位作业的成本。单位作业成本就是单位时间成本和单位作业花费时间这两项指标的乘积,作业成本动因率的经济含义则是某项作业的单位作业成本。求得作业成本动因率之后,就能把作业成本计算至产品或服务之上,最后汇总出产品或服务成本。

3结束语

第2篇

物流成本管理成为企业物流管理的一个核心内容,有专家指出,“物流既是主要成本的产生点,又是降低成本的关注点”,物流是“经济的黑暗大陆”。加强物流成本的研究管理对提高物流活动经济效益势在必行。

关键词:

物流成本;发展理论;核算方法

一、国际物流成本核算的主要理论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隐藏着很大可降低成本空间的物流领域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专门研究物流领域的物流成本。为了从根本上认识物流成本,对物流成本的理论研究就成为人们研究的主要方面。

1.物流成本冰山学说

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教授西泽修提出物流成本冰山说。冰山说是指人们不完全掌握物流成本的全部内容,一说起物流成本大家能够想起的就像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却看不见大部分深藏在海水里面的冰山,然而真正主要的物流成本就是深藏在海水里面的冰山。在通常情况下,企业设立的会计科目之中,只包含花在外部的运输以及租用仓库的成本费用,这些在全部物流成本费用中只占冰山一角的费用列入成本。企业使用自身的交通工具进行运输的费用、使用自身的仓库存储货物的费用、以及利用自身的员工进行货物的装载、卸载以及包装等方面的费用都没有归入物流成本费用之中。而实际情况是,企业花在内部之中的物流费用比企业花在外部的物流费用要多很多,内部的物流成本费用才是总物流成本费用的大部分。

2.第三利润源学说

第三个利润源学说也是由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教授西泽修提出来的。从经济社会的发展来看,出现过三个利润源:第一利润源是指在产品供不应求的阶段,无论生产多少产品都能够销售出去,一次生产销售的过程所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第二利润源指的是在产品供过于求的阶段,第一利润源已经无法再创造出更大的利润,这时候就需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来创造出更大的利润价值;第三利润源则是在第一、第二利润源都已经达到极限,无法创造出更大利润之时,新兴崛起的物流领域。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各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也是有限的。当市场占有率到达一定的上限时,就不能够通过扩展市场来提高利润。同时,物流成本费用在企业总成本费用中占了很大的比例,这时如果能够降低物流成本费用,企业就找到了新的利润增长方法,就很大程度地提高企业的利润。

3.“黑大陆”学说

黑大陆学说是由美国著名的管理学专家彼得F.德鲁克在1962提出来的。黑大陆主要指出了在当前的经济情况下,许多企业没有真正地重视物流管理,而物流成本费用的管理则是发现企业潜在的提高利润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我们一般的财务会计体系中,把生产成本以及管理、营业和财务费用归为生产经营的费用,然后再按照不同的支付形态将营业费用分门别类。所以,在最后的利润表中我们能够看到的物流成本费用在全部的销售额之中所占比例十分小。这也就意味着,没有意识到物流成本管理的重要性,这也就是物流领域为什么被称作“黑大陆”的原因。

4.效益悖反论

根据悖反内容不同,分为两种情况:

(1)物流成本与服务水平的效益悖反物流成本与服务水平之间的效益悖反,是指物流成本与服务水平之间存在着一个非线性的关系。而物流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物流成本,但是在现在的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条件下,高质量的服务水平必然和高物流成本相对应。如果降低物流成本,那么相应的服务水平也会下降,这就是二者之间的悖反关系。

(2)物流功能之间的效益悖反物流功能之间的效益悖反,指的是在物流领域中,若干要素之间存在的损益的矛盾,也就是说如果优化其中一个或几个功能要素,要素利益发生同时,另外一个或者几个功能要素的利益就会发生损失。反之亦然。比如,产品的广告宣传问题,在产品的销量和售价不变的前提下,假设其他的因素也不变,那么在广告宣传上少花一分钱,这个少花的钱就肯定会转到收益上面来,广告宣传费越省,利润就会越高。然而,当产品开始销售后,因为产品的宣传力度不够,购买产品的人群就会减少,就会造成产品的滞销,带来利益的损失。很明显,广告宣传费的节省是以损失其他因素为代价的。

二、国内物流成本核算研究的主要理论

1.成本控制论

物流系统成本提出了具有效益悖反功能的物流的不同方面的成本为基础的物流系统和系统成本效益,是解决物流效益悖反的关键。这就需要与物流业务的企业管理系统物流一体化。系统化的物流有两层含义:一是物流运输、仓储、包装、送货以及加工和流通的信息等的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互相结合,协调运作和合作产生新的总功能的功能;二是由相互关联的整体相互制约形成的内部供应链的物流企业。物流是一个系统性的物流,它强调以提高整体效率来降低物流的总成本,重点是对物流的系统研究,从系统的角度来找出企业的盈利能力,减少物流成本费用。因此,物流的各个部分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以降低物流成本总费用为目标的,以寻求整体的各个方面的总成本最低。总的物流成本费用是物流成本控制的核心目标,而不是功能性的费用。

2.财务模式论

我国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中,还没有对物流成本进行独立的核算,而是根据不同的界定将物流成本费用分摊到产品销售费用、管理费用、材料采购、制造费用等不同的账户中去。尚未对物流成本费用以及其形成机制和构成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所以,在这方面的研究,通常都借鉴国外的各种观点及经验。

三、物流成本的核算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只有不断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率,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由于物流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很大一部分,这就要求企业对自身的物流成本进行精确而合理的核算。

1.企业物流成本核算释放的正能量

进行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有其积极作用,至少能从以下几方面释放正能量:

(1)有助于反映物流成本的准确数据。物流成本核算能从整体上把握企业的物流成本,有助于计算出物流成本的准确数据,从而加强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控制

(2)有助于找出物流活动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具体物流成本的计算,可以找出物流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以后更好地进行营运活动提供可靠的信息。

(3)有助于各部门物流成本的对比。对不同的部门进行物流成本核算,可以准确地计算出不同部门之间的物流成本,从而评估各个部门的绩效成果。

(4)有助于了解相关设备或工具的损耗情况。对某一设备或工具进行物流成本的核算,可以准确地把握该设备或工具的具体损耗情况,以便提高物品的使用效率,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5)有助于制定不同客户物流服务计划。对具体的服务客户进行物流成本的核算分析,有助于企业针对不同物流服务层次的客户制定出相应的计划。

(6)有助于不同时期物流成本的比较。对具体的成本项目进行物流成本核算,通过比较不同期间的成本增减情况,可以找到相应的原因。

(7)有助于检查物流预算管理的执行情况。对实际的物流成本进行核算,可以检测出物流管理预算的具体实施情况。

2.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1)没有设置一个独立的会计科目。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物流行业也得到迅速地发展。但是,在我国物流行业仍然算是一个刚刚兴起的行业。所以,在我国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下,还没有为物流成本核算开设一个专门的会计账户和科目,而是把物流成本按照不同的付出方式分摊到制造费用、财务费用、材料采购等会计科目中去,在分摊核算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不准确的情况,这就为真实的物流成本的正确核算带来了很大的不方便。

(2)构成部分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我国现阶段,到底哪一些费用应该归集到物流成本费用里面来,哪一些费用又不能算作物流成本费用,还尚无定论。这就造成了物流成本核算的不精确性和多样性。不同的企业可能采取的归集的标准不一样。一个企业认为某种费用应当是物流成本费用,而另一个企业则可能没有将其归集到物流成本费用里面来。这种不确定性就导致了会计资料和会计处理在某种程度上的不一致性,也会影响到对物流成本核算的正确处理,也会影响到企业最终的利润结构。

(3)核算的计算标准不统一。我国物流成本核算的计算标准不统一引起的结果,与物流成本的构成部分不统一导致的结果是类似的,这会让不同的企业之间的物流成本核算计算结果缺乏可比性,最终会影响到企业正确的利润结果,无法给会计信息使用者正确可靠的信息。

(4)制度还不够完善。我国关于物流成本核算的制度还不够成熟,缺乏一个完整系统的制度指导,操作起来难度也大。从而导致物流成本的核算显得十分的复杂,并且最终得出的结果也是不完备的,起不到会计信息应有的作用。

(5)信息不够准确。由于我国现阶段的财务会计制度无法对物流成本信息进行准确、统一、完整的归集和分配,导致了物流成本信息的不准确性,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6)缺乏专业的财务会计人员。虽然我国财务人员的业务和专业水平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提升,但是由于知识体系之中没有关于物流成本核算的相应内容,导致现在缺乏专业的财务会计人员来处理物流成本核算的相关问题。

作者:陈文菱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鲍新中.崔巍.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第3篇

论文摘要:我国物流成本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目前物流成本核算中的不合理密接相关。所以,要降低物流成本,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物流成本核算的方法和体系。为此,本文对物流成本的计算体系进行了探讨。

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产品制造成本的降低空间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始关注降低物流成本以增加盈利,物流成为了企业的“第三利润源”。要降低物流成本,就需要对物流成本进行核算,了解物流成本占企业生产总成本的份额,发现物流活动存在的问题,进而调整物流活动。然而我国目前的会计制度并未对物流成本进行单独核算。本文主要讨论制造企业物流成本计算体系的相关问题。

一、制造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范围不全面。从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范围来看,目前企业日常物流会计核算范围着重于采购物流、销售物流环节,部分企业只把支付给外部运输、仓储企业的费用列入物流成本,忽视了其他物流环节的核算。按照现代物流的内涵,物流活动包括:物资包装、装卸、运输、储存、配送、物流信息等,这些活动涵盖了整个企业供应链运作流程。与此相应的物流费用包括:供应物流费、生产物流费、销售物流费等。由于物流成本核算只涉及部分物流费用,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不利于相关利益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部分物流费用分配方法不合理。属于间接费用的物流费用,部分企业沿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中直接人工工时或机器工时的分配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歪曲了物流成本,而且高级管理人员基于这些数据所做的决策也是不正确的。

物流成本会计信息的披露与其他成本费用的披露混杂,致使企业所需的物流成本信息只能从相关会计信息中归纳,不仅影响物流成本信息的完整性,而且过程复杂,数据的时效性差,不利于物流管理和绩效的评价。由于我国会计制度没有要求在会计报表中单独反映物流成本,因此,企业的物流成本只能综合反映在报表中。如果企业要对物流成本进行分析、评价,必须从报表数据中重新进行“剥离”计算,这样势必会影响物流成本信息的完整性和及时性。

没有专门负责物流成本核算与管理的机构和人员。由于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作保证,加上当前很多企业的物流管理采用的是分散管理物流的体制,即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能力建设、合理化改进、物流运作、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分别由若干部门完成,不仅导致物流成本的基础数据难以完整计算,而且各部门对物流费用的管理也是各自为政,这样就无法保证企业物流总成本的降低,影响企业物流整体效益的实现。

物流成本的计算缺乏参照标准,行业物流成本比较没有标杆数据。近几年,无论是制造企业还是物流企业的物流活动,在数量、规模、服务创新、业绩表现等都迈出了一个新台阶。但我国至今仍未制定物流成本的计算标准,因而,每个企业只能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来把握,不仅企业之间计算出的物流成本无法进行比较,也无法得出行业平均物流成本,使行业物流成本的比较缺乏标杆数据。

二、物流成本计算的基本内容

随着人们对物流成本认识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已经不再只考虑外付物流成本,而更多的开始关注一些被认为是冰山下的企业内耗物流成本。成本是一个普遍的经济范畴,凡是有经济活动的地方都必然有成本的存在。以制造企业为例,其物流活动的成本计算,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

1.物流费用及分类

进行物流成本计算,是企业内部加强物流管理的客观需要。成本计算过程,实际上就是费用的归集和分配过程。制造企业的物流费用,按经济内容和经济用途进行分类为:

物流费用按经济内容分类,可分的费用要素有:①材料费;②人工费;③公益费;④维护费;⑤一般经费;⑥特别经费;⑦委托物流费。其中,一般经费是指从事物流活动所发生的旅差费、交通费等,若与其他经营活动混合发生的,可按人均摊计算。

物流费用按经济用途分类分,可分的成本项目有:

(1)销售物流费。销售过程中发生的物流成本。

(2)运输费。主要核算公路运输、其他运输方式和货主方面的费用。

(3)库存费。主要核算内容是除核算仓储费、折旧费、人力费、保险费及税费之外,还包括库存占用资金的利息。

(4)装卸费。核算企业向外支付的装卸费,属于委托物流费。

(5)包装费。主要包括产品的出厂包装,生产过程中制成品、半成品的包装以及在物流过程中换装、分装、再包装中发生的费用。

(6)物流信息费。核算企业为物流管理所发生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费。

(7)物流管理费。核算企业为物流管理所发生的差旅费、交通费、会议费、交际费、教育费和其他杂费。

(8)配送成本。按用户要求,在物流据点进行分货、配货工作,并将配好的货物送交收货人所发生的费用。

2.成本计算对象的确定

传统的成本计算一般以产品或以某一步骤(分步法)或某一订单(分批法)为成本计算对象。但在弹性制造系统、适时制生产方式下,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已经很难满足多层次的成本计算要求。现代企业管理强调成本控制观念,并注重成本控制手段创新,加之生产组织中作业的可分辨性日益增强,以作业计算成本得以实现。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法)的理论基础是成本因素理论,其基本原理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控制和考核各作业层次的资源耗费,对节约费用很重要,物流活动按作业计算成本也十分必要。根据作业成本法的要求,物流成本计算对象可确定为资源、作业、作业中心和制造中心。

各作业所消耗的人力、材料、设备、房屋建筑物、动力等资源,以及直接发生的货币资金支出,应依据作业消耗的资源数量将其费用分配到作业上——人工费按人工工时分配,材料费按材料消耗量分配,机器设备折旧费按机器工时分配,房屋建筑物折旧费按使用面积分配,动力费按耗用数量分配,货币资金支出按实际发生额直接计入各作业。

3.制造企业物流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在不打破现有的财务会计的框架下,将现有成本计算中计入“其他费用”项目的物流费用抽出来,单独进行物流成本计算。为此,增设“物流成本”科目,核算企业发生的全部物流费用,并按物流费用发生的部门设置二级科目,在二级科目下按物流功能设置运输费、保管费、装卸费、包装费、维护费、折旧费等三级科目。另设“委托物流费”科目及相应账户。这两个科目属于成本(费用)类科目,分别用以核算、记录企业自身从事物流业务所发生的费用,以及企业委托第三方从事物流业务所发生的费用。具体的费用归集如下:

(1)销售成本,在“销售费用”的二级科目中归集;

(2)运输部门发生的费用,在“运输费”二级科目中归集,并再按“运输费”、 “人工费”、“其他费”等设专栏分类归集;

(3)包装成本,在“包装成本”二级科目中归集,并按“包装材料费”、“包装机械费”、“包装技术费”、“包装人工费”等设专栏分类归集。

(4)库存保管费(包括存货资金占用贷款利息),在“库存保管费”二级科目中归集,并再按“仓储费”、“折旧费”、“人力费”、等项目进行归集;

(5)物流管理费,在“物流管理费”二级科目归集,并再按“差旅费”、“交通费”、“会议费”、“招待费”、“教育费”、“其他费用”等项目进行归集核算;

(6)配送成本,在 “配送成本”二级科目中归集,并再按 “配送运输费”“分拣费”“配装费”等项目归集核算。

(7) 物流信息费。 在“物流信息费”二级科目中归集,并再按“信息处理费”“信息设备费”“通信费”归集核算。

(8)装卸费。在“装卸费”二级科目下设“人工费”“营运费”“装卸合理损耗费”“其他费用”中进行归集核算。

生产经营活动中因物资流动而产生的费用先在“物流成本”借方归集,期末按一定的分配标准,计算并结转应由本期损益负担的物流成本时,从其贷方转出到“本年利润”账户。在利润表中,增设物流费用项目,作为利润总额的扣减项。

参考文献:

[1]王桂琴.对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和管理问题的思考[j].物流技术,2005,9:40-42.

[2]刘国武,贾银芳.关于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基本框架构想[j].财会通讯,2004,4:9-12.

第4篇

关键词:物流;成本管理;核算方法。

一、物流成本管理的涵义。

物流成本管理(LogisticsCostManagement)是指企业物流活动中所发生的管理费用方面工作的总称,具体来说,是指从物流设计到物流运行再到物流结算的整个过程中,对物流成本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监督、控制以及对物流活动结果的评价。物流成本管理的内容具体包括:物流成本预测、物流成本决策、物流成本计划、物流成本控制、物流成本核算、物流成本分析和物流成本检查六个方面。

物流成本管理是物流管理的核心,其实质是依据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和客户的需求,以成本为手段管理企业物流,最终目标和最基本的研究课题在于利用成本指标控制物流活动,实现物流活动系统合理化,进而降低物流成本,改善服务质量,以最具经济效益的物流活动达到预定的服务水平。物流成本管理能够有效地把握企业物流成本的内涵和构成,合理利用物流的效益背反规律,科学、高效地组织物流活动,有效控制物流活动中发生的费用支出,从而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

二、我国物流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对物流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物流概念最初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物流成本的复杂性以及其极强的关联性,我国尚未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建立出一套适合国情的物流成本管理理论体系,而对物流成本管理理论的研究大多在于介绍国外物流成本管理的研究成果,尚未能认识到物流成本管理理论的战略重要性,也未能从企业竞争需求战略层面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物流成本管理。随着现代物流及其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企业“第三利润源”的物流成本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陆江在答记者问时指出,2008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高达89.89万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为18.1%,而发达国家社会物流费用与GDP的比率一般在9%~10%左右,我国高出发达国家将近一倍。这种状况表明,我国企业有很大的降低物流成本的空间,因此,加强物流成本管理,降低物流成本势在必行。

三、我国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缺陷。

目前,我国企业在对物流成本管理中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说,可以表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流成本账务单独核算难度大。

长期以来,我国尚没有成型的物流成本计算标准,物流成本核算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对物流成本的计算和控制,每个企业都是分散进行的,他们都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来把握物流成本。2006年9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了国家标准《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该标准明确了物流成本的构成和核算方法。

但是,由于物流成本构成的复杂性以及其核算的实际操作难度大,目前我国真正全面贯彻落实2006年新颁布的物流国家标准对物流成本单独分类核算记账的企业为数不多,大多数制造企业仍没有在财务会计报表中单独设立物流成本项目,而是将企业的物流成本列在制造成本和其他费用一栏中,因此,企业仍无法掌握物流成本的构成,也较难对企业物流活动发生的全部费用做出确切、全算与分析,造成物流成本信息的失真,形成“经济黑大陆”和“物流冰山”增加了物流成本管理的难度。

同时,在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等其他会计制度中没有专门的物流费用项日,或是有的几个项日不能全面概括物流费用。一方面,物流活动在企业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项目,一般所有成本都列在费用一栏中,费用被归集为诸如工资、租金、公共设施和折旧等。这种归集方法存在的问题是无法确认和分配运作的责任。如果将一个企业的报表细分为发生在管理责任领域的费用和发生于组织领域的费用两部分,以获得组织与各个单位相关的财务信息,这也只能是有助于而仍不能满足总成本分析的需要。而企业的损益表,更是沿着组织预算的思路,对费用进行分类和归集。它无法克服许多与物流绩效相结合,而通常又跨组织单位发生的费用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在通常的企业财务决算表中,物流费核算的是企业向外部运输业者所支付的运输费及向仓库支付的商品保管费等传统的物流费用。对于企业内与物流中心相关的人员费、设备折旧费、固定资产税等各种费用则与企业其他经营费用统一计算。据有关资料,先进国家企业的实践表明:实际发生的物流成本往往要超过外部支付额的5倍以上。

由此可见,仅靠常用的会计方法,难以取得所需的足够数据来核算物流成本。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难以正确把握实际的企业物流成本。

(二)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不合理。

正是因为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中没有对物流成本设立单独的会计科目来进行核算,而是将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各种支出列示于企业的各项费用内,或者仅仅将部分的物流成本随材料、制造费用等计入产品的制造成本中。另外,人们往往比较重视运输费、搬运费等显性成本,对于物流环节所消耗的资金利息、设备折旧、人员培训等隐性成本特别是物流活动组织不当所导致的风险和由于效率低下而增加的时间成本,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日常采用的标准会计成本法一般没有将与库存有关的成本,诸如保险和税收、租金、存货占用的资金及建设仓库所需的资本费用等计算在库存成本内,导致其被低估或模糊。而先进国家的实践证明,对于自营物流的成本支出而言,实际发生的物流成本远远高于外部支付额数倍以上。所以,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还没有真正把握实际的物流成本,决策者也很难从现行的会计系统中获得物流成本数据。

一方面,我国企业对物流的核算,从范围来看,着重于核算采购环节的物流成本,而忽视其他物流环节;从核算内容看,大部分企业只列物流费用,即支付给企业外部的运输或仓储的物流费用,而忽视企业内部物流费用,并将企业内部发生的物流费用与企业的生产费用、销售费用等混在一起,这使得企业不能从外部准确地把握其实际发生的物流成本。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企业之间一般是分散计算和控制物流成本,各个据本企业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来把握、核算物流成本。由于企业之间的物流核算没有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就无法比较分析企业间物流成本,无法真正体现企业之间的相对物流绩效,进而不能对企业之间物流进行统一的管理。

(三)物流成本管理不够系统。

中国由于纵向行政体制的影响,物流研究和信息数据分析处于一个个“孤岛状态”。在物流统计方面,分别有物资统计、商业统计、市场统计、交通运输统计、储运统计等,行业划分过细、核算口径不一,与现代物流成本的概念差距较大,无法综合反映宏观物流活动。就宏观物流成本而言,到目前为止,中国只有基本的货物运输量和货物周转量的统计,其他相关指标均没有公开的统计资料,或零散、分散在众多的机构组织当中。同时各研究机构和职能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缺乏科学合理的宏观物流成本分析框架,各研究机构的低水平重复,统计口径相互矛盾,这就使得国内大多数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概念和核算方法了解不多,少数先进的企业虽然知道物流成本的重要性,但却没有掌握正确的核算方法,即使勉强算出来,也不能有效地为企业所用。

企业的物流活动是由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流等子系统共同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各个物流子系统间以及系统个要素间往往存在着相互联系、此消彼长的“效益背反”关系。目前,我企业的物流活动存在着没能从物流整体这一系统性的角度出发,只是片面某一单个物流职能部门的成本或某一职能部门的某一项物流费用,违背了物流整体系统和“效益背反”规律,从而引起物流总成本的增加或降低物流服务水平,导致降低企业的利润和整体竞争力。

(四)物流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企业一直将注意力集中在生产成本的控制上,制定了许多管理措施与方法并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但对于物流过程中的费用却研究较少,缺乏物流成本意识,看不到物流成本的作用,因而物流成本管理基础工作薄弱,很少研究降低企业内部物流费用的途径,特别是对物流活动的全过程缺乏有效和全面的控制,造成此低彼高,物流系统整体效益不佳。目前,我国大多数制造企业仍然对企业物流活动中存在的“第三利润源”视而不见,粗放地进行物流成本管理,既没有设置和配备正规的负责物流管理的机构和人员,也没有制订培养物流管理工作人员的计划和机制,有的企业甚至想把降低物流成本的工作完全寄希望与他人。这导致了整个社会物流成本的专业管理人员相对比较缺乏,物流管理水平较为低下。

企业计算物流成本只是单纯地想了解物流费用,没有达到怎样利用已知的物流成本信息进行有效的物流管理,也就是说要利用物流成本核算会计这种内部管理会计的思想和方法为企业的决策服务。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管理不只是企业物流管理部门的事情,应该贯穿于企业每位员工的思想中,涉及到企业的每个生产环节、生产阶段、生产工序等角落。

第5篇

关键词: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F253.7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defini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logistics enterprises cost structure and control method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func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logistics enterprises to strengthen cost accounting and control issues is analyzed, and the goal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control costs and strategy to reduce logistics costs in the optimization model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small and medium-sized logistics enterprises; informatization; cost control

我国物流产业处在发展的初期,中小物流企业是该产业的主力军,他们以富于灵活多变的经营方式,服务于各类物流需求企业。他们彼此竞争,优胜劣汰,不断推动物流产业向前发展。然而由于物流服务业正处于快速成长期,物流行业和企业自身的规范管理存在很多问题,其中物流企业的成本核算与控制问题显得尤其突出。我国的中小型物流企业大多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成本管理手段,中小物流企业比较注重成本核算分析的事后处理,忽视了成本管理的事前预测和生产过程相关环节的控制,因而使得物流成本高居不下。

1 中小物流企业的成本构成与控制概述

物流企业的成本是指物流企业在包装、装卸、运输、仓储、流通加工、增值服务以及物流信息等过程中耗费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货币表现的总和。物流企业成本大致是由包装成本、装卸成本、运输成本、仓储成本、流通加工成本、配送成本、增值服务成本及物流信息成本等构成。其中增值服务成本是指物流企业在达到传统物流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根据顾客需求额外提供的延伸业务所发生的成本。在物流企业总的成本中,运输成本及配送成本占的比例较大。

当前,物流成本控制主要分为部分成本控制和全面成本控制。部分成本控制主要是指对形成物流成本的各个部分施以控制,例如,运输成本控制、装卸成本控制、包装成本控制,等等。全面成本控制是指对物流活动事前预算控制,事中行为控制和事后信息反馈及偏差纠错控制。

2 信息化程度较低、信息化系统功能不完善对中小物流企业成本管理的制约

现代信息系统的使用是物流业务开展和物流成本控制的关键。通过信息技术,中小物流企业可以将影响到物流成本的各块作业活动信息很好地共享,从而对物流作业的整个过程有一个全局的把握,对物流作业成本进行分析与控制。并且,现代信息系统网络除了提高中小企业内部效率外,还使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形成一种效率链接,能有效地将搜集到的物料的价格、数量等在网上传输、共享,从而避免交叉、重复的物流现象发生。通过构建物流企业与其他相关方企业之间的物流供应链信息化系统,形成一个巨大网络,中小物流企业能够从整体上控制物流成本。

目前我国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较低。平时的通讯与联系主要是电话(包括移动电话)与传真机,这不仅准确率低、及时性差,而且出错率高。很多中小物流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采用的是手工操作,很难实现各个环节的最优化控制。中国仓储协会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中小物流企业尚不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在拥有信息系统的中小物流企业中,其信息系统的业务功能和系统功能还不完善,缺乏必要的订单管理、货物跟踪、仓库管理系统和运输管理系统等物流服务系统,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能力尚未形成。因此,信息化程度较低、信息化系统功能不完善制约着我国中小物流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

3 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中成本控制的策略

3.1 中小物流企业实施信息化控制成本的目标

目前,很多中小型物流企业迫切需要信息化手段来解决一些发展瓶颈,但却不知道自己的真正需求在哪里,因此对他们而言一个小而全的信息化方案是必要的。中小物流企业建立的信息管理系统应包括仓库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其中成本分析子系统是财务管理系统中的重要部分。通过建立这些系统解决中小物流企业信息资源的采集问题。这不仅要收集包括订货单、存货单、应付账、交易条款、用户情况等大量内部数据资料和信息,还要收集外部的供应链上各参与方的信息。此外,还要求在包括定货、采购、维修、服务、交易、存储、运输等各个环节,采用最新的信息技术,缩短运作的时间,减小运作成本。信息化管理需依靠软件开发人才与会计人才合作,一同开发适应目前我国中小物流企业的成本核算与控制的应用软件,此软件的功能应做到方便实用,最基本的要求是可对中小物流企业接到的每个任务的全部成本、费用进行核算,所有数据只需输入原始数额以及所设定的参数,结果能自动生成。

3.2 间接成本分摊时采用作业成本核算法

很多中小物流公司一直采用传统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由于间接成本分摊不合理,无法对客户进行有效的成本和利润分析。我国研究物流成本的控制文献中,对合理控制物流成本主要采用定额法和作业成本法。而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管理为中心,包装、仓储、运输、装卸等作业环节分工明确,对各个作业进行管理,能有效地控制成本,所以中小物流企业有必要以作业成本法等新的核算理论作为指导,对成本核算的方法进行改进。根据客户的物流作业活动,准确地计算出物流成本,不仅可以为物流服务的报价提供依据,对客户进行选择,而且可以对具体的物流作业过程进行更准确的成本控制,进而使企业获得成本上的优势。在中小物流企业实施信息化的前提下,以信息为基础的作业成本法开始变得具有可行性,通过信息的共享与有效传递,中小物流有可能充分利用作业成本法来计算分析成本,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成本管理与控制。

3.3 以派车单号(订单号)为对象归集各种运输费用的方法

中小物流企业的运输业务和信息反馈常采用如表1所示的表格,以便汇总各项费用。该表格虽然便于物流公司按照车辆汇总费用,但是不利于公司计算每次运输作业的费用,进而计算每个客户运输业务的盈亏,企业无法为客户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报价,导致客户的流动性较大,客户的维护费用较高,公司的效益停滞不前。

由于中小物流企业的人力资源、财力、信息系统及实施成本等的制约,使得严格意义上的作业成本法在中小物流企业难以得到应用。笔者认为,针对在运输中发生各种费用,例如燃油费、停车费、修理费、装修费等,物流企业在建立成本管理模型时可以以派车单号(或者订单号)作为对象进行运输费用的汇总,然后与客户运价相比,计算某一客户的收益贡献。这种在作业成本法指导下的简易模型的建立使得成本核算按派车单号来划分,从整体上来控制成本,而不是分解来控制成本,从而使物流成本降到最低。此外,根据这种模型可以及时统计各种数据,将客户进行分类,也便于将客户等级和服务费等挂钩,为财务进行物流成本分析提供真实资料。

3.4 在成本管理信息系统中合理设置和运用关键指标以控制成本

中小物流企业为了对物流成本客观、科学地进行控制,有必要在成本管理信息系统中设置和运用关键指标控制成本,并提供财务提醒功能。下面列举几组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指标:

(1)燃料消耗指标

评价燃料消耗的指标主要有单位实际消耗、燃料消耗定额比,它反映了运输活动中燃料消耗的情况,可以促进企业加强对燃料消耗的管理。其计算公式为:

单位实际油耗(升/百吨千米)=报告期实际油耗/报告期运输百吨千米数

燃料消耗定额比=百千米燃料实耗量/百千米燃料定额量

(2)配送成本指标

配送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主营业务,也是第三方物流企业降低物流成本、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配送通常通过集中、配货等环节,将不同供应商和众多品种的货物进行统一运送,利用规模优势以较低的单位运作成本来开发利润空间。配送成本指标主要用于考核分析配送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费用。

①每吨重配送成本=配送成本/配送总重量

②每容积货物配送成本=配送成本/配送货物总容积

③每车次配送成本=配送成本/配送总车次

④每公里配送成本=配送成本/配送总距离

(3)车辆空车率指标

车辆空车率指标可以用于衡量车辆的利用率。若该比率过高,表示物流企业未能充分做到回程顺载的原则,或者未能合理安排好配送路线,以致造成实车去、空车回的现象。

空车率=空车走行距离/配送总距离×100%

4 总 结

现代信息技术使物流企业成本管理的控制与管理更为方便有效,而实施全面信息化方案成本较高,开发出合适的物流软件并非易事,需要很大的投资。希望本文提出的策略能帮助中小物流企业克服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障碍,使其物流成本降低到较低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胜群. 现代成本管理概论[M]. 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

[2] 杨英. 物流企业财务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6(4):42-44.

[3] 蹇令香,李世民. 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业成本控制绩效评价[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6(11):1-4.

[4] 王华. 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研究[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第6篇

论文摘 要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其中基于价值链的物流成本已成为企业支出费用的重要部分,因此控制物流成本也是加强制造企业管理中不容忽视的任务,只有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才能切实提高制造业的利润,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一、基于价值链的制造业物流概述

1.价值链的理论分析

制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际上是逐渐提高产品价值的过程,企业中的业务流程就是一个不断增加价值的链条。价值链理论重点强调每一个处于价值链上的流程都是企业管理对象,以增加价值为最终管理目标,并将科技信息手段作为先进的理论基础,并在制造产品过程中不断深化与拓展,甚至应用于企业的整体管理实践中。价值链的管理模式是一种集成性的管理思路与方法,注重的是价值链上的不同人、财、物及市场的价值提升,既是战术性的管理手段,又具有战略意义。这就要求企业不仅关心自身的发展,更要看重处于价值链中的集成利益与发展能力。

2.企业物流价值链的分析

企业的物流价值链可分为与服务及物资转移直接有关的基本价值活动,及其他相关部门的辅助提升价值活动。企业通过价值链上的物流运作,将供应商、经销商与客户联系在一起,并将各自的价值链相贯通,以形成一条价值链体系。当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时候,通过电子平台融汇了物流的信息流、资金流与商流,以此构建虚拟的价值链体系。另外,将企业的价值链和虚拟企业相结合,通过物流基础设施的开发与完善,能够形成以客户价值链为主导的价值网。

二、优化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的有效措施

1.加快企业物流活动一体化进程

实现企业物流活动一体化,主要是改变原本封闭、分散的物流管理模式,而实施集中开放的管理,从根本上解决难以协调物流活动的问题。通过对企业物流环节的控制,将与物流相关的仓储、运输、采购及配送等部门加强整合,实现统一的物流全过程管理。在这个统一管理的过程中,物流活动是一个单独体系部门,与其他部门的战略地位不相上下。

企业物流活动一体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处于制造企业自身价值链的整合,也就是在企业自身价值链的基础上,消除仓储、运输、采购、配送等部门之间的流通障碍,进而降低制造企业物流成本;其次,企业应将自身和上游供应商、下游商品购买者置于一个完整的价值链系统中,以减少上下游企业及企业自身物流活动之间的摩擦,经过这种优化整合的物流模式,有效控制制造企业和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多余环节,以实现制造企业的成本优势。在这个整合过程中,不仅有效降低了企业的物流成本,而且对保护制造企业和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再次,通过对竞争对手采取物流模式的分析,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确立本企业的物流成本目标,以争取最大化的成本优势。企业还可通过与竞争对手的对比分析,总结先进经验、整改自身不足,进一步优化企业的各环节运作,这对实现降低物流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2.构建物流核算体系

基于价值链上的物流成本控制,制造企业应积极构建立体开放式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并以三个维度来加强物流成本核算。

第一个维度就是对物流成本对价支付形态,其中分为人力成本、物力成本及财力成本;人力成本是物流活动中的劳动者成本,既包括一般的物流作业人员,也包括企业管理人员,人力成本还可分为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是员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等不随着劳动量发生变化而改变;变动成本则根据劳动量的变化而有所增加或减少,如差旅费、奖金等;物力成本是在制造企业的物流活动中所涉及到的场地费、物料费、设备费等,其中包括开展物流活动所需要的场地、设备费用及后期维持工作正常开展所需的水电费、燃料费等;财力成本则是在开展物流活动过程中,以直接货币支付形式产生的费用,包括保险费、外包运输费、加工费、仓储费、包装费等。第二个维度主要根据物流的基本功能分类,包括运输费、包装费、装卸费、仓储费、流通费用等,这与传统形式的物流成本分类相似。

第三个维度则是根据物流环节产生的范围而分类,如果将整个物流活动的过程都在制造企业的内部产生,那么就属于企业管理的内部环节,反之则属于外部环节。通过对内部环节的耗费及外部环节耗费的分析,利于企业明确物流成本的消耗形式,利于进一步加强价值链体系中的物流成本优化。如若企业的外部环节耗费较高,那么企业就应该从外部的上下游企业物流成本着手,整合价值链的优化,以控制物流成本问题。

3.注重物流人才的引进

制造企业具有其行业的特殊性,因此需要大量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而人才对降低物流成本也起到关键性作用。如果先进的信息系统没有专业人才的操作,根本无法发挥其重要作用,最终结果就是企业付出了资金代价却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当前我国制造企业最缺乏的就是既懂业务又了解it技术的高素质人才,有些it人员对制造业了解不足,因此管理人员提出的业务流程相关问题it人员无法给予答复,而对制造业熟悉的管理人员却对it没有深入了解,就造成管理人员无法通过计算机的先进信息系统跟进工作,不能提高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另外,我国制造企业的物流配送中心工作效率不高,这也与配送中心整体设计有关,对于车流的合理规划,包括进口布置及规划道路宽度、车辆行驶路线等都需要一个优秀的总体设计师来完成,但是我国多数建筑设计师并没有制造企业物流配送的相关经验,不了解配送中心的最重要功能是商品的吞吐而并非存储。因此,我国制造企业应进一步加强物流人才的引进,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参考文献:

[1]邓建高,王普查.价值链中物流成本管理水平评价.科技管理研究.2008(6).

[2]邓伟.基于价值链的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商场现代化.2009(12).

[3]张天明.小议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与方法.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5).

第7篇

物流贯穿于煤炭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全过程,物流环节的任何改善都会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起促进作用。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当前企业“最重要的竞争领域”。煤炭企业要加强物流管理,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一、煤炭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1.内部物流管理体制没有理顺

虽然有些煤炭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煤业集团,建立了一整套科学有效的管理办法,建立了“集中采购、统一结算、直达配送”的物流运作模式,但是,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相当多煤炭企业仍然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组织方式.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过程中的一系列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物流活动还没有成为企业管理者关注的重点,企业缺乏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内在动力和手段。

2.物流管理缺乏科学性

由于新老体制的更替,很多煤炭企业供应计划与生产计划、销售计划脱节.可靠性降低:物资采购手段、方法落后,缺乏规范化;库存管理方面仍采用传统的储备资金管理办法,无法及时、准确地反映实际库存动态等。从煤炭企业内部信息传递和处理技术来看.相对于物流系统合理化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制约了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此外,采购行为不规范、层层设库,使材料积压现象大量存在: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材料及产品多次中转运输,使许多煤炭企业额外支出了大量的运费。

3.物流系统整体效益不佳

绝大多数煤炭企业在品质要素方面有较好的基础,如在物资保管保养、回收复用方面已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效果,但在仓库布局、物资存放、装卸搬运环节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合理、不配套的现象。同时,传统仓储管理的落后方式短时间内不易撼动,为现代物流管理手段的引进设置了障碍。企业内部的采购、仓储和配送职能未能进行充分整合.无法实行一体化的内部供应链管理.最终导致煤炭企业内部物流系统整体效益不佳。

4.物流信息化程度偏低

虽然极少数大型煤业集团通过ERP系统的上线,实现了集团内部计划上报、审批、采购、供应的计算机管理.并实现了内部信息、库存资源共享。但是.大多数煤炭企业物流缺乏相应的信息交换平台,信息技术管理水平和手段还比较落后。一方面.一些企业主要考虑到对原有的管理模式的转换.对设备、人员培训的再投入较高.产生被动应用计算机管理物资的状况;另一方面,在解决库存管理问题的过程中,许多煤炭企业尽管已开发了不少先进的物流管理系统,而由于对内部物流管理结构掌握不准确,业务流程不够优化,项目成功的不多。

5.物流成本核算缺乏财务标准,物流管理效益难以体现

“物流冰山说”指明企业财务统计数据中。只能看到支付给企业外部运输的委托物流费用,而实际上这些委托物流费用在整个物流费用中犹如冰山一角,真正的大头是潜藏在海水中的冰山主体,即企业内部发生的物流费用。比如物流基础设施的折旧费、企业利用自己的车辆运输与配送、利用自己的库房保管货物、由自己的T人进行装卸等费用都计人了原材料、生产成本、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等科目。目前,工业企业成本核算体系中,没有把物流成本明确地列出来,也没有正规的专门负责物流成本核算的会计人员和机构,计算方法不标准,因而物流管理效益难以体现。

6.物流人才缺乏

企业物流人才缺乏,愿意到煤炭企业来工作的物流人才更是凤毛麟角。目前培养的物流人才不仅数量不够,而且结构单一,主要面向社会物流煤炭企业物流领域需要熟悉煤炭行业.又通晓企业管理、物流管理、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复合型人才。

二、煤炭企业物流管理的对策

1.强化供应链管理.提高物流管理的组织化程度在物流活动优化重组中,煤炭企业应成立专门的物流管理机构,在高度集成的信息系统的支撑下,将采购供应环节、生产环节、销售环节的物流职能集成,对企业内部供应链物流一体化,实施具体的规划设计、组织、控制和管理,从根本上改变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传统物流运作模式,缩短整体供应链中的物流沉淀,加速物流周转.减少不必要的存货风险。在企业外部,按照市场细化的要求,采取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等多种方式,加快区域化物流配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建设,形成供应链联盟,提高物流管理的组织化程度。

2.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独立的物流经营公司

鉴于我国物流市场还很不成熟、很不规范的现状,煤炭企业特别是大型煤业集团可以采取介于自营和外包之间的办法。将企业现有物流服务资产和人员分离出去,成立独立核算的“物流中心”或“物流事业部”,或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独立的物流经营公司。新公司为企业自己的物流业务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在市场上揽业务,以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利用率。

3.将弱势业务外包出去,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核心业务

据统计,煤炭企业有80%以上的原材料和成品的物流服务是由企业自我服务系统和供应商承担的。

随着社会生产分工细化,许多企业开始注重物流资源外取,从长远的观点来看.煤炭企业应改变原来“企业办社会”的经营模式,将所有与运输有关的业务剥离出来,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而把精力集中到自己的核心业务上。

4.加快物流信息系统网络化建设,实现物流信息化

物流的管理效率体现在对信息的采集、传递、处理加工过程中。煤炭企业要依托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平台,建立与现代物流发展相配套的物流信息系统与网上交易系统,并与遍布全国乃至全球的采购网和客户服务网对接,建立功能齐全、资源共享、服务便捷的物流服务网络,以客户定单信息流带动配送物流的实现。借助于准确的信息传递.将传统的、粗放式的物流送货形式,上升为“门到门”、“库到库”甚至“线到线”的精细物流方式.实现物流信息化。

5.建立和完善物流成本指标考核体系,科学合理地降低物流成本

物流成本是进行物流管理、使物流合理化的基础在生产设备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时,压缩煤炭生产过程中成本的空间越来越小,而降低材料成本、采购成本以及运输、仓储、装卸、库房管理费用等物流成本的潜力巨大。因此,煤炭企业应建立相应的物流费用会计核算机构,选择正确的核算方法,了解煤炭企业物流成本结构,制定物流活动计划进行调控,正确计算反映物流成本,并评估物流部门对煤炭企业效益的贡献程度,注重物流成本效益,科学合理地降低物流成本。

6.进行科学的采购分析,加强库存控制

采购分析需要考虑的基本信息包括所采购物料的成本分析、交货时问和地点、交易的付款期限等等。在采购分析时.首先根据企业生产需要.通过参考过去“一定时间内”物料使用量的平均值和变化幅度,确定未来的需求计划。其次需要考查供应商的历史供货情况,即“一定时问内”供货数量的平均值和变化幅度,制定合理的储备量。物流部门要结合以上两个方面,计算出比较合理的交货周期和经济订购批量。

7.加快物流配送网络建设

加快区域化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建设,建立与形成快速、准确、高效的物流配送机制.充分利用和盘活已有的运力和仓储资源,选点设立配送、分拨中心,搞好煤炭集团内部物资的直达配送。

第8篇

关键词:物流,成本管理,企业,费用控制

 

1.物流成本的含义

物流成本是指伴随着企业的物流活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是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物流成本由3部分构成:(1)伴随着物资的物理性活动发生的费用以及从事这些活动所必需的设备、设施的费用;(2)物流信息的传送和处理活动发生的费用以及从事这些活动所必需的设备和设施的费用;(3)对上述活动进行综合管理的费用。物流成本是用金额评价物流活动的实际情况。

2.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物流在企业财务制度中无单独项目

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下,物流成本不是在物流活动的基础上计算各项费用,不实行单独核算,而是混合在“材料采购”、“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及“财务费用”等项目之中。其弊端是企业管理人员不能确认和分配每一项物流活动的费用,无法获取企业物流成本的真实数据,无法准确评价物流绩效,自然也无法对物流成本进行有效控制。结果,物流成本成了阻碍成本降低和增加利润的“黑大陆”。

2.2物流库存、运输成本高

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物流企业基础设施落后造成的。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交通运输矛盾日益突出,我国物流产业一直缺乏现代运输及物流配送的网络技术系统,与发达国家相比,货运的空载率高达6O%,仓储量则是美国的5倍。目前,我国多数物流企业的购货、运输、制单主要由人工完成,货物流转周期长、库存量大、存货成本高。

2.3信息技术落后

我国传统物流经营模式是以仓储、运输、装卸、养护为重点,对商品配送、流通加工、企业内部的信息化改造、物流信息的搜集、处理及、物流技术的引进等环节并不重视。目前,我国大部分物流企业电子化水平低,信息加工和处理手段落后,我国物流企业的信息处理水平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1%。物流环节上成本居高不下,进一步加剧了物流的高成本压力,降低了企业市场竞争力。

2.4缺乏物流成本的综合控制

物流部门向高层管理人员报告的物流成本,只不过是“冰山一角”,而没有向他们的生产、销售部门提供有关物流成本的确切的有价值的资料。降低物流成本只是靠物流部门去解决,而没有与生产和销售部门共同研究解决。

3.对我国企业物流成本进行有效控制的措施

3.1熟悉环境变动以减少对物流成本控制的影响

在物流外包上,物流管理人员有必要经常关注第三方物流市场价格的变动,并积累系统的、详细的市场信息。。最好与专业物流公司建立长期的、双赢的战略合作关系,将非核心业务的物流活动以合同的方式分项委托于专业的物流公司,在低成本高效益地完成非核心业务的同时,进一步集中精力发展其核心竞争力,从而保证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获取最低成本化的高质量物流服务。在企业内部物流环境下,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引进物流技术与物流管理复合性人才,实施物流规划:通过设计产品物流流程图,合理选择物流方案,建立物流信息平台追踪管理,运用先进技术如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系统分析技术、储存理论等实现运输优化、配送优化和储存优化。

3.2建立适宜的物流成本财务核算制度

首先,针对现行会计制度在物流项目设立方面存有的缺陷,企业应根据自身所涉及的物流活动分类编制物流成本的科目,而不是直接将物流成本的各个项目分散到企业成本核算的不同会计账户中。可以设置这样一个表格对各个项目进行统计,并采用当前比较流行的作业成本法进行物流成本核算。

3.3完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与机制

从当前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和需求看,应注意和重视综合性职能机构的建立。企业应积极建立脊椎组织机构模型,该模型能调整好企业的组织结构,理顺各部门之间、各部门内部的关系,明晰权责,以便为下一步的物流流程设计、绩效考核激励体系打下基础。良好的组织结构不仅仅是保证企业高效运作的根本,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员工在事务性工作上所消耗的精力。企业必须组建一个多功能的物流管理团队,该团队帮助构建和执行企业的物流策略,引导企业整合参与物流运作的内部物流组织,使产品能快速到达客户手中。该团队人员来源于库存管理、物流(内部、外部)、客户服务、销售和市场(敏感行业)以及信息系统。同时,企业应当建立物流成本费用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内部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物流成本费用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3.4着力于物流成本费用控制

3.4.1材料费用的控制

材料在价格方面的超支,主要是由于:发生远距运输增加费用;没有经济合理地组织材料运输,发生多次中转费用等造成的物流成本的增加,可采取价格控制的措施,例如实行买价控制,不仅采购员把原料的价格控制在预算价格之内,物流技术人员也要对材料的规格和性能指标进行技术分析,以降低成本;还可以考虑资金时间价值,争取材料直拨,减少中转环节,计算好经济库存,合理确定进货批量和匹次,并加快货物的周转,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尽可能降低材料储备。在材料管理方面,应检查材料采购计划是否由物流技术或预算人员编制,材料耗用是否按计划实行;材料是否因仓储不当而造成损耗量大、材料入库、出库手续是否齐全,是否存在材料领用手续不全,造成库存材料账面不实;是否存有赊欠材料不及时挂账的情况,将赊欠材料不入库而直接进入现场使用,造成材料成本失真等情况。

3.4.2人工费用的控制

物流人工费用的超支,主要是由于实际用工数超过预算,所以我们要从用工数量上加以严格控制,有针对性地减少或缩短某些工序的工日消耗量,从而达到控制物流成本的目的。例如:采用派工单的形式对那些无法零星用工的费用进行计价,具体做法是,由预算人员或派工人员根据定额或以往经验,定出派工天数,完工后还要由派工人员签字确认,最后由物流经理签字。这样就避免了派工无验收、无领导签字、不严谨的状态所造成大量的人工费的流失,大大降低了零星用工天数,也充分调动了物流工人的积极性,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派工单上的工作。。同时要以劳动生产率为中心制定人事政策,与物流从业人员签定定额承包合同,采用供应自动化管理,以此来形成用工规范并降低用工数量。

3.4.3委托物流费用的控制

有效控制委托物流费的方法,可以包括以下几种:其一,是指定一个物流外包最低价,将货源信息分发给不同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以类似于“竞标”的方法选择要价最低,服务水平能达到自己所需的物流机构;其二,是熟悉物流市场行情的变动,分派一个物流专员执行物流市场资料的统计,以积累一定的行业环境知识;其三,是因物流合作关系具有短期的变动性,企业最好是针对物流环节选择所需的多家机构,而不是忠于一家物流企业的服务;其四,是企业应该抓合同环节,确定有利于节约委托费的合同价格,将需求重点盯在产品的安全性上,必要时实施外包环节的追踪管理。同时还必须加强外包业务计划的管理,尽量减少物流环节,合理安排,尽快退场。

综上所述,物流成本控制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要建立全新的控制思想,从全局着眼,才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物流“第三利润源”作用才能真正发挥。

【参考文献】

[1]孙明贵,潘留栓.物流管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2]程刚,物流成本,中国市场物质咨讯,2002,3.

第9篇

论文摘要:现代企业激烈竞争的结果使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都进入一个微利时代,产品的成本和利润也变得非常透明。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体现在生产经营、市场运作的各个方面,不仅是在技术、人才上展开,同时也在物流和供应链方面展开。我国中小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日益要求中小企业从战略发展的高度出发发展物流。中小企业一向是市场的灵活的反应者,几乎在大企业实施物流战略的同时,也对物流的战略积极的反应,也同样采用物流战略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企业发展对物流成本受控的要求十分急迫。物流成本受控的基本要求是明确成本现状。而有效把握物流成本现状的基础保障是构建系统的组织。因此,企业物流系统组织流程再造、机构整合,变分散管理物流为集中系统的管理物流,使企业物流真正的系统化。

随着物流管理意识的增强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人们对物流成本日益关注。企业在物流管理的实践中,也把优化物流成本管理作为首要任务。但是,我们对物流成本管理的认识存在不足。鉴于此,本文拟围绕物流成本管理进行初步探讨,希望能够对中小企业物流成本管理起到促进作用

第1章 绪论

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这已经成为一个共识。同时,每一条供应链都有一个核心企业,如何打造一条优秀的供应链,是每一个供应链核心企业应该关注的问题

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物流是渗透到各项经营活动之中的活动 ,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 ,已成为企业应对市场竞争和维护客户关系的重要战略决策资源 。现代物流管理理念虽然引入我国20余年但发展存在很多不足 ,随着物流管理意识的增强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中小企业对物流成本管理越来越重视。 中小企业加强物流成本管理,有利于降低物流总成本和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物流是业界公认的“第三利润源”,随着“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潜力开发的殆尽,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重视,各个企业试图挖掘经营活动各环节中所隐藏的物流成本。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物流管理已经成为企业降低成本、创造利润、提高经济效益的新途径。我国如果降低1%的物流成本,就等于增长了100亿美元的经济效益, 降低物流成本是提高效益的重要措施。物流成本管理就是通过成本去管理物流,管理的对象是物流而不是成本,物流成本管理可以说是以成本为手段的物流管理方法。

物流成本管理是制造企业物流管理的核心。制造企业物流成本是指为配合企业生产而完成的物流活动占用、耗费的各种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包括从原材料供应开始直到商品送达消费者的运输成本、库存成本(指商品占压流动资金所花的利息)、储存(含入库、在库保管、出库作业)成本、装卸成本、商品加工成本、物流信息处理成本、商品残损成本、顾客退货的处理成本,以及物资回收、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全部物流费用。

企业在物流管理的实践中,应该把优化物流成本管理作为首要任务。但是,我们对物流成本管理的认识存在不足。鉴于此,本文拟围绕中小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存在的物流不合理现象加以认识和分析,并且借鉴发达国家的物流经验,总结出对物流改革的初步思想,希望能够对中小企业物流成本管理起到促进作用。

第2章中小企业物流现状

2.1 我国中小企业的基本情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物流在国外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而在中国才刚刚起步。现代企业激烈竞争的结果使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都进入一个微利时代,产品的成本和利润也变得非常透明。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体现在生产经营、市场运作的各个方面,不仅是在技术、人才上展开,同时也在物流和供应链方面展开,而企业物流服务之间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物流战略已经成为很多大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我国多数中小企业还没有意识到物流战略的重要性以及物流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2.1.1 中小企业在我国的地位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占总量的60%、57%和40%;流通领域中小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中小企业大约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近年来的出口总额中,有60%以上是中小企业提供的。

中小企业已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增长点,在90年代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工业新增产值的76.7%来自中小企业。1998年全国工业企业中,小型企业销售额增长率和工商税收增长率分别为10.27%和11.64%,均高于大中型企业。同年,私营中小企业户数同比上升25.10%,注册资本同比增长40.04%;总产值同比增长49.22%;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1.29%;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64.95%。

2.1.2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具有结构简单、决策迅速、反应敏捷等优点。但生产规模偏小,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在生产效益、技术进步、资金筹措等诸多方面无法与大型企业相提并论。以至于长期以来,我国中小企业的高速发展都是以资源的大量消耗为代价,在财务上表现为成本高、赢利少。而且中小企业技术基础相对薄弱,高级人员配备不足,加上资金因素,很难实施全面的技术更新。因此,中小企业应强化成本意识,注重成本管理。

2.1.3我国中小企业所面临的挑战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跨国企业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慢慢显现出来,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教授说过,政府的作用在未来很长时间内对经济的发展还是很大的影响力。在加入WTO前,中小企业的发展面对的问题显性被体现为由于政策倾斜所引起,加入WTO之后,由于中小企业在国际上的作用被体现以及开放以来中小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和对GDP的支撑作用及国内行业对外资的开放程度,政府政策影响最多只会体现在对宏观经济及产业结构的调控上,所以在加入WTO之后,中小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应该更多的被体现为自身素质问题以及从全球角度来看生存、发展的参予竞争的问题。

2.2 中小企业物流配送情况

我国物流理论研究的两大领域———物资流通和交通系统,不论是物流战略规划还是物流经营管理理论的研究,都从研究者固有的立场和视角出发,片面地强调某个局部的功能要素,缺乏综合性,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直到2001年4月,我国物流的第一个基础性国家标准《物流术语》才正式。对于适合我国国情的物流理论尚缺乏深入研究,同时部分理论研究与实践严重脱节,理论成果的可操作性不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的企业大都把竞争焦点放在生产领域,千方百计地降低物质资源消耗,获取企业的“第一利润源泉”,千方百计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企业的“第二利润源泉”。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生产企业把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的焦点从生产领域开始转向非生产领域,包括采购、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分销、售后服务等物资流通活动以及有关的信息活动。但中国企业缺乏现代物流是“第三利润源”的理念,没有将物流看成为优化生产过程、强化市场经营的关键,而将物流活动置于附属地位,大多数企业将仓储、运输、装卸搬运、采购、包装、配送等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部门,没有纳入一个部门对物流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和统一运作与管理。

2.3中小企业物流存在的弊端

2.3.1 物流成本计算方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没有切实掌握物流成本,尤其是没有切实掌握公司内部的物流费用

(2)在企业内部对于物流成本不甚了解,对于物流成本是什 么也十分模糊 ,弄不清物流成本与制造成本 ,物流成本与促销费用 的关 系。

(3)企业内部计算物流成本的标准时常改变,每一年度都变动的企业较 多。

(4)物流成本中,混有物流部门根本无法控制的成本。

(5)企业不同物流成本的计算标准也不同。

2.3.2计算物流成本的目的也存在以下问题,主要表现在:

(1)计算物流成本的目的不明确。

(2)计算物流成本的目的,只是单纯地想了解物流费用还没有达到利用物流成本的阶段 。

(3)物流负责部门花费很大精力计算物流成本 ,但也只是计算一下物流成本多少而 已 。

(4)物流成本管理,还没有超出财务会计的范围。

2.3.3降低物流成本方面存在的问题

(1)计算物流成本的 目的 ,只是为减低成本 ,高层领导的注意力基本在这里 .

(2)物流部门向高层管理人 员报告的物流成本 ,只不过是”冰山一 角”,而没有向他们以及生产 、销售部 门提供有关物流成本 的确切 的有价值 的资料 。

(3)各个企业计算物流成本的范围本不相同 ,可是有的企业却偏偏要对比 ,并且时喜时忧。

(4)把降低 物流成本 的工作完全委之 他人 (物流专业人员或销售、生产部门)。

(5)降低物流成本 的问题只是靠物流 部门去解决 而没有与生产和销售部门共 同研 究解决 。

(6)没有注意到机构 之间的壁垒已成为降低成本的阻碍有的即使注意到 了.也没有认真解决。

(7)没有建立起多批次 、大量物流系统 .只是企图在过去物流系统的基础上降低物流成本。

(8)没有正规的负责物流会计的专门人员和机构 。

2.4我国中小企业物流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由于传统和历史多方面原因,我国中小企业物流发展面临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

2.4.1市场需求基础限制

我国相当多中小企业仍然保留着传统的经营组织方式,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再加上自身资源的限制,这种以自我服务为主的物流活动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延迟了高效率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的产生和发展。在企业优化内部物流管理、提高物流效率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企业内部物流活动逐步社会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社会化物流的潜在需求。但由于市场发育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不完善,企业无法将其内部低效率的物流设施和组织实施有效地剥离,这就使得企业不得不继续沿用以往的物流方式。

2.4.2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缺陷

尽管我国已出现了一些专业化物流企业,但物流服务水平和效率还比较低。目前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只能简单地提供运输和仓储服务,而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增值服务方面,尤其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服务方面还没有全面展开。另外,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经营管理粗放,很难提供规范化的物流服务。

2.4.3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

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与经济以及物流产业的发展要求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仍然很小,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较少,发展水平较低;各种物流设施及装备的技术水平和设施结构不尽合理,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化程度较低,不能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设施的效率。

2.4.4管理体制和机制障碍

在物流业,我国实行的是按照不同运输方式划分的分部门管理体制,从中央到地方也有相应的管理部门和层次。这种条块分割式的管理体制使得全社会的物流过程分割开来,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物流产业的发展。不同程度的政企不分现象,也影响着政府公正地行使政府职能和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在多头管理、分段管理的体制下,政策法规相互之间有矛盾且难以协调一致,也直接影响了各种物流服务的发展。

2.4.5物流专业人才短缺

我国在物流研究和教育方面还非常落后,物流知识远未得到普及。物流企业对人才也未予以足够重视,从事物流的人员相应地缺乏业务知识、业务技能,从而不擅管理。物流教育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缺乏规范的物流人才培育途径。与物流相关的大学本科教育尚未得到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企业的短期培训仍然是目前物流培训的主要方式。

第3章中小企业物流问题产生的原因

长期以来,人们“重生产,轻流通,重技术,轻管理,对物流的认识淡薄,企业从上到下缺乏必要的物流意识,对物流理念的认识普遍相对滞后,各级管理人员对现代物流在新经济时代对于生产经营的巨大支撑作用和“第三利润源泉”的潜在能力缺乏应有的认识。

3.1.1对供应商管理不够

供应商数量多,质量标准不一,价格混乱。企业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绝大多数来自对外采购和对外协作,物料种类和规格型号多,企业供应商数量多,分布范围广,其中部分供应商是单一的加工性企业,自身没有产品研发能力和质量保障能力,产品的质量较差,增加了需求方的质量控制成本,甚至影响需求方的生产进度。大部分企业没有与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的伙伴关系,供需关系没有固定,由于采购批次多,物流种类多,单一品种物料采购量较小,讨价还价的能力较弱,很难取得优惠采购价格。

3.1.2仓储条件较差

企业的生产场地较小,工厂局部及总体规划布局中的物流的格局混乱,缺少集中的仓储中心仓库,给集中仓储和配送带来困难,为了保证对生产过程的连续供应,在每个车间都建立了材料及半成品暂时储存仓库,存多了会加大库存数量,延长库存时间,存少了又会耽误生产,生产与库存的协调比较麻烦。仓库作业的机械化程度低,仓库货位的利用率不高,物流管理最基本的工作棗容器的单元化,标准化,通用化,没有完全做到,增加了仓储费用。

3.1.3尚未采用统一企业资源计划——RP系统

企业各个部门均采用计算机管理,许多企业尚未采用统一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结合不紧密。库存控制尚未达到最佳状态,物资收发与结算不同步,帐物不符,库存数据失真,物资储备与生产需求不一至,产生大量的呆滞物资,供方时间长,检验时间长,库存数量加大,时间延长,库存费用居高不下。企业销售的商品个性化较强,销售订单数量多,商品的批量小,物料采购计划多,采购批量少,次数多,较难取得批量购货的优惠价格和不能实现准时采购。

3.1.4物流管理的基础薄弱

物流专业功能及管理不完善,企业物流与供应商的物流衔接不紧密,没有开展联合库存管理,供需双方库存信息不能共享。采购信息,供方信息,供货质量信息,供应的生产波动,物资消耗及供应规律,库存中各物资的历史分布等物流基础信息,很少给予认真整理和分析。

3.1.5物流系统效率低下,物流成本不清

物流系统一般没有采取总成本控制,物流成本模糊,分部门核算时总成本不清,各种物资,人员,设备设施和时间效率的浪费现象普遍存在,没有采用先进的物流比较成本,企业内部的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和回收物的衔接与协调不合理,致使整个物流系统效率低下。

第4章发达国家物流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4.1日本中小企业物流的特点

一、

日本物流业的特点

在日本,从事物流服务的有150万人,每50人中有一名是做物流服务的。物流在日本的广泛由此可见。日本的物流管理,已经形成了适合其国情的现代化流通体系。其主要特点是:

1.运输系统现代化。日本政府十分重视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建设,仅1958-1968年10年间,交通运输的投资就增长了27.8%,并实现了运输装备的现代化。公路货运量由1960年的14.9% 上升到1984年的46.2%,汽车运输的优势在日本物流中十分突出。

2.仓储系统现代化。日本仓储一直作为物流的中心环节,被列为重点发展的项目之一。日本建有大型仓储群,担负着物流中心的任务;另外还建有一批小型仓库。这些仓库的建设为日本物流业增添了新的活力,叉车、托盘更是朝标准化、系列化方向发展。

3.装卸搬运系统现代化。日本物流过程中,装卸搬运形成了一个有机系统,其装卸物多数采用叉车,或用链条输送机传送。托盘小车的采用,加速了物流的速度。

4.包装标准化。日本政府曾颁布了《工业生产包装标准》,大多数包装都有统一编号,才能够条码识别物。包装技术或产品包装手段都实现了高度现代化。

5.信息处理现代化。日本的各个物流中心完全使用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它是实现信息处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计算机总控室设有总机,与各工厂、商店、批发商社、用户以及物流中心的各个分机系统都连成了网络,形成自动处理与传输的信息系统。

二、日本物流业的发展经验

1.重视物流业的学习和研究。美国是最早提出物流管理的国家,是世界上物流业最发达的国家。50年代中期的日本,在经济恢复过程中,十分重视学习美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他们在考察美国工厂的运输情况,如搬运设备、搬运方法、库存物资的堆垛方式与厂内运输有关的工厂总体布局和搬运技术的状况之后,正式引进了“物流”这一概念。在日本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持和物流需求的推动下,物流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加之他们非常重视物流的研究与组织管理,从而在进入70年代后,日本在物流技术和管理的探索上,开始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日本物流业除了积极向他人学习借鉴之外,还非常重视自身的科学研究。他们成立了物流研究所、物流学会等机构,组织各方面专家、学者和物流工作者,对共同关心的物流问题进行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研究。为了提高全社会的物流意识,他们召开全国乃至国际会议,即积极提高物流业的战略地位,又提高物流科学研究和管理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日本重视物流科学研究还体现在肯花大力气培养物流管理人才上。除了在有关的大专院校设有物流课程,培养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外,还有群众学术团体为社会培养一般的专业技术人才。如日本物流管理学会和日本物资流通协会,分别举办定期的物流大型讲座,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物流管理人才。

重视物流业信息化。为提高物流效率,适应流通产业发展的新要求,日本政府非常重视物流产业的信息化。据1988年的日本政府颁布的《运输白皮书》报告,80%的运输业者已经各种程度利用了计算机,特别是路线卡车的使用率达到了91%,航空运输业达到了91%,外航海运业为85%,仓库业77%,路线卡车货运业的联网率达到了63%,以其他公司的联网率带到了50%,仓库业的联网率也超过了50%。

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物流业信息化程度已经很高。随着世界性的信息化浪潮的兴起,20世纪80年代后,流通业务将准时生产制引入商品流通中,生产者和销售者采用准时制生产、准时流通的运营方式,加快了物流业信息化的步伐。通过信息化,物流企业在出入货统计与验证、库存管理联网、配送信息管理、载货明细表编制、货物追踪情报、运输车辆管理等方面实现了自动化和效率化。

4.2日本物流业对我国的启示

1.转变观念,学习国际惯例,积极借鉴他国物流发展经验。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应学习国外经验,积极从创造物流发展的宏观环境角度,调整不适应物流发展的行业、地区、部门政策,为物流业的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发展创造条件。此外,积极制定物流业发展规划并赋予规划应有的法律地位,使物流业的发展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同时,我们要更多的关注国际规则,从观念上理解并适应中国经济参与国际化竞争后对物流业的影响。物流从业人员也应加强学习,熟悉国际惯例和新兴物流技术,跟上国外先进水平,促进管理方式与国际接轨。

2.整合传统物流企业,提高物流资源的使用效率。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应逐步推进现有物流服务资源的整合,比如在“物流基地”或“物流中心”的建设方面,应当在开始时就贯彻整合的原则,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在全社会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再比如现行的6个物流系统包括海运物流系统、物资储运物流系统、生产企业物流系统、口岸城市物流系统、电子商务物流系统和外资物流系统等,实现跨系统、跨行业、跨地区以至跨国的物流服务的整合,也是我的必由之路。

3.物流产业要信息化。采取积极措施,促进物流信息系统的发展,加快物流标准化的进程。信息化是现代化物流的灵魂,通过推广物流信息技术,使信息高度网络化,提高物流作业系统的效率,特别是在物流作业的各个环节使用各种先进的物流专用设备和技术,是各物流企业提高作业效率和节约服务成本的一个主要手段。而在我国,这方面差距较大,计算机普及也仅是近几年才开始,所以我们一方面要重视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发展,为物流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物流信息平台,另一方面针对当前物流标准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国际物流标准化的发展方向,政府要高度重视物流标准化工作,对国家已经颁布的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际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深入研究,以托盘、集装箱、各种物流搬运和条形码等通用性较强的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标准进行全面梳理,并进行适当的修订和完善,以使各种相关的技术标准协调一致,提高物流产业中货物和相关信息流转效率。

4.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从整体上提高中国物流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教育水平。“日通”是日本最大的综合物流企业,业绩在同行中排名第一,居世界第五位,其主要原因是“日通”公司的员工队伍业务技术都很精通,敬业精神很强,而我们在这方面远不如人,员工文化层次普遍较低,领导观念陈旧,缺乏现代管理理念,尤其物流产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政府应积极支持和引导物流科研工作,特别是要充分调动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积极性并促进它们之间的合作,引导企业、行业组织及民办教育机构参与并开展多层次的物流人才培训和教育工作,让有条件的院校开办物流专业或相关专业课程,提高素质,为物流领域培养高级的经营管理人才。

第五章 如何控制中小企业物流成本

企业的竞争能力最终反映在对市场的把握能力和获得客户持续满意的能力。这个能力体现在对市场信息的把握程度和反应速度上,通过对市场先机的把握去创造更大的需求市场.这就是积极的参与市场竞争.市场竞争的最终表现是价格,价格竞争的本钱是成本,成本下降的空间取决于物流成本物流降成本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这个利润源如何凸现。要实现物流成本的降低,首先必须了解物流的实际情况,建立物流成本数据库,对物流系统进行分析,有了基础数据,就有了比较基础,就可以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有了比较基础,才可能制定目标,建立新的物流系统。当前,很多企业的物流管理采用的是分散管理物流的体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能力建设、合理化改进、物流运作、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分别由若干部门完成,物流系统涉及成本方面的基础数据很难进行完整有效的统计。这个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 现行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中没有单独考虑到物流成本的问题;2. 物流成本的各个项目分散在企业成本核算的不同会计帐户中;3. 从现行的会计系统中无法直接得到各个物流成本项目的金额。由于难于了解企业物流成本的现状,物流的利润源就掩藏在“冰山”之下,使得企业无法明确目标无法有效“开发”这个利润源企业发展对物流成本受控的要求十分急迫。物流成本受控的基本要求是明确成本现状。而有效把握物流成本现状的基础保障是构建系统的组织。因此,企业物流系统组织流程再造、机构整合,变分散管理物流为集中系统的管理物流,使企业物流真正的系统化

5.1物流成本管理对策

5.1.1树立T c M 理念,健全企业物流管理体制TCM I理念

贯彻以人为本原则强调企业全员参与突出综合利用系统观点、现代管理技术和目标管理策略 ,对物流成本进行整体管理 。为此,企业应加大 TC M f宣传力度全员强化物流成本意识,积极参与成本管理 ,营建 TC M 实施的良好氛圉。同时,物流成本管理涉及权力和利益的重 新分配。因此企业应加强对物流成本管理的领导 ,确立其应有地位 ,组建权威的管理机构实现物流管理的专门化 ,全面负责和协调物流管理工作 。

5.1.2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强化物流成本意识在责权利一致的原则下,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将个人利益与物流成本管理绩效挂钩推行市场 经济体制下的年薪制”对贡献突出的员予以精神和物质奖励 。同时 加大物流成本管理的宣传力度 ,使人们尽快认识并接受现代物流 。为鼓励境内外物流人才进入企业 ,政府可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工资福利和住房等方面予以一定政策倾斜。

5.1.3 建立科学合理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实行物流费用单独核算

明确物流成本的核算内容和核算方法使物流成本管理与财务会计在系统上联结起来。以成本会计为基础完善物流成本分类,将其分成直接成本 、间接成本和 日常费用等三大项 。实施以活动为基础的成本核算制度 将有关费用分解到消一定资源的活动而不是某个部门以正确评价物流绩效 .

5.1.4优化企业物流系统找降低成本的切入点对企业的物流系统进行优化

要结合企业的经营现状寻找一个恰 当的物流运作方式,应该得到企业上层领导的高度重视要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优化物流系统不仅物流管理部门要成为主导者 ,还涉及到生产销售等部门,物流管理部门在企业的地位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物流系统化工作的质量。从物流管理部门的角度出发优化物流系统首先从改善物流作业 效率入手 ,将企业 的物流活动与生产和销售活动连为一体,实现生产 、销售和物流一体化 ,进而实现供应链过程 的一体化 。

5.1.5提高物资周转率

严格控制存储费用提高物资周转率 ,加快物流速度,既可以减少资金占用 .缩短物流周期 ,又能降低存储费用 ,从而控制物流成本企业可以通过加快采购物流、生产物流 、配送物流 、销售物流等措施 ,提高物流速度 ,缩短物流周期增加资金的利用率。确定优库存量的关键在 于 ,既满足生产和销售的需要 ,又满足库存控制的要求 ,使库存费用与采购费用之和最小化 ,对于使用或销售比较稳定的物 资,可采用定量订货控制法,而对于使用或销售量不稳定的物资,可按照定期订货控制法进行经济批量订货。

5.1.6构筑有效的物资采购成本控制体系企业应设法降低物料采购的各项费用,强化采购人员的业务素质 ,积极采用JST采购、供应链采购和网上采购 、外包采购等现代采购技术按照物项采购价值实旋 A BC技术分类管理 ,将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现货采购与远期合同采购 直接采购与间接采购有机地结合起来。物资采购应通过合理的价值分析(物资价值 = 功能 /成本),选 择质优价廉的物资 ,从而降低采购成本 。同时企业应建立科学的供应商调查 、评审、遴选体系建立和完善索赔制度。

5.1.7 正确处理物流成本与物流服务的“效益背反效应 ”

5.1.8 企业应转变 以规模效应获取经济效益的思路,探寻降低物流成本 的新途径建立满足需求多样化的新型制造模式--- 大量订制化生产 ,树立客户至上的物流理念通过构建信息网络、利润共享等方式 ,与关键客户建立战略协作关系加快市场反应速度使其服务能力与客户需求相匹配 ,确保物流服务与物流成本的最佳结合 ,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5.1.8完善营销绩效评价体系

控制退货现象的发生企业应及时掌握零售商或批发商的经营状况追踪最终客户需求和流通在库动向不断调整产品的产量和品种 ,建立和完善销售管理信息系统 。此外 ,企业必须改变片面追求销售额的目标战略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客户的科学营销绩效评价体系。营销业绩考核不能以每月的销售额作为主要指标而应结合中间商在库情况和年度销售额作为考评标准 ,避免推进式销售而引起的流通在库增加的负效应 ,并在制度上明确退货的责任 ,从根本上控制退货现象的发生。

5.1.9系统分析综合控制

实现供应链一体化企业应按照现代物流的系统理念从总成本的角度出发分析研究物流各环节的成本控制,整合各项物流业务 ,追求整个物流系统的效率化。企业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核心业务从战略的高度对自营物流进行综合评估以物流成本最小化为最终目标 ,选择物流联盟和第三方物流(TPL) 等新型物流模式。通过实施 TPL战略企业将部分或全部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物流机构 ,利用 TPL 的专业优势、规模效应和增值服务 ,有效地节约物流成本 ,提高资金周转率 。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化新型物流供应链管理体制下不断得到发展应考虑从产品制成到最终用户整个 过程的整合优化协调企业与供货商 、运输商 、客户之问的关系实现信息共享 、技术扩散 ,资源优化配置,以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在全球寻求资源采购、生产制造和产品分销 。

5.2、中国企业物流的发展战略

5.2.1加快物流标准的制定

建立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物流标准化问题进行统一协调、规划、管理。物流标准化是以物流为一个大系统,制定系统内部物流设施、机械装备、专用工具等的技术标准,包装、仓储、装卸、运输等各类作业标准以及作为现代物流突出特征的物流信息标准,形成全国以及和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

5.2.2加快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

加快综合物流中心的建设,是提高物流综合效益的核心。大型综合物流中心,是指多功能、高层次、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的社会化物流中心。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综合物流中心在地区经济发展中极具重要作用。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关键在于资金的筹集,企业除调集自有资金外,重点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以多种方法吸纳资金。

5.2.3积极使用高科技物流设备,改善物流管理技术

在积极发展物流的同时,应大力推广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专用车辆、先进的装卸、仓储技术等。引进国外物流管理技术,有助于我们破除只盯着眼前的既得利益、把精力放在低水平的扩张及对本部门的垄断保护等方面落后的观念,从而缩小我国物流业与现代物流的差距。

5.2.4企业要构筑一体化物流战略

任何一个企业只有与别的企业结成供应链才有可能取得竞争的主动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将物流活动纳入系统化的统一管理,一体化物流既提高顾客服务水平又降低物流总成本,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企业内部实现不了一体化,就谈不上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合作形成一体化供应链。但是并不是每个企业都成立物流服务部或物流子公司,只有那些物流活动具有相当规模的企业,才有必要成立物流服务部或物流子公司。但对于新成立的企业,就应该将精力集中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将物流给第三方经营。而对于一些大规模的制造企业来说,要拿出几个亿来自己做物流,依据国际的经验,仍值得认真思考。所以在不需多大投资的情况下,整合内部物流,把外部物流交由第三方去做,会获得更好的效果。

5.2.5缔结战略联盟,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竞争

中国的大型制造企业、商业企业要迅速从“大而全”的经营误区中解脱出来,不失时机地与合适的供应商、储运商等结成战略联盟,通过合作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竞争,同时又实现互惠互利。要积极寻求与核心企业的战略合作,成为核心企业长期的、稳定的战略伙伴。结成战略联盟,实行供应链管理,以供应链参与国内、国际竞争,提高中国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市场份额已是大势所趋。

5.2.6开拓全球性物流,寻求全球性市场空间

中国的企业要增强竞争忧患意识,在抓住国内市场的同时,要放眼世界,构筑全球化战略,以一体化的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在全球寻求资源采购、生产装配和产成品分销,参与国际化竞争。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实现对顾客的快速反映、提高顾客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总成本或供应链成本,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并在全球性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六章 未来企业物流趋势与展望

第三方物流日益成为企业物流的主导方式。从欧美看,生产加工企业不再拥有自己的仓库,而由另外的配送中心为自己服务,已经成为一种趋势。1998年美国某机构对制造业500家大公司的调查显示,将物流业务交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货主占69%(包括部分委托)。同时研究表明,美国33%和欧洲24%的非第三方物流服务用户正积极考虑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日益广泛用于物流领域,物流与电子商务日益融合。上世纪70年代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曾简化了物流过程中繁琐、耗时的订单处理过程,使得供需双方的物流信息得以即时沟通,物流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得以精确衔接,极大地提高了物流效率。而互联网的出现则促使物流行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基于互联网的及时准确的信息传递满足了物流系统高度集约化管理的信息求,保证了物流网络各点和总部之间以及各网点之间信息的充分共享。

在当今的电子商务时代,全球物流产业有了新的发展趋势。现代物流服务的核心目标是在物流全过程中以最小的综合成本来满足顾客的需求。

6.1电子商务为物流企业提供了良好的运作平台,大大节约了社会总交易成本。

尽管物流管理同样具有一般企业管理的共性,它也有其独特的个性。物流管理的大部分内容涉及到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衔接和协调,因此,物流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盲区和难点,运作不好,将导致企业物流效率乃至整个企业运作效率的低下。

电子商务则恰好为物流管理提供了良好的运作平台。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中的各个节点企业能更好地实现信息共享,加强供应链中的联系,使企业可以提高生产力,为产品提供更大的附加值。

6.1.2电子商务极大地方便了物流信息的收集和传递

信息对于企业经营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包括EDI、条形码POS系统等先进的信息交换手段得到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手工工作带来的失误,降低了运营费用。图2是一个典型的EDI系统:

更为重要的是,电子商务系统能够收集到大量的市场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加工和处理,很容易得到富有价值的商业资讯和情报,比如客户的定购数量、购买习惯、商品的需求变化特征,等等,这些资料对企业制定营运管理政策、商品开发和销售具有重要的价值。

6.2信息化

电子商务时代,物流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必然要求。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因此,条码技术(Bar Code)、数据库技术 Database 、电子定货系统 EOS 、电子数据交换 EDI 、快速反应 QR 及有效的客户反映 ECR 、企业资源计划 ERP 等技术与观念在物流中将会得到普遍应用。信息化是一切的基础,没有物流的信息化,任何先进的技术设备都不可能应用于物流领域,信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将会彻底改变世界物流的面貌。

6.3自动化

自动化的基础是信息化,自动化的核心是机电一体化,自动化的外在表现是无人化,自动化的效果是省力化,它可以扩大物流作业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物流作业的差错等。

6.4网络化

物流领域网络化的基础也是信息化,这里指的网络化有两层含义:一是物流配送系统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包括物流配送中心与供应商或制造商的联系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另外与下游顾客之间的联系也要通过计算机网络通信,比如物流配送中心向供应商提出定单的过程,就可以使用计算机通信方式,借助于增值网(Value Added Network,VAN)上的电子定货系统(EOS)和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来自动实现,物流配送中心通过计算机网络收集下游客户的定货的过程也可以自动完成;二是组织的网络化,即所谓的企业内部网(Intranet)。比如,台湾的电脑业在90 年代创造出了“全球运筹式产销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点是按照客户定单组织生产,生产采取分散形式,即将全世界的电脑资源都利用起来,采取外包的形式将一台电脑的所有零部件、元器件、芯片外包给世界各地的制造商去生产,然后通过全球的物流网络将这些零部件、元器件和芯片发往同一个物流配送中心进行组装,由该物流配送中心将组装的电脑迅速发给订户。这一过程需要有高效的物流网络支持,当然物流网络的基础是信息、电脑网络。

物流的网络化是物流信息化的必然,是电子商务下物流活动的主要特征之一。当今世界Internet 等全球网络资源的可用性及网络技术的普及为物流的网络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物流网络化不可阻挡。

6.5智能化

这是物流自动化、信息化的一种高层次应用,物流作业过程大量的运筹和决策,如库存水平的确定、运输(搬运)路径的选择、自动导向车的运行轨迹和作业控制、自动分拣机的运行、物流配送中心经营管理的决策支持等问题都需要借助于大量的知识才能解决。在物流自动化的进程中,物流智能化是不可回避的技术难题。好在专家系统、机器人等相关技术在国际上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为了提高物流现代化的水平,物流的智能化已成为电子商务下物流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6.6柔性化

柔性化本来是为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理念而在生产领域提出的,但要真正做到柔性化,即真正地能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来灵活调节生产工艺,没有配套的柔性化的物流系统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20世纪90 年代,国际生产领域纷纷推出弹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制造资源系统(MRP)、企业资源计划(ERP)以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和技术,这些概念和技术的实质是要将生产、流通进行集成,根据需求端的需求组织生产,安排物流活动。因此,柔性化的物流正是适应生产、流通与消费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物流模式。这就要求物流配送中心根据消费需求“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的特色,灵活组织和实施物流作业。

另外,物流设施、商品包装的标准化,物流的社会化、共同化也都是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的新特点。

6.7电子商务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趋势

电子商务时代,由于企业销售范围的扩大,企业和商业销售方式及最终消费者购买方式的转变,使得送货上门等业务成为一项极为重要的服务业务,促使了物流行业的兴起。物流行业即能完整提供物流机能服务,以及运输配送、仓储保管、分装包装、流通加工等以收取报偿的行业。其主要包括仓储企业、运输企业、装卸搬运、配送企业、流通加工业等。信息化、全球化、多功能化和一流的服务水平,已成为电子商务下的物流企业追求的目标。

6.8多功能化--物流业发展的方向

在电子商务时代,物流发展到集约化阶段,一体化的配送中心不单单提供仓储和运输服务,还必须开展配货、配送和各种提高附加值的流通加工服务项目,也可按客户的需要提供其他服务。现代供应链管理即通过从供应者到消费者供应链的综合运作,使物流达到最优化。企业追求全面的系统的综合效果。

6.9一流的服务——物流企业的追求

在电子商务下,物流业是介于供货方和购货方之间的第三方,是以服务作为第一宗旨。从目前物流的现状来看,物流企业不仅要为本地区服务,而且还要进行长距离的服务。因为客户不但希望得到很好的服务,而且希望服务点不是一处,而是多处。优质和系统的服务使物流企业与货主企业结成战略伙伴关系(或称策略联盟),一方面有助于货主企业的产品迅速进入市场,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则使物流企业有稳定的资源,对物流企业而言,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正逐渐成为比价格更为重要的选择因素。

6.10信息化——现代物流业的必由之路

在电子商务时代,要提供最佳的服务,物流系统必须要有良好的信息处理和传输系统。在大型的配送公司里,一般都建立了ECR 和JIT 系统。有了它,就可做到客户要什么就生产什么,避免了盲目生产。仓库商品的周转次数一般每年达20 次左右,若利用客户信息反馈这种有效手段,可增加到24 次。通过JIT 系统,可从零售商店很快地得到销售反馈信息。配送不仅实现了内部的信息网络化,而且增加了配送货物的跟踪信息,从而大大提高了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降低了成本。

6.11 全球化——物流企业竞争的趋势

20世纪90 年代初,由于电子商务的出现,加速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致使物流企业的发展达到了多国化。它从许多不同的国家收集所需要的资源,再加工后向各国出口,如前面提及的台湾电脑业。

全球化战略的趋势,使物流企业和生产企业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社会化大分工。生产厂集中精力制造产品、降低成本、创造价值;物流企业则集中精力从事物流服务。物流企业的满足需求系统比原来更进一步了。例如,在配送中心里,对进口商品的报关业务、暂时储存、搬运和配送,必要的流通加工,从商品进口到送交消费者手中的服务实现一条龙。

第七章 总结

物流战略已经成为很多大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我国多数中小企业还没有意识到物流战略的重要性以及物流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我国的中小企业必须重视自身物流系统的建设,将物流系统的建设上升到战略角度!

第10篇

关键词:物流,供应链,第三方物流

 

1 引言物流系统包括物资的流动、信息的流动和资金的流动,支撑物流体系的除物流搬运技术、管理工程、信息技术外,供应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物流过程是具有成本的。据统计,我国物流成本占据产品本身的40%左右,而经济较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一般只占其产品的25%左右。今天的物流系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模式快速响应市场环境的变化——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使物流系统具有高度的敏捷性,降低成本除了相应的技术外,对其进行评估和管理也是重要的一环。

2 我国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2.1 对物流的重视程度不够过去很长时期内,由于供给不足,难以有效满足生产、生活所需,为弥补供需缺口,国家主要致力于如何增加生产,而对流通领域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以投入领域为例,国内大部分资金投向了农业生产领域,进入流通领域的远远不足。对物流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截至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以物流科技创新和知识型物流人才为核心的物流教育体系,而且这些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又大多侧重于工业产品物流,真正精通物流的却是凤毛麟角。

2.2物流主体发育尚不成熟物流的有效运作必须依赖于多元化的物流载体。但现阶段,我国物流的运作载体比较单一,国有和集体性质的流通企业普遍背负着历史积淀的各类包袱,从执行调拨计划转向市场竞争有一个艰难的适应过程,缺乏竞争优势,其中己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从物流行业中退出。因而整个物流领域运作主体竞争能力弱的问题十分突出。

2.3供应链管理薄弱由于物流是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对象是沿着整个供应链的链条流动,物流的管理过程和供应链的管理过程难以截然分开。随着物流的发展,供应链的重要性日渐显露,供应链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物流的成本高低。科技论文。而现阶段,我国建立的较为完整的供应链还不多见,加工企业和一些新成立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本身实力薄弱,很难成为供应链的核心主体。当前大部分的流通和交易活动都由批发市场承担,从理论上讲,这些批发市场算是供应链的核心主体。然而多数批发市场还处于较为原始的状态,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虽然有一部分早己实行了改制,但仍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本色,大量的自原材料供应到生产,再到销售,整个链条还基本被分割为两段:一是“生产一—流通”环节,即从农户到批发市场或集贸市场;二是“流通一—消费”环节,即从批发市场到消费者。在两个环节的结合处,由于各个交易主体只注重和追求个人利益,诱发了诸多问题,从而注定了供应链只能是一条断裂的链。

3.解决问题的对策3.1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没有物流主体,就不会有物流的发展,我国物流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物流运作主体缺位。为此,在物流发展过程中应该有意识通过体制创新,改造、培育和壮大物流主体,使其在物流发展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针对我国目前情况,物流主体可以是以下几类企业:(1)国有流通企业。(2)民营物流企业。(3)品牌知名度高、上规模、上水平的外资物流企业。 (4)第三方物流企业。就不同于工业品的特性来说,积极推进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培育是当前物流发展的重要方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具有专业化的物流知识、技术、设备、专业人员以及系统化的物流规划和管理水平,能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满意的专业化服务,让它们来整合物流市场,效果是非常积极的。通过第三方物流的专业化运作减少流通中诸多不必要的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将商品从企业直接送往零售商的货架,甚至消费者手中。还可以根据零售商的信息反馈,对企业发放订单,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实现“订单生产”。根据当前形式,国家或地方政府应通过积极引导和政策支持的方式,将以上一些物流主体,改制成专业物流公司壮大物流队伍。

3.2 构建产业化模式下的供应链实践证明,合理完善的供应链下的物流是一个统一规划下的物流系统,具有供应链的管理特征,表现出集成化优势,并且供应链管理中“业务流程重组”思想促进了物流系统的敏捷性,通过消除不增加价值的部分,为供应链的物流系统进一步降低成本和顺畅运行提供了保障。合理性和协调性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使得在这一环境下的物流系统能够实现各环节之间的“无缝连接”。与工业品有着相似之处,针对目前生产、销售较为分散、复杂、流通不畅的状况,建立合理的供应链对于推动物流顺利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化产生于我国分散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过程中,主要目的是通过产业化经营实现企业与大市场的对接,即以市场为纽带将产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上下游企业之间还保持着传统的竞争关系,各个经营主体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彼此之间缺乏适宜的利益连接机制,往往是一条断裂的供应链。科技论文。供应链则将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由传统竞争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组成供应链联合体,与其他供应链相竞争,最终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

3.3 提高物流技术水平大多数一般都要经过这样几个主要环节:生产者——产地市场运销批发商——销地市场零售商——消费者。在整个物流链条上,技术创新是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动力必须把技术创新放在突出位置。(1)扩展加工环节、提高加工和包装技术。未经加工的,无论是流通时间还是流通效率,都不适应多环节、长距离的流通链条。为保证高效运输,零散销售,集中将运往售点进行新包装、分装加工,即大包装改小包装,散装改小包装等。因此,只要在这些精加工、细加工和包装上狠下功夫,积极采用新型的保鲜技术,延长储藏时间,扩大销售半径,最终价值将得到明显提高。科技论文。(2)积极运用现代营销手段。在抓好传统销售方式革新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和应用现代销售手段。鼓励龙头企业或销售公司在大中城市特别是沿海沿边口岸设立销售网点和对外窗口,发展商,建立直销市场;大力发展连锁经营、配送等形式,积极运用拍卖、等现代交易方式。随着贸易的国际化发展以及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商品的购买、消费方式也会发生巨大变化,网上购买的比例会逐步增加,要适应信息化、网络化趋势,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网上交易。

4. 结论我国应该大力推广和普及物流管理理论,特别是物流成本核算理论,让企业管理人员了解先进的物流理论并将之不断应用到物流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只要在这种前提下,企业才能强化对物流的管理,并结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更好的物流管理理论。虽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就引入物流理论,但必须看到大部分企业的管理人员对物流的知识却知之甚少,这也从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我国物流管理水平的落后状况。

参考文献

[1] 焦文旗. 美国物流业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商业研究, 2004,(03).

[2] 贾卫丽,王成艳,赵瑞莹. 关于物流的供求状况分析及对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3).

第11篇

关键词:系统评价 物流 电子商务

中图分类号:F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6-142-02

电子商务代表未来的贸易方式,消费方式和服务方式,是信息化和网络化的产物。在目前情况下,随着支付体系的不断建立健全,商流、信息流、资金流都可以在网上进行,于是更多的目光就集中到了电子商务的物流系统这一问题上来。在电子商务的运营中,物流作为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将对企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因而电子商务企业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建设适合企业自身要求的物流模式。那么,如何准确地对电子商务企业物流系统的效果进行判断、评价,为改善物流系统提供参考依据,就成为随之而来的问题。物流系统评价是运用数量统计和运筹学方法,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分析,对物流系统的运营,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由于物流成本核算比较困难,绝大多数电子商务公司都将降低物流成本作为一项有效增值的措施,因此,电子商务企业为了健康快速的发展,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有效的电子商务物流绩效评价模型。

1电子商务物流系统的评价原则

对于一个电子商务物流系统进行评价往往是一项非常复杂又重要的任务。在选择物流系统方案之前要进行方案可行性评价,方案实施过程中要进行方案跟踪评价,实施完成后要进行方案验收评价,系统投入运行后要进行运行现状评价。评价的目的是判断物流系统是否在满足各种内外条件约束时实现物流系统的预定目标。由于各个电子商务企业物流系统的目标各有侧重,因此,物流系统评价的标准,考虑的因素,评价的方法等也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电子商务物流系统的评价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1全面性原则

评价是为了决策,因此只有保证了评价的全面性,确保资料的可靠和正确并防止评价人员的倾向性,才能实现决策的正确性。同时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评价人员。

1.2实用性原则

在保证电子商务物流系统的基本功能上评价指标要有实用性。其所涉及的经济内容、空间范围、时间范围、计算口径、计算方法应可比。个别方案功能突出,内容有新意,也只能说明其相关方面,不能以偏概全,代替其他方面的内容。

1.3系统性原则

评价指标要根据其重要性有针对的选取,既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电子商务物流的本质特征,又具备简洁、重要、实用,不强调面面俱到。

1.4可操作性原则

指标的设置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在实际评价中,指标数据易于从已有资料、报表中获得。同时建立的指标体系还要考虑到利用电子计算机操作的要求,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1.5相对独立性原则

由于电子商务物流系统的内涵与外延非常丰富,描述其运行状况的指标之间常常存在信息重叠的现象。因此在选择指标时,应尽可能选择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指标,以具有纵向、横向可比性的相对指标为主,从而增加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电子商务物流系统的评价标准

为了从总体上把握物流系统现状,寻找物流系统的薄弱环节,明确物流系统的改善方向,才需要对物流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因此,需要根据各个系统的不同情况制定出评价的标准。通常评价标准包括以下几项:

2.1经济性

包括初始投资,每年的运营费用、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投资回收期以及全员劳动生产率等。

2.2可靠性

包括电子商务物流系统各个环节的可靠性和整个系统的可靠性,技术的成熟程度,设备故障率和排除故障所需时间。

2.3安全性

包括商品的安全和人员的安全以及正常运行和紧急状态下的系统安全保障。

2.4敏感性

包括电子商务物流系统各环节与企业销售节奏相匹配的能力以及调整物流路线的可能性。同时还包括当企业外部环境发生变动时的系统的适应性。

2.5服务水平

包括电子商务物流系统对于顾客要求做出快速响应的能力及顾客的满意度。

在具体对一个电子商务物流系统进行评价时,可以根据所确定的每一项评价标准的重要程度分别赋予权重,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对物流系统进行综合评价。

3电子商务物流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对于电子商务物流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近年来虽多有研究,但总体上,研究工作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问题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在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中,没有综合指标。物流服务方面作为考核指标,缺少诸如物流成本、存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等的财务指标。第二,现有物流绩效评价指标如客户满意度、送货灵活性等,主观性太强,一般的指标评价办法是找专家来对这些标准进行评分,而这些指标存在着难确认、专家认知及评价不同等等问题。如果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看,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它是若干个单项评价指标组成的有机整体,能反映出评价目的和要求,它将物流系统各项评价指标的实际值与设定的基准值相比较,把现实系统与基准系统的差别显示了出来。所以,电子商务物流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时,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物流系统特征值指标,以便从总体上反映物流系统的现状,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改善方向。因企业的整体物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比较复杂,涉及的问题太多,故暂不建立全面的物流指标体系。仅以电子商务营运企业中最明显、最急迫的销售物流子系统为例建立评价指标。在生产率方面,有日均配送货物吨数、网上日均配送订单数、成品资金周转率;在成本控制方面,有销售物流费用率、平均每单配送成本;在服务质量方面,有平均配送时间、货损率、网上订单准确率、顾客投诉率。

4电子商务物流系统的评价方法

由于各个电子商务物流系统的结构不同,性能不同以及评价因素不同,评价的方法也各不同相同。因此,应根据各个系统的不同情况来选择系统评价方法。目前国内外系统评价使用的方法很多,一般可以分为三类:定量分析评价,定性分析评价和两者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经典的综合评价法有总分法,加权平均法。由于电子商务物流系统各因素都是模糊的概念,权重也带有模糊性,经典的方法就不适用了。因此目前电子商务物流系统的评价主要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主要原理是:已知决定物流系统诸因素的集合及物流评价指标集合。记为:F={f1,f2 …,fn} F中按各指标Fi对评价物流系统的优劣的影响程度不同赋予不同的权重,形成各指标间的权重分配集合W,记为W={w1,w2,…wn},并规定=1, wi W为F上的模糊子集。评价结果的等级集合为E,记为E={e1,e2,…en}。对评价指标集内,诸因素的评定是一种模糊映射,所以描述评价的结果只能用对F做出E评定的可能性大小来表示,这种可能的程度称为隶属度,记为rij(rij为单因素评价向量)评价矩阵为:R= 其中i=1,2,…n,j=1,2,…m。矩阵当中第i行表示第i个因素Fi的评价结果。在考虑诸指标的权重分配后,可得到该物流系统的模糊综合评价集为B=W*R。由B值可将物流系统的诸评价指标进行排序,得出该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即按最大接近度原则来判定等级。必须指出的是,由于电子商务物流系统的复杂性,有些主要因素还可以划分为许多独立的因素。为此,必须进行二级模糊综合评价,甚至三级评价,以得出更为细致的结果。在上面的评价计算中,单因素评判矩阵描述了对电子商务物流系统的评价状况,最终求得的模糊综合评价集是该系统的整体综合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1]刘庆斌.企业电子商务物流体系的综合评价[J]. 中国流通经济, 2001(3):9―11.

[2]魏修建. 电子商务对物流的影响[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0⑴.

[3]杜广志.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研究[D].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

第12篇

关键词:物流园区;规划;选址;规模

现代物流产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物流园区作为现代物流中的一种新的运营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物流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成本,对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吉林省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的目标,在进行科学合理地对物流园区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以下几点规划原则。

一、物流园区选址应符合交通圈优势和经济圈优势

选址规划是关系到物流园区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通过分析日本、德国、荷兰等物流产业发达的国家成功建设物流园区的经验,可以看出这些地区在建设物流园区时,园区所在地是否具有交通圈优势和经济圈优势都是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首先,物流园区要具有良好的交通区位条件。国内外成功的物流园区,大多数位于城市的边缘、交通条件较好、用地充足的地方,靠近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如海港、空港、铁路站场、公路站场及各类交通枢纽中心,便于货物的进出。

其次,物流园区在空间布局上还需考虑物流量、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物流土地价格、劳动力成本、大型企业分布等经济条件因素。

对于吉林省物流园区的选址规划,要具体分析出吉林省各地市州交通条件和经济条件的优劣,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各种选址方法,最终确定出物流园区所在的位置。

二、物流园区规模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在我国现阶段,物流园区的规模究竟应该多大才是最合适的呢?它又是如何确定的呢?一般来说,物流园区的地理位置、辐射范围、所服务的产品类型和物流量等因素会影响园区规模的大小。其中,物流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物流量又和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物流量也就越大,其园区的占地规模也要相应扩大。

在国外,日本的物流园区平均建设面积74公顷(不足1平方公里),德国的一些物流园区建设规模较大,但也只有一小部分物流园区在100公顷(1平方公里)以上。而我国已经建成的物流园区一般占地面积都比较大。一些物流专家估算,占地面积在100—200公顷的物流园区占全部物流园区的将近20%。很多地区追求物流园区的超大规模,实际上与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符,虽然物流园区建成了,但因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导致物流园区的空置率过高,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吉林省物流园区的发展一定要根据吉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来决定,但不一定要按照东部地区的模式来建设物流园区,更不可盲目照搬发达国家的做法。针对吉林省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物流园区规模不能太小,因为没有考虑未来吉林省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用地不足,无法实现预期资源的整合,不利于吉林省整体经济的发展。因此,吉林省物流园区的规模布局应具有适当的超前性。另一方面,物流园区规模又不能太大,应避免由于盲目性和与实际脱节的超前性所带来的浪费。因为没有经济发展水平的支撑,没有相应物流量的支撑,其结果只会造成大量投资的浪费和园区资源的大量闲置。因此,适度规模的物流园区对吉林省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物流园区应大力发展信息网络系统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快发展,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自动化分拣系统、无人驾驶叉车以及新兴电子商务技术等的普遍使用,物流园区正经历着一场信息化革命。这是物流园区未来的发展趋势。没有信息化,再先进的物流设施也无法实现物流的迅速性和准确性。

欧美发达国家的物流园区在管理上有着共同的特点,即实现了比较成熟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不但使商品配送即时准确,保证商品流通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转,还可节约劳动力成本。

由于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众多部门、机构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与共享,因此在吉林省物流园区的系统规划中,要把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作为系统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

吉林省物流园区要积极推进物流园区管理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快建立物流园区基础信息服务平台,提供一系列物流方面基础数据的服务平台,如提供公路、铁路、航空、海运等方面的全方位服务。同时,充分发挥物流园区内信息共享以及技术的优势,大力发展包括路径优化、运输优化、成本优化等在内的物流优化和数据分析的业务。积极对物流园区内的各种物流信息系统进行整合规范。物流园区只有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降低物流成本,实现规模化效益和网络化运营,才能在互联网时代的变革过程中求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四、物流园区要积极吸引专业人才

物流园区的系统规划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管理、交通运输、工程建设、信息管理等多个方面,因此亟须大量的专业型高级人才参与其中。

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物流人才的需求量约为30—40万人,在职人员培训量约为100—200万人,但我国在物流专业人才教育和培训方面仍然不能满足物流园区发展的需求。在吉林省既有的物流园区从业人员中,符合专业要求的物流人才较少,而且层次较低。除了储存、运输、货运等领域的物流人才紧缺以外,相关的系统化管理人才,懂得进出口贸易业务的人才,电子商务物流人才,掌握商品配送和资金周转、成本核算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的国际性物流高级人才也极为紧缺。

吉林省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应该充分利用既有物流园区丰富的资源,培训各类物流专业人才。也可与高等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增加物流相关专业的实训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管理和操作能力,为物流园区输送大量合格的专业人才。物流园区还要通过各种优惠条件,如优厚的待遇,吸引高级人才进入物流园区,从事更专业性的技术操作。(作者单位:长春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项目: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课题“吉林省物流园区系统规划”(项目编号2011B418)

参考文献:

[1]曹明,罗璐,洪力京.我国物流园区规划设计的问题与对策[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9(2).

[2]马玉洁,侯颖丽,张晓亮.有关现代物流园区规划设计的几点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8(15).

[3]张兴远.B市物流园区规划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

[4]陶经辉.物流园区布局规划与运作[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5).

[5]陈然.邯郸陆港物流园区建设方案探讨[J].物流论坛,2009(9).

[6]刘长俭,张庆年.国外物流园区规划与经营模式[J].综合运输,2006(2).

[7]晏绍庆,凌湖吉.我国物流园区规划发展的路径思考[J].运输经理世界,2008(2).